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调研报告

2020-03-02 08:58:4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楚雄州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调研报告

楚雄州政府办民生问题调研小组

“十一五”以来,楚雄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在加快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州民生状况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十一五”以来楚雄州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经验

(一)楚雄州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的主要成效

1.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05年以来,全州上下通过地方财政尽力安排、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充分激活民间资本等方式,统筹各块财政资金投向民生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保障功能和放大效应,有力促进了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州民生工程累计投入547131万元(其中2009年达219148万元)。在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信、广播电视等民生工程建设,解决了55.71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776公里,建设农村客运站82个,开通农村客运线路366条;扎实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469辆城市公交车和931辆出租车投放市场运营;乡镇和村委会通班车率分别达100%和72.83%;新增农村沼气用户5.74万户;农户通电覆盖率逐步提高,达99.11%;行政村通电话率达100%,按公安户籍人口计算,电话普及率为47.9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218530户;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6.5%和96.9%。滇中特色大城市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市政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以城市绿化、亮化、净化和美化为目标,大力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旧城提升改造工作,完成了4个2.39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吸引能力不断增强,楚雄市区人口由2005年的15.47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1.3万人,在滇中特色大城市建设的促进和带动下,县城和中心集镇、旅游小镇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建成并开放市民广场24个,面积达24.93万平方米,城镇带动和辐射功能日益增强。通过这些工程的建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9195元增加到2009年的14319.09元,年均增长11.7%,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223元增加到2009年的3511元,年均增长12.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2027元增加到2009年的3368.4元,年均增长13.5%。

2.搭建平台完善服务,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工作。楚雄州始终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一方面完善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扶持政策,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行零就业家庭援助制度,强化就业培训指导服务,积极开辟就业渠道,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复转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的就业和再就业;全州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11.89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5.87万人,年均增长26.69%,全州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2005年的14556元增加到2009年的26414元,年均增长36.29%;全州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2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3.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42万人;2009年,全州城镇登记在册失业人数1.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另一方面,按照“扩大分子、缩小分母”的要求,扩大农业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二三产业就业容量,积极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使劳务输出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而且成为提高农民素质和减少农民数量的主要途径,2005年来,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49.36万人。

3.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需求。一是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是民生之基”。近年来,楚雄州积极坚持“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着力破解人民群众关注的“上好学、读好书”难题,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稳步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一方面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投入资金2.53亿元,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筑面积10.77万平方米,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28.27万平方米;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实现了“两基”攻坚目标,全州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由2005年的94.3%提高到2009年的99.6%,初中阶段毛入学率由2005年的104.74%提高到2009年的113.22%;另一方面加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共下达免杂费资金4336.25万元,下达免费教科书资金7892.26万元,下达中小学寄宿制补助经费23465.02万元,确保适龄孩子人人有学上。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全州普通高考专科以上上线率由2005年的76.34%提高到2009年的86.7%。二是加强医疗卫生工作。“医疗是民生之急”。近年来,楚雄州以社区卫生、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为抓手,采取有力措施,稳步推进改革,着力破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难题,使广大群众充分受益。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各项惠民政策,全州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以来,参合率由2006年的88.71%提高到2009年的92.47%,共减免参合患者住院及门诊费用达5.383亿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2005年的9.67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7.81万人,兑现补助资金4006万元;不断完善医疗救助体系和疾病防控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基本达到了村村有卫生室或医疗点的目标,有效缓解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切实落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确保了不发生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三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县级“两馆”和乡镇文化站建设,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四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认真落实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共办理农村人口家庭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26051户,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均控制在6‰以内,持续稳定了低生育水平。

