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舞蹈教案模板

2020-04-18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舞蹈启蒙班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既要保证教育目的的全面实现,又要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舞蹈启蒙班教学计划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的

启蒙舞蹈班授课内容针对才接触舞蹈幼儿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好奇心强、缺乏身体协调性的特征,以激发孩子对舞蹈及音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身体协调性及乐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为教学目的。在内容设定上,保持儿童的天真、活泼的天性,为进一步的舞蹈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任务

1、培养幼儿喜欢舞蹈和做音乐游戏

2、认识身体的基本部位及空间上、下、左、右、前、后等,并对身体各部位进行松弛、伸展和灵活运动的初步协调性训练

3、学会正确的站姿和双跪坐、交叉盘坐、伸腿坐等几种基本姿态

4、能按照音乐节拍做动作,培养节奏感

5、学会几个简单的舞蹈,能在众人面前自如地表演,培养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安排

1、活动部分

第一部分:排队带着孩子们绕教室四周活动,放欢快的音乐,通过快慢不同的走步,拉手绕圈小跑,变换不同的造型、步伐,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导入上课的气氛。

第二部分:师生共同热身,将孩子插空排成两排,老师面对孩子,带领他们做动作,活动头、颈、肩、腰、臂、膝等部位。

2、软开度初步训练

简单的压前、旁腿,弯腰等。

3、舞蹈组合

A、认识身体的基本部位,唱、跳结合。首先认识双手和双脚的左与右,练习手脚的协调配合和反应能力。

B、碎步练习、蹦跳步练习。根据孩子的步伐选择相应的歌曲进行游戏和律动,培养孩子的平衡感和节奏感。

C、基本舞蹈坐姿的培养,在舞蹈中加入双跪坐、交叉盘坐等坐姿,提醒孩子要挺胸拔背;伸腿坐时指导孩子们注意绷脚、双腿加紧,通过示范和纠正动作,培养孩子的听从指令、自省意识。

D、模仿及观察能力练习。让孩子模仿平时见到的小动物,跟着音乐进行练习,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E、让孩子学习按照音乐节奏一拍做一次动作,训练孩子的节奏感。

地面练习:

1、压腿、劈叉(正压、侧压)

2、柔手组合

基训组合:

1、手位

2、扩指

3、转手腕

4、摆臂

5、波浪

6、弯腰、转腰

7、提腰、松腰

8、含胸、展胸

9、松肩

10、勾绷脚

11、吸伸腿

12 学习中国舞二级考级教材

13 学习一个成品舞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舞蹈知识,在音乐中能自己独立完成舞蹈动作,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各方面的能力。

推荐第2篇:幼儿舞蹈启蒙班教学计划

幼儿舞蹈启蒙班教学计划

教师:廖莎莎

一、教学目的

启蒙舞蹈班授课内容针对才接触舞蹈幼儿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好奇心强、缺乏身体协调性的特征,以激发孩子对舞蹈及音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身体协调性及乐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为教学目的。在内容设定上,保持儿童的天真、活泼的天性,为进一步的舞蹈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任务

1、培养幼儿喜欢舞蹈和做音乐游戏

2、认识身体的基本部位及空间上、下、左、右、前、后等,并对身体各部位进行松弛、伸展和灵活运动的初步协调性训练

3、学会正确的站姿和双跪坐、交叉盘坐、伸腿坐等几种基本姿态

4、能按照音乐节拍做动作,培养节奏感

5、学会几个简单的舞蹈,能在众人面前自如地表演,培养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安排

1、活动部分

第一部分:排队带着孩子们绕教室四周活动,放欢快的音乐,通过快慢不同的走步,拉手绕圈小跑,变换不同的造型、步伐,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导入上课的气氛。 第二部分:师生共同热身,将孩子插空排成两排,老师面对孩子,带领他们做动作,活动头、颈、肩、腰、臂、膝等部位。

2、软开度初步训练

简单的压前、旁腿,弯腰等。

3、舞蹈组合

A、认识身体的基本部位,唱、跳结合。首先认识双手和双脚的左与右,练习手脚的协调配合和反应能力,B、碎步练习、蹦跳步练习。根据孩子的步伐选择相应的歌曲进行游戏和律动,培养孩子的平衡感和节奏感,C、基本舞蹈坐姿的培养,在舞蹈中加入双跪坐、交叉盘坐等坐姿,提醒孩子要挺胸拔背;伸腿坐时指导孩子们注意绷脚、双腿加紧,通过示范和纠正动作,培养孩子的听从指令、自省意识,D、模仿及观察能力练习。让孩子模仿平时见到的小动物,跟着音乐进行练习,培养孩子的想象力,E、让孩子学习按照音乐节奏一拍做一次动作,训练孩子的节奏感。

地面练习:

1、压腿、劈叉(正压、侧压)

2、柔手组合

基训组合:

1、手位

2、扩指

3、转手腕

4、摆臂

5、波浪

6、弯腰、转腰

7、提腰、松腰

8、含胸、展胸

9、松肩

10、勾绷脚

11、吸伸腿

12 学习中国舞二级考级教材 13 学习一个成品舞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舞蹈知识,在音乐中能自己独立完成舞蹈动作,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各方面的能力。

推荐第3篇:幼儿舞蹈启蒙班教学计划

幼儿舞蹈启蒙兴趣班教学计划

教师:周 蕴

一、教学目的

启蒙兴趣班授课内容针对2--3岁幼儿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好奇心强、缺乏身体协调性的特征,以激发孩子对舞蹈及音乐的兴趣,培养孩子的身体协调性及乐感,促进幼儿左右脑发育平衡,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为教学目的。在内容设定上,保持儿童的天真、活泼的天性,为进一步的舞蹈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任务

1、培养幼儿喜欢舞蹈和做音乐游戏

2、认识身体的基本部位及空间上、下、左、右、前、后等,并对身体各部位进行松弛、伸展和灵活运动的初步协调性训练

3、学会正确的站姿和双跪坐、交叉盘坐、伸腿坐等几种基本姿态

4、能按照音乐节拍做动作,培养节奏感

5、学会几个简单的律动舞蹈,能在众人面前自如地表演,培养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安排

1、活动部分

第一部分:排队带着孩子们绕教室四周活动,放欢快的音乐,通过快慢不同的走步,拉手绕圈小跑,变换不同的造型、步伐,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导入上课的气氛。 第二部分:师生共同热身,音乐《稍息立正站好》。将孩子插空排成两排,老师面对孩子,带领他们做动作,活动头、颈、肩、腰、臂、膝等部位。

2、软开度初步训练

简单的压前、旁腿,弯腰等。

3、舞蹈组合

A、认识身体的基本部位,唱、跳结合。首先认识双手和双脚的左与右,练习手脚的协调配合和反应能力,例如《小手拍》、《小手小脚》以及听口令做相应动作的小游戏。

B、碎步练习、蹦跳步练习。根据孩子的步伐选择相应的歌曲进行游戏和律动,培养孩子的平衡感和节奏感,例如《小鸟飞》、《小兔子乖乖》等。

C、基本舞蹈坐姿的培养,在舞蹈中加入双跪坐、交叉盘坐等坐姿,提醒孩子要挺胸拔背;伸腿坐时指导孩子们注意绷脚、双腿加紧,通过示范和纠正动作,培养孩子的听从指令、自省意识,例如《我的小脚真听话》。

D、模仿及观察能力练习。让孩子模仿平时见到的小动物,跟着音乐进行练习,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例如《小奶牛》、《小花猫》。 E、律动舞蹈《小鼓》、《小小钢琴家》模仿敲鼓以及弹钢琴的动作,让孩子学习按照音乐节奏一拍做一次动作,训练孩子的节奏感。

推荐第4篇:浅淡幼儿舞蹈启蒙教学

浅谈幼儿舞蹈启蒙教学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也是舞蹈事业发展的希望所在。幼儿舞蹈的启蒙教育是基础性的前期教育,因而,启蒙引导的程度如何,将影响艺术幼苗的茁壮成长和幼儿舞蹈事业未来的提高与发展。因此,幼儿舞蹈的启蒙教育十分重要。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的成败。那么,应如何做好幼儿舞蹈的启蒙教学呢?就此,结合幼儿舞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和见解。

一、注意培养幼儿爱美爱舞之心

法国的心里学家瓦龙把3岁到6负的幼儿时期统称为“主观或个性时期”,这个时期的幼儿已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喜欢看到原来一无所有的地方突然出现某种东西,喜欢以强烈的色彩和瞬间显现的状物来刺激自己的感官,更喜欢摹仿自己在某时某地所看到的景物。他们心灵纯美,求知欲强,好奇好问好动,兴趣广泛。但是,也单纯、也幼稚、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男孩和女孩在感知力、辨别力、摹仿力、创造力和肌肉伸缩力方面有着诸多的不同。并且,即使是同样性别的孩子,由于个性差异,亦会出现不同的外部形象与性格特征。

因此,幼儿舞蹈启蒙教学,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幼儿的这些心理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在幼儿的舞蹈活动中,要通过幼儿喜爱的自然美,如:初升的太阳,夜晚的星月,河里的小鱼小虾,大海的浪花风帆,蓝天的飞鸽等,开启幼儿的美感,并通过舞蹈活动培养幼儿的舞蹈欣赏力,使幼儿了解舞蹈之美,从而引发幼儿的爱舞之心,对舞蹈产生兴趣。

二、注重培养幼儿的学舞兴趣

幼儿,思维活跃,求知欲高,可塑性强,但恒心不足,因此,在幼儿舞蹈启蒙教学中,要扬法度知欲高、可塑性强之长,避恒心不足之短。利用幼儿的心理特点配以心理疏导,培养幼儿浓厚兴趣。

(一)首先要让幼儿喜欢你——舞蹈老师

要想让幼儿喜欢上老师,老师必须要爱幼儿,要有一颗童心,善于倾听幼儿的心声,和他们交朋友,用孩子般纯净而富有情趣的语言和形体动作,唤起他们的兴奋感,把他们吸引到奇妙的舞蹈世界里来。

(二)其次,要用童趣激活舞蹈

3至6岁的幼儿,活泼好动,容易见异思迁,注意力很难集中,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要把握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自然形象,激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如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看谁学得象”的舞蹈活动,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幼儿们开动脑筋,并用形体动作回答:风儿吹来的时候,柳枝

