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统计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学数学统计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老师希望你们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帮老师找到这个谜语的谜底,下面竖起你们的小耳朵仔细听老师的谜语,“小小石头硬又白,整整齐齐排两排。天天早起刷干净,结结实实不爱坏”

同学们你们猜到老师的谜底是什么了吗?

生:牙齿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那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我们的牙齿呢?

生:早晚刷牙,少吃糖果。

师:嗯,小朋友们懂的可真多,刚才你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发现了一个你们身上的小秘密。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多都已经开始换牙了,课前老师也让同学们和家长一起数了自己换牙的数目,那么,你换了几颗牙?

生:3颗、2颗、4颗„„

师:同学们有的换2颗牙,有的换3颗牙,还有的换的更多,如果我想了解咱们全班同学换2颗牙的有多少人,换3颗4颗的分别有多少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开动你们的小脑筋脑思考,同位之间讨论一下。一会我找同学起来说一下你们的方法。

生:“可以举手”、“让所有掉两颗牙的站在一起”、“把自己换了几颗牙写在纸上”„„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多,说得都很好。那下面我们就分组来调查一下你们组小朋友的换牙情况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调查结果。并且说清楚你是怎样调查的。

师:其它小组还有用不同的记录和调查方法吗?板书各小组换牙的数据

三、汇总提问,加深印象

师:现在我们整理出各个小组换牙的情况,那如果老师想知道全班同学换牙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各个小组相加就能知道全班同学换牙的情况了

板书各小组换牙的情况和,换一颗牙的有几个,两颗牙的有几个,三颗牙的有几个?现在老师把这些数据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你们看一下老师的这个方法好不好

板书统计图,强调一个格子代表一个人,涂颜色要从下往上涂。师生合作完成大统计图的制作。

我们还可以这样来整理数据,画出统计表,我们一起合作把这个统计表补充完整吧。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我知道换2颗牙的最多,换1颗牙的最少

生:我看到了换4颗牙的有2人

四、巩固练习

生:同学们今天表现都非常的棒,能够从这个小小的统计表中学到这么多知识,刚才我们整理这些数据的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统计。 板书统计

师:“那么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大家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让我们一起动动脑筋做一下大屏幕上的练习题”

出示课件

五、联系生活,放飞思维

师:统计的作用很大,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今天同学们放学回家后请你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调查统计,明天把调查的结果在班级汇报。

推荐第2篇:小学数学《统计》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P106-107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看懂扇形统计图,会看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进一步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教学重难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家中一个月支出情况的相关数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座!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六(1)班同学开展课外活动的情景。谁来当小记者,采访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人数。

师:同学们你能把刚才获得的信息统计出来吗? 同桌讨论一下,你是怎样做的? 生1:我制定了统计表。

1 生2:我制成了统计图。 师:①你制的是统计表

②你制的是条形统计图

师: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师:你还想知道哪些信息?

师:能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很清楚地反映出来? 生:不能。

师:揭示课题:统计——扇形统计图

二、对比分析,合作探究

1、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与总量的关系

3、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4、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5、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6、图中30%的含义是什么?(讨论)

7、通过以上的讨论,你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回答: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联系。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量,用圆内各扇形的面积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的百分数。

8、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2 (1)学生具体说出哪些信息,能从条形统计图中清楚地反映出来,而反扇形统计图中却反映不出来; (2)总结各自的特点

从条形统计图上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从扇形统计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三、你在生活中哪里见过扇形统计图呢?

四、巩固拓展

1、P107做一做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牛奶所含的营养成分吗?这是一个有关牛奶所含营养成分的扇形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看看你能了解到什么?

师: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2、试一试

3、小小统计员

课前收集了家庭每个月生活费支出情况,如何用扇形统计图制作出来?试一试,请学习小组课后研究。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教材与学情分析

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是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

3 图和扇形统计图。在一至五年级已分别安排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特点和作用。

七、课堂设计说明

1、课前收集数据并制成的相应统计图表。

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数据并制成的相应统计图表,收集能用百分数知识解决的生活问题,并在全班中交流,使学生复习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百分数的相关知识。

2、充分利用对比学习的方法。

引导他们观察、比较三种统计图的异同点,让他们在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探讨中初步体会出扇形统计图与其他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使他们的倾听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推荐第3篇: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一年级《统计》教案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2.使学生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能力和与人合作的交际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合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教学难点:感受、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能正确填写统计表,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跟他们说什么?(老师好)

2、这节课,老师把小朋友们分成5个小组来共同学习。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小红花,比比看哪个小组得到的小红花最多,大家有信心吗?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出示大象卡通图)小朋友们,瞧,今天谁来到我们班级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它吗?你们应不应该向大象爷爷问声好呢?

2、小朋友真有礼貌!大象爷爷为了感谢大家,决定带小朋友们去他的神奇果树园摘水果吃。(出示果树)这些果树可真神奇啊!树上长满了苹果、梨、西瓜、桃子、草莓,小朋友想吃吗?每人摘一个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

3、让学生摘自己喜欢的水果。师:怎样才能很快地看出同学们喜欢的水果的个数呢?

4、让学生贴水果。通过贴水果的活动,初步感知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体会领悟。

1、师:今天是大象爷爷的生日。(出示图)看,很多客人领着全家、带着礼物来到大象家给他过生日(动物们头戴面具依次出现),小学数学教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你听,他们一起为大象爷爷唱起了生日歌(播放音乐)大家跟着一起唱吧!(学生欢快地唱起了生日歌)

师:看了这张图,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题。 )

2、师:是呀,大象家来了这么多的客人,那么来了哪些客人呢?他们分别有几只呢?有什么方法能一下子看清楚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呢?

3、小组合作把动物头像整理在卡纸上。指名板演。

4、学生讨论、操作后各组展示作品并汇报整理的过程。

5、比较整理后的图和整理前的图。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小狗家来了4只。 生2:我知道了小猪家来了3只。 生3:我知道了小猴家来了5只。(教师根据口答动画板书

4、

5、3。

6、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比多比少的知识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生1:我知道了小猴比小狗多1只。生2:我知道了小猴比小猪多2只。„„„.

7、小结。师:小朋友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得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统计方法。(板书课题:统计)这样统计,我们一下子就清楚地知道了大象家来客人的情况。

四、统计鲜花情况 师:这些客人还给大象带来了好多 五颜六色的鲜花作为生日礼物呢!你们也能用这样的方法帮他统计一下吗? 可以把这些花按什么来分类理一理? 有哪几种颜色的花? (学生独立操作:把花分颜色整理在线框内,一个框里摆一种花,一人板演。) 师:刚才小朋友把花按颜色理一理的过程就是什么?

生:就是统计。

师:看了这张图,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己填表后集体交流,教师板书如下:) 红花 黄花 绿花 紫花 (5)朵 (4)朵 (3)朵 (2)朵

师:看了这张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统计学习小组得到“小红花”的情况,给予评价鼓励。

2、学会了统计,课后你们准备统计什么?回家后选择一个项目进行统计,然后与同学互相交流。

六、总结评价

1、师: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想对你的同学、对老师、对自己说些什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推荐第4篇: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在我心目中,不理你是什么样的肤色,不理你是什么样的国籍,只要你对公司有贡献,忠诚、肯做事、有归属感,即有长期的打算,我就会帮他慢慢地经过一个时期而成为核心分子,这是我公司一向的政策。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

来源于:数学教育教学资源中心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

我们学校马上要开运动会了

在本次运动会上开设了以下几种体育比赛项目(出示表一

贴于左边)

表一

跑步

跳远

跳绳

师:你最想参加什么项目啊?(生自由回答)那么从这张表里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生:\"人数\"并在表一中板书)那好

现在请小组长统计一下你们小组中各个成员最喜欢的的体育项目

小组活动

组长作好统计

活动完毕后请四个小组长分别汇报参加各项体育比赛的人数

并在表一中板书好

二、自主探索

体会领悟

师:课前项老师也调查了一下202班

他们班参加运动会的情况是这样子的

下面呢想请你们帮老师做个统计

看看202班他们参加各项运动的人数到底是多少?请小朋友拿出标有表2的那张纸 将老师报出的情况记录在在表二中

想想我们以前用过的最好的记录方法是什么?(画\"正\"字)

老师报

学生记录

记录完毕后请一生汇报

师先出示表二(贴于右边)并板书

表二

跑步

跳远

跳绳

师:从这两张表中

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自由回答

师:恩

我们从这两张统计表中能获得很多的信息

但是刚才你们在观察中有没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生1:一会儿看左边

一会儿看右边

眼睛都看花了

生2:这样看

很容易出错

很麻烦

师:恩

老师也觉得很不方便

那该怎么办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

并给机会让学生大胆发言

(师引导:那我们能不能把两张合并成一张呢?)方案一:如果学生能说出\"复式统计表\"的方法 师就直接出示没填数据的复式统计表

方案二:老师出示复式统计表(贴于中间) 课前每人发一张

跑步

跳远

跳绳

师:这张表我们该怎么填?

先师生一起填

再独立填写、汇报

小结:象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吗?

学生分析表格

三、巩固深化

提高能力

师:刚才老师在课前请你们都讨论了一下 现在老师想知道你们请统计什么?

