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短期支教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大学生短期支教注意事项

1、互动少---增加互动,多关注孩子们自己的想法;讲课过程中紧张、不自然,出现这样的情况容易导致镇不住场,

2、课堂易混乱---把焦点放在孩子身上;

3、语速过快---语速适中;

4、有需要道具或其他材料辅助的同学注意, 上课前必须确保这些东西的质量和效果,要考虑到场地的限制因素; (如音频、图片等要清晰,是否可以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听 到、看到等)

5、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在课前多思考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6、自身需要提高专业水平(比如,授课内容为如何写好演讲稿,老师本身就要体现出较高的写作能力,因为孩子 们会把我们当成这一方面的能手)

8、注意目光交流---可以扫视全班, 针对个别注意力不集 讲课内容要生动活泼---可适当添加故事,增加丰富

中的孩子可以多看看他们,不能只自己讲自己的内容;

9、讲课声音要大;

10、课程内容难度要适中;

11、当孩子们一时回答不出问题,而你要开始公布答案前,可以试着这样说: “我们来想想是不是可以这样“,不 要生硬的讲答案;

12、注意板书的书写;

13、注意每节课的内容不宜过多;

14、要抓住一切机会赞美孩子们, 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

15、不论是写板书还是带读时,身体始终要面向孩子们。不能一直背对同学;

16、要留心地下孩子们小声的回答,当你听到有小声回答的孩子时,应先鼓励他/她起来回答,再给予适当的赞美;

17、在准备讲课前,应先询问各个年级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程度,避免课程难度过难或过易,也可以准备两种 不同程度版本的教案; (六年级有上过英语课,但不够重 视;

七、八年级很重视)

18、遇到古诗等孩子可能知道答案的问题时,可以鼓励孩子们起来先回答,自己再说;

19、注意自己的台风,提高吸引力。

推荐第2篇: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

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

谢谢主席,大家好:听了对方辩友的陈述,我方表示,大学生支教的确对于社会存在着积极意义。但是回归到我们今日所论的大学生短期支教,那我们必需回归社会现实中。从短期支教这一概念看,短期支教意味着支教大学生来去匆匆,支教人员流动性大,带来的混乱局面更是使得许多地区苦不堪言。近期各个媒体上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带来的各方面“副作用”的声讨可谓是风生水起,据新华社报道,超过一半的校长表示不信任支教者,而社会上对大学生自身教学能力弱,环境适应性差,存在跟风现象,有的甚至是以此为自己的镀金手段等诸多负面评论更是此起彼伏。可见大学生短期支教在带来利的同时,更多的是产生了弊。下面我方将陈述以下理由:

首先,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弊大于利,近80%支教大学生在支教前没时间准备支教内容,缺乏准备给支教大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使他们无法适应从一个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站在三尺讲台难以开口 。支教地与原先生活环境相差甚远,大学生也很难在短期支教过程中调整状态适应当地生活。时间的损耗,心理的压力并不能换得一次好的实践经验,这岂不是得不偿失?而且在体制方面,大学生支教期间的安全,经济并不能得到很好保障。

其次,对于被支援地而言弊大于利。第一,被支援地教学秩序将受影响。 大学生来了,接待费用和时间不说,仅教学而言,虽然是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但是短期支教,大学生换了一批又一批,学校在不同的教学方式间来回往复,不仅不能形成一套新的模式,原先的模式也被打乱,并受到了学生质疑,教学质量直接受到影响。第二,被支援地学生的心理将产生大波动。大学生来了,也带来了新事物新观念,但对于贫困地的孩子来说,他们接触社会少,辨别能力弱,一般对于带来的新事物都照单全收,倘若大学生素质能力不够,那必将会有害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至少大学生的短期支教,与孩子刚建立感情就又要分离,在不断的合合离离中,对孩子们来说未尝不是种情感伤害,未尝不会影响到学习情绪。来来去去,兴师动众,合合离离,悲情伤感,到头来,亦未见实效。

大学生支教本为一大善事,但是在现有社会条件下,这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条道路依旧漫长坎坷,

由以上观点,我方坚持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

推荐第3篇: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一.定义

1.支教: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支教本来是某些个人或团体出于某种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自发进行的公益行为。

2.“支教活动”是针对教学环境差、又缺少老师的山区小学、福利院、聋哑学校以及农民工子女所在学校而开展的教育支援活动

它最早是一种单纯的个人或集体活动,其动机主要是出于一种理想的追求、道义上的责任感或是瞬间的震撼。 3.大学生支教: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毕业前的实习时间,或者应届毕业大学生毕业直接参加国家支持西部教育计划,到贫困地区的支援教育的行为。

4.利与弊:这个社会或者某个群体很需要大学生短期支教带来的好处,并且由大学生短期支教带来的坏处是可以避免的。

短期支教的时间:3年

二.角度

支教者,被支教者,当地的教育(当地的老师),社会效应

弊:

就是支教时间短,支教人员不固定,更甚是支教地点都不固定

1.孩子:孩子在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落差感;给孩子们带去了自卑,打搅了孩子们本来简单纯朴(无知)的生活;当满怀希望的孩子走进城市看到的却是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利益关系(大学的价值)时,大多数孩子面对的将是是希望的崩溃;少数孩子的成功并不能挽回大多数孩子的命运;(学习的意义,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及其家长对学习的认识,要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听进去,短期支教就有意义)

短期支教队员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影响到当地老师的教学完整性。

2.支教人:短期支教队员的目的不纯(大学生短期支教都是需要自己分担部分生活费车费的,有的甚至需要承担全部的相关费用)人员的更替以及支教时间短暂;毫无经验的新队员从老队员的经验里得到的恐怕少得可怜,于是一批批新老队员不断地留有遗憾;支教队员的安全也存在问题。

2.当地的教育(当地的老师):短期支教队员的前往给当地学校老师及孩子家长带来了太多的压力,支教员教课内容新颖(内容,可以教基础内容);孩子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容忽视,其家庭收入根本无法支付更高学历的求学费用有可能教育出糟糕的学生; 4,短期支教的功利化发展趋势:

(留守儿童得以托管,给当前社会解决了一个难题,同时对于输出支教队员的相关学校或机构,短期支教给其带来了不可预估的名声和资源)有物质上的帮助,力量有限,但微薄之力也是一份力量。

实例1:2009年实施了两年的北京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计划不再坚持,改为长期支教(当时“我们未来还是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赵凤桐表示) 实例2:网上一份调研结果表明,有78%的受教学生为大学生哥哥姐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感到遗憾和苦恼。→回乡支教,是可以改进的。

实例3:

2003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在财政部、人事部的支持下联合发起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一计划的开展为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正式化及规模化拉开了序幕。2005年教育部进一步提出了“继续把农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鼓励大学生到经济落后地区开展教育支援活动,7年间约有7万余名大学毕业生被动员到西部基层进行服务。 实例4:据《中国青年报》所登载的一篇调查报道数据显示,虽然95%的受教学校认同大学 1

生短期支教,并表示支教有效果,但同时有9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校方教学困难,8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受教学生上课会不专心,9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未受教学生会跟不上正常课程或有心理负担,这些都给学校接下去的教学造成压力,100%的学校担心受教学生的安全问题„„当课堂恢复到老样子,孩子们心理落差很大。 实例5:卢安克,德国汉堡人,从1997年至今,他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已经待了十年,辗转多处山村,过着城市中人难以忍受的简陋生活,支教十余年,持续关注中国留守儿童的的教育问题。

实例6:徐本禹,2003年延迟华中农业大学公费读研,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与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支教,因天涯社区的文章《两所山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而被中国人所熟知,后获选中国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

实例7:《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1月10日)董亚宁当时在是同济大学机械学院的研三学生,来自全国闻名的高考状元县——甘肃省会宁县,读大学时接受过浙江一位企业家的资助,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他在学习之余经常参与一些公益助学活动,后来专门成立了一个公益助学组织——“千里草助学计划”。董亚宁没有停留在调研阶段上,而是考虑如何能够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事实上,他所发起的“千里草助学计划”就一直在探索一种科学合理的短期支教模式。

“传统的短期支教选择地点往往是离家乡很远的贫困地区或是学校附近,而千里草助学计划模式选择了在回乡支教的理念下开展大学生短期支教。回乡支教就是大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甚至回到自己的母校开展支教活动。”董亚宁自己这几年都是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短期支教。“大学生支教的经费往往有限,而寒暑假回家的同时可以开展支教项目,一举两得;而且回乡支教的大学生都是当地人,可以用家乡话与孩子们沟通,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一种亲切感,很容易与孩子们交流,也容易得到家乡乡亲们和教师们的认可。”

而针对短期支教大学生志愿者缺乏培训和管理困难的问题,千里草助学计划模式运用了“太阳币计划”管理和培训大学生志愿者,设置各种任务,大学生志愿者完成任务后,将获得相应的“太阳币”积分,达到一定积分后方可申请参加短期支教或申请组队开展短期支教。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过滤”掉那些凭一时冲动加入的人——“农村的孩子伤不起,很多城市大学生不明白这一点,有些人还真是不去为好。”

董亚宁的团队还通过大量调研并请教专家,根据山区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特点,编写了一套《微笑成才五部曲》教材,分为自我认知、道德养成、智力培养、人生导引和探索实践五个板块,而且课时也符合短期支教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支教大学生还会把教材、教案以及教学理念留给学校的老师,并聘请骨干教师担任项目点负责人继续推广《微笑成才五部曲》,“原本作为服务对象的老师,将转换成提供服务者,将‘支教’继续延续下去。”2010年8月,董亚宁带队首次在陇南灾区土蒿小学、苇子沟小学、宋坪学校及南康学校开展《微笑成才五部曲》项目,又于2011年2月在甘肃会宁八里中庄小学、土门乡中心小学及八里陈去小学3所学校开展,项目期间邀请当地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老师、家长及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来,不论项目前期筹备、实施过程,还是后期保障机制,都相当顺利。“我们是设想把千里草助学计划短期支教模式打造成为一个连锁体系,从模式到内涵,构建统一的、标准化的模板,这样才可被更多的大学生短期支教团队复制。”董亚宁信心满满。

突破点:“大学生支教”是必要的,而其存在的问题是可以在不改变其“短期”及“支教”的性质下,通过制度规范解决的,因而大学生短期支教是利大于弊的。

依然有68%的受教学生在支教后认为学到了知识,并且有95%的受教学生表示喜欢大学生教学,

以上问题都属于客观问题,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更加科学的支教模式来得到改善,这里主要是指规范在支教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关于心里落差:我们可以改进:“入乡随俗”,我们可以尊重山区平时的传统教学模式,总之就是可以避免的。

农村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虽然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呈现出“鸡肋”乱象,但在中国乡村教育整体趋于衰落的情势下,这种支援方式无疑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治标难治本,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需要国家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改善乡村教育条件,使大学生“短期支教”自发地变成“长期支教”,扩充乡村教育资源,遏止其衰落的势头。只要安排的足够科学,考虑的足够充分,绝对是利大于弊,不管是对志愿者本身还是当地受教学生。

请那些对短期支教有偏见的人到大山里看看,看看他们需不需要我们的帮助,需不需要我们的关怀,需不需要我们的支教。就算我们的支教活动的确不该开展,那也请你关注一下山区,给他们捐点书,捐点衣服,捐点爱心。这次我觉得唯一的遗憾就是送给孩子们的东西太少太简陋了。(长期支教:可操纵性不强)

现状是:要建长效机制,面临着资金匮乏、难以和当地长期合作等诸多机制限制 每年全国有数以千计的大学生利用长假进行支教工作,他们的活动大都集中在10天至20天内。

大学生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偏远地区,把五彩缤纷的梦想种进孩子们的心里,获得了当地师生的赞誉。

实例:林芸生是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的大二学生。他说:“回去之后,我们计划联络其他院校的法律院系,由他们每年来完成‘接力’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努力将学生们支教过的学校发展为实习基地。今年7月,在学校的支持下,该校生命科学学院与湖北省麻城市教育局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北师大将在麻城县建立暑期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暑假,学校都会派出一定数量的学生到麻城参加教学实践活动,麻城当地则将为大学生们的支教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成立于今年3月的中国大学生志愿支教基金,是本次新疆支教活动的组织者,立志要在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取得突破。仅对新疆支教,基金就提出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计划:在未来5年内,选派1000名大学生,志教100所新疆中小学,资助2万名新疆中小学师生等。“尽管这次支教新疆还有些不足,但是这毕竟只是开始,我们最终要建立的是‘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长效化’的志愿支教活动。”基金秘书长傅道迅说。

而在该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齐维京看来,每年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去各地支教,还能起到一个信息中介平台的作用。

齐维京认为,每年为数众多的大学生支教队伍,深入老少边穷地区,如果仅仅从事短时间的支教活动,将不利于最大化地发挥支教队的作用。“这么多学生花了那么多精力、那么多钱,舟车劳顿地下到最基层,我们是否可以更充分地挖掘他们这一趟的价值?”齐维京说。

志教基金依此提出了“整合”的概念。齐维京介绍说,该基金将致力于改变“各自为战”的状态,不仅整合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支教资源,也要整合被支教地区的资源,使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效益最大化。“总而言之,我们一方面资助和帮助全国各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一方面要通过资助、授课、长期联络等多种方式,照顾和关爱当地师生。”

1.出发点不能定性全部。短期支教对志愿者也是有一些好处,只要团队的领导者或者说倡议者的目的是纯粹的,并且可以对团队成员的支教行为加以严格的规范,不管支教队员的目的

是否纯粹,只要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并能在约束下做好一个支教老师该做的事,带去正面的能量,那我们又有什么好强求和质疑的呢?因此这就要求团队具备一定识人的能力,能够在选拔过程中尽可能的把机会让给那些真正热心公益同时又有能力的同学。不管你目的如何,至少你去了。如果你肯全力以赴去完成这个任务,去认真做调研、备课、与学生交流相处、上好每一堂课,你就完成一次好的支教。

2.没有人会否认保持长期教育关系的好处,但是对于支教来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些人借此来抨击支教无用,媒体也经常报导一些长期支教的大学生来树立榜样。

支教活动:以在校大学生为志愿者、农村中小学生为受助对象的短期互动型公益项目,以大学生短期支教为代表,也包括乡村冬夏令营、乡村学校或社区寒暑假读书会等其他形式。这项目一直以来,“旁观者”的批评声和“行动者”的反省声都不绝于耳,但却始终顽强生存乃至蓬勃发展。

此类项目的更重要的受益者,是大学生志愿者,而不是乡村的孩子们。由于体制和方向的问题, 大学生在现有框架下的任何努力和坚持,都不能弥补他们在国内接收高等教育缺失掉的环节。而公益和志愿者精神,我以为乃是让大学生涯得以完整的一剂“良药”。公益和志愿者精神,只能通过实践去习得。在公

益行动中,大学生将更加懂得爱与被爱、懂得现实与理想、懂得纯真与感动、懂得责任与坚守、懂得团队与宽容。

1899年时,美国的高中以上学历者仅有10%,正是通过积极参与慈善公益和各类志愿活动,成长起大量的管理和领导人才,为美国这个超级强国百年来的发展和成就提供了骨干力量。无论大学生们参加何种形式和内容的公益项目,不管这个项目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不论这个项目的时间是长是短,只要他们是自愿和志愿的,都值得大声赞扬,都应当尽力呵护。 大家都知道美国最成功的支教类公益组织,很可能也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支教组织是为美国而教。虽然独立调查明确显示,“为美国而教”的志愿教师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但诸多媒体最常用(可能也是“为美国而教”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评价却是:“为美国而教”的最大影响不仅仅在于它为美国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输送了一两万教师,更重要的是它为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社会责任心和有领导能力的骨干。 连“为美国而教”这样系统化的长期支教项目,更重要的价值都在志愿者自身,更何况寒暑假支教、夏冬令营这种短期项目!

