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字句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比字句教案

语法:“比”字句教案

教学对象:汉语中级留学生(泰国) 教师:郝雲鹏 课时:十五分钟

教材:《汉语教程》,杨寄洲,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一、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解“比”字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进而理解课文《北京比上海大吧》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语法点及特别是比字句,理解透彻

2、能够掌握课文重点内容,运用简单的比字句

三、教学重难点:

在交际中正确使用“比”字句

四、教学方法:

主要按照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的原则来进行。 归纳法:先举出课文中的一些例子, 再总结语法规则。 化繁为简的解释法:比较句的格式用公式表述。 练习方法:机械性练习、交际性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组织教学,课堂问好,从“骑车比开车快”的玩笑开始。

2、让学生找出文中带“比”字的句子,将这些句子抄写下来。

(二)具体教学

1、展示出文中的出现的“比”字句: (1) 北京比上海大吧?

(2) 上海没有北京大,不过人口比北京多。 (3) 上海比过去变得更漂亮了。

(4) 上海的冬天是不是比北京暖和一点儿?——上海不一定比北京暖和。

1 (5) 上海的气温比北京高得多。

2、讲解句型 1.A比B +形容词

(1)A比B+副词+形容词

的错句分析 2.A比B +动词+宾语

(1)顺带复习重点词“更”的用法

(2)动词后如果接状态补语,“比”可以放在动词前,也可以放在补语前。

3.事物比较的程度可以用“A比B+形容词+‘多了’‘得多’‘一点儿’‘一些’”来表达。

4“比”的否定

直接告诉学生“比”的否定是“没有”,尤其在书面语中,不是“不比”。 “不比”只用在不同意对方的说话时才用,侧重于口语中。如: A:我看你比麦克高。

B:我不必他高。我们俩差不多高。

推荐第2篇:对外汉语比字句教案

比字句教案

一、教学对象:有一定汉语基础的留学生。

二、教学内容:本课型教学内容以讲解“比”字句的语法点为主,并辅以课文《今天冷还是昨天冷》加以理解。

1、掌握词语:习惯、凉、低、容易、油腻

2、掌握语法:“比”字句

3、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主要词语及语法,理解透彻。

2、能够掌握课文重点内容,并能够复述课文。

3、在给定素材的情况下,学生能够仿课文写作

(二)重点目标

充分理解并掌握语法点,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方法:

主要按照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的原则来进行。 归纳法:先举出课文中的一些例子,在总结语法规则。 化繁为简的解释法:比较句的格式用公式表述。 练习方法:机械性练习、交际性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答总结法】

A:杰克:你今天几点起床的?答:8点 杰克:你昨天几点起床的?答:7点 那我们总结出:他今天比昨天起床晚。 B:迈克:你多高?答:180cm 迈克:他多高?答:185cm 那我们总结出:他比你矮。

C:马里:今天多少度?答:零下10度

马里:昨天多少度?答:零下20度 那我们总结出:昨天比今天冷。

大家注意我刚刚总结的这三句话,它们中都有一个“比”字,而且每句话都表明比较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一下“比”字句。

(二)课文学习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带有“比”字的句子:

1、早晨和夜晚比中午凉多了。

2、有时候早、晚的温度比中午的低10℃。

3、现在觉得比昨天好点儿了。

(三)语法点讲解

我们管这一类的句子叫“比”字句,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比”字句的基本句型:

1、A比B+形容词

2、A比B+形容词+一点儿/多了/数量补语

第一类比字句是可以和其他句子相互转换的,如: A比B+形容词←→A没有B+形容词/B没有A+形容词

(四)练习语法点 I、连词成句

1、苹果、好吃、桔子、比

2、太阳、地球、的、大、体积、的、比、体积

3、这本书、厚、比、书、那本

4、洞庭湖、一点儿、小、面积、的、比、青海湖

5、大多了、伊藤、李五轮、比

6、金、五岁、歌博特、小、比 II、句型转换

1、今天没有昨天冷。(转换成“比”字句)

2、我比她学习好。(转换成普通句式)

3、汉族人口比满族的多。(转换成普通句式)

4、中国的领土面积没有俄罗斯的大。(转换成“比”字句) Ⅲ、选择题

1、他()李强高一点儿。

高 不多 矮 比

2、哈里的中文()他说的好

比 没有 可能 确实

3、她的衣服()我的漂亮。

没有 比较 一点儿 的多

4、今天比昨天_____________。

A.热极了 B.热得很 C.热得多 D.很热

5、儿子_____________爸爸长得差不多一样高。A.比 B.像 C.跟 D.有

6、我打篮球_____________。

A.不如他打得那么不好 B.不如他那么打得好 C.不如他打得那么好 D.不如他那么打得不好

7、经过锻炼,_____________。

A.他一天比一天跑得快多了 B.他一天比一天跑得快了 C.一天比一天他跑得快了 D.他跑得快一天比一天了

8、这个城市的人口_____________。

A.不比上海的那么多 B.比上海的那么不多 C.有上海的那么一样多 D.没有上海的那么多 Ⅳ、修改病句

1、北京的水果比广州的很贵。

2、我的汉语比他说的不好。

3、他的书法好一点儿比他哥哥的。

4、上海比沈阳没有繁华的多。

5、坐飞机没有坐船快的多。

6、这块布没有那块布长十公分。

7、我比你英语说得非常流利。

推荐第3篇:比字句的教学教案

比字句的教学教案

一、课型:初级汉语语法课

二、教学对象: 零起点

三、教学内容:比字句的基本使用方法

三个基本句型: “NP1+比+NP2+adj”

“NP1+没有(不比)+NP2+adj” “NP1+比+NP2+数补短语”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比”字句的学习,掌握其语义特征、句式特点、准确用法,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能够自然流利地使用“比”字句描述自己的家乡和中国的差别。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运用句型: “NP1+比+NP2+adj”

“NP1+没有(不比)+NP2+adj” “NP1+比+NP2+数补短语”

2.了解“没有”、“不”的使用位置

3.结合“比”字句的教学,能够比较“比”字句中两个“NP”的不同。

六、教学方法:

1.按照先引入再操练的顺序,讲解三个基本句型。2.运用直观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设计互动形式的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4.设计趣味联系和游戏,在娱乐中熟练运用“比”字句。

七、教具准备:

1.实物类:苹果、核桃、铅笔、圆珠笔 2.媒体类:老师提前录制的视频和拍的照片。

八、教学时间:总时长:40分钟

1.复习:5分钟 2.引入:12分钟 3.操练:10分钟 4.练习:10分钟 5.总结:3分钟

九、教学步骤

(一)复习(5分钟)

PPT展示几组反义词,每组配上图片和拼音 大小、多少、长短、轻重、高矮、贵便宜、冷热

(二)引入1

1.看实物回答问题

大小—— 苹果、核桃;高矮—— 老师、宋云颢;多少—— 铅笔、圆珠笔

例子一:

(1)动作:分别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核桃

(2)问题:“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哪一个大”

“这两个不一样,我们可以怎么说”

(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如果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可继续教学;

(用比字句继续,没有比字句可以说“我们还可以用新的句子说”)

如果学生没有给出正确答案,老师说“这些句子都不合适”老师给出正确答案。 (4)句子展示:“苹果比核桃大”

(5)让大家重复正确句子(集体朗读) (老师领读) 例子二:

(1)动作:让宋云颢同学上讲台进行比较

(2)问题: “老师和宋云颢谁高”“用比字句怎么说”(ppt展示上一个句子) (3)老师点名提问“他怎么说的”“我们一起说” (4)句子展示:“宋云颢比老师高” (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老师领读) 例子三:

(1)动作:分别拿起一把铅笔果和一个圆珠笔

(2)问题:“这是什么?” “那是什么”“哪个多”“用比字句,我们怎么说” (3)句子展示:“铅笔比圆珠笔多” (4)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2.总结:

(1)重复引入的三个例句,引导学生总结句型

“苹果比核桃大” “宋云颢比老师高” “铅笔比圆珠笔多”

(2)展示句型,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分别标明比字句的组成部分:(公式和例句)

“A比B+adj”

(三)操练1

(4分钟) 1.看图说比字句(注意:适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语音 词汇等)

第一组:

(1)展示图片,提问:

“这件衣服多少钱” “那件衣服多少钱?” (2)点名,哪一个贵用比字句怎么说—他怎么说的—大家一起说。

总结句子:“这件衣服比那件衣服贵”

(3) 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 第二组:

(1)展示图片,提问:

“海南的温度是多少” “哈尔滨的温度是多少” (2)点名,哪一个热,用比字句怎么说—他怎么说的—大家一起说。 总结句子:“海南比哈尔滨热” (3)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 第三组:

(1)展示图片,提问:

“这是什么”—老师的头发 “那是什么”—某某的头发 (2)点名,谁的头发的长,用比字句怎么说—他怎么说的—大家一起说。 总结句子:“老师的头发比某某的头发长” (3)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

2.总结操练的三个例句 “A比B+adj” (公式和例句)

“这件衣服比那件衣服贵” “海南比哈尔滨热” “老师的头发比某某的头发长”

(四)引入2

(4分钟) 1.同学们,(ppt展示)“海南比哈尔滨热”那“哈尔滨比海南——冷”,

我们还可以怎么说呢?——哈尔滨没有海南热

“这件衣服比那件衣服贵”—那件衣服比这件衣服便宜—那件衣服没有这件衣服贵 “海南比哈尔滨热”—哈尔滨比海南冷—哈尔滨没有海南热

“老师的头发比某某的头发长”—某某的头发比老师的头发短—某某的头发没有老师的头发长

2.总结:

(1)重复引入的三个例句,引导学生总结句型

“那件衣服没有这件衣服贵” “哈尔滨没有海南热” “某某的头发没有老师的头发长” (2)展示句型,“A+没有+B+adj” 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分别标明字比句的组成部分:

(图片展示比较区别)

“A+比+B+adj” “苹果比核桃大” “宋云颢比老师高” “铅笔比圆珠笔多”

“A+没有+B+adj” “核桃没有苹果大”“老师没有宋云颢高”“圆珠笔没有铅笔多” (3)重点说明没有的位置。

(五)操练2

(4分钟) 1.看图用比字句说话 ppt展示“A+没有+B+adj”

(1) 小草没有树高(图片) (2) 面包没有火腿重(天平) (3) 火车没有飞机快(图片)

(六)引入3:

(4分钟) 1.图片展示

例子一:

(1)西瓜(+价格)——苹果(+价格)

(2)问题:“西瓜多少钱”“苹果多少钱”“哪一个贵”“贵多少?”“用比字句怎么说” (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 “西瓜比苹果贵三块钱”

(5)让大家重复正确句子(集体朗读) 例子二:

(1) 妹妹(+年龄)——哥哥(+年龄) (2)问题:“妹妹几岁”“ 哥哥几岁”“谁大?”“大多少?”“用比字句怎么说” (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 哥哥比妹妹大五岁” (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例子三:

(1)今天(+温度)——昨天(+温度)

(2)问题:“今天多少度?”“昨天呢?”“那一天高”“高多少?” (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今天比昨天高X度” (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2.总结:

(1)重复引入的三个例句,引导学生总结句型

“西瓜比苹果贵三块钱” “ 哥哥比妹妹大五岁”

“今天比昨天高X度” (2)展示句型,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分别标比把字句的组成部分:(公式和例句)

“A+比+B+adj+数量短语”

(七)操练3:

(4分钟) 1.根据所给的词造句(比/没有)(展示三个公式) (1)他的手机 我的手机 新/旧 (2)冬天 夏天 冷/热 (3)暑假 寒假 长/短 (4)这个箱子 那个箱子 轻/重 (5)图书馆 商场 安静

(八)做游戏 “我是播报员”

(6分钟) 1.准备:天气预报的视频 2.练习目的: (1)一个讲一个做(既锻炼口语,又锻炼听力) (2)学生自己造句(增强趣味性) (3)增强了全班参与度 3.练习流程:

(1)ppt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城市 (2)教师示范,让同学理解游戏规则: (3) 给时间两两讨论:两分钟 (4)操练

(九)小结

(3分钟) 1.复习所学语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2.总结句型,(如,哪一个长——长多少) “A比B+adj” “A没有B+adj” “A比B+adj+数量短语”

(十)作业

1.比较自己的家乡和中国的不同

推荐第4篇:“比”字句教学

案例编号:TC-0534

浏览次数:15

案例名称:比较句的教学——“比”字比较句

案例作者:黄一苇

学校名称: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

教学对象中文水平:零起点

教学对象背景说明:社区成员

教学环境: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母语环境)

案例内容主题:教学法;;;

适用课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案例;课程设计案例;;;

案例简介:

由于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主要是以中老年学生为主,而且一周一般只有一次课,所以教学中,循序渐进、适当重复、反复讲解非常重要。有些老年人容易前学后忘记,所以通过适当重复帮助他们记忆;有些日本学生即使不明白也不会直接说,所以反复讲解能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选用身边的材料做例子,能让学生更快地理解例句和例句结构,用图片做练习,扫除了学生造句时的紧张心理。

案例入库时间:2012/3/1 0:00:00

案例正文:

2010年9月起我在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工作,担任的课程层级多、课型多。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主要面对社会招生,学生以中老年为主,因此与一般的学校教学不同,教学速度不宜偏快,同时需要多练习,以巩固教学要点。

日本学生学习汉语时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阅读能力较强,听说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其学习,同时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提高听说能力。

我院当前汉语初级阶段教学使用的教材是《长城汉语》(北语版)和《综合教程2》(上外版),比较句是初级阶段中比较常用也比较重要的语法点,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联系帮助学生掌握比较句的用法。因为我院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基本使用全汉语教学,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点。

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都会遇到比较句。在日语中,有相近的表达结构,“AはBより„„”结构,因此对学生来说,理解句型并不难,但是要正确使用仍然需要较多练习。

第一部分:讲解最基本的“比”字句

在讲解该语法点时,可先从我们身边的事物开始举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我选择的第一组例子是“西瓜和苹果”。在一般情况下,西瓜一定比苹果大,因此不会让学生产生误解。教学中可使用图片或者教师在黑板上简单绘画。我的经验是教师直接绘画的课堂效果较好,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如果老师画得好,能吸引学生注意,学生会十分尊敬老师;如果老师画得不是很好,学生一般也会善意地笑一笑,这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轻学习的紧张感。讲解时,先给出两句描写西瓜和苹果的基本句子:

西瓜很大。苹果不太大。

同时问学生:“哪一个大?”学生一定会回答:“西瓜大。”然后再写一句句子:

西瓜比苹果大。

再指着这句句子问一遍学生:“哪一个大?”学生一般也能回答出:“西瓜大”。此时需要在例句上做上标记:

西瓜比苹果大。

以此告诉学生“大”指的是“西瓜”,借由易于理解的例句形式帮学生大致了解“比”字比较句的结构关系。

第一个例句之后,第二个例句选用同学们可以参与的例子。在同学中选择两位身高差别较明显的同学,最好是一男一女,以防同性别的学生之间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请两位同学起立,帮助老师上课。问一下他们大概的身高,在黑板上写下基本句:

同学A身高1.76米,同学B身高1.60米。

同时问学生:“哪一位同学高?”这个问题的作用第一,然学生听到形容词“高”,以便以后造句,第二,为说出比字句做准备。学生一般都可以说出:“同学A高。”随后,指着刚才做过标记的“西瓜比苹果大。”问学生:“用‘比’怎么说?”在思考后,会有一些学生回答出正确的句子,此时可将正确的句子写在黑板上(“西瓜”句的下面)并做标记:

同学A比同学B高。

通过上述两句例句,学生应该基本能了解简单比字句的结构关系了。此时需要在黑板上给出比字句的结构并做标记:

A + 比 + B + 形容词(怎么样)

结合之前的例句,再强调一下A和形容词的关系。

完成基本结构的讲解后,给学生一组练习,请学生两人一组用比字句说一说,老师听各组同学的练习,及时予以指导。此时例句的内容可以离生活比较远,让学生自己考虑一下。

练习:北京今天最高气温0度,海口今天最高气温26度。

长江有6397千米(公里)长,黄河有5464千米(公里)长。

第三大楼有32层,第一大楼有11层。(本孔院位于第三大楼。)

这时一般学生都可以按照正确的语序进行比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受到日语的影响,有时候学生会不小心说出一个“は”,另外学生在自己说比字句时,对选择哪个形容词会有一些疑虑,这时需要老师给予提示。最后需要请几位同学说一下答案。

第二部分:表示具体差异

学完最简单的比字句后,要进入相对复杂的表示具体差异的比字句教学。之前学习简单比字句时给过学生几句练习,这几句练习中都涉及到具体的差异,所以在讲解具体差异时,首先用这几句句子做例句。先把原句中的差异计算出来:

例句: 北京今天最高气温0度,海口今天最高气温26度。(26-0=26)

长江有6397千米(公里)长,黄河有5464千米(公里)长。(6397-5464=933)

第三大楼有32层,第一大楼有11层。(32-11=21)

