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教案模板

2020-04-19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心理学教案

树立自信,扬帆远航

一、背景分析

带着八年级的收获与喜悦,带着对九年级的憧憬与担忧,同学们迈入了九年级。进入九年级以后,同学们所学的科目增加了,难度增大了,同时中考的压力也随之而来,班里的部分同学开始出现上课听不懂、跟不上,成绩有所下滑的情况,尤其对一些女生来说尤其如此;而原本学习比较吃力的同学更是问题不断:今天作业还没做完,明天默写书还没背,后天还要抄补作业等。即使是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也时常向老师反映:到了九年级觉得压力更大,时间不够用,每天忙忙碌碌,却又感到碌碌无为,有时真想放弃,但又不能这样做,觉得很压抑。许多家长在和老师的交流中也反映到许多学生在家里的脾气变得很大,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发火。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学生压力过大,同时又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二、设计理念

积极,民主,轻松

三、教育目标

1.九年级的学习激烈紧张,学生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的适应毕业班的学习生活。此次主题班会的开展,旨在培养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勇敢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失败和压力并能及时适应,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关。

2.通过主题班会,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使之成为掌控自我情绪的主人,树立自信,扬帆起航。

3.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了解彼此,在初三这样的充满压力的时候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四、形式

个人发言、同学互动、老师总结等

五、过程展开

(一) 学生齐背口号:我相信我快乐,我拼搏我成功

(二) 打开心窗,说说心里话:同学们各自发表自己进入大学来的变化及感受,叙述自己减压的方法

听了同学们的心声,老师深刻的理解大家,求学的路真是苦呀。有些同学,天

天都是这样的想法,你们不痛苦吗?大家知道吗?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它会影响你们心理和情绪,最终影响中考。老师把你们的心理归纳了一下:

1、压力或焦虑心理。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2、厌学心理。这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不好的同学不想学习,就连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

3、人际冲突心理。包括老师、家长、同学的冲突,生活在不和谐、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中,主要表现在:

(1) 曲解老师、心理不平衡

(2) 不主动理解人,却渴望别人理解 (3) 不能悦纳父母,家庭关系紧张

(三) 自我探索及相互探索

1.同学们找找自己在那些方面比较突出,然后听听同学对你的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点,从而提高自信。

2.让每个同学写一封信给未来的自己,比如自己要在这段时间做哪些事,并且相信自己可以做好

(四) 相互鼓励,相互打气

找三组同学,每组六人,围成一个圈,大家相互说一些鼓励的话,然后大家一起喊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感觉的在学业繁重的初三,自己不是一个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同学与自己一起并肩作战。

(五) 教师总结阶段

我们已经是九年级的学生了,面对毕业、升学,我们更应该学会适应。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自己的心境。多给自己一些鼓励,它就会回报你一个前进的动力;给自己一点追求,它就会回报你一个成功的惊喜。

大家一起来归纳一下上面所说的那些不良的思想,可以用哪些方法解决: 1.正确认识自我,找出自己的优缺点 2.自我调整,写信给自己 3.自我积极暗示

4.同学相互鼓励,相互打气,共同进步

六、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使我更加深入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加全面的了解他们,同时也发现自己在班主任工作方面还是过于粗糙,忽略了很多细节,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改进

推荐第2篇: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教案

(一):做个受欢迎的人

物理组 孙百强

【辅导目的】

1、认识受欢迎的人的特质。

2、反思不受欢迎的人的特质。

3、推选出本班最受欢迎的人。【辅导地点】 教室

【辅导时间】 35分钟

【辅导方式】

(一)即兴小品表演

(二)讨论

(三)投票选举

(四)自测 【辅导准备】

1、课题黑板

2、选票、自测卡等

3、一份小礼物 【辅导步骤】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决定于什么吗?有关专家声称,人一生的成就 20% 决定于智力,80% 决定于人际关系。爱因斯坦也说过:“智力上的成绩,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这一点常常超出人们的认识。”作为一个学生。如果你与同伴合作良好,获得大家的支持,那么你就会心情舒畅、学习成绩上升;相反,如果你不与同学交往,受到大家的排诉,你就会缺乏安全感,产生严重的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学习成绩无法提高,甚至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所以,不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这一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受欢迎的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并且选出我们班中最受欢迎的人,下面的活动请我们的宣传委员来主持。

二、小品表演

选取运动会、期中考试、值日、宿舍、以及排座位等镜头,表现受欢迎的人和不受欢迎的人的行为品质。

三、讨论

归纳受欢迎的人和不受欢迎的人的特征。

受欢迎的人:待人真诚、爱集体、有荣誉感、有责任心、有上进心、有礼貌。 不受欢迎的人:冷漠、虚伪、自私、嫉妒、没有责任心、甘愿落后。

四、推选班上最受欢迎的人

1、发下“谁是最受欢迎的人”的选票,无计名填写,交上。

2、打乱后重新发下

3、统计选票得出结果

4、请最受欢迎的人亮相

五、“做个受欢迎的人”自测 发下自测纸,每个学生填写 说明:若该项内容自己做到了,就在后面的括号内打“√”,若没做到的则打“×” 内容:

1、热心班集体活动,对工作负责

2、别人有苦恼,我会同情他、安慰他

3、能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

4、有了过失能勇于承认,及时修正

5、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6、别人取得成绩,我会为他高兴

7、批评同学总是善意的

8、不炫耀、不自命不凡

9、学习努力,要求上进

10、兴趣广泛,有特长

11、能遵守纪律

12、待人有礼貌,尊敬师长

13、风趣幽默、机智果敢

14、仪表整洁、爱护环境

15、信守诺言

六、总结自测情况

自测题中肯定的回答越多,越受大家的欢迎

七、结束语

老师: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如人的因素、物的因素、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等。其中人的因素最为重要。虽然我们现在做得还不完美,但只要我们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跟据自测题目中的项目,慢慢积累不断改进,努力完善自身修养,一定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心理学教案

(二):如何把握自己的情绪

物理组 孙百强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情绪的科学知识,为下几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情绪的正负性及影响 教学方式:讲述法、演示法

教学时数与场地:1课时;本班课室 教学步骤:

开头语: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一种神奇的东西:它可以使你精神焕发,干劲倍增,也可以使你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它可以使你头脑清醒,冷静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可以使你暴躁焦虑,在冲动中做出后悔莫及的蠢事;它可以使你安详从容,坦然自若,也可以使你紧张慌乱,揣揣不安„„

这种东西是什么呢?(提问 2-3 位同学) 总结:这种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人的情绪。

一、什么是情绪?

投影片:情绪是个体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它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二、情绪的产生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永远快乐。在人生旅途中,昨天、今天和明天,总是有光明和黑暗、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烦恼、忧愁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情绪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同样的臆见事或一个物品、行为等会因时、因人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呢?

解释:情绪通常是由一定的事物引起的,这里说的事物,可以是物品、事件、行为,也可以是人们的言论。但是情绪的产生和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总是与个人的需要相联系的,脱离人的需要,脱离人的心理活动,情绪也就无从谈起。

三、情绪的分类:

1、\"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的情绪到底有那些呢?据统计,在我国的文字中,与情绪有关

的词汇有近千个。

据我国古代名著《礼记》记载,人的情绪有\"七情\"分法,即喜怒哀惧爱恶欲。 请3-5个同学讲一些有关情绪的词。

这种东西是什么呢?(提问 2-3 位同学)

2、小结: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有四大类:喜、怒、哀、惧。这些情绪从对人产生的作用来看可

分为积极的情绪、消极的情绪和中性的情绪。

凡是对人的行为起到促进、增力作用的情绪,我们称之为积极情绪。 凡是对人的行为具有削弱、减力作用的情绪,我们称之为消极情绪。 凡是对人的行为没有促进亦没有削弱作用的情绪,称之为中性情绪。

3、请同学们把以下的情绪词进行分类:

喜悦、悲伤、苦恼、开心、抑郁、紧张、兴奋、惊讶、失望、急噪、愤怒

4、情绪会随着个人境遇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例:

李白面对同样美丽的长江沿岸的景色,写出的诗句中饱含的感情色彩却因他情绪不同而不同。

在流放途中,写出的诗句是:\"楚江清若空,遥将碧海通。„„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大赦时,写出的诗句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3、请同学们把以下的情绪词进行分类:

喜悦、悲伤、苦恼、开心、抑郁、紧张、兴奋、惊讶、失望、急噪、愤怒

4、情绪会随着个人境遇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例:

李白面对同样美丽的长江沿岸的景色,写出的诗句中饱含的感情色彩却因他情绪不同而不同。

在流放途中,写出的诗句是:\"楚江清若空,遥将碧海通。„„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大赦时,写出的诗句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四、情绪对人的影响

情绪一旦产生,便会渗透到人的一切活动中,使活动染上情绪的色彩。具体来说,不同情绪对个人智力的发展、个人正常水平的发挥以及身体健康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1、不同情绪会对个人智力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精神愉快,情绪乐观、积极的儿童,生长发育好,活泼伶俐,智商较高;情绪忧郁、悲观、消极的儿童,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表情呆滞,性情孤僻,智商较低。

2、不同情绪也会对人的理智和正常水平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 愉快的情绪、紧张的情绪--操作效果呈倒\"u\"型

负情绪:痛苦、恐惧的强度与操作效果呈直线相关;由于愤怒情绪具有自信度较强的性质和指向于外的倾向,中等强度的愤怒一旦爆发出来,有可能组织个体倾向于面对任务,导致较好的操作效果。

3、不同情绪还会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同影响。

五、作业:

思考:在情绪紧张和产生消极情绪时,如何调整自己?下一次课请同学们来谈谈。

推荐第3篇:心理学教案

心理课

[课程目的] 心理学,是一门能让人们加强自我了解的课程。让孩子们学习心理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更好地了解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人与物,能自主自强有信心地战胜自己的消极心态。并能帮助他人,理解他人,容纳他人。让孩子们有正能量,进而实现他们的梦想。本门课通过一些小游戏和生动的小例子,让孩子们在轻松学习课程之余,能学习到心理学的奥秘。 【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形式】

1.老师通过介绍生动的例子,结合自己和社会上的著名人士(家喻户晓的例子),通俗地向同学介绍心理对人的重要性。2.用一些心理小活动如“我是谁”、“欢乐动物园”等,让孩子们身体力行知道心理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并让他们更了解自己,更热爱身边的同学。

3.课外可以和一些孩子一起谈心,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课程设计] 课时1

我是谁

一、授课内容主题引入:5-10分钟 老师:孩子们,大家好。我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来自浙江工商大学的大学生,我叫„„,在这**个星期呢,给大家上的是心理课。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什么是心理课,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心理课呢,就是„„,在这堂课里老师我具体用一些游戏和生动的例子给大家来讲述这堂课,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和更好地生活。

二、“我是谁”的小游戏: 活动目标:

1.协助学生认识自己眼中的我,及他人眼中的我。

2.增进学生彼此熟悉的程度,增加班级凝聚力。

活动程序:

(一)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A4纸。

(二)学生两两分组,一人为甲,一人为乙(最好是找不熟悉的同学为伴)

1.甲先向乙介绍「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乙则在A4纸上记下甲所说之特质,历时五分钟。

2.教师宣布活动的规定为:「自我介绍者,在说了一个缺点之后,就必须说一个优点」。

3.五分钟后,甲乙角色互换,由乙向甲自我介绍五分钟,而甲做记录。

4.五分钟后,教师请甲乙两人取回对方记录的纸张,在背面的右上角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彼此分享做此活动的心得或感受,并讨论「介绍自己的优点与介绍自己的缺点,何者较为困难?为何会如此?个人使用那些策略度过这五分钟?」。两人之中须有一人负责统整讨论结果。

(三)学生三小组或四小组并为一大组,每大组有六至八人。

1.两人小组中负责统整的人向其它人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

2.分享后,教师请每位同学将其签名之A4纸(空白面朝上)传给右手边的同学。而拿到签名纸张的同学则根据其对此位同学的观察与了解,于纸上写下「我欣赏你„,因为„」。写完之后则依序向右转,直到签名纸张传回到本人手上为止。

3.每个人对其他组员分享他看到别人回馈后的感想与收获。

(四)全班学生回到原来的位子

1.教师请自愿者或邀请一些同学分享此次活动的感想与收获。

2.教师说明了解真实的我与接纳真实的我之重要性。

三、收集同学们手中的A4张,以便下节课用

课时2爱自己

(联系自信、自我鼓励,让同学在了解自己的同时,为自己的优点开心,接受自己的缺点并且能积极改正,教给他们爱自己的方法)(双手抱住自己)

课时3 正能量

1先给大家讲述一下正能量的意思

2.问同学们身边的正能量或经历,自己的感受,分享一下(同学要是没有,老师来分享) 3.老师讲述一些名人、社会故事

4.正能量的意义,对人的影响 (故事、例子、口号)

5.怎么样获取正能量,怎么给大家带去正能量,并让同学们互相鼓励

课时4 如何排泄负能量

课时5好情绪,寻找快乐

课时6 爱,分享,付出

课时7 信念

因为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还小,很难接受大道理。老师用一些小游戏、同学的例子、自身的例子、一些家喻户晓的名人例子还有室外的素质扩展让同学们能简单的感受心理学的力量。 考虑到孩子们有些是留守儿童,可以增加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友情。让他们心中有爱,充满感恩之心,然后凭借信念成为了不起的人。 也可以单个和孩子们交交心,一起玩~

推荐第4篇:心理学教案

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理解和掌握的基本概念有:心理学、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个性、个性心理特征、

 应掌握的基本原理有: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认知过程与情绪的关系、认知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的实质等。

 应明确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称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研究心理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研究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研究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的科学。

 思路是:人的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行为是外显的。外显行为受到内隐心理活动的支配,心理活动则通过行为而得到发展与表现。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和情绪过程。个性心理,又简称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 人的心理实质的科学阐述是: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征;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 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其研究任务包括理论探讨和为实践服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探示心理、意识的起源、发展和规律,揭示心理与外部世界及脑的关系,以最新的心理科学研究成果论证和丰富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命题。

 心理学实践任务的总目标是为我国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对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有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个性、因材施教和教育教学改革、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提高自身心理养等诸方面。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要理解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

 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  神经元是通过树突及胞体接受传来的信息,胞体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 突触是神经元在机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 神经元之间联系的生理机制。它控制信息的传递方向、范围以及兴奋性或抑制性的作用,因此,把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 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椎和

1 脑,脊椎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分,其基本功能是进行反射活动,如排泄、膝跳等和传导神经冲动。人脑包括脑干(延脑、脑桥和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

 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大脑半球表面上的外侧裂、中央沟和顶枕裂三大沟裂把大脑皮层划分为四个叶,即枕叶,它们是视觉中枢;颞叶,它们是听觉中枢;额叶,它们是语言中枢;顶叶,他们是感觉和运动中枢。

 神经系统活动的最基本的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内外环境刺激所作的规律性反应。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它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 反射根据产生的条件不同分为无条件反射,是生来俱有的,和条件反射,是后天通过学习建立的。条件反射分为典型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也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 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的信号活动,用刺激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第一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第二信号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一切活动都由这两种过程相互关系决定。抑制过程分为条件性抑制和非条件性抑制两类。 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两个:扩散与集中;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又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人类意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意识的觉知性、意识的能动性和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它与动物心理本质区别表现如下:一是人类意识既有对客观对象的意识,也有自我意识.二是人类意识以抽象概念形式能动地反映与改造客体,而动物则以具体形象地感知、表象来适应环境以满足其生存需要;三是人类意识离不开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而动物的感性反映形式不需要语言;四是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具有不同的物质器官,人脑和大脑在量和质上存在巨大差别。  意识是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意识内容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和对由体验所引起的思维活动的觉知。  注意本身不是心理活动过程,它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注意不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特点,但它保证着人的心理活动反映与变革客观现实的顺利进行。

 是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指向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总是有选择地指向于一定地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地对象上和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  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据重要位置,它具有选择、保持和对活动进行调节

2 与监督的功能,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机能、完成各项心理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 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无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在实际生活中都需要以上注意并在活动中相互转化。

 反映人与人之间差异的注意发展水平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注意品质是在不同生活实践与教育训练中形成,并通过锻炼而得到提高。 第四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脑,在人脑中引起的心理活动就是感觉。

 绝对感受性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绝对感受性越小,反之,绝对感受性越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 差别感受性用差别感觉阈限来衡量。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小,反之,差别感受性越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 感受性是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人的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感觉阈限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感阈限。

 适应是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适应既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使感受性降低。在视觉范围内,可以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感受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根据刺激物同时或先后作用感受器的情况不同,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但知觉极大地依赖于一个人过去的知觉和经验,同时也受到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等心理特点的制约。

 知觉是多种分析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同时,知觉活动是当前的刺激而引起的兴奋和以往相应的知识经验的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过程。

