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劳作与生活统一的休闲之都

2020-03-02 08:10: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成都:劳作与生活统一的休闲之都

四川省休闲文化研究会有一句至理名言:成都是“在休闲中创造,在创造中休闲”的宜居之城、幸福之城。无怪乎著名影视艺术家张艺谋先生讲: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我们还可以补充一句:成都还是一座离去了终想归来的城市。“成都模式”的工作、生活方式,是中国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这种“成都文化”、“成都方式”,也许会成为东方乃至世界未来最好的工作生活方式之一!

一、生活+劳作是成都城市题中应有之义

古往今来,成都这座建城近三千年的城市题中应有之义就是:劳作与生活,二者谁也离不开谁,二者互为依赖、相互促动,水乳交融!古诗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礼记·杂记》云:“张而不弛,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作”系干活、工作,包括创造性的劳作;“息”是止息、休息,包括娱乐性休闲。“张”系紧张,紧张地“作”;“弛”是放松、放下,放松地“息”。成都是最适宜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与“一张一弛”的城市。 《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播种)。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华秋实,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都广之野”是古蜀的腹心地带,指成都。“冬夏”播种是古蜀人的作,“灵华秋实”是“作”的成果。“膏”是肥美的意思,收获的“膏稻、膏黍”是肥美的。接下来就是“息”和“弛”,是“鸾鸟自歌,凤鸟自舞”,是劳动者的引亢而歌,翩翩起舞。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渔雷泽„„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太平寰宇记》(卷七二)载:“以周太王从梁山止歧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舜耕历山,三年成都的“都”在山东,周太王“止歧下”二年成都的“都”在陕西,与蜀地“成都”没有关系。但是,“成都”也是由“聚”至“邑”,最后以“都”的发展模式快速建成,是由劳动者辛勤“作”与“张”的成果。“成”有生成、长成、干成的意思,也有成功、成就的含义,成了都城就需要荷戈守卫了。四川青川战国墓出土的漆奁底部有“成亭”二字,据历史学家考证,“成亭”是“成都旗亭”的意思,是公元前309年的器物。那么,“成都”的名称距今起码已有2300多年历史了,而且一直延用未变。

早在中国夏代以前(距今4800~4000年),在成都平原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古城中心聚落。考古证明,夏、商、周时期,这里生活的古蜀族创建的文明并不比中原逊色,这里成为了长江上游的文明中心。距今3000年前,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五世),将国都从广都樊乡(今属成都双流县),向北边一片山水环抱、土地肥美、少有战争、人民能安居乐业的平原地带迁移,构筑城池。崇拜先王的开明五世,传承前辈的用意,为新的都府正式取名为“成都”。

秦统一中国后,在四川分设巴郡和蜀郡。大量秦人迁徙入蜀,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成果传到巴蜀,为巴蜀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公元前277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第三

任蜀郡守。李冰和儿子带领民众修筑了造福后人名垂千古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地”,“民食稻鱼,无凶年忧,俗不愁苦”,使成都平原成为举世艳羡的“天府之国”,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稳固基础。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中国设十三州,巴蜀故地为益州,成都系益州府,成为中国最繁荣的五大都会之一。到了唐代,成都更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都会,天下有“扬一益二”(扬指扬州,今江苏省内;益指益州,即成都)之说。

唐代成都,比隋朝时的成都扩大10倍。成都成为中国第一个造纸中心,其生产的益州麻纸,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宫廷用纸。唐代成都丝织业在中国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唐代四川、成都更为富庶,更有魅力。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赞曰:“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杜甫《春夜喜雨》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李白赞美的是天府河山的锦绣,杜甫咏叹的是成都的富庶、繁华、闲雅、欢乐。在唐代,成都已是一座著名的张弛有道的休闲胜地了。

据历史文献记载,至两宋时期,四川、成都的经济文化继续保持了繁盛局面,其繁盛“与京师同”。诗人宋祁在《成都》一诗中写道:“此时全盛超西汉”。南宋时,四川粮税占中国三分之

一。宋代蜀锦“穷工极巧”。四川印刷业仍居中国之首。成都印刷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用以代替铜币。堪称世界经济史、印刷史、美术史上一件大事!