给出第一个例子的比字句:

北京今天的最高气温比海口的低。

再给出表示具体差异的比字句,并作记号:

北京今天的最高气温比比海口的低26度。

在给出该句例句后,问学生,“4度”应该在什么地方?一般学生能够回答出在“高”的后面。随后,可请同学说出后两个例子的具体差异比较。完成上述练习后,老师给出表示具体差异比字句的格式,并作记号:

A + 比 + B + 怎么样 + 具体差异

随后结合之前的例句再做讲解。

第三部分:表示差异大小的“比”字句

学完表示具体差异的比字句后,要进入相对复杂的表示差别程度的比字句教学。选用例句仍然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我们选择两组物品,第一组是西瓜和苹果,第二组是红苹果和黄苹果(在黑板上画的时候选择彩色粉笔,红苹果画得略大一些)。分别问学生:“哪一个大?”并要求学生用“比”回答。一般学生可以较自然地说出答案,然后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西瓜比苹果大。红苹果比黄苹果大。

随后再问学生:“西瓜和苹果的大小区别大吗?”因为“区别”是新HSK4级词汇,可能学生不太明白,可以再问:“它们的大小有一点儿不一样还是很不一样?”,一般学生都能说出两组之间的区别,然后在刚才的句子后面加上“得多”、“多了”、“一点儿”,并做标记。

西瓜比苹果大多了。西瓜比苹果大得多。红苹果比黄苹果大一点儿。

通过上述三句句子,可以告诉学生,如果差异很大可以在形容词后加上“多了”、“得多”,如果差异不太大,可以再形容词后加上“一点儿”。然后问学生:“前面和第一种比字句一样吗?”学生一般能够回答出“一样”。随后给出表示差异大小的比字句形式,并做标记:

A + 比 + B + 怎么样 + 多了/得多/一点儿

结合刚才的例句,再强调一下句子的结构。

完成结构讲解后,给学生一组练习,请学生两人一组说一说,老师一边听给予指导。

练习:北京今天的最高气温0度,大阪今天的最高气温4度。

黄浦江有114千米(公里)长,长江有6397千米(公里)长。

我今年25岁,我的表弟今年3岁。

第三大楼有32层,第一大楼有11层。

在练习中,有些学生会用错“一点儿”的位置,有些学生会在“得多”后带出一个“了”,另外在形容词的原则上也会有些差错,比如比较气温时,有些学生会用到“冷”、“热”,而正确情况下应该说“高”、“低”。最后老师要结合大家的错误,再次强调一下句子的结构和常见的问题。

“比”字比较句的第一部分大致讲解结束后,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用比字句造句。

左边这幢楼400米。

右边这幢楼500米。

男孩儿1.30米。

女孩儿1.20米。

北京今天0°C。

上海今天4°C。

在下课前,最后再向学生重复几句典型例句,要求学生记住,下周听写(听写的句子完全不改动例句,主要为了让学生熟悉典型例句。):

1) 西瓜比苹果大。

2) 长江比黄浦江长多了。

3) 第三大楼比第一大楼高21层。

对于程度差异的比较,具体程度先讲还是程度大小先讲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不一定只限于先具体后程度。“西瓜、苹果”因为代表一大类物品,可以不用确指形式。但这对教学可能会有一些影响。如果使用“这只苹果”、“那个西瓜”可能更好一些,但是在最初的讲解时,就有些麻烦。如何选择也是一个问题。

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主要面向社会招生,学员的平均年龄偏大,因此教学中需要缓慢讲解,逐步引导。选择的词汇和例句内容应尽量简单、便于理解。比字句的结构和内容并不难理解,但对于形容词的选择、程度差异的位置等需要通过多次练习帮助学生记忆。对于差异大小和具体差异的教学,孰先孰后可以讨论。

我觉得课文讲解尽量放慢,对句子结构的解释可以多说几遍,用图示指导。不同类型的比字句,讲解语法时,可以尽量使用相同或类似的例句,便于学生理解内容。在练习时,可以使用图片,当学生选择形容词出现困难时,教师应该及时予以帮助。看图做练习时要注意,比较的事物应该是确定的。学生在这一点上常常出现问题,所以看图练习的图片边上,可以故意写上“一支笔”、“一本本子”等不确定的形式,在学生回答时,强调应该转换成确定的形式“这支笔”、“我的本子”等等。这样做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掌握和熟悉物品对应的量词。

推荐第5篇:比字句 语法理论教学教案

比字句 语法理论教学教案

语法:“比”字句教案 课时:1课时(20分钟)

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以讲解“比”字句的基本结构和用法为主。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比字句的基本结构,理解透彻。

2、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字句。

3、充分理解并掌握比字句的衍生用法,完成课上练习题。

三、教学重难点:

比字句中程度副词的添加位置,数量词的添加位置和比字句的句型转换。

四、教学方法:

主要按照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师生互动的原则来进行。

归纳法:先举出一些例子, 再总结语法规则。 化繁为简的解释法:比较句的格式用公式表述。 练习方法:机械性练习、对比性练习、排差性练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组织教学,课堂问好。

2、通过对于比字句在汉语中的地位和介绍来导入比字句的理论性课堂教学:

“比较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体现在语言中就是比较的范畴。比较范畴在人类语言中具有普遍性,是语言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汉语当然不例外。

“比”字句是汉语中表达比较的典型句式。”

(二)具体教学

1、提出比字句的概念:比字句指有“比”字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句子。如“甲比乙好”。其中心语是谓词或谓词短语,用来表示甲乙两物或两事在数量,性质,程度的差别,又叫差比句。

再通过具体的例句来说明:

例如,甲山比乙山高一些。

甲比乙有经验得多。

阿哥的心比蜜还甜。

你比我睡得晚得多。

2 具体分析比字句的基本结构:“比”字句是指表示两个人或两种事物在性质、程度上的差别或高低(也可以用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的比较)的一种格式,用介词“比”引出比较的对象,用谓语表示比较的结果,“比”与其宾语在句中作状语。 并且通过例句来分析:

她比我大三岁。

他比我高。

我身体比以前好得多了。

3、讲比字句的结构类型公式化: 基本格式:A比B+C 并且通过例句来分析

这棵树(A)比那棵树(B)高(C)。

这个班的学生(A)比那个班(B)的学生多(C)。 巩固分析比字句格式成分:“比”字句的基本格式是A比B+C 其中A被称为比较项,B被称为被比较项,C被称为结论项,比被称为标记项。一个典型的“比”字句通常来说都要具备以上四个因素。

4、通过图表的方式来具体记忆格式:

5、分析比字句衍生出的三种简单结构:

由“比+被比较的人和事物”构成介词词组,放在形容词或以形容词为中心意义的述补词组前,有三种基本结构。

1)形容词充当谓语的“比”字句 讲解其构成:

A(主语)+比B(状语)+形容词(谓语)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

我比你高。

我比你大。

我的书包比你的书包新。

你家的小狗比我家的小狗可爱。

她的裙子比我妹妹的裙子漂亮。

提问学生分析结构如:我-主语

比 你-状语

高(谓语)

2)动词短语充当谓语的比字句 讲解其构成:

A+比B+动词+得+形容词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并分析成分:

我(A)比你(B)说(动词)得快(形容词)。

我比你吃得多。

我的妈妈比我的爸爸起得早。

这个城市比那个城市发展得快。

她的妹妹比她长得高。 3)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比字句 讲解其构成:

A+比B+主谓短语中的主语+动词+得+形容词 举例分析说明:

我 比 你 英语 说 得 好。

我比你汉字写得快。

我比你汉字写得漂亮。

6、再次深入衍生介绍比字句后面加数量词成分的用法

通过图表来介绍说明:

并且应用于例句中:

他的房间比我的大一点儿。

弟弟比妹妹大三岁。

强调说明这种用法的规则即:数量词语放在形容词后,补充说明数量,不能放在形容词前。

通过辨析题巩固用法:

他的房间比我的两平方米大。

他的房间比我的大两平方米。

第一个句子是错误的

因为数量词不可以放在形容词前面。

第二句是正确的。

7、介绍动词后面有宾语的两种方式: 通过例句来说明两种方式的不同: 她骑自行车骑得比我快多了。(重叠动词) 她自行车骑得比我快多了。(宾语提前)

同时指出容易犯的问题即:表示在哪方面比较的动词或比较其结果的形容词不能省掉。 通过辨析题的练习来分析: 他自行车比我快多了。 他自行车骑得比我多了。

这两句话都是错误的 第一句省略了动词

第二句省略了形容词, 在哪方面比较的动词或者比较的结果形容词是不能省略的。

8、比字句衍生的两种稍微复杂的并且可以互相转换的形式: (1)A

B

动作性动词+补语

例句: 我

写汉字

写得好

小蒙

大脚

穿裙子

好看的多 这种句式在语序上还能转变为

(2)A+动宾短语+“比B”+状态补语

写汉字

比他

写得好

小蒙 穿裙子

比大脚 好看的多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转换方法: 他比我做生意做得好。

可以转换为:

他做生意比我做得好。

9、比字句使用条件限制:

(1)比较的一项内容一般不能省略,被比的一项相同的内容常常可以省掉。

他的房间比我的房间大。

可以省略为:他的房间比我的大。 不可以说成他的比我的房间大。

(2)表示比较差距大时,“比”字句中不能使用程度副词“很”、“最”、“非常”、“极”等。如果要说明比较的双方差别很大,应该说“比......得多”或“比......多了”等。例如:

我的汉语比他很差。

改为我的汉语比他差。/我的汉语比他差很多。

他的房间比我的小。/他的房间比我的小多了。 他的房间比我的非常小。但是,表示程度“进一步”的意义时,介词结构后面、谓词前面,还可以用表示比较程度的副词“更”、“还”、“还要”等作补语,表示程度更进一层。如: 她比我更胖。 姐姐比我还笨。

我的汉语比他很差。

我的汉语比他还差。

他的房间比我的还要小。 他的房间比我的非常小。10,、布置作业

每人结合身边的事用比字句造句,每人五句。

推荐第6篇:“比”字句研究综述

八十年代以来“比”字句句法、语义、语用的研究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学号:200402008

摘要:本文对

八、九十年代学者们对“比”字句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从句法、语义、语法三个平面的角度来看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理清其对“比”字句研究的脉络,发现尚存在的仍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将对“比”字句的研究引向深入。

关键词:“比”字句

句法

语义

语用

“比”字句是指由“比”字短语充当状语的一种比较句,一般记为“X比YW”,其中“X、y”是比较项,“W”是结论项。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曾指出,两件事必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才能有比较关系。“比”字句就是对两件东西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表示前者胜过后者。丁声树(1979)说,“比”字说的是程度差别,而不是异同或近似。“比”字的用法有两组:一是同类事物的比较,二是程度的差别随时间而变。作为汉语句式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八十年代以后,不少研究者先后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从“比”字句的三个平面着手,对八十年代以来“比”字句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

一、句法平面的研究

本时期对“比”字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比”字句的构成、比较内容、“比”字句的结论项、动词性“比”字句的分化、比较项的不对称结构、形谓“比”字句的比较项等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类;二是对“比”字句的省略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关于“比”字句的句式分类方面其表性的成果如下:

1.范晓(1995)认为“比”字句由比较项、比较点、比较值构成。将其分为前段、中段、后段。前段是句子的主语,一般由名词性短语充当。中段和后段是句子的谓语。中段的“比”字短语作状语修饰后段。“比”后的短语一般是名词性短语。后段是句子的谓语中心,一般由形容词性词语或动词性的词语充当。

2.刘月华(1983)从“比”字句表义不同分成两类:

(一)“A(主语)+比B(状语)+谓语”表示同类事物的比较,情况比较复杂。可以用来充当谓语的有:(1)形容词,(2)“有”+抽象名词,(3)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4)一般动词前有“早、晚、先、后、难、好(易)、多、少”等状语,动词后还可以带受事宾语。(5)一般动词后有形容词充任情态补语,(6)能愿动词+动词,(7)表示增加或减少,提高或降低之类的意义的动词。

(二)“主语+A比B(状语)+谓语”这类句子往往表示: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处所情况有所不同。如“你的发言比上次好多了”“他身体一天比一天好了”。

3.任海波(1987)明确提出了“比”字句的结论项AP(谓词只有形容词)、VP(谓词只有动词)、AV(谓词既有形容词又有动词)、NP(以名词短语,包括名词为修饰成分)等四大类。由于程度副词、助动词、数量短语、动词短语、“了”等与谓词的组合不同,又可划分出十三种形式。在对各组合形式展开具体分析时,着重论述结论项中不同成分造成的各种形式在意义上的细微差别。比如,结论项中有“了”,句子往往强调相比较事物的相对差异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是动态比较,如“你现在比我重要多了”。但如果相同的时间是“现在”,比较项中就不出现表“现在”意义的词语,

4.吴继光(1990)讨论了比较句的基本格式“X比YZ”中,比较项X、Y分别为“N1+V”和“N2+V”的比字句(N1 N2都指名词性词语,V指动词和动宾短语),并把它称为动词性“比”字句,这些句式从表面上看格式是相同的,都可以写作:N1+V+比+N2+V+VP,其中VP表示构成结论项的谓词性成分,但是它们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可以构成三种构造。如下面三个例句: (1) 老张出面比小李出面好。 (2) 老张下棋比小李下棋快。 (3) 老张打人比小李打人狠。

例(2)和例(3)的“N2+V”可以被“N2”替换,而例(1)却不能做这样的替换;同样例(2)例(3)“N1+V”可被“N1”替换,而例(1)不行。因此本文认为动词性“比”字句,可以分化为例(1)、例(2)、例(3)所代表的三种格式。其中例(1)和例(2)、例(3)的差别在于比较点的不同;例(2)例(3)差别则在于例(2)有“N1的N+比+N2的N+VP”的变换式,例(3)却不能做同样的变换。

5.刘慧英(1992)将句法、语义结合起来,把比较项的不对称结构归纳成三种:一是句法类型不一致,语义类型一致,如“大城市的平房比楼房少”;二是句法类型一致,语义类型不一致,如“他的眼睛比秋水明亮多了!”;三是句法类型和语义类型都不一致,如“他看球比打球的时候多”。他还比较全面而客观地指出导致这种不对称的原因有省略、任指、隐含、比喻等,其中省略是最主要的原因。

6.李临定(1986)考察了形谓“比”字句比较项的类别:(1)名1+比+名2+形,名1和名2是代词或一般名词短语,二者直接相比较。“她比我还可怜!”(老舍)(2)主谓/动+比+动+形,“学骑自行车,下车比上车难”;(3)主谓+比+名+形,“他办事比我认真”;(4)名1+比+名2+名3+形,“他比我书多”;(5)名1+比+名2+形+名数,如“他心中比石榴花还红着一些”(老舍);(6)名+名数+比+名数+形,“远山灰蒙蒙的,一重比一重远”(杨朔)。 他对“比”字句的完全式和简略式进行了探讨,完全式是指“比”前后都是完整的偏正短语或主谓短语,他们所含成分是相等的。简略式是指完全省略了某个或某些成分。并进而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实际语言中的大部分“比”字句,都是由完全式省略而形成的,“比”右项的简略不能快于左项,“比”左项要大于或等于右项。

(二)关于“比”字句省略方面的研究尚存在争议,其中大多数人支持省略说,少数人不同意省略说

1.与李临定看法类似,多数学者认为“比”前后两个比较项在句法结构上的不对称是省略或替换所致。刘月华(1983)也提出,一般来说,“比”前后的词、词性是相同的,“比”前后的短语内部结构是相同的。如果“比”前后词语中有相同的部分,为了语言的简练,可以省略(多数情况是在“比”后的成分的中省略),省略的原则是以不改变原句句义为准。有下列几种情况:(1)省略中心语,“小英的布娃娃比她的(布娃娃)好看”;(2)省略中心语与结构助词“的”,“他的字比我潦草”;(3)省略定语,“他家的老二比老大爱学习”;(4)省略定语中心语相同的部分,“他们(前进的脚步)比我们前进的脚步快”;(5)省略主谓短语中的谓语或主语 “我(吃饭)比她吃饭香”;(6)“A比B”作状语时,一般省略“比”前成分A,“今天我们比第一次谈得好”;(7)A、B两项都是动词短语或都是形容词短语,即使有相同成分,也大多不省略。如“长一点比短一点好”。

