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观

2020-03-03 02:47: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矛盾性及成因分析

毛蔚兰

摘要: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对峙、冲突等,造成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矛盾性。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当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社会的政治的和观念的上层建筑及大学生生活的特殊年代、特殊年龄阶段都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产生重大影响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取向;矛盾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矛盾性

第一,认知与践行的矛盾

一般人们认为: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其人生观、价值观主流是健康积极、务实进取的,成材和成功的愿望和学习自觉性在进一步加强。但人们没有认识到,大学生思想中的问题和行动上的问题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具体在价值取向上,大部分大学生的认知是正确的,但落实到行动上却是另一回事,出现了认知与践行的矛盾。

教育部社政司对京、津、沪、鄂等八省市74所高校调查材料指出:大学生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对社会、集体的贡献大小”;(75%);“取得的社会声望高低”;(59%)“拥有精神财富的多少”(56%)可以看出,多数学生认识到了把对社会集体的贡献放到第一位。在对其它问题的回答之中可以看出,在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关系上,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关键时刻要服从于集体和国家利益。不少大学生“最想说的一句话’,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决不犹豫”“用智慧、热情和忠诚浇铸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了个人与社会是密切相联的,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只有在集体之中才能使自我得到实现,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也就是说,大学生思想上对我国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主流价值导向是基本认同的。

但是,大学生思想上的价值取向在转变为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另外的情况。

大学生由于其较高的、系统的知识修养,讲起理论来头头是道,提出要为祖国、为人民而努力学习,奉献社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但是,在实际发挥个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主体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他们却难以准确把握集体与个体、集体观念与主体意识的辩证关系。他们崇尚自我奋斗、自我选择,传统的集体观念被淡化,形形色色的个体意识被不少人奉为实际行动中价值取向的标准,甚至导致种种极端个人主义。现在许多高校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为了毕业后找个好工作,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以期拿到证明各种技能的证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这些人正常的课不上,无视学校的纪律;还有的人为了竞争同一个职位,诋毁同窗,做出种种有损人格的事情。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是人所共知的。但是,是不是说我国人才就过剩了呢?没有。而是毕业生想去的地方,大城市、效益好的单位人才饱和,而急需人才的小城市、边远落后之地, 大学生却不愿意去。

第二,渴望成才与急功近利的矛盾

改革开放,逐步形成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以及知识经济的发

展,激发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强烈地希望学有所成,热切地渴望成才,报效祖国、人民、家庭,实现人生价值。据对四川工业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所做的职业价值观的调查,表明了大学生成就感状况:大学生认为“你的工作使你有不断取得成就的感觉”、“你能从工作成果中知道自己做得不错,” “你可以看见你努力工作的成果”、“你的工作成果常常得到上级、同事或社会的肯定”,认为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分别为88.2%、82.5%、89.1%、75.7%,而认为不重要的只占各自的2.9%、4.1%、3.2%、10.5%,认为一般的分别为2.9%、13.4%、7.7%、13.8%。由此可见,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感要求。

因此,大学生重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崇尚自我奋斗、自我选择。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不用老师催,可以看到图书馆、教室、宿舍学子们孜孜以学的身影;有的还在双休日、假期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培训班以提高自己的技能,为就业成才增加成功的砝码。到了大

三、大四,恐怕随便一个学生,都能拿出一个或者几个自己考取的证明什么能力的证书,现在的大学生再不是上世纪80年代“60分万岁”的成员,他们为了提高自我,勤奋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有意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关心党的方针政策,业余时间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在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观等意识不断增强、渴望成才的同时,其社会责任感却呈现逐渐弱化的趋势,表现为成才过程中的急功近利行为过重。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部分大学生在成才的过程中,不是通过扎扎实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看着课本听着老师讲的,心中却想着:外语热了,我去考一个外语证书;计算机人才急缺,我去拿一个计算机等级证书„„幻想速成,一步到位。毕业时,一些学生一味热衷于找挣钱多的工作,不考虑社会需要,社会责任感淡薄了。幻想一夜成名二件事暴富,更别说让他去坐十年冷板凳了。有些大学生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奋斗、自我实现”不是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而是把个人利益摆在不可动摇的地位。这是在成才的过程中,出现的急功近利行为的种种表现。

