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

2020-03-02 12:31:1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电磁感应现象”合作探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根据中学物理学科和教学过程的特点---以实验为主,突出探究、合作、整合的理念,进行整体系统设计。在前期分析(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学习任务、学习者)的基础上结合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选择和设计以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共存、、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包括教学媒体的设计和制作),确定形成性教学评价的方法。对于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主要采用探究性学习与小组合作,对于磁通量概念主要采用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合作探究----分析总结----自主练习,即运用奥斯特实验作为问题的引子,通过设问、假设,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方案、组内组间合作学习,从中寻找和探索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生生、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归纳实验得出的结论。整节课主要采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包括教师和同学)的方式,重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一、学习任务分析 “电磁感应现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用教科书《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磁通量概念学习和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 本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电场、恒定电流及磁场的知识结构层次基础上,再认识“电磁感应现象”。对于“电磁感应”无论从知识的难度还是从理论的抽象程度来说都比前面要高一个层次。由于前面学习的“电场”、“磁场”都只是“静态场”,而“电磁感应”现象就不同了。它揭示的是“磁”生“电”与“电”又产生“磁”。于是“磁能”、“电能”及“其他形式能量”之间发生能量相互转化。该内容是前面学过的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整合,为学生继续学习电磁感应规律、变压器、电磁波等知识打下基础。教学特点:课前让学生复习恒定电流与磁场的有关知识;课内引导、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并用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磁通量概念,知道计算公式ф=BS的适用条件。最后,从能量守恒的角度让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象,并通过练习使知识点融于其中而完成。

1、教学重点: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

2、教学难点:理解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

二、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几章内容的学习、初中电磁感应知识的基础及平时积累的经验,对“电磁感应现象”内容已有认知基础,并对实验教学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探究实验设计、探究结论的得出及电磁感应中能量守恒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内容从学生 认识能力来说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磁通量的概念,知道计算公式ф=BS的适用条件。

2、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中仍成立。

4、培养实验方法探索的能力。

5、运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学生间交流、合作、竞争的精神。

四、教学媒体

1、教师用具 投影设备、多媒体课件、录像片等。

2、学生用具 原副线圈、线芯、电池、微安表、、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五、 教学流程图

六、 课堂教学过程 a) 导入新课 结束 得出结论,小结练习课件演示 实验结果分析,验证猜想 自主学习,教师讲解 拟定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讨论交流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开始 播放录象片 提出问题,引导猜想 以问题导入新课------(1)电流是怎么形成的?奥斯特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2)产生磁场的方式有哪些,它们的电本质相同吗? (3)既然电流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否发生电流?要求学生回答。播放法拉第生平录像片,创设教学情境,自然引入课题:电磁感应现象。 b) 展开新内容 2.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通过录像片,学生深信“电”能生“磁”,“磁”也能生“电”。那么“磁”如何生“电”?又怎么研究?等问题一时困绕着学生,此时,教师启发学生,要想知道“磁”怎么生“电”?必须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才能获得。于是大屏幕上显示探究的内容:磁场能否产生电流? 磁场要产生电流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引导学生猜测:(1)要产生电流,必须要有一个电路,而且电路应是闭合的;(2)可能与磁场有关;(3)导线(直导线、线圈)或磁场可能要运动等。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学生分析讨论后回答:根据研究对象,需要磁体或产生磁场的电流;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应选用灵敏电流计;控制电路,必须有开关。 2.

2、设计实验、制定实施方案 根据闭合导线在磁场中可能运动情况,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等待学生设计完后,让各组学生代表上讲台汇报自己的实验方案,并用投影显示,倾听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外学生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必要时),要求各小组中有不科学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修正。然后根据不同实验设计方案,生生、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拟定具体实验表格,并投影在大屏幕上。 表 格 一 次 序 1 2 3 4 实 验 条 件 闭合电路中的直导线与磁场保持相对静止 闭合电路中的直导线平行于磁场方向运动 闭合电路中的直导线垂直于磁场方向运动 闭合电路中的直导线与磁场方向斜着运动 表 格 二 次 序 1 2 实 验 条 件 条形磁铁N极插入线圈 条形磁铁N极拔出线圈 条形磁铁S极插入线圈 条形磁铁S极拔出线圈 3 条形磁铁N、S极静止于线圈 表 格 三 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次 序 1 开关 闭合 实 验 条 件 增大滑动变阻器的阻值 减小滑动变阻器的阻值 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不变 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2 滑动变阻器 的阻值不变 开关闭合 开关断开 2.3、实验探究,收集数据 四人一组,连接电路,按实验方案和步骤,安全、正确地操作,仔细观察,并把观察现象填入表格。同时教师在各小组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巡视,必要时给予指导。 2.

4、分析验证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如下:(1)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的概念。(2)闭合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场发生变化或闭合电路所包围的面积S发生变化。从而引入磁通量概念。让学生阅读课本,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用投影仪把思考题打在大屏幕上。思考题是:(1)什么叫做磁通量?磁通量是矢量还是标量?(2)计算磁通量的公式是什么?有没有适用条件?阅读后要求两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并讲解,课件是用Flash制作的动画演示。磁通量概念和矩形平面在匀强磁场中不同位置(垂直于磁场方向、平行于磁场方向、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任一个方向)的磁通量。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展示容易得出公式ф=BS的适用条件和矩形平面与匀强磁场不垂直时,磁通量的计算公式ф=BSsinθ(θ为矩形平面与匀强磁场的夹角)。引导学生画出前面各实验的直观示意图,从磁通量的角度分析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最后,再引导学生分析出各实验中能量的转化。 2.5、小结 请不同的学生阐述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2.

6、形成性练习(1)、在匀强磁场中,线圈绕OO1轴转动,线圈中能否产生感应电流?为什么? O1 O (2)、如图所示,下列那些情况会使线圈产生感应电流( ) A、线圈abcd平行于导线左右运动 B、线圈abcd在纸面内上下平动 a b C、线圈abcd以导线为轴转动 c d D、线圈abcd以dc边为轴转动 3、教学实验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打破了以往的传统设计,从向学生的调查询问看,学生对我处理电磁感应现象这节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的改变相当满意。这节内容以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来展开,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力求发展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领悟这种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方式,以此来体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在实验探索中求知,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实现三维度的教学目标。通过这一次的教学实践,使我重新感受到了基础的魅力,再次树立了课堂教学应成为生生、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观念。同时也亲身体会到了只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

电磁感应现象教案

电磁感应现象教案

《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反思

《电磁感应》教学设计

电磁感应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电磁感应

电磁感应教学设计

高二新人教版物理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

物理课《电磁感应现象》说课稿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doc》
电磁感应现象》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