2.于富堂(1987)针对朱德熙先生在《关于“比”字句》一文中,以“我(的)年纪比他大”一句为例,关于“他”之后是否有“年纪”的省略问题,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就内容而言,认为“比”作介词的“比”字句,基本上是由比较双方、比较点和比较结果三部分组成的,并认为“比”的一方与具体的比较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省略的。朱先生说的“我(的)年纪比他大”的句子,作者认为“我”与“他”是比较双方;两个的“年纪”是具体的比较点,“他”的比较点“年纪”是被省略的;“大”是比较点比较之后的结果。又从“比”字句格式方面作了分析,认为“比”字句有完全式与简略式两种格式。并对完全式和简略式作了定义,区分了省略式和简略式,把“我比他重”之类称为简略式而不叫省略式,是因为有一些“比”字句的比较点是隐含的,他们没有必要说出,因而在字面上不出现。如“他比我白”可以有完全式“他的皮肤的颜色比我的皮肤的颜色白”,但人们实际上一般不这么说。再如“他比我能吃”就不好找出相应的完全式。 2 VP中的V如果是动词(表增加减少的动词除外),往往没有完全式。其中“N1+比+N3+V”我比你大,可以有完全式,但除了N1与V能直接搭配,并且不致引起歧义的方可变换。如“我(的)脾气比你倔”——我比你倔。如果N1不能与V直接搭配,或虽然搭配,但容易引起歧义的,则不能变换成上面的格式。例如:“我的经验比你丰富”——不能转换成“我比你丰富”

3.对于普遍认同的省略说,朱德熙(1983)最早表示了质疑,他对于“我(的)年纪比他大”中的“他”字后头省略了“年纪”表示质疑,从结构上看,“我的年纪比他大”只能分析为:(1)我的年纪/比他大,主语是“我的年纪”。“我年纪比他大”实际上代表两种不同的构造:(2)我年纪/比他大,(3)我/年纪比他大。(2)的主语是“我年纪”,谓语是“比他大”;(3)的主语是“我”,谓语是“年纪比他大”。从语义上来看,不管是(1)、(2),还是(3),说话的人拿来相比的不是“我”和“他”两个人的年纪,而是“我”和“他”两个人。并指出“我孩子比他大”有歧义,可能是比较孩子和“他”,也可能是比较“我”和“他”。在此基础上将所讨论的句子概括为两种格式:(1)N1 (的)+N2+比+N3+VP,(2)N1的+N2+比+N3的+(N2)+VP 4.包法莉(1993)也不同意普遍认同的省略说,指出删除法存在严重缺陷,其基本假设“比”前后的比较项在结构上必须完全一样的说法站不住脚的,比较项没有必要相同,在很多情况下,那些假设未经删除的原句往往是不正确,或完全错误的,如“他今天比(他)昨天高兴”。他主张用C——控制关系解释结构上的不对称,即在一个正确的比较句中,第一个比较项必须循环C——控制比较标准。上句中,“今天”可以正确地C——控制“昨天”,但加了“他”之后,“今天”就无法C——控制“昨天”了,所以带“他”的完全句是错误的。他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了名词词组作主语、宾语,与时间副词比较等多种不对称的情况。该文理论性强,在众多重列举、重描写的文章中独具一格。

刘月华(1983)、陆俭明(1980)、黄祥年(1984)都对“比”字句多种经常出现的限制性成分“还”和“更”进行了考察,指出来二者虽然都能表示程度比较,但在意义和用法上仍存在不少差别,指出在少数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

概括地看“比”字句的句法研究,首先是刘月华根据“比”字句表义不同将“比”字句分为两大类,对充当谓语的成分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任海波对充当结论项的成分进行了探讨,吴继光对动词性“比”字句的分化进行了研究,李临定对形谓“比”字句的比较项作了分类,范晓、刘慧英也从不同方面对“比”字句的句法方面进行了研究,可以说他们分别从不同侧面进行了研究,体现了对“比”字句句法研究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同时,刘月华、李临定、于富堂、吴继光等人都从不同侧面分析了“比”字句的省略问题作了分析,在众多的学者中,只有朱德熙和包法莉对普遍认同的省略说分别从不同侧面提出了质疑。在句法研究中关于省略的研究是一个重点,这体现了句法研究中的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趋势,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

二、语义方面的研究

随着语义研究的发展,对“比”字句语义平面的探索也逐渐多起来。

1.马真(1986)最先从语义关系的角度着手,全面探讨了“N1的N+比+N2的N+VP”中比较项Y的替换规律。她提出“N2的N”能否被“N2的”和“N2”替换,最主要的原因是N1/N2跟N的语义联系。这种语义联系可概括为八种:(1)领属关系,如“我们的狗”;(2)亲属关系,如“他的朋友”;(3)隶属关系,如“他的眼睛”;(4)属性关系,“老张的精力”;(5)质料关系,如“木头的桌子”;(6)时地关系,如“今天的报纸”;(7)类属关系,如“千年的树”;(8)准领属关系,如“你的围棋(下得不错);当N1/N2与N为领属关系时,一般“N2的N”只能被“N2的”替换,如“我们的狗比你们的听话”;是属性关系时,只能被“N2”替换,如“老张的精力比老李充沛”;是隶属关系时,两种替换都成立,如“他的眼睛比你的大”;是亲属关系,且N为N1/N2的长者、上级时,两种替换都不成立,如“小红的爸爸比小刚(的)级别高”。除了N1/N2与N的关系外, 3 N

1、N2以及N的性质也是影响替换全局的因素。VP的情况、社会心理、句子重音也对替换起局部影响,使得一般规律外出现特殊规律。虽然这种语义关系的研究对于研究语义关系在句法中的作用有参考价值,但是因为缺乏形式标准控制,所以使人不得要领。

3.邵敬敏(1990)弥补了马真的不足,把语义句法结合起来寻找比较项Y的替换规律。他认为,“N2的”能否替换“N2的N”关键在于二者有无替代关系。凡“N2的”可以变为“N是N2的”,“N2的”就能替代“N2的N”,否则就不能如此替代。比如,“李军的猫”能变换为“猫是李军的”,所以可以说“张华的猫比李军的跑得快”,而“老李的精力”不能变化为“精力是老李的”所以“老张的精力比老李的充沛”是错误的。“N1的N比N2VP”中的“N2”不是“N2的N”的替换式。主谓谓语句“XG比YVP(G为共比项,且X与G存在领属关系)”加“的”变成了一般谓语句“X的G比YVP”,即“N1的N比N2VP”,N2比较项。这种句子成立的关键在于VP是否同时适用于N和N2。当VP只适用于N而不适用于N2时,就不致引起误解或歧解,该句在原则上成立,如“张华的猫比李军多”。但“鲜肉的丸子比虾仁的丸子好保存”,“保存”可适用于“虾仁”和“丸子”,所以原句不能说“鲜肉的丸子比虾仁好保存”。邵文自始至终运用变换检测法,贯彻句法研究与语义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抓住众多语义关系中的本质关系,即VP同N1和N2的关系,具有较强的说服力。邵敬敏(1992)还研究了语义对“比”字句中助动词的制约。他根据主动词语依次范畴(主观意志、客观情态)、助动词的位置(“比”前和Y前)、Y的性质(动词、形容词)之间的不同组合,提出谓语内部动词和形容词在词性语义范畴上的差异,以及助动词内部语义次范畴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助动词在“比”字句中的位置及句式的合法性。“比”字句成立的关键是结果项中必须拥有可供比较并显示程度差异的成分,除了性质形容词、心理动词外,主观意志动词和程度副词“更”也能充当。

3.殷志平(1995)认为“X比Y还W”具有两种语义功能:一是比较,如“山东队比河南队还快”;二是比况,如“我们的大‘蜻蜓’仿佛比飞机还飞得高”。其不同表现在:

一、从Y的性质讲,预设不同。比较类预设Y处于W所表示的性状、程度的两极之间的某一位置,如预设“山东队快”,但不是最快。比况类预设在特定环境中,Y处于W所表示的性状、程度的极端位置,如预设“飞机飞得最高”;

二、从X与Y的关系看,比较类的X与Y比较是现实的,比况类的比较是不现实的,常带有夸张色彩或褒贬色彩。二者意义上的差别可以从形式上得到验证,比较类“比”字句,可用“Y超过X”替代“X超过Y”,以“——W”替代“W”,去掉“还”句子仍成立。比况类不符合这三个条件。

4.邹韶华(1992)研究了“比”字句的积极性特征,“比”为动词的“比”字句有,(1)比+名,如:比干劲;(2)比+动,如:比干活;(3)比+形,如:这就要比机智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比+X”的这种结构,X是褒义(或体现褒义)为常态分析,X是贬义(或体现为贬义)为变态分析,在量上往大里比。这就是“比”为动词的“比”字句的积极性特征。“比”为介词的“比”字句,(1)肯定式

他的心比金子还亮。(2)否定式

我不比他们坏。其中对某些作品中的比字句经过统计得出:在21例比字句中,积极意义的14例,占67﹪,消极意义的7例,占33﹪。可以看出:“比”为介词的“比”字句中评价项的绝大多数为积极意义。“比”字句中还有一类,X比Y有N,N必须隐含评价色彩,而且是积极意义的评价色彩。

5.范晓(1998)从语义结构上来看,“比”字句有四种语义成分:主体、客体(比较对象)、比较点、比较值。主体出现在前段,从主体事物和后段动词、形容词所表现得动核间语义关系来看,主体可以是系事、施事、受事、起事、工具等。客体是比较对象,是主体事物比较时的参照物,在语义上和主体应该是协调一致的关系。客体事物跟后段的动核的语义关系也可以是系事、施事、受事、起事、工具等。在同一个“比”字句里,如果主体是系事,比较对象也是系事;主题是施事,比较对象也是施事等等,依此类推。比较点是主体同客体进行比较的内容,比较点是主体同客体共 4 同存在的某种属性,比较点一般包括性质、状态、行为、数量等。比较值在后段是由形容词语或动词性词语表示的,比较值一般可分为性质、状态、行为、数量四种语义类型。

此外,近年来确立比较范畴的下位语义类型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例如黄晓慧(1992)认为比较范畴包括四种下位语义:平比、差比、极比和反比。储泽祥(1999)则另外建立了“通比”这个语义小类。王国胜(2000)把大治方言的比较句分为差比、极比、递比和等比四种语义类型。

三、语用平面的研究

“比”字句的语用方面的研究也有涉及,其中相原茂和周小兵主要集中在否定式的研究上。 1.相原茂(1992)认为“A不比BX”和“A没有BX”都是“比”字句的否定式,但二者在意义、用法和功能上存在差别。“不比”型句是存在一个预设“BX”,如“女的不比男的好过”,有个预设“男的不好过”,并且“不比”型句在语流中常会有辩驳语气,辩驳对象是“A~X”如上一句就有对“女的好过”进行辩驳的意味。“没有”型句不存在这样的预设和辩驳意味。“没有”型比较句表示A与B在形状、程度上的类别,表积极方面的形容词通常由肯定的、积极地来承担,如“姐姐没有妹妹漂亮”“不比”型比较句表示的中心意义是“A、B之间并无大的大差别”,没有必要特地提示,如“小王也不比他好多少”,意思是“两人差不多,都不怎么样”。

2.周晓兵(1992)认为“不”在“比”字句中有四种位置:(1)A+不+比+B+VP;(2)A+不+比+B+VP+数量;(3)A+比+B+不+VP;(4)A+比+B+VP+不+数量。“不”的位置和数量宾语的有无,会是句子的预设、蕴涵、否定的类型、范围和焦点发生变化。(1)式预设“有人认为A比BVP”,如“我不比你坚强”。(2)式预设“照理说A比BVP很多”,如“我虽是你叔父,其实并不比你大多少”。(3)式预设“B不VP”,如“他比银行经理并不少费心血”。(4)式预设“A比BVP”,比如“我这文字上的马虎,比文盲强不了多少”。他把句式、语义、语用综合起来考察。

3.范晓(1998)提出“比”字句的语用价值是用于关于比较,即表述主体事物在某一点上超过比较对象。在“比”字句中,前段是句子的主题,中段和后段是对主题进行述说的述题。比如有这样的事实:小王个子高,小李个子矮。如果要想表述“小王”如何,则应以“小王”为主题,以小李为参照点,述题就是“比小李高”,说成“小王个子比小李高”。如果以“小李”为主题,则应说“小李比小王矮”。在言语交际中,必须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选择适宜的主体事物作为主题,组成合理的“主题——述题”语用结构。“比”字句的焦点在后段,即在比较值上。例如“小王比小李更聪明”一句里,后段“更聪明”便是焦点。

4.唐曙霞(1995)利用了语用学和语篇学的方法剖析了“A还不如B”句中“还”的“预设”“会话含义”以及“蕴含与推断”等,比传统的仅就“还”的性质、结构分析与语义类型的研究有所发展。

总的来说,八十年代以来“比”字句研究以句法平面最为突出,观察入微,分析全面。语义、语用平面则研究得不够充分。尽管语法学界关于“比”字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比较项的语义身份,结论项中动词、形容词的语义特征,结论项中补语、状语的语义指向,比较点的隐含,“比”字句的主题、述题,表达重心、焦点、移位,比较项与比较点的判断,语义对“比”字句对比较结果有什么样的强制要求?类似的问题还很多,总起来说,对比较的本体问题的认识较模糊,对其内部组成成分特点的探索还不够。此外静态描写较多,动态解释不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尽管研究者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加大动态解释的力度了,但总的来说,还是偏重句法功能的描写,动态的分析还需进一步加强。语言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对语言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比较属于“语义·句法”范畴,应以语义为核心,始终不忘语义的决定作用。谈句法,目的也是为了显示语义的制约作用。只有将语义、句法、语用三者紧密结合,其中尤其要重视对语义的研究,将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相结合,才可能真正将对“比”字句研究引向深入。

5

参考文献:

[1]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83.

[3]朱德熙.关于“比”字句[C].语法研究和探索

(一)[A],1983.

[4]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任海波.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4).

[6]黄晓慧.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及演变[J].中国语文,1992,(2).

[7]殷志平.“X比Y还W”的两种功能[J].中国语文,1995,(2).

[8]刘慧英.小议“比”字句内部结构项的不对称结构[J].汉语学习,1992,(5).

[9]马真.“比”字句内比较项Y的替换规律试探[J].中国语文,1986,(2).

[10]邵敬敏.“比”字句替换规律刍议[J].中国语文,1990,(6).

[11]邵敬敏.语义对“比”字句助动词位置的制约[J].汉语学习,1992,(3).

[12]相原茂.汉语比较句的两种否定形式:“不比”性和“没有”型[J].语言教学

研究,1992,(3).

[13]周小兵.“比”字句否定形式[C].现代语法讨论会论文[A],1992.

[14]吴继光.动词性“比”字句的分化及其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1).

[15]许国萍.《“比”字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1996,(6).[16]于富堂.也谈“比”字句.北方论丛,1987,(5).

[17]邹韶华.“比字句的积极性特征[C].语文研究与探索

(六)[A],1992.

[18]包法莉.“比”字句删除法的商榷[J].语文研究,1993,(1).

[19]范晓.汉语句子类型[M].上海:书海出版社,1998.

[20]刘焱.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6

推荐第7篇:被字句教案

留学生汉语语法课教案

“被字句”

一、教学时长:一课时(45分钟)

二、教学对象:汉语初级阶段的学生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时的学习,让学生能用“被字句”造句,指导学生能够自由地用“被字句”句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2、帮助学生熟悉掌握“被字句”的用法,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的交际中用“被字句”进行交流,并且能够用“被字句”进行简单转换不同的汉语表达。

四、教学重点和重点:“被字句”的掌握及运用

五、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把字句的用法,那么我们来复习一下。首先大家来根据下面的词语用把字句造句。

玻璃

(提问学生)答:我把玻璃打碎了。(全体学生再重复一遍)大家来看一下它的结构 我

玻璃

碎了。 施事者

受事者

动词

其他成分

表示的是施事者做了一个动作,使受事者发生了变化或改变。表示的是一种主动的意义。那么,请同学们同样用下面的词语造句,要求产生被动的意义。

玻璃

碎 (提问学生)答:玻璃我打碎了。(错)

玻璃被我打碎了。(正确)

这位同学用了一个被字,看来已经预习过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语法——“被字句”。 (全体同学齐读)

玻璃

打碎

了。 分析结构:

玻璃

(我)

碎了。 受事者

(施事者)

动词

其他成分 表示宾语通过一个动作被动地受到了改变或变化。

(一)基本结构

受事者 + 被 + (施事者)

+ V +其他成分

A

+被 +

(B)

+ V +其他成分 结构模式的意思是:A 被

(B) 怎么样了。

 例句:(1)我把桌子上的水喝了。要求改为““被字句””

(让学生轮流试说)。。。。。。  (2)看图说话:他怎么了?