生1:我们学校食堂的菜

比如鸡腿、青菜、鱼

蛋~~~

生2:我们的课外活动

比如看书、看电视、打电脑

跳舞~~~

师:好

现在老师请

一、二两组统计一下小朋友喜欢吃的食堂的菜

三、四两组统计一下小朋友课外喜欢的活动

学生活动

组长作好记录

活动完毕后

四位组长分别汇报

学生拿出表四作好统计的记录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

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吗?

推荐第5篇:数学五年级上册统计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第1课时(教材97—99页) 教学目标:

1、在读统计表、交流信息、自主计算的数学活动中,经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3、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师生谈话,由学生是否认识姚明的话题,引出两支球队的事情,用课件出示两支球队队员身高的统计表。

2、学生读统计表,交流了解到的信息。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学情境,师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探究体验,认识平均数

1、教师提出:请同学们估计一下,统计表中所列出的哪个小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交流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给学生创设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达到人人参与学习的目的。

2、看来大家都有自己估计的理由,如果动笔计算一下的话,你打算怎样计算各小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指名学生回答。然后实际计算。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教师巡视。

3、汇报结果。

4、课件出示问题:

(1)、银河队最高的队员的身高超过本队平均身高多少厘米? (2)、红星队最矮的队员的身高比本队平均身高矮多少厘米? (3)、红星队求出的平均身高能代表每个队员的身高吗? (4)、银河队某一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个队的平均身高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均身高的实际意义,使学生理解求出的平均身高不是某个队员的身高,某个队员的身高也不能代表整个队的平均身高,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尝试应用,解决平均数问题:

出示新华小学四年级(1)班第五组和第六组同学体重的统计表,

1、让学生读表,了解表中的信息。

2、让学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

3、汇报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感受计算平均数的必要性,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四、知识延伸,出示课件“小知识”

五、巩固练习,提升学习质量,完成教材中练一练的第一题。

推荐第6篇:五年级数学下册 统计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统计

2第一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P74-75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提问:根据第一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用心爱心专心 1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二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

教学内容:

P77--79统计练习十三2-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03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04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第三课时球的反弹高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篮球、足球、排球各4个,四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喜欢玩球,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知识来球,有兴趣吗?

二、引导探究

1.提问:这些球从高处落地后会怎样呢?在正常情况下,球的反弹高度会不会超过下落高度?(板书:反弹高度 下落高度)

2.教师动作示范,学生观察球下落过程,提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不同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三、带着问题实验操作

1.学习书上示意图,指名说说实验步骤以及注意点。

集体交流并板书:定(下落高度):100厘米、150厘米、180厘米。

落:注意球的上沿与高度标记齐平。

观察,记号,量一量:注意,取整厘米数。

计算并小组讨论。

2.组员分工:落球人员,测量人员,观察人员,记录人员。

3.实验操作。

4.计算。

5.小组讨论。(提示:把表示两者关系的分数化成小数比比看)

小结: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下落,它的反弹高度是不一样的,但表示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是一样的,也就是弹性是一样的。

四、第二次合作实验

1.学生再次合作作实验。

2.计算结果

3.讨论

4.集体讨论后小结:

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一般是不同的,同时表示相应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自然也就不同。

五、你知道吗?

1.自主阅读。

2.指名说说引起球的反弹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3.算一算比赛用的篮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

推荐第7篇: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生日》教案

详细介绍:

教学内容:《统计生日》(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音乐情境,提出问题。(播放生日快乐歌)

师:同学们今天是淘气的生日,我们一起来为他唱首生日歌庆祝庆祝好吗?(学生立即兴奋起来,情不自禁地拍手哼唱起来)淘气说他的生日是在12月,是在冬季出生的。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在哪个月份出生的?属于哪个季节?

生1:我的生日是在6月,是夏季出生。

生2:我的生日是12月,是冬季出生。

生3:我的生日是4月,是冬季出生。

师:到底你们说对了吗?请看大屏幕:

三、

四、五月是春季,

六、

七、八月是夏季,

九、

十、十一月是秋季,十

二、

一、二月是冬季。

师:现在你们知道自己是在哪个季节出生的吗?在小组里和你的伙伴说说。

师:看来,有的同学生日在春季,有的同学生日在夏季,有的同学生日在秋季或者冬季。到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呢?(教师表情疑惑)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意见)

师:大家的意见不统一,可难坏了老师,要想准确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学生各抒已见,想法不一,学生体会到需要统计大家的意见。)板书:生日统计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用统计的方法来调查我们每个大组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师: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调查。你们想怎样去调查?

生1:可以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一排,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站在另一排

生2:让在春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数一数有多少个?再让在夏季过生日的同学举手

生3:让每个同学在什么季节过生日写在纸上,交给组长进行统计。

生4:让在春季过生日的伸出一个手指,在夏季过生日的伸出两个手指,在秋季过生日的伸出三个手指,在冬季过生日的伸出四个手指。

师:看来同学们的方法还有很多。调查前,请小组成员先商量你们打算如何分工调查?

师: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不重复、不遗漏)强调安静。

2、小组合作调查,绘制统计图

教师重点关注需要帮助的或有不同记录方法的学生,并进行评比。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都调查完了,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调查的?结果怎样?

师提出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听调查的结果和小组里的人数是否一样。

师:其它小组的同学和他们的这一小组调查的结果一样吗?

大家一起数数统计的人数是否有遗漏。

(各小组依次汇报)生汇报的时候,老师将每个大组的春、夏、秋、冬出生的人数统计在大表格中

三、验证数据

师:这是刚才大家每个大组调查的结果,老师根据你们的统计绘制出这张班级统计图。请小朋友们先来数一数在春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夏季、秋季、冬季过生日的有几人呢?

师:那你们算一算,我们一共统计了多少名同学?再看一看,今天来这里上课的同学有多少人?说明在统计时有没有多余的?有没有遗漏的?看来,同学们在统计时非常认真。

四、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1: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生2:我知道了春季过生日的比夏季过生日的多8人。

师:如果同学也来参加我们的统计活动,同学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出生?为什么?

五、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这是笑笑给我们二年段春季出生的同学做的统计表,你们能根据这个表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提出最经典的一个问题考考其它小组。

师:在我们二年段中,三班春季出生的人数排名第二多,请你们猜猜三班春季出生的人数可能有几个?为什么?

六、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调查我们班哪个季节出生的人最多的问题解决了吗?是怎么解决的?

生:

师:对,是大家通过亲自调查,得出数据,再整理制成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分析得到解决的,也就是统计出来的。

师: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

生1:要想知道在上次考试中,哪一个分数段的人数最多?

生2:要想知道我们小组每个同学每个星期的零花钱是多少,也要用到统计。

生3:要知道全校哪个班级的人数最多,也要进行统计。

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能把统计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

点评:今天这一节课,哪个小组表现的突出?

教学反思:

以小朋友们喜欢的"生日快乐歌"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要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交流调查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做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不停地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尤其关注需要帮助的小组,将传统教学中之间的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在汇报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组采用的方法,而且各组之间取长补短,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也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教后反思: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但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

推荐第8篇: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统计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统计(1)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统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第98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5个正方形、7个三角形、4个圆装在一个盒子里。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手中拿的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吗?怎样才能知道装的是什么?那么你们知道盒子里有多少个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怎样才能知道?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统计的知识,来帮助小朋友整理这个盒子。(板书:统计)

二、新授。1.教学例题。

(1)用什么办法能知道盒子里有几个正方形、有几个三角形、有几个圆?

(如果学生说先把三种图形分开,再一种一种数出个数。可以请几名同学到讲台上向全班同学演示这种方法)。

(2)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方法?指挥学生看书,仔细看图,说说图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中的学生是怎样统计三种图形个数的,其中一名学生做什么事,其他学生做什么事,你也能像图中的学生那样统计吗?

4人一组分组活动,一人报名称,其他三个人记录。学生活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3)展示和交流学生记录单,说说各种记法的特点,比一比谁记得清楚又方便?(画“√”) 老师讲解画“√”表示1个图形.有几个“√”就是几个图形.你会用画“√”的方法记一记吗?(学生再用画\"√\"的方法记录一遍,老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4)提问:你能把整理的结果填在下面的表面的表面国吗?统计表里的“一共”这栏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填写统计表,集体交流时提问:(1)从统计表里能知道点什么?(2)除了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圆和一共的个数以外,你还能想到些什么?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在统计之前,同学们要想好用什么方法统计,如果是小组统计,要分派好每个同学的任务,一般选用画“√”的记法记录统计结果比较方便,最后完成统计表,从统计中我们不仅可知道统计的结果,还能想到许多问题。

三、完成“想想做做”1 完成“想想做做”1。

1.四人一组,统计小组里的铅笔、橡皮、直尺各有多少,要求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并把记录的结果填写在表中,老师解释表中的“文具”栏里定的是文具的名称,“数量”里只要把整理的数据填进去就可以了。

2.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边看边分、边记。3.集体交流,说说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种文具多?哪种最少?

