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统计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上)《统计》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统计》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100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及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知道我们自己所在的县(区)有多少人吗?下面是某地区1985~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并把相关数据制成了复式统计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使学生发现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变化情况。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合作交流。

(1)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

(4)独立完成例题后的第(1)~(3)题,第(4)题全班交流。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前3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让学生在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统计知识和观念上加以提升:通过对这样的统计图的描述和数据分析,发现了很多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与意义。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101页的“做一做”。

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1)、(2)、(3)题,第(4)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然后通过整理,再完成统计图,交流信息。

2.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统计教案 第 一 课时

[教学内容]:栽蒜苗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回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学难重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具准备 投影、统计表及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计录数据。

提前布置学生栽蒜苗试验,要求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教师适当作记录指导。

二、交流整理数据,并填表。

1,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活动交流,交流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多教具,第1小组第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图的兴趣.,

2,分小组讨论制图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纵轴和横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格子不够怎么办等,提问: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记录整理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展开讨论、谁的蒜苗长得快等。

四,巩固与练习,

1,试一试第

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交流,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3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第 二 课时

[教学内容]:栽蒜苗

(三)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难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用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根据图上的信息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

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的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知道蒜苗的生长趋势能用什么办法?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单式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一份15天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对照图上数据,让学生讨论,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预测第20天蒜苗大约长到多少?说说理由,在回答蒜苗的生长趋势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绘制折线统计图。

先讨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并适当提示:一格表示多少比较合适?格子不够怎么办等?然后鼓励大家将自己记录的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可绘制在附页4上。)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

三、巩固和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先观察统计图,引导学生说一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和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练一练第二题,看图后,首先说说小华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气温,再说这一天气温的总体变化,鼓励学生讨论,从图中,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一练第三题,组织学生读图,让学生掌握信息后,再根据信息进行适当推理,提醒注意,每一个数量的变化都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晓玲跳绳数量也不例外。

四、实践活动。

1,四人小组互测身高,2人负责测量,1人记录。 2,小组报告测量结果。

3,将同学身高的数据按一定的规律分组。并统计人数。

4,将这些数据用附页5的格子纸绘制成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推荐第2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上)《统计》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统计》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100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及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知道我们自己所在的县(区)有多少人吗?下面是某地区1985~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并把相关数据制成了复式统计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使学生发现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变化情况。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合作交流。

(1)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

(4)独立完成例题后的第(1)~(3)题,第(4)题全班交流。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前3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让学生在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统计知识和观念上加以提升:通过对这样的统计图的描述和数据分析,发现了很多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与意义。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101页的“做一做”。

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1)、(2)、(3)题,第(4)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然后通过整理,再完成统计图,交流信息。

2.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推荐第3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第七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书P108~109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是一幅‘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师出示统计表)

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98

99

00

01

02

03

人数(万人)

0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演示“98~03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

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

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巩固练习

.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作业本P48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书P110~111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陈东的妈妈记录了陈东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陈东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陈东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陈东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陈东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陈东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陈东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陈东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五、作业: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作业本P49-50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P112-P113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根据已有折线图发现信息。

教学过程:

一、练习

.完成书中P112的第1小题

学生先观察气温变化,交流气温变化规律

估计我们现在气温应该在几度左右?

回答书中三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纵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完成书中P112的第2小题:根据已有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并回答后面的两个问题。

3.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的问题解答;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作业:课堂作业本P51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书P114~116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使学生能熟练制成折线统计图,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科学预测。

教学过程:

一、练习

.完成书中P114的第4小题:

A学生先观察体温变化,交流对人体温的了解信息;

B对照正常值发现信息

c回答书中的5个问题

师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统计图,然后再回答。让学生仔细观察,明确横轴数据表示的含义。

2.完成书中P115的第6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结合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价值发现。

3.完成书中P116练习十九第9小题的问题解答;

让学生根据张浩家这几年旅游消费情况的统计表,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同时能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

结合书中第7.8题的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课前参与:1.学生提前根据书中第7.8题的练习的要求,开展调查活动;2.应用书后的练习纸,进行绘制折线统计图。

课中交流: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交流作品

课后延伸:组织学生从统计图中预测信息,提出科学建议,布置在学校走廊上。

三、作业:完成书中P115的第5小题: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标: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请同学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2.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谁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3、看图:在画面上我们看到春天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日子,这一天全国上下到处都在植树,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出示图:这里从头到尾栽了几棵树,数一数,它们之间又有几个间隔呢?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同时板书。

4、那你能像这样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请你们选择一种动手画一画吧!

5、汇报: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7个间隔数,9棵树之间有8个间隔。……

6、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伙伴们互相交流一下)。

反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评价:哦,这是你的发现……你还能用一个算式来概括。

边板书边说:同学们都发现了从头到尾栽一排树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指表格),也可以写成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7、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出示例1,同学们自由地小声地把题目读一读。

).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还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2.交流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3)听了他们说的,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刚才,这两位同学画线段图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列算式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都是很善于动脑筋的。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基本练习:

)学校新校区即将建成,在一条林荫道上要植树,已知这条路长120米,每隔4米种一棵树,(两端都种)一共需要几棵树苗?2)在另一条路旁种了50棵树,树的种法不变,请问这条路长多少米?

2小结:咱们班的同学们不仅会解答,而且还能比较它们的不同,的确这两道题都运用

了今天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这两道题虽然问题不同,但它们的关键都是要先找到间隔数,正因为它们问题不同,所以解题思路也不同,以后大家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要注意审题哟!

3.变式练习:课本练习二十中的

1、

2、3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那植树问题只在植树当中才有吗?学生说一说,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数学广角

(二)

教学内容:教材p118_p119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继续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热:

.出示公告:

南教学楼到操场的有一段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侧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方案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1)独立活动,设计方案。

(2)小组交流,说明设计方案及理由。

(3)个别汇报植树棵数,尤其说明两端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情况。

2、板书以上两种情况的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二、新授

出示图及例题: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思考: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旁都植)

2、

尝试练习:

3、

交流强调当两端不植树时,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1,还要注意两旁都植。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

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2、

练习二十

4、5两题

3、排名次

四、课堂总结:

学了今天的知识,又有什么收获?植树问题具体到生活中有许多变化,大家要仔细审题,看清要求应用规律认真解答。

数学广角

(三)

教学内容:教材p120_121例3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教学过程:

一、摆一摆

用棋子做学具摆一摆:1)每边放3个,四个角都放,围成一个正方形,一共要放几个棋子2)每边放4个,5个、6个各要多少枚棋子?

2、将摆放每边的棋子数与总数记录下来,看看有什么规律?

二、新授:

出示例题及围棋教具,

围棋的最外层每边能放19个棋子,想一想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2、

交流方法

3、

小结,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他与植树问题又有什么联系?围棋子与间隔数相等,是在封闭线上的植树问题。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48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大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定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

2)

要在五边形的水池边上摆上花盆,使每一边都有4盆花,可以怎样摆?最少需要摆多少盆?

3)

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四年级学生排成下面的方阵,最外层每边站了15个人,最外层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整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2、

变式练习:练习二十

6、7两题。

四、课堂总结

数学广角

(四)

教学内容:小管家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能力,并通过让学生试着理财,感受数学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请学生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并把每一笔开支记录下来,算一算每天花了多少钱,然后算一算一周一共花了多少钱(记录在课本p124的表格中)

二、

新授:

、当了一星期的家庭小管家,你有什么感受?汇报一下

2、根据统计表绘制出这一周开支的折线统计图

3、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各家一周的开支有什么变化规律?

4、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5、根据这一周的开支估算本月的总支出,然后告诉爸爸妈妈。

6、对于本月的开支你有什么好建议,向爸爸妈妈说一说

三、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感受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四、

巩固练习

完成作业

推荐第4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法制教育渗透教案统计

四年级数学法制教育渗透教案(苏教版)

石门中心校 : 蒋明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学会简单解释统计的结果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面对不同的问题应该选择不同的处理办法,发展统计观念,激发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

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在提供的表格里准确地制作统计图 教学理念:

通过教学,能锻炼学生的统计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活、统计可以为生活服务,从而更好地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门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第二条 ……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第七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1、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什么统计图?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我们学校各年级的学生人数。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生交流

生:身高情况,收入的增长,学校学生数的增长......可以清楚地看出具体项目的数量多少情况

二、教学新课

1、观察比较,合理选择

2、制作两幅统计图

师:两种统计图各有优点,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

(1)、分别读第9

7、98页上的两份统计表,读完后思考、讨论:它们分别用哪种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

(2)、仔细观察横轴,其实教材已经给了我们暗示:图一横轴下的一月、二月......对着的是一根线,只能画”点“,所以画折线统计图;图二横轴下的北京、南京......对着的是格子,可以画直条,所以画条形统计图。

......

3、阅读”你知道吗?“,了解有关”降水量“的常识。(1)、师:现在你能把这两题用合适的统计图画出来吗? (2)、交流:图一中,你能看出哪些信息?

指出:当连出的线很陡时,说明相邻的两个数据变化很大。这张图里的八月和九月降水量就相差最多。当连的线不怎么陡时,就说明相邻的两个数据变化不大,比如说一月和二月。

从图二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老师适当补充)

(3)、校对填写制图日期:有明确统计时间的,一般取后面的一个月;没有明确统计时间的,可以填现在的时间。

学生分小组讨论

交流:(1)表一用折线统计图,因为更能清楚地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表二用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城市降水量的多少

学生制作统计图并校对 学生口答 学生思考后回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师:谁能说出”五岳“是哪五个?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表格中的数据用统计图表示出来,你认为画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为什么?

师:那就请同学们在书中画一画。 师: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师:观察这张统计表中的数据,你知道了哪些? 师:想一想,把这张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成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

2、这张统计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特殊吗?(纵轴上带曲线)说说这是为什么? 完成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能估计200

1、2002年他们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有多少元吗? 指出: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做一些预测。

学生思考完成,交流统计表中可获得的信息,讨论选择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 学生完成并交流 学生观察汇报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统计什么样的数据适合用折线统计图,统计什么样的数据适合用条形统计图?

