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类

2020-03-04 05:41:2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环境类

四、“给定资料7”的画线部分写道:“‘低碳’离我们并不远。建立低碳生活方式,要从节省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语言流畅;

4.总字数800~1000字。

【参考例文】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此时,“低碳”概念随之进入人们视野,各种“低碳”提法也应运而生,尽快建设“低碳社会、过上低碳生活”成为了人们的梦想。而我国作为需要长期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发展中大国,短期内快速发展“低碳”十分困难。因此,惟有主动出击、从我做起、积极参与“低碳”建设,方可实现建设低碳社会、过上低碳生活的梦想。

“低碳”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它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低碳生活就在我们身边,既需要政府、企业制定切实有效地对策,也需要我们每个普通人积极参与其中。

首先,强化节能减排、注重能效提高。全面促进全民的低碳消费和生活意识,要继续深化高能耗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大力度实施“关闭五小企业、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循环经济示范、治理污染排放”等综合性整治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行动。同时,要科学引导居民增强建筑和生活技能。建议居民取暖采用分户计量收费、地热取暖、太阳能蓄热、补贴双层玻璃窗用户等措施;装修时使用纤维板等节能性材料;建房使用隔热空心保温砖等,努力推行民众低碳生活方式。

其次,转变发展方式、提倡科技创新。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能多种手段,尽量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此外,在经济产业链中,公民消费占有重要的地位,应该发挥公民的力量,依法行使公民对环境保护在内的公共事务的环境知情权和环境监督权,增加对企业的低碳发展方式约束。

最后,增强环保意识、养成低碳习惯。人们的生活习惯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过量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自身的消费和生产活动。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我们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做到多节约、不浪费,有环保意识,将低碳形成一种习惯,我们的低碳生活也就随之而来。

总之,走近低碳生活,对每个人来说,与其说需要一种能力,不如说需要一种改变习惯的毅力。改变习惯则改变命运,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从点滴做起,就能聚沙成塔,就能形成巨大的能量,促进低碳生活的早日实现。

没有好环境,哪来新农村

——将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提上日程

印象中的农村应该是天蓝、日丽、山青、水碧的世外桃源,但遗憾的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农村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村口堆满垃圾,随处可见被丢弃、堆积的农药瓶、白色地膜、牲畜粪便等,“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优美似乎只能留在文学作品中和人们无限的回忆里了。为什么昔日农村的青山绿水变成了今日的垃圾成山、恶臭遍水?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一是农村环境治理资金匮乏。没有建立稳定的农村环保资金来源渠道,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专项资金短缺导致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乏。二是环境监管、保障体系和政策法规、标准不健全。我国长期将环保工作的重点放在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上,农村环境保护缺乏科学规划,特别是在乡镇一级没有建立起综合决策机制,以及预防和解决环境污染的环保机构。另外,立法的不足再加上相关标准的不健全,就导致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法无定规,无法从制度层面对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举措进行保障。三是农民本身的环保意识差。将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焚烧、不加收集乱扔乱抛的现象,在许多农村地区屡见不鲜。四是乡镇工业企业向农村转移。随着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工业企业有逐渐由城市转向农村之势,一些企业违规排污的行为给农村的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农村环境污染制约和影响着农村的发展,威胁着农村人口的健康,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没有好环境就没有新农村,治理农村环境污染,还农村一片净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义。将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提上日程已迫在眉睫。

切实把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提上日程,保障资金来源是基础。国家在全国推行“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以来,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众多村庄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央财政“以奖促治”资金是补助性资金,重在引导、推动,因此,要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要保障专项资金的后续来源。

切实把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提上日程,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是保障。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必须进入有法可依、依法治理的新阶段。关键是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出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在乡镇一级建立起综合决策机制,以及预防和解决环境污染的环保机构,从而为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提供制度方面的支持。

