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机务十二五规划(技术装备现代化)

2020-03-03 01:04:5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机务十二五规划(技术装备现代化)

第一部分 机务

一、技术装备配置规划

新型大功率、高速机车的投用,是铁路装备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运输能力扩张的基础。加强新型机车的运用、检修管理,坚持以工装保工艺,以工艺保质量,以质量保安全。加快检测智能化步伐,推进作业机械化,提高检修能力和作业效率。加快运用、检修、整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实现安全、质量管理信息化。

动力装备: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机车换型,提高动力装备水平,以适应路局不断发展的运输生产需要。二年内主要干线客货运机车电气化率达到100%,客运机车主要机型:SS

9、SS7E、客运HX型机车;货运机车主要机型:HXD1B、HXD1C、HXD

3、SS6B,机车。逐步淘汰老型、杂型机车。

检修装备:补强武南机务段机车检修设施,按照年中修200台能力和建成一流机车中修段的目标,完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完善辅助配套设施,构建物流管理系统。建成武汉检修基地,形成每年500台和谐型交流机车的两年修能力。建立与规模化、集中修相适应的检测、监测与质量评价体系,提高检修质量保障能力。要逐步完善和强化主要整备点功能,提高整备能力,适应运输生产需要。

保安装备: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利用相结合,不断扩大作业过程、作业现场可视化控制的覆盖面;不断丰富安全监控和质量检测手段。健全和完善保安装备管理制度,强化管、修办法的落实,确保各类保安装备良好率达到100%。

二、机务设施主要配置标准

(一)机车调度室、派班室标准:

1.在机务段所在地设机车调度室,配备“机务段生产调度指挥信息系统综合平台”。

2.在机务段、机车折返段、调机车整备所设派班室,配备“机车运用管理系统”。

3.机车调度室房屋面积应满足机车运用、检修、整备调度台,机车运行揭示制作,机车故障应急处理,机车运行记录数据检索分析等功能设置的需要,并配备相应设备设施。

4.派班室房屋应满足机车乘务员出退勤管理的需要,并配备显示大屏幕、酒精测试仪、乘务员操作评价系统、查询终端等必要设备。

5.机车调度室、派班室内实行分区、定置管理,室内揭挂定置管理详图。

(二)机车检修库标准:

1.机车检修台位应满足所承担检修任务的需求。

2.机车中修段配备机车整体性能试验台、机车智能喷漆设备等大型关键设备,其通过能力与中修台位配套。

3.机车检修库应以机车检修工艺流程作为基础,调整检修布局,配备检修设备设施,方便检修作业。 4.机车检修库内所有设备、配件、机具实行定置、定量管理,库内揭挂定置管理详图,库房实行分区色带管理。

5.在检修工艺改造同时要对检修库房周边的环境进行规划、治理,并纳入段总体规划之中。

(三)机车配件检修库标准:

1.机车配件检修库按承修机型配备电子电器、缸头活塞、燃系、制动、整流元件、中小电机、单元制动器、轴承、转向架组装等检修作业线;轮对加工配备数控机床设备。

2.配件检修作业线的通过能力必须满足机车检修台位的需求,并具备一定的富余能力,以满足机车临修的需要。

3.配件检修作业线采用流水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并具备智能检测功能。

4.配件检修库房实行分区色带、定置、定量管理,库内揭挂定置管理详图。

5.在检修工艺改造同时要对配件检修库房周边的环境进行规划、治理,并纳入段总体规划之中。

(四)机车整备场标准:

1.机车整备按作业流程设置:检测、清洗、上砂、保洁、上油、检修、试验、交接、待班专用台位,并配备轮对受电弓自动检测、机车清洗机、轴承顶轮检测、列车直供电检测等相应设备。

2.整备台位能力应满足机车入库整备台数的需要。 3.整备、待班台位设风雨棚,电力机车整备台位设三层作业平台、侧移式接触网、安全门禁系统,风雨棚内股道整体道床。

4.整备场股道安装“机车整备股道自动化管理系统”。 5.在整备场改造同时要对整备场周边的环境进行规划、治理,并纳入段总体规划之中。

(五)机务段环境标准:

1.机务段、折返段应按机车运用、整备、检修、办公、生活进行分区布置,方便管理。

2.机务段、折返段生产、办公房屋应按统一的色调进行外饰,生产作业区有统一的色带管理。

3.机务段、折返段空地绿化率达到90%以上,并配套进行景观设计。含油污水处理、有害气体治理达到100%。

4.结合乘务员、检修职工、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在机务段、折返段集中设置洗衣房及洗涤设备。

三、机车保安装备重点

1.机车走行部车载安全监测装置加装改造。机车走行部车载安全监测装置是保证走行部安全的重要设备,在防止发生机车轴箱轴承固死、机车热轴、切轴、轮对抱死等严重事故,保证机车走行部安全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2011年底前完成主要干线货运机车的加装工作,2012年完成既有机车的加装工作。

2.机车车载综合安全监测系统。在已广泛应用的走行部安全检测等装置的基础上,建立和推广应用机车车载综合安全监测系统,在统一的微机平台上集成走行部、轮对、受电弓、高压绝缘、火灾和视频等监测功能,实现机车运行过程中的全面安全监测。2012年底前完成设备试制及装车运用考核,2015年底前批量装车。

3.“机车限鸣装置”加装工作。按照《关于印发“铁路机车(轨道车)在城区限制鸣笛办法的研究”课题评审意见的通知》(科技综„2006‟100号),在机车(轨道车)修程时,加快安装“机车限鸣装置”(定焦距密封式前照灯、辅助照明闪光灯、非制式扬声器)进度,为城区限鸣和确保行车安全提供装备支持。2012年底前完成主要干线机车的加装工作,2015年底前全部完成。

4.“红外线拦停轴承故障智能判断及远程传输系统”。按照《红外线拦停轴承故障智能判断及远程传输系统技术审查意见》(运装管验„2010‟374号),2012年底前为主要干线机车配备红外线拦停轴承故障智能判断及远程传输系统,实现红外线拦停后的轴承精确测温、图像采集、智能判断、自动提示处置方案及现场采集信息的远程传输。其它机车的配备工作在2015年底前完成。

5.“列车运行监控装置(LKJ)IC卡数据远程传输系统”和IC卡数据文件自动模拟验证。积极推广应用运用“列车运行监控装置(LKJ)IC卡数据远程传输系统”,解决部分调车乘务员出勤不具备交付运行揭示和IC卡录入条件,退勤不能及时上传LKJ运行记录数据的问题。实现运行揭示远程写卡、打印、复核,LKJ运行记录数据远程上传等功能。2012年底前实现编辑完成的IC卡数据文件与原始运行揭示调度命令自动核对,控车时间、地点、速度的自动验证和模拟验证全程记录存储,切实提高IC卡数据文件编辑完成后模拟验证的可靠性。

6.ATP运行记录数据下载分析和“司机电子手帐”。2011年底前实现ATP运行记录数据下载分析,对动车组司机在确保动车组运行安全、经济合理操纵、执行作业标准化等进行分析考核,强化动车组运用安全管理,增强动车组运行安全的可控能力。2013年底前完成“司机电子手帐”配备工作,实现列车自动报、记点,各类行车规章、非正常行车办法、应急处置自动检索查询,各类行车信息实时自动传输等功能,为机车乘务员确保行车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7.“列车制动管贯通状态检测装置”。2012年底前完成主要干线机车加装“列车制动管贯通状态检测装置”工作,在列车制动试验、运行调速中,实现列车制动管贯通状态的实时自动检测,关闭列车折角塞门自动报警和所在位置的自动判断,为防止因列车折角塞门关闭引发事故,提供设备支持和保障,确保行车安全。其它机车的加装工作在2015年底前完成。

