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散文教案

第一课时

散文(理思路,明大意)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把握文章大意

3、理解标题含义 教学重难点:做题方法总结 课时安排:一课时(2小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将本课时的讲解内容定为: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理解标题含义

二、练习与讲解

1、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完成《桥在水上》(附录1)阅读,然后争对学生写作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习。

三、做题方法解析

(一)理清文章思路

考题类型一

找出文章的线索

(1) 明确线索的类型: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时间为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⑥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2) 寻找线索的方法:①看本质,即掌握线索的概念,辨析出确实符合“线索”本质的特点者;②看标题,很多文章的题目即使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则包含线索的因素;③看反复,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现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④看抒情议论句,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往往隐含着线索;⑤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

注意:有的记叙文不止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地、巧妙地运用多条线索。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

考题类型二

划分段落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句) (3) 按事情发展过程划分(找各个事件)

(二)把握文章大意

考题类型一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1) 段意合并法:把每一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2) 要素串联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把这些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 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以考虑:作者要回答的是那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 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5) 内容借助法:借助文章的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 考题类型二

理解标题的内涵

(1) 从标点与主题的关系入手: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标题即主题;有的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

(2) 善于抓点题句: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分析标题的修辞:从理解标题的修辞方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4) 分析标题字词:从理解标题的关键词的含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四、实战练习

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完成散文阅读《一棵树的智慧》(附录2)

五、争对性的补充讲解。

六、作业

课后完成阅读《屋檐下游走的光阴》、《第一声喝彩》(附录

3、4)

推荐第2篇:散文教案

散文两篇教案

10.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期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后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盈隽丽、凝练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独特的风格。她的短篇小说集《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冰心的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二、写作背景

两篇都是冰心晚年所作,是历经人生风雨、对人生几近极境的思索后,在含泪的微笑中,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彻悟。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云翳(yì)璀璨(cuǐcàn)惆怅(chóuchànɡ)作揖(yī)

眷恋(juàn)朝思暮想(mù)迷惑(huò)衬托(chèn)

2.词义

云翳:阴暗的云。翳,遮蔽。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惆怅:伤感,失意。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的留恋。

朝思暮想:从早到晚一直想念。

迷惑: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由一个英文句子引出了要吟咏的事物——霞。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通过分析阐释乌云与霞光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我的家在哪里?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梦写起,先写梦的作用和实质,为后文写自己的梦张本。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具体写自己做的梦,要回年幼时住在北京中剪子巷的家。

第三部分(第4~5段):梦醒后阐释对家的理解与认识。

第四部分(第6~7自然段):回顾九十多年来的生命之路,写出自己一生的坦荡及对“家”的无限牵挂。

《我的家在哪里?》这篇散文是“我”寻找精神家园历程的叙述,但此历程仅仅在于一夜之间,所行的路程是零距离,因为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肢体动作,而是一段思绪活动的里程。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的梦境以及醒来后对家的思索与理解,表现出自己一生的坦荡,和对那个充满着“爱”的伊甸园般的、有着自己的父母和弟弟们的地方的深情怀念。

二、内容详解

《霞》是冰心晚年力作。阅读此文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之间进入一种魅力的艺术天地,享受一种幸福。因为《霞》表现了作家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人生含义的感知。这种感知有时是数十年,一旦化为灵感,就会凝聚成为警句,成为诗情。开篇有一个英文句子引出要吟咏的事物——霞。强调“霞,是我的老朋友了”为后文以霞喻理作铺垫。“但我直到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这是作者几十年人生的沉淀和感悟,是真挚感情的抒发,它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云彩”我们为何不可以理解成痛苦和磨难?“霞光”我们为何不可以理解成幸福和快乐?“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深刻含义应是:经历过痛苦和磨难的生命才更有价值。文中后面

3、4自然段,几乎全是诗情的迸发,全是警句,全都发出智慧和哲理之光。“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81岁高龄的冰心在垂暮之年总结一生的经历得出的结论,是她智慧的结晶。运用比喻,字面上轻巧、自然,内涵却深沉、厚重,结尾“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意在言外,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写得从容不迫,洒脱自如;表面看来,似乎全不费工夫,其实无一句、无一段不是落在实处;这一短文,实在是一生素养(包括思想和艺术)之自然的发挥。这是具有深邃的思想和坚实的艺术功力的作家,直至晚年始有可能写出的作品。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由一个英文句子引出要吟诵的事物——霞。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通过分析乌云和霞光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生中痛苦与快乐相生相成、互相映衬的辩证关系,点明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包含人生哲理的警句①“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②“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衬托的。”

③“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④“一个生命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转。东方不亮西方亮。”

冰心晚年创作的散文《我的家在哪里?》文字简约,表达深切,起伏有致,智慧通达,看似平淡无奇的内容,实如太极推手,绵绵相扣,内力深厚,是历经人生风雨、对人生几近极境的思索后,在含泪的微笑中,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彻悟,更是在文学创作上为自己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这篇从“梦”写起。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暴露”与“揭发”的其实就是我们寄情最深而又竭力压抑的东西。冰心在潜意识里苦苦追寻的那个“家”,或许是梦,或许不是梦。高而厚的灰色城墙,尘土飞扬的黄土铺成的大道,匆忙而又迂缓的行人与流汗的人力车夫的奔走——这一切都在梦境中幻化出来,并将读者带到了二三十年代京城的胡同里,让读者看到“黄土铺地的”中剪子巷。

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从梦写起,写出了梦的实质和作用,意在为下文写自己的梦张本。

第二部分(第2~3段)写自己所做的梦:要回以前住在中剪子巷的家。

在梦中,冰心被车夫称作“你”而非“您”,她感觉自己还小,“小”字在这里很耐人寻味。成长的过程即失落的过程。小时愿望大于遗憾,长大以后,愿望一天天的缩小,遗憾却与日俱增。肉体凡身的冰心,也无法幸免。于是她说:“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一句平常的话,简简单单的9个字,流露出复杂的感情。家是什么?谁渴望家?家是倦游者的情感归宿,经受了深刻挫折的人、有着深刻挫折感的人最需要家的温馨。九十多岁的冰心,梦中都想回北京中剪子巷的家。数十年的人生征途后产生这种强烈愿望,委实不难理解。在北京中剪子巷的家里父母之爱、姐弟之情陪她走过了一生中的黄金岁月,即“一生中最热闹、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一段”。(《我的大学生涯》)从十一二岁到三十来岁,她生命中最初的荣誉与美德、理想与追求都在中剪子巷里生根发芽。请看她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二》中的一段文字:“我的故乡,我的北京是一无所有!”但“北京纵是一无所有,然已有了我的爱,有了我的爱,便有了一切!灰色的城围里,住着我亲爱的一切人,飞扬的尘土里,何容我再嗅着我故乡的香气——”。可见,与其说冰心向往、眷恋一个具体、世俗的家,不如说她向往的是那段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激情岁月,眷恋的是一股股流溢着爱与温馨的生命灵泉。正如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灿烂的一笔,北京的中剪子巷的岁月与理想也是她一生中美丽的一轮。“车夫只是慢腾腾地走呵走呵,似乎走遍了北京城,我看他褂子背后都让汗水湿透了,也还没有走到中剪子巷!”走也走不到的中剪子巷,无疑寄寓着作者深深的向往与眷念、失落与无奈。在一般意义上,家是一种生活;在深刻意义上,家是一种思念。只有远行者才有对家的殷切思念,因此只有远行者才有深刻意义上的家。

梦醒的时候,老人还没走到中剪子巷。在恍惚的刹那,她一定还未从寻找中剪子巷的梦里回过神来,难怪当她看到墙上文藻(冰心的丈夫)的相片时,会迷惑地问自己,“这是谁啊?中剪子巷里没有他!”沉浸得如此之深,可知向往与眷恋之苦。

回顾九十多年的生命道路,冰心用了酸、甜、苦、辣四个字来概括。当“万千恩怨”纷沓而来,她不禁泪湿枕巾,是那么不容易说清楚缘由的泪。没有人会嘲笑这种眼泪,对于这位满载荣誉和美德的老人,我们尊敬而仰慕。她一直淡泊名利,从不自炫,从不张扬,只是安安静静做文,堂堂正正做人。晚年更是谢绝了所有的社会活动,执笔耕耘。这位冰清玉洁的老人,当她不躁不烈地喊出“无权可夺”,“无官可罢”,“无级可降”,“无款可罚”,“无旧可毁”,地道的无顾无虑,无牵无挂的心声时,是何等的坦荡从容!贪求一切的人才贪生,明白了个人生活、哀乐、苦难、死亡才是历代人类经验的真正内容。何不平静地把历史中的悲欢离合交还给世界,自己微笑着享受最后的安息,生命诚可总结,但真、善、美却永存。她那个“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将永在世间延续。

“高超的文体恰恰就在于以最少的字数传达出最多的思想。”冰心的这篇散文不足七百字,却如一颗久经琢磨的水晶钻石,有许多熠熠的光线在文中游荡。这些最真切、最简练的文字,传达着老人的心灵颤动,呈现给我们一个完整的思想、情感的世界,是冰心将生命与创作融为一体,臻于完美的佳作。

第三部分(第4~5段)梦醒后阐释对家的认识。

作者借鉴融会“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技巧,使用夸张手法,有意识模糊梦幻与现实的界限,寓意着梦即现实、现实即梦,现实中的家和梦中的家一样、难以追寻。

第四部分(第6~7段)回顾九十多年的人生历程,写出了自己一生的坦荡与对家的无限牵挂。

在的结束段,作者用平常的谈话风巧妙作出解释:现代社会“权”“官”“款”“旧”的角逐,使我在梦中、现实苦苦追寻的家不存在,此时,“家”不再是现实中存在的实体,而是具有了象征化意义的“家”,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家,是在躁动不安的时代下现代人的精神归宿。

三、技巧鉴赏

1.语言清丽,文字典雅,意出言外,哀而不伤,且富有人生哲理,是冰心散文中的极致

两篇课文的语言都清丽、典雅、超凡脱俗,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如《霞》中的“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相互衬托的”“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等等。《我的家在哪里?》作者表达了自己追寻心中理想的圣地而不得的失落与无奈,但就全文看来感情却哀而不伤反而给人一种清新的、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2.运用比喻,使表达形象、生动、贴切

《霞》中“霞,是我的老朋友了”“她是我的最熟悉最美丽的小伙伴”读来亲切,也为下文析理作好了铺垫。“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比喻贴切、形象。

3.运用叙述结合的手法

《我的家在哪里?》写梦境是虚写,醒后的内容是实写。梦中的那走不到的中剪子巷,无疑寄寓着作者深深的向往与眷恋、失落、无奈。梦中的“家”是一种思念,中剪子巷是理想人生的象征,是一种逝去的永恒。梦醒后的内容回顾九十多年的人生道路,漂泊一生,但她那个“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将永远在世间延续。虚实结合强化了的主旨。

四、疑难探究

疑难问题:郁达夫先生说冰心的散文有“意在言外”的特点。“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探究思路:解答此题,有下列几点需要注意:①文末的省略号就是表示作者没有明说的“言外之意”。②注意文末注明的写作时间。③冰心写作此文时,已经是81岁的高龄,1923~1926年她曾赴美国学习,并写下了著名的《寄小读者》。④本题属于读者与作者感情交融,答案可以多样,只要符合文理文脉即可。

参考答案:我好像又回到青年时代学习、生活过的美国。(或:国家改革开放,中美建立了友好往来。)

[课后习题研讨]

一、点拨提示:对含义深刻的句子要联系的主旨来理解。

参考答案:蕴涵痛苦和磨难越多,幸福和快乐就越值得珍惜,生命才越有价值。

二、点拨提示:问题之前加上一定的限制语,就使问题的内涵更为丰富、深刻。

参考答案:在北京的中剪子巷的家里,父母之爱、姐弟之情陪她走过了一生中的黄金岁月,她生命最初的荣誉与美德、理想与追求都在中剪子巷里生根发芽。在“家”前加“我灵魂的深处永久”表达的是一种思念,中剪子巷是理想人生的象征,是一种逝去的永恒。

三、点拨提示:上文中有对此的解释。

参考答案:冰心的“无”是指没有贪欲,她之所以这样说正坦诚地表现了她自己胸怀的坦荡和对名利淡泊的高风亮节。她并非一无所有,她有真善美的品德,她有“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

四、例

(一)

山中的花,

何必和园里的花争艳呢?

你有你的旷野!

(二)

桃花飘时,

大雁北飞;

枫叶飘时,

大雁却南飞;

可它们是一样的鲜红啊!

