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授课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备课人:赵如平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归园田居》这首歌曲是那种田园乡谣风格的,听起来也许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会静静地流淌在听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一首歌曲。我们知道,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做官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三、把握“归‘字,文本解读

(一)、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èì

(二)、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三)、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 韵:气质,本性; 羁鸟:笼中鸟; 拙:愚拙; 荫:遮盖; 暧暧:昏暗、模糊; 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 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 提问:“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问题。(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1 / 4

思考、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 从何而归? “尘网”、“樊笼”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官场生活)

2、把“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3、“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 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讨论)

炼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

(二)、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引入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一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2 / 4

■ 归向何处?

归园田。 “守拙归园田”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过渡句。

1、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十余”、“ 八九”,一般来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习惯,特殊的说,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适、淡泊。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动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静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 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进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2、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明确: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

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明确: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性本爱丘山”。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感。

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更加想归去。那么,归去如何呢? ■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尘杂”、“ 有余闲”、“ 久”、“ 复”表现了归后的感受。

1、“ 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

2、返自然后的“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的园田生活环境与官场的“尘网、3 / 4

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四、众生畅谈,体悟诗人(自由交流)

清高 高雅 正气 洁身自好 不同流合污

孤傲 固守纯真

恬淡超逸

五、艺术手法 贯穿始终

1、情景交融。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喻自己是一只樊笼里的鸟,现辞官归隐就像鸟脱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黑暗;以“故渊”、“旧林”比喻乡土,贴切形象,能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描”。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手法;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范例。

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并没有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即可。 4、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写鱼时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5、.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诗意。

《归园田居》诗人代表作之一,能体现诗人的艺术风格。作品语言平淡,又富于诗意。诗人用自然的笔墨,使情景融为一体。笔墨之淡与意境之浓,笔墨之自然与意境之深远,妙含其间,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六、延伸思考,归隐原由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完成《新学案》练习

4 / 4

推荐第2篇: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 导入:

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色怡人。 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热情好客,淳朴。 )

我们知道这样美好的桃花源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国呢?

(当时社会黑暗,政局动荡,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的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政局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理想的居所。 )

中国文人受儒、道、释的影响巨大。东晋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原,所以陶渊明受到儒家与道家的影响。根据桃花源的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其思想中的道家的影子:无君、无压迫、人人平等和平相处。

二、作者简介

1、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2、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

1 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诵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性本爱丘山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学生自由发挥)

(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2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5、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 拟人 夸张 动静结合 白描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6、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小结:

1、《归天园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

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推荐第3篇: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风格特点。

2.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3.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作者的真挚情感与高尚情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导入新课: 一个人在都市生活久了,离恬静纯朴的大自然越来越远,现代物质文明带给人们的是精神生活的退化。整天萦绕于心的是焦灼和忧虑,回旋在耳畔的是嘈杂和浮躁。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田园的宁静、恬淡而优美,向往那份潇洒自由放松的生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的梦想。早在1700年前,我国东晋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呀,为了追求心中那个“田园梦”,自解官印,回归田园。并且在他回归的过程中,他开创了“田园诗派”,他被后人喻作“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人之祖”。大家知道这个诗人是谁呢?——对,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一首巨作—————《归园田居》。 二 关于作者:

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回忆陶渊明 (学生回答) 提示: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田园诗人,他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后人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始祖”。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三 整体感知:全体同学齐读 四 解题

找题眼:归 归向何处:田园 五 品味田园之景

1.找出诗歌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2.诗人着重描写了哪些田园景物?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户庭 虚室

3.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安排这些景物的?(或者说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排列在一起?)

总体上来说,诗人由近处的土地、草屋一直写到了远处的村庄、炊烟。然后,从视觉上转入到了听觉上。先交代了大致的居住环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然后,把居住环境的镜头推近,突出了一个细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接下来,再把视角往远推,把自己的小房子放在一整片宁静的村庄中。“依依墟里烟”,让我们在一片炊烟袅袅中感受到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为了不让我们有冷清之感,又及时的配上了一点声音。接着,又由室外又转到了室内,更显出了乡间的恬静幽美,清新喜人,安静祥和。

六 赏析归园之志

1.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明确:“尘网” “樊笼” (官场生活)

“尘网” “樊笼”的生活让诗人失去了自由,在这种状态下,他选择了回归田园,也因此获得了自由。自由,对陶渊明来说,就是可以不受世俗的束缚,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完全按照自己的本性来生活。所以说,这里的自由,是人的一种本性,陶渊明回归的也是这种本性。

追问:上面说诗人归向田园,这里又提到他回归的是自由和本性,那么这两者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明确:

田园也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包括诗人的“性本爱丘山”,这里提到的山,它也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自由和本性可以说他是在自然而然地生活,顺其自然,不用勉强和为难自己,把上面的两点合在一起:自然界,自然而然地生活,那么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真正想归去的地方是————自然。所以诗歌的最后一句“复得返自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

2.回归田园之后的诗人心情又如何呢?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对全诗的总结,写出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悦心情,抒发了回归田园的乐趣。这两句诗与开头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抒发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既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七 课堂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第一个是“朴”,处世要质朴,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够成为一个真实、正直、质朴的人。 八 再次朗读全文 九 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再次品读《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推荐第4篇: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交流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论语教学:【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二、问题导入:

从这个单元开始,我就进入了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殿堂,前面我们刚学过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对中国古典的诗词有所接触,那么你们知道中国的诗歌在表现内容上可以划分了哪些种类吗?譬如说赠别友人的称之为送别诗;写边境军旅生活的称之为边塞诗;而写山水自然风光的我们称之为山水田园诗,你们知道我国山水田园诗的鼻祖是谁吗?(学生回答:陶渊明)是的,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诗歌。

三、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四、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五、赏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六、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2.为何而归?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提问:找出描写田园的诗句?

明确: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提问:作者我们描述了怎样的生活? 明确:闲适、宁静和幽美的田园生活。 提问:在描述这些语句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以动衬静、白描、融情于景

延展:所谓白描,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七、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给我们什么做人的启示?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所以同学们要学会取舍。

八、全班诵读,小结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九、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2.比较阅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 思考:

该诗在写景、抒情方面与课文相比有何异同?