 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性,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和味知觉等。根据知觉对象的空间、时间存在形式和运动的特性,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 知觉的基本特征有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整体性和知觉恒常性。 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是敏锐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是人的智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 第五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重现的过程,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事物的反映。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 记忆包括了“记”和“忆”的完整过程。“记”中含有识记和保持,是记忆的前提,“忆”中含有再认与回忆,是记忆的目的,也是检验记忆力的指标。  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把记忆分为动作记忆、形象记忆、词语记忆和情绪记忆。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的编码

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若被注意或模式识别即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语言复述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语义编码加工永久贮存以便备用。

 瞬时记忆的信息的保持一般不超过1秒钟,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大约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具有组织性和备用性,其容量几乎是无限的。  根据艾宾浩斯对遗忘的首创研究表明,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即遗忘是先快后慢。有关遗忘的原因涉及两大理论假设:衰退理论和干扰理论。

 记忆品质有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和记忆的准备性。 第六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表象是在人脑中以形象形式来对事物进行操作和加工,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人脑中的重现,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模糊片段性的特点。  想象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是:形象性和新颖性。

 想象是在记忆表象基础上,以直观形式呈现人脑中具有形象性信息的表征,而不是言语符号。

 想象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的内容与其他心理现象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 根据想象时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把想象分为有意想象(随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根据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把想象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 想象力是一个人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它既是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条件。

 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幻想。无意想象的特殊形式是梦。 第七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思维根据不同划分标准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 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表现为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化、体系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均由分析、综合派生出来。

4  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概念,它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概念形成和概念掌握是人类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  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过程一般分为认识问题(明确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所具有的特点与条件)、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关键)和验证假设(主观与客观相互联系)。

 以新颖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并指引人去获得对问题的新的解释,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称为创造性思维,它给人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  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活动相关联,是多种思维活动的统一,但发散思维和灵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活动紧密相连,一般经历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它不同于一般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 第八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语言是由词汇按一定的语法构成的复杂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既表达个体与了解他人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与感情的过程。  外部言语是进行交际的言语,主要有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口头言语又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 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言语,是借助语言进行思维与表达感情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 第二语言的学习特点与影响第二语言学习的因素 第九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表现为喜、怒、哀、乐等内心体验。情绪除了与客观事物有关,还与需要相联系,情绪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 情绪和情感作为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重要作用。情绪包括适应功能、动机作用、组织作用和信号作用。  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情绪语言。表情动作主要有三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 情绪状态指的是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人在一定事件中表现出来的一定的情绪,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 情感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状况,它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 对情绪作出解释的理论较多,早期的情绪理论有詹姆士-兰格理论和坎农-巴德理论,还有情绪动机-唤醒理论、情绪的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以及情绪的认知理论。

 情绪的认知理论既继承了情绪有生物成分和进化价值的观点,又重视社会文化环境、个体经验和人格结构等对情绪的制约作用,强调情绪受主体认知功

5 能的调节,是一种较为全面的理论。

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而且需要是分层次的,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是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十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气质不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心理原因,而是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它影响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它使一个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涂有独特的色彩。不能以个别的胜利亚系统作用气质的生理基础,但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关系较为直接和密切。

 气质类型主要有6种特征: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兴奋性和向性。各种特征的不同结合,就构成各种不同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病、黏液质和抑郁质。  气质影响个体活动的一切方面,在个体活动上打上一定的烙印,在考察人的实践活动时要关注气质这一因素。但是,人的行为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态度所决定。气质与理想、信念和态度相比,对人的行为的作用,只有从属的意义。  气质表现在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中,可以通过对人的行为特征的观察和了解来评定一个人的气质,,但不能凭对个体一时一事的行为特征的观察来确定个体的气质类型。由于气质的复杂性,有时个体的行为表现又会“掩盖”真实的气质特征。因此,对气质的测量应该综合运用心理学原理的各种方法,多方面收集资料,然后从中综合概括出一个人的气质特征和气质类型。 第十一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的性格总是和他的意识倾向和世界观相联系,体现了一个人的本质属性,它最能表征一个人的个性差异。现代心理学把性格理解为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和气质关系十分密切。性格具有稳定性。  性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它由各种不同的性格特征所组成,主要有: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 性格的类型理论和性格的特质理论是两种性格理论。性格的类型论用一种或少数几种主要的特质来说明人的性格;性格的特质理论同时用多种特质来说明人的性格。应该把从质和整体上表示性格的类型论和从量上分析性格的特质论结合起来研究和阐述人的性格。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已经开始结合起来了。

 在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问题上,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是两种极端的观点。一般认为,性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习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是性格的自然前提,在此基础上,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性格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般可以用来测量性格,但由于性格的复杂性,测定一个

6 人的性格是相当困难的。这就要求测量者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交叉应用、互相补充、互相印证。

 性格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有机整体,性格结构的特点有完整性、复杂性、稳定性和可塑性。

第十二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的必要条件。能力和活动紧密联系着。一方面,人的能力是再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的;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动又必须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

 能力的种类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以及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 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一般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实事件的过程种体现出来。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与结合是天才,它是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的。 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 比率智商是智龄和实足年龄之比,其公式是智商=智龄/实龄×100;离差智商是代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偏离本年龄组平均水平的方向和程度,其公式是:IQ=100 + 15Z 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是重要的。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都有极大的片面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能证实能力的发展只是由遗传或环境决定的。能力是在遗传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加上个体的主观努力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 能力测量就是确定一个人能力的广度和发展水平。能力测量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能力种类分,有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智力测验是通过测验的方法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当前国际上常用的智力测验有两种: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主要的特殊能力测验有:音乐能力测验、美术能力测验、飞行能力测验、机械能力测验和文书能力测验等。

 能力测验主要以信度和效度两项指标衡量。效度是测验所册得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的东西。信度是测验的结果的可靠程度。对测验来说,效度比信度更为重要。

 常模是依据测验适用对象总体的平均成绩来确定,它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测验标准化包括内容标准化、施测过程标准化、评分标准化和解释的标准化。

第十三部分 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 态度是指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心理倾向,它是外界刺激信息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

 态度是决定个体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产生

7 的桥梁。态度在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见图所示。

 态度形成理论1.态度学习论2.态度的分阶段变化理论3.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4.态度的平衡理论。

 社会印象是指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并存储记忆中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印象形成是指个体在有限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关于某人广泛印象的过程。

印象形成的三种模式:印象形成模式主要包括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和加权平均模式。

 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人群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效应(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 (3)投射倾向。

 归因是指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推论的 过程。归因理论是关于个体如何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和推论的阐述。 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在情感基础上形成的相互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与相互影响而建立起来的心理上的关系。 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一种距离,心理距离越近,说明相互之间越具吸引力;心理距离越远,说明相互之间越没有吸引力。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的程度是人际关系的具体反映,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 群体是指由若干个具有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并在一起活动的人所组成的集合体。

 在某一群体中,组成该群体的个体在心理上或利益上具有一定联系,在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特定的集合体。在日常生活中,群体一词运用范围很广,例如,企业团体、行业协会等都可以称为群体。

 社会促进是指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或由于其他人在场对个人活动效果的影响。自行车选手和赛跑者参加群体比赛时,速度会更快。

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一致的行为。平时讲的“随大流”“人云亦云”,就是一种从众行为 。

推荐第5篇: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案

教学名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目标:1.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方法。 2.了解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3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需明确的几个概念

(一)“学前儿童”的概念

心理学中所涉及的“儿童”这一概念,略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儿童,其年龄跨度是从0~18岁。 学前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学前期等同于幼儿期,指的是3~6岁的儿童,而广义的学前期则指的是0~6岁的儿童。一般情况下,没有特殊说明,本课程所指的学前期,指的是广义的学前期。

(二)“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1.发展的含义 2.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0-----6岁)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两大任务:

(一)阐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表现(发展趋势、年龄特征、个别差异);

(二)揭示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制。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1.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练习作业

简述学前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章

教案

教学名称:研究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目标:1.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

2.尝试把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运用到实践中。 教学重点:观察法的操作步骤,调查法的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作品分析法的要领。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3学时 教学过程: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方法论原理。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有: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这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语言、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日记法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的全面的观察方法。

观察法要求有一定的技术训练。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时应注意:

1.观察前观察者要做好准备

2.观察时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 3.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

4.观察应排除偶然性,一般应在较长时间内系统地反复进行

(二)实验法: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实验法的种类 1.自然实验法 2.实验室实验法

(三)测验法: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水平的方法。除了以上介绍的以外,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还有调查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谈话法、调查访问法等。

(四)调查法: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儿童的人,以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调查法可以采用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书面调查的方式,也就是问卷的形式。

当面调查可以用个别访问,也可以是开座谈会。个别访问有利于深入了解情况,而座谈会则有利于集体讨论研究,相互补充情况。对学前儿童的家长一般采用个别访问法,对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师则可以用个别访问或座谈法。

书面调查法,即问卷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统计,较易作出结论。但是编制问卷表并非容易的事情。即使是较好的问卷,也容易流于简单化,其题目也可能被回答者误解。此外,儿童心理的复杂情况,有时难以从一些问卷题目上充分反映出来,因此,也不能过高估价由此得出的统计结论。

(五)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六)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由于幼儿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往往用语言和表情去辅助或补充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想,因此脱离幼儿的创造过程来分析作品,难以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动,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试验进行。 教学后记

各种研究方法并不是独立的,而是根据研究目的可以实现融合,我们应该灵活运用研究幼儿心理的各种方法,有针对性 的灵活应用! 思考题:

为什么孩子的父母双休日带孩子“比上班还累”,而幼儿园的老师天天带孩子“不觉得怎么费尽”?

(第三章)《学前心理学》教案

教学名称: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

1.知道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出

现和心理的发生。。

2.了解学习学前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重点:新生儿、婴儿、先学前期、学前期的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婴儿动作的发展、亲子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3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

一、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

二、新生儿的生理特征 1.身体特点 2.神经系统特点

第二节 新生儿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得来、不学而能对刺激做出的应答。

第三节 条件反射的出现和心理的发生

问题:为什么说条件反射的出现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问题:如何理解教育应从0岁开始 问题:如何从0岁开始教育?

第二章 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婴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一、身体的发育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婴儿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

(二)神经系统机能的发展 1.表现特点:皮质兴奋机能增强 2.条件反射建立方式的变化

三、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规律

(二)躯体和下肢动作的发展

(三)手动协调动作的发展 问题:婴儿动作发展有什么规律?

四、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亲子关系与婴儿心理的发展

(二)婴儿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问题:

母子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意义? [小资料]中国父母常犯的十大错误:

第二节 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一、动作的发展 1.身体动作 2.手的动作

二、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语言的形成 2.思维的萌芽

3.自我意识的萌芽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一、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三、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2.爱模仿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四、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 1.爱玩、会玩 2.思维具体形象

五、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 1.好学、好问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3.个性初具雏形 教学小结:

各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四章)《学前心理学》教案 教学名称: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上)

教学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特点及教育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3学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觉能力的发展

一、视觉的发展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

(二)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婴儿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辨色力呢?研究表明:3个月的婴儿已经不但能根据明度辨别颜色,而且能够根据色调辨别颜色。

到了幼儿期,颜色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区别颜色细微差别能力的继续发展。与此同时,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名称相结合起来。

二、听觉的发展

(一)听觉的发生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不仅新生儿具有明显的听觉能力,就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了明显的听觉反应。 1.胎儿的听觉反应 2.新生儿的听觉能力

(二)听觉的发展

婴儿不仅能辨别不同的声音,而且表现出对某些声音的“偏爱”,即表现为对某些声音能更长时间地注意倾听。

保护婴幼儿的听力是很重要的。学前教育机构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减少噪声,保护儿童的健康。 (2)及时发现孩子听力方面问题。

三、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2岁以前,触觉在认知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不仅如此,触觉还在儿童的人际关系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1.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天生的无条件反射,也都有触觉参加,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 2.口腔的触觉

孩子出生后,不但有口腔触觉,而且通过口腔触觉认识物体。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早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早于手的触觉探索。 3.手的触觉

手的触觉是通过触觉认识外界的主要渠道。换句话说,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

四、痛觉的发展

儿童的痛觉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表现在痛觉感受性越来越高。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是很低的 教学小结: 儿童的感知觉特点及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四章下) 《学前心理学》教案

教学名称: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下)

教学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感觉发展的特点及教育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3学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 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形状知觉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很小的婴儿就已经能分辨不同的形状。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对幼儿期形状知觉发展的研究,往往是通过让幼儿用眼或手辨别不同几何图形进行的。

二、大小知觉

研究表明,6个月前的婴儿已经能辨别大小。

婴儿已经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所谓视觉恒常性是指:客体的映象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

三、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为了了解婴幼儿深度知觉的发展状况,吉布森(Gibson)和沃克(Walk)设计“视崖”试验。

四、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一)空间定位能力的发生

(二)空间关系的掌握

五、时间知觉

时间本身没有直观形象,人也没有专门的时间分析器,所以我们无法直接感知时间,而只能通过一些中介。成人与儿童借助的中介是不同的,成人用表、日历,而儿童掌握这些工具则要经历一段时间。

六、观察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目的性加强

2.持续性延长

3.细致性增加 4.概括性提高

5.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三节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做适应现象。

二、对比现象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现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分为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先后对比是同一分析器所产生的前一感觉和后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对比是同一分析器同时产生的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到以下几种条件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反之,对象则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例如,绿树中找红花容易,而在绿草中找青蛙就很困难。

2.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婴幼儿爱看活动的东西,与此规律有关。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相邻性原则)

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

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有些直观材料,光让幼儿自己观察还不一定看得清楚,如果加上教师的讲解,幼儿就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运用,必须与言语讲解正确结合起来。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调动其学习兴趣,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5.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二节 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一、形状知觉

(一)婴儿的形状知觉

很小的婴儿就已经能分辨不同的形状。

(二)幼儿的形状知觉

对幼儿期形状知觉发展的研究,往往是通过让幼儿用眼或手辨别不同几何图形进行的。

二、大小知觉 研究表明,6个月前的婴儿已经能辨别大小。

婴儿已经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所谓视觉恒常性是指:客体的映象在视网膜上的大小变化并不导致对客体本身知觉的变化。

三、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为了了解婴幼儿深度知觉的发展状况,吉布森(Gibson)和沃克(Walk)设计“视崖”试验。

四、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一)空间定位能力的发生

(二)空间关系的掌握

五、时间知觉

时间本身没有直观形象,人也没有专门的时间分析器,所以我们无法直接感知时间,而只能通过一些中介。成人与儿童借助的中介是不同的,成人用表、日历,而儿童掌握这些工具则要经历一段时间。

六、观察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1.目的性加强 2.持续性延长 3.细致性增加 4.概括性提高 5.观察方法的形成

第三节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做适应现象。

二、对比现象

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现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分为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先后对比是同一分析器所产生的前一感觉和后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对比是同一分析器同时产生的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受到以下几种条件影响: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反之,对象则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例如,绿树中找红花容易,而在绿草中找青蛙就很困难。 2.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婴幼儿爱看活动的东西,与此规律有关。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相邻性原则)

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

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有些直观材料,光让幼儿自己观察还不一定看得清楚,如果加上教师的讲解,幼儿就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运用,必须与言语讲解正确结合起来。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调动其学习兴趣,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小结:

学前儿童的知觉特点及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作用:

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说明“视觉悬崖”实验,你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前儿童的知觉特点及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推荐第6篇:心理学教案

心态的力量

莱西市第二实验小学 孙婷婷

[主题背景]

现实和未来都要求人们从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些都与人的心态有关。可以说,如果没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就很难适应21世纪的激烈竞争。另外,现代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发展也使得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面临着更多更大的压力和挑战。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学校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设计此次活动,旨在让学生懂得不但要有强健的体魄,有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更要有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活动目标]

1、让学生知道烦恼是每个人都会经常遇到的,要用积极的心态看问题。

2、学习调整心态的方法,学会用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3、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活动准备]

1、课件(音乐)。

2、学生带好笔。学生奖品 [活动过程]

一、热身准备

一起听音乐唱《健康歌》,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

师:请大家坐好,请大家轻轻的把眼睛闭上,轻轻的呼吸,慢慢的,你的身体从头到脚,一点一点的放松下来……你的注意力就在此时此地。随着呼吸,你的身体慢慢地越来越放松,你觉得自己更放松了,呼吸更慢了。你觉得舒服吗?

二、情景表演,感悟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师:是什么在左右着我们的心态,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小品。

(一)活动:表演《卖鞋的故事》

有两位朋友在同一天到一个岛上卖鞋,奇怪的是岛上没有人穿鞋。一位朋友很消极,发现没有人穿鞋,觉得没有市场,于是第二天愁眉苦脸地就离开了。另一个朋友却继续留下来考察,很高兴所有人都还没有穿鞋,都有可能买他的鞋,于是开始开拓他的市场,生意做得非常红火。

看完了这表演,让同学们互相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 生交流。

师小结:是啊,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往好的方面想,不要只看到困难。

(二)活动:听老师讲故事,帮老大妈解决难题:

一位老大妈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二女儿卖鞋。晴天的时候,大女儿的伞就卖不出去,雨天的时候,二女儿的鞋就卖不出去。于是老大妈晴天的时候就为大女儿苦恼,雨天的时候就为二女儿困烦。聪明的小朋友你能不能帮帮她?