要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变化情况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要反映同类事物在相同时间内的数量大小情况适合用条形统计图。

五、作业设计

课后请同学们选择身边某一方面的情况做一次调查,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出来。

推荐第5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例3教案

1 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P98例3 【课程标准描述】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发现统计表中的数据制成统计图,用 1格代表5个单位的表现 形式,既简单、美观,而且能够表现出数据的多少。能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2、理解当数据较大时,每个格可以代表10,甚至更大的数。【学习重点】

理解条形统计图中,各级统计数据的具体情况1格可以表示表示5个甚至更大单位。 【学习难点】

理解条形统计图中,根据统计数据的具体情况来确定1格可以表示表示5个甚至更多单位,并根据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绘制统计图,以评价目标1。2.通过观察大数据的统计图,以评价目标2。 【学习过程】

一、出示统计表,观察数据,提出问题。(评价目标1)

(一)学校手工社团要进行作品展示了,请同学看一看这是四年级二班的作品统计情况: 课件出示:

(二)思考:

1、根据表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下图:

能完成吗?你有什么发现?(还没有确定1格代表几个单位)

2、思考1格代表几各单位呢?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通过讨论汇报发现1格代表1个单位,1格代表2个单位,都不行,数据大,画起来麻烦,而且图中的格不够。根据数据的特点1个格代表5个单位比较合适。

1

(三)、完成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2、学生展示画图结果,并回答问题。

3、修改统计表中的信息,10改成12.在1格代表5的统计图中,12该这样表示呢? 通过讨论发现12接近2个半格。

二、体会1个代表10个单位甚至更大的单位(评价目标2)

1、课件出示:

根据这个统计表里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1个代表几个单位合适呢?

2、通过讨论发现1个代表10比较合适,这样不仅美观、简单,也能一眼看出数量的多少。

教师总结:在绘制统计图中1个可以代表2或者5,还可以代表10 ,当数据较大时,每格代表的数据也应该相应增大。

3、介绍生活中1个代表较大数的统计表。

三、知识运用

2

2、P99 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订正

教师指导:因为周末销售量增加,因此好的建议是,周末进行促销活动,增加销售量。

3、P101的第3题 独立完成后订正

四、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目标检测】

根据育兴小学各兴趣小组人数情况统计表,按要求绘制条形统计图

推荐第6篇:小学数学统计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老师希望你们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帮老师找到这个谜语的谜底,下面竖起你们的小耳朵仔细听老师的谜语,“小小石头硬又白,整整齐齐排两排。天天早起刷干净,结结实实不爱坏”

同学们你们猜到老师的谜底是什么了吗?

生:牙齿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那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我们的牙齿呢?

生:早晚刷牙,少吃糖果。

师:嗯,小朋友们懂的可真多,刚才你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个你们身上的小秘密。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多都已经开始换牙了,课前老师也让同学们和家长一起数了自己换牙的数目,那么,你换了几颗牙?

生:3颗、2颗、4颗„„

师:同学们有的换2颗牙,有的换3颗牙,还有的换的更多,如果我想了解咱们全班同学换2颗牙的有多少人,换3颗4颗的分别有多少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开动你们的小脑筋脑思考,同位之间讨论一下。一会我找同学起来说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可以举手”、“让所有掉两颗牙的站在一起”、“把自己换了几颗牙写在纸上”„„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多,说得都很好。那下面我们就分组来调查一下你们组小朋友的换牙情况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调查结果。并且说清楚你是怎样调查的。

师:其它小组还有用不同的记录和调查方法吗?板书各小组换牙的数据

三、汇总提问,加深印象

师:现在我们整理出各个小组换牙的情况,那如果老师想知道全班同学换牙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各个小组相加就能知道全班同学换牙的情况了

板书各小组换牙的情况和,换一颗牙的有几个,两颗牙的有几个,三颗牙的有几个?现在老师把这些数据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你们看一下老师的这个方法好不好

板书统计图,强调一个格子代表一个人,涂颜色要从下往上涂。师生合作完成大统计图的制作。

我们还可以这样来整理数据,画出统计表,我们一起合作把这个统计表补充完整吧。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我知道换2颗牙的最多,换1颗牙的最少

生:我看到了换4颗牙的有2人

四、巩固练习

生:同学们今天表现都非常的棒,能够从这个小小的统计表中学到这么多知识,刚才我们整理这些数据的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统计。 板书统计

师:“那么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大家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让我们一起动动脑筋做一下大屏幕上的练习题”

出示课件

五、联系生活,放飞思维

师:统计的作用很大,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今天同学们放学回家后请你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调查统计,明天把调查的结果在班级汇报。

推荐第7篇:小学数学《统计》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P106-107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扇形统计图,会看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进一步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教学重难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家中一个月支出情况的相关数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座!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六(1)班同学开展课外活动的情景。谁来当小记者,采访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人数。

师:同学们你能把刚才获得的信息统计出来吗? 同桌讨论一下,你是怎样做的? 生1:我制定了统计表。

1 生2:我制成了统计图。 师:①你制的是统计表

②你制的是条形统计图

师: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师:你还想知道哪些信息?

师:能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很清楚地反映出来? 生:不能。

师:揭示课题:统计——扇形统计图

二、对比分析,合作探究

1、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与总量的关系

3、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4、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5、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6、图中30%的含义是什么?(讨论)

7、通过以上的讨论,你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回答: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联系。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量,用圆内各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的百分数。

8、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2 (1)学生具体说出哪些信息,能从条形统计图中清楚地反映出来,而反扇形统计图中却反映不出来; (2)总结各自的特点

从条形统计图上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从扇形统计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三、你在生活中哪里见过扇形统计图呢?

四、巩固拓展

1、P107做一做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牛奶所含的营养成分吗?这是一个有关牛奶所含营养成分的扇形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看看你能了解到什么?

师: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2、试一试

3、小小统计员

课前收集了家庭每个月生活费支出情况,如何用扇形统计图制作出来?试一试,请学习小组课后研究。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教材与学情分析

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是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

3 图和扇形统计图。在一至五年级已分别安排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特点和作用。

七、课堂设计说明

1、课前收集数据并制成的相应统计图表。

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数据并制成的相应统计图表,收集能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的生活问题,并在全班中交流,使学生复习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百分数的相关知识。

2、充分利用对比学习的方法。

引导他们观察、比较三种统计图的异同点,让他们在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探讨中初步体会出扇形统计图与其他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使他们的倾听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推荐第8篇:数学四年级教案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复习

(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的口算方法,正确口算得数;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说出算式的积是几位数,并能正确计算;能正确解决倍数关系的实际问题,能根据条件提出关于倍数的问题。

2.使学生经历比较、归纳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的口算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加深认识倍的含义,感受倍数关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3.感受现实生活里充满数学问题,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逐步发展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出示第1题口算。

指出:几

十、几百乘几,可以按几乘几口算,看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几十几乘几,先算几十乘几,再算几乘几,然后合起来。

2、出示第2题口算。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对于错误率高的题目重点讲解。

二、复习笔算。

提问: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是什么?

(①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或三位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 ②哪一位上乘得的结果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1、出示第3题竖式计算。① 完成在课堂作业本上。

② 说一说每组的乘数各有什么特点?

③ 计算时有什么不同和要注意的问题吗?(乘数中间有0时,按照法则乘,注意个位的进位;乘数末尾有0时,用一位数乘0前面的数,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后面添上几个0。)

2、出示第4题,先说出积是几位数,再用竖式计算。①说说每题的积是几位数。为什么?

小结:如果乘数最高位上计算不进位,积的位数就和乘数相同;如果有进位,积的位数就比乘数多一位。 ②竖式完成在课堂作业本上。

三、复习解决问题。

1、出示第5题解决问题。

①求出风景邮票的枚数是人物邮票的几倍?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用除法?

1 ②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出示第6题解决问题。

①求七月份收获多少个用什么方法算?为什么? ②再根据什么求两个月一共收获多少个?

四、聪明题

(一)填空

1、要使2□×4的积是两位数,□里最大填( ),要使积是三位数, □里可以填( )。

2、要使405×□的积是四位数,□里最小填( ),要使积是三位数,□里可以填( )。

3、要使1□0×4的积是三位数,□里最大填( ),要使积是四位数,□里最小填( )。

(二)解决问题

1、公园里的杨树棵树比柳树的3倍多56棵,且比柳树的4倍少84棵,公园里有杨树多少棵?

五、课堂作业

第3、

4、6题完成在作业本上。《补充》第26页。

2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复习

(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第7题,第27页所有题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估算一些简单乘法实际问题的结果,能正确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能根据现实情境提出与乘法相关的问题。

2.能尝试归纳乘法算式一些简单规律,提升对乘法相关知识的认识;能比较相关算式积的大小。

3.感受现实生活里充满数学问题,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逐步发展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通过计算、发现简单规律和估算。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乘法计算一些简单规律的发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找规律

1、出示第7题,不计算,比大小。先完成,再讲评。

讲评:以第一横排的两道题为例,左边一题13×5与31×5都是两位数与5相乘,但由于13﹤31,所以13×5﹤31×5;右边一题都是三位数与6相乘,但由于502﹥500,所以502×6﹥500×6。 小结:在乘法算式中,一个乘数相同(0除外),另一个乘数谁大,谁的乘积就大;一个乘数相同(0除外),另一个乘数谁小,谁的乘积就小。

2、出示第8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比较每组两题的算式、乘数和得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③追问:能试着说说这里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乘怎样的数吗? 小结: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两个数的积。

3、出示第9题。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每一组题有什么规律吗?你能写出每组题的下一道算式吗?

第一组:几乘几个9排成的数,再加几,得数就是几后面添上几个0。(补充6×999+6=)

第二组:按123这样1到几排成的数去乘9,再加比几大1的数;加上的数是几,得数就是几个1排成的数。(补充12345×9+6=)

第三组:按987这样9到几排成的数去乘9,加上比末位数字少2的数,得数比前面一个乘数多一位,各位上都是8。(补充98765×9+3=)

二、解决问题

1、出示第10题。

提问:小华中午不回家,在学校吃饭,说明他每天要走几个几米?

