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昆虫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幼儿教案《昆虫捉迷藏》

昆虫捉迷藏

教学理论依据: 《捉迷藏的昆虫》这个活动将昆虫拟人化,和小朋友捉迷藏,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纲要》指出要“寓教育于游戏中”,本活动以游戏为主线,让孩子在玩捉迷藏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新知识。同时科学是严谨的,因此活动中提供的材料多为实物原型。昆虫的自卫防身方式通常有保护色、拟态、警戒色三种,鉴于中班孩子的认知水平,只选择了其中一种“保护色”,其他的知识留待以后探讨。 教学策略:

1、采用观察法和语言交流,引导幼儿对已有昆虫的经验进行梳理。

2、通过捉迷藏游戏,寻找有保护色的小昆虫。

3、通过录像,直观的呈现昆虫自我保护的本领,理解昆虫的保护色及其作用;

4、采用讨论和直观法拓展,激发幼儿探究更多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5、采用游戏操作法,巩固对保护色的理解。

活动目标:

1、了解枯叶蝶、螳螂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重点: 了解枯叶蝶、螳螂、竹节虫三种昆虫的自我保护方法。 活动难点: 理解“保护色”。

活动准备:

1、幻灯片:《捉迷藏的昆虫》

2、录像:《昆虫的保护色》《动物的保护色》

3、音乐:《春天》《清晨》

4、背景图四组,动物图片若干。活动过程:

1、观察昆虫图片,梳理幼儿已有经验。随着音乐《春天》表演入场。

出示昆虫图片,提问:你认识它们吗?这些昆虫你在哪里见过?

2、寻找昆虫,探究保护色的秘密。(1)出示幻灯片,请幼儿寻找躲藏的昆虫——枯叶蝶、螳螂、竹节虫。

(2)讨论它们身体的颜色和藏身地颜色的关系。

3、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1)观看视频《昆虫的保护色》。

(2)讨论保护色的作用和哪些昆虫有保护色。

4、经验拓展,了解其他动物的自我保护办法。(1)提问:还有哪种动物有保护色?

(2)观看课件:动物的保护色。

5、分组操作:游戏——帮小动物躲猫猫。幼儿分成四组,将小动物图片放到适合其隐藏的背景图上,然后老师来找小动物,进行纠错和交流。

活动延伸: 在图书区投放相关图书、资料,让幼儿继续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推荐第2篇:幼儿试讲教案《折昆虫》

幼儿试讲教案|《折昆虫》

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下载后按住ctrl点击查看) 【要求】

1.利用报纸折出立体昆虫 2.在10分钟内完成 【领域分析】

从活动内容呈现形式上来看,是一个手工折纸活动,属于幼儿园艺术领域范畴。折纸活动在教师资格面试考试中是常考知识点,但是考察难度不高,一般考察考生能否看懂折纸图示并用儿童化的语言讲解清楚,在备考折纸技能时,考生需要在备课室进行折纸练习,折出成品,才能在试讲中表现自然,兼顾“课堂”。

在考场上,考生在试讲时需要做到讲解清晰、语言生动。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弱,手部肌肉发展及控制力不够完善,所以一般的折纸技能考察多为中大班,考生在组织中大班幼儿活动时,应注重幼儿的自我探索,如:培养幼儿自己看图示、让幼儿参与折纸折叠方法的讨论等,教师应该给幼儿创造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并注意活动的趣味性。

【试讲重点】

1.在教幼儿折纸的教学中注意步骤,折纸对幼儿来讲非常的考验手部肌肉的灵活,在试讲中,考生需要把握折纸步骤的难以,用生动、童趣的语言将较抽象的步骤简单化,而较为简单的步骤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自主探索。

2.折纸活动的单一设置容易造成活动的枯燥,在试讲中,考生可以借助适宜的游戏、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避免出现试讲无趣,让考官“昏昏欲睡”。

【注意事项】

1.在教学中注意艺术与其他领域的融合,适当穿插游戏活动。2.教学要关注到幼儿的兴趣,积极调动幼儿参与活动。 【活动范例】

中班手工活动《折昆虫》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报纸折叠小昆虫,发展手指肌肉动作,能在活动中,让幼儿学会看懂简单的图示,并独立完成折纸作品。

2.通过添画表现出完整的昆虫形象,制成头饰,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及想象能力。3.喜欢参与手工折纸活动,感受折纸作品的美,学会欣赏自己的作品。

二、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让幼儿学会看懂简单的折纸图示,并可以完成折纸作品。 活动难点:激发幼儿喜爱参加手工折纸活动。

三、活动准备

制作步骤图、正方形纸张、硬纸板、水彩笔或油画棒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教师采用视频导入《昆虫历险记》,引导幼儿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不同种类的昆虫生活习性等,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师:“在动画片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昆虫呀?今天,我们把他们请到了我们的教室里(出示昆虫照片)。你们瞧,他们漂亮吗?刚才,小昆虫悄悄告诉老师,他们很想到我们班来找小伙伴,想请你们照他们的样子折小昆虫,你们乐意吗?”

(二)活动展开

1.教师出示小昆虫折纸图示,幼儿自由探索图示折法,并大胆尝试。(1)观察小昆虫折纸图示,讨论不同折痕的含义

教师展示小昆虫剪纸图示,引导幼儿观察图示的折痕,讨论不同折痕的折法是什么,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折痕。

师:“小朋友们,虚线和实线的折法有什么不同呢?,请你们仔细想一想,我们在原来的折纸活动中看见过他们么?”

教师总结不同的折痕和箭头的含义,引导幼儿探索折叠方法,激发幼儿剪纸的兴趣。 (2)教师提供物质材料,幼儿大胆尝试折纸

教师提供幼儿不同的折纸材料,方形纸和画笔,鼓励幼儿第一次尝试折纸,并积极讨论自己的遇到的问题。

师:“现在大家自己看着图示折一折,看看我们刚刚总结的方法对不对”让幼儿初步感知折纸的方法。 师:“在折纸中,哪一个步骤最难呢?你是怎么解决的?”启发幼儿互助学习感受,培养偶尔合作意识。 2.讲解小昆虫折纸步骤,强调折纸注意事项。

师:“让我们跟随老师再次折纸小昆虫吧!看看老师的折叠的步骤和大家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依次说出折纸的步骤,并强调折纸注意事项。

师:“在折纸的时候,我们要将折线压平、对齐,否则最后的小昆虫就不好看了。”

小贴士:教师让幼儿观察折痕、箭头方向等,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大班幼儿在活动中重点培养的目标,在幼儿尝试完成后,教师带领幼儿再次进行折纸活动,可以加深幼儿对折叠方法的理解。

3.师幼共同装饰“昆虫世界”主题墙

师:“我们班的昆虫世界主题墙上面有不同的小昆虫,大家都认识么?你们的小昆虫和主题墙上的昆虫有什么不同呢?你的小昆虫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评价自己作品并展示,并给每一个幼儿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鼓励幼儿参与展示环节,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

(三)活动结束

做体育游戏《捉昆虫》。玩法:幼儿戴上头饰当小昆虫,越过小山(凳子),钻过山洞(由两名幼儿两手斜上举搭成),跨过小河(吹塑纸),抓住小蚂蚁(积木),然后返回。

教师小结,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

五、活动延伸

可以将自己的作品送给爸爸妈妈也可以向区角活动进行延伸。 附:折昆虫的方法

查看更多教案,推荐您阅读: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

推荐第3篇:昆虫教案

昆虫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 执教者 余志强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分析自己的养蚕日记,能够取得新发现。

2.能够学习“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概念”这种认知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与他人交流在养蚕活动中的新发现。 科学知识

1.通过对养蚕经验、观察记录的交流,构建新的养蚕经验,对蚕的过程有更深的了解。

2.了解昆虫的变态,掌握昆虫的特征。教学准备

不知学生课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的资料,一些昆虫实物。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交流:雌蛾蚕卵的情景——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

2.讨论:养蚕活动中,我们还有哪些疑问?在下次养蚕中继续研究。

3.过渡:让我们一起来整理养蚕活动中的资料,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二、活动 养蚕日记整理 1.出示所有养蚕日记

2.整理养蚕日记,看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汇报 3.分析养蚕日记,思考:蚕宝宝一生要经历哪几次大的变化? 学生汇报,填写好教材第38页的表格。

整理: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

4.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蝴蝶、蜜蜂等动物一生的资料。5.比较这几种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处。 6.教师归纳:变态

三、活动 比较它们的身体

1.出示蚕蛾、蜻蜓、蝗虫、蚂蚁等实物或者图片。 2.观察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是什么样子?它们的身体有什么相似之处?

3.记录观察结果并汇报。4.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5.阅读指南车信箱,加深了解。

四、拓展 它们是昆虫吗? 1.学生看教材第40页的图(或者看ppt),指出哪些动物是昆虫,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到你住宅的周围去找一找,看能找到哪些昆虫,并把他们画下来,装订一本昆虫图册。

板书设计:

昆虫

卵——幼虫——蛹——成虫 头:一对触角 一对口器 胸:三对足 二对翅膀 腹:

变态

推荐第4篇:昆虫教案

日期:

课题:

昆虫的外部形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⒈掌握昆虫的共同特征 ⒉掌握昆虫各体段的形态、构造

(二)能力目标 ⒈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⒉能根据昆虫各部位结构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防治农业害虫。

(三)情感目标 ⒈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取知识的满足感、成功感。 ⒉形成生物休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⒊培养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⒈昆虫各体段及其附器的构造 ⒉体壁的作用及构造特点

三、教学难点:如何结合昆虫各部分特点,有效地防治农业害虫。

四、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授课类型:新授课,2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昆虫的分类地位

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节肢动物门: • 多足纲(马陆) • 唇足纲(蜈蚣) • 甲壳纲(虾、蟹) • 蛛形纲(蜘蛛) • 昆虫纲(蝗虫)

二、昆虫纲的特征

1.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体段

2.头部有一对触角、有口器、有单眼和复眼

3.胸部有三对足、通常有两对翅

4.腹部有外生殖器、常常有尾须

5.有变态

昆虫纲的特征是我们识别昆虫与否的重要依据,要重点掌握。

昆虫纲的特征:成虫整个体躯分头、胸、腹三部分;胸部具有三对分节的足,通常还有两对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 经过一系列内部结构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即变态;用气管呼吸;具外骨骼。 课后作业:检查昆虫的眼分为几种? 课后反思:

阅批: 日期: 课题:

昆虫的头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昆虫头部的分节,头壳的构造,头部内骨骼,昆虫头式类型,触角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二)能力目标 ⒈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⒉能根据昆虫各部位结构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防治农业害虫。

(三)情感目标 ⒈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取知识的满足感、成功感。 ⒉形成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⒊培养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昆虫头部的基本构造及类型、触角的基本构造及类型、复眼单眼的功能、附肢的概念、口器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三、教学难点:相近概念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提问、答疑、视频、图片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授课类型:新授课,2课时

七、教学过程

头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需掌握的要点有:

(一)头式

基本概念:头式是指昆虫口器在头部着生的位置。昆虫的头式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

下口式 口器向下,头部的纵轴和身体的纵轴近成直角,如蝗虫。多见于植食性昆虫。

前口式 口器向前伸出,头部纵轴和身体的纵轴接近平行,如步甲。多见于捕食性昆虫。

后口式 口器向后伸出,头部的纵轴和身体的纵轴成锐角,如蝉。多为刺吸式口器昆

(二)触角

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器官。昆虫触角的形状因昆虫的种类和雌雄不同而多种多样,是识别昆虫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要重点掌握和熟悉以下昆虫常见触角类型:

1.刚毛状 2.丝状 3.念珠状 4.锯齿状 5.栉齿状 6.羽毛状 7.膝状 8.具芒状 9.环毛状 10.球杆状 11.锤状 12.鳃片状

(三)单眼和复眼 眼是昆虫的视觉器官。要重点了解单眼只能分辨光线强弱、方向和距离的远近,复眼才能看清物体的形状。

昆虫对于紫外线部分的短光波有较强的趋向性,所以可利用黑光灯诱虫。

(四)口器

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口器类型及其相应的危害状是识别昆虫的重要依据,应重点掌握以下两大类:

1.咀嚼式口器 取食固体食物。典型危害状是造成植物体各种形式的机械损伤。最明显的是常造成叶片的缺刻、孔洞或将叶肉吃去,仅留网状叶脉,甚至全部被吃光;钻蛀性害虫常将茎杆、果实等蛀成隧道或孔洞;有的钻入叶中潜食叶肉;有的咬断幼苗的根或茎,造成幼苗萎蔫枯死;还有的吐丝、卷叶、缀叶等。

2.刺吸式口器 取食液体食物。典型危害状是受害部位常出现各种褪色斑点,受害植株常形成萎蔫,叶片卷曲、黄化、皱缩,或在叶、茎、根上形成虫瘿等。同时,很多蚜虫、叶蝉、木虱等是传播植物病害的媒介,特别是病毒病的主要媒介。 课后作业:昆虫的口器分为几种? 课后反思:

阅批:

日期: 课题:

昆虫的胸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昆虫胸部的基本构造及特点。掌握胸足的构造与基本类型。了解胸部与身体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⒈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⒉能根据昆虫各部位结构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防治农业害虫。

(三)情感目标 ⒈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取知识的满足感、成功感。 ⒉形成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⒊培养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胸部的分节和基本构造

2)胸部的内骨骼 3)足、基本构造和类型 4) 概念:具翅胸节

三、教学难点:1) 具翅胸节的基本构造

2) 易混淆的几组概念:

(内骨骼与外骨骼、内脊与内突、开室与闭室和基室、刺与距、幕骨与悬骨)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提问、答疑、视频、图片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授课类型:新授课,2课时

七、教学过程

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运动器官主要包括足和翅。应掌握的知识要点有:

足了解昆虫足的类型,对于识别害虫,了解它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在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上都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因此要重点掌握和熟悉以下昆虫常见足的类型:

1.步行足 2.跳跃足 3.捕捉足 4.游泳足 5.抱握足 6.携粉足 7.开掘足

其次,昆虫的假想模式脉相也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要熟练掌握。胸部是昆虫身体的第二个体段,由颈膜和头部相连接。胸部分为前胸、中胸,后胸三节。每节有背板、侧板和腹板组成。多数昆虫的前胸背板发达。前胸无翅;中胸生一对翅,称为前翅;后胸生一对后翅。各胸节侧下方都生一对足,依次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由于胸部有足和翅,所以胸部是昆虫运动的中心。

(一)足的构造及类型

昆虫的胸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所组成基节是与胸部连接的第一节;转节很小,是足转动的关节,有的昆虫转节可分为二个亚节;腿节一般较粗大;胫节细长;跗节多分为2—5个亚节,并在跗节末端常生有一对爪。由于各类昆虫的生活方式不同,相应地形成了不同足的类型,如步行足、跳跃足、捕捉足、开掘足、游泳足、携粉足等。

(二)翅

翅是昆虫飞翔运动的附器。多数昆虫有二对翅,少数只有1对翅,有的昆虫翅退化。

翅一般呈三角形,分别包括三条边前缘、外缘、后缘和三个角肩角、顶角、臀角。

昆虫的翅多为膜质,上有起支撑作用的翅脉。昆虫的翅由于适应其功能的需要,一般有如下几种类型:鞘翅、复翅、半鞘翅、膜翅、鳞翅、缨翅和平衡棒等。

课后作业:昆虫的胸部分为几种?课后反思:

阅批:

日期: 课题:

昆虫的腹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腹部的基本构造和分节,雌雄虫外生殖器官的构造和变化,腹部的附肢。要求学生勤动手制作采集,动眼观察各种生物学现象,动脑分析归纳各种表面现象,总结一般规律。

(二)能力目标 ⒈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⒉能根据昆虫各部位结构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防治农业害虫。

(三)情感目标 ⒈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取知识的满足感、成功感。 ⒉形成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⒊培养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昆虫腹部的构造特点

2)雌雄虫外生殖器官的构造和变化 3)腹部的附肢。

三、教学难点:并胸腹节概念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提问、答疑、视频、图片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授课类型:新授课,2课时

七、教学过程

腹部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了解昆虫的雌雄外生殖器,对掌握虫情进行预测预报不仅必要,而且也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重点掌握产卵器和交配器的构造及类型

腹部是昆虫的第三体段,消化、排泄、循环和生殖系统等主要内脏器官即为于腹腔内,其后端还生有生殖系统,是昆虫的代谢和生殖中心。

昆虫的腹部一般有9-11节构成。腹部1-8节两侧各有1对气门,第8-9节着生外生殖器,是雌雄交配和产卵的器官。雄器为交配器,一般由一个管状的阳具和一对钳形的抱握器所组成。雌性为产卵器,由2—8对瓣状构造所组成。有些昆虫在第11腹节上着生尾须。

昆虫的体壁是昆虫身体的外壳,是一层较坚硬、有韧性的皮,也叫外骨骼。 昆虫体壁由外向内分为表皮层、皮细胞层和底膜三部分。 昆虫体壁使虫体得到坚强的支撑,并为肌肉提供着生点,防止体内水分的过量蒸发和阻止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的侵入,接受外界刺激分泌各种化合物,调节昆虫的行为。

体壁的构造和特性表明,要使杀虫剂进入虫体,就必须使药剂接触体壁,穿透蜡层。所以,粉剂要混入惰性粉作填充料,有助于磨损蜡层;液体药剂要加入脂溶性物质,以便溶解蜡层,提高防治效果。

课后作业:昆虫的腹部的构造? 课后反思:

阅批:

日期: 课题:

昆虫的生物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昆虫的个体发育规律及习性。主要知识内容有:昆虫的繁殖、发育和变态;昆虫各虫期生命活动的特点及与防治害虫的关系;昆虫的世代和生活年史。

(二)能力目标 ⒈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⒉能根据昆虫各部位结构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防治农业害虫。

(三)情感目标 ⒈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取知识的满足感、成功感。 ⒉形成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⒊培养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掌握昆虫的生殖规律

2)昆虫的变态及类型

三、教学难点:掌握昆虫各虫期生命活动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提问、答疑、视频、图片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授课类型:新授课,4课时

七、教学过程

昆虫的生物学

一、昆虫的生殖方式 需掌握的要点有:

昆虫的生殖方式主要有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两大类:

(一)昆虫两性生殖的概念:昆虫经过雌雄交配后产生受精卵,受精卵排出体外经一定时间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两性生殖。

(二)昆虫孤雌生殖的概念:雌虫所产的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称孤雌生殖。

需要注意的有:

生殖能力的概念:一头雌虫一生的产卵数量,称为生殖力。

性比的概念:昆虫雌虫与雄虫的数量之比,称性比,一般在1:1左右。

二、昆虫的发育阶段的划分 需掌握的要点有:

昆虫的个体发育,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

胚胎发育是在卵内进行的,指从卵受精开始到幼虫破开卵壳孵化为止;胚后发育是一个伴随着变态的生长发育期,先后出现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

三、昆虫的变态及类型 需掌握的要点有:

(一)变态的概念: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不仅是体躯增长和体重增加,而且在达到性成熟前,在形态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此现象称为变态

(二)变态类型

昆虫的变态类型,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不完全变态:包括卵、若虫、成虫三个虫态。 2.完全变态: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

需注意的是:完全变态类的幼虫不仅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与成虫很不相同,而且生活习性也完全不同。因此,在幼虫与成虫之间要历经“蛹”来完成剧烈的体型和器官的变化。

四、昆虫各虫期生命活动的特点 需掌握的要点有:

(一)卵期

卵期的概念:是指卵从母体产下到卵孵化所经过的时间。

孵化的概念:昆虫在胚胎发育完成后,幼虫破卵而出,称孵化。

卵是一个不活动的虫态,昆虫对产卵和卵的构造本身都有特殊的保护性适应。进行虫害防治,应了解昆虫的产卵方式,确认各种卵的类型,以选择针对性强的防虫、治虫方式,具有特殊的实际意义。

(二)幼虫期

幼虫期的概念:昆虫从卵孵化出来后到出现成虫特征(不完全变态类变成虫或完全变态化蛹)之前的整个发育阶段,称为幼虫期。

需注意的是:

幼虫期的特点:大量取食,积累营养;是主要的危害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期。 1.幼虫的生长和脱皮:在幼虫的发育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要将旧的表皮脱去。

脱皮的概念:幼虫脱去旧表皮的过程称为脱皮。 蜕的概念:脱下的旧表皮则称为蜕。 一龄幼虫的概念:初孵的幼虫称一龄幼虫。 二龄幼虫的概念:脱一次皮后的幼虫称二龄幼虫。 龄期的概念:相邻两次脱皮之间所经过的时间,称为龄期。 需注意的是:

初孵化和初脱皮后,幼虫因表皮嫩薄,抵抗力弱,是药剂防治的有利时机。因此,掌握幼虫龄期是防治虫害的关键之一。 2.幼虫的类型:完全变态类昆虫的幼虫由于食性、习性和生活环境十分复杂,幼虫在形态上的变化极大,根据幼虫足的数目可分成以下几类: (1)原足型 (2)多足型 (3)寡足型 (4)无足型

(三)蛹期

蛹期的概念:蛹是完全变态类昆虫由幼虫变为成虫的过程中,所必须经过的一个过渡虫态。

化蛹的概念:末龄幼虫脱去最后的皮称化蛹。 蛹的类型:1.离蛹 2.被蛹 3.围蛹 需注意的是:

蛹期是一个不食不动、外观静止而内部则进行着剧变的虫态,此时不适宜进行化学防治。

(四)成虫期

成虫期的概念:成虫是昆虫个体发育的最后一个时期。雌雄性别明显,形态固定。多数昆虫在羽化后,性器官已经成熟,

羽化的概念:成虫从它的前一虫态脱皮而出的过程,称为羽化。 补充营养的概念:成虫性成熟前的取食行为,称为补充营养。 性二型的概念:同一种昆虫,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等第一性征不同外,其个体的大小,体型、体色的变化等也有差别,这种现象称性二型。

性多型的概念:同种昆虫在同一性别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个体类型的现象,称多型现象。

需注意的是:

成虫期的主要任务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大多数成虫不再直接危害植物。

五、昆虫的世代和生活史 需掌握的要点有:

(一)昆虫的世代

世代的概念:昆虫自卵或幼体离开母体到成虫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一个世代。

世代重叠的概念: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由于成虫发生期长,产卵期长,幼虫孵化先后不一,同一时期内,在一个地区可同时出现同一种昆虫的不同虫态,造成上下世代间相互重叠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

重点掌握昆虫世代的划分原则:

(1)一年发生二代和多代的昆虫,划分世代顺序均以卵期开始,依先后出现的次序称第一代、第二代„„。

(2)凡以卵越冬的,越冬卵就是次年的第一代卵。

(3)以除卵以外其他虫态越冬的前一年的最后一代,称做越冬代,

(二)昆虫的生活史

生活史的概念:昆虫在一年中发生经过的状况,即从当年越冬虫态出蛰活动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所发生的世代数目,以及各世代和各虫期出现和经历的时间,称为生活史。

了解害虫的生活史,掌握害虫的发生规律,是害虫预测预报和防治害虫的可靠依据。

六、休眠和滞育 需掌握的要点有:

(一)休眠 休眠的概念:休眠是指昆虫在不良环境条件下如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食物严重不足时,表现出不食不动、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

(二)滞育

滞育的概念:滞育是由于昆虫遗传特性的影响或环境条件的诱导而造成昆虫的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的现象。季节性的光周期长短和各种昆虫对光周期的反应是引起昆虫滞育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温度。

需注意的是:

休眠的昆虫当不良环境条件解除后,即可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进入滞育的昆虫,即使给以最适宜的条件,也不能解除滞育。滞育的解除与否由其遗传特性决定。

课后作业:昆虫的口器分为几种? 课后反思:

阅批:

日期: 课题:

昆虫的习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昆虫的各种生活习性,利用昆虫的行为和习性来防治害虫。

(二)能力目标 ⒈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⒉能根据昆虫习性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防治农业害虫。

(三)情感目标 ⒈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取知识的满足感、成功感。 ⒉形成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⒊培养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掌握昆虫的食性规律

2)昆虫的趋性类型

三、教学难点:掌握昆虫食性和趋性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提问、答疑、视频、图片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授课类型:新授课,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昆虫的习性

一、食性

需掌握的要点有:

1.按照昆虫取食的对象一般可分为四类: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

2.根据昆虫所吃食物种类的多少,又可分为:单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

二、趋性

需掌握的要点有:

趋性的概念:趋性是指昆虫对各种刺激物所引起的反应,趋向刺激物的行为为正趋性;避开刺激物的行为为负趋性。

各种刺激物主要有光、温度、湿度、化学物质、声波等,因而趋性分为趋光性、趋温性、趋湿性、趋化性、趋声性等。

需注意的是:以趋光性、趋化性在害虫防治上最为重要。另外可利用昆虫的趋性来进行预测预报,采集标本。

三、假死性 需掌握的要点有:

假死性的概念:有一些昆虫在取食爬动时,当受到外界突然震动惊扰后,往往立即从树上掉落地面,卷缩肢体不动或在爬行中缩做一团不动,这种行为称假死性。

可利用害虫的假死习性进行人工扑杀和虫情调查等。

四、群集性 需掌握的要点有:

群集性的概念:群集性是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聚集在一起的习性。包括暂时性群集和永久性群集两类。

五、社会性 需掌握的要点有: 社会性的概念:社会性是指昆虫营群居生活,一个群体中的个体有多型现象,其社会组织和分工现象十分明显。

六、拟态和保护色 需掌握的要点有:

拟态的概念:竹节虫、尺蛾的一些幼虫等昆虫的形态与植物某些部位的形态很相像,从而使自己得到保护的现象,称拟态。

保护色的概念:保护色是指有些昆虫具有同它的生活环境中的背景相似的颜色,这有利于躲避捕食性动物的视线而使自己得到保护。

课后作业:昆虫的口器分为几种? 课后反思:

阅批:

日期: 课题:

昆虫的分类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昆虫分类的相关知识,识别园林植物主要目和科的昆虫。主要知识内容有:昆虫分类的基本概念及园林植物昆虫主要目、科的形态特征。

(二)能力目标 ⒈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⒉能根据昆虫分类结构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防治农业害虫。

(三)情感目标 ⒈体验与人合作,交流取知识的满足感、成功感。 ⒉形成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⒊培养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掌握昆虫的分类规律

2)昆虫的分类及特征

三、教学难点:掌握昆虫各分类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讲授、提问、答疑、视频、图片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授课类型:新授课,6课时

七、教学过程 昆虫分类

一、昆虫分类的基本概念 需掌握的要点有:

1.昆虫的分类单元:昆虫的分类单元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在分类等级中,通常还采用一些中间等级。

2.昆虫命名法: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昆虫的科学名称采用林奈的双名法命名。

二、园林植物害虫主要目、科概述

重点掌握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以下目和科的识别特征。

(一)直翅目:体中至大型,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前翅狭长,为复翅,后翅膜质,停息时呈折扇状纵折于前翅下。雌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呈剑状、刀状或凿状。雄虫通常有听器或发音器。渐变态,多数植食性。

重要科有:蝗科、蟋蟀科、蝼蛄科。

(二)等翅目:通称白蚁。体小至中型,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式。有翅型有二对翅,膜质、长形,前后翅大小形状和脉序都很相似,休息时两对翅平叠腹背,翅基部有一条肩缝,成虫婚飞后,翅可沿此缝脱落留下一个鳞状残翅,称翅鳞。

白蚁为社会性昆虫,有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和分工。渐变态。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少数分布于温带。我国以长江以南各省分布普遍,危害较重。

重要科有:鼻白蚁科、白蚁科。

(三)半翅目:通称蝽象。体小至大型,略扁平。口器刺吸式,从头部的前端伸出。前胸背板大,中胸小盾片发达。翅2对,前翅基半部革质,由革片和爪片组成; 端半部膜质,为柔软的膜区;后翅膜质。多数种类在后胸侧板近中足基节处有臭腺孔。渐变态。