切实把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提上日程,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是关键。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是农村环境保护的根本和关键。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使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方能营造一个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使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各项政策法规更加顺利地得以实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同样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更非朝夕之功,需下大气力。由于全国各地情况不尽相同,我们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对策,切实把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摆上议事日程,以真正建设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论热点范文:拯救“癌症村”

http://www.daodoc.com 2013-03-22 来源:山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大 中 小】

【背景链接】

近年来,全国多地频发化学品污染环境事件,而被疑因受到污染出现“癌症村”的报道也频频见诸媒体。但是,长久以来,还未有证实环境污染导致“癌症村”的出现。2013年2月7日,环保部印发了《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明确表示,因受有毒化学品污染,个别地区出现“癌症村”等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

【标准表述】

[现状]

目前,我国仍在生产和使用发达国家已禁止或限制生产使用的部分有毒有害化学品,此类化学品往往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蓄积性、遗传发育毒性和内分泌干扰性等,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长期或潜在危害。

近年来,我国一些河流、湖泊、近海水域及野生动物和人体中已检测出多种化学物质,局部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内分泌干扰物质浓度高于国际水平,有毒有害化学物质造成多起急性水、大气突发环境事件,多个地方出现饮用水危机,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癌症村”等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

2010年以来,相继发生紫金矿业泄漏污染事件、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陆上输油管道爆炸火灾引发海洋污染事件、杭州苯酚槽罐车泄漏引发新安江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环境事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不良社会影响。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以前“癌症村”还只出现在中东部个别地区,目前已有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

首先,中西部地区此前发展相对落后,污染致当地的生态发生变化,而农民环保意识缺乏,话语权也更难找到表达的渠道。

其次,污染企业是当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针对举报往往重视不够。

此外,污染企业一般都在水源周边,所以河流两岸污染较多,河水的流动带来更大的污染。

[措施]

对此,我们建议:

第一,应加强透明度,加强信息公开,环保部门应垂直化管理,才能制约企业和地方政府。要强化信息公开,把信息发布情况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推进信息公开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

第二,要放开公益诉讼。要下放审批权限,扩大群众参与,给民众提供畅通的表达渠道。

第三,加快环境管理转型,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和透明性。要改进工作作风,把加强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制定改进措施和办法,用新的实践推动环保事业取得更大成效,用新的体制保障环保事业持续推进。例如认真回应民众诉求,并帮助企业建立环保体系,对积极保护环境的企业,应该给予税收减免或财政支持,为企业减负。 相关链接

申论热点范文:正视“环境恐慌”

http://www.daodoc.com 2013-01-10 来源:山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大 中 小】

【背景链接】

近年来,环境保护渐成一些突发事件的诱因,如什邡的钼铜项目,启东的排海工程,大连PX项目等。这种现象提醒我们: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特殊的“环境敏感期”,公众对环境的敏感甚至恐慌,需要引起更多思考。

因担心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而引发的居民与政府间的冲突,被称作“邻避现象”。政府部门在规划和建设有社会和环境影响的公共设施时,往往受到选址周边居民的反对,产生了“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抵制。在中国,公众的环境意识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薄弱到如今的增强,从“生存型”时代的“冷漠”到“发展型”今天的“敏感”,既表明邻避现象的普遍存在,也说明公众维权意识的提升,同时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更高阶段的反映。

邻避心态不会随着某一个设施停建、某一个项目迁移而自动消失。有的项目在一地遇到抵制,迁到别处后仍然不受当地人欢迎,即是佐证。如何改变一些重大项目和必需设施的“撞壁尴尬”、消除公众的“环境恐慌”,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许多地方面临的新课题。

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无法避免所有的公共设施都没有生态风险。对中国而言,“发展中”的现实国情,注定不能完全避免粗放的增长方式,“转型中”的经济现状也难以完全做到“零污染”,环境保护的现实水平跟不上公众的预期速度,兼之一些地方项目引进透明度不够、公共决策罔顾民意,容易引发公众的污染猜想,从而衍生出环境恐慌。

