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讲话稿

2020-12-19 来源:发言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刘少奇

 1968年10月,中共扩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党内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召开,它的不正常之处在哪呢?按规定,全会应出席中央委员87人(原97人,去世10人)、候补中央委员98人。因一些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已被打倒或受审查,被关在监狱或牛棚中,所以实到中央委员40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不足应到会人员半数,这在中外执政党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恰恰是这个不足应到会人员半数的全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政治生命的死刑,制造了中共历史上的最大冤案。大会批准了在江青、康生、谢富治等把持下用伪证写成的《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作出了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错误决定。在表决通过审查报告时,中央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陈少敏是唯一拒绝举手的与会代表。此后,她也被扣上了“刘少奇在全国总工会的代理人”、“刘少奇黑线上的重要人物”等帽子。

1968年10月13日,中共历史上最为奇特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它的奇特之处在哪呢?按规定,全会应出席中央委员87人(原97人,去世10人)、候补中央委员98人。因一些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已被打倒或受审查,被关在监狱或牛棚中,所以实到中央委员40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不足应到会人员半数,这在中外执政党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恰恰是这个不足应到会人员半数的全会,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政治生命的死刑,制造了中共历史上的最大冤案: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初期,经过广大革命群众和红卫兵小将的广泛揭发,专案组的深入调查,大量的物证、人证、旁证,充分证实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是一个埋藏在党内的叛徒、内奸、工贼,是罪行累累的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走狗。”“刘少奇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专案审查小组建议党中央根据党内外广大革命群众的强烈要求,撤销刘少奇党内外一切职务,永远开除党籍,并继续清算刘少奇及其同伙叛党叛国的罪行。”

八届十二中全会批准《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并作出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议。在59位正式代表和74位列席代表中,只有陈少敏(女)一人不畏高压,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别人高举双手的时候,她把脸俯在桌子上表示反对„„

本来毛泽东和刘少奇是多年出生入死共同战斗过的老战友。1922年,他们曾共同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后来刘少奇一直在白区工作,毛泽东在根据地探索革命之路,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时期,他们都被看成右倾机会主义的代表,同样受到打击,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刘少奇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为党的历史上的这次伟大转折作出了贡献,作为“左”倾危害的体验者,刘少奇积极参加清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并写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等大量著作,贡献突出。当时毛泽东给予刘少奇很高的评价,他曾对薄一波

说中国革命有两个方面军,苏区是一个方面军,白区是一个方面军,少奇同志就是白区的代表。1943年,刘少奇返回延安,在中央书记处工作——当时的中央书记处实际上只有毛泽东、刘少奇和任弼时三人。在这期间,刘少奇在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毛泽东在全党的领袖地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实际上成为党的第二把手,被誉为中国的斯维尔德洛夫。每当毛泽东外出时,刘少奇便被委托主持日常工作。1959年,他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与毛泽东共同领导中国,国内正式出版物上,“刘主席”的称号与“毛主席”并排出现,当然也有两位主席的肖像,刘少奇也被称为毛主席的“最亲密战友”。1961年,毛泽东会见蒙哥马利勋爵时,肯定他的接班人是刘少奇。

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分歧,大体发生在1962年初。他与外宾谈话中说,他发现刘少奇有事是1962年。他所写《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也说“联系到1962年的右倾”。造成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在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认识和态度上,刘少奇本来是赞成三面红旗的,但1961年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后,他回湖南老家宁乡县炭子冲搞调研,接触到农村的真实情况。他看到到处是荒凉的田野、饥饿的人群,妇女们在田地里挖野菜,老人孩子们在树下采树叶,许多人饿得得了浮肿病,和原来听到的汇报和想象根本不是一回事,改变了对三面红旗的看法。刘少奇讲:这次回来,看到乡亲们很苦,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好,对你们不起。在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明

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是造成目前困难的主要原因。中央要对这些错误负主要责任”。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刘少奇再次批评党的一些工作没做好,“这几年党成为执政党是好事情,是成绩,乱指挥人家也听你的。但是,继续这样搞下去要跌下台的,再不能这样搞了”。

到1962年1月21日—27日的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更进一步指出全国有一部分地区错误是主要的,成绩不是主要的,不能“三七开”,不能说七分成绩,三分错误,提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诊断,认为错误原因是经验不足,但也有不少领导同志不够谦虚谨慎,有骄傲自满情绪,违反实事求是精神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还提出彭德怀信中说的一些具体事实不少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民公社当时不办也可能好些,迟几年办也是可以的,建议解放彭德怀。这些观点显然涉及三面红旗,也引起毛泽东的不满。毛泽东一直认为三面红旗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体现,是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发展,是完全正确的,他曾表示愿与全世界反对三面红旗的人作战,包括党内大批反对派和怀疑派,因此,谁反对三面红旗谁就被认为是修正主义,刘少奇也被他看成犯了右倾错误。这个分歧导致了老战友的分手。

造成毛、刘分手的第二个原因是对待四清运动的不同看法。毛泽东认为要从政治上搞四清,斗争的重点是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问题。刘少奇则认为应从经济上搞四清,有什么矛盾解决什么矛盾,不

要把什么问题都往阶级矛盾上拉,1964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在毛泽东讲话时插话,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毛泽东很生气,联想起邓小平劝他可不参加会(当时毛泽东感冒,邓好意劝他不必参加会),认为中央第一线不让他放心,并坚持让刘少奇作检查,认为这不是个人之间的是非,而是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之间的大是大非。这件事加剧了两人之间的冲突,毛泽东对刘少奇失去信任。

另外,在当时的外交问题上,在调整改革中出现的包产到户等事上,毛刘二人间也有较大分歧,总之,毛泽东认定,党内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总代表,中央也会出现修正主义,他要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的办法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

六月的北京,风云动荡。刘、邓决定派出工作组引导“文化大革命”,毛泽东不同意,他认为应该“统统驱逐之”

1966年5月4日至26日,为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而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在外地没有出席会议,但会议是按照他4月份在杭州主持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的部署和他在会前的安排进行的。刘少奇主持会议,5月16日,会议下发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但刘接受“文化大革命”是勉强的。

五一六通知下发后,毛泽东继续在南方休养,留刘、邓两人在京主持工作,负责“文化大革命”。六月的北京,政治风云动荡,聂元梓贴出了第一张大字报,而且得到毛泽东的支持,清华大学出现了群众组织红卫兵,大批学者专家领导受到围攻批斗,有的被抓被押,有的自杀。中央派出工作组,却又与群众产生对立分歧—纷乱的形势让刘少奇不知如何应付,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他多次打电话给毛泽东,请示汇报,均未收到明确的回复。迫于无奈,他和邓小平乘飞机亲去杭州,与毛泽东面谈运动情况,并请毛泽东回京讨论工作。毛泽东委托他们相机处理。

刘、邓回京后,立即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决定向大中学校派工作组控制和引导“文化大革命”。但毛泽东不这样看,他认为工作组“起坏作用,阻碍运动”,应该“统统驱逐之”。7月24日上午,毛泽东召集中央常委和“中央*小组”成员开会,点名批评刘少奇、邓小平,决定撤销工作组。还是那种决定过无数重大事件的手势,还是那典型的湖南乡音:撤掉,统统撤掉。

8月1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在全会上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刘少奇成为不点名的“资产阶级司令”,他在党内的地位由第二位降到第八位,决定林彪为接班人。刘当即表示:保证服从党的决议,努力去认识自己的错误,不做任何不利于党的事。此后,刘少奇处于被批判的境地。

推荐第2篇:刘少奇

刘少奇”这说明毛主席认定了“刘少奇主席是爱学习的”。也说明了毛主席是不放松他个人学习的。中国古人一句话:“刀栓不擦就生锈,人不学习就落后”。我们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是“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领袖人物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员学习的好榜样。因此,我们是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必须努力学习各种政治理论、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学习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模范英雄人物,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树立高度的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也就是党性问题,党性问题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干部都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党性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一个共产党员有没有无产阶级的党性,是衡量一个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一条重要标准。因此,党性修养则是每个共产党员人生的永恒话题。共产党员要不断地、自觉地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通过党性修养,加强党员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党性观念,永保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二、党性与党性表现:

党性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实践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党性是无产阶级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本质的特征,是阶级性的升华。我们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都体现在每一个党员的思想、言论和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党性是党的性质在党员身上的具体表现,党性与党员应具备的特性是统一的,它们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党性作为阶级性表现为一种共性,党性作为党员的特性,表现为个性,共性包含个性,个性体现共性。我们中国共产党要坚持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就必然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在言行中体现这种性质。在战争年代里,为了消灭敌人,部队里的共产党员们,他们的模范作用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不叫”。用坚强的意志抵抗敌人。出现了不少像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有不少的共产党员,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同的先进模范作用,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他们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风格,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在艰难时期,没有忘了“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是一个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战士,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员”。这里告诉我们: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思想。没有革命的思想,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因此,他们的先进模范思想和模仿的行动,总结起来几句话,共产党员不论任何时候,都要想到以“人们为我,我为人民,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的共产主义思想感动着人民群众,赢得了群众对共产党的爱戴。

推荐第3篇:刘少奇小传

刘少奇“*”抗辩毛泽东:无非是下台,不怕!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2014-09-28 10:02:20 核心阅读:1966年8月4日,在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小会上,毛主席大发脾气,严厉批评少奇他们害怕群众,少奇同志忍不住当面顶撞:“革命几十年,死都不怕,还怕群众?!”毛主席批评派工作组是镇压群众运动搞专政,少奇同志又当堂抗辩:“怎么能叫专政呢?!派工作组是中央决定的。”而且决心抗到底:“无非是下台,不怕下台!”这是少奇同志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与毛主席正面冲突。

刘少奇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一起(资料图)

那天正碰见少奇同志的子女们在房间里商量父亲追悼会的事,王光美对我说:“小孙,我们没有把你当外人,家里的事都不回避你,你有什么不清楚的尽管提出来。”

于是我就说我还没弄明白,少奇同志原本是毛主席的接班人、亲密战友、后来两人怎么出现那么大的矛盾、分歧呢?有人说从1956年党的八大他们就有分歧和权力之争,而毛主席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中说的是“联系到1962年的右倾和1964年的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王光美坦诚相告来龙去脉,使我深受教益,时隔近30年,仍然记忆犹新。

少奇同志1922年和毛主席相识,后来长期从事工人运动和白区工作,有很长一段时间和毛主席不在一起。但少奇同志的睿智卓识、杰出才干和卓越功绩,赢得了毛主席和全党信任。1943年3月,中共中央调整领导机构,毛主席、少奇同志和任弼时同志三人组成书记处,毛主席第一次正式当选为政治局和书记处主席,少奇同志第一次担任书记处书记、军委副主席,成为毛主席的亲密助手,两位伟人同时成为全党全军的第一和第二把手,从此更加亲密地合作。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党中央分一线、二线,少奇同志主持一线工作。国家这么大、事情那么多,情况非常复杂又都没有经验,少奇同志看问题的角度、深度和工作风格与毛主席不尽相同,难免有些不同看法,而且毛主席经常有些新思考、新想法,少奇同志总觉得有点跟不上。如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些问题就曾有过不同角度的不同看法和想法,都是属于工作中正常的意见差异,从无权力之争,也没有影响两人感情。少奇同志非常尊重毛主席,紧跟毛主席,忠心耿耿地维护着党的团结统一和步调一致。

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少奇同志作的《政治报告》是按照毛主席讲的《论十大关系》为基准起草的,各项报告和决议都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深入讨论通过的,充分体现了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紧密团结、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八大闭幕不久,毛主席认为决议中有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还不够完善,对决议中的一句话的提法表示怀疑。这句话是:“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是陈伯达在八大闭幕式前提出,经毛主席同意临时加上的。毛主席此时并没有否定决议中关于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基本论断。后来他还作过这样的表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虽然这句话说得不够完善,但是得到了好处,并未发生毛病。”(毛主席改变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是在1957年反右派运动以后的事)。 第2页 :两位伟人的分歧

党的八大前后,国内外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的确令人深思。首先是波匈事件和苏联领导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影响极大;接着,国内也出现了不少群众游行示威、罢工、罢课,农民闹退社、闹缺粮的严重风潮,甚至出现殴打闹事、要“共产党下台”的事件。这对于刚刚建立新中国7年,一直还沉浸在欢悦、自豪和自信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震撼。

为了巩固新中国和执政地位,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致决定,从政治思想和经济建设两个方面来解决问题:一方面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整党整风,巩固执政地位;另一方面是想通过一系列大的改革,把全国人民的积极性都发动起来,以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于是在1958年,毛主席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大家都是一致赞成和拥护的。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三面红旗”也的确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极大热情,创造出不少令人兴奋的成果。大家都以为找到了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没想到结果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高指标、强迫命令、瞎指挥、大炼钢铁、大办食堂和浮夸风、“共产风”等,造成很大损失。大家也有些不同看法和意见,但大都认为主要是下面执行的问题。1959年庐山会议本来是要纠“左”,却又错误地批判了彭老总,在全国掀起“反右倾”运动,促使“左”的错误更加严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三年经济困难,新中国遭受巨大灾难,这才感到问题的极端严重性。在总结三年困难原因、寻找克服困难的办法问题上,两位伟人之间才开始发生真正意义上的意见分歧。

