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心肺复苏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术简称CPR,有3个步骤构成,分别为清理呼吸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简称心肺复苏ABC。

虽然是这样简称,但是现在心肺复苏的步骤已经把C步骤,也就是胸外心脏按压提到了第一位,也就是说在心肺复苏术中,胸外心脏按压是比较重要的。在判断完病人的意识状态之后,首先把病人马上摆放成复苏体位,同时注意颈部受伤患者的脊柱的保护;然后将病人的头偏向一侧,简单的做一下呼吸道的清理,速度要快,紧接着马上为病人做胸外心脏按压。

做胸外心脏按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部位要准确:按压的部位一定要准确,中指指尖沿患者靠近自己一侧的肋弓下缘,向上滑动至两侧肋弓交汇处定位,即胸骨体与剑突连接处,位置不准确,会损伤肋骨或者内脏;2.深度要适当:一般要求按压深度达到4~5cm,约为胸廓厚度的1/3,太深会导致胸骨骨折,太浅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3.姿势要正确:两臂一定要伸直,不能弯曲,身体也不要前后摇晃,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及肩、臂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胸骨;4.频率要迅速: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这样才能达到按压的效果。

对于口对口人工呼吸,可以记住这四句话:捏住鼻孔,口对全口,自然吸气,缓慢呼气。首先鼻孔一定要捏住,防止气体从鼻孔跑出;对也要包住病人全口,同样是为了防止漏气;施救者不需要深呼吸,只要自然呼吸就好,人工呼吸要求的潮气量是400~500ml;施救者呼气时一定要注意缓慢,不要过快。施救者在给病人做人工呼吸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胸部起伏情况,判断人工呼吸的效果。

心肺复苏术可以单人做,也可以双人合作。如果是单人做的话,必须先做胸外心脏按压30次,然后再做2次口对口人工呼吸;如果是双人,也是要其中一人先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人再做2次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次数比应该是30:2,儿童可以是15:2。

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一般做5个循环后,观察一下病人的面色,呼吸和颈动脉搏动的情况,判断是否有继续心肺复苏的必要。待到病人面色恢复红润,有了自主呼吸,有规律的颈动脉搏动,就可以停止心肺复苏,等待救护车的到来。

实施心肺复苏的步骤 (在所有操作前,一定要确认环境危险已经排除,做好自我保护措施,戴上安全手套,才能进行抢救。)

一、判断意识

先在伤病员耳边大声呼唤“喂!你怎么啦?”再轻轻拍伤病员的肩部,婴儿排击足跟。如伤病员对呼唤、轻拍无反应,婴儿不能哭泣,可判断其无意识。

二、立即呼唤

当判断伤病员意识丧失,应该求助他人帮助,在原地高声呼唤:“快来人!救命啊!我市救护员,请这位先生(女士)快帮忙拨打急救电话!有会救护的请和我一起来救护。”

三、救护体位

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应将其翻转为仰卧位(心肺复苏体位),放在坚硬的平面上,救护员需要在检查后,进行心肺复苏。若伤病员没有意识但有呼吸和循环为了防止呼吸道被舌后坠或粘液及呕吐物阻塞引致窒息,对伤病员应采用侧卧体位(复苏体位),分泌物容易从口中引流。体位应稳定,并易于对伤病员翻转其他体位,保持通常气道,超过30分钟,翻转伤病员到另一侧。

注意不要随意移动伤病员,以免造成伤害,如不要用力拖动、拉起伤病员,不要搬动和摇动以确定有头部或颈部外伤者等。有颈部与身体在同一轴线翻转,做好头颈部的固定。

(一)心肺复苏体位(仰卧位)操作方法

1、救护员位于伤病员一侧

2、将伤病员的双上肢向头部方向上伸直

3、将伤病员远离救护员一侧的小腿放在另一侧腿上,两腿交叉

4、救护员一只手托住伤病员的后头颈部,另一只手插入远离救护员一侧伤病员的腋下或跨部

5、将伤病员整体地翻转向救护员侧

6、伤病员翻为仰卧位,再将伤病员上肢置于身体两侧

(二)复原体位(仰卧式)操作方法

1、救护员位于伤病员的一侧

2、救护员将靠近自身的伤病员手臂肘关节曲置与头部侧方,伤病员另一只手臂弯曲置于胸前

3、把伤病员远离救护员一侧的膝关节弯曲

4、救护员用一只手扶住伤病员肩部另一只手扶住伤病员的膝部,轻轻将伤病员侧卧

5、将伤病员的手置于面颊上方,防止面部朝下,打开气道

6、将伤病员弯曲的腿置于伸直腿的前方

(三)救护员体位

救护员在实施心肺复苏技术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选择位于伤病员一侧,将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跪贴于(或位于)伤病员的肩、胸部,有利于实施操作。

(四)其他体位

头部外伤者,则是水平仰卧,头部稍稍抬高;如面色发红,则取头部脚底位;面色发青,取头底脚高位。

四、打开气道

伤病员呼吸心跳骤停后,全身肌肉松弛,口腔内的舌肌也松弛后坠而阻塞呼吸道。采用开放气道的方法,可使阻塞呼吸道的舌根上提,使呼吸道畅通。

用最短的时间,先将伤病员的衣领、领带、围巾等解开,带上手套迅速清除伤病员口鼻内的污垢、土块、痰、呕吐等异物,以利于呼吸道畅通。再将气道打开。

(一)仰头举颏法

1、救护员用一手的小鱼际(手掌外侧缘)部分置于伤病员的前额,另一只手食指、中指置于下颏骨上提,使下颌角与耳垂的边线和地面垂直

2、救护员手指不要深压颏下软组织,以免阻塞气道

(二)托颌法(抬拉颌法)

1、救护员将手放置在伤病员头部两侧

2、握紧伤病员下颌角,用力向上托颌

3、如伤病员禁闭双唇,可用拇指把口唇分开

4、如果需要进行口对口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面颊贴紧伤病员的鼻孔

5、此法适用与怀疑有头、颈部创伤的伤病员。

五、判断呼吸

检查呼吸,救护员将伤病员气道打开,利用视、听、感觉在10秒钟时间内,判断伤病员有无呼吸。 侧头用耳听伤病员的呼吸声(一听),用眼睛看胸部或上腹部随呼吸而上下起伏(二看),用面颊感觉呼吸气流(三感觉)。如果胸廊没有起伏,并且没有气呼出,伤病员即不存在呼吸。

六、人工呼吸

救护员经检查后,判断伤病员呼吸停止,应在现场立即给予口对口(口对鼻、口对口鼻),口对呼吸面罩等人工呼吸救护措施。

七、检查循环体征

判断心跳(脉搏)应选大动脉测定脉搏有无搏动。成人几儿童触摸颈动脉,婴儿触摸肱动脉,在5-10秒钟内判断伤病员有无心跳。

颈动脉:用一只手指和中指置于颈前正中部(甲状软骨),手指从颈前正中滑向甲状软骨和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稍加力度触摸到颈动脉的搏动。

肱动脉:肱动脉位于上臂中点内侧,稍加力度检查是否有搏动。 检查颈动脉不可用力压迫,避免刺激颈动脉窦使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停止,并且不可同时触摸双侧颈动脉,以防阻断脑部血液供应。

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重指出,评估循环体征包括正常的呼吸、咳嗽、运动及人工呼吸的反应。

1、对无反应、无呼吸的伤病员提供初始呼吸

2、救护员侧头用耳靠近伤病员的口、鼻、看、听、感觉有无呼吸或咳嗽

3、快速掌握伤病员的运动体征

4、如果伤病员没有呼吸咳嗽运动,应立即开始心外按压。2005年心指南指出:非医务人员无须检查循环情况,2次人工通气后,立即实施胸外按压。

八、人工循环

救护员判断伤病员已无脉搏搏动,或在危急中不能判定心跳是否停止,脉搏也摸不清,不要反复检查耽误时间,而要在现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等人工循环及时救护。

九、注意问题

(一)心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是30:2

(二)按压频率:100次/分钟,压/放时间相等

(三)按压要领:用力下压,快速按压,不得冲击性按压

(四)五组30:2后应吹两口气,因之前吹的两口气属于判断是否是气道阻塞

(五)从判断意识到完成五组30:2,要在2分钟内完成

推荐第2篇:心肺复苏

CPR心肺复苏术

在省立医院招聘中常考的操作,所以一定要按照医院的规定来操作这样才做到知己知彼,在省立CPR可分为野外CPR和院内CPR两种,不过操作流程有些不同。 野外CPR正规考试流程:

学生:老师您好:我是***,我做的操作是野外CPR,我现在开始我的操作!

1、患者已晕倒,观察四周环境安全。

2、呼叫患者(双手拍肩,嘴要靠近患者左右耳进行呼叫,避免碰到失聪病人),患者无意识。

3、按压眶上神经,无反应;观察瞳孔,瞳孔散大。

4、呼叫周围人拨打120,解开患者上衣扣,省最后一个扣,解开腰带。

5、观察口鼻是否异物,若有头偏向一侧,清理异物,若无开放气道。

6、一看胸廓有无起伏,二听是否有呼吸音,三感觉有无气体逸出,这其中注意数数字(100

1、100

2、100

3、100

4、100

5、100

6、1007)【据说四个数字是1秒】。若无,人工呼吸两次(注意中间放开鼻子)。

7、用拇指从喉部摸是否有颈动脉搏动,注意食指和中指要放在同侧,不能放到对侧,以防家属产生误解,认为你在掐患者喉部。

8、胸外按压:深度成人4~5cm,小儿3~4cm。注意定位方式:一定是中指和食指沿着肋骨下缘,碰到剑突部后,左手掌碰到食指,右手

与左手叠加后,肩、手臂和患者按压部位成直线。

9、再次人工呼吸,注意其中吹气候放开鼻子。

10、如此往返5个循环,若出现室颤或无脉性心速,则需要除颤。

11、以吹气结束,若CPR成功后,观察依次为一看二听三观察,这其中注意数数字(100

1、100

2、100

3、100

4、100

5、100

6、1007),然后摸颈动脉搏动,自主心率恢复,有自主呼吸,上肢收缩压大于60mmHg,瞳孔缩小,面色红润,口唇泛红,四肢回暖。抢救成功。

12、患者已醒,嘱患者放心,已经通知医生和护士,正在来的路上,您先放松不要紧张,整理好衣裤即可。

院内CPR也一样,只是人工呼吸改成简易呼吸器,在整个胸外按压期间,按照呼吸频率一直按压即可。

推荐第3篇: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CPR)的定义:是指对呼吸心脏骤停的患者给予呼吸和循环支持,可分为Ⅰ期心肺复苏和Ⅱ期心肺复苏。Ⅰ期心肺复苏又称基础心肺复苏或称现场心肺复苏,是指专业或非专业人员进行徒手抢救,包括开放呼吸道、人工通气和胸外挤压,其目的是恢复脑细胞供氧,促进脑功能恢复。

心脏骤停是突然的、没有预料的循环停止。主要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如不及时抢救可致死亡,根据报告指出在4min内开始复苏者多能获救,而超过12min者几乎无一存活。有学者统计,在心脏骤停后开始实施复苏的时间与获救机会的关系有如下规律:3min~3/4;5min~1/4;10min~1/100;12min~1/10000。因此,要求临床医生一定要分秒必争,及时判断和正确处理。有资料显示,4min内开始复苏,8min内接受决定性生命支持者出院率最高达43%。

心跳骤停可见于多种心血管疾病、严重创伤、出血、触电、溺水、自缢、某些药物中毒等,多发生在公共场所和工作单位,其中医院外的猝死接近60%。因此院外的及时、正确的现场抢救复苏,可以降低病死率。 复苏成功的基本要素

1、时间就是生命,跳呼吸骤停时间越长,复苏成功的希望越小。而心跳呼吸骤停大多发生在意外场合,所以重要的是现场及时的抢救,这是复苏最后能否成功的基础。

2、第一目击者的急救能力CPR能否成功,还取决于第一目击者(first responder)反应的速度和急救知识。

3、高效率的城市急诊医疗体系。CPR的禁忌症:

1、胸壁开放性损伤;

2、肋骨骨折;

3、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

4、凡已明确心、肺、脑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无法逆转者,可不必进行复苏术,如晚期癌等。操作方法

心肺复苏(CRP)是一个连贯、系统的急救术,各个环节应紧密结合不间断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步骤如下: A:开放气道(airway) B:人工呼吸(breathing) C:胸外按压(circulation) 一.判断是否心跳呼吸骤停

1.当发现有晕倒伤者,应判断事发的地方是否安全并容易抢救伤者,同时迅速判断患者有无损伤,是否有反应。

2.轻拍患者肩膀并大声呼叫:“喂,你怎么了”,或按压人中,检查伤患有无意识。须注意病患有无颈椎受伤,不可剧烈摇晃病患。无意识者立即求救EMS系统。 3.确定患者为心跳呼吸骤停时,立即招呼周围的人前来协助。如大叫:“来人啊,有人晕倒,请打120!”等。

4.请来协助的人立即拨打“120”呼救专线电话。打电话者的注意事项:

1).伤者所在的位置(准确的地方)

2).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溺水,电击,出血、创伤等 3).伤者的数量,有多少人 4).伤者的情况,伤势如何 5).现场采取何种急救措施 二.放置正确体位

1.CPR时,正确的抢救体位是仰卧位。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一般要去枕平卧,将病人安置在平硬的地面上或在病人的背后垫上一块硬板,尽量减少搬动病人。如有可能应抬高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解开患者上衣,暴露胸部。

昏迷体位:当患者有心跳呼吸,但仍处于昏迷状态时,其气道有被舌根堵塞和吸入粘液以及呕吐物的危险,故应将患者置于侧卧的昏迷体位。

畅通呼吸道方法:仰头举颏法,仰头抬颈法,托下颌法。

手指不要压迫患者颈前部、颏下软组织,以防压迫气道。颈部不要过伸。疑有颈椎损伤者,CPR时不能使头部后仰,以免进一步加重颈椎损伤。

2.伤者俯卧时,应把患伤者翻转,即头,肩,躯干同时转移,避免向躯干扭曲,头、颈部与向躯干始终保持在同一轴面上。三.开放气道

判断呼吸方法:眼看、面感、耳听;保持气道开放状态;观察5秒左右(不得超过10秒);有呼吸者,注意气道是否畅通;无呼吸者,立即人工呼吸。 1.伤者无反应,取仰卧位后须打开气道,并清除口中异物,取下松动的假牙,解开紧束的衣领。

2.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若怀疑头、颈部有外伤者应用。

注:手指不要压迫患者颈前部、颏下软组织,以防压迫气道。

3.仰头抬颏法:一只手放在伤者前额,手掌有力向后推,使头后仰90度,另一只手的手指将其下颏骨向上抬起,舌根随之抬起,气道即可通畅。4.清除口腔异物的手法:右手拇指和其余4指夹持患者的舌和下巴,并打开口腔;左手食指沿口腔侧壁伸入至深部,随后移向另一侧,当手指回收时将异物勾出。严禁将手指从口腔下中向后插,以免将异物推向后方,增加清理难度。

