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高中物理教案模板

2020-10-13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教案:欧姆定律

http://jiaoshi.wendu.com

教师资格证初中物理教案模板:欧姆定律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学。

2、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http://jiaoshi.wendu.com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 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 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 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关系,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本届初二学生一年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会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具有 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课通过阅读三道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http://jiaoshi.wendu.com

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小?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本节课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 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探究发现 提出问题:

师: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通过它的电流呢?

2、猜想或假设

允许同桌进行讨论。请学生发言,老师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筛选,如:

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http://jiaoshi.wendu.com

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乘等于第三个?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除等于第三个。

3、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桌上摆着的器材:定值电阻若干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头、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以下电路图进行实验:在电路中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电流I,研究电流I与电阻R和电压U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4、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5、分析和论证

结论: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6、评估与交流

迁移拓展 例题分析:我们已经,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教师启发指导:

要求学生读题;

http://jiaoshi.wendu.com

让学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布置作业

推荐第2篇: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物理教案《弹力》

上海教师资格证面试:物理教案《弹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2.弹力大小的计算.3.实验设计与操作.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吗?由此引入新课

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新课教学]

一、形变 [实验演示] 演示实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生1:没有.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来源:上海教育人才网

推荐第3篇:走进高中物理教案

走进高中物理

【目标】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物理课程 【教学方式】 互动与对话 【教学内容】

我猜你们在学物理两年过程中,你们肯定会问过这样的一个问题?

1、学好物理有什么用?

不用回答我,我猜肯定有人是这样的回答。 没用。

这个回答,我觉得也是对的。如果我今天不当物理老师,我觉得这些物理知识对我没啥用。这是我一直要说的观点。即便我是你们的物理老师。如有有这样回答的人,我希望你听完我今天所讲的内容,你在做这样的回答不迟。 还有的人这样回答。 考大学 找好工作 完成任务

好吧,你们这些回答也太老套了。这些的确是学物理的用处之一。我原来也思考过这样的问题。难道物理就这些作用?? 追问:物理到底有什么用? 学生讨论回答。

我这个人习惯用度娘帮助我回答问题。这个问题,我问过度娘,有下面这些回答。 请同学帮着跟大家分享一下,网友的回答。 学生读。

这两个网友的回答,让我想起这样的一句话,一粒橡树的种子,只要它是一粒有生命的种子,它就有成为一棵参天大树的可能。

学习物理,可以让你不断的挖掘自己的潜力,你就像这粒种子,若你不去挖掘,它只能是一粒不起眼的橡树种子。只有你不断挖掘它,充实它,给予它锻炼的机会,他才能成为参天大树。因为人的价值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逐步挖掘、培养和锻炼才实现的。而学习物理,就是开发的初期和最快捷的途径。学习物理会让你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可以更好开发自己,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有个同学曾问:“学三角函数将来会有什么用?”“背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将来能有什么用?”的确,这些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将来可能毫无用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只是关注到学习知识这一点,那我们现在的学习可能是没有价值的。但我们是否想过,如果我们连学习一些最基本的科学常识都能愁得头痛,连背一篇语言和意境俱佳的散文都感到无能为力,那我们将来还能有什么作为呢?我们将来怎样面对复杂的社会竞争呢?我们将怎样吸收信息、利用信息和自我更新呢? 上学读书,表面上看来是在耗尽时日地学习一些系统而又复杂的基础知识,但我们在掌握这些知识系统的同时,也通过大量地听课、背诵,掌握了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比如,观察、记忆、想象等;通过反复地练习、复习、测验,培养了自己吸收信息、加工信息、利用信息和建构自己知识库的基本能力;同时我们也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上课、作业、考试中锤炼了自己的意志,磨练了自己的性格,学会了时间管理,学会了自我控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挖掘了自己与生俱来、能够驰骋于社会疆场的无尽潜力。 现在的学习内容,不仅是构建我们未来知识结构的基础,而且是培养我们学习和自我能力更新的凭借,同时也是培养我们非智力因素的最佳机会。我们可以把学习比喻成检阅我们将来吸收和利用信息的演习,也可以比喻运动会比赛前的场地训练,现在的学习就是登山运动员在攀登珠峰之前的攀岩训练与行囊准备。 还有网友这样回答:学习物理,可以让你不被社会淘汰。跟上社会的步伐。 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下的一些现象。 我想我们大家谁也不想变成这些人吧。

学习物理还可以防止受骗。

例:这是李宏志在《转法轮》(第24页)中的一段话:“现在用仪器在气功师身上测到了次声波、超声波、电磁波、红外线、紫外线、γ放线、中子、原子、和微量元素等成分……” 问题:

1.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2.你们知道什么是次声波、红外线、紫外线……吗?电磁波和紫外线、红外线三个概念关系如何?

3.你们已知人身上有哪些物质,能产生什么物质吗?句子中有哪些物质可以从人身上产生?

2、物理是什么?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也是一门实验学科,是推崇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

3、如何学好物理?

兴趣是首要的。 要会观察。 还要有质疑精神。

当然学习也不是轻松的,还要会坚持不懈。 上物理课,有这样的2个要求。

1、上课认真听讲,勤于思考,并记笔记

2、下课独立完成作业

推荐第4篇:高中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

§4.1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一、设计思想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为广泛联系的科学。让学生封闭在既不联系自然,也不联系生产、生活,远离科学探究乐趣,甚至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思辩游戏”式的难题和怪题的牢笼之中,他们是不可能热爱物理课程的。所以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重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对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另外,实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知识,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顿第一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正是因为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另外,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6.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在发展要求中:1.了解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角度的差异。2.会识别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三、学情分析

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能力、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1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伽利略理想实验,难点是对惯性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探究式教学,按物理史实为线索展示物理规律的形成。

七、课前准备

自制理想斜面实验器(用有很小凹槽的柔软铝塑板作为轨道)、气垫导轨。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1) 引导学生看两张来自生活的图片(多媒体投影):

视频驾车飞越黄河引入

②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

第三章 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受力情况,第

一、二章 运动学是描述和研究物体运动规律,但无法回答物体为什么做这样的运动。所以,要解决这类问题,就必须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爱因斯坦增把一代一代科学家探索自然奥秘的努力,比作福尔摩斯侦探小说中破案过程,有时候明显可见的线索却把人们引向错误的判断.力与运动的关系就经历这一个过程。

2.历史回顾

首先让同学看一个实验:用手推车,车前进,停止用力,车停止。

设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此类的现象?(由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可能有如静止的自行车用力踩脚踏板才开始运动,如没有对车继续用力,它最终会停下来。静止的秋千用力时,它会摆动起来。停止用力时,它会最终停下来,等等。

两种主要观点:

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在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

设问:你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2

学生也许有不同的观点,由于初中已学习过这部分知识,所以学生会得到此观点是错误的,但不少同学心中的疑虑还是存在的。

在学生提出的观点后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才到三百年前伽俐略才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当时提出了很多观点,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证明一个问题更难,所以说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是伟大的。

2.伽俐略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设问:现在假设你是伽俐略,你会寻找怎样的“侦察”方法去推翻这维持两千年的“错案”?

(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讨论思考:然后叫几个学生代表发言)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物理规律的真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深刻体会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结论: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摩擦力(说明自行车停下,停下不是没有受外力,而是受了摩擦力才停的,如没有摩擦力,会永远运动下去不停,看来物体运动是不需力的)。

介绍伽俐略创造的“侦察”方法:理想斜面

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呢?伽俐略注意到,当一个小球沿斜面下滚时速度会增加,小球沿斜面上滚时时速度会减小,他由此猜想,当小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上他发现,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伽俐略认为:这是由于摩擦阻力的缘故,他推理:若没有摩擦力,球将永远滚下去,为了说明他的思想,他设计理想斜面实验。

(1) 实验演示理想斜面实验整个过程(说明:主要是为了理解伽俐略的思想)

学生分组实验:理想斜面实验

(2)再用视频动画演示理想斜面实验

通过对理想斜面实验的演示,说明物理研究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必要性,同时也展示了物理研究思想的美妙和逻辑的力量。(由于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绝对光滑的斜面,所以这个实验是个“理想实验”。)

尽管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光滑的平面。但可以创造比较光滑的平面去证明伽俐略的想法:

视频实验:气垫导轨上物体近匀速的运动

最后总结(投影):

①伽俐略理想实验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②介绍伽俐略其人其事,通过对伽俐略其人其事的了解,强调指出,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简单的道理。在它发现的最初往往是非常艰难的,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没有足够的事实和理论依据去支持你,许多人可能会放弃,但伽俐略没有放弃。

3

让学生意识到:一个规律的发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一开始的认识就是对的,而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才能形成的,并明白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和科学家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至此,我们已经对力和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

3.与伽俐略同时代的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补充和完善了伽俐略观点,他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他支持了伽利略力不是物体的运动的观点,并且还强调没有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他还认为,这应该要作为一个原理加以确立,并且是人类整个自然界的基础。

强调笛卡儿对伽俐略观点的提升与补充,指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3.定律的学习、理解

在伽俐略和笛卡儿的正确结论隔了一代人后,由牛顿总结成整个牛顿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上状态,直到有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物理学的基石。

投影介绍牛顿——“经典力学之父”的成就,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系统中的基础。 对定律的理解指出:

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不受力时,运动会一直运动下来,静止的一直静止)

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思考与讨论:从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得知,物体都要保持它们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或者说,它们都具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但是这种“本领”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物体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与什么因素有关?请大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由学生分组讨论,收集各组的实例和观点,老师对此进行总结并对错误的认识进行引导和纠正。指出:把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在此基础上,再提以下设问:

由现象得出: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

通过下面的问题来巩固和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由学生分析并回答)

4.定律的应用

提问:你能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在学生举出一些惯性的实例后, 做个小游戏

4 第一组合第三组的听口令模拟汽车启动和刹车的过程的动作,第二和第四组观察有人做错,

学生讨论: 汽车实验厂里的汽车启动和刹车的过程,以及为什么要系安全带的必要性

最后,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中结束这节课: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强调这节课中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九、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一、历史的回顾:

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

二、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三、惯性与质量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5

推荐第5篇:高中物理教案动量

第六章

动量 第一节

冲量和动量

一.冲量的概念:

1. 定义:力和力与时间的乘积叫力的冲量。 2. 表达式:I=Ft 3. 冲量是矢量:力的方向在作用时间内不变时,冲量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

4. 冲量是反映力对时间积累效果的物理量。 5. 冲量的单位;N.s 6. 冲量是过程量 7. 冲量与功的区别:

冲量是力对时间的积累效果,是矢量。功是力对空间的积累效果,是标量。 二:动量的概念

1.定义:运动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叫动量。 2.表达式:P=m.v 3.动量是矢量:动量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相同。 4.动量是描述运动物体状态的物理量。

5.动量的增量:末状态动量与初状态的动量的矢量之差。ΔP=2-P是矢量运算,同一条直线时引入正负号可以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

6动能与动量的联系与区别

⑴联系:EK=1/2mv

2p=mv p2=2mEK ⑵区别:动能是标量,动量是矢量。大小不同。 一. 动量定理

1.动量定理的内容: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的增量。 2.数学表达式;I=P2-P1 3.几点说明:⑴冲量的单位与动量的单位等效

⑵F指的是合力,若F是变力,则其结果为力的平均值

二: 动量守恒定律

1. 动量守恒定律的推导:见课本

2. 动量守恒的条件:系统不受外力作用或系统所受的外力为零,由相互作用的物体(两个以上)构成的整体叫系统。该系统以外的物体对系统内物体的作用力称为外力,而该系统内部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称为内力。 3. 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数学表达式:

⑴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外力为零),系统作用前的总动量,与作用后总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⑵

m1v10+m2v20=m1v1+m2v2 4.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⑴分析:系统是由哪几个物体组成?受力情况如何?判定系统动量是否守恒?一般分为三种情况㈠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㈡虽然系统所受合外力不为零,但在某个方向合外力为零,这个方向的动量还是守恒的㈢虽然系统所受和外力不为零,系统之间的相互内力远大于系统所的外力,这时可以认为系统的动量近似守恒。

⑵高中阶段所涉及的问题都是正碰:所谓正碰,既物体碰前及碰后的速度均在一条直线上

⑶动量守恒的运算是矢量运算,但可以规定一个正方向,确定相互作用前后的各物体的动量的大小及正负,然后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 ⑷确定系统,认真分析物理过程,确定初始状态及末状态 ⑸物体的速度都是对地的 ⑹列出动量守恒的方程后求解 二. 弹性碰撞

1.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无永久性形变,(即碰后形变完全恢复),故弹性碰撞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

2.物理情景: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两个小球,质量分别为m

1、m2,m2静止在水平面上,m1以初速度V0撞m2:试讨论碰后两小球的速度?