人对了,世界就对了。这是企业乃至各类面向成人的培训中,培训师常常喜欢引用的一个故事,如下:有个牧师苦苦思索隔天的讲道内容,5岁的小儿子在旁边不断要求爸爸陪他玩。于是,牧师拿出一张印有世界地图的报纸,撕碎并嘱咐孩子拼好粘起来。10分钟后,孩子兴高采烈地跑来说拼好了。牧师十分惊讶,一个5岁的孩子怎么有认识世界地图的能力呢?只见孩子分得意地说:“很简单啊,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像,所以我就把纸翻过来。人对了,世界就对了。”牧师顿觉豁然开朗,第二天他讲道的题目就是“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哲理故事,因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总是会遇到这种一体两面的问题。大学生短期支教类公益项目,大学生的成长和农村孩子的成长(以及学习和教育等更系统性的问题),就是一体两面。有一个远比大学生短期支教有名的多的一体两面问题。亚当斯密在自己的经济学开山之作《国富论》中,最著名的论断是:

在自由市场中,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就是经济学的一体两面问题。马克思倡导优先解决公共利益,并试图以此带动个人的幸福。而亚当·斯密,在理性洞察了“人性”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法,并以此奠定了现代资本主义繁荣和富强的基础。 (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以为与斯密的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老子、斯

密和牧师的儿子,用他们面临的问题去跟大学生短期支教类公益项目做类比,并不十分恰当。但我以为,当人们面对一个异常复杂的一体两面的问题时,选择简单的一面,然后长期专注于此,才真正有可能解决简单一面的问题,并且同时也(出乎意料之外的)把复杂一面的问题解决了(或者至少向解决方向大大推进了)。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世界”。我因此也特别相信,在大学生短期支教(或者冬夏令营)的公益项目上,只要大学生“”了,农村的孩子就“对”了;大学生成长了,农村的孩子必然就成长了;大学生真心的努力了、付出了,农村的孩子就得到了;大学生只需做到无愧于心,农村孩子的阅读问题、学习问题、教育不公的问题,就又向着最终解决迈出了一步。 你们其实不必要反复纠结于“短期支教究竟意义何在”,“我们出于爱心的公益实践会否给孩子们带来伤害”,“面对如此复杂真实的农村教育问题我一介书生的小小行动真的有多大作用”„„等等这样的反思。正如在自由资本主义的社会中,一个以正当方式追求个人利益最优的人,不必反复纠结于“我的行为是否伤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一样。你们也不必过度拔高自己行动的短期意义,认为“我们就是要直面和挑战农村教育的极大不公,为中国教育的变革发挥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光和热”。其实大学生某种意义上就是那个牧师5的孩子吧,世界地图的确是目标,但我们当下先解决自己最熟悉的问题,同时获得成长、种下公益志愿和解决教育不公的种子,这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会长大,会开花结果。大学生短期支教或冬夏令营,许多时候都有各类主题的,有推动阅读的、有面向乡土教育的、有音体美学习类的、有倡导“全人”教育的。这些主题设定都很好,但你不能说,因为我们机构专注于这个(素质教育的)主题,所以我和你提到的大学生公益项目不一样,我们的主要受益对象就是农村孩子。从小道理上,我以为这样的主题设定有助于你们的项目做的更专业、更有成效,更有助于一体两面“难”的一面问题的解决(至少不会做“应试教育”的帮凶)。但从大道理上,不论你的主题是什么,大学生的成长都是一体两面的“简单”一面,都应该放在第一位。 理解了我的思考,才能更好定位和设计项目,才能更恰当设定可以达成的目标,才可以让农村孩子们更开心更有收获,才能让大学志愿者们更加坦然自己的选择,才不为网上旁观者冒充农村孩子炮制的虚假批评所吓倒。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是否会(因为失误或支教时间过短)而伤害当地孩子,梁晓燕老师有过个说法,我很推崇:(大意是)大学生志愿者有这种想法,表明你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其实,在孩子的成长当中,你没有你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我想特别补充一点的是,当你不小心表现的不完美,甚至有一些失误时,你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没有那么重要;而你如果尽力而为了,用真心去做这件事(短期支教),孩子会感觉的。如果你表现的更加优秀一些,不经意在孩子的心目中创造出了(哪怕只有一个)精彩瞬间,这瞬间会变得永恒,对你,对孩子,都是如此。改变一个生命,时间的长度不一定可靠。许多时候,一天、一小时、甚至一分钟,真的能够创造奇迹,这就是“永恒瞬间”的价值。是否能在短期支教中创造“永恒瞬间”,最重要的不是专业、不是技巧,而是爱和真诚

推荐第4篇:短期支教美术教案

软笔书法

一、什么是软笔书法

1、学点小常识

我国古代文房四宝是笔墨纸砚。在我国,创造毛笔的历史已经有五六千年了,毛笔的笔头一般都是兽毫做的。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书法家,例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修等。

2、教你来握笔

大家普遍采用的是五字执笔法,也叫“拔镫法”(图1)。五字执笔法将执笔的方法及五个指头的职责作用概括为五个字,即:擫、押、钩、格、抵。

二、我们一起动手写

1、双钩临摹

2、单钩临摹

三、大家秀一秀

1、让学生准备好的双钩、单钩书法空白纸,学生按字帖临摹,教师巡视,并作讲解指导。

2、对学生就书写要领进行指导,注意行笔,避免学生做粉刷匠。

3、将学生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学生之间相互评比。

水墨画

一、水墨画你知多少

1、学点小常识

我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绘画作品,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清•郎世宁《百骏图》、徐悲鸿《奔马图》等。我国著名画家有郑板桥、张大千等。

2、教你动动笔

水墨画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我们画画时候行笔分为中锋和侧锋。

二、我们一起动手画

1、画虾头、胸、虾枪(如图1,2,3),再由前向后侧锋画虾枪两侧的平衡器。

2、画虾腹(如图4)。用笔顿出弧线,要前大后小,节节相连。最后拉下画虾尾,紧贴虾尾两侧画两个尾翼,虾腹六节可以简化为五节。

3、画虾腿和足、钳(如图6),在虾腹下面画五个后腿,在虾胸底部从后向前快速画三条步足。在头部三分之一处,由里向外画第一节虾臂,由前向后画第二节,有钳子的第三节略粗,钳子略向里弯。

4、画胃肠、眼、须(如图7),趁墨未干时由头到胸的末端,画出由粗到细的肠,在头部平衡器后边点写眼睛,六条长须一对向前伸,略向外弯,中间一对也是向后弯曲。

三、大家秀一秀

1、学生自己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2、将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学生互评。

简笔画

一、看看几何图

1、学生列举常见几何图形。

2、教师总结一般常见几何图形:圆、三角形、矩形等等。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何图形。

二、脑洞大开

1、让学生猜想几何图形都能创作出什么画。

2、教师对几何图进行再创作。

三、大家秀一秀

将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请学生回答自己喜欢哪个作品,其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教师作总结。

折纸

一、认识折纸艺术

1、背景小故事

西汉时期我国已有纸张的出现,折纸艺术也开始在民间流传。折纸艺术起源于中国,后来传入日本,并流行起来。

2、折纸小技巧

基于环保的因素,我们主张废纸重用。可以是杂志内页或使用后的花纸。发挥自己的想象基于各种基本折纸形状折成各式各样的动物等实物。

二、我们一起动手折

三、大家秀一秀

1、教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折出自己喜欢的作品。

2、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应该怎么折。

3、将学生作品展示到黑板上,学生相互评价。

树叶粘贴画

一、什么是粘贴画

1、学点小常识

我们利用不同颜色、形状的树叶拼贴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利用身边的东西来装饰美化生活。

2、粘贴小技巧

(1)勾画出贴图的草稿。

(2)拿出树叶看其形状可以摆出什么部分。 (3)发挥想象裁剪并粘贴树叶。

二、我们一起动手贴

1、勾边

2、剪树叶贴

3、平整贴画

三、大家秀一秀

1、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想要完成的图案并勾勒。

2、学生剪出基本形状并贴好,教师给以指导。

3、学生作品相互展示,相互评比。

推荐第5篇: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弊分析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弊分析

反方: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

短期支教是指社会机构、学校机构、学生社团所组织在一段较长时间(本调查中指低于一个月)内规律进行支教活动,此类支教具有一定的组织性,支教的时间、次数、地点一般是固定的。

1、支教者动机问题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大多数大学生支教者都将奉献爱心,为支教地儿童带去希望作为自己参与支教活动的首要目的,其次才是为了丰富自身的阅历,完善自我。但是,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的功利性正在不断加强,这一问题在短期支教中尤为突出。许多学校社团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些缺乏责任心的大学生参与支教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能够在简历上多添一笔。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使得社会对当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开始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

2、支教时间问题

支教时间短、选取时间段尴尬是大学生短期支教中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短期支教多将时间安排在寒暑假,周期多为10至20天。在时间点上,被支教地学校已处在放假状态,如若要求学生继续接受教育显然是不合理也不现实的,所以说能接受到教育的孩子其实数量有限且不固定。另一方面,支教周期过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被支教者可以得到的知识以及技能上的提升微乎其微,支教者所能做的最多的也就是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输入新的观念,但其影响毕竟有限。

3、支教活动延续性问题。

大多数短期支教活动在结束后即与被支教地失去了联系,不再有后续的交流,这使得活动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因为大学生对支教地孩子的影响有限,如果不能使之保持长时间的交流与接触,譬如简单的书信往来,那么那些曾经接受过支教帮助的孩子很难在今后的成长中接受良好的引导。

4、支教者的素质及技能问题

大学生支教者在知识储备上已完全胜任教学任务,但是,在教学技能上,大多数的支教者都缺乏经验,所以极易出现课堂混乱,学生难以管理的问题,使得教学质量的得不到保证。同时,支教组织者在课程安排上的不科学与不合理也会导致支教效果的不佳。另一方面则是个别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低下,在支教当地留下不好的印象,使得被支教地产生反感情绪。

5、支教资源分配问题

由于资金、地域等限制,许多大学生支教团队在选择支教地时并不是将最需要支教的地点放在第一位,而是选择愿意接受支教,又便于自身开展支教活动的地点开展活动。这样一来,就极易造成支教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往往是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得不到支教帮助,一些并不需要支教的地方却成为支教团组织者积极联系的对象。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上面所提到的支教功利性目的也存在一定关系。

6.支教必要性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受支教地对于支教团体的到来都表示欢迎,尤其是有些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根本没有必要接受大学生支教,对大学生支教的态度比较淡漠。

从大学生本身素质和支教动机进行分析。

1,大学生没有教学经验,非专业,上课力不从心。很多大学生都有投身支教事业的意向,却并没有充分的了解支教的具体情况,不了解究竟要付出多少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很多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都是在课堂上获取的,传统死板,并没有社会实践的经历,对教师行业也不够了解,自己知识都掌握的不够就去教书育人,多少有些牵强。课堂成了实验室,学生们成了试验品,由此看来空有一腔热血和一颗真心远远不够。

2,大学生很难融入到学生群体和周围环境中,交流共同成问题。由于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语言不通等不同原因,大学生支教往往会出现即使在乡村学校教书,也没法跟学生有深入交流,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由有新鲜感到厌倦,态度上的难以转变使一些大学生把支教当成了一次乡村旅行,无法消除隔阂全力融入,甚至自身有潜在的优越感,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太高。

3,跟风现象严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动机模糊。一些大学校园里组织的支教活动往往是报名参加,一些大学生因为新鲜感就从众加入,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导致支教的人员鱼龙混珠,素质参差不齐,教学内容无法全面掌握,对纪律的不了解,也给团体的统一管理带来不便。

二、在被支教的学校和学生心理方面分析。

1,从学校方面来说,接待大学生志愿者几乎成了每所小学校长的头痛之处。有大学生要来支教,盛情难却,大学生来了,热热闹闹来了一星期,接待费用和付出的接待时间不说,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少之又少,新的知识和教学方式倒是有所得,但大学生走后一切又恢复原状,学生在一批批的大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方式之间来回往复,手足无措乱了阵脚,又对原有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产生了质疑,教学效果自然不必言说。

2,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贫困地区的学生接触社会少,单纯质朴。大学生带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对没有辨别能力的小学生来说一般都会囫囵吐枣照单全收。大学生对他们来说是新事物,他们既用崇敬的眼光看待又有模仿学习的心理,如果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不够,不能做到好的表率和带头作用,学生们接受到的新思想和观念扭曲,对学生心理发展未必有益。另外,这些“流水的兵”总是来了又走,走了有来,长此以往,学生心里会有本能的排斥心理,感情受到了伤害。

支教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归为以下六类:

① 支教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体现在:高校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对支教活动缺乏宏观统筹,没有做到按需分配。缺乏对支教的必要的激励机制。支教社团的管理问题,如没有严格进行支教志愿者的选拔与培训,支教前与受援学校的联系沟通不当,没有做好志愿者与受援学校的桥梁工作。支教社团新老成员之间缺乏支教经验的传递。在支教中,缺少对支教工作的组织管理跟踪评估,负责人缺乏及时调整支教活动的措施。

② 短期支教时间短与轮换制的问题。体现在:支教时间短,人员更换频繁。蜻蜓点水式的短期支教毫无效果,反而导致受援学校的不配合。轮换制造成教学不稳定,加大了学生的适应困难。只能简单的解决受援方一时的困难,无法根本解决问题。一次性支教等支教严重缺乏连续性。

③ 支教教学方面的问题。体现在:志愿者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没有完善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没有连贯性。教学中忽略细节。扰乱正常的教学进度。不能掌控课堂。缺乏对自己和他人授课方式的思考总结。

④ 志愿者的支教认知问题。体现在:缺少对支教的全面认识,盲目乐观或担忧。缺乏与当地老师的联系沟通,对当地教育情况不了解。缺乏一定的领导能力,容易被突发事件影响整体的教学计划。极少部分的志愿者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小部分志愿者支教动机(如学分、旅游、简历)不纯,缺乏社会责任感,将支教形式主义化、功利主义化。志愿者的某些不良行为甚至可能影响到学生。 ⑤ 受援学校的问题。体现在:学校不重视、不配合,有戒心。不想让志愿者占用课堂时间。受援学校学生瞎起哄,一味的追求娱乐新奇而忘记了支教的意义。

⑥ 支教经费问题。体现在:志愿者需要自己支付一部分甚至全部经费,影响支教热情。

海市蜃楼与循序渐进;‘

推荐第6篇: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分析

2016学年暑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小组方案

调查报告题目——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分析—基

于“光明行”江苏支教团暑期支教的调查

一、调查背景

目前,我国仍然存在明显的教育不公现象,由于地域、经济条件、民俗观念等限制,许多身处教育落后地区的孩子并不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这一现状正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较为活跃的一个群体,就是当代大学生。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团体正投入到支教这一公益事业之中去。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短期支教成为大学生支教的主要形式之一,即主要利用寒暑假等相对集中的一两个月开展支教活动。

