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模板

2021-07-13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一、教材内容安排本册教科书共安排八个单元,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数与代数(共五个单元)

第二单元——用字母表示数主要内容: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根据给定的字母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第三单元——乘法主要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和估算,结合具体事例,探索乘法运算律和积、商的变化规律,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第四单元——分数的认识主要内容:认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乘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最简分数和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

第五单元——小数的认识主要内容:小数的意义;小数和分数的关系;小数的读、写;小数的性质和用小数表示较大的数。

第七单元——小数加、减法主要内容: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小数加减计算和加减混合运算。

(二)空间与图形(共2个单元)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主要内容:结合实例,从不同方向观察由两个物体组成的事物;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由4个以上的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

第六单元——多边形主要内容: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简单的组合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第八单元——统计主要内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事物;能读懂简单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综合应用(共安排4个活动)

果园收入预算——结合“乘法”单元设计

选择果农估算果园收入的事情,给学生提供借助计算器,综合应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素材,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快乐的六一儿童节——结合“分数的认识”单元设计

选择“六一”儿童节期间学生经历过的熟悉的活动情境,鼓励学生提出关于分数的问题,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做镜框——结合“多边形”单元设计

通过给一幅漂亮的风景画制作镜框这个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综合应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等知识,解决做镜框这件事中选材和镜框的构造问题。

测量身高——结合“统计”单元设计

通过测量全班同学身高的实践活动,经历简单数据收集、分段整理、用条形统计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根据教育部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比例,数学课程占学校总课时数的13%~15%,每学期可安排68~79课时。本册教科书共编排九个单元(包括整理与自评),共52课时,机动课时最少16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使用。

推荐第2篇:人教六年级数学教案

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第一单元百分数(二) 1.百分数的应用(二)

课题一:利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及“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一的第

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利率”的含意,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将例题写在小黑板上,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存款凭条和取款凭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

“如果你家中有一些暂时不用的钱,将怎么办?”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当有学生说要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时,接着提问:

“为什么要把钱存入银行呢?”多让几个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指出: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有两个好处:一是国家可以把这些钱集中起来,用在建设上,所以说储蓄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参加储蓄的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得到利息,所以说储蓄对个人也有好处。

“你们知道利息是怎样计算的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利息的知识。

板书课题:“利息”

二、新课

出示例题:小丽1998年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一年。到1999年1月1日,小丽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5.67元,共105.67元。

先请学生读题,然后教师再说明:题目中有“存定期一年”表示什么呢?一般来讲。储蓄主要分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大额存款等方式。所谓活期存款是指储户可以随时提取的一种储蓄方式,定期存款是有一定期限的一种存款方式。现在银行的定期存款有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八年的等等。小丽存的是“定期—年”,即小丽在银行存的100元在一般情况下要在银行存一年;如果有特殊情况也可以提前提取。

教师:在银行储蓄要弄清三个概念:本金、利息和利率。小丽在银行存入100元,也就是说她的本金是100元。板书:“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存款到期时,小丽到银行取回105.67元,银行多付给小丽5.67元,这是100元定期一年的存款所得到的利息。板书:“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这5.67元的利息是根据什么给小丽的呢?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根据利率计算出来的。板书:“利率就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这是由银行规定的。利率有按年计算的,也有按月计算的。小丽存的是定期一年的存款,年利率是5.67%,也就是说如果存100元,在银行存一年可得100元的5.67%的利息,即5.67元的利息,再加上本金100元共105.67元。

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1997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公布的定期整存整取一年期的年利率是5.67%,二年期的年利率是5.94%.三年期的年利率是6.21%。五年期的年利率是6.66%。

按照上面的利率,如果小丽存300元钱定期存款二年,到期时她应得利息多少

元?提问:

“二年期的定期整存整取的年利率是5.94%是什么意思?”(到期取款时每100元可得5.94元的利息。)“小丽的本金是300元,到期时她每一年应得利息多少元?”(300元的5.94%。)学生口述,教师板书:300×5.94%。

-2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1.订正第3题时,教师可以提问:你知道国家建设债券是什么吗?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可以简要地向学生说明:国家建设债券是国家为了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发行的一种证券。这种债券跟定期存款一样也是有时间期限和利率的。计算债券的利息 的方法和储蓄存款利息的算法是一样的。