推荐第3篇:散文教案

写景抒情散文写作指导特色教案

【教学目的】

1、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品位,养成学生与自然良好的和谐关系。

2、拓宽学生写作面,提高作文水平,以更好的适应高考。【教学思想】

1、前些年高考作文往往出供材料写议论文,后来写作体裁放宽了,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写议论文,少部分有写记叙文。或议论性散文的。其实,给一段材料或一个话题,完全可以写成抒情散文的。如果学会写抒情散文,其意义不仅是加大了应对高考作文的选择余地,而且对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也会有好的作用。

2、抒情散文大致分为写事抒情散文和写景事情散文。写事抒情散文一是以写事为主,通过写事来抒情。二是所写之事必须“散”,也就是这些事是“东拉西扯”来的事,是没有情节联系的事。这种抒情散文我们在前面练过了。现在要练的是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抒情散文是以写景为主,并且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散文。我们提倡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情”人,写景抒情散文的读写是好途径。 【教学设想】

1、先让学生理解学习写写景抒情散文的意义,讲清楚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

2、找几篇不同类型的写景抒情散文读给学生听,分析特点。特别要分析各篇如何“扣话题”,如何抒情,如何“由实转虚”。让学生明白写景抒情散文都是“由实到虚”。

3、用一小时当堂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4、讲评成败,并组织再写一篇。第二篇要求在上一台阶——学习用“象征法”写写景抒情散文。

5、讲评。

【教学重点】

1、写足景物。

2、扣话题

3、由实转虚。【教学难点】由实转虚。 【教学用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怎样写写景抒情散文。

一、为什么要学写写景抒情散文

1、提高人生品位的需要

2、高考的需要 为高考写作多准备一种选择 而且也较容易得高分。

二、什么是“写景抒情散文”

1、抒情散文按其成分构成情况可分为 写事抒情散文、写景抒情散文和直抒胸臆散文。纯粹的直抒胸臆的散文是非常少的,而写事抒情散文、写景抒情散文则是大量存在着的。

2、写事抒情散文和写景抒情散文主要是靠间接抒情方式完成抒情的。它们主要是通过写事或写景来完成抒情任务的。写事抒情散文与叙事散文不同,叙事散文的主要任务是叙事,所叙之事有情节联系,比较完整。写事抒情散文的主要 1 目的是抒情,所写之事散碎,东拉西扯,没有情节上的联系,而且欣赏的就是“形散”,即越散越美。而写景抒情散文的目的也是抒情,但这种抒情主要是通过写景来完成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写事抒情散文的主要抒情方式。

三、高考作文也可以采用写景抒情散文的形式,而且可以是一种比较容易获得高分的形式。

要点有二:一是要扣给定的“话题”;二是要有好的“立意”,写景不是目的,是手段,完成“立意”才是目的。

四、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点”

1、叙事抒情的人称是“我”

2、由事入景,抓住特点写足景物

3、由实入虚,抒情(议论)显旨

4、扣话题,多次点话题

5、引诗,彰显文采

6、要有情调,一开始就要设法奠定抒情基调

五、关于用象征手法写写景抒情散文

1、通篇打一个比喻,这就是象征了。用象征手法写的写景抒情散文,字面上描写的是景物,实际上想说的是与主旨有关的另一种社会事物或人。其本质是托物言志。

2、用象征手法写散文是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之一。

3、用象征手法写写景抒情散文时,要抓住本体(实际要说的事物)和象征体(景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也就是描写景物的时候又抓住与实际要说的事物相像的景物特点去写。

六、给学生介绍几篇写景抒情散文

七、布置写作文:请以《校园的秋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第二课时

作文写作:请以《校园的秋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推荐第4篇:散文教案

教学设计(散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梳理文章结构,理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学生朗读文章,分析作者思想感情,教师适当指导

2学习小组内部交流、研讨,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自主学习

2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

1、朗读文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描写方法

【教学方法】

1、阅读梳理文章结构

2、分组探究,品析作者…… 思想感情/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 导入

2、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

(2)作者提到哪些事物?

(诵读)

3、深入研读

(1)为什么写…… 事物 ?作者想表达什么感情?

学生答:

接下来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作者为什么写……?并说说它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

总结: 寓意着

(2)作者创作手法?好处?

接下来就让我们分组在文中找出反映作者写作特点的语句,并说说它是怎样表现这种特点的。

(3)作者的语言分析?

4、拓展延伸

(1)谈谈你对课文中作者情感的认识,写篇小短文

(2)收集作者的故事,分析给同学。

(3)背诵课文

推荐第5篇:《散文》教案

《散文二篇》名师教案

1.学情分析

这两篇短文都是关于生命的文章,该怎样来度过一生,对于十二三岁的孩子,可能对人生、生命有一些思考,也许有自己的一点见解,大多处于稚嫩状态,谈论这样的话题,学生应该感兴趣。阅读学习这些中外先贤的优秀散文,教师引导得当,会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讲解前指导学生多读,多思考,合作交流讨论,学生应该不难理解作者的情思,教学目标也就不难完成。 2.教学目标

(1)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文章的内容。

(2)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体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4.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探讨体会富含哲理的文句,以合作探究教学为主。 课时安排:2课时 5.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永久的生命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词句,了解作者及哲理散文的相关知识。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明白作者写作意图。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巩固修辞手法的运用。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教学过程:

1 / 10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着要面临死亡,每个人拥有的生命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但作家严文井却说“生命是永久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解答吧!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一)字音

臼jiù齿 茸 róng 毛 蔓màn 延 凋diāo 谢 牛犊dú

(二)词义 兴味:兴趣、趣味。 洗涤:洗。 卑微:地位低下。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三)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作家。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5一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1958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本文选自《严文井散文选》。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1.读课文,明结构。

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文章篇幅短小,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其次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探讨出课文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2 / 10

第二部分(2——3)通过小草和小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部分(4——5)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教师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合作讨论解答,可以前后四桌间讨论交流。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1)怎么理解文题“永久的生命”?(提示:文章在哪句里出现了“永久”一词,联系文句去体会)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怎么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4)作者为什么说“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

(5)“生命要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的含义。

明确:

(1)第三段第一句话“生命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的”里出现了“永久”一词,作者所说的永久的生命是合起来的生命整体,不是一个个单独的生命。“永久的生命”指生命整体,这与个体生命短暂不矛盾。

(2)

①“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那存在过的忧虑,也许你能忘却,但却不能取消它遗留下的印迹。”

对比。“生命”和“衬衫”相对比,突出表现了生命是一段不可逆转的过程。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②“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比喻。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无休止的。

(3)“终于要凋谢的花朵”指绽放过的美好的生命个体,“永存”说的是生命整体,花谢后又会有花开,生命是永不休止的。这句话看似矛盾,却再次意蕴着生命的永久的哲理。

3 / 10

(4)本文写于1942年,当时日本鬼子在我国横行,杀害我国同胞,国民党反动派也欺压老百姓。因此,我们认为日本鬼子,国民党反动派等恶势力就是那些“暴君们”,他们是杀不绝我们的,我们这些勇敢的中国人民会凝结成强大的生命力,同这些残暴势力作斗争,就如同“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表现了作者革命热情以及革命必胜的信心。

(5)人活着,就要创造自身的价值,能够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这才是生命真正意义上的永久不朽。从重复的“不断”一词可体会作者的这种对生命的期许。

3.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商讨。

4.本文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 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第二自然段开头一句中“却”字,可见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们没有时间悲观”“生命自身神奇”“生命充满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表面上看作者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作者主要想告诉我的是:“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的繁殖者,蔓延着,随处宣誓他的快乐和威势。”“我们要赞美生命” 统观全文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

5.明主旨:

本文通过对生命是永久的描述,表达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6.拓展思考: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己探究,自由发言。

例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弱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

4 / 10

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7.课堂小结: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感谢生命,尊重生命。生命是短暂的,易逝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为自己的生命精彩而拼搏、为自己能给世界增添姿彩而努力。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分钟喝彩,用全部的热情创造无限的价值。

四、课时作业:

1.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篇短文,可以写自己生活中受到家长、老师赏识的一件事。

【例文】 刺梨花不平凡(节选)

近了,我不禁哑然--那不是什么玫瑰花,只是刺梨花,只是刺梨花而已。花瓣稀稀的,薄薄的,连色彩都是那么浅淡! 让我惊奇的是,它被遗弃在沟旁、路边,饱经风霜却能昂首挺胸。花朵比不上玫瑰花的清香与娇艳,不会被人拥入怀中,置于案头,但它能结出刺梨儿,做药,做茶,在默默中奉献自己的所有;它不像玫瑰那样活得轰轰烈烈,虽然平平淡淡,却也堂堂正正地生活;从未有过惊天动地,只是在默默中奋进。这样的人生不也一样有意义吗? 我蹲下身去,摘了两朵刺梨花捧在我的手心里,感觉它并不平凡,同玫瑰花一般美丽。不,它比玫瑰花还美丽。

点评:始见刺梨花,它的花型、花色都让作者嫌弃,不是自己要寻找的漂亮的玫瑰。 “不禁、只是、只是”等词流露出作者的失望, 这是“抑”。但它的生长环境,它对人类的贡献让我惊讶,平凡卑微的生命却在默默中奉献一切,我摘两朵捧在手心,感觉它比玫瑰更漂亮。高度赞扬这不平凡的刺梨花。结尾“扬”。作者就灵活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成文。

2.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生命也不完全是为了抵达。就像花草,并不是非要到达某一个季节才算实现价值。就像______,并不是非要到达_______________。因为生命中绝大部分的

5 / 10

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就像候鸟,不停地qiānxǐ(

)就是为了经历季节和风雨。就像河流,不息地流动就是为了经历交汇和起伏。尽管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那样的不胜其烦,但是恰恰是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jīngcǎi(

)的人生。这才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

(1)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词语。

qiān xǐ(

)jīng cǎi(

(2)联系上下文,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补充恰当的语句。

就像______,并不是非要到达_______________。 (3)使用下面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两个。

抵达

起伏

琐碎 不胜其烦 弥足珍贵 2.参考答案: (1)解题思路:注意声母,声调和前后鼻韵。

参考答案:迁徙 精彩

答案解析:“迁徙”和容易写成“迁徒”,牢记这两个形似字。精彩的“彩”容易写成“采”。这也需要牢记。

(2)解题思路:此题考仿写,要先看清例句。先仿形:分析变与不变得内容,本题以填空形式出现,难度减小。再仿神:变化的内容最好是像花草一样的自然景象,写出一句合乎逻辑的话即可。

参考答案:(就像)溪水,(并不是非要到达)哪个地方才算完成使命。 答案解析:变化的主体不能再谈花或草,后句符合那种事物的特点就行。 (3)解题思路:这是考组词造句的能力,近几年中考也有出现。解答时先选好词,再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参考答案:长大了,才知道琐碎的童年趣事弥足珍贵,才知道当年父母不胜其烦的唠叨价值连城,才知道经历挫折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答案解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选至少用上两个词,保守一点选两个、三个就可以,一定要注意写出来的一句话没有语病。

3.读冰心的《谈生命》。

第二课时

6 / 10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都说生命美好,“好死不如赖活着”。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同学们,你们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吗?我们先来看看英国著名作家罗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

遏â制 飓jù风 俯瞰kàn 濒bīn临 多音字

颤抖chàn 秘鲁bì 呼号háo 颤栗zhàn 神秘mì 号外hào 2.重点字词

死寂:没有一丝生气;形容极其安静,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飓风:气象学上旧指12级风。 3.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7 / 10

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三、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短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结构。

1.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 第3段:写作者寻求的三大知识范畴。

第4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第三部分(5)总结上文:苦难的一身却愿意重活,展示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2.通过理解重要词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运用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一生动荡不定。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

8 / 10

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他人生的强大动力。)

(2)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解析】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解析】“爱的结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进了天堂,这样的天堂正是作者要追求的人生境界。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解析】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5)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解析】作者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只是个人的力量有些微弱。

(6)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次。

【解析】作者总结上文,虽然他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是值得活的”,这正是罗素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的最好写照,也是一个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家的肺腑之言。

四、作业:

1.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对于“我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可以借鉴本文作者的表达方式来表述。

9 / 10

例文(略)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熟读第二段内容,抓住关键词“首先、其次、最后”就能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答案解析:

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

3.品读课文,赏析句子:

(1)生命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题思路:要求赏析句子,凡赏析句子都要先看句子有没有用修辞,如果有修辞,就分析修辞及作用即可。此题就让学生巩固这一点。

参考答案:(1)比喻。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2) 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答案解析:先定修辞,若是比喻拟人,都有生动形象的效果,然后分析写出了事物什么特点或表现人物什么感情。

10 / 10

推荐第6篇:10《散文》教案

10.《散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的有关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2.技能目标

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涵丰富的哲理的写法;欣赏冰心散文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 走向高考

通过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在平实叙事中蕴含丰富哲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我的家在哪里》

[课件展示:和我们一起走进情感世界] 一.新课导入

有位同学曾经问我:“老师,你的家在哪儿呀?”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居然把我问住了,我不知该如何回答。是啊,人人都有家,而我的家呢,是曾经和父母一起居住了二十多年的那个家?还是有了工作现在一个人居住的地方?或是未来我所憧憬的那个家?同学们,“家”是什么?你心中的家又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94岁的老人笔下的那个“家”。翻开66页,默读冰心老人的另一篇散文——《我的家在哪里》。

[课件展示:我的家在哪里 冰心] (学生默读) 二.课文分析

师:通过阅读文章,谁能告诉我们冰心老人的那个家在哪里?

生1: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师:对了,就是这一点题之句。冰心94岁写下了这篇文章,应该说是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彻悟,对家有着清醒的认识。然而——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师:她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文章从什么写起? 全体:梦,做了一个梦。

师:梦见自己在大街上喊“洋车”要车夫送她回家,回的那个家就是中剪子巷。文章从一个真实的梦境写起。巧妙构思。这一切是从老人的梦境里幻化出来的。奇怪了,为什么在梦里找到了这个答案?那句话是怎么说的?