师总结:从以上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乐观的心态会让我们的学习生活过得很高兴,而消极的心态会让我们很难过,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换个角度来思考。

三、拓展延伸,培养积极的心态 师:假如你行进在沙漠里,饥渴的你,看到了半杯水,你会是什么态度?是高兴?还是怅惘?

生1:我会想还有半杯水,真好! 生2:我会想:怎么只剩下半杯了呢?

师小结:其实就半杯了,这个时候,谁都得喝,但喝的时候,心情却大不相同,同样喝的都是半杯水,那么为什么不以高兴的态度喝掉呢?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也会有不如意的时候,就如沙漠里的这杯水,永远不会满满一杯,因为会有风吹日晒,能剩下半杯,真的不错了。所以,当我们遇到半杯水的时候,要感恩,换个角度想,杯子有大有小,大杯子的半杯不就相当于小杯子的一杯吗?就像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不要向上比,要向下比。这样,你就会觉得知足,觉得快乐。

四、总结全课,运用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今天学会了怎样看待问题的方法?列一列自己在学习上碰到的难题,生活上的难题,换角度想问题看看能不能解决,然后互相讨论。

请同学来讲一讲自己知道的积极乐观的小故事,或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小情节。

师:今天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能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吗?

同学们,我们要对同学们的积极表现给予充分地肯定,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上都能积极乐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成为自己心灵的主人,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推荐第7篇: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教案

一米阳光

(有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既然不可避免为何不面对阳光)

一、活动背景(活动意图)

自卑,就是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卑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人、焦虑紧张、不安等。自卑的人,总哀叹事事不如意,老拿自己的弱点比别人的强处,越比越气馁,甚至比到自己无立足之地。有的人在旁人面前就脸红耳赤,说不出话;有的人遇上重要的会面就口吃结巴;有的人认为大家都欺负自己因而厌恶他人。因此,若对自卑感处置不妥,将会使人消沉,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形成自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自我概念。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还不成熟。因而会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青春期过分注重相貌、体型、体力、身体功能方面的缺陷常常使一些人感到见不得人,低人一等。因而陷于自卑的泥潭中难以自拔。据研究,自卑的人的智力水平和身材水平大都是中等或中上。可见,自卑的人之所以瞧不起自己,是主观评价标准太高的缘故。

二、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自卑心理的危害性和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性。

2、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自卑心理。行为目标:

1、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自卑心理。

2、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树立自信心,激发自身潜能。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2.难点:探讨学生学习培养自信心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四、教学方法 1.游戏法

2.讨论法 3.问题探究式

五、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课前了解学生学习、家庭背景等) 2.准备教学材料(礼品准备、填写资料准备、案例生活化) 3.准备教学过程

4.准备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及教师心理) 5.准备教学目标(关键词、目标行为化)

六、活动程序(教学过程)

活动一

引出主题(10’)

1、做游戏(分礼品)

老师说明游戏的规则后挑选五位同学上台进行游戏。

第一次分:四件礼品,五个人分,最矮的没有。老师问没有得到礼品的最矮的同学有什么感觉,得到礼品的同学送给他一句安慰的话。

2、思考与讨论(呈现板书)

(1)第一次分礼品时是谁没有得到?为什么?

(2)那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分礼品时他得到了吗?又为什么呢?(条件改变了,视情况决定次数)

(3)同样是这位同学参与礼品分配,为什么有时能拿到,有时不能拿到?这说明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3、让学生自由讨论并自由发言。

4、老师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后,适当加以引导。(每个人都有强项也有弱项,有长处也有短处,只是这些都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方面的弱势也许就是另一方面的强势,今天的失意不等于明天也会失意。引出主题:自卑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常的自卑可以作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因此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免短处)

活动二

认识自卑?(10’) 自我诊断

1.你认为自己在以下哪些方面不如别人

身材、娱乐、家庭、容貌、社交能力、性格、学习、知识面 、其他 其中最大的不满意之处是:

这是_________________ (可改变的/不可改变的) 每当谈起或想到这些不满意之处,就觉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我诊断结束后,我们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共同分析一下自卑者的表现。 (1)编辑部

首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卑常用语”小辞典的编辑工作 例:我很笨;我不行;我不是学习的料等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小组中一位主编代表发言,由责任编辑记录。 ) (2)教师补充:“谁都比我强”“我天生不是唱歌得了”“我不敢”“我害怕”等。

(3)请你来画像 :以画的形式或语言的形式来描绘自卑者的表现。(范围涉及生活、学习、身体、性格、交往等诸多方面) 例:自怨自艾 消沉 失落

(4)教师补充:精神不振 沮丧 颓唐 自暴自弃 害羞 不安 内疚 胆怯 忧伤 失望

活动三

自卑的危害(12’) 1.案例

情景一:李伟因为自己是“豆芽菜”体型而苦恼。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中,他羞于出头;在力量型的体育活动及比赛中,他往往不好意思在别人面前赤膊;上体育课时,他时时猜测周围的人都看着他,十分苦恼;即使在炎炎的夏日,他也穿着长衣长裤。

情景二:小强在跳山羊活动中,看到别人都跳过去了。唯独自己跳不过去,很懊恼,觉得自己在同学们面前失去了面子,抬不起头来,在这种古怪心理的支配下,他竟一直都未能跳过去,并且这一挫折影响到了其他方面。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阴影。

情景三:马杰同学在一次联欢会上唱歌跑了调,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同学背后管他叫“马驴”。他很苦恼,觉得自己在同学们面前丢了面子,从此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

情景四:王利是个养子。虽然养父母对他很好,但他总是缺乏自信,在同学面前感到抬不起头来,时刻猜疑别人会指着他的后背说:“这个人不是爸妈亲生的。” 讨论

1、该同学的自卑来自于哪一方面?

2、该同学的弱点是可以改变的,还是不可以改变的?

3、若是可以改变的,他(她)应如何去做?若是不可以改变的,他(她)又该如何看待? 举出成功案例 走出自卑

2.比武招“亲”(12’) (1)擂台赛

每组派一名代表写出“走出自卑”的方法。哪个组办法越多,可操作性越强,就被视为优胜组

(2)每组出代表演讲《走出自卑》 (3)友情提示 战胜自卑小招术 (4)点拨分析 (看情况而定)

人贵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不仅表现在能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表现在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这才是正确的与人比较。马克思曾说:“伟人之所以高不可攀,是因为你自己跪着。站起来吧!事实也正是如此,只要你勇于实践,你就会发现,别人能够做到的,你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够做到。

不妨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哪怕事情“小”,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换言之,要通过在小的成功之中表现自己来确立自信心,来循序渐进地克服自己的自卑感。

积极的心理补偿:一是“勤能补拙”华罗庚教授“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但不要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这便是积极的有效的补偿。二是扬长避短

活动四(备用)

尘封自卑(8’)

1、老师引导

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已走过的读书生涯或生活经历,回忆自己错失的机会和自卑的情景。(配音乐)

2、尘封“我不敢”

(1)给每位同学分发一张白纸。

(2)在白纸上列出我不敢做的事。要求:态度要认真诚恳,独立完成,不讨论。 (3)老师收回学生写好的纸,放进档案袋里,贴上封条,盖上印章。

(4)告别“我不敢”仪式。同学默默地说一句告别“我不敢”的话,在心灵深处与“我不敢”先生告别。 3.讨论自信的方法 (1)建立自信的方法: ①挑前面的位子坐。 ②练习正视别人。

③把你走路的速度加快25%,昂首挺胸,正视前方。 ④练习当众发言。

⑤咧嘴大笑,每天至少赞美别人一句。 ⑥提高说话的声音。

⑦自我暗示,如:遇到突然变故要能够镇静下来,可以暗示自己镇静;想你会成功,不要想你会失败;不时提醒自己,你比你想象中的要好。

⑧培养运动的习惯,可以是跑步,跳舞,远足,篮球等,最好是晨练。

⑨万一自卑起来,要马上改变一下自己的姿势,变的像自信时候的姿势。如:做几个深呼吸,看看蔚蓝的天空,暗示说“我不错,我不错,我真的很不错!” ⑩树立大志。

(2)建立自信的步骤: ①告诉自己:一定要实现目标。 ②要做最好的准备。 ③重心放在你最大的长处上。 ④培养信心。

⑤从你的错误和失败中记取教训。 ⑥放弃逃避的念头,方能产生信念。

推荐第8篇:心理学教案

大学生挫折应对技巧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事挫折和影响挫折感的因素

2、通过学习,向同学们介绍些提高挫折承受能力的方法 教材教法: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

一、挫折概述

1、挫折的概念

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障碍或干扰,导致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反应。

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时能够忍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也就是个体适应、应对挫折的一种能力。

2、挫折产生的条件

1)有行动动机和明确的行动目标。

2)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动。 3)有挫折的情境发生

4)主体必须对目标受阻有知觉

5)必须有对知觉和体验产生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二、大学生的心理挫折

(一)影响挫折感的因素

1、社会因素 (1)文化因素。

当代大学生成长与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社会背景下,外国文化大量涌入,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激烈碰撞和冲突。面对诸如义与利、礼与法、集体之上与个人本位等价值冲突和选择,大学生常常感到混乱与困惑,大学生为此陷入紧张、压抑、混乱、空虚的状态,长时间的心理失调比然造成心理挫折。 (2)教育因素。

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片面的将健康理解为身体健康。这直接导致我国的教育注重政治、思想和文化,而轻视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节的薄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学生在面对挫折尤其是处理挫折的时候,迷茫而不得要领,久而久之导致心理疾病。 (3)家庭因素

在我国,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许多家庭对孩子都过分溺爱,许多家长忽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甚至用错误的观点教育孩子,结果导致把孩子培养成缺乏坚毅、勇敢的意志品质的人。一旦进入大学,这些孩子实去的父母的庇护,非常容易感到不能适应,遇到挫折。

2、个人因素 (1)认知能力。

相同的事情不同的人可能做出不同的评价,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例如,同样考试失利,一个人可能认为很严重,产生对自己的责怪或是对自己丧失信心;另一个人可能认为没关系,鼓励自己弥补差距、发愤图强 (2)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由于心理成熟程度不高,表现出一定的幼稚性、依赖性和冲动性。 (3)心理承受能力。

当今的大学生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上大学前被父母保护的比较周全,挫折经验比较少。因此遇到刺激和打击,就容易造成心理苦恼,感到无法接受。 (4)自我调节能力。

一个人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挫折心理。每个人的能力的都不同,各有所长。能够根据个人的自身实力,适当调节自我发展的方向和重心,直接决定了大学生遭遇挫折的强弱。

(5)交际沟通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处理不良的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能够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关系,或交往经验与技巧不足,交往过程中沟通不足,则会导致关系失调,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和难以化解的心理挫折。 (6)抱负水平。

一个人是否觉得受到挫折与他自己对成功所定的标准有密切有关。抱负水平是指按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规定的标准。规定的标准高,即抱负水平高,规定的标准低,即抱负水平低。报负水平高的人比报负水平低的人易产生挫折感。常遇情况甲乙丙三名同学考试都是80分,甲非常满意;乙觉得和自己预料差不多;而丙同学感到失败。丙同学抱负水平最高,乙次之,甲相比较最低。

(二)大学生常见挫折反应

常见的有升华、补偿、认同、抵消、幽默、文饰(合理化)、压抑、投射、反向、幻想、否定、退化、移位等。

三、如何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

(一)善于调节自我抱负水平

大学生必须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正确设定生活的目标,调整自我抱负水平,并在前进中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如果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发现自己设定的目标不切实际,前进受阻,就要及时调整目标,以便继续前进。对那些远大目标,要把它分解成中期、近期和当前目标。如对考研,就可以由易到难给自己设定目标,当受到挫折后,及时调整目标,改进方式或方法。这样,就可以在成功中体验到愉快和满足,逐步提高自信心,又能在失败、挫折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战胜挫折,取得最后的成功。

(二)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

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就是指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成长要求,恰当地分析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对自己的不足要有充分的理解,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实现自我价值。

(三)确立合理的自我归因

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多方面收集关于事件的信息,了解困难的原因所在;其次要学会合理的归因,避免归因的片面性,学会实事求是地承担责任,克服过分承担或完全推诿责任的倾向,避免过多自责带来的挫折感。再次要积极采取措施主动改变挫折情境因素,从而有效应对挫折。例如,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最近学习效率不高,通过原因分析之后,在解决内在问题的同时,可以尝试改变学习地点、学习时间,或改变学习科目的顺序、学习结构等,从而避免学习效率不高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和困扰。

(四)增强挫折认知水平

正确地认识挫折首先应该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即挫折一方面对人有消极的影响,如挫折会影响个体实现目标的积极性,降低个体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如挫折能增强个体情绪反应的力量,增强个体的容忍力,提高个体对挫折的认识水平。因此,辩证地看待挫折的两面性, 就能够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使挫折向积极方面转化的。其次,大学生还应学会对客观事物、挫折情境的正确认识。

(五)构建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

心理防卫机制是挫折发生后人在内部心理活动中所具备的有意或无意地摆脱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减少精神痛苦、维护正常情绪、平衡心理的种种自我保护方式。建成熟的心理防卫机制,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助于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意志力的磨练

(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个人与他人一起处在挫折压力中时,可以降低消极情绪体验。因此,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除了积极改变自我之外,还应学会交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其压力的缓解也是很有帮助的。

(七)学习和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适方法,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和心理咨询的帮助

学习和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可以有效地化解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挫折承受力。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有自我暗示法、放松调节法、想象脱敏法、想象调节法和呼吸调节法等 互动环节

请一位同学,现场讲述他所经历过的挫折,老师帮助他分析他所遇到的挫折,从而使其他的同学明白应如何应对挫折和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案例: 典型案例1] 某高校大学生杰说:“我以前在高中时可以说是佼佼者,到了大学里,好像每个人都比我强,我发现自己就好像巨人堆里的矮子,老担心自己考不好。师哥师姐还告诉我们要过级,要多拿证书,要考研,现在我每天一躺到床上就做噩梦,上课也不能集中精力,书也看不下去,眼看这要期未考试了,我究竟该怎么办?”

[案例解析] 能进入大学的学生,通常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而大学里是人才辈出,精英汇集的地方,这种反差让那些对陌生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的同学无法找准自己的位置,会暂时出现一个迷茫期。一般来说,发生这种情况的都是一些平时成绩较好,对自我要求比较高、喜欢追求完美的人。因为目前在大学里,考试成绩的好坏与就业、奖学金、评优、入党等有着密切联系,如果太过看重这些的话,就容易造成紧张心理。 [典型案例2] 大学生杨某说:“转眼就要毕业了,我很担心自己的工作。平时成绩不是很好,又没有什么‘关系’,找不到一份好一点的工作,对辛辛苦苦供自己念大学的父母来说,有点残忍;考研吧,家里又没有钱。自从实习后,我就很茫然,看着同学们都在忙着写自荐材料,联系单位,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干什么,课也不想去上,没事情的时候就在街上瞎逛,走在路上也总是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我知道自己现在的状态很不好,可是又实在没有办法。” [案例解析] 如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着来自社会、家庭以及自身的重重压力,对未来充满了恐惧,产生难以把握自己的感觉。这是典型的就业恐惧症症状,面对未知的将来,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极易产生这样的焦躁心理。如果杨某能把这种就业挫折看作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或者能认识到“所谓的好工作,并不一定会适合自己特长和才能的发挥”。那么这种就业挫折就会大打折扣。 思考题

1、挫折在人生发展中具有哪些积极意义,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2、如何降低挫折的负面影响?如何使挫折向积极方面转化? 心理学教案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07物理二班 制作人:张礼松,07506058

推荐第9篇:心理学教案

第十章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一、心理学发展的基本性质

二、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

难点: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因素的交互作用 解决办法:举例说明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青少年”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dolescenre,指的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国际上对青少年期的年龄界定一直比较混乱,有的学者把青少年阶段界定为从10或13岁至18岁或22岁这个比较宽泛的年龄阶段,但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将青少年期界定为人生从

11、12岁到

18、19岁这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即相当于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小学高年级到高中教育阶段。青少年期是一个个体向成人转变的时期,也是生理迅速发育的时期,由于性成熟是这个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因而通常也称为青春期(The puberty stage)。此时,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都会发生一系列的重大变化。

二、明确目标

1.心理学发展的基本性质 2.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

三、整体感知

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从出生直至死亡都在不断地变化。个体的这种在生命历程中表现出来的心里变化就是个体的心理发展。而个体的心理发展受着许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还有其独特的特性。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重点: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

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表现为前后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先前的发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是后来发展的前提。

2、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尽管人的发展最好被描述为一个持续的、累积的过程,但个体心理发展同时又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心理发展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个体心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是因为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速度和顺序,人们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

4、心理发展的可变性 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每个个体在发展速度、最终水平、优势领域等方面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5、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青少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个体心理成熟前一个矛盾多而又十分动荡的时期。