是怎样飘动的?花草是怎样摇摆的?河面是怎样泛波的?风筝是怎样飞舞的?幼儿个个争先表演作答。我不断抓住机会,在他们动作的基础上再夸张变形为舞蹈组合动作,再让他们摹仿,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童趣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舞蹈,并立刻对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又如,教舞段《小牧民》、《挤奶舞》时,我先搜集适合幼儿特点的民族音乐,按训练课程剪辑成带,先放音乐,再用讲故事的形式,讲棕蒙族小朋友骑马在草原上飞奔以及帮助大人给奶牛挤奶的情景,再放音乐,在轻快活泼而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乐曲中,让孩子们近要求做好准备姿式,依顺序练习。在教《新疆舞》时,我先讲关于新疆的故事,和新疆人能歌善舞、跳舞时会“动脖儿”等特点,激活幼儿的好奇心,他们便很快了解并喜爱上这些异族风格的舞蹈。在《春天》的舞蹈活动中,我选择了和春天有关的富有动态、情景性较强的音乐,让幼儿边听音乐、边想象:春天的早晨,太阳刚刚升来,河岸柳丝轻拂,河面碧波荡漾,树丛鸟儿鸣唱,地上小草发芽,枝头桃李芬芳,小朋友们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等情景,我则在一边不断地做着示范动作,幼儿们紧紧盯着我的一举一动,几乎还没分解,便跟着跑起舞来。这样,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摹仿、掌握、熟练等动作记忆的全过程。

(三)要用舞趣激发幼儿的表现欲

舞蹈是一项极富表现力的造型艺术,没有表现力的舞蹈,则不是舞蹈。3至6岁的幼儿,有着潜在荣誉感和表现欲。因而,通过幼儿对舞蹈的兴趣,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提高幼儿的舞蹈表现力,是舞蹈启蒙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这一环节的训练。如在舞蹈活动时,我设计了“大雁飞”的游戏,让所有的幼儿排成蛇阵,然后根据自身的条件,分开双腿作“横一字”的游戏,双手展开做大雁飞翔的动作。逐个向前伏下,然后依次起身。接着,我又提示孩子们进入下一个游戏:“小兔子找耳朵”。这个动作实际上是趴在地上,双手前撑,胸腰后弯,双腿曲勾、脚尖靠前的腰部动作,要求脚尖碰到头的人才算找到了“耳朵”。我走到每个孩子面前问:“小兔子耳朵在哪里”?让他们的逐一回答,他们都会迅速地做好动作,并回答:“小兔的耳朵在这里!”有些幼儿软度和开度都不太好,急得直冒汗,我便及时鼓励,让他们回家练习。于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回家在床上让家长帮着练习,几周下来,他们的软度、开度都有了令人惊喜的提高。通过这些训练,幼儿们对舞蹈的兴趣日益浓厚,表现欲日益强烈,舞蹈的表现力不断提高。

(四)要把表现欲转换成责任感

当幼儿对舞蹈产生了兴趣,有了很强的表现欲时,要引导他们从感性基础上升到理性认识,把表现欲转换为责任感。让他们懂得:要跳好舞,就必须练好基

本功;要有吃苦精神,想象解放军叔叔那样不怕苦、不怕累、勇敢坚强。同时,在选择教材上,要以新鲜、童趣而富有表现力的动作排列组合与舞段,克服单

一、枯燥的训练方法,避免相同、相近、相似的排列组合,要促使孩子对舞蹈求知求难,为进入下阶段的“自觉吃苦”训练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注重开展科学的舞蹈训练

幼儿的舞蹈启蒙教学既是教学实践的问题,同时又是艺术的一个分支学科的研究课题,所以,诸如在教学的方法上,要根据幼儿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运用适合于他们的教材,更好把握好尺度,进行科学的训练,防止用对成人训练的“老一套”去要求孩子,以至造成幼儿过重的心理负担和肌肉骨骼的畸形发展。

(一)先练后讲——“渗透式”

先练后讲,先学后导,在尝试中学,这是以“渗透式”为主要特征的学试教学法。以往的教学是“先讲后学”,“先讲后练”的“填鸭式”、“满堂灌”,这种教学方法我试过效果不好。首先幼儿根本不会有耐心听你讲动作,即使你讲得口干舌燥,带着他们数拍子,分解动作,他们仍是“一头雾水”搞不清,反倒把原来的灵气给“解”没了。我根据幼儿多动好学、摹仿力强的特点,采用“跟我一起跳”的方法:在音乐中做动作,孩子们边看边学跟着跳,等兴致高了动作也有模有样了,再回头来一边讲,分解动作,一边纠正。这样不仅学习动作速度快,而且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提高整体的动作水平。

(二)多动少讲——“打哑语”

3至6岁的幼儿自控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有限(20分钟)。一个高度兴奋的孩子发出的尖叫声会感染和引发几十个孩子的“共鸣”,分贝之高,震耳欲聋,难以遏止。若采用“高压政策”在孩子兴奋的“制高点”上与其对峙,非常被动,只能使他们更加亢奋,给自己难堪。降低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我试着“以无声制有声”。于是,我设计了一组课堂常用语手式,如:“集合·整体”:左手举拳,双手平拉;“准备·开始”:右手心压左手背,双手外翻手心朝上分开等等。试用后,我感到哑语手势指挥比当堂呵斥、粗劣压制的办法好,孩子们适应之后,受益无穷。它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嗓音负担,而且使孩子的注意力易于集中。

必须强调的是:教师在用“哑语”时,尤其要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要脸含微笑,要用眼睛与孩子交流。要和蔼、自信、大度,再配上果断、干练、洒脱的手势,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切忌烦燥、厌倦、无精打采和惊慌失措。要让孩子打心眼儿里喜欢你、亲近你、崇拜你,才能当好老师,教好他们的舞蹈课。

从某种意义上看,舞蹈启蒙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孩子们的兴趣程度,而他们的兴趣高低,于是衡量教学质量的“试金石”。因此,有趣的教学方法加有趣的教学

内容加有趣的学习风格三者在舞蹈启蒙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创造节目,不是达标考级、比赛获奖,而是培育新苗,创造美好的心灵。幼儿健康成长乃是我们真正的成功、最好的作品!这便是我们开展幼儿舞蹈启蒙教学的根本所在。同时,也只有以这样的指导思想去进行幼儿的舞蹈启蒙教学,舞蹈才不再是令初学幼儿们生畏怯步,而成为他们向往、迷恋的、温馨可爱、五彩缤纷的芳草地。只要我们以真诚的微笑和翩翩的舞姿去引导幼儿,一定能把幼儿们引入舞蹈的百花园。

推荐第5篇:34岁幼儿舞蹈启蒙教学分析会

2012年秋和平区青少年宫教学情况介绍

任课老师:吴丽春

任教班级数量:2 个班

(1)班级名称:快乐嘟嘟舞蹈启蒙班

课程名称:宝宝舞蹈(2期) 学生年龄3-4岁

开课日期:2012年9月15日 结课日期:2012年12月29日

上课时间:周六上午10:00—10:50 教室:206

基本学习情况:在2012学年的第一学期,启蒙班2期经过人员的调整,全班一共有8人。本学期学习期次为14次,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本学期学习了8个小舞蹈和1个游戏舞蹈,以增强学习舞蹈的兴趣。所有孩子基本能够,逐渐识别音乐的节拍,把握基本舞蹈元素动作,认识身体的基本部位,并灵活运用,能够带着愉快的心态来学习舞蹈。

(2)本班教学思路:由于幼儿年龄的不同,本学期教授幼儿舞蹈重点在于四个方面:一是讲解,二是示范,三是游戏,四是儿歌。 ①讲解:主要以通俗易懂的讲法告诉孩子们要学习的舞蹈和动作。例如:在学摘果子的时候,如果告诉她们第一拍向里转,第二拍向外翻转,孩子们做起来没有兴趣还很费劲。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你们现在在果园,想把苹果摘下来,必须转动手腕拧一下。这样孩子们就会做的很好,所以说讲解要生动形象的把孩子们带到情境中去。 ②示范:在做示范的时候主要以面向幼儿的镜面示范,让孩子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要学习的舞蹈内容和完整的做法。

③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更好的掌握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学鸡走步的时候,老师扮演鸡妈妈,让孩子们当鸡宝宝,跟着鸡妈妈学习本领等。

④儿歌:音乐的选择上基本上是以儿歌为主,这样也可以借助歌词帮助幼儿记住动作,可以让孩子边唱边跳。

(3)教学内容

14次课时可分为4部分 ① 1-4课时,《吹泡泡》小舞蹈,《咿呀,呦比呦比耶》舞蹈,《对不起,没关系》小舞蹈,游戏舞蹈。 ② 5-8课时,《摘果子》小舞蹈,《小拜年》洗手绢小舞蹈(上)(下),复习已学舞蹈。 ③ 9-11课时,《小火车》小舞蹈,为汇报演出进行排练与编排阶段。 ④ 12-14课时,《大公鸡》舞蹈(上)(下),《吧德吧德,巧克拉力》舞蹈。

(4)教学成果展示

(1)班级名称:快乐嘟嘟舞蹈启蒙班

课程名称:宝宝舞蹈(1期) 学生年龄 3-4岁

开课日期:2012年9月15日 结课日期:2012年12月29日

上课时间:周六上午11:00—11:50 教室:206 基本学习情况:在2012学年的第一学期,启蒙班1期全班一共有16人,本学期学习期次为14次,由于本班学员全部为零基础,以激发幼儿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基本功的训练,学习了8个小舞蹈和1个游戏舞蹈。所有幼儿能够做到,认识教室的基本方位,熟悉自身的基本部位,并灵活的运用,通过儿歌,可以边唱边跳。

(2)本班教学思路:由于幼儿年龄的不同,本学期教授幼儿舞蹈重点在于四个方面:一是故事,二是儿歌,三是示范,四是游戏。

①故事:通过要学习的舞蹈,讲述一个可以吸引孩子们兴趣的小故事,让孩子可以了解所学的舞蹈内容,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