全体: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灵魂深处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 师:有时梦是不会撒谎的。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人在梦里“暴露”与“揭发”的往往是他寄情最深的东西,唤起他潜藏在心底的美好感情。冰心先生漂泊了一生、走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用她的话来说她曾居住过的四川、云南、东京、伦敦、巴黎、柏林、开罗、莫斯科、美国“都不是她的家”。照理,一个女性在自己成了家庭主妇、有了完整的家庭意识后的家才是真正的家,冰心老人在梦中完全应该回到成年后安家的任何一个门庭,不管它在哪座城市;然而,“只有住着我的父母的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这句体验整篇文章情感的关键句,我们怎么来理解呢?关键字是什么? 全体:灵魂深处永久。

生1:永远挂念、永远不会忘记。 师:在心里哪个位置? 生1:心里最深处。

师:对,心里最深处、最原始的地方。

生2:一个人一生会去到很多地方,但是最难忘记的是小时候父母爱护我们的地方。 师:那个地方就是我们的家,家的概念是从那获得的。

生3:冰心住在中剪子巷,那个家是从十多岁到二十多岁的时候,她认为是她灵魂深处的家是因为那是她梦开始和发芽的地方。

师:对,所以我们说少女爱做梦,那个梦就是从那个家开始萌芽的。

生4:冰心晚年写了这篇文章,想过的家越过成年每一个地方,回到最初的家,这个家有父母之爱

兄弟之情,这才是最自然、最纯真的爱,是其他家都不能比的。 师: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取代的。

生5:我想问一个小孩家是什么,他会回答,家是妈妈温暖的双手,是爸爸宽阔的肩膀,作者沉静在了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她眷恋当时人间最美好的情意。 师:她为什么眷念童年?

生5:那里有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师:最纯真、最美好的时刻,我们的心灵可以得以依靠。

生6:我们在语文校本课上,老师曾为我们放过一部叫《那山、那人、那狗》的电影,里面有两句话说:“走了那么远,才知道心比脚还累,出了山一辈子都想家。”那家就是父母的家,是保护自己、守得宁静的家,对家的想念是落下的眼泪、留下的欢笑。

[课件展示:只有住着我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一生中最热闹、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一段。”她生命中最初地荣誉与美德,理想与追求都在中剪子巷里生根发芽。] 师:有过泪水、有过欢笑、有过回忆,回忆里有很多很多。刚才也谈到那是她十多岁到二十多岁度过的地方,她的理想、抱负正是在那树立的。同学们说得很好,看来大家是有感触的。在北京中剪子巷的家里,父母之爱、姐弟之情陪冰心走过了一生中的黄金岁月,即“一生中最热闹、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一段”。她生命中最初的荣誉与美德,理想与追求都在中剪子巷里生根发芽。你们现在能体会这种感情吗?可能有的同学能够体会;有的同学体会得很朦胧;有的同学正在学着体会。毕竟我们的经历还不是特别丰富。没关系,生活就是一本书,让我们细细去阅读。回顾九十多年的生命道路,冰心用了哪四个字来概括? 全体:酸、甜、苦、辣。

师:当“万千恩怨”纷沓而来,她不禁泪湿枕巾,是那么不容易说清原由的眼泪。你们会嘲笑这种眼泪吗? 全体:不会。

生1:那泪是真情的流露,所有的情感都倾泄出来了,是很动人的泪。

师:没有人会嘲笑这种眼泪,对于这位满载荣誉与美德的老人,我们满心是尊敬而仰慕。这位冰清玉洁的老人,当她不躁不烈地喊出一无所有的心声时,万万没想到她还有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我们一起把全文的最后一段文字朗读一遍。 (全体朗读) 师:其实那个家不就一直藏在她心灵的最深处吗?当白发老人与天真少女融成了一体,冰心老人的这些回家梦是否从根本上否定了她一生的漂泊旅程呢? 全体:不是。 师:为什么?

师:当然不是。如果冰心老人始终没离开过早年的那个家,那么今天的回家梦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在一般意义上,家是一种生活;在深刻意义上,家是一种思念。这就是冰心老人的这篇散文——《我的家在哪里》。她的那个家就在曾经和父母、弟弟一起居住过的地方。文字简约,表达深切。对于散文创作,我们能不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生1:用朴实的语言来写。

生2:从生活出发,只有在生活中你认真地去观察体会才会有真情实感。

师:说得很到位,二位是认真思考了的。从事散文创作,我们来看看冰心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是怎么说的: (板书:“对于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感情。”)

师:对于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感情。写“家”的人很多很多,同学们手头上也有张抗抗、周国平、尤今写的“家”,结合文章中你喜欢的句子,结合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你们对家的认识,你们渴望的、理想的家是什么样的。 [课件展示:扩展阅读:张抗抗——《有家真好》 周国平——《家》 尤今——《家》] (阅读资料,思考) 三.课文分析

师:记得《读者文摘》上曾转述一位台湾作家的话。作家说,年轻时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这对殉情的青年爱侣落泪,而人到中年再看这部莎翁经典,他同情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父母。正如100个读者心中有100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家”的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本身就跟每个人的家庭分不开,与每个人的经历、学识、性情是分不开的。同学们“悟”是悟出内涵,悟出自己的“哈姆雷特”,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接下来的时间就交给你们。

[课件展示:表达交流 家] (学生举手主动上台发言)

生1:我曾经问了一个朋友,家是什么。他是一个不喜欢说话、不喜欢别人吵他的人。他告诉我他希望他的家是可以没有人吵、没有人烦他,可以一个人独处的家。但是我觉得我和他不一样,我希望我的家是一个我回到家后有很多人关心我的地方,我在学校、外面遇到什么挫折,回到家可以使我感到有点温暖,父母会关心我,我的亲戚朋友都会照料我,因为我觉得我在学校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但我希望自己在外面得不到的东西在家可以重新获得。我希望我可以是有一个完整家的人,(落泪)„„(掌声)可是偏偏我的家是一个不完整的家。我的家是以我母亲为核心的,因为我母亲从八年前就开始养育我和我弟弟,从来小时侯我都不知道我母亲的痛苦,每次我都惹她生气,现在慢慢长大了,只要我母亲一笑,我和弟弟会觉得很开心,因为可能,可能只是母亲的一个笑容就会使我们感到更加高兴。只是因为有了我母亲,她给了我父爱和母爱才可以使我有了一个真正的家。谢谢!

师:说得非常好。我手中有五彩的粉笔,你挑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为你心中的那个家找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或名词,把它写在黑板上与我们分享,好吗? (生板书:热情)

师:她找了红色。好,希望你有一个热情的家。谢谢!

生2:我认为家并不只是一所房子,或者是有梁柱的支撑和坚实的墙壁。 师:这是张抗抗《有家真好》的第一句话是吗? 生2:是的。凡是拥有种种自由和快乐,凡是存在亲情、爱情、友情的地方都可以是家,班级可以是一个家,学校可以是一个家,宿舍也可以是一个家,甚至就连一个角落也可以是一个家。对你来讲,小家也好大家也好,只要有爱就可以是一个家。 (生板书:爱)

师:很好,有爱就有一切,有爱就有家。谢谢!

生3:我觉得家是一种情感。当你累的时候你为什么会想到要回家,就是因为你回到家会感到舒服,当你在外面工作一天、学习一天,身心都非常疲惫,而当你回到家最舒服的感觉就是母亲问你的一句话;当你受到困难的时候,父母关怀的一句问语或是家里亲朋好友对你的支持;当你成功的时候家人对你的鼓励。家就是一种感觉。 师:家就是一种感觉。同样请你写一个词,同样是红色。 (生板书:舒服)

师:没有比自己的家更为舒服的地方了是不是?还有吗?

生4:我有一个庞大的家。我们五个兄弟姐妹,还有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以前全家人都喜欢吵架,兄弟姐妹的感情也不好,我是最小的,经常被他们四个欺负,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都会经常吵个不停。过了那么多年,现在只剩下我们五兄妹和爸爸妈妈了,我大姐她结婚了,不在家里住了,我哥去浙江读大学了,我小姐和二姐都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每天晚上晚自修到很晚才回家,爸爸工作十分繁忙,家里只剩我跟妈妈现在唯一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就是每个周末的中午,我们全家人都会在家里吃饭,吃完饭就抢着电话和我哥聊天,因为哥在浙江离家太远不能回来。我觉得家就是,现在才觉得家是一个可以坐下来聊天的家,不是像以前那样成天到晚吵架、不和睦的家。 (生板书:赤裸)

师:赤裸的家,什么意思?

生4:能够静下心来很坦然的交流吧!

师:在这个家里有自由,生活得最真实、最自我的地方,那就是心中的家是不是?不论你的家庭成员有多庞大,在外面有多么繁忙,但作为家庭的一份子回到家我们都有责任为家做点什么。

生5:或许问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你最想要的是什么,他可能会回答:我最想要的是荣誉、地位和权力,可是每个人到了晚年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最想要的是一个家。家是一个依靠,即使你在外边漂泊了多久,离开了这个家多久,这个家永远都是最能接纳你的地方。现在很多人都会把自己伪装起来,可是我希望我回到家以后可以尽情地哭、尽情的闹、尽情的笑,而不是在外面老是好像不能展示出自己真实的感情。 (生板书:依靠)

师:家是依靠。不论你在外面多么风光多么无助一回到家就能释放你所有的情感是吧! 生6:三岁的时候我妈就出国了,我爸去北京,剩下我一个人在老家,我和姥姥住在一起,还有一个得了小儿麻痹症不能走路的大姨妈。我们三个人一直从我三岁到我上小学,都是彼此依靠这样过来,小学的时候我又经常转学,三年级在天津,四年级在北京,五年级去上海,然后六年级又回到老家,初一的时候再来到深圳,觉得深圳真是一个很繁华的地方,有很多很多的高楼大厦,还有很多觉得和平时老家不一样的人。但现在基本上我每天都是一个人住,住校。同宿舍的人每周五周六都回家,有爸爸妈妈开车过来接她们,而我每次推开门就只见一个很空很空的房子,那个房子里就只有我一个人。其实我也很想家,很想和我妈住在一起,每次我妈打电话过来的时候我都笑着跟我妈妈说我活得很好啊,很自由,不用你们在旁边烦我,会好很多,我妈也笑着说:“是啊,这样你会过得好一些。”其实我不说,不说我想她,不说我需要她,只是怕她担心,我知道她有她自己的事业,我知道她在老家,在外面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朋友圈子,她试着过来陪我,她最多一次来深圳是两个星期,在这两个星期里面我知道她过得很无聊,她每天都在家里一个人坐在那里,我知道要她来深圳陪我是一个很自私很自私的行为,所以我一直都跟家里人逞强,但是我常做梦,会梦到以前与姥姥的地方,会梦到姥姥背着我一摇一晃地从楼下走到楼上,就像电影里说的“离开了那里,一辈子都想家”。即回到梦深处,那个至真至纯可以把自己心灵抛开敞开投入别人怀抱的地方,那才是自己的家。就像周国平说的:“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然将怀念在尘世的那个家。”

(生板书:温暖)

师:我想你和冰心会有很多的共鸣吧!

生7:家并不是一所房子,无论它有多繁华、简陋,它都是一个寄生的地方。真正的家是我们灵魂深处的一个地方,是一个可以放“心”的地方,家可以为你解决所有的烦恼,家是爱的源泉,家里的每一个人对你的爱都是发自内心的,毫无杂质的,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爱着对方,家里会为你消除所有的疲倦和烦恼,家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每个同学在学校都会遇到很多挫折,但是只要回到家,你会觉得有的只是温暖,家人给你的爱是无私的,高于一切的。

(生板书:温馨)

师:形容家的最多的一个词。

生8:我的家是一个很普通的家,我的父亲是一个公务员,母亲也在事业单位工作,他们俩非常的节俭、勤劳,创造了我们这个温暖的家。他们都非常关心我,从小到大都非常地照顾我,经常嘱咐加衣服啊之类的。记得非典那段时间,父亲带着我去医院大预防针,还买了些药,为了我的健康,他们付出的实在是太多了。但是我偏偏学习成绩不好,给他们失望太多,但我想我既然来到了福田中学,既来之,则安之。我要在未来三年中认真刻苦学习,顺利完成三年的学业,不辜负父母对我的希望。我也希望他们能放出手中的线,我就能像风筝一样飞过大山,寻找我另一个家,去创造我的未来。 (生板书:和睦) 生9:在家里或者在学校有一些委屈之类的东西,回到家里因为父母太忙了,他们不了解我,我又是一个十分容易被人误会,会感到很委屈的人,别人冤枉我我就会感到很气愤,所以我经常跟爸爸妈妈吵得很兄很兄,有时候甚至会被他们赶出去,以前被他们赶出去就在外面流浪,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又没有地方去,只能在那些中学生不该去的那些网吧里面呆着,回到家之后和他们的关系不是很好,给他们的脸色很难看,影响他们的情绪,他们在工作上又遇到些挫折,我又并不了解我爸的心情,所以自己感到很对不起他,现在成绩又很差,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师:你先听我说,这是一个较普遍的例子。家里的问题开始出现了,其实你们想过没有,作为子女,你们有不有责任或者有不有义务该为家里做点什么? 全体:该。 师:为我们的家照顾点什么?首先学会沟通,和自己的父母。沟通就是理解,沟通就是一切。好了,你该知道怎么做了。 (生板书:相互了解)

生10:今天我看到老师给我们发的这张纸上有句周国平写的“家是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看到这句话我特别特别有感觉,觉得我自己就是一个游子,可能你们不觉得。我以前不是和我父母住在一起,而现在却回到了我父母身边,可是我真的觉得自己是一个游子。因为,跟我外婆在一起的时候,虽然只有我们俩住着,但我很开心,我什么事情外婆都会包容我,但她不会娇纵我,我会觉得家里面有个人在等着我。我在学校或者在哪里呆着我都会想我外婆会站在门口等着我,所以我总是记挂她。现在回到我父母身边不是说他们不爱我,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我们隔得太久了,我们总是相处不好,有时候在晚上我一个人呆着的时候会忍不住哭出来,我不知道我在想我的外婆呢,还是在怪我跟父母相处不好,可是我觉得真正有家的地方是有我外婆的地方,所以我觉得家就是一种归宿。谢谢! (生板书:融洽)

师:感谢大家!我们有小家也有大家,19班是不是我们的家? 全体:是!

师:还记得老师开学时送你们的那句话吗?

全体:记得——十指连心同奋斗,九霄接云共飞天。 师:深圳是不是我们的家? 全体:是!