手法打开气道的方法 1.仰面抬颈法 病人去枕,术者位于病人一侧,一手置病人前额向后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托住颈部向上抬颈。

2.仰面举颏法 术者位于病人一侧,一手置病人前额向后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除拇指外)的手指置于下颏外之下颌骨上,将颏部上举。注意勿压迫颌下软组织,以免压迫气道。

3.托下颌法 术者位于病人头侧,两肘置于病人背部同一水平面上,用双手抓住病人两侧下颌角向上牵拉,使下颏向前、头后仰,同时两拇指可将下唇下拉,使口腔通畅。

四.人工呼吸

一般可采用口对口呼吸、口对鼻呼吸、口对口鼻呼吸(婴幼儿) 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

1、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位置下进行。

2、用按于前额之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的鼻翼下端,以免从口部吹气时,由鼻腔漏气。

3、术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病人的嘴,把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

4、深而快地向病人口内用力吹气,每次吹气约1.5-2秒,直至病人胸廓向上抬起为止。

5、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病人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面向病人胸部,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使病人的口张开,捏鼻的手也应放松,以便病人从鼻孔通气,观察病人胸廓向下恢复,并有气流从病人口内排出。

6、吹气频率:12~20次/min,但应与心脏按压成比例。单人操作,心脏按压15次,吹气2次(15:2)。双人操作按5:1进行。吹气时应停止胸外按压;每次吹气约1.5-2秒,须注意患者胸部有无起伏,并等病人第一口气完全排出後再吹第二口。

7、吹入气量:一般正常人的潮气量500~600ml.目前比较公认以800~1200ml/次以免引起肺泡破裂。注意事项:

1.口对口呼吸时可先垫上一层薄织物。每次吹气量不要过大,大于1200ml可造成胃大量充气 2.吹气时暂停按压胸部。

3.儿童吹气量需视年龄不同而异,以胸廓上抬为准。

4.单人操作每按压胸部15次后,吹气两口,即15:2。(简记法:单人15:2,每四个为一组;双人5:1)

5.有脉搏无呼吸者,每5秒吹气一口(10~12次/分)。

6.在做口对口呼吸前,应先查明口腔中有无血液、呕吐物或其他分泌物,若有应先尽量清除。

7.如有脉搏,继续反复施行人工呼吸, 直到患者恢复自然呼吸为止,成人每分钟约12-16次,小孩约15-20次。

8.打开病患口腔,检查呼吸道中有无异物。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其口腔及呼吸道中的异物,如口香糖、假牙等。

口对鼻人工呼吸方法:主要用于不能经患者的口进行通气者,如:牙关紧闭,口部严重损伤,或抢救者不能做到将患者的口部完全紧密包住。 五.胸外心脏按压:

在人工呼吸的同时,进行人工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或剑突上2.5~5cm处。2.按压方法:

(1).抢救者一手掌根部紧放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交插互扣,指尖翘起,避免接触肋骨。

(2).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使胸骨下陷4~5cm(5~13岁3cm,婴、幼儿2cm)。 (3).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下压与向上放松时间相等;按压至最低点处,应有一明显的停顿,不能冲击式的猛压或跳跃式按压;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但应尽量放松,务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 (4).按压频率:传统用80~100次/分。小儿90~100次/min,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例以0.6:0.4为恰当。与呼吸的比例同上述。 3.按压有效的主要指标:

(1).按压时能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8.0kPa; (2).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再度转红; (3).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 (4).出现自主呼吸;

(5).神志逐渐恢复,可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加。

4.在胸外按压的同时要进行人工呼吸,更不要为了观察脉搏和心率而频频中断心肺复苏,按压停歇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秒,以免干扰复苏成功。小结:

1.判定:确定患者是否无反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时启动EMS系统; 2.气道:将患者安放在适当的位置,采用仰头举颏法或仰头举颈法开放气道; 3.呼吸:确定是否无呼吸还是通气不足。无反应,有呼吸,又无脊椎损伤时,将患者置于侧卧位,保持气道通畅;无反应也无呼吸时,将患者置于仰卧位,立即开始15:2的按压/通气比率进行人工呼吸及胸外按压。开放气道时,查找咽部是否有无异物,如有异物立即清除。

4.循环:如无循环征象,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后,缓慢吹气2次,每次通气时间为2秒,再行胸外按压15次,完成4个15:2的按压/通气周期。 5.重新评价:行4个按压/通气周期后,再检查循环体征,如仍无循环体征,继续行CPR。

推荐第4篇: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2015年国际新标准操作流程CPR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

1、100

2、100

3、100

4、1005…)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125px)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注意事项

1、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伤)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脏按术只能在患(伤)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4、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5、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伤)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2005年底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了新版CPR急救指南,与旧版指南相比,主要就是按压与呼吸的频次由15:2调整为30:2。

推荐第5篇:心肺复苏

正安县人民医院

正安县人民医院CPR培训资料

2011年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人民医院 邮编:563400 电话:0852-6421882

现场心肺复苏术

注:本“心肺复苏术”以《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为蓝本编写。

现场心肺复苏术是指患者发生心搏骤停的现场,如家中、办公室、工厂、医院等场所,首先由最初目击者为心搏骤停患者施行的心肺复苏技术,即基础生命支持(BLS)。是心肺复苏术三阶段ABCD四步法中的最初处臵—第一个ABCD。

判断患者心搏呼吸突然停止的标准:

1、意识突然丧失,患者昏倒于各种场合;

2、面色苍白或转为紫绀;

3、瞳孔散大;

4、颈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

5、部分患者可有短暂而缓慢叹气样或抽气样呼吸或有短暂抽搐,伴头眼歪斜,随即全身肌肉松弛。

CPR最初处臵:

1、观察周围环境,确定无安全隐患。轻轻摇动患者肩部,高声喊叫:“喂!你怎么啦?”如认识,可直接呼喊其姓名,如无反应,迅速触摸颈动脉有无搏动。

2、呼叫:一旦初步确定患者为心搏呼吸骤停,应立即呼叫周围的人前来协助抢救。方法:大叫“来人啊!救命啊!”

3、将患者放臵适当体位:进行CPR时,正确抢救体位是仰卧位。患者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方法:小心转动患者,使患者全身各部成一个整体转动。如疑有颈椎骨折者,尤其要注意保护颈部,可以一手托住颈部,另一手扶住肩部,使患者平稳地转动至仰卧位。身体躺在平整而坚实的地面或床板上。再解开患者上衣,暴露胸部。

2

一、成人心肺复苏术第一阶段CABD四步法

A、B、C、D代表的是:A(airway)开放气道,B(breathing)正压通气,C(circulation)胸外按压,D(defibrillation)除颤(对室颤和无脉搏的室速)。2005年指南的顺序是ABCD,而2010年指南则将C提至第一位,即CABD,这样能减少从识别到初次按压的时间,避免通气延误胸外按压。

1、C(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的目的是建立人工循环,促使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并使人工呼吸带有新鲜空气的血液从肺部血管流向心脏,再流经动脉,供给全身主要脏器,以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

方法:

(1)快速测定按压部位:以示指、中指沿患者肋弓处向中间滑移,在肋弓和剑突交点处寻找胸骨下切迹,以切迹作为定位标志,不要以剑突下定位,然后将示指及中指横放在胸骨下切迹上方,示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即为按压区,相当于胸骨中、下1/3与两乳头连线的交界处;以另一手的掌根部紧贴示指上方,放在按压区,再将定位之手取下,将掌根重叠放于另一手背上,使手指脱离胸壁。

(2)按压方法: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利用髋关节为支点,以肩、臂部力量向下按压。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下压及向上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等,使胸廓充分弹回,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骨定位点。

(3)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4)按压深度:至少5cm (5)按压与人工通气比:30:2,每按压30次后,吹气两口。

2、A(开放气道)

方法:仰头举颌法。一手臵于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的示指及中指臵于下颌角处,抬起下颌,使下颌与耳垂成一垂直线。疑有颈椎损伤者,不能使头部后仰,以免进一步加重损伤。

3

将患者处于气道开放位臵后,观察5秒左右,有呼吸者,注意气道是否通畅,无呼吸者,先清理呼吸道后,立即作人工呼吸。

3、B(人工呼吸) (1)口对口人工呼吸

方法:在保持呼吸道畅通和患者口部张开的位臵下进行。用按于前额一手的拇指和示指捏闭患者的鼻孔(捏紧鼻翼下端),首先缓慢吹气两口,以扩张萎陷的肺脏,并检验开放气道的效果,再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贴紧患者的嘴(要把患者的口部完全包住)。用力向患者口内吹气(吹气要求快而深,直至患者胸部上抬)。一次吹气完毕后,应立即与患者口部脱离,轻轻抬起头部,眼视患者胸部,吸入新鲜空气后,再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放松捏鼻的手。每次吹气量为700~1000ml。时间超过1S,达到可见胸廓上抬。

(2)口对鼻人工呼吸

在某些患者口对鼻人工呼吸较口对口人工呼吸更为有效。本方法主要用于不能经患者的口进行通气者,例如患者的口不能张开(牙关紧闭),口部严重损伤等。

方法:一手按于前额,使患者头部后仰,另一手提起患者的下颌,并使口部闭住。作一深吸气,抢救者用嘴唇包住患者的鼻部,并吹气,停止吹气,让患者被动呼气,若患者被动呼气时鼻腔闭塞,需间歇放开患者的口部。

4、D(除颤)

心搏骤停时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而终止室颤最有效的方法是电除颤,电除颤仪有单相波和双相波两种类型,而双相波电除颤被证明在电复律和电除颤方面比单相波除颤更有效。如发生心搏骤停要力争在3分钟内行首次电除颤,除颤每延迟1分钟,复苏成功率下降7%~10%。

方法:

(1)除颤能量的选择

单相波从200J开始,如未能成功转复,应逐渐增加能量直到达到360J。 双相波则从50—100J开始,如无效,逐渐加量,直至达到200J。

4

(2)电极的位臵

现行常规放臵方法是:一个电极臵于胸骨右上方锁骨下,另一电极放臵于左乳头外侧腋中线上。

另一方法是:一个电极臵于心尖部,另一电极臵于背部右肩胛下角位臵。但此方法操作极不方便。

注意点:连续5组CPR后除颤1次,除颤1次后立即再行5组CPR,再检查患者心律,对持续室颤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首选胺碘酮,剂量为150~300mg

二、婴儿和儿童心肺复苏术

婴儿和儿童心肺复苏处理基本同成年人,但有以下几点特殊之处。

1、判断意识:

婴儿对语言如不能反应,可以用手拍击其足部,或捏掐合谷穴,如能哭泣,则为有意识。

2、人工呼吸

婴儿韧带、肌肉松弛,故头不能过度后仰,以免气管受压 ,影响气道通畅。可用一手举颌,以保持气道平直,再用口贴紧婴儿口与鼻的开口处,施行口对口鼻呼吸。

3、检查肱动脉

婴儿因颈部肥胖,颈动脉不易触及,可检查肱动脉。

4、按压部位及方法

婴儿按压部位是两乳头连线与胸骨正中线交界点下一横指处,用2—3个手指轻轻下压2~3cm左右,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

附:心肺复苏有效指标和终止抢救的标准

一、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主要根据以下四个方面综合考虑:

1、瞳孔:复苏有效时,可见瞳孔由大变小。如瞳孔由小变大,固定,

5

角膜混浊,则说明复苏无效。

2、面色(口唇):复苏有效时,可见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如面色变为灰白,则说明复苏无效。

3、颈动脉搏动:按压有效时,每一次按压可以摸到一次搏动,若停止按压,搏动亦消失,应继续进行心脏按压。若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跳动,则说明患者心跳已恢复。

4、神志:复苏有效,可见患者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开始抽动,肌张力增加。

自主呼吸出现,并不意味可以停止人工呼吸,如果自主呼吸微弱,应仍然坚持口对口呼吸或其他呼吸支持。

二、终止心肺复苏的指标

现场CPR应坚持连续进行,在现场抢救中不能专断地作出停止复苏的决定。

现场抢救人员停止CPR的条件为:①自主呼吸及心跳已有良好恢复;②有其他人接替抢救,或有医生到场承担了复苏工作;③有医生到场,确定患者已死亡。

在医院内对目击的心搏骤停患者,如持续CPR60min,而患者仍无生命体征者,或对非目击的心搏骤停患者,在CPR期间,了解患者自发生心搏骤停至开始CPR时间超过15min,经CPR30min无效者,即可停止CPR。

当然,凡能确定脑死亡者,均为停止CPR的指征。 脑死亡的临床判定标准如下:

1、深昏迷;

2、脑干反射全部消失;

3、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自主呼吸激发试验证实无自主呼吸)。以上三项全部具备。

急诊科编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推荐第6篇:心肺复苏

现场的各位朋友大家好,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来自青海省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的潘有龙,很荣幸参加今天的救护培训并担任授课老师,今天我讲的主要内容是现场急救中的心肺复苏。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和看到这样的意外场景:

车祸后人被卡在车内;家中有老人晕倒在地;孩子溺水后获救已没有呼吸;房屋倒塌了有人被埋在下面;儿童吃果冻时被噎住了„„现实生活中意外无处不在,常常在不经意间吞噬生命。在危急事件中,我们除了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专业急救人员赶来外,还可以做些什么? 一位多年从事急诊的医生说,许多病人送到医院时往往已错过了最佳救护时间,回天乏术。有的因为不当的现场救护而二度受伤。

资料表明:事故发生后的4分钟至6分钟,在医学上被誉为生命救护的“黄金时间”。在人的呼吸、心跳停止的瞬间内,对伤员进行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有效的生命支持,伤员的生存率可达43%。

急需扩大救护培训人群

其实,现场初级卫生救护技能并不复杂,主要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在意外伤害事故频发的今天,有识之士呼吁:卫生救护培训急需走进普通市民工作生活。建议把普及救护知识培训纳入全民灾害事故防范工作中,并作为一项安全生产规则推广。特别要在特殊行业、特殊人群如驾驶员、导游、电力人员、学校师生中进行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

据了解,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都十分重视现场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美国经过救护培训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5%,香港约为12%,德国设立了全民救护日。北京和上海、青岛等地已经把红十字应急救护纳入政府实事工程或政府应急救护体系,从而有效地降低灾害事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

一、什么是现场救护?