附:板书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教学反思

说起要开《归园田居》的课,最初是让我有些忐忑不安的,因为诗人陶渊明的遭遇及生活的处境是现在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学生自身阅历、情感体验的不足,造成了学生情感与课文内容的隔阂。如何去消除这些客观存在的隔阂,我想自己是比较迷茫,在如何处理本次公开课教学的问题上,我请教了高一集备组长跃辉师和我的指导老师明珠师,她们给我很多的建议,在最初的教学设计当中,我的设计是显得比较平庸,重点不突出,幸而得到她们的指导,让我重新整理了自己思路。

《归园田居》是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这首诗的诗意相对前两首较好理解,所以本诗设计为以学生理解为主,教师以问题点拨的教学方式。这一课当中我围绕一个归字设计了四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既然是教师以问题来点拨学生,那么这看似简单的一两个问题就成为了设计的关键。我的教学思路完全是根据我设计的四个问题展开的,除了着眼于课文的分析之后我还根据高考的要求,对于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有涉及:你认为本诗在描写景物时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以此带出对“白描”这一重要的知识点的巩固,并进一步体会古诗“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在陶诗中的运用。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给我们什么做人的启示?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经验。这首诗这样处理下来,教师觉得很轻松,学生也很有成就感,因为他们感觉到是自己通过思索和讨论解读出了一向较为畏惧的古诗,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这首诗的学习。

讲完这堂公开课之后,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一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理解作者情感方面的技巧还远远不够;二在诗歌诵读上还做得不好,既然是诗歌教学,那么必须要让学生多读,在诵读中体会情感;三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没有给他们留太多时间,只是我在一味的讲授,应该要把课堂还给他们,让他们独立思考。

推荐第5篇: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田园风光,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从而体会诗中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意象及描写(白描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前一阵子风靡网络的一款游戏,叫开心农场,同学们肯定不陌生。很多玩家都沉迷于自拔不能自己,废寝忘食,甚至有人在凌晨2:00起床偷菜,或者自己到农场除除虫、除除草,可以说吸引玩家的不只是游戏本身,还有的就是这种田园生活的美妙的感觉,玩家后来已不满足于虚拟的空间中玩,放到现实中去。现在每到周末,很多人就会驱车逃离喧嚣的城市去乡外,然后耕作一块属于自己的农场,去感受这种田园风光的宁静与悠然。其实早在1700年前,我国东晋就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为了追求心中的田园梦,自辞官职,远离官场,回归田园,而且在他回归的过程中开创了田园诗,被后人誉为“隐逸诗人”之尊,“田园诗人之祖”。祖、尊呀很厉害,大家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这位诗人就是陶渊明。

二、讲授新课:

(一)知人论世:

1、根据初中学过的诗,回顾一下陶渊明的诗。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他还爱菊花,在《饮酒》中反映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 《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勾画出了一副不受外面影响的环境幽静的世外桃源。 他淡泊名利,喜欢读书,在《五柳先生传》中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五柳先生”(自号)“靖节先生”(后人)“田园诗人”(开创田园诗一体)“隐逸诗人”(41岁辞官归田) 作品:《饮酒》、《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在辞官之际,写下了《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3、时代与生平经历:

就是这样一位天才式的人物,他却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东晋在建国之日起,便处于“王与马,共天下”的事实中,在他短短的几十年中经历了3个皇帝,十个朝代。各路人马打着拥主护国的旗号,干的却是打家劫舍的勾当。 陶渊明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情曲折,而且身在官场之中, 更需在纷乱的政局中见风使舵, 相机而动, 委曲求全, 这对于生性洒脱崇尚自由的渊明而言, 的确是无可

2 言表的悲凉。。

尽管他生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早年的陶渊明却怀有 “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门阀制度森严。出生庶族的他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

中年:直到29岁时才出仕,之后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在42岁担任彭泽县令时,在官第81日,正赶上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该穿戴整整齐齐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

晚年:在他辞官的22年中,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并开创了田园诗派。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63年的生命历程。可以说陶渊明政治上的不幸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

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明确:\"归\"字

解词:归——本义女子出嫁,后来引申为女子回娘家,又引申为返回。提问:返回到田园居住,谁要返回?有哪些疑问?

1、从什么地方返回?(从何而归)

2、为什么返回?(为何而归)

3、返回到那里?(归向何处)

4、返回后如何?(归去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朗读诗歌。

(三)、朗读课文。

1、先听老师泛读,解决生字词,理清诗歌大意。

(五言诗朗读节奏:二一二;二二一;一二二)

2、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并思考以上4个问题。

(四)、解读诗歌:同学们读完此诗,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

1、从什么地方返回?(从何而归)

A、请同学们联系陶渊明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思考! 明确:官场

3 B、进一步提问:那么诗中诗人把官场比作什么呢?从全诗中来找。 明确:尘网、樊笼

C、诗人把官场比喻成尘网和樊笼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对官场的厌恶之情。从哪儿看出呢?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实为13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落”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久在”显示诗人在官场之久的痛苦。

好,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就是第二个问题“为何而归”的原因之一,那么请同学们讨论总结一下原因之二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

2、为何而归? A、从课文那几句看出返回的原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诗人本性喜爱自然。那么诗人“归”的原因就是对官场的厌恶和本性爱自然。

B、提问:怎样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中的“羁鸟”和“池鱼”呢?

明确: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诗人以“羁鸟”和“池鱼” 自比,“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暗示诗人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样,失去自由。他也像“羁鸟”“池鱼”一样渴望适合自己生存的田园生活。所以诗人要归,而归向何处呢?看第三个问题。

3、归向何处?----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园田)

A、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个“拙”字。“拙”自谦之辞,这里引申为“原始,本真的”。 “守拙”表示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过田园生活。

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点明了全诗主旨所在。

4 B、(迅速找出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并齐声朗读)诗人回到田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明确:“榆柳荫后檐,······鸡鸣桑树颠。”

我们来看是怎样一幅画面呢,房屋四周有十余亩地,八九间草屋,屋后榆柳成荫,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侧耳倾听,在深巷中有狗叫的声音和鸡在桑树上得意的鸣叫。

板书:看,听。明确:看到“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

听到“狗吠、鸡鸣”。(板书:景语)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常见的事物,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的田园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板书:情语)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提问:诗人面对如此淳朴自然的田园生活画面有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看最后几句。

5、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同学们看反映作者归隐后情感的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表现了诗人过着一种愉快、喜悦、轻松、自由的田园生活。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使我想起《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体现了虚室有余闲。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

5 同学们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解答,对全诗也应该有一定的把握了。

三、课堂小结:

这就是陶渊明,她的归来,她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在历代文人学士中,和陶渊明一样懂得舍得的诗人很多,李白摆脱污浊官场,唱出了“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成就了“诗仙”的美名;苏轼放弃了污浊官场,在长江边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言,开创了豪放诗派;这是一种与污浊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所以,同学们,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的追求,当这追求如夜空中的星斗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会有烦恼,你要做的不在困苦中消沉,而是要学会舍得。

四、布置作业:

1、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 (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思考)

2、背诵本诗。

五、课后记载:

推荐第6篇:《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1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è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四、探究、合作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2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屈原:“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而他选择的是“回朕车以复路兮„„之未远„„制芰荷以为衣兮„„长余偑之陆离”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 “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3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这一层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比喻的修辞,以“樊笼”比喻官场生活,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追问: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五、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乐,恣意游弋,纵情挥洒。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拓展:

1、陶渊明思想的溯源: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

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2、赏析山水田园诗

《山居秋瞑》王维

4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夜归鹿门山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夜来去。

七、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欣赏音乐: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

这首歌曲正是田园乡谣风格,它仿佛是一泓清泉静静流淌在我们心头,正契合了我们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想法。

板书设计:归园田居

陶渊明

为何而归 厌恶 官场(尘网、樊笼)——比喻 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 喜爱 田园(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归去如何 (村庄、炊烟) 白描手法

(狗吠、鸡鸣、桑树颠)

自己(羁鸟、池鱼)——比喻

推荐第7篇:归园田居教案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 ——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一种什么生活? ——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他的诗歌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知道,古代文人寒窗苦读,通过出仕做官,然后实现治国、平天下、济苍生的宏伟抱负。这可谓是古代文人特有的一种“情结”。可是,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熟悉诗歌,明确主旨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列结构图 摒弃世俗 喜爱自然

村居生活 田园美景

本性复苏 心旷神怡

4.归纳主旨

学生先试归纳,教师再明确: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3、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 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四、分析艺术特色:

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五、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读者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鉴赏融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

推荐第8篇: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有在农村生活过吗?下过田吗?欣赏过田野的风光,看过天上的白云吗?有谁能告诉我,假如你去过你觉得田园生活是怎样的呢?假如你没有去过,你又觉得田园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总结)好了,大家对田园生活各有个的看法,不过我发现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就是感觉田园生活很纯朴,有趣,简单,对吧?老师和你们都有一样的感受,不知道古代的文人对于田园生活又会有什么感觉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来看看陶渊明他是在呢没看待他心目中的田园生活的呢。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而归?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或者这样说是诗人心甘情愿入仕做官吗?