第三,较强的主体意识与相对较弱的辨别能力的矛盾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他们崇尚自我,强调个性,在社会活动中只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他们敢于追求自己的合理利益,敢于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具有强烈的参政议政意识。校园里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所举行的辩论会能够得到学生们的广泛关注与参与说明了这一点。市场经济强化着他们的自主观念和竞争意识,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空前提高,个人主体意识不断强化并急剧上升。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较强的参与意识,他们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对于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大学生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关注率达到97%。对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飞行极其关注,他们关心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急于改变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落后状态,拥护党的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思想活跃,勤于思考,参加各种政治理论学会,或者自觉思考、探讨中国怎样才能加快四化建设速度,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样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怎样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等等。

与其强烈的主体意识不相称的是其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选择好坏的能力、自律意识却较差。大学生虽然都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并未定型,可塑性极强,一场演讲、一次报告,可以让他们热血沸腾,一个贪污大案,也可以让他们对党的领导丧失信心。受大学生自身阅历的限制,缺乏社会经验,对许多复杂问题的看法容易简单化、片面化。他们渴望解决贪污腐败的社会问题,而

又认识不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幻想一蹴而就,一锤定音。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以致误入歧途。他们向往民主,追求健全的民主生活,但由于辨别能力弱,往往会把资产阶级民主当成灵丹妙药加以追求,错误地认为西方议会制和竞选制体现了真正的民主。还有的学生片面地认为,市场经济就是效益经济,就是金钱经济,政治就是当政者手中的玩偶,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一些大学生虽然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拥护党的方针政策,但在思想深处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看法,急于求成,容易产生偏激情绪。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加入世界经济的循环,西方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涌入中国,对青年大学生施加影响,而这种观念有积极的、合理的,也有消极、腐朽的,大学生由于其辨别能力弱,缺乏对中国国情和外国历史文化背景的详细知识,容易美丑不分,认为新的就是好的,从而受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在多元价值观的现实面前,失去了人生正确的信仰,造成心态紊乱、行为失范,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把迎合社会浮躁、粗鄙、格调低下的社会趣味,认为“潇洒”的标志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据报载,广州、北京等一些大城市的高校中少数大学生“傍大款”,一到周末,校园内“名车美女香满路”,有的甚至到夜总会坐台。不仅有女大学生“青春作伴傍大款”,也有男大学生文雅倜傥伴“富婆”。这些人没有确定的信仰,没有清醒的认识,谁的金钱多,谁就可以支配他;谁的拳头大,谁就可以掌握他;谁的声调高,谁就可以影响他,在实际行动中失去了自我和独立的人格。

二、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矛盾性的原因

1.社会外部原因

第一,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培养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的作用凸现出来并在一定程度上被夸大了。在计划经济下的票证经济时代,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一切交换价值的化身,人们往往把经济领域中的等价交换原则扩大到其他领域,一定程度上导致金钱升值和道德贬值。置身校园之中的大学生并非真的生活在远离社会之外的象牙塔,社会的风吹草动与他们息息相关。因此,在一些大学生的眼中,金钱也成了最有用最真实的东西,而思想道德是虚的东西。所以,他们以自己系统的理论知识知道价值取向中的对与错,但践行起来,却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产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第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并日益成为现实。台湾女批评家龙应台在“百家讲坛”上说:全球化也包括着精神产品的全球化,但精神产品的全球化在输送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念,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全球化的实质是西方化,当代大学生不可能不受到包括价值观在内的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极端的个人主义造成青年人信仰危机、信念危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被有些人奉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加上社会上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宁愿肆意挥霍,也不愿奉献社会或投资一些造福社会、泽及后代的公共事业,对大学生产生着负面影响。