准备一些情境图片,引导学生利用“被字句”说出完整的句子。 例如:灰姑娘的衣服被姐姐弄破了。

蜂蜜被小熊吃光了

(先让学生说出句子,再具体分析两个句子的结构成分,找出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最后再齐说这两句)

(二)“被字句”的特点:

1、“被字句”的受事者: A + 被(B)+ V + 其他成分

例如:他被公司开除了。(“他”是受事者)

那封信被小王取走了。(“那封信”是受事者)

2、“被字句”的施事者: A + 被(B)+V + 其他成分

例如:他的病被(医生)治好了。(“医生”是施事者)

3、“被字句”的谓语动词:

例如:那个破瓶子被我扔了。(可以说“扔瓶子”)

我的网球拍子被小王借走了。(可以说“借拍子”)

不能说:他被朋友请。(他被朋友请去了)。

他被病了。 (这里要注意,V必须是及物的,也就是后面能加宾语或其他成分的)

4、“被字句”的其他成分: 例如:

助词“了”:他被大家说服了。 助词“过”:他们被老师表扬过。 结果补语:厨房被他们俩弄脏了。 但是句尾不能加“着”

不能说:瓶里的水被他喝着(×)

(再练习几个句子,让学生判断用哪个“其他成分”)

(三)“被字句”的否定形式

那么,如果我没有喝光瓶子里的水,用“被字句”又怎么说呢?(提问一个学生,尝试回答,再分析总结其否定结构)

A + “ 没(有)” + 被(B) + V + 其他成分 瓶子里的水+

没(有)

+

被(我)+ 喝 + 光 总结:否定词语放在“被”的前面 (给出情景造句)

(四)“被字句”里面能愿动词(可能/会/应该)或时间词语(昨天/刚刚)应放在“被”前面。

例如:他可能被老板骂了一顿,所以心情不好。

我的自行车刚被人骑走了。

那个男孩子昨天被狗咬了。

好了,同学们,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有关““被字句””的相关语法点,下面我们来做一些联系,看同学们是否已经掌握了。 练习:将下列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1)风儿把乌云吹散了。 (2)我把手帕洗干净了。 (3)我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

六、总结本课

老师再次强调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七、布置作业

把书上“被”字句的练习全部做完。

推荐第8篇:把字句 教案

小组成员:宋云颢

杨历艳

周秋晗 公翠云 松泳隆汰 把字句的教学教案

一、课型:初级汉语语法课

二、教学对象:18-34岁 零起点

三、教学内容:把字句的基本使用方法

三个基本句型:

“S+(没)把东西/人+V在+地方” “S+(已经)+把东西/人+V到+地方” “s+(要)把+东西/人+V给+人”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把”字句的学习,掌握把字句的语义特征、句式特点、准确用法,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能够自然流利地使用“把”字句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愿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运用句型:

“S+(没)把东西/人+V在+地方” “S+(已经)+把东西/人+V到+地方” “s+(要)把+东西/人+V给+人” 2.了解“没”、“已经”、“要”使用位置

3.结合“把”字句的教学,区分“把”字句中“了”的用法。

六、教学方法:

1.按照先引入再操练的顺序,讲解三个基本句型。2.运用直观手段,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设计互动形式的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4.设计趣味游戏,在游戏中熟练运用“把”字句。

七、教具准备:

1.实物类:书、字典、苹果、包、椅子、钱 2.媒体类:学生提前录制的视频。

八、教学时间:

总时长:40分钟 1.引入:13分钟 2.操练:12分钟 3.练习:12分钟 4.总结:3分钟

九、教学步骤

(一)引入1 (5分钟)

1.看动作回答问题

例子一:

(1)动作:拿起一本书 (2)问题:“这是什么?”

“书在哪?”

“老师在做什么?”

“现在书在哪了?”

“老师做什么了?” (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如果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可继续教学;

如果学生没有给出正确答案,老师说“这些句子都不合适”老师给出正确答案。

(4)句子展示:“老师把书放在桌子上了。” (5)让大家重复正确句子(集体朗读) 例子二:

(1)动作:拿起一个包 (2)问题:“这是什么?”

“包在哪?”

“老师在做什么?”

“现在包在哪了?”

“老师做什么了?” (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把包挂在门上了。” (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例子三:(引出把字句否定形式)

(1)问题:“老师把包放在桌子上了吗?” (2)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3)句子展示:“老师没把包放在桌子上” (4)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2.总结: (1)重复引入的三个例句,引导学生总结句型 “老师把书放在桌子上了。” “老师把包挂在门上了。” “老师没把包放在桌子上。”

(2)展示句型,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分别标明把字句的组成部分: “S+(没)把东西/人+V在+地方” (3)重点说明“没”要在“把”的前面。

(二)操练1

(4分钟) 1.看视频回答问题 播放提前录制的学生视频 (注意:适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语音 词汇等) 第一组:

(1)展示视频,提问: “他是谁?”

“表在哪?” (2)看视频提问:“他在做什么?”

(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琼英把表挂在墙上了。” (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 第二组:

(1)展示视频,提问: “他是谁?”

“地图在哪?” (2)看视频提问:“他做什么了?” (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奎东把地图贴在墙上了。” (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

2.第三组

(1)展示视频,提问:“地图在哪?”

(2)看视频提问:“琼英把地图贴在墙上了吗?” (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琼英没把地图贴在墙上” (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 2.总结操练的三个例句 “琼英把表挂在墙上了。” “奎东把地图贴在墙上了。” “琼英没把地图贴在墙上”

(三)引入2

(4分钟) 1.看动作回答问题

例子一:

(1)动作:把椅子搬到同学旁边 (2)问题:“椅子在哪了?” “老师做什么了?” (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把椅子搬到秀玲的旁边了。” (5)让大家重复正确句子(集体朗读) 例子二: (1)动作:翻书

(2)问题:“老师现在在做什么?” “现在书是第几页?” (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把书翻到第31页了。” (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例子三:

(1)问题:“老师已经做什么了” (2)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3)句子展示:“老师已经把书翻到第31页了。” (4)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2.总结:

(1)重复引入的三个例句,引导学生总结句型 “老师把椅子搬到秀玲的旁边了。” “老师把书翻到第31页了。” “老师已经把书翻到第31页了。”

(2)展示句型,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分别标明把字句的组成部分: “S+(已经)把东西/人+V到+地方”

(3)重点说明“已经”要在“把”的前面。

(四)操练2

(4分钟) 1.看视频回答问题 播放提前录制的学生视频 第一组:

(1)展示视频,提问:“他是谁?” (2)看视频提问:“他做什么了?”

(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奎东把桌子搬到客厅里了。” (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 第二组:

(1)展示视频,提问:

“这是谁?”

“他在哪?”

“这是什么?”

“这是在哪?”

(2)看视频提问:“秀玲做什么了?”

(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秀玲把信寄到法国了。” (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 第三组:

(1)看视频提问:“秀玲已经做完什么了?”

(2)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秀玲已经把信寄到法国了。” (3)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 2.总结操练的三个例句 “琼英把表挂在墙上了。” “奎东把地图贴在墙上了。” “琼英没把地图贴在墙上”

(五)引入3:

(4分钟) 1.看动作回答问题

例子一:

(1)动作:把一支笔递给同学 (2)问题:“这是什么?” “老师做什么了?” (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把笔递给松田了。”

(5)让大家重复正确句子(集体朗读) 例子二:

(1)动作:做一个将要把一个苹果递给同学的动作 (2)问题:“这是什么?” “老师要做什么?”

(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要把苹果送给高迪。” (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例子三:

(1)动作:把苹果递给同学 (2)问题:“老师做什么了?” (3)老师提问,学生逐个造句

(4)句子展示:“老师把苹果送给高迪了。” (5)让大家重复这个正确句子 2.总结:

(1)重复引入的三个例句,引导学生总结句型 “老师把笔递给松田了。”

“老师要把苹果送给高迪。”

“老师把苹果送给高迪了。”

(2)展示句型,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分别标明把字句的组成部分: “S+(要)把东西/人+V给+人” (3)重点说明“要”后不能带“了”。

(六)操练3:

(4分钟) 1.看视频回答问题 播放提前录制的学生视频 第一组:

(1)展示视频,提问:“他是谁?”、“钱在谁的手里?” (2)看视频提问:“他做什么了?”

(3)逐个提问,总结句子:“奎东把钱交给售货员了。” (4)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 第二组: (1)提问: “钱在谁的手里?” “她要做什么?”

(2)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秀玲要把钱交给售货员。” (3)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 第三组:

(1)看视频提问:“琼英做什么了?”

(2)逐个提问,总结句子:“琼英把礼物送给奎东了。” (3)老师领读一遍正确句子。 2.总结操练的三个例子: “奎东把钱交给售货员了。” “秀玲要把钱交给售货员。” “琼英把礼物送给奎东了。”

(七)练习一:做游戏 “你说我做”

(6分钟) 1.准备道具:字典 苹果 包 椅子 钱 2.练习目的:

(1)一个讲一个做(既锻炼口语,又锻炼听力) (2)学生自己造句(增强趣味性)

(3)每做完一个动作都会提问全班“谁要谁做什么了”(增强了全班参与度) 3.练习流程:

(1)教师说明规则:同学在所示物品中挑一件物品来说出“把”字句指令,让另外一个同学按指令做动作。 (2)教师示范,让同学理解游戏规则: 指令:“松田,请把书递给我” 提问全班:“松田做什么了?” 规范句子:“松田把书递给老师了。” (3)给时间两两讨论:两分钟 (4)操练

(八)练习二:准备生日晚会

(6分钟) 1.设置一个情景,让同学们根据情景造句 2.练习目的:

(1)拓展练习,让同学在情境中实践所学句型 (2)重复练习加强记忆的作用 3.主题:为松田同学准备生日晚会

4.图片内容:桌子、椅子、饮料、水果、生日蛋糕、生日礼物、鲜花 5.练习流程:

(1)老师介绍情景,讲解游戏规则

(2)分两组讨论,根据图片提示,用“把”字句描述准备步骤。 (3)请同学逐一回答

(4)老师作示范,用“把”字句对该情境做一个完整的陈述 “今天是松田的生日,我们一起为松田准备生日晚会。我们要把桌子和椅子搬到客厅里,把生日蛋糕放在桌子上,把生日卡放在生日蛋糕旁边,然后我们把水果和饮料放到桌子上,最后我们把鲜花和礼物送给可爱的松田。”

(5)请同学尝试模仿老师,做完整陈述。 (6)全班同学跟老师一起复述。

(九)小结

(3分钟) 1.复习所学语法:看图说句子,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1)问:“琼英做什么了?”答:“琼英把表挂在墙上了。” (2)问:“琼英把地图贴在墙上了吗?”答:“琼英没把地图贴在墙上。”

(3)问:“奎东做什么了?”答:“奎东把桌子搬到客厅里了。” (4)问:“秀玲已经做完什么了?”答:“秀玲已经把信寄到法国了。” (5)问:“琼英做什么了?”答:“琼英把礼物送给奎东了” (6)问:“秀玲要做什么?”答:“秀玲要把钱交给售货员。” 2.总结句型,并强调“没”、“已经”、“要”的使用方法。 “S+(没)把东西/人+V在+地方” “S+(已经)+把东西/人+V到+地方” “s+(要)把+东西/人+V给+人”

推荐第9篇:浅析对外汉语“比”字句语法教学

浅析对外汉语“比”字句语法教学

“比”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点。现代汉语中关于“比”字句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但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研究“比”字句习得和教学的还很少。且大都只是对汉语学习者偏误的分析,特别是研究结果与教学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一、“比”字句本体研究概述

“比”字句,其特征是含有形式化的标记“比”,最早可见于朱德熙先生的《关于“比”字句》。八十年代,明确为“比”字句下定义的是殷志平,他在《“比”字句浅论》一文的开头说:“‘比’字句是由‘比’字短语充当状语的一种比较句,用于比较不同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或者比较不同的行为、动作的程度。”吕叔湘(1942)曾指出,两件事情必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才能有比较关系。“比”字句就是对两件东西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表示前者胜过后者。丁声树(1979)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说:“‘比’字句的说法是程度差别,‘比’字的用法可以分成两小组,一是同类事物的比较,二是程度的差别随时间而变”。 1.句法层面

殷志平(1987)指出,“比”字句由比较项、比较点和比较值构成。被比较的事物是比较项,比较的内容是比较点,比较点的程度量值是比较值。刘月华(2001)将“比”字句分为两类,

(一)A(主语)+比B(状语)+谓语,在这一类中她详细分析了可以充当谓语的词或短语的词性,指出作为比较方面的谓语可以是:(1)形容词充任;(2)“有”+抽象名词;(3)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4)一般动词,前面带“早”、“晚”、“先”、“后”、“难”、“好(易)”、“多”、“少”等状语;(5)一般动词,后面有形容词充任的情态补语时,形容词之后还可以有“一点儿’,、“一些”、“多”、“得多”等;(6)能愿动词+动词;(7)表示增加或减少,提高或降低之类意义的动词。

(二)主语+A比B(状语)+谓语,这一类“比”字句往往用来表示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处所情况有所不同或者表示程度差别的累进。

刘月华(2001)指出,一般来说,“比”前后的词,词性是相同的,“比”前后的短语内部结构是相同的。如果“比”前后的词语中有相同的部分,为了语言的简练,可以省略,(多数情况是在“比”后的成分中省略),省略的原则以不改变原句句义为准。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省略中心语;

(二)省略中心语与结构助词“的”;

(三)省略定语;

(四)省略定语和中心语中的相同部分;

(五)省略主谓短语中的谓语或主语

(六)“A比B”作状语时,一般省略“比”前成分A;

(七)A、B两项都是动词短语或都是形容词短语,即使有相同成分,也大多不省略。

任海波(1987)系统地分析了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他把结论项分为AP、VP、AV、NP四大类型,AP结论项谓词只包含形容词,VP结论项谓词只包含动词,AV结论项谓词既有形容词又有动词,NP结论项以名词短语(包括名词)为被修饰成分。并且给出每一种结论项的不同组合形式,共计十三种,而这十三种里面的每一种几乎都有几种不同的情形。造成这么多不同的组合形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程度副词、助动词、数量短语、动词宾语以及“了”等与结论项的不同组合造成的。比如:AP后出现数量短语或表示数量的形容词可以看作一种组合形式,而这种组合形式又可以有几种情形:

(一)AP后可以只出现数量短语,比如:这妹崽比姓侯的大一些;

(二)“了”和“出”可以交替出现在AP和数量短语之间,如:他比过去胖了一些;

(三)数量短语后面可以出现NP,如:与其说他别人多一分天分不如说他比别人更多两分努力。

2.语义层面

从语义上看,比字句包含六个成分:比较主体,比较客体,比较点,比较词“比”字,比较属性和比较量差。六成分中,比较主体(记作X),和比较客体(记作Y)称为比较对象,比较属性和比较量差组成比较结果项(记作Z)。

马真(1986)研究了“比”字句内“比较项Y”的替换规律。她重点谈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比”字句N1的N+比+N2的N+VP(N表示名词性成分,VP表示谓词性成分)例如:(1)他的马比你的马跑得快。(2)他的脾气比你的脾气好。(3)他的马比你的马多。(4)他的父亲比你的父亲健谈。这种“比”字句中的比较项“N2的N”,有的只能为“N2的”替换,如例(1);有的则不能为“N2的”替换,只能为N2替换,如例(2)有的既能为“N2的”替换,也能为N2替换,如例(3);有的既不能为“N2的”替换,也不能为N2替换,如例(4)。造成种种不同替换的因素有五个,

(一)N1/N2跟N的语义关系;

(二)NI/N2及N的性质;

(三) VP的情况;

(四)社会心理;

(五)句子重音。其中因素

(三)

(四)

(五)对替换的影响只是局部的,而因素

(一)

(二)对替换的影响则是全局的。

徐燕青(1996)分析了“不比”型比较句的语义类型。她认为对“不比”句各种语义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句外的和句内的两个方面。句外因素主要是上下文的提示,而句内因素则包括

(一)“不比”句所包含的心理因素;

(二)“不比”句某种意义的特定的表现形式;

(三)“不比”句本身的某些附加成分;

(四)比较对象和比较结果的性质;

(五)“不比”句所属的类型。进而她将“不比”句的语义类型一共划分为六种:

(一)“不比”句的意思是“A跟B一样X”;

(二)“不比”句的意思是“A跟B一样X,甚至比B更X”;

(三)“不比”句的意思是“A没有/不如B—X”;

(四)“不比”句的意思是“A比B— X”;

(五)“不比”句的意思是“A跟B差不多X”;

(六)“不比”句的意思是“A跟B不一样”或“A不能跟B相比”。她试图通过大量“不比”句的用例,对整个“不比”句系统的实际意义作出尽可能全面的考察,以期得出比较完整客观的结论。

3.语用层面

王媛(2010)对“比”字句的预设进行分析,认为首先, 简单“比”字句通常都有存在预设和事实预设, 这是“比”字句所能触发的最基本的预设。因为“比”的作用是介出比较对象, 即与事。它的这种作用必然会引起相应的存在预设或事实预设。其次, 性质(或程度) 预设不是“比”字句必然引起的预设。简单“比”字句中这类预设的触发受到很多的限制条件:一是比较结果W 要有主观评价性;二是W 和Y(D)的感情色彩不能抵触;三是性质(或程度)预设有双向选择的可能性和交际中的心理倾向性。而“更”类程度副词对性质(或程度)预设的触发则是绝对的,并且是正向的。第三,影响“比”字句预设分析的主要是Y、D、W 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周小兵(1994)对“比”字句否定式的语用也进行了分析。他将“比”字句否定式分为四类:

(一)A+不+比+B+VP;

(二)A+不+比+B+VP+数量;

(三)A+比+B+不+VP;

(四)A+比+B+VP+不+数量。根据分析,他认为

(一)式不是一般的句子否定,而是话语否认,其特点是:A.从功能上看,是用来否认或反驳别人的话语;B.从形式上看,要受语境的限制,很少单独成句,一般用于后续句,不用于始发句。说话人发出

(一)句式时,一般都有一个预设,即:有人认为A比BVP。

(二)式也是话语否认,也有一个预设,但跟

(一)式有三点不同:A.预设和否定话语不同,

(二)式的预设是:照理说A比B•VP•很多,否认的话语是:A比B•VP•很多;B.否定焦点不同;C.两种句式的含义不同。

(三)式与

(一)式也有三点区别:A.预设不同,

(三)式的预设是B不VP;B.否定类型不同;C.句子的蕴涵不同。

(四)式与

(一)式的区别在于:A.预设不同,

(四)式的预设是A比B•VP;B.否定类型不同;C.否定范围不同。可见,句子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区别,通过不同形式的否定表达出来。

吴福祥(2004)研究了“X不比Y·Z”的语用功能,他认为“X不比Y·Z”是一种反预期结构式,其语用功能是表达反预期的话语信息。反预期体现的是说话人的视点或态度,是语言主观性的表现,因此“X不比Y·Z”本质上是一种表达主观性的结构式。话语中语言成分所传达的信息可以分为“预期信息”、“反预期信息”和“中性信息”三类。“不比”句可以体现三种反预期类型:

(一)与受话人的预期相反,其功能是对受话人持有的某种看法、意见进行否认或辩驳。

(二)与说话者自己的预期相反,说话人原先对某一事态持有某种预期,但后来发现事实与其预期相反。

(三)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在此基础上,他讨论了“X不比Y·Z”和“X没有Y·Z”话语功能的差别,他认为“没有”句是对“X比Y·Z”这一差比命题的否定,而“不比”句是对某种预期的否定。

二、对外汉语“比”字句研究现状

“比”字句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一直备受对外汉语教学界关注,随着八十年代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比分析理论、偏误理论和中介语理论的引入、发展和应用,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比”字研究逐渐增加,研究者们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习得顺序及语法点排序等方面对比较句进行了探讨。但相对于现代汉语本体研究说,这类有针对性的研究还比较少。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比较句的研究,附带讨论了作为比较句重要句式之一的“比”字句。(乔燕妮,2010)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对比分析理论、偏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比”字句的研究,同时也是本文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留学生“比”字句的使用情况

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有很大的不同;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受母语或目的语负迁移的影响,在目的语使用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偏误。学习外语的人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从整体上说,他所使用的形式与所学外语的标准形式之间总有一定的差距,即我们所说的“偏误”。乔燕妮(2010)总结留学生在“比”字句用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这样几类:

1.误加 “比”字句谓语形容词前后常可带表示程度或数量的成分,如“更”、“一些”等。我们知道,“比”字句中的形容词不能受“很”、“非常”等副词修饰。留学生没有这种语感,就会出现Y后加“很、十分、非常”等程度副词。如:他的嗓子比我的十分好。

2.搭配偏误

“比”字句常用形容词作谓语,因为留学生词汇有限,或者是学过的词语没有真正掌握,在考察其“比”字句用例时,我们发现有些句子谓语形容词与比较项搭配不合适。如:他的考试成绩比我想象的更快。

3.误用

有时候留学生在本不需要使用比字句的场合用了比字句,因而造成偏误。如:我觉得对这问题的好解决办法是改变,比现在的交通道路大。这句话不需要使用“比”字句,可以简单地改成“我觉得对这问题的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宽道路”。

4.语序偏误

“比”字句的基本格式是“N1+比+N2+VP”,但是有的留学生由于受母语或其他语言负迁移的影响,将顺序颠倒,写成“N1+VP+比+N2”格式。如:在我的国家会汉语的人容易找工作比不会汉语的人。

5.“不”字错位

“比” 字句的否定形式有多种。语法学界一般的观点认为,“比”字句的否定形式是在“比”前加“不”。有些留学生在运用时把“不„„”放在“比„„”之后,如:北京的夏天比上海不凉快。

根据陈珺、周小兵(2005)的研究,有关“比”字句语法点的排序为: 1.A比B +形容词:他比我高。

2.A比B +心理动词/能愿动词+宾语:他比我喜欢你。/他比我能吃。 3.A比B +动词+程度补语:他比我跑得快。/他跑得比我快。

4.A比B +动+宾+动+程度补语:他比我唱歌唱得好。/他唱歌比我唱得好。 5.A比B +形容词+精确数量补语:他比我高三厘米。 6.A比B +形容词+模糊数量补语(一些、得多、多了、很多):他比我高一点儿。

7.A比B +提高类动词+数量宾语:今年的产量比去年提高了一倍。 8.A比B +多/少/早/晚+动词+数量补语:他比我早来三分钟。 9.含“更、还、再”的比字句:她妹妹比她更漂亮。 10.没有比⋯⋯更⋯⋯的:没有比他更狡猾的了。 11.不比:他也并不比你能干。

12.比不上:北京的环境比不上上海(那么好)。13.主语+“一量词+比+一量词+形容词/动词”:这里的天气一天比一天热。 14.A比B还B(名词):你真是比诸葛亮还诸葛亮。

王茂林(2005)从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实验室收集的“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选取了大约30万字的材料进行考察,得到“比”字作介词的用例264个。对其进行了偏误分析,发现发现留学生在“比”字句用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这样几类:A.误加(30例);B.搭配偏误(23例);C.误用(13例);D.语序偏误(6例);E.“不比”句偏误(2例);F.其他(4例)。

代雪曦(2006)从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提取“比”字句571条,以偏误在句中发生的位置归类,辅之以从形式语法角度对偏误分类。各类型偏误数量和占总数百分比分别为:比较点(17,7.8%);比较项(50,22.8%);比较方式(33,15.1%);结论项(119,54.3%)。

综合二人的研究,从句式角度切入,发现句式5在使用中有过度泛化的现象;句式2出现频率较低。王茂林(2005)认为这与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有很大关系,代雪曦(2006)则进一步提出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简化原则”,力求简便和“回避策略”造成的。

四、对外汉语“比”字句教学

鲁健骥早在1992年就提出教学上的失误是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在《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专门讨论了这一问题。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目的语的主要场所,是第二语言教学四大环节中的中心环节。而“课堂教学的总的目标,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全面掌握必须掌握的内容。”因此,大纲和教材对于实现课堂教学总目标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们就将通过考察“比”字句相关内容在大纲中的分布和在教材中的体现,讨论对外汉语“比”字句的课堂教学,并着重对初级阶段的“比”字句教学提出我们的看法。

1.大纲方面

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语法大纲部分)、《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语法项目表》和《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中,“比”字句教学都主要集中在初级阶段部分,各大纲对“比”字句语法点的选择和编排相差不大。在句式

8、

9、10的编排上,句式8在《进修大纲》初级二阶段,而在《专业大纲》中为中级阶段,句式8较为复杂,在认知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放在中级阶段更合适。对于句式9和10,陈珺、周小兵(2005)指出,对于涉及到语境因素、语用条件比较复杂的项目,如“不比”、“含‘更、还、再’的“比”字句,不能只考虑形式上的相关性,在初级阶段追求大而全,一并出齐,而应放在较后阶段,等学生积累了一定语感后再出现。”因此我们认为句式10应安排在中级阶段教学。

2.教材方面

《汉语教程》在一课之内安排了“比”字句几乎所有句式,分别为句式

1、

2、

3、

4、

6、7和句式

9、10共八种句式。而《初级汉语课本》则是在四课中安排了句式

1、

3、

5、6和8共五种句式。相比起来,《教程》更重视语法点的系统性,但是对外国人的语法教学台中市系统性,追求大而全,反而会使问题复杂化。而《课本》则简化了语法项目,只选择最基础的形式,更能减轻学习者在初级阶段的负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对语法点的解释上,《课本》减少了许多语法术语,又能把语法点说清楚。

3.教师方面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课堂教学采取何种模式,讲解具体语法点时采用何种技巧,以及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引导方面,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处理的问题。对“比”字句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语法点展示、语法点解释和语法点联系三个环节。

语法点的处理上应该深化、细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只注重形式、忽略语义、语用造成的偏误很多,因此,教学应从意义到形式再到语用。最后,教师应该对偏误进行预测、分析、引导,根据研究成果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减少偏误的发生。

4.小结

从对大纲和教材的考察来看,“比”字句的教学主要集中在初级阶段。中、高级阶段的相关语法项目很少,有的大纲或教材则干脆没有。在初级阶段,受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限制,讲解的只是“比”字句最基本的句法形式、语义要求和语用预设。初级阶段的教学内容受到局限,且初级阶段的语法教学的语法量大、集中、重现率低。中级阶段的教学又出现脱节的话,就会导致学习者在运用时出现回生,以致在中级阶段乃至高级阶段还出现一些在初级阶段就有的偏误。因此, “比”字句句式中某些相对复杂的句式如句式

七、八等应放在中级阶段进行讲解。且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一些基本句式在中级阶段应有复现,并对语义、语用方面进行深入讲解。另外还有一些句式如“X比Y还Y”等具有修辞功能,应放在高级阶段教学。这样可以避免“比”字句的学习在初级阶段后就停滞不前,促进学习者最终习得“比”字句。正确运用“比”字句必须以对语义要求和句法限制的掌握为基础。而如何使语言在日常交际中正确、得体,离不开对语用环境的认识。(代雪曦,2006)

五、结语

对外汉语“比”字句的教学是句法、语义、语用教学相结合的一个过程。三个平面理论不仅在现代汉语本体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中也有其意义和价值。

本文从本体研究、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对“比”字句对外汉语语法及教学进行了综述和研究,由于本体基础和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很多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和自己的设想之上,难免有失偏颇。

参考文献:

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01年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 任海波《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4期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商务印书馆,1942年 殷志平《“比”字句浅论》《汉语学习》,1987年第4期 殷志平《X比Y还w的两种功能》,《中国语文》,1995年第2期 马真《“比”字句内比较项的替换规律试探》,1986年《中国语文》第21期徐燕青《“不比”型比较句的语义类型》,《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

吴福祥《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 王媛《“比”字句的预设分析》,《语文学刊》,2010年第11期 周小兵《“比”字句否定式的语用分析》,《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年 许国萍《“比”字句研究综述》,《汉语学习》,1996年第6期 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

代雪曦《对外汉语“比”字句的学与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6年

刘殉《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 王茂林《留学生“比”字句习得的考察》,《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陈珺、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

乔燕妮《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比”字句》,《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9期

杨德峰《初级汉语教材语法点确定、编排中存在的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2期

杨寄洲主编《汉语教程》(第二册上),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

鲁健骥主编《初级汉语课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语法项目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编《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

杨寄洲主编《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一),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

推荐第10篇:字句

1 S版三年级语文小册“的”字词汇总

红色的雨伞

甘甜的乳汁

大地的乳汁

美妙的声音

晶莹的玉荚 大地的芬芳

美丽的图画

盛开的花朵

收获的季节

丰收的喜悦 红色的小爪子

橄榄色的头巾

翠绿色的花纹

浅绿色的外衣 赤褐色的衬衫

透亮灵活的眼睛

又尖又长的嘴

锐利的目光 陡峭的石壁

美丽的羽毛

光闪闪的小眼睛

活跃的生命 生命的欢愉

清清的淡水

青色的鲜虾

透明的天空 海鸥的鸣 漫长的期待

漆黑如墨的阴云 顽皮的眼光 风雨的侵袭 雷电的恫吓 恶浪的阻拦

意想不到的事情

细小的工具

蚂蚁的救助

争功的机会

湿漉漉的泥土

正常的活动 感动的故事

小小的触角 落难的同伴 忙碌的时候

柔和的呼声

杂乱的脚印 爽朗的笑声 杰出的科学家 不祥的征兆 骗人的玩意儿 卓越的贡献

伟大的发明 笨重的铁牛 结实的木料

结实的身体 熟悉的声音 巧妙的办法 精致的宝剑

车厢的宁静 夜晚的宁静

浓浓的尘雾 先进的机器 倔强的生命 慈祥的母亲 所有的时间 苦闷的样子 缤纷的彩蝶

采花的蜂儿 欢快的小河 轻巧的炊烟 美丽的彩裙 远远的脸蛋 厚厚的白雪 黑白相间的小动物 有趣的企鹅 奇异的植物世界 清脆柔和的笛声 可爱的燕子 又黏又稠的石油 弯曲的鼻子 畸形难看的嘴唇 难忘的事情 难忘的经历 倾斜的牙齿 明亮的眼睛 金光闪闪的头发 不一般的故事 感人的故事 温暖的阳光

手上的心灵 幼小的心灵 人生的看法 过年的乐趣 细碎的小花 木质的底座 发红的双手 豆大的泪珠 最美的灯 伟大的父爱

1 2 热情洋溢的表扬信 真诚的歉意 特别的礼物 聪明活泼的儿子

健康的身体 密切的合作 辛勤的努力 滚烫的骨髓 生命的桥梁 生命的意义 金色的沙滩 小小的脚印 碧蓝的海水 细细的汗珠 善良的姑娘 焦急的神情 火辣辣的太阳 美丽的贝壳 羡慕的眼神 可爱的小姑娘 内心的悲伤 良好的习惯 童年的故事 疑惑的神情

与众不同的事情 充满想象力的思维 炫目光彩的气体 文静的女孩 历史的发展 广阔的土地 勤劳的人民 悠久的历史 富饶的物产 优良的传统 热烈的掌声 热闹的教室 清明节的由来 春节的由来 感人肺腑的传说 贤明的国君出征的勇士 别开生面的赛牦牛会 崭新的一天 崭新的坐垫 激动的喊叫 粗大的蹄子 洁白的哈达 威风凛凛的样子 商量的口吻 欢乐的歌声

S版三年级语文小册“地”字词汇总

紧紧地抓住 一动不动地注视 悄悄地露出水面 斩钉截铁地说

无比兴奋地说 微微地笑平静地回答 静静地观察 小心翼翼地试探 迅速地逃离 安祥地躺着 自言自语地说 袅袅地上升 好奇地问 开心地笑 伤心地哭 快速地跑 急促地响 有礼貌地说 惊奇地发现 面带微笑地询问 面带微笑地说 深深地打动 声泪俱下地说 入神地听着 情不自禁地说 认真地思考 仔细地观察

声调柔和地说 温文尔雅地站起来 不以为然地摇头 语重心长地说 狼吞虎咽地吃

2 3 S版三年级语文小册四字词汇总

象声词咕噜 叽叽喳喳

想方设法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穿暖花开

春风化雨

春色满园

春满人间

春潮涌动

春意盎然 春雷滚滚

小巧玲珑

灵活透亮 又尖又长

斩钉截铁

漆黑如墨

声势逼人

小心翼翼 忠心耿耿 饥饿难熬

皮开肉绽

夺眶而出

气喘吁吁

造谣生事

议论纷纷

不慌不忙

转来转去

自言自语

精疲力竭

怨声载道

哈哈大笑

与众不同

兴高采烈

终生难忘

招手示意

余怒未息

热情洋溢

声泪俱下 为之动容

无缘无故

聪明活泼

晴天霹雳

苦苦哀求

思来想去

马不停蹄

七嘴八舌

又细又长

成千上万

四面八方

一望无际

情不自禁

受益无穷

不以为然

温文尔雅

声调柔和

艰苦卓绝

仁人志士

无忧无虑

完好无损

独一无二

缅怀历史 悼念先烈

姿态各异

栩栩如生

千姿百态

奋不顾身

闻风丧胆

身先士卒

感人肺腑

头昏眼花

狼吞虎咽

语重心长

治国安邦

荒山野岭

井井有条

安居乐业

精神抖擞

别开生面

威风凛凛

山清水秀

风调雨顺

秋高气爽

集思广益

同心协力 聚精会神

千变万化

五彩缤纷

争先恐后

老老实实

收集资料 认真思索 设计科学

造型美观

组建军队

严格训练

纪律严明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哗啦哗啦 啪啦啪啦 咕噜带有反义词的

东逃西窜 此起彼伏 左顾右盼 大惊小怪 明察暗访 前因后果

争先恐后 将功补过 大公无私 以身许国 为国捐躯 精忠报国

3 4 忧国忧民 国泰民安 安国兴邦

此起彼伏 左顾右盼

明察暗访 前因后果争先恐后 将功补过 大公无私

表示深情的成语

手足之情

鱼水情深

情深意重

情满人间

同心协力

同甘共苦

朝夕相处

携手并肩

爱国名言

1、捐躯赴国难

2、天下兴亡

3、读书不忘报国

4、先天下之忧而忧

5、为中华崛起读书。

国不忘读书。

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

1、知识就是力量。

2、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3、天才在于积累

4、少壮不努力

5、学而不思则罔

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1、抛弃时间的人

2、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3、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

4 5

古人名句

1、三人行

2、学而时习之

不积跬步 AABB

老老实实 清清楚楚 快快乐乐 开开心心

平平安安

大大小小 多多少少 许许多多 老老少少

ABB: 笑眯眯 笑嘻嘻 笑呵呵 绿油油 紫莹莹 亮晶晶 光闪闪

黑乎乎 笑盈盈 乐呵呵 黄澄澄 灰蒙蒙 白花花 金灿灿

ABAC:一心一意 一五一十 一板一眼

一朝一夕 一张一弛

AABC :翩翩起舞

依依不舍 金光闪闪 虎虎生威 栩栩如生

井井有条

重重包围

团团围住 彬彬有礼

ABCC:生机勃勃

星光熠熠 得意洋洋

气喘吁吁 喜气洋洋

小心翼翼

一朵白云

一叠波浪

一道闪电

一座山峰 朵朵白云

叠叠波浪

道道闪电

座座山峰

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1、整片树林仿佛成了一座音乐厅。

2、时时来一阵风

3、粗笛声音浑厚

4、清晨

6

5、风一如

6、翠鸟蹬开苇杆

7、早晨像个刚睡醒的女孩儿。

8、大自然是多才的画家

9、还有一种企鹅

10、它们彬彬有礼

近义词

仿佛—好像

常常—经常

着急—焦急

美丽—漂亮 机灵—机警

开心—高兴

特地—特意

立即—马上

试图—尝试

救助—帮助

温和—温柔

慢慢—渐渐

凶猛—凶狠

勇猛—奋勇

急忙—赶忙

突然—忽然

逼近—靠近

附近—旁边

杰出—著名、有名、闻名

安静—宁静

奇异—奇特

顿时—马上

厌恶—讨厌

嘲笑—讥笑、取笑

敬慕—敬仰

测验—测试

抚慰—安慰

执意—固执

寻思—考虑

思索—思考

延误—耽误 补偿—弥

第11篇:比教案

了一上《比尾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在各种语言环境中认识本课12个汉字,会写汉字“公”。

2.能够在各种角色体验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特别是在问句的朗读上有所发展。

3.初步了解一些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培养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识字

1.小朋友们,今天森林王国要进行一场比赛。昨天呀,老师收到了请柬,想邀请我们一(1)班的孩子去森林王国做裁判,大家想不想去呀? 2.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比赛呢?