师:深圳有我们全家人的梦想,是我们共同为之奋斗的地方,不管未来在哪里,它都是我们一生中宝贵的岁月所在,所以深圳也是我们的家。同学们,看到没有,我们的家在哪里?不就在和睦里,在温暖里,在归宿、在依靠、在赤裸、在爱、在舒服、在热情、在相互了解中。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心中的答案,这就是你们的真情流露。家,是人类永恒探讨不完的话题。连季羡林这样的大学者都说:“什么叫家?以前没有研究过。现在忽然间提了出来,仍然答不出来。”而我们通过今天的探讨,不有着心中自己的答案吗?就让我们慢慢体味生活,在生活这条长河中品尝家带给我们的种种。 附:扩展阅读资料

有家真好(节选)

张抗抗

家,首先是一所房子,有梁柱的支撑和坚实的墙壁。父母是房子的屋顶,可遮风避雨,抵挡冷雪酷日。孩子是房屋的窗户,以便房子里新鲜空气的流通。在这所房子里走来走去,是许多欢乐的小笑声。门是家与外界的通道,所以家不会与世隔绝。屋顶下,每人有各有各的房间,有聚有散,互不干扰。家一定有厨房,可以烧出美味的食物,所以在冬天,家里也是热气腾腾。

家,是一首轻音乐,让人心旷神怡。烦了累了的时候,音乐响了起来,人在外面被那些震耳欲聋的迪斯科摇滚乐轰炸的疲惫的神经,会像丝弦一样放松下来,感觉到有一点陶醉和惬意。轻音乐的演奏不需要庞大的乐队,不像交响乐那么雄壮,于是待在家里的时候,请抓紧时间享受那欢快而轻松的乐曲,它会让人忘记许多不愉快的噪声,然后想一想以前和以后美妙的旋律,日子就像流水一般过去了。

家(节选) 周国平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咏唱游子的思乡之情。“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家是游子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

不要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至少,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一个家让我们登上岸的。我们离去时,我们也不愿举目无亲,没有一个可以向之告别的亲人。绻鸟思巢,落叶归根,我们回到故乡故土,犹如回到从前靠岸的地方,从这里启程驶向永恒。我相信,如果灵魂不死,我们在天堂仍将怀念留在尘世的这个家。

尤今(新加坡)

童稚时代,家是“磁铁”。

放学钟声一响,心长翅膀,脚着轮子,一心一意只想飞扑家门。桌上热腾腾的饭菜,母亲脸上的笑花,都是把稚子吸回家的强大“磁力”。

进入青春期以后,家不再是“磁铁”了。这时,它变成了“樊笼”。青春焕发的少男少女,把自己看成是可怜的“樊中鸟”,他们苦苦挣扎,急欲脱笼而出,飞向心目中那个辽阔无边的天地。父母的关怀与劝告,全被看成是束缚个人自由的绳子。他们什么地方都想去,惟一不想逗留的地方,是他们自己的家。

讨厌家的人,自己成了家。

这时,家是温床、是爱巢、是安乐窝。新婚的人,恨不得成天成夜地胶在屋子里,自封为君王,从此不早朝。

中年人把家看成“避风港”。

外头有狂风暴雨,外头有枪弹毒箭,为了三餐而营营碌碌的人,被风吹了,被雨打了,中了弹了,中了箭了,都没关系,只要返回避风港,便会有人为你更衣暖身,为你治疗伤口。

等你蓦然惊觉你亲爱的孩子把你苦心经营的这个家当做是“樊笼”时,你已两鬓似雪。 笼里的鸟,一只一只飞走了。相依为命的老伴,也驾鹤而去了。家,成了一个空壳,壳里的,静静地在等。等一个永远的约会。 教学反思:

学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涵丰富的哲理的写法;欣赏冰心散文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通过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在平实叙事中蕴含丰富哲理的写法。对作者表达的人生哲理较难体会。

推荐第7篇:散文阅读教案

中考散文阅读复习研究课——如何咬文嚼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一种最基本、最有用的阅读方法——咬文嚼字。

2、掌握几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教给学生咬文嚼字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对咬文嚼字这种阅读方法的实际运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准备好《世上最好的地方》阅读题题单,并在课前让学生完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清华大学校长给毕业生的话里有这么两句:方向比努力重要,能力比知识重要。散文阅读亦如此,只要我们找准了散文阅读的方向,掌握了散文阅读的方法,我们就能占据中考的制高点。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个散文阅读的小窍门——咬文嚼字。(板书:咬文嚼字)

二、解题:何为咬文嚼字?即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咀嚼、品析。下面,我们结合泸州市2009年中考题《世上最好的地方》来看一看该从哪些方面咬文嚼字。

三、咬文嚼字方法例说

(一)理解文意——知文本(板书)

1、引入:我们要读懂一篇文章,首先要弄明白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表现了怎样的主旨?即知文本,从而为准确作答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读懂文章题目入手,找到文章最早点题的语句,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

3、抓住关键词句对文章第②自然段进行咬文嚼字。

竹帘:光滑、好看、耐用; 家具:比着尺寸; 水泥地:独一无二。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小时候“我”在大院里的家虽然简朴但很温馨。 “我”的感受:得意。

4、抓住③——⑥段中的关键词句分别概括出作者对家的不同感受。

到同学高楼上的家后——不满意(抓“突然觉得我的家和这里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中的“实在算不了什么”)

住上高楼——悠然自得(抓“当我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悠然自得地看着楼下的人群和远远的树影时,觉得也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住在高楼——向往(憧憬)(抓“那一抹青山让我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幻想”中的“幻想”和“这种不着边际的幻想终于使得我离开家去了他乡”;引导学生咀嚼为何要用上“向往”而非“幻想”)

开始自己的生活——自由舒心(抓“我按着自己的想象构建着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5、抓住⑦段及后面的段落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对家、对亲人浓浓的思念(牵挂、惦念)之情。

“猛然间”、“不知不觉”—— 作者对家、对亲人的思念既自然又强烈

阴天、冷风与母亲“暖暖”的问候——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亲人对“我”的关爱,再次让“我”感受到家的温馨 “却见那盏灯亮着”——这盏冬天的夜晚专门为“我”亮的着的灯让“我”再次感受到了家的温馨、温暖和家人对我的关爱

此时,作者水到渠成的揭晓了谜底,点明了主旨:世上最好的地方是家。(学生感情诵读第⑾段)

6、小结:通过刚才对文本的关键词句的咀嚼、品析,我们弄清了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在不同居住条件下对家的不同感受,表现了世上最好的地方是家这个主题。

7、讲评第4小题。

(二)审清题意——明方向(板书)(结合讲评第1小题)

1、读题干,找出关键词“第②自然段”、“详写”、“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第②自然段”交代了阅读材料的范围;要作答的是“详写”这一部分的“作用”。

3、调动知识储备,指导解题思路:回答语段的作用要从两个方面考虑:内容和结构。内容上的作用: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才会详写,根据前面的剖析,竹帘、家具、水泥地突出了家的简朴和温馨;结构上的作用:从文章整体结构来看,“我”小时候大院中的生活与“我”后来在高楼大厦里的生活形成了对比,即同后文形成对比,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家的温馨和家人的关爱,才让飘泊在外的“我”难舍对家的牵挂、思念,为作者表达对故乡家的思念作好了铺垫。

4、答题方略:无论是回答段落或句子的作用,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文本,千万不能空洞作答。

(三)表达准确——炼词句(板书)

1、讲评第3小题。

有了前面的咬文嚼字理解文意作基础,我们可以轻松拟出作者在不同居住条件下的心理变化过程。

温馨提示:在归纳概括时,要尽量用文本中的原词,没有合适的词语或原词不合适的,一定要仔细推敲,咬文嚼字,确保用词精准。

2、讲评第2小题。

调动知识储备,指导解题思路:理解句子含义的一般做法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咬文嚼字,找出它们的隐含意,并结合上下文、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外四处漂泊的生活状态;而“线”却将“我”和“家”联系在了一起,充满温馨的家始终是漂泊在外的游子的避风港,是一个让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家人的关爱总是无条件的伴随着他们。

答题方略:挖掘句子深层含义,仔细锤炼词句,用精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实战演练:《别踩疼了雪》

随机讲评

五、结束语:同学们,自信源于实力,实力源于方法。希望今天老师讲的咬文嚼字的方法能助你一臂之力,祝愿大家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附:板书

散文阅读

——咬文嚼字

理解文意——知文本 审清题意——明方向 表达准确——炼词句

推荐第8篇:散文《散步》教案

乡土中国——边地教育

23.散步

莫怀戚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揣摩重点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还教学权力、个性及时间于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引导式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重点:

1、从“散步”切入,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散文独特的音韵美、性灵美和诗意美。难点:

理解文章表现的主旨,特别是理解“我”对生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方法:

多元并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引导式教学方法为主,讲析法次之,兼济其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图片联想古诗,齐背《游子吟》。

日本有句谚语“父爱比山高,母爱比海深”。如果世界上有一种水,能够让

乡土中国——边地教育

你喝了会醉,那么这种水一定叫母爱,因为母爱如水;如果世界上有一座山,能够让你学会坚韧,那么这座山一定叫做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祖辈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苦难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与安适。可是,当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已经无法担起重负,这个时候,做儿女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笔下的一家人,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

(二)“基础积累”

信服

嫩芽 霎时 一刹那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煎熬

各得其所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感知散文音韵美、性灵美和诗意美。并勾画大致对称及难以理解的句子,圈出比较经典的用词。

2、朗读课文(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把握情感脉络。

3、分角色讲述故事:

A组:以文中“我”的身份试着説服母亲去散步及解决“分歧”难题。 B组: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来简要复述分歧。 C组:以“母亲”的身份复述改变主意的念头。

4、快速抢答

A.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B.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儿子) C.散步的季节:(初春)

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

(四)自主合作探究

1、为什么“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呢?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乡土中国——边地教育

2、“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呢?

(面对一老一小,一方面要善待老人,另一方面又要爱护幼小,我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影响一家人的和睦,所以我感到责任重大。)

(五)重点研读

1、“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从责任感和使命感方面理解:整个世界是由上一代,中年一代,下一代组成,人到中年,肩上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2中华文化想来就是家国同构,家是国的缩影,过时家的放大,国家自来不曾分裂过。传承中华孝道传统。)

2、这篇短文是不是有点儿小题大做了呢?文中句子“一霎时我感觉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后半句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

(祖孙三代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六)拓展延伸

亲情,发手机短信给至亲,可以给父母写几句心里话,可以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或一组比喻句赞颂亲情。(50字以内)

结语:

幸福的家是港湾,让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因为有了浓浓的爱而美好,最后,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浓浓的亲情,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亲人恩情。

乡土中国——边地教育

教后反思:

《散步》这节课虽然讲完了,但这节课留给我的求索却远远没有结束,它促人奋进,促人深思,使人产生许多感慨。现在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既有设计的合理之处,又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现将它们总结如下: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这堂课上,学生小组讨论热烈,同学们的参入意识强,发言踊跃,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联系生活,谈亲情。学生们更是夸夸其谈,把自己所感受的亲情,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散步》一文作者莫怀戚,文章通过生活中,最平常的散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以及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即“百善孝为先”。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研读过程中,语句“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如果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读“蹲”“背”“走”等词以及“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语句,突出我与妻子心甘情愿,主动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如果我此时能进行示范朗读,会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相信我的缓慢而低沉的一字一句的示范朗读,以及停顿,轻重,缓急,语气上的示范朗读都会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会更深,朗读的效果会更好。

乡土中国——边地教育

总之,不断深入思考、反思自我的基础上,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东部发达地区的教学经验和理念同乡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适应并推进西部边地教育的发展,这一切还仅仅只是个开始,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正长夜正长。

推荐第9篇:散文《春》教案

《春》原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课文写景方法:①抓住江南春天特点来描写景物;②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 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要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写景散文的方法并运用于写作中。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

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你学过哪些有关“春天”的诗歌呢?请大声朗读出来,让大家共享,好吗?(学生朗读,教师解析。)

今天我们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内容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处理字词

朗润

酝酿

黄晕

宛转

嘹亮

水涨

抖擞

精神

应和

薄烟

黄晕 捉迷藏

宛转

散在草丛里

嘹亮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赶趟儿:凑热闹。 朗润:明亮润泽。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

抖擞:振作。 酝酿: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写作:婉转。

嘹亮:声音清脆响亮。

黄晕:昏黄不明亮。

静默:宁静沉默;不发出声音。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2.思考:课文分为哪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是盼望春的到来。(盼春)

第二部分(2~7)具体描绘春天到来时自然的不同景物。(绘春) 第三部分(8~10)写的是作者赞美春天。(颂春) 教师小结:朱自清先生以急切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细腻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其中:“盼春”是本文的开端,作者满怀期待与喜悦,采用拟人化手法,描绘春天在“东风”吹拂下姗姗来到人间。“绘春”主要是作者全面而精细地观察和描绘了春天到来时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得生动有趣。“颂春”是本文的结尾部分,以三个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深化题旨,归结全文。

三、赏析文中优美语句

文章的重点是第二部分“绘春”。作者以充满诗意的语言,精心选择了最具春天特征的几个具体画面,形象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谁来说说共为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你能分别为

它们取个名字吗?