小芸中午回家吃饭呢,说明她每天要走几个几米? ①估算:

小华:820×2﹥1600

3 小芸:380×4﹤1600 答:小华走的路多一些。 ②精确计算:

小华:820×2=1640(米) 小芸:380×4=1520(米) 1640﹥1520 答:小华走的路多一些。

2、出示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说说理由。

3、出示第12题。

①提问:要知道带的钱够不够,需要精确计算吗?

(乘法估算,一般把乘数估成比较接近的整

十、整百数来估计。

②要知道买4辆儿童车和1张儿童床,一共要用多少元?要不要准确计算?为什么?

(要问一共要用多少元,就需要计算准确的结果,不然就可能付错钱。)

三、聪明题

提问:你能把小欣上学的经过在纸上画图表示出来吗?

交流:小欣大约走了多少米?你是怎样解决的?(大约走到总路程的一半的地方再走回家,就大约走了850米,再走到学校一共大约走了2个850米。)

四、补充题

1、算一算,想一想,填一填。

213×9+213= 5×999+5= 132×9+132= 6×999+6= 312×9+312= 7×999+7= ( )×9+( )= ( )×999+( )=

2、观察下面的算式,找出规律后再完成填空。15×9==135 25×9=225 36×9=324 150-15=135 250-25=225 360-36=324 45×9=( )-( )=( )

64×9=( )-( )=( )

五、作业布置

第10、

11、12题完成在作业本上。《补充》第28页。

推荐第9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上)《统计》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统计》说课稿.txt13母爱是迷惘时苦口婆心的规劝;母爱是远行时一声殷切的叮咛;母爱是孤苦无助时慈祥的微笑。 本文由lyp398650906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小学四年级数学( 《统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 统计》说课稿 《统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 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 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 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 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 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 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思想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 联系和区别,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计量,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规定,我把本课 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 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并绘制纵向条形复式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并从统计图中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 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

1、认识和了解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依据所给定的信息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分析。

4、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为: 1.正确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能提出简单问题。

五、教学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 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 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 与交流”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相连,使学生探索的经历和得出 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六、说教法、学法:我认为这个例题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首次将“统计观念”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统计与人们的学习工 作和社会生活太密切相关了,生活已先于统计到了学生的面前,为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大 胆地将例题变为学生最常见的事物的信息——四年级各班级男女生人数调查结果。其 中,学生具体实践的方式和过程并没有改变。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 点,突破难点,结合四年级的学生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 , 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了解——尝试动手制作——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学能力

七、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那大一小四年级一共有几个班吗?(7 个班)那么同学 们知道这 7 个班的具体人数吗, 现在就请同学们来看一下这个统计表 (课件出示统计表) 【这一环节是为了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轻松的谈 话,有趣的情境,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身心放松,全情投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 经验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引出条形统计图 第一步是制作纵向单式统计图。 师: 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别来绘制统计图吗? (男女生动手操作单式条形统计图) 师:请我们的男生完成 1 号练习纸中的男生人数统计图,女生则完成 2 号练习纸中 的女生人数统计图。 (提示学生作图时因注意画的直条一定要直,数据准确,直条要一 样宽)

[这一环节采用男女生分工合作,在合作中又有竞争意识,看男生画的好,还是女 生 画的好,这样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第二步是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两幅统计图,并提出问题。说明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现的必要性 在回答问题时, 先让学生小组互相交流, 然后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 然后适当引导, 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教学时授课我是这样做的: 师:1 号练习纸上是反映我们那大一小四年级各班男生的人数,2 号练习纸反映的 是各班女生的人数。 仔细观察你们绘制的这两张统计图, 想一想, 老师如果不看统计表, 只看统计图,有没有办法一眼能看出四 2 班的男生人数多,还是四 4 班的女生多。同桌 之间交流一下。 师:那我们可以怎么样来把他们男女生的总人数合并在一张表格中? 师: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的时候,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地对比。例如男生 和女、1 班和 2 班等。黑板上的两个统计图分别表示的是我们那大一小四年级各班男女 生人数统计情况,那么我们现在也可以在同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男女生人数情况。现 在就请同学们试着画一画复式条形统计图。 【这一环节设计意图是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 微妙是体会到复式统计图产生的必 要,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 提 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 发 生于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

3、对比分析:学生通过对复式统计图的分析,进一步感受到它与单式统计图的不 同,从而体会到复式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

4、回归教材: 教材例 1 的例题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难理解,我们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能依据所给定的信息画出纵向 复式条形统计图。 所以在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 我把例 1 的例题转变成 “学以致用, 巩固练习”学生在以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在回归课本内容,这样才能更加容易 理解和掌握建材编排者的设计意图。

5、课后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课 后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调查整理,自己制作统计表,统计图,看看 从中可以发现些什么

推荐第10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上)《统计》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统计》说课稿.txt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金钱,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装饰的。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 本文由lyp398650906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小学四年级数学( 《统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 统计》说课稿 《统计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 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 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 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 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 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 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思想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 联系和区别,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计量,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规定,我把本课 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 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并绘制纵向条形复式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并从统计图中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 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

1、认识和了解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依据所给定的信息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分析。

4、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教学难点为: 1.正确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能提出简单问题。

五、教学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 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 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 与交流”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相连,使学生探索的经历和得出 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六、说教法、学法:我认为这个例题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首次将“统计观念”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统计与人们的学习工 作和社会生活太密切相关了,生活已先于统计到了学生的面前,为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大 胆地将例题变为学生最常见的事物的信息——四年级各班级男女生人数调查结果。其 中,学生具体实践的方式和过程并没有改变。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 点,突破难点,结合四年级的学生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 , 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了解——尝试动手制作——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学能力

七、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那大一小四年级一共有几个班吗?(7 个班)那么同学 们知道这 7 个班的具体人数吗, 现在就请同学们来看一下这个统计表 (课件出示统计表) 【这一环节是为了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轻松的谈 话,有趣的情境,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身心放松,全情投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 经验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引出条形统计图 第一步是制作纵向单式统计图。 师: 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别来绘制统计图吗? (男女生动手操作单式条形统计图) 师:请我们的男生完成 1 号练习纸中的男生人数统计图,女生则完成 2 号练习纸中 的女生人数统计图。 (提示学生作图时因注意画的直条一定要直,数据准确,直条要一 样宽)

[这一环节采用男女生分工合作,在合作中又有竞争意识,看男生画的好,还是女 生 画的好,这样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第二步是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两幅统计图,并提出问题。说明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现的必要性 在回答问题时, 先让学生小组互相交流, 然后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 然后适当引导, 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教学时授课我是这样做的: 师:1 号练习纸上是反映我们那大一小四年级各班男生的人数,2 号练习纸反映的 是各班女生的人数。 仔细观察你们绘制的这两张统计图, 想一想, 老师如果不看统计表, 只看统计图,有没有办法一眼能看出四 2 班的男生人数多,还是四 4 班的女生多。同桌 之间交流一下。 师:那我们可以怎么样来把他们男女生的总人数合并在一张表格中? 师: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的时候,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地对比。例如男生 和女、1 班和 2 班等。黑板上的两个统计图分别表示的是我们那大一小四年级各班男女 生人数统计情况,那么我们现在也可以在同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男女生人数情况。现 在就请同学们试着画一画复式条形统计图。 【这一环节设计意图是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 微妙是体会到复式统计图产生的必 要,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 提 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 发 生于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

3、对比分析:学生通过对复式统计图的分析,进一步感受到它与单式统计图的不 同,从而体会到复式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

4、回归教材: 教材例 1 的例题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难理解,我们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能依据所给定的信息画出纵向 复式条形统计图。 所以在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 我把例 1 的例题转变成 “学以致用, 巩固练习”学生在以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在回归课本内容,这样才能更加容易 理解和掌握建材编排者的设计意图。

5、课后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课 后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调查整理,自己制作统计表,统计图,看看 从中可以发现些什么

第11篇:小学四年级数学统计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数学统计教学案例

方案:统计喜欢哪种活动的人数。教学片断如下: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我们班要搞一个活动。这里有四项活动,它们分别是 抢凳子、拍皮球、夹沙包、考考你”(这是我了解到的孩子喜欢的一些活动,为了激起孩子的兴趣,我选了一些他们普遍喜欢的活动让他们选择。我把这些活动写在黑板上),这些活动你喜欢吗?

学生一下子来劲了,齐刷刷的说:喜欢

师:你最喜欢哪个活动呢?

我环视了一下四周,孩子们都迫不及待的要说出口。

我停了停又说:请把你最喜欢的一个活动写在老师发的纸条上,注意只能写上你最喜欢的一个。孩子们很快写好了,然后由组长收起来。

师:现在老师想利用手里的这些纸条来知道,选哪个活动的人最多,那么这个活动将作为我们班六一儿童节时的一个活动。 怎么办呢,请你帮老师想想办法吧!

怕 孩子 听不清楚,我又说了一次:我想通过这些纸条知道哪个活动的人最多,怎么办呢? 孩子们开始动起了脑筋,过了一会,一个孩子举起了手。

生1:你可以看一看纸条,看看哪个选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是一张张看过来吗?

生1:嗯

师:唉!这个小朋友的方法好吗?

生2:我觉得不太好,这么多纸条怎么看得清楚,可能看了就忘了。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生3:我们可以做一下记录。

师:怎么记录?

生3:用打钩的方法。看一看选的是那个活动,就在哪个活动下打钩。

师:你这个方法真不错。其他小朋友呢,你们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呢?请小朋友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记录。

学生开始讨论。

师:请各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记录。

方法有:打圆,打三角形,打五角星,划横的,写正字。

讨论好了,我叫孩子们在准备好的草稿纸上跟着我把这几个活动写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三组。然后叫了三个分别是用打钩,划横,写正字的学生上黑板统计,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统计。老师将纸条上的活动念一遍,学生用自己

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

这节课通过运用学生喜欢的游戏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整理。使学生学会了统计的方法从而充分体现了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知识的多元化,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第12篇:新人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精品教案

新人教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知识、小组合作的能力等。

教学重点:

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在统计表中填数,在统计图中画条形图来表示数据。

策略选择: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整个统计过程从而获得新知。

二、教学过程:

预设的学习材料与教学途径

预设的学习活动与备设活动

每个环节效果自评

(一)创设情景,收集原始数据,引入统计。

(出示“红、黄、蓝、绿”四种不同颜色的气球。)

1、谈话: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这个愉快的节日,老师打算去买一些气球送给大家,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的气球?老师该怎么买?每种颜色的气球分别要买多少?你们能给老师想办法吗?