支教本身是对社会和支教者都有益的一项活动,它让青年学生在支援了当地教育的同时,对中国国情,尤其是农村教育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然而,我国目前的支教事业还不是很成熟,尤其是大学生短期支教行为的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目前对这一活动的调研也比较少。社会上也存在对其支教动机、支教意义、支教效果、后续影响等的质疑声。同时,大学生支教团体本身也可能存在组织成熟度、成员素质等问题。只有对这些客观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认清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才能推动我国支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光明行”江苏支教团是由南京多所高校学生志愿者组成的一支暑期支教队伍,于今年在江苏省展开了支教活动。该团队的志愿者均是来自南京各高校的优秀大学生,团队的组织和运行由学生完全独立承担,是一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短期支教团队。我实践小组成员作为其中一名志愿者,跟随支教团来到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大兴中心小学,进行了为期20天的支教活动,我们小组部分成员也跟随支教团进行了一天的支教体验活动,并在当地开展了我们的实践活动。

二、调查意义

我实践小组开展本次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支教过程,深入接触大学生支教团队,全面了解支教方与被支教方,以及社会大众的看法,希望能加深对目前我国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了解。我们会总结出目前存在问题,给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以期给大学生支教团队一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支教活动。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调查能给大学生朋友,乃至整个社会一些思考,思考一下什么样的支教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怎样才能不断提高支教水平等问题。只有在实践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我国支教事业才能不断发展。

三、调查计划(详见小组实践方案)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分为南京高校大学生支教团队、支教地学校、学生及家长、社会大众三个方向,对每个方向都会有对应的问卷与访谈。

调查方式:本次调查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相结合,具体方式包括实地体验、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访谈三种,其中,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要方式。

人员分工:

四、调查过程与结果

(一)相关资料

(二)支教体验

(三)问卷调查

为了确保本次实践调查活动中所收集数据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得出更为真实的结论,我们小组从支教团队、被支教方(包括当地学校的学生与家长)、社会大众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得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对于支教团队的问卷,我们主要通过网络发放的形式开展(事先已获得联系方式),共发放问卷 份,收回 ,回收率100%。对于被支教方的问卷则主要是在“光明行”支教地完成,共发放问卷 份,收回 份,回收率 。对于社会大众的问卷则是以上两种形式皆有,并将范围扩大至调查小组成员家乡,共发放问卷 份,收回 ,回收率 。下面是问卷(详见附录)调查的结果整理和分析。

1、支教团体问卷

2、被支教方问卷

3、社会大众问卷

(四)实地采访

与问卷调查相配合,我们小组还分别对本次调查中的三个对象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其中,为了更好地采访大学生支教团体,我们小组特地参加了今年6月在南京召开的“2011首届南京公益展示会”,对参展本次的南京各高校支教团队,包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手拉小手”支教团、南京审计学院“印象西部”社团、南京师范大学“健康中国”协会、南京大学“光明行”江苏支教团进行了采访,并记录了联系方式,为接下来的问卷调查提供方便。对于被支教对象和社会大众的访谈则集中于跟随“光明行”支教团队体验支教期间完成。下面是访谈部分的总结。

1、支教团体采访

在对各学生支教团体进行采访后,我们发现采用寒暑假短期支教这一模式还是比较普遍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学生平时忙于学业和校园活动,没有精力开展支教活动,另一方面学生组织能力有限,还不能够很好地策划长期的支教活动。 各支教团体在支教动机的回答支教动机这一问题时,都将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放在了第一位,同时也强调了锻炼自身能力,提升自我的重要性。在团队成员选择上,支教团队普遍更倾向于外向开朗的学生,并强调支教者的多才多艺和个人魅力。大多数社团对于以往支教效果感到满意,认为自己的努力对被支教者有较大的帮助,也表示会继续支教事业。但是,一些社团也反映支教活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支教的效果和自我预期存在差距,受支教当地对支教团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个别支教者动机不纯、责任心不强等问题。

2、被支教方采访

在跟随“光明行”江苏支教团进行支教体验期间,我小组成员对支教地的校方、学生以及家长进行了采访,了解了他们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看法与意见。首先是校方对支教团体的到来表示欢迎,接受采访的老师说,虽然他们小学条件不算太差,师资力量也足够,但是学生的暑期生活比较单调,学校也没有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活动,“光明行”支教团体的到来,丰富了该校学生的暑期生活,帮助学生们开阔视野。学生们对于支教团的到来也感到十分新鲜,许多孩子自愿报名来学校上课,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暑假“上课”存在抵触。当问及孩子们对于支教课程的感受时,很多表示所上的课和以往的课“不一样”、“更有意思” “开拓了视野”。孩子们还说,大哥哥大姐姐都很友善和蔼,很关心他们,觉得他们多才多艺,很崇拜他们。此外,在走访3位学生家庭过程中,我们也听到了来自学生家长的声音。家长们对于大学生的到来表示欢迎,认为孩子能接触到大学生对孩子成长有利。但有些家长觉得当地教育已足够,不需要“支教”。对于支教时间,家长们表示理解,但也指出,时间短,效果的持久性就会差。

3、社会大众采访

我们小组5人分工,共随机采访了10位社会大众。首先,所有人都对大学生支教表示支持,认为这体现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当问及是否担心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存在不良动机时,大多数民众表示出对大学生们的信任,认为大学生的素质较高,思想觉悟较高,对他们表示理解。但也有人认为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浓厚,不排除某些大学生以支教为自己牟利。关于短期支教这一形式,很多人表示理解,理由是大学生还是应以自身学业为重。而关于支教效果方面,大多数人认为肯定有效果,“对孩子有好处”,“能激发孩子学习动力”,但是对于这些良好影响的持久性存在一定质疑。有人还提出建议,希望大学生们能利用课余时间到高校附近的学校与在校学生展开互动。

总的来说,在对以上三方面对象的实地采访中,我们获得的积极信息多于消极信息,这表明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益处还是很大的,各方面对于支教抱有积极的支持态度。但其中反映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值得我们深思。

五、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亲身体验支教活动和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虽然十分活跃,益处明显,但是也存在问题不少。下面是对其中较为集中的几个问题的总结与分析。

1、支教者动机问题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大多数大学生支教者都将奉献爱心,为支教地儿童带去希望作为自己参与支教活动的首要目的,其次才是为了丰富自身的阅历,完善自我。但是,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的功利性正在不断加强,这一问题在短期支教中尤为突出。许多学校社团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些缺乏责任心的大学生参与支教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能够在简历上多添一笔。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使得社会对当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开始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

2、支教时间问题

支教时间短、选取时间段尴尬是大学生短期支教中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短期支教多将时间安排在寒暑假,周期多为10至20天。在时间点上,被支教地学校已处在放假状态,如若要求学生继续接受教育显然是不合理也不现实的,所以说能接受到教育的孩子其实数量有限且不固定。另一方面,支教周期过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被支教者可以得到的知识以及技能上的提升微乎其微,支教者所能做的最多的也就是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输入新的观念,但其影响毕竟有限。

3、支教活动延续性问题。

大多数短期支教活动在结束后即与被支教地失去了联系,不再有后续的交流,这使得活动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因为大学生对支教地孩子的影响有限,如果不能使之保持长时间的交流与接触,譬如简单的书信往来,那么那些曾经接受过支教帮助的孩子很难在今后的成长中接受良好的引导。

4、支教者的素质及技能问题

大学生支教者在知识储备上已完全胜任教学任务,但是,在教学技能上,大多数的支教者都缺乏经验,所以极易出现课堂混乱,学生难以管理的问题,使得教学质量的得不到保证。同时,支教组织者在课程安排上的不科学与不合理也会导致支教效果的不佳。另一方面则是个别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低下,在支教当地留下不好的印象,使得被支教地产生反感情绪。

5、支教资源分配问题

由于资金、地域等限制,许多大学生支教团队在选择支教地时并不是将最需要支教的地点放在第一位,而是选择愿意接受支教,又便于自身开展支教活动的地点开展活动。这样一来,就极易造成支教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往往是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得不到支教帮助,一些并不需要支教的地方却成为支教团组织者积极联系的对象。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上面所提到的支教功利性目的也存在一定关系。

6、支教必要性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受支教地对于支教团体的到来都表示欢迎,尤其是有些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根本没有必要接受大学生支教,对大学生支教的态度比较淡漠。

六、建议小结 对于上述大学生支教过程中产生问题进行总结后,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还不够完好,许多方面需要改进,为此,我们小组在参考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1、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摈弃功利心,真正将支教当做公益事业来看待。

2、大学生支教者要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在支教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形象,为学生做榜样。

3、支教组织者注重对大学生教学技能的培训,实施支教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以确保支教效果。

4、支教组织者更为科学合理地选择支教地点,提高支教的有效性。

5、增加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的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出有效的支教模式与方法。

6、增强短期支教的后续工作,支教团体与被支教地保持长期联系。

7、探索大学生参与支教的新模式,以克服短期支教弊端。

8、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法规,使大学生支教规范化,保障支教大学生权益。

大学生支教作为我国支教事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正在为改善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状况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对于大学生支教的探索,能够帮助其更好地完善自身建设,使这一群体不断走向成熟,最终达到支教的制度化、规范化。希望我们小组的本次调查,能够对改善当前大学生短期支教状况有所帮助。

七、附录

附录一:针对大学生支教团队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我们是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09级的学生,现在正开展关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的社会调查。以下的问卷时我们专门为大学生支教团体设计的,希望您能接受我们的调查,如实完成问卷。谢谢! .你们组织支教的目的是什么?(多选题) A.锻炼自己,丰富社会经验

B.帮助贫困儿童

C.给那些想帮助贫困儿童提供机会 D.其他---------------------- 2.你们觉得同学支教的目的有哪些?(多选题) A.帮助贫困儿童

B.锻炼自己,丰富社会经验 C.跟风

D.其他---------------------- 3.一般支教的效果如何?(单选题)

A.很好,同学们的学习都有很大提高,师生感情也很好 B.一般,提高不多,但师生感情不错 C.没有效果,师生感情不错 D.没效果,师生间也没什么感情

4.除了支教,你们还做过其他帮助贫困儿童的事没?(多选题) A.为贫困儿童筹集捐赠财物 B.向社会呼吁帮助贫困儿童

C.建立联系,为他们解决各种问题

D.其他------------------------

E.没有做过 5.对于支教同学,你们有什么要求?

6.对于支教,社会有没有给你们提供什么便利?如果有,是哪些?

7.在支教过程中,学校、家长和学生是怎么看待支教的?

8.组织支教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9.您觉得大学支教现状有哪些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附录二:针对被支教方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我们是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09级的学生,现在正开展关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的社会调查。以下的问卷时我们专门为接受支教服务的学生和家长设计的,希望您能接受我们的调查,如实完成问卷。谢谢! 1.您的孩子曾经接受过类似的支教吗? A.有

B没有

2.您 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这次暑期培训吗?

A 愿意

B不太愿意

C非常不愿意

D无所谓 3.您认为大学生假期支教的安排合理吗? A 合理

B、不合理

C、无所谓 4.您认为被支教多长时间合适?

A.半个月左右

B.半个月到一个月

C.一个月到两个月

D.长期支教 5.您的孩子最需要哪方面的辅导?

A.语数外文化课程

B.美术音乐舞方面

C.思想方面 6.您觉得支教团体及志愿者负责任吗?

A.很负责

B.一般

C.不负责 7.您觉得自己的孩子在支教中有所收获吗?

A.有,收获大

B.有,但不明显

C、收获不大 8.您的孩子经过支教辅导,在什么方面有最显著的变化? A.学业成绩

B.性格

C.生活常识 9.您对支教团体的态度是什么? A.感谢

B.排斥

C.无所谓

10.您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也成为支教团队的一员吗? A.希望

B.不希望

11、请您简略谈谈对大学生支教团体的印象

12、请您为大学生支教提一点建议,谢谢!

附录三:针对社会大众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我们是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09级的学生,现在正开展关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现状的社会调查。以下的问卷是我们专门为社会大众设计的,希望您能接受我们的调查,如实完成问卷。谢谢!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 您的职业:

A农民

B.工人

C.学生 D.个体户

E.企业管理者

F.其他------- 3.您对支教的了解程度:

A.仅仅是听说过,没有注意过此方面的的新闻、政策、文献等

B.未参加过,但周围有参加过的亲戚或朋友

C.参加过,并且切身体会过 4.您支持支教吗?

A.非常支持

B.支持

C.无所谓

D.不支持 5.您认为哪些地方适合支教 (可多选):

A.我国西北部

B.东部地区较落后的农村

C.灾后恢复生产的地方

D.离家较近的、相对落后的地方

E.哪里都行,只要当地接收

6.当代大学生在您心目中的形象(可多选):

A.热情阳光 B.充满爱心 C.吃苦耐劳 D.功利心强E.自私F.不能吃苦G.自负,好高骛远 H.死板 I.其他

7.您认为大学生支教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A.奉献爱心,服务社会

B.丰富个人阅历,增加社会经验

C.充实履历,为升学求职增加砝码

D.感觉有趣,顺便旅游

E.社会需求,结交朋友

F.其他-------- 8.您认为,大学生应选择什么时间支教? A.周末,这样更具连续性

B.节假日,充分利用时间

C.寒暑期,帮助渴望求知的孩子们

D.长期支教

9.在您看来,那种形式最适合给孩子们授课?

A.课堂上借助课本,给孩子们讲述一些基础知识

B.以引人入胜的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讲讲授

C.通过游戏和孩子们交流以及知识讲解

D.结合孩子们所熟悉的身边生活与孩子们互动讲解如何教,与自己专业对口 10.您认为短期支教对大学生的影响或作用:

A.非常不适合大学生,浪费时间精力,应该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

B.不适合,对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提高没有较大帮助

C.无所谓,短期支教对大学生可有可无

D.有益的,但在实际活动中效用有所折扣,为其以后找工作服务

E.非常有益,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1.您认为短期支教对受援学生的影响或作用

A.由于文化、年龄等差异,部分志愿者动机不纯,受援学生可能被大学生的某些行为误导

B.支教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浪费受援学生的假期时间,使他们没时间备考或享受童年或帮助家务

C.可有可无,受援学生得不到实质性的帮助,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

D.非常有益的,对他们以后的理想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12.您认为短期支教对农村教育的影响或作用:

A.浪费资源。扰乱农村教育自身的发展进程

B.微乎其微,由于短期支教时间段、人员更换频繁,只能简单的解决受援方一时的困难,无法解决其根本问题

C.为农村提供了优良的教育,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对改善农村教育有很大帮助 13.您认为支教中谁才是真正的受益者以及原因:

A.大学生本人

B.被支教学生

C.两者都有

原因:

14.您认为支教存在的问题:

A.大学生与孩子们的交流不深,仅限于课堂

B.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经验

C.孩子们不配合

D.支教地教学设施不完善

15.您认为该下列那条建议最能完善短期支教政策?