六幅图画:

第2自然段是春归图。第3自然段是春草图。第4自然段是春花图。第5自然段是春风图。第6自然段是春雨图。第7自然段是迎春图。

点拨:这几幅图画为我们描绘出了浓郁的春色。每幅图画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融入另外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课堂总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千万不要“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

用一段文字来描绘你眼中的春是什么样的(至少包含今天所学修辞手法中的一种)?下节课可我们可以来分享一下。

十分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深入了解文章的第二部分(绘春),了解作者是如何分层描写春天的。

2.品味文章中第二部分的语言,了解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能力目标

能简单的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1.刚才我们已经对散文的文体知识和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散文的最大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我们也共同划分出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是盼望春的到来。(盼春)

第二部分(2~7)具体描绘春天到来时自然的不同景物。(绘春) 第三部分(8~10)写的是作者赞美春天。(颂春) 2.文章的重点是第二部分“绘春”。作者以充满诗意的语言,精心选择了最具春天特征的几个具体画面,形象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接下来,我们重点对文章的第二部分进行学习,我们来看文章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了春天?

答:主要从六个方面来描绘了春天,分别向我们展示了六幅图画: 第2自然段是春归图。 第3自然段是春草图。 第4自然段是春花图。 第5自然段是春风图。 第6自然段是春雨图。 第7自然段是迎春图。 总结:这几幅图画为我们描绘出了浓郁的春色。每幅图画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融入另外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接下来,我们对文中优美的句子进行赏析。

(1)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野花”比作“眼睛”、“星星”,形象具体生动地描绘出了野花儿多、杂的特点。

(2)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

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将“鸟儿”当做人来写,比如句中的“高兴”、“呼朋引伴”、“卖弄”、“唱”、“应和”等词,在日常生活中都是用来描写人的特点的词汇,作者把它用在这儿,形象具体生动地写出了“鸟儿”活泼、可爱的特点,也展示出“鸟儿”对春天的喜爱,当然这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课后作业

用一段文字来描绘你眼中的春是什么样的(至少包含今天所学修辞手法中的一种)?下节课可我们可以来分享一下。

推荐第10篇:漫谈散文教案

漫谈散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的体裁特点,掌握散文写作的要点

2、通过通过阅读感悟补充资料,理解优秀散文的艺术特色

3、让学生感受到散文写作并不难,从而喜爱写作散

二、教学重点:掌握散文写作的要点

三、教学难点:理解优秀散文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设想:本文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谈论散文。作者先从散文是一种怎样的文学体裁谈起,接着谈到世界各国散文的发展情况。又缩小范围谈我国五·四以来文学的发展情况,重点指出白话散文的发展是最成功的。然而,我国白话散文的创作还是有很多问题—— “散”、“随”,不构思,不推敲。作者认为优秀有散文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真情;

二、散文语言优美。

三、结构谨严。表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上,所以可学学八股文的结构;

三、散文的风格可以多样,但最忌平板。针对文章以上内容,结合学生学习能力,预计学生必能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点。但对作者所谈的优秀散文创作的理解未必有较深刻的认识,故教学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从而为学生今后写散文打下基础。

五、教学过程 步骤

(一)导入

回顾积累的知识点,回答文章体裁的四类分法,谈谈记叙文、说明文等超出四分法范围的原因,语文学习中,我们总会涉及到所学文章的体裁。如果把文章的体裁分为四大类,那么它们是?而我们又经常会讲某某文章是记叙文、说明文等,这不是超出文章体裁四分法的范围吗?同学们的理解是:我们来看看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理解。

引入学生对文章体裁四分法的回顾,激发学生对散文这种文章体裁的认识和探讨。

(二)作者简介

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作介绍、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国学大师季羡林,请同学们自己介绍。

让学生知道季羡林是国学大师,今后有机会可拜读他的文章可会点

(三)感悟、理解散文的写作要点

1、学生回答阅读本文的一点所得,并沿着老师的追问,深入理解

2、学生如果回答到这点,则再讲讲诗歌和骈文是怎样的文体(要简略)

3、如果学生回答到这一点,则读这部分内容,让学生意识到散文写作不能“散”、“随”

4、学生读教师所展示的三篇范文片段,加强对这一点的理解,并指出选文所流露的作者情感。

5、学生读《醉翁亭记》片段,感受欧阳修经营语言之匠心

6、学生读本文开头,你觉得本文开头在结构上有何作用?学生感悟、回答

7、学生读所展示优秀散文的结尾加深感悟

8、学生再读《荔枝蜜》一文的开头和结尾,感悟其波澜

1、读了本文后,你理解了作者所谈到的哪一点?(教师要适时追问)

2、教师预设以下内容 A、散文是一种怎样的 ①诗歌 用韵 节奏 举例:《关雎》《静夜思》《再别康桥》 ②骈文,四六文 举例《哀江南赋序》

1 B、世界、我国散文的发展情况

①白话散文是五四以来发展最成功的文体 ②白话散文创作中的“散”、“随”,不构思、不推敲的问题及原因 C、创作优秀散文必须抒写“真情”

1、《李将军列传》片段

2、《荔枝蜜》片段

3、《过秦记》片段

D、散文的语言优美,如行云流水

①“真情”是散文之神,而语言则是散文之肉 E、散文结构谨严

①开头:高屋建瓴、提纲契领、平缓、陡峭 ②作者本文是否也一样? ③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④举例《望岳》《荔枝蜜》《背景》 ⑤八股文结构——严谨

F、散文风格可多样,但忌平板,应有波澜,例如《荔枝蜜》的开头与结尾

1、学生回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由此问可提纲本堂课内容,并由此追问,深入理解散文写作要点。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打乱教学预计。

2、A和B部内容推进速度要快,因为这还不是重点。

3、C、D、E、F四部分重点从实例出发让学生感悟优秀散文创作的方法要点。

4、教学中使用PPT展示举例的散文片断。通过朗读及教师点拨,让学生感悟。

(四)总结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本文谈了散文的体裁;散文的发展及现状;散文的创作应:

一、真情,

二、语言优美,

三、结构严谨,

四、风格多样,不平板。同学们应通过实例感悟优秀散文的创作要求,去写出自己的好文章。

(五)作业布置

1、课后阅读季羡林散文(选择推荐)

2、构思、写作一篇散文 一课时完成教学 附举例诗文: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2

第11篇:散文阅读教案

《散文阅读》教案 知识目标:

(1)理解散文阅读分析的角度 (2)能归纳分析散文语句的技巧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文章的阅读,并能达到理解、掌握、应用。

(2) 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及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散文的语言艺术美 重点

归纳分析语句的技能技巧 难点

(1) 筛选并整合语言的信息

(2) 分析散文语句,把握阅读分析思路

(3) 归纳要点,掌握方法

(4) 分析概括语句的观点态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

强化训练题 教学方法:探究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12篇:匆匆 散文教案

士博教育 中文班

《匆匆》 课堂实录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勿匆)。同学们,这个字(勿)读什么? 生:勿

师:这个字读什么? 生:匆

师:勿和匆的字形就差了这么一 生:点

师:所以我们在写“匆”字的时候请勿匆忙,一定要将这点贯穿两撇。现在我们来齐读课题。 生:

2、匆匆

师:春去秋来,季节是匆匆的;踏上行程,脚步是匆匆的;斗转星移,岁月是匆匆的;那这次又是哪位作家以《匆匆》为题,写了这篇文章呢》一起说—— 生:朱自清

师:很好(评价及时),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作者。(ppt3:作者简介)同学们请看,这是朱自清的简介,我给大家30秒时间,仔细阅读,快速记忆,时间一到,我就要问,你记住了哪些?开始。(课件中有倒计时的声音) 生:自己阅读积累

师:时间到,(ppt4:匆匆)谁来说说吧,你记住了哪些?请你说 生:朱自清,原名朱自华,生于1898年,浙江绍兴人。(师稍稍等待)

师:(立即鼓励)好,记住的不少了,谁再来说?补充一下,别人说过的我们不重复。 生:他是个著名散文家,他的散文有很多语言,语言丰富------ 师:(提醒)情感——语言—— (适时引导,学生说主要的部分) 生:丰富,简练

师:被誉为什么?他的散文被誉为—— 生:他的散文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 师:真棒。还有吗?

生:他的代表作有《荷塘月色》 师:还有一个 生:《背影》

师:嗯,好。同学们补充完整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要求,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朱自清匆匆的一生只走过了短暂的50年啊,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匆匆》,注意听清要求:(手势)第一,要读准字音;第二,要读通句子;第三,读不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第四,全文读过一遍就坐好。记住了吗?开始读文。

【教师语言精炼,语气自然。这4个要求,扎扎实实。】 生:读书(师巡视指导,约3分30秒) 师: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字音读准了吗?

生:读准了

师:句子读通了吗? 生:读通了

师:那你认为哪些句子不太好读,找出来想提醒一下大家呢?有没有?没有啊?来,请你说。 拿着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哦,这句话在哪儿?告诉大家。 生:这句话在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师:哦,这句话在第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这句(ppt5:我不禁------)是吧,我们来一起读一下,我不禁——读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刚才这个“涔”字,你读的不够准确,读一遍。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嗯,这次读对了。同学们看,这个“涔”和“潸”字都是什么旁?(分析字形,理解字义) 生:三点水

师:那也就是说明这两个字都和什么有关? 生:水

师:那头涔涔就是头上的—— 生:汗

师:泪潸潸就是眼里的—— 生:泪

师:那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生:一边流汗一边流泪

师:说得真好。那什么叫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生:就是我不由自主地头流汗,又流眼泪。

师:眼泪和汗一起向下流,对吧?刚才有个词用得特别好,叫“不由自主”,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那我们来读一下这个句子。我不禁,读——(再看ppt5)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哎呦,同学们,头涔涔而泪潸潸的时候会很高兴吗?(指导读文) 生:不会

师:那我们再来读一次——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真棒,还有哪句?(ppt6:课文)请你说。 生: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动了

师:挪什么?再看(ppt7: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生:我也茫茫然地跟着旋转。 师:好。是这句话吗? 生:是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次,太阳他有脚啊,读——

士博教育 中文班

生: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师:同学们,什么叫挪移呀? 生:移动

师:嗯,说对了,是移动,那我能说马路上疾驶的汽车在挪移吗? 生:不能

师:那什么是挪移? 生:慢慢地移动

师:对了,慢速地移动。在这里,谁在挪移呀?(对比着理解词语) 生:太阳

师:和他的光影在挪移,所以说太阳他就像有脚一样。很好,这个“挪”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我相信以同学们六年级的水平都能把这个字写正确,但是,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得美观呢?你们观察一下,观察好了就可以在下面的田字格里写一个。(师巡视指导)同学们注意书写姿势啊,头正,背直,脚平。好,很好。写得不错。谁来说一说,你认为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得美观?(自主练字) 生:挪移的挪,提手旁要写得长一点,然后捺 师:你的意思是提笔略高,对吗? 生:对 师:哦

生:提笔略高一点,然后捺字提笔略低一点。 师:嗯,耳刀呢?大家看看耳刀的这一竖怎么样呀?

生:要长一些,好,按照他说的我们再写两个。(练字的第二个层次) 师:(一边巡视一边说)三部分要写得同样宽。写完了? 生:写完了

师:还有哪句不好读?

生: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师:嗯,你找的很准。(嘿嘿,这句评价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啊,露馅了)我们来看,这句话是不太好读,(ppt9: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们来读一次,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读—— 生: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师:读对了,什么叫“蒸融”? 生:蒸发了融化了

师:说得真好,你们直接把这个词拆开了,对吗?蒸发,融化。(拆字理解词语)在这里说什么被蒸融了? 生:薄雾

师:再看看(教师耐心引导) 生:过去的日子

师:日子就像——薄雾,被—— 生:初阳蒸融了。

师:这样理解就对了。同学们这个“蒸”字也是我们今天要学写的生字,你们观察一下,这个蒸字非常不容易写正确,要注意哪一笔呢?你们写一个,试一试?来,背直一点,好。谁来说说要注意哪一笔?请你说 生:我感觉,蒸那个字要注意下面三点水上面那个横 师:嗯,四点底上面的那个短横,对吗?

生:对

师:这段横怎么样?写得时候容易被怎样? 生:写得时候容易被忽略掉

师:哎呀,说得真好,容易被我们忽略掉,容易落掉(教师目视其他同学,没有只和这位同学对话),对吗?你还想说,来,你说——

生:那个草字头要写大一点,可以把下面那个丞相的丞,还有一横和四点底包住。

师:不是包住,是这个草字头和四点底要写得同样宽,对吧。来,同学们再写两个。哦,你还想说—— 生:蒸右侧的这个撇捺不能一笔写成

师:对。他注意到了,这个字书写的时候要写得紧凑一些。写好了,就坐好。

【识字、写字、学词、学句,浑然一体,融合巧妙。最可贵的是,教师充分发挥六年级学生独立自主识字、探究的能力。很明显,教师就是学生“走路的拐棍”,在学“蒸、挪、涔、潸”时,根据字的特点,根据字与文的关系,选择不同的学法,既理解了字词,又掌握了学习字词的方法。写字的指导,重在美观,重在过程的指导。】 师:好,同学们,现在我们学会了生字,读通了课文,那你回想一下,这篇文章究竟在写什么匆匆呢? 生:这篇文章在写时间匆匆 师:时间的什么匆匆? 生:时间的流逝很匆匆

师:真好。这个词用得真棒,特别准确。时间流逝得匆匆,有人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吗?(写法的渗透) 生:散文

师:对了,散文就是这样一种看起来形式结构相对松散,但是他所表达的主旨和神髓却不散的文体,这是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叫形散而神—— 生:不散

师:非常好。那对于这样一篇写于90年前的散文,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能读懂他吗?谁来推荐给我们大家?(学法的指导交流)你说——

生:读的时候要融入感情

师:融入感情,很好。他提到了一个感情,首先要体会感情,然后再融入自己的—— 生:感情

师:是这个意思吧?我没理解错吧? 生:对,对

师:嗯,挺好的方法,我把他说得写下来啊,也就是说我们要品味作者的情感(师板书:品情)还有吗?你说—— 生:读的时候要放慢

师:嗯,用你的朗读来展现这种情感,是吗? 生:好

师:还有没有?