任何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时,把危急病人送达医院或医疗急救系统到达现场都有一段漫长的等候期。在此期间,病人一旦出现流血不止,呼吸困难甚至心跳停止等症状,

超过医学上称之为“黄金时间”的4-6分钟,便会延误最佳急救时间,造成成终身残疾甚至更加严重的后果。、

现场救护培训就是进行现场救护技能的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培训人员可以及时、正确地运用救护技能,挽救生命。根据医学知识和有关统计,在人的呼吸、心跳停止的瞬间内(即4-6分钟),对伤员进行有效的生命支持(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则伤员的生存率可达43%

从理论上讲,所有意外事故受伤人员在兼而有之医院前都需要现场救护,包括溺水、触电、烧伤、摔伤、食物中毒及急性病症的发作。但从各地医院急诊室接诊的情况看,能幸运的得到现场救护的伤患者实在不多。

二、开展驾驶员进行现场救护培训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及国家有关规定

关爱生命,促进健康是人类社会的第一要务,也是家庭幸福,社会安定的基石。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我省打造“平安浙江”,建设“文化大省”,一个重要内容也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学习掌握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有效举措。

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状况和人口素质。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我省的这项工作相对滞后,成为发展社会事业的一条短板。据了解,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公民学习掌握现场救护技能的比例达50%以上,而在我省,目前这个比例还不到1%。

2006年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红十字会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09年之前,公安、交通、旅游等部门以及运输、矿产开发、地质、建筑、电力等高危行业的初级卫生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率要达到80%以上。其它行业普及率逐年提高。

我省开展驾驶员救护培训,是根据国家红十字总会等15个部委以及浙江省人民政府相关文件规定开展的。规定要求,我省群众性现场救护培训工作首先从驾驶员培训开始。在各级各类驾驶人员培训学校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学大纲》科目一的要求,强化伤员救护知识的教学力度,安排专门的教学时间参加红十字救护培训。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规定,从事客运经营的驾驶人员,要接受伤员救护培训,并通过当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旅客急救基本知识考试”。

推荐第7篇:心肺复苏教案(定稿)

一、授课时间:2017年9月

二、授课地点:学习室

三、授课人:

李安鹏

四、授课目的:通过学习使大家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流程及要点

五、授课内容:心肺复苏

六、授课对象:医院全体医师

七、授课方法:理论讲课,模拟训练

八、授课教具:笔记本、投影仪、影布、模拟人、除颤器

九、授课要求: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注意重点、把握要点

十、授课小结:本堂课主要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读的流程以及要点进行讲解,大家学习态度端正,实操认真,能够熟练掌握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

以前我们对心肺复苏的了解可能仅限于CPR和电除颤,但其实它只是基础生命支持的一部分。

心肺复苏主要是指对病人猝死后突然呼吸、心跳停止,而及时采取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心脏按压代替自主循环的复苏措施,不然则会导致死亡。但是心肺复苏成功不仅是要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更重要的是恢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心肺复苏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生命支持(BLS),指施救者在院前没有仪器设备的情况下,通常使用CPR为患者进行抢救。第二阶段是高级生命支持(ACLS)是指患者从现场转入医院或者急救车,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到达现场,由医务人员接手后进行的生命支持。病人的自助循环恢复后进入心肺复苏的第三个阶段,后续生命支持(PLS),主要是脑复苏和脏器功能支持的后续治疗阶段

通过以前医院组织的卫勤训练,大家应该都掌握都心肺复苏的初级治疗。我们先简单回顾复习一下基础生命支持,也就是BLS。

三、基础生命支持大家应该都已经熟练掌握,我们先复习一下BLS的流程,以及新指南做的一些更改。C:人工循环

A:人工气道

B:正压通气

D:电除颤

当发现患者昏迷后,我们首先确认现场环境安全。用力拍打并呼喊患者,确认意识丧失。判断呼吸和脉搏的有无,新指南指出呼吸和脉搏要同时检查,依次缩短开始首次按压的时间,研究表明越早进行胸外按压,患者存活率越高,时间不超过10秒钟。启动急性应急反应系统,立即进行CPR,先按压后通气,按压通气比为30:2,大样本调查研究表明,按压比通气更重要。当除颤仪到达后,应停止按压,立即进行除颤。2015版指南,强调高质量CPR,高质量CPR是贯穿于整个抢救流程的,是进行有效心肺复苏的基础,高质量CPR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BLS持续至高级生命支持团队接管或者患者自助循环恢复

高质量CPR要点,同时也是新指南做出的改变:

1、按压频率 原指南仅仅规定了每分钟按压频率不少于100次/分,但一项大样本数据研究发现,如果按压频率(超过140次/分)过快,按压幅度则不足。 2、按压深度 首次规定按压深度的上限: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应避免超过6厘米。

3、为保证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隙,双手应离开患者胸壁。原指南仅建议,每次按压后,施救者应让胸廓完全回弹,以使心脏在下次按压前完全充盈。如果在两次按压之间,施救者依靠在患者胸壁上,会妨碍患者的胸壁会弹。

4、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对于心脏骤停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我们必须争分夺秒,掌握先机。  争分夺秒 黄金4分钟 大量实践证明:

 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可能有50%被救活。  4--6分钟内进行复苏者,10%被救活。  超过6分钟存活率仅4%。  超过10分钟存活率几乎为0

ACLS在BLS的基础上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药物治疗和病因鉴别诊断。更注重规范化、程序化、更注重团队合作。再次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否则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

早期除颤(1分钟内)成功率97% 每分钟下降7%-8% 室颤在数分钟内转变为心脏停播,则复苏成功的希望很小。 根据病人心律失常类型,进行电击除颤 可电击:室颤,无脉性室速

不可电击:心搏停止,无脉心电活动

标准位置是右电极板放在右锁骨下方(STERUM),左电极板放在左胸乳头外下方(APEX)。

除颤能量:200J、300J、360J 室颤:QPS波群与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大小不等、频率不规则的颤动波 频率250-500次/分钟

粗颤:波幅>0.5MV 细颤:波幅

复苏给药途径:根据病人心搏骤停原因与心律失常类型,选择相应的复苏药物

给药途径:

1、静脉给药

2、骨内给药

多用于儿童

静脉通道建立:

1、周围静脉通道(肘正中静脉)

采用“弹丸式”给药

2、中央静脉通道

静脉通道建立:一是周围静脉通道 方便,不需要中断心脏按压 并发症少,缺点药物峰值低 循环时间长 应采用“弹丸式”推注 最常用外周静脉是肘正中静脉,不要选择手部远端静脉

二是中央静脉通道

药物作用起效快

缺点技术及时间要求高。只有在周围静脉无法建立,又有充足的时间,考虑中心静脉穿刺

肾上腺素 αβ受体激动剂,对心脏β1受体的兴奋,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律。血管平滑肌β2受体,使血管扩张,降低周围血管阻力,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解除支气管痉挛。

胺碘酮

3类抗心律失常药 室颤/无脉性室速

对心脏骤停患者,不推荐常规使用利多卡因、β受体阻滞剂、碳酸氢钠、钙剂(Cla III,LOE B)。VF/无脉性VT导致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可考虑使用。

ALCS流程图 在第一组CPR之前都和基础生命支持一样,确认无意识、呼吸和脉搏、启动应急反应系统,开始CPR

成员要做什么

负责的内容出色完成 清楚大声重复命令

及时大声汇报负责任务完成情况 负责的呢用有阻碍时及时寻求帮助

对领队发出的命令有疑问时提出建设性看法

推荐第8篇:小儿心肺复苏

小儿心肺复苏

心跳呼吸骤停是指患儿突然呼吸及循环功能停止。

心肺复苏是包括采用一组简单的技术,使生命得以维持的方法。

心肺复苏技术包括三个方面。

一、基本生命支持:包括一系列支持或恢复呼吸或心跳呼吸停止儿童的有效通气或循环功能的技能。任何一个受过训练的医务人员或非医务人员都可以进行基本生命支持,它对伤病儿童的最终恢复是非常重要的。当心跳呼吸停止或怀疑停止时,同样需要迅速将患儿送到能给以进一步生命支持的医疗机构。

二、高级生命支持:为心肺复苏的第二阶段,医护人员参与此时的抢救工作,并且常有明确的分工,协调处理呼吸、胸外心脏按压、辅助药物应用、输液、监护及必要的记录。小儿心跳呼吸骤停后对人工通气或用氧有反应、或需要高级生命支持的时间<5分钟上,在复苏成功后神经系统正常的可性较大。

三、稳定及复苏后的监护:指为使复苏后的患者稳定而进行进一步处理及监护。

病因

原因甚多,如新生儿窒息、婴儿猝死综合征、喉痉挛、喉梗阻、气管异物、(胃食管反流、严重肺炎及呼吸衰竭、脑干脑炎―――临床上最常见)、心肌炎、心力衰竭、心血管介入治疗操作过程等。高危因素包括:

1、心血管系统的状态不稳定:如大量失血、难治性心衰、低血压及反复发作的心律失常。

2、急速进展的肺部疾病:如严重的哮喘、喉炎、重症肺炎、肺透明膜病等。

3、外科手术后的早期:如应用全身麻醉及大量镇静剂使患儿对各种刺激的反射能力改变。

4、

5、人工气道的患儿气管插管发生堵塞或脱开。神经系统疾病有急剧恶化时。

另外,临床的一些操作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儿能加重或触发心跳呼吸骤停。包括:A:气道的吸引:能引起低氧、肺泡萎陷及反射性心动过缓。B:不适当的胸部物理治疗(如拍背、翻身、吸痰等),可使更多的分泌物溢出,阻塞气 ,也可使患儿产生疲劳。C、任何形式的呼吸支持的撤离:使患者必须从以前的人工呼吸转变为自主呼吸做功,如降低吸入氧浓度、撤离CPAP或机械通气、拔除气管插管等。D、各种操作:如腰穿、鼻胃管的放置、气管插管操作。E、高危患儿由于吞咽-呼吸不协调也可引起心跳呼吸骤停。

临床表现:突然的昏迷,部分有一过性抽搐,呼吸停止,面色灰暗或发绀,瞳孔散大和对光反射消失。大动脉(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听诊心音消失。如做心电图可见等电位线、电机械分离或心室颤动等。

诊断并不困难,一般在患儿突然昏迷及大血管搏动消失即可诊断。

治疗:

按常规推荐用A-B-C-D-E方案。

1、保持呼吸道通畅(Airway,A):小儿低氧血症和呼吸停止可引起或造成病情急剧恶化和心跳呼吸停止。因此建立和维持气道的开放和保持足够的通气是基本生命支持最重要的内容。首先去除气自道内的分泌物、异物或呕吐物,有休件时予口、鼻等上气道吸引。异物吸入是儿童常见的气道阻塞原因,复苏时应予考虑,尽可能去除气道异物。将患儿头稍向后仰,抬高下颌,一只手置于患儿的前额,将头向背部倾斜并处于正中位,颈部稍微伸展,即嗅气位。用另一只手的几个手指放在下颌骨的颏下,提起下颌骨身外上方,注意不要让嘴闭上或推颌下的软组织,以免阻塞气道,。当颈椎损伤完全不能运动时,通过提下颌来开通气道。也可放置口咽管,使口咽部处于开放状态。

2、建立呼吸(Breathing,B)

气道通畅后,患儿可能出现自主呼吸。如仍无自主呼吸时应采用人工辅助通气,以维持气体交换。对于新生儿,如无自主呼吸或为无效喘息、有自主呼吸但心率

(1) 口对口人工呼吸:此法适合于现场急救。操作者先深吸一口气,如患者是1岁以下婴儿,将嘴覆盖婴儿的鼻和嘴;如果是较大的婴儿或儿童,用口对口封住,拇指和食指紧捏住患儿的鼻子,保持其头后倾;将气吹入,同时可见患儿的胸廓抬起。停止吹气后,放开鼻孔,使患儿自然呼气,排出肺内气体。重复上述操作,儿童18~20次/分,婴儿可稍加快。口对口呼吸即使操作正确,吸入氧浓度也较低(

(2) 复苏囊的应用:在多数儿科急诊中,婴幼儿可用气囊面罩进行有效的通气。常用的气囊通气装置为自膨胀气囊,递送的氧气浓度为30%~40%。气囊尾部可配贮氧装置,保证输送高浓度的氧气。带有贮氧装置的气囊可以提供60%~95%浓度的氧气。气囊

常配置有压力限制活瓣装置,压力水平在30~40cmH2O。将连接于复苏皮囊的面罩覆盖于患儿的口鼻。正确的面罩大小应该能保证将空气密闭在面部,从鼻梁到下颏间隙盖住口鼻,但露出眼睛。用一只手将面罩固定在口鼻并将头或下颌向上翘起。对婴幼儿,术者

4、5指钩住下颌角向上抬,第3指根部抵住下颌,保证面罩与面部紧密接触。在面罩吸氧时,一定程度的头部伸展能保证气体通常。婴儿和幼儿要最好保持在中间的吸氧位置,而不要过度伸展头部,以免产生气道压迫梗阻。在上述操作时应观察患儿的胸廓起伏以了解辅助通气的效果;如无有效通气(表现为胸廓抬动不明显)应考虑是否存在气道梗阻,如气管异物仍未排除等。

对于新生儿复苏的用氧问题:采用空气(21%氧浓度)复苏可能与100%氧同样有效,甚至更为有利。可在开始用空气复苏,如在生后90秒后无改善,则改为100%氧复苏。

(3) 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法:当需要持久通气时,或面罩吸氧不能提供足够通气时,就需要用气管内插管代替面罩吸氧。小于8岁的患儿不用带囊气管内插管,大于8岁患儿用带囊插管。插管内径的大小可

用公式进行估算:内径(cm)=(16+患儿年龄)/4。插管后可继续进行皮囊加压通气,或连接人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3、循环支持(Circulation,C):在气道通畅和建立了有效通气后应检查脉搏,如无脉搏,应给以胸外心脏按压。胸外心脏按压的指证是:新生儿心率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对新生儿或小婴儿按压时可用一手托住患儿背部,将另一手两手指置于乳头下一指处进行按压,或两手掌及四手指托住两侧背部,双手大拇指按压。对于1~8岁的儿童,可用一只手固定患儿头部,以便通气;另一手的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下半段(避开剑突),手掌根部的长轴与胸骨的长轴一致。对于年长儿(>8岁),胸部按压方法与成人相同,应将患儿置于硬板上,将一手掌根部交叉放在另一手背上,垂直按压胸骨下半部。每次按压与放松比例为1:1,按压深度为胸部厚度的1/3~1/2,频率在新生儿、婴儿和儿童为100次。胸外心脏按压与呼吸的配合在新生儿为3:1,8岁为15:2。按压后1分钟判断有无改善,观察颈动脉(对于1~8岁儿童)、股动脉搏动,瞳孔大小及皮肤颜色等。在临床上当触及大动脉搏动提示按压有效;如有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其值上升也提示有效。

4、药物治疗(Drugs,D):大多数患儿,尤其是新生儿在呼吸道通畅,呼吸建立后心跳可恢复。如胸外心脏按压仍无效,可试用药物。在心跳骤停时,最好静脉内给药,但由于很难建立静脉通路,有些药物可在气管内给入,如阿托品、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等,其中肾上腺素是最常用的药物。儿童气管内用药最佳剂量尚不肯定,气管内用药剂量应比静脉内用量大,才能达到同样的疗效。药物从骨髓腔注入能很好地吸收,骨髓腔内注射与静脉内注射效果相同。常用药物有:

(1) 肾上腺素:儿科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心脏骤停和心动过缓,肾上腺素有正性肌力和正性频率作用。首次剂量:0.01mg/kg,(1:10000溶液0.1ml/kg),静脉或骨髓腔内给以;第二剂和以后的剂量可与首剂相同,也可用1:1000溶液、剂量为0.1~0.2mg/kg;气管内给药剂量为0.1mg/kg。上述给药可间隔3~5分钟重复1次。

(2) 碳酸氢钠:儿科患者中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是呼吸衰竭,快速有效的通气对于控制心脏呼吸骤停引起的酸中毒和低氧血症很有必要。在心脏骤停常规应用碳酸氢钠并不一定能改善预后。碳酸氢钠应用可促进CO2生成,而CO2比HCO3更容易通过细胞膜,可以引起短暂的细胞内酸中毒,从而导致心肌

功能不全。鉴于这些潜在的不利因素,对于轻、中度酸中毒、特别是有通气不足存在时,不宜使用碳酸氢钠。而改善通气和扩容改善循环一般可以解决酸中毒问题。碳酸氢钠在较长时间的心脏骤停患儿可考虑使用,其剂量为1mEq/kg,可经静脉或骨髓腔给予。当自主循环建立后及抗休克液体输入后,碳酸氢钠的用量可依血气分析的结果而定。

(3) 阿托品:应用指证:低灌注和低血压性心动过缓、预防气管插管引起的迷走神经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所引起的少见的症状性心动过缓以及抗胆碱酯酶类药中毒等。剂量:0.01~0.02mg/kg,静脉、气管内或骨髓腔给药,间隔5分钟可重复使用。最大剂量儿童不能超过1mg,青少年不超过2mg。

(4) 葡萄糖:在婴幼儿心脏复苏时,应快速进行床边的血糖检测,有低血糖时应立即给葡萄糖;当无血糖监测条件而患儿有低血糖症状或临床怀疑低血糖时,也可给以葡萄糖。剂量:0.5~1.0g/kg,以25%葡萄糖液静脉注射。对于新生儿,可用10%葡萄糖液1ml/kg静脉注射。

(5) 钙剂:仅在疑有低钙血症时才可给钙剂,在治疗高钾血症、高镁血症、钙通道阻滞剂过量时,也可考虑使用。对心跳已停搏者不适用。剂量:葡萄糖酸

钙100~200mg/kg(10%葡萄糖酸钙1~2ml/kg)或氯化钙10~30mg/kg(10%氯化钙0.1~0.3ml/kg)。

(6) 利多卡因:当存在室颤时可用利多卡因。剂量:负荷量为1mg/kg,给负荷量后即给静脉维持,剂量为20~50ug/(kg ▪ min)。

(7) 纳洛酮:用于阿片类药物过量。在新生儿,纳洛酮仅用于在正压通气后心率和皮肤颜色正常而患儿仍有呼吸抑制,同时患儿母亲在分娩前4分钟内有使用过阿片类药物者。常用剂量为0.1mg/kg,静脉或气管内应用,必要时可重复给药,最大剂量为2mg。

5、电击除颤复律(Electricity,E):尽管患儿可能无基础心脏疾病,在复苏过程中可出现心律失常。当出现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可用电击除颤复律。

6、其他治疗:对复苏后患儿出现的低血压、心律失常、颅内高压等应分别给以预防及处理。

推荐第9篇:心肺复苏讲稿

心肺复苏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所讲的是心肺复苏信息化实训操作,本次教学从学生就业岗位及处理应急事件能力出发,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做中教、做中学为指导思想,将教学内容与应急突发事件相结合,全面提升同学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急能力。同时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学方法单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度低的教学问题。

首先,我给大家展示一下我的教学设计,本次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本实训项目学习对象为高职高专三年级学生,之前有一定的医学学习基础,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但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基于对专业、学生及教学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希望同学们学会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能力目标是希望同学们具备面对危急情况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及独立实施心肺复苏规范操作的能力,情感目标是为加强同学们对生命的敬畏,培养同学们对“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等教学方法。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评估病人,掌握心肺复苏的各项操作步骤;教学难点是独立实施徒手心肺复苏的规范操作。本项目实施前需准备心肺复苏新闻案例素材,同时还需准备心肺复苏教学微视频、并在课前将微视频传至网络学公共习近平台,以供同学们课前预习使用,同学们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可通过公共学习的平台自行讨论。另外,课前还需准备供应同学们使用的足够数量的模拟人。同学们在课前应先分为三个小组,利用模拟人模拟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抢救心脏骤停者的过程,并将抢救过程录制成视频,发至公共学习的平台。我将于课前统计同学们在学习微课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以及在实际抢救操作中表现出的不足,以便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讲解。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首先通过案例导入课程讲解,先是一组因心脏猝死的名人的相片,然后是一份新闻案例,让同学们明白心脏猝死并不遥远,同时增强同学们学习心肺复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下面正式进入课程讲解,这是定义;这是通过一个运行的秒表提示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这是以口诀方式给出了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记忆方式简单明了,可以让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楚的牢记操作步骤;然后进入详细讲解心肺复苏操作流程的过程,讲解过程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并将操作流程显示在幻灯片上方,方便同学们随时观看学习。在讲解过程中采用上方文字显示,下方视频播放的方式。因为在实训操作讲课中,单纯的文字或图片很难将正确的操作步骤一一展现,小视频正好可以拟补这一缺陷。同时还可以播放容易出现的错误操作。在评估环境意识这一步,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发现患者昏倒后摇晃患者,咱幻灯片中提示要轻拍重喊,这是因为有的疾病在移动患者时病情会加重,所以在病情不明确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的减少患者活动。第二大步,呼吸与摆放体位,仍然是上方文字显示,下方视频播放。从第三大步开始进入心肺复苏的关键环节: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首先要找准按压部位,是在胸骨正中,剑突上2横指,胸骨下1/3处,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手法尤其重要:手掌根放于按压处,另一手掌重叠其上,下面的手指抬起,双肘关节伸直,与胸壁垂直,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手掌不能离开胸部皮肤。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按压深度:5厘米,因为按压手法的重要性,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常见错误:错误一:按压时下面的手指接触胸壁;错误二:按压时手掌离开胸壁;错误三:按压时肘关节未伸直。然后进入气道开放环节,这里选用的是最常用的仰头提劾法开放气道。最后一步是口对口人工呼吸,这一步常出现的错误是往患者口内吹气时手指未捏紧患者鼻部。讲完操作之后总结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布置相应作用。

下面是我的教学评价,学生听完讲课后,先对照首次上传的操作过程进行自评,然后再次进行心肺复苏的规范操作,并将操作过程传至公共学习的平台。小组之间再根据以下实施项目进行互评,并将评价结果填入评分表内,注意在得分失分栏内备注得分失分原因。

下面是我的教学反思:本次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视频直接导入课件,让同学们不需要通过超链接就可以直接观看视频,文字与视频同时出现更能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教学势在必行,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手机和网络,强行的压抑不如直接放开,让同学们既不需要离开手机和网络又不耽误学习。做乐赛和反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趣,让同学们在学中玩、玩中学,学习效果明显好转。但这种新型模式对于教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任课教师必须做到充分备课,涉猎广泛的知识,以随时应答同学的提问。

谢谢大家的聆听,下面是我的操作环节:

1、确认周围环境安全

2、判断患者意识:首先轻拍重喊患者看其有无反应,然后检查循环体征,准确触摸颈动脉搏动:方法是右手食指及中指并拢,沿着患者的气管纵向滑行至喉结处,在旁开2-3cm处停顿触摸搏动,触摸5-10s,确认患者无意识。

3、大声呼救拨打急救电话。

4、去枕平卧,头略偏向一侧,垫硬板或将患者放于地上,解开衣领及腰带。

下面正式实施徒手心肺复苏操作: C:施行胸外心脏按压

定位:胸骨下1/3处,定位方法:右手食指触及肋下缘滑向剑突,再向上移两横指。

手法:采用一手掌根放于按压处,另一手掌重叠其上,下面的手指抬起,双肘关节伸直,与胸壁垂直,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手掌不能离开胸部皮肤。

按压幅度:使胸骨下陷至少5cm,迅速放松,使胸廓完全回弹,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按压均匀、平稳,按压频率在100次/分以上。

A:开放气道

头偏向一侧,用纱布清理口鼻腔分泌物,检查并取下义齿,然后按仰头抬劾法开放气道。具体操作为让患者平卧,一手置于患者前额,手掌用力向后压以使头后仰,另一手指放在靠近劾部的下颌骨的下方,将劾部向前抬起,使患者牙齿几乎闭合。

B:口对口人工呼吸

垫纱布2层,在气道通畅的情况下,抢救者一手放在患者前额,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防止吹气时气体从鼻口逸出,另一手握住劾部使头尽量后仰,深吸一口气,双唇包严患者口部,用力向患者口腔持续吹气2s以上,直到胸廓抬起。吹气毕,抢救者头稍抬起并侧转换气,同时松开捏鼻孔的手,并观察胸廓复原,然后再次吹气,按压30次,吹气2次为一个循环,共计5个循环。

检查生命体征是否恢复:可触及颈动脉搏动,面色、口唇、甲床皮肤颜色转为红晕,呼吸改善。

复苏成功,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扣好衣扣,取合适卧位。

推荐第10篇:心肺复苏步骤

(1)判断意识;

(2)如无反应,立即呼救;

(3)仰卧位,置于地面或硬板上;

(4)开放气道,清理口腔异物;

(5)判断有无呼吸;

(6)如无呼吸,立即口对口吹气2次;

(7)保持头后仰,另一手检查颈动脉有无搏动;

(8)如有脉搏,可仅做口对口人工呼吸;

(9)如无脉搏,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10)每按压15次,口对口吹气2次,然后重新定位,再按压15次,如此反复进行;

(11)心肺复苏开始1分钟,或者连续操作四个循环后,检查一次呼吸和脉搏、瞳孔变化,

以后每进行4~5分钟检查一次,每次不超过5秒钟。

(12)如用担架搬运病人或者是在救护车上进行心肺复苏,应不间断地进行,必须间断时

,时间不超过5~10秒。 双人心肺复苏步骤

①基本上与单人心肺复苏术步骤相同;

②两人动作必须协调配合,一人按压,一人吹气,以5:1比率进行;做口对口人工呼吸

者,负责开放气道,观察瞳孔,触摸颈动脉搏动。

③施行心肺复苏的人可分别站在(或跪在)病人的左侧和右侧,便于交替进行人工呼吸

和心脏按压。受到条件的限制,也可站(跪)在同侧。

④做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者交换位置,互换操作,中断时间不能超过5秒钟。

心肺复苏终止指标

①病人已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②确定病人已死亡。

③心肺复苏进行30分钟以上,检查病人仍无反应、无呼吸、无脉搏、瞳孔无回缩。

心肺复苏术的要点

①发现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以挽救生命。

②心肺复苏术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

③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操作要点:头后仰,打开气道,捏住鼻孔,封住口唇,深吸一口气

后,向口腔内吹气,每分钟12~14次。

④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要点: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垂直下压3~4厘米,每分钟100次左右。

⑤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按15:2进行;双人心肺复苏按5:1进行。

婴幼儿心肺复苏手法要点

①判断意识:叩击足底部,捏掐合谷处(手背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地方。)

②口对口鼻人工呼吸:使婴幼儿头部轻轻后仰,畅通呼吸道,但不可使头部过度后仰,

吹气时将婴儿口鼻包紧,吹气频率每分钟20次。

③检查脉搏的搏动,判断有无心跳。婴儿检查肱动脉搏动,肱动脉位于上臂内侧,肘、

肩之间。

④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定位:双乳连线与胸骨垂直交叉点下方1横指。

幼儿:一手手掌下压。

婴儿:环抱法,双拇指重叠下压;或一手食指、中指并拢下压。

下压深度:幼儿2.5~3.5厘米,婴儿1.5~2.5厘米。

按压频率:每分钟100次。

(一)判断患者有无意识与反应 轻拍患者肩部,并高声呼叫:“喂!你怎么啦?”

(二)将患者置于复苏体位 如患者是俯卧或侧卧位,迅速跪在患者身体一侧,一手固定其颈后部,另一手固体其一侧腋部(适用于颈椎损伤)或髋部(适用于胸椎或腰椎损伤),将患者整体翻动,成为仰卧位,即头、颈、肩、腰、髋必须同在一条轴线上,同时转动,避免身体扭曲,以防造成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应仰卧在坚实的平面,而不应是软床或沙发;头部不得高于胸部,以免脑血流灌注减少而影响CPR的效果。

(三)开放气道 当心搏停止后,全身肌张力下降,包括咽部肌张力下降,导致舌后坠,造成气道梗阻。将下颌前推移,可使舌体离开咽喉部;同时头部后伸可使气道开放。如发现口腔内有异物,如食物、呕吐物、血块脱落的牙齿、泥沙、假牙等,均应尽快清理,否则也可造成气道阻塞。无论选用何种开放气道的方法,均应使耳垂与下颌角的连线和患者仰卧的平面垂直,气道方可开放。在CPR的全过程中,应使气道始终处于开放状态。常用开放气道方法如下:

1、压额提颏法 如患者无颈椎损伤,可首选此法。站立或跪在患者身体一侧,用一手小鱼际放在患者前额向下压迫;同时另一手食、中指并拢,放在颏部的骨性部分向上提起,使得颏部及下颌向上抬起、头部后仰,气道即可开放。

2、双手拉颌法 如已发生或怀疑颈椎损伤,选用此法可避免加重颈椎损伤,但不便于口对口吹气。站立或跪在患者头顶端,肘关节支撑在患者仰卧的平面上,两手分别放在患者头部两侧,分别用两手食、中指固定住患者两侧下颌角,小鱼际固定住两侧颞部,拉起两侧下颌角,使头部后仰,气道即可开放。

3、压额托颌法 站立或跪在患者身体一侧,用一手小鱼际放在患者前额向下压迫;同时另一手拇指与食、中指分别放在两侧下颌角处向上托起,使头部后仰,气道即可开放。在实际操作中,此法优于其他方法,不仅效果可靠,而且省力、不会造成或加重颈椎损伤,而且便于作口对口吹气。

(四)判断有无呼吸 开放气道后,立即将一侧耳部贴近患者的口鼻部,通过一看、二听、三感觉来判断患者有无呼吸。判断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并应以看为主。

一看 即用眼睛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运动。

二听 即用耳朵听患者是否有呼吸音。

三感觉 即用面颊感觉患者是否有气流呼出。

(五)口对口吹气 口对口吹气是一种快捷、有效的人工通气方法。空气中含氧气21%,呼出气体中仍含氧气约16%,可以满足患者的需要。如口腔严重损伤,不能口对口吹气时,可口对鼻吹气。

