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020-03-03 23:59: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数学传授的是理性知识,其思想情感是隐藏的。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其丰富的内涵,适时地创造渗透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铸造健全的人格,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

俗话说,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这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首先,要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注意德育工作的全面性。

一、数学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应用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通过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的广泛应用,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把今天的学习同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联系起来。在这方面,我经常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学了计量单位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和周长公式后,让学生测量操场的跑道长度、教室的面积等。还学习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将逐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们生活与国家建设都离不开数学,只有学好数学,将来才能适应社会,更好地为建设祖国服务。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逐渐养成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通过数学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始终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在数学教学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判断、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有理可推。通过对数学解题规范性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正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解题教学训练中,教师还可以经常鞭策、鼓励学生,去克服、解决一些困难,或者有意设置一些难点让学生去突破,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还可以用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不屈不挠的故事激励学生,用他们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用已经取得的进展鼓舞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在班级中征解,开展竞赛式练习,并及时进行公布表彰。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才会主动积极地不断进取,努力去探索数学天地的奥妙。

三、在教学中充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的非常紧密,因此,我在选择题材时尤为注重其教育性。在上这节课的前两天,正好是中秋佳节。在导入时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问:同学们前天是什么节日呀!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是中秋节。那你们吃月饼了吗?你们在吃月饼时,是不是把最好吃的月饼让给了你们的爸爸妈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以月饼入手„„我是这样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是那一天,另一方面就是要向学生渗透“如何做人、孝敬父母”。本节课始终是围绕分月饼,在讲解分数时,强调的是要平均分。我便顺势说:“在我们同学之间或其他的人面前,我们都要公平的对待,要诚实。因为老师和你们的爸爸妈妈最喜欢诚实的好孩子。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是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尝试,数学学科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方面有广阔无限的领域,形式多样,方法多异。我们要主动去琢磨、去思考、去挖掘,把教材、学生和当前的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勇于探索实践,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既是教书又是育人,它肩负着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存亡,因此,教育好每个学生是我们每个教师的义务。作为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数学的特点,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

一、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国家,这个人就不会有高尚的情操,不会有为他人服务的思想,那么这个人活在世上,不管他的知识是如何渊博,对社会也没有多大的贡献。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不但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在小学数学教材里就有许多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把它深入地挖掘出来,变为学生可以接受的东西,开拓学生的认识视角,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培养爱国情感。如我在教“圆”这一内容时,在进行完知识的学习以后,我紧扣教材,讲述我国数学家对数学的突出贡献:南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六位小数的人,他的计算,比欧洲人把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六位小数,要早1000多年。这样,学生心中就油然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二、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节俭思想教育 勤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攀比风、奢侈风盛行,这样下去很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所教内容对学生进行节俭思想教育。如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特意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农民每次碾35千克大米,撒在碾米机螺缝里的米有 ,假设这个人700生活了70年,碾米50年,每年碾10次米,这个人一生撒掉了多少千克米?学生先试做,列出算式:35×1/700×10×50=25(千克)。“啊,要浪费这么多米!”学生算出后都惊讶地叫起来。平常看起来的这么一点点,通过累积,就会变成一个很大的数目。这时,我因势利导,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节俭教育: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同学一瓶牛奶只吃一半就扔了,馒头只吃一丁点就把它扔进了垃圾箱,虽然我们每天只扔一点点,但时间一长,累积起来就是一个大数目。这样,通过自己计算,再给他们讲积少成多,积水成河的道理,使他们认识到,现在生活虽然比过去好多了,但也要勤俭节约,不能乱浪费。

三、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爱惜时光的教育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现在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环境比较好,学习不认真,上课不听讲或搞小动作,学习是一塌糊涂,白白浪费光阴。于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就对学生进行爱惜时间的教育。如我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感受一秒钟有多长,一分钟有多长,一个小时有多长,让学生知道,光阴易逝,时光难追,告诫他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育他们从小就要爱惜时间,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有知识,懂科学的人,长大了报效祖国。

四、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社会环境教育

现在的孩子是祖国未来的人才,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素质,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是我们做老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有些孩子养成了乱丢乱扔的坏习惯,这样,不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破坏了我们的环境。于是,我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就让学生统计他们的家里一天要扔多少个塑料袋?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假设以一个家庭每天用5个塑料袋计算,我们全校有2500多名学生,一天要扔多少个?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现在的塑料它是一种不易分解的物质,这样,再过几年,想像一下,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这样,学生通过统计、计算,着实地认识到使用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他们就会自觉自愿地站在抵抗使用塑料袋的行列里来,减少白色污染。

总之,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说理,而是要通过实际的案例,计算,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慢慢变成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我们做教师的责任。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革命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有的颂扬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的,有的描写祖国秀丽河山的,有的反映祖国发展文化、科技、等等,这些文章都蕴含深刻道理以及丰富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凭借语文教材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透彻熟悉教材后,引导学生从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主要内容,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根据小学语文德育的透彻结合我平时教学中,浅谈我以下的几点做法:

一、在“词语”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所谓“词语”能体现文章的“道”,因为词语是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对词语的理解,老师的引导更必须紧抓不放。例如:在《金色的脚印》一课中,“金色”一词本质是什么?小狐狸一家能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合家团聚,回到树林中,这是美好的临阵脱逃意义的一件事,因而在“金色”来赞美这件事,小狐狸虽说动物,但是它也像人一样,生命同样珍贵,“金色”也包含着人们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体现着人类美好的思想感情,又如在《为中和华之掘起而读书》,一文中的“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含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如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在让学生谈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想想当时的画面,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激发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热爱。

二、在“句子”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从文章的重点句子可以体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教学时,必须深入引导,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教育。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中,文中引用的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点,首先,让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然后抓住这个句子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联系全文,说说“可爱”、“破碎”各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体会地球的“可爱”可从遥望地球所见到的景色和自然资源去考虑,理解地球的容易“破碎”可以“不加节制”,“随意破坏”去思考,“同时”就是强调地球的重要性,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破碎的一面。又如在《桃花心木》一课中,“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棵独立自主的心”这句含义深刻的话,可采用边阅读边思考,使学生逐步从事情蕴含道理,比如,“不确定”,“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从而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从中受到了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去接受考验和磨练。

三、在“段”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文章的重点段是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细读口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在《白杨》一文中,先让学生默读“爸爸一手搂一个孩子„„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可以从两方面引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提问;二是联系上下文。爸爸在介绍白杨树后为什么“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深思”?他沉思什么?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启发学生思考树和人的关系,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四、在“朗读”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明白所揭示的道理,感受写作特点的重要手段。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树说的话饱含着请求,请求;鸟的回答语气坚决,比较肯定,后面的三次对话,鸟都在寻找树,要用询问的语气来读,读时要突出一次比一次伤心,三个角色的语气其身份不一样,朗读也应有所区别,读树根的话要读出同情,伤感,因为树根也是树的一部分;读门先生的话,声音要平淡;小姑娘的回答,声音要嫩稚些。又例如:《丰碑》一文中,“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要怀着对冻死的老战士的崇敬,要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语速较慢,句调平直,学生们通过阅读,从中受到了珍惜今天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参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德育的特点,对德育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doc》
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