丹心一片献三农

2020-03-03 13:39:5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丹心一片献三农

--寿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赵维萍同志先进事迹

她,一脸的慈祥,一身的朴实,一腔热情扑到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她,立足岗位,潜心研究,34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服务农民。她就是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赵维萍。57岁的赵维萍,毕业于安徽大学生物系植保专业,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78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风里来雨里去,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在平凡的农技推广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被人们称为:心系“三农“,乐此不疲的共产党员!

科技致富的领路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农业生产的推动力,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支撑。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赵维萍深知一身过硬的业务本领,是自己开展工作的立足点。虽然自己是农业科班出身,可赵维萍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状态,她的勤奋好学在县农业系统是出了名的,她家里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经常苦读到深夜。寿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发展高效农业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向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跨越的需要。作为农业科技入户项目的首席专家,全力开展农业试验示范与科技攻关,她每年都筛选1-2项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2004年在双桥镇汪厂村进行了开麦18等9个小麦品种展示;2007-2010年在双桥镇、安丰塘镇进行了水稻“3144”肥料试验;2008年在双桥镇汪厂村进行了连麦新品种试验,同时还参加了全县299个小麦种样鉴定。为了做好这些项目有关试验性研究工作,确保数据科学性与准确性,她经常在项目研究的关键时期,不分节假日,不管刮风下雨,不问严寒酷暑,总是工作在田间地头,开展试验、调查和记载,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数据,攻克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难题。1986年一个春夏之交的中午,赵维萍双手抱着水稻实验样本到站里做研究,身边年幼的孩子差点被车子扎倒,司机师傅斥道:“你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可天下哪有不爱孩子的母亲。寒来暑往,伴随着赵维萍工作的三件宝——球鞋、草帽和雨伞,换了一次又一次,她虽然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可农业丰收的喜悦让赵维萍忘了苦,忘了累。

甘当致富的引路人2000

熟悉赵维萍的人都知道,她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来自农村,我是农民的孩子”。赵维萍对农民有着很深的了解,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她始终认为:农民是农技人员的衣食父母,服务农民是农技推广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自己的天职。作为一名合格的农技干部就应该心里始终装着农民,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农业技术推广在他人眼里确实很枯燥,很辛苦,但她却从这份工作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一直坚持进村入户而且陶醉其中。2010年,她负责双桥、八公山两个乡镇7个村的技术培训任务, 2100人次接受了技术培训,从育秧、施肥到除草、杀虫,甚至放水灌溉,田里的大事小事,她都一一详细为大家讲解。赵维萍做过胆结石手术、患有糖尿病,但她仍然坚持利用双休日走上三尺讲台,超过应培训500-600人次,女儿心疼地说:“只要妈妈的电话一响,她就会飞着出去,她这个人啊,一干起工作来,就像一只陀螺,再不会停下。”今年五一前夕,她的爱人在病逝前多次说过他不能吃饭了,可能身体有毛病了,可她放不下农民兄弟啊,爱人看病的事在不知不觉中被抛到脑后。爱人离世后,亲人责备她是一个不合格的妻子,可她深知爱人是她这辈子的挚爱,下辈子一定会全心全意的照顾他。很多了解她的人都说:“这阿姨真的不容易! 1985年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干好工作,引掉6个半月大的男婴,婆媳关系搞得很僵。爱人离世后的第五天,她就拖着疲惫的身体到安丰塘苏王村为农户张全德解决秧苗不齐的问题。”“她与我们亲如姐弟,只差没有血缘关系了!”一提起赵维萍,张全德眼睛就红了。

站长敢上天揽月,士兵就敢下海擒龙,赵维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和站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到乡镇进行实地调研学习,做好传帮带。2010年6月19-21日,在肥料试验水田里指导农民插秧时,连续摔倒在秧田里两次,泥水、汗水早已浑身湿透,同志们劝她回家换衣,但她一直坚持到当天任务完成后再与同志们一道摸黑回家,许多农民都亲切地称她为“泥腿子”专家。日子久了,她把农民当亲人,农民把他当大姐,村民有困难就请她帮忙,遇事跟她掏心窝子,老百姓亲切地称她的电话为“馨语热线”。

农技推广的“农家人”

寿县是粮食主产区,农业部在我县沿淮主产麦区建立了4个万亩小麦高产区创建示范片,赵维萍负责双桥镇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技术指导,亩产达504公斤。2005年以来,省农委决定每年在寿县组织实施小麦高产攻关项目8-45万亩,她负责双桥镇2万亩的种子抽检、苗情调查、技术指导及测产等工作。2010年农业部决定在寿县建立了农业部2个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她再次承担了双桥镇1个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技术指导任务,亩产达700公斤。赵维萍主抓的农业部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安丰镇,亩产达200-250公斤,顺利通过省市验收组验收。