A.完善对支教大学生的管理措施,加强对支教大学生的相关培训

B.高校、受援学校及相关部门重视短期支教,积极配合支教大学生

C.完善对支教大学生的激励措施,激励更多大学生前去支教

D.加大支教的宣传力度,号召更多的大学生进入支教的行列 16.您对大学生支教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八、参考文献

推荐第7篇:短期支教策划

2009年寒假农研会赴兰考县官寨村支教策划书 一, 活动时间:2009年1月日——1月20日

二, 活动背景:由于国家的应试教育体制和农村教育水平相当对落后的原因,许多农村小学只开设

了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教育方向不免有些偏颇,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智”上,而在“德”和“体”方面的教育有一定的缺失。这种现象无疑会对孩子们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对孩子潜能的激发有一定的阻碍。

三, 活动目的:通过对孩子们在音乐,美术,体育,道德,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多方面的

兴趣,激发他们的潜能,充分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加强对其在道德方面的教育,以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全面的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且在支教过程中锻炼我们自身的沟通与实践能力,为新农村的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四, 活动理念:我们要坚决恪守“关注三农,服务三农,提高自身素质,弘扬社会责任”的社团宗

旨,实践“团结,向上,求真,务实,创新,有为”的行动理念,加强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五, 支教人员构成及课程安排

人员:刘烟(汉字奥妙,英语,故事)魏玉玲(智力拓展,故事)陈卫卫(品德,音乐,理想)王林杰(音乐,体育)安排:每班安排两人(一人讲课,一人组织纪律)16日上午进行宣传,下午集合所有小学生进行相互认识,分班,宣讲纪律,安排值日,做游戏等。 课程表

19号下午主要进行运动会,比赛项目有:跳绳,赛跑,拔河,折返跑。。。。每一个课程都要分大班和小班进行不同的准备。 六,注意事项:

1,安全,安全第一,不仅有支教活动中孩子们的安全,更有我们自身的安全。

2注意观察孩子,多与他们沟通,这样可以拉近我们与他们之间的距离。

3,找准家访对象,进行几次家访,提出有利于孩子进步的建议。

4,在支教的同时发现有唱歌,表演,主持等才艺的学生,为最后的文艺汇演排练出几个节目。 5,做好充分的课程准备,这样才可以应对临时的变化

6,牢牢记住下乡的目的,即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发展他们各方面的创造力,带给他们希望,拓展他们的视野,总之是我们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他们最大的帮助。

7,课前做好授课计划,充分利用每节课的时间。

8,课后马上总结心得,组内进行讨论,并把一天的收获与经验在例会时与大家分享

9,支教结束后每人写篇支教感言,记述自己的经历,感受和经验,以便以后队员下行时进行借鉴

10,另外有些小问题需要重视,要面带微笑,尽量记住孩子们的名字,规范自己的言行,时常鼓励孩子们,找到一些有意思的游戏。。。。。。

推荐第8篇:论大学生短期支教热现象

论大学生短期支教热的现象

近年来,伴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等国际性赛事陆续在中国登陆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热潮,再加上社会各方面积极的宣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社会各阶层爱心人士积极投身到山区支教活动中去。

2011年,一篇名为《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的博文,揭示了那是短期支教热潮存在的种种弊端。到现在为止,几年过去了,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依然在每个假期,在南北各大高校学生手中开展的如火如荼。2014年11月,我作为仰恩大学青年志愿者先锋队的成员,组织了一个面向全校学生招募的支教队,支教形式为每周三下午前往一所位于马甲镇罗西方向的小学支教,平均每周一次的支教活动,我们的期望是每学期都能将这种支教延续下去。2015年的寒假,我在全国性的支教群里认识了一些大学生公益伙伴,也了解到一些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为寻找支教地而发愁,他们希望我能帮助他们一起完成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主题就是支教。他们准备了精致的课件,文具,教材。于是我很热情的做了中间人,联系了小学校长,一起把这些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迎接到了我们平日每周支教的小学。他们一行四人,来的时候我们学校刚好放了寒假,小学已经提前考试完,在进行下学期的课程的教学,也还没放假。于是我和交大的几个同学一起在这所条件不算非常艰难的小学完成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

先说说我个人对那次与交大学生一起支教的感想。在他们还没来之前,我是很热情的欢迎他们。因为我们的支教虽然已经经过了一定时间的锻炼和积累,还算有些教学成绩,比如上学期期末时他们小学要去中心小学参加合唱比赛,由支教志愿者们一起辅导一个多月后,在比赛时这个小学获得二等奖。但这样的每周一次支教也明显存在问题,比如支教老师的不固定,备课不充分,不专业,学生作业交接不好,老师的课件做不好等等的问题。所以当交大的志愿者来我们这边支教时,我们很欢迎。他们四人的到来,也确实让小朋友收获了很多。比如其中一个同学教的是硬笔和软笔书法,他带来的字帖让小朋友们都很认真的学习。还有一个教小朋友们实验课,他给小朋友们展示热胀冷缩的原理。他将细小的铁珠子穿过一个圆孔,然后告诉小朋友,等他把小铁珠子加热后,铁珠子受热膨胀,就穿不过这个小孔了。于是经过他的表演,小朋友们都学会了这个热胀冷缩的原理。还有一堂电脑课让我印象深刻,平日里小学老师上课也会上电脑课,但大多都是让小朋友们自己打字。小朋友们其实很讨厌这样的课。一个交大的女同学,在电脑课上,给小朋友们看了一个关于防止网络沉迷的教育影片,是动画片的类型。然后教小朋友们平时可以玩什么游戏,锻炼什么技巧,怎么发邮件,怎么给老师写电子邮件„于是这一堂下下来,小朋友不仅打了很多字,还学会了用电子邮件表达感情,还从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里学到了沉迷网络的危害。——这些都是我想讲的大学生短期支教的优点。相对于乡村教师,他们虽然没有很多经验,但他们有先进的知识有新一代人的思维。他们讲的上海故事,让小朋友们对外面的世界更加充满期待。他们带来的课件和教学工具,都值得我们原先支教的学弟学妹们学习,确实,我们的课件准备的差他们太多。

但我也明显看到了他们的不足。他们来这里七天,除去第一天休息和最后一天游玩,真正上课时间不到五天。小学为了表示欢迎我和来自上海的他们,来时请大家吃了一次大晚餐,走时也为大家准备了一桌子菜践行。这期间,因为小学附近吃饭不方便没有餐馆,老师们给我们带早餐,带煮饭的食材,然后我们自己做饭。这一星期,实在麻烦了老师。最后我想讲的是,他们还请来了泉州市电视台的记者和摄影师,写了一篇新闻稿,宣传了他们的实践队伍,展示了这三五天的支教成果„然后带着这篇被泉州市电台报道出来的新闻,带着小朋友们的一句句依依不舍的再见,谢谢,满载而归的离去。听说他们远道而来的车费,只是他们的队伍评上了优秀,经费等全是由他们学校出的。而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学校的志愿者们,继续进行着一周一次的支教,每次去小学的车票自付,没有学校给我们报销,也没有电台为我们报道。这些志愿者们,辛苦了。

作为志愿者,你最初有去支教的冲动的动机是什么?这很重要,因为,你的轻率的决定不仅让你在志愿者活动路途上走不远,还会带给孩子们2次伤害。

所以当我看到一篇《把支教改成夏令营》的文章时,我觉得很对。夏令营最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黑暗中对话”的创始人安德烈•汉尼克所说的,学习和成长的唯一方法——对话。乡村夏令营就是一场广义的对话,是城市和乡村的对话,大学生和孩子的对话,东部和西部的对话,被应试教育折磨过的孩子和正在被折磨的孩子的对话。对话的结果,是对话双方都拥有一段共同学习和成长的非凡经历。

一名支教志愿者伍松说:光是“支”这个字,我就不喜欢久矣。多么的不平等,多么的自我,多么的独断,多么的不美好。因此,支农、支医,统统都不喜欢。话说,这都是谁发明的词?如果,从我们开始,逐渐把“大学生短期支教”还原为“乡村夏令营”(及冬令营),乃至最后成为全国大学生、媒体和舆论的广泛接受的说法。那么,今后有志于此公益行动的大学生的学弟学妹们,他们会少多少误导,少多少弯路。他们从构思和策划阶段开始,就很难再钻回到语文课、数学课这样的“支教”的套子里去。所以,他在文章最后强烈希望,从现在开始,就不再使用“短期支教”的说法,而采用“乡村夏令营”的说法,我个人很赞同他的说法!并期待有一天能去真正的大山里,做一次有意义的支教!

最后我觉得,大学生短期支教热的现象,还是因为国家的教育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国家还需要在教育方面投入更多!

姓名:林秀芳 班级:13新闻1班 学号:093520130023

推荐第9篇: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可持续发展探究

【摘要】利用寒假和暑假的空余时间进行短期支教,是大学生比较常见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支教活动能够起到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的有效作用,与此同时,它对于促进我国西部偏远山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在支教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志愿者支教时间短效果不佳、缺乏相关培训、后续反馈不到位等等。针对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特探究大学生短期支教可持续发展模式,以期推动大学生短期支教发展成为规范化、科学化以及可持续化的支教形式。

【关键词】大学生短期支教;问题;可持续发展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progre,college student\'s voluntary activities as a matter of great public welfareundertakings,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of the recogni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More andmore college students have join in.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hen college students undertake the short-term teaching, so we should find some solu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s.Key word short-term teaching;problem; sustainable countermeasursc

引言

大学生支教根据组织形式不同和支教时间长短可以分为不定期支教、短期支教和长期支教三种形式,其中,短期支教支教时间比较灵活,更适合在校大学生参与,所以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实践。大学生短期支教指的是大学生依托社会机构、学校机构、学生社团,在一段较长时间内有规律的开展支教活动,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其支教的时间、地点、次数一般都固定。大学生短期支教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利用寒暑假前往贫困地区支教,一种是利用学期内课余时间定期前往城市附近的子弟学校支教,本文主要探讨前一种类型的短期支教。

短期支教之所以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蓬勃发展,是因为它无论对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发展还是对偏远山区教育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支教机制的不完善, 大学生短期支教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山东大学蒲公英青年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蒲公英”)就是这样一个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前往西部偏远山区支教的学生社团,“山大蒲公英”成立5年以来,发展越来越壮大,其存在意义显而易见,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正反映了大多数大学生社团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本文特针对“蒲公英”短期支教项目的问题思考解决对策,并由此推广到整个大学生短期支教模式,探索长效机制,以促进短期支教可持续发展。

正文

第一章

“蒲公英”短期支教项目概述

一、“蒲公英”短期支教项目发展沿革及运作方式 蒲公英青年公益发展中心是支教助学类民间组织,致力于改善落后地区教育状况。以“务实,创新,做最纯粹的公益”为理念,专注探索更有效的大学生支教模式、搭建公益交流平台、传播志愿服务精神。2009年5月,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西部阳光行动”大学生乡村志愿服务项目首次在京外地区招募扶持团队,来自山东大学的九名学生组建的蒲公英支教队成功入围。“蒲公英”自成立以来,发展的公益项目有支农支教、夏令营、捐资助学、公益论坛、蒲公英行动等,其中以支农支教为主,主要覆盖的地区有甘肃、宁夏、贵州、江西、四川、云南、陕西等。

“蒲公英”短期支教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系统的运作模式,可分为支教前、支教中与支教后三个阶段。

1、支教前。(1)宣讲会与志愿者招募。宣讲会,全名为“‘西部阳光行动’大学生西部乡村志愿服务宣讲会”,通常分四步走,分别为西部现状展示、支教经历经验分享、志愿者招募宣讲以及现场互动答疑。接下来,就是为期一周左右的网上报名时间,并提供一个公共邮箱,想报名的同学将报名表发送至邮箱,我们会为每位志愿参加支教的同学都安排面试机会。面试分为两轮,第一轮是无领导小组讨论与个人面试,第二轮是试讲。经过层层严格淘汰式筛选,蒲公英最终将会初步确定每个队十二名左右的志愿者,并立即组织新志愿者们见面。(2)团队建设。首先是团队文化建设,包括队名、LOGO、队歌、口号、理念、团队分工、团队纪律„„ 其次是团队素质拓展,队长和协作者会组织大家进行一系列的团队素质拓展活动,主要是通过一些有意思的小游戏进行,或者是前往南部山区进行野外素质拓展。再次是团队素质挑战,通常包含以下几点:艺术活动课策划、实践与反思;社区志愿服务;教案、调研、社区活动策划与准备。

2、支教中。主要包括教学活动、社区活动、支农活动、家访调研等。支教服务是以兴趣教学为主,志愿者们为孩子们设计出了新颖的教案,并做好了充分的资料准备。并且还有很多户外活动课,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我们的授课方式不是传统的讲授、填鸭式教学,而是通过提问、实验、趣味活动等让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为了拓宽当地学生的知识面,也为了活跃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让这个假期的志愿教学不要太枯燥紧张,社区活动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我们的传统项目有联欢会,趣味运动会,知识竞答,图片展览等等。我们的志愿支教服务主线是兴趣教学,但支农活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天气和时间长短的限制,支农活动往往是安排在暑假的志愿活动中。根据当地的种植习惯等实际因素,决定支农的具体内容,摘玉米,挖土豆,割麦子,给庄稼脱粒等等。我们进行支教志愿活动,在服务之余,也应该有所收获;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有更深的思索,而不仅仅停留在为留守儿童、辍学打工的孩子痛心。完成一份有质量的调研报告,是我们近一个月的志愿活动的一项成果,也是一份有分量的思索的沉淀。

3、支教后。支教结束回到学校后,针对支教会有各种各样的交流会、答辩会。蒲公英内部会组织总结会,与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合作的团队可能要参加西阳组织的总结交流会,申请校级立项的团队要参加学校的社会实践答辩会,申请优秀个人的队员要参加院级答辩会等。

推荐第10篇:大学生短期支教问题及分析

1大学生并不专业,所以很多问题并不见得能够很好的解决,会有误导。(在这里下套,如果对方说只是教课本知识,那么就可以反问支教的意义在哪里,课本知识老师都会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支教最重要的是教思想,而不是单纯的一个暑期辅导班监督写作业)

2.学生们不见得喜欢假期还要被支教(下劳逸结合的套,教育局都反对假期补课这种过度的)。

3.短期并不见得会教多少知识,却可能会让学生们产生对比,从心里抵触原本的老师。(大学生毕竟从城市过去的)

4.打乱原有安排

5..很多大学生是抱着丰富阅历或者有其他目的而去支教的,目的并不纯粹,只是当做一个镀金工具,这样又怎么可能教得好呢

6.作为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被不规范的指引教育么?谁能保证支教大学生的基本教育素养?可以强调教育的严肃性与重要性,然后结合支教大学生具体的情况去说明支教的大学生不完全具备应该需要的素质。可能造成的误导对别人家的孩子是很深远的。。

7短期支教让学生短期内经历适应和分别过程,频发性的假期支教活动会带来学生的心里落差感

8 城里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落差, 9.短期支教,人员回来后是否能及时补充上空缺。