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教师板书算式: 1500×7.11%×3十1500 2.订正第4题时,可以提问:赵英去年11月1日存入银行800元钱,定期2年。到明年11月1日取出时,一共存了几年?到期了吗?使学生明白,从去年的11月1日到明年的11月1日正好是两年,所以解答这道题的算式应是:800×5.94%×2十800 3.订正第6题时,教师可以提问:

“题目的问题是‘增长百分之几?’,它实际要求的是什么?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的?”(实际求的是1997年比1996年增加的存款数是1996年存款数的百分之几,是以1996年的存款为单位“1”的。)所以解答这道题的算式应是:32÷(147—32)×100%

三、提前做完上面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练习一的第7*题

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先计算出两种储蓄办法各得到多少利息,再进行比较。用第一种储蓄办法,利息是500×5.94%×2=59.4(元);用第二种储蓄办法,第一年后可以得到本息合计500×5.67%×l十500=528.35(元),把528.35元再存入银行第二年的本息合计528.35×5.67%×l十528.35=558.31(元),减去500元,两年共得利息58.31元。所以采取第一种方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5题。

课题三:成数和折扣*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和第5页例2,完成第5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及练习二的习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成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一些应用,像 计算发芽率,出勤率,成活率,还有计算储蓄的利息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成数”,板书课题;成数

成数常常用来说明农业的收成,比如说今年的小麦比去上增产二成,苹果比去上减产一成,这“二成”和“一成”是用来说明收 成情况的。

说明并板书;“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就是10%;“二成”就是十分之二,改写成百分数就是20%。

小麦比去年增产二成,也就是小麦比去年增产十分之二,即百分之二十。下面让学生回答:

“苹果比去年减产一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苹果比去年减产十分之一,即百分之十。) “油菜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油菜去年比前年增产十分之三,即百分之三十。)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提问:

“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二成五,表示什么意思?”(多收了二成五,表示多收了25%。)

-4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一、复习利息、成数等概念 1.做“整理和复习”第1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加以回答,教师补充完整。

提问:“同学们准备用自己的存款做些什么事情呢?”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及时表扬那些准备用自己存款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的学生,适时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 2.做“整理和复习”第2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叫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的意义是什么?”

“利息是怎样计算的?”

让几名学生回答.然后将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用幻灯显示,请学生齐读一遍。板书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3.做“整理和复习”第4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分别对两个问题加以回答。 4.做练习三的第

3、4题。

把全体学生分或两组.一组做第3题,另一组做第4题,答案直接写在课堂练习

本上: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中间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二、复习有关利息、成数的应用题 1.做“整理和复习”第3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要求利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引导学生在题中找出本金、利率、时间 各是多少。) “计算利息的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公式。)。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一边巡视,一边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最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的第1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教师无需用任何提示,直接让学生计算利息。教师行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小结:我们国家还有许多贫困地区的儿童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许多小朋友都像小英一样把零用钱节省下来存入银行,既支援了国家建设,又可以把利息捐献给“希望工程”。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平时勤俭节约,不乱花钱,为贫困地区的儿童献一份爱心。

3.做练习三的第2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教师说明:购买建设债券是支援国家建设的另一种方式,和储蓄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债券的利率一般高于定期储蓄。

抽取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巡视,等全体学生做完以后,集体订正。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到期时一共能取出多少元?”所以在求出利息以后,不要忘记把本金加上。 4.做“整理和复习”第5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一成五是多少?”

“这道题里单位‘1’是谁?”

“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哪种方法更简便?”(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 分别请两名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

请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分别用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进行解答,其余学生做在课堂

-6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让学生讨论这道题的解题思路。等学生讨论完以后,教师抽取几名学生回答并进行总结:这道题可以有两种解答思路。一种思路是先按七折算出买这三本书花多少钱,再求出可以节省多少钱,在这种思路中,可以先算出这三本书总钱数的七折,再用总钱数减去它,也可以先算出每本书钱数的七折,再分别计算出每本书节省的钱数,然后求出节省的总钱数:另一种思路是直接计算这三本书节省30%的钱,在这种思路中,既可以先分别计算出每本书节省的钱数,再求出节省的总钱数,也可以用总钱数乘以30%求得结果。

请学生任选一种方法,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三、作业

练习三的第8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继续完成练习三的第11*题和思考题。

第二单元比例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课题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0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复习。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 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1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2.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