6、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不同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其发展速度、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情绪的稳定性、个性特征及其倾向性等,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

7、心理发展的方向性 心理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小的阶段,各阶段之间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质的或不完全同质的。

8、心理发展的联系性 发展不是零碎的,而是整体的。

难点: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因素的交互作用

(一) 生物因素

1、遗传:遗传指亲代(父母)通过基因(DNA),把自己的性状传递给子代(子女)的现象。

2、先天素质:先天素质是指机体从母体降生后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机体的形态,构造,感官特征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等。

3、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指由基因引起和控制的器官的形成,机能的展开,以及动作模式有程序的扩展。

(二)环境因素 心理发展在生物因素提供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其发展方向,发展内容,发展水平则决定于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客观现实中围绕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在事物和现象,它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多重水平的环境系统。这一系统无时不在发生着变化,并对心理发展产生着影响。 印度狼孩与中国猪孩的故事

(三) 主观心理状态

心理一经产生便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自己的组成要素,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任何环境因素,必须通过青少年已有的心理发展系统和心理状态才能发生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讲,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例如,不同抱负水平的学生对同样的考试分数,有着不同的反应,接下来的行为也就大不相同了。因此,主观心理状态更重要的作用是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的状态作出解释和判断,并主动采取措施向着预期的方向改变。

(四)活动因素

活动作为一个中介因素把主体和客体连接起来。当活动能够满足主体的心身发展需要时就会促进其发展,而且活动必须达到一定的重复水平。

(五) 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其实不难看出,青少年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个体在一定的遗传和机体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在现有的心理因素的制约下,通过活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本课内容我们主要讲到了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以及影响和制约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

印度狼孩故事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Singh,J.A.L.)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大的女孩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必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Kamala)、小的叫阿玛拉(Amala)。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每夜10点、1点和3点循例发出非人非兽的尖锐的怪声。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地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吃东西时,如果有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即张着嘴,伸出舌头来,和狗一样的喘气。她们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并随地便溺。

她们被领进孤儿院后,辛格夫妇异常爱护她们,耐心抚养和教育她们。总的说来,小的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bhoo(水,孟加拉语)”,并且较早对别的孩子的活动表现兴趣。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一年,便死了。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增加到45个字,并曾说出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进院后16个多月卡玛拉才会用膝盖走路,2年8个月才会用两脚站起来,5年多才会用两脚走路,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爬行。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中国猪孩故事

中国辽宁省台安县有一个“猪孩”叫王显凤。

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少儿卫生教研室、基础儿科教研室曾组成9人专家组前往考察。当专家找到这个孩子时,她正在猪圈里,蓬头散发,穿一条尿湿的短裤,满身污垢,臭气难闻,直愣愣地瞪着双眼,惶恐茫然地看着来人。她四肢着地,扶起来也不能直立行走,脸有猪形。 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专家组的调查访问,原来她出生于1974年12月23日,己8岁半。她的生父是聋哑人,生母患过脑炎,有智力缺陷。生母怀她4个月后改嫁到一个山村的养猪人家里。

她出生的偏僻山村文化落后,生活愚昧,加之家中只有一间半土房,四邻不靠,房前却有三个大猪圈,人和猪几乎生活在一起。

后父根本不喜欢这个不是他亲生的女孩,几乎忘记她的存在;而母亲无法正常抚养,偶尔管管她,但也经常把她忘了,于是孩子从小就经常爬进猪圈,饿了就跟小猪一起吃猪奶,长大一点就在槽中抢食,学会啃草根,嚼树皮,用手扒土,用身体蹭痒,并常与猪睡在一起,尿在一起,爬在一起,她接受了人和猪的双重影响。因此8岁多的孩子不会穿衣、吃饭,说不清话,不知颜色、大小、多少,也没有羞耻感,智商只有39. 以后专家组把她推荐给鞍山市科委进行重点研究和教养,她的“猪形”依然难改。看电视时只要一看到猪就异常兴奋,学猪叫;经常偷偷啃野菜,青草;并且一不留意就偷跑到猪圈里去,抱着老母猪,奇怪的是老母猪也不凶她。 后来科研人员把她严格控制起来,不让她看到和想到猪的生活,谁知,她经常半夜醒来,一个人学猪的动作。仅1984年9月28日夜间醒来,在80分钟之内,她就在房间里来回爬动,像猪那样哼哼114次,吧嗒吧嗒嘴巴96次,像猪一样甩头7次,在墙上蹭痒5次,像是那样嘶叫39次,后腿弹踢3次。

以后,科研人员就对她日夜守护,不让她表现猪的生活习性,并作各种方法训练3年,包括让她上幼儿园、进弱智班。到12岁时,她的智商提高到了68,可望进行基本的生活自理。

这个故事说明了对孩子早教的重要意义。

推荐第10篇: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从众与服从》的教案

系别:政法学院

班级:07级思想政治教育2班

姓名:陈斯敏

学号:200724021216

教材:高等院校公共课心理学

课题:从众与服从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简述从众与服从的含义

2) 了解影响人们从众行为与服从行为的因素

3) 通过了解从众与服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让学生学会趋利避害,在

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从众与服从的行为。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让学生在遇到各种事情时,不会一味从众或服从,而是对事情进行具体分析后,做出理性的行为。

2) 树立学生崇尚科学,坚持自己独立人格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从众与服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2.难点:如何判断从众与服从行为的对错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和手段

1,通过举出一些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从众与服从的事例,使学生明白不同的从众与服从的行为,可能会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坏处。

2,通过对从众与服从行为所带来的益处及危害分别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面对从众与服从现象是能趋利避害做出正确的抉择。

四、教学手段与媒体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从众的真实事例:2007年2月28日,一名50多岁的男子在成都市青龙场综合农贸市场被小偷活活打死,周围行人竟无一人上前相助。

你认为行人的行为属于心理学中的什么行为?并反思,评议这一事件。

(二)讲授新课 上述事例反映了个人在群体中时常表现出来的一种心态——从众。那么,什么是从众呢?

从众的含义:个体在群体压力之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和群体中大多数成员保持一致的现象。

其实生活中从众的现象有很多,那么影响人们从众行为的又哪些因素呢?

因素包括:

1,群体的一致性(举例:日本人过马路,遇到红灯却没有车经过时,会互相等待。只要有人先过马路,其余的人也会跟着过马路)

2,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举例:格林斯潘是美国股市的中心人物,他所投资的股票是万人跟风的焦点)

3,个性特征,如一个人的能力,自信心,独立性水平等与从众行为有密切的关系(举例:哥白尼没跟众人一样推崇地心说,而是凭着自己超强的能力提出日心说) 可见影响人们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很多,那么从众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的?

从众是把双刃剑,对我们的影响既有利又有弊。 1,积极影响:(1)任何一个社会,无论从方面看,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是很有必要的。一个社会需要共同的语言,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也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顺利交往,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与社会的正常运转。(2)从个人角度来说,一个人只有在更多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才能适应社会,否则将为困难所扰。 2,消极影响:(1)从众容易使人产生惰性,抑制人的创造性,使个体创新意识日益薄弱,人云亦云,失去了接受挑战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的空间。(2)从众容易使群体丧失活力,不利于群体的发展。(3)从众使个体不加分析地分析地跟随某种时尚的社会风气或思潮,助长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可见,从众既有利又有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扬利除弊。

说到从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个词语“服从”。那么从众与服从具有什么关系呢?

服从和从众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相互区别。两者都属于社会影响的方式,有时候甚至还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

服从不同于从众最显著的特点,是压力的性质更具有强迫性。因此,个体的意愿和心理也不同于众者,而是带有很强的被迫成分,也就是说,对于群体规范、行政命令或权威人物的意志等,不管是否理解都需要无条件的服从。而且服从行为久而久之还可以转变成为一种惯例行为。甚至在压力解除后,仍然按压力存在时的惯例去行动。很显然,从众行为不同于服务行为。从众是对群体压力的附加,一旦这种压力解除,从众行为就会自然消失。

之前已经对从众进行了分析,在这里再深入探讨服从。

首先是服从的含义:服从是指个体受到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压力,而被迫作出的符合社会要求、群体规范、他人意志的行为。我们可以根据服从对象——压力的来源,把服从分为对权威人物的服务和对群体规范的服从两大类。所谓对权威人物有服从,主要指的是人们在群体活动对个别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或掌握一定权力的权威人物(如领导、师长、知名人士„„)表现出服从行为。这种服从往往是有条件的。可能是出自对权威人物的敬仰,发自内心信服;也可能是对权威人特的惧怕,而做违心的服从。所谓对群体,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服从这种组织原则,是维护和增强群体生命力、战斗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除此之外,还包括对群体的各种法律、政策及各种规章制度的服从。

其次是影响服从的因素:(1)命令者的权威性。有权威的人的命令,易被他人接受并作出服从行为。如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的命令,纳粹分子就很容易接受他的说法而做出灭绝人性的事情。(2)权威的靠近程度。命令发出者或命令监督者离执行命令者越近,服从命令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亦然。如远方的分公司,很难管理,就是这个道理。正所谓天高皇帝远。(3)命令执行者的道德水平,人格特质等因素会影响其本人的服从行为。如在企业中,真正独立人格的职业经理,面对变态老板,会选择辞职而不是服从。

服从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那么服从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味说好或坏,而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利也要看到弊。

首先,服从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遵守与服从 这个群体的规范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不遵守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就容易做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来。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服从带来的危害。某些陈旧落后的社会要求,特别是一些错误,反动,反人类的要求和命令,一旦服从,不仅使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混乱,还会危害到国家的统一。因此,对于那些反动的命令,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道德价值标准,拒绝服从。

可见,服从既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理智地对待服从,做到趋利避害。

第11篇:心理学教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案

教案完成时间:2014年 2 月24 日

第二章 学会适应

[教学目标]:通过帮助学生分析大学生面临的变化特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全面认识自我,尽快适应新环境,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树立新的形象,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教学内容]:

1、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

2、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3、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学重点]: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学难点]: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学手段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案例教学,教师部分讲授,重点指导学生参与并思考相关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案例1:黄某的经历说明了什么?P.24 (强调大家可能有同样的经历,让学生思考片刻。)

进入大学后,大学新生都可能会遇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任务、新的人际交往及新的社会角色。但是许多研究发现,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会出现许多不适应现象,容易产生对自我的认知摇摆不定,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不平衡,带来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心理体验。如果这些消极心理体验得不到及时消除,就会演变为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

1、角色变化

高中生到大学生:多数学生在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的转变中,自我评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种冲击基本上来自于两个方面:与别人学习成绩的比较和能力特长方面的比较。用原有的信念推论出“学习成绩不好个人价值就低”的结论,这结论沉重地打击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许多人因此导致了失眠、神经衰弱和抑郁症。另一方面,能力特长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有愈来愈重要的倾向。那些只看重学习成绩缺少能力或特长的人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一方面自己成绩优秀却得不到掌声如潮,另一方面学业不如自己的入却在校园和社会上如鱼得水。因而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就发生了动摇。对这种困惑迷茫的心理状态调整不好,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2、生活环境的变化

有父母的重点保护对象到独立性较强的集体生活;有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到自主性学习较强的大学环境。

3、学习方面的变化

学理内容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

4、人际交往的变化

交往需要;交往范围;交往方式与技巧。

5、管理制度的变化

二、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情趣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心态也变得复杂,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矛盾和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地疏导解决,就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1、环境适应

案例2P26(学生自读三分钟时间),

远离他乡,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对亲人家乡的“回归心理”。(解说“回归心理”:具体表现是迷恋过去,有一种希望回到过去的心态,主要是由于对大学学习生活不适应造成的。)

2、生活适应 案例3P25 由于生活方式,习惯,环境的变化,大学新生相对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

3、学习适应

案例4P27(教师讲故事)各种学习压力

正确对待学历、生活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建立起一个适合自己的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体系,制定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进行有规律的学习生活。 案例5P28,大学新生入学后的目标缺失

4、人际环境适应问题 案例6P27(宿舍人际问题)

集体生活中的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孤独和压抑。 做到三个主动: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主动与同学讲话;主动帮助他人。

三、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师:请问大家刚入学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讨论五分钟,然后发言。

结合讨论结果以及教师的总结:

(一)、做好准备,积极适应大学生活环境

1、了解并熟悉学校

校园、熟悉教学、生活设施(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食堂、运动场馆等的方位及开放时间和使用方法);老师和同学。

2、打开自己——为适应环境铺平道路

来自五湖四海的你们,包括语言、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有很多差异,打开自己去了解,积极主动接近别人,融入到集体环境之中,培养起自己的交往能力。

3、自我表现——为赢的机会添砖加瓦

发挥自己的艺体特长、兴趣爱好,加入到学校社团当中去,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展示自我,才能赢得更多机会。 4,、设计人生蓝图——为将来发展制定目标

5、自律——为学有所成提供保障。

(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以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1、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在强手如云的高校里,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愉悦感已荡然无存,一些新生会因此而感到失落和自卑。面临这种情况,新生应冷静地思考自我与观察社会,找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勇于正视结果,勇于通过由内向外、由外向内两种方式认识自我和社会,在真与幻之间抉择、取舍,在矛盾中探索,公正、客观的评价自我,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自画像”。这样,新生才能顺利的完成角色转变,消除“地位”的改变所造成的迷茫和不快。

2、理解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是归属需要,即个人必须生活在集体之中,被集体接受和承认,离开了集体的个体是无法进步的。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完善自我意识、心理保健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学会与人交往。

大学生在交往中应坚持真诚待人、宽容待人、平等待人等原则,并掌握交往的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同时害怕别人的指责。所以,交往中不要总是批评、指责别人,而应真诚地赞扬和欣赏别人。

3、摸索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一是向有经验的高年级的同学请教, 接受任课教师的指导与辅导员的帮助; 二是自身要根据大学的学习特点,从个人实际出发逐步摸索与自己水平基本相适应的学习方法; 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四是学会科学管理支配时间。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第12篇:心理学教案

《心理学》教案

王明珠

一、课程名称:心理学

教材:《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 组编,

二、授课班级:12春学前教育①②班、12秋学前教育

三、辅导内容

第一次课:复习各章节重难点 第一章

1、心理学研究什么?(第2-4页) 要点: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为什么学习心理学对师范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8页)

要点:未来的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遇见学生发展的前景,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与教学措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第7-8页)

要点:(1)学习心理学对于人们掌握哲学的基本原理,自觉地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心理学是以提供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知识来为人类各个实践领域服务的。

4、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第10页)

要点: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的原则、实践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

用实例说明闹事心理的器官。(第18页)

要点:(1)失语症患者的大脑;(2)无脑畸形儿的生存;(3)左右脑的协调

第三章

1、什么是注意?(第33页)

要点:注意是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意识的选择性活动具体地表现为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2、在学习活动中,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如何表现?(第40页) 要点:(1)有意注意要与无意注意协调配合。有意后注意不能脱离与无意注意或有意注意的联系。在任何活动中,没有无意注意的支持,有意后注意就会失去活泼性,而缺乏有意注意的支持,则有意后注意会失去严肃性。(2)三者可以相互替换。(3)三者可以相互转化。

3、注意有哪些品质?举例说明注意的品质对知识的掌握有什么影响?(导学第47-48页)

要点: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范围(一目十行)、注意的分配(一个人只有在完成听老师讲,看老师写,并同时动脑筋思考)、注意的紧张性(陈景润思考数学难题,走路碰树)、注意的稳定性(学生只有有了注意的稳定性,才能在45分钟的课堂中,完成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注意的转移(刚上完一堂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学生显然不能继续沉浸在语文的美妙意境,而应该把注意转移到第二节数学课学习中)。

4、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与控制他们的分心?