二、“休闲之都”基本条件既合辩证法又极具可操作性

著名学者子德先生经过长期思考,于最近率先提出“休闲之都”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优良的自然环境,气候温润,山川秀美,物产丰富,适宜人居;第二,丰厚的具有人文关怀特色的文化底蕴;第三,集体无意识的对“劳”“闲”关系的深刻理解,以休闲为主要特色的生活方式。“休闲之都”的基本条件中,“第一”是前提,“第二”是基础,“第三”是关键和重要特征。

以成都为例,极符合这三个基本条件。比苏州、杭州、三亚等城市,更具“休闲之都”的优势。

其一,就自然环境而言,成都得天独厚。它地处四川盆地底部中心。成都平原面积约9500平方公里,周围都是山作屏障。成都平原休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不仅拥有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栖息地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而且民众创造的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农家乐”田园经济茁壮成长。成都城池位于成都平原的中心,府河、南河抱城而流。成都平原河渠密布,灌溉便利,物产丰饶,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2250多年前李冰总结先民治水经验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更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朵奇葩。成都平原到了灌溉季节,则是“水旱从人”,无需劳累,农民们个个逍遥自在。

就温润气候而言,成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皆有名花盛开,四时皆有人群赏花游乐。成都冬季温暖,无霜期在300天以上;夏季无炎热酷暑。因为是盆地,太阳升顶,彩霞常常跟着升起,像天然的遮阳伞,保护着民众免受酷热阳光的暴晒。成都是非常适宜工作与居住的城市。其二,优越的自然环境固然是打造休闲之都的前提和先决条件。但具有人文关怀特色的文化底蕴更是打造休闲之都必备的基本文化内涵。这是重要的基础。

确如子德先生所指出:为什么要强调人文关怀?一种地域文化只有具备了人文关怀特色,打造休闲之都才更具文化张力和发展潜质。成都不仅有优于其它城市的“第一自然”(包括自然环境、气候山川、物产等),还有优于其它城市的“第二自然”———城市文化。成都城市文化具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中医药文化、客家文化、水文化、三国文化、诗词文化、大熊猫文化、宝墩文化、金沙文化、儒释道文化、蜀锦蜀绣文化、川茶川酒川菜文化、川剧文化等十多种文化形态和谐并存,既碰撞交融,又交相辉映。成都文化底蕴确实厚重,既有通俗的大众文化,又有高雅的精英文化,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又有时尚前卫的现代文化,既有丰富饱满的宗教文化,又有贴近生活的世俗文化。(二)成都文化是移民文化,具“水库效应”的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包容性极强。历史文献显示,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大迁徙: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主要流向都是四川。有人统计,四川历史上约有9次较大的移民迁入活动。第一次发生在秦灭巴、蜀后,乃移秦民万家以实之。第9次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大三线建设。正是这些移民把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各地的文化“移植”到了成都平原。成都便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聚集场,一个储蓄银行,成为中国文化记忆第一城。(三)成都市域的鹤鸣山、青城山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中国道教是热爱生命、人间关怀之宗教。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除了讲“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总根源,还讲人生一世,应该和谐、美满和幸福,人们应相互理解、帮助与支持,人们还应与自然相协调,和睦相处,养生以长寿。成都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道”,就是人文关怀。

这种人文关怀要求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肯定人的个性、尊严与价值,将生活和谐、美满与幸福作为终极追求目标。正因为成都文化有如此的底蕴和特质,所以成都人热爱生活、乐观向上,注重生活情趣与质量,关爱养生与健康。成都人既知道创造生活,更知道享受生活。

其三,打造休闲之都关键在于要使人们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休闲理念。在这里,休闲既不是“懒惰”、“贪耍”的代名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它是一种全新理念!

