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读后笔记

2020-03-03 21:19:0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流传甚广,而在兴盛的唐朝,诗更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闻名于唐朝,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英国的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可以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而这两句,则更表明了唐诗的通俗易懂,唐诗的地位。

翻开《唐诗三百首》,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没有了现代社会的喧嚣与烦杂,只有那遥远的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更有那壮志凌云的誓言。每一首试都赋予了生命,跃然于纸上。读李白的豪情,杜甫的雄浑,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怀荡漾,仿佛自己也是一位大诗人,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

不知是从何时开始,接触到了唐诗,那时的自己还是懵懵懂懂,不解每一首诗的深意,只觉其每一首都朗朗上口,好不乐在其中。而到了现在,仔仔细细的阅读了这本《唐诗三百首》之后,有着太多的感触,以前只是一个个的汉字,现在却有了灵性,有了感情,才发现唐诗真的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读罢这本书,我最喜欢的还是有着“诗仙”之称的李白,“诗圣”之称的杜甫,他们诗的豪情与雄伟澎湃让我寝食难安的一阵激动。就拿李白的《将进酒》来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开始的这两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

去,势不可回。紧接着,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再者,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从大处着眼,为悲壮之笔。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自然规律不会因时势的变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以至于所见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表明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这首《春望》是一首意蕴深沉的爱国忧民的名作,其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读来耐人寻味。除了这具有代表性的诗篇,另有着无数的佳作,让我每每都流连忘返。 我也对这两位我喜欢的诗人,从其诗的风格上,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和对比。每一个诗人其诗篇的风格都是他一生的经历而形成的,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而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他们的诗

歌都有着自己的风格,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书中除了李白和杜甫,其他的每位诗人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每一位我都怀着崇敬激动的心情去体会其诗篇,到了最后,我慢慢的陶醉了,迷失在了诗歌的森林里。

《围城》读后笔记

《驱动力》读后笔记

15《女神》读后笔记

6《悲惨世界》读后笔记

1《红与黑》读后笔记

4《诗学》读后笔记

3《红楼梦》读后笔记

13《泰戈尔诗选》读后笔记

7《杜甫诗选》读后笔记

创业非常道读后笔记

《唐诗三百首读后笔记.doc》
唐诗三百首读后笔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