重要科有:蝽科、网蝽科、猎蝽科。

(四)同翅目:体微小至大型。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口器刺吸式,从头的后方伸出。翅两对,前翅革质或膜质,后翅膜质,静止时平置于体背上呈屋脊状。多数种类有分泌蜡质或介壳状覆盖物的腺体。渐变态,而粉虱及雄蚧为过渐变态。刺吸植物汁液,造成生理损伤,并可传播病毒,或分泌蜜露引起煤污病。

重要科有:叶蝉科、粉虱科、蚜科、蚧科。

(五)缨翅目:通称蓟马。体微小至小型,黄、褐、黑色,头部近乎长方形。触角6~9节,上有刚毛及钉状、角状突出或长圆形陷入有感觉器。口器锉吸式,由三根口针组成。翅两对,膜质,狭长形而翅脉少,翅缘密生缨毛。过渐变态。大多种类进行孤雌生殖,植食性。

重要科有:蓟马科、管蓟马科。

(六)鞘翅目:通称甲虫,是昆虫纲中最大的一目。体微小至大型,体壁坚硬。触角一般11节,形状多样,有丝状、念珠状、锯齿状、棍棒状、膝状、鳃片状等。口器咀嚼式。前翅为鞘翅,后翅膜翅。完全变态。

重要科有:步甲科、瓢甲科、叶甲科、天牛科、金龟甲科、象甲科。

(七)鳞翅目 :包括蝶类和蛾类,是昆虫纲中的第二大目。体小至大型,翅展3~265 mm。复眼大。触角细长多节,蛾类中有丝状、栉状、羽毛状等;蝶类则为球杆状。口器虹吸式。前后翅均为膜质,翅面覆盖鳞片,翅面上常有各种斑纹和线纹,纵脉不超过15条,前后翅均有一个中室。完全变态。

重要科有:螟蛾科、卷蛾科、刺蛾科、尺蛾科、天蛾科、毒蛾科、夜蛾科。

(八)膜翅目:通称蜂,蚁。体微小至大型,复眼发达。触角较长,有丝状、膝状等。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翅两对,膜质,翅脉少。腹部第1节常与后胸连接,胸腹间常形成细腰。雌虫产卵器发达,高等种类形成针状结构。完全变态。

重要科有:叶蜂科、姬蜂科、茧蜂科。

(九)双翅目 :通称蚊、虻、蝇。微小至大型。复眼大,触角线状、具芒状、环毛状等。口器刺吸式、刮吸式或舐吸式等。仅生一对前翅,膜质,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完全变态。食性复杂,有植食性、腐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等。

重要科有:食蚜蝇科、寄蝇科。

(十)螨类:螨类属于蛛形纲,蜱螨目。刺吸园林植物汁液,引起叶子变色、脱落;使柔嫩组织变形,形成虫瘿。螨类均为小形或微小的种类,体圆形或卵圆形。一般分为前体段和后体段。前体段又分颚体段和前肢体段;后体段分后肢体段和末体段。口器由于食性不同分咀嚼式和刺吸式2类。肢体段一般着生4对足。多为两性生殖

重要科有:叶螨科、叶瘿螨科。 1.5 昆虫的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本节学习要点:研究昆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害虫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需掌握内容有:

一、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风等,其中以温度和湿度对昆虫的影响最大。

(二)有效积温法则的应用:

(1)推算昆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数值。 (2)估测某昆虫在某一地区可能发生的世代数。 (3)预测害虫发生期。 (4)控制昆虫发育进度。

(5)预测害虫在地理上分布的北限。

二、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食物、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各种病原微生物等。其中以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最为重要。

1.食性

昆虫种类繁多,不同的种类,其食性也是不同的。按食物的性质可分为:植食性昆虫,肉食性昆虫,腐食性昆虫;按其食性专门化的不同程度可分为:单食性昆虫,寡食性昆虫,多食性昆虫。

2.植物的抗虫性

植物的抗虫性可表现为不选择性、抗生性和耐害性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也称“抗虫三机制”。

三、土壤因素

土壤是昆虫的一个特殊生态环境,很多昆虫的生活都与土壤有密切的关系。有些终生在土壤中生活,有些大部分虫态是在土中度过的。许多昆虫一年中的温暖季节在土壤外面活动,而到冬季即以土壤作为越冬场所。

土壤的理化性状,如温度、湿度、机械组成、有机质成分及含量以及酸碱度等,直接影响在土中生活的昆虫的生命活动。人们掌握了这些昆虫的生活习性之后,可以通过土壤垦复、施肥、灌溉等各种措施,改变土壤条件,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四、人为因素 人类的活动对昆虫的繁殖、活动和分布影响很大。归纳起来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改变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

(二)改变一个地区昆虫种类的组成。

(三)改变害虫和天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环境条件。

(四)直接杀灭害虫。

1.6 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及保存

本节学习要点:重点掌握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及保存方法和技术。 需掌握内容有:

一、昆虫标本的采集

采集昆虫,必须了解它们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抓住各种虫态的发生季节,同时善于运用各种采集工具,使用正确的采集方法,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一)采集用具

1.捕虫网 2.毒瓶 3.吸虫管 4.指形管 5.活虫采集盒 6.采集箱(盒) 7.诱虫灯 8.放大镜 9.三角纸包

(二)采集方法

1.网捕:飞行迅速的昆虫,可用捕虫网迎头捕捉。

2.振落:对于高大树木上的有假死性的昆虫,可用振落的方法进行捕捉。 3.诱集:利用昆虫的某些特殊趋性或习性,而采取的一种招引昆虫的方法。 4.搜索和观察:

(1)从昆虫的栖息场所寻找昆虫。 (2)根据植物被害状来寻找昆虫。

二、昆虫标本的制作

需注意的是:昆虫标本的制作方式常见有以下几种:

(一)干制标本的制作 1.制作用具

(1)昆虫针 (2)三级台 (3)展翅板 (4)三角台纸 (5)黏虫胶 2.制作方法

(1)针插 :用于制作和保存各种成虫。要注意:针插部位随昆虫种类而异,一方面为了插得牢固,另一方面是为了不因插针破坏了虫体的鉴定特征。 要注意:插针后,用三级台调整虫体在针上的高度,针的顶端与虫体之间应留有8 mm的高度。

(2)展翅:蛾、蝶等昆虫,针插后还需要展翅。

要特别注意:展翅标准,鳞翅目昆虫以两前翅后缘左右成一直线为准;脉翅目和蜻蜓目,则以后翅前缘左右成一直线为准;蝇类和蜂类要以前翅的尖端和头相齐为准。

(3)整姿:鞘翅目和大多数半翅目昆虫针插后需行整姿。使前足向前、中足向两侧、后足向后,触角短的伸向前方,长的伸向背两侧,使之保持自然姿态。 (4)胶黏法:一些小型昆虫标本可用胶黏法,即先将三角纸底部插在昆虫针上,然后用黏虫胶将小虫黏在三角台纸的尖端(纸尖黏在昆虫的前足与中足间),三角台纸的尖端向左,虫的前端向前。注意:切勿黏住腹面及足的任何部分。

(5)二重针插法:适用于只能用微针(00号短针)针插的小型昆虫。将针尖插在虫体的后胸中央之后,再把针头插在三角或方形软木板上,附上标签即成。

(二)浸渍标本的制作

体柔软或微小的成虫、卵、幼虫、蛹都可用保存液浸渍,用指形管、标本瓶或其他玻璃瓶等来保存。卵和蛹可直接投入保存液中,但采集来的活幼虫,浸泡前需先饥饿几天,待它排尽粪便后用开水烫死(注意:绿色幼虫不宜烫杀),待虫体伸展后取出放入保存液内浸泡。

保存液在容器内的加入量,一般以容器高的2/3左右为宜。昆虫放入量,以标本不露出液面为限。然后加盖,用蜡、火漆或封口胶封口,便可长期保存。

(三)生活史标本的制作

是将一种昆虫的各个虫期以及其被害状和天敌等集中起来装在一个盒内,通过生活史标本,能够认识害虫的各个虫态,了解它的危害情况。制作时,先要收集或饲养得到昆虫的各个虫态(卵、各龄幼虫、蛹、雌、雄性成虫) ,植物被害状、天敌等,然后综合运用干制、展翅、浸渍、吹胀及玻片等各种标本制作法制作而成。

(四)玻片标本的制作:微小昆虫和螨类,需制成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特征。一般采用阿拉伯胶封片法。

三、标本标签

标本制成后,必须附有正确记录的标签。标本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签的有无和记录质量的好坏。没有标签或标签书写不清的标本,均会失去科学的价值和用途。标本通常附有两个标签:采集签和定名签。采集签记载采集日期、地点、寄主、采集者等;定名签记载昆虫的种名和学名。标签上的记录要简要明确,一般用绘图墨水或软铅笔书写,力求清晰端正,使人一目了然,标签要和标本连在一起。

四、昆虫标本的保存

(一)临时保存

成虫一般经毒瓶毒死,可暂时放在三角纸包里。卵、幼虫、蛹及小型标本,放在装有保存液的标本瓶、小试管等器皿中,封盖严密。

(二)长期保存

1.标本盒 针插标本,必须插在有盖的标本盒内。标本在标本盒中可按分类系统或寄主植物排列整齐。标本盒要求制作精细,密封性强,并定期放入樟脑球纸包或对二氯苯防标本虫。

2.标本橱 为防止灰尘、日晒、虫鼠蛀蚀和菌类的侵害,应将标本盒分类收藏在标本橱里。每年都要全面检查两次,并用敌敌畏在柜内和室内喷洒或用熏蒸剂熏蒸。如标本发霉,应在橱中添加吸湿剂,并用二甲苯杀死霉菌。 浸渍标本最好按分类系统放置,瓶口要严密,除封口外,还可以在浸渍液表面加一层液体石蜡,以防保存液蒸发。

3.玻片标本盒 专供保存微小昆虫、翅脉、外生殖器等玻片标本,每个玻片应有标签,玻片盒外应有总标签。

课后作业:昆虫的分类几种? 课后反思:

阅批:

园林植物昆虫基础知识教案

吐热依散木·吐拉甫

2012年9月

推荐第5篇:昆虫教案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昆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昆虫翅和鸟类翅的比较,使学生能说出鸟翅与昆虫翅的异同。 2.通过对蝗虫等节肢动物的观察,使学生能总结概述昆虫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通过对两栖动物青蛙的体验,使学生能总结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捕捉和搜集各类昆虫,使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制作简单的干制标本。 2.通过对鸟翅与昆虫翅的观察与比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生活经验的体验和经验再现,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总结能力。

4.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小结,使学生形成总结回顾所学知识的巩固复习的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搜集各种昆虫的翅,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奇妙与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

2.通过两栖动物的总结概述,使学生认同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确立爱护青蛙、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1.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小结本章内容。 ●教学难点

1.比较昆虫与鸟类的翅有何异同。

2.对本章内容的小结及引出两栖动物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

谈话式、演示式、观察式、启发式、举例法 ●教具准备

(1)蝗虫生活史的浸制标本。

(2)蜜蜂、蚂蚁等昆虫的教学软件或影像资料。 (3)其他节肢动物的图片或标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学习制作节肢动物的干制标本的简易方法,使学生能模仿教师的做法,尝试干制标本制作的简易操作。然后组织学生观察和比较昆虫翅和鸟翅。教师可以如下组织教学活动:

请同学们把自己捕捉的小虫子和大头钉、吹塑纸拿出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做,昆虫干制标本的简易做法:捕捉到的昆虫可用毒瓶毒杀,如果没有条件可采用饿死或闷死的办法,然后用大头钉进行针插,插的时候要注意不同的昆虫针插部位不同。例如:蛾蝶类要从中胸中央垂直插入;天牛、瓢虫应插在右翅上稍偏中线处;蝗虫、蟋蟀要插在前翅基部上方的右侧;蜂、蚁类要插在中胸中央偏右一些。做好了吗?请大家举起来,互相看看,谁插得最好。现在我们开始观察并比较昆虫的翅与鸟翅有什么异同。

教师在进行上述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借用实物投影仪演示不同种类昆虫针插部位或用投影片演示针插部位,针插部位如下图所示。

然后,教师巡视学生的观察实验,巡视同时应注意指点学生标本制作的优缺点,巡视完毕,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昆虫飞行的动物在翅的结构上有何异同并板书。比较完毕,顺带引出下一个内容。

此处教师应特别注意,标本制作不是主要目的,展开昆虫的翅才是主要目的。若实在不好掌握,干脆在课前准备昆虫翅的画片或影像资料,以便于直接导课,要明确制作不是本课目的,观察昆虫翅并与鸟类翅进行比较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继续观察,引向深入]

教师:刚才,大家看到鸟类的翅与昆虫的翅展开以后都是扇形;相对自身讲,它们的翅都有轻薄、表面积大的特点;并且都有肌肉牵引;不同的是:鸟类的翅由羽毛组成,而昆虫的翅是透明的薄膜状。谁知道昆虫翅的表面发亮的、硬硬的物质是什么呢?

此时,有少数同学可以说出是外骨骼。可能大部分同学对外骨骼并不了解,教师此时应及时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查找外骨骼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学生养成碰到问题就查清楚,问明白的钻研精神和学习习惯。之后教师组织学生总结蝗虫适于陆地环境和飞行生活的特征和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相信学生在第二节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比较容易地概述蝗虫适于陆地环境和飞行生活的特征。但对于昆虫这个内容,可能有的学生对于哪些动物属于昆虫还不大好界定,因此教师应该使用多媒体调出多种昆虫的图片,如:蝇、蚊、蛾、蝶、螵虫、蚂蚁、蜻蜓、蝗虫、天牛、蝉等动物,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

然后教师用提问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别怕说错,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师生可能发生如下方式的回答:

学生:我发现这些动物都有触角、足、翅这些结构,而且大部分的足和触角都是分节的。

教师:很好,再细看看,它们还有哪些共同特征? 学生:我觉得它们都有口器。

教师:没错,还有吗?好,你请坐,××你说。

学生:我认为它们的身体都可以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就是长着口器、触角、眼这些器官的头部;第二部分就是长着足和翅的胸部;第三部分就是分成一节一节的腹部。

教师:很好!××同学说得非常好。还有别忘了昆虫体表还有一层防止水分蒸发的外骨骼。

之后,教师板书昆虫的主要特征。紧接着,教师继续用多媒体出示马陆、蜈蚣、虾、蟹、蜘蛛、蝎子等图片用以和上面的昆虫进行比较,看看它们与昆虫有什么异同点。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概述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对此,教师仍然可采用提问的方法。比如,教师如下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刚才,大家观察总结了昆虫的主要特征。第一,昆虫体表都有外骨骼;第二,昆虫的身体都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第三,翅和足都生在胸部。那么,现在我们再借用刚才的方法来看看下面这些动物和刚才看到的昆虫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我看见它们都差不多。

教师:是吗?那么,你看它们的足着生的位置和昆虫足着生位置一样吗?它们也像昆虫一样长翅膀了吗?

学生:噢,老师,我明白了。它们的足不是长在胸部,而是长满了全身,它们没有翅膀,身体都是由一节一节的体节构成的。对吗?老师?

教师:身体由体节构成这对了,可是足不是长满全身,你坐下再仔细看看蝎子和蜘蛛。谁还能再说说?×××,你说说你的观点好吗?

„„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可能会有多种说法或答案,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把学生引进正确答案的“陷阱”。最终使学生能概述总结出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

至此,本节课的前两个知识目标已经完成,第三个知识目标是总结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如何引出两栖动物这个知识点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因为本节题目是“空中飞行的动物”,一下子就转到两栖动物学生是不容易接受的。因此在此处教师应稍作总结,借以过渡到两栖动物的内容上来。或者由学生熟知的昆虫习性或飞行的鸟类还必须落在地面栖息,让学生明白“许多动物是可以跨越多种环境生存的”这一道理。从而使学生确立自己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的人生态度,也使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知识目标的学习。例如,教师可作如下过渡以突破难点。

教师:现在,我来提个问题,谁知道蚊子把卵产在哪里。

学生:蚊子把卵产在水里,幼虫也在水中生活,变成蚊子后才会成为飞行的动物。 若教师这一设问,学生不能答出,教师应继续设问,直到学生解答出为止。然后,让学生再举类似的例子,让学生充分理解生物跨越多种环境生存这一观点。

教师:„„大家知道青蛙生活在哪儿呢? 学生:水里。

学生:不对,生活在水边。

学生:不对,蝌蚪生活在水边,而青蛙主要生活在陆地上,受到惊吓才会跳进水里。

„„

教师:好,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第25页,准确地对青蛙这种动物描述。然后,总结两栖动物有哪些主要的特征,谁还知道还有哪些动物属于两栖动物吗?

[巩固训练,结束新课]

本课时内容头绪较多,所以,巩固训练题型设计要紧扣教材主要知识点。

[巩固练习]

一、看谁选得对

1.蝗虫的结构中有嗅觉和触觉作用的是

A.舌

B.咀嚼式口器 C.触角

D.触须 2.蝗虫和虾的呼吸器官分别是 A.肺 B.鳃C.体表 D.气管

3.蝌蚪和成蛙的呼吸器官分别是 A.鳃

B.肺

C.体表 D.皮肤

4.昆虫的外骨骼的重要作用是

A.支撑身体,可使身体长得很大B.适应陆地环境生活 C.有利于飞行生活 D.可以防止天敌捕杀,具有防御作用 5.下列各组动物中,都属于两栖纲的是 A.鳄鱼、海龟

B.河蟹、河蚌

C.大鲵、蝾螈

D.河马、水牛

6.冬眠时,青蛙的呼吸将 A.完全停止

二、观察与思考

1.某同学为了验证蝗虫的呼吸器官所处的位置,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B图中的蝗虫死了。你能帮他解释原因吗?

B.正常进行C.完全依赖皮肤呼吸 D.完全依赖肺呼吸

答案:因为蝗虫的腹部有气门,气门是蝗虫进行呼吸时气体进出的门户,把腹部浸入水中,蝗虫无法呼吸,因窒息而死。 2.某同学在小河边捉到一只青蛙,准备精心饲养,观察青蛙的活动,于是把它放在鱼缸中。可是第二天青蛙就死 了(没有受到人为伤害,鱼缸中的水也很干净),这是为什么?怎样改进?

答案:因为青蛙主要靠肺呼吸,把青蛙放在鱼缸中,身体完全浸没于水中,就会因无法呼吸而缺氧窒息死亡。若想保证青蛙成活,除了给它喂养蚊子、玉米螟等害虫外,还应在鱼缸中放置一块露出水面的石头以便青蛙登陆。

●板书设计

空中飞行的动物——昆虫

一、昆虫适于飞行的特点:

1.翅:扇形、轻、薄、表面积宽大——有利于扇动空气

2.肌肉:发达有力——收缩和舒张能牵引翅完成扇动的动作,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向前的动力。

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1.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 2.体表有外骨骼; 3.足和触角都分节。

三、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2.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推荐第6篇:昆虫教案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情景引入

1、(事先板书课题)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几个字,谁来读一读?(昆虫世界)“昆”是本课生字,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字。开火车读字,我们一起读读课题!

2、出示情景图:大家看,这就是昆虫世界,许多昆虫在这里自由快乐的生活着,同学们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自己说

3、谁愿意到前面来指着图说一说?指名到黑板来说

二、学习生字

1、现在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昆虫世界》这一课,你们看到了吗,在每一种昆虫的旁边,都写着它们的名字,请你边[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看图边读一读,然后借助生字表把生字圈画出来。

2、指名读词语,纠正字音

3、指名领读

4、同学们读的都很准确如果现在既不看图又不看拼音你还能读好吗?拿出生字卡片,一边读一边把卡片一个一个摆在桌子上,不要摞在一起。

5、做游戏:老师说昆虫的名字,学生把相应的卡片拿出来。

6、指名把课片贴到黑板上

7、轻声读词卡,注意读准了吗?

a、自己读读,你有什么发现吗?(多数都带有虫字,多数都是形声字)

d、小组比赛读,看那个小组都能读准。遇到不会的共同想办法记住字形

e、汇报学习情况,落实易错的。

三、指导写字

1、看书读读要写的8个字,观察有哪些字有共同特点?

2、指导写“蜜”“蜂”“蝇”。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二、交待任务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写字并完成书后习题

三、学生观察剩下的几个字,自己练写

四、完成书后习题

五、布置作业:制作一次《昆虫世界》手抄报。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老师曾经带你们去参观过鸟的乐园,在那里,我们认识了许多鸟类朋友。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更加神奇有趣的地方,你们想去吗?(出示课文情境图)

2、学生说图意: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训练学生语言)

3、教师总结图意:在这郁郁葱葱的树林中,蜻蜓在空中快活地飞来飞去,蚕津津有味地吃着桑叶,勤劳的小蜜蜂在忙着采花蜜,苍蝇和蚊子嗡嗡地到处乱飞,萤火虫好像有点累了,趴在树叶上休息。还有蝗虫,蟋蟀等等他们都在忙碌着自己的事情。

4、揭题:那老师告诉大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昆虫。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神奇而有趣的昆虫世界。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习“昆”,学生记字。昆字表示众多的意思,所以昆虫就表示虫的种类和数量很多。世界上有一百多万中昆虫呢?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昆虫世界的一小部分而已。

二、认读词语

1、那么这些昆虫你都了解吗?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有关这些昆虫的资料,现在谁想把你了解的昆虫介绍给大家呢?(学生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

2、昆虫世界里有这么多成员,那他们的名字你都能读准吗?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32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些小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3、刚才同学们读书读的很认真,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地把他们都请出来。但是有一个要求,你只有准确大声地读出他的名字,他才会出来啊!(先出带拼音的词语,再出图)逐一出示。

三、利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课件出示全部词语)过渡:同学们看,这些词语中有的是红色的字,这些红色字就是我们这堂课要认识的生字宝宝,现在,这些生字宝宝也迫不及待地跳出来要和我们交朋友了,你们看(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找一名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这些生字。

1、这些字宝宝哪些是你以前就认识的?你是怎么认识的?(关注学生已有经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2、现在请你把书打开,把你以前就已经认识的字用铅笔打对号做一个记号,剩下的就是你这节课新认识的朋友了,请你先大声的读一读这些生字,然后想个办法记住它,也可以同桌互相考一考。(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

3、学生汇报。老师相信你们一定和很多字宝宝成为了好朋友,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了,老师出示一个字,如果你认识,就请你大声地读出来。出示字卡:蚊、蝗、蚜、蟑、螂、蟋、蟀、运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记忆(请你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蚕”字编字谜:一只小虫天下住。蚕蛾引出飞蛾,学习“蛾”:飞蛾扑火。区别“蝇”和“萤”,蝇字的虫在左,萤字的虫在下,萤可以记成“一虫爬下方,夜间能发光。”苍:组词,白发苍苍,苍松翠柏蜜:组词,甜言蜜语,引出“蜂”

4、总结规律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虫字旁的字,你还认识哪些带有虫字旁的字?

四、儿歌同学们,这些小昆虫们都飞到了一首小儿歌里,我们来读一读好吗? 蜜蜂蜻蜓花间忙,蚕儿睡在桑叶旁。 蚜虫蝗虫和蟑螂,它们常把坏蛋当。 苍蝇蚊子加飞蛾,人们眼前逃得慌。 蟋蟀夜晚叫得响,萤火虫提灯照四方。

五、写字指导这些生字中还有8个字是要求我们会写的,你们看:出示课件的8个生字。请你先仔细观察这些字有什么特点?我们先来看左右结构的这几个字,这几个字我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而且这几个虫字旁的大小基本相同。现在老师就教你写其中的一个蜂字。指导书写“蜂”“蝇”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写时注意左窄右宽。“蜂”字教师教写,“蝇”字学生自己观察仿写。

六、游戏:大家学了这么长时间,一定有些累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轻松一下。(教师说昆虫的特点或者是谜语让学生猜昆虫的名字,然后再通过开火车的形式读词卡)

七、读儿歌蜜蜂蜻蜓花间忙,蚕儿睡在桑叶旁。蚜虫蝗虫和蟑螂,它们常把坏蛋当。苍蝇蚊子加飞蛾,人们眼前逃得慌。蟋蟀夜晚叫得响,萤火虫提灯照四方。昆虫世界真奇妙,那里令人真向往。

八、课外延伸,总结升华结束语:同学们,昆虫世界很大很大,这节课我们只认识了11种小昆虫。还有更多的昆虫也等着我们去探索,去观察呢?法国著名科学家法布尔有一部著作叫《昆虫记》,课后,同学们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它将带给你一个无比奇妙的昆虫世界

推荐第7篇:昆虫教案

《美丽的昆虫》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回忆对称形状,色彩绚丽的昆虫,并能把自己认识 的最美丽的昆虫凭记忆画出来。

2、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观察探索科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回忆昆虫的外形特征。

教学难点:昆虫花纹颜色的对称搭配。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

学具准备:收集的昆虫资料、彩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首先给大家猜个谜语:你们听好了,看谁猜得又对又快。“头上两根须,身穿彩花袍。飞舞花丛中,快乐又逍遥。”(运用谜语导入课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能够积极的思考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踊跃的举手回答:“蝴蝶----”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回答出来了,谜语的谜底呀就是蝴蝶。蝴蝶是昆虫的一种,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美丽的昆虫》。

早在三亿五千万年前它就是地球上种类最多的一种动物了。不管是在寒冷的南极、北极,还是炎热干旱的沙漠、赤道,不管在水里,土壤里,草地上,石缝中到处都有它们的痕迹。它----就在我们的身

边。今天这节美术课,老师将继续带领大家进入神奇美丽的昆虫世界,去观察了解这些可爱的小生灵。(课件展示各种昆虫的图片,学生们都看的入迷了,看到那么美丽的生灵,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了。)

二、讲授新课:

1、交流: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你都认识哪些昆虫? (请学生将各收集的昆虫资料拿出来交流分享)

概括(教师结合标本进行):大家说得可真棒,这些昆虫不管怎样变化多端,但通常都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膀,形状各异,色彩丰富。

2、欣赏:今天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漂亮的昆虫图片和其他小朋友笔下的昆虫,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希望同学们在看的过程中,要认真仔细,最少记下一种昆虫身体的形状、图案和颜色等特征。观看过程中可以讨论交流。(播放配乐朗诵昆虫课件。)

同学们你想不想把这些美丽的小动物收藏起来,那我们能不能把他们做成标本呢?学生:“不能!昆虫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那怎么办呀!学生们兴奋的说:“那我们就自己动手画!”。(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主动来学习,这样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作画,教师巡回辅导: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对勇于创新、大胆作画的同学予以表扬。提醒学生活学活用,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创作。鼓励学生画出和别人不一样的美丽的昆虫来。

四、作业展评:《我眼中的昆虫》画展

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选出最美的昆虫作业。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彩、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尽量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

五、课堂小结:

看了同学们画了这么多美丽的昆虫,老师心里真开心。昆虫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有的是益虫,如:蜻蜒、蜜蜂、七星飘虫等,我们要保护它。有的虽然是害虫,如:苍蝇、蚊子,但它们也为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帮助。老师希望大家在课后多去观察了解这些昆虫,并且把你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美的东西用画笔把它记录下来。

推荐第8篇:昆虫运动 教案

昆虫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昆虫运动的足迹。

2、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

3、学会制作七星瓢虫模型。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观察并了解昆虫的外形、形态特征与运动足迹。

二、难点:

1、了解昆虫的运动足迹。

2、制作七星瓢虫的模型。

教学准备

卡纸模型一套 双脚钉12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

5分钟)

二、导入(3分钟)

(边出示ppt边讲述“昆虫运动会”的故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开始实验(15分钟)

1、①好了故事听完了现在谁能告诉我昆虫有哪些外形特征呢?

②学生:两对翅膀六条足一对触角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③观察的真仔细!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一些昆虫的图片吧!(先观察静态图再观察动态图以便于先看外形再看运动足迹)。 ④(观看完)那谁能来说一说昆虫运动的足迹是怎样的呢?

