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语文公开课教案

《绿色蝈蝈》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 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内容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设计

1、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绿色蝈蝈 ’

3、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4、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5、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6、信息反馈:

推荐第2篇: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地点:八(3)课室

授课者:清水居士

时间:2014.03.05 课题:《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本文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熟悉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3.朗读背诵全文。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领会作者笔下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了解他无拘无束、任性自得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1.借助本文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2.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通过理解和分析、熟悉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2.了解作者无拘无束、任性自得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课前朗读课后古诗词。 二:导入新课:

1.朗读吴均的《山中杂诗》。2.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 三:讲授新课。

(一)预习检查。听课文朗读录音,掌握生字词的读音。

(二)逐段朗读课文,领会文言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段意。第一段: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第三段: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

(三)试背诵课文。四:小结。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五:布置作业。

1、以《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为题,用现代书信的格式重写课文。

2、完成练习书基础练习和课内阅读练习。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教学流程:

组织教学

↓ 导入新课

教师点拨←学习探究课文→学生朗读、思考、领悟

↓ 小结 ↓ 布置作业

推荐第3篇:四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题:15一路花香

执教人:章祖银

执教时间:2012年11月13日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琉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挑水工说的一番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涵。

4、通过阅读理解,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具准备:小黑板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这一段,说说这段写了什么?

2、出示句子:那只完好的水罐„„感到十分惭愧。

(1) 指读这句话,说说这两只水罐在“性格”上有什么不同吗?从哪体现? (2)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交流 (3) 指名说 (4) 师评议并小结

3、齐读挑水工和坏水罐之间的对话

(1) 联系第三段,想想挑水工为什么让坏水罐看路边的话? 指名说说并评议

(2) 从挑水工和坏水罐之间的对话,你体会到什么?师引导学生回答

4、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第三段

1、齐读,明确这一段写了什么?

2、当破水罐再次感到伤心、愧疚之时,挑水工又是如何劝说的?

3、从“难道、只长在你这一边、早知道、利”等词的运用中说明了什么?

4、出示句子:如果没有你„„美丽的花朵呢? (1) 这句话强调了什么?换成陈述句应怎么说?

(2)从这句话中你又看到破水罐有什么自身价值?

5、分角色读一读

(三)拓展

1、联系好、坏水罐的话和挑水工的话想想好、坏水罐都应怎么重新认识自己?

2、理解课题“一路花香”

三、总结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了这篇课文,你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呢?

四、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15 一路花香

好水罐:骄傲自大

对自己了解不全面,偏于一面 坏水罐:惭愧、自卑

道理:既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应全面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发挥它的作用。

推荐第4篇:四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 8.三顾茅庐 执教人: 童 前 璧 执教时间:2015年4月3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培养学生重点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制作有关课件;学生搜集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个人物?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成语是汉语言的一大特色,含义深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

板书:诸葛亮(引导生看“诸、葛”的字形)

(认识诸葛亮)孔明——卧龙

“诸葛”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上官、夏侯、司马、玄武„„)

二、初读课文。

1.由这个题目你还想问自己或我什么问题呢?下面我们就带着问题去读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

2.检查课文朗读,及时正音。

(1)请同学读第一节。刘备为什么要请诸葛亮出山?

看来,刘备确实是——胸怀大志。这段就讲了刘备前两次去拜访诸葛亮„„但仍没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中就写他第三次拜访的经过。这次他拜访到了没有?谁来读第二节。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板书:结拜)这一节中有一个词语是什么意思?他还有个故事呢?叫什么?(桃园三结义)

刘备、张飞、关羽在桃园结拜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所以称为“结拜兄弟”,明白吗?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比较长,请两个同学来读。描写卧龙冈景色的部分谁来读?

接下来刘备是怎么拜访的呢?谁继续读下去。

(4)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指导“塞”的读音。

(5)指名读第五自然段。一起再读读刘备的话。

三、读文导写。

1.隆中的景色怎么样?请同学们自己再来读读这段话。 出示:秀丽宜人。什么意思?美丽动人。读好这个词。

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山冈、松林、溪流、竹林)你喜欢这儿的景色吗?为什么? 重点指导“蜿蜒起伏”:蜿蜒什么意思,看它的偏旁。汉字的偏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山冈弯曲高低在人们眼中就像——(卧龙:诸葛亮)等待谁让他腾飞?

“青翠欲滴”是什么意思?