两位伟人的分歧

1962年初,中央扩大工作会议(一般通称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8年以来的成绩和经验教训,共克时艰。少奇同志在大会口头报告中,提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种在当时听起来颇有些刺激性的话,对毛主席来说不会是愉快的。他们对形势的分析判断,有明显的不同意见,可以说,这是两人分歧的开端。

七千人大会之后,少奇同志仍然主持中央工作,又在解决困难的措施上同毛主席产生了分歧,这就是农业生产中的包产到户问题。包产到户是一种统称,实际上包括20世纪60年代初在我国农村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以家庭为主要单位的生产责任制。毛主席曾在1961年同意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试验包产到户。少奇同志内心是赞成在农村搞包产到户的,但为慎重起见,没有在公开场合明确表明态度。1962年初,田家英从湖南农村调查回京向少奇同志汇报工作,提出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意见。少奇同志表示赞同,并同意田家英向毛主席汇报。在此期间,陈云、邓小平等也在不同场合表示了赞同包产到户的意见。但出乎少奇同志意料,毛主席不仅没有同意包产到户的主张,而且严厉批评了田家英等人。尽管田家英汇报说是个人意见,但毛主席在同少奇同志谈话时,仍对少奇同志前一阶段在京主持工作表示不满,指责他在包产到户问题上为什么没有顶住。此后,少奇同志收回了自己的意见,并在接见中央下放干部的谈话中,专门讲了巩固集体经济的问题。 第3页 :在运动的具体做法上,毛主席对少奇同志也是不满意的。

毛主席从反修防修战略出发,决定在全国城乡发动一场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少奇同志对此是赞同的,他认为“大跃进”以来党内和社会上确实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投机倒把、贪污盗窃等腐败现象,党内确实存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对这些必须花大力气整顿,必须对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个教育运动应当怎么搞,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了一套具体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毛主席在探索,少奇同志在探索,党的各级领导也在探索。在探索中,总会有不同的意见发生。随着运动的深入进行,毛主席和少奇同志主要在运动的性质和工作方法上出现了分歧。1964年12月15日至196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毛主席多次对少奇同志进行不点名的严厉批评。

首先是在运动的性质问题上,少奇同志的着眼点主要放在整顿基层组织的基层干部上,主要是投机倒把、贪污盗窃等经济领域问题,并且把出现的问题主要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他虽然提出过“追上面的根子”,但仍认为问题主要在下面。因此,他多次提出,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四清”与“四不清”的矛盾、党内外矛盾交叉在一起,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交叉在一起。毛主席显然不同意这种看法。他更多考虑的是党内当权派会不会出修正主义的问题。反复强调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反修防修的严重形势。71岁生日那天,毛主席特意用自己的稿费请许多人吃饭。他在给大家递烟时举例说,现在用几盒香烟就可以把一个党支部书记给贿赂了;如果把女儿嫁给一个干部,那就要什么有什么,他们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了。他坚定地认为,党内有产生修正主义的危险,特别是那些“当权”的腐败干部最危险。正是基于这种估计和看法,他决定把农村“四清”(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和城市“五反”(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合在一起,统称“四清”运动,改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他反复强调,“四清”运动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两条道路的斗争,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在运动的具体做法上,毛主席对少奇同志也是不满意的。毛主席虽然一开始没有对“桃园经验”表示不同意见,但后来还是不点名地进行了严厉批评,主要是批评工作队搞“人海战术”、“繁琐哲学”、“扎根串联,搞神秘化”。毛主席强调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起来斗争。

这次会议起草和通过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会后,少奇同志主动找毛主席,做了自我批评。此后,他又在自己家里连续举行有部分中央领导人参加的党内生活会,听取对自己的批评和帮助,并委托陈伯达把每天生活会的情况向毛主席汇报。尽管少奇同志做了这些努力,但毛主席和少奇同志之间的裂痕并没有消除。毛主席写的那张《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中,就把1964年形“左”实右的错误倾向作为少奇同志的一条罪状。1970年12月,当斯诺问毛主席从什么时候明显感到必须把少奇同志从政治上搞掉时,毛主席也回答说是制定“二十三条”那个时候。

我不禁问:毛主席亲自发动“文化大革命”,是不是就是为了打倒少奇同志?王光美明确表示“不是!”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同“四清”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是个人恩怨问题。“二十三条”下发全党后,并没有产生“立竿见影”、“轰轰烈烈”的效果,反倒更加冷冷清清,搞不下去。这是因为“四清”运动的许多提法都改变了,从中央到各地“四清”工作队和广大干部群众都不理解,都不知道“党内走资派”是什么意思、指哪些人,“清政治”、“清思想”该如何搞。大家无所适从,顾虑重重,生怕搞错了犯“反党”错误。农村、工厂发动不起来,连江青直接插手的文艺界也搞不起来,《海瑞罢官》也批不起来。毛主席从来没有感到如此失落,很不甘、很气愤,斥责北京市委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文化部是“才子佳人部”、中宣部是“阎王殿”等,直接怪罪中央一线同志领导不力、右倾保守,甚至是在有意袒护和抵制。

第4页 :围绕工作组问题,少奇同志和毛主席发生了严重矛盾和激烈冲突。

一贯爱窥视和揣摩毛主席心事和想法的林彪、康生和陈伯达一伙早已看在眼里,极力拉拢江青达成交易,林彪帮江青从部队打开文艺界缺口,树江青为全国“文艺旗手”;而康生则敏感地发现北京大学“四清”运动中聂元梓等人对学校党委的不满大有文章可做,制定了“从北大点火,往上搞”的策略,完全避开在一线主持中央工作的少奇同志、周总理和小平同志,派康生老婆曹轶欧到北大直接策动他们造学校和北京市委的反,贴出火药味极浓的大字报,震动了中央高层领导。少奇同志、周总理和小平同志都支持北京新市委,强调“党有党纪,国有国法”、“内外有别”。以康生为首的中央*小组,对少奇同志的表态极为不满,暗地里写信向毛主席告状,并以“绝密”件寄去大字报底稿。1966年6月1日,毛主席批示同意,向全国全世界播发了聂元梓他们的大字报。林彪、江青、康生和陈伯达他们一伙特意抬出“毛主席亲自发动”的名义点火造势,终于以学校为突破口,以学生运动为“好形式”,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等极具煽动力的口号鼓动下,使“文化大革命”哄然而起,轰轰烈烈。少奇同志请示毛主席后,主持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商量对策,并经毛主席同意,决定派工作组控制混乱局面,维护社会稳定。而以康生为首的中央*小组却鼓动造反学生抵制,掀起反工作组浪潮,少奇和小平同志与康生、陈伯达的直接矛盾迅速激化。1966年7月18日晚毛主席回到北京,陈伯达他们“恶人先告状”,少奇同志赶到丰泽园时却吃了“闭门羹”。

围绕工作组问题,少奇同志和毛主席发生了严重矛盾和激烈冲突。1966年8月4日,在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小会上,毛主席大发脾气,严厉批评少奇他们害怕群众,少奇同志忍不住当面顶撞:“革命几十年,死都不怕,还怕群众?!”毛主席批评派工作组是镇压群众运动搞专政,少奇同志又当堂抗辩:“怎么能叫专政呢?!派工作组是中央决定的。”而且决心抗到底:“无非是下台,不怕下台!”这是少奇同志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与毛主席正面冲突。毛主席也不曾想到少奇同志会当众这么坚决地对抗自己和群众运动,回想起以前的分歧更为生气,第二天就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表明他决心搬掉少奇同志和小平同志这两个“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最大障碍。

至于少奇同志为什么非要在工作组和群众运动问题上“顽抗到底”?王光美说,毛主席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纠正党风反对腐败时,历来都是热衷于大搞群众运动,喜欢轰轰烈烈,而且是“放手发动”。可这是一把“双刃剑”,轰轰烈烈中涌动着无政府主义极左思潮,可以使热情变成狂热冲动,甚至失去理智;如果不能及时加强领导、正确引导,就很容易失控,产生极大的破坏力。“文化大革命”哄然而起,无政府状态相当严重,少奇同志敏锐地感到极左的危险,认为必须派工作组控制局面,抵制极左思潮。只可惜,毛主席始终没有理解少奇同志,最后连他自己也被林彪、康生、江青一伙及其极左运动害得很惨。

关于毛主席与少奇同志的分歧及其恶化的来龙去脉,王光美不赞成在孩子们的回忆文章中写很多。我们很理解,很尊重这个意见。

(摘自《百年潮》)

推荐第4篇:刘少奇语录

刘少奇语录

1、二年三年超过英国,七八年超过美国 1958年7月5日,在北京石景山发电厂同工人谈话时说:“……现在苦干几年很有必要,不然过不了关,苦干几年就不那么落后了。现在赶上英国不是十几年,二年三年就行了。明年后年要超过英国,这不是假的。十五年超过美国的问题,其实也用不了十五年,

七、八年就行了。大家干劲这么大嘛!不计上下班,干完就算数,有这么股劲,我看

七、八年就行。”又说:“一是党的领导,一是大家努力,好好干,大有希望。中国进入共产主义不要好久,你们大家都可以看到共产主义。”

2、吃在肚里谁也不见 延安时期,曾对其前妻谈过:“你看人家刘瑛(洛甫的老婆)多聪明,穿的不好,吃的可好呐!吃在里谁也不见,穿在外边大家不都看见了吗。”所以,在刘的房间总是储存着大量比较稀有的饼干和罐头。

3、等孩子死了,你再见吧! 1947年底,前妻写信给刘,说非常想见孩子们,刘却回信道:“等孩子死了,你再见吧!”

4、与其你篡党,还不如我篡党。庐山会议上,刘批判彭德怀时说:“与其你篡党,还不如我篡党…”

5、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6、(山药灌狗肉汤)你们可以养狗啊! 1958年9月10日至11日,到他的“共产主义试点公社”河北徐水县视察,当他听到有人说,给山药灌狗肉汤,亩产可以收120万斤时,即说道:“那么作真有效果吗?哈哈!你们可以养狗啊!狗很容易繁殖吗!”( 1958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7、武装保卫苏联! 1927年,中东路事件时,刘第一个喊出了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

8、要去学习,首先要下定一个决心,为人民学习,为国家学习,学得了以后为人民工作,为国家工。

9、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语言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10、中国为什么就不能出一个刘克思! 一九四一年,在华东党校第一期,他讲授他的“战略和策略”时说到:“外国出了个马克思,中国为什么就不能出一个刘克思!”他自夸地说:“领袖来自于群众。在安源时,抛头露面的是李立三,埋头苦干的可就是我……”。

11、资本家的剥削不是多,而是少了。1949年4月10日来到天津,召开了各种座谈会分别向干部、职工和工商业资本家发表了长篇的谈话。

12、“好在历史是由人民写的。

13、(亩产)1万斤,还能再多吗? 1958年9月19日到28日,到江苏视察,在常熟县和平人民公社,他参观中稻丰产实验田,他问党委书记:亩产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少奇同志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1958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1958年9月19日到28日,刘xx到江苏视察,又大谈“如何建设美好的共产主义生活及培养人民共产主义精神”问题“如何建设美好的共产主义生活呢”?

14、理直气壮,永远不怕真理,勇敢地拥护真理,把真理告诉别人,为真理而战斗。

15、将来,我死了以后,你们要把我的骨灭撒在大海里,像恩格斯一样,大海连着五大洋,我要看着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你们要记住,这就是我给你们的遗嘱!”