3.物理过程的分析:小球的碰撞过程分为两个阶段,⑴压缩阶段

⑵恢复阶段,在前一个阶段形变越来越大,m2做加速运动,m1做减速运动,当形变最大时两者达到共同速度,后一个阶段为恢复阶段形变越来越小,m2继续做加速运动,m1继续做减速运动,当形变完全恢复时两着分离,各自做匀速直线运动。

4.根据动量守恒定律:m1v0=mvv1+m2v2

1/2m1v02=1/2m1v12+1/2m2v2

2v1=(m1-m2)v0/m1+m2

v1=2m1v0/m1+m2

讨论:五种情况: 例1:实验(五个小球)

例2:质量为2m的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撞击几个质量为m的小球,

讨论:将发生什么情况? 三. 完全非弹性碰撞

1.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过程中发生永久性形变,有机械能损失,且变热

2.物理情景:m1以初速度V0撞击m2结果两球有共同速度

方程:m1 v0=(m+M)V Q=1/2m v02-1/2(m+M)V2

例3.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2kg的小球以10m/s的速度,碰撞质量为3kg的原来静止的小球,则:碰后质量为2kg的小球速度的最小值的可能值为

A.4m/s

B.2m/s

C.-2m/s

D.零

例4.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着球B,另一球A以一定的速度与B球发生了正碰当A、B的质量满足什么条件时,可使B球获得最大的:

A.动能

B。速度

C。动量 例5.质量为m的小球A,在光滑水平面上以速度v0与质量为2m的静止小球B发生正碰,碰撞后,A球的速度变为原来的1/3,那么碰撞后B球的速度可能值是:A.1/3 v0

B.- 1/3 v0

C.2/3 v0

D.5/3 v0

例6.质量为M的小车在光滑水平地面上以速度V0,匀速向右运动,当车中的沙子从底部的漏斗不断流下时,车子速度将: A.减少;

B.不变;

C.增大;

D.无法确定 例7: 导学,第2页⑵ 例8:人船模型

⑴船的质量为M,人的质量为m,船长为L,开始时人和船都是静止的,不计水的阻力,人从船的一端走到船的另一端,求船的后退的距离? ⑵气球加软梯的总质量为M,人的质量为m,开始时,人距地面的高度为H,现在人缓慢的从软梯向下移动,为使人能安全的到达地面,软梯至少多长? ⑶质量为M的框架放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木块压缩了框架左侧的弹簧并用线固定,木块框架右侧为d,现在把线剪断,木块被弹簧推动,木块达到框架右侧并不弹回,不计一切摩擦,最后,框架的位移为

.⑷小车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一个人站在车上练习打靶,除子弹外,车、人、靶、枪的总质量为M,n发子弹每发子弹的质量均为m,枪口和靶距离为d,子弹沿着水平方向射出,射中后即留在靶内,待前一发打入靶中,再打下一发,n发子弹全部打完,小车移动的总距离是

.例9.判定过程能否发生

原则:⑴动量守恒,⑵动能不增加 ,⑶不违背碰撞规律

方法:抓住初始条件利用三个原则判定结果

1.甲、乙两球在水平光滑轨道上,向同方向运动,已知它们的动量分别是

p甲=5kgm/s ,P乙=7kgm/s,甲从后面追上乙并发生碰撞,撞后乙球的动量变为10kgm/s,则两球质量m甲与m乙间的关系可能是下面哪几种?

A.m甲=m乙

B.2m甲=m乙

C.4m甲=m乙

D.6m甲=m乙

2半径相等的两个小球甲和乙,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相向运动,若甲球的质量大于乙球的质量,碰撞后两球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A.甲球的速度为零而乙球的速度不为零.B.乙球的速度为零而甲球的速度不为零.C.两球的速度都不为零.D.D.两球的速度方向均与原方向相反,两球的动能仍相等

3.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动能为E0动量大小为P0的小钢球1与静止的小钢球2发生碰撞,碰撞前后球1的运动方向相反,将碰撞后球1的动能和动量的大小分别为E

1、P1,球2的动能和动量的大小分别记为E

2、P2,必有:

A.E1<E0

B.P1<P0

C.E2>E0

D.P2>P0 5. 如图所示,有两个小球

1、2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

1、m2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球1以一定的速度向静止的球2运动并发生弹性碰撞,设球2跟墙相碰撞时没有能量的损失,则:

A. 若m1<m2,两球不会发生二次正碰 B. 若m1=m2两球只会发生二次正碰 C. 若m1<m2,两球不会发生一次正碰 D. 以上三种情况下两球都只会发生两次正碰

例10.质量为M的火箭,以V0匀速上升,瞬间质量为m的喷射物以相对与火箭的速度v向下喷出,求:喷射物喷出瞬间火箭的速度?

例11.总质量为M的热气球,由于故障在空中以v匀速下降,为阻止继续下降,在t=0时刻从热气球上释放一个质量为m的沙袋,不计空气阻力在t=

,时热气球停止运动这是沙袋的速度为

例12.在光滑的水平面有A、B两个物块,A的质量为m,B的质量为2m,在滑块B上固定一个水平轻弹簧,滑快A以速度V0正碰弹簧左端,当的速度减少到V0/2,系统的弹性势能E= 5/16mv2

例13.甲、乙两船的质量为1t和500kg,当两船接近时,每船各将50kg的物体以本船相同的速度放入另一条船上,结果乙船静止,甲船以8.5m/s的速度向原方向前进,求:交换物体以前两船的速度各多大?(不计阻力,50kg的质量包括在船的质量内)9m/s、1m/s 例14.甲、乙小孩各乘一冰车在冰面上游戏,甲和冰车的总质量为30kg,乙和冰车的总质量也为30kg,游戏时甲推一质量为15kg的木箱,和他一起以大小为V0=2m/s的速度滑行,乙一同样大小的速度迎面而来,为避免相撞,甲突然将箱子沿水平面推给乙,箱子滑到乙处时乙迅速把它抓住若不计摩擦。求甲至少要以多大的速度(相对于地面)将箱子推出,才能避免相撞?(5.2m/s)l 例15.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A、B两辆小车,水平面左侧有一竖直墙,在小车B上坐着一个小孩,小孩与B的总质量是A的质量的10倍,两车从静止出发,小孩把车A以相对地面的速度V推出,车A与墙碰撞后仍以原速度返回,小孩接到车A后,又把它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V推出,车A返回后,小孩再把它推出,每次推出,小车相对地面速度大小都是V,方向向左,则小孩把A总共推多少次后,车返回时,小孩不能接到?(6次)

例16.两个木块A、B都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它们质量都是M,两颗子弹a、b的质量都是m,且m<M a、b以相同的水平速度分别击中木块A、B,子弹a最终留在木块A中,子弹b穿过了木块B,若在上述过程最后a、b,A、B的动能分别为EA、Eb、EA、EB试比较它们的大小? 例17.质量为M的甲、乙两辆小车都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甲车上站着一个质量为m的人,现在人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从甲车跳上乙车,接着以同样大小的速度反跳上甲车,最后两车速度大小分别为V甲、V乙

求:1.V甲与V乙的比值

2比较人对两车所做功的多少 例18 .光滑的水平面上静止一小车质量为M,竖直线下有一质量为m的小球,将小球拉至在水平释放后,小球摆至最底点时车的速度? 上题中若将小车挡住后释放,求小球摆动的最大高度 例18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两球沿球心连线以相同的速率相向而行,并发生碰撞,下列现象可能

A若两球质量相同,碰后以某一相同速率互相分开。 B.若两球质量相同,碰后以某一相同速率同向而行。 C.若两球质量不同,碰后以某一相同速率互相分开。 D.若两球质量不同,碰后以某一相同速率同向而行。 例19.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的M、N两个物体,系与同一根绳的两端,开始时,绳是松弛的,M和N反向运动将绳子拉断,那么,在绳被拉断后,M、N可能运动情况是 A.M、N同时停止运动。

B.M、N按各自原来运动的方向运动。 C.其中一个停下来,另一个反向运动

D.其中一个停下来,另一个按原来的方向运动。

例20.质量为100kg的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速度是2.2m/s,有一个质量为60kg的人以相对于地面是7m/s的速度跳上小车,问: 1.如果人从后面跳上小车,小车的速度多大?方向如何? 4m/s 与车原运动的方向一致

2.如果人从前面跳上小车,小车的速度多大?方向如何? 1.25 m/s与车原运动的方向 相反.例2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并列的木块A和B,A的质量为500g,B的质量为300g,有一质量为80 g的小铜块C(可以视为质点)以25m/s的水平速度开始在A的表面滑动,由于C与A、B的上表面之间有摩擦,铜块C最后停在B上,B和C一起以2.5m/s的速度共同前进,求:⑴木块A的最后速度vA

? ⑵C在离开A时的速度vC? 4m/s 2.1m/s 例22.光滑的水平面上放一质量为M的木板,一质量为m的木块以V0的速度冲上木板,最后与木板相对静止,已知木板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为了使木块不从木板上滑下来木板至少多长?

例23.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的木版A质量是M,它的光滑水平面上放着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B,另有一块质量为M的木版C,以初速度V0向右滑行,C与A相碰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共同速度,(但不粘连)由于C的上表面不光滑,经一段时间后,B滑行到C上并达到相对静止,B、C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求:⑴B离开A时,A的速度?

⑵B、C相对静止时,B的速度? ⑶B在C上滑行的距离?

例24.平板车C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现有A、B两个物体(可视为质点)分别从小车C的两端同时水平地滑上小车,初速度VA=0.6m/s,VB=0.3m/s,A、B、C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μ=0.1 A、B、C的质量相同,最后A、B恰好相遇未相碰,且A、B、c以共同的速度运动,g取10m/s2 求:⑴A、B、c共同的速度?

⑵B物体相对地面相左运动的最大位移? ⑶小车的长度?

例25.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2m的木版A,木版左端有一质量为m的小木块B,A与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开始时A与B一起以V0的速度向右运动,木版与墙发生碰撞的时间极短,碰撞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求

⑴.由A开始反弹,到A、B共同速度的过程中,B在A上滑行的距离?