2、收集原始数据:让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3、用什么方法把收集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4、汇报得出一些常用的整理记录方法。

5、教师报,学生进行记录。

6、比较:哪种记录方法比较简单?

7、小结: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统计数据更加简便、清楚。今天我们记录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全班交流,得到一些收集数据的方法。

二名学生上来进行记录,其余学生在纸上进行记录。

通过创设“六一儿童节”购买气球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用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进行记录、整理,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不同的体验。

(二)

1、(出示统计表):我们可以把统计得到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以备查找。

(1)引导学生完成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写。

(2)说一说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出示统计图):我们不光可以把结果填入统计表中,还可以把结果画到统计图中去。

(1)观察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根据喜欢红气球的人数如何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来。再让学生接着把喜欢黄气球、蓝气球、绿气球的人数也在图中涂上颜色表示出来。

(3)老师收集学生中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4)小结,揭示条形统计图。

(5)提问: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3、比较:统计图和统计表有什么不一样?

你喜欢统计图还是统计表呢?

4、由各组组长交流汇报。

5、教师小结: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自的优点、好处。

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中的填数。

学生用数学语言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描述。

学生根据数据用水彩笔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

学生同桌议一议,发表一下自己的感觉。

三、人小组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

教师向学生提供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数据的处理,及时地点拨,通过亲身操作获得处理信息的两种方法和统计表、图各自不同的特点。并设计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收集到的数据这样一个开放的环节,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多种能力的提高。

(三)练习应用:

1、六一儿童节那一天老师还打算去买一些水果来请小朋友吃。(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菠萝)你喜欢吃哪一种水果呢?

2、提问:现在只能买一种水果,那该买哪一种呢?你们七嘴八舌地说我该听谁的呢?

3、用学生交流过的“排排队、数一数”的方法来收集数据。

4、收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5、把收集到数据画到统计图中去。

6、展示评议作业。

7、你们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向大家提出不同的问题来吗?

学生选择后快速地排好队,由排头点清本组人数并向老师汇报。

学生用水彩笔在图中涂色,老师巡视指导。如果数据大了向学生提供另外一班的信息进行涂色。

分组提出问题,小组内进行交流。

由各组代表汇报交流。

练习应用还是利用“六一”这个情景,安排了大家喜欢吃什么水果的统计活动,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积极参与,分析交流中再一次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了统计的必要性,也体现了“教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新理念。

(四)

今天老师的收获可大了,知道了各种颜色的气球分别要买多少,还知道了要买的水果是哪一种。现在请大家来谈谈你们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发言,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师生共同对所学的知识作一个整理,有利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记忆。

四、教学实录: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渡过一个“五一”长假,又将迎来一个什么节日呢?

生:六一儿童节。

师:这是大家都盼望着的节日。为了庆祝这个愉快的节日,老师打算去买一些气球送给每个小朋友。(出示:红、黄、蓝、绿四种颜色气球的图片)你们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呢?

生1:我喜欢红气球。

生2:我喜欢绿气球。

„„ .

师:大家喜欢的颜色都不一样,那老师该怎么买呢?各种颜色的汽球分别要买多少呢?谁能给老师想想办法?

生1:如果喜欢红颜色气球的就举一下手,老师就知道要买多少了。

师:对,老师只要把每种颜色的气球分别问一问大家,通过举手数一数就知道要买多少了。但这种方法在操作中可能要出现重复举手的现象。

生2:可以排队分组,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都走到一起来。

师:这个方法也不错。喜欢同一种颜色的人分别排好队,然后数一数就知道了,而且也不会出现重复计算的现象。

生3:可以统计一下。

师:是的,我们在上一学期已经接触到了统计的知识。因此我们首先要来收集喜欢各种颜色气球的人数分别有多少?为了能收集到大家选择的结果,除了上面大家说的两种方法,我们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老师发下的纸上,然后请各组长收齐交到老师地方来。

(学生操作后收上来。)

师:现在我们要根据每个同学的选择分别在各种颜色的气球下面。用什么办法来记录呢?请大家来想想办法。

生1:老师报一个,我们打钩。

生2:画三角形。

生3:画圆。

生4:画方块。

„„

师:除了可以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一个人进行记录,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生4:可以写“正”字。

师:对,大家可以看书第94页,有三位同学正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录、收集数据。你们也想参加吗?

生:想!

师:那好,请大家集中注意力听老师报颜色,你们就在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另外再请两位学生到黑板前来记录。

(老师报,学生进行操作。结果这两位学生用图形的方法进行记录。)

师:全班学生喜欢哪种气球的结果都已经记录完毕。现在请大家数一数分别有多少人,在旁边写上数量,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这时候,我发现用划“正”字的叶**小朋友数得最快。)

师:你们看叶**小朋友数得这么快,他是用什么方法来记录的呢?

生(叶**):我用的是划“正”字的方法。因为一个“正”字正好是5画,这样数起来就快了。

师:说得真好。其实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一眼就能看出结果是多少。不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数,而且记录起来比较整洁、清楚。我们用画“正”字的方法再来试一试吧!

(老师报,学生再用划“正”字的方法来记录一次。)

师:最后数一数结果,你觉得比你第一次数放便了吗?

生:方便了。

师:所以今后大家来记录收集到的数据时可多用画“正”字的方法这样更清楚,也更有利于统计出结果。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

2、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数据。

师:我们可以把统计出来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出示统计表)

气球

人数

绿

这个统计表有两项内容:一是气球,二是喜欢的人数,你能把刚好统计到的数据填入

表中吗?

(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统计表中进行填表,教师巡视学困生,最后集体校对,教师板书。)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生1:我知道了喜欢红气球的有9人,喜欢黄气球的有5人。

生2:喜欢红气球的人最多。

生3:喜欢黄气球的人最少。

生4:都没有超过9人。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老师也知道不同颜色的气球该买几只了。今天我们不光可以把统计到的结果填到统计表中,还可以把结果画到统计图中去。(出示统计图)

你们发现统计图中有什么?

生1:有数字。

生2:有很多的格子。

师:对,这些数字和格子可是很有用的。在上学期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个格子可以表示一个人,那么这些数就可以帮助我们直接找到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画好格子。这样一个条形就出现了。(教师边讲边演示)现在请大家把喜欢黄、蓝、绿气球的人数也像老师一样在图中画出来。

(学生在事先发下的统计图中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好的作业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师:看这就是大家完成的统计图。这“一条一条的”就是表示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我们把这种统计图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条形统计图)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

生1:很美!

生2:很漂亮!

生3:高高低低的。

师:为什么会高高低低的?

生:因为喜欢各种颜色的气球人数不一样,所以就高高低低的。

师:统计表和统计图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小组内讨论一下,说说各自的理由。

(学生讨论)

请小组代表发言。

生1:我们四人都喜欢条形统计图。因为我们四人都喜欢画画,可以边学边画很有意思。

生2:我们喜欢统计表。因为它很简单,不用画图,直接把数据填上去就可以了。

生3:我们也喜欢统计表。因为统计图老要画错,画到格子外面去。

生4:我们喜欢统计图。因为它很漂亮,高高低低的,很美!

师:大家各说各的理由,很有自己的主见。统计表查找数据比较方便、快捷。而统计图比较直观形象,从条形的“高高低低”就可以看出谁多谁少。虽然画的时候老要涂到外面去,但只有多加练习,仔细一些就一定能画好。

3、练习应用

(出示:西瓜、草莓、苹果、葡萄、菠萝的图片)

六一儿童节那天,老师还打算去买一些水果请小朋友们吃。你喜欢吃哪种水果呢?

(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大家都兴奋地说着自己喜欢吃的水果。)

师:但现在只能买一种水果,那该听谁的呢?我该买什么呢?

生:哪种水果吃的人最多就买哪一种?

师:那现在老师不知道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那怎么办呢?

生:统计一下。

师:刚才统计的方法比较适合无记名投票,如评选三好学生,竞选班长等,但比较花时间。现在就用大家讲到过的排队数一数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请大家思考一下,确定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老师说开始,大家就跑到这些水果地方去有秩序地排好队。

(学生进行排队,并由排头数出这一排的人数,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回到座位上,把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请一个小朋友来汇报一下。

生:喜欢吃西瓜的有19人,吃草莓的有3人,吃苹果的没有,吃葡萄的2人,吃菠萝的4人。

师:你知道老师该买哪种水果了吗?

生:西瓜。

师:为什么?

生:因为吃西瓜的人最多.

师:现在我们要把这些数据画到统计图中去,你有困难吗?

生:吃西瓜的不够画了。

师:对,因为这里一格只表示一个人,所以不够画了。但等我们读二年级知道一个格子可以表示更多的人了,那就可以画了。

(学生略有明白,教师马上出示隔壁班学生喜欢这些水果的信息统计表:吃西瓜的有7人,吃草莓的有5人,吃苹果的有2人,吃葡萄的5人,吃菠萝的9人。)

请大家帮隔壁班的同学画到统计图中去好吗?

(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巡视,并把好的作业展示在黑板上。)

师:你能根据统计图向大家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分组进行提问,再汇报交流。)

生1:吃西瓜的比吃草莓的多几人?

生2:吃葡萄的比吃西瓜的少几人?

生3:吃葡萄的和吃菠萝的一共有几人?

生4: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哪种水果的人最少?

„„

4、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的收获可大了,我知道了不同颜色的气球要买几只,还知道了该买哪种水果。你们的收获是什么呢?