“疏疏朗朗”和“清澈见底”要指导读好。

真是一块宝地,谁再来读读这段话。最后齐读。

2.请你也用“来到„„只见„„”写几句话。

提示:写你去过的地方。先找出这个地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

3.教师择优赏读。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推荐第5篇: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一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师

何嗣媛

1.一去二三里

一、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字,会写“

一、

二、三”3个字。认识1种笔画“”。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材说明

课文是一首古代童谣,说的是郊外幽美的景象: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住着几户人家。山里有几座亭台,树上、路边盛开着各色的花。

本课有两幅图,图一是诗中的画面,图二帮助学生认识和运用十个数字。

三、教学重点难点

认字写字,辨认“

八、入“”

九、几”。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会写“

一、

二、三”3个字。2 认识1种笔画“”。

一、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要求学生观察住所周围有些什么景物。

(二)谈话引入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呢? (三)板书课题

1、一去二三里

(四)自读课文

对照插图一,说说两个小朋友看到了什么,在图上找出“烟村、亭台、花”。

(五)自学生字

画出课文中的数字,读给同座听。

(六)认字、写字

1认字

12个生字重点在读准字音,区分平翘舌音“

四、

十、三”。教学中可让学生先尝试认读图二下面的生字,再借助文中的注音纠正读不准的音。如同座的两个学生,一个认我会读的字,另一个对照拼音听读准否,听完后帮一帮,然后交换角色。学生自练后,教师用卡片检查,比比哪组读得既准又快。

认记生字为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认字积累,采用形象、有趣的方法帮助学生认清记牢。如“八”与“入”、“九”与“几”字形相近,可让学生想想“

八、九”各像哪个字,不同在哪里。学生答后教师归纳:“几”字出头“九”,“入”字分开“八”。巩固识字的形式要多样。如用简笔画让学生选生字卡片填空:(

)块田、(

)片瓜、(

)条鱼、(

)朵花、(

)个球。

2写字

学生首次在田字格里学写汉字,写字前要让学生知道田字格的作用是帮助把字写端正,写匀称。教他们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和小格的说法,配上拍手儿歌记一记:“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要会写的三个字只含基本笔画“一”,要认识并指导写法。一只有一笔“一”。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写在横中线上,左右各半,长度相等。二两横上短下长,先上横后下横。上横写在上半格,下横写在下半格。也是竖中线两边左右各半,长度一样。三有三横,第三横长。从上到下,不仅左右各半,而且横与横之间距离相当。指导写字可教一个写一个,也可让学生先描一描,看看三个字都有怎样的笔画,长短一样吗?为什么范字写得好?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示范并点拨要领。写字要注意写字习惯的培养。本课是第一次指导写字,重点要求学生在动笔前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描、临之后比一比,每笔要一笔写成。

二、作业(练习笔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背诵课文。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抽学生读生字

二、指导朗读课文

三、词句解释

1、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2、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3、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4、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二

三、四

五、六

七、八九十”都是虚数,意思是说距离不远,人家不多,有几座亭台,有许多花儿。本课只要求学生知道“里”在诗中的意思。教学时让学生在插图中指指、找找即可。解释“里”要结合实例,让学生大概知道一里有多远。如果教室到桥的距离有200多米,就告诉学生一里相当于桥到教室一个来回。

四、朗读、背诵

课文儿童情趣浓,语句琅琅上口,边读边想,诗中的画面即可在脑中形成,在熟读之后可让学生背出来。

指导朗读时可启发学生设想自己就是画中的孩子,正在告诉别人自己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让别人也感到那地方真美。朗读时“一”要变调,在第四声前念第二声。句中要注意适当停顿,数词可稍重些,突出山村之小,景色之美。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五、实践活动

1、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课的生字。如教室内的课程表、座次表,教室门上的班级标牌,家里的日历、报纸……比比谁找得多。

六、布置作业

课后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用上了这一课的生字,下节课交流。

推荐第6篇:六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1.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

1 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

3 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5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6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

7 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推荐第7篇:二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二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执 教 人:朱金花

指教内容:2 《蚕姑娘》

执教时间:2014年3月3日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认识不写。理解词语。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诵读课文。

2、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一、导入新课,解题

二、初读指导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圈出生字,标上自然段序号

2、检查反馈

3、同桌之间互读课文,互读互评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合作交流:蚕的生长阶段经历了几个阶段?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卵——蚕——茧——蛾

3、小组合作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抽读词语

2、指名说说:蚕的一生一共要经历几个生长阶段,分别是什么?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蚕的第一阶段——蚕卵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说:蚕卵是在什么情况下孵化出蚕姑娘的?

2、暖洋洋是什么意思?你能说出相类似的词语吗?

3、师小结,学生齐读。

(二)学习蚕的第二阶段——蚕

1、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余学生思考: (1)“蚕床”是什么意思?“黑衣裳”指什么?

(2)蚕姑娘吃了几天的桑叶后,她做了什么?用笔圈出表示蚕姑娘动作的字词。 (3)蚕姑娘在睡之前长什么样子?睡醒之后又长什么样子? (4)、指名说,全班交流 (5)、指导朗读

2、蚕姑娘经过了这次蚕眠后,还睡了几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发现的? 比较认识句子,理解“又”的含义

3、过渡:是的,蚕姑娘还进行了三次蚕眠,在这三次中她又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自读课文第3——5自然段,完成表格的填写,再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4、学生齐读课文第2——5自然段

5、师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四次的蚕眠过程,蚕才能不断生长,并最终向着蚕茧的阶段演变。男生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

(三)学习蚕的第三阶段——蚕茧

1、交流:这里“新的房”指什么?“蚕山”又指什么?