⑤学生:是三条腿一动的方式来行走的。像“之”字型的足迹方式。

2、制作步骤

①将八条卡纸没有颜色的一面面对自己,将一样长的摆在一起,两条两条空开。

②将最长的两条标上数字“1”将第二长的两条标上数字二“2,”将剩下的四条一样长的观察将两个孔离的远的标上“3”将离得近的标上“4”,按顺序排好。

③分别找出一组1234标号的卡纸,将二号卡纸的第一个洞用双脚钉固定在一号最中间的孔上,将三号固定在一号最顶部的孔上,将四号固定在最底端的孔上,二号在左边三四号在右边,作为七星瓢虫的右侧腿。

④将另外一组1234号,也用同样的方式扣好,反之二号在右边,三四号在左边,作为七星瓢虫的左侧腿。

⑤最后将双脚钉安装在七星瓢虫的左右侧身体上再把左右侧腿重叠在一起安装上去。

⑥可以适当的将六条腿折叠一下,以使其更加逼真更好行走,七星瓢虫就模型做好了。

3、进行模型展示

四、重点知识回顾(5分钟)

1、外形特征

2、行走足迹

五、课后作业

将所学知识告诉父母和同学,并将作品展示给他们看。

推荐第9篇:昆虫备忘录教案

4.昆虫备忘录

课时

1

时间

教学目标

1.

通过随文识字法会认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默读课文,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3.

阅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份昆虫备忘录,感受自然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阅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份昆虫备忘录,感受自然的神奇。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堂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此处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结合文章所学以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增加对昆虫的了解,感受大自然万物的魅力。】

【设计意图:从学生兴趣入手,将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采取多种方式,不拘泥于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昆虫备忘录,此时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兼得,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一、

导入:

1.出示昆虫图片。你认识它们吗?你最喜欢哪一种呢?

2.这节课我们走进汪曾祺的文章,看他如何用文字描述这几种昆虫的。

二、基础检测

出示题目

三、

主问题

1.默读课文,看看你知道了多少,说一说你最感兴趣的内容。(结合生活和自己知道的知识谈。)

四、

阅读链接《螳螂》

说说文章中描写了螳螂的哪些特点?

五、

作业设计

学习了作者的昆虫备忘录,我们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吧!

一、

导入:

1.观察图片,交流自己最喜欢哪一种昆虫并说明原因。

2.了解作者,书空、齐读课题。

二、基础检测

我能给带点字从括号里选择正确的音,并用“√

”标出。

昆虫(kūn

kōng)

距离(jù

jǜ)

丝绸(chóu

zhōu)

三、主问题

1.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找出每种昆虫显著的特点,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并汇报。

预设:

(1)对有复眼的蜻蜓、苍蝇感兴趣,因为它们的视觉都很灵敏。

(2)

对瓢虫感兴趣,因为它们有的是益虫。

(3)

对独角仙感兴趣,因为它力气很大。

(4)

对蚂蚱感兴趣,因为特点有趣。

四、阅读链接《螳螂》

预设:外表凶猛、做事胆小、是益虫。

五、作业设计

名称

瓢虫

别称

花大姐、胖小、红娘、金龟......

样子

朱红的,瓷器似的硬翅,上有颜色鲜艳的小圆点。

分类

吃蚜虫的是益虫,吃马铃薯嫩叶的是害虫。

示例:

安全提示

板书设计

4.昆虫备忘录

复眼

花大姐

独角仙

蚂蚱

蜻蜓、苍蝇

瓢虫

霸道、力大

尖头蚂蚱、土蚂蚱

教学反思

推荐第10篇:昆虫最新教案

装满昆虫的衣袋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出示课件)故事是这样的:

又有一只金布甲倒下了,笼子里出现了他的尸骸。我知道其他的幸存者,迟早也会这样死去的。从六月到八月中旬,我的实验室迎来了二十五只金布甲,可是到现在为止,只剩下了五只雌性的金布甲,其余二十只雄性的金布甲全部死掉了。他们的死亡症状一样,全部被剖开了腹部,掏空了内脏。谁是罪魁祸首呢? 同学们想知道答案吗?那就快来读读这本书吧。(出示《昆虫记》)

同学们,知道这本书是谁写的吗? 生:法布尔

师:是的,他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出示课件介绍),他用一生写成了今天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他为什么能写成这本书了。(出示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带着你的情感去读 生:齐读课题

2、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想知道些什么? 生: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呀?

师:哦,而不装其他的东西呢?这个问题有价值,谁还有?

生:谁的衣袋里装满昆虫? 师:这问题你有答案吗? 生:有,是法布尔

师:有答案就不用再问了,对不对?

生:这个课题为什么要叫“装满昆虫的衣袋”? 师:我发现你很会动脑。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揭开问题的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字词,出示课件

师:我看有些同学已经读完了,老师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先读词语,看准字形再读。(出示词语) 生:齐读

昆虫

纺织

观察

责骂

中毒

垃圾

殿堂 圣莱昂

鸟栖虫居

蠕虫

裤兜

痴迷

着迷

著名

着急

鼓鼓囊囊

师:“栖”这个字,容易读错,注意它的读音。

3、检查课文朗读。

师:我们把这些有生字的词语放回到句子里,看看能不能把句子读正确。请同学起来读句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请你评价一下。(课件出示)

生:1:村子里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附近丛林中鸟栖虫居,各种可爱的小动物跑来跑去。

生:

2、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生:

3、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师:谁来简单地评价一下这几位同学?注意先说优点,再提建议呀。

生:某某第一句读得声音很大,而且还比较有感情。某某读得没有感情,某某读得不是很熟练。

师:读得没有感情没有关系,我想等咱们细细地学完课文,你读得就会有滋有味地了。同学们看这儿,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说一说“纵横”是什么意思嘛? 生:就是说小溪很多,有横的,有竖的。 师:你理解很到位呀。

那么猜一猜“鸟栖虫居”的“栖”是什么意思? 生:栖是栖息,也就是住的意思。

师:是的,联系上下文你就能猜到这个字的意思。

这个字是指鸟停留在树上。在这儿指居住、停留的意思。 师:最后一个词语“兴致勃勃”,你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找近义词来解释,这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呀 生:很高兴,兴高采烈

师:兴指的是兴趣,兴趣怎样? 生:很有趣

师:兴致高昂,对这件事感兴趣。

词语咱们解决了,再读课文你会读得更棒的。

(二)整体感知

1、师:下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法布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从文中找个词语来说一说吗?快速浏览是一种语文学习能力,你要找出准确的词语。生:痴迷 师:(板书) 生:迷恋 师:(板书) 生:坚持不懈

师:这是你读书之后,法布尔给你留下了印象。我觉得你的读书水平也越来越高了。你能从文中再找个词吗? 生:细心

师:老师还找到一个词,是着迷。(板书)

2、默读课文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⑴师:同学们,看这儿,法布尔对昆虫的感情从着迷,到迷恋,到最终的痴迷,课文是通过哪两件事来说明的?现在请你默读一下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事情? 生:第一件事是说法布尔捉到了歌唱家。第二件事是法布尔放鸭时去捉昆虫,他父母不让,但他不放弃。 师:我发现你在概括课文内容的时候,抓住主要内容,干什么,结果怎样。概括的水平越来越高了。请坐。谁还再来说一说。

生:第一件事是失踪捉纺织娘,第二件事是抓甲虫被父母责骂。

师:我发现你的水平更高了,你把这个故事内容直接概括成小标题了。咱们将掌声送给他好不好? 生:鼓掌。

师:咱们一起去看一看,作者到底是怎样通过这两件具体的事来写法布尔的。同学们默读课文。~~~~~~

三、总结评价

1、本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字词,还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吗,请你来谈一谈。

2、指导学生写字。

同学们,看一看本课的生字中有几个比较难写,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谁来提醒一下同学们。(“殿”、“察”)

3、学生描红生字,教师从旁指导。展示有进步同学和存在问题同学的字。

四、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1、观察昆虫的生活,写一篇昆虫日记。

2、有兴趣的同学找《昆虫记》读一读。

第11篇:昆虫世界教案

《昆虫世界》教案

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纸的材质,尝试运用扭、揉、剪、卷、贴等方法用不同的纸进行塑造。

能力目标:充分体味塑造的乐趣,发现塑形的美感,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扭、揉、剪、卷、贴等方法对纸进行塑形。 教学难点:如何较好地表现昆虫的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相关图片、制作范例、课件、彩纸或废弃的纸料、剪刀、胶水、彩笔等工具材料;

学生:彩纸或废弃的纸料、剪刀、胶水、彩笔等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各位同学,你们好,非常高兴能给大家上课。你们一定发现了,我今天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就是它——小蝴蝶!

小蝴蝶今天来,不仅是想和大家交朋友,还想带大家到它的家园——昆虫世界去参观一下(板书课题)。

昆虫是我们地球上种类最多的动物,有好几百万种呢!在地球的任何角落几乎都能找到它。你们想跟着小蝴蝶去昆虫世界吗?

二、认识昆虫

去之前啊,小蝴蝶要我考考大家:我这里有好多小虫子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都是谁?(出示各种虫子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名字)可是这里有三只不是昆虫,小蝴蝶已经躲在了它们后面,我要请三个同学把它们找出来。如果找对了,你就可以把小蝴蝶带回家了。(请学生挑出不是昆虫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看,他们都找到蝴蝶了?说明他们都找对了。 但为什么蜘蛛、蝎子和蜗牛不是昆虫呢?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小蝴蝶是怎么说的。(↙演示课件) A“请你数一数”出示蝴蝶图片,提出问题: 1)我有几对翅膀?(↙两对) 2)几对触角?(↙一对) 3)几条腿?(↙六条)

(请学生依照问题观察蝴蝶图片,回答问题。) B“猜猜看,它和我是什么关系?”(↙出示蝴蝶幼虫图片) 咦,这不是毛毛虫吗?它和蝴蝶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后演示课件(↙出示答案) C蝴蝶介绍昆虫的定义:(↙出示)

现在就让小蝴蝶告诉我们,怎样的虫子才是昆虫吧!

(小朋友,我的昆虫伙伴们大部分都和我一样,长着两对翅膀,六条腿,一对触角,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样子变化很大。

所以黑板上的蜘蛛、蝎子和蜗牛不是昆虫,你们猜对了么?) 哦,原来如此!

三、观看有关昆虫图片。

现在,就让我们到昆虫世界去走走吧!(↙浏览昆虫图片)(在黑板上出示一张背景图)

四、学习昆虫制作方法。(↙)

同学们,你们说昆虫世界奇妙吗?(↙出示昆虫制作范例)看,这么多用纸做的昆虫,真是一个昆虫世界呀!今天,就让我们在教室里也来布置一个昆虫世界吧!

1) 介绍制作材料:

我们需要哪些工具材料呢?(↙出示工具材料图片) (纸包括彩纸、旧挂历、旧画报等等) 我看一看,大家都准备好了。 2) 学习塑造的各种方法。

做昆虫之前我要变个魔术,你们要仔细看哦!我要把纸换个模样。换成什么样呢?

(示范剪蝴蝶翅膀)看,我把方形的纸片换了个形状。(↙展示课件)其实

我们用剪的方法可以把纸片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这些不同形状的纸片又变成了什么?(变成了蝴蝶的翅膀、蜻蜓的翅膀与眼睛、七星瓢虫的眼睛和斑点。)

(示范卷纸筒)这是什么?对,纸筒。(↙展示课件)我卷的纸筒又变成了什么?(蝴蝶和知了的身体)

(示范扭纸绳)瞧,纸片又被我扭成了纸绳!(↙展示课件)扭好的纸绳又变成了什么?(蝴蝶的触角、蜻蜓的身体、七星瓢虫的触角和腿)

(示范揉纸团)呀,这张纸怎么皱巴巴的?那我就让它皱到底吧!我把它揉成了小纸团。(↙展示课件)纸团变成了什么?(蝴蝶的眼睛、瓢虫的头和身体)

好了,我的魔术变完了,教你们变一个好不好?这个魔术的秘诀就是贴。(↙展示课件)你们看,用贴的方法就可以把我刚才变的纸片、纸筒啊组成小昆虫了。其实今天我给每个小组都带了一只小昆虫,就在桌上的小袋子里,你们把它们拿出来吧。呀,我忘了组装了。

那就请大家当一回魔术师,把这些散件变成昆虫吧。看看,我带来的是什么虫子,变好了,就让它赶紧飞到昆虫世界来。(学生组装)

(将组装好的昆虫贴在背景图上) 3) 学习同样的昆虫用不同的制作方法。

同学们的魔术变得又快又好!

其实同样的昆虫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制作,(↙展示课件,出示蝴蝶的另一种做法。)这只蝴蝶就是用纸片和纸筒组成的。

五、学生制作。

现在,请你们好好想,你最喜欢什么昆虫呢?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制作吗?和你们小组的成员讨论好,分好工,每人做一部分,合作完成一只昆虫。

哇,你们瞧,小蝴蝶的兄弟姐妹们都来了,它们都想跟手巧的同学交朋友,你们做好了昆虫就赶紧让它飞到昆虫世界来,把蝴蝶带回家吧!(↙播放昆虫图片与音乐)

(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废弃纸张本身的质地、花纹来制作。)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检查,关注学生制作情况。有必要时为学生提供帮助,针对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学生作品展示及评价。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粘贴在背景上,教师协助他们布置好昆虫世界。将蝴蝶

送给做好的学生。)

(从造型、色彩及制作方法等方面对学生作品及时评价。)

同学们好厉害,这么快就布置好昆虫世界了,小蝴蝶也来了,它今天真高兴啊,一下有了这么多新朋友。

七、作品的作用。

现在问题又来了,这些小昆虫们我们下课带回家能拿来做什么呢?玩一下就丢掉么?好可惜呀!我有一个好办法,你们看,我在它们的肚子上贴上磁铁,做成了冰箱、电视贴,把冰箱、电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有的小朋友把做的小昆虫套在手指上做游戏。请大家回去好好想一想,还有什么好办法让你做的小昆虫更有用呢?

八、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到昆虫世界去看了看,还用各种方法制作纸昆虫。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生活中废弃的纸张可以拿来做手工,而且还知道了我们的手工作品能用来装扮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丽。

同学们,整洁就是美。现在请先让我们的教室变得更美吧!(让学生把东西收拾好,将地上与桌面上的纸屑归拢,下课丢垃圾筒。)

板书设计:

昆虫图片摆放区学生作品展示区

4

第12篇:昆虫迷教案

昆虫迷教案

六 .二 班 朱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具体事例增加学生对法布尔的了解,体会他对科学的热爱、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体会他对科学的热爱、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蜗牛慢条斯理的生活》告诉我们介绍一种小动物要抓住它的独有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来介绍,那么如果让我们介绍一个人,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来写呢?(人物特点、兴趣爱好、精神品质、生平经历、成就)

说的不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人物的文章。 板书:昆虫迷

2、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灵魂,看到这样的课题,我们很容易的就感受到了人物所独有的特点是什么呢?(喜欢昆虫,到了痴迷的程度,理解“迷”)

二、理解内容

理解法布尔是个昆虫迷,体会他身上的精神。

1、自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从哪些词语或是句子中你看出法布尔从小就是一个昆虫迷?可以用直线划出句子也可以用着重号点出词语。

2、全班交流: A观察蚂蚁搬死苍蝇、B蜘蛛捕食蚊子、C蜈蚣产卵

D蜣螂活动的具体事例

3、文章为了凸显出法布尔迷恋昆虫这一特点,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在句子旁边进行标注。

4、师:的确,列数字说明让我们清晰的感受到法布尔观察昆虫的时间之长,举例子说明让我们感受到法布尔观察昆虫的种类之多

5、因为热爱,他研究土蜂,用了——;研究地胆,花了——,研究隧蜂,前后经过——;研究蜣螂,用了——

这些数字充分说明了法布尔观察昆虫的时间之长。知道这里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 (指名反馈,板书列数字。)

6、文章1-6段为了突出法布尔痴迷昆虫的这一与众不同之处,还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作者只是选取了其中几个事例来说明法布尔的专心致志和如痴似迷,这就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些例子让我们感受到法布尔观察昆虫的种类之多。(板书:举例子)

7、拓展—如果此时你面对昆虫迷法布尔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8、正是靠着这种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观察,法布尔揭开了昆虫世界种种有趣的秘密,达尔文因此赞扬他是“无与伦比的观察家”。法布尔也是凭借着对昆虫的痴迷,没上过像样小学的他,却用毕生精力写下了一部传世佳作——《昆虫记》。我们下节课再一起走进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吧!

教学反思:《昆虫迷》这篇文章主要介绍昆虫迷法布尔的人生经历与辉煌成就,我想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法布尔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辉煌成就与他刻苦自学、坚持不懈,勇攀高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本节课主要是讲解第一部分法布尔从小就是昆虫迷。先写法布尔观察蚂蚁、蜘蛛、蜈蚣、蜣螂的具体事例,体会法布尔从小就是昆虫迷,从而理解他对科学的热爱、坚持不懈的精神。本堂课采用以讲授法和自学法相结合的教法,注重了多种学法,比如查字典、搜集资料、借助网络、结合生活实际等,讲课过程中注重了细节的讲解,力求通透易懂,但这也造成了课堂的时间安排不恰当,课堂内容繁杂,使学生失去了自我思考的时间,课堂内容条理性不强,造成了知识结构的混乱,这是本堂课最大的失误。今后讲课一定要注意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注意内容的条理性和合理分配、把握课堂时间,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题,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第13篇:《昆虫王国》教案

《昆虫王国》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昆虫的色彩花纹及形体特征进行昆虫王国造型活动。

2、在欣赏比较中探究昆虫的有关知识昆虫王国。

3、在游戏活动中,尝试画、撕、摆事实昆虫王国的多种表现方法与体验合作的乐趣。

4、感受多视点的细节观察与表现;昆虫王国体验合作游戏与分享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以多种昆虫造型与合作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兴趣。 教学难点:线条的表现方法——疏与密;把握“对称”的概念昆虫王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在教室放置挂满昆虫的树枝,以树枝为载体进行故事引入有关昆虫的童话。

二、让学生寻找树枝中的秘密,在活动中观察、探究有关昆虫的知识,并注意引导学生分辨害虫与益虫。

三、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在音乐中欣赏更加有趣的昆虫形态。

四、让学生模仿昆虫动作与造型,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昆虫的结构与特征。

五、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体验选择自己喜欢的昆虫进行绘画活动。

六、教师巡视与辅导。

七、组织评价活动。

教学反思:学生在创作中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用色鲜艳、对比强烈、构思独特,很多作品衬托出主体。

第14篇:昆虫运动会教案

目标 通过捕捉、观察各种昆虫,使幼儿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与活动方式,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准备

小容器、塑料袋等若干个。

过程

活动

(一) 捕捉昆虫

幼儿到草地上捕捉昆虫。将捕到的昆虫按会爬的、会跳的、会飞的……分类放在容器中。

活动

(二) 昆虫运动会

将幼儿捕捉的各种昆虫放在一起,准备举办昆虫运动会。

1、将会跳的虫子放在大纸盒子内,比一比谁跳得高。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昆虫的前腿与后腿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的昆虫跳得高,有的跳不高?

2、将会爬的虫子放在桌子(或地板)上,比一比谁爬的快。用火柴盒做小车,套在昆虫的身上,比比谁拉得动,谁的力气大。让幼儿观察这些昆虫的身体和腿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会跳?

3、将会飞的虫子放在地上比一比谁飞得远。注意观察它们的身体与翅膀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会飞。

4、将昆虫放到水中,看看谁会游泳,谁害怕水?

5、将昆虫肚皮朝上放置,让幼儿观察它们怎样翻身。

活动

(三) 饲养昆虫

将几种常见昆虫,放在容器中饲养。让幼儿观察它们如何活动,如何进食。

建议

此活动适合在夏、秋季进行。捕捉的昆虫最好

第15篇:昆虫音乐会教案

中班艺术活动:昆虫音乐会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看图谱表现简单的节奏型.2.初步尝试听旋律拍出简单的节奏型.3.尝试用乐器演奏简单的节奏型.4.对器乐演奏活动产生兴趣,并喜欢演奏.活动准备

1.幼儿对螳螂、蟋蟀的外形特征及叫声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2.《昆虫音乐会》教学挂图,音乐CD 3.节奏图谱一张,打击乐器:木沙铃、沙锤、沙蛋若干.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图片,创设游戏情景,激发活动兴趣。

森林里面要举办一场隆重的昆虫音乐会,有很多昆虫都要来参加,你觉得会有哪些昆虫会来呢?

(2).教师出示三种旋律及节奏型,以螳螂、蟋蟀、及蝗虫三种昆虫依次出场为线索,引导幼儿分别认识三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能够用身体进行表现:

1.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踏脚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2.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拍手的方式表现节奏型XXX-︳XXX-︳,并跟随乐曲旋律表现. 3.教师哼唱旋律,引导幼儿根据图谱模仿蟋蟀的叫声表现节奏型XXXXXX︳XX- - -︳并跟随音乐旋律表现. 4.播放《昆虫音乐会》乐曲,引导幼儿根据图谱用身体动作连贯的表现不同的节奏型.(3)尝试学习用乐曲进行演奏。

1.逐一出示沙蛋、沙锤、木沙铃,介绍乐器,分发乐器,让幼儿尝试探索乐器的使用方法. 2.教师用指令、哼唱旋律带领幼儿尝试演奏乐器. 3.播放乐曲,教师带领幼儿演奏乐曲. 4.播放乐曲,带领幼儿看教师指挥演奏乐曲.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在表演区进行表演,并请幼儿进行指挥.2.引导幼儿阅读幼儿学习资源,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螳螂、蟋蟀、蝗虫等昆虫的特征、习性的认识.

第16篇:普通昆虫教案

第一篇 绪论第一章 昆虫的多样性

第一节 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昆虫纲(Insecta)是动物界(Kingdom animal)、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中的一个纲,故其与节肢动物既有共性,又有不同之处。

一、节肢动物门的特征

1、体躯由一系列体节组成;

2、整个体躯被有一层含几丁质的外骨骼;

3、多数体节上生有成对的分节附肢;

4、体腔即为血腔,循环器官——背血管位于消化道的背面,以大动脉开口于头腔内,开管式血液循环;

5、中枢神经系统由一系列成对的神经节组成,脑位于头内消化道的背面,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的腹面。

二、昆虫纲的特征

1、体躯的若干环节明显地分段集中,构成头部、胸部、腹部3个体段;

2、头部具有1对触角、口器,通常还具有复眼和单眼,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3、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生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是昆虫运动的中心;

4、腹部通常由9—11个体节组成,内含大部分内脏和生殖系统,腹末多数具有转化成外生殖器的附肢,是昆虫生殖和代谢的中心。

5、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的变化(变态)才能变成性成熟的个体。

第二节 昆虫纲在动物界中的地位

在节肢动物门中,除昆虫纲外,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纲,它们除缺少翅外,与昆虫纲的主要区别特征如下: 1.三叶虫纲(trilobita)

体扁平,背面的两条沟将身体分为三部分(已灭绝)。 2.蛛形纲(Arachnida)

身体分为头胸部、腹部两个体段;无触角;如蜘蛛、蜱、蝎子、鲎等。 3.甲壳纲(Crustacea) 体躯分为头胸部、腹部两个体;2对触角;至少5对行动足;附肢多为二肢式; 鳃呼吸。包括虾、蟹等。4.重足纲(Diplopoda)身体分为头部、胴部两部分;1对触角;多数体节有2对足。

5.唇足纲(Chilopoda)身体分为头部、胴部两部分;1对触角;胴部每个体节有1对足,第一对足特化为毒爪;生殖孔位于体躯末第二节上。

6.寡足纲(Pauropoda)身体分为头部、胴部两部分;1对触角;3-9体节有1对足。

7.结合纲(Symphyla)

身体分为头部、胴部两部分;每体节有1对足,但第一对足不特化为毒爪;每体节有1对刺突和1对翻缩泡;生殖孔位于体躯末第四节上。

第三节 昆虫的多样性

一、昆虫纲繁盛的特点

1、历史长:昆虫---3.5亿年;人类---100多万年

2、种类多:动物界中最为繁盛的1个类群 估计全球1000万种,记载100万种 我国60---100万种,记载约7万种

3、数量大:同种个体数量大,如蚂蚁种群达50万个体。

4、分布广: 赤道—两极;高山—海底;盐池;原油等地均有分布。

二、昆虫纲繁盛的原因(1)有翅能飞: (2)繁殖力强: (3)体小势优:

(4)取食器官多样化:

(5)具有变态与发育阶段性: (6)适应能力强:

第二章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第一节 昆虫的有害方面

一、昆虫对经济植物及其产品的危害

1、农业害虫

(1)造成灾害:707-1949年,我国蝗灾800次 (2)产量、品质下降:

全世界有67000种有害生物危害农作物,其中9000种昆虫和螨类;50000种植物病原体;8000种杂草。

我国常见农业害虫1000余种,每种主要作物害虫种类100—400种之间。 主要作物如不喷施杀虫剂造成的产量损失:小麦52%;水稻83%;玉米59%;马铃薯74%;大豆59%;棉花84%。

目前,全世界每年投资260亿美元,使用250万吨的农药,加上其他非化学防治方法的使用,每年有害生物危害造成的损失仍为全世界的食用和纤维作物产量的35%和42%之间。其中,害虫造成的损失达13%-16%,植物病原体造成的损失为12%-13%,杂草为10%-13%,每年作物损失的价值达到2440亿美。 外来入侵动植物对农田、园艺、草坪、森林、畜牧、水产等可带来直接经济危害。水花生:对水稻、小麦、玉米全生育期引致的产量损失分别达45%、36%、19%;紫茎泽兰:含有的毒素易引起马匹的气喘病,仅1979年在云南省的52个县179个乡,发病马5015匹,死亡3486匹,甚至造成“无马县”, 牛羊也因无可食饲料种群数量锐减;水葫芦:全国每年用于人工打捞的费用至少超过1亿元,而水葫芦带来的农业灌溉、粮食运输、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的经济损失更大。

美洲斑潜蝇:最早于1993年在海南发现,到1998年已在全国21个省市区发生面积达2000多万亩,目前在我国,每年防治斑潜蝇的成本高达4亿元。 松材线虫病:被称为“松树癌症”,在短短十年间,疫区已扩至江浙六省,发生面积100多万亩,对黄山、张家界等风景名胜区构成了巨大威胁。(3)传播植物病害:真菌、细菌、病毒病 300种植物病毒中,仅蚜虫传播占50%以上。间接造成损失远远大于直接损失。

2、林业害虫:

我国常见森林害虫400余种,主要有:

松毛虫:200-270万hm2,损失270-380万m3木材; 天牛: 小蠹:

3、其它害虫:

贮藏物害虫:标本虫、米象等

建筑物、桥梁等木材害虫:白蚁。

二、昆虫对动物的危害

(1)直接危害:取食、骚扰、恐吓 蝇、蚤、虱子、臭虫、蚊子、胡蜂 (2)间接危害:传播疾病

人类疾病约2/3由昆虫传播,如

疟疾:蚊子传播,非洲每年1亿人患病,80万人丧生 鼠疫:跳蚤传播

蟠尾线虫病:蚋传播,非洲每年100万人患病,70万人由此失明

第二节 昆虫的有益方面

一、传粉昆虫

80%植物为虫媒植物

蜜蜂传粉,使作物增产显著,如: 棉花:12-15% 油菜:40-60% 向日葵:30-50% 果树:50%以上 瓜类:50-60% 温室大棚果树、蔬菜:30-70%

二、工业原料昆虫 家蚕、柞蚕:丝绸

五倍子蚜虫:五倍子(盐肤木,虫瘿),鞣酸—制革、染料 紫胶虫(蚧):紫胶---油漆、绝缘物、唱片 昆虫:几丁质

胭脂虫(蚧):洋红—染料

三、天敌昆虫

捕食性天敌(28%):蜻蜓、螳螂、多数瓢虫 寄生性天敌(2.4%):赤眼蜂、姬蜂、茧蜂

四、食用、饲用昆虫 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等

目前世界约5000种昆虫可被食用,如蝗虫、蝉、蜻蜓稚虫、蚂蚁、桂花蝉等 家蝇、黄粉虫作为饲料

五、药用昆虫

中药重要组成部分,目前300种入药,如 蝉蜕、螳螂卵壳、斑蝥、蜣螂、冬虫夏草、蝇蛆、蜜蜂

六、文化昆虫

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如 漂亮昆虫:蝴蝶

发音昆虫:螽斯(蝈蝈) 发光昆虫:萤火虫

争斗昆虫:蟋蟀(蛐蛐)

