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谈之礼

2020-03-01 20:07:3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言谈之礼,从我做起

盱眙县红太阳教育辅导站 六年级 刘士银

“言谈之礼”,是一种美德,它不仅易懂,容易做,而且也容易学,它能够让我们健康成长。自从我和它接触,我觉得生活像变了一样。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听到父母亲上下楼时,只要看到邻居,便会热情打招呼:“好啊!”“吃过了吗?”我很不解他们为什么要讲这么多的话呀。有一次,我问爸爸:“为什么您每次看见他们总要说这么多同样的话?”爸爸笑着说:“傻孩子,要做一个文明懂理的人呀!,以后你会明白的。”耳濡目染,我也渐渐养成了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好习惯。记得二年级暑假,我们一家子去南通姨妈家,晚餐结束前我说了一句:“我吃完了,大家慢慢吃!”,顿时姨夫姨妈都向我翘起了大拇指,称赞到:“好孩子,有礼貌,将来一定有出息!”姨夫姨妈的鼓励,我心里愈发激动,后来我更加注重言谈之礼了。

去年春节时发生的一件事,令我对“言谈之礼”又有了新的认识,那是妈妈带我去外婆家拜年的路上,妈妈的电动车和另一位叔叔的电动车发生了碰撞,开始我以为肯定会有一场“恶战”,心想,这下完了,拜年拜不成了,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妈妈连声说了三句:“对不起!”之后,那位叔叔从地上爬起来自己掸掸身上的灰尘说:“没关系,没关系!不要影响过年好心情!”在相

互诚恳道歉后,我们又开开心心的各自上路了,刚才的意外根本就没有发生过一样。

“言谈之礼,融入善与美!”它是一种美德;言谈之礼,要从我做起,更要相互传递。我相信只要有了它,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篇2:言谈之礼方案

“言谈之礼”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文明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谈吐文明,举止高雅,仪态端庄,必须先讲清这样做的必要性。“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礼仪和行为习惯,首先是以“知”为开端,然后才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言谈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的桥梁,是加强团结、增进友谊的一种动力。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主题教育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文明礼貌用语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文明用语,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修养。

2.通过本次主题教育的开展,努力提高班集体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让学生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三、活动时间:2014年12月12日(周五)下午

四、活动地点:各班教室

五、参加人员:各中队所有队员

六、活动过程:

(一)介绍几则“言谈之礼”的小故事。 1.课件出示三则故事。

故事一:

《说岳全传》上有这么一段:牛皋向一位老者问路,他在马上吼道:“呔,老头儿!爷问你,小校场往哪去?”老人不但没有给他指路,反而生气地骂他是个“冒失鬼”

。过了一会儿,岳飞也来到这里,他先离镫下马,然后上前施礼:

“请问老丈,方才可曾见一个骑黑马的?他往哪条路上去了?”老人见岳飞很有礼貌,便耐心地给他指路。

故事二: 有一天,一个女青年下公共汽车,她的长裙拖在车厢的踏板上,被一个跟在后面的小学生踩了一下,女青年回过头来看了看,小朋友连忙抬起脚说:“对不起,把您的裙子踩脏了。”女青年微笑着说:“没关系。”于是一场可能发生的纠纷避免了。

故事三:

朱师傅为周总理理发二十多年。有一次刮脸时,周总理咳嗽了一声,脸上被划了一道小口子,朱师傅深感不安。周总理安慰他说:“这不能怪您,怪我咳嗽没有向您打招呼,还幸亏您刀子躲得快哩!”朱师傅听了总理的话深受感动。 2.说说感想:听了这些故事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二)学习“言谈之礼”的三字经