②儿歌:在音乐的选择上基本上是儿歌,例如:在学扩指的时候,歌词是这样“爸爸瞧,妈妈看,宝宝的小手真好看”,动作是先出右手,再出左手,告诉小朋友,爸爸在看你的右手,妈妈在看你的左手。通过简单的儿歌,借助歌词帮助孩子们记住动作,还可以让孩子们边唱边跳。 ③示范:在做示范的时候以面向幼儿的镜面示范,让孩子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要学习的舞蹈内容和完整的做法。

④游戏:通过趣味的游戏,来调动孩子们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潜移默化的在游戏中学习舞蹈

(3)教学内容

14次课时可分为4部分 ①

1-4课时,《小钟滴答》小舞蹈,《小小手》小舞蹈,《会说话的手》舞蹈,《擦玻璃》舞蹈。 ② 5-8课时,游戏舞蹈组合《头/肩/膝/脚/手》,《小兔子》舞蹈,所学舞蹈组合进入复习阶段。 ③ 9-11课时,《你说可笑不可笑》舞蹈,《小脚》舞蹈,为汇报演出进行排练。 ④ 12-14课时,《吧德吧德,巧克拉力》舞蹈(上)(下),将所有已学舞蹈进行复习及学期总结。

(4)教学成果展示

推荐第6篇:治家格言启蒙教案

《治家格言》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多媒体朗诵

1、家长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三、结合注释帮助理解重点句: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家长交流治家之道。

3、教师小结。

四、家长练读

1、认真跟读。

2、自读。

(1)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和家长交流感受。

(2)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交流。

4、指名读,老师和家长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五、课外延伸

1、与孩子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孩子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把这节可的感受写一篇心得发到班级群里,大家可一互相学习。 板书设计:

《治家格言》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易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推荐第7篇:《声律启蒙》教案

四年级下册《声律启蒙》 第十七课 二萧 丹麻学校 宋熙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二萧》,理解大意。

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方法:

读课文 诵经典 讲故事 悟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

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课前精彩三分钟

一、导入

1、复习:让学生诵读《一先》韵文

2、导入

二、初读文,掌握节奏

目标:通过多种读,掌握诗文的韵律、节奏。 要求:

1、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展示:读的方式多样化:自读、小组读等。

三、解读诗文,诵读诗文

目标: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诵读诗文,读出韵律美。 要求: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方法:首先自己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展示:

1、抓住重点的词句,适当辅导

2、采用多种方式读,部分学生达到诵读。

3、师生共同放声赏读。

四、悟道理、知蕴意

1、了解故事《不为斗米折腰》师讲故事,生认真听,感知听完后有什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加深蕴意。

3、唱出《《二萧》,进一步感知。

五、拓展

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六、作业

背诵韵文《二萧》

推荐第8篇:《月光启蒙》教案

18、月光启蒙

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淳朴优美,感情真挚。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歌谣、讲故事、说童谣和猜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重难、点

形象再现歌谣意境,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月光启蒙(齐读课题)。解题:“启蒙”是什么意思?

2、看着这样温馨的画面,想一想,该怎样读好课题?(齐读)这样听起来感觉好多了。

3、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是谁在月光下给了我“启蒙”?(母亲)“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母亲是通过

什么给了我启蒙?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地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读后交流,板书:歌谣、故事、童谣、谜语)

4、这些都是民间文学宝库中的奇葩,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洒满月光的篱笆小院,去聆听,去感受——

二、朗读感悟 学习唱歌谣部分

1、师朗读课文:“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夜,静悄悄的,月色多么美,你能把这月夜的美读出来吗?指名俩生读,读后评议,全班齐读。

2、“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动听的歌谣——”课件出示歌谣,指名读。

(1)从歌谣中你能明白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吗?(勤劳、智慧、对美好生活十分向往„„)云南云南,彩云之南,那儿有凤凰栖息的梧桐树,有云南典型的建筑瓦屋和楼。歌谣表达了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未来的向往,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歌谣吧。

(2)母亲是怎样唱歌谣的呢?出示课件(甜甜的、深情的、轻轻的)是呀,这就是吟唱。这样的吟唱给作者幼小的心灵

感受到的像是——(师引读: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你们想听听母亲的歌声吗?播放歌谣mp3

3、师引述:母亲深情的为我吟唱的这些歌谣,如同春雨点点滋润了我的心田。

出示句子:“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指名读这句话。问:(1)“混沌”是什么意思?(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 “豁然开朗”又是什么意思?能说出它的近义词吗?(2)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句子读好。全班齐读。

4、那时,我们的日子虽然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出示句子:“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指名读。在这句话中,有两个“长”,这两个“长”意思一样吗?(前:生长。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黄沙沉积,这样贫瘠的泥土长不出庄稼来。后:产生。家乡的歌谣正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智慧的结晶。)

过渡:月光下的母亲,除了唱歌谣,还从哪些方面给了我启蒙?(讲神话故事、说童谣、猜谜语) 学习神话故事部分

1、指名读神话故事部分的内容。问:神奇的故事又让作者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呢?(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2、神奇的故事给懵懂的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时间一分

一秒的过去了,母亲讲的那么深情,说的那么神奇,此时明月以至中天——出示句子:“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问: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联系课文前面内容 想一想。(月光如银,母亲身穿白布褂子沉浸其中,显得美丽圣洁,有如玉石雕像)

这样打比方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崇敬)让我 们带着对母亲崇敬的心情再来读这句话(齐读)。

学习童谣部分

过渡:在母亲的神话故事里,天空是这样神奇,可我们的人间生活以很有趣。 课件出示童谣

1、学生自由读。读后,这些童谣你们读起来感觉怎么样? (朗朗上口、好听、有趣)“朗朗上口、好听、有趣”——这就是童谣的特点

2、童谣中有可爱的小老鼠、小猫、小狗,这些风趣幽默的 童谣让作者对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那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也是一种启蒙。

学习谜语部分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指名读猜谜语部分的内容。

2、猜谜语让我知道了怎样想象,这些谜面和谜底都来源 于我们的生活。猜谜语也是母亲月光下的成功的一次启蒙教育。

出示句子:“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全文

1、母亲不识字,她用甜美的嗓音给我唱歌谣,讲故事,猜谜语,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民间文学的熏陶,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母亲真不愧是我的——启蒙老师。正是这种启蒙教育影响了我一生,所以,我对母亲有着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板书:感激、怀念)

2、让我们怀着对母亲月光下的启蒙感激、怀念之情再读课题。(齐读课题)

3、而今,作者孙友田长大了,也出息了(课件出示孙友田简介)

4、可是——(出示课件)„„可曾经,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可曾经,母亲忙完了一天的伙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5、此时此刻,老师想通过朗诵来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深深

的敬意,你们愿意听吗?

四、拓展延伸

1、师配乐朗诵。“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的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现在生活好了,母亲却感受不到了,不少的记忆都渐渐流逝了。有一年,当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这个曾经拥有甜美嗓音和玉石般美好形象的她安详的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而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这份爱,我永远永远也不会忘记。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那月光下的启蒙„„”

2、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你的母亲说吗?(学生谈感受,随机出示关于“珍惜”的句子)

五、结束全文

1、结束语:随着时光的流逝,什么都会慢慢的淡去,唯独母亲那甜甜的歌谣总在我的耳边荡起,最后,让我们在母亲那芳香的音韵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再次播放歌谣)

2、课件出示作业

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歌谣

故事 童谣 谜语

感激、怀念18

推荐第9篇:月光启蒙教案

品味民间文化

感悟母子深情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童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文章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教学中着力凭借课文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夜场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间文学所散发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亲情,体会“我”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深度解读文本,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我”深深地感激母亲给“我”的文学启蒙的感情,还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充满乡土气息的质朴的民间文化其实也是孩子精神成长的根基,是每个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文化就是老百姓的情感载体,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半,永远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冯骥才语)让学生感悟民间文学的神奇魅力,并能从中受到“启蒙”也应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设计理念

“言美情浓”、饱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促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诗化的教学语言,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文字,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优美意境,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抒发情感、喷涌真情,使语文实践与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从而涵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倡导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再度开发,感受作者的心路历程,努力构建诗意的、文化的语文课堂。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课堂实施

第一板块

品味歌谣魅力

1.当你再读课题时,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3.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

4.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5.你们的发现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点评:语文课要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作为民族文化源头和根基的民间文化之一——民歌民谣,是神奇的,有着巫术般的魔力,能为孩子打开一扇隐秘的语言之门。通过自主品读、个性化朗读、展开想象、交流感受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同时为体会母亲的教育智慧、理解“启蒙”做好铺垫。)

第二板块

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1.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出示农家月夜场景)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播放:清唱的歌谣)

(点评: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引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带入情感的世界、诗意的世界。)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

4.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写到: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你们能想象,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呢?

(3)那时的我,快乐着、幸福着、陶醉着……把这些美好的感受也读出来。(指导朗读) (4)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吧?从这“芳香”,你品出了什么?

(5)这“芳香”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的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点评: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是紧密相连的。引导学生依托文本,抓住文本的“美点”——“芳香的音韵”,通过想象课文情境,联系上下文,多种形式的品读引燃学生的情感点,成为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内化情感、内化语言的情感纽带,力求体现“语文教学语文味”。同时,进一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母亲聪颖美丽的形象伴随着文本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

5.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1)学生默读。

(2)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6.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神话故事、谜语启迪我的童心。读读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蒙。

7.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好像看到些什么呢?

8.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2)指导朗读。

9.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10.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月光启蒙。孙友田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请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把最后一段改成诗歌形式)配乐读。

(点评: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紧扣“启蒙”,通过抓重点句段,反

复品读,同时展开丰富想象,不仅帮助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再度开发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获得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提升,从而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三板块

表达怀念之情

1.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出示母亲画像,补充原文片段)

2.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呢?

3.学生练笔,交流。

(点评:让学生走进原文,这样的拓展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示。在浓郁的人文情怀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把学生的情感波澜再次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此刻学生的表达是从具体的文本出发,最后回归文本的。“回到文本,回到文本的细节,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语文才能获得能量。”)

4.多少年过去了,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就会想起那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想起母亲那玉石般的雕像,想起她甜甜的嗓音,深情的吟唱……(再次播放清唱的歌谣)……感谢月光启蒙,她让我们也想起了那一首首充满泥土芳香的歌谣。下课后,请大家也去搜集我们家乡的民歌民谣,相信这些歌谣也会在你们的心中播下一粒粒种子……

(点评:音乐是情感的催化剂。满含深情而又富有诗意的歌谣作为主旋律反复吟唱,再次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歌声袅袅,乡韵缭绕,回味无穷。最后让学生去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这一环节的设计,期盼歌谣也能为我们的孩子播下语言的种子,让歌谣成为回荡在孩子心中的最美妙、最恒久的声音!)