七、腐食、粪食昆虫:17.3% 清洁工,如澳大利亚的神农蜣螂纪念馆

八、科学试材

果蝇:遗传研究材料

九、仿生学:

第三章 昆虫学简史 第一节 世界昆虫学简史

昆虫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中对昆虫知识不断积累的结果。但昆虫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从17世纪算起 。

17世纪:显微镜出现,观察昆虫的外部器官、内部结构(描述阶段)

18世纪,大批人士开始昆虫学研究,除形态描述外,对昆虫习性、生活史进行记述

1758 年,林奈-- 《自然系统》,2000种昆虫

1775年,Fabricius—(Systema etomological)、《昆虫系统》 1780年,伦敦昆虫学会成立(世界第一个)

19世纪,欧美各发达国家的昆虫学蓬勃发展,注意昆虫生理学、生态学 1807年,世界第一个昆虫学专业期刊—《伦敦 皇家昆虫学会会刊》,(Transa- ctions of Royal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问世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出版

1866年,美国堪萨斯大学首次开设昆虫学课程

1881年,美国康乃尔大学成立昆虫学系( Comstock教授) 20世纪是昆虫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30年代前:昆虫分类、农业昆虫学研究 30年代,是昆虫学科分化的重要年代 1931年,Chapman出版《昆虫生态学》

1934年,Wigglesworth出版《昆虫生理学》 1935年,Snodgra出版《昆虫形态学原理》 40年代后,昆虫学飞速发展(先进仪器、设备) 90年代,昆虫学基本方向、范围大体形成

自1994年2月27日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1个昆虫学Internet站点(http://www.colostate.edu)后,昆虫学站点雨后春笋般涌现,20世纪末期,昆虫学网络教学也逐渐开展。

第二节 中国昆虫学简史

一、中国古代(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1839年)昆虫学简史 (古代辉煌) 5200年前,养蚕纺纱

3000年前,利用草木灰、石灰防治害虫;养蜜蜂 2000年前,用砷、汞剂毒杀害虫;药用 1600年前,生物防治,黄惊蚁防治柑橘害虫 公元29年,出现治虫法规

公元713年,政府专门设立治蝗官吏 宋代,害虫综合治理体系出现

二、中国近代(1840---1949年)昆虫学简史 (近代落后) 中国近代昆虫学史可以分为3个时期。 (1)孕育期(1840一1910年) : 翻译、介绍阶段

1898年,浙江蚕学馆创办 (2)初创期(1911一1936年):

1919年,第一个昆虫学硕士—胡经甫毕业 1922年,江苏省昆虫局成立(我国第一个) 1924年,第一个昆虫学社团—六足学会成立 1933年, 《昆虫与植病》发行,植保期刊 1934年, 《趣味的昆虫》创刊

1935年,胡经甫《中国昆虫名录》出版 (3)艰难发展期(1937—1949年)

三、中国现代(1949年至今)昆虫学简史 (1)调整初兴期(1950一1965年) 1951年,中国昆虫学会成立 1962年,植物保护学会成立 1950年,《昆虫学报》创刊 1955年,《昆虫知识》创刊 1958年,《应用昆虫学报》创刊 1962年,《植物保护学报》创刊 1963年,《植物保护》创刊

1964年,《动物分类学报》创刊(2)**期(1966一1976年) 昆虫研究几近停滞

(3)平稳发展期(1977年至今) 《昆虫天敌》、《生物防治通报》、《昆虫分类学报》、《中国生物防治》等相继创刊

1992年,第1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1994年,《Entomologia Sinica》创刊

2004年,第15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

第四章 昆虫学的内容与范围

昆虫学(entomology或insectology)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可以分为5个大类。

一、普通昆虫学

(1)昆虫形态学(insect morphology): 结构、功能、起源及演化

(2)昆虫生物学(insect biology) 发育、变态、习性、行为

(3)昆虫分类学(insect taxonomy或insect taxology) 鉴定、命名、物种间亲缘关系

(4)昆虫生理学(insect physiology) 组织、器官机能、代谢规律

(5)昆虫生态学(insect ecology)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

二、应用昆虫学

应用昆虫学(applied entomology)又称经济昆虫学(economic entomology),应用昆虫学分为:

农业昆虫学(agricultural entomology) 果树昆虫学(fruit entomology) 蔬菜昆虫学(vegetable entomology) 森林昆虫学、医学昆虫学、兽医昆虫学、法医昆虫学、城市昆虫学、贮物昆虫学、资源昆虫学、昆虫毒理学、昆虫病理学、植物化学保护、害虫生物防治、养蜂学、养蚕学等。

三、文化昆虫学(cultural entomology)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形成的一门文理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昆虫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包括民族昆虫学、民俗昆虫学、神话昆虫学、文学昆虫学等方面。

四、古昆虫学(palaeoentomology) 是古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保存在岩层中的昆虫遗体和遗迹的科学,主要有化石昆虫分类学、古昆虫生态学、古昆虫地理学等分支。

五、技术昆虫学

技术昆虫学(technical entomology)或(entomological technology)是探讨昆虫学研究中所用技术的科学。

第二节 学习昆虫学及普通昆虫学的目的与意义

探索昆虫生命活动的规律,并将其正确运用于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宝贵资源,变害为益,最终达到持续发展农业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第一章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昆虫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这是长期对生活环境适应的结果。昆虫形态学的任务: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昆虫外形的基本构造和功能,探求各构造的同源关系,为学习昆虫生理学、生态学、生物学、分类学奠定基础。

第一节 昆虫的大小、形状与体向

一、昆虫的大小

不同昆虫的个体间大小差别很大。最长竹节虫:330mm;最大的凤蝶:翅展300mm最粗壮的当推鞘翅目一些昆虫,有些粪蜣身体的直径可达50 mm,巨犀金龟Dynastes hercules的体长达180mm。有些已灭绝的昆虫体型更大,如出现在二叠纪的巨脉蜻蜓Mega- neura monyi翅展长达710mm。

最小的昆虫为一些寄生性的膜翅目昆虫,其成虫的体长在0.2mm以下,比最大的原生动物还要小。

对大部分昆虫而言,体长多在5—15mm之间,而翅展在15—45mm之间。 人们一般把昆虫分为巨、大、中、小、微型5类 巨型:体长在100 mm以上者为; 大型:99—40mm之间; 中型:39—15mm之间; 小型14—3mm之间; 微型:2mm以下者;

二、昆虫的形状

昆虫的外形可谓千姿百态,但大多数昆虫的体躯为圆形,一般直径不超过10 mm;因为昆虫的呼吸靠气管系统进行,气体扩散作用使氧气沿着气管进人组织,但氧气扩散的速度会随昆虫体积的增大而变慢;当一种昆虫身体的直径超过20 mm时,呼吸方式将不利于昆虫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这也可能是大型昆虫容易灭绝的原因之一。

在描述昆虫的形状时,常用细长、长形、圆形、椭圆形、扁平、侧扁等词语或以某一常见物体的形状来说明。大多数昆虫左右对称。

三、昆虫的体向

在描述昆虫时,常以昆虫重心为中心(多为胸部)给昆虫的各结构定位(图见下页 ),常用的体向有前、后、背、腹、侧、左、右、内、外、基、端等。 沿身体纵轴趋向头端为前方(anterior),趋向腹部末端为后方(posterior),前方、后方分别又有头向(cephalic)、尾向(caudal)之称。

昆虫在一个平面上爬行或停落时,与该平面垂直方向的近平面者为腹向(ventral),离平面者为背向(dorsal)。

自背面观,在昆虫的头向与人头向一致时,人体的左、右向即为虫体的左(left)、右(right)向,左、右两向均属侧向(lateral)。

侧向上,近体纵轴者为内方(inner side),远体纵轴者为外方(outer side)。 基部(basal或proximal)与端部(apical或distal)通常是对附肢或体表突出物而言,近着生处者为基部,远离着生处者为端部;此外,对于腹部和小盾片则是以靠近体前方者为基部,远离体前方者为端。

由于昆虫形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上述的体向在实际应用上仍嫌不够,还需用到一些组合式的体向名称,如背侧方、腹侧方、侧前方、侧后方等等。

第二节 昆虫的体躯

一、体躯的分节与分段

昆虫的体躯由坚硬的外壳和包藏的内部组织与器官组成。外壳由18—21个环节,即体节(somite或segment)所组成;大部分体节之间由柔韧的节间膜(intersegment membrane)相连,因此,昆虫的体躯可以分为头(head)、胸(thorax)、腹(abdomen)3个明显的体段(图1—1)。一般认为头部由6节组成,成虫阶段很难找到分节痕迹;胸部由3节组成,中、后胸节常紧密愈合;腹部由9一12个腹节组成,有时可见腹节减少到3-5个,有翅昆虫在成虫阶段腹部除外生殖器及尾须外,其他附肢均消失。

二、体躯的分节方式

一般昆虫的幼期,相邻体节具环形凹陷,即节间褶(int-ersegmental fold),纵肌附着褶上,其体节相当于胚胎发育的真正体节,故称这种分节方式为初生分节。(primary se- gmentation),其体节称为初生节(primary segment) 具有初生分节方式的昆虫体躯几乎可以向任何方向弯曲或活动。

在成虫体壁的骨化过程中,相当于初生分节的节间褶也骨化了,里面形成前内脊,褶前一未经骨化的窄环,成为体节的分界(见下页图B),这种因体壁骨化而产生的分节方式称次生分节(secondary segmentation),所形成的节叫次生节或后生节(secondary segment)。纵肌收缩可使相邻体节在节间膜处相互套叠(见下页图C)。

三、体节的的分区与构造

昆虫的每个中间体节像一个前后无面盒子,由背、腹两面及两个侧面组成,各面间有时分界不明显,有时以膜质相连。

大多数成虫羽化后体壁很快硬化,这一过程叫骨化(sclerotization),背面的骨化区叫背板(tergum或复数terga),腹面的骨化区叫腹板(sternum,复数sterna),侧面的骨化区叫侧板(pleuron,复数pleura)。这些骨化的区域通常被膜质部分或沟缝分割成若干小片,即骨片(sclerite),由背板分割成的小片叫背片(tergite),由腹板分割成的小片叫腹片(sternite),由侧板分割成的小片叫侧片(pleurite)。

昆虫体表常有不少如刺、毛、瘤、皱、脊等突出物及沟、缝等凹陷部分,沟(sulcus,复数sulci)是骨板褶陷而在体表留下的狭槽;沟下陷入部分成脊状或板状者称内脊(ridge),而成或刺状或叉状者叫内突(apodeme);这些内突与内脊构成了昆虫的内骨骼(endoskeleton)。 缝(suture): 两骨并接的界线。

四、附肢

体躯具有分节的附肢(appendage)是节肢动物共同的特点,昆虫在胚胎发育时几乎各体节均有1对可以发育成附肢的管状外长物或突起,到胚后发育阶段,一部分体节的附肢已经消失,一部分体节的附肢特化为不同功能的器官。通过比较附肢的构造,可以推断各类群间的演化关系。

昆虫的附肢多为6节,一般不超过7节,各节基部具控制该节活动的肌肉;若某个节又分成几个亚节,则亚节内不具有控制亚节活动的肌肉。

大部分情况下,附肢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也有些种类的附肢基部与体壁紧密结合而使基节失去了活动能力。

第二章 昆虫的头部及颈部

头部 (head): 是昆虫体躯的第一个体段 , 由数个体节愈合而成 ; 头壳坚硬 , 以保护脑和适应取食时强大的肌肉牵引力。

头壳表面着生有触角、复眼与单眼 , 前下方生有口器 ,后面有头孔 。

第一节 头部的分节

昆虫的头壳由于没有分节的痕迹,所以头部的分节(segmentation)至今仍存在着争论,形态学家们根据胚胎学与比较形态学研究结果提出了不同的学说,有3,4,5,6,7,8,9节说之多。昆虫学家们广为接受的是Rempel(1975)提出的原头区加6节学说(图6—1A)。 每个体节在胚胎发育期应具备:

1对神经节 1对体腔囊 1对附肢

第二节 头壳的基本构造

一、头壳上的线与沟

(1)蜕裂线(ecdysial line或ecdysial suture):倒“Y”型线,起自胸部背中央,伸至复眼间分叉成两条侧臂,幼虫脱皮时由此裂开。

蜕裂线在若虫或幼虫阶段明显,不全变态成虫中部分或全部保留;全变态成虫均无蜕裂线。

(2)颅中沟(midcranial sulcus):与蜕裂线中干愈合,其色深,且通过蜕裂线的交叉点。

(3)额唇基沟(frontoclypeal sulcus): (4)额颊沟(frontogenal sulcus): (5)围眼沟(ocular sulcus): (6)颊下沟(subgenal sulcus): (7)后头沟(occipital sulcus):

(8)次后头沟(postoccipital sulcus):

二、头壳的分区 (1)颅顶(vertex) (2)额唇基区(frontoclypeal area) (3)围角片(antennal sclerite); (4)后唇基(postclypeus); (5)前唇基(anteclypeus);

(6)围眼片(ocular sclerite); (7)颊(gena);

(8)颊下区(subgenal area); (9)口侧区(pleurostoma); (10)口后区(hypostoma);

(11)口后片(hypostomal sclerite); (12)口后桥(hypostomal bridge); (13)后头区(occipital area);

(14)次后头区(postocoipital area); (15)后颊(postgena); (16)后头(occiput);

三、头部的内骨骼

昆虫头部的坚硬不仅是由于各节间紧密愈合和有多条次生沟的内脊的支撑,而且还在于头壳内有着特殊的内骨骼。

昆虫头部的内骨骼统称为幕骨(tentorium)(图6-3),主要由一对幕骨前臂(anterior tentorial arms)与一对幕骨后臂(posterior tentorial arms)组成。

第三节 头部的感觉器官

昆虫的头部着生有昆虫的主要感官,如触角、复眼、单眼。在口器各组成部分上也有感觉器。

一、触角

(一)触角的基本构造

昆虫的触角由3节构成,分别为柄节、梗节、鞭节。 (二) 触角的类型

1.刚毛状(setaceous):触角短,柄节、梗节较粗大,鞭节细似刚毛,如蝉、蜻蜓等的 触角。

2.线状(filiform):触角细长,鞭节各节大小、形状相似,向端部逐渐变细。如蝗虫、天牛等的触角。

3.念珠状(moniliform):鞭节由多个近似圆球形、大小相似的小节组成,形似一串念珠。如白蚁的触角。

4.棒状(clavate):结构似线状,但近端部数节膨大如棒。如蝴蝶、蚁蛉的触角。

5.锤状(capitate):似球杆状,但触角短,端部数节突然膨大(末端平截),形似锤状。如瓢虫的触角。

6.锯齿状(serrate):鞭节各亚节的端部一角向一侧突出,似锯齿。如芫菁雄虫的触角。

7.栉齿状(pectinate):鞭节各亚节向一侧显著突出,似梳子。如豆象雄虫的触角。

8.羽状(plumose):鞭节各亚节向两侧显著突出,似羽毛。如雄蛾的触角。 9.肘状(geniculate):柄节特别长,梗节短小,鞭节由若干大小相似的亚节组成,基部柄节与鞭节之间呈膝状或肘状弯曲。如胡蜂、象甲等的触角。 10.环毛状(whorled): 11.具芒状(aristate): 触角短,一般为3节,端部一节膨大,其上有一刚毛状的构造,称为触角芒,芒上有时还有许多细毛。如蝇类的触角。

12.鳃状(lamellate): 鞭节的端部数节(3—7节)延展成薄片状迭合在一起,状如鱼鳃。如金龟类的触角。 (三) 触角的功能

主要功能:嗅觉、触觉与听觉 特殊功能:

芫菁雄虫触角:交配时抱握雌虫; 魔蚊幼虫触角:捕获猎物; 仰泳蝽触角:游泳时平衡身体; 水龟虫触角:潜水时帮助呼吸;

二、复眼

复眼(compound eyes或eyes)是昆虫最重要的一类视觉器官,能辨别出近距离的物体,特别是运动着的物体。 昆虫复眼一般具有一下几方面特征:

复眼多位于头部侧上方,常为圆形或卵圆形,一般由若干个大小一致的小眼(ommatidium,复数ommatidia)组成。 昆虫复眼的小眼数目变化甚大。

复眼的大小与种类及性别有很大关系,根据复眼连接的方式可以分为接眼式和离眼式。

三、单眼

昆虫的单(ocellus,复数ocelli)包括背单眼(dorsal ocelli)和侧单眼(lateral ocelli)两类,它们只能感受光线的强弱与方向而无成像功能。

第四节 口 器

口器(mouthparts)又叫取食器(feeding apparatus), 昆虫因食性及取食方式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口器。大体上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口器为咀嚼式,取食液体食物的昆虫口器为吸收式,兼食固体和液体食物的昆虫口器为嚼吸式;其中吸食表面液体的昆虫口器为舐吸式或虹吸式,而吸食寄主内部液体的昆虫口器为刺吸式、锉吸式或捕吸式。在这些类型的口器中以咀嚼式口器最为原始。

一、咀嚼式口器(chewing mouthparts或biting mouthparts或mandibulate mouthparts) 咀嚼式口器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坚硬而发达的上颚,用以咬碎食物,并把它们吞咽下去。直翅目昆虫口器最为典型。口器的上唇、上颚、下颚与下唇围成的空隙称为口前腔(Preoral cavity)。舌在口前腔的中央,将口前腔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的部分称为食窦(cibarium),前肠开口于此处,食物在此经咀嚼后送入前肠;后面部分称为唾窦(salivarium),唾腺在此开口,唾液流出后,在口前腔与食物相混合。 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与舌5部分组成。

1.上唇(1abrum):是悬于唇基前缘的一双层薄片,由唇基上唇沟与唇基分界,作为口器的上盖,可以防止食物外落。上唇的前缘中央凹入,外壁骨化;内壁膜质柔软,上有密毛和感觉器,称为内唇(epipharnx)。上唇内部有肌肉,可使上唇作前后运动。

2.上颚(mandible):位于上唇的后方,是由头部附肢演化而来的1对坚硬的锥状构造。上颚的前后有两个关节,连接在头壳侧面颊下区的下方。上颚端部具齿的部分称为切齿叶(incisor lobe),用以切断和撕裂食物;基部与磨盘齿槽相似的粗糙部分称为臼齿叶(moIar lobe),用以磨碎食物。

颚基部具有起源于头颅内的两束肌肉,即强大的收肌和较小的展肌,这两束肌肉分别着生在上颚的两个肌键(收肌键和展肌键)上,两束肌肉的收缩使上鄂沿两个关节的连线为轴左右活动。

3.下颚(maxillae):位于上颚的后方和下唇的前方,也是由头部的1对附肢演变而来,左右成对,可辅助取食。下颚可分为以下5个部分。

(1)轴节(cardo): 是基部的三角形骨片,基部有一个突起与头壳的侧下缘相连。

(2)茎节(stipes): 是轴节下方的一个长方形骨片,有膜与轴节相连,故可活动。其外缘有一个小片或小突起,上面着生下颚须,叫做负颚须节(palpifer)。

(3)外颚叶(galea): 着生在茎节前端外侧的一个不甚骨化的匙状构造,也称为“盔节”。

(4)内颚叶(1acinia): 是位于茎节前端内侧的一个较骨化、端部具齿的叶片,也称为“叶节”。 内、外颚叶具有协助上颚刮切食物和握持食物的作用。 (5)下颚须(maxillary palpus): 着生在茎节外缘的负颚须节上,一般分为5节,有触觉毛,具有嗅觉和味觉的功能。

4.下唇(1abium): 下唇位于下颚的后面、头孔的下方,构造与下颚相似,相当于1对下颚愈合而成,故又称第2下颚。具有托挡食物的作用。

(1)后颏(postmentum): 位于下唇的基部,相当于下颚的轴节,着生在后头孔下面的薄膜上,通常分为前后两个骨片,后端的骨片称为亚颏(submentum),前端的骨片称为颏(mentum)。后颏不能活动。

(2)前颏(prementum): 是连在后颏前端的部分,相当于下颚的茎节,可以活动。

(3)侧唇舌(paragLoa): 是位于前颏端部外侧的l对较大的叶状构造,相当于下颚的外颚叶。

(4)中唇舌(gloa): 是前颏端部内侧即两侧唇舌之间的1对小突起,相当于下颚的内颚叶。蝗虫的中唇舌不对称,左面的一个不很明显,而右面的一个则明显可见。

(5)下唇须(1abialpalpus): 着生在前颏侧后方的一块骨片即负唇须节(palpiger)上,节数较下颚须少,一般只有3节,亦较下颚须短。下唇须也生有感觉毛,起感触食物的作用。

5.舌(hypopharynx):位于头壳腹面中央,是头部颚节区腹面扩展而成的一个囊状构造,不是头部的附肢。舌壁具有很密的毛带和感觉区,司味觉作用。舌有肌肉控制伸缩,帮助运送和吞咽食物。

二、嚼吸式口器

嚼吸式口器(chewing—lapping mouthparts)仅为一部分高等膜翅目昆虫的成虫所特有,是兼有咀嚼与吸收两种功能的口器。其主要特点是下颚和下唇特化为可以临时组成吸食液体食物的喙。

上唇和上颚保持咀嚼式口器的形式。上颚发达,主要用于采集咀嚼花粉和筑蜂巢。

下颚的外颚叶延长成刀片状,内颚叶和下颚须较退化。

下唇的颏是一块三角形的骨片,前颏是一块近于长方形的槽状骨片,中唇舌和下唇须延长,中唇舌的腹面凹陷成一纵槽,端部膨大成瓣状构造,侧唇舌不发达。

蜜蜂在取食花蜜或其它液体食物时,下颚的外颚叶覆盖在中唇舌的背、侧面,形成食物道。下唇须贴在中唇舌腹面的槽沟上形成唾液道。中舌瓣有刮取花蜜的功能,借唧筒的抽吸作用将花蜜或其它液体食物吸入肠内。蜜蜂的唧筒是一个大形的肌肉囊,位于头颅内脑的前方,由咽喉、口腔、食窦合成。该唧筒不仅有抽吸作用,还可以回吐食物,帮助酿蜜及哺喂后蜂和幼虫。吸食完毕,下颚和下唇临时组成的喙管又分开,分别弯折于头下,此时上颚便发挥其咀嚼功能。

三、舐吸式口器

舐吸式口器(sponging mouthparts)是双翅目蝇类特有的口器。家蝇Musca domestica的口器是其典型代表。

家蝇口器的上颚消失,下颚除保留1对下颚须外,其余部分也消失。在其头下可见一粗短的喙,喙由基喙(basiproboscis)、中喙或喙(mediproboscis或haustellum)和端喙(distiproboscis)3部分组成。

基喙最大,略呈倒锥状,以膜质为主,是头壳的一部分,其前壁有一马蹄状的唇基,唇基前生有l对棒状不分节的下颚须。

中喙是真正的喙,略呈筒状,由下唇前颏形成。其后壁骨化为唇槽鞘,前壁凹陷成为唇槽。上唇长片状,内壁凹陷成为食物道,盖合在唇槽上。舌成为一小形刀片状,内在唇槽上。舌成为一小形刀片状,内有唾道,位于唇槽内,封合食物道。由于基噪为膜质而有弹性,所以平时中晓可折叠于头下或缩入头内,只有在取食时伸直。

端喙是位于中喙末端的两个大形的椭圆形瓣,一般称为唇瓣(1abella)。唇瓣腹面膜质,并有很多条环沟,形似气管,常称为拟气管(pseudotracheae)。每一唇瓣上的环沟通至1条纵沟,纵沟连到两唇瓣基部间的小孔即前口(prestomum),但也有一部分环沟直接通向前口。 前口与食物道相通,唾液也从前口分泌出来。

唇瓣可以活动,不取食时,唇瓣腹向并合,拟气管隐藏起来。取食时,有时两唇瓣平展,借食窦唧筒的抽吸作用,使液体食物通过拟气管进入前口,拟气管还有过滤作用;

四、刮吸式口器

刮吸式口器(scratching mouthparts)见于双翅目蝇类幼虫中。

口器十分退化,只能见到1对口钩(mouth—hook),用于刮破食物,然后吸食汁液及固体碎屑。口钩可能是高度骨化的次生构造。

五、虹吸式口器

虹吸式口器(siphoning mouthparts)为鳞翅目成虫(除少数原始蛾类外)所特有,其显著特点是具有一条能卷曲和伸展的喙,适于吸食花管底部的花蜜。 其上唇为一条很狭的横片。上颚消失。下颚的轴节和茎节缩入头内,但1对外颚叶十分发达,组成一个卷曲呈钟表发条状的吻。每一外颚叶内壁各有一条纵沟,互相嵌合成一条食物道,有的还保留1对不发达的下颚须。下唇退化为一小的三角形区,但下唇须发达,通常3节。舌亦退化。

六、捕吸式口器

捕吸式口器(grasping—sucking mouthparts)为脉翅目昆虫的幼虫所独具,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对的上、下颚分别组成一对刺吸构造,因而又有双刺吸式口器之称。

主要特点是上颚长而宽,端部尖,呈镰刀状,沿其内缘有一纵沟。下颚的轴节、茎节均很小,下颚须消失,但外颚叶发达,呈细镰刀状,并嵌合于上颚的纵沟上组成一食物道。端部开口,基部通向口腔。下唇较小,具下唇须。 在捕食时由上、下颚组成的捕吸器刺入猎物体内,接着将消化液经食物道注入猎物体内,进行肠外消化,然后将猎物举起使消化好的物质流入口腔,最后只剩下一层猎物皮(躯壳)而被抛弃。

七、锉吸式口器

锉吸式口器(rasping—mouthparts)为缨翅目昆虫蓟马所特有,各部分的不对称性是其显著特点。

蓟马的头部向下突出,呈短锥状,端部具有一短小的喙,喙由上唇和下唇组成,内藏舌和由左上颚及1对下颚所形成的3根口针。右上颚已消失或极度退化,不形成口针。左上颚发达,形成粗壮的口针,是主要的穿刺工具。因此这类口器的特点是上颚不对称,两下颚口针组成食物道,舌与下唇间组成唾道。取食时,先以上颚口针锉破寄主表皮,使汁液流出,然后以喙端密接伤口,靠唧筒抽吸作用将汁液吸入消化道内。

八、刺舐式口器

刺舐式口器(piercing-sponging mouthparts)为吸血性双翅目虻类昆虫所特有。

九、刺吸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piercing—sucking mouthparts)是取食植物汁液或动物血液的昆虫所具有的既能刺入寄主体内又能吸食寄主体液的口器,为同翅目、半翅目、蚤目及部分双翅目昆虫所具有,虱目昆虫的口器也基本上属于刺吸式。此处仅以蝉的口器对此类口器加以简介。不同种类的具有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口器构造有一定的差异。

刺吸式口器的主要特点是:上颚和下颚延长,特化为针状的构造,称为口针(stylet);下唇延长成分节的喙(rostrum),将口针包藏于其中,食窦和前肠的咽喉部分特化成强有力的抽吸机构——咽喉唧筒。现以蝽的口器为例说明其构造和功能。蝽的上唇位于唇基的前下方,呈细三角片状,较短,紧贴于下唇沟上。上颚为细长口针,较下颚略粗;端部具细的倒齿,为穿刺器官。下颚亦为细长口针,每一下颚内侧有两条纵沟,两下颚嵌合成为两条管道,前面略粗者为食物道(food canal),后面略细者为唾液道(salivary canal)。下颚口针由内颚叶特化而成,外颚叶和下颚须均已消失。两对上、下颚口针以沟脊嵌合在一起,只能上下滑动而不能分离。下唇3—4节,形成长的喙,喙的前壁凹陷形成一条纵沟,称为唇槽,以容纳上、下颚口针。喙由下唇前颏特化而成,下唇须消失。舌位于口针基部,短小、圆锥形。