文明语,记心间,十四字,挂嘴边。

请和您,最常用,字虽少,意无穷。

致歉意,贵心诚,表谢意,话先行。

谈话时,身端正,话诚恳,意简明。

听人言,要专注,不插话,获友情。

手势语,含义广,宜含蓄,用恰当。

笑甜美,挂脸上,人见爱,心宽广。

肢体语,流传广,宜优雅,重大方。

(三)有关言谈时的一些注意点 1.言谈用语

(1)要用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

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

“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

(2)对师长不直呼其名,使用敬语。

(3)不用带侮辱性的绰号称呼别人。 2.言谈体态

(1)态度要诚恳、亲切;语气平和,言语谦恭。

(2)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3)与人交谈面部保持微笑,表情随着谈话内容有恰当变化,适时点头、应答。 3.问询礼貌

(1)问候就是向对方说一些良好祝愿或欢迎的话,如“您好”、“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欢迎光临”等。

(2)介绍自己时充满自信,落落大方,笑容可掬,态度诚恳,自然、亲切、友好、随和。要敢于正视对方的双眼,胸有成竹,实事求是,富有特色,忌夸夸其谈。

(3)遇人问询,停下脚步,仔细听人问询后再作答。

(4)回答问话,耐心、详尽、周到、细致。 4.言谈切忌

(1)不用庸俗低级的称呼:姐们儿、哥们儿。

(2)不规范的称呼:喂、嘿、下一个。

(3)不雅的称呼:胖子、瘦猴、大头。

(4)不要心不在焉、不随意打手势。

(5)打招呼无论用点头、手势还是眼神,都应该看着对方的脸,露出笑容。

(6)切忌在双方相距太远的地方高声叫喊,尤其是在公共场所。

(7)向对方打招呼时,注意自己的举止。

(四)总结。 俗话说“会说是人笑,不会说使人跳”,文雅、和气、宽容的文明礼仪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什么是文明礼仪呢?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篇3:言谈之礼 待人之礼

言谈之礼 待人之礼

各位同学们:

大家好!首先欢迎同学们参加本期的道德讲堂。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补救;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 老子也曾教诲世人:“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的道德”。

那么何为“道德”,道德一语,在汉语中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究礼仪,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美德,是个人乃至整个社会文明道德修养程度的一种外在表现,大家都注重文明礼仪的养成,社会才会变得更加文明和谐。

我们江苏省从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全省未成年人中开展“八礼四仪”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号召广大未成年人关注日常生活细节,从小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知礼节的好习惯。那么“八礼四仪”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八礼”分别是:餐饮之礼、浏览之礼、观赏之礼、仪表之礼、行走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仪式之礼;“四仪”是指:七岁入学仪式、十岁成长仪式、十四岁青春仪式、十八岁成人仪式。

今天我们主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言谈待人之礼。言谈之礼的具体要求有: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待人之礼的具体要求有: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

本期道德讲堂由唱一首歌曲、诵一段经典、看一部短片、讲一个故事、作一点点评五个环节组成。下面我们依次进行。

一、首先进入第一环节——唱一首歌曲。在座的各位大多应该在一年后要完成成人仪式,履行一位合法公民应尽的义务,去感恩和回报社会,下面让我们一起哼唱《公民道德歌》,在音乐中感受道德的力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规矩放在了首位,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往往把知识放在首位,忽视了为人处世的礼节和规范,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下面我们共同来诵读其中“入则孝”“出则悌”两个部分。(师生共同诵读)

教育的“教”字怎么写,左边就是一个“孝”字,首先要教孝,孝是根本,《弟子规》中明确提出了孝的四个基本要求: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看似简单,却不一定能做到,有时会嫌父母烦,不愿搭理父母,不愿与父母交流,埋头做着自己的事,甚至和父母争吵。“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作为子女要做到的事,扪心自问,不知能做到多少?这些事反倒是父母为我们做得更多。

那么离开家,又要注意哪些礼节呢?特别是与尊长交往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要尊敬师长,而与尊长交谈时却忽略了很多细节。要注意言语的礼让,对待长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这都是些小的细节,而我们往往忽视了。 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的最大美德莫过于诚实”道德诚信也将发展成为一个现代社会和文明的标准和守则。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社会无诚信不稳。而现代社会诚信缺失,我们应该从生活点滴出发去规范自己的言行。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言谈诚信为先,不说阿谀奉承的奸巧之语、脏而不雅的污秽之语、庸俗势利的市井之语。同时在没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和传播,这在当今社会是非常重要的。谈吐得体方能受人尊重和认可。