16、三自一包”。这句名言是刘少奇1962年因大跃进时期发生的全国性大饥荒而提出的农村经济政策。

17、“饿死这么多人,历史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

推荐第5篇:刘少奇传 读后感

刘少奇传 读后感

刘少奇是我钦佩的人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奇遇,在战争辉煌的年代,他奋勇杀敌,为中国的成立与富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898年11月24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少年时期上过私塾(中国旧式初级学校),1919年中学毕业。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从莫斯科回国,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不久到江西省西北部的安源煤矿同李立三等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随后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代主任,主任。1925年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此后在上海、广州、武汉参加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武汉工人群众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斗争。1927年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他先后在河北、上海、东北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0年夏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执行局委员,留在赤色职工国际工作。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回国,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并曾对当时中共党内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左”倾错误进行过某些抵制。1932年冬进入位于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领导职工运动,后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县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6年春赴华北,先后任中共中央代表、北方局书记、坚定地执行了中共中央

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并对过去党的秘密工作中的错误——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评。

这是他的生平,这是一段传奇,在长期工作中逐渐认识 到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应该实行深入群众、长期隐藏、积蓄力量的方针。这是我所佩服的。出生平凡,却战绩不凡,为新中国成立立下汗马功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他在制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0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并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规划作了贡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错误的批判,并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于1969年11月12日病逝。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会为恢复他的名誉作了专门的决定。刘少奇同志出生于湖南宁乡一个农民家庭。在他的青少年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和封建 势力的腐朽统治,中国已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中华民族正处于于救亡图存的关键时刻。刘少奇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远大志向,积极投身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奋起响应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走上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

1920年,他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夏,他赴俄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信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确能救中国”;同年冬天,他由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我们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从此,刘少奇同志就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 刘少奇同志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一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丰功伟绩,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刘少奇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者之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他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先后担任党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筹备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他召开数十次座谈会,为制定八大路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党的八大上,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政治报告,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基本建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他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高度重视由分配和物质利益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由官僚主义作风引发的干群矛盾等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他响应毛泽东同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深入农村、工厂开展调查研究。他坚决支持和指导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正确方针,对面临的困难作出清醒而

充分的估计,提出战胜困难的有力措施,为我国经济走出困境、进入健康发展的时期。

生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位高权重,为新中国的成立出谋划策,不辞艰辛,不畏阻碍势力,尽管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在文化大革命的恐怖时代,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经济观点,还是坚持的自己为新中国的一套好的方案。试问有几个人做到?

刘少奇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为党的巩固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为反帝反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我喜欢他的不放弃,同任何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都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一样,刘少奇同志在工作中也有某些缺点和错误,但他总是忠实地执行党中央制定的路线和对内对外的政策,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

刘少奇同志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共产党员。

刘少奇同志一贯重视研究马列主义理论。他善于根据理论原则,联系实际,周密考察、具体分析问题,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我们要学习他这种理论和实践统一的科学态度。

刘少奇同志言行一致。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广大党员提出的党性锻炼的要求,自己都以身作则地实践了。他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敢于坚持真理,抵制错误。他从来都把自己放在组织之后。

我喜欢他的直率,喜欢他的沉着,喜欢他在文化大革命的乱世中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在以后的未来中,我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那种永不屈服、永不服输的精神。

推荐第6篇:刘少奇故居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辛苦了。欢迎大家来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的故居。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山青水秀、幽静宜人的小山村名叫炭子冲。

1898年11月24日,就在这寻常的小山冲里,诞生了一位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非凡篇章的伟人刘少奇。有诗曰:“韶山冲连炭子冲,风雨潇湘起二龙”。正如和它相距仅30公里的韶山冲一样,炭子冲也因为孕育了一代伟人而成为人民向往的地方,早在1959年,这座故居便被定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88年现在又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80年到现在,这里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的参观者900多万人次。

大家看到的这一坐东朝西、土木结构的普通四合院始建于1871年,它们临绿水、背靠青山,共有房屋21间半,其中瓦房16半、茅屋5间。经过一个多世经的风雨沧桑,这栋普通农舍也同少奇同志一起经历了辉煌而坎坷的岁月,可它依然基本保持着120多年前的原始风貌,这便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谜。随着参观的深入我们将会找到它的谜底。

请大家抬头看,槽门上的门匾“刘少奇同志故居”是1982年冬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

大家走进故居,可以看到这个院子里有“刘少奇同志旧居”的门匾,这块门匾是1959年故居开放时悬挂在槽门上的。在这块门匾的后面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那是在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刘少奇同志受到了无情的打击,他的故居很快被封闭,这块门匾连同许多的陈列物均被打的打、砸的砸,有的便堆放在公社的杂屋里,也准备予以销毁。这时,公社的炊事员怀着对刘少奇同志的敬仰之情,冒着风险偷偷地把这块门匾从杂物中拣了出来。为了保护好门匾,炊事员灵机一动,把它翻过来作为切菜的案板使用,就这样,这块门匾经过五位炊事员的巧妙保护终于得以保存下来。1980年2月,主席家乡人又欢天喜地将这块门匾悬挂在故居的门楣上。

我们前面提到故居共有大小房屋21间半,那半间就是指这正堂屋,因为与一夏姓的邻居共用,故称半间。大家看到这里的摆设颇具江南特色,请看,门檐上有一本老黄历,这本老黄历是房屋改建时安放的,一来记载时间,二来表示吉利。正是从这本历书上,我们才知道这房屋的确切时间是同治十年,即公元1871年。堂屋的正中供着一个神龛,内置列祖列宗的神牌和各种神佛的神位。旧时的江南农村,都有在节日盛典烧香的习俗,少奇同志的父母都是勤劳俭朴的农民,也不例外常常在神龛前默默祈祷,祈求人寿年丰,全家安康。可以想象,在少奇同志18岁即离乡远行、浪迹天涯的那些日子里,他的慈母曾经多少次在此烧香跪拜,为儿子的安危和事业而祷告。

大家往右走,我们便来到了少奇同志的二哥刘云庭的卧室。少奇同志共有兄妹六人,三位兄长,两位姐姐,少奇同志最小。二哥刘云庭曾参加过新军,担任过班长、排长、连副等职,见多识广,思想进步,给青少年时代的少奇同志以极大的思想启蒙。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家人得知少奇同志在长沙带头“闹事”参与**,便制造了一场包办婚姻把少奇骗入了洞房,想以此捆住少奇同志。少奇同志极少反对,新婚夜决定抗婚远征,二哥见他志向远大,便暗中资助他远走高飞,从此,少奇同志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1949年二哥去世后,少奇同志亲撰挽词说:“你是我幼年时期学习和活动的第一个帮助者。”这是1938年,刘云庭送两个孩子去延安锻炼时与少奇同志的合影。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刘少奇同志的卧室,他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1961年春夏之交,身为国家主席的少奇同志回乡调查时,省委和县委要为他安排条件较好的招待所,他都坚决拒绝了,他说:“我是回乡搞农村调查的,住在招待所的高楼大厦里与群众疏远了,住在自己家里,乡亲们来去自由,顶好。”整整七天六晚,少奇同志在临时搭起的床铺和儿时常抚的旧书桌旁,思考着国家大事。1991年,前往参观的江泽民总书记不时推推床架、摸摸桌面,感叹不已。

靠南角的这间房子是少奇同志的大哥刘墨钦的卧室。刘墨钦忠厚老实,是父亲死后家庭的主要支撑者。

接下来,我们便来到了少奇同志父母的卧室。照片上这位慈祥的妇女就是少奇同志的母亲鲁氏。江总书记参观时曾仔细地端详着画像说:“少奇同志很像他母亲哟。”鲁氏是一位善良贤惠、精明能于的家庭妇女,少奇同志的父亲刘寿生于1910年即46岁时去世后,母亲便承担起抚养6个子女的重担。少奇同志非常尊敬他的母亲。作为一位致力于救世济民的革命家,他很难尽到为人之子的孝道。1925年,少奇同志回长沙时,曾把母亲接去治病,并补做60大寿,还专门请人为母亲画了这张像。这像片陪伴着少奇同志南征北战,度完他整个非凡的人生。少奇同志母亲于1931年病逝,终年66岁。而此时少奇同志正在上海的白色恐怖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

这间横堂屋就是农家的客厅了。它的一面与天井相连,所以光线特别亮堂。1961年少奇同志回乡调查时,乡亲们纷纷来到这里座谈、聊天、侃家常。在少奇同志面前,乡亲们痛快淋漓地说出了许多心里话座谈会上,少奇同志取下蓝布帽、露出满头银发,恭敬恭敬地向大家鞠了一躬,诚恳地说:“我将近40年没有回家了,现在回来了,看到乡亲们生活很苦,我感到对不起大家。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在基层干部座谈会上,他语重心长地说:“现在,人民受了这么多苦,要为他们分忧啊,不然,要我们共产党人干什么?”在这里,他深深地了解到当时农村生活极端困难的原因的确如乡亲们所说的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就在这里,他做出了解散食堂、顶住“五风”这一重大决策,也就在这里,少奇主席办理了一桩私事:他回乡时,当地政府就修缮故居和创办经念馆的事向他请示,他坚决予以拒绝;同时他看到公共食堂拆掉了一些民房,好几个村的村民无屋可住,他把这些村民召集在一起,说要把房子分给他们住,村民们摇头摆手决不接受。少奇主席恳切地说:“拜托大家,帮我守屋好不好?”主席诚心诚意,村民无法推辞,于是六户村民 分别往进了刘少奇旧居。这就是为什么旧居在“文化大革命”中居然能基本完好地保存下来的原因。这样,也就找到了我们开头说到的那一个谜底。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组照片就是1961年少奇同志回乡时的真实写照。

与横堂屋相联的是少奇同志的三哥刘作衡的卧室。刘作衡曾做过湖南政府的参议员。

这一间是饭厅,1961年回乡时,少奇同志和王光美同志说:“你了不起哟,以前我家来了客人,母亲和小孩子都只能在厨房里吃呢,现在是妇女半边天了……”

这间十分敞亮的房子是碓屋,这是贮存粮食的板仑,这里有春米的推子、碓子,还有风车。这是个斛桶,类似北方的斗,是一种量具,一桶30斤。青少年时期的少奇同志非常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他用这个斛桶量米邻居时,总是堆得高高的,遇到贫困的邻居买米时,他还偷偷地把钱埋在米里边。乡亲们这九伢子心肠太好了(少奇同志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九)。1961年,王光美随少奇同志回乡时,曾饶有兴趣地在这个斛桶旁留影。

这里有一间僻静的小屋,窗外是一个鸟语花香的小院子。青少年时代的少奇同志常在这里读书学习,由于他酷爱读书博闻强记,被当地一博学之士誉为“小书柜”,所以少奇同志就有了个“刘九书柜”的雅号。1917年,少奇同志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决心投笔从戎,报效国家。寒暑假便在这里学习,在窗外的院子里练棒习武。

书房的两边是杂屋。刘家田土不少,农具十分齐备,称得旧一个古色古香的农具展览馆了。那是犁耙、水车,这些农具上也许还留有少奇同志的手纹吧。那边是猪栏,等会大家在门口还可以看到牛栏。

迂回曲折地转一圈后,我们又和碓屋隔井相望了。这中间隔着的是个小天井,小天井是用来采光和排水的。

少奇同志家里人口多,厨房也就很宽敞,锅灶俱全。这边还有一间专门放腌菜的杂屋,旧时没有冰箱,旺季的蔬菜经过盐浸处理就能保质到淡季时食用,而现在腌菜已成为特殊的风味小吃了。隔壁还有个小小的烤火屋。这个叫梭筒钩,别的地方见不到的稀罕物,它利用杠杆原理,下端可以挂水壶、饭碗等,根据火力的大小还可以上下调整。参观者对此大都格外好奇。江总书记曾亲自试了一试,还称赞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呢。大家往上看,梭筒钩上方横着一根竹竿,农家通常用它悬挂鱼肉,下面的火气一薰,鱼肉黄灿灿、香喷喷的。这边有菜罐、酒罐,刘家人很好客,一壶米酒、一杯好菜,把客人招待得舒舒畅畅的,现在我们宁乡的农家也都还有这个习俗。嗨,这里还有一个草鞋马,茶余饭后,可以围在火炉边编草鞋,当时的草鞋用途还蛮大的呢。少奇同志就成长在这样一个勤劳、俭朴而又较为殷实的普通农家里。

现在我们又回到了前坪,记得1991年江总书记在参观完旧居后感叹道:“革命前辈真伟大呀!”这一声感叹也许正是我们此时此刻的心里话。刘少奇,一位普通农民的儿子,就是从这样一个小小山冲里出发,踏过泥泞的乡间小路,投入到滚滚革命洪流中,成为世人瞩目的一代伟人。又记得日本中国现代史寻根访问团的友人也曾感叹道:“花明楼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不可不到的地方。”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愿今天的参观能给您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记忆。祝各位朋友身体健康,事业兴旺,欢迎您再次光临。

推荐第7篇:参观刘少奇故居

一等奖

参观刘少奇故居

南华县东城小学四(1)班晋舒栎

暑假里,我们一家去湖南长沙市参观了刘少奇故居。

刘少奇故居,在县城东南花明楼区花明楼乡,炭子冲屋场。东距省会长沙50公里,南距绍山毛泽东故居37公里,西距县城30公里,均有公路相通。

刘少奇故居是一栋坐东望西,土木结构地内四套四合院式的房子,整栋建筑中间有3个天井,占地面积300平方米,而属于刘少奇家的房子有21间半,余为刘少奇伯父家的房子。故居前面有一口水塘,水塘里的水清澈见底,一些鱼儿在水里快乐的游来游去。房后有一座低山,整个故居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环抱。

走过树林,我们来到了刘少奇故居正门前,正门悬挂着1980年邓小平同志写的“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堂屋内陈列着一本清朝同治十年的历书和1961年5月刘少奇、王光美同志在故居前的合影。再向南走是刘少奇二哥刘云庭的卧室,室内摆放着书、床、太师椅等生活用品。