生:我觉得先查他的背景资料,然后根据作者当时写这种的情感,来读这首散文。

师:说得多棒呀。结合历史背景和他当时创作的情感,对不对,真是好方法。照他说的呀,我们还能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呢。所以这篇文章我们就品情,悟理。(板书:悟理)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那,现在,我给同学们推荐一个品读的小助手,大家看投影(ppt0:品读助手

1、找出描写时间匆匆流逝的词句,仔细读一读;

2、从这些词句中你品味出了什么,在书上批注;

3、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分享,用朗读展示)谁来读一下,请你来 生:品读助手--------

士博教育 中文班

师:好,有两个字在读的时候要注意,第一个是匆匆,他是平舌音,第二个,从这些词也是平舌音,记住了吗?嗯,很好。同学们看,第二条,你从这些词句中品味出了什么的“什么”既可以是你品出的感情,悟出的道理,也可以是你发现的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修辞方法,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你可以把你的感受和收获写下来,在书上做批注,也可以把你的收获凝练成词或短语,写在黑板上。都可以,现在就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自己品读课文,我的要求就是同学们要真读、真想、真思考,不装样子,好不好,开始—— 生:读书(师板书两个大括号,并巡视指导) 师:指名到黑板写收获 生1:惋惜(品情)悲伤 无奈 生2:

师:还有人想去写吗?可以。记住浓缩成词或短语来写,在这儿写。同学们都有收获吗? 生:有

师: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收获好吗?有的同学品味出了惋惜之情,悲伤之情,还有无奈之情;这边同学他悟出的道理是时间过的飞快,哎吆,没说完,那要怎样呀?一起说 生:珍惜

师:嗯,好。时间逝去又怎样呢?说明时间非常宝贵,可以,很好。我希望写这个字的同学,做人别像你的字一样,要大器一点,好吗?

三、品读课文,悟情悟理

1、品读第一自然段

师:好,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来按作者的写作顺序来一点一点地品读这篇课文,好不好?谁想和我们交流一下第一自然段。哪些句子带给了你感触?你有想说的话吗?

生: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句话说明了所有的其他东西都可以再来,但只有时间是不可以重来的。

师:说得多好,那些事物都可以再回来,对不对?(ppt11:品读助手内容在下方 燕子---在上方)什么不行? 生:时间不行

师:对了。你们从这句话还发现什么了吗? 生:还发现了时间的宝贵

师:嗯,作者是怎样告诉你那些事物都可以再回来的呢?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啊? 生:用了排比

师:对了,排比的修辞方法确实强调了这一点,对不对? 生:对

师:最开始什么可以回来? 生:燕子 师:然后是—— 生:杨柳

师:接着又是—— 生:桃花

师:但是什么一去不回呢? 生:时间

师:那现在你们能读出这种对比吗?我们读一次试试怎么样? 生:好。

师:燕子去了,齐—— 生:读(一起读但是)

师:是呀,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同学们,那我要是把这段话变成这样(ppt12 有再---有再----有再---但是---?),你们还会吗?我们来试一试,敢吗? 生:敢 师:好 生:一起读---

师:我觉得你们应该给自己鼓鼓掌了。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刚读了这么一会,你们就能把他背下来,是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呀,那谁能告诉我们,你是怎么这么了不起的?你是怎么记下来的?你说—— (积累语言方法的指导) 生:有再—然后—

师:三个有再,然后排比句是不是帮助了你们呀? 生:是

师:同学们记住,这些特殊的句式都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和背诵,学会这种方法了吗? 生:学会了

师:那咱们再来自信地背一遍,怎么样? 生:好

师:嗯,燕子去了,齐—— 生:燕子去了------

【排比句式,帮助背诵,对比读文,品悟情感。】

2、品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就叫花有重开日,人无—— 生:再少年

师:真棒,这句话都知道。那么,接下来,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的呢?谁来给我们交流一下第二自然段,你想说,好的。

生: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说吧,你品味到了什么?

生:我品味到了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喻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师:你说,这是个比喻句是吗?那你告诉我,把什么比成了什么?简单的说,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说 生:把日子比作水

师:好。日子比作了一滴水,对不对? 生:对

师:那我倒想问问你们,是多少日子和怎样的一滴水? 生:八千多日子

师:八千多日子,是24年多啊,针尖上一滴水,又是什么样呢?(ppt13:一滴水图片) 这就是针尖上一滴水,如果说这就是八千多日子,你觉得他留得住吗?

士博教育 中文班

生:留不住

师:那我们就让他落下来吧(ppt14:课件 水落下 配乐感受)安静吗? 生:安静

师:我们来读这段话(ppt15: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生:读

师:同学们,头涔涔而泪潸潸是怎样的情感呢?黑板上的 生:惋惜 悲伤 无奈 师: 特别悲伤,对不对? 生:对

师:那你们没读出这个味道呀。我们再试一次,像针尖上一滴水,读——(教师表情指导) 生:读

师:这次我听出来了,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吗?明明看到了影,听到了声呀,他是说在什么地方看不到声和影?滴在了大海里,是吗?那好,如果这滴水滴在了这样波澜壮阔的大海中(ppt16 大海 配乐),你认为还能再看得见影,听得见声吗? 生:不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读这段话呢?(师范读 ppt17: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泪潸潸了 配乐)我们来一起读,我不知道,读—— 生:读

3、品读第三自然段

师: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具体描写时间来去匆匆的句子得到了你的共鸣?谁来说一说?这个女孩。(音乐不停)

生: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师:说说你的感受

生:这句话就是他就说太阳通过影子,然后他就会移动,然后我也就知道时间,现在是什么时候。 师:嗯,真好,那我还想问一问,他的这一天到底是怎么过去的呢?你来说 生:洗手的时候-----双眼前过去。

师:好,看来他无论做什么,日子都会从眼前匆匆地划过去。对不对呀? 生:对

师:同学们看投影(ppt18:品读助手在下 洗手------叹息里闪过了。),哪两个词我用了同样的颜色? 生:默默 双眼 师:还有吗? 生:洗手和水盆、师:还有吗? 生:吃饭 饭碗

师:为什么我把他们用同样的颜色呢? 生:议论

师:说得对,因为他们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对吧,思维非常敏锐。那我能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吗? 生:不行

师:那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这样的句式来说句话吗?这么多人想来?还有人不想来,(关注到全体学生),好,我帮助你们一下,(ppt19:---的时候,日子从---过去)同学们看,我给了你们很多备选,你可以说自己想好的,也可以从我这里选,怎么样?想说哪个就说哪个,谁先来?你先 生:赶路的时候,日子从汗水里过去。

师:加个方位词,汗水什么?他提醒你了,从汗水中过去 【加个方位词,培养孩子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生: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过去。 师:从笔尖-----一起说 生:不会

师:从笔尖上过去,好,起立,记住你说的,还有吗?你来说 生:看书时,日子从书页间过去

师:好,很好,这个间字用得多准确呀,你说 生:玩耍的时候,日子从嬉笑中过去。 师:很好,来,起立。你说

生:在听音乐的时候,日子从欢悦的音符中过去。 师:真棒,有自己的独创,起立,你说 生:唱歌的时候,日子从歌声里过去。 师:好,来,你再说

生:奋斗的时候,日子在思考中过去。 师:可以,你说

生:痛哭的时候,日子从泪水中过去。

师:嗯,好,同学们,现在我们把他连成一句话,你从后边(ppt20:---是匆匆的)再挑选一个词语,我们来把他们连成一首小诗,怎么样》 生:好

师:来,你说,

生:赶路的时候,日子从--,时间是匆匆的。(刚才每个发言的孩子都说一遍,配乐)

四、设置悬念,拓展延伸

师:好,孩子们,对于我来说,和你们相聚的时候,日子从课堂里过去,这一刻的美妙是匆匆的,同学们,(ppt21:倒计时表 配乐)时光如流水呀,40分钟就这样过去了,课文学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面对第四个、第五个自然段,一连提出了7个疑问,我们又该怎样作答呢?我们的选择难道只有徘徊,只有匆匆吗?不是,这些只能留在我们下节课进行探讨。是因为时光如流水,现在请同学们看着我的表,一分钟,在公园2012年11月14日下午5点前的1分钟,我曾和你们在一起,因为你们,我会记得这一分钟,从现在起,咱们就是1分钟的朋友,这是事实,你们谁也改变不了,因为他已经完成了,因为时光就是这样的——匆匆。下课!

第13篇:散文写作教案

悠悠乡情——我眼中的家乡

教学目标:

撷取家乡的人、物、事,或历史、传说、名胜、风俗等素材,写一篇散文,抒发对家乡的情思。

教学重点:

适当选取抒情的载体。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堂

二、布置文题 我眼中的家乡

三、写作指导

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养分,都是我们的“根”。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家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思绪。写好这类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抒情要有一个具体而细微的意象作为载体;

2、行文要注意“形散而神不散”;

3、语言要优美生动,富于文采。

三、佳作选读

注意佳作中的意象选择以及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的运用。

四、写作实践

学生构思、列提纲、打草稿。

第二课时

一、继续写作

学生继续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二、修改草稿

强调“文章不怕百回改”。

三、完成上交

严格要求当堂上交作文。

第14篇:散文阅读教案

散文阅读复习之主旨概括

中山一中

许 武

学习目标:

1、了解并领会散文阅读命题“主旨辐射原则”;

2、掌握散文主旨概括的基本方法并灵活运用。

学习重点:

熟练掌握散文主旨概括的基本方法。

学习难点:

树立主旨意识并使其贯穿于散文阅读解题过程的始终。

学习过程:

一、文体特征,复习导入。

散文基本特征——“形散神不散”。 “形散”主要表现在:

1、取材自由:写人,叙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所谓“神不散”,就是文章主题集中鲜明。

二、考纲解读,以“神”领“形”。

把握考纲:

1、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2、把握不同体裁作品中的情境与形象;

3、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

4、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5、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有益启示。命题原则:主旨辐射原则。

主旨辐射的命题原则就是建立在主旨辐射写作思维基础上的,用文章主旨映照文章内容、结构和艺术手法,又以结构、手法和语言的运用对于表现主旨的作用作为思维主导的一种命题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一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的,还是有关结构的,或者是有关表现手法的,都是着眼于彰显文章主旨的依据和手段的角度提出问题,或者是从着眼于表现文章主旨思想的作用和好处的角度而设计问题。这已经成为中考散文命题的一种方向和原则。

主旨辐射的命题原则,其实质就是突出主旨在文章中的核心地位。 主旨概括主要方法:

1、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到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

2、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有的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如《荔枝蜜》。

3、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

主旨概括格式:

本文通过记叙(描写)……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三、学以致用,牛刀小试。

1、阅读散文《冬荷》,用所学方法概括其主旨。

2、遵循主旨辐射原则完成《冬荷》阅读题目,强化答题过程中的主旨意识,指导学生紧扣主旨答题。

四、课堂小结。

第15篇:散文阅读教案

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训练目标]

1、了解散文阅读中常见的几类题型,掌握有效的答题技巧、方法。

2、能有意识运用散文阅读的技巧、方法进行答题。

[训练重点]

即训练目标1。

[教学过程]

一、投影《2010年连云港市中考复习指南》考试说明中“理解与感悟”部分就现代文阅读提出的一段话,师提醒注意画横线的句子:

能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学作品。考查理解并解释文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整体感知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手法。总体要求是综合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学生的阅读方法,考查学生能否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师述:纵观近几年的连云港市语文中考的现代文阅读部分不难发现,除了一篇议论文和一篇说明文,最后那篇“文学作品”通常都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不得不承认,读这些优美的散文可以让我们得到享受,引发思考,感悟人生又怡情怡性,但因为是在考场上,要答题,甚至你答得会和答案相差甚远,失分也比较严重,所以常常弄得很多同学看到散文阅读就束手无策,无从下手,甚至有些谈“散文色变”,其实散文阅读也是有法可循,有技巧存在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散文阅读的方法、技巧。我们就以06-09年四年来连云港中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为依据来进行。先来看看散文阅读中几种常见的题型。

二、根据散文阅读常见的几种题型来探究答题技巧和方法。

(一)归纳概括类:(让学生说说这种题型常常会让我们归纳什么?)具体看例题: (06年)

21、与人相比,树有哪些优秀品质?请加以概括,分条概述。(3分)

●①树比人活的长久,但并不以此傲人;②树绝对不伤人;③树比人坚忍;④树会帮助人。(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07年)

22、那些“源于高贵心灵的精神源泉”给了作者怎样的帮助和影响?(4分) ●还我以洁净、刚健、平和;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生命;指引我人生前进的方向。(意思对即可) (08年)

21、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3分)

●十分喜爱——痛惜不已——充满敬意(每点1分)

投影每道题时,引导大家思考如何解题,即找到答案,简单思考后,直接投影答案。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和答案再回归课文,思考:你发现了什么答题窍门?(像这种归纳概括题型比较简单,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大胆发言。)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投影:“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线索、找答案,对与答案相关的句子、段落进行删留,一定要选取与答案紧密相关的句子,删去与答案无关的句子,适当添加组织,使答案明了、通顺。

还有一种归纳概括题,看起来它的答案在文中并不能直接找到对应的句子或段落,它更多得是需要我们自己组织,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是不是就由着我们随心所欲,信口开河了呢?