要点:(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的教与学的方法。(2)超前控制;信号控制;提问控制;表扬控制。

第四章

1、什么是感觉、知觉?两者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第58-60页)

要点:(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人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2)知觉的产生要以感觉为基础,但知觉是比感觉更复杂的心理反映形式;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

2、感觉、知觉是怎样分类的?举例说明某一类感觉或知觉在认识过程中有什么作用?(第60-65页)

要点:(1)感觉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和平衡觉、机体觉)。(2)知觉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

3、举例说明某一感觉规律或知觉规律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第80-83页) 要点:如知觉的选择性,用差别突出要求学生掌握的那部分内容。

4、观察力与感知有什么不同?(第83页)

要点:(1)观察是一种主动认识对象的形式,而感知是由对象的特点或人的兴趣所指引的;(2)观察是知觉、思维和语言相结合的活动过程,而感知知识在分析器的综合活动中体现了思维和语言的作用,所以,观察比知觉更具有礼节性;(3)观察过程要求观察者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而感知过程不必有着一要求;(4)观察活动常常受到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影响,而感知活动则较少受到这种影响。

第五章

1、什么是记忆?(第86页)

要点:记忆是人对事物的识记与保持所形成的知识经验,以再认或重现的方式在脑中的反映。

2、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人的记忆?(第87页) 要点:再认法、回忆法、再学习法

3、记忆有哪些类型?各种类型的记忆有什么特点?(第88-89页)

要点:(1)形象记忆。人脑对视觉、听觉和运动觉形象的记忆发展得最好,储存在脑中的这几种记忆映象的数量最多;(2)逻辑记忆。在其他记忆类型基础上形成的,是人类所独有的。(3)情绪记忆。是人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发展的基础,它也可以作为联想有关事务的起点。(4)运动记忆。通常识记时较难,但一经保持则不易遗忘。

4、记忆是以什么形式来存储知识的?(第89页) 要点:记忆表象、语词。

5、怎样解释遗忘现象?(第97页) 要点:消退说、干扰说。

6、举例说明记忆的某一规律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第103-107页)

要点:(1)要有明确的识记目的;(2)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3)根据材料性质,精心组织识记;(4)让识记材料成为直接操作的对象;(5)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6)合理选择识记方法;(7)运用尝试重现

第六章

1、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思维区别于感知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115页) 要点: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推理、判断间接地去反映客观事物,而感知识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就反映的内容看,思维概括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性及其必然的联系和关系,而感知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外部联系与关系。

2、思维和语言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117-118页)

要点:(1)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记载和巩固思维结果的工具;(2)区别: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思维与客观事物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思维的内容是由概念组成的,而构成语言的材料是词。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是相同的。

3、不同的思维过程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各有什么作用?(第120-124页) 要点:(1)通过分析,我们才能具体地认识某个事物,并使这种认识从事物的表面开始深入到事物的内部。(2)通过综合,我们才能了解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与各种属性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使我们的认识更加全面与完整。(3)抽象是在脑中把同类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而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4、利用想象怎样创造出新事物的形象?(第127-128页) 要点:拼合、联合、夸张、典型化、猜想。

5、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相比有什么特点?(第135-136页) 要点:非逻辑性和发散性

第七章

1、什么是情绪、情感和情操?(第

15、153页)

要点: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情操是一种以满足社会性的需要为中心的、有组织的情感倾向,是持续发生的若干情感的统一。

2、情感与认知有什么关系?(第153页)

要点: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就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随着对事物认识的不同,必然会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并随着认识的加深,情感体验也必然增强。

3、什么事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第160页)

要点:道德感是由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美感是由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理智感是由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4、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第166-167页)

要点:(1)提高对情感的认识;(2)创设培养情感的情境;(3)组织培养情感的实践活动;(4)提高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

第八章

1、什么是意志?意志与认识、情感有什么关系?(第169页、第171-172页) 要点:(1)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2)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情感可以构成意志行动的动力。

2、少年期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哪些特点?(第179-181页) 要点: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3、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第182-183页)

要点:(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2)发展健康的情感;(3)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4)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5)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九章

1、什么事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第185页、189页)

要点: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2、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195-196页)

要点:(1)启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启发学生自觉培养学习兴趣

3、信念和世界观对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如何?(第196-197页)

要点:信念是人们所遵循的与理想相联系的生活准则;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并指导着人的行动。

第十章

1、什么是能力?(第198页)

要点: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2、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对教学、教育工作有什么意义?(第223-224页) 要点:(1)依据气质类型的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2)根据气质类型的特征,进行知识、技能教育;(3)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第十一章

1、如何以概念同化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第245页) 要点:先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接下来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1)新概念平行四边形与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四边形联系,使新概念纳入原有概念之中;(2)新概念与原有的有关概念比较,区分异同;(3)新概念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四边形有关概念融合,组成一个整体概念。

2、在教学工作中,如何促进积极的歉意,防止消极迁移的发生?(第261-261页)

要点:(1)教材的组织结构与迁移;(2)理解与迁移;(3)学习的指导;(4)学习定势与迁移。

第十二章

1、教师为什么要了解群体心理?(第267页)

要点:(1)有助于教师建立良好的班集体;(2)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群体中特有的心理活动;(3)有助于教师在组织和领导班集体时,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去影响乃至控制群体心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2、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教师应该怎样领导一个班集体?(第276页) 要点:(1)帮助班集体确定集体的目标并阐明目标的意义;(2)将集体目标转化为识记行动,并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3)团结全体学生,帮助他们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4)在全班学生中和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心理气氛和人际交往;(5)热爱集体并锐意吧集体建立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集体,让学生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地学习和工作。

第十三章

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第290页-294页)

要点:(1)智力的发展特点;(2)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3)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第十四章

如何才能促使学生接受外部的道德要求,并转化为内在的道德需要?(第309页)

要点:(1)教师通过说服教育、组织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和执行道德要求的必要性,从而激起实行道德要求的意向;(2)只有当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行动,给集体或他人带来益处,并受到赞扬和好评时,才能体会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

第十五章

1、什么事健康的心理与不健康的心理?(第328页、331页)

要点:(1)在生理机能正常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与年龄特征相适应,没有异常、缺陷或疾病的表现,就是健康的心理;(2)不健康心理指在思想上、情绪上和行为上产生与社会生活习惯不相符合或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的现象。

2、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怎样进行教育与矫正?(第353页-356页) 要点:暗示法、心理置换法、比较法、幽默法、宣泄法、社会强化法、迂回法、合理认知法。 第二次课:讲解形成性考核册、往年考试试题(印发给学生,由学生提出疑难,师生讨论,解决问题)

第13篇:心理学知觉说课

知觉的特征==说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知觉的四大特性的概念,学会分析影响知觉特性的因素。 能力目标:

通过生动形象的举例,使学生充分理解知觉特性的含义,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分析能力。 思想目标:

感受心理学源于生活,体会知觉的特性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觉的四个特性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知觉的特性

三、教学资源(包括使用的教材、教具、参考资料等) 教材:

《医学心理学》(供五年一贯制临床医学专业用)

教具:多媒体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本节课主要以精讲点拨,启发教学、实例演示、分析归纳等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疑,以趣,以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和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要有重点有针对性进行讲授而非满堂灌,本节课通过启发讲解深入浅出地介绍相关知识,并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法:

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设置疑问,使学生进入情景,激发情趣和求知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切记死记硬背,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归纳,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能系统地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五、教学过程(内容、步骤、时间分配)

(一)检查复习(5分钟) 复习提问: 复习:知觉的概念。

1 提问:什么是知觉? 课件展示概念内容: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 强调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直接作用,再一个就是整体。

(二)导入新课(1分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知觉的概念。有些同学可能会想,那么知觉在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的同学剪了新发型,换了新衣服,我们还是能认出她,一辆公共汽车,不论从正面看,还是侧面看,我们知觉到的公共汽车的形状不会改变。这些都是为什么呢?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今天的课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三)讲授新课(32分钟)

知觉的特性主要有四个:即: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我们将依次学习每个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1)导入:出示图片:女人和鸟 鸭子与兔子

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在看到图片的瞬间,你知觉到的图中的物体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否将所有事物都作为知觉的对象? 通过师生问答总结得出知觉选择性的概念。 (2)概念

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每一时刻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也是非常多的,但人不可能对同时作用于他的刺激全部都清楚地感受到,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刺激都作出相应的反应。我们总是把某些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即我们总是选择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特性作为我们知觉的对象。

对象与背景

对象:凡是在每一瞬间被我们清晰地知觉到了事物,就是我们知觉的对象。 背景:仅被我们比较模糊地感知着的事物,就成了衬托这种对象的背景。 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知觉的对象与背景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知觉对象和背景的互相转换在双关图形中表现得更为清楚。

出示图片:酒杯与人脸

当我们把图中白色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黑色部分作为知觉的背景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杯子;当我们把图中黑色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白色部分作为知觉的背景时,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侧面人头。

(3)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客观因素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强度大、对比明显者容易成为知觉对象,举例万绿丛中一

点红、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的字、夜深人静时电话铃声

对象的相对活动性

对象是相对活动的背景是相对不动的:闪烁的霓虹灯 对象是相对不动的背景是相对活动的:大合唱时不张嘴的人

对象的新颖性 “司空见惯”的事物容易为知觉所忽视,新奇事物则容易被

知觉走在大街上的姚明

主观因素 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与情感状态等,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2.知觉的理解性

(1)出示图片:雪地里的一条狗

请看图,你一定在想“这是什么?”“到底画着什么东西?”并试图给它命名,并把它归入到你所熟悉的一类事物之中。你可能会想是画着一只动物吧!如果还看不出来,给提示说:“是画着一条狗”,由于唤起了过去经验,你大概就已看出来了。这是过去经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的结果。 通过师生问答总结得出知觉理解性的概念。 (2)概念

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并用词来标志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3)影响知觉理解的因素 言语指导

知识经验::出示图片 3.知觉的整体性

(1)心理学小实验,看图片,要求学生大声读出卡片上的内容 思考:为什么同一刺激在不同系列中会知觉为不同的符号?

总结:人对事物部分的知觉依赖于对事物整体的知觉,部分在整体中才具有确定的含义。同样一个图形“13”,如果处于数字的序列中,我们就把它知觉成数字“13”;如果处于字母的序列中,我们就会把它知觉成字母“B”了。这个小实验反映了知觉的特性:整体性。

总结得出知觉整体性的概念。 (2)概念

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3)观察图片思考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总结】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①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

3 ②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知觉客体时,我们常常用过去的经验来弥补当前信息的不足,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

4.知觉的恒常性 (1)出示图片:两扇门

请同学回答:你看到教室的门是什么形状 通过师生问答总结得出知觉恒常性的概念。 (2)概念

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恒常性的类型

知觉恒常性在视觉中最为明显,表现在大小、形状、亮度、颜色等方面。主要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明度恒常性等。

出示图片依次讲解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明度恒常性。

(四)教学小结

今天课程的重点就是要大家掌握知觉的四个特性,相信通过我的讲解,大家对知觉的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更容易掌握和记忆。知觉的各个特性使我们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适应瞬息万变的外界环境。而正是知觉的各个特性的有机结合,才使我们能体验多彩的大千世界。希望今天的讲解给大家一些新的启示。请同学们做好课后复习巩固。

(五)评价与反馈

引导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思路,使学生的思考力和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讲的内容上,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观察学生反应,包括体态语言、提问回答情况等,来综合评估知识、技能、思想三方面的达标情况,并依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

课堂练习,巩固强化

1.一支白粉笔,无论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恒常性 2.“鹤立鸡群”“白纸黑字”这是知觉的( )

A.知觉选择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六)布置作业及预习提示 作业:

1、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2、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实例体现了知觉的特性,每个特性请各举出1-2个例子。

3、思考知觉的特性在实践中的应用。预习提示:

4 下节课我们即将学习空间知觉,想一想空间知觉的主要信息来源有什么?希望同学们课后搜集资料,我们下堂课讨论。

六、课后评析

该教案已在实际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课后以学生为出发点评估教学效果并分析此教案及此种教法的优缺点,及时调整及改进教学策略及方法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第14篇:心理学结课心得

心理学结课心得

心理学结课心得一:青年心理学结课论文

青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黄金般的十几年中,我们的思想意识急剧变化,心里也逐渐变得成熟,这些变化对我们今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青年心理发展变化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命运。在学习青年心理学这门课之前,我对青年心理变化的规律及特点没有多少认识。经过八周的学习,我对青年心理学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了解到不少有关青年心理学的知识,这可以及时校正我的心理发展方向,对我个人的成长也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结合我的个人观点及经历谈一下我学习这门课的感受。

一、心理健康。我们一直强调要做到“身心健康”,可见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意义重大。在现代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身体健康。统计表明,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而作为未来栋梁的大学生,其心理状况却不容乐观。一位大学生在校友录上留言说:“„„上课,枯燥,没劲;自习,无聊,没劲;睡觉,多了也累,没劲;打工,累死累活,让人剥削,没劲„„大学让我好失望。为我哭泣吧,我的大学„„”这段留言充分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近乎惨烈的社会竞争,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以及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忽视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积累,最终暴发出来。一些大学生因为不堪重负,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个大学生轻生的血淋淋的事实是我们不愿提及的,但这背后隐藏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以前父亲跟我谈到自杀现象时曾说:“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如何都不能自杀,自杀让自己获得了解脱,但这却会给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大学生自杀是种极不负责任的做法。”我们不仅是为自己活着,同时也是在为我们的家人或者,这种责任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

二、亲子关系。如何处理青年期的亲子关系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难题。因为我们在青年期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与父母在看待事物上产生不同意见,在其他方面也会与父母产生某种程度的矛盾与不协调,亲子关系由此产生。生活中由于亲子冲突处理不当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酿成家庭悲剧的例子笔笔皆是。要正确处理亲子关系,解决好亲子冲突,要求亲子双方面对面的、心平气和的交流。做子女的要适应父母的价值观,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认识到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好,尽管其中可能有不妥之处。父母要努力理解和尊重子女,做到作风民主、严而有度,关心而不溺爱孩子。我认为在处理亲子关系方面,我的父母做的就比较好。我和父母在绝大多数问题上能够做到坦诚的心平气和的交流,尽管有时也会在一些问题上由于看法不同而发生争论,但从没有发生过言语的形式上的冲突。我上高二开始住校,上高中时平均一个月回家一次。父母认为这是个不错的锻炼机会,可以让我充分了解宿舍生活,也有利于上大学后尽快适应,因此父母并没有因为我住校而感到失落。我在学校也经常与父母联系,每隔几天就往家里打一次电话,交流一下自己最新的情况。在学习上父母没有给我施加压力,告诉我只要尽力就好。我也喜欢看京剧、听“红歌”,在价值观上与父母有很多相同之处,我认为这些对构建我和父母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很重要的。

三、恋爱问题。记得在报到时学校召开的家长见面会上学校领导对大学生恋爱的态度是“不支持,不反对”。上学期上英语课时老师说做到以下三项的大学生活算是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首先要保证学习好,争取被评为优秀或拿到奖学金;第二要参加社团活动,最好能有关一官半职;第三就是要有一个男朋友或女朋友。但我个人是反对大学生恋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恋爱会影响学习。青年心理学中强调大学生恋爱应有利于学习,但上高中时身边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对谈恋爱促进学习不抱任何奢望。2.恋爱会增加许多我认为不必要的开支。《一味辛酸父亲写给儿子的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心中的儿子在恋爱后给父母写信的次数越来越少,每次信中都要求父母给他汇钱,要求汇款的金额也越来越大。至少在我看来,吧父母的血汗钱花在这方面在良知上就很难过得去。3.大学生在心理上还不是很成熟,在很多问题上都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可能会无法接受失恋这一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影响到自己一段时间的心态和学习状态,甚至会产生极端后果。在恋爱问题上,我认为父母的作用至关重要。父母处世的经验比我们要多得多,适当听从父母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让我们在恋爱和婚姻问题上少走弯路。

总而言之,对于中学时期心理教育普遍缺失的当代大学生来说,青年心理学这门课的开设是十分正确的。它对青年时期常见的心理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剖析,对大学生心理的成长成熟具有积极意义。学了这门课,我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我遇到的问题,保持良好的心态,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学结课心得二:《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总结>>(1196字)

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中小学各学科的学习与教学等心理现象及其规 律,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是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这 一段时间的网络学习, 让我进一步发现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 要的促进作用。 这几年因为工作压力大,教学任务紧,班主任工作忙,让我无暇且忽视了去 继续学习教育心理学, 所以每当学校发下写论文的通知,我都不能按照要求去完 成比较优质的论文,对于自己的发展也非常不利。而通过教育心理学网络学习, 我学习到了很多的理论性的知识,对于我的理论提升有很大的帮助,我的思维空 间一下子就拓宽了,完成论文的质量上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如在教育学生问题上, 我有很多事例,但是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出来对于 我来说就是个大难题。通过网络学习,我很快就写出了一篇教育叙事,这篇文章 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学习的文章。我班有个学生总是不融入集 体,作业也总是不完成,每次找他谈完话,也总是默默无语,任务一样还是不完 成,这就是一个大难题。如何才能让这样的学生有所转变,我使用的方法是给学 生及时表扬与奖励,通过正面的积极的鼓励,这名学生开始有所转变,他逐渐的 开始关注我对他的评价,愿意听到我对他的表扬,尤其在我的课中,表现非常积 极,从原来的默默不语到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作业质量也非常高,老师和同学们 都看到了他的转变。 以前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我能具体的叙述出这么孩子的变化, 也能够讲出我的教育方法, 但是就是不能形成真正的一篇文章,总觉得缺少一些 理论的支撑。通过网络学习,我终于把这篇文章完成了,这个案例中的理论其实 主要来自于行为主义动机理论的观点,行为主义动机理论的观点是,人的某种行 为倾向是由先前刺激与反应练习决定的,利用强化刺激可以改变行为倾向。如果 学生因学习得到强化,得到好成绩、参加比赛获奖或被家长、教师赞扬,学习动 机就会趋强。 通过这一理论的阐述, 结合我的教育案例, 使得这篇文章得以完成, 而且我相信这篇文章可以得到好成绩,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同时, 这些专业的理论知识也有助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前人的经验可以指 导我现在的工作生活, 效果也非常明显。我们班有一个像课程案例中提到的贺舒