8.“调车作业监控系统”。2011年底前为调车机车乘务员配备录音笔,严抓调车作业机车乘务员呼唤应答作业标准的落实。2012年底前完成调车机车加装“调车作业监控系统”工作,实现作业站场或调车进路信号实时显示,前方调车信号关闭预警,距关闭调车信号小于一定距离排风等基本功能,最大限度地用机控的手段确保调车作业安全。 9.“机车视频监控装置”加装工作。2012年底前在主要干线机车的在司机室、机械间、电气间等关键部位加装视频监控装置,实现对机车乘务员作业情况的实时监控,机车乘务员对机车机械间和电气间的设备运行情况的视频监视,对烟雾火情隐患进行预警。同时,对前方线路情况进行实时视频记录。其它机车的加装工作在2015年底前完成。

四、机务设备设施重点 武昌南机务段:

1.机务段生产调度指挥信息系统综合平台。

新建“机务段生产调度指挥信息系统综合平台”及配套硬件。信息平台整合机务段所有的业务,实现所有信息有机整合的目标,可以在同一个信息平台上完成所有生产、管理业务,做到“段内有平台,部门有系统,岗位有界面”;将运用、检修、整备三个调度指挥系统集中在同一地点集中办公指挥,能够在第一时间将三个调度系统的信息有机整合起来,实现联动,及时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事件,达到生产调度一体化的目地,真正实现机务段生产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新建机车整备管理系统,及时显示机车整备过程中的技术状态;机调室、派班室、机车检修、电务检测部门能同时掌握机车的整备状态,防止机车出段晚点。

使用完善机车乘务员作业过程评价与分析管理系统,对乘务员一次作业标准进行自动评分。

2.机车检修工艺布局调整完善。 机务段有机车中修3台位,小辅修5台位,经过三年的投资改造,机车检修工艺布局调整已基本到位,初步具备了机车中修200台/年的能力和相应的部件检修能力。但存在台位能力仍不足,辅助生产设备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补充机车整体性能试验台、机车智能喷漆设备、转向架解体清洗组装作业线等大型关键设备。

3.机车整备风雨棚。

机务段有电力机车整备四台位,内燃机车整备三台位,考虑到今后整备任务量变化,需新建电力机车三线风雨棚2835平方米,配套新建机车整备三层作业平台、侧移式接触网、安全门禁系统;内燃机车二线风雨棚1620平方米。

4.段内股道自动化管理系统。

机务段段内有手搬道岔55组,新建“段内股道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道岔电气集中控制,机车移动自动追踪显示,整备股道自动管理。

5.机车轮对、受电弓自动检测装置。

为保证机车出库质量,特别是机车走行部、受电弓的运行安全,新建机车轮对、受电弓自动检测装置,对轮对进行外形尺寸自动检测,踏面自动探伤,受电弓自动检测。

襄樊北机务段:

1.机务段生产调度指挥信息系统综合平台。

新建 “机务段生产调度指挥信息系统综合平台”及配套硬件。信息平台整合机务段所有的业务,实现所有信息有机整合的目标,可以在同一个信息平台上完成所有生产、管理业务,做到“段内有平台,部门有系统,岗位有界面”;将运用、检修、整备三个调度指挥系统集中在同一地点集中办公指挥,能够在第一时间将三个调度系统的信息有机整合起来,实现联动,及时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事件和突发事件,达到生产调度一体化的目地,真正实现机务段生产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新建机车整备管理系统,及时显示机车整备过程中的技术状态;机调室、派班室、机车检修、电务检测部门能同时掌握机车的整备状态,防止机车出段晚点。

使用完善机车乘务员作业过程评价与分析管理系统,对乘务员一次作业标准进行自动评分。

2.和谐机车检修工艺布局调整。

配合机车换型和谐货运机车,对机务段既有机车检修台位进行调整、改造,按和谐机车检修工艺配备检修设备、设施,配套建设和谐机车部件检修工艺作业线等设备。

3.机车整备风雨棚。

机务段电气技改后有电力机车整备9台位,内燃机车整备2台位,新建电力机车三线风雨棚1782平方米和六线风雨棚4536平方米各一座,配套新建机车整备三层作业平台、侧移式接触网、安全门禁系统;内燃机车二线风雨棚990平方米。