投影:(06中考)

2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小草的描写来揭示主旨的?请简要分析。(6分)

师简单引导如何解这两个题目。这就是概括主旨类的概括题,一般文中是不会有那么一段话会直接告诉我们文章的主旨,它要靠我们根据课文自己去“悟”。但是我们可以先看看课文开头或中间或结尾(特别是结尾),有没有什么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往往会有暗示主旨、点明主旨的作用,看这篇文章有没有,有在哪里。再让学生根据找到的语段去归纳答案。师投影答案:主旨是不管身处何种环境、地位如何卑微,都没有理由也不应该自惭形秽,而应像小草那样坦然、快乐地生活(2分)。文中对小草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极为细致,手法多样,形神兼备,特点鲜明(2分)。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小草纤细、柔弱、不受重视,却依然能昂然立着、怡然挺立、安然生活的特点,揭示了文章的主旨(2分)。

所以对这种题型,要特别提醒(投影):对归纳主旨类题目,要结合标题及文章,特别是注意开头、结尾抒情、议论性的语句、段落进行理解。如果原文中没有明显答案,要用自己语言组织的,要先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词语,建立在对课文的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自己进行语言组织。

师述:事实上,不管是学还是做一篇散文阅读,都不可能仅仅要求我们从整体感知上对课文进行归纳概括,我们往往还要字斟句酌,从细处对课文进行更透彻、深刻的了解。表现在考试中就往往是第二种题型:理解赏析类。对这种题型,又具体可以分成这样几种:

(二)理解赏析类:(从很大程度上说,理解了才能赏析,而赏析就是谈你的理解) A、A、(07年)

21、第①自然段作者说:“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浸”字的妙处。(4分)

●“浸”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陶醉之感。(意思对即可)

(08年)

19、阅读第①自然段,请品味“昏睡的葡萄藤醒了”这句话中“醒”字的妙处。(3分)

●运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蓄积一冬力量的葡萄藤在初春时节发芽、长叶的生命苏醒状态(充满生命活力),蕴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分)。

在这里注意引导进入角色法或进入情景法体会。有手法的一定结合手法。 B、(06年)

22、简要阐释“唐朝的地震不曾把它压倒,这些赞美会让它扑倒在地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3分)

●这句话运用象征(托物言志、比喻)手法,表面上说的是树,实际上说的是人(1分)。人容易战胜各种不幸和灾难,但常常会被名利压垮(2分)(意思对即可) (08年)

22、如何理解“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这句话?(4分)

●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价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使命的崇敬(2分)。作物是为果实而生的,它们的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一旦果实夭折,作物的生命也就黯淡了,提前进入生命的秋天(2分)。(意思对即可) C、(09年)

19、文章第一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3分) ●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画面。

思考讨论:从这三类理解赏析类题目中,你能有何发现?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投影:方法导航:不管是理解词义、句义还是赏析,都要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有时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谈对句子的理解。还有些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就好像为它遮上了一层面纱,就要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术”,指出其使用的手法,还原其真实清晰的意思,做到有的放矢去分析。

至于另外还有体会一句话、一段话的作用,分析标题的含义以及感悟、拓展类题目,我们将留到下节课学习。不管哪种方法技巧都得遵循着散文阅读的三步骤进行。

三、投影散文阅读三步骤: 散文阅读三步骤: 第一步:看标题,生疑问,读文章,明大意(什么内容,什么主旨)。

第二步:审问题,理思路,再细读,定区域(在与每个问题的答案有关的段落区域内对关键词句做好标记)。

第三步:扣原文,巧作答,分步骤,有条理。

四、做阅读《落花枝头》,师生探讨。

五、简单总结:实践出真知,方法技巧要从实践训练中获得,而总结摸索出了方法技巧我们又要去意识的运用,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六、布置作业:完成中考指南59页《心中的芦苇》。

第16篇:散文表现手法教案

散文阅读复习——常见表现手法

张红梅 【复习目标】

1、梳理常见表现手法

2、指导答题方法 【复习重点难点】

掌握常见表现手法答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常见表现手法

铺垫、对比、衬托、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二、归纳方法

(一) 铺垫

1、明概念

铺垫是前面有所交代,打好基础,以便后面的高潮的表现手法。一般用于文章开头。

2、示例题

阅读全文回答:文章开头从村庄的沉睡写起,有什么好处?( 2009年中考《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 》)

作者从村庄的沉睡写起,为下文写泡桐树的醒着和顽强的生长作铺垫。

3、得方法:为下文写〃〃〃〃〃〃作铺垫。

(二) 对比

1、明概念

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表现手法。

2、示例题

作者描写小枣树的意图是什么?(2008年中考《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作者描写小枣树的意图是用小枣树与杨木桩生存的环境条件、生存的状态进行对比,突出杨木桩的坚毅、顽强、积极向上的特点 。

3、得方法:用〃〃〃〃〃〃和〃〃〃〃〃〃进行对比,突出事物的〃〃〃〃〃〃特征。

(三) 衬托

1、明概念

衬托是以次要事物来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的表现手法。

2、示例题

第⑤段写油菜花的黄,为什么还要写柳芽的黄、菊花的黄、葵花的黄?(《遍地黄金》)

用柳芽、菊花、葵花的黄来衬托油菜花的黄,突出油菜花的黄很特别,是一种青春的黄。

3、得方法:用〃〃〃〃〃〃来衬托〃〃〃〃〃, 突出事物的〃〃〃〃〃〃特征。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1.对比的双方只能是相反相对的事物,衬托的双方一般是同类事物(如颜色,特点,品质等)

2.对比可用于全文,衬托只用于一段或几段中。

(四)托物言志

1、明概念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表现手法。所托的物要与自己的情感(志向)有相通之处。

2、忆课文

《白杨礼赞》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北方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游的精神的赞美。

3、得方法:借〃〃〃〃〃〃来抒发了作者的〃〃〃〃〃〃之情。

(五)欲扬先抑

1、明概念

欲扬先抑就是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更有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

2、示例题

文章开篇写我讲杨木桩“顺手捎回”任意一插的情形,结尾却写“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2008年中考《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不矛盾,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写出了作者对杨木桩由漠视到喜爱的情感变化,更突出了作者对杨木桩的喜爱、赞颂之情。

3、得方法:写出了作者对〃〃〃〃〃由〃〃〃〃〃到〃〃〃〃〃的情感变化,更突出了作者对〃〃〃〃〃之情。

三、中考演练(选做

1、2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竹 苏沧桑

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全品中考网

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新生般踌躇满腹;银杏终于褪去一身浓艳,和蓝天的高洁媲美;法国梧桐是老实人,沉浸在年代久远的优越感里,并不知道,有一种鹅掌梧桐,要悄然代替它无敌的位置;兰花三七,像极熏衣草,却更美,所有的花都虔诚地朝往一个方向,像被一种崇高使命蛊惑;浮萍无根,却有心肺,挣脱着随波逐流的命运。贪婪的蔓,不知羞耻地攀爬在高大的冷杉上,一边嗜血,一边甜言蜜语„„

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要开花!我要结果! 甚至动物。三只人工繁殖的小老虎,眼睛都未睁开,拼命争抢着狗奶妈的乳头。

甚至那口奇异的千年古井,都像藏着无穷的欲望,日夜暗涌不息的水,居然漫过高出地面一米的井沿。如果将井沿继续垒高,水会怎样?全品中考网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要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这样才能安身立命,才能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真是空的吗?

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周围无数青光 2 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全品中考网

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全品中考网 他是淡竹——全球原始淡竹林最大群落中的一员。从外表到骨子,都是竹子中的最淡——淡紫、淡红、淡褐、淡绿,淡泊。所以,他与世无争到看淡生死。

他可以很入世。生可以防风,成荫,美化环境,死可以做篾,成为最土最实用的晒竿、瓜架、凉席,竹桌竹椅竹篮。

他也可以很出世。他是箫与笛的前世,不死的魂魄随天籁之音往来天地之间,优雅散淡而隽永。

当然,这并不表示他逆来顺受,他会和压在头顶上的积雪抗争,他不允许荒草占领脚下的领地,他摇曳着枝竿向毒蛇示威,他告诉所有的竹要独善其身兼爱天下。

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 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 他是我们身边那些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他们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清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的丰衣足食。

于是,这些自由快乐的心灵,站在一个孤寂的阵营里,成为人世间越来越弥足珍贵的另类,风雨过处,仰天长笑。

1、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主要写淡竹,为什么在第3-5段写到稻子、银杏、法国梧桐、千年古井?又为什么在第16-22段写到李白、陶渊明、郑板桥等人?

3、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稻子,正是扬花灌浆的妙龄,名牌大学生般踌躇满志。

②浓墨重彩是一辈子,云淡风轻也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也是一辈子。

4、结合本文对“淡竹”的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

四、课堂评讲(学生板书答案,老师点拨、纠正)

五、布置作业

第17篇:散文阅读教案

散文阅读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散文的基础知识

2、了解散文阅读的考点及常见题型,培养题型意识。

3、掌握散文阅读的答题思路和技巧。

【学习重点】总结归纳散文题型、答题思路及答题要点。

【学习难点】掌握方法,学会答题

【学习方法】讨论法 总结法 练习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翻阅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散文的阅读一直都是考查的重点,这节课我们进行散文阅读的专项复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知识回顾

复习散文相关知识。

1、什么是散文?

2、散文的特征。

3、散文的线索。

4、散文的主题。

四、考点透视

1、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2、重要语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考点一:感知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经典题型示例:云南中考试题《千姿百态花烂漫》

24.本文的行文思路是:

首先写 ,

其次写、。

最后归纳小结,表达作者的心愿。

(1)教师提示审题要点。

本题考察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如何快速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我们要利用各段的中心句或者承上启下句来帮助我们感知内容,理清思路。把各段的中心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清楚地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

(2)学生组织答案,教师点评。

25.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1)教师提示审题要点。

概括文章的中心,需要把握作者融会在文章中的主观感受,我们可以借助文章中的抒情议论句和反复出现的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2)学生组织答案,教师点评。

(3)学生自己总结答题方法。

解题钥匙:

1、找关键词句(各段的中心句、承上启下句、反复出现的词句、抒情议论的句子)

2.概括文章内容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3.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挑战中考:(2010南京中考《天窗》)

18、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

学生组织答案,教师点评。

考点二:分析重要语句在语境中的含义

经典题型示例

(2010南京《天窗》)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含义:

(1)教师提示审题要点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结合文章内容,化含蓄为直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清楚。

(2)学生组织答案,教师点评。

解题钥匙:

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含义包括表层、深层。抓住句中关键词语,联系文章内容或中心理解句子含义,化含蓄为直白。

考点三: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

经典题型示例

1、南京中考卷《丁香赋》

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引导学生分析答案示例

总结答题格式。

表述方式:

1、抓角度(用词、修辞、写作手法)

2、扣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

3、析感情(主旨、情感)

2、语言赏析练习: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

——《那树》 挑战中考

1、(2010南京《天窗》)品味文中划线句子: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五、一试身手

分组讨论,根据这节课的训练题型,将散文《大地的语言》作为材料,编写三道模拟题,并做出答案,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1) 根据本节课训练的考点,小组合作设置题目并明确答案。

(2) 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形成互动。

六、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完成《千姿百态花烂漫》《天窗》的其他阅读题。

第18篇:儿童散文教案

第七章

儿童散文

儿童报告文学

第一节

儿童散文

教学目标:1掌握儿童散文的艺术特征。

2通过分析作品,提高学生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1儿童散文的特点

2作品鉴赏

教学难点:鉴赏

教学课型:理论课、赏析课 教学课时:4课时

教材处理:课件制作,补充课外资料 教学方式:讲授法 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作为一种文体,自古有之。在古代,文艺理论家们是根据语文押韵对文学进行分类的,这便把所有的文学作品分为两类。韵文和散文。凡不讲究押韵的散体文章都是散文。这是最早的概念。

五四以后,作家根据作品结构的样式进行分类,使散文概念的外延逐渐缩小,成为小说、诗歌、戏剧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20世纪50年代,散文开始逐渐摆脱纪实性的约束,从新闻、特写等文体中分离出来,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纯文学的门类。这也是现在人们常使用的概念。

二、什么是儿童散文

儿童散文出于五四时期,是从现代散文中分化出来的。儿童散文几乎一开始便走狭义性的散文之路即以记真人真事、真情实景为主要内容,真实抒发作者的心灵感受。结构形式:形散神不散,篇幅简短自由,注重意境表现等特征。散: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神不散:主题,思想内容。由于其读者的特殊性,因此作者在叙事写景、抒发心灵感受、生命体验时必然要考虑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审美感受、审美能力等因素。

三、阅读:

给材料《纸船》和《小太阳》,让同学们阅读分析,感受儿童散文的特征。 《纸船》(郑振铎):

此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家献给儿童的一件精致的礼品。郑是儿童文学的热心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早年在《小说日报》中特意开创“儿童文学”专栏,呼吁作家为儿童“介绍些新的东西”并自己身体力行。本文就以散文诗的笔法(诗歌分行排列法),其纯正的感情,浓郁的诗意和精巧的文字,成为一篇儿童散文的佳作。行文中充满着儿童渴望友谊的真挚之情。 《小太阳》(望安):

作者的创作构思上极为灵活,把桔子和亲情结合起来。长幼之间和谐、温馨的美适合幼儿的审美情趣,贴近儿童的生活现实。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及天真善良的童稚心理。

四、儿童散文的特征

1、童心和童趣是儿童散文的灵魂

儿童散文的作者一般都是成人,他的情感情绪、生命体验必须让儿童读者所接受。因此,作品还要有一颗“童心”,在情感上要足以引起小读者的共鸣。优秀的儿童散文都会让人感到一股充溢全文的童心稚气。如上两篇。又如刘半农《雨》。

作品写一个幼儿在雨夜临睡前偎依在母亲的怀抱,聆听窗外的雨声,向妈妈发出种种的疑问,不仅引出了母亲的笑声,从中也准确表现了幼儿对大自然的种种景象迷惑不解的复杂感情,自然流露幼儿善良天真的心态。