2、看图,指名说说:蚕茧漂亮吗?

3、师小结:如此好看的蚕茧,是蚕姑娘不断吐丝的结果。那么在朗读时我们

要怎么读呢?师范读指导,学生齐读。

(四)学习蚕的第四阶段——蛾姑娘

师过渡:漂亮的蚕茧结成了,那么可爱的蚕姑娘去哪了呢?

1、女生齐读第七自然段。指名回答,师补充认识:此时的蚕姑娘称为蚕蛹。

2、“茧子开了天窗”是什么意思?想一想是谁做的呢?

3、从小小的蚕姑娘,变成蛾姑娘,你感到惊奇吗?指导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

三、总结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完成填空

2、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你记住了吗?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四、布置作业

1、将蚕姑娘的生长变化过程说给家长听。

2、完成同步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2、蚕姑娘

生长阶段:卵——蚕——茧——蛾

生长过程:吃——睡——脱——醒——变

样子变化: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一—天天发亮

第三课时(略)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2、学生齐读课文

3、指名说说蚕姑娘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

二、课堂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2、比较句子变化

三、指导课文背诵

1、出示背诵提纲

2、学生自由练背

3、指名背,齐背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推荐第8篇: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第 9 课: 鲸

时间:2016年10月 12 日 第7周 星期三 第3节

执教人: 陈登德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表达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教学准备:鲸进化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齐读课题。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鲸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能告诉大家鲸可以分哪两类吗?(须鲸、齿鲸)

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三、学习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作者一上来就向我们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体形大)

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说明鲸的体形大的?

根据学生回答,指导归纳说明方法并指导朗读。

过渡:除此之外,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根据刚才的学习方法展开学习。

(二)学习第四——七自然段

1、示学习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作者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他是怎样介绍的?

2、生自学。

3、汇报交流:哪组先来说,你们一组都读懂了哪部分的内容。

吃食

(1)须鲸和齿鲸在吃食上有什么不同?从中你体会到鲸吃食有什么特点?(食量大)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分男女生读课文。

呼吸

(1)鲸呼吸时有什么特点?(用肺,喷水柱)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形状也不一样

(3)画一画鲸呼吸时喷出的水柱。出示学生的画,判断说明原因,用上“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4)师引读。

睡觉

(1)鲸睡觉时是什么样子的?(聚、头朝里、围成一个圈)

(2)出示鲸的图片,指明上台摆败看。

(3)对鲸睡觉的样子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读。

生长

(1)通过这一段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齐读课文。

(三)学习进化过程

你们知道吗?很早以前鲸并不是这样的?出示鲸的进化图片,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陆地——浅海——海洋)

鲸的进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指导朗读。

默读全文:说说为什么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四、片段练习

通过课文,我们了解了鲸的体形、进化、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课前大家也收集了不少知识,如果你是鲸,最想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知识。

我们就来写一写

出示图片:

鲸的自述

大家好,我叫鲸,来自大海深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你所收集的资料中,选择一个方面进行介绍,注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将特点介绍具体,详细。

学生练笔。

出示学生作品,集体评讲。

推荐第9篇:语文公开课《长城》教案

白龙小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公开课教案

题:四年级人教版上册17课《长城》 执 教 人:孟旎

执教时间:2013年10月24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崇山峻岭、气魄”等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过程与方法;

1、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重难点:

重点:图文结合,感悟课文内容,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难点: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幻灯片 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学为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展示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并有感情地朗读。

2、长城究竟是一处什么样的建筑,让那么多伟人都来赞美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长城。

二、图文对照,逐段学习。

1、观察远景图学习第一自然段。(出示幻灯片)

(1)远景怎样?(像一条龙)

(2)借助图画理解“蜿蜒盘旋”“崇山峻岭”

(3)什么地方说明了长城“长”的特点? (“一万三千多里”,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实例:二十年前,有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508天。)

2、看近景图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后思考:

课文中的哪句话表现了作者的观察点?(来到长城脚下)

(2)这一节有几句话?介绍长城的那些建筑?(六句。分别写作者来到长城脚下;长城的高大坚固;城墙顶上;外侧的垛子;城台)

(3)图文对照,指出图上垛子、射口、了望口、和城台的样子,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3、综合两图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作者为什么会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围绕站、踏、扶、自然来理解)

(2)从哪里可以看出修筑长城的艰难?(条石多、重、条件落后)

(3)用多种方式朗读第三自然段。(师范读、生赛读等)