2

四、教学反思

推荐第9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上)《统计》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统计》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100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及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知道我们自己所在的县(区)有多少人吗?下面是某地区1985~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并把相关数据制成了复式统计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使学生发现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变化情况。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合作交流。

(1)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

(4)独立完成例题后的第(1)~(3)题,第(4)题全班交流。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前3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让学生在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统计知识和观念上加以提升:通过对这样的统计图的描述和数据分析,发现了很多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与意义。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101页的“做一做”。

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1)、(2)、(3)题,第(4)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然后通过整理,再完成统计图,交流信息。

2.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统计教案 第 一 课时

[教学内容]:栽蒜苗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回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教学难重点]:

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具准备 投影、统计表及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计录数据。

提前布置学生栽蒜苗试验,要求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教师适当作记录指导。

二、交流整理数据,并填表。

1,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活动交流,交流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多教具,第1小组第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图的兴趣.,

2,分小组讨论制图的注意事项,要求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纵轴和横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格子不够怎么办等,提问: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记录整理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展开讨论、谁的蒜苗长得快等。

四,巩固与练习,

1,试一试第

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条形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条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条形统计图,再进行交流,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3中制成条形统计图。 第 二 课时

[教学内容]:栽蒜苗

(三)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教学难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用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根据图上的信息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

通过对条形统计图的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知道蒜苗的生长趋势能用什么办法?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单式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一份15天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对照图上数据,让学生讨论,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预测第20天蒜苗大约长到多少?说说理由,在回答蒜苗的生长趋势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绘制折线统计图。

先讨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并适当提示:一格表示多少比较合适?格子不够怎么办等?然后鼓励大家将自己记录的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可绘制在附页4上。)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

三、巩固和练习。

1,练一练第一题,先观察统计图,引导学生说一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和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练一练第二题,看图后,首先说说小华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气温,再说这一天气温的总体变化,鼓励学生讨论,从图中,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一练第三题,组织学生读图,让学生掌握信息后,再根据信息进行适当推理,提醒注意,每一个数量的变化都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晓玲跳绳数量也不例外。

四、实践活动。

1,四人小组互测身高,2人负责测量,1人记录。 2,小组报告测量结果。

3,将同学身高的数据按一定的规律分组。并统计人数。

4,将这些数据用附页5的格子纸绘制成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推荐第10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上)《统计》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统计》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100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及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知道我们自己所在的县(区)有多少人吗?下面是某地区1985~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并把相关数据制成了复式统计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制作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想: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1)班和(2)班等,使学生发现可以在一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数量变化情况。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合作交流。

(1)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点拨:这就是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在观念和知识上得到提升。

(4)独立完成例题后的第(1)~(3)题,第(4)题全班交流。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前3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一个问题要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让学生在感受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统计知识和观念上加以提升:通过对这样的统计图的描述和数据分析,发现了很多信息,了解了很多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与意义。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101页的“做一做”。

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1)、(2)、(3)题,第(4)题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然后通过整理,再完成统计图,交流信息。

2.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11篇:统计教案

第一章

概 述

本章是全书的总领,重点应掌握以下几点:

一、统计与统计学的涵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性质。

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及特点。

三、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节

统计的涵义和特点

一、统计与统计学

统计是一门研究数据的艺术,取调查或试验的数值称为统计数据。

(一)统计

统计的涵义:人们正确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实际操作活动过程。是人们从数据方面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和结果。因此,统计活动的中心问题就是要获取数据和得出结论,来向人们提供信息。统计信息是统计数据加工的结果。

例如,学习委员在期末考试后,都要统计全班考试人数、各科总成绩、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这些数字就是来自调查的统计数据。

(二)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显示、描述、分析数据和由数据得出结论的一系列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技巧的方法论科学。它是一门独立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方法论科学。它源于实践、升华实践、指导实践,从而使统计实践活动更科学、严谨、标准和规范。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统计研究所要研究的客体,它决定着统计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一般地说,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人们要认识客观事物,就必须通过调查或试验来采集有关数据,并加以整理、归纳和分析,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数量表现作出统计上的解释。

由于统计定量研究具有客观、精确和可检验的特点,所以统计方法就成为实证研究的最重要方法。它广泛应用于自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的统计研究。

例如,政府要治理国家、作出决策、执行计划、检查监督、宏观调控等都需要精确可靠的统计资料为基础;企业要开发产品、市场销售、生产管理、质量控制、资金运用、投资评估等都需要统计资料和统计方法的支持;药剂师应用统计方法进行新医药疗效的显著性检验;工程技术人员应用统计方法测定新工艺、新材料的创新成果;天文学家以统计方法为基础预测星体未来的位置;生物学应用统计方法安排转基因作物田间实验;生命学家用统计方法研究基因工程等等。

虽然所研究的问题属于不同领域,存在千差万别,但所根据的统计理论和方法是相通的。因此,统计学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一)数量性

人们说“统计的语言是数据”指的就是统计的数量性。而统计数据来源于调查或试验,因此统计数据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的、有时空条件的量。

(二)总体性

统计学是以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作为研究对象,就是说统计的数量研究是对总体中各单位普遍存在的数量事实进行大量观察与综合分析,得出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

例如,政府进行决策,就需要进行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目的不在于了解个别居民家庭,而是要反映一个城市、一个社区、一个部门的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分配、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等。客观事物的个别现象常常有其特殊性、偶然性,而总体现象则具有相对的普遍性、稳定性、规律性,有助于得到正确的认识。

(三)变异性

客观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构成总体的个体是互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统计称作变异。它有时间上的变异和空间上的变异,有变异才有必要去统计。

例如,一个商店的销售额在时间上每日数额有差异,每个柜台组之间数额有差异。因此,每

三、社会经济统计工作过程和职能

(一)统计工作过程

一般可分为,统计设计、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提供和管理。

(二)统计的职能

统计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

(三)信息系统

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把信息与系统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指把各种硬件与软件技术,并融合了各种相关理论和管理方法,以信息为处理对象,来进行信息的采集、生成、存储、传输的,人—机相结合的系统。日每组都要统计销售额。

三、社会经济统计工作过程和职能

(一)统计工作过程

一般可分为,统计设计、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提供和管理。

(二)统计的职能

统计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

(三)信息系统

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把信息与系统结合起来就组成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指把各种硬件与软件技术,并融合了各种相关理论和管理方法,以信息为处理对象,来进行信息的采集、生成、存储、传输的,人—机相结合的系统。

四、社会经济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统计研究着眼于总体的数量特征,所用的基本方法都与总体数量性有关,这些基本方法是:

(一)大量观察法

统计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都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并且无法重复实验,因为社会经济现象本质上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客观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要研究这种关系就不能用实验的方法,而必须到社会经济的现实中去做调查、观测,即采用大量观察的方法对总体中的全部或足够多的个体进行调查、观测,来进行综合研究。

因此,大量观察法是指统计研究客观事物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要从总体的全部或足够多的个体进行观察和综合分析的一种统计研究基本方法。

例如,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调查等等都是大量观察法的具体应用。

(二)统计分组法

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和被研究总体内在特点,按照所确定的分类或分组标准,将被研究总体区分为性质不同的类别或组的一种统计研究基本方法。

例如,国民经济分为一产、二产、三产业;按行业分为工业、农业、建筑业等;按核算方法分为货物与服务等等。

一个统计总体是同质性、大量性与差异性的对立统一体,统计分组就是对这三种性质的综合分析。

(三)综合指标法

综合指标是指,统计绝对数、统计相对数和统计平均数。综合指标法是指将这三种指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对总体的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进行全面分析的统计基本方法。

例如,某班学生人数40人,统计期末考试总成绩 3200分,这是统计绝对数;平均成绩80分,这是统计平均数;及格率96%,优秀率25%,这是统计相对数。他们综合说明该班统计科的学习情况。

(四)统计模型法

它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假定条件,应用数学方程式去模拟现实经济现象相互关系的一种统计研究基本方法。在第六章与第七章中具体介绍。

(五)统计推断法

从个别到一般,从事实到理论,进行概括的推理方法,逻辑上称为归纳法。常常存在这种情况;人们所能观察到的只是部分或有限的单位,而所需要判断的总体范围却是大量的,甚至是无限的。这就产生了根据部分数据资料对总体数量特征作出判断的问题。以一定的置信标准要求,根据部分数据判断总体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的归纳推断方法称为统计推断法。将在第四章中具体介绍。

本节小结

1.统计是指实践活动过程,统计学是指活动过程的理论指导。

2.统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

3.社会经济统计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统计推断法。

第二节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统计是从总体上来研究大量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就是说,统计是从对个体单位的观察人手最终得到反映总体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的统计资料。因而,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统计专业术语: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体系等等。这些专业术语是统计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统计研究对象的具体量化。要求大家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

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

(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的概念

统计总体就是根据一定目的确定的所要研究现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构成的整体。构成总体的个体称为总体单位。

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可以是人,可以是事物,也可以是事件或现象等。

(二)统计总体的特点

构成一个统计总体,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同质性

构成总体的各个单位,必须在某些点是具有共性。

2.大量性

构成总体的个体数目要足够多,足够多是根据研究目的决定的。

3.差异性

构成总体的个体,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个性是指各单位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有属性上的差异与数量上的差异。

二、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

表明总体单位身上特征的名称称为统计标志;表明总体身上特征的名称称为统计指标。

(一)统计标志

1.标志的概念

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或数量的名称。

2.标志的种类

3.标志的表现

是指在标志名称的后面所列示出来的属性或数量。

例如,“民族”是品质标志名称,汉、回、蒙、藏、…,为品质标志的表现;“年龄”是数量标志名称,16岁、17岁、18岁、…,为数量标志的表现。

(二)统计指标

1.指标的概念

表明总体综合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的数字资料称为指标。

例如,某班某期末学生40名,期末平均成绩80分,优秀率30%,及格率98%。它包括;时间限制、空间范围、指标名称、计算方法、计量单位、具体数值六个要素。

2.指标的种类

三、统计指标体系

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一个整体系统称为统计指标体系。

它有两种形式:

1.各指间的关系可以用算术式表达。

如:

销售额 = 销售价格 × 销售量

总产值 = 生产价格 × 产量

; 总成本 = 单位成本 × 产量

2.各指标间关系无法用算术式表达,只能用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关系表示。如,国民经济指标体系是由货物与服务众多指标构成,企业经济指标体系是由多项相关指标构成。

四、标志与指标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二)联系

五、变异与变量

(一)变异

标志在各单位身上的具体表现互有差别;指标在不同时空上数值的差异,统计上称为变异。

(二)变量

数量标志或统计指标的不同取值,统计上称为变量。也就是说标志或指标会出现不同值,包括时间上或空间上不同的值。因此,数量标志和统计指标的名称称为变量,其具体取值称为变量值。

(三)变量的种类

连续变量:可以用小数表示的变量

离散变量:只能用整数表示的变量

六、统计数据的量化尺度

在统计研究中,量化通常是指概念的操作化或概念的运算化。统计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计量的结果,即它是取自调查或试验的值。因此,统计数据按照量化尺度的不同通常可分为:

(一)测量值数据,用测量的方法得到的数据

(二)计数值数据,用清点方法获得的数据

(三)排序数据,用排列顺序方法得到的数据

(四)分类数据,用划分类别方法得到的数据

七、本节小结

(一)总体与指标的关系

(二)总体单位与标志之间的关系

(三)统计总体、总体单位、统计指标、统计标志四者的关系:

第12篇:统计教案

统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并能用方块统计图(涂色)来表示统计的数据。2.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培养统计意识,并能用方块统计图表示问题的解决,能根据统计图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能够引导学生从众多的统计方法中提炼出方块统计图,并且根据统计图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学具: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例题插图:

小红家的小院里养了—些可爱的小动物。有哪几种?(鹅.小鸡.小鸭。) 师:小红刚拿着食物过来,小动物们就都跑过来了,这么多小动物挤在一起有点乱,怎样才能清楚地知道每种小动物分别养多少只?(分一分、排一排或数一数)(指名学生上来将动物头像分类整理)你觉得他摆的怎样?有没有摆得不一样的?

2.比一比:现在摆好的图与刚才的画面比一比,哪幅能更清楚地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分别有多少只?

3.小结结题:刚才我们通过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知道了每种小动物分别有多少只,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要学的统计,我们排出的这幅图就是统计图。(板书:统计)

二、学习方块统计图

1.提问:如果老师要求小朋友们把这幅统计图在很短时间内画到纸上吗,你感觉怎样?追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同桌讨论) 2.汇报交流

师:人们通常用方块来表示的,如果用一个正方形表示一个小动物,那么这些鸡、鸭、鹅的只数该怎样画呢?(课件展示) 3.观察画出的统计图,每个方块代表几只?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些什么? 4.比较一下两张统计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都是统计图,一个用图像表示,一个用方块表示)

5.填写统计表并与统计图进行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分组活动

1.结合情境,布置任务。

少年宫在假期里有四个兴趣班,以丰富小朋友们的假期生活,有哪四个兴趣班呢?(出示四个小朋友的图。)

请大家在自己所在小组内进行统计、调查,看一看每个兴趣班参加的人数情况。

2.介绍方法。

将自己调查的情况,用画√的方式,逐个记录在第91页的表格里。

3.学生分组活动,汇报调查的情况。

4、学生用自己最喜爱的颜色涂方格,完成统计图。

5.提问:看着自己绘制的这幅统计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你认为哪个兴趣班参加的人数最多?你建议哪个兴趣班应多开展活动?为什么?

6、老师这里有全年级的统计表,人数很多怎么办?

介绍:数字都是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用一个方块代表10个,在旁边注明,这样就方便了。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统计的结果?你利用 这种方法,最想去统计什么问题?

第13篇:统计教案

信息窗1 教学目标: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重点、难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去过威海吗?威海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市是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呢?请看信息窗一,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 1998—2002年威海市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引入对折线统计图的学习。)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解决红点问题: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尝试统计,体会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回答)你能把这个变化情况用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吗?(教师为学生提供统计图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统计),先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出来,做完跟同桌说说,准备班内交流。

2、集体交流,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谈话: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样呢?你是怎么表示的?(引导他们明确,条形统计图不能直观地表示变化情况)

谈话:有没有更直观地表示这种变化的统计图呢?(结合教材,边演示,边讲解,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先根据数据描出各点,再用线段依次连接各点。)

3、对比分析,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谈话:刚才有的同学根据统计表进行分析,有的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还可以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分析,你觉得解决“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用那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谈话:解决像“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这样的问题,最好用折线统计图,因为它能直观地反映出事情的变化情况。

三、自主练习,拓展应用。

自主练习第1题,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1) 独立填写。(2) 班内交流。(关注学生对第4小题的回答,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信息窗2 教学目标:1.在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在统计的过程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威海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荣誉。其实,威海还是著名的“国家园林城市”呢!那里依山傍海、风景秀美、楼在林中、人在绿中。让我们一起看看威海的绿化情况,好吗?

(出示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表)请同学们观察表2,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明确表2提供的信息是:威海市1992——200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

谈话:比较这两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尝试选择。

谈话: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先自己想一想,再把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准备班内交流。 2.班内交流,了解特征。

谈话:分别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比较数量的多少,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数量变化趋势,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3.班内交流,提升认识。

谈话:谁愿意展示你制作的统计图?通过条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通过折线统计图呢?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明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城市人均绿化面积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楚地看出威海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增减变化情况。)

谈话:为什么图一横轴下的威海、苏州„„对着的是格子,图二横轴下的199

2、1993„„对的是线?只能画“点”,所以画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图习惯)。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课本 页自主练习第1题:调查本组(4人)同学每日睡眠时间,并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示。 使学生明确:由于突出的是睡眠时间的多少,所以应选用条形统计图。 2.课本 122 页自主练习第2题:根据表中的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1) 学生独立解答。

(2) 班级交流。(引导学生说清楚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网站一周访问人次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四、总结回顾

( )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第14篇:统计教案

统计

任课教师:欧智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通过教师带领同学们统计每种动物的只数、每种颜色的花的数量,初步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4、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

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 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具

课件,小动物头像,各种颜色的卡纸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刚才欧老师听了小朋友们唱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现在,欧老师也要给小朋友们放一首歌,小朋友听一听,这是什么歌?(课件播放“生日快乐”歌) 生:生日快乐 小朋友们都知道。那么,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就有一位要过生日,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不知道。

它就是森林里的小象。小象要过生日了,朋友们都来向它表示祝贺。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吗? 生:谁来给它过生日?

它过几岁生日? 送给小象什么生日礼物?

小朋友们想知道这么多,那么我们先来看看谁来给小象过生日了?(课件出示小动物)

二、探究新知

1、来了好多客人,小象都数不过来了,所以要请小朋友们来帮忙登记一下,怎么登记呢?

把小动物分分类,哪些是一类呢?

生:小狗是一类,小猪是一类,小猴是一类。

欧老师要请2位小朋友上来,按刚刚我们说的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来摆一摆。

黑板上摆的这些,你们能清楚的知道小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吗?谁来说一说?

生:小狗来了4只,小猴来了5只,小猪来了3只。 你是怎么知道这些小动物来了几只?还要数一数。

看到这幅图,小朋友们知道了来小象家哪种动物最少?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比小猪多1只? 生:小猪最少。

小猴最多。 小狗比小猪多1只。 看到这些,你还想说什么? 生:小猴比小猪多2只。

小猴比小狗多1只。

小朋友们发现了这么多,都是通过我们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得到的。我们把这个过程就叫统计(板书“统计”)。

2、小动物们来给小象过生日,还带来了五颜六色的鲜花作为礼物送给小象。你们能把这些鲜花整理一下吗?怎么整理呢? 生:按颜色整理。 这些鲜花有哪些颜色呢?

生:有4种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粉色。

现在,欧老师给小朋友们发一些学具,同座位的小朋友一组,用手中的学具把小象收到的鲜花按颜色分一分,排一排,再数一数,然后在书上涂一涂,填一填。欧老师看哪组的小朋友合作得最好?准备好了吗?

学生合作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的小朋友请举手。

(老师收几份贴至黑板上)我们一起来看哪组排得是正确的。 我们再一起来看书上涂得怎么样了,填完了吗?

3、认识条形统计图

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也就是我们课本上第93页的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条形统计图”。我们看到这个条形统计图来说一说: (

)色的花最多,(

)色的花最少。 红花比蓝花多(

)盆。

三、拓展延伸

小动物们给小象带来了礼物,小象也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来招待它的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看小象准备了一些什么好吃的? (课件出示水果) 生:苹果,梨子,香蕉。

谁能帮小象统计统计这里到底有多少个苹果,多少个梨子,多少个香蕉,多少个香蕉呢?