十、口器的类型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昆虫的口器类型不同,为害方式也不同,因此采用防治害虫的方法也就不相同。了解昆虫口器的构造类型;不仅可以知道害虫的为害方式,而且对于正确选用农药及合理施药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熟悉害虫的口器类型与被害特征后,即使害虫已经离开寄主,也可以根据被害状大致判明害虫的类别。 咀嚼式口器的昆虫取食固体食物,咬食植物各部分组织,造成机械损伤。如蝗虫、粘虫等咬食叶片、茎秆,造成寄主植物残缺不全,甚至把庄稼吃成光秆;有的将叶片咬成许多孔洞,或仅剥食叶肉而留下叶脉,如叶甲;有的吐丝缀叶潜居其中为害,如卷叶蛾、螟蛾;有的蛀入树干边材或木质部,蛀成各种形状的“隧道”,如天牛、吉丁虫等。对于这些害虫一般采用胃毒剂(stomach poison)或触杀剂(contact poison)进行防治。对于蛀茎、潜叶或蛀果等钻蛀性害虫,因只是短时间暴露在外,故施药时间应掌握在害虫蛀入之前;对于地下害虫,一般使用毒饵、毒谷,使之和食物一起吞下,导致它们死亡。

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如蝽、蚜虫、叶蝉和飞虱等为害的植物,外表没有显著的残缺与破损,但造成生理伤害。植物叶片被害后,常出现各种斑点或引起变色、皱缩或卷曲。倍蚜、瘿蜂等为害的植物,叶面隆起,形成虫瘦。幼嫩技梢被害后,往往变色萎蔫。蝽、蚧类等为害的植物也可形成畸形的丛生枝条。此外,昆虫在取食时,可将有病植株中的病毒吸入体内,随同唾液注入健康的植株中,引起健康植株发病,如小麦的黄矮、丛矮等病毒就是由蚜虫、飞虱传播的。对于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一般使用内吸杀虫剂(systemicinsecticide)防治效果最好,触杀剂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胃毒剂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则不能奏效。

虹吸式口器的昆虫吸食暴露在植物体外表的液体,根据这一习性可将胃毒剂制成液体毒饵,使其吸食后中毒,如目前常用的糖酒醋诱杀液等。

第五节 头部的变化与适应

一、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及与环境的关系 昆虫的感觉器官主要集中在头部,特别是触角与复眼对昆虫的生存及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大小、形状等均与觅食、求偶等功能相适应。 不同环境中的昆虫,感觉器官的进化总是向着适应环境条件的方向发展。

二、口器着生位置与功能的适应

昆虫由于取食方式的不同,口器的形状与着生的位置也出现了明显变化,根据口器着生的方向,可以将昆虫的头部形式分为3大类。

(1)下口式(hypognathous): 口器向下,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大致垂直,称为下口式。大多数取食植物茎、叶的昆虫如蝗虫和鳞翅目的大多数幼虫属此类型。该类型昆虫的取食方式比较原始。

(2)前口式(prognathous): 口器向前,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成一钝角或近于平行,称前口式。很多捕食性及钻蛀性昆虫属此类型。如步甲、潜叶蛾幼虫等。

(3)后口式: (opisthognathous) 口器向后,头的纵轴与虫体纵轴成一锐角,称为后口式。常见于刺吸式口器昆虫,如蝉、蝽、蚜虫等。

第六节 昆虫的颈部

在胸部和头部之间有一膜质环,称为颈(cervicum),颈通常缩入前胸内。在颈膜上具有一些小骨片,称为颈片(cervical sclerites),背、腹、侧区各有1对,其中以两侧的侧颈片(cervapleuron)最为多见和重要。侧颈片由两片组成,互相顶接并呈一夹角。侧颈片前端称为前侧颈片(cervepisternum),其前方与后头突支接;后端称为后侧颈片(cervepimeron),其后方与前胸的前侧片形成关节。侧颈片上着生有起源于头部和胸部的肌肉,这些肌肉以及背腹纵肌的伸缩活动,可使头部前伸或后缩,及上下倾斜和左右活动。

第三章 昆虫的胸部

胸部由3节组成,由前向后依次分别称为前胸(prothorax)、中胸(mesothorax)和后胸 (metathoraX)。每一胸节各具足1对,分别称为前足(fore leg)、中足(median leg)和后足 (hind leg)。大多数昆虫在中、后胸上还各具有1对翅(wings),分别称为前翅(fore wings)和后翅(hind wings)。中、后胸具翅,故又称为具翅胸节(pterothorax)。

第一节 胸部的基本构造

一、前胸

大多数昆虫的前胸由于与飞行无关而结构比较简单,如大部分蜻蜓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昆虫的前胸常比中、后胸小得多。另一方面,由于前胸不受飞行机械的制约,使其具有变异的可能性。前胸的结构一般分为一下3个部分:

(1)前胸背板;(2)前胸侧板;(3)前胸腹板

二、具翅胸节

具翅胸节的背板、腹板及侧板都很发达,并且彼此紧密联接,形成一个坚强的飞行支持构造。 (1)背板

具翅胸节背板一般具3条沟,分别为

前脊沟(antecostal sulcus):由初生分节的节间褶发展而来,其内的前内脊发达,形成悬骨,是背纵肌着生的地方。

前盾沟(prescutal sulcus):位于前脊沟后的一条横沟。

盾间沟(scutoscutellar sulcus):通常呈“八”形的沟,位于背板后部,内脊较强大,盾间沟的地位和形状很不固定,有的甚至全部消失。 3条横沟把背板分为4个片,从前至后依次为

端背片(acrotergite):是前脊沟前的一块狭条骨片。在翅发达的胸节,其后一节的端背片常向前扩展与前一节的背板紧接,而在前脊沟的后面发生一条窄小的膜质带,这一端背片就形成了前一节的后背片(postnotum)。

前盾片(prescutum):前脊沟与前盾沟间的狭片,其大小和形状变化很大。 盾片(scutum):前盾沟与盾间沟之间的骨片,通常很大。

小盾片(scutellum):盾间沟后的一块小形骨片,通常呈三角形。

背板的侧缘有前、后两个突起与翅相连接的关节构造,前面的突起称前背翅突(anterior notal wing procees),与翅基部第一腋片相支接;后面的突起称后背翅突(posterior notal wing procees)。它们分别与翅基第1腋片和第3或第4腋片相接,作为翅基的支点。小盾片两侧与翅后缘的腋索相交接。前盾片也常向外或腹面突出,与侧板的前侧片相接,形成翅前桥(prealare)。后背片与侧板的后侧片相接,形成翅后桥(postalare)。具翅胸节背板上的沟和所划分的骨片,在各类昆虫中变化甚大。 (2)侧板

具翅胸节的侧板发达,在侧翅突与侧基突之间的侧沟把侧板分为前侧片与后侧片,两侧片中部的横沟把侧板分为4片,分别叫上前侧片(anepisternum)与下前侧片(katepisternum)上后侧片(anepimeron)与下后侧片(katepimeron),在侧翅突前后的两个膜质区中各有一两个小骨片,统称上侧片,在侧翅突前面的骨片叫前上侧片(basalare),在侧翅突后面的叫后上侧片(subalare)。有些昆虫基节窝的前方有一个小骨片,称基前转片(trochantin)。 (3)腹板

昆虫具翅胸节腹板上常有两个明显的沟,前面的一条称前腹沟(presternal sulcus),后面的称腹脊沟(sternacostal sulcus);此外,还有一些膜或缝。这些沟、膜或缝把腹板分为4片,即前腹片(presternum)、基腹片(basisternum)小腹片(sternellum)及间腹片(intersternite),其中前3片由主腹片(eusternum)分隔而来,主腹片又称具叉腹片,间腹片又叫具刺腹片(spinasternite)。

背板、侧板与腹板可在翅的前后与胸足基节前、后相愈合或接触,分别形成翅前桥(prealare)、翅后桥(postalare)与基前桥(precoxale)、基后桥(postcoxale)。

第二节 胸部的内骨骼

一、背部的内骨骼

昆虫背部的内骨骼称悬骨(phragmata,单数phragma),有翅昆虫的成虫一般具有3对悬骨,只有少数昆虫仅具2对悬骨。(见下页图)

二、侧面的内骨骼

具翅胸节的侧内脊向内下方延伸形成臂状的侧内突(ple-ural apophysis)(见下页图D),相对比较简单。

三、腹面的内骨骼

腹内突与内刺突共同组成了腹面的内骨骼。

第三节 胸足的构造与类型

一、胸足的基本构造

胸足(thoracic legs)是着生在各胸节侧腹面基节臼(或称基节窝)(coxal cavity)里的成对附肢。成虫的足由6节组成,节与节之间常有一两个关节相支接。

(1)基节(coxa,复数coxae):是胸足的第1节,通常与侧板的侧基突相支接,形成关节窝(articular socket),为牵动全足运动的关节构造。基节常较短粗,多呈圆锥形。

(2)转节(trochanter):是足的第2节,一般较小,基部由两个关节与基节相连,端部以背腹关节与腿部紧密相连而不能活动。转节一般为l节,只有少数种类如姬蜂等的转节为2节。

(3)股节(femur,复数femora):常为足中最强大的一节,末端同胫节以前后关节相接,两关节的背腹面有较宽的膜,腿节和胫节间可作较大范围活动,使胫节可以折贴于腿节之下。

(4)胫节(tibia,复数tibiae): 常细长,较腿节稍短,边缘常有成排的刺,末端常有可活动的距。控制胫节活动的肌肉源自腿节。

(5)跗节(tarsus,复数tarsi):常较短小,成虫跗节分为2一5个亚节,各亚节间以膜相连,可以活动。但原尾目、双尾目、一些弹尾目,以及多数全变态昆虫的幼虫的跗节不再分亚节。有的昆虫如蝗虫等的跗节腹面有较柔软的垫状物,称为跗垫,可用于辅助行动。

(6)前跗节(pretarsus,复数pretarsi):是胸足最末一节,在原尾目、弹尾目等较低等昆虫中, 前跗节为一爪状的构造。在一般昆虫中,前跗节退化而被两个侧爪所取代。爪(claw)微弯而坚硬,基部以膜与跗节相连。前跗节常有一骨片陷入跗节内,称为掣爪片(unguitractorplate),为爪的缩肌着生处。爪在各目昆虫中变化较大。双翅目昆虫在掣爪片上往往具一片状或刺状突起,称为爪间突(empodium);有的爪在基部发生一个爪下的瓣状构造,称为爪垫(pulvillus)。前跗节及跗节上的垫状构造多为袋状,内充血液,下面凹陷,便于吸附在光滑物表面,有时垫状构造的表面被覆着管状或鳞片状毛,称粘吸毛或鳞毛,毛的末端为腺体分泌物所湿润,以辅助攀缘。

二、胸足的类型 大部分昆虫的足是适于行走的器官,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足的功能与形态出现了一些变化,根据其结构与功能,可把昆虫的足分为不同的类型,常见的类型有8种。

(1)步行足(walking legs):昆虫中最普通的一类胸足。一般比较细长,适于步行。没有显著的特化现象,但在功能上仍表现出一些差异。

(2)跳跃足(jumping legs):腿节特别发达,肌肉多,胚节细长而健壮,末端距发达。多为后足所特化,用于跳跃。如蝗虫的后足。

(3)捕捉足(grasping legs):基节通常特别延长,腿节的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其内,形似铡刀,用以捕捉猎物。有的腿节和胫节还有刺列,以抓紧猎物,防止逃脱。如螳螂的前足。

(4)开掘足(digging legs):形状扁平,粗壮而坚硬。胫节外缘具坚硬的齿,状似钉钯,适于掘土。如蝼蛄、金龟子等的前足

(5)游泳足(swimming legs):多见于水生昆虫的中、后足,呈扁平状,生有较长的缘毛,用以划水。如龙虱等的后足。

(6)抱握足(clasping legs):为雄性龙虱所特有,其前足第1—3跗节特别膨大,其上生有吸盘状构造,在交配时用以抱持雌虫身体。

(7)携粉足(pollen-carrying legs):是蜜蜂类用以采集和携带花粉的构造,由工蜂后足特化而成。胫节宽扁,两边有长毛,构成携带花粉的“花粉篮”,第l跗节长而扁,其上有l0一12排横列的硬毛,用以梳理体毛上粘附的花粉,称“花粉刷”。胫节末端有一凹陷,与第1跗节的瓣状突构成“压粉器”。两后足互相刮集第l跗节上的花粉于“压粉器”内,压成小的花粉团。由于跗节折向胫节,而将花粉团挤入花粉篮基部。

(8)攀握足(clinging legs):为虱类所特有。其跗节仅为1节,前跗节为大形钩状的爪,胫节外缘有一指状突,当爪向内弯曲时,尖端可与胫节的指状突密接,可牢牢夹住寄主毛发。

第四节 翅

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能飞翔的动物,也是动物界中最早出现翅的类群。翅的获得不仅扩大了昆虫活动和分布的范围,也加强了昆虫活动的速度,使昆虫在觅食、求偶、寻找产卵和越冬越夏场所以及逃避敌害等多方面获得了优越和竞争能力,是昆虫纲成为最繁荣的生物类群的重要条件。

一、翅的起源

昆虫翅的起源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影响较大的学说有3种,即气管鳃翅源说(tracheal gill theory)、侧背叶起源说(paranotal theory)及侧板起源说(pleuron theory)。

二、翅的基本结构与类型

(一)翅的基本结构 翅一般近三角形,所以有3缘3角。3缘分别为前缘(costal margin),后缘 (inner margin),外缘(outer margin)。3角分别为肩角 (humeral angle),顶角(apical angle),臀角(anal angle)。 新翅类的昆虫为了适应翅的折叠与飞行,翅上有3条褶线

基褶、臀褶和轭褶将翅面分为4区:腋区(axillary region)、臀前区(remigium)、臀区(vannal region)、轭区(jugal reg-ion)。 (二)翅的类型

(1)膜翅(membranous wing): 质地为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蜂、蜻蜓的前后翅;甲虫、蝗虫等的后翅。

(2)毛翅(piliferous wing): 质地也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一层较稀疏的毛。如石娥等毛翅目昆虫的前、后翅。 (3)鳞翅(lepidotic wing): 质地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有密集的鳞片。如蛾、蝶类等鳞翅目的前、后翅。

(4)缨翅(fringed wing): 质地也为膜质,翅脉退化,翅狭长,在翅的周缘缀有很长的缨毛。如蓟马等缨翅目的前、后翅。

(5)半覆翅(hemitegmen):臀前区革质,其余部分膜质,翅折叠时臀前区覆盖臀区、轭区起保护作用。如竹节虫的后翅。

(6)覆翅(tegmen,复数tegmina): 质地较坚韧似皮革,翅脉大多可见,但不司飞行,平时覆盖在体背和后翅上,有保护作用。蝗虫等直翅目昆虫的前翅属此类型。

(7)半鞘翅(hemielytron,复数hemielytra): 基半部为皮革质,端半部为膜质,膜质部的翅脉清晰可见。蝽类等半翅目的前翅属此类型。

(8)鞘翅(elytron,复数elytra): 质地坚硬如角质,不司飞翔作用,用以保护体背和后翅。甲虫等鞘翅目昆虫的前翅属此类型。

(9)棒翅(halter):双翅目昆虫和雄蚧的后翅退化,形似小棍棒状,无飞翔作用,但在飞翔时有保持体躯平衡的作用。捻翅目雄虫的前翅也呈小棍棒状,但无平衡体躯的作用,称为拟平衡棒(pseudo—halter)。

三、翅脉与脉序及翅室 (一)翅脉及其类型

1.翅脉的概念:翅面在有气管的部位加厚,就形成了昆虫的翅脉。翅脉的主要作用是加固翅膜。其分支与排列形式称为脉序或脉相(venation)。

2.翅脉的类型:(1)纵脉与横脉:从翅基布发出伸岛翅边缘的脉,称为纵脉;横列在纵脉之间的短脉称为横脉。

(2)凸脉与凹脉:在较低等的昆虫中,翅呈半开式纵向扇折,隆起处的脉是凸脉,低处的脉是凹脉,凸凹相间,更增加了翅膜的坚韧性。较高等昆虫的翅膜平展,凸凹脉趋于消失。 (3)副脉、闰脉与系脉;

副脉(acceory veins):作为原有纵脉的分支,命名是在原有纵脉的简写字母后面顺序附以小写a、b、c等;

加插脉或闰脉(intercalary veins),是在两条相邻的纵脉间加插较细的游离纵脉,或仅以横脉与邻脉相接,通常在其前一纵脉的简写字母前加一大写“I”表示。

系脉(serial veins):常两条或多条翅脉段连接成1条翅脉,称为系脉,命名时可与两脉间以“&”或“一”相连。 (二)脉序、假想原始脉序、脉的变化 1.脉序(venation):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

2.假想原始脉序:康—尼脉系(Comstock—Needham system) 前缘脉(Costa,C):位于翅的最前方,通常是一条不分支的凸脉,一般较强壮,并与翅的前缘合并。在飞行过程中,可起到加强前翅切割气流的作用。 亚前缘脉(Subcosta,Sc):位于前缘脉之后,通常分为2支,分别称为第1亚前缘脉(Scl)和第2亚前缘脉(Sc2)。均为凹脉。

径脉(Radius,R):通常是最发达的脉,共分5支。主干是凸脉,先分成2支,第1支称为第1径脉(R1),直伸达翅的边缘;后一支称为径分脉(Radial sector,Rs),是凹脉,再经2次分支,成为4支,即第

2、

3、

4、5径脉(R2一R5)。

中脉(Media,M):位于径脉之后,近于翅的中部。其主干为凹脉,分成前中脉 (anterior media,MA)和后中脉(posterior media,MP)两支。前中脉是凸脉,又分为两支;后中脉是凹脉,分为4支。完整的中脉仅存在于化石昆虫及蜉蝣中,一般昆虫的前中脉已消失,只有4支后中脉,所以中脉常单独以M表示后中脉,即M1—M4。但蜻蜓目、绩翅目则相反,后中脉消失,仅存在前中脉。

肘脉(Cubitus,Cu):主干为凹脉,分成两支,即第1肘脉(Cul)和第2肘脉 (Cu2)。第1肘脉为凸脉,又分为2支,以Cu1a和Cu1b表示。

臀脉(AnaI,A):在臀榴褶后的臀区内,通常有3条,即lA、2A、3A,一般都是凸脉。有的昆虫臀脉可多至10余支。

轭脉(Jugal veins,J):仅存在于具有轭区的昆虫中,在臀脉之后,仅2条,较短,分别以Jl和J2命名。

肩横脉(humeralcrovein,h):连接C和Sc脉,位于近肩角处; 径横脉(radial crovein,r):连接Rl与R2;

分横脉(sectorial crovein,s):连接R3与R4或R2十3与R4十5; 径中横脉(radiomedial crovein,r—s):连接R4+5与Ml+2; 中横脉(medial crovein,m):连接m2与m3;

中肘横脉 (mediocubital crovein,m—cu):连接M3十4与Cul等。 (三)翅脉的变化

1.翅脉的增多:副脉、闰脉 2.翅脉的减少:合并、消失 (四)翅室(cells) 翅脉把翅面划分成的小区叫翅室,翅室分为闭室(closed cell或enclosed cell)和开室(open cell)。翅室用组成它的前缘的纵脉的简写而命名,但在具体类群中翅室又有不同的名称,如在膜翅目昆虫有中室、盘室、缘室等习惯称呼。

四、翅的关节、运动及翅的连锁 (一)翅的关节(articulation) 1.肩片(humeral plate):紧接前缘脉的1块小骨片。有的昆虫在肩片基部还有一块较大的肩板(tegula),覆盖于翅基部上方。 2.腋片(axillary plates或axillary sclerites):是位于腋区的小骨片,为有翅昆虫所共有。一般为3—4块,腹面凸凹不平,着生有直接翅肌,是翅与胸部接连及折叠的重要关节。

3.中片(median plates):位于腋区的中部,为内、外两块近三角形的骨片。前、后翅都有,是翅的重要折叠关节。内中片与第2及第3腋片相接,外中片外端与中脉和肘脉相接,二中片之间是基褶,翅折叠时,二中片沿基褶向上凸折。

在翅基部的关节膜的后缘常加厚而皱褶,起韧带作用,称为腋索(axillary cord) (二)翅的运动 翅的运动分为折叠与飞行两类 1.翅的折叠与张开:

折叠:第三腋片、中板、第二腋片 张开:前上侧片、第二腋片 2.昆虫飞行时翅的运动

上下拍动:间接翅肌---背纵肌、背腹肌 前后倾斜:直接翅肌---前上侧肌、后上侧肌 (三)双翅化与翅的连锁 1.双翅化(dipterization) 2.翅的连锁

昆虫的连翅器大体可分5类: (1)翅抱型(amplexi form)(图A):蝶类和一些蛾类如枯叶蛾、天蛾等,其后翅肩角膨大,并且有短的肩脉(humerelvein)突伸于前翅后缘之下,以使前、后翅在飞翔过程中动作一致。这类连锁也称膨肩连锁或翅抱型连锁。 (2)翅扼型(jugate form)(图B):低等的蛾类如蝙蝠蛾,前翅轭区的基部有一指状突起,称翅轭 (jugum),飞行时伸在后翅前缘的反面,前翅臀区的一部分叠盖在后翅上,将后翅夹住,以使前后翅保持连接。

(3)翅缰型(frenate form)(图C-D-E):在后翅前缘基部有1根或几根强大的刚毛,称为翅缰(frenulum),在前翅反面翅脉上有1簇毛或鳞片,称为翅缰钩(frenulum hook)。飞翔时以翅缰插入翅缰钩内以连接前后翅。大部分俄类属此种连锁方式。某些种类的雄蛾的翅缰仅有1根,而雌蛾可多达2—9根。雄蛾的翅缰钩位于前翅亚前缘脉下面,而雌蛾则位于前翅肘脉的下面,据此可鉴别某些蛾类的雌雄。 (4)翅褶型(fold form)(图F-G-H):在前翅的后缘有1向下卷起的褶,在后翅的前缘有1段短而向上卷起的褶,飞翔时前、后翅的卷褶挂连在一起,使前、后翅动作一致。如部分半翅目、同翅目昆虫等属此种连锁方式。

(5)翅钩连锁: 在后翅前缘中部生有1排小钩,称为翅钩(hamuli),翅钩向上及向后弯曲,在前翅后缘有1条向下卷起的褶,飞行时翅钩即挂在卷褶上,以协调前、后翅的统一动作,膜翅目及部分同翅目昆虫属此种连锁方式。 (6)翅嵌型(mosaic form)(图I):部分半翅目昆虫所特有,其前翅腹面爪片的端部有一个夹状构造,后翅前缘中部向上弯曲并加厚似铁轨,飞行时嵌入前翅的夹状构造中。

五、翅的变化及适应

翅的变化主要包括翅的退化、消失、大小、形状及质地的变化、多型与畸形的出现等,这些变化与昆虫本身的遗传物质的改变、环境条件的影响密切相关,有时形状与质地的改变常引起翅功能的转变。

第四章 昆虫的腹部 第一节 腹部的基本结构

昆虫的腹部(abdomen)是体躯的第3个体段,紧连于胸部之后。消化、排泄、循环和生殖系统等主要内脏器官即位于腹腔内,腹部后端还生有生殖附肢,因此腹部是昆虫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一、腹的外部形状

昆虫的腹部大多近纺锤形或圆筒形,常比胸部略细,以近基部或中部最宽,但也有一些奇特的形状。

二、腹部的节数及分区 (一)腹部的节数

昆虫腹部原始的节数应为12节(11腹节加尾节),但也有存在着节数增加或减少的现象。

(二)腹节的分区

1.脏节(visceral segments):第1—7腹节,每节两侧各生有l对气门,连同第8腹节上的气门,共有8对气门。有翅亚纲成虫的脏节上无附肢。 2.生殖节(genital segments):第

8、9腹节常保留有特化为外生殖器(genitalia)的附肢。具有外生殖器的腹节,称为生殖节(geital segments) 3.生殖后节(postgenital segments):生殖后节通常包括第l0—ll腹节,在原尾目成虫中还包括第12腹节,而在其它昆虫中,生殖后节最多2节。第10腹节的大小与尾须有关,由于尾须的肌肉起源于第10腹节背板,故尾须的肌肉发达,则此节相应地扩大。第l1节一般称为臀节,多数昆虫的臀节均甚退化。比较原始的种类在第11腹节上生有1对附肢,称为尾须(cerci)。第11节的背板盖在肛门之上,称为肛上板(epiproct),其侧板通常分为两块,位于肛门左右两侧,称为肛侧板 (peraproct)。

三、腹部的外骨骼

昆虫腹部有发达的背板及腹板,但侧板却很不发达,只有缨尾目和有翅亚纲昆虫腹部还保留有附肢的幼期昆虫腹部具侧板(见下图A),这是比较原始的结构。少数昆虫的某些腹节骨化成环状,背、腹、侧板更难区分(见下图F)。昆虫腹部的骨化类型见下图:

第二节 外生殖器及锁钥学说

昆虫的外生殖器(genitalia)是昆虫用以交配与产卵的器官,雌性外生殖器称产卵器(ovipositor),雄性外生殖器称交配器(copulatory organ)。

一、产 卵 器 (1)基本构造 产卵器常为管状构造,由3对称为产卵瓣(valvulae,单数valvula)的瓣状构造组成。着生在第8腹节上的一对产卵瓣称为第1产卵瓣(first valvulae)或称腹产卵瓣(ventral valvulae),其基部有第1载瓣片 (first valvifers)。着生在第9腹节的一对产卵瓣为第2产卵瓣(second valvulae),或称内产卵瓣(inner valvulae),其基部有第2载瓣片 (second valvifers)。在第2载瓣片上常有向后伸出的1对瓣状外长物,称为第3产卵瓣(third valvulae)或称背产卵瓣 (dorsal valvulae)。载瓣片相当于附肢的基肢片,第

1、2对产卵瓣是附肢的端肢节,而第3产卵瓣则是第9腹节附肢基肢节上的外长物 (2)产卵器的变异与适应

不同类群的昆虫具有不同形状的产卵器,低等昆虫(如原尾目昆虫)无特化的产卵器,有些昆虫的产卵器特化,而使功能变化,如蜜蜂、胡蜂等的产卵器变成了自卫或进攻猎物的器官。

二、交 配 器

(1)雄性外生殖器的类型 昆虫的雄性外生殖器可分两大类,一类为比较原始的昆虫如原尾目、蜉蝣目及部分革翅目昆虫所具,其外生殖器具有成对的阳茎(见下图A,B),另一类为多数有翅亚纲的昆虫所有阳茎为单一的管状或叶状构造。

(2)雄性外生殖器的基本结构

雄性昆虫的交配器包括将精子输入雌体的阳具(phallus)及交配时挟持雌体的l对抱握器(harpagones)。多数有翅亚纲昆虫的交配器都是由这两部分组成,但构造较为复杂而多变化,因此常作为鉴别昆虫某些近缘种的重要依据之一。

①阳茎(phallus);②抱握器(harpagones,单数harpago;claspers) ;

三、锁钥学说

锁钥学说(luck—and—key hypothesis)是Dufour1844年在研究了双翅目昆虫外生殖器构造之后提出的一种解释昆虫种间机械隔离的学说。

第三节 昆虫腹节的非生殖性附肢

一、尾须

尾须(cerci,单数cercus)是第11腹节的附肢。

二、无翅亚纲昆虫腹部的附肢

广义无翅亚纲的昆虫除了部分种类生殖后节上具尾须外,成虫脏节亦有成对的附肢,这是无翅亚纲区别于有翅亚纲的重要特征之一。 (1)弹尾目腹部的附肢

此目昆虫有了3对附肢:黏管(collophore)、握弹器(tenaculum)及弹器(spring organ)。

(2)缨尾目、双尾目、原尾目昆虫腹部的附肢

缨尾目和双层目昆虫的第2至第9腹节上各具1对附肢,原尾目昆虫成虫腹部的附肢比较简单,仅在第1至第3腹节上各有1对短小的圆柱形附肢。

三、有翅亚纲昆虫幼期腹部的附肢

有翅亚纲昆虫只有在幼期才有与行动有关的附肢,这些附肢又可分两大类。 (1)水生有翅亚纲昆虫幼期腹部的附肢; (2)陆生有翅亚纲昆虫幼虫腹部的附肢;

第三篇 昆虫的内部解剖和生理 第一章 昆虫内部器官的位置

昆虫与其他节肢动物一样,其体躯的外面为一层含有几丁质的躯壳,即体壁(tegument),躯壳内部充塞着各种组织和器官等。

昆虫的体腔是一个纵贯的通腔,由于昆虫的背血管是开放式的,昆虫的体腔又叫做血腔(haemocoele)。

昆虫的血腔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背膈和腹膈两个隔膜(diaphragm)在纵向把血腔分隔成两三个小血腔,称为血窦,分别为背血窦(dorsal sinus)、围脏窦(perivisceral si- nus)和腹血窦(ventral sinus)。

昆虫的内部器官,根据其特殊机能,可区分为\"个体生命器官\"和\"种繁殖器官\"两类(见下页图)。

纵贯于中央(即围脏窦)的一根管道是消化道(alimentary canal),位于中肠和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盲管是具排泄作用的马氏管(Malpighian tubules)。在消化道的背面是背血管(d- orsal veel),在它腹面是腹神经索(ventral nerve cord), 气管系统分布在消化道四周和腹面的内脏器官之间。肌肉系统(muscular system)则附着于体壁内脊、底膜下面、附肢和翅基关节以及内脏器官的表面,主要的内分泌腺体(endo- crine glands)位于头部、前胸内咽喉及气门气管附近。脂肪体(fat body),主要位于背血窦和围脏窦中。

生殖系统主要包括雌性的卵巢或雄性的睾丸,以及沿着后肠两侧延伸到消化道腹面的1对生殖管及其合并的公共管.