4.认真落实各项保障政策,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保是民生之依”。近年来,楚雄州始终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城市低保人员的补助标准由2005年的87元提高到2009年的157元,年均增长36%,农村低保人员的补助标准由2005年的23.5元提高到2009年的59.8元,年均增长51%。认真落实优扶安置各项政策,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补助资金基数由2004年的2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4万元。出台了《楚雄彝族自治州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被征地农民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坚持以扩面征缴、完善制度和确保发放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来,共兑现五大保险金180561万元;启动了以南华县为试点的全国第一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试点县年满60周岁及其以上的2.5万老年人每月每人可领取55元基础养老金,实现了“老有所养”的目标。认真落实各项移民扶持政策,2005年来,共投入资金1509.18万元用于水利工程移民扶持工作;投入资金61.29万元,将1662名水利水电工程伤残民工纳入补助对象,年人均给予补助368.79元。青山嘴水库移民7004人于2009年6月底前全部搬迁安置,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留得住、能发展”的目标,观音岩和乌东德水电站建设工程移民工作扎实推进。“住房是民生之所”。楚雄州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的住房困难,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住房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来,投入资金3.7亿元,完成廉租住房建设项目34个,新建廉租住房5654套,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扎实推进,投入资金17140万元,完成加固和拆除重建435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投入资金4490万元,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5650户;坚持“依法合规,阳光透明”,排除干扰,加强协调,州级行政机关职工团购商品房建设工作按进度顺利推进;全州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总建筑面积由2005年的27.6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末的34.4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2005年的32.87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末的35.07平方米。

5.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坚定不移地走以人为本、综合开发、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道路不动摇,以贫困地区为着力点,以产业扶贫为切入点,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着力创建各类资源“整合式”、内容“综合性”、方式“一体化”、管理“科学性”的扶贫开发模式和机制,全方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脱贫致富进程。一方面积极实行扶贫挂钩联系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和农民技能培训,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科技扶贫、以工代赈、异地搬迁等扶贫工程,使贫困地区群众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大力推进了少数民族人口的脱贫致富。2005年来,全州共投入扶贫开发资金223256.16万元,实施了2259个整村推进、2个县为单位的连片开发和1个整乡推进扶贫项目,发放到户贴息贷款7.06亿元,培植产业示范村1153个,劳动力培训转移8.1万人,对1.13万人进行了异地扶贫搬迁。认真落实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民族机动金和散杂居民族工作经费,2005年来,共投入民族专项资金8803万元,实施了44个散杂居少数民族村发展扶持项目和46个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项目。按贫困人口新标准1196元测算,全州累计脱贫39.23万人,农村贫困面由2005年的38.91%下降到20.8%。

6.强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本着及时高效、科学有序的原则,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快速反应,沉着应对,赢得了“11·02”滑坡泥石流自然灾害抢险救灾、“8·30”、“7·09”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胜利,并较好地处置了“4·25”重特大交通事故、“12·28”双柏麻栗树煤矿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确保了全州各项应急处突和安全生产工作协调有序推进。在抗灾抢险过程中,绐终把受灾群众的生活安置贯穿于抗灾救灾全过程,落实领导干部包县、包乡、包村、包户“四包”责任制,及时发放各种救灾物资,初步形成了“八有四确保一关心”(即:使受灾群众有安全临时住处、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病能救治、孩子有学上、有电视看、有广播听;确保不发生新的人员伤亡,确保不发生疫情,确保社会稳定,确保受灾群众生产自救;关心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的三无人员)的抗灾救灾经验模式,保证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有着落。同时,将受灾地区灾后重建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2005年来,共争取到国家和省救灾资金7.41亿元、恢复重建资金8.45亿元,科学规划、合理统筹,加大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和产业培植及扶持力度,使受灾地区通过灾后重建面貌焕然一新,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达到或超过受灾前的水平。

(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几条经验

总结“十一五”以来的民生工作,有几条基本经验值得重视:

1.既要重视发展,又要关注民生。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是辩证统

一、相互促进的。改善民生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经济实力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十一五”期间,楚雄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深化州情认识的基础上,确定了“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的总体工作思路,突出“强农、兴工、扩城、活商、固基、和谐”的工作重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州经济呈现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的良好势头,为改善民生创造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改善民生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力状况。在这个问题上,楚雄州坚持从实际出发,一方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开源节流,增加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实行行政事业经费支出零增长;一方面根据人民群众愿望和要求,选择并解决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关乎全局的事情,惠及长远的事情,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既要政府主导,又要社会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繁重任务,必须发挥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近年来,楚雄州围绕为民办实事的重大事项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了民生项目件件有着落、事事有成效。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注入民生工程和民生领域,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参与,引导社会各界为扶贫济困出资出力,形成了为民办实事的强大合力。

4.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楚雄州正处在一个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保障、加快发展的阶段。从这一发展阶段的特征出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上,楚雄州立足于当前和长远的有机结合,从群众急需解决而又能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同时,着眼于长远发展,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克服急躁情绪和形式主义,不盲目攀比、不急功近利,多办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努力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长久持续的和越来越多的实惠。

二、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城乡一体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加快。目前,国家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但对于一个边疆、民族、贫困、落后的自治州来说,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部分较为偏远的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仍较为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发展差距等都有不断扩大的态势。

(二)财政自给率低,民生工程投入与需求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全州10县市仅楚雄市和禄丰县能够实现财政自给外,其余县市财政自给率都较低,全州财政属于典型的吃饭型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除保人员工资、保机构正常运转和发展重点外,财政无力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民生工程建设,而社会资本不足,民间资本投向民生领域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民生工程投入与该领域的需求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农村贫困面仍然较大,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改革开放以来,楚雄州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由于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部分群众生产生活还较为困难。2009年末,全州绝对贫困人口数仍然达46.3万人,扶贫开发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四)改革发展进程中新的矛盾不断凸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的任务较重。通过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增强发展活力,特别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征地拆迁、城市管理、医疗卫生、优质教育、供房供地、就业再就业等方面,因利益关系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存在的一些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群体性上访事件时有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

三、“十二五”期间加大解决民生问题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工作思路。根据州委七届七次全会和州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结合楚雄州当前民生工作现状,楚雄州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楚雄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改善民生的前提,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发展优先、民生为本,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加大持续保障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工作力度;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优化政务服务质量,畅通反映民生疾苦的渠道,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快发展保障民生的社会事业、优化涉及民生的社会环境、解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着手,统筹解决收入、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扶弱、出行、环保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推动全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目标任务。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进一步健全,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所助、行有所便”的目标。到2015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00元。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学前教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果,贫困人口继续减少。住房、出行、医疗等条件明显改善。文体事业繁荣发展。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社会管理工作明显加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持续好转,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绩。

按照以上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着力加快发展。准确把握州情,正确处理民生工作中各个方面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在发展中优化,在优化中提高。突出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出加快发展,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互协调。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建共享。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扩大就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实现跨越发展。加快民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富有活力、透明高效、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民生工作体制机制。

四、加大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措施

(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以扩城为重点,突出滇中特色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环城路、第二自来水厂、茶花谷、彝海公园等项目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城镇建设,确保全州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以上。二是创造性地推进“城增村减”工作,以楚雄市东南片区5个集中安置点和县城改造为突破口,着力在城乡结合部宅基地置换上取得进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民市民化。三是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梯度转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籍限制,增加城镇人口。积极解决进城农民工和搬迁移民的养老保险、子女教育、农民工廉租住房保障以及丧葬等问题。四是加快实施州域城镇体系规划,努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小镇、带动辐射能力强的中心集镇;加强政策引导,多渠道筹集资金,着力改善和配套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镇路网、供排水、污染治理、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稳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逐渐加大公交车和出租车运营投放市场的力度,不断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大力实施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项目,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打造更适宜人居的城乡环境,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增强辐射带动功能。五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扩大农村

二、三产业增收空间,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真落实创业金融和财税支持政策,努力促进就业创业,力争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