3.孩子们,森林里要举行什么比赛?比尾巴

读题、正音

(教学开始,创设一个把学生领入动物王国将进行比尾巴比赛的情境,利用儿童的好奇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1.叫小动物名字(低年级学生对生字进行观察,首先要从他们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着手,出示这些可爱的小动物的图片或声音,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激情很快被唤醒,学生产生了观察的欲望,教师再加以引导,明确目的,那么识记的效果就大大提升。

2.练读

第一行:猴子 鸭子 兔子 特别强调:轻声 第二行:孔雀 松鼠 公鸡 特别强调: “松鼠”

3.说话练习:大家好,今天的参赛选手是(

)和(

),或者有(

)还有(

(识字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注意变换各种方式认读生字,使学生对生字的接触处于一种常识常新的状态,也使学生无形中接受了由字到词的训练,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表现欲,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多种形式朗读

1.请翻到P83,自由大声地朗读课。多种形式检查朗读。(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读,要让学生不断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促进理解,在读中增加感悟。教师要创造读的情境,要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读的兴趣,要让学生愿意读、乐于读,从而能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找到的比赛项目?正音(短、把、扁、最) 3.指导朗读问句

课件:6个问句,请孩子们自由借助尝试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4.请小朋友学着刚才的方法读读后面五个问句。你可以挑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在朗读感悟这一环节,我比较注重学生朗读语气的指导。使学生通过读文,自己明白比尾巴大赛的结果,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并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朗读训练,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内化。)

5.现在请裁判队长正式宣布比赛的项目。 6.课中操

(以游戏的形式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记住并巩固这几种小动物尾巴特点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赞赏别人,互相鼓励。

四、生字再现

1、读读奖牌

2、颁奖

3.齐读比赛结果,大屏幕出示

五、回归整体,巩固汉字。

1、师生合作朗读全文。

“今天我们经历了森林王国的比尾巴大赛,比赛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还是回味无穷,这样吧,和老师一起再来读读全文,好吗?”

2、出示一首老师自编的儿歌,巩固汉字。

(通过板书示范,使学生一目了解地看清“公、云”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掌握要领,使写字训练落到了实处。)

比尾巴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比尾巴》。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5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比尾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中课文的第十课,是一首极富童真童趣的儿歌,课文抓住各种小动物的尾巴的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以三问三答的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了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语言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

二、说目标

本文共四个自然段,为了顺利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我们准备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二课时主要是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会写“车”,完成本课作业。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4.知识目标:初步在各种语言环境中认识本课12个汉字,会写汉字“公”和“云”。

5.能力目标:能够在各种角色体验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特别是在问句的朗读上有所发展。

6.情感目标:初步了解一些小动物尾巴的特点,培养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其中,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认识1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读好文中的问句。

三、说教法学法

在孩子们眼里,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他们天生就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感到新奇和新鲜,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表达能力还很稚嫩,语言也不丰富。因此,课堂上不能死板地进行教学,要设计灵活多样、新颖的活动,激发起学习欲望。我们在设计时采用情境教学法,把识字教学、朗读等放在比尾巴的大情境中,让学生以小裁判的身份请出6个比赛队员,以小裁判的身份宣读比赛项目,又以小裁判的身份宣布比赛结果,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

另外,识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为了达成本节课的识字教学目标,我们在设计时采用生字复现法,从请出6个比赛队员,认识生字,又让学生找出比赛项目,学习“短、最、扁”等字,同时在朗读问句时再次认识生字,最后给小动物颁奖时让学生复习生字,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学生与生字见面,真正落实生字的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时,我们主要采用象形识字法,让学生认识“鼠”,认识“兔” “扁”时让学生找找说说哪儿是兔子的尾巴,哪儿扁,学生通过想想找找,就能比较容易地记住这些生字。

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

四、说教学过程 1.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力量,是开启儿童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针对这一点,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小朋友们,今天森林王国要进行一场比赛。昨天呀,老师收到了请柬,想邀请我们去森林王国做裁判,大家想不想去呀!”“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比赛呢”出示 “比尾巴”,从而导入新课,引出课题。强调“巴”读轻声。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增强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和信心。

2.认识选手,自主识字

低年级学生对生字进行观察,首先是从他们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入手,针对这一点,我们采用 “猜谜语”、“图片”、“声音”三种形式请出六种小动物,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激情被唤醒,识字效果就大大提升了。

再者,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了扎实地完成生字教学的任务,我们注意让学生变换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进行说话练习:大家好,今天的参赛选手是(

)和(

)。大家好,今天的参赛选手有(

)和(

)。以此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通过不同句式表达同一意思的说话练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朗读感悟,认识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不断地读,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为此,我们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朗读,多种形式检查朗读,在读中引导学生找出动物比赛的项目,特别是在朗读时引导学生发现问句,指导学生读好问句。学生通过读文,明白尾巴大赛的结果,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形式朗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一年级的注意力不是很长久,课堂中紧张的学习会使他们产生疲劳,为此,我们在学生读文后设计一个课中操,让学生在边说边比尾巴的游戏中,既得到放松,又识记6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颁发奖牌,生字再现

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认得快,忘得快。识字教学要根据这一特点,对生字的认记采取多种方式,反复认记。因此,我们设计了颁发奖牌这一环节,既使整个教学情景的设计前呼后应,更让学生的浓厚的兴趣中,复习生字,识记生字,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识字目标。 5.回归整体,巩固识字

课文是一个整体,在学生学完课文后,我们要带着学生回到课文,回到书本,为此,我们再次通过激情地谈话:今天我们经历了森林王国的比尾巴大赛,比赛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还是回味无穷,这样吧,和老师一起再来读读全文,好吗?通过引导带领学生一起读文,在文中巩固生字,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外,通过自编的儿歌,让学生在新的语言情景中巩固生字,识记生字。 6.指导书写,动静结合

在本节课中,我们还安排了写“公”和“云”这个字,在写字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两个字有什么共同之处,教师编顺口溜范写,并反馈指正,使学生认真地完成本节课的写字目标。同时,让学生在紧张的学文后静心写字,动静结合。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它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强化直观形象,加深理解记忆。我们在设计本课板书时紧紧跟随本课教学过程,请动物时出示6种动物名字,朗读时出板比赛项目图,颁奖时再现生字巩固生字,使本课的识字目标一目了然。

第12篇:比教案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P48-P49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3.在自主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 cm,宽都是10 cm。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预设情况:

(1)长比宽多多少厘米?15-10; (2)宽比长少多少厘米?15-10; (3)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 (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2.揭题: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种倍数关系,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比”来表示。(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设计意图】利用“神舟”五号升空这一现实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探究新知,理解比的意义

(一)同类量的比 师:刚才我们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记作15:10。那么,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它们的关系呢?(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记作10:15。)

师:想一想15比10和10比15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二)不同类量的比 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 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那么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独立解答,说清解题思路。(速度可以用“路程÷时间”表示。) 3.尝试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记作42252:90。)

(三)比较分析 1.观察比较。

师:观察这三个比,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比都表示相除的关系,但前两个比中两个量都表示长度,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量;第三个比中的两个量,一个

表示路程,一个表示时间,是不同类量,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 师:想一想,路程与时间的比可以表示哪个量?(速度) 2.归纳:什么叫比?(板书: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设计意图】在比较分析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比”和除法的联系,加深对同类量与不同类量比的意义的理解,对比的概念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自主学习,加深认识

(一)深化理解

1.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2.汇报交流。

(1)比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15:10=15÷10=,让学生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2)比值的意义。

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呢?(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3)练习:求出下列各比的比值:

3:5;

0.4:0.16;

:8。

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小结:比表示一种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比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沟通联系

1.师:同桌讨论一下,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讨论后根据学生交流反馈填写下表:

联系

区别

:(比号)

后项

比 值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一种运算

分数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2.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

15,10仍读作“15比10”。

3.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设计意图】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巩固知识,应用拓展 1.P49“做一做”第1题。

(1)出示课件,让学生根据条件和要求写出比并求出比值。反馈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两个相比的量是同类量吗?并说说有什么发现?(发现是同类量的比,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2)提问:小敏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请学生思考这两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所花钱数和练习本数是不同类的量,比值表示单价。)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比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比例打下基础。 2.P49“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出的。(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十一第1题。

(1)请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比的前项、后项是有顺序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量与数据之间必须一一对应;第(3)题请学生说说比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表示平均每人制作的模型数量。)

(2)提问:你还可以写出哪几个比?说出它们的具体含义。(引导学生说出多个量的比。)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教师充分挖掘习题资源,引导学生从量与量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明确两个量(多个量)的比表示的是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深化对比的认识。

五、回顾总结,交流收获

师: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理顺各个知识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了什么内容,反思自己知识掌握情况。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0~51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出700÷25的商吗?

(1)你是怎么想的? (2)依据是什么?

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习、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1.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会有怎样的规律或性质?

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师: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1.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2.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预设: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验证;根据比值验证。 3.全班验证。

16:20=(16○□):(20○□)。 4.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5.质疑辨析,深化认识。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1)(2)(3)

( ) ( ) ( )

(4)比的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除以3。 ( ) 【设计意图】基于猜想的学习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用途吗?什么是最简分数? 今天我们发现的比的基本性质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可以化简比,进而得到一个最简整数比。

(一)理解最简整数比的含义。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 18:12; 19:10;

(二)初步应用。

; 0.75:2。

1.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1)15:10=(15÷5):(10÷5)=3:2;

(2)180:120=(180÷□):(120÷□)=( ):( )。

预设:除以最大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但重点强调除以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

师:对于前项、后项是整数的比,我们只要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可以了,但是像:和0.75:2,

这两个比不是最简整数比,你们能自己找到化简的方法吗?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学生研究写出具体过程,总结方法,并选代表展示汇报。教师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方法。

预设: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3.归纳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将各类比化为最简整数比的方法。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4.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

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5.尝试练习。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教材第51页“做一做”)。 32:16; 48:40; 0.15:0.3;

; ; 。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学、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找到化简比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1.教材第53页第4题。 把下列各比化成后项是100的比。

(1)学校种植树苗,成活的棵数与种植总棵数的比是49:50。 (2)要配制一种药水,药剂的质量与药水总质量的比是0.12:1。 (3)某企业去年实际产值与计划产值的比是275万:250万。 2.教材第53页第6题。

(二)拓展练习(PPT课件出示) 学生口答完成。

1.2:3这个比中,前项增加12,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增加( )。

2.六(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2倍,男生、女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同时练习的编排应体现从易到难的层次性。第1题是针对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练习,同时也为后续百分数的学习埋下伏笔。第2题训练单位不同的两个数量的比的化简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拓展练习不仅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很好地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这类题型也是分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的基础训练,也为以后分数应用题和比例应用题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按比分配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例探究

(一)自主探索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 2.学生独立尝试。 3.同桌交流。

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

预设(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师: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预设(2):女生:(人);

男生:(人)。

师:这种方法中,是什么意思?呢?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配合课件演示)。

方法一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算几份的数量;方法二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直接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用了班级男生、女生人数比这一实际情况。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学生很乐意去探索、交流、实践。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

师:像上题这样,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三)实践尝试

出示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1.阅读与理解。

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汇报。) 2.分析与解答。

预设(1):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师:这里的5表示什么?(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

预设(2):浓缩液有(mL),水有(mL)。

师:表示什么?(浓缩液占总体积的;)

呢?(水占总体积的

3.回顾与反思。

。)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

预设:看浓缩液与水的比是不是等于1:4。

小结: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看清楚1:4到底是哪两个量之间的比。

【设计意图】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三、实践应用

(一)基本练习

1.师:打开教材第55页,看第一题。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交流:说说你的方法。

2.出示: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种黄瓜和茄子。

师:请你来设计一下,可以怎么分配?

预设一:1:1。

师:如果按1:1分配,那么种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计算)

师:通过计算,发现按1:1分配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是的,平均分就是按1:1分配,是按比分配中的特例。

对于其余各种分配方法,都让学生快速算一算再交流。

(二)发展提高

1.师:增加点难度行不行?我把这一题变一下。

出示教材第56页第7题: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用下的按2:1的面积比种黄瓜和茄子。三种蔬菜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1)比较:这一题和前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种西红柿,剩 (2)分析:这一题是把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这个数量直接告诉我们了吗?所以我们应该先算什么?那你会算吗?

(3)学生尝试。

(4)交流算法。

师: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学生作业)还有同学用其他方法做吗?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师: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2.出示: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树?

(1)比较分析:

师:这一题又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直接给出“比”,不能直接按比分配了,那怎么办?

师:我们可以先求出比,再按比进行分配。

(2)学生独立尝试,交流算法。

(三)小结

师: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你觉得在解答按比分配的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师:说得对,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审题,看清楚是对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是按什么比分配的;如果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比,我们要先根据题目信息求出比,再按比分配。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四、课堂总结

1.师:学到这里,谁能告诉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指名回答) 2.课外延伸。

师: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你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按比分配的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抓住“收获”、“感受”来进行课堂总结,可以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培养评价、反思的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第13篇:比教案

第四单元

比和比的应用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

教学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比的意义,谁能说说

1、什么叫比?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生自由发言)我们以前还学过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

课前准备:

同桌互相说一说:

1.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2.举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猜测比的基本性质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有没有基本性质?如果有,这条基本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

2、验证猜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

汇报(预设):

①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② 0.4:0.5=0.4÷0.5=0.8

0.4×5=2 0.5×5=2.5

2:2.5=2÷2.5=0.8

③ (3/4)÷(5/4)= (3/4)×(4/5)=3/5=0.6

3/4×(2/3)=1/2 4/5×(2/3)=5/6

1/2 :(5/6)=1/2×(5/6)=0.6

„„

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结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问:为什么0除外?(生自由回答)

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重要?

相同的数可以是什么数?

不可以是什么数?

说一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比的性质的应用

① 最简整数比

师:我们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它化简分数,约分,通分,其实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可以用来化简比,把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知道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吗?(生自由发言)

结论:最简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是1,这就是最简整数比。

讨论:

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

小组里议一议。

师小结: 必须是一个比;前项、后项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或小数;前项与后项互质。

② 教学例1:化成最简整数比

课件出示例题,

写出这两面联合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并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课件出示例题的两面旗的图,

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呢?仔细观察,这两个比的前项,后项是怎么变化的,存在着怎样一个变化规律呢?

生独立解决,小组交流汇报方法。

15∶10

15 : 10=(15÷5):(10÷5)=3:2

想:5是15和10的什么数?为什么要除以5?

180 : 120=(15÷___):(10÷___)=3:2

想:除以什么呢?