第二章 体 壁

体壁是身体的最外层,是由外胚层发育而来。体壁的功能:

1、起外骨骼的作用,维持体形,昆虫的千变万化全是由体壁决定的。

2、是一保护器官,免受外来微生物和其他物质的侵入,并且保持体内的水份不外散和外部的水份不进入。

3、体壁内陷形成的内骨骼可附着肌肉。

4、昆虫的抗张力,抗压力是由于体壁的作用,否则就象软体动物一样。

5、昆虫的体色、保护色是通过体壁来形成的。

6、体壁可特化为各种感觉器官、腺体。

7、作为营养的储备库。

第一节 体壁的构造

昆虫的体壁来源于外胚层,由里向外可分为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3部分(图10-1),表皮层是皮细胞分泌的产物,底膜则由血细胞分泌而成。

一、底膜(basement membrane) 是由血细胞分泌而成,主要成份为中性粘多糖(含糖蛋白的胶朊纤维);它是一个双层的构造,为一结缔组织,厚度仅为0.5μm它的作用是将皮细胞层与血腔分开,具有选择透性。

二、皮细胞层(epidermis) 是一单细胞层,其排列整齐,它来自外胚层的细胞层。皮细胞层有三个主要作用:

1、在脱皮过程中,消化、吸收旧表皮,分泌新表皮。分泌和吸收作用是由其顶端的原生质丝构成的孔道来进行的。

2、一部分皮细胞分化形成了腺体如唾液腺、毒腺、脱皮腺等,统称皮细胞腺。

3、特化、形成各种外长物如刚毛、鳞片、刺和距等等,以及感觉器官。皮细胞层为各相邻细胞间靠桥粒结构进行联结而成,皮细胞的形态结构随变态和脱皮周期而变化。

三、皮

表皮层(cuticle)是由皮细胞分泌的一种异质的非细胞层分为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3层。

(一)内表皮(endocuticIe) 内表皮是由皮细胞向外分泌所形成的最后一层,也是表皮层中最厚的一层,内表皮具有贮备营养成分的功能。 (二)外表皮(exocuticle) 外表皮是表皮中最坚硬的一层,是经过鞣化反应而形成的含骨蛋白层。 昆虫的内表皮和外表皮统称为前表皮(procuticle) (三)上表皮(epicuticle) 上表皮是表皮的最外层,不含几丁质,从内向外一般分为表皮质层、蜡层和护蜡层。

1.护蜡层(cement layer):是上表皮的最外层,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 2.蜡层(wax layer):位于护蜡层与表皮质层之间,主要成分是长链烃类和其他脂肪酸酯和醇。

3.表皮质层 由绛色细胞分泌而成,表皮质层又分内外两层。

第二节 表皮的化学成分

表皮的主要组分是几丁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脂类、色素和无机盐类。

一、几丁质

几丁质(chitin)是昆虫表皮的主要成分之一,占表皮干重的25%一40%,由N-乙酰-D-葡萄糖胺通过?-1?4-糖苷键聚合而成,其分子式为(C8H13O5N)n,构造类似纤维素。

二、蛋白质

蛋白质是昆虫表皮各层的主要成分,约占表皮干重的一半以上,一般来说,未硬化的表皮所含蛋白质种类较多,蛋白质成分随昆虫的发育阶段而变化。 在飞行能力强的昆虫中,如飞蝗前翅的翅关节处有表皮特化的类弹性硬蛋白--节肢蛋白(resilin)。

三、脂类

脂类主要以蜡的形式存在于上表皮中,含有醇、碳氢化合物,脂肪酸、酯类、有时还有醛、磷脂和少量其他成分。

四、多元酚及其氧化酶

在几乎所有昆虫的表皮中,都有酚类化合物,主要是3,4-双羟酚类及其氧化酶,多元酚及其氧化酶在昆虫表皮的硬化和暗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多元酚氧化酶为含铜的蛋白质,可以被KCN,CO等物质所抑制,在pH 6-8时活性最大。

五、色素

昆虫表皮中含有各种色素,如黑色素、类胡萝卜素和嘌呤衍生物等。

第三节 脱 皮

昆虫的体壁由于外表皮的硬化,形成外骨骼,阻碍了昆虫的生长,幼虫只有进行周期性脱皮,才能继续进行生长发育。脱皮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并受激素的调控。

一、脱皮过程

脱皮过程包括皮层溶离、旧表皮的消化和新表皮的沉积等一系列连续的生理过程。

二、脱皮的激素调控

至少有两类激素直接控制着皮细胞进行\"表皮形成\"和脱皮作用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是发动皮细胞进行表皮形成过程,以及成虫器官芽开始发育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它与蜕皮激素共同作用可以改变脱皮的方向和延迟成虫特征的出现时间。

三、鞣化作用的激素调控

除蜕皮激素直接参与表皮的鞣化过程外,大多数昆虫还有另一种由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即鞣化激素(bursicon),它能启动鞣化作用。

第四节 昆虫体壁的色彩

昆虫的体壁通常具有不同的色彩,因其形成方式不同可分为以下3类:

一、色 素 色(pigmentary colour) 又称化学色(chemical colour),是昆虫着色的基本形式,这类体色是由于虫体一定部位有某些化合物的存在造成的。

二、结 构 色(structural colour) 又称物理色(physical co-lour),是由于昆虫体壁上有极薄的蜡层、刻点、沟缝或鳞片等细微结构,使光波发生散射、衍射或干射而产生的各种颜色。

三、结 合 色(combination colour) 又叫合成色,这是一种普遍具有的色彩,它是由色素色和物理色混合而成。

第五节 表皮的通透性

表皮是昆虫与环境之间的一个通透性屏障,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穿透体壁。

一、水

昆虫由于具有开放式的气管呼吸系统,加上虫体小,暴露于空气中的表面积相应地增大,如何保持水分的散失对维持昆虫正常的生命活动来说,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昆虫表皮具有高度抵制水分蒸发作用的特性,这主要是因为表皮中存在定向蜡层作用的结果。昆虫表皮的蜡质层常有一个最高的临界温度,超过最高临界温度会引起蜡质层的 通透性的改变。

我们可以用升高温度使蜡质熔化或使用有机溶剂移除蜡质来提高昆虫体内的水份蒸发率,或使外部水份向昆虫体内渗透引起昆虫死亡。

三、杀 虫 剂

杀虫剂等外源性化合物进入虫体比水分来得容易。当药剂进入原表皮层时,由于大量几丁质-蛋白质复合体及水分的存在,使极性物质容易穿透,许多药剂还能沿着孔道直接进入皮细胞层。因此药剂的穿透能力与脂水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有很大的关系,兼具脂溶性和水溶性的药剂,是比较理想的杀虫剂。很多药剂进入虫体时,往往与蛋白质结合,从而改进它们的穿透能力。 原表皮鞣化以后,亲水性降低,能阻止某些药剂的进入,但节间膜、感觉毛和气门气管等处都为杀虫药剂进入虫体提供了可能。此外药剂在穿透入表皮后,达到靶组织之前,还会受到皮细胞内解毒酶的作用而降低毒性。

第三章 昆虫的消化系统

昆虫的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包括一根自口到肛门,纵贯于血腔中央的消化道,以及与消化有关的唾腺(salvary gland)。

第一节 消化道的一般构造和机能

昆虫的消化道,主要是摄取、运送、消化食物及吸收营养物质,此外,还具有控制水分平衡和排泌作用的特殊功能。各种昆虫由于取食方式和取食种类的不同,其消化道常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

昆虫的消化道根据其发生的来源和机能的不同,可分为前肠(foregut)、中肠(midgut)和后肠(hindgut)。

一、前肠的组织、区分和机能

由于前肠是由外胚层内陷而成,因此在组织上和体壁相似,由内向外可区分为6层,即内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纵肌、环肌及围膜。 1.咽喉(pharynx):食物的通道。

2.食道(oesophagus) 是咽喉后面的狭长管,可以直接伸入中肠或终止于前胃,仅是食物的通道。

3.嗉囊(crop) 是食道后端的膨大部分,嗉囊作用 (1)暂时贮藏食物的场所; (2)进行部分消化作用的场所;

(3)蜜蜂吸食的花蜜在嗉囊中转化为蜂蜜,因此嗉囊有\"蜜胃\"之称;

(4)很多昆虫在脱皮或羽化过程中,嗉囊可以大量吸入空气使虫体膨胀,以帮助脱皮。

4.前胃(proventriculus) 位于前肠的后端,常特化成多种形状,其原始型仅为狭长的管道。 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前胃常很发达,有的外包以强大的肌肉层,内壁形成若干条深的突入肠腔的纵褶,内膜特化成齿或刺。 前胃功能:磨碎食物; 调节食物进入中肠的速度; 过滤食物作用;

蚤类的前胃是繁殖鼠疫杆菌的场所

5.贲门瓣(cardiacvalve) 位于前胃的后端,由前肠末端的肠壁向中肠前端内褶而成,一般呈筒状或漏斗形,主要功能是使食物可以从前肠直接输入到中肠的肠腔,而不与胃盲囊接触,阻止中肠内食物倒流入前肠。 前肠的功能: 接收食物 磨碎食物 暂时贮存食物 初步消化食物

二、中肠的组织、超微结构和功能

中肠是分泌消化酶、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的主要部位。一般昆虫的中肠呈管状,前端紧接前胃,后端以马氏管着生处与后肠分界。很多昆虫中肠肠壁的前端,常向外突出形成囊状的胃盲囊(gastric caeca),其数目和形状因昆虫种类不同而异,它的主要功能是增加中肠的表面积,有利于分泌消化酶和吸收营养物质,此外还有扩大容积和滞留共生物的作用。

中肠在组织上也分为6层,由内向外分别为:围食膜、肠壁细胞层、底膜、环肌、纵肌和围膜(下页图11-4),中肠组织与前肠的不同在于肠壁细胞层较厚,肠壁细胞大而呈海绵状,纵肌排列在环肌之外,肌肉层较薄,可允许营养物质、水分和无机盐渗入血液。

围食膜一般仅存在于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中,而取食液体食物的昆虫多无围食膜,它是由中肠细胞分泌形成的。其形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全部中肠细胞分泌形成的多层重叠的管状膜,多见于鳞翅目幼虫和某些直翅目昆虫等;另一种是由中肠前端的一群特殊细胞分泌的粘液,通过贲门瓣的伸缩活动将其挤压成单层均匀的管状薄膜,并不断推向肠腔后方形成的,如双翅目、革翅目和等翅目昆虫等。

围食膜的主要功能: 包围食物,保护肠壁细胞 具选择通透性 具保护酶的功能 提高吸收效率

参与茧的形成(裸蛛甲)

中肠细胞的形状变异很大,常见的有消化细胞,杯状细胞和再生细胞,有时还有内分泌细胞)等。

消化细胞:又称柱状细胞,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酶和吸收消化产物,是肠壁细胞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类细胞。其顶端原生质膜形成微绒毛(或称条纹边),以增加细胞的表面积,提高对消化产物的吸收能力;基膜形成许多纵深的内褶,内含线粒体。细胞内含有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能合成消化酶。可通过3种方式将消化酶分泌进入肠腔,一种是顶端分泌,即将酶原粒或液泡从顶端微绒毛间直接排入肠腔;另一种是局部分泌,即酶原粒集聚在细胞顶部或侧面,由细胞膜包围成囊泡,以胞吐的方式排入肠腔;第三种是全浆分泌,即含酶原的细胞脱离肠壁进入肠腔,以细胞崩解的方式释出消化酶。 杯状细胞:主要存在于鳞翅目幼虫中,在肠壁中多与消化细胞相间排列,其功能可能与调节血淋巴中钾离子的含量有关。细胞顶部内陷成杯腔和杯颈,细胞质少,核位于杯腔下方。杯腔基部的微绒毛较长,绒毛内有线粒体;中部微绒毛较短,无线粒体;顶端的微绒毛最短,而且多呈分叉状。

再生细胞:又称原始细胞,是一种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的小型细胞,多位于肠壁细胞的基部,主要功能是补充因分泌活动而消耗的细胞,或在脱皮和化蛹过程中更新旧的肠壁细胞。

内分泌细胞:是能够分泌某些内激素的一类细胞,其形态和染色特性都与神经分泌细胞相似,细胞内含有分泌颗粒,但功能尚不十分清楚。

三、后肠的组织和机能

后肠的组织结构与前肠相似,只是肌肉的层次排列同中肠相似,即环肌在内,纵肌在外,除直肠垫细胞外,大多数肠壁细胞都比较扁平。内膜比前肠的薄,易被水分和无机盐类渗透。

后肠一般分为回肠(ileum)、结肠(colon)和直肠(rectu-m)3个部分。在后肠的前端与中肠的交界处,着生有开口进入肠腔的马氏管,在马氏管开口的前方,常有突入肠腔内的幽门瓣,幽门瓣有控制中肠内消化残渣进入回肠的功能。

在回肠与直肠的交界处,有一圈由瓣状物形成的直肠瓣(rectal valve),以调节残渣进入直肠。许多昆虫的直肠常特化成卵圆形或有长形的垫状内壁或圆锥状突起,称直肠垫(rectal pads)(见下页图)。垫上的内膜特别薄,主要功能是吸回残渣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类。 后肠的功能:

排除残渣、代谢废物 吸收残渣中水分、无机盐 白蚁、甲虫后肠: \"发酵室\" 蜻蜓:直肠鳃

蚁类:分泌跟踪激素

玉米螟:分泌后肠激素,加速滞育

四、唾 腺(salivary glands) 唾腺是开口于口腔中的多细胞腺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皮细胞内陷而成。按开口的位置,可以区分为,上颚腺(mandibular gland)、下颚腺(maxillary gland)和下唇腺(labial gland)3类。

唾液的主要功能是润滑口器、溶解食物和分泌消化酶,昆虫分泌消化酶的种类与食物有关。

第二节 各类昆虫消化道的变异

昆虫的消化道因种类和食性的不同,常有较大的变异。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它们的消化道一般比较短粗,前胃外面包有强壮的肌肉层,内面常具有齿状或板状的表皮突起,有磨碎食物及调节食物进人中肠的功能。取食汁液的昆虫,常无前胃,整个消化道比较长,前肠前端及口前腔的食窦部分或咽喉部分常特化为强有力的吸泵。全变态类型昆虫中,同种昆虫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消化道的构造变化也很大。

嗉囊的形状和位置(见下图),中肠和胃盲囊的结构也有较大的变异(下页图F-H)。

后肠形状的变异,主要看前端部分是否特化成回肠和结肠以及直肠的形状。 在同翅目昆虫如介壳虫和蝉等的消化道中,有一种特化的结构--滤室,滤室是吸取大量汁液昆虫的一种适应性构造。

第三节 消化与吸收

一、昆虫的消化作用

昆虫的消化作用分为肠外消化和肠内消化两种方式。

(一)肠外消化 昆虫在取食前先将唾液或消化液注入寄主组织内,当寄主组织溶解后,再吸回肠内的过程,称为肠外消化。肠外消化常见于具刺吸式口器和肉食性的昆虫中。

(二)肠内消化 昆虫消化食物主要发生在中肠内,在某些昆虫中,肠道内的共生菌也参与部分消化作用。

1.糖类 昆虫一般不能吸收食物中的多糖和双糖,只有分解为单糖后才能吸收利用。淀粉和纤维素可在多种酶的作用下逐渐分解为单糖。

水解淀粉主要依靠á-淀粉酶,消化纤维素是在两种酶的作用下完成的,一种是裂解纤维素为纤维素二糖的纤维素酶;另一种是裂解纤维素二糖为葡萄糖的半纤维素酶(纤维二糖酶)。

2.蛋白质 昆虫将蛋白质消化成为蛋白胨和多肽后,才能被肠壁细胞吸收。消化蛋白质依靠唾液与消化液中的肽链内切酶,通常称为类胰蛋白酶(trypsinlike enzyme)。

3 .脂类 昆虫对脂类的消化吸收,由于脂类组分比较复杂,因此方式也多样。消化脂类的一个特殊例子是一种蜡螟幼虫,它能消化含脂、脂肪酸和烃类的蜂蜡。

二、影响消化酶活性的因素

昆虫消化酶活性受肠道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一)pH值 消化酶只有在一定的pH范围内才能显示出最大活性。前肠的pH值一般呈酸性;中肠液能以较强的缓冲力来稳定pH值;后肠肠液的pH值通常呈弱酸性。

(二)氧化还原电位 在昆虫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中,氧化还原电位决定生化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同时还影响消化酶活性和肠壁细胞的吸收。中肠的氧化还原电位通常是正的,后肠则有很高的氧化电位。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

昆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发生在中肠前部和胃盲囊中,有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两种,随着吸收作用的进行,营养物质通过肠壁细胞进入血淋巴中。 (1)糖类物质的吸收 当双糖和多糖水解成葡萄糖后,葡萄糖按浓度梯度从肠腔向血腔扩散,并迅速进入中肠周围的脂肪体,转化为海藻糖,从而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2)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吸收 蛋白质通常先被消化成分子质量较小的肽,再被中肠细胞吸收,进而在细胞内分解成为氨基酸,有的则在肠腔内直接分解成氨基酸后再吸收。

(3)脂类的吸收 食物中脂类,大多是甘油三酯,在肠腔内被水解成游离脂肪酸、甘油二酯和甘油单酯。

四、肠液流动循环理论

Berridge(1969)提出营养物质和排泄物质的液流循环理论,其中包括一部分中肠细胞的分泌循环,胃盲囊的吸收循环,以及直肠垫的吸收循环与马氏管的排泄循环。

从前肠分期流入中肠的大部分食物颗粒,经消化作用形成液状的营养物质后,都可被中肠和胃盲囊细胞吸收,由中肠前段区域流人血液,形成吸收据环液流(见下图)。而从前段吸人过多的K+和H2O,则可经后端的杯状细胞分泌,排入肠腔内,形成分泌循环。

五、营养物质的利用

食物通过消化作用后,一部分变成为可吸收的养分;另一部分则不能吸收而排出体外,可消化吸收的部分与消耗食物的比值,称消化系数(coefficient of digestibility)。虫取食不同食物,其消化系数不同,消化系数大的营养价值高,但食物的营养价值还应以食物的转化率(efficiency of conversion)来衡量。

消化系数=(消耗食物干质量-排泄物干质量)×100% 消耗食物干质量

食物转化率=昆虫增加的体重(干质量)×100% 消耗的食物量(干质量)

第四节 昆虫的营养生理

一、昆虫的营养需要

昆虫所需的营养物质,按其生理作用与功能,可分为3大类:一类是用来建造身体和能量来源的多种有机物与无机物;另一类是用来调节生理功能的辅助物质或附加物质;第3类是决定某些昆虫选择食物或刺激取食的激食要素。对昆虫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比较重要的营养物质有蛋白质、糖类、脂类、甾醇、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1)蛋白质 是昆虫身体基本的组成成分,又是昆虫生长发育和生殖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2)糖类 主要供给昆虫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以及转化成贮存的脂肪,有些糖则为激食剂。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都是昆虫营养上所必需的,但是两者的比例即氮碳比(N/C)对昆虫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

(3)脂类 脂肪是昆虫贮存能量的主要化合物,还是磷脂的必需成分,而磷脂则是细胞内外各种膜结构的必需成分,因此昆虫体内常有大量的脂肪。 (4)甾醇(固醇、胆固醇)类 固醇类是昆虫生长、发育和生殖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

(5)维生素 维生素不是构成虫体的原料,也不是供给能量的物质,昆虫对其所需量甚微,但对维持虫体正常的生理代谢却是必需的,须由食物供给,是一种外源性物质。

(6)水分和无机盐 水分和无机盐是昆虫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

二、人工饲料

人工饲料指昆虫所取食的不是天然饲料食物,人工饲料的成分是根据不同昆虫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配合而成。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填充剂以及防腐剂构成。 第五节 择食过程及其影响因子

昆虫在形态、生理、生态和行为方面的特化,大多与搜集和利用食物有关,它包括一系列的行为程序,如定向、趋性以及对食物的辨认和取食等。

一、择食过程

对某些昆虫来说幼虫孵化时就很容易发现食物,因为它们的亲代在产卵时就选择了富有食物的场所。但对大多数昆

虫来说仍需借助视觉、嗅觉和味觉来寻找食物。

(1)视觉判断 视觉在昆虫的择食过程中,帮助它们识别食物的颜色和形状,以及确定食物的方位。

(2)嗅觉定向 在一定的范围内,昆虫主要依靠化学感受器接受寄主植物或捕食对象所产生的特殊气味来搜寻食物。

(3)味觉鉴别 当昆虫接触到寄主时,味觉感受器和接触化学感受器起着重要作用。

二、影响择食的因子

对于植食性昆虫来说,寄主植物所含的化学物质可对昆虫产生引诱、助食和抑食作用。

(1)引诱作用 昆虫能对各种具有引诱作用的化学物质的气味产生正趋性。 (2)助食作用 对大多数昆虫来说,很多化合物具有刺激取食和营养的双重作用,但植物次生性物质只有助食作用而无营养价值。

(3)抑食作用 某些化合物能抑制昆虫取食,阻碍对食物的消化和利用,产生抑食作用。

第四章 昆虫的循环系统

昆虫的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属开放式,不像哺乳动物那样具有与体腔完全分离的分级网管系统,它的整个体腔就是血腔,所有内部器官都浸浴在血液中。昆虫的血液兼有哺育动物的血液及其淋巴液的特点,因此又称\"血淋巴\"。昆虫开放式循环系统的特点是血压低,血量大,并随着取食和生理状态的不同,其血液的组成变化很大。其主要功能是运输养料、激素和代谢废物,维持正常生理所需的血压、渗透压和离子平衡,参与中间代谢,清除解离的组织碎片,修补伤口,对侵染物产生免疫反应,以及飞行时调节体温等。昆虫的循环系统没有运输氧的功能,氧气由气管系统直接输入各种组织器官内,所以昆虫大量失血后,不会危及生命安全,但可能破坏正常的生理代谢。

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构造 昆虫的循环系统主要包括推动血液流动的背血管及辅搏器,但背膈和腹膈也进行有节奏的收缩活动,使血液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

一、背 血 管

背血管(dorsal veel)是位于昆虫的背壁下方,纵贯于背血窦中央的一条管状器官,一般从腹部伸达头部,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组成,可以分为动脉和心脏两个部分。心脏(heart)是背血管中呈连续膨大的部分,每个膨大的部分称为心室(chamber),心室的数目随昆虫的种类而不同。 背血管的前段称动脉(aorta),其直径较小,前端开口于脑及食道之间形成的血窦内,可使脑及咽侧体浸泡在血液中。背血管在构造上变化较大,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基本类型:a.直管型;b.球茎型;c.分枝型。

二、辅 搏 器

辅搏器(acceory pulsatile organ)是昆虫体内辅助心脏进行血液循环的结构,通常位于触角、翅和附肢的基部,由含肌纤丝的薄隔所组成,有膜状、瓣状、管状或囊状等多种形状。

三、造血器官

造血器官(hemopoietic organ)是昆虫体内不断分化并释放血细胞的囊状构造,周围有膜包被,膜囊内有相互交织的类胶原纤维和网状细胞。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物理性状

昆虫的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除少数昆虫(如摇蚊幼虫)因含血红素而呈红色外,大多数呈黄色、橙色或蓝绿色。昆虫的血液一般占虫体容积的15%一75%。

一、血 细 胞

血细胞(hemocytes)指悬浮在血浆中的游离细胞,约占血液的2.5%,昆虫血细胞种类常因观察方法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但最基本的血细胞可分为6类:原血细胞、浆血细胞、粒血细胞、珠血细胞、类绛色细胞和凝血细胞。 (一)原血细胞(prohemocyte) 是一类普遍存在的椭圆形小血细胞,原血细胞无吞噬功能,但具有活跃的分裂增殖能力,并能转化为浆血细胞,主要功能是通过分裂来补充血细胞。

(二)浆血细胞(plasmatocyte) 是一类形态多样的吞噬细胞,浆血细胞在各种昆虫体内通常都是优势血细胞,并可转化为粒血细胞,它的主要功能是吞噬异物,同时也参与包被和成瘤作用。

(三)粒血细胞(granulocyte) 是一类普遍存在且含有小型颗粒的圆形或梭形血细胞,它的主要功能是贮存代谢,此外还参与防卫作用。

(四)珠血细胞(spherulocyte) 是一类含有较多大型膜泡的圆形或卵形血细胞,珠血细胞由粒血细胞发育而来,具有贮存和分泌作用。

(五)类绛色血细胞(oenocytoide) 是一类形态和大小多变的血细胞,胞质内含有酪氨酸酶、糖蛋白和中性黏多糖,主要参与物质代谢和分泌作用。 (六)凝血细胞(coagulocyte) 是一类普遍存在的,非常脆弱的圆形或纺锤形细胞,凝血细胞由粒血细胞发育而来,主要功能是凝血和防卫。

二、血

血浆(plasma)是一种浸浴着所有组织和细胞的循环液体,其中水分占85%左右,胞与血浆间频繁的物质交换,构成了血浆中复杂的物质体系和动态变化。 (一)无机离子 昆虫血浆中无机离子的含量变异较大,其种间差异常与系统的发育地位和食物有关,离子的作用主要是参与物质运输,调节神经活动、酶活力,pH值和渗透压。

(二)血糖 昆虫的血糖主要是海藻糖(trehalose),血糖主要被用作能源化合物,或用来合成表皮中的几丁质以及各种黏多糖和糖蛋白。

(三)血脂 昆虫血浆中非水溶性的脂类化合物,一般含量为0.5%一2.5%,包括甘油一酯、甘油二酯、甘油三酯、脂肪酸、甾醇、磷脂和其他烃类化合物,其中以甘油二酯为主,通常结合成脂蛋白的形式运输。

(四)氨基酸和蛋白质 昆虫血浆中具有高浓度的氨基酸,包括合成蛋白质所需的各种氨基酸以及某些氨基酸衍生物。

昆虫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各种酶类,当成虫进行卵黄沉积时,血浆中含有大量的卵黄原蛋白。此外,血浆中还有载脂蛋白、JH-结合蛋白、免疫蛋白和温滞蛋白等。