在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下,三千年的文化积淀,使成都人体悟了生命的最高意义,认知了休闲与创造的辩证关系。成都人形成了集体无意识的对“劳”、“闲”关系的深刻理解,形成了以休闲为主要特色的生活方式。

成都生活方式的核心精神是:知快守慢,张弛有度。其重要特征就是:在休闲中创造,在创造中休闲。诚如子德先生所言:成都人的休闲不是少数人的高雅消遣,而是一种大众化、平民式的休闲。在成都人看来,休闲是人生命活动中的驿站,是人生长跑中的短暂停留,是利用闲暇的时间

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是对生命轨迹的回顾和整理,是对下一步行动的判断。因此,休闲成为知识和力量的积累过程,而决不是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代名词。成都人“张弛有度”的背后,更有一种乐天知命、知足长乐的智慧。马克思早就说过,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追求目标。在休闲过程中人们得到了身心自由,当个人的爱好和才能得以自由发挥的时候,创造的社会财富也会更大。

“休闲之都”是成都若干名片之中的最典型的一张城市名片。这是成都城市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生活方式等诸元素高度聚合浓缩的精华与结晶。

“休闲之都”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辩证统一体。它的确是对比中国若干休闲城市的共性和个性之后适时提出来的,用它作为衡量“休闲之都”的标准,不仅符合中国国情和城市发展现状,而且大大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三、创建“休闲之都”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成都是中国名副其实的“休闲之都”,但不等于说它已十全十美。因此,迫切需要政府主导,让民众对照“休闲之都”的三个基本条件,找出差距,制定可行措施,坚决改正落实。例如公共汽车站,成都的公共汽车上没有各站站名,街道大多是斜向布局,加上阴天多,晴天少,辨别方向比较困难。急盼在路名牌上设置东、西或南、北方位标志。

成都的街头有许多交通协管员,手中执旗,嘴衔口哨,红灯亮红灯熄都要吹口哨,常常是四个路口响起一片哨声。特别是当你走到路口,口哨对着耳朵大声吹时,你会紧皱眉头,捂住耳朵说“受不了”。在城区,汽车都不按喇叭的情况下,我们希望成都将交通协管员的口哨收回,只需执旗指挥,还成都街头一片宁静。

又如,成都方言是汉语北方语系的一个分支,它幽默、风趣、柔和、悦耳,不管在天南地北,成都人碰到一块说话会感到异常亲切。但在语音、词汇方面,成都方言与普通话差异较大。用成都方言与外地人交流常常发生困难。成都报刊经常可以看到让外地人看不懂的“买相因”、“打涌堂”、“巴适”等成都方言。成都的文艺演出,难以走向全国,成都方言是影响因素之一。这个语言环境是个重要的软件,我们殷切希望加快改进步伐。

(二) 2007年12月上旬,“2007首届中国休闲产业经济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在会上指出:发展休闲产业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他呼吁:要正确认识发展休闲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把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加强改善宏观调控,推动我国休闲产业、休闲经济的发展。成思危先生的讲话极具启迪作用。成都不仅要很好总结打造“休闲之都”的先进经验,在全国推而广之;而且要保持清醒头脑,充分挖掘利用成都的各种有形无形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

配置。在下一轮发展之中,成都应更大战略更大手笔更大规模运作,更加突出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更加拓展休闲经济的广大空间,走出更好更快的成都城市前进之路。

(三)成都这样的“休闲之都”,本身更是创意之都。“创意”正在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浸入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个角落,占据了衡量生活品质的主导地位。拥有大批生力军的成都创意产业正在朝气蓬勃地迈步向前。

以下仅举一些事例,供各级领导和广大民众思考。

(1)不应守成,不能满足现状,应努力开拓、发展。杭州有个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让杭州凭添十分妩媚。但是,杭州人没有满足,他们投下巨资,在城西正建造庞大的西溪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已经完工,

二、三期工程正在实施中。成都是否也应修建若干湿地公园?