导游向我们介绍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同志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他在制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林彪、江青等反革命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于1969年病逝。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恢复他的名誉作出了专门的决定”。

听着导游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刘少奇爷爷在简陋的住所为祖国的事业操劳的身影。看完故居,天色已晚,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一代伟人刘少奇的故居。我深深地被他的生平事迹感动着,我深刻的认识到没有刘少 1

奇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浴血奋战和艰辛探索就不可能有新中国,更不可能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勤奋学习,努力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

推荐第8篇:读刘少奇传有感

读刘少奇传有感

系 别:计算机科学 与 技术系 专 业 名 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学 生 姓 名:周 裔 柏 学 号:0 4 1 3 0 4 1 2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高红宦、导师

完成日期:2014年02月 26

第1页

摘要

刘少奇从一个农民工的儿子成长为工人领袖,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核心领袖乃至国家主席。在这一个未知的过程中,他那永不变质的爱国情怀,他那对国家与人民无私的奉献与磐石般的志气;他那不畏艰辛的意气与那大胆的智慧,他那坚定的信仰与那长远的目光;注定了他要成为“巨人”,铸就了他要永垂青史,为世人所铭记。

关键词:刘少奇的贡献;刘少奇的思想;刘少奇的生平;历史巨人

刘少奇从小就以爱国为己任,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立志报国;虽然没有像古代岳飞那样背后刺丹青,但他却是刺在了自己的心里。

刘少奇湖南宁乡人,1898年11月24日生;少年时期在家乡上过私塾和小学,1919年中学毕业,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到苏俄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小到大,刘少奇的爱国情怀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同学贺执圭也曾说“少奇同志身背‘勿忘国耻’的打字标语,手执写着‘内除国贼,外抗强权’的小旗,挺着胸昂首,振臂高呼… …他用激情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人。”他也是一个非常有志气的青年,他在1914到1920年间的表现中,他的同乡罗章龙说过这样一句话“少奇同志沉默寡言,但他的一举一动,都让人感到他是个忧国忧民、很有志气、很有抱负的青年。”也正是因为他的种种突出表现,早已开始不知不觉间为他自己的传奇开铺了道路。

随着时间的流逝,刘少奇肩上的重担也越来越重了;但他却是不以这为苦,反而越来越斗志昂扬。

1935年1月在贵州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最后使红军战胜了敌人的堵截,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阴谋,胜利的完成了长征,和狭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春赴华北,任中共中央代表。虽然成为了中央代表,但是他这确是到更艰苦、更重要的环境里去,为了工作他不畏辛劳;当时任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组织干事刘泽西曾说“他办公、学习时手冻僵了,就在炭炉上烤一烤,或双手用力互相搓一搓,便继续工作”。1937年,刘少奇对山西抗战工作的指导中,坚持和灵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新政策取得了极大成就;山西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兼政委薄一波说“少奇同志向我们指出‘当形势不利于我们前进的时候,要善于等待,不要冒险前进;但当客观形势的发展,是来潮,是高涨,就不要再等待,就要大胆的前进’。”我们不是从这就可以看出来了吗?

刚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他也是农民出身,知道农民要的是什么。于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主持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决策。在西柏坡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确定了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基本方针。同时作为一名中央党代表,他力尽自己的义务;1945

第2页 年5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还有,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阐明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的问题,明确地提出了共产党员增强党性的基本要求,指明了共产党员在思想上入党的必由之路。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以及对教育和鼓舞一代代共产党员在共产主义事业中创立伟大的革命业绩,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党的逐渐稳定与法律的逐步完善。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随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59年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

在成为党的核心成员之前,虽然刘少奇一生都想为人民服务和贡献着,但他有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就在山西作战时,他曾主张提出“不在国民政府及其政府军队内组织秘密支队”的规定;不正确的搬到了山西新军中来,一度要解散决死队中的党组织,造成了思想和组织上的混乱。可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重要的是他能知道自己的错误,能改过,并事后能深切反思。

他为真理而抗争,为人民而抗争。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斗争的矛头实际上就指向了刘少奇。但一生忠于党和人民的的事业,无私奉献,严于律己,光明磊落的刘少奇;在*后一段时间并不知道自己就是被作为这场运动的最主要革命对象。当他发现林彪、江青一伙要打倒他时,他坚信自己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的忠诚;坚信党的实事求是的政策;坚信毛泽东对他的信任和革命友谊。当彻底把他打倒的现实摆在他的面前时,他发现这一切都是安排好了的。从中他悟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在如此的逆境中,他也视人民为神明;可想他早已将自己看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

刘少奇他的目光长远,他也有自己的强国经济思想;他曾提出国民经济包括五种成分: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关于建国初期过渡时期的经济措导路线,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已经有了基本的构思。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也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这对后来都产生了极大声远的影响。

刘少奇早年投身革命,早把自己的一却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将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他毕生的奋斗目标,为此而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才智,在艰苦斗争的考验中成为中国人民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的子女曾说“他把自己的一却杜无私的奉献了给人民,死时却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没有哀乐,没有哭声;他为党披肝沥胆,死时确没有鲜花,没有党旗„„”他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我读他,读到了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须要拥有坚强的意志,不畏艰途所打到;我读他,读到了一个人如果想要不惧世事变幻,就必须要拥有长远的目光;我读他,读到了一个人在成功的路上也是有犯错的时候,只有悔心改过,才会使人生进一步升华;我读他,读到了一个人的思想必须要与时俱进,想要发展自己,也要发展自己所处的环境。我读他,读到了一个人可能到

第3页

死时也不会让世人所理解,但仍要坚持自己正确的信仰,因为总有一天会被世人肯定;我读他,读懂了一句话,“有的人活着,在人民的心中早已死去,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参考文献

[1] 郭思敏,天羽编,《我眼中的刘少奇》,出版时间:1992年12月; [2] 何光国著,《历史巨人刘少奇》,出版时间:1998年9月1日。 [3]参考网站:http://baike.baidu.com/输入:刘少奇简介

第4页

推荐第9篇:刘少奇回乡二三事

刘少奇回乡二三事

1961年4月2日下午,两辆草绿色的帆布篷吉普车在湖南省宁乡县的沙石公路上冒雨颠簸西行。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紧锁双眉,从车窗里凝视一掠而过的田野。当时,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大失误,我国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刘少奇响应毛泽东提出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来到湖南农村调查。此时,映入刘少奇眼帘的,不是青山绿水、花红柳翠,而是荒山秃岭、庄稼稀疏。回到阔别四十年的家乡,涌上刘少奇心头的,不是归故乡的喜悦,而是群众的疾苦。 轻装简行回家乡

刘少奇有40年没有回过家乡了。古人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身为国家主席的他穿的却是一套布制服,戴一顶蓝布帽,着一双青布鞋。刘少奇郑重其事地说:“这次是来蹲点搞调查,采取过去老苏区的办法,直接到老乡家,睡门板,铺禾草,既不扰民,又可以深入群众。人要少,一切轻装简行,只要两部吉普车,想住就住,想走就走,一定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他还说:“回家乡调查是个好办法,可以了解好多真实情况。住在老百姓家里,他们有什么话都会跟你说,给你反映你想了解都了解不到的情况。”

当车行至离刘少奇的诞生地花明楼炭子冲10多里的东湖塘公社王家湾生产队时,一块挂着“宁乡县东湖塘人民公社万头猪场”的牌子跃入他的眼帘。这天正下着雨。刘少奇不顾泥泞路滑,脚穿雨鞋,打着雨伞,下车察看,里面仅有的几头母猪骨瘦毛衰。为弄清情况,他临时决定在猪场的饲料房里住下来。

房屋破旧不堪,窗户没有窗页,他们临时用布挡风。在旧床上铺点稻草,两张旧方桌拼起来,四条长凳围摆着,就成了卧室和办公室。第二天,他走到屋后山坡上,突然发现一堆已经干了的人粪,没有臭味。他拾起一根柴棍,拨开那堆粪,仔细观察,不禁摇头叹息,说:“你们看,这里面全是不能消化的粗纤维,说明这人吃的是野菜、草根。农民吃饭已成了问题,问题大啊!”

刘少奇在王家湾住了六天,走村串户,了解食堂和社员生产、生活情况。他在这里找基层干部谈话或开会,晚上点着煤油灯办公。有天晚上开会,工作人员点燃两支蜡烛照明,刘少奇看见后连忙吹熄一支,并说:“一支就够了,能看得见就行。”他和随同的工作人员一样吃着普通的饭菜。当时,刘少奇已是63岁的老人,又日夜繁忙地工作。大家担心他吃的太差会影响健康,几次提出要加菜,都被他谢绝了。 进村入户察民情

5月3日傍晚,刘少奇从蹲点调查住了18天的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回到了宁乡县花明楼公社炭子冲大队,住在少年时代睡过的房子里。他在炭子冲屋场住了六天六晚,除请基层干部、社员来旧居交谈开会外,大部分时间进村入户。

5月5日,刘少奇走访了少年时看牛的朋友李桂生。两人漫步安湖塘边,谈笑风生地回忆儿时一同放牛、杀草,一同在塘中戏水的情景。刘少奇回忆说:“有一年塘底干得晒得谷……”李桂生接着说:“那样的大旱,每亩田还收了两三担。”刘少奇紧追着问:“去年安湖塘的水全干了吧?”“没有干,还有半塘水。”李桂生坦率地说:“据我看,去年粮食减产,干旱有一点影响,但不是主要的。我讲直话,三分是天灾,七分是人祸。”这一实事求是的评价和生动的比喻,刘少奇就是从这里了解到的。

5月6日,刘少奇找来王升平。王升平自1952年起曾多次写信向刘少奇汇报过农村情形。刘少奇曾给他回信说:“谢谢你反映了农村许多真实情况。今后希望你们每年有一次至两次来信,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要隐瞒,不要夸大。”从此,王升平成了刘少奇的“农民通讯员”。

王升平原是炭子冲大队的负责人,讲了“粮田变鱼池,鱼池装白水;白天晒太阳,晚上照月亮”的缘由;也讲了一位姓曹的干部因写了“大战戴家洲,青山剃光头;请问副书记,竹苗留不留”这首打油诗,被指责为“反对大炼钢铁”,遭受批斗、打骂的过程。但对公共食堂的事,他只字未谈。

刘少奇留他一起吃饭,边吃边问:“农村公共食堂到底好不好?”刘少奇单刀直入。王升平没有直接回答,沉思了片刻,谨慎地反问:“咯到底讲得还是讲不得呢?”“怎么讲不得呢?”刘少奇感叹地说:“农村搞得咯样糟,不亲自下来不晓得。”这时,王升平才说:“农村公共食堂不好!再办下去会人死路绝。”语气中含着激愤。他停息片刻,继续说:“柘木冲食堂刚办时有120人,现在剩下80多人,饿死12个,跑了十几个,还有几个患水肿病、干瘦病住在临时医院,只怕是有命插田,无命过年。堂客们(已婚妇女)不生崽(小孩)。农民吃饭不饱,做工夫没有劲。”“你们食堂还有多少猪?”刘少奇进一步问。王升平答:“未办食堂时,家家有存栏猪,鸡、鸭、鱼、蛋样样有,如今溜光的。仅队上一头母猪,皮有三分厚,毛有五寸长,只见骨头不见肉。全队还有一只母鸡,连报晓的公鸡也绝了种。”刘少奇听后,要王升平回去解散食堂,并说:“这个教训太深刻了,以后要刻石立碑,子子孙孙传下去,再不犯这样的错误。”两天后,刘少奇来到柘木冲。王升平汇报说:“食堂已解散。群众听说刘主席支持解散食堂,个个喜笑颜开。”当刘少奇来到王升平家里,看到王家房子破破烂烂,里面空空的。刘少奇把王升平叫到身旁,指着对门自己的旧居说:“纪念馆不要搞了,把我家的房子腾出来,分给无房和少房的群众住,里面的木头和楼板给乡亲们做门窗,你带个头搬进去。”后来,大队根据刘少奇的意见,安排几户房屋特困户搬进了刘少奇的旧居。 通宵达旦解民忧

5月9日,刘少奇告别炭子冲,前往宁乡县最大的的土坝工程——黄材水库视察。下午返回宁乡县城路过双凫铺公社黑塘垅生产队时,他下车来到一位社员家里走访,看到一名满面泪痕的中年妇女正在做饭,随行人员告诉她:“这是刘少奇主席,有什么话直说。”这名妇女叫颜桂英,不久前丈夫因病去世,独自抚养三个小孩。她哭道:“食堂散了,大家都要回原屋住,大队限我今天腾出房子,我往哪里搬啊!”一位随行人员问:“你的房子呢?”颜桂英答:“我家土改时分了五间正屋,还有一间杂屋,人民公社化时办公共食堂,把屋拆掉做了肥料。”

刘少奇随即找来当地干部商议,暂时不让颜桂英搬家,由公社和大队对这样的住房困难户实行统筹解决。周围邻居听到刘主席来了的喜讯后,纷纷涌来。刘少奇对大家说:“住房困难和其他的困难一样,这是暂时的。请你们告诉大队干部,不要急着要她搬,等县里下文再安置。鸟必有窝,人必有屋,一户人家没有一个落脚点,怎能安心生产呢!”