婷同学一样, 他之所以不认真学习,是因为他具有典型能力实体观,他认为自 己是聪明的,学习成绩不好只是没努力而已,通过网络学习,我知道了他和贺舒 婷有同样的观点,于是根据这个学生的特点,结合网络课程所学,我用技巧刺激 了一下他,让他意识到别人会用成绩来衡量自己的聪明程度,而他不希望别人认 为自己不够聪明,他要证明给大家看,我是聪明的,因为我一努力就可以。这段 时间以来,我发现这个学生真的有一些变化,我相信,只要能够用科学的方法, 并结合理论性知识指导,就一定能让他朝光明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通过这一假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收获良多。不仅有专 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而且对很多学习事件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感悟。

>心理学结课心得三: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1079字)

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通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助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那些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

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通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二)的学习,我对心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积极的参与到了集体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集体的力量„在心理咨询的活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我们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能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喜悦。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

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形成了信念之后,进而需要在行动中表现自己。此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为他们提供展现自己行为的机会和场所。这学期我还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心理协会---沁心港湾,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为其他同学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特别是今年的5.25活动更是深深的感动了我,老师与同学们的亲密交谈让同学们,还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而且在这里我可以把在心理课上学到的知识付诸与实践,让我学而致用!完成了大学心理学(二)的学习,我对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有了初步的规划,对以后的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可见,心理学对我们大学生的帮助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交际方面都可以用到这方面的知识。这门选修课我很感兴趣的一门,我有种不用逼自己去专心听课,而是那种不由自主被老师所吸引的感觉。可见心理学真的有它的魅力所在啊!虽然我选修的心理课结束了,但我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却还没有结束,或许心理学跟我以后的职业没有什么很大的联系,但是心理学知识对于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

>心理学结课心得四:《学科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总结>>(1111字)

有幸借继续教育的机会,学习了《学科教育心理学》,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网络学习,让我进一步对学习心理、学科的学与教有了一定的认识,进一步发现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的收获很多,主要有如下方面:

1、行为主义动机理论让我受益非浅。行为主义动机理论的观点是,人的某种行为倾向是由先前刺激与反应练习决定的,利用强化刺激可以改变行为倾向。如果学生因学习得到强化,得到好成绩、参加比赛获奖或被家长、教师赞扬,学习动机就会趋强。重新分班之后班级成员整体学习气氛不强,常有学生作业不交,书写不认真,听写常常没有几个100分,布置的写话练习也没有几个人交,学生呈现出一片低靡状态。虽然对新班级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我还是感受到了压力。之前对学生批评、找学生谈话等各种方法都不能见效,曾一度让我万分焦虑。后来改变策略,改批评为表扬,利用各种方式对班级中表现好的孩子进行大力表扬:写字漂亮的学生利用平台进行展览,而且孩子的作业拍成照片放在班级空间里让家长看到,调动家长的力量;每次听写得100分的同学拍照片,发到班级群里;写话优秀的学生打印出来,一个是在板报展览,再一个是在班级读书课上自己朗读自己的文章,还有就是发到班级群里让大家欣赏,半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各方面有了很在进步。现在我明白我是充分利用了学习动机理论,强化学生好的方面,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以趋强。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把人的一生分为8个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每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一系列新的发展任务。大部分人都能顺利完成这些发展任务,然后又去接受新的挑战;但也有些人并没有完成,在下一个发展阶段就会面临危机,在以后的生活中就需要不断解决这些危机。这个理论让我开始关心:我的学生在什么发展阶段?

6-12岁的儿童的发展阶段是勤奋对自卑。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发展任务是体验成功带给他们的勤奋感,即对自己以及对自己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感觉。失败则会带来消极的自我感觉,让儿童自卑。曾听有专家讲过,自卑感是在小学形成的,所以有的国家在小学阶段没有考试。我深深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没有什么地方让孩子们感到了失败呢?每次听写后我都会给100分的孩子拍照片上光荣榜,现在我开始想到那些没有考试100分,没有得到喜报的孩子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他们会不会因此觉得自己失败了呢?看来这一点要改正,满分的孩子固然需要奖励,而那些没有满分,但却从考试中知道了自己学习上的漏洞从而认真改错的孩子,同样也需要奖励,看来我需要再设计另一张进步榜了了!

总而言之,通过这一段时间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收获良多。不仅有专 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而且对很多学习事件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感悟。

>心理学结课心得五: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2027字)

伴随我们每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东西有许许多多,有精神层面的也有物质的层面的,有长期的,也有短期的。而我认为,最基本的、也是最长久的恐怕要数信任二字了。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中,信任二字显得尤为重要。有了信任,人与人之间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社会就会更加安宁和谐!信任,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应当成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润滑剂![1]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而第一项基本内容就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可见建立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我不知道现在的社会到底怎么了?人与人之间始终存在着信任的危机,很大原因是人们群体心理的影响,[2]心理学家黎朋认为,群体是一种具有易受感染、模仿、暗示的人群组合;而麦独孤则强调群体心理“只是粗俗的情绪和粗糙的情感”1,因而易受他人操纵,缺乏自我意识。难怪现在报纸连篇累牍地呼吁要建立诚信社会。是高楼的林立还是钢筋混凝土的副作用?是思想的蜕变还是金钱至上?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人性的倒退?

信任是什么?信任,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能力与水平、诚信与忠诚的认知;信任,也是一种自信,是对人鉴别能力的肯定;信任,更一种责任的委托或托付。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更是学习工作的原动力所在!

古往今来,一个人得到信任,就会充满信心,从而激发内在的无穷无尽的潜能;就会充满阳光、活得精彩;反之,缺乏了应有的信任就会让人陷入迷茫无助、就会在十字路中徘徊、就会走向平淡,甚至会走向对立面,造成矛盾和痛苦。

无论在父母和子女,还是朋友或是恋人之间,信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基石。

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信任与毁坏信任都是很容易的。如果你总是被“怀疑”所困扰,那么你应该努力去建立信任。有以下几点:

说到做到:建立信任最基础的一步就是:你说过的就一定要做到。即便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不管你是没有去做还是没有坚持下来,都可能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日积月累,那么信任的基础就崩溃了。

不要说谎:听起来容易?不一定。想想你为了朋友,爱人,甚至是父母而说的一些善意的谎言。有时候如果你讲真话,虽然真相可能并不令人愉快,你也会因此得到更多的信任,人们也会欣赏你的坦诚。

主动提供信息:当一些问题很模糊时,主动把信息讲给对方,证明自己没有

什么隐瞒。

打破信任的例子:“你和律师的会面进展如何?” “进展不错。”

建立信任的例子: “你和律师的会面进展如何?” “进展不错。每天有很大的压力,处理着所有的文件,但是我们双方签署了协议,他说明天就会寄出。” 你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和律师的进展不错—但是通过主动提供一些信息,你可以证明自己没有什么隐瞒。

不要遗漏重要的细节:不要遗漏细节的原因是,你很难与遗漏的一系列事情保持一致。人们会开始注意到你所说的话中的矛盾,并且会认为你是个说谎者—即使你只是遗漏了一点点。

如果你有秘密,就让大家知道:你没必要强迫自己放弃最切身的感受和隐私,只为赢得别人的信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但是赢得信任的关键是把握好隐私和秘密的界限。现代生活中人们之间缺少沟通,“如果你有秘密,就让大家知道”就是要主动与人沟通。[3]社会心理学家纽卡姆(T.N.Newcomb)指出,除了心理驱力、不平衡或趋向平衡的压力之外,信息对个体态度的改变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他强调了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他的基本命题是:当两个个体彼此主动感知并对第三者建立某种关系时,就会产生对第三者指向的趋同意向,并且假设,这种趋同意向会随着人际沟通的发展而加强。因此,如果两个人或群体成员对某一客体的指向产生差别,就会引起个体的不协调感,进而导致沟通频率的变化。所以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在建立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会起到积极地作用。

不要掩饰真相:“不要说谎”也可以引申为“不掩饰真相”。有时候为了维护自尊,将事实换一种说法,变成更加好听的说辞,这好像看起来没有什么害处。 例如,一个人不承认他自己破产了,而是对别人说他的信用卡丢失了。信用卡的丢失可能没什么害处,但是一旦真相暴露,或是对方觉察到你说的是谎言,就会破坏信任。说出真相,不要介意代价。

保守别人的秘密:不要说别人的闲话,拨弄是非。不要泄露别人的秘密。如果你确实撒谎了,就要承认,有时候说谎是不可避免的。最好是尽早的承认你的谎言,解释你的动机。如果你被逮住了,要承认,否则就成了另一个谎言了。 当然信任是有底线的,信任也是有度的。信任是基于诚信的基础,信任是基于对对方了解的现实,信任是相互的作用。信任,不是盲目的信任,而是在相互间在彼此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内心感应!长久的相互诚心交往是相互信任的基础! 但愿人与人之间多些真诚,少些欺诈;多些信任,少些猜忌吧!

第15篇:幸福课心理学心得体会

幸福课心理学心得体会

个人与幸福幸福心理学,有两个词语组成,一个是幸福,一个是心理学。我觉得这就 是很有创意的幸福, ,这告诉我们这门课不仅仅是心理学课,更是一门给予让我 更好地感受幸福的课。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幸福课心理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幸福课心理学心得体会1 幸福感是指令你感到持续愉悦的、稳定的幸福感觉,是指人们生活满意和高频率愉快、低频率的不愉快。只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才能获得较高的幸福感。

谈到幸福,人们总是会自然而然地把幸福和金钱联系起来,认为金钱的多少决定着幸福的程度。大多人认为金钱可以满足人的各种欲望,因此欲望获得满足时,人就会涌现出幸福的感受。当一个人穷的时候,能吃一顿美食或者拥有一件新衣服,都会涌现出幸福感,而当他有了钱,这两个要求轻易获得了满足,他就再也找不回那种幸福感了。

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即使占有了整个世界也无法得到满足, 所以说金钱和幸福不成正比,而且也有许多东西是无价的,即使拥有再多的金钱也是买不到的。

再者,幸福是源于个人内心的感受,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我觉得幸福感包括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对我们已经拥有的感到满意,从而会获得快乐的感觉,继而可以

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幸福:例如拥有一个贴心的朋友是一种幸福,拥有一个和谐的家是一种幸福,拥有一个温柔的爱人是一种幸福……也许我们不可以在每个方面都有幸福,但是在某一个方面我们一定是幸福的。只要我们把心放宽,对自己的那一点小小的幸福感到满足,我们一定会是快乐的。在我们被朋友,家人或是爱人需要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

曾经有人提出幸福生活的八大原则:失去学会忘记,得到不忘珍惜;有闲不如有钱,有钱更要有闲;小奖不如不奖,小罚不如不罚;好事分开分享,坏事一起忍受;好事力求变动,坏事力求静止;好事尽量早说,坏事尽量晚说;好事力求无择,坏事力求有择;小中之大,不如大中之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人会觉得上帝不公平,为什么会有人很富有而有人很贫穷,有人很美丽而有人很丑陋?可是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却为你开启一扇窗。所以上帝对每个人应该是公平的。有的人有钱却不幸福,有的人贫穷却很幸福;有的人拥有美貌却不幸福,有的人虽然长得不是太美却活的很幸福。只要我们做到真诚待人,努力奋斗,有明确的目标,能与别人友好的相处,我们就会幸福美满。

最后祝愿所有的人都可以生活得幸福快乐,实现人生的价值。

幸福课心理学心得体会2 这学期有幸选修了哈佛幸

福这门课,看着这个名字觉得很新奇,也觉得很温暖.幸福是什么呢,有人说是一种愉悦的心理,有人说是一餐美味的佳肴,有人说是一件垂涎很久的衣服,也有人说幸福就是有一个人陪在你身边。幸福就是这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受。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虽然课程不是很多,但是我还是学到了一些对我有用的心理知识。 让我了解了到了一些有关幸福的因素,还有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些因素影响着我们的幸福。 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对幸福有了新的看法,其实幸福很简单,幸福不需要拥有太多的金钱,只要我们去经营好我们的爱情,真诚地对待我们拥有的友谊,珍惜我们的健康,爱护我们的家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学好我们的本领,将来为社会做贡献,这便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这条路上会有荆棘,会崎岖,会坎坷,总会有不如意,但是我们还是要乐观的面对,风雨过后,彩虹依旧,也许阴雨连绵,但总会迎来阳光灿烂。作为即将毕业踏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来说,离开了学校这样的温室,或许会遇到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心怀希望,乐光向上,相信我们一定会解决困难,让我们的未来,有一个新的开始,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新的一笔。

幸福课心理学心得体会3 幸福心理学是一门非常实

用、非常“接地气”的课程,它颠覆了我对于传统心理学课程的认知,我原以为心理学的课程都是充满了弗洛伊德和一些奇怪的名字拗口的理论,没想到老师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心理学。这门课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影响着我的方式和思想,带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对幸福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讲课过程中,老师会播放一些电视剧和电影的片段,同时向我们讲解人物讲话的技巧和性格特点,其中有很多影视剧都是我曾经看过的,而老师的讲解和点评又使我对剧中的人物加深了了解。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孙红雷和姚晨饰演的《潜伏》,剧中,卧底余则成一步步取得站长的信任,靠的就是老师讲过的交往的技巧:站长一开始十分防备余则成,但是当余则成让“妻子”去用古玩换金条的时候站长就完全信任了他。我第一次看这个电视剧的时候还没太懂,我以为是因为余则成故意卖便宜给站长,变相送他古玩。老师讲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余则成其实是在向站长表明他也贪污受贿,两人是一丘之貉,站长自然就很亲近他了。虽然这个例子是不大积极向上,但是也确实把沟通的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人们总是对与自己相似的人产生亲近感,如果想亲近一个人,就尽量找两人之间的相似点。

这也使我回想起高中时与我的好闺蜜认识的情景,好闺蜜文采又好字又写得漂亮,她刚转入我们班时,我对她可谓是“一见钟情”,迫不及待地想和她交朋友。但是差一点机

会被另外一个女孩子抢走——闺蜜当时喜欢逛“糗事百科”,一个搞笑网站,另外一个女孩子刚好也是网站常客,所以她们俩相谈甚欢,而没有去过那个网站的我只能在一旁默默听着。当时我就决定找另外的事情来增进我们两个的关系。于是我就跟她讨论文学、读过的书,果然,骨子里是文青的她也逐渐被我吸引。现在想想当时和她交朋友就像男孩子追女孩子一样用心,自己都觉得有些搞笑了,不过我们最终成为好知己也是我感觉最幸福的一件事。所以在老师讲到人际交往部分时,我就很自然地将自己对号入座,而且为自己当时“找相似点”的行为感到十分骄傲,同时也反思了自己进入大学之后的人际关系为什么变差了。

经过反思我意识到了这一点,不知为何进入大学后,自己变得不愿意与人沟通起来,当有人试图和我交流时我也是怀着抗拒的心理。就算对方有很多和我相似的爱好,我也不是很愿意给两人交朋友的机会,这就导致我朋友圈子很小,同时也导致了我在需要与人沟通的情况下经常搞砸事情。

经过课堂上老师的分析和课后我自己的反思,找到原因的我决定采取行动。也是上天给了我一个极好的机会,正好我喜欢的动漫剧场版要在中国内地上映了,朋友圈里有很多人在发动态呼朋唤友结伴去看电影。如果在以前,我一定是默默地一个人买票去“缅怀青春”,但是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改变,就要行动起来,于是我也加入了队伍。最后的结果

真是出乎我意料,十来个人承包了电影院的两排座位,看电影时我们一起哭一起笑,电影结束后还一起吃了晚饭,因为大家都是从小就开始追这部动漫的,所以聊起来滔滔不绝。我真的很久没有这种归属感了,大家都有一样的热爱,同样的笑点和哭点,所以总是格外亲切。最后我还和坐在我旁边的女孩子成了好朋友,之后也经常约饭约电影,她也介绍她的好朋友给我。这让我的大学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所有人都说我变得越来越好相处了,其实我只不过是给了自己和对方一个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一个成为好朋友的机会罢了。而且朋友多了之后,我的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每次谈心时我都有意识地利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一些沟通的技巧,从而大大改善了我的人际关系,最终也使我生活得更加幸福起来。

当终于脱离高三的苦海,进入自由的大学生活时,我的内心是充满喜悦和期待的。不会再有刺耳的起床铃,不会再有做不完的习题,不会再有班主任在窗外盯着,一下子得到解放的我欣喜若狂,每天沉迷于电视剧动漫和小说,周末甚至连吃饭也不出门,一个电话外卖就送到楼下,结果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就导致了考试周的生不如死,想突击复习却力不从心,每次打开课本就感到一阵阵的绝望——为什么大学生活并没有高中老师说得那么幸福?到底什么是幸福?怎么样才能获得幸福?