【标准表述】

要消除环境恐慌,一方面,应该将公众的环保新期待作为执政为民的新变量,不仅要追求项目的经济价值,更应考虑其环境价值和社会风险。如果能在项目投建之前充分公开信息,公众就不会在信息弱势中产生“污染猜想”;如果能在项目建设的公共决策中通过听证和协商等制度渠道寻求民意的最大公约数,公众就不会在制度渠道缺位后选择冲突对立。

另一方面,要根除其心理基础。如果大型项目、公共设施的好处和收益是社会共享,风险与成本却主要由设施周边的少数居民承担,任谁也“不愿建在我家后院”。正因此,对于那些经过环评认定、仍有一定生态风险的项目设施,既需要权威人士及时普及相关知识、回应公众关切、避免风险放大,更需理解公众的正常心理、合理诉求,对受影响的居民及时实行合理补偿。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共同课题;向往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水土,也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发展阶段进入特殊的“环境敏感期”,是实现科学发展道路上必然遇到的难题,着眼当前,需要从认识“邻避心态”、改进决策程序、消除环境恐慌开始。

申论热点范文:环境保护

http://www.daodoc.com 2012-11-08 来源:山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大 中 小】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环境治理 垃圾处理

【热点材料】

材料一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刚刚闭幕,李克强副总理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四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关注2012年头等实事儿,“PM2.5”成为热搜词之一。它已由一个专业名词演变成治理环境污染的“代名词”。目前,中国各地开始陆续进入监测和治理“PM2.5”的行动期,一场提升空气质量的“攻坚战”已经打响。

没错,上海、广东、天津、山东等地已陆续启动PM2.5的监测,江苏提出计划,实现PM2.5监测点的“全省覆盖”。而北京市政府在承诺市民落实35件重要实事发布一周后,也开始了督察行动。

但涉及PM2.5的减排任务将更加艰巨。PM2.5主要来源于扬尘、燃煤和机动车污染。环境保护部总量司司长刘炳江曾表示,在对北京的工业源污染排查之后发现,目前机动车排放已经占据污染总排放的将近2/3。

“市民很难想到自己每天开车就是污染最大贡献者。”一位环保民间组织的工作人员认为,必须调动大众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承担责任。

“好的空气质量是治理出来的,而不是监测出来的!”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的这句话赢得不少认同。公众也在期待,各级政府早日拿出有效治理措施,让天更蓝,让蓝天更多。

材料二

研究数据显示,到“十二五”末,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城镇人口预计达到7亿人,将首次超过乡村人口。而城市垃圾处理是现代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小城市的垃圾处理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据统计,全国1/4的城市已基本没有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垃圾围城问题虽早就提出过,但一直没得到有效解决,很多城市都在垃圾处理问题上走了弯路,当时只是简单堆放、填埋,给日后发展埋下了隐患。堆积如山的垃圾如一颗巨型“炸弹”,潜伏在城市地下。因此,对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广大中小城市,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将会使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变得步履维艰。

中国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已经无垃圾填埋堆放场地。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

【考点分析】

相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赤潮、沙尘暴、异常气候灾害而言,城市环保问题出现在申论试卷中的可能性较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快速化发展中面临较多的问题,将“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也应该引起考生的足够认识。

1、环境保护的意义:环境保护大有作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大亮点,成为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成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

2、中国环保精神: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科学严谨、求实创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众志成城。

3、环保工作总结:“五个必须”,必须坚持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坚持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必须坚持从再生产全过程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统筹推进消费、投资、出口等方面环保工作;必须坚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江河湖泊等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必须坚持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

4、保护环境的基本对策:

第一,以修改《环境保护法》为龙头,全面建构环保法律法规,完善环境保护理论体系,理顺健全环境保护职能和组织系统。

第二,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改革创新环境保护工作的体制机制。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继续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要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严格化学品环境管理,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和考核。

第三,落实贯彻“节能减排”工作部署,大力推广“低碳环保”生活方式。具体有:加强水泥、化工、汽车制造等行业的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治理,加强对燃煤设施、机动车尾气、工业企业、施工工地扬尘和渣土运输的环境监管,淘汰老旧车辆、垃圾分类、推广清洁能源、建设开放式街区公园、改善居民生活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公共场所转租、黄土露天、私搭乱建、经营扰民等五类突出问题等。