⑵.由B开始相对于A开始运动起,B相对于地面向右运动的最大距离? 例26.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两个半径都是r的小球A和B质量为m和2m当两个球的球心距离大于L时两球(L比2r大的多)两球间无作用力,当两球间的距离小于L时两球间存在着相互的恒力斥力F,设A球从远离B球处以V0沿两球连心线向原来静止的B球运动,欲使两球不发生接触,V0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

推荐第6篇:高中物理教案:碰撞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性碰撞与非弹性碰撞, 2.认识对心碰撞与非对心碰撞 3.知道碰撞的特点和规律 4.了解微粒的散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会碰撞中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与否,让学生体会对未知物理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敢于探究的情感与态度. (2)体会探究过程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用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讨论碰撞问题 ★教学难点

对各种碰撞问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几个小球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课间大家观看的视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是什么? 生:是碰撞。

师: 对了,碰撞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现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碰撞、研究碰撞。

(二)新课教学

一.观察碰撞,感知碰撞特点

师:首先,我们来个课间精彩回顾,观察碰撞,感知碰撞特点。

3、瞬间没有发生位移

师:下面大家观察这两幅图,能从中获取什么信息?班长在哪,你从图中看出了什么?

生:

个隐藏的规律也同时在支配着碰撞的结果。大家想想这个隐藏的规律可能是什么?

生:可能是能量。

师:能说下你猜想的依据吗? 生:因为没有能量损失。 师:怎样看出来的?

生:系统碰撞前后的动能好像应该相等,在(1)中满足,但是在(2)和(3)中不满足。

师:好的!分析非常有道理,动量守恒是我们能够确定的,而动能也相等也就是说机械能守恒至多是个假设,我们常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因此,机械能是否守恒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验证。为此我们可以把碰撞前后系统机械能守恒作为一个假设。

三.理论分析,寻找碰撞规律

现在,我们的目标是寻求办法验证碰撞前后系统机械能守恒这个假设是否成立。首先要建立模型。生活中的碰撞是很复杂的,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利用简化思想抽象出最简单的模型。比如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1的小球速度为V0,质量为m2的小球静止,两球发生正碰,碰撞之后两小球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 推导: 以初速度V0方向为正方向

(1) (2)

求解:

讨论:

(1)若m1=m2,则V1=0,V2=V0(这就是实验结果,两球交换速度) (2)若m1>m2,则V1>0,V2>0(用实验加以验证) (3)若m10(用实验加以验证) (4)若m1»m2,则V1≈V0,V2≈2V0

(5)若m1«m2,则V1≈-V0,V2≈0(生活实例乒乓球撞墙原速率反弹,墙不动) 师:从上面推导过程看,理论推导的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一致,到这里我们可以认为刚才提出的假设是符合实际情况,可以用来解释实际情况的。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这一类满足动能不损耗的碰撞叫做弹性碰撞。 师:是不是所有的碰撞都满足系统机械能守恒呢? 请大家认真观察并思考下面两种情形:

情形1:一个质量m=1kg的钢球,以水平速度V0=2m/s运动,碰到一个静止的质量M=3kg的橡皮泥球。碰撞后两球粘在一起向前运动。

情形2:一个质量m=1kg的木球,以水平速度V0=2m/s运动,碰到一个静止的质量M=3kg的泥球。碰撞后两球分开,木球速度为V1= 0.2m/s; 分成两大组进行运算

(1)碰后两球的速度多大? (2)碰前两球动能之和多大? (3)碰后两球动能之和多大?

然后展示这两组的运算结果。 情形1: 碰后两球速度相等为0.5m/s;碰前动能之和为2J,碰后动能之和为0.5J。 情形2:碰后木球速度0.2m/s,泥球速度0.6m/s;碰前动能之和为2J,碰后动能之和为0.56J。

师:计算表明这两种碰撞动能发生了损耗,在物理学中称之为非弹性碰撞。情形1动能损耗最大,碰撞的特征是碰后两球粘在一起具有相同的速度,这种碰撞是非弹性碰撞中系统动能损耗最大的,我们称之为完全非弹性碰撞。情形2动能有损耗但没达到最大,叫做一般碰撞。

师:碰撞分为三类,一是弹性碰撞,机械能守恒;二是一般碰撞,动能有损失;三是完全非弹性碰撞,动能损失最大。总言之,无论什么碰撞,机械能不增加。需要说明的是:1.真正的弹性碰撞,只有在分子、原子以及更小的粒子之间才会遇到。因为微观粒子相互接近时并不发生直接接触,因此微观粒子的碰撞又叫散射。

2.钢球、玻璃球、硬木球等坚硬物体间的碰撞,通常情况下动能损失很小,因此我们可以把它们当成弹性碰撞来处理。

四.归纳推广,总结碰撞规律

1、碰撞过程由于内力远大于外力,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2、碰撞过程机械能不能增加,要么不变或者要么减少

3、碰撞要符合客观实际

碰前:后面的小球1要追得上前面的小球2,要求碰后:如果两球同向:

五. 应用举例

例1.在光滑水平面上,两球沿球心连线以相等的速率相向而行,并发生碰撞,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A.若两球质量相等,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互相分开 B.若两球质量相等,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 C.若两球质量不等,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互相分开 D.若两球质量不等,碰后以某一相等速率同向而行

例2.两个小球在光滑水平面沿同一直线运动,B球在前,A球在后,已知MA=1㎏, MB=2㎏,VA=6m/s,VB=2m/s。则当A、B碰撞后,A、B两球的速度可能是: A、VA1=5m/s,VB1=2.5m/s B、VA1=2m/s,VB1=4m/s C、VA1=-4m/s,VB1=7m/s D、VA1=7m/s,VB1=1.5m/s 六.小结

本堂课,我们分析了碰撞的相关问题,知道碰撞的特点是作用时间极短,内力远大于外力且瞬间没有位移。碰撞分为三类,弹性碰撞、一般碰撞、完全非弹性碰撞,它遵循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不增加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律。

七、作业布置

八、板书设计

碰 撞

一、碰撞特点

1、作用时间极短

2、内力远大于外力

3、瞬间没有发生位移

二、碰撞分类

1、弹性碰撞: 以v0方向为正方向

(1)

(2)

(1)若m1=m2,则V1=0,V2=V0 (2)若m1>m2,则V1>0,V2>0 (3)若m10 (4)若m1»m2,则V1≈V0,V2≈2V0 (5)若m1«m2,则V1≈-V0,V2≈0

2、一般碰撞:机械能有损失

3、完全非弹性碰撞:机械能损失最大

三、碰撞的规律

1、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2、机械能不增加

3、符合客观实际

(1) 碰前:碰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以研究碰撞为主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基本的现象研究的思维过程。即为“观察实验→提出疑问→分析推理→总结规律”。先从观察生活中的碰撞总结碰撞特点,学生倍感兴趣和深有体会,能够在内心产生共鸣。后用一个经典的演示实验的分析,揭示了常见现象中的不寻常之处,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本节课的主体内容无疑是对弹性碰撞的理解,这个过程的基本步骤为“提出假设→理论推理→实验检验→总结规律”。在分析过程中,以问题为纽带,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直至最终推理得出规律。

但是,由于多媒体设备的客观问题,课堂上出现了很多意外,以致耽误了不少教学时间,导致教学内容未完成,缺少了最后一道环节,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四个方面:

推荐第7篇:高中物理教案: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教案:直线运动

【摘要】步入高中,相比初中更为紧张的学习随之而来。在此高三物理栏目的小编为您编辑了此文:高中物理教案:直线运动希望能给您的学习和教学提供帮助。

本文题目:高中物理教案:直线运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1.常用公式有以下四个: , ,

⑴以上四个公式中共有五个物理量:s、t、a、V0、Vt,这五个物理量中只有三个是独立的,可以任意选定。只要其中三个物理量确定之后,另外两个就唯一确定了。每个公式中只有其中的四个物理量,当已知某三个而要求另一个时,往往选定一个公式就可以了。如果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三个物理量对应相等,那么另外的两个物理量也一定对应相等。

⑵以上五个物理量中,除时间t外,s、V0、Vt、a均为矢量。一般以V0的方向为正方向,以t=0时刻的位移为零,这时s、Vt和a的正负就都有了确定的物理意义。

应用公式注意的三个问题

(1)注意公式的矢量性

(2)注意公式中各量相对于同一个参照物

(3)注意减速运动中设计时间问题

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几个常用的结论

①s=aT 2,即任意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相等。可以推广到sm-sn=(m-n)aT 2

② ,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某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即时速度公式(不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可以证明,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都有 。 3.初速度为零(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初速度为零,或者末速度为零,那么公式都可简化为:

, , ,

以上各式都是单项式,因此可以方便地找到各物理量间的比例关系。

4.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前1s、前2s、前3s内的位移之比为1∶4∶9∶

②第1s、第2s、第3s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③前1m、前2m、前3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 ∶

④第1m、第2m、第3m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 ∶( )∶

5、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分向上的匀减速运动和竖直向下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处理方法

1、公式法

课本介绍的公式如 等,有些题根据题目条件选择恰当的公式即可。但对匀减速运动要注意两点,一是加速度在代入公式时一定是负值,二是题目所给的时间不一定是匀减速运动的时间,要判断是否是匀减速的时间后才能用。

2、比值关系法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设T为相等的时间间隔,则有:

①T末、2T末、3T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

v1:v2:v3:vn=1:2:3::n

② T内、2T内、3T内的位移之比为:

s1:s2:s3: :sn=1:4:9::n2

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为:

sⅠ:sⅡ:sⅢ::sN=1:3:5: :(2N-1)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设s为相等的位移间隔,则有:

④前一个s、前两个s、前三个s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t1:t2:t3::tn=1: :

⑤ 第一个s、第二个s、第三个s所用的时间tⅠ、tⅡ、tⅢ tN之比为:

tⅠ:tⅡ:tⅢ ::tN =1: :

3、平均速度求解法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也等于初、末速度和的一半,即: 。求位移时可以利用:

4、图象法

5、逆向分析法

6、对称性分析法

7、间接求解法

8、变换参照系法

在运动学问题中,相对运动问题是比较难的部分,若采用变换参照系法处理此类问题,可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参照系变换的方法为把选为参照物的物理量如速度、加速度等方向移植到研究对象上,再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求解。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自由落体与竖直上抛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竖直上抛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上升阶段为匀减速运动,下落阶段为自由落体运动。它有如下特点:

(1).上升和下降(至落回原处)的两个过程互为逆运动,具有对称性。有下列结论:

①速度对称:上升和下降过程中质点经过同一位置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②时间对称:上升和下降经历的时间相等。

(2).竖直上抛运动的特征量:①上升最大高度:Sm= .②上升最大高度和从最大高度点下落到抛出点两过程所经历的时间: .