10.儿童对于频繁更换老师是否产生没有老师愿意在这里教我们的想法。

11.短期支教,所有支教者都来不及连接当地情况走马灯一样的走过场,是否有利于教育。

首先最大的问题在于短期志愿者与孩子时间短,往往刚熟悉环境就要离开,在心理和教学上对当地学生都是比较大的打击,自己还会沉浸在那种离殇之中不能自拔。

其次,短期支教的教学方式往往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素质类课程”为主线。相对于该校老师平时的上课,短期支教老师的课堂无疑是“新鲜又好玩”的。虽然学生在一周到两周的时间里,开拓了眼界,增添了兴趣,但由于短期支教很难注重到学生真实的掌握情况,没有时间进行教学反复和测验,使得这些效果很难维持。在正常开学后,这些类似有效的教学成果又可能会和本地老师习惯上的教学方法相抵触,产生一些“副作用”,影响成绩和教学效果的巩固。

最后,短期支教团体在组织能力、策划水平、后勤保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招致一些麻烦:比如队员之间的矛盾、团队与校方的矛盾、课堂纪律问题、校园安全问题、支教交通、支教环境、支教心态方面等一系列的问题。很多志愿者真正到达以后,会觉得“体现不出意义”,甚至“和想象中完全不同”。组织方在组织了几次短期支教后,也会因为主要负责人的热情转移或现实问题,而中止本来就“见效甚微”的支教活动,可以想象,一两年后,这些支教效果就荡然无存了。

1.短期支教往往在财务问题上不正规,如涉及与大基金会合作,会承担较大财务风险。2.短期支教在志愿者考察录用、培训、督导方面的要求比较低,支教团队鱼龙混杂,增加组织安全隐患。

3.短期支教前往的支教地点很随意,可能来自驴友介绍或负责人的一次游历,对支教环境并不能非常好的了解清楚,存在安全与环保方面的隐患。

4.短期支教在宣传方面会比较夸张,可以说有了几天的经历就铺天盖地的宣传。在宣传过程中对宣传对象没有加以保护和隐私处理,对支教地采取尽量曝光的方式等宣传手段,都是不合适的。

5.短期支教团队一般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和志愿者守则,在支教期间队员无法得到有效约束。诸如饮酒、吸烟、赌博、游览、感情、人际等多方面都可能存在极大隐患,严重影响支教效果。

6.短期支教教研,由于没有与当地教学进行教研和教学秩序上的对接,志愿者排课会比较按自己的优势科目考虑,课程会尽量以好玩吸引学生为主(这也是缺乏教学经验的一个反映),无疑会造成教学冲突,即便校长老师不说,支教组织负责人也应该充分体察,予以避免。

不同地区存在文化差异,短时间内难以掌握情况,难以顺利展开教学 数量不代表质量,宁缺毋滥

第11篇:作为一个大学生短期支教志愿者

作为一个大学生短期支教志愿者,看到有这么多的实践队去各个地方支教,心里自然是很开心的。大学生支教活动近年来争议颇多,不过争议再多,也不能否认其实实在在的公益价值。这段时间网上似乎掀起了一股批判大学生支教的浪潮,发篇日志表达一下对大学生支教种种弊端的愤怒,以高高在上,看穿一切的姿态为支教地区孩子们发发所谓的“心声”,好像就显得自己高人一等,悲天悯人,而众多大学生支教者都成了投机取巧,心怀叵测的小人。同时还为自己的公益不作为找到了非常好的借口,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支教就像生活中的很多事,没有经历过,你就无法体会其中滋味。大学生支教有没有问题?有,当然有。可是若某些“智者”因噎废食,那我只能深表遗憾。

我今天写下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批驳什么或辩解什么,前面说这么些话,仅仅是想告诉所有已经或将要去参与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志愿者们,你们做的绝对是一件可以无愧于天地的好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但是,请注意,我说的是“可以”无愧于心,所谓“可以”,仅仅代表一种可能性。我们无法否认如今很多支教队伍存在的缺陷或问题,知道有问题,我们就必须要去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才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去做的事,而不是一味的反对或维护。一味反对,表现出的是一叶障目的狭隘,一味袒护,表现出的是目中无人的狂妄。

在这里,我提出一些现在大学生短期支教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对所有有志于大学生支教事业的同学以帮助。

准备阶段

一、队伍组建匆匆而就,对“支教”一知半解

个人认为这是部分大学生支教实践队的最严重问题。很多大学对于学生社会实践都有一定的规定,而支教作为社会实践的传统形式之一,成为很多同学完成自己实践计划的途径,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似乎是受到社会功利化的影响,部分同学会为支教而支教,为实践而实践。一个支教活动在其心中,只是一次并无太多含义的旅程,他们对公益并无热爱,对支教并无向往,他们的所谓“支教”只是匆忙的他们在匆忙的大学中做的一个匆忙的决定。匆匆开始,注定只能草草收尾。

支教是一项需要爱心、热情、信念、智慧的活动,她绝不是如很多人眼中所见那般简单。有人说大学生支教往往流于作秀,可我要说,一次真正的支教,绝不是谁都秀得起来的。一次成功的支教,前提是必须有一群对“支教”有深刻理解的志愿者。

二、支教目的不明晰,自我定位偏差

一支十几人的队伍,说大不大,说下不小。舟车劳顿,翻山越岭,到了当地,那到底在当地要干什么?此行的意义何在?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是迷茫的。没有目的,也就没有前行的动力,支教活动的质量就会打折扣。队伍、队员,在一次支教过程中都需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我能在那里做什么?我想去那里做什么?我想得到一个怎样的效果?这种定位与队伍特色和个人性格有关,会有千差万别,谈不上什么绝对准确的自我定位。我在这里提出“自我定位的偏差”,指的是一些绝不可取的思想状态:一种是对支教没有投入太多的热情,对活动若即若离,这种情况参见第一条。我重点要说的是另一种极端——即是对支教投入了太多的热情和期待,以至于觉得自己若不能改变世界就是失败。有人可能会觉得支教很伟大,然后就用一个伟大的要求去要求实在很难伟大的自己,这本身是一个让人惋惜的悲哀。作为一个大学生支教者,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不是救世主,我们不是什么刺破黑暗的光明,我们仅仅是一群怀有爱心的普通人。我们做我们想做的,做我们能做的,我们只是平等的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支教者,绝不能自视过高。

怀涌泉之盼,施滴水之恩。有两种情况,一种自我感觉良好,致目中无人;一种发现现实与理想落差巨大,致怅然若失。我想,对于支教而言,两者都是必须杜绝的。

三、前期策划想当然,活动安排不合理

大学生支教为人们所诟病,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到了当地的大学生不仅没帮忙,反而给地方添乱。例如上课日程和当地的冲突,生活习惯和当地的差异等等。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只需要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务实的活动策划。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支教地点的了解多一些,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然而事与愿违,很多支教队都缺乏对当地客观情况的调查。 客观的说,前期调查并不容易,地区资料的搜集,和当地的实时沟通,都是对志愿者的素质考验。这也应证了我前文所述:一次真正的支教并没有那么简单。

当地的实际情况中,很重要的一块是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大学生支教经常会在当地开设一些拓展型的课程,然而具体要开什么课,开了课以后要怎么上,有些志愿者常常会根据脑中的定势做出一些想当然的判断。志愿者应时刻记住:我们的趣味,不一定是孩子们的趣味;身边孩子的趣味,不一定是山那边孩子的趣味;我们的给予不一定是孩子们的需要,也可能是对孩子们的伤害;孩子们的需要不一定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有可能我们无法给予。 支教进行阶段

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顾及他人

这里的“他人”,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包括当地的孩子、居民、老师以及自己的队友。

先说和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我想若是在童年的时候有一群不速之客突然闯进你的生活,然后告诉你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多么美好,你的世界是多么多么无趣,你一定会想用块砖头把他们砸出去。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自己的快乐,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快乐的定义。作为支教者,我们不能试图把自己理解的快乐强加到其他人头上,这是一个公益人的原则。很多支教者认为的支教,就是带很多很多好玩好吃的东西去送给孩子们,然后大家哈哈一笑,支教结束,结束后还自以为做了天大的好事,以为让那些孩子体会到了一起没有过的快乐。我只能说,这是对支教一种极端狭隘、自私以及无耻的理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己之所欲,又何尝能随意施于人。支教者与当地孩子们自然需要交流,但这种交流必须是平等的。我有我的快乐,你也有你的快乐,我们交换,每个人就都有了两种快乐,或许这才是支教交流应该达到的目的。一句话告诫支教者,你拥有的并不比那些孩子多多少,所以你做不了天使,做到最好,你也只是一个朋友。

然后说和当地居民的交流或相处。志愿者接触得比较多的当地居民大多是孩子家长。我对其他支教队的情况不太了解,但就我所在的支教队伍而言,“家访“是我们在当地的重要活动。挨家挨户,翻山越岭,沿着孩子们上学走过无数遍的山路,去到他们家里和他们的家长促膝相谈,这成了我们很多队员难以忘怀的回忆。然而,如何与家长们相处和交流,是很多新志愿者无法把握的问题。支教地大多贫困,贫困能锻炼人的心性,孩子们的家长一般都很勤劳、坚强。志愿者走进学生的家,一定要举止得体,礼貌谦逊,拒绝老乡的赠品是要里面温和,绝对禁止在当地人面前流露出愤怒情绪。我想作为大学生,这点起码的素养,不必我过多赘述。

接下来说和当地老师的交流。一些支教队在成行前不沟通,不调查,到了当地以后不仅没帮忙,反而打乱了当地学校的教学秩序。这样的支教队,实在让人爱不起来。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我们是无法代替孩子们原来的老师的,这一点人所共知。可某些志愿者不知道从哪儿获得的优越感,竟会在支教过程中流露出对当地教师的轻视,我该如何去苛责这样一群所谓的“志愿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说到底,大学生也是学生,我们担得起“传道授业解惑”这六个字么?我们实在算不上任何人的老师,所以,请对那些老师保持尊敬。

二、上课质量低下 活动含金量低

这其实算是大学生支教的一个根本问题:教学经验缺乏,课堂效率低下,一次支教过后,孩子们并没有学到太多的东西。这是大学生支教的先天不足,我在这里也谈不上什么纠正。只是教学经验诚然缺乏,但这不妨碍我们上好在支教地为数不多的几节课。支教课程可以不专业,但必须紧凑充实逻辑清晰。课前的备课要认真完成,这里说的备课并非指那种按部就班,

分门别类的笔记,而是指一个完整而明晰的教学计划。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堂课,这是对一个支教者的基本要求。我认为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大学生志愿者应得到更多的专业培训,而不是在踏上讲台前临阵磨枪。不过让人遗憾的是,有些人却是连临阵磨枪都懒得去做,一次支教,空空而来,空空而去,当真是潇洒!

关于课程的另一个问题在于课程设立本身的偏差,这个问题在之前“活动安排”一块有所提及,在这我补充一点,其实某些课程我们不好界定它适不适合这些孩子,我们只能在课堂中去把握其效果,随时改进或补充。归根到底,课堂的形式并不重要,真正关键的是学生是否能从中学有所得。哪怕只是只言片语的触动,哪怕只是如星光般微弱的启迪,有我们给孩子们带去了一些改变,课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在支教地形象不规范,浪费炫耀

这一条我不想说太多。一个大学生支教者,应该乐观向上、待人友好、不打遮阳伞、不化浓妆、装扮不花哨、与学生同吃同住、生活独立、不怕吃苦等等。这不是号召,不是建议,是要求。如果做不到这些,就不算一个支教者,仅是一个旅行者而已 。

四、支教中感情“失控” 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目前的情况,还要考虑支教结束后事情的发展。真心去支教的每一个志愿者都是以一颗爱心作为出发点,然而奉献爱心自然没错,可凡事过犹不及,志愿者若与当地孩子建立了极深厚的感情,当支教结束,分别在即,我们有什么理由让这些年幼的孩子去体会可能一生不会再见的悲伤。悲伤总是会有的,但我们有必要把它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多日的相处,感情总是会有的,但我们必须理智。实际上,我所在支教队是严禁队员在当地留下具体的联系方式的,与其牵牵扯扯,不如一刀两断,从此以后,我们彼此都是对方一段美好的回忆。还是回到一句话,我们不能太高估计自己在支教地的价值,我们只应尽力去做并期待改变,同时避免给当地造成超过一定限度的破坏或损伤。

写到这,本文也算告一段落,但不是结束,一次支教需要留心的问题远不止以上这些,我欢迎大家提出批评和补充,我会在之后酌情进行修改,这不应该是我个人的文字,我更愿意把它写成一份大学生支教的行动指南,这需要更多人和我一起完成。

谢谢您对本文的阅读以及对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关注!

第12篇: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终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学们xx好:

下面由我代表我方进行一辩立论陈词。我方观点是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定义: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特点在于其无偿性,公益性。对于短期支教的理解,我方认为其一包括时间短;其二,凡是无规划,不系统的支教活动都可定义为短期支教。其三,支教人员变动频繁,教学成果无法延续的支教行为也称为“短期支教”。而我方判断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弊的标准是:短期支教是否真正提高了支教地区的教育水平,是否真正将支教政策落实到位。下面我方将从以下三点进一步论述。

第一,就支教主体--大学生而言。普通大学生缺乏教育经验,能力参差不齐,对支教情况了解尚浅,导致支教成果无法得到保证。其次,大学生与乡村儿童的生活环境不同,阻碍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再者,目前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功利思想。短期支教成为他们评优,加分的敲门砖,这完全背离了支教的初衷。因此,从支教的主体来看,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 第二,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而言,大学生为他们带来了新鲜事物,但是短期支教结束后当地小学又恢复了原样,但孩子们的心理落差却难以弥补!据资料表明,95%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校方教学困难,90%受教学校担心新学期学生上课不专心,因此,提升农村教育教学水平,必须要提倡长期支教,应出现更多的“卢安克”、“徐本禹”们。短期支教不仅劳民伤财,教学成果也无法得到有效延续,于受教学生无益,于当地教育无益。因此,从受教对象出发,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

第三,教育是百年大计,是一项延续性的公益事业,无论是教育成果、教育政策、教育资源都应当得到有效传承。而短期支教资源分散、利用率低,教育成果无法得到有效延续,教育资源无法得到最优利用。归根结底,短期支教是当下社会对支教政策的偏颇理解,支教者源于一颗公益之心却无法找到正确的奉献途径,不得不说这是对教育资源和公益资源的浪费。因此,从教育本身出发,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支教的主体、从受教对象还是从教育本身出

发,短期支教既不利于教育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们不能因为短期支教的公益出发点而忽略了它本身带来的诸多弊端,我方认为,真正有效的支教方式在于传承和坚持,长期支教、三支一扶,返乡支教,都是行之有效的行为。因此,我方坚持认为: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

谢谢!