明确:是因为\'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那么陶渊明的本性是怎样的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两句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既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韵\'和“性”都指为人的品格与精神气质。\'适俗韵\'就是适应世俗的情趣,它无非是指逢迎世俗、周旋应酬、专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总之去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可是一个“无”字就说明诗人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从而显示了诗人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性本爱丘山”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这样就写出了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但是人生常不得意,作为一个宦官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之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利组织就是为了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违背自己的“韵”“性”奔波官场、同流合污,回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所以一个“误”字,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推荐第9篇: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法、点拨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幻1)

师: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课题幻2)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幻3)

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幻4)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幻5)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幻6)明确:(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四、听朗读录音(幻7),

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幻8)

1、明确:官场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 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4、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重点解读:

1、划分节奏: (幻9)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幻10)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2.诗意:(幻11)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杂草,晚上顶着月亮扛着锄头回来。 (3)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道路狭长草木丛生,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裳沾湿了不值得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

六、赏析:(幻12---15)

(1)第一句: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 (2)第二句: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

(3)第三句: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

(4)第四句: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七.从《归园田居》 中你读出了:诗人早出晚归田园劳作的辛苦,快乐。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田园的自豪、愉悦之情。(幻16--17)

八、写作特色:《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朴素随口而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九、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 国家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们和谐美好的家园。

推荐第10篇: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诗歌的相关要求有:“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做出恰当的评价,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教师要深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准确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并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关键环节。

二、教材定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这三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诵读的要领: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声音洪亮,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情韵美。

2、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田园情怀、赏析情景交融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教法

1、借助课本和学案对作者、写作背景的介绍,了解诗人特定时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

2、从优美诗句的揣摩、赏析、玩味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3、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或默读、朗读、齐读、指明读、品读,或小组研讨,或课堂成果展示,或教师明确,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阅读、鉴赏。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目标定向,知人论世

1、导入:有一位诗人,他向往宁静祥和、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体会他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归隐田园后闲适愉悦的心境。

2、出示学习目标

A掌握诵读的要领: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声音洪亮,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B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田园情怀、赏析情景交融的手法。

3、背景预览 A B

(二)涵咏品读,揣摩深悟

1、读一读。(生单读,正字音)

师:根据大家的预习,先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时希望能够注意以下四点:A读准字音;B把握节奏;C读出感情;D声音洪亮

生1读 生2评价(从优点和缺点) 生2再读

师补充:这两位同学基本上达到了老师刚才对于朗读的要求,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本诗虽然短小,但有几个较重要的字词。

形近字: 拙 绌 咄 黜

形声字: 暧 嫒 湲 瑗 多音字:绿树成荫 封妻荫子 根据老师的补充,生齐读

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好。如果想读得更好,更出色,更有感情呢?我们就要认真学习分析这首诗。

2、想一想。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题目中最重要的字眼也就是题眼。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一个字呢?

生: “归”字

师:古诗词中有不少关于归的名句,如唐代孟郊 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祥的母亲希望远游的孩子早日归家,那诗人要归向何处?

生:田园

师:请大家找出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大声朗读。

师:作者笔下的田园美不美? 田园生活美在哪里,你最喜欢哪一句?下面大家把诗齐读一遍,小组内交流讨论

提示:从表现手法、景物、情感等方面探讨

3、品一品。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因何而归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向何处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去心情 A、归向何处? 生:自由发言 师:点评补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白描 写诗人归隐后,只有微薄的产业,简陋的家室,表现了诗人淳朴的生活,淡泊而又舒畅的心境。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拟人修辞 荫:树荫,引申为遮蔽,荫蔽。罗:罗列,排列。写诗人田居的环境,堂前屋后,浓阴遮蔽,桃李争艳,令人逸兴遄飞,心驰神往。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暖暧:模糊不清隐约可见的样子。远人村:远处的村庄。村庄是人聚居的地方,所以称“人村”。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烟:指炊烟。○写远望之景,静中寓动,一切都呈现出安宁、柔和的情调。“暖暖”一词,写出了轻烟淡雾迷漫飘忽下,乡村似隐似现的杳远景象,极富诗意。“依依”一词,画出了炊烟袅袅中的村落的安闲景象,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完全契合。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本义是头顶,引申为泛指顶部。○写近听之景,以动显静。“狗吠”“鸡鸣”都衬出了田居的宁静和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师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八句话,诗人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作者生活在如此诗意的田园之中,归隐后的心情如何呢?请大家自由诵读找出答案。 B、归去心情? 生:喜悦

师:这种喜悦之情体现在哪句诗中?

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这几句话体现原仅仅是喜悦吗?有没有其他的情感? 生:讨论

提示:无尘杂:没有官场上的烦恼事 有余闲: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 樊笼:指官场。 生:回答 师:“久”,感叹自己在官场的时间太长了,哎,我这一辈子大好的青春时光都在黑暗的官场度过了(悔)。既然樊笼代比喻官场,那诗的前半部分有无类似的比喻?你能从中找出诗人因何而归吗? 生自由诵读找出答案 C、因何而归

生:尘网:比喻官场。羁鸟池鱼:自己。旧林故渊:故乡(向往的田园生活) 师:在官场一呆就是若干年,诗人感觉自己就像笼中鸟池中鱼,非常想回到无拘无束的田园,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归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师:既然作者“性本爱丘山”,他为何又要出仕? 生讨论 师总结:

除了性格,陶渊明还有一种潜在的精神追求。他比一般的知识分子更懂得舍弃。他知道自己不想要、不适合,毅然抛开尘世,将心灵彻底放牧,做心灵的绝对自我。正如袁行霈所说: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如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莫不如此。

诗歌小结: 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

根据老师所讲,请大家把诗自由诵读2遍,更深入理解诗人的田园情怀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悟一悟

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呢? (结合写作背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的生活,终老田园。)

明确: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提示: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 找3生回答

师明确:儒家知识分子信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学而优则仕”,陶渊明出仕,说明他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但陶渊明深知官场黑暗,故选择了退守田园,追求自由,这也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的做法。

5、背一背

陶渊明虽是一个在官场中失意的落魄文人,但却是一个有文采有气节的知识分子,一个在生活上有情趣懂快乐的人。同学们站起来吧,让我们高声背诵《归园田居》,来纪念这位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老人吧!(归园田居, 陶渊明,开始!)