(3)处理竖直上抛运动注意往返情况。

追及与相遇问题、极值与临界问题

一、追及和相遇问题

1、追及和相遇问题的特点

追及和相遇问题是一类常见的运动学问题,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讲,相遇是指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可见,相遇的物体必然存在以下两个关系:一是相遇位置与各物体的初始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移关系。若同地出发,相遇时位移相等为空间条件。二是相遇物体的运动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若物体同时出发,运动时间相等;若甲比乙早出发t,则运动时间关系为t甲=t乙+t。要使物体相遇就必须同时满足位移关系和运动时间关系。

2、追及和相遇问题的求解方法

分析追及与相碰问题大致有两种方法即物理方法和物理方法。

首先分析各个物体的运动特点,形成清晰的运动图景;再根据相遇位置建立物体间的位移关系方程;最后根据各物体的运动特点找出运动时间的关系。

方法1:利用不等式求解。利用不等式求解,思路有二:其一是先求出在任意时刻t,两物体间的距离y=f(t),若对任何t,均存在y=f(t)0,则这两个物体永远不能相遇;若存在某个时刻t,使得y=f(t) ,则这两个物体可能相遇。其二是设在t时刻两物体相遇,然后根据几何关系列出关于t的方程f(t)=0,若方程f(t)=0无正实数解,则说明这两物体不可能相遇;若方程f(t)=0存在正实数解,则说明这两个物体可能相遇。

方法2:利用图象法求解。利用图象法求解,其思路是用位移图象求解,分别作出两个物体的位移图象,如果两个物体的位移图象相交,则说明两物体相遇。

3、解追及、追碰问题的思路

解题的基本思路是(1)根据对两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物体的运动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间关联方程(4)联立方程求解。

4、分析追及、追碰问题应注意的问题:

(1)分析追及、追碰问题时,一定要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追和被追物体的速度相等的速度相等(同向运动)是能追上、追不上、两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其中通过画草图找到两物体位移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养成画草图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对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启迪思维大有裨益。

(2)若被追及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停止。

(3)仔细审题,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巧、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一个临界条件。

二、极值问题和临界问题的求解方法。

该问题关键是找准临界点

推荐第8篇: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

二、大三,本科大

三、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

如今教师这个行业非常的吃香,大家都认为教师这个职位工资比较高,待遇也比较好,所以现在报考教师资格证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考生们在报考了教师资格证以后,要了解清楚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科目都有哪些,那么今天在这里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解一下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

一、传统的教师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以上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中的笔试科目,也是最难的部分,还有普通话,试讲(说课),体检也算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凡已有或准备取得大专学历的考生都可以报名参加考试。

取得教师资格可在本级及以下等级学校和机构任教;中职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只能在中专、技校、职高或初级职业学校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与中职校教师资格相互通用。使用假资格证者,一经查出,五年内不得申报。

二、全国教师资格改革试点考试

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2个科目(均为计算机考试)。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为《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 力》2个科目(均为计算机考试)。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分别为《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3个科目。初级中 学和高级中学的《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 学科。其他学科暂不开考。

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资格人员参加高中教师资格考试;

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高中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和教育知识与能力两科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考 试结合面试进行。考试方式 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各科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面试。笔试采用计算机考试和纸笔考试两种方式进行。面试通过结构化面试和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式进 行

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科目,小编在以上的文章中给大家讲到了,希望考生们可以好好的了解一下吧。

此文章由伯乐教师网(www.daodoc.com)整理提供。

推荐第9篇: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美术

高中美术

1、电脑设计版式

2、平面设计中的文字

3、纹样

4、书籍封面设计

5、楷书的结构

6、纪实摄影

7、摄影基础

8、水彩画

9、水粉画

10、踏歌图

11、静物摄影中的构图

12、绘画中物质与材料的表现

13、摄像的角度

14、民间木版画

推荐第10篇:教师资格证高中数学教案:向量

1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向量》出现在高中数学第一册(下)第五章第1节。本节内容是传统意义上《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数学》这门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2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1) 从“向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所反映出的“数”与“形”之间的转化,就可以看到《数学》本身的“量化”与“物化”。

(2)从建构手段角度分析,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中,可以看到“数形结合”思想。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掌握“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能利用它们解决相关的问题。

2 能力训练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类比能力,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路和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3 创新素质目标: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整合能力;《向量》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数形结合”能力。

4 个性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独立意识以及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向量概念的引入。

难点:“数”与“形”完美结合。

关键:本节课通过“数形结合”,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和变通能力。

四、教材处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先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形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 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等关系组成综合的知识体。本课时为何提出“数形结合”呢,应该说,这一处理方法正是基于此理论的体现。其次,本节课处理过程 力求达到解决如下问题: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发展?又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式,如何反映生活中客观事物之间简单 的和谐关系。

五、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十分复杂的动态性总体,是教师和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集体认识的过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又互为客体。启动学生自主性学习,启发引导学生实践数学思维的过程,自得知识,自觅规律,自悟原理,主动发展思维和能力。

六、学习方法

1、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着重掌握元认知过程。

2、使学生把独立思考与多向交流相结合。

七、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景。

1、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会遇到大小不等的量,还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带有方向的量,这些量应该如何表示呢?

2、(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引导)通过“力的图示”的回忆,分析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者之间的关系,着重考虑力的作用点对运动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影响。

设计意图:

1、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惊讶、困惑、感到棘手,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论证的过程。

2、我们知道,学习总是与一定知识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提供实际背景材料,形成假说。

1、小船以0.5m/s的速度航行,已知一条河长2000m,宽150m,问小船需经过多长时间,到达对岸?

2、到达对岸?这句话的实质意义是什么?(学生讨论,期望回答:指代不明。)

3、由此实际问题如何抽象为数学问题呢?(学生交流讨论,期望回答:要确定某些量,有时除了知道其大小外,还需要了解其方向。)

设计意图:

1、教师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思维的最邻近发展)通过问题引领,来促成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形成。

2.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方式。

(三)引导探索,寻找解决方案。

1、如何补充上面的题目呢?从已学过知识可知,必须增加“方位”要求。

2.方位的实质是什么呢?即位移的本质是什么?期望回答:大小与方向的统一。

3、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系列化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明确要领。)

设计意图: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积累了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共同完成了“数形结合”思想上的建构。

2、这一问题设计,试图让学生不“唯书”,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让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执着地追求。

3、尽可能地揭示出认知思想方法的全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经过引导,学生归纳出“数形结合”的思想——“数”与“形”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形”的外表里,蕴含着“数”的本质。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引导学生确实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教师引导:在此我们已经知道,欲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以借助于图形来解决,这就是向量的理论基础。

下面继续研究,与向量有关的一些概念,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演示进行观察。

概念1:长度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

概念2:长度等于一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概念3: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或共线)向量。(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概念4: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设计意图: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积累了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共同完成了有向线段与向量两者关系的建构。

2.这些概念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向量”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数形结合”。

3.让学生对教学思想方法,及其应情境达到较为纯熟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思维地贮存在大脑中,随时提取和应用。

(六)总结回授调整。

1.知识性内容:

例 设O是正六边形A B C D E F的中心,分别写出图中与向量O A、O B、O C相等的向量。

2.对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新素质培养的小结:

a.要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提炼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发现作为一种意识,可以解释为“探察问题的意识”;发现作为一种能力,可以解释为“找到新东西”的能力,这是培养创造力的基本途径。

b.问题的解决,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c.问题的变式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新思维活动过程中一种多维整合过程。重组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多维整合的过程,是一个高层次的知识综合过程,是对教材知 识在更高水平上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形成一个自我再生力强的开放的动态的知识系统,从而使得思维具有整体功能和创新能力。

2.设计意图:

1、知识性内容的总结,可以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2、运用数学方法创新素质的小结,能让学生更系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这是每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七)布置作业。

反馈“数形结合”的探究过程,整理知识体系,并完成习题5.1的内容。

第11篇: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英语教案

1.阅读课的教学方案

1.Teaching aims: 1.Train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2.Enable the students to realize ...3.Stimulate(激发) the students’ interest and ...2.Teaching methods: 1.Fast reading to get general idea of the text.2.Careful reading to understand the paage better.3.Teaching procedures(程序): Step1

Lead-in Use some pictures of ...to lead in the topic.Step 2

Pre-reading 1.Play a gue game: ...2.Play another gue game: ...Step 3

Predict(预测)

1.Ask the students to predict what the reading paage talks about according to the title and illustrations(插图) of paage.The teacher can give some clues by talking about the illustrations: ......Step 4

Skimming(略读)

1.Let the students skim the whole paage to get the main idea, then evaluate their predictions.During this activity, the teacher should give some guidance(指导) on reading skills.Main idea of the paage: ...2.Let the students skim the paage and divide it into different parts to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every part an the topic sentences.Part 1 (paragraph 1...) ......Step 5

Careful reading ...(问题)

Ask the students to scan the second part and complete the chart(图表)with information from the paage.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carefully and finish the following tasks: ......(设计一些问题或判断对错等)

2.听说课的教学方案:

Knowledge aims 1.To listen to and understand the listening materials.2.Students can master the following expreions: ...(一些句型) Ability aims 1.Enable students to catch and understand the listening materials.2.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get special information and take note while listening.3.Get students to learn and use the expreions of ...Emotional aim 1.Enable students to know more about ...2.Develop students’ sense of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ead-in Play a game ...1.Put students into pairs.Give them each two minutes to think of ......(游戏过程)

Step 2

Pre-listening 1.Tell students they will listen to a dialogue about ...2.Give students some directions and make them predict what the listening text is about.Step 3

While-listening 1.Tell students listen to the tape first to get the main idea and decide whether their prediction gist right or not.2.Ask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tape again.Let them listen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Show the questions on the blackboard) 3.Students exchange the information and listen to the tape a third time for checking.Let them have the correct answers.Step 4

Post-listening 1.Give 2-3 minutes to students to ask questions if they have any.2.Show students the listening text and let them read it aloud.3.Let students read aloud the questions and expreions on the blackboard: ...(之前目标里的句型) 4.Make sure they will understand and enable to use the, Then let them in Pairs discu ...5.Get some pairs to act out their dialogue in front of the cla.Step 5

Homework 1.Make sentences with the expreions in the leon.2.Surf the internet to find ou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 3.给一篇文章用来讲语法的课堂设计

Knowledge objectives To learn the use of ...(语法点) Ability objectives

To use ...(语法) correctly and properly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Emotional objectives

1.To become interested in grammar learning.2.To develop the sense of group cooperation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Get students to learn and master the new grammar item: ...(语法)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how to use ...correctly.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sion 1.Check the homework exercises.2.Let students dictate some new words and expreions.Step 2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1.Ask students to read through the paage ..., pick out the sentences where ...(语法) are, and then underline ...(语法)

2.Let students work in pairs to translate these sentences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 use of ...3.Have students observe the sentences and draw the conclusion: ...Step 3

Understanding and summarizing

1.Ask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to finish the following exercises on how ...are used.(Show the following on the screen) ...Step 4

Using structures (Show the following exercises on the screen or give out exercises papers.)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using ......1.Ask students to work in group of four.2.Give them four minutes to finish the work and ask each group to choose the best answers.3.Ask students to choose the best sentences.Step 5

Playing the game Get into groups and play the game: Step 6

Closing down by a quiz.(Show some exercises on the screen.) Let students finish them within a few minutes,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

4.写作课的教学方案

Knowledge objectives By the end of this leon the students: 1.will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n advertisement.2.will grasp some useful words and expreions to describe a good restaurant such as: ...Ability objectives 1.To grasp the use of persuasive sentences.2.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 gathering, analyzing, comparing and making conclusion.Moral objectives 1.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2.To make the students become confident.3.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cooperating with each other through discuing.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Task-based approach, cooperating approach an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sion & lead in First check the homework of last cla.Then let the students swap the homework with each other and discu in groups of 4, take notes, find out and category the impreive sentences into 5 kinds of information: ...Step 2

Discuing 1.Show students 4 pictures of ...

2.Ask 3 students to report their work, show them the pictures of ...Step 3

Pre-writing 1.Show them the sample ...2.Read the ...and think over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 encourage some students to analyze and tell their opinion.Step 4

While-writing 1.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requirements on the text.2.Ask them to write the topic sentence first, and then write at least 6 supporting sentences to ...Step 5

Post-writing Let them swap their paage with each other and recommend 3 most succeful ... Step 6

Homework

1.Polish students’ writing and write some more aspects of ...Their final work will be modified and selected, then the most succeful ones will be put up on the English Corner.2.Review the words and expreions in this unit. 5.阅读课的教学方案

Teaching aims 1.To know the meaning and usage of the following words: ...To understand some important sentences in the text and know the structure and usage of inversion.2.To master the micro-reading skills through skimming and scanning.3.To know the ability and knowledge ...and develop the ability of gett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paage and dealing with the information.Teaching methods Task-based learning; situational learning; group work learning.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1.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age, analyze the structure, and get useful information.2.To train the students of micro-reading skills such as skimming and scanning, and develop their ability of reorganizing and transferring information.Teaching proce Step 1

Pre-reading Question: Step 2

Skimming Questions ( To explain some words and structures.) Step 3

Detailed reading Step 4

Interview Step 5

Summary Step 6

Homework 1.Read and practice the dialogue after cla fluently.2.Find the useful words and expreions in the paage and do exercises on the textbook following the paage to consolidate them.