生1:学到了统计的方法。

生2:会画条形统计图。

生3:知道我班喜欢吃西瓜的人最多

第13篇: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一年级《统计》教案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教学难点: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跟他们说什么?(老师好)

2、这节课,老师把小朋友们分成5个小组来共同学习。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小红花,比比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大家有信心吗?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出示大象卡通图)小朋友们,瞧,今天谁来到我们班级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它吗?你们应不应该向大象爷爷问声好呢?

2、小朋友真有礼貌!大象爷爷为了感谢大家,决定带小朋友们去他的神奇果树园摘水果吃。(出示果树)这些果树可真神奇啊!树上长满了苹果、梨、西瓜、桃子、草莓,小朋友想吃吗?每人摘一个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

3、让学生摘自己喜欢的水果。师:怎样才能很快地看出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的个数呢?

4、让学生贴水果。通过贴水果的活动,初步感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体会领悟。

1、师:今天是大象爷爷的生日。(出示图)看,很多客人领着全家、带着礼物来到大象家给他过生日(动物们头戴面具依次出现),小学数学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你听,他们一起为大象爷爷唱起了生日歌(播放音乐)大家跟着一起唱吧!(学生欢快地唱起了生日歌)

师:看了这张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题。 )

2、师:是呀,大象家来了这么多的客人,那么来了哪些客人呢?他们分别有几只呢?有什么方法能一下子看清楚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呢?

3、小组合作把动物头像整理在卡纸上。指名板演。

4、学生讨论、操作后各组展示作品并汇报整理的过程。

5、比较整理后的图和整理前的图。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狗家来了4只。 生2:我知道了小猪家来了3只。 生3:我知道了小猴家来了5只。(教师根据口答动画板书

4、

5、3。

6、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比多比少的知识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生1:我知道了小猴比小狗多1只。生2:我知道了小猴比小猪多2只。„„„.

7、小结。师:小朋友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

四、统计鲜花情况 师:这些客人还给大象带来了好多 五颜六色的鲜花作为生日礼物呢!你们也能用这样的方法帮他统计一下吗? 可以把这些花按什么来分类理一理? 有哪几种颜色的花? (学生独立操作:把花分颜色整理在线框内,一个框里摆一种花,一人板演。) 师:刚才小朋友把花按颜色理一理的过程就是什么?

生:就是统计。

师:看了这张图,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己填表后集体交流,教师板书如下:) 红花 黄花 绿花 紫花 (5)朵 (4)朵 (3)朵 (2)朵

师:看了这张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统计学习小组得到“小红花”的情况,给予评价鼓励。

2、学会了统计,课后你们准备统计什么?回家后选择一个项目进行统计,然后与同学互相交流。

六、总结评价

1、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想对你的同学、对老师、对自己说些什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第14篇: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在我心目中,不理你是什么样的肤色,不理你是什么样的国籍,只要你对公司有贡献,忠诚、肯做事、有归属感,即有长期的打算,我就会帮他慢慢地经过一个时期而成为核心分子,这是我公司一向的政策。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来源于:数学教育教学资源中心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

我们学校马上要开运动会了

在本次运动会上开设了以下几种体育比赛项目(出示表一

贴于左边)

表一

跑步

跳远

跳绳

师:你最想参加什么项目啊?(生自由回答)那么从这张表里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生:\"人数\"并在表一中板书)那好

现在请小组长统计一下你们小组中各个成员最喜欢的的体育项目

小组活动

组长作好统计

活动完毕后请四个小组长分别汇报参加各项体育比赛的人数

并在表一中板书好

二、自主探索

体会领悟

师:课前项老师也调查了一下202班

他们班参加运动会的情况是这样子的

下面呢想请你们帮老师做个统计

看看202班他们参加各项运动的人数到底是多少?请小朋友拿出标有表2的那张纸 将老师报出的情况记录在在表二中

想想我们以前用过的最好的记录方法是什么?(画\"正\"字)

老师报

学生记录

记录完毕后请一生汇报

师先出示表二(贴于右边)并板书

表二

跑步

跳远

跳绳

师:从这两张表中

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自由回答

师:恩

我们从这两张统计表中能获得很多的信息

但是刚才你们在观察中有没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生1:一会儿看左边

一会儿看右边

眼睛都看花了

生2:这样看

很容易出错

很麻烦

师:恩

老师也觉得很不方便

那该怎么办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

并给机会让学生大胆发言

(师引导:那我们能不能把两张合并成一张呢?)方案一:如果学生能说出\"复式统计表\"的方法 师就直接出示没填数据的复式统计表

方案二:老师出示复式统计表(贴于中间) 课前每人发一张

跑步

跳远

跳绳

师:这张表我们该怎么填?

先师生一起填

再独立填写、汇报

小结:象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吗?

学生分析表格

三、巩固深化

提高能力

师:刚才老师在课前请你们都讨论了一下 现在老师想知道你们请统计什么?

生1:我们学校食堂的菜

比如鸡腿、青菜、鱼

蛋~~~

生2:我们的课外活动

比如看书、看电视、打电脑

跳舞~~~

师:好

现在老师请

一、二两组统计一下小朋友喜欢吃的食堂的菜

三、四两组统计一下小朋友课外喜欢的活动

学生活动

组长作好记录

活动完毕后

四位组长分别汇报

学生拿出表四作好统计的记录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

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吗?

第15篇:四年级《统计》说课稿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四年级上)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培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及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并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根据阅读材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回顾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及其分析方法。

二、课上交流:把我们课前的有关内容相互交流一下

1、你选择了哪一个统计表,为什么这样选?

2、介绍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怎样画好直条?(要准确反映数量、还要注意美观。复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3、你在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设置悬念,用认知矛盾凸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如果用一个统计图来反映四年级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你准备利用哪一个统计图?为什么?用一个直条表示两种不同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怎么解决?

2、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1)、如果让你来帮他们完善,你准备怎么做?(讨论)以1985年为例子小组讨论、交流:怎么表示?注意什么?注意区分两种数量,什么方法区分? (2)、把剩下的绘制完成。明确:从外观上看,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区别呢?揭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3、分析研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看图回答问题: (1)、哪个组人数最多?哪个组最少? (2)、哪个班级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人数多? (3)、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能反映刚才单式条形统计图的信息吗?除了这些,还能看出什么信息?小组讨论交流。

4、突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以上这些信息都是在单式统计图中看不到的。复式统计图使我们更加完整的表达了文章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对这个统计图的描述和分析,发现了很多的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和意义。

四、巩固练习: 上网查询25届——29届奥运会中国和美国的金牌数,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你从这个统计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根据你上面的分析,请你预测一下,下一届奥运会上,这两个国家的金牌数会是多少? 五.全课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你学到了关于它的哪些知识?

《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课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中例1的教学内容《复式条形统计图》。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今后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过了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统计表,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

[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以及《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的教材对统计知识按照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从一年级开始就逐渐深入、分阶段学习,所以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进行的巩固与扩充。由于学生学过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并且掌握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因此我把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自主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定位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出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及对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信息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定位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网络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将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一传统教学的内容以网络课的形式进行教学,目的就是依托网络的资源优势,提供大量的统计分析素材,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充分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为此我设计了专题学习网站。主要包括以下版块:

1、单式条形统计图

2、复式条形统计图

3、小小统计师:小课题研究。

4、畅所欲言:网络留言版。

5、深入研究 :课外延伸的内容。此外还链接了相关统计网站。

[教学方法] 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采用“自主探究”法。

第16篇:数学 四年级 统计复习教学反思专题

《统计复习》教学反思

我教授的《统计复习》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复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各自特点。在教学这节课时,我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在观察、对比、分析中,使学生能看懂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并能更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本节课在金校长和苏主任地精心设计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现总结一下,为以后积累经验。

1.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如:我校近年来学生近视眼人数的变化,同学们跳绳的情况等,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重视学生己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学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3.练习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本节知识结构的特征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精心设计了三道练习题,分别为:一是基本题,通过看视频,自己设计条形统计图。二是变式题,对比出示两个统计表,提问应选择条形统计图还是选择折线统计图。三是综合题,通过某市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解答问题,提出问题,进行预测。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明快。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使能力得到发展。此外也照顾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使情感得到了满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如:

1.自己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数学素语表达不准确,练习中的每一环节拖拉,浪费时间,造成了前紧后松的局面。

2.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自己本身的语言匮乏,没有带动全体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对于有争执的问题,如第

2、3题,应让学生争辩起来,这样才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应该是仅有的几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收场。

3.多媒体操作水平不过关,反应的速度慢,特别是多媒体的操作,让自己心烦意乱,还应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思考。

最后,我想说的是,感谢学校领导,特别是金校长和苏主任对青年教师的重视,给我们这样展示自己和向别人学习的平台,不厌其烦地对自己的辅导和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不会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尽快成长起来,做一个让领导放心、学生热爱、家长满意的小学教师。

第17篇: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总复习)

(一)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八个单元,“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等四个领域的内容安排如下:

下面就每一部分内容复习时需注意的的问题作一简要说明。

1.复习“多位数的认识”时,可以先利用数位顺序表,复习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十进制计数法等有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然后复习读数法则,着重复习中间、末尾有0的数该怎样读,再完成总复习第1题。接着复习写数方法,也是着重复习中间、末尾有0的数该怎样写,再完成总复习第2题。最后复习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在此之前,先复习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一般方法,完成总复习第

3、4题。

2.复习除法时,进行口算,使口算更正确、快速。接下来复习笔算除法,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进行乘、除法笔算需要注意什么,如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应注意什么,除法试商、调商的原则是什么,等等,然后再完成总复习第

6、7题。在做第7题时,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阐述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最后复习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中包含乘、除法估算的内容,要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必要性,体会估算策略的多样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知道何时用乘法,何时用除法;二是要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口算、笔算、估算方法,使三种计算方法互为促进。在此基础上,完成总复习第

9、10题。

3.复习“空间与图形”时,要进行适当的系统整理,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用数学化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教师也可以利用图示把各种图形的关系画出来,使学生看得更直观、清晰。再完成总复习第

11、12题。

4.复习“统计”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画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然后再结合总复习第13题让学生分析数据,根据统计图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讨论统计图传达的其他信息,如本题中随着年级的升高,戴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让学生思考原因、对策,把统计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会统计的功能。

复习乘法法总复习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除法笔算的方法。

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

教具题卡

教学过程

一、口算

320÷40

630÷70

96÷32

40×90

150÷30

59+14

770-27

99÷33

学生口算后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并说说口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先算一算,再比一比

162÷30

990÷60

162÷34

990÷62

162÷38

990÷66

选6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分组计算。然后集体讲评

(1)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结合题目说说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2)每组的三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162÷34你把除数34看成几来试商?162÷38你又把除数38看成几来试商?