5、垃圾处理的措施:

第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与城市的发展同步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

第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缩小不同区域,不同城市规模的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的差距。合理确定生活垃圾处理 设施建设规模,避免过度超前。

第三,科技攻关,技术保障。一是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与评估体系,指导并促进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健康发展。二是组织技术创新,解决关健技术问题。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技术创新、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实施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示范工程,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第四,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制度保障。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深化环卫体制改革,促进生活垃圾产业化发展。二是完善收费制度,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工作。认真落实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抓紧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价格、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降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扶持企业发展,减轻公众负担。三是研究开发低成本、长期融资工具。通过财政直接投入、补贴及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建立多渠道投融资体系。

第五,权责统一,健全管理保障。一是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地方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负责,争取搞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实施工作。二是规范项目管理,加快设施建设。严格执行基础设施建设程序,加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环境影响评价,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三是完善法规,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环保部门要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污染物特别是垃圾填埋渗沥液和焚烧尾气排放的监督管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防止二次污染。

第六,加强宣传教育,发动公众,营造垃圾分类环境。要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生活垃圾资源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破解垃圾围城难题,要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长效管理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更加注重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更加注重创新机制,加强监管, 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实现垃圾综合处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申论热点范文:让环保与城市化同步发展

http://www.daodoc.com 2012-11-06 来源:山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大 中 小】

【背景链接】

黄金周首日,**地区共清出生活垃圾7900余公斤,比去年同期清出的6300余公斤增加25%。460余名环卫工人3班倒、24小时高标准环卫作业,确保**地区环境卫生干净整洁。(10月2日人民网)

自备垃圾袋也就是随手的事,文明习惯、须从小事养成的。

【现状】

我国城市化发展快速,据中国社科院今年8月份发布的《工业大国国情与工业强国战略》指出,我国2011年城市化率超过50%。郑永年说过“城市不仅是土地的城市化,更是人的城市化。”可如今,人的城市化明显还很不到位,旅游景区垃圾多只是一个缩影。北村曾指出“高声喧哗、扔垃圾吐痰、加塞不排队是国人三大生活恶疾”。现在不少人兜里有钱了,但精神发展跟不上物质富足,大部分民众参与公共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不强,潜意识总觉得自己方便就好而不考虑他人感受。

【外国经验】

我们常觉得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人民素质高,一部分即是体现在他们的城市卫生环境和个人言行举止。

现今的欧美等国家对于不文明行为都有相应的处罚,例如在英国随地乱扔垃圾或者故意破坏公共财物都将当场受到重金处罚;德国对于不文明行为的罚款也是明码标价的,比如乱扔旧冰箱罚300马克;乱扔废轮胎最高可罚1000马克等。政府重视、法制保障与意识教育三管齐下才能造就高素质的社会。

【探索之道】

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城市精神面貌的塑造,市民素质是鲜活直观的“城市名片”,其言谈举止和素养内涵影响城市的整体面貌。

第一,针对当前各城市存在的环保问题,避免更多不文明行为的出现,政府部门要积极完备城市环保硬件设施,保证市民日常生活垃圾可以集中处理;公共场合的排队栏、座椅等要保证供应,保证公民的便捷出行。

第二,不文明行为的存在除了相应的配套硬件设施不全,还有人文素质并滞后于城市的发展。环保教育无疑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题,法律是必须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威慑的,须与环保教育相配套才能使文明行为深入人心。政府有义务完善法律,加强环保教育,培育市民的公民意识;民众也有责任守法克己,不要只顾方便而无形中降低自身素质,更破坏城市之美。

申论范文:建设生态文明

http://www.daodoc.com 2012-10-09 来源:山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大 中 小】