“语文教育语用观”成果展示----达标检测

师:为了更好的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大家拿出达标检测: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诗歌的相关要求有:“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做出恰当的评价,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教师要深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准确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并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关键环节。

二、教材定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这三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诵读的要领: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声音洪亮,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情韵美。

2、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田园情怀、赏析情景交融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教法

1、借助课本和学案对作者、写作背景的介绍,了解诗人特定时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

2、从优美诗句的揣摩、赏析、玩味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3、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或默读、朗读、齐读、指明读、品读,或小组研讨,或课堂成果展示,或教师明确,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阅读、鉴赏。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目标定向,知人论世

1、导入:有一位诗人,他向往宁静祥和、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体会他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归隐田园后闲适愉悦的心境。

2、出示学习目标

A掌握诵读的要领: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声音洪亮,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B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田园情怀、赏析情景交融的手法。

3、背景预览 A B

(二)涵咏品读,揣摩深悟

1、读一读。(生单读,正字音)

师:根据大家的预习,先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读一下,读时希望能够注意以下四点:A读准字音;B把握节奏;C读出感情;D声音洪亮

生1读 生2评价(从优点和缺点) 生2再读

师补充:这两位同学基本上达到了老师刚才对于朗读的要求,值得我们大家学习。本诗虽然短小,但有几个较重要的字词。

形近字: 拙 绌 咄 黜

形声字: 暧 嫒 湲 瑗 多音字:绿树成荫 封妻荫子 根据老师的补充,生齐读

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好。如果想读得更好,更出色,更有感情呢?我们就要认真学习分析这首诗。

2、想一想。

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题目中最重要的字眼也就是题眼。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一个字呢?

生: “归”字

师:古诗词中有不少关于归的名句,如唐代孟郊 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祥的母亲希望远游的孩子早日归家,那诗人要归向何处?

生:田园

师:请大家找出诗中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大声朗读。 师:作者笔下的田园美不美? 田园生活美在哪里,你最喜欢哪一句?下面大家把诗齐读一遍,小组内交流讨论

提示:从表现手法、景物、情感等方面探讨

3、品一品。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因何而归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向何处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去心情 A、归向何处? 生:自由发言 师:点评补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白描 写诗人归隐后,只有微薄的产业,简陋的家室,表现了诗人淳朴的生活,淡泊而又舒畅的心境。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拟人修辞 荫:树荫,引申为遮蔽,荫蔽。罗:罗列,排列。写诗人田居的环境,堂前屋后,浓阴遮蔽,桃李争艳,令人逸兴遄飞,心驰神往。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暖暧:模糊不清隐约可见的样子。远人村:远处的村庄。村庄是人聚居的地方,所以称“人村”。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烟:指炊烟。○写远望之景,静中寓动,一切都呈现出安宁、柔和的情调。“暖暖”一词,写出了轻烟淡雾迷漫飘忽下,乡村似隐似现的杳远景象,极富诗意。“依依”一词,画出了炊烟袅袅中的村落的安闲景象,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完全契合。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本义是头顶,引申为泛指顶部。○写近听之景,以动显静。“狗吠”“鸡鸣”都衬出了田居的宁静和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

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

远处: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 色彩:桃红、柳绿——环境幽雅美丽

声音: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师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八句话,诗人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作者生活在如此诗意的田园之中,归隐后的心情如何呢?请大家自由诵读找出答案。 B、归去心情? 生:喜悦

师:这种喜悦之情体现在哪句诗中?

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这几句话体现原仅仅是喜悦吗?有没有其他的情感? 生:讨论

提示:无尘杂:没有官场上的烦恼事 有余闲: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做诗 樊笼:指官场。 生:回答 师:“久”,感叹自己在官场的时间太长了,哎,我这一辈子大好的青春时光都在黑暗的官场度过了(悔)。既然樊笼代比喻官场,那诗的前半部分有无类似的比喻?你能从中找出诗人因何而归吗? 生自由诵读找出答案 C、因何而归

生:尘网:比喻官场。羁鸟池鱼:自己。旧林故渊:故乡(向往的田园生活) 师:在官场一呆就是若干年,诗人感觉自己就像笼中鸟池中鱼,非常想回到无拘无束的田园,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归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师:既然作者“性本爱丘山”,他为何又要出仕? 生讨论 师总结:

除了性格,陶渊明还有一种潜在的精神追求。他比一般的知识分子更懂得舍弃。他知道自己不想要、不适合,毅然抛开尘世,将心灵彻底放牧,做心灵的绝对自我。正如袁行霈所说: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如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莫不如此。

诗歌小结: 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

根据老师所讲,请大家把诗自由诵读2遍,更深入理解诗人的田园情怀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悟一悟

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呢? (结合写作背景: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的生活,终老田园。)

明确: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养家糊口,大济苍生。

提示: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 找3生回答

师明确:儒家知识分子信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学而优则仕”,陶渊明出仕,说明他以“兼济天下”为己任;但陶渊明深知官场黑暗,故选择了退守田园,追求自由,这也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的做法。

5、背一背

陶渊明虽是一个在官场中失意的落魄文人,但却是一个有文采有气节的知识分子,一个在生活上有情趣懂快乐的人。同学们站起来吧,让我们高声背诵《归园田居》,来纪念这位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老人吧!(归园田居, 陶渊明,开始!)

第11篇: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

一、教学目标:

 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抒发流露的感情  学习运用解题的方法进行诗歌鉴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解题的方法逐步分析鉴赏诗歌。

三、教学手段:传统板书教学兼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方法:讲解兼讨论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 请学生诵读《归园田居》

教师用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中的个别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基本理解了这首诗的主要内容。那我们现在先一起来齐读这篇文章,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文本鉴赏

教师用语:文章的题目就好像是一个人的眼睛,以目传情,以目会意。作者通过题目可以显示文章所要描写的主要内容,所要表达的主要情感。文章标题可以暗示许多隐形信息,那么,“归园田居”能带给我们什么信息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题目来分析鉴赏《归园田居》这篇文章。

那么我们一起来讨论:这首诗歌围绕哪个字来展开的? 讨论结果:整首诗围绕“归”字展开,“归”是全诗的线索。 教师用语:那么,同学们自由朗读,并思考这几个问题:诗人从哪里

归来?诗人为什么而归?诗人归向哪里?诗人归后怎么样? (1) 诗人从哪里归来?

讨论结果:尘网;樊笼。(尘世的罗网,指仕途官场。官场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罗网。)诗人把自己比喻成羁鸟、池鱼。(羁鸟:笼中的鸟;池鱼:池塘里的鱼。不自由,不自在) (2) 诗人为什么而归?

点一个同学读“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

讨论结果:“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根本原因。“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次要原因。陶渊明个性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而陶渊明所生活的年代,东晋,政治腐败,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个冲突矛盾是构成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根本原因。一个“误”字点明诗人对官场的厌恶以及误入官场的悔恨。于是最终,诗人决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选择“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保持自己独立自由的精神。(守拙:守正不阿。拙:在官场上不善于逢迎取巧。)于是就有了“实迷途而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诗人归隐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对官场彻底否定唾弃。 (3) 诗人归向哪里?

