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解析(读后拙见)

2020-03-02 10:19:1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步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作者钱钟书被许多中午著名人士称之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

《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在忧世伤生的两年里,作者把自己对人生、人性、人类的感悟和思考,反应在《围城》里。《围城》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只是分子的众生相。通过主人公方鸿渐与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婚恋纠缠,通过方鸿渐由上海到内地的一路遭遇,《围城》以喜剧性的讽刺笔调,刻画了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彷徨和空虚。《围城》的题义是从法国的一句成语中引申而来的,即“被围困的成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深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入了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笔者拟从《围城》任务形象及其意义,讽刺艺术的魅力,这两个角度说说自己已读《围城》的感悟和思考。

(一)《围城》人物形象以及意义

《围城》一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知识分子,有名媛淑女,也有商贾政客。作者对这些人物有的浓墨重刻,有的轻描淡写,都生动地描绘出他们各异的特征:或卑微,或鄙俗,或勾心斗角。

方鸿渐 方鸿渐是个让人倍感亲切的人,也是深得女性喜爱的人物,与他在一起不会有压迫感,他愿意照顾别人的感受,并关心体贴他人,既能逗人开心,又能化解矛盾。从小说中不难看出对方鸿渐,鲍小姐的引诱,苏文纨的追求,唐晓芙的垂青和孙柔嘉的费尽心机,肯定他是一个青年俊雅男子;但是,方鸿渐又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从一出场到全文结束他都在受别人和命运的摆布,几乎没有一件事能顺了自己的意愿。其实有一句话,借了赵辛媚的扣已经给他定论了。

方:“我问你,你经过这次旅行,对我的感想怎样?觉得我讨厌不讨厌?”

赵:“你不讨厌,但全无用处。”

赵辛媚的回答,竟然一语成箴,概括了方鸿渐杯具的性格和人生的走向。放的出场,在归国的船上被鲍小姐所引诱又抛弃,方与唐晓芙的热恋是方鸿渐在全书中惟一过的一段舒心的日子。可是好日子没好过,又没有禁受住苏小姐的诱惑,最好也是一场空。自此,在方鸿渐在一切关系中都不顺利:与挂名的岳丈岳母闹翻,负气远走三闾大学,领导不重视,同事瞧不起,与孙柔嘉成婚后,摆不平婚姻生活,最后黯然分手,有了新职业,很快又失业了,甚至同自己原先的大家庭再也难以和睦相处„„书中对方鸿渐最后的描写:“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本”。在作者的心目中,方鸿渐这个人物似乎死去了呢!但是“心里又生希望,像湿火柴,虽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都有办法”,我宁愿祝他还有希望,能去重庆成功地投奔老友赵辛媚吧。

其实方鸿渐在同龄人中,也应该是个佼佼者了。他“家学渊源”,“家世头衔都不错”,而且留过洋,人也生的一表人材,为人正直,谈吐幽默„„为什么他人生的道路这么不顺利呢?我认为方鸿渐不幸人生是他的性格造成的。“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方鸿渐出生在江南一个小县城里的绅士家,纵然运气好但命不好,他贪图享受,不好学习,把个留学生做成“游学生”,买个假文凭,骗得了家人,却永远骗不了自己和社会。

方鸿渐至多只能算个文人,他自视颇高,品味不凡,愤世嫉俗,其实他做不成实际工作,不谙事务,无能懦弱,这是许多知识分子的共同的命运。

赵辛媚

赵辛媚应当是《围城》中完美男人的典范。作为故事的“男二号”,赵辛媚无疑会给读者深刻印象,作者设计这样一个人物,仿佛就是为了反衬方鸿渐的。(1),赵辛媚,他富有。他的富没有暴发户的浅陋,也没有商人的算计,书中虽未刻意交待过,但是让觉得出来,财富是他与生俱来相生相伴的,应该说赵辛媚有贵族的风范。(2)赵辛媚有才也有本领。在任何时候都是意气风发,事业通达。及时在三闾大学狼狈一时,让读者也不会想起他当场闹的笑话。他是个头脑清醒、目光敏锐、意志坚定且颇有行动力的人。(3)赵辛媚为人豪爽豁达,幽默风趣,重友谊。(4)赵辛媚还痴情。他不像方鸿渐那么有“异性缘”,也不像方鸿渐那么能“将就”。总之,赵辛媚是个成熟男人的形象。

孤芳自赏的苏文纨

作者从自己的观察角度,抓住苏文纨的肖像、动作、神态,采用既含蓄又挖苦的漫画是笔法,进行一番讽刺性的描绘,把苏小姐装作冷若冰霜、孤芳自赏,而不顾廉耻,唯利是图的复杂、多面的性格特征赤裸裸得展现在读者面前,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作者对她的鄙视态度,向人们暗示:人性如苏小姐一类的人,没有什么课可仰慕和追求的。

洁如明镜的唐晓芙是钱钟书在《围城》中惟一不带讽刺语气去描写的人物。作者对此形象的精雕细刻,从身材、脸型、酒窝、脸色、眼睛、牙齿、头发、眉毛、口,到表情,一一写来,好像一架电影摄影机对着唐小姐外形的各个部分做特写式的拍摄,及其细腻、具体。从方鸿渐与唐晓芙几次对话中(对话略)可以看出唐小姐是文明社会里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她聪明伶俐、开朗活泼,性格直率,绝非庸俗浅薄之辈。