哦,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乐于助人,那么我们一起来帮助小象吧!请小朋友们把这张纸拿出来,在条形统计图上涂色,再填一填。看谁涂得最好,填得最棒? 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让生畅所欲言,引导说出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布置作业 基础训练第92页。

第15篇:统计教案

统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并初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会用分类数数的方法将数据整理成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统计表;

2.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教学准备:

学生课间活动录像片段,课件,统计图、统计表、课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每个小朋友都要掉牙,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小朋友的牙齿叫做乳牙,一共有20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就要开始掉落,然后又会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阶段叫做换牙。小朋友们,你们换牙了吗?开始换牙的孩子举起手来! 生纷纷举手示意自己换过牙。

师:我知道我们的小朋友很多都已经开始换牙了,课前我也让同学们和家长一起数了自己换牙的数目,那么,你换了几颗牙? 生:3颗、2颗、4颗……

1 / 4 师:同学们有的换2颗牙,有的换3颗牙,还有的换的更多,如果我想了解咱们全班同学换2颗牙的有多少人,换3颗4颗的分别有多少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先动脑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可以举手”、“让所有掉两颗牙的站在一起”、“把自己换了几颗牙写在纸上”……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多,说得都很好。老师也认为只要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就可以得到大家换牙的信息。那我们就来调查一下吧!你们说我们今天要调查的是什么呢?” 生:“调查每个同学掉了几颗牙的人数。”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好!老师把调查的任务交给各组的小朋友。现在,先请组长带领组员商量调查的方法。

生讨论后汇报:“我们组想用举手的方法。”“我们喜欢站起来表示。”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本组同学的换牙情况,并要做好调查记录。

师:调查时一定要注意调查情况要准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活动……

三、汇报总结

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调查结果。请说清楚你是怎样调查,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抽生展示统计图和表格(展示各小组使用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小组选派代表说明图意,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根据实际使用方法进行说明,此举一例:图中的每一个小格代表1个人,

2 / 4 换几颗牙的有几人就选择几个小格,具体的记录方法,自己小组商定。)师:其它小组还有用不同的记录和调查方法吗?

师:这些是统计图,这些是统计表,刚才我们大家所做的调查和整理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做统计。(板书)

四、及时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非常出色,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奖励大家,我准备三种颜色的彩纸,要把它们做成小花奖励给大家,老师很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得到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花。那么老师到底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多做一些,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少做一些呢?怎么样才能很快知道?同学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吧!

师:一幅完整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绘制出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说说自己的发现吧……

五、当堂达标

师:看了统计图或者统计表,你认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统计数据时的重要作用。 师:大家看到课本的自主练习1题,下面我们就一小组为单位将课本上统计任务完成,请大家回答我:我们能完成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贝壳统计并画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教师分别选取各小组的统计图、统计表各一份 师:下面我来问你们来回答

1、哪一种贝壳的数目最多?(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

3 / 4 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2、( )比( )多(少),多(少)多少个?(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并自己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再简要评价一下这个同学们的回答。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布置:

1、必做题:课本第104页自主练习2题。

2、选做题:课本第105页自主练习3题。板书设计: 我换牙了——统计

把学生整理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贴在黑板上

4 / 4

第16篇:大班数学 趣味统计与分类 教案

文档仅供参考

大班数学 趣味统计与分类

设计意图:

数学活动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比较抽象、枯燥的活动。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幼儿已渐渐不满足于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满足于教具与学具的操作、不满足于学习10以内的数、不满足于有章有节地学习数学、不满足于在活动室内学习数学等等,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老调动不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让幼儿在生活中与游戏中轻轻松松地学习数学;如何变“传授为主”为“以幼儿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幼儿真正地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于是,我尝试设计并实施了以下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活动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用自己的方法分类统计生活中物品的数量,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及重要。

活动准备:

教师事先选择好实践的场地(幼儿园内),并亲自实践一遍做好记录,心中有数;纸、笔。

活动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你能从1数到几?数数看。

2、更快的数数方法:5个5个地数,10个10个地数。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3、100以内的随便一个数你会写吗?试试看(请几个幼儿到黑板上听写)。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了解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必备的一些相关知识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把握。)

(二)联 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碰到什么东西要用数来数?举例子。

2、在幼儿园里也藏了许多数,请小朋友们说说。

3、用什么方法统计方便?(每5个或10个记录一次,然后5个5个或10个10个地数;列表统计等)

(三)提出任务:

1、分组统计并分类统计幼儿园里的一些物品(教师根据幼儿组的能力差异进行分配)。

一组:车棚——车有几辆?自行车几辆?摩托车几辆?每种颜色的车各几辆?

二组:前操场、后操场——树有几棵?前、后操场各几棵?大树、小树各几棵?

三组:架空场地——柱子有几根?白色的几根?绿色的几根?圆的、方的各几根?

(前三组让幼儿“统计——分类——再统计”,从中明白总数比分出

去的数多,几个分出去的数合起来等于总数)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四组:电脑室——电脑有几台?在场办公的教师有几位?其中长头发几个?短头发几个?(检验幼儿如何解决“判断头发长与短的标准”)

五组:教师办公室——教师办公用的桌子有几张?椅子有几张?哪个多?多多少?哪个少?少多少?(数的比较和一对一对应)

六组:一楼架空——吊灯有几盏?(70多盏,幼儿要数准确不太容易,检验幼儿100以内的数数)

七组:楼道——从一楼到五楼要爬几层楼梯?共有几级台阶?每层楼分别有几级台阶?(每层楼的高度不一样,让幼儿发现楼层高台阶就多)

2、要求:①合理分工与合作;

②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与记录;

③学会验证所统计的数。

3、幼儿执行任务,教师观察、了解个别组幼儿实践情况。

4、幼儿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任务。

5、集中交流(每组选派一名幼儿汇报与交流):

①你们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如何?

②你们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③你们碰到过什么困难吗?有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四)布置作业——课后实践:

请幼儿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周围环境中有哪些事物可数,数数看,并用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

活动记录与反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第四个目标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这一目标理念出发,我设计了此活动。实施后,效果非常好,预定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

观察小记:

(一)第四组汇报员李琰小朋友先跑过来汇报:“黄老师,我们组完成任务了,电脑37台,办公的老师17个,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黄老师:“5个长头发,5个短头发,共有几位老师?”“10位”黄老师:“那么17位老师中,其他的老师头发怎么样?”“啊——??”整组小朋友又冲向电脑室(孩子们已经意识到分类统计时出错了)。第二次汇报时说:“黄老师,看长头发、短头发太难了,老师们有的坐在很后面,有的一直走来走去的,我们都数乱掉了,还有一位长头发的老师说我们吵死了,我们只好下来了。”(是啊,这一分类难度太大了,况且长头发、短头发要以什么标准来判断都不确定,我本是有意试试,可是孩子们却是如此认真。我的过失是:没有事先与电脑室的老师通个气,更没有交代孩子们到了电脑室应如何处事,以致出现了“吵死了,只好下来”的结局。)黄老师:“你们小组谁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跟老师们说我们是在学习,不是吵”;“我们讲话要小声点,不要影响老师办公”;“我们每人数一排”;“头发超过肩膀就是长头发,没有超过就是短头发”。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第三次上了电脑室……

(二)第一组汇报员苏菲楠小朋友说:“黄老师,车棚里的摩托车有19辆,自行车有3辆。按颜色数,我们一直忘了这个数字的车是什么颜色的,让我们再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数数看。”(孩子们认真地在执行任务,只是碰到了困难,可是他们并不想放弃。)过了一会儿,又来汇报了:“黄老师,摩托车19辆,11辆黑色的、6辆白色的、2辆红色的;自行车3辆,1辆绿色的、2辆白色的。我们是用水彩笔做记号的,这样就不会乱掉了。”(这一群小家伙想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而且统计得非常准确。)

(三)第二组汇报员杜倩云小朋友说:“黄老师,我们完成任务了,第二个任务是什么?我们可以到别组去数数看吗?等一下就可以看看是他们数得对还是我们数得对。”(孩子们对此活动如此热情,有继续执行任务的欲望,并向老师提出了他们想执行的任务,多么有主见的一群孩子呀。)

此活动选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学习数学,非常受幼儿的欢迎。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真正使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们从中体验到数学的有趣和重要。

(案例点评:

此活动选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学习数学,非常受幼儿的欢迎。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到充分地发挥,真正使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孩子们从中体验数学的有趣和重要。)

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7的组成(数学)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操作学具,让幼儿杆子将7分成两份,有6种分法,并作记录。

2、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一个数分成两个部分,如一个不风增加1,另一个部分就要减少1。

活动准备

塑料小鸭学具人手42只。

活动过程

一、复习6的组成

玩“碰球游戏”,出现数咔,师问:这数是几?答“6”。师:今天玩碰游戏,教师与小朋友的数合起来是6。(例如),师:我的1球碰几球?答:你的1球碰5球)教师问,小朋友可集体回答,也可小组回答,也可个别回答。

二、集体尝试活动

出现小狗、小兔家的图象。

师:今天小狗请几只小鸭到它们家做客?(幼儿答:7只)小兔也请小鸭去做客,怎么办呢?(幼儿答……)请小朋友在桌上拿7只小鸭,分成两份,一部分到小狗家,一部分到小兔家,(小朋友操作)要求小朋友分的数与别人不一样。(第一次尝试)

教师请幼儿回答,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操作小鸭到小狗,小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兔家,并列出分合式(),幼儿回答一种,教师列出一种,功写出6个分合式。

师:分成两份,共有几种分法?答:共有6种,集体朗读7的分合式。

师:刚才小朋友每人分一种,但是7有6中分法,小朋友再试试你能否分出6种,幼儿操作“塑料计算小鸭”,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擦掉。(第二次尝试)