当天晚上回到县城后,刘少奇听取了宁乡县委关于社员住房情况的汇报:全县原有社员住房70多万间,前两年拆茅屋作土杂肥,拆掉了一批,大炼钢铁需要木材拆掉一批,大办食堂强调集中统一居住又拆掉一批,这样共拆掉社员住房15万多间,还有部分住房被公社、大队以及企事业单位平调和占用。公共食堂解散后,社员要求住原屋,一动引起百动。刘少奇恳切地说:“革命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人民的吃穿住问题,人民受了这么多苦,我们要为他们分忧解愁啊!不然要我们共产党人干什么?”刘少奇当即指示宁乡县委起草一个关于解决群众住房的文件。他和县委一起研究,根据原来砸烂群众的小锅小灶、农民集中居住、大家吃公共食堂,而现在公共食堂解散、农民要回原处居住的新情况,拟定了解决房屋纠纷和安排群众住房的几条原则。刘少奇经过慎重考虑后,提出五点意见:一是公社、大队、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平调社员的房屋一律要退回,优先安排房屋被平调、被拆除的户子。二是因被拆房屋多,社员搬家要由社员大会决定,大队统一安排,公社批准。三是在目前条件下,暂不提“屋归原主”的口号,避免自己的房屋被拆除。四是社员的住房一定要解决,办法应多种多样,可采取借、租、建等办法。五是社员住房解决后,要确定房产权,定权发证。

宁乡县委根据刘少奇的指示,立即组织人员,连夜起草文件。文件拟定后已是5月10日凌晨2点。刘少奇当夜就仔细审阅修改。天亮时,他已定稿,并写了批语。不到一年时间,近80万人口的宁乡县基本解决了社员的住房问题,并做到社员房产定权发证,使社员安居乐业。

从4月2日至7日、5月3日至12日,刘少奇在宁乡蹲点调查期间,主持召开了10多次座谈会,找各级干部、农民个别谈话,写了数万字的调查笔记。他深入田间、山林、食堂、猪场、医院、社队企业、社员家庭察看,还亲口尝了农民吃的野菜、糠粑粑,获得了大量反映农村真实情况的第一手材料,解散了不利于群众生产、生活的公共食堂,清退了平调的社员房屋,并提出了许多探索性的改革意见,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宁乡县成了当时湖南最富裕、粮食最充足的地区之一。

(作者系县史志档案局副局长,县文史调研员)

推荐第10篇:参观刘少奇故居有感

参观刘少奇故居有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了,空中的雨淅淅沥沥,我们还是踏上了刘少奇故居的征途。

到达刘少奇故居,天空依旧在这怀念故人的日子里哭泣,不过,这似乎也不怎么影响我们的兴致。首先我们去的是铜像广场,听导游说在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时,这里进行了精心的改造,当然,这也使得其与周边的环境更协调,更庄严肃穆了。刘少奇享年71岁,寓意他光辉伟大的一生。铜像面色似微笑,似沉思,满怀沧桑地遥望着远方;飘逸的风衣将其衬托的更加伟岸。再现了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少奇同志风尘仆仆、日理万机的光辉形象,使人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和亲切感。

“不懈奋斗,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艰辛探索,为了开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殚精竭虑,为了建设一个好的党”、“共和国主席的风采”、“尾声: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5个部分。这是刘少奇同志纪念馆里陈列的伟大生平。一路走来,刘少奇同志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尾声中,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十年“*”,使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可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同志更是遭受了蓄意诬陷和残酷迫害,铸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冤案。

刘少奇故居坐落于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镇炭子冲村,刘少奇同志就诞生在这栋普通的农舍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这栋普通的农舍也和少奇一起经历了非凡坎坷的岁月,可它依然基本保持着130多年前的原始风貌,这便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令人思索意味深长的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花明楼便取义于这一名句。楼内设计以湖湘文化为主线,融宁乡自然地理、青铜文化、人文景观于一体。通过“梅、兰、竹、菊、荷”五种构图装饰背景,勾勒出一幅美丽动人的田园风光图。

刘少奇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革命前辈是伟大的。为着我们这今天如此美好的生活,我们更应努力、勇敢的过好自己的生活。

第11篇:参观刘少奇故居有感

参观刘少奇故居有感

湖南伟人辈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有毛泽东故居、刘少奇 故居、彭德怀故居等红色革命旅游景区,而且这些景区已成为湖 南红色旅游景区的经典。

7 月31 日,我们社科部红色经典考察团一行先后在湖南考 察瞻仰了刘少奇故居和毛泽东故居,不知为什么,我感觉给我留 下更深印象的是刘少奇故居。据导游介绍,刘少奇故居,在县城 东南花明楼区花明楼乡炭子冲屋场。东距省会长沙50 公里,南 距韶山市毛泽东故居37 公里,西距县城30 公里,均有公路相通。 “*”初期,炭子冲屋场横遭破坏,文物散失。1966 年10 月 31 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被封闭,绝大部分文物随之失散。1980 年为刘少奇冤案彻底平反昭雪后,中共湖南省委与宁乡县委立即 修缮故居并收集失散文物, 同年3 月5 日,故居对外开放。

通过参观可以看出,刘少奇同志年少时家境殷实,本来是可 以在一个小山村里安度一生的。但他没有这么做,更难能可贵的 是,他不是象多数赤贫者走投无路了选择革命一样,而是有发自 内心的救国救民的拳拳赤子之心,为劳苦大众革自己所在阶级的 命。中国革命成功了,但少奇同志却没有最终成功,一定意义上, 刘少奇是一个悲剧的代名词。党史研究专家李锐写过一篇纪念少 2 奇同志的文章,里面一首诗深深触痛了我:“少小离家北取经, 沉沉井下掘光明,旧貌已换新颜后,岂料元勋目不瞑”。

少奇同志的悲剧,与我们国家有长达2000 余年的封建传统 有关,也与建国后包括少奇同志在内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 理念有关,如搞个人崇拜,党的领导集体中事实上一把手说了算 等等,并且少奇同志在其中起到了不是无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 在少奇同志被打倒以前,因毛泽东的个人专断被打倒的人已经不 少了,可惜的是,这时党内的民主生活已经远远不正常了。想到 了一位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说的一段话,“起初他 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 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所幸的 是,历经忧患、负重前行的中华民族,知错必改、光明磊落的中 国共产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与失误之后,终于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自己的治国方略。在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许多预知和未知的困难和挑 战,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因为我们坚持的是真理。

少奇同志生前说过这么一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相信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他的子孙会写好这部历史,让少奇同志的悲剧不再重演。这也是少奇同志对他深爱的国家和人民的又一贡献吧!

第12篇:参观刘少奇故居有感

参观刘少奇故居有感

以前只是听老一辈或历史书上说到一些关于刘少奇同志的光荣事迹,时隔多年后我终于来到向往已久的伟大故居,感触颇深。

刘少奇故居为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农舍。前迎池塘,后依山峦,坐东朝西,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正堂屋左边为邻居,右边为刘少奇故居,有堂屋、正房、书房、饭堂、厨房、烤火房、碓屋、猪牛栏屋及杂屋等20余间。“文化大革命”中,故居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3月按原貌修整后对外开放。大门额上悬挂邓小平题写“刘少奇同志故居”横匾。成沛民作《刘少奇故居联》云:“日月公愁云,六字沉冤,浩浩神州造永恨;山河昭亮节,千秋伟绩,熔炼青史纪精忠。”

在刘少奇少奇故居参观,可见这家人从前的殷实和富足,也看出了这家人的勤劳和井井有条。家里的横堂屋,吃饭屋,厨房,碓屋(加工和储藏谷物的地方),牛栏屋,烤火炉等一应俱全。现在想来少奇少年离家舍弃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投身革命,不能不令人佩服。

刘少奇文物馆为三进三院三栋式布局,保存着16000余件少奇同志珍贵遗物和革命文物。文物馆内设有三个展厅,定期举办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专题展览和临时陈列。

刘少奇前辈始终坚持走群众的路线,于民同乐的思想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当代青少年励志的榜样。

生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位高权重,为新中国的成立出谋划策,不辞艰辛,不畏阻碍势力,尽管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在文化大革命的恐怖时代,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经济观点,还是坚持的自己为新中国的一套好的方案。试问有几个人做到?

刘少奇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为党的巩固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为反帝反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我喜欢他的不放弃,同任何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都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一样,刘少奇同志在工作中也有某些缺点和错误,但他总是忠实地执行党中央制定的路线和对内对外的政策,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

刘少奇同志一贯重视研究马列主义理论。他善于根据理论原则,联系实际,周密考察、具体分析问题,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我们要学习他这种理论和实践统一的科学态度。

刘少奇同志言行一致。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广大党员提出的党性锻炼的要求,自己都以身作则地实践了。他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敢于坚持真理,抵制错误。他从来都把自己放在组织之后。 我喜欢他的直率,喜欢他的沉着,喜欢他在文化大革命的乱世中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在以后的未来中,我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那种永不屈服、永不服输的精神。

此次领袖故居之行 ,虽然只是短暂的停留,却使我们深受一次丰富而生动的教育,们真切感受到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的建立来之不易!忆往昔,岁月峥嵘,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红色之旅,也深深地唤醒了我们作为共产党员的党性情怀,要学习革命前辈伟大的胸怀、远大的抱负。同时也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伟大领袖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他们的奋斗就不会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在新的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弘扬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传承和发扬伟人思想和精神,发扬光荣的革命优良传统。

第13篇:刘少奇同志简历生平

刘少奇同志简历生平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

刘少奇,原名绍选,字谓潢, 1898 年 11 月 24 日 生于湖南省宁乡县。少年时期上过私塾(中国旧式初级学校), 1919 年中学毕业。 1920 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 年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 年从莫斯科回国,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不久到江西省西北部的安源煤矿同李立三等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随后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代主任,主任。 1925 年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此后在上海、广州、武汉参加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武汉工人群众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斗争。 1927 年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他先后在河北、上海、东北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30 年夏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当选为执行局委员,留在赤色职工国际工作。 1931 年 1 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秋回国,任中共中央职工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 他在长期工作中逐渐认识到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应该实行深入群众、长期隐藏、积蓄力量的方针,并曾对当时中共党内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左”倾错误进行过某些抵制。 1932 年冬进入位于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领导职工运动,后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1934 年 10 月参加长征。 1935 年 1 月在贵州省遵义县城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1936 年春赴华北,先后任中共中央代表、北方局书记、坚定地执行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并对过去党的秘密工作中的错误——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评。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坚持中共中央的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领导了开创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1938 年 11 月任中共中原局书记,随后组织力量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1941 年国民党阴谋制造的皖南事变,使新四军蒙受惨重损失。他在这时被任命为新四军政治委员和华中局书记,同陈毅等一起扭转了新四军的困难处境,恢复和发展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扩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 1939 年至 1941 年作了《论共产党的修养》等著名演讲,丰富了党的建设的理论。 1943 年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45 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完整概括和系统的论述。同年 8 月,日本宣布投降,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在此期间,他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职务。 1947 年 3 月,国民党军队攻占延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刘少奇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书记,转移到华北,和朱德一起负责中共中央委托的工作。同年 7 月至 9 月,在河北省平山县主持召开全国土地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确定的方针,进一步推动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他在制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 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作了《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1954 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并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1956 年 9 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作政治报告,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规定了方向。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 1959 年 4 月,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六十年代初期,中国的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刘少奇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参与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使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从 1963 年到 1966 年,他先后到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塞、越南、朝鲜、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进行了友好访问。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错误的批判,并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于 1969 年 11 月 12 日 病逝。 1980 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为恢复他的名誉作了专门的决定。他的主要著作收入了《刘少奇选集》。

刘少奇同志伟大光辉的一生

(选自邓小平同志在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上所致的悼词)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共产主义事业战斗了一生。他是受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爱戴的、久经考验的、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江青一伙出于阴谋篡党夺权的反革命目的,利用我们党的缺点和错误,蓄意诬陷和残酷迫害刘少奇同志。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刘少奇同志在河南开封不幸病故。这是我党和我国人民巨大的损失。党中央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根据确凿的证据,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彻底推倒了强加在刘少奇同志身上的种种罪名,郑重地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我们党采取的这种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立场,受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

刘少奇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于一八九八年生于湖南省宁乡县,青年时代参加了\"五四\"运动,一九二○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一年加入刚刚创立的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三二年,主要从事工人运动和党的地下工作。他先后参加领导过安源煤矿和铁路工人大罢工、五卅大罢工、省港大罢工及武汉工人夺回英租界的英勇斗争。一九二七年四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大革命失败后,他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到上海、天津、东北、华北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参加了顺直省委(即河北省委)