4、读第四段。

(1)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从长城的长和大想象到建筑的困难,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所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体现了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应该为我们有长城这样伟大的建筑而感到骄傲、自豪。现在就让我们怀着骄傲、自豪的心情把课文美美地读一遍,看看你们的读书声能否得到在座老师的掌声。)

三、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1、画出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一句话。

2、总结谈话:长城建筑规模宏伟,气魄雄伟壮观,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它高大坚固,建筑结构巧妙合理。它建筑在崇山峻岭,施工环境艰难;它动用的材料重大、数量多;它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学习《长城》这一课,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我们胸中回荡。

四、作业安排: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远看 像条巨龙

长城近看 高大坚固 伟大的奇迹 (气魄雄伟 ) 联想 劳动人民的智慧

推荐第10篇:三下语文公开课教案

趣游成语迷宫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目的:

1、了解学生对已学成语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积累、运用成语,体会成语的魅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培养学生积极的团体合作精神。活动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成语。

2、多媒体课件。

3、音乐《飞得更高》。活动模式:

小课题式课堂小组竞赛模式 活动过程:

一、情趣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成语迷宫,那里充满着趣味,你们想不想去?不过想进入成语迷宫,需要你们团结合作,用你们搜集到的成语来打开大门。各小组每个同学都要说一个成语,不能重复,大门才能打开。

二、进入迷宫

1、首先大家请看——(课件出示:迷宫路线图) 进入→猜成语→找成语→用成语→出来→评分

2、成语迷宫小组赛 (1)、赛猜成语

a.看动作猜成语:各小组派两名学生上来做,每人做一个。小组其他人猜。猜对一个加10分

盲人摸象

前仰后合

蹑手蹑脚

冥思苦想

捶胸顿足

画蛇添足

抓耳挠腮

东张西望

见钱眼开

眉飞色舞

左顾右盼

嬉皮笑脸

狼吞虎咽

摇头晃脑

两蹦带跳脸

b.看图型猜成语:每小组八幅图,两秒中内说出成语。说对一个加10分。

(2)、赛找成语

活动规则,每个小组一句话,在句子中找成语。找对的加10分。

课件出示: 第一组:写作文不能虎头蛇尾,应该凤头豹尾。

第二组:我们翻山越岭,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第三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四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赛用成语

活动规则: 各组根据要求讨论作答,然后派两名学生来说话.

课件提示:

(1) 第一组:请用上一个带数字的成语说一句话。 (2)第二组:请用上一个带动物的成语说一句话。 (3)第三组:请用上一个带反义词的成语说一句话。 (4) 第四组: 请用上一个形容太阳或月亮的成语说一句话。

愁眉苦 课件提示:恭喜大家完成综合实践学习任务。

总结:今天你游成语迷宫有收获吗?请用上一个成语说一句话来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

例如:

1、今天,我们趣游成语迷宫,满载而归。

2、成语迷宫,其乐无穷。

3、成语迷宫中花香鸟语,令我们心旷神怡。1)、今天游览成语世界,我们受益匪浅。 2)、成语世界令我耳目一新。

3)、我们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成语世界,成语世界令我们大开眼界。 4)、成语世界里,我们师生其乐融融。 5)、我们流连忘返在成语世界中。)

课件:金钥匙出现,看见蔚蓝的天空。(图)〈〈飞得更高〉〉音乐起 同学们,金钥匙就是成语迷宫给我们的礼物,它不仅开启了迷宫大门,也为我们开启了知识大门。我们今天闯过了成语迷宫,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还有很多很多的关等着我们去闯,只要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继续努力,那将来一定会百战百胜!记住:成功永远属于勇敢者!祝愿大家飞得更高。

第11篇:二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31课《恐龙的灭绝》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积累“庞大、躲避、枯萎、哺乳动物”等词语。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字。

教学难点:能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中感悟理解一些词句和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或有关恐龙的音像资料、恐龙的玩具模型或图片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读课文,识记生字。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准备:关于恐龙的课件、恐龙模型、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激趣:(课件出示恐龙)。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你都知道哪些关于恐龙的知识?

2、观察感知:教师准备恐龙的动物模型。同学们,现在我这里有许多动物的模型,我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谁能快速答出这是什么动物的模型?在学生抢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对恐龙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边读边画,自主识字。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把生词语读准。

2、师生交流,理解字词。利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及时正音并点拨“庞大、躲避、枯萎、哺乳动物”的意思,重点交流识字方法。

3、互读课文。重点交流朗读中的重点(字音或长句子),师生共同练读评议。

4、交流在读书中了解到的信息。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在学生汇报中教师可组织同学就简单问题进行的解答。如:“恐龙历史比人类历史长远得多”“现在恐龙已经灭绝了”等。其他细致的问题,启发学生继续读书研究,进行解决。

三、朗读

1、指导默读课文,边读边标画。想想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哪些内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指导默读方法:不出声,不指读。)

2、学生边默读边动笔圈画,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读书。

3、读书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主要讲了“恐龙灭绝的几种原因”。及时评价学生读书情况。

四、写字

利用“看、想、写、比、改、记”六字跟进法学习要求会写的9个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亡、肉、耐、类”。

2、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在书写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记忆方法。如“类”:一种大米等。

3、学生认为难的字,教师示范书写。(如“类”字书写时,米的最后一笔。)

4、学生练习,互相点评,展示佳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感悟。

教学重、难点:在读课文的同时有所感悟,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准备: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字词。指读、扩词、听写相结合。

2、指读课文,共同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收获。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谜、传染、严寒”。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书写中的注意事项。如:“谜”字三个部分的分布要合理;“染”字右上方不要写成“丸”字等。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三、研读

1、自由读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恐龙灭绝的说法?