师生小结:谁能说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呢?

除数不是整十数,你是怎样试商的?什么时候初商偏小?初商偏小怎么办?什么时候初商偏大?初商偏大怎么办?

三、计算并验算。

83÷18

604÷21

89035

962÷54

学生练习后集体讲评,说说你是怎样验算的?

表扬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并指出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并强调作业时要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四、解决问题

T 3 学生先认真审题,然后说一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独立解题,最后集体讲评。

(1)怎样求平均每只蚌产珍珠多少颗?(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2)“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又怎样求26只蚌能剖出珍珠多少颗?

(3)“如果每72颗珍珠串成一条项链,那么这些珍珠能串成多少条项链? ”该怎样列式?不计算,谁能估计一下结果是多少?为什么呢?

五、全课总结。

复习除法总复习

(二)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含有两级运算或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提高学生综合运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一、口算

80÷20

150÷50

15×6

2×45

14+86

630÷70

300÷60

13×4

480÷80

36÷2

16×3

770-70

600+40

550÷5

70÷5

51+49

学生先在书上练习,然后全班校对,表扬算得又快又对的学生。

二、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735÷15×6

800-600÷20

(704+258)÷37

18×(537-488)

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后,请四个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在下面练习,最后集体讲评。

二、比较下面各题的大小

190-40×2○ (190-40)×2

72÷12÷3○72÷(12÷3)

240÷(8×3)○240÷8÷3

1574×51×0○89-18÷2

学生口答后说出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三、列式计算:

1、483加上17乘35的积,和是多少?

2、用78在减去42的差去除432,商是多少?

3、160减去95与15的差,差是多少?

4、甲数比乙数少12,甲烽是27的3倍,乙数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集体讲评。

五、全课总结。

大数的认识复习课

(三)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3.结合练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教学关键:

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

2.在黑板上挂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

生: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

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

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讲评练习有关这方面的练习。

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如:4005 2136(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084 3005 2019(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十九)

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

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如:789 0000

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45 0000 0000

读作:四十五亿

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如:4005 2136

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435 0871 0

532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

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

生: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

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

生:都只读一个零。

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在总结一遍,然后全班读一遍加深印象。

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判断最高位是那一位,从最高位写到最低位。

七千万零五百(7000 0500)

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

生: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万(521 0000)

3.师: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7000 0050)

生: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六百万八千(600 8000)

4.请同学总结写法,个别请,这里比较简单,可以请中等的学生回答。

四、比较大小

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

生:第一步分级。

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

看题目:20 8090>20 0809

生: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生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请同学补充。

如:1900<2万

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

生:可以先把2万化成阿拉伯数字。

师:然后在按照比较的方法。

如:3458<123456

生: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五、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1.整亿整万的数。

如:470 0000=470万

127 0000 0000=127亿

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

生: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

2.求近似数

如:1292 4800≈1292万

2 7200 0000≈3亿

35 0720 0000≈35亿

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

生: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符号。

六、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

第四课时:空间与图形

教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2、掌握量角和画角的方法,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

重点:会画垂线和平行线

难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本节课对“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打开数学书看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

二、复习知识点

1、复习角的度量

1)什么叫射线、直线、线段,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任意画直线、射线和线段,

出题进行判断。

1)什么叫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关系?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2) 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是什么?举例汇报量角方法。

用三角板拼角

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80度。

什么叫平角周角,平角、周角、钝角、直角和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5)画角的方法是什么?

画指定度数的角。

65度、100度、155度、

学生用三角板拼角

用量角器画角,互相检查。

2、复习近平行和垂直

1)什么叫垂直和平行?生活中有哪些垂直和平行的例子,说一说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

垂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学生举例说明

2)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是什么?学生画垂线

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

使学生掌握画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

交流汇报补充

同桌画线段,互相检查。

三、练习内容:

1、出示角:学生量出角的度数。

2、出示图,计算角的度数

3、出示图,看看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哪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第18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方法的探索 过程 ,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验算: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 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 的自信 心,并能积极 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 ,积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笔算的计算过程,尤其是商的书写位置。索用整十数除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新学期又开始了,你们为新学期作了哪些准备?老师也为你

们作了一些准备,请看挂图。

二、探索口算方法

1.教学例题。

(1) 从情境中获取信息。

提问:从画面上你能了解哪些信息?(老师买了60本数学本,每20本打成一包)

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能够打成几包?)

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60÷30=

(2) 小组合作探究口算方法。

谈话:先自己口算出得数,再把自己的口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学生

口算后在小组内交流。

(3) 小组汇报交流。

提问:你们口算的结果是多少?

你们是怎样想的?

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学生的想法可能有如下几种:

①为60里面有3个20,所以商是3;

②把60看作6个十,20看作2个十,想口诀二三得六,所以商是3

③因为6÷2=3,所以60÷20=3。

……

谈话:同学们想了这么多的口算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学生自由选择,并说明理由,进一步理解算理,

(4) 根据学生的口答将题目的解答补充完整。

完成板书:

60÷20=3(包)

答:要打成3包。

2.口算练习(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下面就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一组口算练习(出示课件)

2 9÷

312÷6

40÷8

40÷20

90÷30

120÷60

400÷80

(1) 让学生一组一组地算。

(2) 让学生说说第1组和第3组题目的口算方法。

(3) 提问:进行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口算最简便的方法是什么?(被除数和除数都去掉末尾的0,用乘法口诀计算)

三、探究笔算方法

1. 出示课题。

谈话: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口算练习,同学们观察一下

这些题和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除数是整十数)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板书课题)这种类型的题也可以用笔算的方法来计算。(补充课题“和笔算”)你们会算吗,想试一试吗?

2. 独立探索60÷20的笔算方法。

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笔算。

教师巡视,了解生活各异的书写方法。

3. 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共同交流商的正确书写位置。

先充分交流,然后板书。使学生明确因为60里面有3个20,这个“3”

表示20的个数,是3个一,所以3一定要写在商的个位上,而不能写在商的十位上。

4. 尝试计算并验算96÷20、150÷30。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并讨论交流,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商的书写位置。重点讨论:150÷30的商为什么也要写在商的个位上。

(2)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4) 注意通过验算确认自己的笔算结果是否正确。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究掌握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并通过交流总结了计算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的

3、4题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三位数除以整数十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探索出笔算方法。

2、通过比较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和商是两位数的计算,初步概括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方法,并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会估算;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定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商是几十多或几百多你怎么想的?

562÷

5789÷3

562÷6

789÷9

2、用竖式计算

87÷30

67÷20

42÷30

(重点讨论商的对位和余数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学生结合插图,通过实例,理解到这题就是求“420里面有几个30”,所以列式为420÷30。

2、揭题: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除数是整十的笔算除法。

三、引导学生探索

1、提问:你能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想的?允许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讨论。

(1)

因为30×10=300,所以商比10大。

(2)

因为30×20=600,所以商比20小。

(3)

根据以上两种说法可知道商在10和20之间。

(4)

追问:420÷30的商应该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2、提问:用竖式该怎样计算呢?

(1)引导思考:第一次得到的商“1”要写在哪里,为什么?(学生可用估算的结果说明商“1”该写在各位上)

(2)引导学生接下去该怎样算,组织学生讨论后再把题目在书上做完。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余下12个是120,120里面有4个30,所以上的个位上是4。完整叙述笔算过程。

(3)要求学生验证自己的答案。

3、对比: 42÷30

420÷30

今天学习的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与昨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区别?

4、小结:用竖式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前两位够除,就先用前两位除以除数,得到的商要写在十位上。

5、完成“试一试”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小结:如果前两位数比除数小,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数,除数除到被除数的那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四、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一题:竖式计算。

说一说商大约是多少?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 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第4页第2题。

同桌互相交流,分析错误原因。

3. 集体完成。第4页第4题

得到长方形面积不变,长发生变化时,宽也随着变化。

四、作业

第4页第

3、5题。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1、正确地进行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进一步提高口算和估算能力;

2、进一步体会乘法与相应除法之间的联系,提高对初商调整的判断能力,形成必要技能;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正确地进行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进一步提高口算和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一、练习

1、练习一的第1题:

口算下面各题

(1)一组一组出示后让学生口答,集体校对;

(2)对比每组算式总结规律;

(3)交流两位数除以两位数口算的方法,初步认识计算的方法;

2、练习一的第2题先估计下面每题的商是几,再计算。

(1) 一组组出示让学生估算,并注意估算时试商的方法;

(2) 集体交流反馈,并说说哪些题在试商的过程中需要调商?

(3) 尝试用试商的结果进行计算,指名板演;

(4)集体校对,总结计算方法,特别强调商是两位数的时候该怎样计算?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3题、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2、练习一的第6题 小组活动:

先填表,再在小组里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做思考题

三、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5题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的试商方法,熟练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试商的水品;

2、在试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计算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综合不同内容的知识,让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试商水平,以试商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准备题训练

192÷30= 192÷40=

2.谈话:新学期开始了,几个同学正在一起制定读书计划呢。电脑出示例题情境图,你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遇到的数学问题吗?