这两个比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把下面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0.75:2 1/6 :2/9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看谁的眼睛看得准?(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各题)

2、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应用这个性质可以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需要怎样做才能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根据?

3、归纳化简比的方法:

(1) 整数比

——比的前后项都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最简比。

(2) 小数比

——比的前后项都扩大相同的倍数→整数比→最简比。

(3) 分数比

——比的前后项都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整数比→最简比。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习了哪些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如何把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五、课后延伸:

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比是2:3。十位上的数加上2,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比和比的应用》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 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3、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解答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数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每份都相等)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 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活学活用:

1、白兔和灰兔只数的比是7:5,白兔占两种兔总只数的( ),灰兔占两种兔总只数的( )。

2 、六三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2:5,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3、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__________?(补充问 题并解答)

二、新授。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李阿姨按1:4的比配置一瓶500ml的稀释液,她想知道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

(分配500ml的稀释液; 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

(3)问:“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 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五分之一,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五分之四。)

(4)你能求出两种各多少ml吗?怎样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

①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

② 浓缩液的体积:

500× 1 =100(ml)

1+4

③ 水的体积:500× 4 =400(ml)

1+4

答:浓缩液100ml,水400ml。

(5)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呢?

说明:检验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 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2、练习

(1)出示: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 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 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45:48来分配。)

(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确:要 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

① 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② 一班应栽的棵数: 280×47/ 140 = 94(人)

③ 二班应栽的棵数: 280×45/ 140 = 90(人)

④ 三班应栽的棵数: 280×48/ 140 = 96(人)

答:一班栽树94棵,二班栽树90棵,三班栽树96棵。

(5)学生进行检验。

3、已知总数和各部分数的比,求各部分数。

方法与步骤:

1、根据比先求出总份数。

2、求出各部分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3、运用分数乘法列式计算,求出各部分数。

4、答题并检验。

三、巩固应用

闯关活动:第一关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照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50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和酥糖各多少千克?

闯关活动:第二关

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4:5。三角形的三条边各长多少厘米?

闯关活动:第三关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再攀高峰

爸爸和王叔叔合作出资做生意,爸爸出资8000元,王叔叔出资4000元,一年后共盈利3000元,爸爸和王叔叔各应分得多少钱?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二第

2、

4、

5、

6、7题。

尝试探究:

1、肯德基的老板听说这种新出的咖啡奶口感好,受欢迎,决定引进这种咖啡奶,他想请同学帮忙计算:

五、课堂总结

第14篇:比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的求出比值。

2、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联系与区别,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1.6(1)班有男生26人,女生21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60km,汽车行驶100分钟可以到达,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师:上新课之前我们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全班读这两小题的题目。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列式,板书:(1)26÷21=26/21=1 5/21 (2)S÷t=v 160÷100=1.6(千米/分)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求速度可以用除法表示,在这里除了可以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新的表示方法,那就是“比”。(板书:比)

师:对于“比”,你想学什么知识?(比的意义,读写法,求比值)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二)创设情境,引出“比”。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张图片。出示课件“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宇航员杨利伟叔叔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国旗和我国国旗。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师:这面国旗是杨利伟叔叔向我们展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全班一起告诉我(长15厘米,宽10厘米)。比较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1)长比宽多几厘米?宽比长少几厘米?15-10=5(厘米)(你提出了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问题)

(2)长和宽共多少厘米?15+10=25(厘米)

(3)这面国旗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你联系到了以前学过的周长和面积)

师:谁能提出一些除法问题? (2)长是宽的几倍?15÷10 (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你提出了和分数有关的问题,怎么列示计算呢?)10÷15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三)探究新知,认识“比”。

1.师:像15÷10,10÷15 这样的两道除法算式我们还可以用比来表示。怎样用比来表示呢?同学们自学书48页,待会告诉我答案,开始。

2.15÷10怎样用比表示?(15比10),怎么用符号来表示?(把比字写成像语文中的冒号,但要写在两个数的中间。15:10) 师:根据学生板书:15比10,15:10 师:其实这两种表示方法这一种是比的读法,另外一种是比的写法。板书(读法,写法)

师:接下来10÷15怎么用比表示?(10比15,10:15)

3.比的各部分名称你知道吗?比由哪些部分组成呢?自学49页中间这一部分,有谁想说的?(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强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说得非常好,全班齐读,一边读一边把它画出来,我们就把这段话作为的概念。。。。现在就以15:10为例,你能告诉我15:10中的15在这里表示比的?这个符号表示?10表示?(板书:15:10 )

4.比的前项和后项能随便交换吗?(以10:15为例,表示宽与长的比,如果前项和后项交换了,变成了什么?15:10,长与宽的比,还符合题目要求吗?所以在这里需要大家注意了,我们要按题目要求,前项是什么,我们就先写什么数据,后项是什么,再写这个数据,我们要做到一一对应) 5.我们做题的时候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更加明确前项和后项的位置吗,帮助我们能更好的审题?(板书圈)

师:总结:看来啊我们用标记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明确强项和后项。

(四)教学不同类量相除也可以用比来表示。

师:“神州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中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KM,,那么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板书)用算式怎么表示?42252÷90(板书)

师:为什么不用350KM这个数据呢(它表示的是高度)

师:你用到哪个数量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42252÷90能用比表示吗?(板书:4225:90),这个比谁是前项,谁是后项?(板书:路程,时间)

(五)引导归纳比的意义。

1.师:比较上面两个例子,看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10:15 42252:90)

15:10 生:都有前项和后项,比号,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除法)不同点(没有人说,引导不同点可以从它们所表示的量来说,15表示什么,10表示什么?(15和10都是表示的是长度,属于同类量的比,同类量之间的比表示他们的倍数关系;42252表示的是路程,90表示的是时间,属于不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一种新的量)板书:同类量,不同类量。

2.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呢?书上有没有这句话?全班一边读一遍把它画出来。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句话就是比的意义,作为我们的概念。。。

3.这句话有什么关键的词需要我们注意。(两个数,相除)两个数表示比的前项和后项,相除表示这两个数是除法关系。

(六)沟通旧知,探究“比”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比较,辨析,加深学生对“比”的理解。师:大家现在对“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举出生活中“比”的例子?

生:梨有10个,苹果有5个,梨和苹果的比是10:5.师:10在这里表示什么?5呢?我们把这句话说完整就是梨和苹果的数量比是10:5(你很善于发现生活,提出了数量比的例子。 师:谁还能提出其他的同类量比的例子?

师:谁能提出不同类量比的例子?(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购物问题:总价÷数量=单价,工程问题: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2.课件出示练习:找出下面比的前项和后项。

(七)教学“求比值”

1.15:10的结果属于比的那一部分?书上怎么描述比值的?算一算比值? 15:10=15÷10=(还可以得什么结果?说明我们的比值不仅可以用分数表示,还可以用小数表示) 2.课件出示求下列数的比值。

(八)课堂小结。

第15篇:被字句和把字句互换教案

1、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被字句和把字句的互换。看到大家兴致勃勃、求知若渴的样子,老师非常的高兴,

2、刚才啊,老师表扬了同学们,可以说成:老师把同学们表扬了。也可以说成:同学们被老师表扬了!这就是被字句和把字句。

3、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被字句和把字句的格式。被字句的格式是:什么

谁 怎么样

例: 同学们

老师

表扬了。 同学们是被动者,老师是主动者。

它的格式就是: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部分

4、把字句就是:谁把什么怎么样

例如:老师

同学们

表扬了。 老师是主动者,同学们是被动者。

它的格式就是: 主动者

+

+ 被动者

+动作部分(怎么样了)

同学们现在知道什么是被字句和把字句了吧?

5、那么,被字句和把字句是如何转换的呢?“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方法很简单:首先要找出句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再“主被换位,把被互换,动作部分照抄”即可。

6、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学习一下: 看把字句如何改为被字句

请同学们看动画,首先找出被动者和主动者,位置互换,把、被互换,其余不变。

我把作业做完了。

改为:作业被我做完了。 (2)、被字句改为把字句类似。

主动者是我们,被动者是教室,二者互换就改成了:我们把教室打扫干净了。

同学们现在掌握了被字句和把字句的转换了吧?

7、被字句和把字句的转换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如果不认真作答,还是会犯错误的。下面看一下小马虎做的题,同学们快来帮帮他吧。

第一句,他把小鱼扔进大海里。改为了,他被小鱼扔进大海里。这是不是就闹笑话了,小马虎的错误在于主动者和被动者的位置没有互换。

正确的应该改为:

小鱼被他扔进大海里。

正确 )

第二句炎热的太阳把水蒸干了。改为:水被太阳蒸干了。他的错误在于,

在互换中,句子中出现的成分给随意丢掉。

丢三落四的习惯我们可是要改正呀。 正确的应该改为:

水被炎热的太阳蒸干了。

3、下面老师再给同学们介绍一种最易被忽视的错误。在互换中,句中的词语搭配不能改变。

例:八路军把全部敌人消灭了。

( 把字句)

改为

:敌人被八路军全部消灭了。 (

错误 )

8、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掌握了被字句和把字句的相互转换的技巧了么?

把字句就是=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部分

被字句=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部分

9、现在啊,老师就通过“小试身手”考一考大家。同学们快来试一下吧,

一、把“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1.爸爸把儿子带到中心公园去玩。

2.妈妈把我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3.鸭先生把小路打扫得干干净净。

二、把“被字句”改成“把字句”

1.我被小蜜蜂蛰了。

2.小手被我洗得干干净净。

3.小周被同学们评上了三好学生。

通过前面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一看完题,脑海中就浮现出答案了。现在啊我们对照一下答案,

看一下你都答对了么?

10、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以后再遇到被字句和把字句互换的题目,同学们肯定完成的又快又准确。好,同学们。今天就学到这里,让我们下次再见吧。

第16篇:把字句对外汉语教学示范教案

大连盼达汉语学校www.daodoc.com

把字句教学示范教案

授课:刘希明老师(北京语言大学)

一、复习

(一)听课文,回答问题

(二)师慢速读,师生问答;

(三)师正常速度读,学生复述。

二、学习生词

(一)听写

(二)正形(可放在正音中同步进行)

(三)正音 1.生齐读 2.师领读 3.几生领读

(四)解释词义

以教师引导、学生为操练主体的方式进行。可采用以下途径来解释: 1.描述生词的词义情景 2.情景造句——作为果 3.情景造句——作为因 4.表演(尤其适用于动词) 5.指认(尤其适用于名词) 6.比较

三、学习语言点

大连盼达汉语学校www.daodoc.com

(一)通过情景引出

1.情景再现,让学生尝试如何表达 2.师说出语法例句 3.生跟说重复例句 4.师板书语法例句 5.生跟说重复例句

(二)师生一起分析句法结构 1.用符号标出语法成分 2.情景造句——基本例句 1)师给出不同的情景,生造句 2)师生共同确定正确的句子 3)每个学生,逐一重复正确的句子

(三)情景造句——相关变化 相关语法说明

1)否定该怎么说?(没、不) 2)想、要放在哪里?

3)分析例句中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语义特点,结构的语用和功能 4)相关变化

a.V在 b.V到 c.V给 d.V成

表演情景,或口头给出情景,让生说出句子,师重复句子,生一齐重复句子,生逐一重复句子。

(四)自由造句——综合运用 以学生自愿的形式

大连盼达汉语学校www.daodoc.com

各个阶段中通用的基本操作流程如下: a.给出语言任务 b.学生尝试 c.教师示范 d.学生齐跟读

e.学生逐一重复口头练习

四、学习课文

(一)提问式引入

(二)学习课文 1.理解

1)跟着教师慢速念课文 2)课文内容问答 3)两两练习5分钟 2.操练

学生分组表现课文内容,依次: 1)念课文对话 2)脱稿对话 3)表演对话

五、布置作业

本文来源:盼达汉语大连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基地

第17篇:经典段落字句

经典段落字句

(文首短诗) 原始流浪的热望在跳动, 对著习惯的锁链焦灼地挣扎, 从冬眠之中, 唤醒了奔放的野性.

在无情的生存竞争中,道德心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在南方爱与友谊的法律之下,尊重私有财 产和个人情感原是再好不过的事,但在这棒棍和牙齿法律之下的北方,谁考虑到这些,谁就 是蠢才,谁遵守这些道理,谁就要吃大亏.

虽然它的神智已经昏昏沉沉,但是,对於虐待它的人,它还是尽一切力量来反抗他们.

当北极光在天空里冷冷地照耀,而流星在寒天里舞蹈,同时大地在白雪的笼罩下麻痹而且冰 冻了的时候,这些哈斯基狗的歌声应该是对生命的挑战,不过那些歌曲被唱成低音,拌合著 拉长的叹息啜泣,便更像是哀诉生存的苦恼的音节了.那是一支古老的歌曲,古老得跟狼种 本身一样--是在世界还比较年轻,而歌曲是悲惨的那个时候,初期的歌曲之一.

7

松树的浆液茂了出来,柳叶和白杨都发著嫩芽,灌木和蔓草都披上了鲜绿的衣裳,蟋蟀夜夜 鸣唱,啄木鸟在森林理咕噜咕噜的叫著.

无言地,他的心从他的眼里辉耀出来,跟巴克的心辉耀出来一样.

正如巴克明白那些恶骂不过是些疼爱的字眼,因此那个人也明白这种假咬不过代替一种拥抱 罢了.

「先生,」他对那个司古堪的贩狗大王说了「我不卖,,先生.去你的,这就是我对你最好 的回覆.」 巴克和那群狼兄弟肩并肩一面跑一面叫著,他们的噑叫声逐渐隐没在森林深处.

踏过那灰冷的月色或闪烁的北极光,他跳跃著的巨大身躯都在他所有同伴之上,从他那宏亮 的喉咙唱出的一首原始世界的歌,那也就是狼羣之歌.8

作品

「有一种恍惚的境地划出了生命的绝顶界线,是生命不能超越的.而这也就是生活的矛盾的 现象.」

在《野性的呼唤》中,作者用巴克——狗的观点贯串全文,没有经过爆破画面增添紧张 感,却能将每个章节铺陈紧合又不失高潮迭起,杰克˙伦敦火一般的豪情和雷霆万钧的笔 力,让巴克的身影跃於读者面前,奔在身旁,甚至在入神之间,可以听见那充满野性的狂嚎 声.整部以狗的角度来摹写,狗的世界写实而残暴,人类看著这个「动物世界」,而人类, 也是动物.当时十九世纪的社会,充斥著淘金者跟开拓者的野心,也许是亲身经历,并且身 处在那时代的洪流之中,作者在时代的脉络上切合,在不知不觉中,带领了读者走进历史的 篇章.文章中,在文字的群体构造围绕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城乡的差距(巴克认为非都市人都 是野蛮的),淘金的狂潮,人人都想一圆发财梦,好高鹜远的心态(为了赶路掉入冰川,明 知无人成功找到黄金却仍要探险),利益来往的人类们,在文中,作者用不同个性的狗来叙 述了人类的行事下场:比利的个性良善,因此总是受欺负且变成懦弱的,即使他很友善跟任 劳.而司皮兹强势,凶狠,阴险,却成了狗群中的领导者,在这里,显露出了好听点的是 「适者生存」而用动物观点看待便就是「弱肉强食」了.在那个人和动物一样残忍和邪恶的 社会里,生存的危险时时威胁著巴克.迫使它不得不把自己变得更强,不断地向社会的更高 层攀爬,成为同类的领导者,把原来的领导者踩在自己脚下.柯利之死使巴克意识到\"生活 就是这样,没有公平可言,一旦倒下,就是生命的终结\".在身经百战之后,巴克对生存法 则做了一个总结……没有中间道路可选.要麼取得支配权,要麼被支配.仁慈是懦弱的表 现.仁慈不存在於原始生活之中.仁慈可被误解为恐惧,一旦被误解就会导致死亡.杀死敌