2、在课文

2、

3、4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自由结组学习。思考: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段落?如果让你根据自己所学的内容,介绍恐龙灭绝的原因,你怎样才能表达清楚?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对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地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先要认真读书,有次序地交流各自的感受,结合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等。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巡视指导,防止学习流于形式。

3、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汇报读书情况。如:有感情地朗读、复述、转换身份的介绍或演讲、组内扮演采访等方式。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针对同学的汇报,互动评价或质疑。

4、引导学生想像画面,有感情地读文。

四、拓展

1、恐龙灭绝的说法只有书上这五种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除了这些原因以外,结合你收集的资料,想像一下还可能有哪些原因呢?

2、你还想了解其他关于恐龙方面的知识吗?大家互相交流收集的资料。课后办一次“恐龙世界”的展览。

3、学习了这一课,你有怎么的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有效地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收获。可以采用“我想说”的方式,如:我想对大自然说;我想对动物朋友们说;我想对自己说等。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同时也挖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渗透环境教育。)

第12篇: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

江店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中华少年》

授课人:六年级教师 程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

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2.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 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 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 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 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 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 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如: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萦绕:萦回。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强悍:勇猛无所顾忌。

噩梦:可怕的梦。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

比翼联翩:翅膀挨着翅膀(飞)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五)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总结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热爱祖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第13篇: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2010年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开课时间:2010年12月 开课班级:高三 开课教师:李伟耀

开课题目: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

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1、导语: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故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近两年高考命题,对三其三者的考察,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许多考生惧怕诗歌鉴赏题,得分率很低。失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读不懂诗歌。由于诗歌的语言精炼、含蓄、跳跃性大,较难理解;二是不了解诗歌鉴赏中的一些名词术语的含义、传统的审美习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做点探讨。

2、明确什么是诗歌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二.例题分析

1、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1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中刻画了牧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歌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出牧童天真顽皮、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作品在前两句的写景,突出了傍晚乡村静谧的特点,为牧童的出场作了铺垫。“横牛背”、“信口吹”等牧童的动作神态,活画出调皮天真的个性特征。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⑴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⑵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6分)

答案:⑴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1分)、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1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1分)、勇敢(1分)的采莲姑娘。

⑵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2分,“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写“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③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2分,如写“动作描写”给1分)。

三、方法总结

1、人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 鉴赏要点

(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2 (4)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答题步骤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性等)。

2、刻画人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

古诗刻画人物形象,展示性格特征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烘托、对比等。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

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3、人物形象的比较题型答题思路

比较人物形象的题目,一般从人物个性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设计题目。答题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细致解读题目所选诗歌,分析每首诗各自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②求同析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③整理思路,组织答案。

四、拓展训练

1、请从环境、心理描写等角度评析诗中的李凝形象。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答案】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首联“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尾联的作者心理活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3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鹧鸪天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②玉瀣(xiè):美酒。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2)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道出诗人心中因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4、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本词塑造了一个昔日纵横战场而今闲居田园的人物形象。诗人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上片通过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片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通过鲜明的对比,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横笛:笛子.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4 [注]③新声:新的乐曲.④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效果如何 答:

参考答案)(1)陈诗中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王诗中征人都是背井离乡,所以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陈诗突出对环境的恶劣的描写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典型事物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相关知识: 常见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5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常用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第14篇:aieiui语文公开课教案

《汉语拼音9 ai ei ui》公开课教案

教师:王健君

教学目标:

1、认识复韵母。

2、学会ai.ei.ui 三个复韵母的音和它们的四声,给音节正确的标调。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ai.ei.ui 三个复韵母的音和它们的四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标调小故事表演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复习旧知

师生谈话: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果子都成熟了,想不想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拼音果园看看?(出示课件:果树情境图)你们想得到这些丰收的果实吗?(生:想。)告诉你们,如果谁能准确地读出果子上面的字母宝宝,这个水果就属于谁。

二、合作交流,学习韵母

1.出示情境图,引出ai、ei、ui三个复韵母。

导言: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几个小弟弟和小妹妹围坐在一起听老奶奶讲故事。(课件出示文中情境图)同学们,你们瞧,他们听得多认真啊!