第13篇: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一辨稿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一.定义 1.支教: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支教本来是某些个人或团体出于某种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自发进行的公益行为。

2.“支教活动”是针对教学环境差、又缺少老师的山区小学、福利院、聋哑学校以及农民工子女所在学校而开展的教育支援活动 它最早是一种单纯的个人或集体活动,其动机主要是出于一种理想的追求、道义上的责任感或是瞬间的震撼。

3.大学生支教: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毕业前的实习时间,或者应届毕业大学生毕业直接参加国家支持西部教育计划,到贫困地区的支援教育的行为。

4.利与弊:这个社会或者某个群体很需要大学生短期支教带来的好处,并且由大学生短期支教带来的坏处是可以避免的。短期支教的时间:3年 二.角度

支教者,被支教者,当地的教育(当地的老师),社会效应 弊:

就是支教时间短,支教人员不固定,更甚是支教地点都不固定

1.孩子:孩子在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落差感;给孩子们带去了自卑,打搅了孩子们本来简单纯朴(无知)的生活;当满怀希望的孩子走进城市看到的却是现实社会中的种种利益关系(大学的价值)时,大多数孩子面对的将是是希望的崩溃;少数孩子的成功并不能挽回大多数孩子的命运;(学习的意义,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及其家长对学习的认识,要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听进去,短期支教就有意义)

短期支教队员缺乏必要的教学技巧和教学经验,影响到当地老师的教学完整性。 2.支教人:短期支教队员的目的不纯(大学生短期支教都是需要自己分担部分生活费车费的,有的甚至需要承担全部的相关费用)人员的更替以及支教时间短暂;毫无经验的新队员从老队员的经验里得到的恐怕少得可怜,于是一批批新老队员不断地留有遗憾;支教队员的安全也存在问题。

2.当地的教育(当地的老师):短期支教队员的前往给当地学校老师及孩子家长带来了太多的压力,支教员教课内容新颖(内容,可以教基础内容);孩子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容忽视,其家庭收入根本无法支付更高学历的求学费用有可能教育出糟糕的学生; 4,短期支教的功利化发展趋势: (留守儿童得以托管,给当前社会解决了一个难题,同时对于输出支教队员的相关学校或机构,短期支教给其带来了不可预估的名声和资源)有物质上的帮助,力量有限,但微薄之力也是一份力量。

实例1:2009年实施了两年的北京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计划不再坚持,改为长期支教(当时“我们未来还是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北京市委常委、教工委书记赵凤桐表示) 实例2:网上一份调研结果表明,有78%的受教学生为大学生哥哥姐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感到遗憾和苦恼。→回乡支教,是可以改进的。 实例3:

2003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在财政部、人事部的支持下联合发起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一计划的开展为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正式化及规模化拉开了序幕。2005年教育部进一步提出了“继续把农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鼓励大学生到经济落后地区开展教育支援活动,7年间约有7万余名大学毕业生被动员到西部基层进行服务。

实例4:据《中国青年报》所登载的一篇调查报道数据显示,虽然95%的受教学校认同大学 1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生短期支教,并表示支教有效果,但同时有9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校方教学困难,8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受教学生上课会不专心,95%的受教学校担心支教后新学期未受教学生会跟不上正常课程或有心理负担,这些都给学校接下去的教学造成压力,100%的学校担心受教学生的安全问题„„当课堂恢复到老样子,孩子们心理落差很大。

实例5:卢安克,德国汉堡人,从1997年至今,他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已经待了十年,辗转多处山村,过着城市中人难以忍受的简陋生活,支教十余年,持续关注中国留守儿童的的教育问题。

实例6:徐本禹,2003年延迟华中农业大学公费读研,到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与大水乡大石村大石小学支教,因天涯社区的文章《两所山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而被中国人所熟知,后获选中国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 实例7:《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1月10日)董亚宁当时在是同济大学机械学院的研三学生,来自全国闻名的高考状元县——甘肃省会宁县,读大学时接受过浙江一位企业家的资助,怀着一颗感恩之心,他在学习之余经常参与一些公益助学活动,后来专门成立了一个公益助学组织——“千里草助学计划”。董亚宁没有停留在调研阶段上,而是考虑如何能够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事实上,他所发起的“千里草助学计划”就一直在探索一种科学合理的短期支教模式。

“传统的短期支教选择地点往往是离家乡很远的贫困地区或是学校附近,而千里草助学计划模式选择了在回乡支教的理念下开展大学生短期支教。回乡支教就是大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甚至回到自己的母校开展支教活动。”董亚宁自己这几年都是回到自己的家乡进行短期支教。“大学生支教的经费往往有限,而寒暑假回家的同时可以开展支教项目,一举两得;而且回乡支教的大学生都是当地人,可以用家乡话与孩子们沟通,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一种亲切感,很容易与孩子们交流,也容易得到家乡乡亲们和教师们的认可。”

而针对短期支教大学生志愿者缺乏培训和管理困难的问题,千里草助学计划模式运用了“太阳币计划”管理和培训大学生志愿者,设置各种任务,大学生志愿者完成任务后,将获得相应的“太阳币”积分,达到一定积分后方可申请参加短期支教或申请组队开展短期支教。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过滤”掉那些凭一时冲动加入的人——“农村的孩子伤不起,很多城市大学生不明白这一点,有些人还真是不去为好。”

董亚宁的团队还通过大量调研并请教专家,根据山区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特点,编写了一套《微笑成才五部曲》教材,分为自我认知、道德养成、智力培养、人生导引和探索实践五个板块,而且课时也符合短期支教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支教大学生还会把教材、教案以及教学理念留给学校的老师,并聘请骨干教师担任项目点负责人继续推广《微笑成才五部曲》,“原本作为服务对象的老师,将转换成提供服务者,将‘支教’继续延续下去。” 2010年8月,董亚宁带队首次在陇南灾区土蒿小学、苇子沟小学、宋坪学校及南康学校开展《微笑成才五部曲》项目,又于2011年2月在甘肃会宁八里中庄小学、土门乡中心小学及八里陈去小学3所学校开展,项目期间邀请当地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老师、家长及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来,不论项目前期筹备、实施过程,还是后期保障机制,都相当顺利。

“我们是设想把千里草助学计划短期支教模式打造成为一个连锁体系,从模式到内涵,构建统一的、标准化的模板,这样才可被更多的大学生短期支教团队复制。”董亚宁信心满满。

突破点:“大学生支教”是必要的,而其存在的问题是可以在不改变其“短期”及“支教”的性质下,通过制度规范解决的,因而大学生短期支教是利大于弊的。

2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依然有68%的受教学生在支教后认为学到了知识,并且有95%的受教学生表示喜欢大学生教学,

以上问题都属于客观问题,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更加科学的支教模式来得到改善,这里主要是指规范在支教过程中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关于心里落差:我们可以改进:“入乡随俗”,我们可以尊重山区平时的传统教学模式,总之就是可以避免的。

农村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虽然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呈现出“鸡肋”乱象,但在中国乡村教育整体趋于衰落的情势下,这种支援方式无疑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治标难治本,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需要国家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改善乡村教育条件,使大学生“短期支教”自发地变成“长期支教”,扩充乡村教育资源,遏止其衰落的势头。

只要安排的足够科学,考虑的足够充分,绝对是利大于弊,不管是对志愿者本身还是当地受教学生。

请那些对短期支教有偏见的人到大山里看看,看看他们需不需要我们的帮助,需不需要我们的关怀,需不需要我们的支教。就算我们的支教活动的确不该开展,那也请你关注一下山区,给他们捐点书,捐点衣服,捐点爱心。这次我觉得唯一的遗憾就是送给孩子们的东西太少太简陋了。(长期支教:可操纵性不强)

现状是:要建长效机制,面临着资金匮乏、难以和当地长期合作等诸多机制限制 每年全国有数以千计的大学生利用长假进行支教工作,他们的活动大都集中在10天至20天内。

大学生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偏远地区,把五彩缤纷的梦想种进孩子们的心里,获得了当地师生的赞誉。

实例:林芸生是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的大二学生。他说:“回去之后,我们计划联络其他院校的法律院系,由他们每年来完成‘接力’任务。”

北京师范大学努力将学生们支教过的学校发展为实习基地。今年7月,在学校的支持下,该校生命科学学院与湖北省麻城市教育局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北师大将在麻城县建立暑期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暑假,学校都会派出一定数量的学生到麻城参加教学实践活动,麻城当地则将为大学生们的支教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成立于今年3月的中国大学生志愿支教基金,是本次新疆支教活动的组织者,立志要在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取得突破。仅对新疆支教,基金就提出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计划:在未来5年内,选派1000名大学生,志教100所新疆中小学,资助2万名新疆中小学师生等。“尽管这次支教新疆还有些不足,但是这毕竟只是开始,我们最终要建立的是‘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长效化’的志愿支教活动。”基金秘书长傅道迅说。

而在该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席齐维京看来,每年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去各地支教,还能起到一个信息中介平台的作用。

齐维京认为,每年为数众多的大学生支教队伍,深入老少边穷地区,如果仅仅从事短时间的支教活动,将不利于最大化地发挥支教队的作用。“这么多学生花了那么多精力、那么多钱,舟车劳顿地下到最基层,我们是否可以更充分地挖掘他们这一趟的价值?”齐维京说。

志教基金依此提出了“整合”的概念。齐维京介绍说,该基金将致力于改变“各自为战”的状态,不仅整合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支教资源,也要整合被支教地区的资源,使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效益最大化。“总而言之,我们一方面资助和帮助全国各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一方面要通过资助、授课、长期联络等多种方式,照顾和关爱当地师生。”

1.出发点不能定性全部。短期支教对志愿者也是有一些好处,只要团队的领导者或者说倡议者的目的是纯粹的,并且可以对团队成员的支教行为加以严格的规范,不管支教队员的目的 3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是否纯粹,只要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并能在约束下做好一个支教老师该做的事,带去正面的能量,那我们又有什么好强求和质疑的呢?因此这就要求团队具备一定识人的能力,能够在选拔过程中尽可能的把机会让给那些真正热心公益同时又有能力的同学。不管你目的如何,至少你去了。如果你肯全力以赴去完成这个任务,去认真做调研、备课、与学生交流相处、上好每一堂课,你就完成一次好的支教。

2.没有人会否认保持长期教育关系的好处,但是对于支教来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些人借此来抨击支教无用,媒体也经常报导一些长期支教的大学生来树立榜样。

支教活动:以在校大学生为志愿者、农村中小学生为受助对象的短期互动型公益项目,以大学生短期支教为代表,也包括乡村冬夏令营、乡村学校或社区寒暑假读书会等其他形式。这项目一直以来,“旁观者”的批评声和“行动者”的反省声都不绝于耳,但却始终顽强生存乃至蓬勃发展。

此类项目的更重要的受益者,是大学生志愿者,而不是乡村的孩子们。由于体制和方向的问题, 大学生在现有框架下的任何努力和坚持,都不能弥补他们在国内接收高等教育缺失掉的环节。而公益和志愿者精神,我以为乃是让大学生涯得以完整的一剂“良药”。公益和志愿者精神,只能通过实践去习得。在公

益行动中,大学生将更加懂得爱与被爱、懂得现实与理想、懂得纯真与感动、懂得责任与坚守、懂得团队与宽容。

1899年时,美国的高中以上学历者仅有10%,正是通过积极参与慈善公益和各类志愿活动,成长起大量的管理和领导人才,为美国这个超级强国百年来的发展和成就提供了骨干力量。无论大学生们参加何种形式和内容的公益项目,不管这个项目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不论这个项目的时间是长是短,只要他们是自愿和志愿的,都值得大声赞扬,都应当尽力呵护。 大家都知道美国最成功的支教类公益组织,很可能也是全世界最成功的支教组织是为美国而教。虽然独立调查明确显示,“为美国而教”的志愿教师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但诸多媒体最常用(可能也是“为美国而教”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评价却是:“为美国而教”的最大影响不仅仅在于它为美国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输送了一两万教师,更重要的是它为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社会责任心和有领导能力的骨干。 连“为美国而教”这样系统化的长期支教项目,更重要的价值都在志愿者自身,更何况寒暑假支教、夏冬令营这种短期项目!

人对了,世界就对了。这是企业乃至各类面向成人的培训中,培训师常常喜欢引用的一个故事,如下:有个牧师苦苦思索隔天的讲道内容,5岁的小儿子在旁边不断要求爸爸陪他玩。于是,牧师拿出一张印有世界地图的报纸,撕碎并嘱咐孩子拼好粘起来。10分钟后,孩子兴高采烈地跑来说拼好了。牧师十分惊讶,一个5岁的孩子怎么有认识世界地图的能力呢?只见孩子分得意地说:“很简单啊,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像,所以我就把纸翻过来。人对了,世界就对了。”牧师顿觉豁然开朗,第二天他讲道的题目就是“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哲理故事,因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总是会遇到这种一体两面的问题。大学生短期支教类公益项目,大学生的成长和农村孩子的成长(以及学习和教育等更系统性的问题),就是一体两面。有一个远比大学生短期支教有名的多的一体两面问题。亚当斯密在自己的经济学开山之作《国富论》中,最著名的论断是:

在自由市场中,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就是经济学的一体两面问题。马克思倡导优先解决公共利益,并试图以此带动个人的幸福。而亚当·斯密,在理性洞察了“人性”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法,并以此奠定了现代资本主义繁荣和富强的基础。 (老子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我以为与斯密的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老子、斯 4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密和牧师的儿子,用他们面临的问题去跟大学生短期支教类公益项目做类比,并不十分恰当。但我以为,当人们面对一个异常复杂的一体两面的问题时,选择简单的一面,然后长期专注于此,才真正有可能解决简单一面的问题,并且同时也(出乎意料之外的)把复杂一面的问题解决了(或者至少向解决方向大大推进了)。 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世界”。我因此也特别相信,在大学生短期支教(或者冬夏令营)的公益项目上,只要大学生“”了,农村的孩子就“对”了;大学生成长了,农村的孩子必然就成长了;大学生真心的努力了、付出了,农村的孩子就得到了;大学生只需做到无愧于心,农村孩子的阅读问题、学习问题、教育不公的问题,就又向着最终解决迈出了一步。 你们其实不必要反复纠结于“短期支教究竟意义何在”,“我们出于爱心的公益实践会否给孩子们带来伤害”,“面对如此复杂真实的农村教育问题我一介书生的小小行动真的有多大作用”„„等等这样的反思。正如在自由资本主义的社会中,一个以正当方式追求个人利益最优的人,不必反复纠结于“我的行为是否伤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一样。你们也不必过度拔高自己行动的短期意义,认为“我们就是要直面和挑战农村教育的极大不公,为中国教育的变革发挥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光和热”。其实大学生某种意义上就是那个牧师5的孩子吧,世界地图的确是目标,但我们当下先解决自己最熟悉的问题,同时获得成长、种下公益志愿和解决教育不公的种子,这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会长大,会开花结果。大学生短期支教或冬夏令营,许多时候都有各类主题的,有推动阅读的、有面向乡土教育的、有音体美学习类的、有倡导“全人”教育的。这些主题设定都很好,但你不能说,因为我们机构专注于这个(素质教育的)主题,所以我和你提到的大学生公益项目不一样,我们的主要受益对象就是农村孩子。从小道理上,我以为这样的主题设定有助于你们的项目做的更专业、更有成效,更有助于一体两面“难”的一面问题的解决(至少不会做“应试教育”的帮凶)。但从大道理上,不论你的主题是什么,大学生的成长都是一体两面的“简单”一面,都应该放在第一位。 理解了我的思考,才能更好定位和设计项目,才能更恰当设定可以达成的目标,才可以让农村孩子们更开心更有收获,才能让大学志愿者们更加坦然自己的选择,才不为网上旁观者冒充农村孩子炮制的虚假批评所吓倒。对于大学生志愿者是否会(因为失误或支教时间过短)而伤害当地孩子,梁晓燕老师有过个说法,我很推崇:(大意是)大学生志愿者有这种想法,表明你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其实,在孩子的成长当中,你没有你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我想特别补充一点的是,当你不小心表现的不完美,甚至有一些失误时,你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没有那么重要;而你如果尽力而为了,用真心去做这件事(短期支教),孩子会感觉的。如果你表现的更加优秀一些,不经意在孩子的心目中创造出了(哪怕只有一个)精彩瞬间,这瞬间会变得永恒,对你,对孩子,都是如此。改变一个生命,时间的长度不一定可靠。许多时候,一天、一小时、甚至一分钟,真的能够创造奇迹,这就是“永恒瞬间”的价值。是否能在短期支教中创造“永恒瞬间”,最重要的不是专业、不是技巧,而是爱和真诚