师:现在我请某某小碰哟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幼儿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7的分合式,如图。教师请幼儿回答时要注意请有代表性意见的,一是有重复的,实际没有6种;二是虽有6种,但没有按顺序分;三是有顺序地分清6种。请幼儿看看,这三种分法,谁的方法好,谁的对。幼儿通过讨论,明确按顺序分的方法好。

教师把黑板上的分合式全擦掉,请幼儿在作业纸上写7的6种分合式。(第三次尝试)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1和6,

师问:7可以分成,幼儿答:7可以分成2和5。

师问:2比1, 幼儿答:2比1多1。

师问:5比6, 幼儿答:5比6少1。

用这种方法讲清7得6种顺序奋发,最后得出结论:7分成两份,这边增加1,那边就减少1。

文档仅供参考

第17篇: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统计方法

一、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简单的统计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敢于尝试和探索,学习分类和统计,并能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3.引导幼儿用绘画和简单的图表记录探索的过程和发现。

二、活动准备:

1.4个小货架、商品若干(如文具类:水彩笔、铅笔、写字板、胶泥;餐具:杯子、盘子、碗、勺子;食品类:糖果、面包、乐百氏奶、牛奶;水果类:苹果、梨、香蕉、柚子;数量在10以内,分装于篮子里)。

2.幼儿人手一份:游戏棒、三角片、圆片一篮(数量分别在10以内)、水彩笔、白纸1张、统计表

1、统计表2人手一张张、夹板一张、统计员标志牌一块。

3.磁性黑板1张,大统计表1张;新年小舞台场景布置(中国结1个、灯笼8个、娃娃2个、腰鼓4个);新年老人1名,礼物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尝试,探索统计的方法

设置悬念,以神秘客人让老师考考小朋友引题。请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在白纸上记下自己篮子里的游戏棒、三角片和圆片的数量,尝试统计的方法。 师:(用神秘的口吻)小朋友,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有一位你们非常非常喜欢的客人要来和你们玩,想不想知道是谁呀?我先不告诉你们,不过,他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看看你们能不能将篮子里的各种物品的数量点数清楚并用又整齐有清楚的好办法记录在白纸上。然后他就会来和我们玩的,想不想见到他呀?那我们就赶快行动吧。

(二)、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1)、交流与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录下来的?并一一展示有代表性的幼儿作品(有图画记录、图画加数字记录等),教师适当评价幼儿记录方式的优缺点。最后展示表格记录,说明表格记录的优点(整齐、明确、容易比较多少)

(三)、游戏:小小统计员 (1)、请幼儿分组为新年老人的小小超市整理货物并在画有物品简图的统计表上(见统计表1)记录货架上各种货物的数量。

师:好了,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位神秘的客人的任务,我们一起数1,2,3,他就会来的。他是谁呀?

新年老人:小朋友们很能干,真会想办法。我正准备开一个小小超市呢,小朋友,我刚进购了这么多的货,你们能帮帮我吗?帮我整理并统计一下这些货物吧。 师:小朋友们愿不愿呀?那我们分组行动吧。我们一定要帮新年老人的货物摆得整整齐齐的,记录的清清除楚的。 (2)、幼儿分组检查记录的结果。 (3)、每组派一名幼儿向新年老人汇报记录的结果。 (4)、教师小结。新年老人给幼儿颁发“小小统计员”的标志。

(四)、情景游戏:统计新年小舞台的物品 (1)、请幼儿数一数,记一记舞台上各种物品的数量,鼓励幼儿自己大胆设计物品标记并用表格统计出来。向新年老人汇报记录结果。

师:新年老人邀请请小朋友参观新年小舞台,走,我们看看去,有什么?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们要记录可以怎么画?我们干脆把它统计下来。 (2)、幼儿在空白统计表(见统计表2)内自由统计舞台布景的种类与数量。

(五)、新年老人分发礼物。活动结束。

活动自评:在引导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我力图打破以往的幼儿数学学习以看和听为主,而操作大多是为了验证老师传授的知识;打破孩子们意识中“教师是知识的来源”、“教师是真理的化身”,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动脑,面对真实,与真实接触,探索解决问题,真正接触到数学知识。在幼儿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力图让幼儿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高,在十分生活化的情境中反复体验了统计的乐趣和意义。

第18篇:五年级数学下册 统计教案 青岛版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第六单元 【教材简析】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大家学习了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体会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教学重点是引导大家学会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能根据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事例,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式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3.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4.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5.过参与“保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读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快速上升,这是家长和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请看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多媒体出示118页情境图)。读一读,从这份报告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大家提出“我们这些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调查搜集数据,学习调查表。1.独立思考。

谈话:怎样才能知道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大家明白要知道是不是提前了就要进行比较)要比较就需要调查大量的数据,为了记录数据我们就要制作调查表,想一 想,怎样设计调查表?

2.班内交流。

谈话:你打算怎样设计调查表?(引导大家明确调查的对象和调查的内容)(出示调查表)这样制作可以吗?为了便于我们今天的研究我提前对45名学生和家长进行了 调查。请看屏幕(补充数据)。

(二)整理数据,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1.尝试比较,提出问题。

谈话:比一比两张调查表,看看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引导大家体会看原始的调查表数据太乱,不便于比较)

谈话:原始的调查表太乱,怎么样整理这些数据才能便于比较呢?先自己想想,再与同位说说。 谈话:你打算怎样整理数据?(统计表,统计图)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大家在比较的过程中,体会调查表中饿数据太乱,不便于直接比较,从而感受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独立思考,探索方法。

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个统计表,咱们一起来整理整理好吗?(师生共同整理填写统计表)根据这个表格中的数据比一比,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比较、分析,作出判断)

谈话:刚才我们是用统计表进行整理的,用统计图怎样整理更便于我们比较观察呢?先自己想一想,有了方法开始整理,整理完了和你的同位交流交流。

3.班内交流,学习方法。

谈话: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你是怎样整理的?(大家可能出现单式和复式两种不同的整理方法,应着重引导大家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4.比较解释,优化方法。

谈话:刚才大家用两种方法进行了整理,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更便于比较?为什么? 5.查漏补缺,完善方法。(根据大家制图的情况,补充完整,完善方法。)

这样设计的目的让大家独立思考,探索方法,合作交流,学习方法,比较评价,优化方法。有利于大家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过程,自主地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和制作方法。] 2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巩固看图的方法,提高大家分析数据的能力。

谈话:大家喜欢运动会吗?知道小学生运动会有哪些项目吗?(引导大家了解小学生运动会一般有:短跑、跳高、跳远、铅球和中长跑等项目)如果老师要知道

5、1班和

5、2班,在比赛中哪些项目占优势,我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为什么?

(1)独立解答。(出示题目引导大家独立解答) (2)班内交流。

2、课本第129页,“我学会了吗”的第1题。

目的是让大家再一次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巩固调查表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提高统计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四、总结全课,系统整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设计调查表和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注意什么?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我国中小学生和家长患近视的年龄情况,能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吗?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二、深化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回顾制作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

谈话: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应注意那些问题?大家交流(整理数据,写明标题,时间,用不同的颜色)

2.(课件出示)2003年我国对部分国家和地区贸易情况统计表。①我国对外出口额最多的是哪个国家,进口额最多的是哪个国家? ②我国与哪个国家的贸易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1)独立解答。

谈话:怎样才能让大家清楚地找到答案呢?先在先在小组里说说。 (2)班内交流.。

谈话:用什么方法表示这些数据,才能让大家看起来更清楚?(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便于对数据进行直观的比较)

(二)变式练习: 1 .课本122页自主练习第5题。 (1)大家独立自主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班内交流:哪个月收到的普通邮件最多?哪个月的电子邮件最多? (3)谈话: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大家提出问题,指明大家回答问题。 2.课本123页自主练习第6题。 (1)大家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集体交流:A停车场共停车多少辆?(让大家明白在统计图中也能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以便大家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

(3)谈话: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大家既可提出根据统计图直接回答的问题,也可提出用计算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与前面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对大家提出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逐一解决。

(三)实践练习:

1.谈话:课前老师让咱们同学调查本校低年级和高年级同学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情况,为了便于比较分析低.高年级大家喜欢科普读物的情况,我们最好把它制作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而要制作成统计图,我看有些同学收集的数据杂乱,应该首先(整理成统计表,注意作好数据的整理核对)。

2.大家整理数据制成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制作成统计图。3.交流展示制作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4.小组讨论交流低、高年级大家喜欢科普读物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5.班内集体交流:分析调查结果,你还发现了什么?