2.教学复韵母ai。

(1)孩子们,看到这位老奶奶,你有没有想到自己的奶奶呀? 你爱你的奶奶吗?除了奶奶,你还爱谁呢?

(2)教学ai的发音,认清字形。

①把“爱”这个音读成一声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韵母ai,(课件出示ai)你们发现了什么?像这样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字母叫复韵母,跟老师说:复韵母。

②读复韵母,跟单韵母一样,也有发音方法。现在,老师来读ai,请同学们小耳朵认真听,小眼睛仔细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③教师指导学生发音:读ai的时候,就是先张大嘴巴发a的口形,马上滑向i的口形,口形由大到小是有变化的,读得快一点儿,就是ai。请跟老师一起读。老师及时帮助正音。

(3)四声练习。

①ai也有四声,他的声调应当标在谁的上面呢?(标调儿歌) ②读儿歌,问:ai的四声标在谁的上面?(出示ai的四声) 教师指导读。

(4)拼读练习,巩固发音。 导言:ai也有许多声母朋友,比如n和ǎi可以拼成nǎi这个音节(出示拼音卡nǎi),老师这把ai和其他的声母拼成了音节,你们相不想拼一拼。课件出示ai的拼读图,变色一个拼读一个。

3.迁移方法,学习ei。

(1)听“拔萝卜”歌曲引出ei。 (2)教学ei的发音,认清字形。

教师引导学生发音:接下来我们要认识第二位韵母朋友(课件出示ei)。ei和ai一样也是复韵母。它们的发音方法是一样的,想想刚才的好方法,自己动动嘴,试试看!读ei的时候,嘴巴是——(从e的口形到i的口形。)(个人读、小组读) (3)四声练习。 (4)拼读练习。

4.运用规律,合作学习ui。

(1)出示插图,问:你看到了什么?引出ui.(2)教会发音方法。 (3)四声练习。

(4)拼读练习。课件出示ui的拼读图,开火车拼读。 5.示范指导、练习书写

三、游戏活动,学习音节

1、游戏“摘苹果”

2、在拼音森林里长满了蘑菇,这些蘑菇可漂亮了!小兔见了,高兴极了,他想摘一些蘑菇孝敬妈妈,可是要摘这些蘑菇可不容易,因为这些是音节蘑菇。

3、只要你能拼出蘑菇上的音节就可以摘下蘑菇了。挑选自己喜欢的蘑菇拼一拼——指名摘蘑菇拼读。

四、趣读儿歌,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到了汉语拼音果园,与ai、ei、ui成了最好的朋友。同时还掌握了它们的标调规律:有a不放过,没a找o、e,i上标调去掉点,i、u并排标后边。

第15篇: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古文单元的第1节课,《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也集中体现了外交辞令在战争中的作用,学习这一课要好好体会劝说的艺术。

二、学生第一课时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及课本中的注释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本节课在检查自学效果后重点强调文言实词和虚词后,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劝说的艺术,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2、能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3、能理清层次结构,把握人物形象。4.品味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五、教学过程

1.检查第一课时学生的自学成果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提出翻译要求:一一对应,尽量直译;直译不能的意译。

2.理清故事情节。

板书以下问题,要求学生用原文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并在句子中标出应该掌握的文言词语。

(1)晋侯、秦伯围郑的理由是什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秦军驻扎地的什么特点?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谁推荐的烛之武?如何推荐的?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4)烛之武如何推辞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郑伯如何道歉的?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烛之武的劝说分哪几个层次?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7)烛之武的劝说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以上各句中划线词为必须掌握的文言词语) 3.品味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学生讨论: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本文着重描绘的人物就是烛之武,他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因此把握烛之武的劝说特点对理解人物 形象的刻画很有帮助。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四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 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4.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提问:根据以上分析,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形成板书。

一、志士。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二、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三、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

5.课堂小结:《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驰有度,曲折多变,凸现了主人公烛之武的超群才干和惊世智慧。《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附:板书设计

文章脉络:

秦晋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 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 劝说艺术: 第一步:欲扬先 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的形象: 志士、勇士、辩士

第16篇:初高中语文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给我的孩子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课文,根据文中描写的孩子们的趣事,概括孩子们的性格,体会孩子世界

的真率、自然与热情的特点。

2、品字词,体会作者既憧憬又悲哀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3、反省思考,激发学生对真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漫画。它们都表现了什么内容?漫画中的孩子是

一群怎样的孩子?