二、探究算法,掌握算理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提问: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小女孩说:“这本书一共192页。”小明说:“我计划每天看32页。”小强说:“我计划每天看39页。”学生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口头列式。教师板书:192÷32 192÷39 2.探究问题解决方法。

(1)第一种方法:“四舍”试商法。

①谈话:我们先来研究192÷32怎样列竖式计算。板书竖式。 提问:192÷32与我们前几节课学过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前几节课学习的算式中除数是整十数,而这道题除数不是整十数)

谈话:除数不是整十数,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那么32接近几十?(接近30)在除数32上面用色笔板书:30。

想一想:192÷30应该商几?这个6是不是192÷32的商,还不能确定,所以是试商。自己在书上用铅笔算一算。

②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③谈话: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解法和同学们一直分享?指名介绍计算过程,边说教师边完成板书。

④谈话:我们还应该验算一下,看看算得对不对,下边各自验算。学生完成验算后,指名说说验算的过程。

3.总结归纳试商方法。

(1)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2)小组交流: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计算时还要注意什么? (3)引导学生共同总结: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通常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试商后,要用商和原来的除数相乘。

三、巩固深化,运用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提问:题目中已经给我们呈现了什么?你能接着做下去吗? (2)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谈话:课本中这几题的除数看作的整十数淡淡地印了出来,是帮助我们试商的,以后做题时可以把它想在心里,不用写出来。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先说说分别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可以说给同桌听,每人说两题。(2)独立计算,同桌互相订正,发现错误,在班内共同分析错误原因。

3.完成练习第2题。

(1)指名读题。提问:你怎样理解“每天从17:00播放到17:32”这句话?(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题思路,集体订正。

四、总结谈话: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的

1、6题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加强笔算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正确试商的方法,增强计算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继续使得计算由正确向熟练推进。

3、在对自己和他人计算分析的过程中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4、在计算的过程中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能熟练地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口算竞赛

数学书第7页第

3、4题(时间:1分钟)

二、笔算竞赛

数学书第7页第

5、6题

(1)学生独立完成在自己的本子上,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学生反馈自己解答的情况。第5题一组一组交流。主要是体现出试商的过程。第6题的交流要点和第5题一样,主要是让学生说说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的。

(3)在学生交流完毕后,学生说说在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有什么好的方法提供给同学们共享。

三、解决实际问题

1、数学书第7页第2题。

(1)学生独立读题,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2)交流。重点理解17:00到17:32分经过了32分钟。

2、数学书第7页第7题。

(1)学生独立读题,分析题意,列式解答。

(2)交流。注意第1问是平均每天(2个星期是14天) 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吨数在增多天数也在增加。

吨数扩大几倍,天数也就扩大几倍;吨数缩小几倍天数也就缩小几倍。

四、补充实际问题

1、甲、乙两个码头相距176千米,一艘轮船顺水每小时能航行22千米。从甲码头顺水航行至乙码头需要几小时?

2、体育商店里有一种足球,每个售价58元,李老师带了500元去买这种足球,可以买多少个?还剩多少钱?

3、数学书第7页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在数学本上。

五、布置作业:第7页的第6题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要调商⑴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⒉ 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 ⒊ 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初商后需要调商的试商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及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用整十数除三位数的笔算除和非整十数的两位数除三位数(不要调商)的笔算除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除数的个位是

1、

2、

3、4的两位数除法。

2、教学例题。

出示课本第8页教学例题图

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一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72÷34=

探索272÷34的笔算方法。

提问:272÷34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4看作3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几?

独立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学生尝试计算时,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笔算中出现的问题。

交流算法。

师:你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指名说一说)

a、提问:用9乘34得306,272比306小,怎么办?(教师指着下面的算式问学生)

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

教师介绍:象这样要改商的叫做“调商”。

b、提问:为什么要改商8,指名回答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请学生独立完成竖式。

学生完成竖式计算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格式。

归纳概括: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即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由于这时把除数看小了,商往往偏大。初商后,必须将商与原来除数相乘,如果乘积大于被除数,就说明初商偏大,应该把初商调小再试,直至余数小于除数为止。

二、、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中的

1、

2、

3、4题。

1、第1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

2、第2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的两道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全班交流,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产生错误的原因。

3、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调商过程。

4、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解答:184÷23=8(棵)

集体订正后,教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全课小结

师:刚才学习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要调商(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

2、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进行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进一步提高口算和估算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及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四舍的试商方法进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上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种试商方法,就是用两位数除当除数个位是

5、

6、

7、8时该怎样试商。

二、教学例题

1、出示课本第9页教学例题图

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二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52÷36

2、探索252÷36的笔算方法

提问:252÷36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6看作4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几?

独立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交流算法

先指名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进行全班核对。

3、再出示下面的计算过程和问题。

问题是:商6对吗?为什么?

小组进行交流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这里把除数“36”看成40来试商,商6太小了,因为有余数是36,和除数相等,所以商要改成7。

4、教师强调: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调商,使余数比除数小。

归纳概括: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按照四舍五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当除数的个位是

5、

6、

7、

8、9时,可用五入法来试商,把除数的个位“五入”后再试商,由于除数变大了,商容易偏小,出现余数比除数大或余数页除数相等的情况(如上面的例题)。商小了,要把初商改大。

比较,发现异同点。

让学生比较“372÷34”和“252÷36”的计算过程,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

相同点:都要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进行试商;除的时候都要调商;除的时候都要注意“余数比除数小”这个计算要求。

不同点:当除数的个位数是

1、

2、

3、4时,可以把除数的尾数舍去,把它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当除数的个位数是

5、

6、

7、

8、9时,可以把除数的尾数舍去,用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多1整十数来试商。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中的

1、

2、

3、4题。

第1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

第2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两道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全班核对,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调商过程。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除法(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正确而熟练地进行试商调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激素那。

2、在计算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饿学习习惯,提高在激素那过程中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3、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体会,感受计算的作用。教学重、难点:正确的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1、练习三第1题对比练习。第一组:除数不变,被除数变了。

(1)学生独立完成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要求边做边分析对比,有什么感受。

(2)同桌互相说说在计算过程中的发现。

(3)全般交流,教师板书过程。并在板书过程中对学生追问。为什么都把24看成20去除,一个要调商,一个不要?

(4)在对比中学生会发现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计算的时候,被除数很重要,要能通过口算迅速判断商是小了还是大了,然后马上调商)

第二组:被除数不变,除数变了。

(1)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提高计算的速度。

(2)学生对所做的题独立分析,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想法?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化了,试商的除数发生了变化,所以也发生了变化。在这过程中要注意口算的速度和正确性才能提高计算的速度,可以用演算来保证计算的正确。

2、练习三第3题。⑴指名读题。

⑵同桌之间活动:一位同学估计商是几位数,再估计一下商可以是多少,另一位同学通过笔算来验证,然后两位同学交换,同桌比一比,看哪一位同学估计的最准。

⑶指名汇报。

⑷说说估商准确率高的方法是什么。

3、练习三第4题。⑴指名读题。

⑵估计一下这些算式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商可能是多少?同桌讨论。

⑶学生练习。 ⑷全班交流、订正。

三、解决问题 ⒈练习三第5题。 ⑴指名学生读题。

⑵质疑:要求养鸡只数是鸭九倍,应先求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的第4题的上面4题

五、总结: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笔算除法(练习

三)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能熟练而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计算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在计算过程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3)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体会、感受计算的饿作用。 教学重、难点:正确而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完成口算本上口算一条。

2、第11页第6题(口算1分半钟)

学生做完,交互校对,查看错误情况,帮助纠错。

二、笔算(有时间和正确性的要求)

1、练习三第7题。

(1)先指名说出各题的商是几位数,最高位可能是几?

(2)让学生独立计算,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集体订正,看过程和结果。

把错误的题目写到黑板上进行评价,分析错误的原因。

2、练习三第8题。

(1)出示第一行的三题:

612÷18 608÷32 224÷56

(2)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估计一下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

(3)出示第二行的三题:请同学们快速先在小组里估计一下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

三、指导练习。

练习三的第9题

(1)学生读题,自己分析,列式解答。

(1)提问:有哪几种交通工具?速度分别是多少?要求“用上面的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各需要多少要时间”就是求什么?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练习,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板书:路程 ÷ 速度=时间。

(2)可以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公共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几倍? 小汽车的速度是公共汽车的几倍?

四、布置作业:练习三第8题的下面三题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复习(1)

教学目标:

通过计算方面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计算方法,并联系有关习题,发现一些具体的计算规律,发展学生计算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过程:

1、口算:(第1题)

320÷40 560÷70指名说说这题口算时是怎么想的?下面的题依次请学生说说口算方法或得数

2、比一比,算一算

147÷20 147÷21 147÷29 要求学生完成,做完后自己想一想有什么发现

全班交流:你们觉得哪题是最简单的?为什么?先完成前两个竖式,你发现了什么。

师然后总结:

被除数相同,除数很接近,商也很接近,区别只在余数。 补充:147÷20 147÷21 里可以填“=”吗?为什么? 学生可以从计算的结果来比:商一样,比余数;或是从“被除数一样,除数小的商比较大”的角度来比较。

做第3题:这题的除数更大,那商会怎么样呢? 先完成再与估算相比较。

3、做p.13第5题:

学生看完表格后,指名说说你看到的信息

指出:这里的人数都不一样,种数的棵数也不相同,那怎么比呢? 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这些计算,交流、比较。你有不计算就比的方法么?

4、算一算、比一比 960÷12 960÷3÷4

观察这2个算式,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些什么联系么? 学生认真观察

问:÷3÷4也就是÷12,那模仿后面这个算式,你还能写么? 随学生回答板书: 960÷4÷3,960÷2÷6,960÷6÷2 完成第2组、第3组: 教师最后总结

5、学生独立完第七题,然后再交流

6、布置作业:

2、4题

教学反思:

复习(2)

教学目标:

通过一些具体的解决实际问题,理清楚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及其解答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估算,说说商的最高位是哪一位,商几?

511÷25 208÷68 462÷34 576÷18 228÷76 414÷23

二、解决实际练习

1、第8题。指出:电的单位名称是“千瓦时”,自己在写单位名称的时候要注意了。 读懂表格,指名口述。

(1)问:要求他家去年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谁来说说自己的想解答想法?

学生回答后,再问:为什么是除以12?这里不是用4个数在加的么?为什么不是除以4呢?

(2)再问:如果我这么问,仔细听,有什么不同?“平均每天用点多少度?”想一想该怎么解决?

