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2020-03-03 22:06:5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南京市竹山中学李照东

内容摘要:

语文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有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

创新教育实践思考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 而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本文就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和思考略陈浅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目标的公开化。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教学效益的最终体现。清晰的教学目标,宛如路标,为教学指明了方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往往藏于教师心底,而学生心中无数,这给达标带来了很大困难。重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就会为其积极主动构建新知创造条件,点燃创新意识的火花。学生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获取创新成果。

目标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展示目标,有利于学生激活思维,引发创新意识;达标训练,有利于学生启动感官,激发创新思维;目标反馈,有利于学生及时矫正,发展创新能力;测试目标,有利于学生自我对照,检验创新成果。目标的显示,应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切不可千篇1律。

(二)教学过程的参与化。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动脑、动口、动手,体现主体作用,展示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敢于“放”。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予学生参与的时机。这样,才能唤醒他们沉睡的主体意识,激发参与意识,使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展。二是要鼓励“讲”。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燃烧起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允许走上讲台,发表见解;提倡七嘴八舌,各抒己见;鼓励标新立异,有所创新。这样,才能突出主体的能动作用,实现生动、活泼的创造性发展。三是要引导“质疑问难”。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问题,有疑点,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造。首先要创设好质疑的氛围。要破除迷信,欢迎质疑。要告诉学生:专家、老师、书本中的言语并非金科玉律,完全正确。要敢于向教材、老师唱“反调”。其次,要结合教材内容,启发他们质疑,并诱导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钻研,讨论,发表创新见解,寻求解决的方法,切不把学生的思想轨迹强行纳入自己设计的轨道,用自己的思维成果和教科书上的结论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熄灭学生的思维火花。作为教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多为学生提供自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素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三)教学内容的迁移化。

从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一般来说,多数教师往往局限于“单篇式”的讲析,或采用“单元组合式”的“讲”、“练”、“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时就课文讲课文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这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反三”能力。因此,强化迁移训练,抓好知识渗透十分重要。所谓迁移,就是结合教材有关内容,选讲或选练与之相关的内容,并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对照、比较,或求同,或求异,提高分析鉴别能力。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课文的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迁移内化为语文的能力,使其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成为会创新的人。所谓渗透,就是在教学中,注意有此及彼,做好衔接;突出“大文板块”知识的综合训练,逐步构

建“大语文”的知识体系。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动用。

(四)教学方法的转型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表现为“他教型”,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训。由“他教型”向“自学型”转变,就要以学生为载体,诱导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索 ,自己思考,自己评论,在实践中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就作文教学而言,可作以下训练:

1、自办小报。围绕一个主题,或选取一个侧面来办。如“校园剪影”、“假日见闻”、“生活感悟”等等。学生自己组稿,自己绘画,自己设计,既当“记者”,又当“编辑”。从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自命文题。结合年级写作目标,随兴所至,自己命题,自己修改,自写评语,激发主动创作的兴趣。

3、变换角度。如有这样一道作文训练题:看名画写出一篇评论。要求变换评价角度,不准少于三点。由此定格,便可针对性的展开评论。或评画的意蕴、主题;或评画的结构布局;或评画的色彩、线条处理;或评画的人物特征。有时,还可安排一题多体的写作。这样,不仅突破固有的、僵化的写作模式,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且又能锻炼其写作多种文体的能力。

4、自辟蹊径。教者可根据写作要求,巧石兴波,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异想天开”,当堂进行立意构思训练,并且作交流、评比,发现典型,大力提倡,以激励创新精神。

5、自写书评。学期伊始,可向学生推荐

二、三本文艺作品(以适合中学生阅读为宜),要求学生择其一本,在

一、二周内通读一遍,并作好笔记,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或书评,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既当读者,又当“批评者”,从中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更新教学手段,是适应信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功能去认识和理解事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将多媒体引入课堂,使课堂的教学内容由静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使学生扩大了想象创作的空间,激发了兴趣,启迪了思维。便于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发现、发展,任意驰骋,

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此外,实物展示,投影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电教媒体将会陆续进入课堂。课堂教学会出现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格局。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想象力,而且也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科技含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语文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解除应试教育的羁绊。

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是素质教育的羁绊。其典型特征表现在阅卷和入选的弊端上。所谓“填鸭式”的标准答案,象金科玉律,说一不二;所谓道道“门坎线”,似无形围墙,又将众多学子拒于校门之外。它严重制约了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在这种机制下,上级对学校的评价是“只要应试好,其它没什么大不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一张卷子,一张表格,一个名次”。而学生则是整天“读死书”、“死读书”,竭尽全力,争上“独木桥”。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个性也难以张扬,正逐渐失去创新意识和能力。今天,应试教育的锁链已到了非砸烂不可的时候了。如果仅仅写在文件上,说在口头上,那么,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我们民族的希望就有被淹没的危险。所以,推进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必须坚决果断地解除应试教育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创新的过程中,革除弊端,“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学有创新”,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如果教师依然墨守应试教育的阵地,亦步亦趋,抢占时间,沉迷题海,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应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吸取新的教育教学成果,做到观念更新,方法创新,内容见新,教学手段出新。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点燃学生创新的智慧“火花”,因势利导地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这样,才能比较好的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有研究结果显示,创新精神较强的教师比创新精神较差的教师能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他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灵活,更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因而培养出的学生相对来说,创新能力较强。

(三)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只片面强调传授和培养适应考试、生活和工作需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对语文教学的文化渗透性和社会实践性,这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创造性的意识、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智慧是不利的。因此,只有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才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观,激活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转变观念,突破固有,有所创新,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将学生教育的“小学校”与学生未来生活的社会“大学校”结合起来;将学生语文学习的“小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大课堂”结合起来;将学生在校学习的“小课本”与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大课本”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小学校”学知识,是为以后在“大学校”再学习奠定基础;在“小课堂”打基础是为步入“大课堂”提供技能;学习“小课本”是为了未来能读懂社会“大课堂”在作准备。这就是大语文教学观的外延和内涵。为此,作为教者,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上,在活动开展,测试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上,都应通盘考虑,处理得当。一切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弘扬个性为归宿。这也是实施大语文战略的目的所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为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略的做法和思考,不足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思考、创新、实践

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思考和实践初探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推荐)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和思考

关于科技创新的思考和浦东的实践

创新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少先队体验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和思考.doc》
语文创新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