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

2020-03-04 01:38:3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勾践灭吴》

一、相关背景资料

1、有关《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起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李昂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现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 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国语》编写意图:“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由于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如《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2、时代背景:

(1)春秋时的吴、越两国,虽然国土相接,但在历史上却一直是“仇雠敌战之国”。在连年的互相征伐与厮杀中,双方互有胜负。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结果吃了败仗,伤重而亡。其子夫差即位,誓报父仇,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率领败残人马退守会稽山上。本篇就是从这里开始记载,直至勾践灭吴为止。

(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二、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南至于句无句——同“勾”。

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同“率”,率领。

3、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娶”。

4、将免者以告免——“娩”,生育,分娩。

5、三年释其政政——通“征”,指赋税徭役。

6、而摩厉之于义摩厉——同“磨砺”。

7、无不餔也餔——通“哺”,给人食物吃。

8、无不歠也歠 ——通“啜”,给人水喝。

9、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同“岂”,难道。

10、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

1、爪牙之士爪牙——古义:武士;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古义:原野;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

3、十年不收于国国——古义:国内人民;今义:常用于“国家”或“代表国家的”。 .

4、丈夫二十不娶丈夫——古义:男子;今义: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

丈夫。

5、南至于句无至于——古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引出处所;今义:表示达到..

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三、一词多义

1、子

必哭泣葬理之如其子(嫡子) .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尊称) .

2、请

请姓无庸战(请求对方) .

寡人请更(请允许我) .

3、之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代词,代他) .

勾践之地(助词“的”) .

何后之有(助词,提宾的标志) .

若水之归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

4、其

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代词,他的) .

必哭泣葬之如其子(代词,自己的) .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远指代词,那).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同“岂”,难道) .

5、于

赵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之上(介词,在)

乃号令于三军曰(介词,向)

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介词,比)

南至于句无(介词,到)

四、词类活用

1、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服,使动用法,使„„服从。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暴露,使动用法,使„„暴露。

3、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使动用法。

4、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动用法,使„„受到羞侮。

5、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衣,名词作动词,穿。

6、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名词作状语,以隆重的礼节。)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仇雠敌战之国也。

2、此则寡人之罪也。 ..

3、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1)乃号令于三军曰

(2)勾践说于国人曰

(3)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4)十年不收于国

(5)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6)而摩厉之于义

(7)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2、定语后置

四方之士来者

3、宾语前置

何后之有

(三)固定句式

无乃后乎?(无乃,相当于“只怕”,表推测)

三、问题讨论

1、文章标题为“勾践灭吴”,那么,全文的重点是否在于“灭吴之战”?为什么这么

安排?

明确:不是。本文重点写了战争准备,一笔带过战争场面及结果。详写略写取决于文章表现的主旨。越王勾践深沉而有城府,他有胆有识,胸怀大志,他处事不惊,知人善任,他不忘国耻,关心百姓。只有详细地表现与其性格相关的事件,他能抓住读者。也使文势跌宕、高潮迭起。

2、越国使用了哪些计策,打败吴国?

明确:A美人计——“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危。利用御寇,顺相保也。”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用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八个美女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是符合形势需要的。美女西施也是在此时送给了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

B、苦肉计——“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意蒙之吉,顺以馔也。”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要夫差放松警惕。据史料记载,勾践在夫差生病时,曾亲口尝过夫差的粪便以了解病情,骗取信任。此后不久,勾践便得以释放,回到越国。

C、暗度陈仓——勾践一方面卑事夫差,另一方面在国内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终于具备了与吴国抗衡的实力。

3、越国能最终灭掉吴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点评:越王本身的智谋、胆识、毅力、德威使之能够对外隐忍,创造日后复兴的条件,对内成功建立影响力和物质基础,这些构成了越国胜利的重要因素。另外,吴王的不忍也是越王保存自己,并最终取胜的外在因素。

四、思维发散

本文塑造了一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

总结、扩展

给下边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用一个成语作标题,注意其中加点的词语。

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参考答案)

1.标点

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2.标题:卧薪尝胆

3.加点的词语

女通“汝”,你。

重(chóng)采——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

折节——屈己下人。

振——通“赈”,救济。

吊——慰问。

4[译文]

勾践固守在会稽的时候,唱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附:板书设计

勾 践 灭 吴

准备:1.群臣携手,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2.抚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

完成:3.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勾践灭吴学案

《勾践灭吴》知识点总结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节选)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2

《勾践灭吴》重点字词

勾践灭吴的教案

《勾践灭吴》的读后感750字

《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

第一册勾践灭吴教学教案

《《勾践灭吴》.doc》
《勾践灭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