4.段内股道自动化管理系统。

将段内机车检修线手搬道岔15组,纳入既有的段内股道电气集中控制系统。 江岸机务段:

按部领导要求将江岸机务段建设成全路第一流的和谐型大功率电力机车运用维修段,成为和谐型机车运用维修段的标准。目前江岸机务段受建设投资额度的限制,只能满足基本的机车整备、检修需求,需要增加投入进一步完善功能。

1.新建机车检修、整备管理系统,及时显示机车检修、整备过程中的技术状态;机调室、派班室、机车检修、电务检测部门能同时掌握机车的检修、整备状态;机车运用、检修、整备质量信息与武汉和谐机车检修基地互联互通,实现共享。

2.配套建设内燃机车整备棚660平米及相关配套设施。 3.机车配件材料库及自动化立体货架设备。 4.补充和谐型交流传动机车检修、检测设备。 武昌机务折返段:

折返段现有电力机车整备7台位,内燃机车2台位,2009年继续安排投资建设三线电力机车风雨棚,新建电力机车四线风雨棚2376平方米、三层作业平台、侧移式接触网、安全门禁系统。

汉口机务折返段:

折返段现有内燃、电力机车整备各二线。

汉口站改扩建后,客运量将快速增加,急需增加汉口机务折返段机车整备能力,新建一条电力机车整备线、机车清洗线及相关设施,补充整备能力不足部分的设备、设施。

襄樊机务折返段: 1.折返段现有内燃机车整备4台位,配合襄渝、洛张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新建电力机车四线风雨棚2592平方米、三层作业平台、侧移式接触网、安全门禁系统,内燃机车一线风雨棚480平方米。

2.折返段内有手搬道岔16组,新建“整备股道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道岔电气集中控制,机车移动自动追踪显示,整备股道自动管理。

3.补充整备能力不足部分的设备、设施。 武汉北机务折返段:

补充和谐型交流传动机车整备、检测设备。 信阳南机务折返段:

1.折返段现有电力机车整备4台位,内燃机车2台位,新建电力机车三线风雨棚2430平方米、三层作业平台、侧移式接触网、安全门禁系统,内燃机车二线风雨棚1620平方米。

2.折返段内有手搬道岔18组,新建“整备股道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道岔电气集中控制,机车移动自动追踪显示,整备股道自动管理。

武昌东机务折返段:

待武汉和谐型机车检修基地工程完工后,补充整备能力不足部分的设备、设施。

宜昌东、恩施机务折返段:

补充宜万线工程整备能力不足部分的设备、设施,新建电力机车三线风雨棚2430平方米、三层作业平台、侧移式接触网、安全门禁系统,内燃机车二线风雨棚1620平方米。

漯河机务折返段: 1.将漯河新场的机车整备任务全部集中到漯河老场,配套相关整备设施。

2.新建三线60米长机车整备风雨棚。 其它机务折返段:

平东、麻城、六里坪机车折返点,潢川、铁山、荆门南、蒲圻、随州(在建)调机整备所,新建一线60米长调车机车整备风雨棚。

第二部 分牵引供电

一、管理模式

1.机构设置 未来几年客专成网,如郑--渝、三门峡—张家界、十堰—宜昌、武

九、京

九、汉宜、武汉城际,应单独组建高铁供电段。并成立相应的高铁供电车间

2.供电系统在生产组织方面,设备运营采用三级管理模式:运营站段、车间、工区三级管理模式;设备维修采用两级管理模式:运营站段、项目部。积极开展车间组织生产的生产组织模式,探索扁平化的生产组织模式,缩短指挥链条,提高供电系统全员劳动生产效率。在劳动组织方面,积极探索大班组、小工区的劳动组织模式,做大做强车间所在地工区(综合工区),力争形成专业化、机械化、跨工种、辐射宽的检修基地;逐步萎缩远离车间的工区,建立健全养护管理工区模式。