1、确定患者无呼吸后,立即深吸气后用自己的嘴严密包绕患者的嘴,同时用食、中指紧捏患者双侧鼻翼,缓慢向患者肺内吹气两次。

2、每次吹气量700~1000ml(或10ml/kg), 每次吹气持续2秒钟,吹气时见到患者胸部出现起伏即可。

3、如果只进行人工通气,通气频率应为10~12次/分钟。吹气过程中,应始终观察患者胸部有无起伏运动。吹气时如无胸部起伏或感觉阻力增加,应考虑到气道未开放或气道内存在异物阻塞。

4、专业人员也可选择其他通气方式,如球囊-面罩、气管插管等。

(六)判断有无颈动脉搏动 非专业人员在进行CPR时,不再要求通过检查颈动脉是否搏动,但对于专业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以确定循环状态。检查脉搏应用食、中指触摸颈动脉(位于胸锁乳突肌内侧缘),而绝不可选择桡动脉。检查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如不能确定循环是否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七)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是重建循环的重要方法,正确的操作可使心排血量约达到正常时的1/4~1/

3、脑血流量可达到正常时的30%,这就可以保证机体最低限度的需要了。

1、按压原理 通过按压胸骨,使胸腔内压力增高,促使心脏排血。放松时,胸腔内压力降低,且低于静脉压,从而使静脉血回流于右心,即“胸泵原理”;另外,心脏直接受到直接挤压也产生排血。放松时,心腔自然回弹舒张,使得静脉血回流于右心,即“心泵原理”。多数学者认为,胸外心脏按压能导致人工循环是这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2、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

(1)操作时根据患者身体位置的高低,站立或跪在患者身体的任何一侧均可。必要时,应将脚下垫高,以保证按压时两臂伸直、下压力量垂直。

(2)按压部位 按压部位原则上是胸骨下半部,常用以下定位方法:

①用触摸颈动脉的食、中指并拢,中指指尖沿患者靠近自己一侧的肋弓下缘,向上滑动至两侧肋弓交汇处定位,即胸骨体与剑突连接处。

②另一手掌根部放在胸骨中线上,并触到定位的食指。

③然后再将定位手的掌根部放在另一手的手背上,使两手掌根重叠。

④手掌与手指离开胸壁,手指交叉相扣。

(3)按压姿势 两肩正对患者胸骨上方,两臂伸直,肘关节不得弯曲,肩、肘、腕关节成一垂直轴面;以髋关节为轴,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及肩、臂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压胸骨。

(4)按压深度 一般要求按压深度达到4~5cm,约为胸廓厚度的1/3,可根据患者体型大小等情况灵活掌握,按压时可触到颈动脉搏动效果最为理想。

(5)按压频率 100次/分钟,不要

(6)口对口吹气与胸外心脏按压的比例为2:30,即每做2次口对口吹气后,立即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单人操作为2:30,双人操作为1:15。

3、胸外心脏按压的注意事项:

(1)确保正确的按压部位,既是保证按压效果的重要条件,又可避免和减少肋骨骨折的发生以及心、肺、肝脏等重要脏器的损伤。

(2)双手重叠,应与胸骨垂直。如果双手交叉放置,则使按压力量不能集中在胸骨上,容易造成肋骨骨折。

(3)按压应稳定地、有规律地进行。不要忽快忽慢、忽轻忽重,不要间断,以免影响心排血量。

(4)不要冲击式地猛压猛放,以免造成胸骨、肋骨骨折或重要脏的损伤。

(5)放松时要完全,使胸部充分回弹扩张,否则会使回心血量减少。但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壁,以保证按压位置的准确。

(6)下压与放松的时间要相等,以使心脏能够充分排血和充分充盈。

(7)下压用力要垂直向下,身体不要前后晃动。正确的身体姿势既是保证按压效果的条件之一,又可节省体力。

(8)最初做口对口吹气与胸外心脏按压4~5个循环后,检查一次生命体征;以后每隔4~5分钟检查一次生命体征,每次检查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

双人徒手CPR时,对患者的评估及基本操作与单人CPR相同。一人做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人保持气道通畅及人工通气,并检查颈动脉搏动,评价按压效果。按压频率100次/分钟,按压/通气比为15:2。CPR操作开始的第1分钟后检查一次生命体征,以后每4~5分钟检查一次,每次检查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

由于儿童的解剖、生理及发育等与成人不同,儿童与成人CPR的徒手操作有较大差异。可将儿童分为出生28天内为新生儿、0~1岁为婴儿、1~

8岁为儿童三个组。8岁以上儿童与成人徒手CPR基本相同。婴儿按压深度 一般要求按压深度达到1~2cm,约为胸廓厚度的1/3,可根据患者体型大小等情况灵活掌握,按压时可触到颈动脉搏动效果最为理想。 紧急现场心肺复苏术

于某些临时发生的原因,突然停止搏动或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以致不能维持血液循环,尤其是中枢神经的血液供应,应该立即进行正确、积极的复苏抢救,不然病人将在短期内因全身缺氧而死亡。

心肺复苏方法心跳、呼吸停止后,必须立即开始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最简单的人工呼吸是口对口有节律的吹气。吹气时,可用手捏鼻孔,如有条件,在维持口对口吹气的同时,赶紧准备气管内插管,接上麻醉机或呼吸机,使能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应急要点心肺复苏法:

●任何急救开始的同时,均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抢救前,施救者首先要确保现场安全,确定病人呼吸、脉搏确实停止,然后再施行救助。

●施救者先使病人仰面平卧于坚实的平面上,然后自己的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跪于病人肩与腰之间的一侧。

●人工呼吸法主要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口对口鼻人工呼吸等方法。采取口对口施救时,如病人口中有异物,要先清除,开放气道,再以一只手按住病人前额,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将其下颏托起,使其头部后仰;压额手的拇指、食指捏紧病人鼻孔,吸足一口气后,用口唇严密地包住病人的口唇,以中等力量将气吹入病人口内,不要漏气;当看到病人的胸廓扩张时停止吹气,离开病人的口唇,松开捏紧病人鼻翼的拇指和食指,同时侧转头吸入新鲜空气,再施二次吹气。每次吹气时间:成人为2秒钟,儿童为1至1.5秒钟。

●胸外心脏按压法:施救者以靠近病人的下肢手 (定位手)的中指沿病人的肋缘自下而上移动至肋缘交会处 (剑突),伸出食指与中指并排,另一手掌根置于此两指旁,再以定位手叠放于这只手的手背上,手指相扣,贴腕跷指,手指跷起勿压胸肋,以髋关节为轴用力,肘关节伸直向下压 (垂直用力),手掌下压深度为3.5至4.5厘米,每分钟约做100次。 ●胸外心脏按压法与人工呼吸法应交替进行,比例为:单人操作,心脏按压15次,吹气2次(15:2)。双人操作按5:1进行。吹气时应停止胸外按压。

专家提示●心跳骤停时间不长时 (3至4分钟内)可进行心肺复苏法。

●实施心肺复苏法时,应将病人仰卧在平地或硬板上。

●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只用掌根部,手指不要压病人胸肋,以免造成肋骨骨折。

●有条件时,最好请专业人员操作。

●施救者在体力允许条件下,应连续对病人实施心肺复苏法,尽量不要停止,直到病人恢复呼吸、脉搏,或有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

心肺复苏术快速指南1.轻拍患者肩膀或按压人中,检查伤患有无意识, 须注意病患有无颈椎受伤,不可剧烈摇晃病患。

2.大声呼救 如确定患者意识不清,应立即求救;求救时指示必需明确, 例如:请帮我叫120(院外)、大声叫喊值班医师(院内)。

3.施救位置 跪于患者肩部,施救者与患者肩部垂直。

4.打开病患口腔,检查呼吸道中有无异物。

5.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清除其口腔及呼吸道中的异物 如口香糖、假牙等

6.压额抬颚法,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舌头因重力下垂阻塞气道。

7.脸颊靠近病人口鼻,眼睛注视病人胸部,观察3-5秒。

8.如无呼吸,打开患者口腔,并将患者鼻子捏着, 以免从口部吹气时,由鼻腔漏气。

9.密罩患者口部, 深吹两口气,每次吹气约1.5-2秒,须注意患者胸部有无起伏,并等病人第一口气完全排出後再吹第二口。

10.食指及中指先摸到喉结处,在向外滑至同侧气管与颈部肌肉 所形成的沟中,按压观察颈动脉5-10秒

11.食指及中指先摸到喉结处,在向外滑至同侧气管与颈部肌肉 所形成的沟中,按压观察颈动脉5-10秒。如有脉搏,继续反复施行人工呼吸, 直到患者恢复自然呼吸为止,成人每分钟约12-16次,小孩约15-20次。

12.如无脉搏,准备实施胸外心脏按摩术。

13.沿肋骨下缘向上滑找到剑突头端起向上两指幅处, 以另一手之掌根放至按摩位置,注意不可按压剑突。

14.两手交插互扣,指尖翘起,避免接触肋骨。

15.施救者两臂伸直,与患者身体呈垂直, 肩膀在胸骨正上方,迅速下压4-5公分(1.5-2寸)。

16.心脏按摩施行速率,成人每分钟约80-100次,年幼患者速率应加快, 婴幼儿患者每分钟约100-120次,口诀:\"一下、二下、......十

一、十

二、十叁、十

四、十五\"。

17.心脏按摩施行速率,成人每分钟约80-对於幼童应酌情施压,1-8岁左右患者, 可改用单掌施压,人工呼吸改用口对口鼻;人工呼吸:心脏按摩=1:5。

18.对于婴幼儿应酌情施压,一岁以下患者, 可改用两指施压,使用中指及无名指,按摩位置为乳头连线中点下一指幅,人工呼吸改用口对口鼻; 人工呼吸:心脏按摩=1:5。

19.成人单人施救人工呼吸:心脏按摩=2:30, 双人施救人工呼吸:心脏按摩=2:15。

20.在做完四个循环後吹完两口气,需检查脉搏3-5秒;若无脉搏则继续心脏按摩, 以後每四次循环或3-5分钟检查一次。

21.若有脉搏则检查呼吸3-5秒,若有呼吸及将病人置于复苏姿势,以避免呕吐物造成吸入性肺炎,若无呼吸则继续实施人工呼吸。

第11篇:心肺复苏讲义

心肺复苏

早在1947年美国Claude Beek教授首次报道对一室颤患者电除颤成功,以后除颤器材不断改善;Peter Safer 1958年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因为简单易行、潮气量大而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60年代时,William 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口对口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按压的结合,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法,构成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 1966年-全美复苏会议成为心肺复苏术 1992 – AHA CPR指南

2000 – 第一部国际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正式发表 2005 – 修订CPR及ECC指南。

一、心脏骤停的定义及原因

定义: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心脏骤停后即出现意识丧失,脉搏消失及呼吸停止,经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部分患者可获存活 。

(一)心脏本身病变直接引起:即为心源性

冠心病:80%,尤其以不稳定性心绞痛(UP)、急性心肌梗塞(AMI)最为多见,二者又合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其它心肌病、心肌炎、瓣膜性疾病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占20%

(二)非心脏原因引起:

1、急性物理化学因素对心肌的损伤,如中毒、溺水、自溢、触电等。

2、药物影响:强心药和抗心律失常药。

3、电解质失调:K+有关。

4、精神神经因素:

二、心脏骤停的诊断

1.意识丧失,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心脏骤停10-20秒出现),常伴全身抽搐。2.大动脉搏动消失

3.呼吸停止或临终呼吸,多发于心脏停搏30秒后。4.双侧瞳孔散大(30-40秒出现)。 5.面色苍白、紫绀

以上各点以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最为重要。一旦考虑心脏骤停,立即行CPR

三、CPR第一个阶段:现场心肺复苏术——ABCD四步法 A:气道开放、B、人工呼吸 C:胸外按压 D、除颤 A:开放气道(一组技术) 判断:判断患者有无意识 呼救:启动EMS 体位:复苏位(仰卧位) 开放气道:贯穿复苏始终 A

1、判断意识

轻拍或摇动双肩、靠近耳旁呼叫:“喂,你怎么了!”无反应:指压人中穴仍无反应:立即行动10秒钟内完成 A

2、高声呼救

如意识丧失,应立即呼救 “来人呐!救命啊!!”来人呐!准备抢救!!拨打“120”:启动救护体系。单人急救应采用的院前程序,确定成人患者无反应,应该首先打电话,目的是急救人员带来AED。对无反应的婴儿或儿童应首先行CPR,约5个循环后或2min CPR后再求救。 A

3、体位要求 摆放为仰卧位,放在地面或硬床板上。脊椎外伤整体翻转,头、颈身体同轴转动。 无意识,有循环体征:侧卧位 A

4、开放气道,手指或吸引清除口腔内异物,头偏向一侧,解除昏迷病人舌后坠,微弱或喘息样呼吸得到改善,确保人工呼吸、人工循环有效。

开放气道:

1、仰头抬颏法:徒手开放气道安全有效方法,一手掌压前额,另只手中示食指向上向前抬高下颌,两手合力头后仰,牙齿对合,头后仰程度为:下颌、耳廓的联线与地面垂直抬颏时,防止用力过大压迫气道。

2、托颌法(头颈部外伤):双手在患者头部两侧、握紧下颌角,双肘支撑在患者平躺平面,用力向上托下颌、拇指分开口唇,不伴头颈后仰、专业人员必掌握。

无论患者是否受伤,非专业急救均使用仰头抬颏法,不推荐托颌法,当没有证据表明患者头或颈部受伤时,专业救护者可使用仰头抬颏法,如果专业救护者怀疑患者颈部脊髓损伤,应使用托颌法来打开气道。 B:口对口呼吸

迅速、简便、有效,自主呼吸停止后的首选方法

B

1、呼吸停止的判断

仰头抬颏后,随即耳贴近嘴鼻,一 “看” 二 “听” 三 “感觉” 。眼看(胸部起伏)、耳听(气流)面感(气息)。没有胸部起伏、气息、气流:感觉没有呼吸,即可人工呼吸。10秒内完成判断。 B

2、口对口呼吸要点

开放气道、口张开、捏鼻翼。吹气方法:深吸气、口包口密闭缓慢吹气,吹气时间: 1~2 秒(默读01、02 ),吹入气量:700~1000ml。有效标准:胸部抬起,应该避免过度吹气(超过建议的时间)或吹气过用力。减少胃膨胀,膈上升、防止食物反流误吸按。压/吹气比例30 :2。吹气后、松鼻、离唇、眼视胸部。 C:胸外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形成人工循环:是心搏骤停后唯一有效方法

心跳骤停判断(非专业):经两次人工呼吸病人仍无反应:(无意识、运动), 临终呼吸可视为心跳停止,立即做胸外按压,时间10秒内完成。

心跳停止判断(专业):给予两次人工呼吸后观察循环体征,意识、呼吸、活动、脉搏,无循环体征——立即胸外按压。

触摸颈动脉搏动方法:可用食指及中指指尖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旁滑移2~3cm,在气管旁软组织深处轻轻触摸颈动脉搏动。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以免颈动脉受压,妨碍头部供血。检查时间不能超过10s。 非专业人员无需掌握。