2.这些漫画充满了童趣,它们都来自于一本漫画集—《子恺画集》,作者是著名

漫画家、文学家丰子恺先生。他用笔记录下了孩子们七彩的童年,并充满深情地

为这本画集写了序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给我的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

聆听一位慈父对自己的孩子们的谆谆教导。

二、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一)认识孩子

1、渡:首先,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画中的主人公——他的孩子

们吧。在作者笔下,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代丰子恺先生向大家介绍一下他的孩子们。补充资料:你们的创作力,比大人真是强盛得多哩:瞻瞻!你的身体不及椅子的

一半,却常常要搬动它,与它一同翻倒在地上;你又要把一杯茶横转来藏在抽斗里,要皮球停在上,要拉住火车的尾巴,要月亮出来,要天停止下雨。… …你

们决不承认是事实的不可能,总以为是爹爹妈妈不肯帮你们办到,同不许你们弄

自鸣钟同例,所以愤愤地哭了,你们的世界何等广大!

(二)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1、看着这样一群孩子,丰子恺先生的内心怀着一种怎样复杂的情感呢?结合具

体语句来谈一谈。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课文,在相应内容旁圈点批注。

2、交流,明确

☆憧憬(板书)

☆悲哀(板书)

(三)领会题旨,升华情感。

1、渡:读到这里,我们回过头来看课题,“给我的孩子们”,作者究竟想给孩子

们什么呢?

出示材料:

丰子恺,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漫画有《子恺画集》。他为人质

朴,不善应对,因此成人世界的虚伪与奸诈他是十分鄙弃的,他多次说过,孩子

们都有大丈夫气。丰子恺喜爱儿童,是因为看见了当时社会里的虚伪与骄矜之状,

觉得成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

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的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们的世界的广大,或者有人笑我

故意向未练的孩子们的空想界中找求荒唐的乌托邦,以为逃避现实之所;但我也

可笑他们的屈服于现实,忘却人类的本性。——《谈自己的画》

思考交流。

明确:让孩子们保留一份至真至善。

2、再读文章最后一小节,体会真情。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去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进一步体会这位父亲所独有的感受吧。

四、拓展:我想对你说

过渡:这是一首童真世界的赞歌,但这首赞歌带着苦涩味。一方面竭力赞美童真世界,一方面不时地谴责大人们的虚伪。

阿宝给凳子穿鞋的杰作被妈妈破坏,瞻瞻聪明地学爸爸裁纸被呵斥,软软弄毛笔被禁止,也许你的童趣也被扼杀过,请你针对这些事并以“大人们,我想对你们说„„”为话题写一段话,150字左右。

五、教师寄语

人总要长大,我们还能保持住童真吗?怎样才能保持童真呢?其实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失去一份童稚童真,但也一定能找到一份更加成熟的“真”;其实只要我们心中保留住真、善、美,我们就永远是一个真率、自然、热情的人。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诗。(配乐诵读)

附诗

不管怎样,还是应该

(美)霍尔姆斯

如果你勤勉向上,有人会指责你别有用心,谋取私利;

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勤勉向上。

诚实和坦率会使你易遭伤害;

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诚实坦率。

你今朝的善行,世人会在明晨淡忘;

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多做好事。

人们虽然常常怜悯失意的弱者,却总是趋炎于得志的权势;

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去扶助某些弱者。

你多年建树的业绩,可能毁于一旦;

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去努力建树。

献出你的全部精华去造福于人类,可能会使你身陷困境;

但是不管怎样,还是应该向人类献出你的精华

板书:

孩子:自然纯真

(憧憬)

对比

大人:不自然 伪的

(悲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前行,竟然忘掉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水两岸有数百步之长,其中没有其他树木,地上的芳草鲜嫩优美,遍地是掉落的桃花瓣;渔人觉得十分惊奇。又继续向前走,想走完这片桃花林。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走到那里便发现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小的洞口,洞口好象有亮光;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刚进去时洞很狭窄,仅能容得一个人通过;又朝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开阔明亮起来。里面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及桑树、翠竹一类东西;田间道路交错相通,彼此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桃花源中的人往来、耕种、劳作,以及男女穿的衣服,都同外面的人一模一样;老老少少都很安适快乐。他们看到渔人以后,大为惊异;问他从什么地方来,渔人全都作了回答。他们就邀请渔人到家里去,备酒杀鸡热情款待。村民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探问外界消息。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小孩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从此以后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界隔绝了。又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就详尽地讲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他们都十分感叹。其他的人也都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拿出酒食来款待。住了几天,渔人要告辞回去,桃花源中的人对他说:“这里的事不必对外人讲。”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老路回去,一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就往见太守说了自己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渔人前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竟然迷失方向没有能够找到原来的道路。南阳的刘

子骥,是个高尚的隐士,听到这件事情,就高兴地计划前去探访。但没有能够实现,不久就生病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寻找的人了

第17篇:三年语文公开课教案(推荐)

三(1)班

公开课教案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相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教师讲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课件出示“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受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之下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么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作总结:是呀,蝴蝶绕蹄翻飞,恰恰暗示踏花归来,马蹄上花香犹存,引得蝴蝶前来凑热闹,含蓄而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十分精妙。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表扬。我们做任何事,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

3.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___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 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个问题的,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2.画师考的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思考: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话却点头称赞?)