虚荣狭隘的孙柔嘉是一个较有心急的角色。她唯一的缺点在于把婚姻当做事业来经营。从与方鸿渐筹办婚事和婚后逼问方鸿渐过去的恋情中看到孙小姐是个虚荣嫉妒、好猜疑的小气鬼。

总之,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在《围城》中应有尽有,表达了作者想要写出某一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的目的。所以说《围城》一书具有浓郁的象征意味,作品的标题就是一个象征,借用法国的一个谚语:城堡中的人想出去,而城堡外的人想进入城堡。这种矛盾的人生、人性关系,象征着人类某种生存状态。因而我感悟到《围城》的意蕴和人物形象的意义有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反映了40年代中国战争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情景。如教育界、城市里、知识分子的状态。在人物形象描述中作者对官场腐败、政府无能、学术虚伪、社会落后等不失时机地进行嘲弄讽刺。这种讽刺早已远远超出了那个社会,超越了哪个时代。

第二层面而是文化的批判。

在小说中作者对中国现代文化一概批判,而且批判得十分辛辣。批判的对象都是新式知识分子。他写知识分子的困境、弱点是通过知识分子的“新”来看他们身上的“旧”。主要是通过人物文化心态的剖析。第一号人物就是方鸿渐。他不见得是一个坏蛋或者是一个不好的人,他善良,也骗人;他老实但不切实际,他聪明而没勇气,没有什么用处,他能言善道,但没有主见,碰到事就优柔寡断,所以很多人都可以批评他。像苏文纨批评他,说他“大地方玩世不恭,小地方挺认真”;赵辛媚说他“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他老婆孙柔嘉批评说,“喜欢自作聪明,最终弄巧成拙”„„总之,方鸿渐善良而无用处,很懦弱。方鸿渐实际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孙柔嘉身上钱钟书又带有深刻的思考。孙柔嘉左右了方的一切,婚前温顺、柔弱,婚后变得专横、嫉妒、刻薄。作者从文化批评角度来写孙,她受过大学教育,受过新文化教育,但是骨子里是旧的,在家庭生活离 有一种占有欲。

第三个层面是哲理思考。

说完小说后,把它充分简化就是“进城”和“出城”。整个人生处处是围城,城外的想进,城里的想出,冲进去又想出来。但是每个人都是本能的驱使,要去寻找,去求索,去寻梦,人类的出路何在?《围城》的秘密就是围城,由此,我们佩服作者钱钟书这位智者对人生的思考。

(二)《围城》讽刺艺术的魅力

讽刺幽默是《围城》的语言特色,钱钟书擅长用风趣诙谐,意味深长的比喻对现实生活的荒谬、丑恶现象进行深刻的剖析与讽刺。例如方不愿与赵争风吃醋,作者随手来了一句“可是方鸿渐也许像这几天报上的战争消息所说的‘保存实力,作战略上的撤退’”。写的是方鸿渐当时的心理而在信笔一吟中深含了作者对无能政府对日本侵略者不战儿退却,对打肿脸充胖子的愤恨。又如写做官的人栽筋斗,“宛如猫从高处掉下,还能四脚着地,不至太狼狈,甚至栽下也无伤筋骨”,这一比喻讽刺了官场黑暗,时政腐败。又如,写沈太太、写餐馆的老板娘、洋奴张先生、写苏小姐与方鸿渐握手、写在婚礼上方遇见唐晓芙时的心理反应„„以及在嘲讽出场一次的“哲学家”、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自称诗人的曹元朗、贪杯弄权的官僚、号称才貌双全的“女诗人”苏文纨„„在钱钟书笔下都化作一幅幅讽刺性极强的漫画,使读者品尝到漫画式的幽默,增强了对人生社会的领悟和认识。

总之,《围城》这部小说,行文中的比喻,妙语走珠,讽刺无处不在。它把现代主义思想与讽刺艺术有机地运用在一起是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创举。

结束语

围城世界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城”。从家庭到社会,城市到乡村,知识分子、军人、土匪、银行经理和职员、东船司机各科人物纷纷登场,组成了复杂的人生堡垒。同时也为我们建造了一座人类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城堡。在这个千变万化的围城世界中,人们出了这城,又想进那城,城城相连,不断修建,所揭示出来的是对整个人类状况的写照,人类的弱点,人类的盲目性,人间万事的“围城”状态,所以说《围城》的灵魂超越了时代的限制,从人物形象上锐边出来,把矛头指向了人生、人性和整个人类的存在。这围城状态,说来有一种苦涩感。人活着干什么呢,人类的出路何在,是不是就是做无用功,就是进城出城啊,人是否爱这个本能的支配。

《围城》虽未标明人类出路何在,却已经为我们点亮了一盏去寻找出路的指示灯。

作者描述和揭示的人生《围城》状态,值得我们不断地追寻和思考。难道不是吗?

围城读后

《围城》读后感想

《围城》读后笔记

围城

围城

《围城》

围城

医药分家之拙见

施工安全管理拙见

企业信息化发展之拙见

《围城解析(读后拙见).doc》
围城解析(读后拙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