这问要让学生明白:现在是考虑全年的每天,应该除以全年的天数。 (3)如果我真的只是把4个数加起来后除以4,那算出来的是什么问题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第9题。看图后,问:这类问题我们以前学习过,我们把它称之为什么问题?其中有哪几个基本的量? 读题目信息。

问:对应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和路程,你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列式845÷13。先估算,再完成。算出她的速度是65米/分 问:她用同样的速度,是怎样的速度?

这回要求从家到少年宫要走几分?这是求的时间,应该怎么求? 列式后先估算,再竖式计算。 继续解决:从学校到少年宫呢? 指出:解决这类问题,可以读题后先思考需要解决的是哪一个量,再去寻找需要的条件。

3、第10题。先复习这类问题的基本量及其中的关系

重点理解“取同样的重量”是什么意思?分别请学生举例说明。 问:现在要算“平均每千克什锦糖的单价?”用刚才哪位同学的举例更利于计算呢?(各取1千克)

想:12+10+20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怎么算单价呢? “李老师带了140元钱,能买这样的什锦糖多少千克?”这个问题是求哪个量?怎么算?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思考题:

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再交流。比如左边的题,可先确定第一根横线下面的数肯定是46,那其他的数就很容易填写出来了。

四、阅读理解“你知道么?”

1、理解“同头无除商

8、9”和“除数折半商

4、5”

2、完成最下面的4题练习

五、布置作业。你知道么?下面的四题练习。

教学反思:

射线、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画图、观察和交流活动,认识射线、直线及相互间的联系,能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2.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3.学生认识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征。

4.学生在认识射线、直线和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建立射线的概念,掌握直线、线段和射线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建立角的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准备: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投影仪)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二)认识射线、直线。

1.认识射线。

把图中斑马线其中的一条画下来。这是一条什么线?它有什么特点?

师将线段左边的端点去掉,向左边无限延长。

还能继续延长吗?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有可能延长到哪?这条线叫什么名字?射线有什么特点?

2.认识直线。

将线段两边的端点都去掉,向两端无限延长,你发现了什么?这条线叫什么名字呢?它有什么特点?

我们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让我们再看看图上哪些线是直线,哪些线是射线,哪些线是线段?

那么,生活中有哪些线是直线、线段和射线呢?

议一议

1、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 小组讨论

2、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什么关系?

(三)、教学“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1.)小游戏

1、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2、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3、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射线,看看能画几条?

汇报结果

2.生活中常常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知识。你还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四)、建立角的概念。

1.让学生动手画一个角,建立角的概念。

师边演示边叙述:先画一个点,再经过这一点画一条线,这是一条什么线?

2.教学角的符号。我想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角,可以用“∠”表示。

(五)拓展应用。

1.直线比射线长。( )

2.角的两条边越短,角越小。( )

3.组成角的两条边是线段。( )

4.一条直线长5米。( )

(六)、小结。师生交流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七)布置作业: 课本17页的1——3题

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认识量角器)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准备:小黑板、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大家会比较角的大小吗?

课件出示或者在黑板上画2个大小不同的角∠1和∠2,谁大谁小?你有什么办法比一比吗?

小组活动:让学生拿出实现准备好的2个角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各种不同的比较方法,定性的比较2个角的大小。

(出示小黑板)

∠1

∠2

通过比较,是∠1比∠2要大,那大多少呢?大一点?这一点又代表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相信学过这节课后,你就能解答这个问题了。

二、新课学习

(一)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量角工具?

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在纸上画一画,体会1°大约有多大。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二)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小黑板,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

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 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三)比较角的大小。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我们学会了用量角器量来测量一个角的大小,这样我们不仅能比较角的大小,还能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度。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三、巩固练习:

1、P19第2题

2、P20第4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熟练地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教学准备: 小黑板、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量角?

2、量出下面每个角的度数:(出示小黑板)

二、练习:

1、“想想做做”的第4题: (1)指名读题

(2)请同学们看书上量角器的刻度,说出每个角的度数? (3)集体订正

2、“想想做做”的第5题: (1)指名读题

(2)请同学们照着图示模仿着量出书上这几个角的度数? (3)指名回答

3、“想想做做”的第6题:

让同学们先自己判断,并说一说理由?

4、“想想做做”的第7题: 独立去做,集体订正

5、“想想做做”的第8题: (1)读题,明确要求 (2)你认识这些图形吗?

(3)请同学们量一量图中每个角的度数 (4)指名回答

(5)看看自己量的角的度数,你发现了什么?

6、想想做做”的第9题: (1)出示队旗图,说说自己的发现

(2)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估计一下图中的三个角各有多少度?并填在书上表格里。

(3)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验证一下自己估计的对不对,看看跟你估计的结果相差多少?

三、教学思考题

(1)读题,自己先按要求画一画,在数一数。最后填在书上。 (2)指名口答(3)看表格,找一找规律

四、你知道吗 教学反思: 角的分类、量角器画角

教学目标:

1、利用活动角学习角的分类,认识分类的标准,掌握不同角的特征,发现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

2、按要求画指定度数的角,初步总结出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3、在动手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会正确地按度数画角

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通过活动角,认识各种角

1、出示活动角

提问:谁愿意上台来转动活动角,并给大家介绍一下你转成的是什么角?(学生上台转角并介绍是什么角)

2、提问:你认为角的度数在什么范围可以把它称为“锐角”?(学生回答:小于90度)

什么样的角称为直角?钝角呢?(直角是90度,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3、师继续转动活动角,慢慢展开,使它的两条边变成一条直线,问:现在它变成了什么角? (平角)你能描述这种角吗?平角多少度?你能指出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吗?(指名学生回答)你会自己独立画平角吗?(学生在草稿本上画,指名上台画平角)

提问:画平角时,只画一条直线性吗?(不行,角必须有顶点和两条边,画的时候可以在直线中间加一个点,并且标上半圆的弧线)

4、再展开(又回到了重合状态),猜猜是什么情况? 现在角的一条边绕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想一想,它画下来又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己在草稿本上画)

(注意引导学生与0 o的区别,画上圆弧)

指板书问:这个角是怎么得到的?根据这个特点,你想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周角)

6、讨论: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想的?(1平角=2直角,1周角=2平角=4直角)

二、画角

1、我们前面研究的是量角,你能否来画60度的角呢? (学生在草稿纸上尝试画角)

你用什么方法画角?(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

2、小组讨论怎样用量角器画角(试着说一说步骤)

3、全班交流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并板书: 先一条射线;把量角器放上去,中心点和端点对齐、零刻度线和射线对齐,再找到60的刻度点,在纸上画一个点;最后连接两点并画上弧线。

(要注意的地方:第2条边在画的时候不一定要全部画出来,一般只要画和第一条边差不多长就可以了。 )

2、画好的角,还要检查一下,可以用量角器,也可以用三角板上60 o现成的那个角。动手再检查一下。

继续画30 o的角、45 o的角、90 o的角,画好之后分别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检查一下。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第23页的试一试:以下面的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分别画出40o、70o、135o的角。

注意:这题的顶点是固定的,注意量角器的摆放和选择外圈刻度。画完之后,请同桌帮忙互查。

2、书本第23页的想想做做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请学生分别把名称写在角的边上。 再从小到大排一排。

3、书本第23页的想想做做2:下图中的角各是什么角? 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角吗?

四、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新朋友?你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教学反思:

第19篇:四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四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吴春璋2005年10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计算,

提高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的一些简便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选择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投影)

1、口算

25 × 4125 ×815×235×245 ×212 × 3018 × 2016 × 50

2、把下列名数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15=()× ()18=()× ()24=() ×()

36=() ×()28=() ×()72=() ×()

3、算一算

(1)7×5×2(2)4×6

7×(5×2)4×2×3

比较每组两小题的异同,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出示课题

2、教学例1

(1)出示例1:计算27×25×4

(2)学生观察,指名试做,找出规律

(3)比较,强化

(4)应用反馈(出示练习题)

3、教学例2

(1)出示例2 :计算35×18

(2)学生观察,问:算式有什么特点?

(3)学生试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拓展:还有其它算法吗?

(5)应用反馈

三、巩固深化

(出示投影)

1、指名填空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小结,布置作业

1、指名小结

2、作业:58页第

2、3题

第20篇:四年级数学方阵教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方阵

教学目标:

1、认识数学中的方阵问题。会求最简单的方阵问题。

2、通过猜想、计算、观察发现方阵排列的规律。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下围棋。

师:这段时间蓝老师喜欢上了围棋,我们班谁会下围棋?说说看,棋子应该下在什么位置?(演示)

2、提出问题

师:这样摆放,这一边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学生一起数)原来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颗棋子。那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呢?

二、动手操作,独立解决

1、学习尝试解决。

2、交流反馈。

方法一:19×4=76(颗)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这是你的想法,你们是怎么看呢?改:19×4-4=72(颗) 方法二:19×2+17×2=72(颗) 方法三:18×4=76(颗)

3、小结:我们在计算棋子时,往往会把角落头的棋子重复算了两次。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高

1、往里一层能摆放多少颗棋子?

2、如果再往里一层呢?

(1)猜一猜。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 (2)算一算。 (3)发现规律。

师:跟外一层比,它少了几颗?再往里呢?你发现了什么?

3、整个棋盘能摆放多少颗棋子?

亿库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师:这里我们对棋子进行了有规则的摆放,在比赛中其实不是这样的(出示图片)有的时候整个棋盘都摆满了,双方还分不出胜负。整个棋盘都摆满了需要多少颗棋子呢?

4、揭题:方阵

在排队时,横着叫行,竖着叫列,当行数和列数相等正好排成一个正方形,这样的方队我们就叫做方阵。方阵有实心方阵与空心方阵之分。

5、方阵问题在我们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说说你平时都在哪里看到方阵?

6、广场上摆放了一个正方形的花坛,外面三层都是菊花,最外层每边摆了10盆,这个花坛共有多少盆菊花?

7、在一个方形的池塘边每边有杨树25棵,每两棵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这个池塘的周长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亿库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四年级数学统计教案模板.doc》
四年级数学统计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