胸外心脏按压要领:有力、连续、快速。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胸骨正中两乳头间连线水平。右手沿肋弓向中线滑动,左手掌根紧靠手指贴胸骨下半部,右手掌与左手背重叠交叉,停放在肋骨与胸骨连接处,手掌根与胸骨长轴一致。一只手的食、中指放在肋缘下,沿肋骨缘向上滑到胸骨底部(剑突处),把另一只手掌根靠在手指上(胸骨下半部)第二只手重叠在第一只手上手指交叉、掌根紧贴胸骨。按压深度:胸骨下陷 4~5 cm,产生60~80mmHg动脉收缩压 有效标准:能触摸到颈或股动脉搏动。按压频率:100次/min (18秒完成30次按压),按压和放松时间各占50% ,数数掌握节奏,个位数加重复尾音。按压姿势 ,地上采用跪姿,双膝平病人肩部。床旁应站立于踏脚板,双膝平病人躯干 双臂绷直,与胸部垂直不得弯曲,以髋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用上半身重量往下压(杠杆原理)。用力方式 :双肩在双手正上方,借用上半身的重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后必须完全解除压力,胸部弹回原位,手掌根部始终紧贴胸骨,保持正常位,按压与呼吸比例:30:2,30:2比15:2每分钟更多次的按压,冠状动脉灌注压提高25%,无论双人或单人法均采用30:2,连续五个轮回。 轮换心脏按压 :当一位以上急救人员在场时,每2min或每5个CPR循环后,急救人员应轮换“按压者”,轮换应在5s以内完成。

D、除颤: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ior,AED) 80%~90%成人突然、非创伤性心搏骤停的最初心律失常为室颤。。除颤是对室颤最为有效的治疗,每过一分钟,除颤成功的机会下降7%~8%,室颤常在数分钟内转为心脏停搏。强调做一次除颤立即CPR,多次除颤延误CPR,先按压后除颤

除颤电极的位置:一次性使用的除颤电极,电极安放在前胸壁,大多AED用Ⅱ导联解读心律,前电极 右上胸锁骨下贴胸骨右缘,侧电极 左胸乳头下,中心点恰在腋中线。 室颤除颤能量选择:只做一次除颤,单相波首次电击能量为360J,双相波选择首次成人电击能量对于截断指数波形为150J~200J,对直线双相波形为120J。 如不熟悉设备特定能量,建议使用默认能量200J。第二次能量应相同或者更高。 AED面板仅三个按钮 :绿色:开关(ON/OFF),黄色:分析(Analysis,全自动则无),红色:电击(Shock),操作时尚有语音和文字提示。

操作方法:打开AED电源开关-连接除颤电极-按下放电键 “三步曲” 需电除颤时,只给1次电击,而后立即进行CPR,应在给了5组30:2 CPR(约2min)后再检查患者的心律。

先按压后除颤,但急救人员目击成人心脏骤停且现场有立即行AED条件,应尽快使用。此建议适用于在医院工作或现场有AED机构中的急救人员和医护人员。 只除颤一次只是在BLS阶段,在ACLS阶段,如果床旁心电监护显示病人室颤,照样可以反复多次电击除颤。

四、心肺复苏有效指标

①可触及大动脉搏动;②病人口唇、颜面部转红;③瞳孔反射恢复;④自主呼吸开始出现

五、终止心肺复苏术的条件:

1、已恢复自主的呼吸和脉搏;

2、有医务人到场;

3、操作者已筋疲力尽而无法再施行心肺复苏术;

4、心肺复苏术持续一小时之后,患(伤)者瞳孔散大固定,心电活动、呼吸不恢复,表示脑及心脏死亡。

六、心肺复苏注意事项:

1、口对口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观察患(伤)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2、胸外心脏按术只能在患(伤)者心脏停止跳动下才能施行。

3、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应同时进行,严格按吹气和按压的比例操作,吹气和按压的次数过多和过少均会影响复苏的成败。

4、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必须准确。不准确容易损伤其他脏器。按压的力度要适宜,过大过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气胸血胸;按压的力度过轻,胸腔压力小,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

5、施行心肺复苏术时应将患(伤)者的衣扣及裤带解松,以免引起内脏损伤。

七、电复律

指利用高能电脉冲直接或经胸壁作用于心脏,消除异位心律失常,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主要用于心房颤动、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 用同步。

电复律的操作步骤:

1、作好术前准备,备好各种抢救器械和药品。

2、病人平卧于木板床上,开放静脉通道,充分暴露胸壁。

3、术前常规作心电图。完成心电记录后把导联线从心电图机上解除,以免电击损坏心电图机。

4、连接除颤器导线,接通电源,检查同步性能,选择R波较高导联进行示波观察。

5、按要求麻醉。

6、按要求放置电极板。

7、选择电能剂量,充电。所有人员不得接触病人、病床以及与病人相连接的仪器设备以免触电。

8、放电。

9、电击后即进行常规导联心电图,并进行心电、血压、呼吸和意识的监测,一般需持续ld。

电复律常见的并发症有:

(1)心律失常

①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交界处逸搏,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性早搏等多在短时间内自行消失,不需要特殊处理。若多发、多源室早,短阵室速等则需用利多卡因等予以控制。

②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往往与电击诱发药物毒性(洋地黄、奎尼丁),电解质紊乱,心肌病加重等因素有关。电击后立即发生的心室纤颤,往往是同步装置故障,宜立即再予以同步电击。若心脏停搏则应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及其它复苏措施。

(2)肺水肿:一般偶于窦性心律恢复后数小时内发生,一般由于使用300~400瓦秒高能量转复的病人,可按心衰处理。

(3)呼吸抑制:一般见于硫贲妥钠麻醉的患者,应及时给予辅助呼吸。

(4) 低血压:可持续数小时,多于使用高能量转复时出现。若一般情况好,可严密观察,常可自行恢复。

(5)其它:如栓塞、皮肤灼伤、血清酶升高、心肌损伤、心电图改变等,均有可能发生。

第12篇:心肺复苏技术

第二节 院前心肺复苏技术

在紧急状态下,四大生命体征中优先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呼吸道是否通畅,能否自主呼吸;2.血液循环是否正常。

一、呼吸体征

1.如果伤者呼吸通畅,那么就可处理别的损伤了。此时,如果伤者处于昏迷状态,并且损伤允许的情况下,可将患者置于复苏体位,以维持其稳定的呼吸。

2.如果没有呼吸,立刻急救,并且大声呼救及打电话寻求支援。

2.1 胸腹部在运动,而口鼻处无空气的流动:说明气道阻塞,使伤者去枕平卧,在伤者右侧用左手压住前额,右手食中指指尖抬起颏部,这样能防止舌后坠引起的气道阻塞;如果仍没有呼吸,可能是呼吸道有阻塞物,此时把伤者的头转向一侧,用两个弯曲的手指伸入口内、舌头上部,清扫任何异物,要求动作要快;再次检查,仍然没有呼吸,则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2.2 胸腹部无运动,口鼻处无空气流动:直接进行人工呼吸。

二、心跳骤停

心跳骤停是指由各种原因致使心跳突然停止正常收缩和供血功能,使全身所需血液中断,导致各个组织器官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的情况。院外(临场)的伤病员常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触不到大动脉搏动的垂危症候。

检查脉搏的方法有:

1.触膜颈动脉法:触摸颈动脉是简便易行的方法。采用正确位置,未触到搏动即证实心跳停止。疑有错误时,应检查有无意识、呼吸、瞳孔散大、面紫绀,苍白,再加上,触不到颈动脉搏动,才可判断心跳是否停止。检查时间不超过10秒钟。

方法:①病伤者仰卧位。②颈动脉在男性喉结下2~3cm处,即气管旁软组织得。触摸时,急救者一手轻按病者前额,一手触摸颈动脉。如能触到搏动,则收缩压还不低于8kpa(60mmhg),证明心跳未停止。③触摸颈动脉压力不易过重过大,禁止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以防影响血液循环。④备注触摸颈动脉时,不能压迫气管,以防造成呼吸道阻塞。⑤颈动脉处有创伤或因颈肌肥厚(包括儿童),可改为触摸肱动脉或股动脉。

2.触摸肱动脉法:在肘窝上,于肱二头肌腱上内侧可摸到肱动脉的搏动,此处亦是测量血压时的听诊部位。

3.触摸股动脉法:在腹股沟韧带稍内侧的下方,能摸到搏动则收缩压在9.33kpa(70mmhg)。

4.触摸桡动脉法:在距手腕皱褶1.5cm及距拇指侧手腕边缘1.5cm处,能摸及桡动脉搏动,收缩压在12kpa(92mmhg),但还注意脉率,如>120~140次/分时,提示有大量出血。必须立即采用制止出血措施。

三、复苏技术

1.胸外心脏按压术:本法是现场抢救时首选方法。①使伤病者平卧于硬板床或平地上,注意保暖。②急救者以左手掌根置于胸骨中下1/3交界处,右手压于左手背上,借操作者的体重向脊柱方向带有冲击性地按压,但绝不能用力过猛过大,因暴力可引起肋骨骨折、心包积血,以能使胸骨与其相连肋骨下降3~4厘米为宜,以间接压迫心脏,接着迅速放松,使胸骨复原,心脏舒张。③挤压与放松之间的百分比为1:1。④按压速度不能过快过慢,成人为80~100次/分,小儿为100~120次/分。⑤按压必须持之以恒,直到有效的心跳恢复为止。⑥小儿只用一掌根的压力即可,新生儿只用2~3指的压力即达目的。

2.人工呼吸:口对口,口对鼻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进行。首先清除口中的异物,手法开放气道(头后仰、开口、托下颌),捏紧伤者的鼻子,深吸一口气,用口包盖住伤者的口,用力将气呼入伤者的口中,并观察胸部是否升高及降落,此为一次人工呼吸,前四次人工呼吸要迅速。实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频率为14~16次/分。若胸外心脏按压与口对口人工呼吸二人操作时,需按4~5:1的比例进行,如单人操作,则其比例为15:2。

3.胸内心脏按压术:①适应症:有血胸、张力性气胸、心脏损伤、脊柱畸形而影响胸外心脏按压者,心包积液及胸外心脏按压无效而又认为值得继续进行复苏者。②本法优点是可直接观察心脏情况,按压效果确切。③缺点是必须具备高级人员和设备,还要开胸手术,对心肌易损伤,易感染。一般情况下院前急救即现场急救难以实现,急救站、医院派人前来可能实现。

4.心前区捶击法;适用于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早期,呼吸心跳骤停1分钟内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①伤病者仰卧硬板床或平地上。②急救者用握拳的尺侧(小指侧)距患者胸壁20~30cm处,迅速捶击胸骨中部1~2次,如无效应立刻放弃。

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操作必须相互配合,并且每1分钟重新检查呼吸及颈部脉搏,用时在5秒钟之内。总之,心肺复苏技术可归纳为ABCD复苏程序:

A(airway)——保持呼吸道通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C(cardiac maage)——是扣击胸部和胸外心脏挤压法,必要时行开胸心脏按摩

D(drug)——心内或静脉内注射药物

四、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规定对非专业急救人员,行CPR前不再要求将检查动脉搏动作为必须的一个诊断步骤。不检查脉搏,要求评价循环体征,包括观察面部颜色、呼吸、咳嗽和反应动作,但时间不要超过10秒钟。如仍不能肯定是否有循环,则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第13篇:心肺复苏演练

2017年明水县妇幼保健院 心肺复苏操作演练实施方案

为提高我院内、妇科医疗护理应急救治反应能力,提高医务人员在抢救中协调和应变能力,急救知识、技能水平和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能力,推动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使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操作。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于2017年1月11日-1月20日, 在我院妇产科病房,对我院内科、妇产科医务人员(医生、护士等)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演练。参加人员共18人,人人严格按照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规程、要求进行操作演练。

一、演练的目的和原则

检验我院的应急、组织协调能力及应急工作准备情况。及对心脏呼吸骤停病人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掌握程度。

二、组织领导

为做好本次应急演练活动,医院成立院应急应急演练活动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郭中兴

副组长 :李洪友 刘 霞

成 员 :临床内科、妇产科所有医务人员均参与。

三、演练内容:本次演练科目: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

四、院领导班子对本次演练进行点评

发现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后立即启动紧急救援进行救治,分秒必争,是抢救成功率的关键,通过此次演练,巩固了对相关知识点及操作要点的掌握,并演练了科室间密切协作与配合,医务人员对抢救流程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并能较熟练的进行急救操作,强化在抢救中通用知识及操作要点,做到了对心肺复苏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的熟练掌握。

五、这次演练得到了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1、为各科的临床技能操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2、达到了锻炼队伍、整合资源、提高水平的目的。但在演练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观察周围环境是否安全欠妥

2、体位摆放不对

3、按压方法不对(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按压时手掌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

4、按压频率和深度欠规范(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每次胸外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的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5、部分员工的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2017年1月22日

护理部

第14篇:新生儿心肺复苏

新生儿心肺复苏

复苏的基本程序

新生儿复苏分为4个步骤: ① 速评估和初步复苏; ② 压通气和氧饱和度监测; ③ 管插管和胸外按压; ④药物和(或)扩容。

评估-决策-措施的基本程序贯穿于整个复苏过程且不断重复: 评估主要基于3个体征:呼吸、心率、氧饱和度。

通过评估这3个体征的每一项来确定每一个步骤是否有效,其中,心率是3个体征中权重最大的一个,对决定进入下一步骤最重要。

复苏的步骤

一.快速评估

出生后立即用几秒钟的时间快速评估4项指标: ①足月吗? ②羊水清吗?

③有哭声或呼吸吗? ④肌张力好吗?

