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语文《寓言两则》教案

2020-03-02 11:56:4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24课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小黑板、与本课寓言相关的书籍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4.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词:寓言两则宋国焦急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纳闷枯死

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3、指名读故事,读通顺课文,并说一说“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三、学习故事,揭示寓意

1、学生自由读故事,然后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

2、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并交流:“巴望”可以换成什么词?

比较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他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农夫“焦急”什么?从哪儿看出他很“焦急”?他心里会怎么想?

(2)读出农夫的焦急。

(3)指名读第

二、第三段。农夫想到什么办法?(理解“筋疲力尽”)

(4)让学生观看插图。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

二、三自然段,读出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 为什么“筋疲力尽”却还是“兴致勃勃”?

(6)指名读第四段:农夫辛苦工作了一天,结果怎样?(理解“纳闷”)

3、理解寓意:

(1)讨论交流:禾苗为什么会枯死?种田人错在哪儿?

(2)小结:这个庄稼人采用拔苗的方法,想让禾苗长得快些,这种做法违反了禾苗生长的规律,太急于求成,所以禾苗不但不能长高,相反都枯死了,这是个错误的做法。

(3)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口头练习说。)

(4)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高长大,如果现在你的父母将你当小禾苗一样拔高,你说行吗?

(5)第二年,这位农夫有去种禾苗,他会怎样做呢?

四、指导识字写字

1、读生字。记忆字型,分析难写字

2、师范写,学生书空

3、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寓言两则

揠苗 助长

拔帮助 生长

急于求成一事无成

教后反思

《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他通过古时候一个种田人想让他的禾苗长得快一些,就想出了一个愚蠢的办法——把禾苗往高处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诉我们凡事都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成坏事。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读懂这个故事的意思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弄懂寓意就有点困难了。所以,在教学时,采用了以下几步做法:

一、以多种形式读,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的读课文。让学生反复地朗读,文章的意思就不用老师多费唇舌了。

二、为了弄懂寓意,在讲完课文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高长大,如果现在你的父母将你当小禾苗一样拔高,你说行吗?”学生都笑着说:“不行,不行。”老师再引导:“如果你就是种田人的亲人或朋友,你会对他说一什么?”学生会根据事物的生长过程去分析说:“禾苗也需要拔草、除虫、施肥才能生长,不能违背了事物生长的规律,急于求成,反成坏事。”另外,还设计了续编故事,第二年,这位农夫有去种禾苗,他会怎样做呢?让学生通过续说故事,明白禾苗的生长过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做什么事都不能急于求成,要遵照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学生学起来都会感到轻松了。老师也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教学过程(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鹬蚌相争》。

2、学会本寓言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内容,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读懂词句,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小黑板、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其中,秦国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明白:

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一回,赵国和燕国有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求见赵王,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则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读准字音)释题,认识鹬、蚌(图片)。

二、初读故事,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读正确流利;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检查生字词朗读,读准字音,认清自形。

3、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4、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故事,理解寓意

1、自由读课文,思考:鹬蚌是怎样互不相让的?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

出示鹬蚌相争时的语言,指导朗读。(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重点指导: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

(1)体会“毫不示弱”,读出语气。

(2)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

(3)区分“豪”“毫”。

演一演,体会两者的互不相让。想一想,这样的最终结果会是什么样的?(两败俱伤;被人捉走)

4、鹬蚌相争的结果怎样?(指名回答,指导朗读)当鹬蚌被装在渔夫的网中的时候,它们会怎么想?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候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相处也是这样,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5、当初苏代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你会怎么想?

6、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叶公好龙》、《守株待兔》、《南辕北辙》等,读后有什么收获?

五、指导写字:

先范写,再描红。

六、布置作业

把自己新编的故事《鹬蚌相争》写下来。

板书设计

互不相让 两败俱伤

渔翁得利

教后反思

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想象鹬和蚌的申请,从而对“互不相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颜开”、“没费一点力气”、“一齐捉住”等词语指导朗读,收效更加明显。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

附:《寓言两则》预习单:

班级——————姓名——————

1、什么是寓言故事呢?你以前听说过哪些寓言故事呢?请写下来!

————————————---—————————————————————————————

2、词语我会读!

巴望揠苗助长筋疲力尽兴致勃勃

纳闷鹬蚌相争用尽力气喜笑颜开

3、本课中,我认为不太好写的字或容易写错的字:

4、寓言中的农夫、鹬和蚌傻在哪里?写下来!

5、把你认为课外的有意思的一则寓言故事写下来!

东郭镇李岭小学

苏教版语文三下24课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语文教案

寓言两则教案

教案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教案

语文第六册教案寓言两则(版)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三下语文《寓言两则》教案.doc》
三下语文《寓言两则》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