不工作不学习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幸福,这是“享乐主义型”的幸福。虽然玩耍的时候心里很愉悦,但是看了一天小说时候躺在床上,感受到的并不是幸福的充实感,而是满满的空虚,当考试周来临的时候就会充满了痛苦。

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意识到,一直处于没有目标,百无聊赖的生活是无法体味到幸福的,我感受到生活索然无味,是因为我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活着,而之前我的生活充满动力,解题成功后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是因为我有一个坚定的考大学的目标。现在没有了目标,学习生活自然变得不快乐、不幸福了,同时,我也没有好好管理时间,导致任务一旦来临,我就变得惊慌失措手忙脚乱,工作质量又不高,情绪也受到了影响。于是,结合老师所讲的知识,再加上本学期的学习任务也变得繁重起来,我觉得是时候采取一些措施了。

首先需要体会到学习和工作的快乐,让生活变得充实起来。为了如此,我开始制定计划表,每周需要做的事情、每天需要做的事情甚至每节课需要做的事情,都被我一一列举出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充分把一天的时间利用起来。当把一件大事细化、分成许多小目标后,我发现很多事情都变得容易了:以前社团安排的策划案和推文,我总是赶在DDL之前才开始动手做,边做边抱怨任务太麻烦,完全忘记了当初加社团喜悦的心情。现在我在接到任务后就不时思索,在

心里列出了一长列计划和方案,最后交策划案时也不再担心被打回重做,因为我有很多备选方案;以前熬夜赶做PPT准备报告,效率又低质量又差。现在我把找资料、写报告、找模板、动手制作分开安排,每次完成一部分,最后奇迹般地提早完成了任务,而且交出的是一份精彩的报告;以前开卷考之前要花一周熬夜整理资料和老师的课件,考试时仍然手忙脚乱。现在我每节课后都会下载课件并整理,做好笔记,现在已经临近期末考了,我的手里也有了厚厚一叠整理好的课件和资料,胸有成竹,看着周围混乱的同学们,我真正地感受到了学习的幸福——事先有计划有目标、进行时得心应手、事后取得了好结果。之前我每节课都是在混日子,不在乎分数,不在乎绩点,所以每日浑浑噩噩。但是现在,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每日都过得很充实很快乐,学习不再只是为了绩点,我列出了每门课对我的帮助,有了这些列表,有了如此充满成就感的学习和工作,我怎么可能不幸福?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过一个爱情理论,他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我在高三时认识了我现在的男朋友,当时生活中只有满满的习题和测试,对我来说唯一的慰藉就是晚自习后可以和他一起走出校门,从教室到校门这短短的一段路成为了我每天的支撑,我向他抱怨理综的题目太难太可怕,他耐心地安慰我鼓励我,课间给我讲解物理题的他简直是男神一般的存在,我对他充满了崇

拜。当时我以为我们会一直这样走下去,再加上两个人都来到上海读大学,我对两个人共同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但是没多久我们就不停地争吵,抱怨,我觉得他太粘人老是约我出去玩,不如躺在宿舍看电影;他觉得我一点都不喜欢他,社团都比他重要。有时候想一想我们两个吵架的角色好像反过来了一样,不是一般都是女孩子抱怨男孩子不陪她吗?真是有意思。期间我无数次提出分手,但都被他挽回了,我觉得原因还是在于我进入大学后朋友太少,难得有一个能一起吃饭的人,这也是需要好好珍惜的,所以在我心中,我们俩的关系一直被定义为“饭友”。但是当我通过“相似点”找到了一起玩耍的好朋友之后,我才真正开始反思我们两个人的关系:最初在高中时,我对他的感情应该属于迷恋式的,进入大学后我不需要学理化课程,也不需要他给我讲解,对他的崇拜感就逐渐消退,继续和他在一起只不过是不愿意接受现状的改变所带来的不适感,可以说是一种虚无的幸福,我只不过是漫无目的地飘荡在他身旁而已。我觉得这种关系严重影响了我生活的幸福感,于是我开始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我们两个人的关系,我开始明白我们两个争吵的原因。我有时候对他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关心和尊重,尤其是一群人一起活动时,我并没有表现出我对他的依赖,这对男生的尊严是一种很大的伤害,他希望维持他的形象,而我并不给他机会,这就导致了不满的滋生。与此同时,我开始寻

找我们两个人的共同点,回忆两个人共同的乐趣,一起做过的有意义的事情,而这也让我意识到,我对他仍然有很大的依赖感和亲密感,这是无法否认也无法取代的。

意识到了这些后,我便开始慢慢改变我的行为方式,不再表现得那么“独立”和“冷漠”,我们争吵的次数也逐渐减少,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我也终于体会到一份健康的爱情对提高生活的幸福感有着多么大的重要性。

除了在大的方面调整生活状态来提高幸福感之外,我还从课堂上学到了很多感悟身边的“小确幸”的方法。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我学会了不再执着于已经过去的事情,反正也没有补救的机会了,再惦记也是没用的,不如做好当下的事情。我不会再因为高数期中考试考砸了而影响我复习物理的心情,最终每门课考试成绩都让人不忍直视;我学会了忘记,学会了关注当下。

学会“向下比较”——我的目光不再只停留在事业学业双成功的主席身上,不再只盯着腿长腰细身材好的女孩子,不再只惦记着绩点前百分之五取得国家奖学金的学霸。但这不意味着我不再向上进取,我在追赶他们的同时,也会看一看我身边的,甚至在我下面的人,我看到雨夜一人走回宿舍的同学,想起我有男朋友的照顾;我看到三教通宵赶DDL的同学,想起我已经完成了的任务;我看到月末生活费只够一天吃一顿饭的室友,想起我还能一日健康的三餐。我没有嘲

笑别人的意思,但这些“向下比较”确实让我感到更幸福。

学会记录感恩——我现在每天都会试着记录一天中发生的事情,教材中有句话“这只是写给自己看的,不需要有隐瞒”。我之前连日记都会写些违心的话,所以活的很累。现在我每天都会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感受,时常翻看那些会让我幸福的事情,这让我意识到我的生活原来已经这么幸福了!

最后,我想引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经典台词——There is no “Y” in happine, there is “I”.世界上本来就没有追求幸福的捷径,对于幸福也没有具体的定义,当我们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做一些微小的改变,当我们在做出某些决定的时候能够多一些思考,当我们对待事情的时候能够换一个心态,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幸福已经在敲门了!

幸福课心理学心得体会4 生活中,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并不一致,有时还截然不同。当人们受到疾病折磨时,认为幸福就是身体健康;当人们陷入贫困时,认为幸福就是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能够吃饱穿暖。这些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够全面,且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更多对幸福的定义来自心理学研究。虽然心理学关于幸福的定义还存在争论,但人们通常认为幸福感是一种满足感或者愉悦感,是根据个体心理自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心理学还认为,负面情绪对幸

福感影响较大。在一个较封闭的社会,即使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人们也可能有知足常乐的心态,幸福感较强;在一个开放社会,人们有了参照系,即便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也可能出现幸福感的削弱。

从经济学角度定义幸福,是幸福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领域。一般认为经济发展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能带来生活便利,如快捷的交通、便利的通信、多彩的生活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发展虽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但它对幸福的贡献是递减的,即最初的经济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较强,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它所带来的幸福感就会降低。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从道德维度对幸福作了分析,认为人生的幸福来源于积极生活和有助于他人的行动,懒惰和奢侈都会导致幸福感的降低。

财富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对是否幸福具有重要影响。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就很难有幸福感可言,特别是对于那些仍然处于贫困状态的人来说,财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财富不是万能的,有钱却不幸福的人比比皆是。还有不少人对财富的理解是片面的,认为金钱就是财富的代名词。其实,财富可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可以用金钱来衡量,而精神财富则不能。对一个人来说,人生境界、才能、思维能力、意志品行、人格修养等都是精神财富,是难以用金钱换取的,但都可能影响他的幸福感。

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有钱买不来幸福,物质财富增加与幸福并不成正比。当然,这不是说物质财富对生活幸福不重要,而是说它是生活幸福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比较而言,精神财富更为幸福所必需。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是否幸福,往往不是由物质财富决定的。幸福是人生的目的,而物质财富只是获取幸福的手段。

第16篇:心理学结课论文

如何解决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惑

摘要:大学时期也许是每个人遇到心理困扰做多的时期。例如,学业、情绪、人际关系、情感、性心理、大学生活适应、就业等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困扰、保持乐观心态、学会倾诉、保持内心平衡、改变形象、转移注意、理性认识、自我实现、学会求助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心理困惑。也许每个人遇到的问题不一样,但是肯定会影响到自己。就个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大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些也许通过自己能够调整过来,有些也许自己一个人也解决不了。我们会通过父母、好朋友、同学或者是网络来解决。小时候遇到事了,哭一哭也许就好了。前一分钟还在哭,现在已经笑着和小朋友去玩了。慢慢的长大,也许在也不会哭了。也羞于用哭去发泄,每个人会找到自己排解困扰的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自己。当你进入大学以后,可能一切又都变了。从小到大没有一个人离家这么远,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一切都是陌生的。每件事都要自己去考虑,去处理,没有人可以依赖。很多学生也许会产生很多的心理困扰。朋友家人都离自己很远。没有人可以去倾诉,没有人可以去依靠。如果一时没有交到朋友。就会导致很多大学生去上网聊天,玩游戏,或者找男女朋友等,来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大学时期也许是每个人遇到心理困扰做多的时期。例如,学业、情绪、人际关系、情感、性心理、大学生活适应、就业等问题。

当我们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因该怎么办呢?我们不能手足无措,感觉自己走进死胡同了,没办法了。我们不能有这种消极的想法。我们要积极的面对我们遇到的问题。要想办法去解决它,使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我们才能更健康的成长。使自己变的更加成熟。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八个方面去解决这些问题。

1、保持乐观的心态

如果我们遇到心理问题了,不能消极抵触。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自己乐观的情绪。只有这样才可能尽快的解决自己的困扰。例如,学业问题。在高中是你可能你一个学习成绩很不错学生。感觉自己很有自信,没有人能与自己竞争,感觉自己是最好的。但是,上了大学好像完全变了,是个学生都比自己强。高中建立起来的强烈自信被打击没了。整天郁郁寡欢,完全没有学习的心思了。而且也不敢面对学习。慢慢的就在自己身上出现了逃课、不交作业等一系列在高中都不可能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情况只会更差。最后沦落为啥也不会,啥也没学到。每个进入大学的学生都不是差学生,每个人的水平也都差不多。所以我们不必要认为别人比自己强很多。我们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变得积极向上,努力去学,而不是放弃。只有这样,你才不会落后,才能和别人能够竞争。

2、学会倾诉

在大学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也会碰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事,也会有很多不愉快的事。

当然也可能受很多委屈。也许自己的情绪会变得很低落,甚至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当我们遇到这些事时,我们要找一个倾诉对象把自己的事说出来。倾诉的对象可以是亲人、朋友、心理咨询师等。他们都会给你心理上的安慰和鼓励。让你走出情绪的低谷期,重新变得阳光乐观。千万不能把不舒服的事一直憋在心里,越积越多,时间久了会对你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的危害。

3、保持内心平衡

保持内心的平衡主要有三种方式,情绪自我控制、焦虑的减轻、自我转化。情绪自我控制只要有发泄、数数、深呼吸、联想释放等方法。发泄有很多中方式。例如,可以去疯狂的玩,去山顶上大叫等。深呼吸可以缓解自己紧张的心理,减轻心理压力。如果哪个人惹你生气了,你也许可以把某一件东西当作他痛扁他。从而达到发泄的目的。在国外有很多专门的心里发泄室,里面的东西随你破坏,以减轻自己的压力。能够保持平衡的心态。

还有就是自我转化。让自己的压力变成学习或工作的动力。努力的去学习,努力的去工作,忘掉所有的烦心事。

3、改变形象

通过改变形象增加自己的自信,消除自己的烦恼。例如,学会微笑,走路时昂头挺胸、或者化妆。当你微笑着去面对生活是,生活是充满阳光的。如果你每天愁容满面,生活对你也会很吝啬。

当你感觉很自卑,没有自信时,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形象来增加自己的自信。你可以把自己打扮的帅一点或漂亮点,使自己心情变得好点,慢慢的增加自己的自信。

4、转移注意

当朋友不理解你,而你又一时没有办法解释清楚时,不能一直纠缠在这件事上。而是要想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去打打球,看看书,或者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当你运动完或者是看完书后,也许你的内心将会平静很多,也能够更清楚的认清事物的本质。才能找到合理的方式去处理它。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当你干一件事的时候,对另一件事的注意力会有所下降。这样使自己不过分执着于于一件事,而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5、理性认识

俗语说:思想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所以我们所做的每一见事都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影响。我们遇到问题是一定要冷静,理性的去分析。不能感情用事,而做出错误的决定。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一恶小而为之。这种做事习惯也会影响我们,增加我们的修养,提高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至于以后遇到问题时,能够表现的更成熟点。

6、自我实现

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说:“在任何情境中,都尝试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从长远的利害做决定。对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意之处,设法改善;坐而空谈,不如起而实实行。设定积极而有可行性的生活目标,然後全力以赴求其实现;但不能期望未来的结果一定不会失败。对是非之争辩,只要自己认清真理正义之所在,纵使违反众议,也应挺身而出,站在正义的一边,坚持到底。莫使自己的生活僵化,为自己在思想与行动上留一点弹性空间,偶尔放松一下身心,将有助於自己潜力的发挥。与人坦率相处,让别人看见你的长处和缺点,也让别人分享你的快乐与痛苦。”

7、学会求助

当我们遇到心理问题时我们要学会求助,例如我们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社会或者进行心理辅导。我觉得最好的求助对象是朋友。首先,朋友是同龄人好交流,也许他们会遇到同样的问题。看他们是怎么解决的,或许对自己有帮助。如果是父母也许会有代沟,有些问题父母的观念不适应年轻的我们。心理辅导也是一个好的选择。老师比较专业,接触的心理问题比较多,对我们的心理问题也许会提出一些比较可行的方法。 结束语: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了解了当你遇到心理问题时该如何解决。

第17篇:心理学课程教案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心理的研究方法,理解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明确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

第二节 心理科学的发展

一、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一)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说过:“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但只有一个短暂

(二)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由于心理现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思想,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发展性原则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二、心理学研究常用的具体方法 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有:

(一)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心理学的实验法也有两种主要形式:

实验室实验法

这是指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例如,当我们需要知道室内光亮度对学生视觉阅读效果有什么影响时,即可选择正常同等视度的若干学生作被试,在实验室的设备条件下,一面控制室内光亮度的不同变化(自变量),一面测量被试在不同亮度下阅读的速度(因变量),然后通过实验所获得的各项数据,加以处理和分析,即可得到某种光亮度对视觉阅读最适宜的实验结果。

实验室实验法,便于严格控制各种因素,并通过专门仪器进行测试和记录实验数据,一般具有较高的信度。通常多用于研究心理过程和某些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但对研究个性心理和其他较复杂的心理现象,这种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自然实验法

这是在日常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例如,研究评价(表扬或批评)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问题,即可以采用自然实验进行。如有一个实验,选择100名条件相当的学生作被试,把他们随机分成四个不同评价性质的实验组。然后令所有被试“做算术”加法练习五天,每天练习十五分钟,在评定时,表扬组只给予正确评价;批评组只给予批评;忽视组只可以间接了解评价,控制组则不给予了解任何评价。最后检查学习效果,发现表扬组最好,批评组次之,控制组最差。这说明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表扬和批评都是必要的,而应以表扬为主,不作任何评价反而会降低学习积极性。

自然实验法比较接近人的生活实际,易于实施,又兼有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优点,所以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研究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大量课题。

(二)观察法 客观观察法

这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研究者通过观察被试在自然情境中的表情、动作、行为和言语等外部表现,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必要时也可采用录音录象等辅助手段进行。例如,教师经常通过学生的劳动、学习、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考试或竞赛中的表现,以及通过学生日常交往情况等等的观察,便能了解学生的许多心理特点和变化,即是采用的客观观察法。

但是,作为科学研究的方法,必须要有严格的要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要较系统地、长期地进行,对观察的具体情境和被试的各种表现要作详细的记录,对系统观察获得的材料要能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估,使其具有理论认识的价值。如达尔文的《一个婴孩的生活概述》和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陈鹤琴的《一个儿童发展的程序》等著作,主要就是采用客观观察法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2.自我观察法

人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也能进行观察和分析,这通常叫做自我观察法。人在实践中的认识活动,自我体验,动机的意识,或对某些心理特点和行为的感受与评价等等,都可以进行自我观察和分析。这是由于心理学对象的特殊性而采用的一种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特殊方法。不过,自我观察时需要按照客观的指标,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观察技能,才能更有效地实施。

自我观察法和客观观察法可以相互补充,相互验证。如研究者对其他被试进行客观观察时,必要时亦可要求被试本人作出自我观察的口头陈述,以进行比较验证,这样更能提高观察研究的效果。

(三)访谈法

访谈法也可以叫口头调查。它是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口头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的调查方法。要使晤谈法富有成效,首先应创造坦率和信任的良好气氛,使被调查者做到知无不言;同时,研究者应该有良好的准备和训练,尽量使谈话标准化,记录指标的含义保持一致性。这样才有可能对结果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概括。

(四)问卷法

问卷法是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问题表格和相应内容让被调查者自行陈述的方法。它可以同时向许多人搜集同类型的资料,加以分析、处理和研究。 问卷法的正确实施还应注意:首先要尽可能消除被试的各种顾虑,便于说出真实的想法,为此常需要足够量的被试,以减少可能出现的误差。其次,提出的问题要简单明确,易于作答,而又能反映出某种心理状况。最后,还要注意某些技术性问题,如设问的策略、要求的一致性、问题的量和质的关系、所获答案便于处理和统计等等。

晤谈法与问卷法相比,其优点是,如研究者可以直接控制晤谈进程,可以不同的方式考察被调查者对问题回答的真实程度,并可以根据被调查者的反应即时提出临时应变的问题等等。但是晤谈法较费时间,调查的数量有限。

(五)测量法

这是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如测验量表),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作出测定、鉴别和分析的一种方法。目前,心理测验名目繁多,如按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智力测验、才能测验、人格测验、诊断测验等等;如按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文字性测验和非文字性测验两种;如按实施方式不同,可分为个体测验、团体测验等。关于心理测验法的实例将在以后有关章节中介绍。

不过,对人进行心理测验涉及的因素较复杂,测验量表的制定也较困难,实施的精确性和可信性还需要在测定之后的较长时期才能看出。但这种方法如能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仍不失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具体方法。

(六)文献历史法

第18篇:高中心理学教案

“诚信”主题班会

教学目的:1.让同学了解诚信。

2.使同学在生活中做到诚信。

实施步骤:

一、由班长朗诵一段话,引入班会课主题。

诚实,即忠诚老实,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瞒别人。守信,就是讲信用,讲信誉,信守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忠诚地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是每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职业品质。因为《中学生日产行为规范》中特别规定:中学生应该守信,答应别人做的事要按时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我们今天的班会课主题:\"诚实守信\"。

二、主持人: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化浪潮汹涌而至,加速推进信息化进程已成历史必然,而社会的全面信息化又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之上,没有诚信,信息化无从谈起。

那什么是诚信?