以上4项中有1项为“否”,则进行以下初步复苏。

二、初步复苏

保暖:辐射台(预热);极低体重儿可将头部以下的躯体和四肢放在清洁的塑料袋内或盖塑料薄膜置于辐射台上。

体位:头部轻度仰伸位(鼻吸气位)。

吸引:用吸球或吸管(12F或14F)清理分泌物,先口咽后鼻腔。应限制吸管的深度和吸引时间(﹤10s),负压不超过100mmHg。 擦干:快速擦干全身后拿开湿毛巾。

刺激:用手拍打或用手指轻弹新生儿足底或摩擦背部2次,以诱发自主呼吸,若无效,表明新生儿处于继发性呼吸暂停,需要正压通气。 有关用氧的推荐

足月儿可用空气复苏,早产儿开始给30%~40%的氧,用空氧混合仪根据氧饱和度调整给氧浓度,使氧饱和度达到目标值。

自动充气式气囊去除储氧袋(氧浓度为40%)。

有效通气90秒心率不增加或氧饱和度增加不满意,可将氧浓度提高到100%。 三.正压通气

复苏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充分的正压通气。 指征:

② 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 ②心率﹤100次/min。

(一)气囊面罩正压通气

1 (1)通气压力:开始20~25cm H2O ,少数病情严重的新生儿可用2~3次30~40cm H2O,以后维持在20cm H2O。

(2)通气频率:40~60次/min(胸外按压时为30次/min)。

(3)吸呼比:捏放气囊的时间分别为1/3和2/3,操作时念“捏、放、放或

1、

2、3,

1、

2、3” (4)有效的正压通气:显示心率迅速增快,以心率、胸廓起伏、呼吸音及氧饱和度来评价。 (5)正压通气效果不好的原因: ①面罩与面部密闭不够;

②气道阻塞(可调整头位,清除分泌物,使新生儿的口张开); ③ 力不够(气囊漏气)。面罩型号应正好封住口鼻,但不能盖住眼睛或者超过下颌。

(6)经30s充分正压通气后,如有自主呼吸,且心率≥100次/min,可逐步减少并停止正压通气。如自主呼吸不充分,或心率

(7)持续气囊面罩正压通气(>2min)可产生胃充盈,应常规插入8F胃管,用注射器抽气和通过在空气中敞开端口来缓解。

(8)国内使用的新生儿复苏囊为自动充气式气囊(250ml),使用前要检查减压阀,有条件最好配备压力表。自动充气式气囊不能用于常压给氧。

(二)喉镜下经口气管插管 1.气管插管的指征:

①需要气管内吸引清除胎粪。②气囊面罩正压通气无效或需要延长。③胸外按压。④气管注入药物。⑤殊复苏情况,如先天隔疝或超低出生体重儿。 2.插管是否成功的判断

①胸廓起伏对称。②听诊双肺呼吸音一致,尤其是腋下,且胃部无呼吸音无胃部扩张。③呼气时导管内有雾气。④心率、肤色和新生儿反应好转。⑤有条件可使用呼出气CO2检测仪,可有效确定有自主循环的新生儿气管插管位置是否正确。 3.气管插管时的注意点

①插管不要超过20秒。如无法暴露声门并在20秒内插入导管,则撤出喉镜,用气囊面罩100%氧正压人工呼吸使新生儿稳定,然后重试。②插管前预输氧,插管时输常压氧。③ 确定导管已插入气管是极其重要的。导管插错位置比未插管后果更严重。

羊水胎粪污染时的处理

1、首先评价新生儿有无活力

“有活力”的定义是呼吸规则或哭声响亮、肌张力好、心率﹥100次/min 呼吸不规则、肌张力低下、心率﹤100次/min三项中有任何一项都为“无活力” 无活力的新生儿在分娩后呼吸出现前立即对其气管进行吸引 插入喉镜,用12F或14F吸管清洁口腔和后咽部,直至看到声门 将气管导管插入气管

将气管导管经胎粪吸引管与吸引器相连 慢慢退出导管时进行吸引(3-5秒)

必要时重复操作,直至再无胎粪吸出或新生儿的心率提示必须尽快进行复苏 吸引后完成初步复苏再“评估”呼吸、心率、氧饱和度

四、胸外按压

⑴何时开始胸外按压⑵如何进行按压(部位、深度、频率、手法) ⑶如何将胸外按压与正压人工呼吸配合进行⑷何时停止胸外按压

2 指征:充分正压通气30s后心率

③促进身体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环。 胸外按压时应气管插管进行正压通气。

两种方法:拇指法,双指法(要求垂直用力)

按压部位:新生儿两乳头连线中点的下方,胸骨体下1/3处。

按压的深度:使胸骨下陷约前后胸直径1/3的深度,两次按压之间手指不得离开胸部。 频率:每3次胸外按压后,正压人工呼吸1次,4个动作2秒钟。

按压与通气须默契配合: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1,即每分钟90次按压和30次呼吸,约120个动作。每个动作约0.5,2s内3次胸外按压加1次正压通气。如心率﹥60次/min,则停止按压

五、药物及扩容

1、ABCD中绝大多数只需ABC,﹤2‰新生儿需要用药

2、产房用于复苏的药物仅限于肾上腺素、扩容剂,且应严格掌握适应症。

3、心动过缓通常是因肺部充盈不充分或严重缺氧,此时最重要的是充分正压人工通气。

4、新生儿复苏时一般不推荐使用碳酸氢钠。早产儿复苏应注意的问题

1、极低体重儿有80%~90%需要复苏 注意保暖:

①升高产房室温;②预热辐射台;③多层毯子下放加热垫;料袋包裹躯体。

2、吸氧浓度:使氧饱和度维持在85%~95%。空氧混合器,脉氧仪。尽量避免使用100%浓度的氧。

3、通气压力:PIP:20 ~25cmH2O,PEEP4 ~ 6cmH2O。指南推荐使用T-组合复苏器。

4、减少脑损伤:

①轻柔的对待早产儿;②避免将早产儿摆成头低位(垂头仰卧位);③避免过高的正压或CPAP。

3

第15篇:徒手心肺复苏

徒手心肺复苏

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要点,判断复苏成功标准。

2、熟悉徒手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教学内容及分配时间:

1、心肺复苏初步认识。(五分钟)

2、徒手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十分钟)

3、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要点。(十分钟)

4、判断复苏成功标准。(五分钟) 重点:徒手心肺复苏的操作要点。 过程与方法:

一、认识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时应实施心肺复苏,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丧失泵血功能,导致全身各组织严重缺血、缺氧。

引起心跳骤停的原因很多,如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心肌炎、呼吸停止、气管异物、气道阻塞等,冠心病是猝死最常见原因,其中70%死于医院外

冠心病猝死的40%死于发病后15分钟内,30%死于发病后15分钟到2小时。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病人突然意识丧失,股动脉和颈动脉的搏动消失,凭这两点即可肯定心脏骤停的诊断。 此外还可能有瞳孔扩大、喘息、发绀、呼吸停止等征象。 心肺复苏的意义,时间就是生命:

在常温情况下

心跳停止3秒钟时病人感头晕,

10~20秒钟即可发生昏厥或抽搐

60秒钟后瞳孔散大,呼吸同时停止,亦可在30~60秒钟后停止

4~6分钟后大脑细胞可能发生不可逆损害

急救“黄金时间”,是指呼吸、心跳骤停后的4~6分钟。如果病人在4分钟内得到有效救治,成活率>60%;一旦超过6分钟,成活率

二、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

1、判断环境,在环境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够实施救助。

2、判断被救人的意识呼吸是否正常。

3、进行呼救,拨打120,放置病人呈仰卧位,注意保护病人颈椎。

4、判断是否心脏骤停。

5、胸外按压。

6、畅通呼吸道。

7、口对口人工呼吸。

三、心肺复苏操作要点:

图文结合,更直观。具体见PPT13~18页。

四、判断复苏成功指征:

瞳孔由大变小;

面色、口唇由紫绀转为红润;

能触摸大动脉搏动;

自主呼吸恢复;

神志: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瞳孔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开始活动。

终止复苏指征:

1、脑死亡

2、无心跳及脉搏

3、有以上两点条件,再加上已做CPR30分钟以上。

复苏是一种义务:

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把人救活,更要救一个重新进入人类社会的人。

第16篇:心肺复苏说课稿

《心肺复苏法》说课稿 灵台职专 高越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汇报的内容是《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第19章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的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五部分:教材简析、简述教法、指导学法、概说教学程序、总结教学效果。

一、教材简析

(一)教学地位

《急危重症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技术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章节,是执业护士考证的重要内容,其中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技术是临床护士必备的操作技能,也是医院选拔护理人才的重要考试项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心源性心脏骤停的发生率为每10万人中就有39.82人发生,那么全民普及心肺脑复苏术势在必行。

(二)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教学时数是2学时(理论学时1,实验学时1),在此之前学生已系统学习了基础护理学、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等,对“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的护理工作程序已非常熟悉,会对病人进行病史采集,会进行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为本次内容的学习作了铺垫。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

1.知识目标

掌握心脏骤停的原因、类型及临床表现,基础生命支持的ABC步骤、注意事项;掌握进一步生命支持的控制气道方法,熟悉复苏后的监测与护理。 2.能力目标

能正确评估病人,判断病情,及时发现心脏骤停,规范熟练地进行心肺复苏术。

3.情感目标

培养“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具备在面对急危重症情况时能沉着应对、冷静思考的素质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爱伤”精神。

4.重点及难点确定

上述目标中,对心搏骤停的类型是理论上的难点,应对内科护理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能正确评估病人,发现心搏骤停,以及对病人实施心肺复苏术是能力培养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理论讲授后安排学生进行实训;基础生命支持的ABC步骤和注意事项中的一些数据和方法已落后于临床实际,在参考《2010年国

际心肺复苏指南》及其他医学护理文献的基础上应做适当知识调整。

二、教法简述

(一)教学思路的设计

教学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讲授时可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根据原有知识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探究新知识,从而实现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部分内容可采用讲授—演示法,即边讲解边示教,不仅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等。

(二)教学资源

教材:目前选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的《急危重症护理学(第2版)》,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用,由周秀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另外还参考了《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以及其他医学、护理文献。

设备:理论授课的教室有电脑及投影设备,教学中借助于多媒体和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所讲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学法设计

(一)预习指导:明确预习内容,并回顾以前所学过的相关知识。

(二)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观察、讨论、总结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案例展示(PPT展示与讲解病案):梁珊、女、49岁, 车祸后14 点30分被送入院。14点 40分突发心搏骤停。分析救护任务,引出学习目标。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解新课

1、概述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因为有内科护理学作基础,结合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可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重点让学生掌握心搏骤停的原因、类型及临床表现诊断。

2、心肺脑复苏分为基础生命支持BLS、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和延续生命支持PLS,此部分内容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讲解阐释,对于重点内容可适当放慢节奏加以强调,采用提问、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零散知识点做好小结,促进学生记忆。

3、简述复苏后的监护与护理。此节为熟悉内容,结合病生、护基及内护知识稍作归纳总结即可,时间控制在10分钟。

(三)本章小结与布置作业

师生再次回顾整个心肺脑复苏的过程,归纳心搏呼吸骤停的病因和分类、病情评估要点及心肺脑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布置课后作业及预习内容等。

五、教学效果总结

本次课的内容基本按大纲要求进行,充分的发挥教材创新、探究要求,结合 多媒体、实训室等丰富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进行了活化、优化处理,使学生易学、易懂、易掌握。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勇于改革,增加实训课时,完善考核系统等。

第17篇:心肺复苏 讲稿

心肺复苏

一、概述

1、复苏的概念:抢救各种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措施都称为复苏。

2、心跳停止的类型(凭心电图诊断): (1)、完全停跳:无心电图,不收缩。 (2)、心室颤动:心室收缩不规则,蠕动,心排量几乎为零。

(3)、电机械分离:心电图有心室符合波,但缺乏有效地心肌收缩和射血。

3、心跳停止的诊断:

(1)、诊断依据:①神智突然消失②大动脉搏动触不到③无自主呼吸④听不到心音,测不到血压⑤瞳孔散大,无反射⑥心电图诊断。 (2)、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

①强调无需摸脉搏,力争10s内完成,复苏越早,存活率越高。

②生存链的概念:早期识别求救;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二、初级心肺复苏(BLS)

初级心肺复苏是呼吸、心跳停止时的现场应急措施,主要任务是迅速有效地恢复生命器官的氧合血液灌流。

(一) 开放气道(A)

1、舌根后坠的处理:三合一气道开放法。

2、异物阻塞气道的处理。

(二) 人工通气(B)

1、口对口(鼻)人工通气:每分钟12次;仰卧—头后仰—捏鼻孔—深吸气—对口用力吹入。

2、其他人工通气方法:简易呼吸器(气囊——面罩)人工呼吸。

(三) 人工循环(C)

1、胸外心脏按压(ECM)

① 背部必须有坚实物体。

② 手掌根部压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两臂伸直,用上身重力。 ③ 两人复苏:5次胸外按压后作1次人工通气(60次/分)。一人复苏:15次胸外按压后作2次人工通气(80次/分)。 ④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无论单、双人复苏胸外按压与人工通气比例皆为15:2。 ⑤ 推荐人工胸外按压频率为100次/分。

2、胸外按压有效地标致:①大动脉可触到搏动;②发绀消失,皮肤转红;③可测到血压;④血氧饱和度仪可测到脉搏波;⑤自主心率恢复。

3、胸外按压的并发症:①肋骨、胸骨骨折;②气胸;③心包积液、填塞;④肝、脾破裂。

三、后期心肺复苏(ALS)

后续生命支持(PRT):后期复苏是初期复苏的继续,是借助于器械设备及先进的复苏技术和知识以争取较佳疗效的复苏阶段。也是一个地区和医院急救水平的体现。

(一) 呼吸功能的维持

1、控制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口咽、鼻咽通气道;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和环甲膜造口术。

2、人工气道与氧疗:①简易人工呼吸器;②麻醉机和通气机的应用。

(二) 循环功能维持

1、开放静脉,尽早进行,以便给药和补液。

2、人工循环:

(1) 胸外心脏按压

(2) 胸内心脏挤压(ICM) (3) 经皮穿刺心肺灌注法(CPB)

(三) 电击除颤(院内除颤)

1、及早建立心电图监测。

2、电击除颤对心室纤颤中粗颤最有效。

3、电极安装:①胸内除颤:电极放在心壁上;②胸外除颤:一个放在第二肋间靠近胸骨左缘,另一个刚在第

四、五肋间(心尖部)。

4、电极能量:①胸外除颤:首次200~300J;再次:360~400J;②胸内除颤:成人:首次20~80J,小儿:5~50J。

5、除颤与药物复合使用,如利多卡因。

(四) 药物治疗:

1、给药途径:原则为给药迅速、便捷

(1) 静脉给药:安全、可靠,首选。

(2) 气管内注药:①注药后立即正压通气;②从气管内或环甲膜穿刺后注药,蒸馏水稀释至10ml后气管内注药;③维持作用时间长于静脉给药;④被分泌物稀释,应加大剂量;⑤去甲肾上腺素、碳酸氢钠不能用。

(3) 心内给药:①上述两种方法无法进行或开胸时才用;②穿刺点在第四肋间胸骨缘垂直刺入,回抽有血方可注药;③穿刺时,应停止加压通气;④并发有气胸、心包填塞,室颤和心肌坏死。

2、

给药目的:①激发心脏复跳并增加心肌收缩力;②防止心律失常;③纠正缺氧或代谢性酸中毒;④脑复苏用药。

3、激发心脏复跳并增加心肌收缩力药物: (1) 肾上腺素:首选药物

作用:增加心脑灌注压,增强心肌收缩力,利于自主心律恢复,细颤转为粗颤。

(2) 钙剂:10%氯化钙

(3) 其他: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等。

4、抗心律失常药物:利多卡因。

作用:抑制室性异位节律,提高心室纤颤阈值。 (1) 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首选药物。 (2) 可用于电击除颤无效的病人。