第12篇:高中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定稿]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daodoc.com

2.4 自由落体运动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3、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4、数学极限思想的进一步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问题中分析规律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学重点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及其遵从的条件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照相机曝光时间的估算 ★教学方法

1、以物理史实,导入目标――实践体验,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2、通过实例分析,强化训练,使学生学会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分析并能解决问题。★教学用具:

多媒体,牛顿管,金属片,纸片,天平,打点计时器,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刻度尺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daodoc.com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自由落体运动。

(二)进行新课

1、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活动:演示纸片与金属片的下落过程,提出问题

1、重的物体一定下落的快吗?

2、你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动手设计自己的可行方案。 点评:通过实例加以分析,结合物理史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讨论。金属片与纸片不同时落地,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使的物体下落的快慢不同。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实践自己的猜想

点评:掌握一定的历史史实,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初步养成置疑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用牛顿管演示物体在空气中和真空的下落情况。引导学生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教师总结,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并给出一个定性的说法(学生的总结可能不够准确,注意引导)

点评: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自由落体加速度

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计算其加速度,换用不同质量的重物看纸带上点子间隔有什么不同,总结得出结论,教师点评:将两条纸带对比,只要两条纸带上的点子间隔相同就说明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学生活动: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计算重力加速度,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在各个地方相同吗?

2、它的方向如何?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daodoc.com

符号:g 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方向一致)

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g=9.8m/s,粗略计算中可以取g=10m/s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中列表,尝试从表中寻找规律,这一规律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猜想,但不宜过多解释

点评:通过算g值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定值(在同一地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规律。

教师点评: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这些公式中的初速度v00,a取g就可以了。自由落体运动遵从的规律:

22vtv0at vtgt

11sv0tat2 推出:sgt2

2

23、自由落体规律的应用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练习P(47)“问题与练习”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daodoc.com

点评: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愿望,能主动与人合作,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7《做一做》让学生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必准确解答,同时强调“估算”。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办法,比较各种不同方法,并讨论其合理性及可行性。

通过课下解题并对该问题获得理性的认识。

点评:利用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数学极限思想的进一步运用。 教师点评:由于照相机的曝光时间极短,一般为1/30s或1/60s,曝光量相差10%对照片不会有明显影响,所以相机快门的速度都有比较大的误差,“傻瓜”相机更是这样。故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这种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运动的速度可以认为是不变的,可以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建议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解出其准确值,比较两种情况下的时间差异。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对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及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从静止开始的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g,学好本节可更好地认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对上节内容的有益补充。要突破此重点内容,一定要把握住一点,即自由落体运动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v0=0,a=g。我们在以前章节中所掌握的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均可使用。在使用时要注意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判断是自由落体运动之后方可代入计算。

(四)实例探究

☆自由落体运动基本概念的应用

本节的易错点是对于空间下落的物体是不是自由落体运动判断时易错。在判断时,如题目直接给出物体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或忽略空气阻力等提示语时,可将下落的物体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对于有空气阻力的问题,若空气阻力远远小于重力,可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若只是空气阻力很小,则不能认为物体就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因为虽然空气阻力很小,但可能空气阻力与重力大小差不多,故不是自由落体运动。

在空间下落的物体不一定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如:物体以 2m/s的初速度竖直下落就不是自由落体运动。由于v0≠0,不符合定义,但此运动可看为匀变速直线运动来处理。本节易忽略之处即在于做题时易忽略自由落体运动的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daodoc.com

自由落体解决,得出错误的结论。

[例1]甲物体的重力比乙物体的重力大5倍,甲从H m高处自由落下,乙从2H m高处同时自由落下.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物体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甲的速率比乙大 B.下落l s末,它们的速度相等 C.各自下落l m它们的速度相等 D.下落过程中甲的加速度比乙大

解: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因是自由下落,只受重力影响,加速度都为g,与质量无关,D选项错误。又由v=gt,知A选项错B选项正确。又由公式v=2gh可知C选项正确,故答案应选B、C。

点拨:本题中最易出现的错误是误认为质量大的物体加速度大,而质量小的物体加速度小,以致于错选为A、D两个答案。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清楚“自由下落’即为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规律的应用

[例2] 从离地面500 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取g=10m/s,求小球:

(1)经过多长时间落到地面?

(2)自开始下落计时,在

高中物理辅导网http://www.daodoc.com

所以最后1 s内的位移为

h10hh950040595m (3)落下一半时间即t=5s,其位移为

h1012gt125m 2★课余作业

书面完成课本47页“问题与练习”中

3、4题。★“问题与练习”(P47)参考答案

1、橡皮下落的快。纸团比纸片下落快许多。因为纸片的重力较小.而在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较大(相对纸片的重力),所以纸片下落慢,当把纸片捏成纸团时,空气阻力变小,所以下落就变得快一些。

2、解析:由h121gt=45m,因为实际加速度a

3、解析:由h应为 t

4、解析:分析可知有三种方法 (1)根据h122hgt,有g2(t是从开始到落到每一点的时间), 2th(t=0.4s) t2求出重力加速度,求平均值,算出发生的时间。

2(2)根据hgt,有g利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来计算,进行平均 (3)可以先算出某两点的瞬时速度,利用g ★教学后记:

vv0计算g t

第13篇: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证面试题库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证面试题库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演讲稿 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证面试题库

汇总了历年教师资格证精选面试真题(小、中、高),欢迎阅读。

一、小学美术

1.剪纸

2.欣赏课,能区分油画,国画,雕塑,照片的特点,四幅画的描绘形象,价值观的取向。

3.低年级的漫画欣赏课

4.生活日用品的联想

5.玩玩水粉画

要求:让学生了解水粉工具及特点,认识三原色以及三间色,水粉线条的粗细,水粉的厚薄特点,画纸绘或板绘。

6.低年龄段了解线条纹样。

要求:为衣服画上条纹的纹样。粗细深浅。

7.《画中画》

8.我们身边的线条

要求: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不同的线条;合理示范,不同线条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一些范画,罗冠中的春如风。

9.认识交通标志,低年级。

要求:制作头饰,步骤也要写。

10.小园艺师

11.阴刻与阳刻

12.给您提个醒,手工设计警示牌现场有道具

13.《记忆大比拼》

14.交通标识

要求:(1)认识并了解交通标志的含义。(2)设计并制作交通标志。

15.巨匠童心鉴赏齐白石画作

二、初中美术

1.我喜欢的动漫形象

2.希施金的造船林

3.《静物》,要求用静物改画的方法让学生画一副静物图。

4.达利油画:永恒的记忆

5.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6.了解纹样

7.狼牙山五壮士

8.水墨中国画

三、高中美术

1.《卡通画》

要求:试讲十分钟示范方法过程

2.近代雕塑断臂维纳斯

答辩题目: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你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是什么?

3.写实主义雕塑

2017教师资格证面试常见问题 2017教师资格证面试问题及答案 2017国考教师资格证面试题库

2017教师资格证面试注意问题大汇总 2017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教师资格证面试常见问题2017 2017幼儿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 2017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题库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1、听说你对XX很精通,不妨谈些你的看法吧?

2、外企面试三技巧

3、2014年自主招生面试自我介绍

4、招商银行面试问题2016

5、外企面试可能遇到的英语问答

6、深圳龙岗面试经历心得

7、职场女性:直觉转为决策力

8、获得面试机会技巧

9、新学期入学自我介绍

10、面试的三大玄机

阅读相关文档:如何用互联网思维找工作 互联网企业求职经验(腾讯) 互联网企业求职经验(百度) 求职故事之国企求职路 互联网企业求职经验(阿里巴巴) 我和我的教师梦 服务员的求职故事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原文及解读】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格力求职故事 90后服务员求职故事 大学生求职故事精选 大学生求职的小故事 旅社求职故事 网易求职故事 最傻前台接待员的故事 护士必读的职场故事 建材业务员的工作计划范文 怎么写一周工作总结!下周的工作计划! 经济类专业有哪些 2017全国985大学名单及排名 2017年复旦大学录取分数线 2017应用化学专业就业前景

最新最全【办公文献】【心理学】【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第14篇:教师资格证推荐图书(高中体育)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材-高中学科体育(高教版)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学习参考书系列: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适用于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讲述的是关于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知识,属于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学习参考书系列,适用于高级中学教师资格申请者。本着高效、系统、拓展等原则,精心编写,力争为教师提供一套具有参考价值的辅导书。

作者简介

陈融,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1985年获硕士学位,1998年获博士学位。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社科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主编《学校体育学》、《体育设施与管理》,参编《体育概论》等多部教材。

沈建华,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校体育研究所所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常委。主要从事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担任学校体育、中学体育教材分析、体育教学论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作为上海师范大学引进人才担任学校体育研究所所长,曾主持过国家及上海市重点课题多项。

目录

模块一 体育学科知识与能力

考试目标

内容详解

第一章 运动人体科学知识

第一节 运动解剖学知识

第二节 运动生理学知识

第三节 体育保健学知识

第四节 运动生物化学知识

第二章 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

第一节 体育概论知识

第二节 学校体育学知识

第三节 运动训练学知识

第三章 体育运动项目知识

第一节 体育运动项目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体育运动项目竞赛的组织与裁判法

第三节 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与练习方法

第四节 体育运动项目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

模块自测

模块二 体育教学设计

考试目标

内容详解

第一章《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简释

第一节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第二节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

第三节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

第四节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标准

第二章 高中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

第一节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内容分析

第二节 高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第三节 高中学生体育选项安排

第三章 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 体育教学资源概述

第二节 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节 场地器材的开发与利用

第四章 高中体育教学设计

第一节 体育教学设计概述

第二节 体育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第三节 高中体育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节 高中体育课教案设计

模块自测

模块三 体育教学实施

考试目标

内容详解

第一章 高中体育课组织教学

第一节 体育课组织教学的阶段特征

第二节 高中体育课教学的组织形式

第三节 体育课教学环境的创设

第四节 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安排与调控

第二章 高中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

第一节 体育教学方法概述

第二节 体育知识类教材教学方法的运用

第三节 运动技能类教材教学方法的运用

第四节 发展体能类教材教学方法的运用

第三章 高中体育课学生学习指导

第一节 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

第二节 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指导

第三节 新型学习方式的指导

模块自测

模块四 体育教学评价

考试目标

内容详解

第一章 体育教学评价概述

第一节 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与构成要因

第二节 体育教学评价的类型

第二章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

第一节 体育学习评价概述

第二节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

第三节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实施

第三章 体育教师教学评价

第一节 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简述

第二节 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方法

第三节 体育教师教学反思

模块自测

第15篇:高中音乐教师资格证说课稿2

《黄河大合唱》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十六单元第二十九节《黄河大合唱》。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课题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十六单元第二十九节,所教的内容为冼星海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二、说教学目标:

以音乐课程标准的定位为依据,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聆听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感受,体验其丰富的音乐情绪,进而认识这部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通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合唱,并知道大合唱中常用的演唱 形式都有哪些?对《黄河大合唱》中各乐章进行分析。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时间关系在课堂中重点听三个乐章,《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引导学生欣赏分析《黄河大合唱》情感发展、及演唱形式。

四、说学法

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集体演唱小组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思考、来提高认识,获得知识。

五、说教法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对比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掌握知识。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视、听结合起来,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六、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先让学生视听一小段音乐,然后问题式引入新课。

(二)出示课题:《黄河大合唱》

1让学生交谈自己所了解的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和代表作品等。

2教师小节之后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作品创作故事》来详细了解作品产生过程。

3教师提出问题,这部作品共分几个乐章?大家最想听第几乐章?