推荐第10篇: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芳香“长”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引导体会母亲与月光的联系,理解课题“月光启蒙”的含义,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得到写作方法的启蒙。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轻一点,柔一点,再读一遍。 2.什么叫月光启蒙?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生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在月光下,让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这就叫月光启蒙,一起读这句话。

3.读了课文,有一句话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母亲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对我进行启蒙的呢?

师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4.对,这些都叫民间文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作者孙友田的心里,母亲在月光下给他启蒙的情景已经定格成了一幅画面永远地沉淀在了他记忆的长河里。

二、品读民歌民谣。

1.这节课,我们同孙友田一起继续走进那个美妙的夏夜,去看看母亲为我唱歌谣的情景。谁来读一读这两首歌谣?出示歌谣:

1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 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听完他的朗读,给你什么感受?母亲唱的歌谣给作者留下什么感受呢?谁来读一下第四自然段? 3.出示第四自然段: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 )母亲的歌声是什么样的?

生:甜甜的,轻轻的,柔柔的,深情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 师:老师发现“芳香”这个词很特别(点红“芳香”),你知道它特别在哪? (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令人舒心而陶醉,犹如花的“芳香”使人迷醉一样。这里用“芳香”形容“音韵”,突出了这种“音韵”给孩子的心灵感受。)

这“芳香”一词用得太妙了!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你能把这种美妙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的教室也飘满了芳香的音韵。我们一起学着她的样读好这段话。

师:母亲的歌轻轻的,母亲的歌甜甜的,母亲的歌是这样的,出示投影:

母亲的歌 母亲的歌轻轻的 母亲的歌甜甜的 母亲的歌香香的 母亲的歌是三月的和风 母亲的歌是小溪的流水 母亲的歌是永远的月光

2 (2)读完这一段,你觉得刚才那两首歌谣应该怎样读?谁再来深情地读一读这两首歌谣?

(3)我们是读出来的,而母亲是唱出来的,想不想听母亲是怎么唱的? (4)读完这段优美的文字,你就能听到母亲的歌声了,生齐第一自然段: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课件播放歌谣)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

(5)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想说什么吗? 师:在月光下,我们的篱笆小院飘满了那母亲那芳香的音韵,就请你学着母亲的声音深情的、甜甜的读一读这两首歌谣。生读。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也已经来到了那个美妙的夏夜,来到了那个篱笆小院。 (6)母亲的这两首歌谣给了我什么启迪呢?

《亮堂堂》体会到愉快的劳动场面及快乐温馨的农村生活。 《凤凰》体会到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主要内容)这两段歌谣分别描绘了现实生活和想象生活,都与月亮有关,都很美。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点)这两段歌谣从形式结构上看,像我们学过的古诗:句式工整,句末押韵,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充满诗情。 难怪作者会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4.听完母亲唱歌谣,我们再来听听母亲唱童谣,自由读一读童谣?出示童谣: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 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

3 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我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时候摇头晃脑的?谁告诉我你为什么这样读?你喜欢这些童谣吗?为什么?你觉得这些童谣还可以怎么读?(打节拍、敲桌子、跺脚)用你喜欢的方式选择一首读读。谁来示范一下打着节拍读,那就让我们和着节拍一起读好吗?男生打拍,女生读,女生打拍,男生读。老师打拍,一齐读。

师:这些童谣明快、风趣怪不得让人越读越爱读呢,其实呀,你读读这些童谣还有一点启迪呢!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什么样的小红孩——勤劳,所以勤劳就有干饭吃,小老鼠呢——引说只能啃锅沿。多有意思啊,像这样把道理蕴涵其中就叫“含蓄”

《小红孩》体会到小红孩的可爱,生动刻画出了一个地道的农村小孩子的农村生活情景。

《小老鼠》刻画出了一只调皮的老鼠的形象,让人感觉有趣又好玩,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毛娃》把毛娃的日常生活中的哭、笑、醒、睡等日常最熟悉、最常见的表现写出来了,富有亲切感,使一个天真、可爱的毛娃形象跃然纸上。 (主要内容)勤劳的小红孩、贪吃的小老鼠、幸福的毛娃,都非常可爱。 (语言特点)简洁明了,节奏明快,幽默风趣。

歌谣童谣唱完了,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文中有四个词语对民歌民谣的特点进行了概括:明快、流畅、含蓄、风趣。齐读。

师小结:母亲用这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给了我——想象,给了我童心,所以我情不自禁地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5.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读到这儿你会奇怪吗?为什么母亲这样勤劳,生活却还是清苦的呢?你能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来回

4 答吗?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这句话中两个“长”有什么不同吗?(联系上下文理解二个长的不同意思,第一个长是“生长”的意思,第二个长是“孕育、创造、流传”的意思。)

生:歌谣就是这样由外婆传给母亲,再由母亲传给孩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看来啊,母亲就是在这种耳濡目染中学会的,再加上聪明的母亲一听就会。

教师提升: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那儿虽然土地贫瘠,但人们勤劳、智慧,创作、流传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因此说——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同学们,母亲仅仅是在给我唱歌谣吗?(不是)

出示填空:母亲用歌谣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儿女的爱,诗情,想象、智慧、勤劳„„)

6.教师深情叙述: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这样做会给我带来什么,其实呀,她已经在潜移默化地给我爱的启蒙,诗的启蒙。所以在作者眼里——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什么方式启迪“我”的童心呢? 7.师引读: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故事,母亲会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给我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母亲还会给我讲什么故事?指名答。母亲就是用这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我的心田,所以作者深情地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神话故事令人遐想,我听得入了迷,母亲也醉了,师引读——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

1、母亲在月光下的美丽圣洁;

2、母亲在我心中的伟大;

3、母亲传递着对我的爱,我也爱着自己的母亲。

5 (2)你觉得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感情?(评价:我仿佛看到了一位„„)

8.夜色越来越浓,母亲还在给我说谜语,可我怎么也解不开,她笑着对我说:“„„”母亲又一次用谜语启迪了一颗混沌的童心。

三、感悟“母爱”。

1.过渡: 母亲不识字,但她有爱有智慧,她把对文学的爱,对生活的爱如春雨点点播洒进我的心田,所以作者在心中无数遍感激地说——

投影幻灯片: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师:读完这段文字,你能读懂作者的用心吗?他对母亲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感激、怀念母亲)

3.同学们,母亲给了作者无私的爱,回想起母亲,作者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他认为“是母亲为我开启了文学的大门”,所以他特别感激母亲。老师将这一节改成一首诗,和老师一起来读:

感谢母亲,

是她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 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感谢母亲,

是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 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感谢母亲,

是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 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飞向诗歌的王国。

四、学习写法,升华主题。

6 1.师:同学们,明明文章写得是母亲给我的启蒙,为什么作者却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呢?母亲与月光又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A、母亲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多是在夏夜月光下进行的,所以用“月光启蒙”作课题。

B、这种“启蒙教育”是充满着母爱和诗意的,给孩子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而“月光”往往能营造美好的意境,以此为题,与全文的情境相吻合。

C、月光朦胧,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激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月光”本身对孩子也有启蒙作用。

2.怪不得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月光,拿出笔,快速画出描写月光的句子,交流出示:

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

3.看来,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将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了,你知道这种 写法叫什么吗?—— 板书:情景交融 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4.谁说不识字就没有智慧呢?虽然我的母亲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虽然我的生活贫穷而清苦,但我的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虽然我的母亲不认识一个字,可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5.在你们的眼里,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勤劳、聪明、热爱生活、热爱故乡、热爱民间文艺、疼爱我)

6.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位不识字,却充满智慧,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当我最终成为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次回到母亲身边时, 7 却发现: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的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面对着已经失去记忆的老母亲,孙友田内心纵使有千言万语,母亲都已感受不到了,因为现在的母亲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曾经,——(点出齐读: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现在的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可曾经,――(点出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现在的母亲满头白发,深深的皱纹刻在她的额上。可曾经,――(点出齐读: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7.同学们,这人世间总有——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教师配乐《这个人就是娘》引读,学生跟读最后一句话(连续读三遍)

8.总结:同学们,也许你的母亲不会唱歌谣,也不会讲故事,但她们却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爱着你们,母亲才是你们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最后老师衷心地祝愿全天下的母亲都能够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板书设计:

唱民谣

讲故事

18.月光启蒙

母爱

唱童谣

猜谜语

第11篇:启蒙课程教案

启蒙教案

一、问好打招呼:

宝宝好,家长好,欢迎来到新爱婴的启蒙课堂。我是你们的主课老师Seven。

宝宝们小手在哪里呀,小手小手不见了,小手小手变出来,跟老师一起拍,宝宝、宝宝早上好,那么老师跟宝宝们打招呼了,宝宝是不是也应该跟老师打招呼啊,小手伸出来,老师、老师早上好。

宝宝们真棒!刚才呀宝宝们知道老师叫什么名字了,但是老师还不知道宝宝叫什么名字呢?接下来老师用抛小球的方式来认识宝宝们,小球抛到哪位宝宝面前,宝宝就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和年龄。好了老师开始抛了,这个宝宝你叫什么名字呀?宝宝答:我叫XX。问:今年几岁啦?宝宝答:2岁了。那XX宝宝告诉老师2用手指怎么表示啊?嗯,宝宝真棒!大家说乐乐的名字好不好听呀?好听!(继续抛球依次)好了宝宝们知道老师叫什么名字,也知道其他宝宝叫什么名字。

二、走线:

宝宝们低头看看连接你们小苹果和老师大苹果的是什么呀,是一条红色的线对不对?它呀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它叫:蒙氏线,宝宝起身,请家长们陪着宝宝一起,双手叉腰跟老师一起跟着音乐走线。走线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宝宝的学习、工作情绪,发展宝宝的肌肉统和,自我控制能力,协调能力让宝宝有一个优美的走路姿势和优雅的仪态。宝宝们请变身为小飞机飞回自己的小苹果上去吧!