(二)积极促进就业和创业。坚持把创造就业岗位和扩大社会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一是继续把促进就业放在民生工作首位。保持各项促进就业的政策不变、力度不减,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二是强化就业引导。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建立健全公共投资带动就业的机制。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力争实现年均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以上,城镇年均新增就业2万人以上,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一是加强城乡低保和困难群众救济工作。切实加强城乡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加大困难群众救济工作力度,确保农村五保户、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二是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全力做好社会保险提标扩面工作,推进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争取将全州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关闭破产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启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州级统筹;切实做好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继续完善生育保险政策,探索建立老农保、新农保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之间的相互衔接机制,扎实推进《楚雄彝族自治州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三是认真落实拥军优属、优扶安置各项政策。全面落实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政策,扎实开展“爱民献功臣”活动,对一至六级残疾军人的医疗费用予以保障,继续推进城镇退役士兵考试、考核择优录用与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安置办法,扎实开展退役士兵培训和安置工作。四是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认真落实残疾人就业保障政策,进一步落实好扶残助残的各项政策措施。五是实施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强用地保障,落实优惠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廉租房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地震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及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的实施,确保尽快完成888户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和79户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不断改善城乡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力争实现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年均增长3.1%以上。

(四)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紧紧围绕“988”扶贫开发工作目标,全面实施“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集中力量,整合资源,重点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和特殊群体的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加快减贫速度。一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推进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因地制宜加大整村推进、整乡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扶贫、以工代赈等各项扶贫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实行扶贫易地搬迁,妥善解决移民后续发展问题,对特殊类型贫困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探索贫困乡整乡推进的有效途径,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到“十二五”末,全州力争投入扶贫资金35.4亿元,重点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000个,发放到户贴息贷款10亿元和企业贴息贷款2.5亿元,扶持发展龙头企业50个,规划完成扶贫移民1.5万人,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

(五)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一是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加快推进合理调整中小学区域布局,促进办学条件的改善,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重视学前教育,加快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提升高中教育普及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新生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加快民办教育发展,提高民办学校比重,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抓好危房改造工作,加快推进职教园区建设,支持师院和医专加快发展。二是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公共卫生、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建设。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医院新建改建扩建步伐,合理布局医疗服务网点。加强预防监测,加强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努力提高妇幼卫生工作水平,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大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加快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以及贫困人群医疗救助、基本医疗商业保险“三网两补充”体系,推进全州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保持和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三是全面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巩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成果,组织实施好公共机构绩效工资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工作,切实改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方式,增强事业单位工作活力。四是以建设“彝族文化名州”为战略目标,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提升彝州文化软实力。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形成覆盖面较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加快发展体育事业。五是加强生态建设,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生态的保护,加快森林植被恢复,抓好封山育林,狠抓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农村能源建设等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十二五”时期,要主要提高社会管理和治理水平,要进一步促进传统模式的公共管理领域向现代模式转变,鼓励与进一步支持市场组织、非政府组织、公民参与部分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公共领域参与主体多元化,加快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管理新模式。积极开展城市和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兴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加大对行业协会、基金会、公益性社团、社区志愿者等社会中间组织的培育力度,在明确其性质、职能、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前提下,完善社会中间组织从业人员的收入、福利、晋升等有关制度,落实规范化管理。积极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中间组织与政府行政功能的功能互补、力量互动,促进政府管理从刚性的管理型模式向柔性的服务型、指导型管理转变,提高公民自主权。强化城乡社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加大对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保障力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提高对重大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开展专项整治整顿,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进一步健全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增强价格调控的预见性。

(七)加强应急处突和防灾减灾工作。一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畅通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妥善处置征地、城市拆迁、企业改制等矛盾问题,及时发现并研究化解重大社会矛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水平,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二是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继续推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努力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自然灾害预警、监测和评估,充分发挥应急救援中心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联动抢险救助机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四是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坚决打击邪教组织,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保障和改善民生调研报告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

有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调研报告

《楚雄州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调研报告.doc》
楚雄州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调研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