(三) 新课讲授

1分段欣赏

(1)视听《欣赏《河边对口曲》

(2)欣赏《黄河船夫曲》

(3)欣赏《保卫黄河》

2“大合唱”的概念

欣赏结束后,以这部作品为例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归纳什么是大合唱。

七、总结

在进行《黄河大合唱》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查找了许多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历史及文化精神方面的资料,在课前交流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教与学双向交流互动,针对学生的实际,我加以因势利导,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交往”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良好的交往与合作,营造平等、民主、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

《非洲歌舞音乐》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第五单元《亚非音乐神韵》中的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大纲

我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是《非洲音乐》,高中音乐新课标中指出,高中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其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音乐教学中应有机地融入人文化元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理解和追求。本课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的独特魄力,更为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竖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拓展学生的音乐鉴赏的视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感知和欣赏音乐能力的目的。

二、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五单元《亚非音乐神韵》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教材和教参所提供的教学内容与参考资料较多,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设计。因为学生对黑非洲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知识了解的比较少。要在一堂课内对非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表现形式、演奏乐器等有全面、准确的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设计了以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鼓乐风格、宗教色彩三大部分内容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课堂中选择了三首有代表性的曲目,并尽可能采用音像资料。内容的设计涉及了鉴赏、体验、表现、创作、探究等教学领域,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和体验音乐。

三、说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非洲音乐的概况,体验非洲音乐中复杂多变的节奏特点,并了解鼓在非洲音乐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欣赏和体验,理解非洲音乐文化独特的魄力及神秘的宗教色彩,理解非洲音乐文化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态度理解世界多元化音乐。

四、说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

五、说教法与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共包括了:听辨导入,欣赏与探讨,创编与表演,拓展与延

伸四个部分组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尽可能的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课堂教学中的欣赏部分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音乐画面,营造音乐情境,使学生能通过更具体的音乐形象准确的感受和理解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知识内容的学习方法,采用师生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深入知识主题,避免枯燥的音乐知识的灌输和讲解。在本课的非洲音乐情境的创编与表演环节,把课堂的中心与重心再一次让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心目中所理解的非洲音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音乐《绿色的非洲》片段

2、讨 论:(1)、这段音乐最打动你的是什么?(2)、谈一谈:心目中的非洲音乐。

二、走进非洲音乐

(一)、非洲音乐---鼓

1、欣赏非洲歌舞音乐《非洲赞歌》片段

(1)、讨论: 这段音乐中最主要的伴奏乐器中什么?

(2)、认识非洲鼓:课件一:展示各种非洲鼓,了解非洲鼓的丰富的形状特点。

三、拓展与研究

在非洲音乐与世界音乐的拓展学习部分,学生通过欣赏、思考与讨论,理解每一种民族音乐都是世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音乐也是如此。从而使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共享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七、课堂总结:

非洲音乐是最朴实无华,最真纯的音乐,其丰富多彩和变化多端的节奏,是世界音乐的宝贵资源,人们常说,非洲是节奏的故乡,非洲音乐的节奏带给世界音乐许多灵感。让我们在非洲鼓精彩的表演中结束我们课堂中对非洲音乐的探索。!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对祖国河山的礼赞》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中第十单元第十九节《对租国河山的礼赞》。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第十单元第十九节《对租国河山的礼赞》,教材所选用的作品是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四首交响诗《捷克的原野和森槔》、交响诗《芬兰颂》,这两部作品都是民族乐派典型的代表作品,由于课时限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鉴赏《捷克的原野和森林》为主,教学活动围绕“民族”二字,帮助学生从题材内容方面、音乐风格方面了解民族乐派的基本特征。

二、说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自学教材上所提供的资料,对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和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2通过对《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分段主题欣赏及演唱,能够从节奏、旋律、音色、调式方面说出每段主题音乐的特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难点:把握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

重点:从调式、结构,旋律、节奏方面分析《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的音乐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归纳后对所学习作品和作者有所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导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欣赏《沃尔塔瓦河》主题音乐,阅读书上128页、131页的文字。

(2)下面我们就对《捷克的原野和森林》这首交响诗来逐段地分析.

①欣赏《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引子一,回答:旋律的行进有何特点?用什么乐器奏的?作者用这样的音乐表现手法描绘出捷克什么样的风景?

②欣赏《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引子二,回答: 引子二与引子一对比音乐表现有何不同?

③欣赏主题一,回答:音乐的声部行进有何特点?具有主调音乐还是复调音乐特点?

④看谱学唱主题二,再聆听主题二的三次演奏:回答:每一次音乐都发生怎样的变化?

⑤欣赏主题三,回答:与主题

一、主题二对比音乐在哪方面更有特色?

(3)完整欣赏《捷克的原野和森林》,在欣赏过程中再一次感受音乐的民族风格特点.讨论并说出:民族乐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从题材内容、音乐风格方面来论证。

六、教师小结

民族的音乐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音乐,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会用鲜明的民族风格把它发扬光大,并影响着后人的民族意识,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这个课题来欣赏.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16篇: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

1、齐白石所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视觉形象特征是( )B.意象

似与不似,是中国艺术的一条美学原则,尤其是绘画作品,意思是说绘画作品不能不逼真,画什么东西不像什么东西是对观者的欺骗。但又不能拘泥于物象外在的形象,而应该抓住物象特有的内在本质,发挥艺术想象,或突出或夸张,融入作者的情趣思考,体现不同于其他形象的独有特点。齐白石的观点符合意象艺术的表达。

2、汉代书法最有代表性的书体是( )。B.隶书 [解析]在汉代,篆、隶、草三种字体都在应用,其中隶书是汉代书法中最有代表性的书体,有“蚕头燕尾”之称。

3、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的画家是( )。A.顾恺之 [解析]东晋顾恺之明确提出“以形写神”,并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指眼睛。整句话的大意是画好人物,关键在于画好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故讲究要传神。

4、下列选项中,最能代表唐代工艺品成就的是( )。C.三彩俑 [解析]唐三彩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5、下列选项中,表现风俗题材的作品是( )。C.李嵩的《货郎图》 [解析]《货郎图》是一幅人物风俗画卷,画面上货郎肩挑杂货担,不堪重负地弯着腰,欢呼雀跃的儿童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学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6、关于老彼得·勃鲁盖尔,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擅长描绘农民生活的“风俗画”大师 [解析]老彼得·勃鲁盖尔是16世纪尼德兰绘画中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画家,他擅长描绘农民生活。擅长外光写生是19世纪印象派的特点。

7、下列选项中,搭配正确的是( )。D.库尔贝——现实主义画家[解析]蒙克是表现主义画家,达维特(又译大卫)是新古典主义画家,梵·高是后印象派画家。

8、安格尔作品《大宫女》的艺术风格属于( )。A.新古典主义[解析]安格尔是19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大宫女》是其代表作之一。

9、如图1,与该作品的作者同属于一个流派的艺术家是( )。 B.安迪·沃霍尔

该图是被美术史公认的第一件波普艺术品《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是由英国画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创作的拼贴画。安迪·沃霍尔是波普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

10、下列选项中,常用于表现律动感的构图方式是( )。C.S形构图

“s”形构图是指物体以“s”的形状从前景向中景和后景延伸,画面构成纵深方向的空间关系的律动感。这种构图特点是画面比较生动,富有空间感。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现代艺术设计三大构成的是( )D.材料构成[解析]现代艺术设计三大构成是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

12、下列选项中,属于传统坦培拉绘画技法主要材料的是( )C.鸡蛋液[解析]坦培拉又被称为“蛋彩画”,是用鸡蛋液调和颜料来进行作画的一种绘画方法。

13、《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倡的对待“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是( )。 文档来源:@公考申论王维刚 @中大教师御姐阳阳@准题库app 中图教育 B.尊重 [解析]《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理念中的第二条是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14、《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建议在每一模块中,相关的美术鉴

赏内容不应少于该模块学习总课时的百分比是( )。D.20% [解析]《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第二条明确指出:“美术鉴赏的内容应不少于该模块学习总课时的20%。”

15、下列选项中,《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未提及的是( )。A.专业性 [解析]《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理念的第一条中提到“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发展的需求”,未包含专业性。

16、《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美术鉴赏方法和程序是( )。D.描述一分析一解释一评价 [解析]《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中的美术鉴赏的成就标准的第二条是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

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17、周老师在美术课后,经常撰写教学案例、日志、反思记录等用以研究教学。这些研究的呈现方式属于( )。D.教育叙事 [解析]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所以该老师美术课程之后撰写案例、日记等属于教育叙事研究。

18、美术课程要素的来源以及实施条件是( )。B.美术课程资源 [解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19、魏老师在上《走进抽象艺术》一课时,播放了一首贝多芬的乐曲,让学生感受音乐表达的抽象性。这种教学安排主要的作用是( )。A.用音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艺术 [解析]教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表达的抽象性理解绘画中的抽象。这样安排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营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美术课愉悦性,更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音乐去理解绘画的抽象性。

20、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小小世界——微距摄影我来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是( )。C.掌握微距摄影的对焦方法 [解析]《小小世界——微距摄影我来拍》,从课题可以认识到本课应该学习的是摄影的微距,由此排除A和B。而D选项所说的是从欣赏微距作品的角度说明,不能成为本课学习知识目标。C选项是掌握微距的对焦方法.为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21、在学习了请柬的基本知识之后,适合作为《请柬的设计与制作》一课教学难点的是( )。B.请柬的创意 [解析]A、C、D选项属于第一课时中学习的请柬的基础知识,第二课时中应该让学生突破的难点在于请柬的创意。

22、李老师上《现代山水画》一课时,把课堂虚拟为拍卖现场,由学生选择优秀的作业进行拍卖,该教学方法是( )。C.角色扮演法 [解析]李老师是以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同学们在一种虚拟的场景中模拟了拍卖的活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3、张老师在《有“想法”的现代媒体艺术》一课教学时,请学生对具有实验性质的媒体艺术进行辩论。对该教学活动较为合适的评价是( )。D.有助于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解析]高中现代媒体艺术本来是一种新兴视觉艺术形式。《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的内容标准中的现代新媒体艺术的成就标准中指出:“理解现代媒体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其运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表达和展示之中”。依据新课标,老师所采取的对实验性的媒体艺术进行辩论有助于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可以培养批判思维能力。

24、下列选项中,属于高中美术“工艺”模块教学内容的是( )。A.神奇的蜡染 [解析]B、C、D选项属于“设计”模块内容。工艺内容由印染、编织、刺绣、陶艺、装饰画等门类构成。

25、下列不适合作为“绘画·雕塑”系列学习评价标准的是( )。C.进行专业美术批评写作 [解析]《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中的绘画和雕塑模块的成就标准中明确指出:“积极参与绘画或雕塑造型活动;恰当地使用绘画或雕塑的术语;灵活地运用材料;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处理一个绘画或雕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问题。”不包含“进行专业美术批评写作”。