三、教师操作:

接下来是老师的工作时间,也是宝宝的学习时间,请宝宝仔细看! (取工作毯手放在工作毯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处,缝对着自己。把毯子放到地面蹲好说铺工作毯,整理工作毯。取工作材料(舀通心粉)把工作材料从托盘中取出。介绍工作材料:通心粉、通心粉,碟子、碟子,夹子、夹子。三只手指头展示捏的动作,左手捏住夹子的前端然后右手捏住夹子,夹通心粉,说夹、放、夹、放。然后把夹子放下停顿一下。在伸出三只手指头展示捏的动作,,左手捏住夹子的前端然后右手捏住夹子,夹通心粉,使通心粉回到初始状态。然后收工作材料,在跪坐的状态把工作材料抬起来,对宝宝说:从哪拿的放回哪里去。然后对宝宝说收工作毯,把工作毯由横变竖,慢慢的卷起来,在蹲好的状态拿起工作毯,手放在工作毯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处,缝对自己,对宝宝说从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去。接下来在工作架旁边跪蹲对宝宝说:老师的工作时间结束了,接下来是宝宝的工作时间,请宝宝到老师这里领取工作毯,铺好工作毯的宝宝请到老师这里领取自己喜欢的工作材料。

四、宝宝操作:

宝宝的工作时间结束了请宝宝把工作材料从哪拿的放回哪里去。放好的宝宝请回到我们的小苹果上面,老师要带宝宝们活动一下小身体啦!

五、律动:

请宝宝伸出自己的小手,那么宝宝的小手可以干什么呢?小手可以捉迷藏。下面跟老师一起做。(先分解再做)

小手在哪里,小手在哪里(伸出双手,手心向前左右晃动) 小手不见了,小手不见了(把双手背在身后,藏起来) 喏,小手在这里,小手在这里(把双手伸出,手心朝上) 小手拍一拍(拍手)

六、游戏活动:

宝宝们活动完小身体了,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个小游戏

七、音乐欣赏:

八、再见: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又到了和宝宝说再见的时候了,请宝宝们伸出小手,宝宝再见。

第12篇:绘画启蒙教案

《三智启蒙课程整体设计》

关键词:爱、快乐、成长、乐趣、表现、涂鸦 【教学目的】

以发散性思维为主,乱涂乱画为辅,引导孩子发散性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在线条与色彩相结合的形式下,不用固定的图形来禁锢孩子的思维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①在绘画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享受绘画.②绘画工具的认知。③对线条和色彩的认知。 【学情分析】

学生好动、爱玩,特别喜欢动手,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学生喜欢用自己的作品反映童年的生活,用自己的作品反映对客观世界、自身生活的认识,用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儿童画正好利用了这一特点满足了学生的需要。 【教学方法】

通过游戏,舞蹈,唱歌,图片展示,视频等各种带动课堂气氛的方法,没有固定模式,没有局限性,不与课程的重点脱节,学习与快乐并存的教学方法,使小朋友们从中发挥想象,提高兴趣,在快乐的绘画中获得智力的开发。 三部分展开教学分析 第一部分:走进儿童世界 从儿童的活动,交流,行为中感受其快乐的艺术天赋。 第二部分:走进儿童画的世界

从儿童所画的画中让其了解线条的规律(点、线、面)、颜色运用与搭配(丰富多彩)。

第三部分:走进儿童内心世界

了解儿童内心的想法,促进儿童心智的健康成长。 【课程安排】

三智绘画启蒙班的精品课程包括了线条的认知,创想构图,色彩搭配认识与想象,创意剪纸,想象绘画等一系列有关少儿美术类的活动。通过对少儿的天真好奇和可塑性与追求完美的各方面优势进行人性化施教,让孩子轻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打破常规的教学死角。让小朋友们发挥想象多一点,把技巧与知识传授给孩子,把想象留给孩子自己。

利用简单易学的图形结构作为幼儿造型绘画的开始。

(一)精品课程一(1-2节/90分)故事及视频引入,带小朋友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进行少儿初步美感理解与认知,让小朋友认知色彩与线条,并进行想象涂鸦、图画填色。

知识收获:初步认知绘画的乐趣,掌握握笔的姿势,丰富色彩的认知,线条以及情感在绘画中的表达。

完成作品: 1.填色作品

2.色彩丰富的线条表现作品。

(二)精品课程二(3-4节/90分)故事引入,让小朋友参与到故事的情节中去,了解点、线、面及色彩在绘画中的运用,了解点线面的关系,掌握点线面的表现技巧。

知识收获:掌握点、线、面及线条的全面认知,对物象形态的表现增强。

完成作品:1.有基本形状、包含了点、线、面及线条粗细曲直的色彩表现作品

2.线条丰富的简笔画作品。

(三)精品课程三(5-6节/90分)动画图片引入,教会小朋友观察事物的具体形态,颜色,老师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进行绘画展示,让小朋友在绘画中更好的表达自我审美感受。

知识收获:线条运用流畅,提升了一定的色彩感知能力,动手绘画能力增强。

完成作品:两件完整的色彩丰富并能表现出基本形态物象的作品(如植物,动物等)。

(四)精品课程四(7-8节/90分)几何图形与色彩游戏结合,从几何形状、数字、字母、身体部位的游戏与想象开始的绘画旅程。即便几根线条也会跳舞说话,简单的色彩涂鸦,一样别开生面!

(五)知识收获:对几何形态及色彩分类的认知,在涂鸦中感受乐趣,绘画表现能力有所提高。

完成作品:1.以几何图形为基本元素的简笔画作品

2.有基本形象的、画面生动的,颜色丰富的绘画作品。

(五)精品课程五(9-10节/90分)图形与故事的引入,以原创及精选故事为主线,从一个“圆”开启的无数个系列故事:“圆”可以上天、入地、下水„„,“圆”遇见“方”,遇见“三角”,遇见“点”,遇见“线”,遇到跟它不一样的圆„„,“圆”变成了小蚂蚁、毛毛虫、小老鼠,变成了小青蛙、小兔子、小丑鱼,变成了小猪、小狗、小鸡、小猫和大象,变成了小小人、火柴人、大男人、小女人„„我们的主角一个个出场,他(她)们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故事呢?„„

知识收获:提高想象力及观察力,认知图形的多变与联系,掌握基本形态的绘画能力。

完成作品:一副与圆及色彩为主,其他形态为辅的作品;一副有主题的绘画作品。

(六)精品课程六(11-12节/90分)综合剪纸、拼贴、水墨、手工、泥塑、印染等多种美术创意形式,及油彩、水粉、木炭、铅笔、粉画笔、毛笔、油画棒、丙烯、刮痕多种绘画材质,引导孩子展开“猎奇式”探索与创造,在材质变换的绘画体验中培养孩子的色彩感知能力与空间想象力。

知识收获:开阔孩子的视野,扩展思维的宽度,绘画材料及绘画形式的认知,动手能力及表现力的增强,提高观察力及创造想象力。

完成作品:一副形态丰富的绘画创作作品,一副手工或者泥塑作品。

第13篇:围棋启蒙教案

蓝象围棋启蒙教案(25级——17级)

25级:教学内容:

基本知识点:围棋的基本规则、气、提子、打吃和被打吃、逃、跳、尖、飞、长、双方互打;

教学重点: 打吃和逃;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和局部对弈,使孩子们初步掌握打吃和提子;并能看见被打吃,会逃。

课时(45分钟): 十二个课时(含单元复习)

24级:教学内容:

基本知识点:连接、切断、虎、渡、打吃窍门、禁入点、打劫、死活(眼型、真眼、假眼);

教学重点: 连接切断和打吃窍门;

教学难点: 让孩子们懂得断开是使对方变弱,连接是使自己变强的道理。熟练掌握简单的打吃技巧。

课时(45分钟): 十八个课时(含单元复习)

23级:教学内容:

基本知识点:围地、倒扑、扑与接不归、枷、征、挖、刺、板、对杀(双方无眼、无公气对杀);

教学重点: 倒扑、扑与接不归、枷、挖、板、刺;

教学难点: 倒扑、扑与接不归都是要计算2-3步的变化,需要通过课堂练习和大量的习题来巩固。

课时(45分钟): 十四个课时(含单元复习)

25——23级相当于上海十级证书水平

22级;教学内容:

基本知识点:连接;虎口;切断;征;枷;对杀(双方无眼有公气对杀);

教学重点: 征、枷、对杀。

教学难点: 征在这里要给孩子们讲清楚了。枷的变化也通过第二循环让孩子们熟练掌握。

课时(45分钟): 十二个课时(含单元复习)

21级:教学内容:

基本知识点:收气;长气;扑;死活;死形和活形;

教学重点: 收气、长气、内气和外气、死形和活形。

教学难点: 了解真眼假眼;掌握对杀基本技巧。

课时(45分钟): 十二个课时(含单元复习)

22——21级相当于上海九级证书水平

20级:教学内容:

基本知识点:打劫;废子与棋筋;打吃窍门;好形与坏形;围地;大小;布局基础;官子;计算胜负;

教学重点: 打劫;废子棋筋;打吃窍门;

教学难点: 打劫的应用和废子棋筋的分辨。

课时(45分钟): 十八个课时(含单元复习)

19级:教学内容:

基本知识点:征和枷;连和断;叫吃窍门;围地;真眼与假眼;扑与破眼;

教学重点: 真眼和假眼;围地;

教学难点: 熟练了解死活;并掌握围地才是围棋的根本。

课时(45分钟): 十四个课时(含单元复习)

20——19级相当于上海八级证书水平

18级:教学内容:

基本知识点:死活;对杀;撞气;收气;长气;扳和长;

教学重点: 死活、对杀。

教学难点: 对杀中的一些简单技巧的熟练应用。

课时(45分钟): 十四个课时(含单元复习)

17级:教学内容:

基本知识点:打劫;好形和坏形;好棋和坏棋;先手和后手;大小;厚与薄;布局基础; 数目;官子;

教学重点: 大小、好形和坏形。

教学难点: 对棋形的概念能阐述清楚。

课时(45分钟): 十四个课时(含单元复习)

18——17级相当于上海七级证书水平

启蒙教学的教学目标:

1.2.3.4.5.熟练掌握简单的吃子技巧;

明白连接切断的重要性;明白基本死活;

掌握对杀的基础;对劫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对其他方面的要有一定的了解,能简单下完一盘棋。

着重注意学生棋道的培养,要求学生达到举止优雅,对待师长及同学彬彬有礼,对局时沉稳安静,下棋落子规范有序。

6.加强能力拓展训练:课堂上经常使用观察力训练、专注力训练、记忆力训练、倾听力训练、推算力训练等教学手段

启蒙教学的跟进措施:

1.针对启蒙教学各个级别的基本要求,配套曹李入门练习题、聂教室过关练习。

2.改进现场教学,强调通过教学计划的修订,多循环的对教学知识点进行复习和掌握。3.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跟进教师教育质量考核体系。

第一学段:启蒙阶段(6个月-12个月)

(一) 围棋知识:

以快乐学围棋为指导思想,以简单易学为教学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围棋基本行棋技巧,轻松掌握围棋启蒙知识。

(二) 棋力训练:

1. 通过知识点例题的演示、课堂、课后习题练习,能够区别技巧、战术的同类和不同类;

2. 通过十字开局吃子棋、9路、13路、19路棋盘的逐级对弈,掌握基本开局、吃子、死活、对杀等简单围棋技法。

3. 由入门围棋25级逐步晋升为围棋17级,成为有一定棋艺内功的围棋少年。 4.