点一个同学读“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

请一个同学翻译这几句,描绘陶渊明的田园风光田园生活。 住宅周围有十余亩农田,八九间草屋坐落其间;屋后榆树郁郁葱葱、遮蔽后檐,屋前桃李争春、列满园前;住在这里,远方

的村庄隐约可见,袅袅炊烟依稀可辨;偶然还能听到狗在深巷中叫、鸡在桑树上啼。 讨论结果:归向田园。

田园的特点:“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恬静、幽美、安详、和谐 一切景语皆情语。流露出诗人对宁静淡泊的生活的向往。 (4) 诗人归后怎么样?

点一个同学读“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

讨论结果:“无尘杂” “有余闲”“返自然”。从污浊腐败的官场回到清新和谐的田园,诗人感到字里行间透露出宁静、自由、闲雅的乐趣。怡然自得的喜悦之情。在田园朴拙自然的趣味中,诗人心情舒畅,乐而不返。

板书设计

从何归——尘网、樊笼 为何归——本性、守拙 归何方——园田 归如何——自然

第12篇: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板书标题、作者)。对于陶渊明,同学们应该不陌生了,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他的散文„(生答《桃花源记》)。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理想世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民善良淳朴,安居乐业。外国人把理想世界称为“乌托邦”,中国人则称为“桃花源”,指的都是无法达到的理想中的美好世界。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出虚构的桃花源呢?这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个人追求有关。

陶渊明生活在什么时代?(生答:东晋)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高压的时代,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正是如此,陶渊明才创造出理想中的桃花源,他的想法代表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愿望。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归园田居》正是陶渊明个人理想追求的写照,他的追求到底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2、学生齐读,正音。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羁 jī拘束

拙 zhuō 一声①笨:手笨、勤能补拙②谦辞: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

荫 yīn 四声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暧 ài 日光昏暗,模糊;

颠 diān 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 fán 篱笆樊笼指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三、细读讲解

1、诗题解读

这首诗的题目是“归园田居”,作者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

(1)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2)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归向何处?(归向园田)

(4)归去如何?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词语。(无尘染/有余闲/久/复——自由、安逸、喜悦)

2、分段并概括大意

(1)前六句,作者回忆过去做官的经历和归隐田园的原因;

前两句开门见山,点出作者的爱好和追求。作者是热爱自然生活的,厌恶官场的世俗生活,无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个“误”字写出了诗人的悔恨和沧桑,“尘网”,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羁鸟”和“池鱼”用了比兴的手法,写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为什么提到“羁鸟”“池鱼”?“拙”是什么意思 “羁鸟”和“池鱼”作对比和做衬托,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般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现在终于做到了隐居躬耕,保持了质朴的本性。“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

(2)中间十句,描绘了田园风光和山村生活图景;

A、守拙:本义是“笨”,也作谦词,这里取其引申义,即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坚持”的意思,“守拙”一方面是自谦,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反对虚伪技巧,向往归真返朴。

B、诗人描绘了哪些景物?(南野、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

C、诗人描写这些景物时很有层次感,有远有近,有动有静,同学们找一下哪些是写远景的,哪些是近景的,哪些写动,哪些写静?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D、这些寻常的农村风光,为什么会被陶渊明写得这样美?

明确:作者能把常见的景物描绘得如此诗意,体现了陶渊明对乡村的喜爱。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了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陶渊明开创了将农村生活作为题材的田园诗,农耕、农家的景象第一次被写入诗歌中。

(3)后四句,作者归田的心情

“虚室”简朴空寂居室,同时也指虚空纯净的内心。“无尘杂”没有官场上乱糟糟的的事,看不到令人恶心的“官场现形记”,“有闲余”可以不必作官场上的那些客套应酬之劳,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书作诗,这一“有”一“无”正是诗人追求的生活方式理想境界。最后两句更是诗人对以前误入尘网中官场生活的形象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虚室:双关,既指环境的清幽,又指内心世界的虚静;

自然:双关,既指回到自然生活之中,又指内心的自然状态。

四、小结:

1、思想上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生活境界。

2、艺术上:

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二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是语言朴素自然。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如《归园田居•其三》中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平淡自然。

五、解答问题。

1、陶渊明三次入仕做官,为什么反反复复的辞官又出仕,一个“误”字能解释吗?陶渊明身处东晋时期,社会黑暗,政治高压,很多文人为了逃避祸害,纷纷转向玄学。当时老庄思想盛行,陶渊明也受此思想的影响,向往自然,抱朴守真,在这首诗中就有体现。另一方面,他也接受儒家的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于是他积极入世,却又屡屡失望。终于在彭泽

任县令八十多天后,他辞官返乡,终老此生,并留下一句有名的话,叫做“不为五斗米折腰”。(讲述典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也常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2、思考:陶渊明放弃做官,甘愿归隐田园,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全班讨论)提示:正面——返璞归真、保持自身的操守

反面——消极避世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注意对仗和押韵)

第13篇: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二十五中

孙永平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陶渊明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为读懂本诗作准备。2.赏析动静结合、白描和比喻的手法。

3.体会陶诗清新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率真性情。4.当堂背诵。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重难点:知人论世

四、教学思路:

导入----解读(误、归、闲)-----探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现在我带大家去一个地方看看好不好?(展示世外桃源图片)除了桃花源记,我们还学过他的哪首诗?《饮酒》,背一遍,他辞官归隐后写了很多诗,归园田居系列一口气写了五首,今天学习第一首,引出诗题“归园田居”并板书。

1.说说你心中的陶渊明。为解读诗歌作准备(知人论世)。

2.读三遍,注意朗读节奏(212或者23),三遍各自的任务:认字:“羁”“荫”“吠”等、节奏、情感。

3.同学们是不是发现作者有一种“觉今是而昨非”的狂喜心情?哪一句表现得尤为明显?(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围绕“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哪些内容与 “樊笼”有关?尘网、羁鸟、池鱼、尘杂 追问:樊笼指什么?官场

哪些内容与“自然”有关?丘山、旧林、故渊、田、屋、狗、鸡。。。。。。 追问:自然指什么?自然

久:三十年,实为十三年,他为什么说三十年呢?(还没退休呢) 文中哪句话点题?(承上启下) 4.解读赏析诗歌(三问)

为何归(板书)

“误落尘网中”他真不想再混迹官场,那他为什么想回去呢?(找出1---6句)“羁鸟恋旧林”中“羁”的篆书(

)到隶书(

)的说文解字。由解字进而解读内容。这句诗充分流露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

PPT改写的归去来兮辞序。板书“误”。讲完齐读。

拓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作为县令,月薪多少?他真的是不愿作官吗?……一斗米七斤,五斗就是三十五斤,(学生活动:算一下每天多少钱,每月多少钱?)按现在的市价约合87.5元,每月为2655元。\"五斗米\"是日薪,年薪1800斗。除以10就是180石,汉魏晋县令的年薪为200石,折合在每天,基本属实。养家都不够,要升官必须送钱,钱从何来,只能搜刮民脂民膏,以陶渊明的人品和他的家庭情况他会那样去作吗?不那样作,官场容得下他吗?此其一;陶渊明的祖父陶侃是八州六十四府的大都督,他父亲也是高官,到他这一代,官帽缩水成了袖珍型,你觉得他稀罕吗?此其二。他觉得当县官窝囊,要上爬是在造孽;还只是个七品县令,跟他祖父的一品大都督,他父亲的三品刺史比起来,一代不如一代,太过于慅皮。