为了确保这些项目顺利实施,担任农技推广的首席专家的赵维萍身先士卒,带领技术人员经常工作在田间地头,抓培训、抓实施、抓检查,足迹踏遍了全县乡村,夏天虫叮蚊咬,冬天风吹雨淋,可她却一点也不在乎,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事业是她的热爱。2006年双桥镇汪厂村给县农技推广站送来“科技入户 造福人民”的奖匾。

2010年,寿县首次组织实施水稻高产示范推广项目。为了指导农民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实施,做好田间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赵维萍整个心思都扑在了上面。在水稻生长期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工作巡视在田间地头。水稻栽秧现场会那天,正好是星期六,可赵维萍却早早的就来到了示范区,挨家挨户指导农民按规格栽秧,整整忙碌了一个上午。示范区李家田夫妇俩,种了10亩超级稻,当年他家水稻亩产超过了700公斤,高兴的两口子只顾着拉她的手,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诠释那声“谢谢!”

农民种田的贴心人 随着农技推广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重大变化,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已难以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选准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技服务的针对性。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做出最大的效益,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始终是赵维萍思索的重点,近年来,她积极探索,以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为载体,主动与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协会和规模种植户、科技示范户进行科技结对,在生产技术、项目编制、市场信息、发展订单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服务,她领衔承包双桥、八公山两乡镇60-120户种粮大户的技术指导,小麦由以前的300-350公斤提高到450-500公斤,提高了46.15%;水稻产量由以前的450-500公斤提高到550-650公斤,提高了26.3%,广大农技人员视她为创新创业的典范。

农民王多用春天购买特优923稻种5公斤,栽插水田6亩,由于种子质量不高,许多植株不能抽穗,产量不高、损失大,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正在酝酿之中。为保护农民利益,避免种苗质量纠纷, 2010年8月19日,赵维萍一行顶烈日,冒酷暑在中午农民休息时间到炎刘镇新桥村双门组为农户王多用家进行水稻田间鉴定,赶到现场时已近中午12点钟,赵维萍先拿出意见,征得同意后,冒着炎炎烈日立即下田调查。原因很快出来了,主要是因为水稻纹枯病、黑粉病及穗颈瘟,不育株率达4.5%,超国标0.5%。为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经销商诚信,赵维萍当场向王多用进行了一番耐心细致的解释,按照国家标准每超标1个百分点,赔偿5公斤商品稻,6亩田共赔偿60元。农户和当地经销商对解决方案十分满意,一次上访事件化解了。王多用感慨地说:“这件事本来我想打第一时间给予曝光的,现在我看到这位阿姨这么大岁数,中午又这样热,她的行动的确令我敬佩和感动,我现在什么意见都没有了!”说到这件事,赵维萍深情地说:“我时刻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以一颗负责的心、感恩的心,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来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赵维萍还十分注重研究农业的重点难点问题,先后主持了“棉花喷施稀土钛效应研究”、“油棉两熟制的培栽技术”等多项调研课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建议,对加快推进寿县现代农业发展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受到市县领导的重视和肯定。

传播农技的带头人

“苦心人,天不负”,通过自己的努力,赵维萍已成为寿县公认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学术带头人,一颗颗农业科技“明珠”和多项荣誉被她收入囊中。多年来,赵维萍经过不断地探索研究,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3个,获省级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市级农技推广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等奖1项。她还结合多年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实践与多年新品种、新模式试验示范积累的经验,撰写多篇论文20多篇,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科技文章500多篇。1996-2010年连续15年年度考核获得优秀,199

8、2002两年提前晋升二级工资。1997年开始享受六安行署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10月任安徽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2011年6月被中共六安市委评为六安市优秀共产党员,10月,再次当选安徽省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

赵维萍作为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她却从平凡的工作中找到人生的真谛,在服务“三农”的岗位上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在稻麦飘香的田野里展示着老一代农技人亮丽的风采,用自己的真情演绎着一名基层普通党员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在平凡岗位上书写着不悔的人生,以自己创先争优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崭新篇章!

丹心一片献教育

【优秀幼儿教师事迹】丹心一片,献幼教

丹心一片育英才

丹心一片铸辉煌

丹心一片与桃李

丹心一片铸辉煌

丹心一片育桃李

丹心一片育桃李

风雨二十五 丹心献教育

誓将丹心献教育

《丹心一片献三农.doc》
丹心一片献三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