(三) 棋道培养:

通过精神力训练、对局礼仪规范、围棋史学文化、著名棋手励志故事的系统学习,学生达到举止优雅,对待师长及同学彬彬有礼,对局时沉稳安静,下棋落子规范有序。

(四) 能力拓展:

以观察力训练、专注力训练、记忆力训练、倾听力训练、推算力训练等教学手段,学生达到关注事物认真、具体,对围棋简单技法、棋型快速记忆,并有10—20步围棋着法的记忆能力。

第14篇:治家格言启蒙教案

《治家格言》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多媒体朗诵

1、家长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三、结合注释帮助理解重点句: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家长交流治家之道。

3、教师小结。

四、家长练读

1、认真跟读。

2、自读。

(1)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和家长交流感受。

(2)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交流。

4、指名读,老师和家长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五、课外延伸

1、与孩子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孩子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把这节可的感受写一篇心得发到班级群里,大家可一互相学习。 板书设计:

《治家格言》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易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第15篇: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文中插图精美,在指导读书感悟时,可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品味民歌魅力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启蒙》(生读课题)

月光是那样的柔和,再读(生再读课题)

2、读着课题,在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3、看来,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唱了许多的歌谣【板书:歌谣】课文中写了5首歌谣,请你找出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那首歌谣多读几遍,看看有什么感受。(生自读5首歌谣)

4、交流:【幻灯出示歌谣】

(1)“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们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说说你喜欢的原因?(生说)

还有谁喜欢这首歌谣的?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

凤凰是百鸟之王,相传凤凰落在梧桐树上,表示喜事连连。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读读这首歌谣,再来感受那美妙的景象,美好的向往。(生齐读) (2)还有一首歌谣谁喜欢的?(指名说)

1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读了这首歌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过渡:这首歌谣讲的是他们的生活。母亲还唱了3首童谣,你喜欢哪一首?【幻灯出示童谣】

(3)“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说说你喜欢的原因?(风趣幽默)

怎样读出它的趣味来呢?(指名读)还有两首童谣有谁喜欢的?

(4)“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很可爱)

还有谁喜欢这首童谣的?(指名说)

这首童谣还很有特点呢(师引读)想到了吗?(指名回答)(押韵) 那怎样读出童谣的韵味呢?(自由练习,指名读)

(5)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很有趣,生动形象) 老师想请一位同学用方言来读一读(指名读)

过渡:听了儒林版的“小红孩“是不是感觉特好玩,特有趣味?这就是乡音,充满着乡土的气息。刚刚我们读了那么多的歌谣,现在你对歌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

(押韵、有趣、简短、易懂、生动、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

怪不得一位作家说“童谣是孩子成长的精神食粮”,我们都喜欢。同学们的认识和孙友田的感受是一样的,这些歌谣、童谣(齐读)【幻灯出示】

二、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过渡: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也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想象。刚才是同学们自己读歌谣,那母亲吟唱出来的歌谣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师生合作朗读第1段)【幻灯出示,配乐】

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幻灯播放歌谣】 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怎样的感受?(指名说)

真美啊!如果让你来打个比方,那歌声还像什么?(指名说)

母亲用这样的嗓音甜甜地唱着,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是这样 2 写的„„谁来读?(指名读)【幻灯出示第4段】

我们能感受到芳香的音韵了,那怎样才能让芳香的音韵飘满小院呢?(指名再读最后一句) 听母亲的吟唱是一种享受,听你朗读也是一种享受。(齐读这一句)

读到这儿,同学们来想想,当时的我是怎样听母亲唱童谣的?(想象,指名回答) 你看,听着母亲唱着歌谣,我是那样的陶醉,那样的享受,那样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把那些美好的感受读出来。(齐读第3段)

5、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说“芳香的音韵”了吗?从这“芳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品出了什么?可以联系歌谣想一想。(指名说)

6、从这“芳香”我们品出了母亲的歌声是那样的轻柔,那样的甜美,让我们如痴如醉。品出了那歌谣散发出来的美好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7、学到这儿,大家一定有疑问,母亲不识字呀,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静下心来读第5段,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答案。(边读边圈画)

(1)“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

她听谁唱歌?(外婆、父亲)歌谣由外婆——母亲——孩子 (2)“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这句话中有两个相同的字?(长)第一个长——生长,第二个长是什么意思?(流传、孕育、创造„„)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指名回答)

过渡:黄河是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虽然现在土地贫瘠,但是人们用勤劳、智慧,世世代代流传了许多歌谣。这些歌谣就像滔滔的黄河水一样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8、母亲用这些歌谣把„„(师引读)【幻灯出示】

(师范读)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除了用歌谣给了我启蒙,还用什么给了我启蒙?(童谣、神话故事、谜语)【板书】

快速阅读后面的内容,看看我又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蒙?(自读课文)

9、当我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着母亲讲述的神话故事,听着听着,看着高深莫 3 测的夜空,我可能会看到些什么呢?(想象,并指名说)

10、你看,母亲就是用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启迪着我的童心。此时明月已至中天„„(引读)【幻灯出示】

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母亲就像一座玉石雕像?(生交流) 多美啊!(齐读这句话)

三、表达怀念之情

过渡:读到这儿,你知道课文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吗?(交流) 是啊,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神话、谜语为我播下了一粒粒文学的种子,生活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成长。如今孙友田已经成为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在月光下给了他启蒙。孙友田对他的母亲满怀感激,他在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幻灯出示第14段】(自由读)

让我们满怀感情地来读一读诗一样的语言。(齐读)【配乐】

同学们,40年以后,孙友田赶回老家看望母亲时【幻灯出示】(师读) 同学们,每当孙友田看着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呢?【幻灯出示】(写话) 把你想到的深情地读出来(指名读)

是啊,看着这一轮明月,就会想起月光下的母亲,吟着那一首首动人的歌谣 【播放歌谣】

感谢“月光启蒙”,它让我们也想起了那一首首久远的童谣“摇摇摇„„)

第16篇:《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功桥镇中心小学

唐萍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引导体会母亲与月光的联系,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得到写作方法的启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歌谣魅力

1.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齐读课题。读着课题,你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相机板书:歌谣)

3.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自由读,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4.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教师抓住以下要点相机点拨:

《亮堂堂》体会到愉快的劳动场面及快乐温馨的农村生活。 《凤凰》体会到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主要内容)这两段歌谣分别描绘了现实生活和想象生活,都与月亮有关,都很美。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点)这两段歌谣从形式结构上看,像我们学过的古诗:句式工整,句末押韵,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充满诗情。

《小红孩》体会到小红孩的可爱,生动刻画出了一个地道的农村小孩子的农村生活情景。

《小老鼠》刻画出了一只调皮的老鼠的形象,让人感觉有趣又好玩,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毛娃》把毛娃的日常生活中的哭、笑、醒、睡等日常最熟悉、最常见的表现写出来了,富有亲切感,使一个天真、可爱的毛娃形象跃然纸上。

(主要内容)勤劳的小红孩、贪吃的小老鼠、幸福的毛娃,都非常可爱。

(语言特点)简洁明了,节奏明快,幽默风趣。

5.你对民歌童谣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6.出示文中民歌民谣的特点。出示:明快、流畅、含蓄、风趣。齐读。

(师述:这些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二、感悟母亲吟唱的歌谣,感悟月光下的启蒙

1.刚才是我们同学自己读歌谣、谈感受,那么,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师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句时相机板书:美妙

2.(课件播放歌谣)你们听!母亲的歌声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 4.出示文中作者的感受: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读着这句话,你们能想象,当时“我”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

(3)指导朗读。(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带着这些美好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4)抓“芳香”谈感受。从这“芳香”,你感受到了什么?品出了什么?

(5)这“芳香”一词用得太妙了!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给作者带来的美好感受„„

小结:无数个童年的夏夜有这芳香的音韵相伴,怎不美妙呢?难怪作者觉得(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5.我们知道,母亲不识字,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默读。

(2)学生交流,师随机引导。

歌谣就是这样由外婆传给母亲,再由母亲传给孩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看来啊,母亲就是在这种耳濡目染中学会的,。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联系上下文理解二个长的不同意思,第一个长是“生长”的意思,第二个长是“孕育、创造、流传”的意思。)

教师提升: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那儿虽然土地贫瘠,但人们勤劳、智慧,创作、流传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母亲用这些歌谣——引读(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你能抓住关键词说说这句话中的意思吗?

指导读:带着你的理解读好这句话。(评价:A、读出了一个智慧的母亲;B、一个懂得感情的母亲;C、一个无私的母亲;D、通过你的朗读,母亲的形象我们的心中高大起来。) 补充:点击“母亲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儿女的爱,诗情,想象、智慧、勤劳„„)

6.教师深情叙述: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这样做会给我带来什么,其实呀,她已经在潜移默化地给我爱的启蒙,诗的启蒙,这一切让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看来母亲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什么方式启迪“我”的童心呢?板书:神话、谜语。默读文章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又受到了怎样的启蒙。

7.创设情境,练习说话:

想象“我”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着母亲讲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听着听着,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看到些什么呢?