(2)杭州的房屋建设营造了很好的环境,很值得借鉴。新建的向西延伸的天目山路两旁绿化极好,前是灌木花草,后是高树浓荫;树木花草的品种、色彩多样组合,错落搭配,极富艺术性、观赏性,而高楼隐蔽在花木扶疏的后面,楼与楼之间又有较大的绿化空间,可称得上是住下就不想走的地方。再看成都,在公路、街道边常常简简单单地栽几棵树就了事,对比杭州真叫人望尘莫及!

(3)成都的文化底蕴如此悠久,如此深厚,无比璀璨。我们应该让它大放光芒,而不是将它存放在图书馆,封闭于博物馆。

良渚文化是在浙江杭州北郊的良渚镇发现而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闪耀着远古文明的光芒,最让世人惊叹的是良渚文化玉器。其中有一件精美的内圆外方的九级玉琮,堪称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杭州人已将这件玉琮放大十倍,制成复制品,矗立于杭州主要街道一侧,让南来北往的行人都能目睹良渚文化的灿烂魅力。成都金沙遗址出土一件玉琮,与良渚文化的玉琮基本相同,我们想到过放大复制、置于闹市区了吗?

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是成都古蜀文明的辉煌标志,其精美绝伦的图案已于2005年8月16日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其蜀绣制品曾搭载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为了弘扬成都的古代文明,创建卓绝的工作与休闲环境,我们强烈渴望,将太阳神鸟放大复制,竖立于城市中心或置于成都主要街口。

(4)唐代白居易描绘杭州的脍炙人口名篇《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我们在杭州城的公共汽车站上看到两项内容:一是从起始至终点的各站站名;二是白居易的诗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在这样众多车站面前,行人感受到的是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杭州让人难离难舍的魅力。唐宋诗人歌颂成都的诗篇也有许多,如李白《登锦城散花楼》:“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

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可否从众多的名诗中选择最佳诗句,书于公共汽车上或其它醒目场所呢?

(5)令人欣慰的是,在浣花溪公园里建造了一条诗歌大道,大道端部与两侧塑有历代优秀诗人的雕像;大道上铭刻着从战国时代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至近代的众多名诗名句,可称蔚为大观。漫步其间,你会感受到中国是一个诗歌王国,成都是一个诗歌之城,人们的诗情会油然升起。这是成都的独创,是成都的骄傲。

在这里,我们还想起了厦门的音乐广场。我们盼望成都也有一个厦门式的音乐广场,并定期演出。还有,据说常州的天宁寺是中国四大佛教寺庙之一,只要走进寺庙之门,在任何一方都可听到一种美妙的音乐,犹如进入了西方极乐世界。成都的文殊院里,可否也能播放这样的音乐呢?成都的优良环境、气候,为成都的发展铺平了宽广的道路,也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雄厚基础。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作”的发展、“张”的发展,它有力地推动了成都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息”的发展、“弛”的发展,也就是休闲文化的发展。休闲文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休闲产业。休闲产业是囊括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组成的产业群。休闲产业发展了,整个产业群都会得到发展,这无疑将推动城市经济总量的增强。因此,在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同时,努力发展休闲产业,将成都打造成为知名的休闲之都、强势的创造之都、舒适的勤工之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休闲食品之都临颍

成都和杭州的休闲生活区别

休闲生活

天堂杭州打造中国休闲之都.

深圳将建成中国自行车休闲运动之都

成都慢生活

杭州休闲生活背景

大学生休闲生活现状与改善建议

成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系迎新晚会策划书

参观成都统一企业实习报告

《成都:劳作与生活统一的休闲之都.doc》
成都:劳作与生活统一的休闲之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