(五)酶类 血浆中的酶类是血蛋白的主要部分,最常见的酶有蛋白酶、淀粉酶、转化酶、酪氨酸酶和酯酶等。

(六)氮素代谢物 不同昆虫血浆中发现的氮素代谢物主要有尿酸、尿囊素、尿囊酸、尿素和氨。

第三节 血液的功能

昆虫血液的功能相当于脊椎动物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3者的功能。血细胞相当于脊椎动物的白细胞。血液为组织细胞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物理、化学环境,是合成与代谢的场所,也是细胞获取营养和排除废物的媒介。

一、止血作用

昆虫止血是在伤口处形成凝血块,以防血液流出和病菌侵入。根据昆虫形成凝血块的能力和方式,可将止血作用分为4种类型:a.在伤口处形成典型的凝血块;b.形成网状凝集物;c.不形成网状凝集物,凝血细胞部分破裂和部分血细胞伸出线状伪足相结合形成凝血块;d.不形成凝血块,血液没有明显的止血功能。

二、免疫作用

昆虫免疫(immunity)不同于高等动物,没有诱导产生高度专一性抗体的淋巴系统,其免疫机制主要有血细胞的吞噬、成瘤和包被作用及经诱导产生抗菌肽的杀菌作用。

(一)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当少量单细胞病原物如细菌,真菌、原虫以及病毒等侵入血腔时常发生吞噬作用。

(二)成瘤作用(noduIe formation) 当小型病原物大量进入血腔时,常发生成瘤作用。

(三)包被作用(encystment) 当较大的病原物(如线虫、寄生物及较大的原虫)侵入血腔时,就会发生包被作用,这是隔离大型病原物的一种有效的免疫机制。

(四)溶菌作用 血浆中的溶菌酶(lysozymes)或裂解蛋白(ce-cropins)能直接作用于病原物,使其细胞溶解(lysis)。

三、解毒作用

各种外源毒物进入血腔后,能与血浆中的凝集素和非专一性酯酶结合,使毒物分解,或被血细胞摄人,通过胞质中的各种酶进行降解或贮存在脂滴内,减少体内的有效浓度。

四、阻止天敌捕食

昆虫利用血液中某些特殊化合物或反射性出血来阻止天敌捕食,反射性出血是昆虫受天敌攻击时产生的自动出血行为,这些血液中往往含有能使天敌厌食或催吐的物质,可有效地击退捕食者,因而具有防卫功能。

五、营养贮藏和运输作用

昆虫血液内除了有足够的水分外,还含有丰富的离子、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这些营养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输送给各组织、器官。昆虫血液最突出的运输功能是把没有管道组织的内分泌激素输送到各个靶器官或靶细胞,以调节昆虫的生长发育。

六、机械作用

昆虫血液可传递由身体某一部位收缩而产生的机械压力,有助于昆虫脱皮、羽化、展翅、卵孵化和呼吸通风。

第四节 心脏的搏动与血液循环

昆虫的血液循环主要靠心脏和辅搏器的搏动以及膈膜和肌肉的运动来完成。

一、心

昆虫的心脏由单细胞层的心肌所组成,里面为一层很薄的基膜,外周是结缔组织构成的围膜。昆虫的心脏是肌原性的,它不受神经的支配,可自发产生动作电位引起收缩,随后由心脏壁的弹性产生舒张,从而进行有节律性的搏动。昆虫心脏的搏动周期可分为3个阶段,即收缩期(phase of systole)、舒张期(phase of diastole)和休止期(phase of diastasis)。

二、影响心搏的因素

昆虫心博的速率因虫种、性别、发育阶段、生理代谢、环境条件、化学毒物等的影响而变化

第五章 昆虫的排泄器官及其生理

昆虫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代谢,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气管系统或体壁借扩散作用排出体外,氮素代谢物主要经马氏管-直肠系统排出。马氏管是主要的排泄器官,其他如体壁、消化道、脂肪体、下唇腺和围心细胞等,在不同的昆虫中也起着不同的排泄作用。

昆虫的排泄系统除完成排弃代谢废物外,还有维持昆虫体内盐类和水分的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的作用。

第一节 马氏管及其排泄机能 马氏管(Malpighian tube)于1669年由意大利解剖学家Malpighi在家蚕中首先被发现而得名。

一、马氏管的数量和表面积

马氏管的数目在各类昆虫中差异很大,少的(如介壳虫)只有2根马氏管,多的(如直翅目)可达100根以上。一般来说,数量多的,马氏管一般比较短,而数量少的则比较长,两者的总表面积差异不大。

二、马氏管的基本类型

根据马氏管解剖构造,可将其区分为4种基本类型:

a.直翅目型:马氏管的基段和端段在形态、组织与机能上没有产生分化,末端封闭,游离子血淋巴中,整个管内的排泄物全系自血淋巴进入的水溶性代谢物。直翅目、革翅目、脉翅目及某些鞘翅目昆虫属此种类型。

b.鞘翅目型:马氏管的构造与直翅目型相似,但其盲端附着于直肠表面,外包以围膜形成\"隐肾\"构造,\"隐肾\"中的马氏管,能协助直肠对水分和无机盐等进行再吸收。此种类型多见于鞘翅目和某些鳞翅目昆虫。

c.半翅目型:马氏管在构造和机能上分化为基段和端段两部分,端段管壁细胞形成蜂窝边伸向管腔,能从血淋巴中吸收水溶性代谢物,在二氧化碳作用下成为尿酸沉淀进入基段,水分由基段管壁吸回血淋巴,尿酸排入后肠中。见于半翅目昆虫

d.鳞翅目型:马氏管的构造与半翅目型基本相似,即也分化为基段和端段两部分,但端段与直肠结合形成\"隐肾\"构造。多数鳞翅目昆虫属于此种类型。

三、马氏管的结构

马氏管由单层真皮细胞组成,外面为基膜,向管腔的一面具有缘纹,缘纹通常在基部呈刷状(下图A),在端部呈蜂窝状(图B),真皮细胞的基膜高度内褶,可达整个细胞的1/3,内质网在细胞的中部形成复杂的网络,且和线粒体伸入顶部的微绒毛内。马氏管常分布有一定的肌肉,另外,在马氏管的最外层还有众多的微气管分布。

四、马氏管的排泄机制

一些水生昆虫和陆生昆虫的马氏管管液,几乎与血液是等渗的,但其无机成分与血液有明显的不同,马氏管液的组成不是借简单的物理过程由血液滤过管壁形成的,而是靠主动运输系统进行的。除K+行主动运输外,竹节虫和丽蝇等Na+的运输以及吸血蝽管液中Cl-都是靠主动运输进行的。但马氏管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多数代谢物如氨基酸类、糖类、尿素、尿酸盐等,均表现自由的渗透性。

K+等无机盐类的主动运输,是马氏管液产生及流动的基础,血液中的尿酸以尿酸氢钾(或尿酸氢钠)形式随管液的流动分泌进入马氏管腔内,当含有尿酸氢钾及尿酸氢钠的尿液通过具刷状边的基段时,在CO2的作用下,水及无机钾盐和钠盐被吸回血液,尿液的pH值由端部的7.2下降至6.6,导致尿酸沉积于马氏管的基段(图13-3),过量的沉淀进入后肠与肠内的消化残渣混在一起成为粪便排出体外。

尿酸是昆虫尿中重要的含氮废物,尿酸与其他含氮排泄物相比,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最少,有利于水分的保持,有利于水分的保持,加上尿酸不论以游离酸的形式,还是以铵盐的形式都不易溶于水,排出时无需水伴随而消耗大量的水,这是陆生性昆虫适应性的重要一环,对于没法获得水分的卵期和蛹期来说,其保水作用更为重要。

五、马氏管的其他机能

(一)分泌泡沫和黏液(如沫蝉幼虫);(二)分泌丝(如草蛉幼虫);(三)分泌石灰质(如竹节虫) 。

第二节 直肠及其排泄生理

一、直肠的重吸收功能

昆虫排泄系统所表现的选择性主要是由直肠的机能所产生的。直肠的肠壁细胞及其特化的直肠垫,能从排泄的尿中以及从中肠进入后肠的内含物中,将有用的物质再吸收并输入血淋巴中。马氏管和直肠一起形成排泄循环,排泄循环是指马氏管从血液内吸收的代谢物、水分、无机盐类及其他有机分子不断地进入后肠,由直肠垫细胞调节再吸收的过程。排泄循环的主要作用是保持一个体液循环液流,使血液内的代谢废物不断地被运送到直肠腔内沉淀,从而调节血液的渗透压和离子平衡。

二、隐肾管系统

大多数昆虫的马氏管都游离在血淋巴中,但在鞘翅目和鳞翅目的很多种类中,马氏管的顶端部分与直肠紧密联结在一起,组成隐肾管复合体(cryptonephridial complex)。

第三节 其他排泄器官

有些昆虫没有马氏管,排泄作用改由其他器官担任。例如,蚜虫类即以消化道作为主要排泄器官,此外在昆虫中常见的其他排泄器官有:

一、下 唇 肾

弹尾目和双尾目中的铗尾虫

都没有马氏管,但在头内含有几对腺体,其中一对管状腺具有一根公共导管,其开口于下唇的基部,称为下唇肾(管状腺)(labial kidney)(见右图),腺体的囊状部分称腺囊,其导管部分与马氏管的功能类似,具有吸收和排泄机机能。

二、脂 肪 体

脂肪体(fat body)是昆虫体内很重要的器官,有时可占血腔的大部分。脂肪体有两个主要功能,即贮存营养物质和暂时不需要的氮素代谢物以及进行中间代谢和一些生化合成、转化反应等。

三、围 心 细 胞

围心细胞(pericardial cell)是由中胚层演变而来,常排列在心脏的表面或分散在背膈与翼肌的表面,不随血液流动。它的特点是可从血液中吸取那些不能被马氏管吸收的胶体颗粒。

第六章 昆虫的呼吸系统

昆虫的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是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管状气管系统(tracheal system),昆虫通过这一管状气管系统直接将氧气输送给需氧组织、器官或细胞,再经过呼吸作用,将体内贮存的化学能以特定形式释放,为生命活动提供所需要的能量。

昆虫的呼吸过程和一般动物相同,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一是外呼吸,指昆虫通过呼吸器官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是一个物理过程;二是内呼吸,指利用吸入的氧气,氧化分解体内的能源物质,产生高能化合物-ATP,是一个化学过程。

第一节 气管系统

气管系统包括在昆虫体内呈现一定排列的管状气管以及分布于各组织细胞间的微气管和气管在虫体两侧的开口-气门。此外,还包括由气管转化成的气囊等组织结构。

一、气管的组织

气管(trachea)由内胚层内陷而成,在活体中呈银白色,其组织结构与体壁大致相同,由底膜(basement membrane)、管壁细胞层(epithelium)和内膜(intima)组成。

二、气管的分布和排列

气门气管(spiracular trachea) 背气管(dorsal trachea)分布于背面的体壁肌和背血管 腹气管(ventral trachea)分布于腹面肌肉和腹神经索

内脏气管(visceral trachea)分布于消化道壁、生殖腺、生殖管和脂肪体等。 侧纵干(lateral longitudinal trunk) 背纵干(dorsal longitudinal trunk) 腹纵干(ventral longitudinal trunk) 内脏纵干(visceral longitudinal trunk) 背气管连锁(dorsal tracheal commiure) 腹气管连锁(ventral tracheal commiure)

三、微气管和气囊

昆虫的气管由粗到细进行分枝,当分枝到直径为2-5ìm时,伸入一个掌状的端细胞(end cell),然后由端细胞再形成一组直径在1ìm以下,末端封闭的微管--微气管(tracheole)伸入组织内或细胞间,微气管的内壁和气管一样,也具有螺旋丝。

气囊(air sac)是气管的某些膨大成囊状,可被压缩的部分,常见于有翅亚纲昆虫中。气囊易被血压或体躯的弯曲压缩或扩张,主要功能是保证气管进行通风作用。对飞行昆虫或水栖昆虫来说,具有增加浮力的作用。此外,气囊的伸缩还可促进血液循环。气囊的存在,还可允许取食后的前肠或中肠有膨大扩展的部位;相反的,当某些器官退化或缩小时,气囊可占据空出的部位,这对内部器官发挥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

四、气门及其开闭机制

不同的昆虫种类,因其生活习性和环境的不同,气门(sp-iracle或stigma)的数目、位置和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但一般来说昆虫的胸部只有2对气门,分别位于中胸和后胸的前端,腹部有8对气门分别位于第1至第8腹节。

(一)气门数目、分布形式

1.多气门型: 至少具有8对有效的气门

全气门式(holopneustic):10对有效气门(蝗虫) 周气门式(peripneustic):9 对有效气门(家蚕)

半气门式(hemipneustic):8对有效气门(蕈蚊幼虫) 2.寡气门型:具1-2对有效 气门

两端气门式(amphipneustic):2对有效气门(蝇蛆) 后气门式(metapneustic): 1对有效气门(孓孓) 前气门式(propneustic): 1对有效气门(蚊蛹) 3.无气门型(apneustic):无有效的气门

(二)气门的结构

最简单的气门仅是气管在体壁上的一个开口,称气管口(tracheal orifice),它是体壁内陷形成气管后留下的原始孔。如无翅亚纲昆虫的胸部气门。但绝大多数昆虫的原始气管口,已陷入体壁再度内陷的气门腔(atrium)内,腔的外口称气门腔口(atrial orifice),气

门腔口常围以一块特别硬化的骨片,称围气门片(peritreme)。

(三)气门的开闭机构(closing apparatus) (1)外闭式气门: 关闭气门腔口如蝗虫

1对唇形活瓣:包围在气门腔口的四周 垂叶:

闭肌: (2)内闭式气门: 主要控制气门腔内气管口的大小,大多数昆虫的气门,特别是腹部气门常具有这种开闭机构。在其气门腔口,往往能见到被称为筛板的密生细毛的刷状过滤结构(filter apparatus)。 内闭式气门的开闭机构主要由3部分组成: a.闭弓(closing bow) b.闭带(closing valve) c.闭肌(occlusor muscle)和开肌(dilator muscle)。

气门的另一附属结构是气门腺(spiracular gland)。气门腺主要存在于水栖昆虫中,用以在气门表面分泌一层疏水性的物质,便于呼吸。

第二节 昆虫的呼吸方式

昆虫的呼吸方式依体躯的结构、生活习性、栖境、虫期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异,大致可归纳为下列几种:

一、体壁呼吸

有些昆虫没有气管系统,或仅有不完整的气管系统,气体交换经体壁直接进行,如弹尾目昆虫。

二、气管鳃呼吸

一些水生昆虫如蜉蝣目和蜻蜓目的稚虫,体壁的一部分突出呈薄片状或丝状的结构称气管鳃(tracheal gill),其内分布有丰富的气管,昆虫利用气管鳃和水中氧的分压差来摄取氧气。蜻蜓稚虫的气管鳃突出在直肠腔内,形成直肠鳃(rectal gill)。

三、气泡和气膜呼吸

这是水生昆虫的一种特殊呼吸方式,常称做\"物理性鳃呼吸\"。一部分水生昆虫的幼虫或成虫的气门减少,腹部末端常形成长的呼吸管,上面有气门开口,气门周围因分泌有油质或生有拒水毛,呼吸时常以体末端倒悬于水面上,利用分泌油质或拒水毛打破水的表面张力,从空气中直接吸氧。

四、气门和气管呼吸

这是绝大多数陆栖昆虫的呼吸方式。昆虫依靠气管系统的通风和扩散作用,使体内各组织直接吸取大气中的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五、寄生昆虫的呼吸方式

与水生昆虫相类似,寄生昆虫的呼吸方式通常依靠体壁的渗透作用从寄主体液或组织中摄取氧,或以气门穿透寄主的体壁从大气中获取氧。

第三节 气管系统的呼吸机制和控制

昆虫的呼吸是在管状的气管系统里进行的,气体在气管里的传送主要靠通风扩散作用,而在微气管与细胞、组织间则依靠扩散作用进行气体交换。

一、气管的通风作用

体躯较小或行动缓慢的昆虫,单靠气体的扩散作用就能够满足呼吸的需要,但对行动活泼和飞行的昆虫来说,耗氧量大大增加,此时除去气体扩散作用外,还需要有通风作用来保证氧的迅速供应,并尽快地排除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昆虫为了有效地进行通风作用,气管系统产生了两种适应结构,即:气管本身具有伸缩性和气囊可被血压或体躯弯曲等压缩,表现出风箱作用。

昆虫体躯的收缩运动是产生通风作用的主要原因,这种体躯的收缩运动也可称为呼吸运动。昆虫的呼吸运动有以下几种类型:a.仅背板运动;b.背板和腹板同时运动;c.左右和上下压缩同时进行;d.沿腹部长轴伸缩。

二、微气管中的呼吸机制

昆虫呼吸所需氧气,大都是通过微气管壁扩散进组织和细胞中去的。因此,凡是大量需氧的组织,如神经节、翅肌、卵巢、睾丸等都布满了微气管。 微气管的末端常充满液体(图14-3),当组织活动(如肌肉收缩)时,产生的代谢物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微气管末端的液体进入组织,其液体上面的空气柱也随之扩散到微气管末端和管外,直接与进行氧化作用的细胞接触,进行气体交换。当组织停止活动时,代谢产物在氧的作用下被氧化,组织液的渗透压下降,微气管末端又重新充满液体。

在正常情况下,昆虫代谢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体壁和气管系统排放。

三、气门开闭的调控

昆虫的气管系统通过微气管广泛分布于昆虫的组织和细胞之间,这不仅有利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而且也非常有利于水分的蒸发,这对于生活在干旱环境中的昆虫,尤其是不取食的虫态,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昆虫在正常呼吸过程中总是尽量减少气门开启。一般来讲,气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临界点时,气门即开启,其它时间气门则关闭,气管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再次达到临界点时,气门再次开启,形成二氧化碳间歇式暴发释放。这样既保障了气体交换的正常进行,又减少了水分的失散。

昆虫腹部神经节含有控制该节或下节气门和气管分支活动的呼吸中心,而组织内氧的含量,及呼吸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酸性代谢物则通过内感器传递到呼吸中心,引起呼吸活动的改变。

昆虫的呼吸活动还受到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等的调控。

第四节 能量代谢和能源物质的相互转化

昆虫通过呼吸来获得能量和维持体内正常的生化环境,糖、脂、和氨基酸等各种能源物质按照特定的代谢途径,产生供虫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能量。 糖类是昆虫的重要能源物质,主要来自食物中的单糖、体内贮存的糖元和海藻糖。糖类的完全氧化代谢,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的电子传递及氧化磷酸化过程。

脂肪是一种高效的能源物质,虽然不同昆虫体内的贮存和运输形式有一定差异,但一般以甘油二酯为主进行运输。脂肪酸的代谢酶类存在于线粒体内,主要代谢途径是?氧化。

昆虫血淋巴中虽然含有高浓度的氨基酸,但绝大多数昆虫并不利用氨基酸作为代谢的能源物,氨基酸的重要性主要是经过转氨作用后生成各种酮酸,为三羧酸循环提供代谢中间体,起动丙酮酸的彻底氧化。

不同物质在氧化时的耗氧量和二氧化碳的产生量是不同的,通常把有机体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量与吸收氧气的比值称为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RQ)或呼吸系数。呼吸商的大小可用来判断昆虫所用的能源物质种类或代谢途径。当RQ=1时表示消耗的是碳水化合物,0.8表示消耗的是蛋白质,0.7表示消耗的是脂肪。影响呼吸商的因素很多,如虫态,飞行,饥饿等。 昆虫的能源物质从总体上讲都来自食物,当营养物质(单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等被中肠吸收后,在脂肪体内转换成适于贮存和运输的形式,贮存于脂肪体和血液中,只有少量的能源物质直接进入肌肉内。血淋巴除了作能源物质运输的介体外,也是海藻糖和氨基酸的贮存库。

脂肪体是能源物质代谢的重要场所,它具有各种能源物质相互转换的酶系,通过独具的磷酸戊糖途径,不仅可为物质合成提供原料,同时还可将各种单糖,通过转酮基或醛基

作用,转变成葡萄糖合成糖元,或通过代谢转换合成甘油三酯进行贮存,也可合成海藻糖释入血淋巴,维持血糖含量。在大量消耗糖时脂肪体又可以通过糖异生过程,将氨基酸转变生成必需的糖类物质,供肌肉吸收利用。 能源物质的转化常受到激素和基质的调控。

第七章 昆虫的肌肉系统

昆虫通过肌肉系统(muscular system)来维持其基本形态,通过肌肉的收缩来实现昆虫的一切活动和行为。在寒冷条件下还可以通过肌肉收缩来提高体温,如蜜蜂。昆虫肌肉的活动受神经支配。ATP是肌肉收缩的直接动力。昆虫飞行肌的代谢途径有很多特殊的适应性机制,能够维持昆虫长时间的飞行活动,而不至于出现明显的\"氧债\"。

第一节 昆虫肌肉的主要类型

昆虫肌肉系统起源于中胚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当体腔囊开始扩大互相融合成整个体腔时,囊壁细胞分别在外胚层下形成体壁肌(skeletal muscle),在内胚层外面形成内脏肌(visceral muscle)。

体壁肌按肌原纤维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分为管状肌(tu-bular muscle)、束状肌(close-packed muscle)和纤维状肌(fibrillar muscle)3类。

第二节 肌肉的组织结构

一、肌细胞(肌纤维) 肌肉是肌细胞的总称,肌肉运动就是肌细胞活动的表现。因肌细胞呈细长的纤维状,故又称肌纤维(muscle fiber)。肌纤维是一个大型的多核细胞,外面包有肌膜(sarcolemma),肌膜上有微气管分布,由肌膜垂直内陷分化成的许多横向小管构成肌肉的横管系统(T管系统)。昆虫内脏肌的肌纤维通常是单核的,而体壁大多是多核的。

二、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sarcostyle)是肌细胞特化的功能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由粗细两组蛋白肌纤丝聚合而成,在偏光显微镜下呈现出明暗相间的带状构造,使整个肌纤维呈现分段现象,因此昆虫的肌纤维亦称横纹肌(striated muscle).在明带(isotropic, I带)中部有一薄膜横贯其间,肌原纤维就连接于此膜上,此膜称端膜(telophr-agma)或Z膜,两相邻端膜之间的部分构成了肌小节(sarco-mere),肌小节是肌细胞进行收缩的基本单位。肌小节包括暗带(anisotropic,A带)和两端明带的各1/2所构成的部分。在暗带中央,还有一段颜色较淡的区域,称中带(median d--isc)或H带。H带中央又可分出一条横向的暗线称M线,有的昆虫在Z膜于A带之间还有N带(副带)。

第三节 肌肉的收缩机制

在肌原纤维中,粗肌丝和细肌丝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通过蛋白质的变构作用,引起细肌丝在粗肌丝间滑动,产生肌肉收缩活动。

一、粗 肌 丝

昆虫肌原纤维中的粗肌丝由单一的肌球蛋白(myosin)分子聚合而成。肌球蛋白是一种原纤维蛋白,其分子呈杆状,分子尾部是一对经á-螺旋组成的肽链,多个肽链再聚合成粗肌丝的主干。分子头部呈球状膨大的部分由4根较短的肽链组成,并有规律地裸露在粗肌丝主干,表面形成外突。

二、细 肌 丝

昆虫肌原纤维中的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组成,肌动蛋白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个球状分子,称为肌动球蛋白;另一种是它的聚合形式,呈串珠状,称为纤维状肌动蛋白。

三、肌肉收缩及滑行学说

1954年,Huxley & Hanxon根据甘油抽提肌原纤维的相差显微镜观察,以及Huxley & Niedergerke用活肌肉纤维的干涉显微镜观察,分别独立地提出了肌丝滑行学说:认为肌小节无论是被拉长或者在主动或被动缩短的情况下,粗肌丝、细肌丝的长度都不变,只是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引起肌丝滑行的动力是肌动球蛋白横桥键角的改变,在肌肉收缩过程中,主要有两个耗能过程即肌纤维分子变构和Ca2+的移除。

第四节 肌肉收缩的调控

昆虫肌肉的收缩是由肌膜去极化引起的,这大多由分布在肌膜上的运动神经释放化学递质进行调控。但也有一些肌肉没有神经分布,它们能自发地产生收缩。此外,肌肉的收缩还受到激素、血淋巴的离子组成和机械张力的调控。

一、肌纤维上的神经分布

昆虫肌肉上的神经呈多点式分布,即每条肌纤维都与运动神经末梢形成多个突触联结,运动神经末梢与肌肉的连接点又称运动终板(terminal lamella)。昆虫肌膜的电激应性较差,终板电位的传递是分级的(传播距离按指数级衰减),通常只能形成局部兴奋,不能作远距离传递。昆虫不同肌纤维上的运动终板间隔通常是一定的,一般在10一100 ìm之间。昆虫的运动神经元除了在每条肌纤维上形成多个运动终板外,每一运动终板内的神经末梢还产生大量分支,这样,整条肌纤维就形成了一个能同时兴奋的运动单位。

昆虫的运动神经元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类,兴奋性神经又分为快神经、慢神经及一些中间类型。在昆虫的一条肌肉中,肌纤维通常仅接受一个或少数几个运动神经元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调整参与的运动单位数量和种类来控制收缩强度。

二、肌膜-神经的突触调控

运动神经元的末端以大量分支与肌纤维膜形成突触联系,并通过神经递质调节肌肉的兴奋。兴奋性神经释放的递质是L-谷氨酸,一次神经冲动所释放的递质通常足以引起肌膜的去极化,但慢神经一次神经冲动仅释放少量的递质囊泡,一般不足以使肌膜去极化,必须由连续的脉冲作用,才能释放足够的递质囊泡,使肌膜产生兴奋;抑制性神经的化学递质,为?-氨基丁酸,使肌肉不产生兴奋或降低其兴奋性。

三、其他因子对肌肉活动的调节作用

昆虫肌肉的兴奋性还受到激素、体液化学成分和机械张力的影响。

四、肌肉的收缩特性

肌肉接受一次有效刺激所引起的收缩过程,称为单收缩;在一次单收缩结束前又接受新的刺激,产生连续收缩的过程称为复合收缩。单收缩包括3个时期:潜伏期、收缩期和松弛期。复合收缩又包括完全紧张性收缩和不完全紧张性收缩。

行紧张性收缩的肌肉称紧张性收缩肌或称慢收缩肌,紧张性收缩肌对单个神经脉冲不敏感,反应迟钝。与紧张性收缩肌相对应的是相位性收缩肌,又称快收缩肌,它对单个神经脉冲敏感,并迅速做出全或无的反应。 快收缩肌与慢收缩肌的差异主要在于肌纤维内肌质网的发达程度。

肌肉在机械收缩过程中,只有少部分能量用于牵动负荷,绝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第八章 昆虫的神经系统 昆虫通过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与外界环境取得联系,协调虫体的快速运动,并调节其内部的生理状态与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保持一致。

昆虫的神经系统联系着体壁表面和体内各式各样的感受器和反应器,由感受器接受刺激引起电位改变产生冲动,再由神经细胞产生激应,将冲动传导到肌肉、腺体等反应器,引起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活动。

昆虫的神经系统由外胚层的一部分细胞特化形成,属腹神经索型。在解剖学上可以区分为3个部分: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周缘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和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

一、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nerve cell)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neurone),它包括一个神经细胞体(soma)或称核周质(perikaryon),及由此发出的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的主干部分叫轴突(axon),有时在主干上还可能有侧支(collateral),在轴突的末端分出很多像树根状细小的纤维,其传入神经冲动的细小纤维叫树状突(dendrite),其传出神经冲动的细小纤维叫端丛(terminal arborization),轴突外面包有一层含有细胞质和线粒体的薄膜,称神经围膜(neural lamella)。

二、神经细胞的类型和功能

从形态上可分为:单极神经元(monopolar neurone) 双极神经元(bipolar neurone) 多极神经元(multipolar neurone);