【背景材料】

资源型城市是以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我国共有118个资源型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在保障全社会资源供给的基础上,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十分必要。随着低碳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越来越清晰,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实践低碳经济,2011年,全国低碳经济媒体联盟发布了国内首个《中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工信部确定“十二五”期间工业的节能和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争取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一五’末降低16%”。作为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资源型城市应积极承担责任,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探索低碳转型之路,以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因此,整合目前的低碳经济发展实践,总结提炼资源型城市转型所遵循的发展模式,将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探索适宜的低碳转型路径提供借鉴,为资源型城市低碳发展的有序性和系统性奠定基础。

【题目】

请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范文】

资源型城市依靠自然资源禀赋而实现一定规模的经济地域集聚,这类城市经济的特点是:资源型产业主导、高能耗、产业结构缺乏弹性,因此往往也是低碳经济发展难度很大的区域经济体。但是,恰恰是这类城市更有必要在低碳经济上率先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破解的难题:

第一,经济增长短期要求与低碳经济长期效益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是人们即时经济行为的总和,具有短期性的根本特征。低碳经济所能带来的效益一般具有长期性,根本原因在于技术限制和其自身的外部性特征。这样一种长短的匹配,形成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自然限制,导致实践中经常是“保增长”而缓低碳。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处于当今国际和国内产业体系中附加值比较低的位置,其短期高速经济增长的要求更为急迫,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

第二,产业结构和技术锁定效应叠加。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会产生两个效应:一是“落叶松”效应,即限制其他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二是衍生效应,即强化和拓展与其直接相关衍生产业的发展空间,从而锁定了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方向。资源型城市从一开始就是资源支撑型的,技术主要从外部引进,没有原创性技术创新底蕴,使得发展低碳经济不但缺乏自主技术供给的支撑,而且传统主导产业技术往往形成一种锁定效应,阻碍低碳经济发展。

第三,知行错位和制度缺口并存。由于现有的体制和机制是在传统资源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在竞争的压力下,发展低碳经济往往被认为是对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从而产生知行错位问题。同时,由于低碳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诸如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资金配套政策、系统的产业和产品认证及检测标准、碳统计、人才培养制度等基本处于空白或初始阶段,政府的低碳经济规划、综合绩效考核制度尚处于筹划之中。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缺乏相关制度的支撑,制度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知行错位问题,而知行错位也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相关制度的确立。

第四,行为主体的转换难题。资源型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基本上是政府单方主导,社会资本和居民的力量缺乏。作为现阶段低碳经济发展主要载体之一的节能减排,政府是直接推动者,而作为受益者和“本应主体”的居民、企业等则成为了被节能和被减排的对象,因此积极性不高。与低碳经济发展较好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这些国家通过居民的直接参与和企业的主体介入从而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

第五,系统性要求与节点突破之间的矛盾。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互相联系的手段来支撑,系统性综合推进才能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无论是国家还是区域乃至城市层面发展低碳经济都要遵守这一规律。但是,由于低碳经济在我国尚处于试点积累经验阶段,并且实践中经常把低碳经济作为节能减排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或循环经济的升级版,因此资源型城市发展低碳经济也侧重于节点突破的试验。这样就容易造成某一单一节点走入死胡同的局面。

资源型城市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采用综合驱动的发展模式。国内实践往往通过侧重发展某一个低碳经济组成系统来发展低碳经济,特别是偏好产业驱动。这样一种模式往往使低碳经济发展成为传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概念,而不能真正实现经济转型。国外的成功经验则显示,应该采用综合驱动的模式,即把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来实践,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和消费需求转变等综合系统措施发展低碳经济。

第二,机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自主技术供给则是核心动力的根基。要通过机制创新从根本上推动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的自主技术供给,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1)建平台。按低碳经济理念整合现有的各类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支持系统,延伸和扩大其职能,形成一个综合支持系统,为低碳经济发展服务。(2)设基金。整合节能减排基金和科技专项基金等设立碳基金,支持低碳技术创新。(3)开融资渠道。利用地方产权市场模拟风险投资机制,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市场化融资渠道。