(实践练习目的是让大家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培养运用统计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统计观念。)

6.谈话:把调查结果与自己的读书情况进行对比,调整不合理的读书倾向.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第19篇:高三数学精品复习教案:统计、统计案例

2013高三数学精品复习教案:统计、统计案例

【知识特点】

1.统计中所学的内容是数理统计中最基本的问题,通过这些内容主要来介绍相关的统计思想和方法,了解一些有关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应用几个基本概念、基本公式来处理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2.统计案例为新课标中新增内容,主要是通过案例体会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增加了统计和统计案例后,使得高中数学的整个体系更加完善了,有利于开阔数学视野,丰富数学思想和方法。

【重点关注】

1.从对新课标高考试题的分析可以发现,主要考查抽样方法、各种统计图表、样本数字特征等。对这部分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2.统计案例中的独立性检验和回归分析也会逐步在高考题中出现,难度不会太大,多数情况下是考查两种统计分析方法的简单知识,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

【地位与作用】

《全国新课程标准高考数学考试大纲》中对考生能力要求明确界定为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六个方面,其中数据处理能力是首次提出的一个能力要求,这定义为: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能从大量数据中抽取对研究问题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判断。数据处理能力主要依据统计(高考考试大纲对知识点要求如下表所示)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对统计的要求已提升到能力的高度。

统计的思想方法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统计的语言不仅是数学的语言,也是各学科经常引用的大众语言,统计知识是作为一个新时期公民所比备的知识。统计学就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描述所要研究的数据资料,然后根据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推断或决策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统计这部分内容,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主要分布在必修3第二章(约16课时)与选修2—3第三章(约9课时)。相对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历还相对不是很高,所以它只能属于非重点内容,所出的相关题目一般来说都相对比较简单。但它紧密联系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内容方法比较灵活,为命高考数学应用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领域,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最近几年各省份的高考信息统计可以看出,本单元命题呈现以下特点: 1.考查题型以选择、填空为主,分值均占4%~8%,基本属于容易题; 2.重点考查用样本估计总体,特别是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应用,以及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考查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3.预计本章在今后的高考中仍将在“用样本估计总体”中命题,别外由于在2007年广东高考中出现了关于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的解答题,这就需要引起对变量相关关系的重视.

10.1随机抽样

【高考目标定位】

一、考纲点击

1.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

二、热点提示

1.本节主要考查学生在应用问题中构造抽样模型、识别模型、收集数据等能力方法,是统计学中最基础的知识;2.本部分在高考试题中主要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题目多为中低档题,重在考查抽样方法的应用.

【考纲知识梳理】

1.简单随机抽样

(1)定义: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2)最常用的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法.2.系统抽样的步骤

假设要从容量为N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1)先将总体的N个个体编号; (2)确定分段间隔k,对编号进行分段,当是

NN整数时,取k=; nn(3)在第1段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第一个个体编号l(lk); (4)按照一定的规则抽取样本,通常是将l加上间隔k得到第2个个体编号(l+k),再加k得到第3个个体编号(l+2k),依次进行下去,直到获取整个样本.3.分层抽样

(1)定义: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照一定比例,从各层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方法是一种分层抽样.(2)分层抽样的应用范围: 当总体是由差异明显的几个部分组成时,往往选用分层抽样.注:三种抽样方法的共同点和联系: (1)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均等; (2)系统抽样中在分段后确定第一个个体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中各层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热点难点精析】

(一)简单随机抽样 ※相关链接※ 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1)抽取的个体数较少; (2)逐个抽取; (3)是不放回抽取; (4)是等可能抽取.注:抽签法适于总体中个体数较少的情况,随机数表法适用于总体中个体数较多的情况.※例题解析※

〖例〗某大学为了支持2010年亚运会,从报名的24名大三的学生中选6人组成志愿小组,请用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设计抽样方案.思想解析:(1)总体的个体数较少,利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可容易获取样本; (2)抽签法的操作要点:编号、制签、搅匀、抽取; (3)随机数表法的操作要点:编号、选起始数、读数、获取样本.解答:抽签法

第一步:将24名志愿者编号,编号为1,2,3,„„,24; 第二步:将24个号码分别写在24张外形完全相同的纸条上,并揉成团,制成号签; 第三步:将24个号签放入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充分搅匀; 第四步:从盒子中逐个抽取6个号签,并记录上面的编号; 第五步:所得号码对应的志愿者,就是志愿小组的成员.随机数表法

第一步:将24名学生编号,编号为01,02,03,„„24; 第二步:在随机数表中任选一数开始,按某一确定方向读数; 第三步:凡不在01~24中的数或已读过的数,都跳过去不作记录,依次记录下得数; 第四步:找出号码与记录的数相同的学生组成志愿小组.(二)系统抽样 ※相关链接※ 系统抽样的特点

(1)适用于元素个数很多且均衡的总体; (2)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均等; (3)总体分组后,在起始部分采用的是简单随机抽样; (4)如果总体容量N能被样本容量n整除,则抽样间隔为k可随机地从总体中剔除余数,然后再按系统抽样的方法抽样.注:系统抽样的四个步骤可简记为“编号——分段——确定起始的个体号——抽取样本”.※例题解析※

〖例〗某校高中三年级的295名学生已经编号为1,2,3,„„,295,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按1:5的比例抽取一个样本,用系统抽样的方法进行抽取,并写出过程.思路解析:按比例分组每组编号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每一组的学生编号间隔相同抽取组成样本.解答:按1:5分段,每段5人,共分59段,每段抽取一人,关键是确定第1段的编号.按照1:5的比例,应该抽取的样本容量为295÷5=59,我们把295名同学分成59组,每组5人.第一组是编号为1~5的5名学生,第2组是编号为6~1的5名学生,依次下去,第59组是编号为291~295的5名学生.

N,如果总体容量N不能被样本容量n整除,n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第1组5名学生中抽出一名学生,不妨设编号为l(1l5),那么抽取的学生编号为l5k(k0,1,2,3,8,13,„„,288,293.(三)分层抽样

〖例〗某政府机关有在编有员100人,其中副处级以上干部10人,一般干部70人,工人20人.上级机关为了了解政府机构改革意见,要从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试确定用何种方法抽取,请具体实施抽取.思路解析:(1)机构改革关系到名种人不同的利益;(2)不同层次的人员情况有明显差异,故采用分层抽样.解答: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具体实施抽取如下: (1)∵20:100=1:5,∴10/5=2,70/5=14,20/5=4,∴从副处级以上干部中抽取2人,从一般干部中抽取14人,从工人中抽取4人.(2)因副处级以上干部与工人的人数较少,他们分别按1~10编号与1~20编号,然后采用抽签法分别抽取2人和4人;对一般干部70人采用00,01,02,,„„,69编号,然后用随机数表法抽取14人。

(3)将2人,4人,14人的编号汇合在一起就取得了容量为20的样本.注:分层抽样的操作步骤及特点 (1)操作步骤

①将总体按一定标准进行分层; ②计算各层的个体数与总体数的比,按各层个体数点总体数的比确定各层应抽取的样本容量; ③在每层进行抽样(可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2)特点

①适用于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的情况; ②更充分地反映了总体的情况; ③等可能地抽样,每个个体被抽下马看花 可能性都是

得,5到59个个体作为样本,如当l3时的样本编号为

n.N【感悟高考真题】

1.(2010重庆文数)(5)某单位有职工750人,其中青年职工350人,中年职工250人,老年职工150人,为了了解该单位职工的健康情况,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样本 .若样本中的青年职工为7人,则样本容量为 (A)7 (B)15 (C)25 (D)35 解析:青年职工、中年职工、老年职工三层之比为7:5:3,所以样本容量为

771515

2.(2010四川文数)(4)一个单位有职工800人,期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60人,具有中级职称的320人,具有初级职称的200人,其余人员120人.为了解职工收入情况,决定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中抽取容量为40的样本.则从上述各层中依次抽取的人数分别是

(A)12,24,15,9 (B)9,12,12,7 (C)8,15,12,5 (D)8,16,10,6 解析:因为401 800201603202001208,16,10,6 20202020 故各层中依次抽取的人数分别是答案:D

3.(2010北京理数)(11)从某小学随机抽取100名同学,将他们的身高(单位:厘米)数据绘制成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由图中数据可知a= 。若要从身高在[ 120 , 130),[130 ,140) , [140 , 150]三组内的学生中,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18人参加一项活动,则从身高在[140 ,150]内的学生中选取的人数应为 。 答案:0.030 3 【考点精题精练】

一、选择题

1.在简单随机抽样中,某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D) A、与第n次有关,第一次可能性最大 B、与第n次有关,第一次可能性最小

C、与第n次无关,与抽取的第n个样本有关 D、与第n次无关,每次可能性相等

2.对于简单随机抽样,每次抽到的概率(A

A、相等 B、不相等 C、可相等可不相等 D、无法确定

3.一个年级有12个班,每个班从1-50排学号,为了交流学习经验,要求每班的14参加交流活动,这里运用的抽样方法是( C ) A、简单随抽样 B、抽签法 C、随机数表法 D、以上都不对

4.搞某一市场调查,规定在大都会商场门口随机抽一个人进行询问调查,直到调查到事先规定的调查人数为止,这种抽样方式是( D )

A、系统抽样 B、分层抽样

C、简单随机抽样 D、非以上三种抽样方法

5.为了了解所加工的一批零件的长度,抽测了其中200个零件的长度,在这个问题中,200个零件的长度是 ( A )

A、总体 B、个体 C、总体的一个样本 D、样本容量

6.为了分析高三年级的8个班400名学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的数学成绩,决定在8个班中每班随机抽取12份试卷进行分析,这个问题中样本容量是( B )

A、8 B、400 C、96 D、96名学生的成绩

7.为调查参加运动会的1000名运动员的年龄情况,从中抽查了100名运动员的年龄,就这个问题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1000名运动员是总体

B.每个运动员是个体 D.样本容量是100 C.抽取的100名运动员是样本

解析:这个问题我们研究的是运动员的年龄情况,因此应选D。 答案:D 8.甲校有3600名学生,乙校有5400名学生,丙校有1800名学生,为统计三校学生某方面的情况,计划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一个样本容量为90人的样本,应在这三校分别抽取学生(

B ) A.30人,30人,30人

B.30人,45人,15人 C.20人,30人,10人

D.30人,50人,10人 解析:B;