26、下列选项中,属于量化评价方式的是( )。A.分数 [解析]定量评价采用定量计算方法,常用的数量化方法有百分数、分数法、指数法等,A选项属于数字量化的评价方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简述达利的艺术特征。[答案][解析](1)达利是西班牙画家,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有《记忆的永恒》《内战的预感》等。(2)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他的绘画追求极度的无条理性,将自己内心世界的荒诞、怪异加入或替代外在的客观世界,运用分解、综合、重叠和交错的方式来反映潜意识的过程。(3)达利的绘画表现的像是离奇的梦境.创造了一种引起幻觉的真实感,令观众看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体验一下精神病人式的对现实世界秩序的解脱.这也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真正的魅力所在。

列出三种以上美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处理教材内容的方法。[答案] (1)美术教师需要钻研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的材料,是学生在学习中接受知识信息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源泉。但是.我们不能把教材当成唯一的教学材料。(2)新教师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知识经验,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很多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那我们就有必要把它们相互整合起来。(3)设计创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4)拓展延伸。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范例,其中蕴涵了教学的基本思路,弹性很大。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绝不能生搬硬套教材,而应该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再加以探索.依靠教学智慧对教材进行适当拓展。

在高中美术绘画模块《水彩风景写生》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你认为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答案] (1)有效的课前准备分析学情并且深入研读教材,确定《水彩风景写生》一课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学习水彩风景画写生的步骤以及水彩画的技法;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确定重难点;设置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如示范法、练习法等;有效的教学准备是一堂课的基础。所以本课需要教师与学生准备水彩画的基本学具。(2)有效的课堂组织确定《水彩风景写生》的教学环节,基本的教学环节:水彩风景画的欣赏一认识水彩风景画的特点一教师示范水彩风景画的基本步骤一学生进行风景写生一展示评价。要根据本课重点合理地分配时间与活动设置。 简述美术课堂学习“表现性评价”的方式。[答案]在美术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是指观察及评定学生在美术学习环境中所表现的行为及学习结果的评价。(1)可采用咨询、观察、记录、访谈、录像、录音、摄影等方式收集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客观行为的信息。(2)通过学生美术作业、专题设计、作品集、自我评价等收集学生美术学习结果的信息。(3)收集学生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信息。对学生在参与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案例:陶老师准备上摄影创作课,却苦于没有足够的摄影器材供学生使用。于是。他改上摄影鉴赏课。在教学中,讲解了布列松等大师的摄影作品及其艺术风格。有些同学

听课后跃跃欲试.也想实践操作。然而陶老师告诉学生,大师的艺术不是可以轻易模仿的。而且需要专业的摄影器材,目前我们学校还不具备这样的条 件……问题:对陶老师教学活动的优、缺点进行评析(12分),并谈一谈如何在条件欠缺的学校开展相关内容的教学(8分)。[解析]优点:陶老师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将摄影创作课改为鉴赏课.并且在鉴赏过程中讲解了摄影艺术家的作品及其风格,这体现了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拓宽美术视野.尊重多元文化”的理念。另外,通过该课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缺点:(1)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而陶老师却因器材欠缺,未达成这一教学目的。(2)课程标准理念中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而陶老师在学生想动手实践的时候却以“大师的艺术是不可以轻易模仿的”为由拒绝了学生的请求.这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会使得学生丧失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在资源欠缺的情况下可由以下三种方式进行解决:(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摄影实践的创作.这样在摄影器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保证学生很好地进行操作.并且也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2)课前准备需加强,可让有条件的学生自带摄影器材,并且在教学中也要进行合理地分组。保证每个学生可以进行操作.(3)在学生积极性很高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其他的活动,如教学生制作取景框,并且进行取景的活动。这样在学生动手实践的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摄影取景知识的认识.

案例:郝老师在上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国民间美术》时,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收集、欣赏、评述作品,并提出评价要求:①评价方式:以小组自评为主,互评为辅,教师点评。②评价内容:组员是否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完成作业;学生是否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问题:对郝老师“评价要求”的优、缺点进行评析(15分),并提出改进建议(5分)。[解析]优点:(1)郝老师的评价要求能够体现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小组自评、互评及老师点评的活动来评价作品,能够引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的能力。(2)能够体现重视对新型教学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在评价作品的时候不仅能够注重对美术作品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而且能够分组进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缺点:(1)未能将体验、实践结合到欣赏课程中,使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体验不足。(2)没有教学生注重美术术语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没有能够在评价中运用美术术语。(3)没有给学生创设学习鉴赏的情境。不能够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有深入的感受。 建议:(1)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评价要求中加入动手的环节.让学生对自己所评价的作品有全面的了解和感受,这样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2)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和运用。郝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评价作品的过程中,运用美术术语思考、交流、讨论,加深对美术术语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3)美术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可以在评价要求中加入各种评价的方式,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来评价作品,加深学生对文化、历史以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请按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要求:(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解析]【参考设计】【课题】火与土的艺术——陶艺成型工艺【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陶艺在造型方面的特点以及陶艺成型的方法,并运用泥条盘筑

成型的方法进行创作。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观察等方法了解陶艺艺术的特点,并通过实践练习掌握泥条盘筑成型的方法,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对陶艺的浓厚兴趣,热爱传统的优秀陶艺文化.尊重多元文化。【教学重点】泥条盘筑成型方法。【教学难点】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创作一件陶艺作品。【教学方法】讨论法、示范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陶艺用具、陶艺作品。【教学过程】活动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凤凰卫视关于中国陶艺在巴黎展出的新闻,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看完这则新闻,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欧洲人了解中国是从陶瓷器开始的,所以中国的英文名字是China。陶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让我们共同粗略地领略一下我国传统的陶艺作品。引入课题《陶艺成型工艺》活动二:仔细观察,感知陶艺1.教师讲授陶艺概念:陶艺是运用陶瓷材料和工艺进行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是一门以手工成型为主的造型艺术。

2.教师展示陶艺作品——陶器与瓷器.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分析,并提出问题。提问:这两件陶艺作品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总结:陶艺分为瓷器与陶器,材料有所不同。活动三:交流探讨,认识成型工艺教师展示《生命》,并且引导学生观察,小组讨论问题:提问:这件陶艺作品在造型上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学生交流探讨,教师总结:这是一件泥条成型的陶艺作品,器物上部保留了泥条的痕迹,自由向上的动感与圆滑的底部形成对比。3.教师展示柳条、草绳编织物并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思考问题。提问:泥条盘筑和柳条、草绳编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泥条盘筑是依次进行盘筑。而草绳、柳条编织物需要进行交错编织。活动四:教师示范,学生体验1.简单介绍泥条盘筑成型的原理:通过泥条的排列、围绕成为一定的空间,从而形成器形。2.布置学生活动:画出一件笔筒或者花瓶的简易设计稿。3.教师边示范,学生边操作。(1)将湿泥块揉成团。(2)去除少量陶泥,搓成食指粗细、30厘米长短的泥条。(3)制作圆形的底。(4)围绕器底进行环绕盘筑,同时在泥条之间刷上一层泥浆并施加一定的力量,使泥条粘结牢固。(5)将缝隙抹平。活动五:实践展评,小结作业1.学生自愿展示作品。并且从造型、泥条成型、方法运用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师评。2.多媒体展示陶艺作品.教师引导学生观赏并总结陶艺的特点以及泥条盘筑成型的步骤。3.课后作业:课后参观陶艺工作室,思考成型方法还有哪些?

第17篇: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

教案 一.1.2.教材分析: 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本课的内容及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本课在教材中共占两个页码,在版面安排上形成一个对称蝴蝶页。内容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为课程内容部分,下部分主要为参考素材部分,也是课程内容的一个步骤。课程内容部分可以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半部分是两幅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和本课的简单提示,主要起引导作用;右半部分介绍了运用电脑图像处理软件创作“山水画”的基本步骤和几种变化形式。创作“山水画”所参照的就是沈周的《庐山高》。

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的课程,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学段的阶段目标设课。

本课希望学生能在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和形式美认识、理解并有一定体会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适当的电脑美术技巧,选择并利用适当的图片素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作出一幅“山水画”作品。本课其实是给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利用电脑图像处理软件中的“滤镜”功能提供一个平台,其目的在于借助电脑美术可以对多种多样的素材进行随心所欲的造型和色彩处理的功能,将自己在前面课程所学的内容结合现代化的创作手段进行综合的处理,全面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同时认识和理解传统绘画的独特创作方法结合电脑美术的特点所带来的新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

本课希望学生能在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和形式美认识、理解并有一定体会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适当的电脑美术技巧,选择并利用适当的图片素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一副“山水画”

作品。其目的在于借助电脑美术可以对多种多样的素材进行随心所欲的造型和色彩处理的功能,将自己在前面课程所学的内容结合现代化的创作手段进行综合处理,全面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

3.教学思想方法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收集和选择适当的图片素材。②学会运用电脑图像处理软件中的“滤镜”功能美术技巧,选择并利用适当的图片素材,创作出一幅“山水画”作品

2.能力目标: 学生能在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和形式美认识、理解并有一定体会的基础上, 认识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可以对多种多样的素材进行随心所欲的造型和色彩处理的功能,将自己在前面课程所学的内容结合现代化的创作手段进行综合的处理,全面提高自己的美术素 养,同时认识和理解传统绘画的独特创作方法,及对意境和形式美的运用,结合电脑美术的特点所带来的新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

4.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成就及有关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

巩固对中国传统绘画美的认识和理解,锻炼和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上,运用电脑图像处理功能进行创作。

(2)难点:如何在选择素材和创作中,融入自己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如何将“滤镜”功能进行合理组合使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演示法、比较法等………..、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photoshop软件 五.学具准备

提前向学生布置作业:结合自己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寻找图片素材,进行创作构思。 六.教学过程

㈠组织教学。

1、展示学生课前收集的素材。

2、筛选图片(对已选素材进行汇总,特别需要结合自己对意境和形式美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进行色彩、造型方面调整)

㈡导入新课 教室里响着古琴曲

在悠扬的古琴声中,让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用电脑画山水画》.国画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一提起国画,人们就立刻会想起独有情趣的花鸟小品,或是细致典雅的工笔画,或是气势磅礴的写意山水画.通过同学们下去对山水画资料的查找,相信同学们对中国传统绘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一下.

第18篇:高中美术考教师资格证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要分析马王堆T字形帛画。

马王堆T字形帛画属两汉时期作品。帛画全长2m,画面结构分上中下三段。上段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像,象征天上境界;中段绘墓主人出行、宴请等人间生活;下段绘有神怪、龙蛇等地下的生物。其主题是引魂升天。墓主形象或正侧面或3/4的半侧面,形貌服饰刻画的惟妙惟肖。构图上通过穿壁的蛟龙,将人间、地下连为一体,又通过昂扬的龙首,构成升天的气氛,将画面三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线条刚劲均匀,设色沉着雅致。

2、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价值体现。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相衔接,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是高一层次的美术课程。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下列价值:(1)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2)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3)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4)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5)拓宽发展空间,助益人生规划。

3、简述实施高中美术课程评价时对三维目标的把握。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每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个人价值角度对三维目标做出选择,为了提高教学目标把握的自觉性,可从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对三维目标加以认识。一是知识与技能维度对应于评价的目标取向;而是过程与方法维度对应于评价的过程取向;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对应于评价的主体取向,从而实现对三维目标的全面把握并做到评价主体优先。

4、美术课教学评价应遵循

第19篇:下半年云南大理教师资格证面试如何写好一篇物理教案

dali.offcn.com

2018下半年云南大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流程7步走!

2018年下半年年大理教师资格证面试即将到来,为了帮助各位考试顺利拿证,大理中公教育特为大家带来了大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热点,需要可以帮助到各位,并预祝各位考试顺利拿证!