记得以前在人人网上看到过一篇日志,大意是以被支教的孩子们的口吻否认支教的好处。虽然我觉得这篇完全是人人脑残文,但是角度值得参考。这个问题一定有两个出发点:支教者与被支教的学生。

1.端正心态——使支教者利大于弊。

我相信很多去参加支教的大学生都不是抱着“支持偏远落后地区教育”的纯粹目的去的,很多人是为了加分、评奖评优、以后简历好看、提升逼格等等等等。包括我自己,老实说,当初我去美国公立学校的reading partners做志愿者也不是为了帮助低收入者儿童,而是因为学校要求每学期要完成一定时长的academic service learning(学术性服务学习?)但是——出发 5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点不能定性全部。不管你目的如何,至少你去了。如果你肯全力以赴去完成这个任务,去认真做调研、备课、与学生交流相处、上好每一堂课,你就完成了一次好的支教。顺便自卖一下,我作为志愿者的工作时也是远远超过了学校要求的时长,而且虽然这学期我找到了有工资的兼职,仍然没有停止志愿者服务。

建议:人到了支教点,就暂时忘记你原本的各种目的,也不要把你自己当成这些孩子的“救世主”。此时此刻,你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老师。 2.制定合适的策略——使被支教者利大于弊。

没有人会否认保持长期教育关系的好处,但是对于支教来说,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些人借此来抨击支教无用,媒体也经常报导一些长期支教的大学生来树立榜样。 把自己的青春留在支教区,是道德上限,不是下限。 而普通支教者应该做的,就是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在短短的支教期内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在我看来,支教者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授知识,而是为孩子们开拓眼界、打开思路。让他们知道,原来我还可以这么做、这么想。

建议:善于利用技术和媒体的同时,别忘了多和孩子们聊天,谈谈你的人生感悟和见闻。教学的时候着重方法和思路教育,而不是简单灌输知识点。或许你与他们接触的这短短一段时间,会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和理想产生莫大影响,使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受益良多。

第14篇: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 一辩稿

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

谢谢主席,大家好!

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特点在于其无偿性,公益性。大学生短期支教则指大学生利用寒假或暑假进行的公益性支教活动,一般不超过一个月(中华支教网定义)。我方判断的标准是:短期支教是否能够真正改善支教地区的教育水平,是否能将当地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我方理由如下:

第一,短期支教相比较长期支教弊大于利。短期支教时间短,缺乏连贯性,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志愿者都是一次支教,并且大多数志愿者对贫困地区的课程设置,学情都不太了解,通过几天的体验式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习惯稍微了解,支教就结束了,缺乏连贯,受益甚微。并且短期支教相较于长期支教缺少当地教育部门这一纽带,导致缺少监管和长效机制,以至于每次新的志愿者来就要开启新的教学活动。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并没有实质性帮助。

第二,大学生短期支教相比较教师短期支教弊大于利。目前尽管大学生短期支教有简单的筛选和培训,当毕竟是大学生,相关的教师经验和理念无法与在职老师相比,大学生根本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水准,导致学生接受错误知识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且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到中西部贫困地区短期支教的动机依次为:“实现自我价值占50%,锻炼自己能力27.1%,体验生活和履行大学生社会责任各占8.3%,不难发现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最主要目的在于自己受益,而不在于当地教育的改善,与老师短期支教有本质的区别。在上个月的17日,四川全省教育工作会上宣布今年将实施“藏区千人支教计划”,全省将派700名优秀教师到32个贫困山区进行短期支教,同时贫困山区也将选送300名教师到内地进行学习。我方认为后者对于落后山区教育的帮助更明显,更实质。 我们从来不否认大学生支教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一定结合种种情况,理性应对和分析,一定不能好心办了错事,大学的自由烂漫,精品店的琳琅满目,上班族的西装革履,酒吧夜市的灯红酒绿吸引着这些从未出过家乡的孩子,但是,事实终究残酷,他们光靠向往走不出去,他们面前的哥哥姐姐只能陪他们一个月而不是十年,我们志愿者描绘的蓝图最终还是会像泡沫一样碎掉。情怀流转,大学生支教,别只顾感动了自己!谢谢

第15篇: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

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陈述。经过几番论战,这场辩论也有了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对方辩友先是说短期支教有这个弊端、有那个弊端,给大家极力展示了短期支教对于当地学生毫无意义的一面。可是对方辩友,您的比较在哪里呢?只是一味的列举弊端,那我们不如来搞个举例子大赛吧。对方辩友接着说长期支教要比短期支教好,这不就等于说相同水平下一天工作8小时要比4小时好吗?实在令我想不通,这样的比较有什么意义呢,不用说别人也知道啊?况且,今天的辩题和长期支教没有关系啊。(对方四辩最后还在说当下短期支教对当地学生弊大于利可是为什么还会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受支教学校欢迎支教呢?您这样说是不是太过于极端了呢?)

我们要知道今天的辩论,应当是短期支教对于当地学生利弊的比较,而不是和其他的比较。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一个效果的问题,是事物的主次矛盾,而不是简单的数的累加。好比汽车有四个轮子一台发动机,就能说轮子比发动机更重要吗?

今天对方辩友说短期支教的效果不长久,其实我们可以通过短期支教建立一个长效的体系。比如通过加大对短期支教的支持、建立培训机制等方法建立长效完善的短期支教体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和受支教者保持长期的联系从而消除情感上的落差、可以在同一个地方接力支教,避免效果的不长久。长效体制的建立不仅克服了大学生经验不足、教学盲目等弊端,同时受支教的孩子们可以连续的、系统的享受支教所带来的益处,避免了给受支教地的老师、家长带来疑惑,使他们放心的让孩子去接受、配合支教。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不是更有利吗?这样的成长不是我们更愿意看到的吗?

我们还会发现,短期支教会引起社会上对于受支教地的关注,让更多的人投身到支教的行列中去。就好比萤火助学,就是短期支教带来了社会的关注使得更多的孩子的到了帮助啊。这样一来短期支教的力量不断壮大,问题也就会不断的解决。我们要知道,让受支教地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会给孩子们带来一种希望,这样短期支教所带来的就不仅仅是社会对于受支教地的关注,同样也是孩子们对于社会的一份感恩。这对于他们来说不正是一笔财富吗?爱一个人或事,要看他给了你怎样的感动,一份全社会的感动,难道不值得铭记吗?

当然我们不否认短期支教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体制的不完善,我们也应当去正视这些问题,可是我们今天的目的不就是倡导社会在抓住关键的利的同时不断克服弊端,让支教活动向着更高远的地方发展,让社会多一些关怀吗?

谢谢大家!

第16篇: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三辩稿

【短期支教想要达到的效果有哪些?】

一、1.你方是否觉得教育是长期性的? 否:请正视现实

是:达成共识,-----那你方认为短期教育可大幅提升地区整体教育水平? 2.刚刚您方提到短期支教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外界,那您方认为,这足以使他们走出去吗?

二、教学课程如何安排?如何调整和原有教学计划的关系?

三、1.对于受教者群体属性有何分析?对于短期的关怀消失后的创伤如何看待? 2.对于绝大多数支教者带有目的性,功利性的支教如何看待?目的不纯粹的支教活动是否会中途夭折?3.如何保证大学生具有相当的教学技能,筛选机制的效果如何保证?

小结:1.短期支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教育应为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应过分强调短期的效果,我们应全面地去看待这个事情,不应只看见其利而看不见其弊。短期支教固然可以开阔思维,认识外面地世界,但短期支教却没有实现他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能力,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大幅度提高,且缺乏后续配套的教学计划,短时间内支教者难以掌握受教学生的情况,每年的志愿者在更换,没有留下教学纪律,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容易使受教学校接受的知识没有系统性。从而使教学质量难以得到预期效果。

2受支教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比寻常学生更加渴望情感,心思也更加细腻,支教者的来去匆匆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没有人愿意留在这里的想法,大学生支教者固然可以给受教学生带来温暖,可以之后呢?片刻的欢愉留下的是长久的落寞,大学生一手打造的纽带由大学生自己切断,这难道不残忍吗?由于短期支教在时间上的限制,根本不可能开展大规模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教育内容上只能是形式上的心灵关照和精神激励。但是,这种形式上的精神教育所能够产生的效果必然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在贫困地区的教师或是学生看来,城市大学生的高谈阔论可以用“风凉话”来定义,想要真正感召他们,没有持续的付出是不可能的。据调查显示,近90%的大学生仅支教一次并不再过问支教。纵有少部分仍保持联系,却因处于不同的环境中而心态有所变化。 3短期支教因其短期性,很少能够与当地学校老师达到有效的沟通,易于原教学计划起冲突,支教活动中的教学基本上以素质拓展类为主,以游戏等生动的形势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因为支教时间的限制,很难知晓孩子们的掌控情况,而且没有反复的教学,令得教学效果下降。

大学生短期支教常常是“一生经历一次,一次经历几天”,缺乏长效传递教学机制。对于支教队员来说,每一次支教都是从零开始,而这种不成熟、没经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每一次都接受全新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而每次接受知识的偏差与不同则会给学生造成知识体系的混乱,甚至是对当地教师教授知识的怀疑和自身知识体系的崩塌。

第17篇: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一辩稿

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近几年来,有一类公益项目发展很快,即以在校大学生为志愿者、农村中小学生为受助对象的短期互动型公益项目。大学生短期支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支教指的是支援落后地区教育和教学管理的工作,无疑,支教本身是一件好事。而大学生短期支教则是把大学生这个群体,引入到支教这个活动中,这让它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落后地区,还包括了帮助大学生自我成长。基于是否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目的,我方坚决认为,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理由如下:

首先,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是有效果的。大学生经受过高等教育,素质高、眼界宽,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经历过不同的人生,对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认识比较全面和客观。他们能够更生动地引导偏远山区的中小学生们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根据南风窗的调查数据显示,接收短期支教后,88.9%的学生想读大学,53.2%认为学习兴趣有提高;59.4%认为自信心有提高;61.3%认为孝顺长辈的意识有提高;64.6%希望像大学生一样帮助他人。在学生们的生命里,我们支教的十几天也许像那瞬间疾驰而过的流星,还来不及孩子让我们看清我们的样子,就消失在他们的视野,但至少能留给他们一道温暖的光亮。

其次,大学生在支教中成长了。其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支教活动后,通过克服支教过程中的困难,培养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意志品质和思维方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净化和提升。其二,由于支教学校师资力量的缺乏,多数支教大学生即是任课老师又兼负班主任的职责。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很好的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以便更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这为大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和应变能力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不仅仅是这两个方面,在公益行动中,大学生将更加懂得爱与被爱、懂得现实与理想、懂得纯真与感动、懂得责任与坚守、懂得团队与宽容。

我们其实不必要反复纠结于“短期支教究竟意义何在”, 只要大学生真心的努力了、付出了,农村的孩子就得到了。如果你不经意在孩子的心目中创造出了哪怕只有一个精彩瞬间,这瞬间会变得永恒,对你,对孩子,都是如此。我们相信只要安排得足够科学,考虑的足够充分,大学生短期支教绝对是利大于弊,不管是对志愿者本身还是当地受教学生。

综上所述,我方坚决认为,大学生短期支教利大于弊。

第18篇: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一辩稿

主席、评委们大家晚上好:我方认为大学生短期支教弊大于利!

首先, 支教,是指支持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大学生短期支教,则是大学生社团或公益性组织发起的寒暑假支教志愿活动。

然而,如今的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效果不尽人意,主要有以下几个弊端!

一、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出发点偏离了支教的真正宗旨,形式主义严重,缺乏实际意

义。据调查分析,如今近73%的大学生把支教当作一堂必修课来看待。导致大学生过多考虑其在支教过程中的锻炼和提升,主客体颠倒,利己性较高,而忽略对小孩子的影响。

二、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教学效果不佳。据调查,支教大学生团队以在校的本科生为

主体,90%则是以大

一、大二的学生为主。所以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教学经验,不利于教学。更何况大学生短期支教时间短,大学生和孩子们的磨合时间有限。其中80%的团队每年更换支教地点,队员更换也很频繁。其教学内容不完善又缺乏创新,常是边备课边教学,导致教学质量差。

三、大学生短期支教后期工作存在不足。首先大学生短期支教会使教学主体产生心

灵创伤。据调查78%的受教学生为大学生哥哥姐姐的匆匆离去感到遗憾和苦恼。而且,大学生对于更加需要关爱的儿童缺少耐心,不利于这些儿童的心理成长。其次,大学生短期支教结束后会导致支教后新学期校方教学困难。据调查,60%的孩子在支教后感觉到自己学校的老师教学水平不高,78%的孩子认为相比支教期间,平时上课刻板无趣,所以排斥课堂。最终导致了新学期校方教学困难。

四、大学生短期支教增加双方经济负担。大学生短期支教所需的经费一般由高校提

供,而多数情况下,超出预算的支出是要大学生自掏腰包的。而大部分大学生又没有经济来源,所以他们会有经济负担。再者,大学生支教的地方多为贫困地区,学校自身条件较差,在为支教大学生提供教学设施、解决食宿问题时也增加了学校的经济负担。

总而言之,我方并不否认,大学生短期支教可以使得大学生得到锻炼。但是这样十几天甚至几天的支教活动,究竟能给当地的孩子们带来多大的好处?如今的大学生短期支教机制上存在明显不足,孩子们并没有通过大学生短期支教获得过多有用的的东西,反而是给他们心理带来一定的创伤。综上所述,大学生短期支教是弊大于利的!