归到哪、那怎样(板书) 追问:他归到哪里呢?(

7、8两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板书“归”。归去后的地方怎么样呢?(9---16句)诵读思路:田----屋-----树(荫:凉快,罗:整齐)----村(暧暧:朦胧,依依:柔美)----狗----鸡(安宁平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背诵

啥感觉(板书)

回到园田心情怎么样?(17----20句) 无尘杂、有余闲、返自然. 板书“闲” 齐读课文

5.山水田园诗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手法:白描,融情于景,动静结合,比喻

6.作者在诗中表达了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回到故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态度你赞成吗?他是真的不思进取吗?

陆游到死都牵挂着统一中原这事,曹操晚年还致力于天下归心,屈原为了国家而以死明志。孔子评价颜回“一旦是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有人说这其实是不思进取的表现。那陶渊明呢?

7.小结:无论如何,陶渊明给自己找到了心灵的家园,为自己的矛盾思想寻到了一条通往光明的出口,不迎合,不随波逐流,活出了自我的色彩,所以他被很多人铭记。

8.作业:①以导游的身份为本文写一篇解说词 ②以“活出自我风采”为题写一段话。

第14篇: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的思想艺术价值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作者自述逢迎世俗、钻营取巧那种本领是自己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表达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着痕迹了。“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

“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

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第15篇: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8.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从情感上看,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

【答案】 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9.“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这句诗有景物描写,有人物活动,联系上一句来看,其内容是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热爱。

【答案】 “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一.理解选择:

1.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2.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西晋著名诗人。“世外桃源”就出自其作品《桃花源记》。

B.“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C.“带月荷锄归”,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D.“但使愿无违”中的“愿”蕴含着诗人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里失去自我,要隐居归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

3.下面是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选出不恰当的一句(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5.下列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交代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B.

三、四两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各种杂草。 C.

五、六两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湿。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种祈盼有个好收成。 6.对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语,前实后虚,相互补衬,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写躬耕的艰辛,而归隐生活的乐趣远大于辛劳,故“不足惜”。 二.名句赏析:

1.赏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三.理解作答:

1.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2.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4.“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答案: 一.1.D 2.A 3.C 4.D 5.D 6.B 二.1.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月夜归耕图,把平凡的劳动生活写得这般美好而有有情趣,读来亲切,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强烈愿望。

三.

1.“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2.厌恶官场,喜爱田园的感情。

3.“种豆南山下”,多么平淡的口语;“带月荷锄归”多么美的画面。语言平淡而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4.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5.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不满社会现实黑暗,又想保持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的方法。

《归园田居·其三》考点练习:

一、

1.这首诗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流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6.陶渊明曾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本诗中“ , ”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7.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8.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9.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二、

(1)卒章显志的诗句是:

(2)写诗人早出晚归、欣慰自足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3)陶渊明《归园田居》中表示辛勤劳作,热爱劳动的诗句:

(4)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5)“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什么?

(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归隐“遁世”的?

(7)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三、

1、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2、.这首诗可分 ,三层意思。

3.“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

4.这首诗流露了对 的感情。

5.“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7、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

9、前四句为第一层,

10、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

11、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

【参考答案】

一、

1.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5.语言“自然、通俗”。

6.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7.D

8.“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9.“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二、

(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说明了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6)表达了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行。第二问示例:归隐遁世是他消极逃避现实的表现或当时社会现实黑暗,他无力抗争,只好逃避。

(7)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

(8)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三、

1、①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②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③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2、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_

3.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4.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5.答: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6.语言“自然、通俗”。

7.“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8.(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一整天。)

9、写劳动情形。

10、(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11、(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第16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1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诵读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羁鸟jī 荫后檐yìn 暧暧ài 墟xū 吠fèi 桑颠diān 樊笼fán

四、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五、探究、合作

以“归” 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具体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明确: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明确: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 2 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屈原:“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而他选择的是“回朕车以复路兮„„之未远„„制芰荷以为衣兮„„长余偑之陆离”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他沉痛悲吟,幡然醒悟到“既自心为形役”“何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词语含义、特点、情感)

明确:(1)“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 “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

(2)特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3)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心灵栖息之所。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恬然自足、怡然自乐的愉悦心情。这正如他自己所歌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又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3 “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因为厌恶官场所以更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俯仰之间处处春了,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六、总结全文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正直真实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慕浮华利禄,而是快意吾心、怡然自乐,恣意游弋,纵情挥洒。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七、拓展

1.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2.仿写句子

生活是————,需要————。

八、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給五柳先生画像”为题写一篇文章,字数300字。

第17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设计

琼中民族思源实验学校 周 锦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朗读成诵,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预习:回顾之前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进一步了解陶渊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在进入新课学习之前,我想请同学们先来做一道选择题。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官服加身,名利双收; 朝九晚五,平淡恬静。

你们会怎样选择呢?请一两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予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与得之间充满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他选择的是做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学习陶渊明精神的舍与得。(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家简介:

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他的散文——《桃花源记》,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他的个人资料。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世称 “靖节先生”,又因为他的宅边种有五棵柳树,所以又号“五柳先生”。《归园田居》共五首,该诗是其中的第三首,作于诗人辞官归隐的第二年,选自《陶渊明集》。

三、解读题目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是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够向我们传达或暗示许多的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大家从这个字想到了什么?

明确:“归”

从何而归?

官场

- 1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解析: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3)“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解析: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上“为五斗米折腰”强。

(4)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主旨)

解析:田园生活虽然辛苦,但平静,充实,质朴,自然,和谐,幽美,整首诗都流露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闲适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作者摒弃尘俗、厌恶官场生活。

(5)从陶渊明身上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解析:人总是在不断舍和得,舍的同时有失也有得,陶舍弃众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得到了身心的自由,这是一种勇气。正确的看待得失。

六、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归隐是出于自己的意愿。田园生活让他疲惫、烦躁的心得到放松和平静,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最后,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背诵陶渊明的诗歌,体验诗人超脱的境界。

七、布置作业

1、课堂检测:背诵并默写诗歌。

(1)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诗中最能突现诗人摒弃尘俗,躬耕自食,归返自然志愿的诗句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诗人劳作归途中的景物描写和感受的诗句是: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4)本诗的点睛之笔,作者按照自己愿望生活的诗句是: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课后作业:把《归园田居》(其三)改写为一篇记叙文,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八、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首联:种豆地点、草多苗稀 颔联:早起晚归、忙碌耕耘 颈联:山道难走、露湿衣服 尾联:不惜辛苦、心愿无违

- 3 -

第18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知识与能力:

1、以“归”为线索,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理解作者感情的读诗方法。

2、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2.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反抗黑暗,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猜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提示语: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凄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五柳先生传》

2.看图猜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其五)》

明确: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文常简介

陶渊明又名潜, 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开创田园诗一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五个方面描写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抒发了作者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全诗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二、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听读录音,标出生字词的读音,简单批注难点字词。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课文。

请两位同学扼要概述诗文内容,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到两句进行朗读,读出感情,并说出喜爱的依据。 3.集体朗诵

三、小组合作研究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官场生活-喻

尘网樊笼

情-厌恶悔恨 2.为何而归? A、少无适俗韵: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性本爱丘山: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B、守拙归园田 :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和自由的品性 3.归向何处? “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 所感:无尘杂/有余闲/久/复

总结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具有怎样的精神追求?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四、诗歌鉴赏中赏析句子的方法

1.对关键字进行分析(炼字) 2.对关键词句、意象进行分析 3.突出手法 4.表达情感

五、根据提示,围绕”归”,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1、从何而归?弃官场

2、为何而归?爱丘山

3、归向何处?归园田

4、归去如何?返自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

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 思考:诗人如何描写园田?园田的景色有何特点?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明确:

作者笔下的田园景象

所见——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亲切可即,环境幽雅美丽,近景)远村、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远景)

图象

所闻——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声音

小结: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恬静、空阔、幽雅、朦胧的田园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二、写作手法介绍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细描:也叫工笔描绘法,这原是绘画的一种用笔方法,这种方法讲求工整、细致、纤毫毕露。借用到写作中,细描是指对描写的事物进行逼真地、细致如微地精雕细刻。

(1)白描手法举隅: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孟浩然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鲁迅 (2)细描手法举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 》 杜甫 总结:

诗歌原始的动力是心中兴发感动的力量,最好的传达方法不是写得多美,写得多么艰深,或写得多么通俗,而是说这种传达的方式要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内心那兴发感动的生命的活动。陈师道评论陶渊明说:“渊明不为诗,自写其胸中之妙尔。”正是指出了陶渊明诗的好处所在:他所写的大自然的景物,都是他自己感发的生命,感发是平铺直叙地进行的,他就平铺直叙地传达;感发是层层转折变化的,他就层层转折变化地表现。 陶渊明诗的特色是:用最简单的词汇来表达最深微繁杂的情思。——叶嘉莹《从陶渊明诗看形象与情意之关系》

三、共情

1.身居田园的作者感觉如何呢?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 作品链接: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看见自己家的房子,心中欣喜,奔跑过去。 )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归去来兮辞》

2.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思考) 背景补充:

(1)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的时期: 19 岁, 遭遇淝水之战; 21 岁, 司马父子擅权; 35 岁, 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余万农民大起义; 38 岁, 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 40 岁,刘裕杀桓玄, 弑晋安帝, 立恭帝; 56岁, 刘裕逼恭帝禅位, 篡而代之。各路人马无不是打着拥主护国的旗号,干的却是打家劫舍的勾当, 真是“ 乱看惯了, 篡也看惯了”。而且身在官场之中, 更需在纷乱的政局中见风使舵, 相机而动, 委曲求全, 这对于生性洒脱崇尚自由的渊明而言, 的确是一张压抑心志的大网。

(2)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

(3) 这个时期内,陶渊明依靠劳动度日。除了耕田灌园,还织过席子,打过草鞋,卖过蔬菜。由于农田常遭水、旱、虫灾,加上官府逼租催税,陶渊明一家的生活仍极为困苦,有时处于“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的困境。生活尽管困苦,但他固守穷节,不改初衷。有一次,江州刺史檀道济登门拜访。陶渊明已几天揭不开锅,饿得起床也很困难。檀道济劝他再入仕途,陶渊明仍婉言辞谢,并对檀道济派人送来的米和肉,谢绝接受。

总结: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作者选择了一条不欺人也不自欺的道路,亲自下田躬耕。为此,作者付出了全家饥寒的代价。从这样的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归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出于内心的意愿——对精神家园的捍卫和守护。

四、思考讨论

作者为何刻意隐去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呢? 作品链接: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 ——《五柳先生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遗速患。僶俛(mǐn miǎn ,努力)辞世(辞官),使汝等幼而饥寒。 ”

——《与子俨等疏》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三)

总结:在陶渊明看来,现实生活的困难远远不及心灵世界的困苦来得严重,所以他笔下全然没有对自己生活困难的表现,或者即使表现了他也不以此为苦,而只有心灵得到自由后眼中所看之美景。

第19篇:归园田居教案.do

《归园田居》(其三)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三)分别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与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第三首。作者以平淡的言辞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的躬耕图,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及归隐山林的思想。学习诗歌重在领会诗歌意象与意境,陶冶自我性情。这首诗的教学设计意在通过诵读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促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感染。因此,\"读\"将贯穿教学的始终,并且分为\"反复诵读\"\"推敲品读\"\"想象赏读\"三个阶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介绍背景知识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和\"东晋政治\"资料。为讨论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行为和东晋政治腐败的关系铺垫。

2、师: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出现过不少诗歌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古代一些诗人,不满现实,退避乡村、归隐山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吟咏田园风光来抒发情怀。这样的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就被称为\"田园诗人\"。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了大量吟咏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的诗篇。他虽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却又辞官归隐,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陶渊明为什么要放弃丰足的俸禄,而自甘贫贱,过辛劳的归隐生活呢?让我们走进作品,解读陶渊明的思想。

二、反复诵读,了解思想感情

1、学生朗读,相互点评;

2、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掌握节奏。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提醒:注意\"荒秽\"\"荷\"的读音和意思。

4、学生读、议,教师明确: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成果;劳作的艰辛;田园之乐。

5、指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师:诗中哪一句流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引导、明确:

最后一句,\"愿\"字有着特殊的内涵。诗人对农耕之事抱着客观而且坦然的态度,不管豆苗繁茂与否,他都尽心尽力地除草整治,而他整治荒秽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求得怎样的丰收,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种植豆苗,他在种豆除草这样极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了乐趣,实现了自我,得到了心灵的宁静,一个\"愿\"字蕴涵了诗人远离污浊的现实世界,回归自然、回归真我的愿望,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的心情,反映出希望用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6、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背诵全诗。

三、推敲品读,感受语言魅力

1.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与乡邻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表现了乡村生活的闲适、惬意和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2.学生交流、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3.教师点拨、评说并小结: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道狭草木长\"等诗句朴素如口语,不加丝毫修饰,而这看似平淡的诗句中蕴含着朴厚深远的诗的神韵,在平平常常的叙说中,描绘了一个宁静而丰足的精神世界。使平淡的口语增添了无限的诗意,形成了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4.教师从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诗中另选三句供学生欣赏,强化学生对陶诗语言艺术的感受。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热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四、想象赏读,领略意境之美

1、师:这首诗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于平淡中见情趣。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边读边想,领会诗歌闲适、惬意、诗意盎然的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所展示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2、学生活动。

提示: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给了他深刻的影响,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陶渊明的田园诗寄托了他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他在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3、教师评说。