的领导,担任过满洲省委书记。一九三一年一月,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秋,担任党中央职工部部长、全国总工会党团书记。

一九三二年冬,刘少奇同志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全国总工会委员长和福建省委书记。他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担任过红军第八军团、第五军团党中央代表和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一九三五年一月,在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遵义会议上,刘少奇同志坚定地支持了毛泽东同志所代表的正确路线。

一九三六年春,刘少奇同志任北方局书记,在华北地区正确地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巩固和发展了党所领导的\"一二·九\"运动的胜利成果。抗日战争初期,他深入敌后,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山西抗日新军和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一九三八年冬,刘少奇同志南下担任中原局书记,组织和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后,他临危受命,任新四军政治委员,同年五月任华中局书记,同陈毅同志等一起,迅速改变了新四军的困难处境,恢复和壮大了华中地区的革命力量。

刘少奇同志长期以来,是我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一九四三年,他回到延安,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一九四五年,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一九四七年春,敌人进攻延安,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任弼时同志、彭德怀同志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和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战斗。在这种情况下,刘少奇同志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委托,担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转移到华北,和朱德同志一起,负责党中央的日常工作。

一九四九年九月,刘少奇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一九五四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一九五六年,在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常委、副主席。一九五九年四月,刘少奇同志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他担任这个职务直到逝世为止。

刘少奇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为党的巩固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为反帝反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刘少奇同志是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一贯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勤于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并且善于把实践经验提到理论高度。他对我们党的建设,对我国工人运动和党在白区的工作,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重要的建树。他在这几方面提出的理论观点和思想原则,是党和人民几十年英勇奋斗的经验结晶,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

刘少奇同志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为捍卫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纯洁,为巩固和发展党的队伍,为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为确立党的生活的基本准则,为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首先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并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行了有力的宣传。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和其他关于党的建设的著作,教育了全党的广大党员,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少奇同志长期以来,是我国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他善于把党的政治任务同工人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组织群众进行有成效的斗争。他在我国早期职工运动中竭力倡导的重视工会组织作用、提高职工群众觉悟、关心广大工人切身利益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刘少奇同志长期以来,是我国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他善于把党的政治任务同工人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组织群众进行有成效的斗争。他在我国早期职工运动中竭力倡导的重视工会组织作用、提高职工群众觉悟、关心广大工人切身利益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全国笼罩着白色恐怖。面对国民党的反革命镇压,党内一部分干部的盲动反抗情绪有所滋长。刘少奇同志主张在群众工作中尽可能地利用公开合法手段,利用敌人内部矛盾,争取同盟者,并且注意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采取适当的斗争方式,以保存和发展党在白区的革命力量。他的这些正确主张当时虽然受到压制和诋毁,但是抗日战争前夕他关于白区工作的经验总结,却受到了全党的重视,并且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白区工作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刘少奇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几次重大政治路线斗争中,坚持了正确的立场。他曾经同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张国焘在长征中分裂党的罪恶活动以及王明在抗日初期的右倾机会主义,作过坚决斗争。历史事实证明,刘少奇同志不愧为坚定的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建国以后,刘少奇同志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积极参与制定和贯彻执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他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他代表党中央在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所做的报告中,主张把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提高社会生产力。在六十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他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倾听群众呼声,深切关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坚决支持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正确方针,并作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同任何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都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一样,刘少奇同志在工作中也有某些缺点和错误,但他总是忠实地执行党中央制定的路线和对内对外的政策,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刘少奇同志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共产党员。

刘少奇同志一贯重视研究马列主义理论。他善于根据理论原则,联系实际,周密考察、具体分析问题,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我们要学习他这种理论和实践统一的科学态度。

刘少奇同志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强调国家主席是人民的勤务员,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任何岗位上都应该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对于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他总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勇于纠正,勇于承担责任。在遭受林彪、江青一伙残酷迫害、处境异常艰难的时候,他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信念。我们要学习他这种对党对人民无限信任的革命品质。

刘少奇同志言行一致。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广大党员提出的党性锻炼的要求,自己都以身作则地实践了。他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敢于坚持真理,抵制错误。他从来都把自己放在组织之中,尊重集体领导,服从组织决定。我们要学习他这种坚持原则、严守纪律的革命风格。

刘少奇同志在对敌斗争中机智沉着,立场坚定。他两次被反动统治阶级逮捕,都坚贞不屈。在革命紧急关头,他总是不避艰险,到最困难的地方去,挑最重的担子。我们要学习他这种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敬爱的少奇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林彪、江青一伙制造伪证,隐瞒真象,罗织罪名,企图把他的名字从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抹掉。但是,正如少奇同志在处境最艰险时所说:\"好在历史是由人民写的\",历史宣告了林彪、\"四人帮\"一伙阴谋的彻底破产。历史对新中国的每个创建者和领导者都是公正的,不会忘记任何人的功绩。和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朱德同志一样,刘少奇同志将永远活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心中。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摆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面前。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战斗力,是实现这个历史任务的根本保证。我们悼念刘少奇同志,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他的遗愿,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全面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使我们党真正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刘少奇同志永垂不朽!

《人民日报》1980年5月18日

第14篇:读刘少奇自述有感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读《刘少奇自述》有感

你们要记住:爸爸是个无产者,你们也一定要做个无产者。爸爸是人民的儿子,你们也一定要做人民的好儿女。永远跟着党,永远为人民。

将来,我死了以后,你们要把我的骨灰撒在大海里,像恩格斯一样。大海连着五大洋,我要看着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你们要记住,这就是我给你们的遗嘱!

——1967年4月9日刘少奇同子女的谈话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开国领袖——刘少奇,一个真正为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伟人。

刘少奇是家中最小的一员,排行第九,刘少奇的父亲在他13岁的时候不幸得了肺结核而去世,他的大哥刘墨卿接管了全家,通过一家人的齐心协力,克服了困难,使家境好转了起来。由于刘的父亲思想开明,并且刘少奇天资聪颖,所以他没有像其他农村孩子一样,而接受了书的洗礼。读书使刘少奇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并且因为他排行第九,众人送了他一个雅号:“刘九书柜”。

在刘少奇在中学毕业班读书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了,爱国的刘少奇分别在湖南和北京参与了这此活动。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努力遭到失败,只好回到长沙,在无奈之际,他听说长沙有一个叫“俄罗斯研究会”的团体,这样他决定赴饿,这也改变刘的人生。他经由上海到长崎在经过海参崴最后经过伯力到达了莫斯科,就读在了苏联东方大学。刘的意志坚强并且对共产主义信心十足,被安排回国工作。

这就是刘的幼年到青年的经历,虽然粗略,但是它显示出刘与众不同的经历,他出生在国家危难之时,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接受了社会主义新思想的熏陶,这为他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回国便组织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并借助自己能力,取得了安源大罢工、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等胜利。并因自己出众的能力,被调往中央工作。

通过看刘少奇自述,从字里行间的看出刘真是在为中国人民服务,并不是只按照马列主义的章程办事,他被说成是走资派,但是按照实事求是的态度追究下去,并不是刘右派了,而是其他人为了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并没有顾及中国的实情,解放后当他到天津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些问题:

刘去天津这一期,还相当紧张,这是由于工人自发行动的结果,再有我们工作人员的地方还好一些,因为这些人是共产党员,懂得劳资两利的政策;没有工作人员的地方就差一些。工人们知道共产党是工人的政党,因此闹翻身:要提工资,失业的工人要上工,在工作上不听指挥。工人提出什么要求,资本家都赞成。这种不抵抗主义,是消极心理,打算反正垮台完事。

这就是过于左派的消极后果,工人们是当家作主的,但是能因此想提什么要求都满足而不顾及实际情况么?他们由于素质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刚被剥削的翻了身,这怎么能当家作主?这就像一群无知的学生批斗老师一样,不懂好坏,反正有人带头干,我也上去干一样。

刘少奇怎么能看得惯这些,再加上林彪江青以及四人帮在主席面前大声造次,刘因此被打为走资派,与邓小平一起被批斗,刘少奇的晚年是极其悲惨的。 其中最为残酷的一次为庆祝《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当时在场的几个子女这样回忆现场:爸爸被打的鼻青脸肿,鞋被踩掉,光着袜子。就在这时,妈妈忽然挣脱,一把紧紧的抓住爸爸的手,爸爸不顾拳打脚踢,也紧紧拉着妈妈的手不放。他俩挣扎着挺着身子,手拉手互相对视。这也是爸爸跟妈妈最后握手告别!

这段文字何其悲壮?敢问共和国的主席为何遭受如此待遇?这与领导层在政治方面的错误方向以及被几个反革命误国误民导致,看到这些赤裸裸的文字,我为刘主席深感惋惜,也极其支持为刘主席平反。

刘主席做为一个领导人,是十分廉洁公正的,他的七姐看他当上了主席,便想去北京找他,想让他替自己找个好工作,这时刘不仅没安排工作,反而说了这样的话:

你们不要来这里,因为我不能养活你们。我当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你们在乡下种田吃饭,那就是我的光荣。如果我当了副主席,你们还在乡下收租吃饭,那才是我的耻辱。 ——1950年5月2日给七姐刘绍怡的信

他可不像某个元帅,把自己的儿子以及亲戚都安排在军政要职,甚至为自己的儿子“选美”,真是荒唐之极!共和国啊,这真是你的悲哀!

刘少奇不仅秉公无私,而且政治经济头脑是十分伟大的,他见大小兴安岭的森林被乱砍乱伐得很严重,在同林业干部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一代不要把森林搞光了,搞光了我们死后都是要受审判的!

刘少奇是一个悲情的伟人,他过于优秀,以致被人迫害,他的才智没有在共和国时代充分体现出来,这也造就了邓小平的成功,邓小平与刘少奇思想相近。一代才子,只为了祖国而奉献,怎能敌过有人撑腰而为自己牟利的小团体呢?

伟大的刘少奇!致敬!

第15篇:观刘少奇后有感

观刘少奇后有感

听说周末要参观刘少奇故居,我感到很兴奋,我一度崇敬的伟人—刘少奇,这次,终于有机会,去近距离接触了。

刘少奇的故居,在县城东南花明楼区花明楼乡炭子冲屋场。1982年冬,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题写“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故居是土木结构的四合院,修缮保管的很好。

乘了近两个小时的汽车,我们终于来到了刘少奇的故居。首先,工作人员带我们来到了纪念馆。 全馆分八个展室,

第一是走上革命道路,

第二是领导早期工人运动,

第三是坚持党的白区工作正确路线,

第四是坚持敌后抗日,注重党建,

第五是参与领导夺取全国胜利第六/领导社会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第七是历史是由人民写的。

纪念馆出来就来到了刘少奇铜像广场。由于天气很好,游人较多,拍照的人络绎不绝。刘少奇铜像广场好像建在小山坡上,地形开阔,很有些气势;刘少奇铜像立在广场正中,正对着故里牌楼。他身披大衣,手拿一支烟,呈远望沉思状。拾阶而上来到铜像前,对着老人家的铜像,弯腰鞠了一躬。四周冬青、松柏郁郁葱葱环绕,在铜像底座周围环绕盆花。这里规模比韶山要大,建设占地较多。铜像设计是由雕塑大师刘开渠和他的高徒程允贤,在1988年刘少奇同志诞辰90周年之际落成。由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揭幕,1998年江泽民为铜像题词。 底座高3.1米,像高4米,总高7.1米。两层含义:第一,“七·一”是党的生日,寓意刘少奇一生致力于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第二,刘少奇享年71岁,寓意他光辉伟大的一生。

走进了故居,我们看到了门上这块陈旧的“刘少奇同志旧居”字样的门匾。这块门匾是1959年故居开放时悬挂在槽门上的。在这块门匾的后面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中,故居被关闭,里面的文物遭到严重破坏,几乎散尽。唯有这块门匾被花明楼公社一位炊事员冒着风险把它翻过来当成切菜的案板使用,才得以保存。1980年,为刘少奇同志恢复名誉后,乡亲们又敲锣打鼓地把它挂在了故居的门楣上。

另一个小故事是,在1961年刘少奇回乡视察工作时,曾在此居住。也是那这间堂屋里,刘少奇找来乡亲们座谈农村现状,果断地做出了解散公共食堂,纠正“五风”(指“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的重大决策。改变了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命运。这次回乡,刘少奇还把旧居房子分给他们住。村民们不肯接受,刘少奇恳切地说:“拜托大家为我‘守屋’好不好?”刘少奇的诚意让乡亲们无法推辞,先后有6户农民搬进了故居。所以说,刘少奇故居经历了十年浩劫,仍能基本上保存原来的模样,看来是借了点有人居住的光了。

参观完了刘少奇故居,我感触颇多:一方面,我觉得我们要学习刘少奇同志始终坚持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记得刘少奇同志曾说:“共产主义事业是我们的终身事业。”