中公教师网各位考生精心准备了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流程7步走,相信看完后各位考生会对教师资格面试有了全面的了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面试考试程序】

(一)候考:考生持面试准考证、身份证,按时到达考点,进入候考室候考。考生可提前了解面试礼仪,并想好面试中如何进行自我介绍。

教师资格面试不可不知的“教师礼仪” 教师资格面试“自我介绍”技巧提升及范文

(二)抽题:根据考点安排,登陆“面试测评软件系统”,计算机从题库中抽取一组试题,考生任选其中一道试题,系统打印备课纸及试题清单。试讲教案如下:

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各学科“试讲”备课纸

(三)备课:考生持备课纸、试题清单进入备课室,撰写教案(或演示活动方案),备课20分钟。

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各学科“教案” 教师资格面试备课及教案写作技巧

更多教师招聘考试信息关注大理中公教育信息网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和资料

第20篇:教师资格证

山东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时间提醒 作者:admin3来源:教师资源网

为了帮助有志于教师职业的考生能够顺利的成就梦想,我们针对一些比较常见的山东教师资格考试报考的相关问题总结如下,旨在给奋斗在2012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资料的考生提供帮助。

一、报名地点、时间、证件:

报名时间:预计在2012年2月中旬—3月初报名

考试时间:5月考试。点击查看>>2011年山东省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公告

报考地点:考生可以到户籍所在地或者工作所在或者在校生可以到学校所在地的各区、县教委(教育局)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

证件:往届毕业生需要身份证、毕业证。应届毕业生(大2,3,4)需要学生证和身份证的。如果没有普通话证书需要加测普通话考试的。

二、报考条件

报考范围:报考人员须是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具备中国公民身份,符合《教师法》规定相应学历的人员,包括各级各类学校已取得教师资格拟申请其他种类教师资格的人员。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也可报名参加考试。

学历条件: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必须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认定小学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其它中专学历不能认定。认定初中教师资格必须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认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必须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认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必须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于助级职称或者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免考条件:参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并取得《合格证》是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中的一个必备的重要环节,但符合教师资格认定特许条件的人员,即普通院校师范类毕业生修学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成绩合格的,“两课”考试可免。学习期间缺少教育学或心理学合格成绩的普通院校师范类毕业生,仍须参加“两课”考试并取得《合格证》。 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办法

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和《山东省实施〈教师资格条例〉细则》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报名

申请人持本人身份证到工作单位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办理报考手续,填写《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报名登记表》,交纳本人近期免冠正面同底一寸照片四张。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报名结束后一周内将报名结果及包含考号、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层次名称的数据库软盘(数据库结构文件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定),上报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总后,根据报考的考生数量编排考场,确定考点,核发《准考证》,并将安排情况、汇总的报名数据软盘报省教育行政部门。

二、准考证编号

准考证号码共11位,

1、2位为报考年度末两位,

3、

4、5位为市、县(区)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代码后三位,第6位为人员类别码(1为国办学校在职教师,2为民办学校教师,3为应届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4为其他社会人员),第7位为资格类别码(1为幼儿园教师资格,2为小学教师资格,3为初级中学教师资格,4为高级中学教师资格,5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6为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7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最后4位为报名顺序码。

三、考试范围

申请认定幼儿园、小学教师资格,采用现行中师教育学、心理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小学教育学教程》、《小学心理学教程》),不超过中师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申请认定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教育学采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写的《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年版),心理学采用叶奕乾主编的《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不超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

四、考试形式

全省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考试采取闭卷、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00分。

五、考试命题

试题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命制。

六、考试组织

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其辖区内的考务工作,具体考务工作参照成人高考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阅卷

考试试卷全省集中评阅,由省教育行政部门指定有关高等学校承担。

考试科目全部及格(满60分)的由市教育行政部门核发《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合格证》;本次考试不及格的科目,可以在下一年度补考;经补考仍不及格的,应当重新参加考试;考试有作弊行为的,成绩作废,并且3年内不得报考。

《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合格证》有效期5年,5年内没有取得教师资格的,应重新参加考试。

各市要严格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加强考试工作的领导,严肃考风考纪,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考试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违反规章制度者,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综合素质》(小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1.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

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的文件精神。

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

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文化素养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

了解一定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

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

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

(五)基本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3.信息处理能力

具有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

具有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

具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存储和应用的能力。

具有运用教育测量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具有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

4.写作能力

掌握文体知识,能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

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

具有布局谋篇,有效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三、试卷结构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小明在课堂上突然大叫,有的同学也跟着起哄。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

A.马上制止,让小明站到讲台边

B.不予理睬,继续课堂教学

C.稍作停顿,批评训斥学生

D.幽默化解,缓和课堂气氛

(2)“五岳”是我国的五大名山,下列不属于“五岳”的一项是

A.泰山 B.华山 C.黄山 D.衡山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论语·为政》)

【注释】①罔:迷惑、糊涂。②殆:疑惑、危险。

(3)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孔子看来,学和思二者不能偏废,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B.孔子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

C.光学习不思考会越学越危险,光思考不学习会越来越糊涂。

D.孔子学与思相结合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2.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王林在学校因同学给他起外号,将同学的鼻子打出了血。班主任徐老师给王林的爸爸打电话,让他下午到学校来。放学时,王林的爸爸刚来到校门口,等在那里的徐老师当着众人的面,第一句话就是:“这么点儿大的孩子都管不好,还用我教你吗?”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角度,对徐老师的做法进行评价。

3.写作题

请以“我为什么要当教师”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

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3.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4.了解小学生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

5.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7.能够根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8.能够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三)班级管理

1.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2.了解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3.了解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4.了解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知识。

5.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6.掌握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7.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

8.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四)学科知识

1.了解小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学科发展的重大事件。

2.了解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掌握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领域所涵盖的核心知识及其关联。

4.能够针对小学生综合学习的要求,适当整合小学有关学科内容,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五)教学设计

1.了解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据和步骤。

2.了解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基本认知特点;

4.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5.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

6.掌握小学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和要求。

7.能够依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

(六)教学实施

1.了解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2.了解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基本方法。

3.了解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

4.了解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和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5.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和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七)教学评价

1.了解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

2.了解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以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3.能够针对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恰当评价。

三、试卷结构

(注:可根据当前小学教师培养和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的具体情况,在材料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中分别设置语文、数学等科目的选考内容,考生可任意选择一个科目作答)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D.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2)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复习、做练习等活动,对照新内容,发现新问题,明确学习任务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称之为

A.直接导入 B.练习导入 C.事例导入 D.温故导入

2.简答题

(1)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3.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有一位班主任在介绍班风建设经验时谈到:“在我们学校,校长要求班主任在教室‘盯班’,及时了解班级情况,适时处理突发事件。只要学生出教室门、宿舍门都要排队,班主任都要在场。同时还制定了‘班主任十到位制度’:学生上课要到;课前打了预备铃要到;学生听广播要到;学生做眼保健操要到;学生上室外课要到;学生去宿舍要到;学生去餐厅吃饭要到;学生生病要到;学生看电视时要到;学生打扫卫生时要到。这一制度的施行,使班风、班纪大为好转。” 可是,有的教师却对这种做法提出异议。

问题:

请运用小学班级管理的有关理论分析“班主任十到位制度”。

(2)请在下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师在教学“相同位数的数”大小比较方法时,请同学比较3215和2145的大小。有位小女孩站起来说:“3215大于2145,因为3215的最高位是千位,有3千,2145的最高位也是千位,是2千,3千比2千多。”

(教师预设:“相同位数的数”比较大小时应从最高位开始)

一个小男孩高声喊了起来:“你比较的两个数千位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样了怎么办呢?”

(教师预设:该问题是“相同位数的数”大小比较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示意女孩对男孩的提问进行回答。小女孩有点急了,马上答道:“如果千位是一样的,我就比较百位”。“百位也一样了呢?”小男孩继续追问。“百位也一样的话,我就比较十位;十位也一样的话,我就再比较个位。”小女孩一口气把男孩没有问的问题也回答了出来。话音一落,全班同学都为小女孩的精彩回答和小男孩穷追不舍的问题意识鼓掌喝彩!

材料二:一位初任教师在进行《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要求学生归纳课文中描写猎人猎熊果敢的词句,但是,有一名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归纳,反而说猎人很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猎熊行为是违法的。

原本课文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始料未及的。这位教师并没有因为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而气恼或回避,而是因势利导,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

材料三:(具体学科教学片断或案例描述略)

问题:

请结合所选择的材料谈谈你对小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及其关系的理解。

4.教学设计题

材料一:“周长的认识”(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二: “汉语拼音·认识汉字”(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三:(具体学科及其教学内容略)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大纲(试行)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试行) (面试部分)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教育部考试中心

二零一一年七月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一、测试性质

面试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笔试合格者,参加面试。

二、测试目标

面试主要考察申请教师资格人员应具备的新教师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

1.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

2.仪表仪态得体,有一定的表达、交流、沟通能力。

3.能够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节规范,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测试内容与要求

(一)职业道德

1.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从教愿望,对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认知,能清楚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职责。

2.关爱学生,具备从事教师职业应有的责任心。

(二)心理素质

1.乐观开朗,积极上进,有自信心。

2.具有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不偏激,不固执。

3.能够冷静地处理问题,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三)仪表仪态

1.行为举止自然大方,有亲和力。

2.衣饰得体,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

(四)言语表达

1.教学语言规范,口齿清楚,语速适宜。

2.表达准确、简洁、流畅,语言具有感染力。

3.善于倾听,并能做出恰当的回应。

(五)思维品质

1.思维严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2.能正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抓住要点,并作出及时反应。

3.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有独到之处。

(六)教学设计

1.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处理教学材料,确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

2.能够基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合理设计教师活动。

3.学生活动设计有效,能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

(七)教学实施

1.教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节奏。

2.知识讲授准确,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3.能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学科教学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能根据教学需要运用教具、学具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5.板书工整规范、布局合理。

(八)教学评价

1.能够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反馈。

2.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四、测试方法

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抽题备课、试讲、答辩等方式进行。

考生按照有关规定随机抽取备课题目,进行试讲,回答考官提问。考官根据考生面试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分。

五、试题示例

例一:《荷花》试讲教学设计 荷花

作者:叶圣陶

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要求:

(1)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2)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

(3)试讲时要体现师生互动。

例二:“分一分”试讲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认识分数》)

要求:

(1)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2)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

(3)试讲时要体现师生互动。

目前只有湖北省和浙江省采用新版考试大纲

实行统考之后,难度明显增大,与此前一般只考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不同,考试实行机考、笔试和面试相结合,考试科目增加,考试范围和内容更广,考试难度大大增加。这意味着,获得教师资格的难度将有所增加。这也体现了教育部门通过抓教师资格门槛,把好“入口关”,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用意。

对应教师资格的全国统考,我国还将建立教师资格定期登记制度。所有教师都要接受每5年一次的定期注册考核,对每名教师这5年内的方方面面进行评审。考核内容包括师德、业务考核及教学工作量考核等。 如何报考教师资格证

报名时间你可以咨询当地教育部门

1、应届毕业生申请

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向就读学校或拟受聘学校所在地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提出申请。由在读学校出具学业成绩单以替代学历证书;《思想品德鉴定表》由在读学校填写并加盖公章。其他程序和要求如下。

2、非师范教育类毕业生申请

非师范教育类毕业生通常需要参加认定机构组织或实施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补修并通过相应测试,以取得教育学、心理学学习成绩证明。

其他程序和要求如下:

一、了解信息阶段

1.了解教师资格相关法律规定(可浏览www.daodoc.com/ 东营巧媳妇 http://www.daodoc.com/

《教师资格证高中物理教案模板.doc》
教师资格证高中物理教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