第19篇:大学生短期支教,困境下的褒贬不一

大学生短期支教,困境下的褒贬不一

“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我们都担心,这块贫瘠的土地容纳不下你公益的热心„„真的,叔叔阿姨,我没有任何的恶意,我们真的不希望你们再来这里‘支教’。 ”

——《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 “支教”》 这是一篇在某社交网站被广泛转载的文章。支教,一直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选择,各高校有关支教的项目名目繁多。据统计,大学生碍于学业,多选择在寒暑假、周末的短期支教,支教内容则为音体美课程或是组织一些团体游戏、联欢会。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学生通过校内进行支教的途径多为有关组织或项目、暑期社会实践。 校内组织支教之一方式为周末支教。“种太阳”的流动儿童项目以武汉市流动儿童为帮扶对象,于每两周的周日去学校上课,每次时间为一个半小时左右。一个学期大概开展7次活动。

“种太阳”工作室在每年暑期会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即是到大别山地区进行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并安排志愿者住到学生家里以便更好的沟通。相对于暑期的“补课”,“大山里的魔法教室”则会在开学期间,招募志愿者到恩施地区,进行同样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 “大山里的魔法教室”活动

据记者统计和采访近年来武汉大学获得省级、校级奖励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名单及人员,有关于支教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人数在15人左右,且大多为大

一、大二学生,支教地点选择湖南、四川、贵州、

甘肃等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地区的学校,支教时间往往为两周。

“我们希望建立几个固定的、每年都可以去的学校”,“种太阳”成员陈滟欣说,但由于每年负责人不一样,而他们对支教的认知也不一样,导致支教没有固定的地点。这样的情况也存在在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中,除了少数的项目,比如电气工程学院的“新生命义工之家”、有固定的支教地点,大部分团队只去一次,不具有延续性。

内容:音体美和游戏

据一名暑期参与贵州某小学暑期支教的同学说,在开始授课前不久,他们根据兴趣及特长选择自己所教授的科目,上课内容自己决定。开始上课后,通常都是前一天或者课前临时备课,“反正也没多少内容”。整个团队教授的课程有音乐、地理、体育、美术等,但由于团队有12个志愿者,而学生只有4个班,因此造成了学生少、志愿者多的局面。人力资源不仅没充分发挥,也使得课程和老师的设置与分配变得混乱。

“麦田计划”孩子画的画

相对于较不完善的“临时”支教,“大山里的魔法教室”因其特地编排的“魔法课程”,显得更有针对性。课程组事先编排适合的素质课程,志愿者经过统一培训后再进行支教。第一期“魔法教程”为《麦姬和麦迪的魔法教程》,其中有“人人都是百万富翁”、“风景也在熟悉处”等6个板块,通过故事和互动告诉学生明白人生道理。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李阳是今年秋季的支教的成员之一,谈起与之前其参加过的短期的暑期支教的不同,她说道,“以前参加的支教活动多是假期,

给孩子们也造成了不少负担,‘魔法教室’项目有长期的合作学校,有专业系统的课程,这就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志愿者,会提高不少教学质量。”

“种太阳”夏令营志愿者陈滟欣介绍,支教期间,上午教授素质课程,如音乐美术;下午则是兴趣小组,安排棋牌类球类课程。每天三点之前会有作业辅导,晚上回家后自愿写交换日记,每隔两三天有一次团体心理辅导,针对社会上认为留守儿童可能会具有的一些心理问题,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让他们懂道理。半个月的支教里,其中一天还会安排素质拓展,大家一起爬山或者去县城。

另一种生活,经历过才会明白

教学之余,能带给学生们的则显得更多。志愿者去支教时会给学生们带去图书、衣物;帮助建立积木等玩具组成活动室,改建多媒体教室;支教结束后有些私底下还会保持联系„„

给孩子发鞋子

李寒丽坐了7个小时的火车又熬过周日一天的等待,她到达了恩施大木希望小学。仅仅两天的支教,她就收到一封“情书”:“李寒丽老师,我们班都很喜欢你,我不想你走你不走行吗?”

陈滟欣谈起支教印象最深的事时,她说在十一的时候,志愿者回访了学校,学生们给老师拍了一个视频,学生自己说着说着自己就哭了。“很难想象,我们只是在一起呆了十五天,感情真的有这么深吗?但是当你听到他们在真挚的语气、看到他们哭的满脸的鼻涕眼泪的时候,你觉得是真的。”

一位志愿者不无激动说地:“支教就像生活中的很多事,没有经历过,你就无法体会其中滋味。大学生支教有没有问题?有,当然有。可是若某些“智者”因噎废食,那我只能深表遗憾。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支教是支教者的自言自语、自话自说

一家欢喜一家忧,既然有保持联系的,也有“失去音讯”的师生。记者采访了今年暑期的支教对象——贵州省某小学学生。采访到的23名学生中,支教结束的4个月后,仅仅有2名学生还与老师有联系,问到为什么要参加暑期夏令营,学生表示“玩”“能一起玩”“新鲜”。当记者追问“除了玩还有什么意义”时,纷纷表示“不知道”。同时,该小学校长在今年支教老师到达学校后,建议支教老师多教授一些文化课,“不要像去年只会玩一样”。

作为“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项目课程组的成员,陈筱玮在十月份和几个成员一同去了一趟恩施的马者村希望小学试讲开发的二期“魔法课程”,其间一个小插曲让她记忆颇深,当地一名老师在闲谈中问到“为什么你们没带记者来?”虽然这并不足以代表所有老师,但透露出大学生支教在某种程度上被认为是作秀的工具。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尚重生教授认为大学生支教是属于“千里送鹅毛”的无奈之举,本来应该是属于国家发放“羽绒服”的范畴,仅仅靠道德是弥补不了的。

此外,他认为大学生支教还是越少越好,支教现在看来带有随意性,没有一个长效的常态化,“就像一到节假日福利院就人满为患一样,

如果突然一来又突然一走,反而会给别人造成干扰或者打击。支教是支教者的自言自语、自话自说。”

第20篇:大学生短期支教时间与效果分析

大学生短期支教时间与效果分析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蓬勃发展。于此同时质疑声也频频出现。本文通过实地采访,发放问卷等调研方式,针对当下人们的疑问,批评和支教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调研,解决了大学生暑期支教意义何在,是否具有必要性,如何改善暑期支教等此类方面的关键问题。报告就当今情况,暑期支教发现的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人们的质疑以及调查后的回答,暑期支教意义分析,新旧形式对比等几个方面做主要阐述。在文尾,附上支教队伍实践后的宝贵经验供大学生参考。较其他相关方面调查报告,此调研的对象丰富,方向独特,调研结果实用,进一步揭示了暑期支教的真实情况,希望对今后大学生暑期支教的开展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暑期支教

时间

效果

实践经验

一、调研背景

目前,我国仍然存在明显的教育不公现象,由于地域、经济条件、民俗观念等限制,许多身处教育落后地区的孩子并不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这一现状正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较为活跃的一个群体,就是当代大学生。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团体正投入到支教这一公益事业之中去。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短期支教成为大学生支教的主要形式之一,即主要利用寒暑假等相对集中的一两个月开展支教活动。支教期间,大学生本身的素质,大学生支教的目的动机,支教的时间和效果等等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近两年对暑期支教的调查逐渐出现,但除清华大学对暑期支教整体情况的调研外,其他调研情况,分别存在着未能真正到达山区体会艰辛,调查地区少,采访对象单一,案例不典型等问题。此次调研,通过走访海南海口,文昌,琼海等地,我们小队以第三方的角度实地采访了支教者,孩子,小学领导,村中居民,城市居民,当地团委,慈善爱心人士。 支教队伍调查地点及时间: 队伍名称

支教地点

调查时间

海南文昌美在心灵支教队 文昌市蓬莱中心小学

7.23~8.24 海南大学三农协会 文昌市锦山镇双溪小学

8.3

二、调研发现的情况及其意义分析

(一)调查过程

问卷调查

为了确保本次实践调查活动中所收集数据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得出更为真实的结论,我们小组从支教团队、被支教方(包括当地学校的学生与家长)、社会大众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得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对于支教团队的问卷,我们主要通过网络发放的形式开展,共发放问卷 5份,收回5份 ,回收率100%。对于被支教方的问卷发放则主要是在海南文昌“美在心灵”支教队支教地完成,共发放问卷30 份,收回有效问卷27 份,回收率90% 。对于社会大众的问卷则是以上两种形式皆有,并将范围扩大至调查小组成员家乡,共发放纸质打印和电子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75% 。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虽然十分活跃,益处明显,但是也存在问题不少。下面是对其中较为集中的几个问题的总结与分析。

1、支教者动机问题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大多数大学生支教者都将奉献爱心,为支教地儿童带去希望作为自己参与支教活动的首要目的,其次才是为了丰富自身的阅历,完善自我。但是,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的功利性正在不断加强,这一问题在短期支教中尤为突出。许多学校社团仅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一些缺乏责任心的大学生参与支教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能够在简历上多添一笔。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使得社会对当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开始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图表截取自社会大众对大学生短期支教看法的调查)

2、支教时间问题

支教时间短、选取时间段尴尬是大学生短期支教中存在的一个巨大问题。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大学生短期支教多将时间安排在寒暑假,周期多为10至20天。在时间点上,被支教地学校已处在放假状态,如若要求学生继续接受教育显然是不合理也不现实的,所以说能接受到教育的孩子其实数量有限且不固定。另一方面,支教周期过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被支教者可以得到的知识以及技能上的提升微乎其微,支教者所能做的最多的也就是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输入新的观念,但其影响毕竟有限。

3、支教活动延续性问题

大多数短期支教活动在结束后即与被支教地失去了联系,不再有后续的交流,这使得活动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因为大学生对支教地孩子的影响有限,如果不能使之保持长时间的交流与接触,譬如简单的书信往来,那么那些曾经接受过支教帮助的孩子很难在今后的成长中接受良好的引导。

4、支教者的素质及技能问题

大学生支教者在知识储备上已完全胜任教学任务,但是,在教学技能上,大多数的支教者都缺乏经验,所以极易出现课堂混乱,学生难以管理的问题,使得教学质量的得不到保证。同时,支教组织者在课程安排上的不科学与不合理也会导致支教效果的不佳。另一方面则是个别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低下,在支教当地留 下不好的印象,使得被支教地产生反感情绪。

4、支教资源分配问题

由于资金、地域等限制,许多大学生支教团队在选择支教地时并不是将最需要支教的地点放在第一位,而是选择愿意接受支教,又便于自身开展支教活动的地点开展活动。这样一来,就极易造成支教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往往是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得不到支教帮助,一些并不需要支教的地方却成为支教团组织者积极联系的对象。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与上面所提到的支教功利性目的也存在一定关系。

您认为哪些地方适合支教 (可多选)

5.支教必要性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受支教地对于支教团体的到来都表示欢迎,尤其是有些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根本没有必要接受大学生支教,对大学生支教的态度比较淡漠。

(二)情况分析

1接受支教的学生

(1).极少数学生心中存在清晰的“大学”概念。

(2)有部分学生属于单亲家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主要特点是害羞内向,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差。

(3).孩子关心暑期课堂的收费问题。暑期支教不存在收费状况。但伙食费或夏令营形式要按照需要收取,价格未超过100元。

(4).学生认为支教者课堂有吸引力,自己会更认真,对支教表示很渴望。 2支教者

(1).农村打印不方便,支教们在布置作业时需要采用手抄的形式。 (2).备课内容常要改变,备课时间长。 (3).上课的时间把握不足,缺乏自信。 3校长等校领导

(1).一致承认有暑期支教的需求。 (2).对支教者有一定的要求:

1).课程设计要精心准备,考虑校方,学生,家长三方需要。 2.)指导老师全程陪伴。 3)需要负责任。 4周边居民

(1).持认可和支持的态度,认为可以给孩子们带来点见识。 (2).村里老年人居多。 (3)希望大学生能来辅导作业。

(4).夏令营的概念模糊,还是补习班的概念。 (5).文化水平低。 5城市居民

(1)76.1%支持暑期支教,认为是双赢平台。

(2)53.7%认为如果参与暑期支教,愿意承担支教费用。 (3)37.0%自认对暑期支教并不了解。 (4)37.5%觉得国家应该提供资金支持。

(5)51.2%认为暑期支教能关爱落后地区,给孩子带去希望。

6当地部门

(1)对支教队伍表示欢迎。

(2)并不了解大学生支教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们的需要。 (3)如果知道当地有支教活动存在,需要负担一定的责任。 (4)认为山区农村需要大学生来暑期支教。 7学校老师

(1)认为志愿者的到来,能填补学生暑期的空虚和寂寞。学生家里只有老人,所以渴望关爱,比较粘人,大学生能给孩子带来陪伴,是可取的。 (2)大学生暑期支教可以协助老师工作。 (3)大学生能辅导孩子作业。 8慈善工作者

(1)山区很需要大学生,大学是国家的人才。当地政府能力有限,需要大学生配合。 (2)一周时间太短,匆匆忙忙。 (3)慈善协会顾虑:

1)车不好,怕出事。

2)少数支教的学生到田野里玩,不安全。

3)常有单身青年在学校周围观望,女大学生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

三、调研发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问题一:学校以及学院暑期支教队伍,如果不是长期定点,每年都需要进行新的联系。而联系新学校的工作存在着不知道哪里有需求,学校对支教队伍的工作能力又无了解,联系工作太迟给校方造成工作压力,网络上信息不健全,大学生对慈善机构的招募信息不信任等问题。并且大部分暑期支教队伍在支教点支教后并没有建立起一个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 解决办法:

①合力构建一个官方的信息平台,包含对支教需要的学校,慈善机构的招募信息等,加强信息流通。

②活动的联系工作开展要提前到每年的三四月份。因为联系学校还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还有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完成。

③暑期支教队伍首先要有长期意识,负责人不能只为了自己的活动没有长远得为支教点考虑。 ④队伍的构建需要大一与大二同时参与,以大二带大一的方式,逐年对支教点进行服务。 ⑤队伍要提供优质的服务。校长不愿意长期合作的情况多是因为来暑期支教的队伍本身问题。

问题二:暑期支教队伍的负责人对整个活动的把握不够,对支教点的支教情况不了解。 解决办法:

①负责人必须对暑期支教的性质,目的,流程,方法,安全问题及其他考虑因素有充分的了解。途径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询问有经验的人士等。

②对支教点的学生状况,交通状况,伙食状况,地形状况,文化状况等进行事先考察,调研。

问题三:经费短缺与伙食问题。 解决办法:

①一般队员会认为是公益事业,会愿意一起分担开销。

②对有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的暑期支教,较容易能取得赞助支持。 ③活动开展之前,要讲后勤工作纳入重要部分,调查了解食品供应情况。 ④一般支教队伍构建后勤组或与学校食堂沟通,由食堂提供。

结束感言

走了那么多地方,看了那么多不同目的、做法的志愿者,经历过泥石流、烈日、感冒、中暑。暑期支教是一个相互教育的过程,大学生和小学生在这个舞台上,都能学到很多东西,但谁多谁少,谁又明白?我们总在说共同富裕,校园里很多教授,大学生都不相信,至于社会,我便不得而知。可是,在这里,对学业的理解,对知识的掌握,我看见,确实有先富携手贫困的影子。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评比也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很多队伍的队长或副队长都与我聊过是要实践还是要评比的话题。一些实践队伍暑假做的各种活动,只是为了完成社会实践,我们冷静分析其意义的时候,也是多少能找到一些安慰自己的理由。可这让很多原本相信做好就有好结果的队伍离开原路,在歧路上与那些团队交锋。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所以暑期支教也未幸免于难。很多队伍顶着很大的压力,在为孩子们努力,在为自己的评选努力。试问,哪一个大学生不愿意在能力范围内去评一个省级优秀呢?但力气总会分散,性质也会改变,这是一种悲哀。

人们的种种质疑,包括现在很多企业都不愿意与大学生合作,是对大学生的一种不信任。大学生没有阅历,没有经验是不假,但我们是这个社会的不遥远。大学生并没有那么糟,山区对大学生的渴望,让我们发现,原来大学生真的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业。当我们习惯性批判的时候,也需要审视一下自己批判的结果,它真的对么?负面的消息的发布是媒体的一种职能,让我们发现身边的问题,让我们改变他们,让生活更加美好。然而当人们形成一种负面放大的习惯后,就会忽视,其实生活中正面的情况更多。我们变得悲观且自以贴近现实,却不知道得了负面偏见的癖。生活还是美好的多,暑期支教团队,也是优秀的多。

《大学生短期支教教案模板.doc》
大学生短期支教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