诚,即真诚、诚实;信,即遵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受诺、践约、无欺。通俗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他人及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否则,个人就失去了立身之本,社会就失去了运行之规。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

三、由同学xx为大家讲述《曾子杀猪》的故事。

在我国古代就有很多诚信的小故事,如“曾参杀猪”示诚信 。 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儿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儿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

这话本是哄儿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气愤地对丈夫说:\"我是哄儿子说着玩的,你怎么就真把猪杀了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不懂事,还没有辨别能力,接触到的是父母,所以什么都跟父母学。你现在哄骗他,等于是在潜移默化地教他学会欺骗。再说,你现在欺骗了孩子,孩子以后自然也就不相信你了,你以后还怎么教育孩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老师,家长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给我们讲了许多诚信的小故事。诚实是一种作风,一种实在,一种可靠。诚挚,严谨的的做人做事自然磊落,落地生根,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那种准则的含义已超出了本身,而带着光彩的人类理想和精神,正气蕴在其中。

主持人:

时代的进步推动着观念的更新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社会生活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赋予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也促使人们对诚信的理解从伦理道德的范畴提升到制度建设的层面,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生产生活的秩序;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四、互动环节:

诚信,对于人类,或者,说得具体一点,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极其重要的为人准则。诚信之于生命,正如同珍珠之于贝壳,那么晶莹剔透而凝重;如月亮之于夜幕,那么明亮皎洁;如山雀之于森林,那么生机盎然。这凝重,这皎洁和这盎然的生机,一直被诚信的美德所带领着、引导着、感动着。

不能忘记《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小男孩。那天真的话语和发自内心的真言,曾一度令我惊诧而感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被外在因素所左右,还不如一个小孩子那般诚实如一。

是啊,诚信的力量塑造了多少优秀的自我,它已不仅仅是一种为人的准则,它更是一种勇气,一种责任,砥砺着精彩的生命。

曾经有个反越战时杀了警察的激进分子,逃亡了23年,成为一家大酒店的老板并拥有两个优秀的儿子后,居然投案自首。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他说了一句令记者震动的话:“曾经,我逃避自己,面对的是生活;今天,我回到自己,面对的是生命。”是啊,一个人可以因为逃避,因为隐瞒,因为虚伪,而有许多种不同的生活,而真真实实的生命只有一个!而只有诚信的力量才能让你的生命永远绽放出最真实、最淳朴、最灿烂的光芒。

看看吧,诚信何其可贵,何其重要。诚信不可抛!唯有诚信,才能让你的生命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永不枯竭!

第19篇:教案心理学教育

如果用颜色来形容,青春或许有各种色彩,热烈的鲜红,忧郁的天蓝,初涩的青绿······以及那令人羞怯而又不胜向往的玫瑰色!它们交汇成青春纪念相册里美丽而令人难忘的底色。 重点内容

1, 两性关系与性教育2, 性:青春的尴尬、困惑与痛苦 3, 青少年性教育的几个重要问题

两性关系与性教育

一、两性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1、概念:两性通常特指男性和女性,是人类性别的基本构成。而两性关系则是联结男性与女性个体的关于血缘的、情感的或者其他社会的关系。

2、内涵:两性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也是实现人类繁衍的根本方式。两性关系的伦理原则是开展性教育的指导原则。

二、青少年时期两性关系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两性关系真正的萌芽和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与异性的交往,是学习两性互动的入门课程,也是未来婚姻家庭的准备,因而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有人把这一时期的两性关系大致分为4个阶段:

1、无猜期:即通常所说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时孩子还小,心目中没有什么男女的界限。

2、隔绝期:孩子们在明了自己性别的基础上,男女的界限分得清楚了,男孩儿只和男孩儿玩儿,女孩儿只和女孩儿玩儿,并且把男女孩一起玩看成是很难为情的事。

3、“牛犊恋”期:这时男孩儿和女孩儿都开始感受到异性的吸引力,自己开始爱打扮。有些男孩儿故意做出一些“英雄行为”,以博得女孩的欢心。这种感情非常朦胧,往往连自己也意识不到。

4、恋爱期:随着年龄增长,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得更成熟了,周围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异性的特征表现更明显了,他们就可能进入真正的恋爱。

三、恋爱——性接触——性问题

恋爱是人成熟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学习爱与性的重要阶段。随着情爱的发展必然导致双方不同程度的性接触,由情爱向性爱的发展是十分自然的规律;性爱反过来又可增进情爱的深度,使情爱不断发展和升华。

由于恋爱逐渐低龄化,青少年的提前性接触自然越来越难以回避,随之而来的青少年性心理、性健康问题也来势汹汹,日益突显。 恋爱关系的演变

四、什么是性教育?

关于这个问题,百度、维基百科给了我们同样的回答:

“性教育是关于人类的生殖、交媾以及其他方面性行为的教育。 ”

五、青少年性教育的目的:

一般目的:在于预防和解决青少年正面临的严峻的性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

长远目标:在于提倡、培育和确立一种现代的、文明的性伦理和性文化。

六、性教育的基本内容:

1.基础的性知识的普及:主要指传授关于性器官、性发育、性行为、性生殖以及性卫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 .两性关系的认识与引导:主要是性道德的教育,避免青少年性道德的失范。

性发育

女性1,乳房的发育,女孩当青春发育迅速到来的时候,卵巢分泌大量的雌性激素,直接影响着乳房的发育。女孩的乳房发育大约在12岁左右,此时乳头及乳腺管及脂肪组织增大,使乳房向外突出,乳房会比以前更圆,更突出,乳晕范围更宽广。

•2.女性臀部突出,骨盆变得宽大。另外皮肤变得细腻、光滑、柔软,体态丰满显示了女性的阴柔之美和婀娜多姿。 •3.女性的阴毛发育一般迟于乳房的发育。而腋毛发育晚于阴毛发育,多数女性腋毛稀疏。 •4.女性性成熟的特点就是以每月规律的排卵为标志,这种规律性的排卵,表明已达到了性成熟,具有了怀孕生育的能力,这种能力其外在的表现就是月经已规律来潮。

男性:1,男性在雄性激素的刺激下,毛发开始发达,长出胡子,通常是从上唇上方的人中一带长起,而下巴一带的胡须要到男孩的性器官发育完成才会长出。卷曲的阴毛出现,肛门周围长毛,腋下长出浓浓的毛发。, •2,变声及喉结增长。这时男孩的声带变长,因而声音由尖细变得粗沉。喉头的甲状软骨会长大长硬,因此喉结变得明显。变声的时间大约在14岁左右,而喉结是在阴茎生长停止后才加速生长,, •3,睾丸和阴茎变大。这是由于睾丸内分泌的雄性激素增加,在雄性激素的作用下,阴茎的发育才日益明显。

•4,分泌精液以至出现遗精。男孩的遗精预示着性发育成熟,而成熟的精子如果和女性成熟的卵子结合,则可以孕育出新生命。

•性行为(sex behavior):旨在满足性欲和获得性快感而出现的动作和活动。 一般人们往往会狭隘地把性行为认为仅是性器官的结合,但这决不能说是正确的观点。性行为并不只意味着性交,观看异性的容姿、裸体,电视的色情节目、接吻、手淫,阅读色情小说等等,都是性行为的范畴。

性,青春的尴尬、困惑与痛苦

中国是一个性观念比较保守的国家。所谓“谈性色变”,性一直是国人非常忌讳的话题,大多时候都被蒙上一层暧昧的遮羞布。以致于在青少年性问题早已凸显的今天,性教育的开展和深入依然迟滞、艰涩。

而在这个充满诱惑、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性意识萌动的青少年成为了最尴尬的性弱势群体。他们的荷尔蒙的正常分泌却成了他们困惑、痛苦的来源。 一,尴尬:青少年性待业期的茫然无措

男孩第一次遗精和女孩的初潮是一个人走向生理成熟的开始,从这里到结婚大概有1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

有人把这个时间段叫做“性待业期”。这个时期的少男少女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又怎样平稳度过这个所谓的“性待业期”?

这实际上就是性教育的核心问题!而我国由于性教育的落后,家长和老师在这个亟待解答的问题面前集体失声。我们的青少年只能在尴尬中自我彷徨。

二、困惑1:如何应对青春期的性冲动?

古人说,“食色,性也”。性欲是一种自然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人类的性欲具有双重性,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与动物的性欲有着本质的区别,必须受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制约。

青少年开始出现性欲望和性冲动,是青春期发育的正常现象,是身体性激素分泌过快的结果,需要适当的缓解和合理的发泄。但是,由于性教育的失位,绝大多数青少年并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

1.自我克制法

自我克制法就是对性冲动的自觉抵触,实际上是性心理成熟的一种表现。但是认为性欲是肮脏、恶心的,而强烈抵触,或者过度的自我克制都是不可取的。

前者是性心理的一种扭曲,后者则会导致严重的性压抑。二者都不利于青少年的性健康。因此,要适度适当的选择自我克制。

适用范围:自制力较强的个人

2.自慰

自慰,俗称手淫。字典上对手淫的定义:自己用手刺激生殖器以发泄性欲。成习惯后,有害健康。也就是说,手淫一般不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但频繁的手淫也会导致一定的身体损伤。

性学专家们公认的事实是:手淫是发现你自己身体秘密的途径,而且能让你了解自己喜欢怎样的触摸方式。它仅仅是探索自身的一种方法而已。

适用范围:无限制,有节制

3.核心性性行为

核心性性行为也就是俗称的性交活动。这种性行为发生在两性或者同性之间,是性欲缓解和发泄的根本途径。

适度的性行为有利于身心健康,但应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同时应学习掌握相应的性保健知识。

适用范围:情投意合的双方 困惑2:哪里获得我需要的性知识?

1、家庭和学校的教育

2、同龄人的交流

3、有关杂志、书籍的介绍

4、网络流播 三,痛苦:性教育失位的恶果

问题一:未婚先孕

过早的婚前性行为引发的未婚先孕现象早已屡见不鲜,更是导致了未成年少女堕胎率高抬得社会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此时,此类事件的发生,既不被身心条件允许,也不为法律、道德认可,尤其是对未成年少女的身心伤害极其严重和深远。 问题二:同性依恋

•18岁之前,青少年的性取向处在不稳定时期,对异性同性都有好感。因此,中学生出现同性依恋现象很正常,绝大部分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而是生长发育期旺盛的性生理活动受到压抑后的一种变形释放。

在这个阶段,许多少男少女表现出与自身的性别相背离的性心理或性行为,这可能是在成长中,内心萌动的爱情无法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实现,于是在和一个同性好朋友的友情中进行模仿和角色扮演,或因为独立能力差、依赖性较重、人际交往能力不良,会对同性伙伴在心理上产生过度依赖,因此给自己带来同性恋的错觉。

问题三:性疾病传播

不当的性行为,如性交不洁、性滥交等等,容易导致性传播疾病的感染和传播。而严重缺乏性保健知识的青少年将成为一个潜在的受害群体和传染源,从而极大危害其身心发展。

因此,有必要加强性保健和性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节制性行为,反对性滥交,预防性病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和蔓延。 问题四:犯罪行为

第三节

青少年性教育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青少年性教育如何坚持适度? 是美国式疏导以至于放纵?还是传统式禁欲以至于压抑?

青少年性教育是否能“一套了之”?

二、性教育应当从哪个年龄段开始?

传统的性教育从初中开始。现在有人建议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甚至有人提倡零岁性教育。 当然,这是循序渐进的。学龄前就可以开始性别角色认定等早期性教育,但过早的接触系统而直接的性知识 是否会揠苗助长?

青少年开始系统的接受性教育的时间,应该由这个社会的青少年性发育的基本状况决定,因为性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要预防青少年错误的性行为和性意识,引导他们走上正常的性成熟轨道,实现身心最佳的发展。

然而,各国、各地区的青少年性发育状况是不同的,越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性早熟的情况就越明显, 因此其采取系统性教育也应适当早些,反之,就应该晚点儿,以预防和减少刺激青少年性早熟的现象发生。

三、青少年性教育的受教育者只是青少年

吗?

青少年性知识的学习和性心理、性行为的适用需要一个开明而宽容的环境。谁为他们提供这样的环境?

家长和老师是否应当与他们同步接受这样的性教育,并更多的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状况。从而在他们的扶住下,更好的引导青少年健康的性发育。

第20篇:四年级心理学教案

亲子沟通讲方法

周次:第十六周 班级:四年级 授课人:鲁错姐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爱自己的家庭,能尊敬父母和长辈,初步学会关心父母,听从教导。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明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热爱自己的家庭,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初步学会关心父母,听从教导。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在家帮父母做一件家务活并带一张全家合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你们回家帮父母做了一件什么家务活?父母高兴吗?你自己开心吗?

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里,该是多么幸福呀!今天我们来谈谈自己的家庭。

二、夸夸我的家庭

1.让学生欣赏带来的照片。引导学生感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激发他们对自己家庭的热爱。

2.你的父母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怀你的呢?你能选一件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来说吗?

小结: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博大的爱,他们真是我们的好父母。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尊敬、关心父母,争做尊敬、关心父母的好孩子。

三、分辨对错,指导行为 1.(出示图片)让学生评一评图中学生的做法,是对还是错并说出理由。

2.小组讨论:如何尊敬、关心自己的父母?

小结:大家都知道了怎样才算尊敬和关心父母,也都说出了自己今后的做法,你们的父母一定会非常高兴。

四、献给父母的心里话

1.写下你最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2.同桌交流。

3.把心里话带回家让父母看,看看父母的反应。

五、我是家庭小帮手 请家长写评语。

六、总结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作为子女我们也应该尊敬、关心父母,这样,我们的家庭就会是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

种植友情树

周次:第十六周 班级:二年级 授课人:鲁错姐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爱自己的家庭,能尊敬父母和长辈,初步学会关心父母,听从教导。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明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热爱自己的家庭,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初步学会关心父母,听从教导。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在家帮父母做一件家务活并带一张全家合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你们回家帮父母做了一件什么家务活?父母高兴吗?你自己开心吗?

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里,该是多么幸福呀!今天我们来谈谈自己的家庭。

二、夸夸我的家庭 1.让学生欣赏带来的照片。

引导学生感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激发他们对自己家庭的热爱。 2.你的父母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怀你的呢?你能选一件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来说吗?

小结: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无私的、博大的爱,他们真是我们的好父母。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尊敬、关心父母,争做尊敬、关心父母的好孩子。

三、分辨对错,指导行为

1.(出示图片)让学生评一评图中学生的做法,是对还是错并说出理由。

2.小组讨论:如何尊敬、关心自己的父母?

小结:大家都知道了怎样才算尊敬和关心父母,也都说出了自己今后的做法,你们的父母一定会非常高兴。

四、献给父母的心里话

1.写下你最想对父母说的心里话。

2.同桌交流。

3.把心里话带回家让父母看,看看父母的反应。

五、我是家庭小帮手 请家长写评语。

六、总结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作为子女我们也应该尊敬、关心父母,这样,我们的家庭就会是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

《心理学课教案模板.doc》
心理学课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