另一方面,我觉得我们要学习刘少奇同志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刘少奇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在复杂的环境中统揽全局、缜密分析,采取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政策。

第16篇:毛泽东、刘少奇故居观后感

毛泽东、刘少奇故居观后感

五一假刚过,在学院领导的关心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校组织全体大一新生对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和刘少奇故居参观及学习。

早上差不多一小时车程后,我们来到目的地宁乡刘少奇故居。刘少奇同志故居”是1982年冬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我们走进故居,可以看到这个院子里有“刘少奇同志旧居”的门匾,这块门匾是1959年故居开放时悬挂在槽门上的。刘少奇的故居和毛主席故居风格十分相似,都是南方常见的普通的农家住房,背倚苍松翠竹,面临荷塘,里面的小木床、煤油灯、土炉灶、农具等,一切都朴实而清幽。而这栋普通农舍不同的是它也同少奇同志一起经历了辉煌而坎坷的岁月,可它依然基本保持着120多年前的原始风貌。在对刘少奇故居参观后,我深切的感到了他的气质、他的自身修养及他对党员修养提高而不折不扣的努力。刘少奇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为巩固和发展党的队伍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对党的建设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有重要建树,特别是他的关于党员修养的理论,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而且也教育了整整一代共产党人。

最后来到了毛泽东故居——韶山,下车后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铜像广场。宽阔的毛主席铜像广场上人山人海。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怀着敬仰与怀念,热爱与感激之情,汇聚在伟人的铜像下,用自己的方式怀念着这位永垂不朽的韶山的儿子--一位真正的伟人。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排队后,我们参观了毛泽东故居。是一套普通的两家合居的湖南民居。住房依托青山,面临小塘,可谓依山傍水。几间青石泥墙和黑木灰瓦搭建的大房,呈“门”字型排列,正中是供奉着神灵或先人牌位的大堂,两边则分布着主人的卧房、灶间和杂房,土漆方桌、镂空合床,都是19世纪初典型的湖南农村家庭的用具和摆设。

毛泽东的成功,真正在于他的实事求是和巧妙的中西融合,和超乎常人的坚强的毅力、坚韧和博学。 所以,是什么造就了毛泽东,又是什么让西方历史学家一直不可思议的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想是毛泽东从中国一种现实的出发,用理论与实际最为巧妙的结合,融合了坚强、自信和坚韧。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么没来得及去参观毛泽东纪念馆了。这是一点遗憾。

在上午我们参观毛主席故居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的知道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最为21世纪大学生的我们,更要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也更要好好学习。 在参观完毛泽东故居后,我们又马不停蹄的坐车赶往花明楼,去参观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的故居所在地, 1898年11月24日,刘少奇就在这寻常的小山冲里诞生了,他同样是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非凡篇章的伟人。我们先是怀着虔诚的心情来到了刘少奇铜像前,同样,献花的人们也是很多。然后我们来到了刘少奇纪念馆,这里和毛主席纪念馆一样,介绍了刘少奇主席的革命史及展示了一些革命遗物。

一天下来,在烈日下,我们虽然很热,也很累。但是我们是受益匪浅的。

通过参观两位主席的故居,让我不但被共和国两位伟大的领导人物个人魅力所折服,更让我感觉到了共产党实事求是、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先进本质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年轻人,我会不断的学习,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更好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实践中完善和提高自己。

物信1111班周玉

2012年5月13日

第17篇:观刘少奇故居有感

观刘少奇故居有感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平凡的就像海里的一滴水,看似可有可有可无。但是,若真没有了这一滴水,怎能汇成浩瀚的大海呢!所以,平凡的人有着自己不平凡的故事。或是为着某一份信仰,或是为着自己的原则,或是为着自己的尊严„„ 刘少奇就是一个看似平凡出生却有着不平凡人生的人。我敬仰他,缅怀他同时又替他惋惜着、遗憾着。

每次从高中历史书本上提到相关刘爷爷的事迹时,都幻想着某天能到实地亲自体验一下他生活过的场所,看看他使用过的物件„„梦寐以求的那一天终于来啦!班上同学似乎对有着红色生活的先烈们很感兴趣,大家三三两两已邀请,一个访红色革命的队伍就形成了。

走进刘少奇的故居

迎着夏天凉爽的风,眼里映着一幅幅美丽的刚刚萌发的稻田。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刘少奇的故乡---湖南省宁乡县。

房子虽从外面看不怎么大,但里面的房间会给人一种超乎想象的多。而且应有尽有。故居为典型的传统湖南民居,坐东朝西,整栋建筑中间有3个天井,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有茅瓦房30多间,共有房屋21间半,是一座砖木结构,稻草与小青瓦覆顶的的四合院式的农舍,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建筑面积约380平方米。而属于刘少奇家的房子有21间半,余为刘少奇伯父家的房子。

故居正门为1980年邓小平题写的“刘少奇同志故居”匾额,堂屋内陈列一本清朝同治十年的历书和1961年5月刘少奇、王光美在故居的合影。刘少奇故居由堂屋向南至刘少奇二哥刘云庭的卧室;向里行即至刘少奇的卧室,室内摆着书桌、太师椅和床等;出此卧室可至酒房,为刘家以前储酒、卖酒的地方;由酒房向东,至刘少奇大哥刘墨卿的卧室;与刘墨卿卧室并列的是刘少奇父母的卧室,室内有床、床头柜、书桌、板柜、梳妆台等;客厅是一间横堂屋,有香烛柜、八仙桌、条凳等;邻横堂屋的是刘少奇三哥刘作衡的卧室;故居专设有书房,此外还有农具室、烤火屋、牛栏屋、猪栏屋。故居前面有一口水塘,房后有一抹低山,整个故居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连环抱。

印象最深的是酿酒屋。虽然现在进去没有扑鼻而来的酒香味。但是看到眼前的一大缸缸酒坛子,就能感觉自己仿佛是在那个年代,喝着自家酿的酒,满满都是幸福的味道。但是,在经济和生产的不断冲击下,人民的思想不断的开放,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在发生了变化,其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在不断降低,并且刚开始,这一现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今天民间美术消亡的速度不断加快,前景不容乐观。比如,湖南的女书,由于保护的不够完善,现在能写女书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随着这些民间艺术的消失,政府更加要引起重视。首先,政府可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对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活动的补助或资助等。其次,在漫长的文明创造过程中,我们的前人创造了辉煌的传统手工技艺,并形成一系列规范化、定型化、经典化的技艺和形态样式。在明朝永乐年间,解缙主持编写的《永乐大典》就把这些东西进行了固定,我想我国今天也有这个能力把这些用文字和光盘的形式进行固定,留与后人,再进行传承。最后,我认为国家应加强对民间艺术的引导和支持,奖励和立法保护。比如,给民间手工艺者颁发确认证书,这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和号召,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使得手工艺者及其继承人觉得这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另外也可以参照劳动奖励,旅游奖励等给予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扶持,给予市场开放、税费优惠和市场的优先进入等政策扶持。我想通过这些措施或多或少的可以降低民间艺术流失的速度,但这也要看国家的保护强度。即使有些许的保护,但是没有真真正正的保护起来,这些还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生平事迹

在游览刘少奇的故居时,一同游览了刘少奇的陈列馆——花明楼。乍一看这栋楼有点超乎我的想象。正当我在思考这栋楼的模样是否和古楼一样时,面前肃穆宏伟的景观映入眼帘。只见楼牌的上面写着苍劲而有力“刘少奇故里”几个大字,后面是仰视过去的阶梯,两旁是精神抖擞的葱绿树木,似乎映示着刘少奇坚强不屈的品格。登上阶梯后眼前就出现了刘少奇的铜像,英姿飒爽,笔直挺拔。很有国家领导认的风范。转过山弯便能看到刘少奇的陈列馆。其中展馆分为五个展示厅,每一个展厅都记叙着他着一生不平凡的事迹。

当我们看到铜像时,带给我们的那种庄严和敬佩感,不由得让我们放下的肢体的打闹和嘴边的嬉戏。大家各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起走向铜像前为刘少奇深深地鞠了一躬。当我一边走向铜像时,心里默默地想着,要想成为大家所敬佩的人是需拥有多渊博的知识,多大的付出,承受多大的痛苦„„才能走样这辉煌的一刻,走向人们爱戴的这一刻。但他却在普通人群中做着不平凡的事。当我们调整我们的眼光,转回现实时,不得不替现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担忧。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所谓的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着攀高心理,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是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眼高手低,不从实际出发。如果能够转换思想,克服怕苦心理,认识到最艰苦的环境,最容易锻炼人,也最易成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作风。在实际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我想现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不愁无工作可做。即使是再艰难的条件下也能创出自己的一片天下。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 走进刘少奇的第一个展览室,醒目的看到红色玻璃上写着刘少奇的不懈奋斗——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刘少奇是新中国的伟大缔造者之一。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他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在常人难以想象的条件下,进行了长期艰苦卓越的斗争。无论在多么复杂而险恶的环境中,他总以大无畏的革命胆略,独立把握方向,打开局面。他不愧为一位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是对整个展厅关于刘少奇的的一个全面的阐述。接下来就是刘少奇通知的生平事迹的展书和他生平相关生活用品,及相关书信和文件的真实展示。在当时刘少奇在俄国留学,并在那时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完全解放而奋斗。回国后不久,相继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参加五卅运动等活动,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在众多岗位上锻炼自己的能力,使之使自己并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不断围着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继而转进第二个展厅,主题为艰辛探索——为了开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整个展厅阐述到刘少奇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重要领导职务。他高瞻远瞩、辛勤劳作,在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勇于探索、善于探索,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接着是第三个展厅,同样主题是殚精竭虑——为了建设一个好党。大体内容以刘少奇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为主。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广大人名群众深深信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重要建树。他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特别是《论中国共产党的修养》和《论党》,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上的理论,在党的建设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共产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后第四个的主题“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其中讲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遭受很不公平的待遇,但他相信党、相信人民。始终坚持“历史是人民写的”。好在1980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恢复了他的名誉。历史记载着他的丰功伟绩,党和人民铭记着他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继承他的遗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奋勇直前。

即使刘少奇面对如此的屈辱,但他依旧相信党、坚持自己的民族信仰,认为人民、民族、国家没有抛弃他。那么他的民族信仰到底是什么呢?而信仰又究竟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的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在当时,我认为刘少奇的信仰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将会走向成功。这并非只停留在物质方面的追求,而是更加的超出物质的精神追求。只有这种正确的精神指引,我们才不会糊里糊涂,走上许多的弯路。但对于现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人的心灵,充溢着对物质的迷恋、崇拜与幻想。如果我们的信仰转换为战战兢兢孜孜不倦的追求的却是功名等不能沉淀的物质,不论是对其自己,社会,国家,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没有信仰的引领,过分的追求物质,在现实生活中不满于现在的自己,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却总是达不到自己的要求。长期以往,必将给自己的带来不可预料的心理疾病。对其社会来说,生活的日益浮躁,为一点自己的个人利益,个体间的关系必将日益紧张。社会更可能也会有不安宁因素的出现。对其整个国民素质也会呈下滑趋势。

在最后一个展厅中,我看见了刘少奇最后岁月的物品以及相关短片。一个国家主席竟以“烈性传染病患者”的身份被秘密火化。“文化大革命”风暴骤起,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当做“党内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的总头目”和“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到批判与陷害。1966年冬,刘少奇被隔离与批斗;1967年,彻底与外界及亲人失去联系。1969年,重病中的刘少奇被裹在一床被子里,运往河南开封“监护”;同年11月,含冤逝世。短短几年,刘少奇的几十年的辛酸痛苦时光远远比不了这几年。是叫人多么的寒心啊!