第三,网络文化的影响

大学生是最先接触和最先接受互联网络的群体之一。由于互联网上具有“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的特点,表现出大学生上网时自律意识差,很容易造成其

道德人格的缺失。网络犯罪主体大多数是精通电脑的学生;网上交友时,一些大学生在网上打情骂俏,倾诉心事也说尽谎话,骗取对方信任。也有个别道德败坏者以在网上玩弄异性为能事,刻意寻找色情暴力信息,迷恋于电脑游戏。不少游戏带有暴力、色情,甚至反动的内容,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中毒,成为人们所说的“电脑网络瘾君子”。

第四,价值理论研究的滞后

正确的行动需要正确的理论来进行指导。但是,到目前为止,伦理道德理论的研究虽然其内容在不断拓展,但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理论体系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当然也包括着新的价值理论体系。社会转型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变化,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新的价值观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如何使外在的价值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的价值需求,如何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与世俗化的价值观加以整合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迅速、准确地做出回应。

总起来说,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多元的价值观念,网络文化的无序,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西方文化渗透与意识形态入侵便捷,使西方精神文化产品、价值观无孔不入,很多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受其感染,身不由己地受其影响,势必减弱其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撞击他们已受教育的价值体系,重新分化组合其价值观念,形成价值取向的矛盾多样性。

2.自身内部因素

第一,特殊的生活年代

当代大学生多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长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思想解放的大的社会背景使他们一出生就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限制,敢于拥有自己的理想、看法、观点,崇尚自我,强调个性。这使他们很容易培养出自身的主体意识。

但是,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容易养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和观念。他们上学后,中国开始了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城乡也开始了“世俗化”的过程,功利主义影响随之加剧,导致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与此同时,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与社会现实显示出不一致的地方:学校以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思想教育的目的,而现实社会却以竞争成败论英雄,急功近利、短视行为成为社会的通病。学校的“两课”一般都设成必修课,学生必需考试合格方可毕业,然而在社会现实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只把它看成挣学分的必修课而非修身养性的必修课。这种思想品德教育取得的一些成果会很轻易地被社会现实所吞噬,这就造成他们认知和践行的矛盾。

第二,教育收费制度改革所指向的对象

教育收费制度改革所指向的对象是多方面的,这里只谈大学生作为其对象所受到的影响。

目前,中国虽然加大教育投入,但高等教育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全社会的需要,而大多数城乡家庭仍然寄希望于子女考上大学来就业并提升其社会经济地位。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下,因为竞争的激烈使家庭不得不在子女教育方面支付更大的成本(上高中时,借读费、家教费要数万元),考上大学后,仍要花费数万元的学费、书费、生活费等,家庭对他们的高投入、高期望使得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学业和前途。这难免使他们眼界狭窄,增强家庭责任感而忽视社会责任感。所以在去年的非典时期,一些大学生不顾学校要求,自行回家,无视社会全局的利益。

第三,特殊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结构

大学生一般处于17~21岁之间,人生进入这个年龄段,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但并未彻底定型,在主流价值观——集体主义与世俗价值观—个人主义发生矛盾冲突时,其价值取向容易摇摆不定,优先考虑个人利益,表现出一定的功利倾向。与此同时,青年大学生人生阅历少,在其成长的过程中,80年代初,中国社会又经历了由十年“*’,直接导致的信任危机和信仰危机,导致部分人对理想的破灭,出现“理想理想,有利就想”的社会现实。改革开放初期的道德混乱局面直接影响了他们稚嫩的心灵,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思想精华常被认为是过时的、保守的。相反地,不少人则认为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价值观才是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2005年l月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大学生价值观

大学生价值观

大学生价值观

大学生价值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价值观演讲稿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价值观(版)

大学生价值观演讲稿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价值观.doc》
大学生价值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