三、那么现代社会中有没有我们学习的楷模呢?下面让我们看一段最美孝心少年林文龙的视频短片。(播放视频)当然还有千千万万个像林文龙这样的孝心少年,他们在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孝”。

四、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金坛市美德少年——王思源的故事。

王思源是华罗庚实验初中的一名普通学生,2008年8月8日,王思源收到中国红十字总会的来信,“你的高尚品格、助人为乐的行为将永存于我们和受助人的心中”,信中对他5月13日通过红十字会对四川地震灾区的捐款表示了感谢。

当时只有九岁的他能行此义举,是源于他传承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品性。王思源同学自幼勤勉好学,他不仅各科学习成绩优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情有独钟,国画、中国象棋均学有所成。他爱书,尤其酷爱阅读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从一年级起,就开始接触《论语》、《老子》、《左传》、《史记》等经典古文,并且将《论语》和《老子》这两本中的精华内容熟读成诵。儒家的仁爱、忠孝、克己等思想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使他从小立下志向:努力

做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好少年。

在先哲思想的影响下,王思源同学对社会和他人充满着爱心,并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样的仁爱思想。2005年9月刚入小学的他,看到学校的垃圾筒里经常有同学丢弃的饮料瓶,觉得就这样丢掉太可惜了,如果捡拾起来既能保护环境,也能使得资源重新利用,就毅然动手去做。每天课余时间、放学之后,他总要在校园里、放学路上的公园里到处寻找,草丛中、垃圾筒,他不怕脏、不怕累,用手去一一地翻捡。外出旅游时,他也会随手捡起别人扔掉的饮料瓶,二年级“五一”期间他曾与家人一起去无锡游玩,玩了一天,捡的瓶子几乎装满了汽车后备箱,此后每次出游,除了游山玩水的乐趣外,他都有另一份特别的收获——一大袋塑料瓶。他就这样快乐地坚持着,几年来,由他捡起的瓶子已成千上万。

每一次将瓶子卖给收购站得来的钱,他都是单独放在一个小盒子里,并一笔一笔地记录在小本子上,到他上四年级时已经累计达四百二十三元。积攒下来的钱他自己从来舍不得乱花一分,但是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他却毫不犹豫,每当学校组织“爱心捐助”时,他每次都是尽其所力,30元、50元„„四川汶川“5·12”地震的消息传来,他立即倒出小盒子里的钱,将200元钱汇给了中国红十字总会,后来又让爸爸买了一千多元的书,委托去汶川参加救灾工作的志愿者叔叔带给灾区的小朋友。玉树地震后,他又将自己得到的奖学金和卖瓶子的钱一共五百元,再一次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寄给了灾区。

在王思源的影响之下,他身边的一些小伙伴也加入了捡瓶子献爱心的行列中。现在学校里收集塑料瓶已蔚然成风。王思源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四好少年”、常州市“十佳美德少年”。

相信我们身边也有着这样的小伙伴,这是我校青年志愿者队开展志愿活动的图片,从他们身上我们都学到了什么?接下来又该如何去做?这是我们当下需思考的。

即使是你们身边已过十八岁的成年人,也是要和未成年人一起去修习道德礼仪这门课,良好的文明规范和习惯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非常有益的,就让终身学习、终身受益,拥有感恩谦让之心,做个文明有德之人。这也是我们开展道德讲堂的初衷。

言谈之礼 待人之礼

小学生言谈之礼演讲稿

国旗下 讲话:礼仪教育之言谈之礼

言谈礼给吹牛分级

行走之礼

行走之礼

孔子之礼

观赏之礼

拜师之礼

观赏之礼

《言谈之礼.doc》
言谈之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