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所见》教案

2020-03-03 01:14: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所见(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骑、振、蝉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越、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谈一谈自己对整首诗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写下来。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樾、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谈一谈自己对整首诗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振、林樾、意欲、立等字词在诗中的意思,谈一谈自己对整首诗意思的理解以及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1展示图片,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景色与动物?(牧童、黄牛、蝉…) 2展示课件导出课文题目《所见》,由课题同学向老师提问(《所见》的作者是谁?所见是什么意思?所见看到了什么?)

3导入作者生平介绍,板书出作者名字。(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先生。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清代诗人、诗论家。浙江钱塘人。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

2同桌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骑、振、蝉字)板出生字词,点名领读(适时点出读错的字)、小组读。

3划出停顿,老师范读课文,点名朗读课文,读出诗句韵律感。教师适当点拨,达到合理停顿,适时点出字词读音。

4.自由读诗歌,读通顺,读流利 5.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6小组学习课文,与大家分享学习成果或提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林越:树林、意欲:想要、蝉是什么?振:回荡、闭口立:忽然不出声了)老师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自由朗读古诗,想一想诗中哪里是写静态的、哪里是写动态的?在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动态:骑、振,静态:意欲、闭口,看到:牧童、黄牛、蝉,听到:歌声、蝉鸣)

2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各诗句的意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3点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突然停止了前行不再高声歌唱。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想象。)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

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所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抒发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背诵全诗。

六、布置作业

1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写一篇小文章。 2背诵古诗。

七、板书设计

所见 (袁枚•清) 动态:骑、振,

静态:意欲、闭口, 看到:牧童、黄牛、蝉, 听到:歌声、蝉鸣

小班古诗《所见》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案

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古诗《所见》教学实录

古诗诵读《所见》教案[小编推荐]

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

所见_教案

所见 教案

《所见》教案

所见教案

《古诗《所见》教案.doc》
古诗《所见》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