从功能上可分为:感觉神经元(sensory neurone) 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e) 联络神经元(aociation neurone)

三、神 经 节

昆虫的体神经节(ganglion)是卵圆形、多角的神经组织,每一体节内有左右合并的神经节一个(见下页图A),前后端各以两根神经索与邻近的神经节相连,构成腹神经索。神经节由很多神经细胞体及其神经纤维集合而成。神经细胞体位于神经节内缘四周,而轴突、侧支、树状突和端丛等神经纤维则位于神经节中央,形成紧密复杂的神经纤维网络--神经髓(neuropile)。 神经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联系\"中心,根据神经纤维排列的形式,可分为\"无结构神经髓\"和\"有结构神经髓\"两类。

在每一个神经节的两侧各发出两三根侧神经(lateral nerve),每一根侧神经内具有两个根,分别称为背根和腹根。背根中含有运动神经纤维,腹根中含有感觉神经纤维,在整个神经节外面包有一层具细胞核的神经鞘,鞘外有气管分布。

神经鞘(nerve sheath)由内外两层组成。外层为非细胞组织的神经围膜(neurallamella),内层为鞘细胞层(perineurium)。

四、神 经 昆虫的神经(nerve)由成束的神经纤维(轴突)集合而成,在一般情况下,同一神经内既包含有感觉神经纤维,又包含运动神经纤维,神经是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的通道。

第二节 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昆虫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包括一个位于头部的脑(brain)和一条位于消化道腹面的腹神经索(ventral nerve cord)。脑和腹神经索之间,以围咽神经索(circumoesophageal connective)相连。连接前后神经节的神经,称为神经索(connective);横连的神经,称神经连锁(commiure)。

一、脑

脑是联系和协调的中心,它联系着头部所有感觉器官的神经纤维,以及口区、胸部和腹部的所有运动神经元,并调节内分泌腺体的分泌活动,从而调节昆虫的一切行动。脑虽是昆虫活动的激发和控制中心,但咽喉下神经节和体神经节也有相对自主的控制和反馈作用。脑的相对体积的大小与行为的复杂性密切相联。脑由前脑、中脑和后脑组成。 (1)前脑(protocerebrum) 视叶(optic lobe):直接与复眼相连接

单眼柄(ocellar pedicel):与背、侧单眼相连 蕈体(corpus pedunculatum): 1对 脑桥体(protocerebral bridge):1个 中央体(central body):1个 附叶(acceory lobe): 1对

蕈状体由大量小型的联络神经细胞球体及其神经纤维组成,每一个蕈体包括膨大的蕈体冠(calyx)、较狭长的蕈体柄及分叉的蕈体根(root)。蕈体根又分为α叶(αlobe)和β叶(β lobe),蕈状体是最重要的联络中心。 视叶包括三3个联络中心,从外向内分别是视叶神经节层(lamina ganglionaris)、视外髓(medulla externa)和视内髓(medulla interna)。 (2)中脑(deutocerebrum) 包括两个膨大的中脑叶(antennallobe)及由此发出的触角神经(antennal nerve)分布到触角肌上,中脑是触角的神经中心。 (3)后脑(triocerebrum) 由第1体节的1对神经节前移特化而成,但仍保留咽下神经连锁,从后脑发出的主要神经有:与额神经节连接的额神经索,与上唇联系的上唇神经。

二、腹神经索(ventral nerve cord) 腹神经索位于消化道腹面,包括头部的咽喉下神经节(suboesophageal ganglion)和胸、腹部的一系列神经节和神经索。

咽喉下神经节位于头内咽喉的腹面,是腹神经索的第1个复合神经节。咽喉下神经节发出的神经主要通至上颚、下颚下唇、舌、唾管及颈部肌肉等,咽喉下神经节既是口器附肢活动和协调中心,又能显著地影响虫体的活动,并对胸部神经节的神经中心具有刺激作用。 在缨尾目、有翅亚纲比较低等的种类和很多完全变态昆虫的幼虫期,可以见到11对神经节,即胸部3对,腹部8对,但腹部的最后1对神经节通常由腹部第8至第10节合并而成。在较进化的类群和很多完全变态昆虫的成虫期常有不同程度的合并现象

第三节 昆虫的交感神经和周缘神经系统

昆虫的交感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工,不像哺乳动物那样明显。根据它们联系的器官不同,可以分为口道神经系统(stomodaeal nervous system)、中神经和腹部最后一个复合神经节(同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一、口道神经系

口道神经系主要包括额神经节(frontal ganglion)和后头神经节(occipital ganglion)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口道神经系的额神经节和后头神经节中,含有感觉联络和运动神经元,它是口器、前肠、中肠和背血管活动的控制中心。

二、中 神 经

中神经常见于昆虫幼虫体内,位于腹神经索的前后两个神经节的两条神经索之间,起源于前一神经节内,其中含有两根很细的感觉神经纤维和两根较粗的运动神经纤维。中神经是各体节气门的控制中心。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电活动

神经细胞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在轴突上形成跨膜电位差(membrane potential)。这是因为膜的选择通透性和离子的不均匀分布形成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负电荷的结果,在电位差发生变化时,产生神经脉冲,从而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神经电活动。

一、静息电位

在神经细胞的外周液体中,含有高浓度的Na+、低浓度的K+,并有Cl-为主的阴离子;与此相反,细胞内部含有低浓度的Na+与高浓度K+除Cl-以外、尚有部分有机阴离子,当神经细胞膜在静息状态时,K+可以自由进出,但Na+则不能通过,结果K+沿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膜外,K+向外扩散的结果,使膜内相对留下了较多的负离子,此时膜两侧便会出现电位差,当这种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阻止K+继续向外扩散,离子浓度与电场强度之间形成一种平衡状态,此时膜表面电位正于膜内,膜两边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

二、动作电位及其在轴突上的传导

神经的某一部位接受刺激后,就会产生兴奋,兴奋使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体液中的Na+进入膜内,致使膜表面电位下降,膜内电位上升,膜内外电位差减小,甚至内外电位反过来,造成膜的\"去极化\"(depolarization),形成脉冲形的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由于轴突内外的电解质都是可导的,当Na+进入膜内时,即可形成回路,产生动作电流,膜外的电流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导致未兴奋部位的去极化,进而产生一定间隔的脉冲形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在膜上反复连续地进行,就表现为动作电位在整个轴突上的传导。

三、突触传导

神经元之间在组织学上的间断性,使动作电位不能直接通过突触(synapse),而必须借助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进行传导。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联接点,神经传导的联络区。突触由突触前神经和突触后神经组成,它们的神经膜相应为突触前膜和后膜,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的宽度为20一30 nm神经递质在突触之间的传导过程:

动作电位→突触前膜→前膜去极化→Ca2+通道打开Ca2+内流→囊泡与前膜释放位点结合→胞吐作用释放Ach→Ach与后膜受体(AchR )结合→AchR构象改变→后膜对Na+、K+通透性改变→后膜去极化→信息在轴突上传导。 Ach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当它激发受体发生变构以后,就被释放出来,随即被后膜上的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AchE)所水解生成胆碱和乙酸,胆碱和乙酸可被突触前膜吸收,重新合成乙酰胆碱,部分进入血淋巴。

乙酰胆碱并不是惟一的兴奋性递质,有些昆虫以谷氨酸盐(glutamate)作为递质。

在抑制性神经中,神经递质是?-氨基丁酸。

第五节 杀虫剂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很多高效杀虫剂都是神经毒剂,不同类型的神经毒剂作用于不同的神经靶标,对杀虫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昆虫神经生理学的进一步了解。

一、对轴突传导的影响

昆虫受滴滴涕中毒以后,表现过渡兴奋和痉挛,随之发生麻痹而死亡。这是因为滴滴涕的分子结构能嵌入轴突膜上的Na+通道,从而延缓轴突的去极化以及钠离子通道的关闭时间,出现重复的动作电位,产生中毒症状。

拟除虫菊酯药剂的杀虫作用与滴滴涕很相似,也是抑制轴突膜的Na+通道,使膜的渗透性改变,造成传导阻断,但也可能影响突触传递,产生神经毒素及其他作用,如ATP酶的抑制等。

二、对乙酰胆碱受体的影响

一些杀虫剂如烟碱、季胺化合物箭毒(curare),沙蚕毒类杀虫剂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产生抑制作用,从而阻断了Ach与受体的结合,冲动不能传导,使昆虫死亡。

三、对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都是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抑制剂,它们能像乙酰胆碱那样与AchE相结合,但结合以后不容易水解,使酶分解乙酰胆碱的作用受阻,造成突触部位乙酰胆碱大量积聚,造成昆虫过度兴奋,麻痹而死。

第九章 昆虫的感觉器官

昆虫体壁的皮细胞所演变而成的各种感觉器官(sensory organ)是对周围环境和内部各种刺激产生反应的重要结构,它们和神经系统一起,控制和调节昆虫的行为。

昆虫对刺激的反应可分为3个过程即感受器对刺激的接受,传导和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

根据昆虫感受器接收刺激的性能,可将感受器分为感触器、听觉器、感化器和视觉器。

第一节 感受器的结构 昆虫的感受器作为感觉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位,既能独立行使感觉功能,又能组成复杂的感觉器官。

昆虫的感受器都可分为由体壁的皮细胞特化而成的接受部分和由神经细胞形成的感受部分。最简单的形式仅包含一个感觉神经细胞(双极神经元),其端突联接着表皮突起,而感觉神经纤维则伸入中枢神经节内由于昆虫具有各种形状的表皮突起,因此感受器的类型也极为多样。昆虫感受器的类型有:毛状感受器、锥状感受器、鳞状感受器、坛状或瓮状感受器、板状感受器、剑梢感受器。

第二节 昆虫感觉器感受刺激的机制

任何形式的感受器,当受到一种足以激起反应的刺激后,首先是表面的膜产生激应性,引起感受器膜电位的改变,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沿着感觉细胞的端突或树状突传导到神经细胞体附近的电激应区,引起传入神经纤维产生神经冲动,其频率与感受器动作电位的幅度成正比,并迅速地达到高峰,然后下降并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直到刺激消失为止。

组成各种感受器的细胞因分化程度不同,具有控制传入刺激或改变刺激能量的特性,也就是说,一种特殊的感受器只有受到一种适宜的质和量的刺激(如光子、电子、质子、分子等),才能产生反应。如果刺激不合适,感受器就不会兴奋。

第三节 昆虫的感触器或机械感受器

昆虫感受环境和体内机械刺激的感受器,称作感触器,机械刺激一般包括实体的接触、身体的张力、空气的压力和水波的振动等。

昆虫感触器的表皮部分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典型的感触器常有较长的表皮外突,如感触毛内部含有形成表皮突起的毛原细胞和一个较大的感觉神经细胞,最常见的感触器有毛状感触器和钟状感触器。

第四节 听 觉 器

昆虫的听觉器是感受压力改变和空气或水振动的结构,昆虫的听觉感受器有听觉毛(auditory haif)、江氏(Johnston,s organ)及鼓膜听器(tympanal organ)。

一、听 觉 毛

一般为长而易动的毛状感受器,内部仅有一个神经细胞与毛窝膜连接,特化程度较低,

位于虫体的暴露部位。最适的音波感受频率在400-1500 Hz。听觉毛一般又是感触器。

二、江 氏 器

江氏器于1855年由Johnston在雄性埃及伊蚊成虫触角的梗节中发现。

三、鼓膜听器

鼓膜听器普遍存在于具发音能力的昆虫中,如蝗科和蝉科的第1腹节两侧,螽斯科和蟋蟀科的前足胫节基部,都具有1对鼓膜听器。鳞翅目成虫的鼓膜听器位于后胸或第1腹节上,而仰泳蝽科的则在胸部。鼓膜听器的基本结构都具有一个略凹入周围体壁的椭圆形或圆形的听膜或鼓膜(tympanum)以及一组或数组由剑梢感受器组成的听体。

剑梢感受器(scolophorous sensillum)有两类:一类称为\"被膜式剑梢感受器\",其一端以冠细胞连接于体壁表皮下面;另一端以结缔组织纤维束固定于另一处的体壁下面,另一类称为\"下膜式剑梢感受器\",其一端的冠细胞不接触表皮;另一端游离在体腔或附胶腔内。

第五节 昆虫的化学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是感受化学物质的感受器,昆虫在觅食、求偶、产卵、选择栖境、寻找寄主等行为中,都和化学感受器有关。化学感受器的表皮部分主要包括两类结构,一类结构是具微孔的薄壁毛状、锥状或板状突,另一类结构是表皮凹陷成坛状或瓮状腔,腔底含有感觉细胞的端突或树状突。

化学感受器在功能上可以分为嗅觉器和味觉器两类,嗅觉(olfaction)是由挥发性物质的分子所激发,可在一定的距离内发挥作用。而味觉(gustation)则是在直接接触液态或固态的物质分子后才能感受。

一、嗅 觉 器

嗅觉器(olfactory organ)大都呈毛状、栓状或板状,主要位于触角上,其次为下额须和下唇须。

二、味 觉 器

味觉器(gustatory organ)常呈毛状、栓状或板状,大多位于口器上、口前腔壁上、足跗节上以及产卵器上,与昆虫的取食、产卵有关。

第六节 昆虫的视觉器

视觉器是感受光波刺激的器官,其感觉细胞中的色素能对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光谱(253-700nm)产生生物电位,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视觉反应。昆虫的视觉器包括复眼和单眼,其视觉中心分别位于视叶和单眼柄顶端内,它们对昆虫的觅食求偶、避敌、休眠、滞育、决定行为方向等都有重要作用。

复眼只有在成虫和不全变态的若虫和稚虫才有。单眼又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在幼虫和成虫期都可存在。

一、昆虫视觉器的基本结构

昆虫的视觉器差异很大,但都由集光部分和感光部分组成。集光部分是由特化的皮细胞及其分泌物形成的透明结构,包括角膜透镜(cornea)和晶体(crystalline body),其作用是传递和聚集光波;感光部分由感觉神经细胞集成的视杆(视觉柱)(retinula),其轴突集成的视神经(optic nerve),以及微气管构成的反光层(tapetum)所组成,此外角膜和视杆外面,还包围着色素细胞(pigment cell),其作用是感受光波能量和产生神经冲动。

二、复眼的结构和视觉

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它是由数目不同的小眼(ommatidia)组成,小眼由角膜、角膜细胞、晶体、视杆组成。

三、单眼的结构和视觉

背单眼位于头部两复眼之间,视觉中心位于前脑单眼柄顶端的膨大部分,背单眼的角膜也常是一个单凸或双凸透镜,在角膜细胞层下面包含很多组视杆,而视小杆仅位于视杆的上端,通过角膜的光线可以直达视杆上,视杆间以及

第17篇:教案小班昆虫

小班美术:《可爱的毛毛虫》

设计意图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比较小,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粘贴活动的兴趣比较浓厚,而且他们对色彩也比较敏感。本着一切从兴趣出发的原则,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沿线撕圆形,发展小肌肉动作以及手眼协调的能力。

2.练习用两种颜色间隔连续拼贴,再简单添画,表现毛毛虫的外形特征。教学重难点:

重点:间隔拼贴毛毛虫的外形特征。 难点:用两种颜色间隔连续拼贴。 活动准备:

1.毛毛虫范例图,画有圆形的方形红、黄纸若干,黑色蜡笔。剪好的树叶每人一份。

2.有关毛毛虫变蝴蝶的录像。活动过程

一、播放毛毛虫变蝴蝶录像引起幼儿做毛毛虫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录像,小朋友看看里面有谁?发生了什么事? 师:你看到了什么?(毛毛虫变成了漂亮的蝴蝶)哦,原来这么漂亮的蝴蝶是毛毛虫变成的。你喜欢这些漂亮的蝴蝶吗?

师:我也喜欢,所以啊,老师做了一条可爱的毛毛虫,希望它以后也变成漂亮的蝴蝶。(出示范例)

二、幼儿观察并说说毛毛虫的外形特征 师:我们一起先来看看这条毛毛虫是什么样的?

提问:(1)毛毛虫的头上长着什么?(两只眼睛、一张嘴巴、两个触角) (2)身体是什么样子的?( 有两种颜色,一种红色一种黄色间隔贴的) (3)这条毛毛虫有几片圆片片? (4)身体下面还长着什么?(许多小脚) 教师小结:这条毛毛虫的身体是用6片圆形纸拼接起来的,一个红色一个黄色间隔连接贴在一起。在最后一个圆形上画上眼睛、嘴巴、触角,在其它圆形下面画上脚。一条可爱的毛毛虫做好了。

三、学习尝试撕纸、粘贴毛毛虫。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条毛毛虫呢?

师:好的,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材料,你们猜,老师为你们准备好了什么?(圆片片)

师:画有圆形的方形纸。咦,这可不是圆形呀,怎么办呢? 请个别尝试撕圆,大家一起想办法,怎么样把圆撕下来。 全班一起尝试撕圆。

教师进行示范撕圆形,幼儿仔细观察。

师:先撕开一个口子,然后两手的食指和拇指要靠拢,捏在针孔边上,延着针孔往下撕,一个圆形撕好了。

师:现在请6个小朋友一起上来试试看,好,6片圆形撕好了,现在我们来做毛毛虫了。

教师边讲边示范:先取一张树叶,再挑选一张红颜色的圆片片撕下圆片片后面有双面胶,我们将双面胶上的纸撕掉,放到框里面,然后把圆片片贴在树叶上,注意要将圆片片贴在树叶的一端,然后再拿一张黄色的圆片片,一张一张连接起来,要压住一点点,现在老师贴了一张红色的一张黄色的,接下来请小朋友来完成。真不错毛毛虫拼成了,不要忘记在最后一张圆片片上画上毛毛虫的眼睛、嘴巴和触角,在其它圆片上画上脚。

四、全体幼儿操作粘贴毛毛虫。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提醒幼儿将撕下来的废纸放在盆子里。

2.指导幼儿将圆片片一张一张连接起来粘贴成毛毛虫,要一张红色一张黄色间隔着贴。

3.帮助能力较弱的幼儿明确粘贴的方法,降低操作难度,使他们更有信心地、快乐地投入粘贴活动。师:4个圆片片贴成的毛毛虫也很可爱,5个圆片片贴成的毛毛虫也很漂亮。

五、讲评(把幼儿的作品粘贴到事先准备好树上)

展示幼儿的作品,幼儿相互欣赏。提问:你的毛毛虫在干什么?你最喜欢哪条毛毛虫?为什么?

师:过些时候啊,这些毛毛虫就会变成漂亮的蝴蝶了,现在我们学蝴蝶飞回教室吧。

教学反思:

在设计教案时,我认为的重点是:体现毛毛虫的外形特征。难点是:用两种颜色间隔连续拼贴。但是在活动中最难的地方是撕圆的方法,纠结了很长时间,原因是我在课前没有让小朋友试试看,第一次进行这样的操作,我高估了小朋友的能力,最后在小朋友自己的尝试中得出了一个撕圆的好方法,最后目标达成度还算不错。在以后类似的教学活动前,让个别孩子先试试看还是必须的,这样教学质量会更好。

第18篇:大眼睛幼儿科学教案:昆虫大聚会

一、活动目标

1.喜欢观察身边的昆虫,知道昆虫是多种多样的。2.通过对比观察,了解昆虫的结构特征。 3.会使用昆虫观察镜对昆虫进行仔细观察。

二、活动重点

通过观察,知道昆虫身体的结构特征:头、胸、腹。

三、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昆虫观察镜;教师自备蝴蝶、蜻蜓、蜜蜂、蜘蛛图片

四、活动过程

导入:通过谜语导入。

教师:“一路欢歌嗡嗡嗡,飞来飞去花丛中,别人甜蜜它辛苦,团结合作爱劳动。”(鼓励幼儿思考,引出“蜜蜂”这一谜底) 活动一:昆虫大世界 1.认识常见昆虫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蜜蜂吗?在哪里见过?蜜蜂什么样呢?(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大家在花园里见过蜜蜂,飞起来嗡嗡地。请看,这里有一张图片,上面画的是什么?就是蜜蜂,对不对?(教师出示蜜蜂卡片,引导幼儿识别)

教师:除了蜜蜂,老师这里还有两张虫子的图片,大家看看你们认识它们吗?(教师继续出示蜻蜓卡片、蝴蝶卡片,引导幼儿识别) 2.发现共同特征,知道共同的名字“昆虫”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都知道它们的名字,那现在问题来了,大家仔细看一看,谁能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呢?(引导幼儿对比观察,寻找不同虫子的共同点)

教师:我们先来看它们的腿吧,我们一起数一数,蜜蜂几条腿?蜻蜓呢?蝴蝶呢?(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观察,用此方法再对比观察它们的躯干)

教师:原来,蜜蜂、蜻蜓和蝴蝶虽然长得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有6条腿,身体都有头、胸、腹。对不对?(引导幼儿再次观察确认)

教师:正是因为它们有这些一样的地方,所以它们都属于昆虫。(教师总结共同特征,引出“昆虫”概念)

教师:大家听说过昆虫这个词吗?其实所有的昆虫都是有6条腿,身体都由头胸腹构成。(再次强化“昆虫”概念) 活动二:蜘蛛是昆虫吗? 1.认识昆虫观察镜

教师:现在大家都知道昆虫的特点了,接下来,老师给大家发一个玩具,玩具的名字叫做昆虫观察镜,大家想不想玩?(教师分发昆虫观察镜,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现在,每一组小朋友都有了昆虫观察镜,谁来说一说,昆虫观察镜什么样子?(引导幼儿从颜色、外形结构描述昆虫观察镜)

教师:看起来像一个飞碟,还像潜水艇,而且中间是透明的,最上面和下面都有观察孔。小朋友们看的真仔细。那大家知不知道昆虫观察镜是干什么用的?(鼓励幼儿猜测并思考) 2.学习使用昆虫观察镜

教师:昆虫观察镜就是用来观察昆虫的。大家想一想,刚才我们看的都是图片上不会动的昆虫,有了这个昆虫观察镜,我们就可以把捉到的活着的昆虫放进去,进行观察了,多么方便呀!(教师说出昆虫观察镜的作用,边说边用动作演示使用方法)

教师:现在,老师给大家发一个蜘蛛模型,大家试着用昆虫观察镜来观察,等大家学会了,就可以观察活的昆虫了!(教师把蜘蛛模型分发给每组幼儿,引导幼儿将其放进昆虫观察镜进行观察)

3.通过观察并对比,发现蜘蛛不是昆虫。

教师:大家都仔细看过了吗?请大家说一说,昆虫观察镜里的蜘蛛是什么样子的?(依然是引导幼儿从几条腿、身体几部分进行观察描述)

教师:哦,原来蜘蛛是八条腿,身体只有头和腹。那请问小朋友们,蜘蛛是昆虫吗?(鼓励幼儿思考)

教师:大家再一起来说一说昆虫的特征:6条腿,身体有头胸腹。我们一起说一说蜘蛛几条腿?8条腿,身体有头、有腹,没有什么?没有胸。(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昆虫的特征,进行比较)

教师:那现在请大家一起回答我,蜘蛛和昆虫一样吗?不一样。所以,蜘蛛是昆虫吗?不是。(教师总结幼儿回答,和幼儿共同得出结论:蜘蛛不是昆虫)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教师可课前和幼儿一起到花丛中捕捉蜘蛛,在课堂上进行观察,丰富课程内涵,使幼儿的学习更加真实、更加生活化。 重点提示

在幼儿使用昆虫观察镜进行观察时,提醒每组幼儿进行轮流观察,不可争抢。观察过程中,鼓励幼儿进行交流和讨论。 日常活动

教师和幼儿一起找一找幼儿园里的小虫子,仔细观察并分辨哪些虫子是昆虫。 家园共育 周末和幼儿一起到野外捕捉蝴蝶、蜻蜓等昆虫,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引导幼儿做进一步的观察。

第19篇:可爱的昆虫教案

可爱的昆虫

课题:可爱的昆虫 教学课时:2课时 执教:***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点、线、面组成丰富的色调来表现昆虫。

2、过程与方法: 在欣赏中作品中分析线描作品的黑白对比变化。在游戏中体验色彩线条的独特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尝试各种线条画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用美的心去对待万物生灵。

教学重点:运用装饰画来描绘可爱的昆虫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块面和线条表现昆虫的形态特征。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多元联想法 教学准备:示范作品、课件、材料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讲关于昆虫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也来和有趣的昆虫玩游戏。(板书课题:有趣的昆虫)

二、讲授新课。

1、认一认:请同学们看图片,这些昆虫朋友,你都认识它吗。

2、看一看:欣赏画家作品,出示不同的昆虫作品,师:同学们,大家看,这些不同的昆虫作品,逸趣横生。(板书:线描——黑白对比、点线面的节奏变化。水墨——干湿、浓淡、粗细)

3、画一画:感受不同的线条组合,师生、生生互动,进行“不同线条组合”的对比画法比赛。

4、教师示范不昆虫的画法,讲解技法要点。突破难点。

三、分享昆虫小故事,布置任务:

内容:用铅笔在画本上画出大小不同的昆虫变化。

要求:比一比,谁画的线条种类多?谁画的昆虫效果丰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教学难点)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想一想:各种不同线条粗细的变化可以用来表现什么效果?(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五、分享收获

1、作业评价“谁的昆虫游戏最有趣” 评价要点:(1)、点、线、面的变化多样。 (2)、色彩变化带来的粗细的效果丰富。

2、说说我的收获: (1)、我能用不同的笔画(

)种线描变化效果。 (2)、我认识了(

)种昆虫,我要爱护它们,保护大自然不受破坏。 反思:只要我们多练习,掌握好装饰画技法,就能画出更好的昆虫了。小昆虫是很可爱的动物,对大自然是有益的,希望同学们好好爱护大自然,爱护我们身边的小昆虫。学装饰画到现在基本装饰画技法已经了解,学生需要加强勾线能力。

第20篇:夏天的昆虫教案

《夏天的昆虫》教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六号选手。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夏天的昆虫》。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字词。

2、学习本文小标题的写作形式。

3、了解文章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学习重难点:

了解卒章显志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听一段录音,然后谈谈:你听到了什么?(录音播放《昆虫世界》)由此打开昆虫世界的大门,然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去感受夏天昆虫的其乐无穷。(板书课题《夏天的昆虫》汪曾祺)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汪曾祺小品》,文论集《晚翠文谈》,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

2、清除文字障碍

竹篦

栖息

缚住

暗赭色

瞅准

注意两个多音字:呱、粘(有学生独立完成并展示纠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出声读课文,思考三个问题:

(1)文章写了哪几种昆虫?

(2)都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这几种昆虫的?

(3)文章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把夏天的昆虫展现出来?

(四)细读课文,揣摩感想

默读课文,想一想:夏天的昆虫那么多,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蝈蝈、蝉、蜻蜓、刀螂这四种昆虫呢?

(默读独立思考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展示)

(五)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完成两个问题:

(1)结尾段落是什么句式?它的作用是什么?

(2)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

(六)拓展延伸

汪曾祺先生说:“好的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做这些了,读者读了,创作过程才算完成,作者不能什么都知道,都写尽了。要留出余地,让读者去琢磨,去思索,去补充。” “或问: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了什么?

答曰:”

(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

(七)课堂小结

短短的文章,作者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将四种昆虫的形态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随后通过自问自答,道出了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就是希望现在的孩子能够多多的去亲近大自然,仔细观察,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兴趣。既有对青少年的关怀,也抒发了自己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八)板书设计

(九)作业布置

1、喜欢诵读的你,背一背有关昆虫的诗句;

2、喜欢积累的你,搜一搜有关昆虫的成语或俗语,并理解其含义。

3、喜欢唱歌的你,唱一唱有关昆虫的歌曲;

4、喜欢写作的你,写一篇有关昆虫的作文,作为课后练笔。

5、喜欢制作的你,拍一张昆虫的照片,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送给自己。

(学生从五个作业中任选一个喜欢的完成) 师:好,这节课到此结束。下课。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幼儿昆虫教案模板.doc》
幼儿昆虫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