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生物教学论总结

2020-03-03 15:42:4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生物学教学论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①应用性的理论科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是学科教学论的重要分支

②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边缘学科

2、任务:①研究生物学的教学问题,发展生物学教与学的理论和方法

②掌握有关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具备从事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基本能力(如:分析教材、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等)。

二、学习生物学教学论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2、有助于生命科学素质的培养

3、提高生物教学能力

三、1999年5月,教育部启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1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2003年2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四、生物学教学方面的主要变化:

1.教学由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教学由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转变为新课程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3.教学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4.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五、现阶段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

1.九年义务教育生物课程目标(见《课程》P4—5) 2.普通高中生物课程目标(见《课程》P7—9)

3.生物学能力:是以思维为核心,把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起来,去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和行动的综合表现。

六、教学目标的表述:

1.行为主体:指学习者,即学生。

2.行为内容:由行为动词和对象组成。行为动向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3、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表现行为。

4、行为标准: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七、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4、知识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5、学生认知水平和具体情况

八、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简介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九、教学过程

1、含义: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构成的师生双边活动。

2、构成要素:

十、教学过程的实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信息交流和控制的过程。

1.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2.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3.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十

一、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

(一)生物学科的特性:

1、特殊性

2、实验性

3、广泛性

4、现代性

(二)中学生物学的教学过程

1、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重视学生进行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

3、学会科学思维、掌握生物学概念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生物概念 内涵: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

外延:内涵所适应的范围和条件,是生物概念反映的总和

4、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

5、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十二、学习的定义: 有机体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及行为的变化

1、课程标准

2、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3、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

十三、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两大流派: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学说—试误学习理论

准备律:学习者对某种刺激的反应与其准备状态有关 练习律: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牢固程度与练习次数有关

效果律:刺激—反应联结的增强或削弱与反应后获得的是奖赏(reward)还是惩罚(punishment)有关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1)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2)引起条件学习的基本机制学习得律、泛化和分析 ①习得律:有机体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的联系的获得

②泛化: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能唤起反应 ③分化(辨别):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

(三)华生的刺激—反应学说

(1)频因律: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这种行为习惯的形成越快 (2)近因律:在反应频繁发生时,最近的反应总是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

(四)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应激性反应:机体由于刺激而被动引发的反应 操作性反应:机体自身主动发生的反应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一)苛勒的学习顿悟说

顿悟:在头脑中突然形成的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事物各组成要素的完形

(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1.强调学习过程 2.强调直觉思维 3.强调内在动机 4.强调信息提取

(三)奥苏贝尔认知结构同化论

同化:原有知识固定或归属新知识 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系统

(四)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从属于发展 (2)学习是一种能动构建的过程 十

四、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六个阶段)

1、动机阶段:引起学生进行、维持学习活动,并导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和兴趣等,通过导入实现。

2、感知和观察阶段:通过感觉器官、知觉器官感知和观察从而获取信息的阶段,是信息输入阶段。

3、理解阶段: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的阶段。

4、巩固和记忆阶段: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将经过头脑加工后获得的学习储存或保持在大脑中的过程,知识巩固的过程离不开记忆。通过练习、复习加强巩固。

5、应用阶段:将经过加工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提取出来的阶段,是信息输出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通过应用可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对学习进行调整。

6、想象和创造:学习过程的升华,需对获得的信息进行高度概括加工。

十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十

六、教学方法的种类:根据信息载体不同分类: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法、谈话法

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 直观手段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

十七、讲授法的优缺点及要求:

1、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的方法 1.2 优缺点 优点

缺点

1.3 要求: ①严密科学性,高度的思想性 ②注重系统性和条理性 ③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④深入浅出,难易得当

⑤激发学生思维,集中注意力 ⑥语言要有感染力

2、问题法:老师设计好问题,在适当时提出,检查和了解学生掌握

2.1 方式 提问: 目的:获取反馈信息

过程:①引入阶段 ②陈述阶段 ③介入阶段 ④评价阶段

设问:老师提出问题,不要求学生回答,自问自答的一种问题方式。

作用: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

反问:当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并不从正面直接回答,而是抓住问题关键,反过来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方式。

追问: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针对答案中的问题或不足,从正面或反面提出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而获得系统、全面的知识。

十八、探究式教学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十

九、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目标:

概念: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目标:①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究的体验 ②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③学会分享与交流合作

④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⑤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 ⑥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综合运用

十、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的要求

3教学媒体

4学生实际水平

5学校环境和设备 二十

一、直观教学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的生物、标本等直接的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以及展示挂图、模型等间接的直观教具,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情感体验的教学方法。

二十二、生物学直观手段的类型及其作用

(一)直观手段的类型: 直接直观:活体和实物、标本、生物学实验、人为环境

间接直观:挂图、模型黑板画、幻灯片、教学电影、录象、课件等 语言文字直观:(用语言文字描述、唤起学生对以往经验的回忆)语言、板书

(二)各种直观手段的作用及优缺点:

1、活体(或实物) 作用:使学生直接观察到生物的形态、结构、大小、颜色、生活习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

优点:形象逼真,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缺点:(1)受时间、空间限制 (2)有些活体在课堂上不易控制

2、标本 作用:(1)真实反映生物的形态、结构等特征,但不能把动态特征反映出来。

(2)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看到在自然界很长时间才能看到的现象。 (3)能使学生观察到平时见不到的生物或现象。

优点:(1)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便于观察。 (2)可长时间陈列和反复使用。 不足:不能将动态特征反映出来。

二十三、对挂图的基本要求

(4)挂图比例、大小要适中,线条要鲜明。 (5)布局、设计合理,有美感。 二十

四、演示挂图的方法和要求:

(1)演示要及时 (2)交代清图的大小、方位、比例,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用教鞭指图,点、线、面准确。 (4)挂图要挂起,不能用手拿或用身体遮挡。 (5)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分析、思考。 二十

五、模型的使用方法:

(1)交代清大小、比例、方位等。 (2)指示部位要准确。 (3)引导学生观察。 二十

六、

1、板书的类型 主板:主要用于书写教学内容的“精华”

付板:主要用于补充、说明

2、书写板书的要求:①内容精练,重点突出 ②语言科学、准确 ③条理清晰,布局合理 (1)没有科学性错误。 (2)尽量用彩色绘图,使其形象化,有立体感。 (3)符合教材要求,突出教学重点。

④书写规范、流畅、示范性强 ⑤板书与讲解相结合

3、板书的形式: ①提纲式:突出重点,便于把握结构层次、理解记忆

②表格式:具归类、比较、总结等功能 ③总分式板书: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 ④图示式板书:形象、直观 ⑤发展式板书:帮助理解、记忆

二十七、选择直观教学手段的依据和原则

1、依据: (1)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4)直观手段的作用、特点及优点

2、原则:①形式为内容服务 ②少而精的原则 ③系统化原则 二十

八、直观性教学的意义

1、使学生形象、生动、正确地感知生物和生命现象

2、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使学生加快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5、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 二十

九、教学设计的意义、目的

1、教学设计: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和决策。

2、教学设计的目的:教学设计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其基本前提是:

(1)教学设计必须以帮助每个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 (2)教学设计必须用系统方法 (3)教学设计将有利于学习者个人的发展 三

十、生物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程序

(1)教授者的分析 (2)学习者的分析 (3)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①教学重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要方法 ②教学难点: 难以直接观察的生物体结构

材料和关系比较庞杂的综合性知识 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比较相似而容易混淆的内容

(4)教学目标的制定:①钻研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

②分析学生的特征:A、知识、能力基础 B、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 C、心理特征和班级特点 ③确定教学目标分类 ④陈述教学目标

(5)设计教学策略:对教学过程设计到的各个要素进行合理组织、安排

①导入方式: 问题导入,以疑为始

故事导入,以趣为主 悬念导入,矛盾当头 实验导入,启发要求 情境导入,轻松接受 经验导入,生动有趣

②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及方法手段 ③各知识点间衔接和过渡

④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⑤板书设计

⑥学生活动设计 ⑦检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观察、课堂提问、练习、测验 ⑧结束方式

(6)选择教学媒体: ① 教学媒体种类(传递教学信息工具): 传统媒体:语言、文字、粉笔、黑板、教具

现代电子媒体

②选择标准: 服务于教学的整体目标

要以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出发点 根据媒体的基本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

三十

一、上课的基本要求

①目标明确: A、适合性 B、全面性

②内容正确:科学性:

1、内容正确

2、重点、难点突出

3、知识与能力相结合

4、注重知识系统化

思想性:知识教学与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相结合

③方法恰当:以启发式为教学指导思想 ④教学组织严密:

1、教与学密切配合

2、结构紧凑

3、科学分配时间

⑤教学效果显著:

1、达到教学目标

2、实现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目标统一

3、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三十

二、课堂教学质量分析评价的指标体系

(1)教学准备(15%)(2)教学内容(25%)(3)教学方法(25%)(4)教师素养(15%)(5)教育效果(20%) 三十

三、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类型

从教学角度划分: ①演示实验 ②学生独立实验 ③课外实验 三十

四、学生实验的基本环节

①组织教学 ②指导性谈话 ③学生实验操作 ④检查实验效果 ⑤整理实验用具,进行总结 ⑥布置作业 三十

五、考试题型(type of item)分类:

试题(根据评分方法):主观性试题: 自由应答性(论述题、实验题、分析计算题)

部分限制性(简答题、填空题、识图作答、绘图)

客观性试题:

1、选择题

2、是非题

3、匹配题

三十

六、成绩评定与分析 (1)成绩的评定

(2)分析处理: 分数分析:平均分,各分数段人数比例

卷面分析: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内容)

②信度、效果、难度、区分度(分析的指标)

<1>信度:衡量试题可靠程度的指标,即试题反映出被测试者不受偶然因素影响的稳定程度。

影响信度的因素:考试环境、考生状况、题量大小、评分标准、试题区分度 最高值1.0:完全反映考生稳定水平一般要求:0.9 <2> 效度:衡量试题有效程度的指标,即试题对所要考察内容进行真实反映的情况。

影响效度的因素:

1、答题说明是否明确

2、试题的难易程度

3、试题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3>难度:反映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

(单选题)通过率P= R(答对人数 / N(全体考生人数) (其它题型 ) P= x(均分)/ x(满分) P的最适范围:0.4—0.7 0.5为最好

<4>区分度:试题对考生的知识、能力等区分程度的指标,

鉴别指数 D=PH—PL PH分数最高27%的通过率 PL分数最低27%的通过率

区分度D的评价标准: D﹥0.4 极佳的试题

D= 0.4 适当的试题

D:0.30—0.39 尚可的试题,可能需要稍加改进 。 D:0.20—0.29 不佳的试题,必须加以改进或废弃。 D﹤0.19 极差的试题,应废弃

三十

七、生物学教育研究的内容 (1)生物学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2)生物学教育应用研究

三十

八、生物学教育研究的方法步骤(五大步骤) (1)选定研究课题 (2)查阅有关文献(3)制定研究方案(4)搜集整理资料(5)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

大学生物教学论复习资料

生物教学论

生物教学论

生物教学论

生物教学论

生物教学论

生物教学论

生物教学论反思与总结

生物教学论翻译

生物教学论教案

《宁夏大学生物教学论总结.doc》
宁夏大学生物教学论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