(3) 用量:1mg/kg,静注,必要时2~4mg/min静滴。

其他药物:阿托品(降低心肌迷走张力,提高窦房结兴奋性),维拉帕米。

5、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药物:碳酸氢钠。心跳停止时缺氧引起代谢性、呼吸性酸中毒。不主张常规应用碳酸氢钠,在早期主要依靠过度通气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当各种复苏措施已采用,碱剩余达到—10nnol/L以上时才考虑用。

四、复苏后处理及监测(PRT)

1、长期生命支持(PLS)任务:进行监测治疗,脑复苏,使病人神志恢复和防治多器官功能衰竭。

2、主要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①循环系统维持;②呼吸系统维持;③防治肝、肾功能衰竭;④脑复苏。

3、脑复苏的目的:脑功能完全恢复。

注:脑缺血缺氧时限:5min(4~6min)。

4、脑复苏的原则:防治和缓解脑水肿和颅内压升高,避免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细胞的成活。

5、脑复苏的意义:

①脑组织的代谢率增高,氧耗量增大,但是储备有限,不可逆性脑缺氧性损伤发生于脑恢复血流以后。

②防止脑水肿。

6、脑复苏方法:①脱水,常用甘露醇;②降温,降至32~34℃;③大剂量皮质激素以缓解水肿的发展;④全身支持疗法。

第18篇: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心肺复苏术顾名思义,即在呼吸或心跳停止情况下所作的急救术。目的在于尽快挽救脑细胞在缺氧状态下坏死,(四分钟以上开始造成脑损伤;十分钟以上即造成脑部不可逆之伤害,故强调黄金4分钟),因此施救时机越快越好。心肺复苏术适用于心脏病突发、溺水、窒息或其他意外事件造成之意识昏迷并有呼吸及心跳停止之状态。

由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其它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复苏学会制订的每五年更新一次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指导和规范在全球范围内的心肺复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国际复苏联盟(ILCOR)发布最新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来表达实施紧急生命支持的重要性:(1)立即识别心脏停搏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2)尽早实施心肺复苏CPR,强调胸外按压;(3)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心肺复苏术步骤: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00

1、00

2、00

3、00

4、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及护士!请求支援!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001,002,003,004,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125px);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 →C-A-B

★2010(新):C-A-B 即: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

●2005(旧):A-B-C 即: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 A(airway): 保持呼吸顺畅:昏迷的病人常因舌后移而堵塞气道,所以心肺复苏的首要步骤是畅通气道。急救者以一手置于患者额部使头部后仰,并以另一手抬起后颈部或托起下颏,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怀疑有颈部损伤者只能托举下颏而不能使头部后仰;若疑有气道异物,应从患者背部双手环抱于患者上腹部,用力、突击性挤压。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在保持患者仰头抬颏前提下,施救者用一手捏闭的鼻孔 (或口唇 ),然后深吸一大口气,迅速用力向患者口 (或鼻 )内吹 气 , 然后放松鼻孔(或口唇),照此每5秒钟反复一次,直到恢复自主呼吸。每次吹气间隔1.5秒,在这个时间抢救者应自己深呼吸一次,以便继续口对口呼吸。 C(circulation): 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是通过胸外心脏按压形成胸腔内外压差,维持血液循环动力,并将人工呼吸后带有氧气的血液供给脑部及心脏以维持生命。胸外心脏按压步骤:第一步:确定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位置。先找到肋弓下缘,用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沿肋骨下缘向上摸至两侧肋缘于胸骨连接处的切痕迹,以食指和中指放于该切迹上,将另一只手的掌根部放于横指旁,再将第一只手叠放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扣起,手指离开胸壁。第二步:施行按压。操作者前倾上身,双肩位于患者胸部上方正中位置,双臂与患者的胸骨垂直,利用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力量,垂直向下按压胸骨,使胸骨下陷4-5厘米,按压和。由于儿童的解剖、生理及发育等与成人不同,儿童与成人CPR的徒手操作有较大差异。可将儿童分为出生28天内为新生儿、0~1岁为婴儿、1~8岁为儿童三个组。8岁以上儿童与成人徒手CPR基本相同。婴儿按压深度 一般要求按压深度达到1~2cm,约为胸廓厚度的1/3,可根据患者体型大小等情况灵活变动。

美国心脏学会(AHA)2010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 (2)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

(3)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4)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5)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6)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7)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心肺复苏用药常识简介:

复苏用药的目的在于增加脑、心等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纠正酸中毒和提高室颤阈值或心肌张力,以有利于除颤。复苏用药途经以静脉给药为首选,其次是气管滴入法。气管滴入的常用药物有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纳洛酮及安定等。一般以常规剂量溶于5~10ml注射用水滴入,但药物可被气管内分泌物稀释或因吸收不良而需加大剂量,通常为静脉给药量的2~4倍。心内注射给药目前不主张应用,因操作不当可造成心肌或冠状动脉撕裂、心包积血、血胸或气胸等,如将肾上腺素等药物注入心肌内,可导致顽固性室颤,且用药时要中断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故不宜作为常规途经。复苏常用药物如下:

(1)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通过α受体兴奋作用使外周血管收缩(冠状动脉和脑血管除外),有利于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脉灌注和心、脑血流量;其β-肾上腺素能效应尚存争议,因为它可能增加心肌做功和减少心内膜下心肌的灌注。对心搏骤停无论何种类型,肾上腺素常用剂量为每次1m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隔3-5min重复1次。近年来有人主张应用大剂量,认为大剂量对自主循环恢复有利,但新近研究表明大剂量肾上腺素对心搏骤停出院存活率并无改善,且可出现如心肌抑制损害等复苏后并发症。故复苏时肾上腺素理想用药量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如果IV/IO通道延误或无法建立,肾上腺素可气管内给药,每次2-2.5mg。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也可以用一个剂量的血管加压素40U IV/IO替代第一或第二次剂量的肾上腺素。

(2)抗心律失常药物:严重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骤停甚至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药物治疗是控制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建议:对高度阻滞应迅速准备经皮起搏。在等待起搏时给予阿托品0.5mg,IV。阿托品的剂量可重复直至总量达3mg。如阿托品无效,就开始起搏。在等待起搏器或起搏无效时,可以考虑输注肾上腺素(2-10μg/min)或多巴胺,(2-10μg/kg.min)。胺碘酮可在室颤和无脉性室速对CPR、除颤、血管升压药无反应时应用。首次剂量300mg静脉/骨内注射,可追加一剂150mg。 利多卡因可考虑作为胺碘酮的替代药物(未定级)。首次剂量为1-1.5mg/kg,如果室颤和无脉性室速持续存在,间隔5-10min重复给予0.5-0.75mg/kg静推,总剂量3mg/kg。 镁剂静推可有效终止尖端扭转型室速,1-2g硫酸镁,用5%GS 10ml稀释5-20min内静脉推入。

心脏电击除颤:电击除颤是终止心室颤动的最有效方法,应早期除颤。有研究表明,绝大部分心搏骤停是由心室颤动所致,75%发生在院外,20%的人没有任何先兆,而除颤每延迟1分钟,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就下降7%~10%。除颤波形包括单相波和双相波两类,不同的波形对能量的需求有所不同。成人发生室颤和无脉性室速,应给予单向波除颤器能量360焦耳一次除颤,双向波除颤器120~200焦耳。如对除颤器不熟悉,推荐用200焦耳作为除颤能量。双相波形电除颤:早期临床试验表明,使用150~200 J即可有效终止院前发生的室颤。低能量的双相波有效,而且终止室颤的效果与高能量单相波除颤相似或更有效。儿童第1次2J/kg,以后按4J/kg计算。电除颤后,一般需要20~30s才能恢复正常窦性节律,因此电击后仍应立刻继续进行CPR,直至能触及颈动脉搏动为止。持续CPR、纠正缺氧和酸中毒、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可连续使用)可提高除颤成功率。

电击除颤的操作步骤为:①电极板涂以导电糊或垫上盐水纱布;②接通电源,确定非同步相放电,室颤不需麻醉;③选择能量水平及充电;④按要求正确放置电极板,一块放在胸骨右缘第2~3肋间(心底部),另一块放在左腋前线第5~6肋间(心尖部)(图6);⑤经再次核对监测心律,明确所有人员均未接触病人(或病床)后,按压放电电钮;⑥电击后即进行心电监测与记录。 目前已出现电脑语音提示指导操作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大大方便了非专业急救医务人员的操作,为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AED使复苏成功率提高了2~3倍,非专业救护者30分钟就可学会。AED适用于无反应、无呼吸和无循环体征(包括室上速、室速和室颤)的患者。公众启动除颤(PAD)要求受过训练的急救人员(警察、消防员等),在5分钟内使用就近预先准备的AED对心搏骤停患者实施电击除颤,可使院前急救生存率明显提高(49%)。

2010年新指南建议应用AED时,给予1次电击后不要马上检查心跳或脉搏,而应该重新进行胸外按压,循环评估应在实施5个周期CPR(约2分钟)后进行。因为大部分除颤器可一次终止室颤,况且室颤终止后数分钟内,心脏并不能有效泵血,立即实施CPR十分必要。

第19篇:心肺复苏业务学习

心肺复苏基本知识业务学习

一、心肺复苏的定义

任何原因引起呼吸、心跳骤停时在体外实施的基本急救操作和措施,以挽救垂危病人,有效开展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方法称为心肺复苏。

二、心肺复苏的普及意义

心搏、呼吸突然停止后,循环终止。脑细胞由于对缺氧十分敏感,一般在循环停止后4-6min,大脑即发生严重损害,甚至不能恢复。因此必须争分夺秒,积极抢救。在常温情况下,心跳停止3S时病人感到头晕,10-20S后即可发生昏厥或抽搐;60S后瞳孔散大,呼吸可同时停止,亦可在30-60S后停止;4-6min后大脑细胞有可能发生不可逆损害。人体不同组织器官最长耐受缺血、缺氧时间: 1.大脑:4-6分钟

2.小脑:10-15分钟

3.心肌:30分钟

4.肝细胞:1-2小时

5.肺组织:>2小时。因此,为要使病人得救、避免脑细胞死亡,以便心搏、呼吸恢复后,意识也能恢复,故必须在心跳停止后立即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

三、什么情况下立即实施急救

发生特大灾害或事故时,有人重伤、晕厥,首先我们要求救,看看周围是否有医生,或者懂医术的群众,如果没有,我们就要要求周围的群众拨打120求救,要指定一个人去打电话,再观察周围的环境,让病人远离危楼、地震发生的地方或者火灾现场,然后把病人带到硬板床上或者地上,不能在柔软的地方或者其他的物品上施救,病人安置妥当后先按住颈动脉看伤者是否有脉搏,判断病人有无意识、然后再轻拍病人两肩膀并呼唤病人,确定病人目前状态已经是:1.意识突然丧失

2.颈动脉搏动消失

的时候应该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四、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步骤(ABC)

A:开放气道:

1、使病人仰卧,松开领口、裤带和胸腹部衣服。

2、清除口腔内异物,把患者口腔打开,有异物就要取出,以免影响病人呼吸。

B:人工呼吸 :1:口对口吹气

2:口对鼻吹气

3:口对口鼻吹气(婴儿),成人每四到五秒钟吹气一次,每分钟12次,吹气量每次700到1100ml。做人工呼吸时用砂布垫着病人的口,因为不能确保病人有没有传染的疾病,以免引发交叉感染疾病。急救者一手掌尺侧置于病人前额,使其头部后仰,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鼻孔,以免气体外溢,吹完之后记得松开病人被捏住的鼻子,吹气时侧头看病人的胸腹有没有起覆。

C:胸外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成人为胸骨中下1/3处

婴儿和儿童的按压位置为胸骨下1/2处

2、按压深度:成人按压深度:4到5cm 儿童的按压深度:2.5到4厘米

婴儿的按压深度:1.5到2.5厘米

3.、按压速度:成人100次/分钟:婴儿>100次/分钟

儿童80-100次/分钟

4、按压与吹气之比:成人为30:2,儿童和婴幼儿为:5:1

要连续5个周期

按压时的注意事项:

1、确定按压的部位,急救者以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的中下1/3交界外,简单来说就是胸骨锅上的两个手指处。

2、按压时,另一手交叉重叠于其手背上,肘关节伸直,充分利用上半身的重量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有节奏地带有冲击性的垂直接压胸骨,使之下陷3-4CM(儿童相对要轻些)

五、心肺复苏的终止

1、.有效

2.、有专业人员到场接替抢救

3、.抢救30分钟仍无效及已确定死亡者

六、心肺复苏的注意事项:

对病人做“心肺复苏”的时间越早,救活率就越高,因为大脑缺氧4-6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以至死亡。进行心肺复苏时,急救一开始,就要连续进行,不能间断,直到伤员恢复自主呼吸心跳或确诊死亡为止,而且确诊死亡之前不能以自己个人的观点而确定。

张晶 2012年12月06日

第20篇:心肺复苏讲稿

南昌大学医学院讲稿 2010版心肺复苏解读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 吴洁华

本堂课主要讲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心肺复苏的概念

使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迅速恢复循环、呼吸所采取的抢救措施,称心肺复苏(CPR)。

二、心肺复苏的发展史

心肺复苏在我们中国早已有之,早在前4-5世纪:扁鹊就有“切脉诊断生死,用针、砭石、草药急救”。公元前2世纪 ,《华佗神方》之《急求奇方》 介绍自缢急救 ,“以手按胸上,数动之…并容忍对口以气灌之,其活更快…”。在国外,首例院前CPR成功是1960年在美国,巴尔的摩Mr.B.D在家中心脏停跳,其子实施Silvester法人工呼吸,抢救小组行胸外心脏按压后送医院电除颤,巴尔的摩成功获救。1966年第一届全美复苏会议制定CPR程序,推荐吹气法人工通气和闭式胸外按压为CPR优先选择 。1988年,中华急诊医学制订《规范》。2000年,召开第一届国际CPR会议。2005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学召开国际共识会议。2010年颁布了《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三、心脏骤停的原因及判断

(一)致使心脏骤停的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各种意外:溺水、触电、麻醉意外。

2、呼吸系统:窒息、气管异物、喉痉挛、ARDS、MAS

3、神经系统:颅脑外伤、癫痫持续状态、脑炎和脑膜炎引起的脑疝及脑水肿。

4、循环系统:休克、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5、药物过敏:如青霉素过敏。

6、各种中毒:如煤气中毒、有机磷中毒、地高辛、锑剂等药物中毒。

7、代谢及电解质紊乱:高钾或低钾血症、低钙血症。

(二)如何判断

对心脏骤停应争分夺秒,动作迅速,抓住要点,在10秒内作出判断,并立即进行复苏。

1、意识突然丧失呈深昏迷状态,大动脉搏动消失。

共 3 页

《急诊医学心肺复苏教案模板.doc》
急诊医学心肺复苏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