8.过渡:母亲就是用这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为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启迪着我混沌的童心。引读: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

1、母亲在月光下的美丽圣洁;

2、母亲在我心中的伟对我的爱,我也爱着自己的母亲。

(2)指导朗读。(评价:我仿佛看到了一位„„)

小结:童年的夏夜,有这样的母亲相伴,怎不美妙呢?难怪作者觉得(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9.读到这儿,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10.师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

11.读到这儿,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明明是母亲的启蒙,课题为什么叫“月光启蒙”呢?你觉得,母亲与月光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A、月光是柔和的,母亲也是很温柔的。B、月有光。我喜欢看月夜,看月色不分贫富贵贱,分摊给每家每户,照亮了大地。母爱也有光。母亲在清苦的日子里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童谣,让我知道了面对艰难困苦,也要充满热情地生活,永远有追求。母爱有光,母亲为“我”点了一盏心灯,照亮了“我”以后道路。C、月光无声。母爱也无声。还有她自己,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就如唐诗中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2.看来啊,母爱与月光有太多相似处了,这真是——板书:母爱如月

13.怪不得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月光,你能否一下子把它找出来,交流出示:

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

14.看来,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将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了,你知道这种写法叫什么吗?—— 板书:情景交融 。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15.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这离不开月光启蒙。他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他在文中结尾这样写到(点击出示最后一段)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

(1)学生自由读。

(2)这段充满诗意的语言,老师把它改成了诗歌的形式,让我们一起满情感激之情来朗读。(配乐引读。)

三、表达感激、怀念之情

1.教师深情叙述: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出示母亲画像,补充原文片段)

出示:母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2.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些什么呢?

出示: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

;想起

;想起

„„

3.学生练笔,交流,评价。

四、总结:

是啊,多少年过去了,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就会想起那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想起无数个童年的夏夜母亲月光下的启蒙„„后来他写下了《母爱三部曲》,我们今天所学的《月光启蒙》就是选自其中的一篇,你们课后可以上网找来读一读,并且搜集几首家乡的民歌民谣,相信它们一定会给你们带来不少的启迪。

板书设计:

18月光启蒙

歌谣

美妙

神话

谜语

母爱如月

„„

情景交融

第17篇: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实案 1.课题(课时):《月光启蒙》(第一课时) 2.执教者学校、姓名:高邮实验小学 陈学权 3.执教学科、班级:语文 五(5)班 4.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本课17个生字及新词。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月光启蒙”的内涵,感受母爱的博大。

4.学习抓住重要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文章在表达方面的朴实与巧妙。5.课前准备

1.以作者孙友田为谜面制作谜语。2.将本课的有关材料制作成演示文稿。 6.教学主流程

一、走近作家:

师:很长时间不出谜语给大家猜了,今天我们来猜一位现代作家:小子本是一农夫。(同步投影)

生:萧红。 生:孙友田。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小子就是孙,农夫当然有田。 师:你怎么知道孙友田的? 生:我早就把语文书全读过了。

师:真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对了,这位作家就是孙友田。孙友田的故乡在安徽北部黄河故道的边上,全家就靠几亩盐碱地维持生计。孙友田的父亲是位半世坎坷的农民,年轻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每年春秋两季给大户人家当短工,做些农活;到了冬天,只好跟着他堂哥做叫化子,唱着莲花落沿街乞讨。(同步投影)

二、揭示课题

师:长大后,孙友田成了一名煤矿工人,生活很苦,他白天干活,晚上坚持学习写作,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向读者传递着自己对“爱”的理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的作品,请读课题。(同步投影)

(播放音乐,展开遐想。)

师:这夜色,这音乐,这课题,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母亲在月光下教孩子唱歌。

生:我似乎听到一位年轻的妈妈在哼唱摇篮曲,哄小孩入睡。

师:同学们想得都很美,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本,感受一下孙友田童年的月光吧!

三、走进文本。1.学生自由读书。 2.扫清字词障碍。

师:这么美的文章可不能读得磕磕绊绊,你们读顺了吗? (出示词语,每人一个抢读。)

启蒙 篱笆 时辰 吟唱 音韵 混沌 沉浸 含蓄 歌谣 雕像 莲花落 天资聪颖 豁然开朗 高深莫测 幽默风趣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这里面有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热心的同学教教大家吧! 师:感谢各位小老师,老师事先准备教大家的看来都用不上了,就让大家看看吧!

师:学会了吗?牛刀小试一下吧! (出示词语,每人一个,抢读。)

豁然开朗 豁出去了 混水摸鱼 混沌 混蛋 馄饨 启蒙 内蒙 蒙人 莲花落 师:还有一个词语,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下:箔篮。

3.整体感知课文。

师:课文中的字词大家都掌握了,请你选择喜欢的词,说说课文的内容或课文给你留下的印象,看谁用的词最多,看谁说得与课文最贴近!

生:母亲天资聪颖,用动听的童谣给我启蒙,让我不再混沌,让我豁然开朗。 师:大家说得真好。课文不仅要读顺,还要读懂。现在你们知道课题的意思了吗? 生:母亲在月光下给我启蒙。

师:说得好,课文里有一句话,生动地表达了这个意思,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快速浏览一下,看谁能找到。 生:(浏览课文)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太好了,你用这句话解释一下课题。

生: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获知启蒙的意思。谁来说一说。 生:就是教育小孩子,让他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很好,能不能抛开文本,再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生:就是教小孩子,让他学点东西,应得知书达礼,聪明懂事。 4.解读文本。

师:太棒了,那么母亲是怎么启蒙孙友田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画出文中能体现“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语句,标出重点词句好好体会,在课文旁边的空白部分写下你的感受。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写感受。)

师:首先,母亲是用哪些方式来启蒙我的呢? 生:唱歌谣,说童谣,猜谜语,讲故事。

师:你最喜欢哪一形式,就再美美地品读一下相应的部分,开始吧! (学生有选择地品读。)

师:你们想先交流哪一部分? 生:唱歌谣。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音乐细胞,都爱唱歌。 (出示投影):

师:谁来把歌谣读一下。 生:(读歌谣)

师:读得真好。请闭上眼睛。 师:(深情诵读课文第一到第四自然段,并点击播放其中的两首歌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月光下母亲用歌声给孩子启蒙的情景。 师:这月光,这夜色美吗? 生:美极了。 师:(投影):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自由练读,指名感情朗读。) (投影出示):

生:我感受到了母亲的远见卓识。虽然忙了一天,累得腰酸背痛,但为了家庭的希望,孩子的明天,振作精神,教育孩子。

生:我感受到了母亲的心思细腻,为了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虽然累得快散架了,还是洗得清清爽爽,换上洁白的衣服,搂着孩子,为他哼唱歌谣,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乐趣,童年的美好。

师:所以我们听到了母亲动听的歌声。我们习惯上怎么写歌声乐声的美好? 生:动听,悠扬,如泣如诉。

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生:余音绕梁。

师:同学们描写得真好。(多媒体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孙友田写得好不好? 生:真好。他用了两个比喻,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写出了母亲歌声的轻柔动人。

师:你读得也非常好。但老师是个排比爱好者,觉得孙友田写得还不够完美,各位小作家,快补充一两个吧!

生:像清晨的露珠,像傍晚的朝霞。 生:像夏日的凉风,像冬日的朝阳。

生:像久旱后的春雨,像酷热后的凉风。 生:老师,我可不可以不写母亲的温柔? 师:可以。说来听听。

生:母亲愤怒地冲我咆哮,像冬日凛冽的寒风,像夏日倾盆的暴雨,小院里立刻充满了浓浓的火药味,仿佛有一点火星就会爆炸。 师:你向大家展现了母亲的另一面,也很精彩。(投影出示):

师:这里的芳香是不是有问题?

生:没问题,在作家的心里,母亲那甜甜的嗓音犹如花的“芳香”使人沉醉。 生:母亲的音韵和花的芳香一样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令人陶醉的。

师:说得真好,初一看,是病句,再一推敲,的确很精妙。用嗅觉表现听觉。在这寂静的夜晚,母亲的歌谣,习习的凉风,野花的芬芳,一起将孙友田包围,令他心旷神怡,分不清是花香带来的舒畅,还是歌谣带来的愉悦。各种感官互通了,这就是将来同学们会学到的“通感”。今天,我们先把它称为“无理之趣”。看似没道理,却颇有情趣。

师:刚才,我们学习“唱歌谣”部分,我们找精彩词句,朗读,解读,模仿,表达了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接下来,我们还要用这种方法学习“讲故事”“说童谣”“猜谜语”部分。这一次,我想请各位管理员带领你的团队自己学习。 (四人小组在管理员的带领下学习。) 师:老师要分享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多媒体出示:)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师:读一读,注意节奏和韵味,让老师回味一下童年的乐趣。 师:喜欢这些童谣吗?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很有节奏,很有趣味。 生:琅琅上口。

师:老师听了这些童谣,没觉得有趣,心里酸酸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生:(面面相觑,沉默不语。)

师:母亲用童谣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为孙友田幸福的明天绘制了一幅蓝图。我们再来读一读,看看在母亲甜美的幻想里,孙友田的明天是什么样的。 (生读。)

生:我感受到了孙友田家乡人民生活的贫困,大家的理想就是吃大米干饭,有米有油,老鼠偷不到,吃不着。将来住瓦屋,盖花被,有余粮养狗,最大的理想是娶媳妇。 师:你们觉得好笑吗?