2、选材和立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儿童散文一般多选用知识性、社会性、思想性、情感性较强的题材。就同一题材,其立意也有很大的灵活性、差异性。如鲁兵《春娃》和胡木仁的《圆圆的春天》 3情节处理的灵活性

(1) 截取一些场面或单个细节营造美的意境。如《石榴笑了》、《摘苹果》 (2) 注重对情节的叙述。当然它不像小说那样讲究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构造和完整细致的典型人物的塑造,但儿童偏爱故事,喜欢有情节的内容。因此,为增强儿童散文的可读性,创作者往往就格外重视情节描写类似白描似的故事、人物写真,以充分调动儿童的阅读兴趣。如冰心《小桔灯》谢武彰《鱼》。

4、优美、活泼、朴实、简约的语言特征

散文是一种非常优美自由的文体,对语言的要求相当高。儿童散文同样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对儿童而言,优美、活泼的语言肯定充满活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摘苹果》,但朴实、简约的语言同样也受他们的青睐。如《养虫》

五、散文儿童的分类

1、叙事型(记人为主、记事为主):记人

2、状物定影型

3、抒情型

六、作业布置:上网查找儿童故事和生活游戏,课堂讲述。

七、作家作品链接

(一)、班马简介

作品、理论成就等

(二)、班马作品展示和分析

重点:两种风格对比,尤其是阳刚美在作品的体现班马儿童散文中的男性气质(阳刚美)

1.在境界上的阳刚美,开朗,雄浑,显示一种涵盖万物,包容无限的胸襟气度。开阔雄浑就象 在歌剧院中,那雄浑的交响乐激荡久久,又如万里无云,一片开阔,感觉世界就是有如“星汉灿烂,如出其中,日月之行,如出其里。” 就如班马的作品中《大山奇想》他把对大山的想象,涵盖的那种山的胸襟,包容无限的气度,如那\"我问:山呀,搬一座到我的城市?山 说:不,我在大自然的故居......\".把和山的对话,用一种海一样的量数,真实地体现了男孩子对山的幻想.把不可能的变成现 实.这种境界是阳刚之体现. 2.从气势上说呢,奔放劲健,磅礴有力,一泻千里似的不可阻隘,而所谓的\"行神如空,星期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即是此意.而气势的劲健磅礴又有两层的含义.就是力度大和速度快的体现.如班马的《大皮靴》。又如班马的散文中的,《飞去的硬壳甲虫》把孩子丰富 的感情世界气势的写了出来。总之,从气势上看,阳刚之美是遵劲、猛烈的动态美,金鼓 鞑的壮烈美。 3。从色彩上看,阳刚之美色彩鲜明而强烈,斑烂夺目,大多是浓墨重彩,具有华丽之美的那种铺锦烈绣似的特点,“赤澄黄青兰紫, 持彩练当空舞”就是阳刚之美再色彩上的体现。而如班马的〈蜡笔〉冷色和暖色的对比,鲜明醒目,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体现一种阳刚 之刚毅与自信。

如,

总之阳刚美和阴柔美是一种贯通艺术整体的美。

(三)在班马散文中的具体体现

(1)散文中的意境

《 蜡笔》这篇散文充满男性气质。它通过一个小男孩的“意愿画”表现了幼儿热爱自然,向往成熟的心态和愿望。作品意境开阔,想象大胆奇特, 为孩子展望出雄奇壮丽,令人神往的世界。作品语言有魅力,句子的跳跃安排,极富幼儿情趣,合乎幼儿的跳跃性思维,表示冷暖色调的 词语的交叉使用,鲜明醒目,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行文简练干脆,透出小小男子汉的 刚毅和自信。

作品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和勇敢坚强的个性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2)语言和气势---色调,拟声词,手法等

班马的作品中也有体现阴柔美的体现,与阳刚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下我们就来分析对比里面的各种特色。

如《飞去的硬壳甲虫》 在人们眼里,儿童中是天真浪漫、幼稚无知的。其实,这是对儿童的误解。读了《飞去的硬壳甲虫》我们不难发现儿童也有着丰富的感情 世界。

文章中无论是诗意的体现还是用词与语言的描写都充满了一种柔美的气息,很好地体现了班马散文中阴柔美。于阳刚美行成教为强烈的对 比。

八、小结

第二节

儿童报告文学

教学目标:掌握儿童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教学重点:儿童报告文学的特点和类型 教学难点:报告与读者对象的适应性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课时:4课时

教材处理:课件制作,补充课外资料 教学方式: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儿童文学中,儿童报告文学虽然比童话、小说、诗歌、戏剧等体裁都要年轻得多,然而,它却以一种清新的、泼辣的姿态,赢得了广大少年读者的喜爱。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它已经在儿童文学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二、儿童报告文学的概念:

它是新兴的一种儿童文学体裁。它是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情节及时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对儿童有深刻影响的真人真事的作品。也就是说,它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通过动人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儿童的所作所为和儿童所关注、所向往的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报告文学属于纪实文学,它以文学的手法表现新闻题材的人物或事件。新闻性、真实性、文学性是其主要特点。儿童报告文学在这三方面与一般报告文学的要求是一致的。

儿童报告文学因读者对象是少年儿童,所以它在题材和表现方法上有其自身的特征。

三、儿童报告文学的特征

1对当代少年儿童生活的热切关注;儿童报告文学以表现与读者同时代的少年儿童真实生活为主要内容。如孙云晓的《少年巨人》中的系列报告文学,它的主人公都是科技、文艺、体育等方面涌现出来的“小名人”、“小尖子”;冉红的儿童报告文学集《留学生和大公猫》共有7篇作品,分别记述了新疆儿童以自己的才智和勇敢精神所编织的7个生动故事,通过对小主人公事迹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不同民族孩子的性格和生活图景;

2对现实的冷静思考。孙晓云的《春城的一场暴风雪》,就少年儿童的教育、培养等社会问题作了严肃的揭示与披露,以期引起人们的思索、警觉和注意。这些作品,有的表现现实生活中富有新闻性的少年儿童人物,透过他们,读者能够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

3适应儿童读者的接受特点。报告文学是一种叙事文学,它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记叙和描写。但它又是一种“文艺性的政论”,议论、抒情的因素也是作品中常有的,有的作品甚至有较强的政论色彩。但儿童报告文学中的议论和抒情要求适当,并切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心理与接受能力。具体地说,应体现如下几方面:

(1).画龙点睛。儿童报告文学中的议论,应在形象化描叙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起到深化主题、启迪读者思考的作用。不宜过多,不宜空谈,不宜脱离或冲淡了文学形象。

(2).适“度”。政论必然要带着理性色彩,但不要刻意追求“理论深度”,不要论辨性太强。应使少年儿童阅读感到亲切好懂,易于接受。

(3).感情的抒发要酣畅自然。儿童报告文学,作者对所写的人与事的评价和感情、对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观点和态度应是十分鲜明和强烈的,感情的抒发应当酣畅自然,而不要无病呻吟,不要有丝毫做作,否则不受少年儿童读者的欢迎。

四、儿童报告文学的分类 按表现形式分: 1通讯报告。(以报告事件和现象为主)是一种用形象化和典型化的手法写的、适合儿童审美需求的文艺性的通讯。

2人物特写。以人物为中心,着力刻画其思想、性格、才干、作风的作品。

3社会调查报告。是以人物为中心、为主线,它意在通过一些相关材料的综合、比较揭示某一社会现象,提出某一社会问题。

四、小结理论

五、讨论:

结合《夏令营中的较量》,谈谈报告文学的特点。 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小结。 (1)问题尖锐,直逼现实 (2)以小标题形式全景式报道 (3)情感态度鲜明,有极强的冲击力

六、作业:阅读作家链接

第19篇:15 散文教案

15 散文二篇01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深渊:很深的水;

新课导入生命是何等精彩,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了作者对一生中的三大追求执着坚定的信念;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永久的生命》1.感受真实;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1.准确认读并理解“兴味、洗涤、凋谢、遏制、濒临”知识与技能 等词语。 教 学 目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了解散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魅力 1.通过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字里行间所传达的真诚和过程与方法 睿智,获得思想的启迪。 2.体会作者言简意赅的语言特色。 领略两位作者对生命和人生深刻的见解,让学生们学会珍惜生命,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曾在北京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课 前 预习作者简介 文井童话寓言集》等。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

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永久的生命》:本文选自《严文井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写作背景 观情绪。 《我为什么而活着》: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胡作玄、赵慧琪译。略有改动。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兴味(xìnɡ) 洗涤(dí) 卑微(wēi) 土壤(rǎnɡ) ....读准牛犊(dú) 茸毛(rónɡ) 消逝(shì) 繁殖(fán) ....延(màn) 凋谢(diāo) 遏制(a) 濒临(bīn) 字音 蔓....俯瞰(kàn) 深渊(yuān) 星辰(ch?n) ...殖(zhí)繁殖 蹦(banɡ)蹦跳 辨清字形 值(zhí)值日 崩(bēnɡ)崩溃 植(zhí)植树 绷(bēnɡ)绷带 卑微:地位低下。 消逝:(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兴味:兴趣。 濒临:紧接,靠近。 理解俯瞰:俯视。 遏制:制止,控制。 词语 臼齿:牙齿名。在口腔后方的两侧,一般上下颌各一个。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牛犊:小牛。 洗涤:冲荡;清洗。又作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飓风:最初只指加勒比海的热带气旋;后来又可指任何具有狂风的热带气旋。 深渊:很深的水。 缩影:指可以代表同一类型的具体而微的人或事物。 新课导入 生命是何等精彩,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两位大师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永久的生命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题目为“永久的生命”,如何理解? 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活出价值,就能使生命变得神奇和不朽。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本文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讲了什么? 分为三层。第一层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第二层再谈生命的永新课展开 久,正面展开;第三层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从生命的短暂和生命延续上,感悟到生命的快乐和威势,对生命发出由衷的赞叹。 我为什么而活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请问答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是什么?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感悟精彩句子】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这三种感情”比作“飓风”,表现出

了作者对一生中的三大追求执着坚定的信念。 【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认为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永久的生命》 1.感受真实,说服力强。 作者在文中运用自己对生命的亲身体验,具有生活的实感,再对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作出阐述,有很强的震撼力和说服力。 2.欲扬先抑,起伏有致。 作者在开头阐述了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见解,随后对生命充满乐观写作方法运用 1.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阐明自己活着的理由。作者认为,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分层阐述,条理清晰。 2.用词准确,饱含深情。 例如,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以上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为题,写一篇随笔。 教学板书 的看法,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如此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我为什么而活着》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这两篇散文都是探究生命的,文章虽然短小然而内涵丰富。因为学生们毕竟年级还小,对人生的感悟并没有那么深,因此在理解课文上存在着一些难度。我让学生们反复阅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刻哲理,引导他们接受两位哲学家的理念,同时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这样就容易多了。

第20篇:散文阅读教案

九年级语文期中复习----散文阅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考点归纳: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归纳主题思想,概括文意或感情等。

2、理解关键语句、中心句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深刻含义。

3、五种表达方式的识别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4、某句、段在结构或内容上的作用。

5、描写的各种类型及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6、表现手法的区分及其作用。

7、自选角度鉴赏文章的艺术技巧。

8、结合相关材料谈感悟说启示。

二、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思路

1、要了解有关散文的基本知识。掌握关于散文文体和写作的一些基本知识,才能从容应对文题中所出现的“术语”。如果连题目的内容都无法看懂,阅读欣赏就要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准确答题了。

2、要认真细腻地品析作品。散文重在情味,不管是叙事、写人,还是写景、抒情,总是讲究意味深长。它的一词一句,都是为着“意味”、为着“情感”。我们在赏析阅读中,在应试阅读中,要善于“品”,善于“析”,注重从字里行间深切的体味出作品内涵的情、理、意、味,即作品对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悟。

三、答题技巧与套路

(一).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1.直接概括全文内容。

2.回答某一段落内容或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解题钥匙:

1.概括文章内容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明确主题的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题形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品味词语

1.解释词语含义。

2.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解题钥匙: 1.解释词语要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含义,即结合语境答题。格式:“××”一词原指„„,?这里表达了„„。

2.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 答题模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手法与内容结合(共同点),表现了什么情感(特点),表达效果。 品味句子

答题模式:运用了什么修辞,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①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引起 下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②文中: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 ③文末: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使结构完整„„ 答题模式:

文中重点语句或重点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有两点:

一是内容上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多角度思考分析:①内容的充实作用;②主题的 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用等。 二是结构上的作用:

①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 念,推动情节发展作用; ②中间:过渡照应的勾连,承上启下作用;

③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作用。 (3)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4)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作用:结构 ①贯穿全文线索; ②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内容 ①表明写作对象; ②概括主要内容、情节

主旨 揭示(透露、点明)主旨

人物 表明人物„„性格(品质),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

写法 修辞手法 (如:a、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b、一语双关,既指„„ ,又指„„ )

(三)表达方式

答题模式: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意境,思想等)。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考试重点是描写: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四)表现手法

答题模式: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与语境结合有什么特点,突出表现什么情感(性格,意境,思想等)。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衬托)、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咏物寄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卒章显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等手法。

(五)人称作用

解题思路:结合考题内容作具体化分析其作用。一般从作者和读者的感情方面回答。 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更具有震撼力。如“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 “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六)开放性考题 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 可以引用名言或诗文回答。

当然,现代文阅读,内容包罗万象,题型层出不穷,形式千变万化,但答题时只要注意:(1)认真审题,弄懂题意后作答,不能望文生义,轻易作答;(2)熟记各种文体的阅读知识,避免知识错误;(3)掌握一些常见的解题的解题技巧。

《散文教案模板.doc》
散文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