9

手或者被敌手杀死,吃掉敌手或者被敌手吃掉,这就是法则……巴克战死司皮兹,在残酷的 现

实中掌握了自然环境,而在同样的自然环境中,三位探险新手为环境所淘汰,因为他们不 是\"适者\".这就是生存规则.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他们不是好人与坏人,而是强者与 弱者.至於巴克,它用它的强权来统治它的世界,如果有一天更强壮更年轻的狼出现,巴克 也不能避免被撕碎的下场.所以,人类在残酷的自然社会中,永远都不是胜者,优胜劣汰的 自然规律永远不会改变.生存的本能一步一步改变了巴克的处世态度.作为狗,巴克有著狼的血统,它跟随自己 的本能,最终回归了野性的生活.巴克本来生活在温暖的南方,养成了文明而高雅的特性, 但是很快它的自尊就被无情的棍棒打倒了,它不得不学会了服从.在北方这个凶险的环境 中,谁要遵守所谓的文明道德,谁就是傻瓜,谁就会迅速地死去.而后生活的残酷让它意识 到,这个世界没有公平「经验给了他一个不能忘记的教训」,只要谁在生存的战斗中失败, 就只能面临死亡.它很快学会了各种邪恶及不择手段的本领.狗领队的挑衅和欺淩使巴克产 生了对权力的欲望,它要争夺领队这个代表最高荣誉的位置,在狗队中煽动其他的狗违抗司 皮兹的命令,甚至合夥对付它,最后巴克用它学来的凶狠残忍和智慧打败了司皮兹.在这样 的斗争中,巴克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本能的野性被一一唤起.在故事的结尾,巴克冲进荒野, 加入狼群.巴克出於求生的本能,不畏艰难困苦,勇於直面困难,战胜自我,自强不息的精 神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在争取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需要有一种出於 本能的顽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压力,获取生活资 料和生产资料,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即使精神可贵,但巴克的心态不正是人们本来是为 了生存,却渐渐发展出欲望与追求权力的变相生存意义了吗 作者通过对自然法则下原生态生命的赞美,表达了对主人公巴克生命中狼性的钟爱,同 时也揭示出了故事背后真正的主题:人类的文明的腐朽面.小说中先后出场的人类形象都是 相貌丑陋,心居叵测的,其在生活中的表现远不如雪橇狗们令人满意.《野性的呼唤》当 中,多次提到了北方的蛮荒,南方的文明.然而就是在这个文明的社会,小说的主人公狼狗 巴克被拐卖了.在艰苦的旅程中,它受尽了虐待,嘲弄和侮辱.那提著棍子的红衫人给了巴 克一顿残酷无情的毒打,几乎让它死去.然后,他拍著巴克的脑袋,抚摸他并殷勤地拿来水 和肉,说:「巴克老兄,我们有一点小小的不愉快,现在,最好算了吧.你已经明白你的地 位,你也知道我的.做一条好狗,前程无量,一切都好;做一条坏狗,我会将你的五脏打出 来,知道吗 」鞭子与糖果,既是虚伪又是做作.在文中有句话叙述难得出现的女性角色竟

10

是如此形容:「她是一个家族的动物.」将女性的地位完全的低下化,把抱怨跟任性说是女 性自认为是最基本的特权,这岂可以出现在文明社会的观点呢 而巴克的第三任主人们之一 的哈尔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庸俗,狭隘,虚伪和自私的文明人的丑态.而如此无能又只 会抱怨的人对待动物却是非常冷酷的,「哈尔有一套只用在别人身上的理论,就是:一个人 必须心狠手辣」.为了向他姐姐,姐夫宣传这套理论,他竟然凶狠地把一根削尖的木棍插进 一条雪橇狗的心脏.这一切无不说明,这个社会表面祥和,实质丑陋,虚伪,腐朽,散发著 铜臭味.否定了资产阶级的文明,对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作者用 具有人性的动物之间的争斗,撕咬影射现实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争夺和不择手段.

社会的表面就如糖果纸一样,用文明包装,人类批判著彼此,用虚伪的态度对待他人, 而糖果纸的下方呢 同一个社会,每个人看到的不可能一样,或者是装作没看到,但是如果 不正视,不思考包装下的社会,那麼人类与其他动物,有什麼差异呢

11

第18篇:把字句教学

提要:

把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一个时常被教科书忽略的重要内容。

教科书基本上在初级阶段教一些基本的,常见的把字句,到了高年级基本上不再专门教把字句,而基础阶段的把字句教学很少吸收语法学界把字句研究的成果,满足于蜻蜓点水,而且常常把不同语义结构的把字句笼统介绍给学生。这种教学充其量给学生一个模糊的认识。外国学生之所以用不好或者不太敢用把字句,和把字句教学的这种状况有很大关系。

本文讨论把字句教学中的一种练习形式,即英译汉。本文说明在对把字句介绍不系统,不详尽的情况下使用英译汉练习对学生“内化”(internalize)把字句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本文主张把字句的教学应该:

1.语义上分类分级:内容上分类,理解难易上分级 2.句法上设立“把字结构”

为句子主题,动补结构为句子述语的基本句型。把字结构提出的是一个两个事物间的engage 关系,动补结构则对这种engagement 做出交代。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是建立在这样的语言学习理论上的:

1.人脑中普遍存在语言生成的机制。这种机制的不同参数造成不同语言。这是乔姆斯基的观点。

2.外语习得就是通过各种目标语的输入方式激活学习者头脑中被压抑了的目标语言生成机制。一旦这种机制被激活,学习者就从一个被动走向主动。 一:把字句教学的问题和原因

本人在美国教汉语的过程中感觉美国学生对于汉语的把字句的掌握总是难以做到得心应手。这是因为英语中根本没有相对应的句法结构。汉语把字句的提取宾语的句法形式在英语中常常表现为非提宾的句法形式。由于非提宾的句法形式不属于偏离常规的句法形式,美国学生在英译汉中常常不知道是否需要使用把字句。例如他们常常会把XiaoWang put the book on the table 翻译成“小王放书在桌子上“而不是更为地道的“小王把书放在桌上。“

外国人学习„把‟字句最大的困惑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不能准确把握„把‟字句表达的语法意义;第二,不能正确地掌握„把‟字句在实现运用时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的限制规则。在教学中我们在„把‟字句的结构形式和所表达语义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留学生在语言交际中很少使用„把‟字句。这似乎已经成为研究者和教师的共识。”

教科书基本上在初级阶段教一些基本的,常见的把字句,到了高年级基本上不再专门教把字句,而基础阶段的把字句教学很少吸收语法学界把字句研究的成果,满足于蜻蜓点水,而且常常把不同语义结构的把字句笼统介绍给学生。这种教学充其量给学生一个模糊的认识。

这些课本说明把字句教学在对外汉语中:

一,过于原则化,大家都在重复经典语法书的观点;

二,类型有限,也许是由教学大纲限定了。但是高年级课中鲜见对其他把字句的深入学习,我认为这是一个缺陷。三,英译汉练习避难就易。

我在开头说过,外国学生常常会把Xiao Wang put the book onthe table 翻译成“小王放书在桌子上”。即使是讲过语法后还会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即使是强制把字句的规则很清楚的情况下,虽然学生可以按照句型做对一时,也难以做到巩固长久。在英语本族语的语言机制里,没有一条规则使他们能产生这种情况下的强制把字句。刘颂浩(2003)说,虽然把字句的教学是难点,但是这个难点被夸大了。他用本族语习得的的资料说儿童2岁就出现把字句,2.5岁把字句已经巩固。但是这个资料不能说明外族成年人学习把字句一定不太困难。他还引用研究说把字句的难度跟“是…的”句型,比较句,选择问句等难度相当。比较句我不敢说,但是另外两种我在教学中感到也是比较难掌握的。我们的学生到了第三学期一样又出现错误的时候。做宾语的选择问句的错误主要是语言干扰(“我不知道如果我今天下午来”)“是…的”句型跟英语的形式主语强调句型 (it 句)差别很大,给学生造成相当困难。把字句比起这两种来,难度还要大一些。 二.把字句教学中英译汉练习的问题 汉语的把字句的语义内容十分复杂。我们可以大体上把它们分为“基本把字句

”和“复杂把字句”(王珏提出把字句有核心把字句和扩展把字句)。基本把字句表达的是一个基本的施事--行为--受事的关系,即施事对受事实施了某种行为,导致受事出现某种新的状况。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表示处置的把字句。关于把字句的补语,传统上都是按照语法归类。对于美国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数连英语语法的概念都搞不清楚,更不用说汉语语法概念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语法术语不但让学生糊涂,甚至老师都有糊涂的时候。

我主张根据补语表达的内容进行语义描述,能够归为一类的尽量归为一类。分类命称尽量一目了然。这样对外国学生学习把字句有望名生义,因义成形的作用。 如下分类:

1.位移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动作导致受事发生位置上的变化。这一类合并趋向补语和含间接宾语的的补语:把书放在桌子上,把钱送过去,把东西交给老师,把消息告诉大家

2.确认型把字句。施事把受事确定为某种身份:看作,叫作,称作,当作 3.使成型把字句。施事把受事加工成某种实体:写成,改成,做成

4.完成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并且完成某种动作:吃了,吃完了,做好了,忘了,写了,写好了

5.致败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并且完成某种动作, 使受事处于说话人认为不好的状态:做坏了,写错了,弄砸了, 6.受事状态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并且完成某种动作,使受事处于某种状态:写得漂漂亮亮,写得歪七扭八,气得要死,气坏了,惯得对谁都没有礼貌

7.施事状态型把字句。强调施事对受事实施动作的程度:恨得咬牙切齿,爱得死去活来, 8.维持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持续的动作:把门开着,把眼睛闭着,把碗端着

9.方式型把字句。强调施事对受事实施动作的时候所运用的方式:把人往死里打,把钱往水里扔,把东西乱丢,把他往外赶,不使用“了”字。

受事经历时间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一定时间长短的动作或者实施的动作导致受事改变原定的发生时间:关了一个小时,打了半个钟头,提前三十分钟,推迟两天

10.频次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一定频次的动作:看了三遍,写了两回,

11.终结型把字句。这种把字句使用双音节非重叠动词,表示终结施事,且多用于指令句和表意愿句:把。。。取消,把。。。解决,把。。。消灭

12.指令型把字句。说话人请听话人做施事。施事对受事实施动作,把…看看,检查检查,听一下,

13.部分受事型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动作,受事的一部分受到动作影响:把苹果削了皮,把他打伤了一只眼睛,把纸撕去一个角,把牛奶掺了水

14.剧烈动作把字句。施事对受事实施剧烈的瞬间动作:把衣服一扯,把帽子一摘,把手一挥,把门一拽,把电视一关 15.无施事把字句。陈述受事所经历的行为或者经历,受事本身就是行为的主体:偏又把凤丫头病了

16.受益型把字句。受事是动作的受益者。“把”字可以换成“给”字:把壁炉生了火,把火盆里多添点炭。这类跟13类形式相同,但是语义结构不同,因为这里的动词的宾语不是把宾语的一部分。

17.因果型把字句。实施是没有主观意志的原因,导致受事体验某种经历或者产生某种动作:这个消息把他乐得合不拢嘴。这堆作业把他累得够呛。

虽然现在翻译法作为外语教学法已经过时,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外译汉这种练习方式巩固语法还是很常见的。如前所见,现行教科书中训练把字句的翻译练习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句型简单; 第二, 没有把字句使用的语境。这样的练习根本起不到向学习者输入把字生成机制的作用。由于英语中没有这种句型,许多含有处置结果意义的动词中的补足语义在形式上没有外化成补语,仅仅从形式入手练习把字句型,很难使学生在翻译中会想到如何正确翻译.

第19篇:把字句(优秀)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微课教学设计

青龙小学

邓雪莲

教学目标:

掌握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方法,灵活地进行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 教学重点:

掌握方法,灵活地进行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 教学难点:

在互换中,句中的词语搭配不能改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亲爱的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改写把字句和被字句。2.我们先来看两个句子。

我把弟弟背起来了。

弟弟被我背起来了。(两个句子意思相同,说法不同)

二、新授

1.了解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组成部分

把字句的格式:谁把谁怎么样

主动者 被动者 动作部分 例:妹妹把苹果吃了。

即:把字句=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部分

被字句的格式:谁被谁怎么样

被动者 主动者 动作部分 例:苹果被妹妹吃了。

即:被字句=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部分 2.“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方法:

一找主动者和被动者,

二换主动者和被动者,

三换“把”或“被”,

四将动作部分全抄下,

五查是否通顺和漏字。

3.例题

(1)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八路军把全部敌人消灭了。(把字句)

改为:全部敌人被八路军消灭了 。(被字句)

(2)被字句改为把字句

雨伞被我弄丢了。 (被字句)

改为:我把雨伞弄丢了。 (把字句)

三、提醒

1.在互换时,句子中所有的成分不能丢掉。

2.在互换时,句子中的词语搭配不能改变。

四、总结

小朋友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会改写把字句和被字句了吗?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再见!

教学反思:

本节微课剖析了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组成,归纳了二者的互换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做了详细的讲解。结合学生以往练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揭示了两个提醒。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被字句和把字句的格式。 被字句的格式是:什么 被 谁 怎么样

例: 同学们 被 老师 表扬了。 同学们是被动者,老师是主动者。

它的格式就是: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部分

4、把字句就是:谁把什么怎么样

例如:老师 把 同学们 表扬了。 老师是主动者,同学们是被动者。

它的格式就是: 主动者 + 把 + 被动者 +动作部分(怎么样了)

同学们现在知道什么是被字句和把字句了吧?

5、那么,被字句和把字句是如何转换的呢?“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方法很简单:首先要找出句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再“主被换位,把被互换,动作部分照抄”即可。

6、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学习一下: 看把字句如何改为被字句

请同学们看动画,首先找出被动者和主动者,位置互换,把、被互换,其余不变。

我把作业做完了。

改为:作业被我做完了。 (2)、被字句改为把字句类似。

主动者是我们,被动者是教室,二者互换就改成了:我们把教室打扫干净了。 同学们现在掌握了被字句和把字句的转换了吧?

7、被字句和把字句的转换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如果不认真作答,还是会犯错误的。下面看一下小马虎做的题,同学们快来帮帮他吧。

第一句,他把小鱼扔进大海里。改为了,他被小鱼扔进大海里。这是不是就闹笑话了,小马虎的错误在于主动者和被动者的位置没有互换。

正确的应该改为: 小鱼被他扔进大海里。 ( 正确 )

第二句炎热的太阳把水蒸干了。改为:水被太阳蒸干了。他的错误在于, 在互换中,句子中出现的成分给随意丢掉。

丢三落四的习惯我们可是要改正呀。 正确的应该改为: 水被炎热的太阳蒸干了。

3、下面老师再给同学们介绍一种最易被忽视的错误。在互换中,句中的词语搭配不能改变。

例:八路军把全部敌人消灭了。 ( 把字句)

改为 :敌人被八路军全部消灭了。 ( 错误 )

8、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掌握了被字句和把字句的相互转换的技巧了么?

把字句就是=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部分

被字句=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部分

9、现在啊,老师就通过“小试身手”考一考大家。同学们快来试一下吧,

一、把“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1.爸爸把儿子带到中心公园去玩。 2.妈妈把我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3.鸭先生把小路打扫得干干净净。

二、把“被字句”改成“把字句” 1.我被小蜜蜂蛰了。

2.小手被我洗得干干净净。

3.小周被同学们评上了三好学生。

通过前面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一看完题,脑海中就浮现出答案了。现在啊我们对照一下答案, 看一下你都答对了么?

10、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以后再遇到被字句和把字句互换的题目,同学们肯定完成的又快又准确。好,同学们。今天就学到这里,让我们下次再见吧。

第20篇:把字句 被字句

把字句改被字句

1、凶狠残暴的反动派把江姐杀害了。(改为“被”字句)

2、战斗打响才五分钟,尖刀排就歼灭了这股流窜的顽匪。

1、改为“把” 字句;

2、改为“被”字句)

3、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改为“把”字句)

4、晚霞映红了山峰、田野、村庄。

1、改为“被”字句;

2、改为“把”字句)

5、三(2)班的同学运走了学校墙角的那堆垃圾。

1、改为“把”字句;

2、改为“被”字句)

6、知识的大门被勤劳的孩子打开了。(改为“把”字句)

7、冀中平原上的人民粉碎了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

1、改为“把”字句;

2、改为“被”字句。

8、我把伯父送的两本书带回了家。(改为“被”字句)

9、这片竹林被那场无情的大火烧个精光。(改为“把”字句)

10、敌人的暗堡挡住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1、改为“把”字句;

2、改为“被”字句。

11、一发芽,这些种子就发出可怕的力量,把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

地分开了。(改为“被”字句)

12、白求恩大夫取出了伤员腹腔里的弹片。(改为“把”字句,

2、改为“被”字句。

13、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改为“被”字句)

14、后世的人尊鲁班为木工的祖师。

1、改为“把”字句;

2、改为“被”字句。

15、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1、改为“把”字句;

2、改为“被”字句。

16、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小孩抱回自己家里。(改为“被”字句) 十. 加标点(对话形式)

反问句改陈述句

1、谁能想到,从这不值钱的野树花上,能酿出那么高级的蜂蜜呢?(改为陈述句)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改为陈述句)

3、乱砍乱伐是违反《森林法》的行为。(改为陈述句)

4、种子的力量是世上最大的。(改为反问句)

5、这样的精品,难道是从山上那根很不显眼,很普通的荆条上采来的么?(改为陈述句)

6、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改为反问句)

7、你和以前相比不是变了样子吗?(改为陈述句)

8、如果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怎能挑起革命重担?(改为陈述句)

9、阿辽沙读书的热望谁能阻止得了呢?(改为陈述句)

10、难道黄发蓝眼的人能搞出来,我们黑发黑眼的人就办不到吗?(改为陈述句)

11、这个活泼的小孩是你的好朋友。(改为问句)

12、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改为反问句)

13、“鸟的天堂”不会没有鸟。(改为陈述句)

《比字句教案模板.doc》
比字句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