3.兼职并岗。五年全部将电力工并岗成接触网电力工。 4.积极、稳妥、适宜的推进各专业的项目管理实施进程,实现项目管理制度在维修领域、大修领域、各专业系统全面开展,尽力发挥项目管理的效率优势,全面实行检养分离。

5.逐步将生活用电分离出去。按照“成熟一处移交一处”的原则,对具备移交条件的坚决移交,局管内共5.5万户生活用电,力争每年按总量10%的比例移交地方电力部门管理,五年移交50%。新建小区用电一律采用地方电。

6.同时对未移交地方的既有铁路小区用电,努力将生产生活用电混合计量的方式改造成分开计量、分表收费的方式,彻底改变生产成本暗补生活用电的现象。未来五年彻底解决。

二、装备水准

接触网――未来五年全部达到160KM/H装配条件。采用简单链形悬挂或弹性链型悬挂方式、水平型腕臂硬支撑装置、铜合金整体吊弦、防风装置、铝合金防抬高定位器、铜合金导线、200KM/H及以上区段站场采用硬横梁结构,区间支柱采用钢支柱,实现统一水平腕臂、统一整体吊弦、统一铜合金接触线,统一铜合金承力索、统一铝合金定位器、统一带制动功能的补偿装置。满足双层集装箱运输的导线最低高度要求(大于6.33m)和大型机械化养路的侧面限界要求(大于3.1m)。

电力――全部行车设备采用自闭、贯通电力线路双回路供电,各站设备远程控制,实现三至五分钟切除供电故障点,确保行车设备供电。大力推广采用架空绝缘线,在主要山区林地全部换成架空绝缘线,减少恶劣运行环境引发的设备故障。

变配电――全部采用免维修、少维护方式的装备,所有变电所采用2M光缆入所亭方式,保护采用综合自动化控制,电源采用智能化交直流电源设备,有条件的牵引变电所功率因素补偿采用动态补偿装置,逐步对变电所一次设备实行绝缘在线监测,取消110kv少油断路器,全所设备实行视频监控。各变电所亭实施准确的故标。

接触网作业车――采用JW-4型四轴作业车,安装较先进实用的高铁运行监控装置GYK。武汉、襄樊供电段均配置FX-4A型恒张力放线车,LG-2型立杆吊车。按照路网布局的交叉辐射点在襄樊、信阳、宜昌、麻城、十堰各建成一个供电抢修基地(车列)。 调度指挥系统――供电调度指挥系统和供电段生产调度系统均采用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现场-电调-供电段”之间的可视、对讲、自动传输切换数据,对现场直接监控、对事故远距离调查分析,并尽可能安装车载无线视频监控系统,方便抢修指挥。供电调度发布命令采用程控命令方式,减少人工操作强度,提高安全可靠性和工作效率。

三、信息化管理

1.完善供电段路局的供电管理信息化系统,努力实现供电系统管理现代化,加快硬件配备与网络建设,实现局、段、车间、班组互联互通,建立牵引变电、接触网、电力、远动装置、检测等管理子系统,每天完成台帐报表报送、数据判析分类、问题归档入库、处理时限提示等,实现资源共享,保证管理部门随时了解现场的设备运行、工区的工作状况,逐步做到日常管理自动化。

2.促成高铁安装车载视频监控,全程全方位对高铁实施动态监控,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发生问题也能通过录像监测和分析。

铁路“十二五”规划

技术装备如何推动现代化铁路的发展

参观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有感

十二五交通规划铁路增12万公里

铁道部及各省“十二五”铁路建设规划

“十二五”交通规划出台 铁路建设成主战场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铁路机务十二五规划(技术装备现代化).doc》
铁路机务十二五规划(技术装备现代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