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笔勾画出来。 4.交流阅读感受,对比探究,重点感知三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的什么?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些字词看出多?指名答(板书:许许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是怎样画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后提问:小徒弟画的多吗?哪里看出不多(板书:两只 一只 另一只) 5.对比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更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你还有什么好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画出更多的骆驼脚印。指名说。) 6.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读一读画师的话,指名读,齐读。

(2)理解“若隐若现” 好像隐藏,又好像呈现。形容看不清。

用(虽然„„但„„ )造句。

指名回答。

1、虽然雨很大,但是我还是会去上学。

2、虽然我考了一百分,但是我还是不能骄傲。

3、虽然我成绩不太好,但是我也不能自暴自弃。

4、虽然我生病了,但是我还是要坚持去上学。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学生发言后再齐读画师的话。

(4) 从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理解“恍然大悟”。意思:一下子就过明白过来。恍然:

悟 :

他们悟到了什么?用“恍然大悟”造句。指名回答。

1.这道题目经老师一点拨,我顿时恍然大悟。2.这道题在老师指导后,我恍然大悟。

-

3.看了她的日记,我恍然大悟,原来她是个聋哑人

4.等到看清事物后,我恍然大悟,原来,那是一朵紫蔷薇啊!

(5)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的骆驼数毕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却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才会得到师傅的赏识。

四、拓展练习。

1、你也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吗?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

2、回忆一下你学习过的课文,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充气雨衣等故事,学习他们都有哪些创新的经验。

五、练习。

1、词语接龙,看看自己能接多少。例:画师——师生——生活——活动

召集——集会——会场——场面——面粉„„ 得意——意见——见到——到底——底下„„ 神情——情分——分外——外头——头脑„„

2、照样子写词语。密密麻麻

大大小小

高高兴兴

弯弯曲曲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老老少少

前前后后

来来去去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板书设计

大徒弟: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二徒弟:许许多多

果然

三徒弟:两只

一只

另一只

有限

用有限表无限(妙)

第18篇:四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观潮》

1、观潮 学习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 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 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第19篇:二年级语文公开课丑小鸭 教案

二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小狮子》执教人:徐端

教学目标: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15个,

2、会写字8个。

3、能有感情的分角色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自立的重要性,养成从小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复

2、习

1、听写生字。

2、认读词语:狮子、懒洋洋、晒太阳、练功、原来、饭来张口、一辈子、享福、劝告、依赖、必须、凭着、滚、咬、

3、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思考: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狮子?说说你的理由。

3、四人一组交流交流。

4、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用以下词语来形容这只小狮子:懒惰、知错就改、勤奋、聪明、听话、自立、真正等)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拨:(主要是围绕“知错就改”和“真正”这一主题来展开学习)

(1)小狮子刚开始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不(2)练功?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理解“饭来张口”

(4)分角色读课文1——6自然段。

(5)后来,(6)小狮子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呢?

(7)女同(8)学读狮子妈妈说的话。

(9)联系课文理解:什么样的狮子才是真正的狮子?

4、课外延伸

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真正的小学生应该是怎样的呢?

5、课堂评价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看读得怎样?是否能背。

第20篇:八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班级:八年级2 班时间:2009年5 月18日

科目:语文课型:新授课课题:17:端午的鸭蛋

17: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苋菜、腌腊、络子、车胤”等词语,学习运用“萧然起敬、囊萤映雪”

两个词语。

2,了解各地的端午节的风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在写作中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读出情趣。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在写作中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同学们大家好,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惯?(师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王曾祺先生《端午的鸭蛋》,一起去看看王增祺先生的家乡江苏高邮,端午节是怎么过的。板书《端午的鸭蛋》。 2,作者简介,

王增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我国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尽可能读出文章的风味、情趣。

2,指出一组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注意以下字词苋菜、腌腊、络子、车胤读音。

3,学生自渎课文并思考: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出示小黑板) A,概括课文各段的大意。

B,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详写那些风俗?略写那些风俗?为什么这样安排? C,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引用《随园食单-小菜单》中《腌蛋》一文有什么作用? D,高邮咸蛋与别处的鸭蛋有什么不同?

E,文章中介绍了几种鸭蛋的吃法?孩子们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F,文章结尾“囊萤映雪”的故事理解? 4,师生供讨论。

三,体会作者在写作中的语言特点。

A, 浓厚的口语色彩。

1,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鸭多,蛋也多。

2,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3,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红油九冒出来了。B,与书面语汇相结合的语言特点。

1,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量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四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在小小的鸭蛋壳里品出生活的滋味,同时流露出作者对童年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同样我们小时候光着小脚丫,串串银铃般的欢歌笑语留在了我们的心里,也能品味出生活的快乐,让我们在着快乐的生活中快乐成长。 7,作业

A,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B, 搜集关于端午的有关资料,如端午的来历、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等等。 板书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doc》
语文公开课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