生:不,我们觉得旧社会的人民太苦了,但他们从来没停止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佩服他们的乐观,顽强。 师:(带头鼓掌。) (投影出示:)

师生交流(略)。

四、布置作业

7.作业

1、背一背:

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段或民歌民谣。

2、读一读:

课外阅读孙友田的“母爱三部曲”(《月光母亲》《母爱似水》《迎接母爱》)。

3、做一做:

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把它写在日记本上。

*有条件的将你的日记或学了本课后的感悟发到论坛上,让大家分享! 8.板书 月光启蒙

(母亲)歌谣 童谣 故事 谜语(孙友田) 混沌 豁然开朗 9.教后反思

1.本课内容既是学生熟悉的(母爱,启蒙),又是学生陌生的(贫困,乐观)。为填补学生认识上的不足,首先介绍了孙友田的童年生活,以帮助学生感悟母亲在极其贫困的生存条件下,乐观向上,关爱教育孩子的睿智。

2.在教学设计上,借助多媒体快捷直观地向学生呈现各种信息,尤其是借用网友提供的民谣音频,给学生唯美的享受。

3.在解读教材时,大胆地与学生真诚沟通,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成人对本文的故事和文中民谣的理解。

4.在教学细节上,适当补充“混沌”与“馄饨”的音形区别,直接用词典呈现“浑水摸鱼”就是“混水摸鱼”的等同、“箔”篮与我们熟悉的锡“箔”的区别,避免了不必要的错误认知和事后纠正的时间耗费。

5.仿写比喻、凑成排比以及大胆地介绍通感,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可操作性。

6.老师牵引学生学习“唱歌谣”后,放手让管理员带领大家学习另三个部分,尽可能给学生更多自由学习的机会。

7.本课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还没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教师实际操纵了整个教学过程甚至教学细节。这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反映了教师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念念不忘,说明这些理念和模式已深浓地渗透到教师的血液中。就算教师将来真的采用杜郎口教学模式了,骨子里的“读、讲、议、练”教学法也难以改变。

第18篇:月光启蒙教案

17、藏在我心中的母爱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与分析

连云港市建宁小学 刘晓霞

教材解读:

本文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语言优美,内蕴丰富。文章通过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星光的伴随下,母亲为“我”唱歌谣、讲故事、说童谣、说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文章以“启蒙”为情感线索,条理清晰,读来耐人寻味。 设计理念:

追求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和谐统一,力争通过让学生触摸语言,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倡导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反复朗读,接受优美语言的熏陶。

2、联系全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和表达方法。

2、理解课题《月光启蒙》的深刻含义,感受母亲的启蒙教育和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教具准备:投影、配乐磁带。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品味歌谣魅力。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月光启蒙》,读着课题,在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2、文中哪句话概括了主要内容?

(投影出示: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学生齐读。

3、看来,母亲在月光下为我唱歌谣的情景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唱了哪些民歌民谣呢?课文写了5首,自己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喜欢的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4、学生交流,个性化朗读。

5、读了那么多歌谣,你对歌谣有什么新了解? 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的认识和作者孙友田的认识是一样的。那些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幽默,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充满着浓浓的乡音乡韵,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二、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1、母亲是在什么时候为我唱歌谣的呢? 师生共读第一自然段。

2、刚才是同学们自己读歌谣,那么母亲唱出来的歌谣又是什么样的?

师:作者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谁来读读?

(出示:她用甜甜的噪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你能感受到音韵的芳香了吗?从这“芳香的音韵”你品出了什么?

(3)这“芳香”让我们品出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4)我们再来像母亲那样读读这首歌谣。

3、学到这儿,老师有一个疑问,母亲不识字,为什么会不那么多歌谣呢?请大家静下心来默读第五自然段,这段话里面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默读。 (2)交流: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这两句里有两“长”,第一个“长”指什么?第二个也作“生长”讲吗?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听着母亲的歌谣,“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联系歌谣的内容想想。

4、母亲吟唱的歌谣,像月光般洒进了我的心田,让我懂得要爱什么,要喜欢什么,母亲真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除了用歌谣给我启蒙,还用什么给我启蒙?快速默读后面的部份,看看从中又受到什么样的启蒙?

(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5、孙友田对母亲充满感激、敬佩之情。课文读到这儿,你知道课文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课题?

母亲在月光下用民歌民谣、神话故事、谜语给孩子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如今,孙友田成了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他——月光启蒙。

让我们满怀深情,一起来读读这诗一般的语言。(配乐齐读)

三、表达怀念之情

1、师:四十年后,母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呢?

小练笔: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了 ,想起了 。

学生回答交流。

2、下课后,请大家也去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相信这些歌谣也会在你们的心中播下一粒粒种子。

教后反思:

1、教学本文时紧扣“启蒙”,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同时展开丰富得想象,不仅帮助学生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再度开发了课文内容,也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获得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提升,从而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教学本文时首先通过自主品读、个性化朗读、展开想象、交流感受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最后吟诵家乡的歌谣以及让学生去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再次感悟民间文学的神奇魅力。

第19篇:《声律启蒙》教案

第十六课

一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一先》,理解大意。

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

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从语文知识的对子引入

例:云对雨,雪对风,大陆对长空。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韵文赏析

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2、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

五、了解故事《壶中日月》

六、拓展

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背诵韵文《一先》

第十七课

二萧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二萧》,理解大意。

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

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复习:让学生背诵《一先》韵文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韵文赏析

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2、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

五、了解故事《不为斗米折腰》

六、拓展

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 : 背诵韵文《二萧》

第十八课

三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三肴》,理解大意。

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

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复习:让学生背诵《二萧》韵文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韵文赏析

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2、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

五、了解故事《边韶被嘲》

六、拓展

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 背诵韵文《三肴》

第十九课

四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四豪》,理解大意。

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

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复习:让学生背诵《三肴》韵文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韵文赏析

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2、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

五、了解故事《刘伶好酒》

六、拓展

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 : 背诵韵文《四豪》

第二十课

五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五歌》,理解大意。

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

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复习:让学生背诵《四豪》韵文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韵文赏析

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2、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

五、了解故事《王质遇仙》

六、拓展

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 背诵韵文《五歌》

第二十一课

六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六麻》,理解大意。

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

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复习:让学生背诵《五歌》韵文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韵文赏析

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2、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

五、了解故事《白堕酒》

六、拓展

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 背诵韵文《六麻》

第二十二课

七阳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七阳》,理解大意。

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

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复习:让学生背诵《六麻》韵文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韵文赏析

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2、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

五、了解故事《伍子胥渡江》

六、拓展

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 背诵韵文《七阳》

第二十三课

八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八庚》,理解大意。

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

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复习:让学生背诵《七阳》韵文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韵文赏析

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2、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

五、了解故事《亡国之音》

六、拓展

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 背诵韵文《八庚》

第二十四课

九青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九青》,理解大意。

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

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复习:让学生背诵《八庚》韵文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韵文赏析

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2、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

五、了解故事《爱国诗人屈原》

六、拓展

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 背诵韵文《九青》

第二十五课

十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十蒸》,理解大意。

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

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复习:让学生背诵《九青》韵文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韵文赏析

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2、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

五、了解故事《项庄舞剑》

六、拓展

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 背诵韵文《十蒸》

第二十六课

十一尤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十一尤》,理解大意。

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

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复习:让学生背诵《十蒸》韵文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韵文赏析

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2、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

五、了解故事《雪夜访戴》

六、拓展

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

背诵韵文《十一尤》

第二十七课

十二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十二侵》,理解大意。

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

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复习:让学生背诵《十一尤》韵文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韵文赏析

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2、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

五、了解故事《子罕谢宝》

六、拓展

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 背诵韵文《十二侵》

第二十八课

十三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十三覃》,理解大意。

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

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复习:让学生背诵《十二侵》韵文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韵文赏析

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2、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

五、了解故事《邻人攘鸡》

六、拓展

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

背诵韵文《十三覃》

第二十九课

十四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十四盐,理解大意。

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

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复习:让学生背诵《十三覃》韵文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韵文赏析

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2、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

五、了解故事《王恬傲诞》

六、拓展

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 : 背诵韵文《十四盐》

第三十课

十五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韵文《十五咸》,理解大意。

2、熟读诵读韵文,学习诗词技巧,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指引学生理解韵文大意,了解蕴含的典故。

2、通过诵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复习:让学生背诵《十四盐》韵文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韵文赏析

1、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2、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四、师生共同放声赏读。

五、了解故事《朱能免俗》

六、拓展

1、完成课后的我会填

2、学习汉字字体识读

七、作业:

背诵韵文《十五咸》

第20篇:《月光启蒙》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月光启蒙》教案

常熟市辛庄中心小学

周华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开展,努力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

2、倡导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3、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再度开发,努力探索作者的心路历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体会月色的美与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爱。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与感激之情。【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月光启蒙》一课,现在当你合上书本时,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出示课文插图,):在美妙的夏夜里,妈妈搂着我给我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谈话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

二、学习课文

(一) 找中心句质疑,自学歌谣童谣部分

1、那你知道长大后的孙友田是做什么的?(出示句子: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歌谣让我飞向诗歌的王国?„„)

2、让我们打开课本,自己读童谣、歌谣

(二) 指导学习歌谣部分

1、学生自由读歌谣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3、师:书上写着是怎样来读歌谣的?(出示句子: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①注意“轻轻的、深情地”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②齐读

③再请刚才的同学来读读歌谣

4、师:同学们,歌谣歌谣,当然要唱出来才好听,让我们一起来唱唱这些歌谣。(配乐)

5、指名学生领唱

6、同学们,你从这些歌谣中,听懂了什么道理呢?师:是呀,从歌谣中我们可以看出妈妈的勤劳、对我的爱,看出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完成板书)

(三)了解黄河故道,感悟母亲丰富的精神生活

1、当时我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清苦)妈妈这么勤劳为什么还这么清苦呢?(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儿的两个“长”你怎么理解?(第一个是生长;第二个是创造)

2、师:是呀,虽然我们的生活很清苦,但是精神生活却很丰富。

(四)指导学习童谣部分

1、学生自由读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2、读了以后,你的感觉怎么样?(很快乐、很愉快„„)那就请你读出有趣来。

3、这种童谣如果我们合着节拍来读,你会觉得更有趣,我们先自己试试。

4、我们一起来打节拍唱童谣。

5、这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母亲穿着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着动听的童谣)

6、再读中心句,理解刚才的问题。

三、总结课文,再次感受母亲的形象。

1、在你眼中,母亲是个怎样的母亲?

2、你觉得你的妈妈怎样呢?

四、延伸,凸显母爱的主线。

1、师:当孙友田再次回到乡下看望自己的母亲时,母亲已经不认识他了,只是对着他笑,笑,笑。(课件出示句子: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2、这段文字,你的心情怎样?你想到了什么?

3、师:同学们,母亲是伟大的,母爱是最无私的,你们的母亲用她们自己的方式在爱着你们,希望你们也能同样的热爱自己的母亲,用自己的努力学习来实现她们的对我们的希望。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启蒙舞蹈教案模板.doc》
启蒙舞蹈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