第三,低碳的产业化与产业的低碳化。对于产业结构的转换,要努力实现低碳的产业化和产业的低碳化。低碳的产业化是指把本地有基础或有优势的低碳技术产业化,包括引进的低碳技术和原生的低碳技术,比如节能减排技术和产业规划设计等技术,就可以通过发展相关服务业而得以产业化。产业的低碳化,即在发展战略新兴低碳产业的过程中,突出发展与低碳经济有关并且与本地产业结构直接相关以及本地有技术基础的产业,以此来“低碳化”自身的产业结构。

第四,区域、国际合作创新新能源开发方式。低碳经济的外部性会产生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这就决定了每个国家或地区发展低碳经济都要进行外部协调,整合外部力量共同发展。特别是在新能源开发方面,除了现有的独立、本地发展的方式外,还应该考虑以区域、国际合作方式创新新能源开发模式。重点在区域内借助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依靠区域合作,以资本输出等形式,通过战略合作方式、飞地能源方式等来开发新能源。同时,要打通国际通道,借助已经形成的国际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行机制发展新能源,特别是要借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低碳发展合作机制以及碳金融等的外部力量助推新能源开发。

申论范文:低碳经济

http://www.daodoc.com 2012-09-28 来源:山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大 中 小】

【背景材料】

五年一度的全国环保大会召开之际,国务院在12月20日公布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为推进“十二五”期间环保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着减少;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水质大幅提高;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成效明显等目标。同时,《规划》在多方面给予明确保障,提出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落实脱硫脱硝电价优惠、将环保纳入地方政绩考核,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等。

【题目】

目前,低碳经济作为崇尚环保和能源节约的一个热门话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请以“低碳经济”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范文】

环境与能源是当今时代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低碳经济”正是在人类生存环境日益,能源日益短缺的大背景下产生,以寻求新能源减少碳排放量为途径,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石油短缺等等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产业形式。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现状来讲,“低碳经济”是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全面和谐稳定的社会相一致的。因此,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有必要,有动力,将“低碳经济”纳入发展国计民生的规划之中。

然而,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下,“低碳经济”的推行与发展还面临着困难。

首先,我国是一个“多煤,少气,缺油”的国家,煤炭是我国能源最主要的来源,也就是说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国是一个“高碳”的国家。在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能源需求越来越大,“高碳”的产业形式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必须的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恰好与之相悖。两者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好,牺牲高增长的经济,或者牺牲生态环境,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其次,“低碳经济”是与开发利用新型多样的能源形式,提高现有“碳”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而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像英美等国那样投入巨大的资金来开发推行高新技术,如此的成本是我们现在负担不起的,“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具体环境下,应该有新的内涵。

最后,我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刚刚进入小康,人民群众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还不甚了解,“低碳经济”在我国能有多大的市场,还需要谨慎的调查研究。如果没有市场,那么无论如何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终归会失败。

对于以上问题,有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低碳经济”不是一日之功,不可操之过急。“低碳经济”的内在含义就是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最终是为了节约经济发展的总成本。“高碳”为主“低碳”为辅是在我国当前形势下所有走的道路。“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是长期的,有规划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应该是坚持不懈,有条不紊的进行,既要避免影响发展,又要最终改变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在我国,各地区发展还不平衡,有相当广大的地区生产方式落后,能源利用效率底,从而造成巨大的浪费和高碳排放。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地方政府监管不力,监督不严,如果国家还大量存在煤炭浪费消耗,那么无论怎么推行“低碳”都将是徒劳的。“低碳经济”在我国应该加上一层禁止浪费煤炭的含义。

第三,国家应该引导社会舆论,加强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合理性。以“低碳”为荣,以“高碳”作为落后愚昧的标志,只有群众心中树立起了“低碳”商品的地位,“低碳经济”才能打开市场,只有人民有了减排的意识,“低碳经济”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总之,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推行“低碳经济”的模式,只有结合我国的总体经济路线;结合各地区具体的客观条件,逐步改变我国“高碳”的能源结构,才能完全发挥“低碳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特色,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申论范文:农村垃圾处理

http://www.daodoc.com 2012-09-13 来源:山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大 中 小】