点评:根据样本容量和总体容量确定抽样比,最终得到每层中学生人数

9.某公司在甲、乙、丙、丁四个地区分别有150个、120个、180个、150个销售点.公司为了调查产品销售的情况,需从这600个销售点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记这项调查为①;在丙地区中有20个特大型销售点,要从中抽取7个调查其销售收入和售后服务情况,记这项调查为②.则完成①、②这两项调查宜采用的抽样方法依次是 A.分层抽样法,系统抽样法

C.系统抽样法,分层抽样法

B.分层抽样法,简单随机抽样法 D.简单随机抽样法,分层抽样法

分析:此题为抽样方法的选取问题.当总体中个体较多时宜采用系统抽样;当总体中的个体差异较大时,宜采用分层抽样;当总体中个体较少时,宜采用随机抽样.依据题意,第①项调查应采用分层抽样法、第②项调查应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故选B.答案:B 10.某初级中学有学生270人,其中一年级108人,

二、三年级各81人,现要利用抽样方法抽取10人参加某项调查,考虑选用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三种方案,使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时,将学生按

一、

二、三年级依次统一编号为1,2,„,270;使用系统抽样时,将学生统一随机编号1,2,„,270,并将整个编号依次分为10段.如果抽得号码有下列四种情况:

①7,34,61,88,115,142,169,196,223,250; ②5,9,100,107,111,121,180,195,200,265; ③11,38,65,92,119,146,173,200,227,254; ④30,57,84,111,138,165,192,219,246,270; 关于上述样本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②、③都不能为系统抽样 B.②、④都不能为分层抽样 C.①、④都可能为系统抽样 D.①、③都可能为分层抽样

解析:D。

点评:采用什么样的抽样方法要依据研究的总体中的个体情况来定

11.某学校为了解高一800名新入学同学的数学学习水平,从中随机抽取100名同学的中考数学成绩进行分析,在这个问题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800名同学是总体 (B)100名同学是样本 (C)每名同学是个体 (D)样本容量是100 【解析】选D.据题意总体是指800名新入学同学的中考数学成绩,样本是指抽取的100名同学的中考数学成绩,个体是指每名同学的中考数学成绩,样本容量是100,故只有D正确.12.从编号为1~50的50枚最新研制的某种型号的导弹中随机抽取5枚来进行发射实验,若采用每部分选取的号码间隔一样的系统抽样方法,则所选取5枚导弹的编号可能是(

(A)5,10,15,20,2

5 (B)3,13,23,33,43 (C)1,2,3,4,5

(D)2,4,8,16,32 【解析】选B.据题意从50枚中抽取5枚,故分段间隔k=

二、填空题

=10,故只有B符合条件.13.某中学为了了解高一学生的年龄情况,从所有的1 800名高一学生中抽出100名调查,则样本是______.【解析】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故本题中的样本是这100名同学的年龄.答案:这100名同学的年龄 14.对有n(n≥4)个元素的总体

1,2,,n进行抽样,先将总体分成两个子总体1,2,,m和m1,m2,,n (m是给定的正整数,

且2≤m≤n-2),再从每个子总体中各随机抽取2个元素组成样本.用Pij表示元素i和j同时出现在样本中的概率,则

nPP1n= ; 所有ij (1≤i<j≤的和等于 .4【答案】m(nm) , 6 11CmC4(m1)(nm1)41nm1P;1n22CmCnmm(m1)(nm)(nm1)m(nm)第二空可分: 【解析】

2CmPij21i,j1,2,,mCm①当 时, ; m1,m2,,n时, Pij1; ②当 i,j③当所以i1,2,,m,jm1,m2,,n时, Pij1146.

Pijm(nm)44m(nm); 点评:当总体中个体个数较多而差异又不大时可采用系统抽样。采用系统抽样在每小组内抽取时应按规则进行

15.某校有学生1 387名,若采用系统抽样法从中抽取9名同学参加中学生身体素质检测,若要采用系统抽样,则先从总体中剔除的人数为______名.【解析】由于1 387除以9得154余1,故应先从1 387名同学中随机剔除1名同学.答案:1 16.某校高中部有三个年级,其中高三有学生1 000人,现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85的样本,已知在高一年级抽取了75人,高二年级抽取了60人,则高中部共有______名学生.【解析】由题意知从高三年级抽取的人数为185-75-60=50人.所以该校高中部的总人数为700(人).答案:3 700

三、解答题

×1 000=3 17.今用简单随机抽样从含有6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的样本。问:① 总体中的某一个体a在第一次抽取时被抽到的概率是多少?② 个体a不是在第1次未被抽到,而是在第2次被抽到的概率是多少?③ 在整个抽样过程中,个体a被抽到的概率是多少? 111解析:(1)3,(2)3,(3)3。

点评:由问题(1)的解答,出示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问题( 2 )是本讲难点。基于此,简单随机抽样体现了抽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18.某中学举行了为期3天的新世纪体育运动会,同时进行全校精神文明擂台赛.为了解这次活动在全校师生中产生的影响,分别在全校500名教职员工、3 000名初中生、4 000名高中生中作问卷调查,如果要在所有答卷中抽出120份用于评估.(1)应如何抽取才能得到比较客观的评价结论?

(2)要从3 000份初中生的答卷中抽取一个容量为48的样本,如果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应如何操作? (3)为了从4 000份高中生的答卷中抽取一个容量为64的样本,如何使用系统抽样抽取到所需的样本? 【解析】(1)由于这次活动对教职员工、初中生和高中生产生的影响不会相同,所以应当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抽样.因为样本容量=120,总体个数=500+3000+4000=7500,则抽样比:

12022,所以有500×=8,3000×750012512522=48,4000×=64,所以在教职员工、初中生、高中生中抽取的个体数分别是8,48,64.125125分层抽样的步骤是:

①分层:分为教职员工、初中生、高中生,共三层.②确定每层抽取个体的个数:在教职员工、初中生、高中生中抽取的个体数分别是8,48,64.③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④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这样便完成了整个抽样过程,就能得到比较客观的评价结论.(2)由于简单随机抽样有两种方法:抽签法和随机数法.如果用抽签法,要作3 000个号签,费时费力,因此采用随机数表法抽取样本,步骤是:

①编号:将3 000份答卷都编上号码:0001,0002,0003,„,3000.②在随机数表上随机选取一个起始位置.③规定读数方向:向右连续取数字,以4个数为一组,如果读取的4位数大于3 000,则去掉,如果遇到相同号码则只取一个,这样一直到取满48个号码为止.(3)由于4 000÷64=62.5不是整数,则应先使用简单随机抽样从4 000名学生中随机剔除32个个体,再将剩余的3 968个个体进行编号:1,2,„,3968,然后将整体分为64个部分,其中每个部分中含有62个个体,如第1部分个体的编号为1,2,„,62.从中随机抽取一个号码,如若抽取的是23,则从第23号开始,每隔62个抽取一个,这样得到容量为64的样本:23,85,147,209,271,333,395,457,„,3 929.

第20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统计教案

件www.daodoc.com第七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七单元

统计

单元教材分析: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册教材与上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教材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兴趣。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单元课时安排:大约2课时第一课时

统计

(一)教学内容:课本P9

4、95。教学目标:

1、

学生在情境中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

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几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调查表、统计图、多媒体等。

教学设计:

一、兴趣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动物吗?谁想告诉大家你最喜欢什么小动物?

2、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的小动物都是非常可爱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只小动物,想知道他们是谁吗?(教师逐个板贴:小猫、小狗、小兔、小鸡)

3、大家喜欢他们吗?现在老师非常想了解在这四种小动物中我们班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多,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少?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就来统计一下我们班喜欢这几只动物的情况。

二、探索新知

、收集整理数据

(1)、请学生从学具袋里的四张动物卡片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张投在票箱里。小猫小狗小兔小鸡

、创设情境:小朋友你想不想自己做一份调查?、完成P97(2)天气情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出示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雪天的气象标记。)这几种气象标记谁认得?、这是一个地区11月份天气情况,出示97页第二题统计图:你们能帮助老师把这份结果用统计表表示吗?、学生活动。、展示统计表,并说说是怎么涂的?为什么涂半格?、分析统计表:从这份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得愉快吗?你学会了什么知识?你表现得怎样?

五、外延伸下课后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体育活动,完成95页的做一做。教学反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通过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的方法,1格代表2个单位。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进一步经历统计的过程,巩固对统计知识的认知。第二课时

统计

(二)教学内容:

P9

6、9

7、98。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单位)和统计表,能提出问题。

3、通过学生身边有趣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是重点。

2、进一步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是难点。教学准备:图、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让学生仔细观察,练习二十二1题图,你看到了什么?生:举手自由口答。

2、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学生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师生重点解决问题

3、小黑板除数统计表、统计图

学生在树上独立完成

上台展示并回答问题

师质疑: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生活应用

、出示97页2题(1)同桌观察理解(2)独立在书上完成

2、互相纠错评价,教师巡视辅导。

3、质疑: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开放实践

、p97页3题

4题(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统计。(

1、

2、3组做3题,

4、

5、6组做4题)

(2)展示师生互评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通过统计停车场每种车的数量,把解决问题和统计知识综合进来,巩固所学统计知识和解决问题,体验怎样收集信息。让学生通过数“正”字来收集信息。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去调查收集数据,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课

件www.daodoc.com

《数学统计教案模板.doc》
数学统计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