五、课堂小结

《月夜忆舍弟》诗词鉴赏

情景描述: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古诗词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远离故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心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而在所有千古传诵的的诗句中,诗人都会不约而同的运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方法来表达自己浓浓的乡情,抒发自己浓浓的思念:逆旅夜雨、明月高悬、依依杨柳、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

一首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一篇篇优美动情、清新写意的散文,款款的思乡情,浓浓的恋乡意,如一杯茗茶,飘着悠悠的茶香,越品味味越醇香,越品情越浓烈。因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我选择本校的校本课程中的《月夜忆舍弟》一课,来进行本单元的课外延伸。

一、创设情景,吟诵乡情

精心设计导语,不仅能够帮学生总结过去的旧知,更能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我便在悠悠的古筝声的伴奏下,深情地吟诵起张九龄的《西江夜行》:“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激发学生去吟诵千古乡情,“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古诗词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远离故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心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你能否给大家背诵一下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伴随着悠悠的古筝声,学生们深情地吟诵着:《泊船瓜州》、《秋思》、《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杂诗》、《回乡偶书》„„欣赏着学生的吟诵,我再次追问:“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寄托于什么景物之中呢?”学生通过品析感受到诗人将浓浓的乡情融进了“一轮明月、一封家书、几树寒梅、缕缕春风”之中,并由此引入新课:品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更在新课伊始点出本首诗的重点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让学生能够抓住重点来品析。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阅读和理解情况来尝试品析古诗,因而关注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通过教师的导入,渗透了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写作方法即: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渗透了品析诗歌的方法即:抓信息、品诗句,通过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

二、品读赏析,感悟意境

自古以来,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因此,千百年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作为一代诗圣的杜甫也有很多咏月的诗篇,这些诗篇伴随着诗人坎坷悲壮的一生,诉说着诗人绵绵不尽的悲情。杜甫笔下的月是有情有意的,是与诗哲一生休戚相关的,他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了激情悲壮的一生,那些多情多彩的月亮成就了诗人的伟大。其中《月夜忆舍弟》,以诗人以清新的语言抒发了诗人处在国破家亡遭遇中的痛苦之情,表达了他与诸弟深挚纯洁的友情。诗歌题为月夜,但是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雁声,路断行人,一片凄凉、冷落、沉寂,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而由望月转入借月夜的抒情,过渡十分自然。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同时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字字传情,句句达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亲人的四处流散,寄书不达,生死茫茫,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读到此句,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既写景,也点明时令,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天晚上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也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这两句诗以“移情”的修辞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综观全诗,秋日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赏明月,引起诗人“倍思亲”,,字里行间暗含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百姓的同情,将常见的怀乡思亲题材写得凄楚动人,真是景中有情,有声有色,耐人寻味。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诗歌画面的方法,如:“看到题目,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若是你身处秋天的边塞,你会感受到什么?”、“若是你许久不知道远方亲人或朋友的信息,你会有怎样的心情?”、“此时此刻,诗人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景物之中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让学生通过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从而达到掌握“抓信息、品诗句”来赏析诗歌的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之中,学生基本上能够借助工具书、字典来理解诗句意思,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胞弟的苦苦思念,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但是对于诗人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上炼句的工力,恐怕难与理解透彻,诗人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而教师要适时地加以赏析指导,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掌握品析古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古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研究的兴趣。

三、吟诵“乡情”, 欣赏诗情。

在品析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之后,我又为学生分别展示了崔颢的《黄鹤楼》,现代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乡愁》,让学生通过感情诵读的方法,在欣赏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感的同时,感受古今诗人相同的表达方式即: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尤其是在诗歌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来借景抒情的方法。

四、诗话乡情,抒发感情

学会品析诗歌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此种写作方法,即: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在品析了三位诗人的思乡诗之后,请把你对他们的思念用诗歌的形式写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情,尤其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的难度,特意以模仿的形式让学生加以创作,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一杯浓浓的美酒, 甘甜、芬芳, 滋润着我的心田。 深深的乡情呀, 它是 , , 。

第20篇: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

其三》微课

一、导入新课:(幻灯1)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这位诗人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学过陶渊明的哪篇文章呢?(学生回答《桃花源记》)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歌《归园田居 其三》。

二、出示标题(幻灯2)

三、明确目标(我们先明确一下学习目标)(幻灯3) 师: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那么大家对陶渊明的生平经历还记得吗?

四、作者简及背景

1、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幻灯4)

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渊明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政治腐败、争权夺利、结党营私等恶浊世风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欠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有“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的美誉。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背景:(幻灯5)

五、朗读诗文:了解了陶渊明的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 其三》,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 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大家听一遍配乐朗诵,听的时候注意字音和节奏。(幻灯6) 这几个字是怎么读的?对——好,大家随音频跟读一遍吧。

自己再读一遍。

六、赏析诗歌:

一)第一环节,感受诗意美

1、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容易理解。我们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吧。(幻灯7)

我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野草茂盛豆苗稀少。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野草,一直到晚上伴着明月才扛着锄头回家。走在长满野草的狭窄小道上,夕露沾湿了衣衫,解脱了身心束缚,所以我不以为苦,希望不违背自己的意愿而深深地享受其中的乐趣就好。

2、(幻灯8)刚才通过听读、跟读、自由读和画面描绘,我们感受了诗意美,现在我们来搜寻信息,再感受诗意美。

(1.)从第一句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从“草盛豆苗稀”可见诗人不善管理田地,耕作技术不高。

(2).第二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品质?——仅从时间上看,就足以见出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劳动劲头之高。真是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啊。“带月荷锄归”一句,让我们看到诗人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多么像是一个凯旋的士兵。

(3.)第

三、四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但使愿无违”,只希望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好。可见,“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二)第二环节,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俄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幻灯9)

陶诗淳朴自然、恬静淡远、宁静闲适,“带月荷锄归”一句为后世诗评家称道,你觉得此句妙在何处?

诗人把明月当作自己的亲密伙伴,在劳动结束后带着一同回家。既写出了诗人劳动的愉悦心情,又描绘出了一幅乡村月光如纱静谧美丽的夜景图画。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月夜归耕图啊!

平淡的口语与醇美的诗意和谐的统一起来,看似质朴而实是绮丽,凸显了陶诗的艺术特点。

三)第三环节,品析诗歌的情感美

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诗文中哪个诗句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情感?(幻灯10) 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是一个 洁身自好、安贫乐道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的人。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最能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愿”指的是什么?

“愿”指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归隐田园,与黑暗的官场决裂,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幻灯10)主题:好的诗歌都能做到情景交融,景由情生。这首诗通过记叙归耕田园农事劳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闲适的田园情趣、憎恶黑暗官场的思想情感,反映了诗人高洁傲岸、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到这里,我们赏析了诗歌的诗意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下面我们做个拓展延伸。

七、拓展延伸(幻灯11)

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怎么看? 【幻灯片12】我们来看看专家的看法:

“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幻灯片13】 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 。

——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

【幻灯片14】 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

八、【幻灯片15】结束语:(最后,我想用这样的话作结束语)

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是对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和逃避现实不一样。

陶渊明先生的作法不一定值得效仿,但是他点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已经足够了!

《归园田居其一授课教案模板.doc》
归园田居其一授课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