(一)现状

1.目前农村垃圾的处置除少数村(主要是省级卫生村)采用简易垃圾填埋外,大部分农村垃圾都是随地堆放,主要倾到地点是“六边”: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部分农村企业的工业废弃物随意倾到在工厂企业的附近。

2.目前农村粪便的处置基本以家庭户厕、公厕化粪池、三格式倒粪池贮存,满溢后自然渗透排放为主,由于部分化(贮)粪池的建造未按无害化要求(三格式)建造,原先建造的化粪池部分是二格式或一格式,因此未经真正的无害化处理而直接排放到河里和田里,但目前还存有少量露天粪缸,部分粪便还得不到无害化处理。

3.近几年来农村养殖业的无序管理造成的污染也比较严重。一方面养殖户的环保意识较差,畜禽粪尿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到河里或堆放在路旁污染环境;另一方面大多数养殖户缺乏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措施,要用先进的无害化方法处理,成本较高,养殖户难以承受。

4.农村生活垃圾、粪便处置严重滞后。

虽然我国各地制定了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但在管理职能上没有延伸,规划的制定上对乡镇的环境卫生专业不是编的很细致和深透。按照国家环保的要求,在农村垃圾的运转处理上,应实行城乡一体化,即:组保洁,村收集,镇压缩、运转,县(市)统一填埋、焚烧或垃圾资源化处理。由于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城乡环卫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二)、垃圾污染环境的危害

1.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若农村生活垃圾不加以利用,任意露天堆放,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还容易污染土壤环境。残留毒害物质不仅在土壤里难以挥发降解,而且能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阻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白色”垃圾在土壤中长期存留,不易降解,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粮食减产。

2.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赖性高,这些日常用品产生的大量污染都得不到有效处理和排放,加之农村对废弃物的回收率极低,残留地膜和塑料废弃物因其自然条件下降解时间长,对环境产生长久影响。因此,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污染也就没办法得到根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成为严重的生活废水。目前,我国农村饮用水还存在着氟砷超标、铁锰超标、苦咸等问题。

3.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隐患。

农村生活垃圾,使井水变绿,使河水变臭,使近年来农村患病人数猛增。要么是突发心脏病,要么是突发脑溢血,还经常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即使转移到垃圾场地,由于现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既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甚至没有掩埋,所散发的废气和造成的污染,无论给运输沿线的农民,还是给垃圾场地附近的农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不容低估的威胁。

(三)、解决建议

一是要搞好宣传教育,通过环保下乡、科普宣传等形式,引导农民改变生活陋习,树立文明生活意识,争当保护环境的促进者;

二是要加强管理,建立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所,使农民能够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还要安排专人定时清运,提高农村垃圾的收集率、清运率、处理率;

三是要加大监督处罚力度,制定乡规民约等,形成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有关部门要经常检查,对于那些乱弃乱堆垃圾、污染生活环境的农户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并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营造“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良好氛围。

四是建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分期分批地投入到农村,逐步解决农村垃圾处理资金不足的问题,解决村屯垃圾集中转运、处理过程中的人力、设备设施所需费用,尽早结束农村垃圾无人管理的历史。

五是应认真贯彻我国现行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该法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有地方性法规规定”,各镇、乡、行政村应遵照“垃圾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对垃圾收集、储存、利用、回收生产过程制定相应的措施。

六是狠抓运行机制,垃圾常清化。一方面,政府要明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实行开放式的市场运行,鼓励民间投资介入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另一方面,也要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逐步在各地实行生活,生产垃圾收费制度,明确垃圾收费相关事宜,在使垃圾得到有效的减量的同时,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环境类核心期刊

申论环境资源类

环境类毕业生就业

环境类作文材料

环境年鉴(生态建设类)

环境类英语文章

环境类英语演讲稿

雅思写作:环境类词汇

关于环境类自我介绍、英文

环境类英文期刊列表

《环境类.doc》
环境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