刘少奇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为党的巩固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为反帝反殖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展,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他的不平凡的事迹将深深的在历史的车轮上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Power

第18篇:读刘少奇文选有感

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有感

上个月读了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让我受益匪浅。这几天看了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其实,对于刘少奇,我还是挺陌生的,以前就知道他做过共和国主席,在*,被误打成叛徒,内奸,工贼,后来邓小平为他平反,就这些。但最近看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及他的相关文选,我对刘少奇有了重新的认识,尤其这篇,关于党员修养问题的文章,使我收获很多,我觉得它对每个党员或是想要成为党员就如何加强自身的修养有很重要的指导思想。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刘少奇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论述共产党员党性锻炼和修养的著作,书中对共产党员为什么进行修养、怎样搞好修养和锻炼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党内斗争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在我们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果达到这一点,每个党员加强自身的修养那是必须的。

我想也许是基于这个考虑,刘少奇同志做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个报告,而这个报告至今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对于党员个人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何提高党员个人的修养,我想首先是党员整体需要外借(包括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甚至包括国际友人)的监督,公平公正公开,知错就改,更重要的则是如《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文中提到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实际上正如《论语》中说得“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每个人犯错了,有不对的地方,没有人原意指认,没有人敢指认,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错误就没有了,错误还是存在,大家都是看到的。只有真的有人批评指出来了,改正了,才能自己提高,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种真的原意批评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当然也才是好同志,合格的党员。

刘少奇还说,一个人不仅要会在逆境中锻炼自己,还要会在顺利成功胜利的环境中锻炼自己。而此前,传统说法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我要学会用更开阔的视野看待顺逆境。

读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后,让我想到了我们身边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平凡而普通,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坚持共产党员本色,平凡而辛勤地奉献着自己的热量。他们不求轰轰烈烈,却从看似平凡的小事上,一件一件认认真真地去做,一项一项实实在在地去干,以满腔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体现着共产党员的修养,在平凡真实中凸显伟大。他们的思想、行

为像一面鲜红的旗帜,像一轮火红的太阳、让群众在心里真正地佩服,真正地在心里由衷地说:“还是共产党好”。

第19篇:《刘少奇冤案始末》读书报告

《刘少奇冤案始末》读书报告

《刘少奇冤案始末》这本书是从20世纪60年代写起,一直到1980年的正式平反结束。

八届十中全会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后,要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是在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开展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一场规模大、涉及面广的群众运动,全国下去搞“四清”运动的有150多万干部。城市叫“五反”,农村叫“四清”(清账目、清仓库、清财务.清工分,后来统称“四清”运动时.内容扩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是想解决在经济困难时期出现的贪污盗窃、投机倒把、腐化堕落等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缓解紧张的干群关系,并铲除新的资产阶级分子和防止“修正主义”.刘少奇开始也是把问题看得越来越严重,说这是一个尖锐的阶级斗争.对党是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说这是一次社会主义革命运动.1964年5月15-6月17日的中央工作会议,对形势作出更加严重的估计。毛泽东说基层单位的领导权有2/3不掌握在我们手里。刘接受毛的判断,井提出查基层干部的“四不清”问题时,要注意追上面的“根子”。因此,1954年下半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更向“左’发展。8月问,中央决定“四清”“五反”成立指挥部。由刘少奇挂帅。他要各级领导干部下去蹲点,并经毛同意,在一个文件的批示中提出反对四清运动的右倾。他又带领田家英到广州修改“后十条”,毛泽东同意发下的第二个“后十条。对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更加严重。这中间中央又批发了用阶级斗争观点估量一切的王光美的“桃园经验”和陈伯达的“小站地区夺权经验”,更加重了越来越“左”的倾向。1964年12月15—1965年1月14的中央工作会议中,在20日政治局常委扩大会上,毛、刘发生意见分歧:刘提出当前农村的主要矛盾是“四清与四不搞的矛盾”,运动的性质是“人民内部矛盾跟敌我矛盾交织在一起”.毛认为运动的性质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不同意毛的整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但刘一贯是尊重和服从毛的,会后刘就不再坚持自己意见,由陈伯达起草成纪要(十七条经毛审看作为中央文件印发)。但28日毛继续主持会议讨论时,手拿八大文件和宪法两书。先是重提运动的性质问题.说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较好.他还联系1962年的“包产到户”和‘单干风”,告诫大家“要搞阶级斗争,要搞社会主义,不要搞那个资本主义”,还提出“中央出不出修正主义”的问题。又拿着那两本书.叫翻着多少页去看一看.不要犯法呀,自己通过的,又不遵守.又说我们这些人算不算公民?有没有言论自由?准不准我同你们讲儿句话?他讲时十分严肃,在座的许多人都摸不着头脑。实际是这次会前,邓小平曾向他说如有事可不参加,在一次会上刘少奇讲话时他插话,刘没有意识到他的话比较长,他还未讲完刘就继续讲下去了。他对这两件事非常不满.所以拿着这两本书来,发了脾气。还对刘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我动一个小指头就可以把你打倒。I965年I月3日中央常委扩大会上(那天刘再度当选国家主席),毛再次指责前一阶段运动在领导上的问题,不点名批评了刘少奇.在听河北省汇报时,他批评集中学习是繁琐哲学;批评只依靠工作队不依靠全县几十万人;批评扎根串连,冷冷清清,怎么搞得开?在谈到工作队集中学习时,刘解释是为了反右倾。毛严厉地说:“越学越蠢!反人家的右倾.结果自己右倾。”这次会上,把原来的《十七条》改成了《二十三条》。对运动的性质.特别指出四清四不清等矛盾的说法“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会后,周恩来、贺龙找刘少奇谈心,希望他顾全大局,要谨慎,要尊重毛泽东。刘接受大家意见,主动找毛作了自我批评;又在自己家里召开了请部分中央领导人参加的党内生活会,井委托陈伯达把生活会情况向毛汇报.但毛对刘说,这不是尊重不尊重的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的问题。在原则问题上,我是从来不让步的。

1970.12毛接受埃德加·斯诺采访时,说他就是这时候决定打倒刘的。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被反革命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中共八大以来,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政治局常委在第一线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领导工作.毛泽东说是退居二线,重大决策仍由他提出或经他同意。毛发动文化大革命就根本未同刘、周、邓等商量,是采用极不正常的方式开展的.这就无所谓意见分歧,刘等都处于极其为难的被动境地,然后莫名其妙地被打倒,被整死。

在党的历史上,左倾错误连续不断,给党造成的损失是推迟了革命的成功。但那都发生在党的幼年时期,党的不成熟时期。最令人惋惜的,是在所谓党成熟了,革命成功了,自己都掌握政权了,还自认为找到了自己成熟的领袖的时候,却重演了更长期、更严重的左倾.使革命走了更为曲折的道路。在这漫长曲折的行程中.刘少奇的足迹显得特别突出。那就是他多是和左倾作斗争,多是被错误的领导人打成右倾机会主义者。这可能是毛主席说他没有失败过的根本原因。但他哪会想到当毛泽东一左再左的时候,他竟又一次两次地戴上了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这回却真正失败了。

毛泽东和刘少奇在怎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两人的见解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个分歧未听说有直接的碰撞,但从留下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来。毛泽东认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并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是资产阶级,所以始终不承认他们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毛泽东要以阶级斗争为纲,他过早地要让资产阶级绝种。刘少奇则认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并认为可以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办法来处理(2001年第9期《党史研究资料》上王松《新的开拓 新的思想》一文也有此观点)。在处理同资产阶级的矛盾问题上,毛泽东偏向于斗争,刘少奇主张在新民主主义阶段,应以团结合作为主。

我同意胡绳认为毛泽东的伟业是在建国以前的观点。我不同意认为我们建国后左倾路线是从1957年才开始的。我认为毛泽东从建国后就开始了左倾思想:土改后他过早地批判个体农民发家致富,急急忙忙搞互助合作运动;过早地抛弃了他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批判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他过激过快过粗地搞社会主义革命;他不顾其他领导成员的意见,独断专行地反“反冒进”。实践说明,这些都是左的思想。还有,他建国后确实有骄傲自满情绪,民主作风少了,一言堂多了。

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刘少奇也有过左的时候。在党的领导者中,他长期分管土改工作,他十分慎重十分注意实际情况,我们不动富农的土地和财产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土改的一大特色:他根据老区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做法,顺利完成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社会大变革。但他在领导土改中也有过三度犯了左的错误:一次是因急于解决部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土地.过多地肯定了群众运动的自发性,他说不要怕群众犯错误,只要是90%的人主张这样办,那就这样办(这就是贫雇农坐天下,贫雇农说怎样就怎样);一次是肯定了把地主土地财产搞干净后再留生活出路的经验,有的地方学习后,出现把地主扫地出门和乱打乱杀现象(这就是曾经有过的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一次是认为县以上领导机关内地富出身的党员占了优势,或占半数以上,或半数少一点,因此提出结合土改进行整党.提出的办法也左得激烈。但他发现出了问题后,很快就纠正了。

“大跃进”初期,他也是头脑发热的,他也向群众讲过赶上英国不用十几年了,有

二、三年就行了,赶上美国也用不上15年,

七、八年就行了;他也赞扬过高产的浮夸风;对大炼钢铁、大办公共食堂、大办人民公社,提前过渡到共产主义等,他也鼓吹过。他曾向刘宁一提过工会应该消亡,有人向他提出,国家先消亡,工会的消亡在后,他才不坚持了。在他下农村、回老家调查时,家乡穷困极了。看到工作搞成这个样子,他就改口了,他说中央有责任,要向你们承认错误,刻石立碑,要子子孙孙传下去,表示再不能这样搞下去了。“四清”时他对形势的估计也是看得过于严重了,只是坚持有人民内部矛盾,不同意提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的左还赶不上毛泽东,他想左得好一点,就被批评是右倾了。“四清”运动时的意见分歧,刘虽没有坚持已见,但却惹得毛发了最大的脾气。

*初八届十一中全会中的一次常委会上,毛泽东曾讲前清、北洋军阀、国民党镇压学生运动,现在共产党也镇压学生运动。说得轻一些,是方向性问题,路线问题,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这次会议要解决问题,否则很危险。刘少奇插话;“我在北京要负主要责任”。毛说:你在北京专政嘛,专得好。刘说:怎么能叫专政呢?派工作组是中央决定的。当毛讲道,为什么天天讲民主,民主来了又那么怕。刘说:革命几十年,死都不怕,还怕群众?无非是下台,有五条不怕(即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不怕老婆离婚、不怕坐牢、不怕杀头)。事后刘也作了检讨认了错。毛泽东在整彭德怀时说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人先犯我,我后犯人。”这回真算刘少奇犯了毛泽东了,作制宪报告的主席也无法无天地被打倒了。

其实在刘少奇离开工作岗位后,毛泽东还是很相信他的,但是耐不住江青团伙的不停吹风,才让刘少奇含冤而死、

第20篇:刘少奇党修的读后感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刘少奇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论述的关于共产党员党性锻炼和修养的著作。它的主题是从党性的高度,教育共产党员必须牢固地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共产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的目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其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 :①共产党员要在改造社会的革命实践中自觉改造自己,提高自己革命的品质和能力,否则不能实现改造社会的任务。②共产党员要做马克思、列宁的好学生,把他们一生的言行、事业和品质作为自己锻炼和修养的模范,使自己成为马克思列宁式的、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革命家。③共产党员要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党的纪律和作风、科学知识等各方面的修养。④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责任就是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共产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此,共产党员既要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最切实的实际工作。⑤共产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党的利益。把个人利益溶化在党的利益之中,克己奉公,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⑥共产党员要把维护党的团结、纯洁党的思想、巩固党的组织作为自己的最高责任。

读着这本书我不得不去思考:新时代里怎样做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怎样加强党性修养?我深深地认识到: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与学习,是一个伴随终身的长期过程。修养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每一个党员能否坚持不懈地进行修养。毛泽东同志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同样党性修养与学习搞一阵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持党性修养与学习。只有一辈子坚持不懈地进行修养的党员,才能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永远站在时代前列。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一名普通的共青团员,是班级里面的一名班干部,更要适应新的形势,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带头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体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利益格局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地位差异化等新现象,这些无不对我们党的政治信仰构成新的挑战。就是要在思想理论上真正弄清为什么中国只能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能走其他道路,无论当今世界风云怎样变化,我们都必须立足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要具备坚定的理性信念,必须不断加强政治思想理论的学习,通过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进一步认识党的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思想上、政治上始终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品德修养。人格品行是一个人思想品质、道德水平、精神境界的综合反映。要经常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学习先进人物的好思想、好品格、好作风,从中汲取道德营养,才能使自己高尚和纯洁起来,及时解剖、校正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使自己始终保持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昂扬振奋的精神状态。要永远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增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自觉性,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三是要进一步严格生活作风。必须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大处着眼,小事着手,防微杜渐,身体力行,努力做端正党风的表率,做廉洁自律的表率,为推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要注重理论学习,学习有关党风廉政、廉洁自律的有关法规,学习任长霞、牛玉儒等新时期的榜样,以活生生的先进事迹感召自己,增强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以德修身。要不断强化廉洁自律的意识,通过对优秀党员的事迹学习,立足本职,勤于自勉,自觉抵制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气。

今日征服我们党内意志薄弱者的糖衣炮弹,作用相同,但形式各异。如何抵御糖弹的进攻,除了加强法制,健全制度以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帮助筑起抗腐拒变的防线。“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以为这就是党中央清醒地看到,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形势下,从思想上、制度上给我们筑起的一道防线。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变化多端,共产党员的理想和信念始终不变,它将伴随着我们走入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要舍小家为大家。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很多人把个人利益的得失看的极其重要,古人有大禹治水,三过不入家门。它就如一杯香茗,一缕缕的清香扑鼻而来,那股味道从我的唇齿沁入了我心田。这股清香让我更加的觉悟。给在生活中有些彷徨的我莫大的启迪。

《刘少奇讲话稿.doc》
刘少奇讲话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演讲稿主持词代表发言庆典致辞民主生活会发言表态发言专题发言对照检查材料开场白感言大全发言稿欢迎词台词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