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然后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 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

-8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式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 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如: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板书: = 80×5=2×200 3.巩固练习。

教师: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想:先假设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再算出两个外项的积(板书:两个外项的积:3×8=:1)和两个内项的积(板书:两个内项的积:4×6=24)。因为3×8=4×6(板书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以 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边说边板书:3:4=6:8) (2)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1题。

三、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2题。

课题二:解比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解比例的内容,练习四的第4—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新课

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呢?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

-10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两个数就应作为比例的外项.世可以推出比例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比例式。写完后,教师板书出来。

如果把

3、40作为外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3:8=15:40 40:15=8:3 3:15=8:40 40:8=15:3 如果把

3、40作为内项,有下面这些比例式:

15:3=40:8 8:40=3:15 15:40=3:8 8:3=40:15 可能有的学生写比例式时是按照数的排列规律来写的,有些可能没什么规律性。

学生做完后,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才能写全所有的比例式。

课题三: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一16页的例4一例6,练习五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比例尺不同的地图或本校、本地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厘米=( )毫米 1分米=( )厘米 1米=( )分米 l千米=( )米

2.20米=( )厘米 50千米=( )厘米 30厘米=( )分米 60毫米=( )厘米

二、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 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1.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教学例4。

出示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让学生读题。指名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要我们做什么?”(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知道吗?实际距离也知道吗?各是多少?”继续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0厘米 10米

“10厘米和10米的单位相同吗?能直接化简吗?”

教师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

-12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2)巩固练习。

做第1;页上的I;做一做”。先让学生说出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然后计算出实际距离:集体订正时,要 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 (3)教学例 5 出示例6;一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 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告诉了操场的长和宽的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教师: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x。(板书:解:设长应画X厘米。)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怎么办?(板书: )比例尺是多少?(板书:= ) 然后让学生求x的值,并说出求解过程。教师板书出来。

“这道题做完了吗?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我们就用y来表示。”板书:设宽应画y厘米。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三、作业

练习五的第1—3题。

第3题,让学生先想想比例尺 表示的意思。(1厘米的图上距离相当于100厘米的实际距离。)然后再量出图中所示的宽和高,并计算出实际的宽和高各是多少。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说计算出的实际的宽和高的单位是什么。

课题四:线段比例尺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上的线段比例尺,练习五的第4—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的含义,会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线段比例尺的地图或平面图。 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明的,如比例尺1:10000就表示图上距离是l厘米实际距离就是10000厘米,像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数值比例尺。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线段比例尺。什么是线段比例 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新课

教师: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16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地图的下面就 有一条线段比例尺。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大家量一量从0到50这段线段有多长。(1厘米。)从50到100呢?(也是1厘米。)从0到50就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从0到100就表示地图上2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100千米的实际距 离。

然后教师问:

l“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

-14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二、导人新课

教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板书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三、新课

1.教学例1。

用小黑板出示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提问:

“谁来讲讲例1的意思?”(火车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120千米„„) “表中有哪几种量?”

“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是多少?当时间是2小时,路程又是多少?„„” “这说明时间这种量变化了,路程这种量怎么样了?”(也变化了。) 教师说明: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呢?”

教师指着表格:我们从左往右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箭头),时间扩大2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2倍3时间扩大3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3倍„„从右往左观察(边讲边在表格上画反方向的箭头),时间缩小8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8倍;时间缩小7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7倍„„时间缩小2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2倍。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么样的呢? 让每一小组(8个小组)的同学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它们的比值。教师板书出来: =60. =60, =60„„ 让学生双察这些比和它们的比值,看有什么规律。教师板书: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然后教师指着 =60, =60 = 60„„问:“比值60,实际上是火车的什么:你能将这些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写成一个关系式吗?板书: =速度(—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什么样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速度)总是一定的。) 2.教学例2。

出示例2: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让学生观察上表,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米数扩大,总价怎样?米数缩小,总价怎样? (3)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当学生回答完第二个问题后,教师板书:

=3.1,

=3.1, =3.1„„

然后进一步问:

“这个比值实际上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板书: =单价(一定)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思考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16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2.用投影片出示下面的题:

(1)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 ①笔记本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⑨汽车行驶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②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①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时间和加工零件总数三者间的数量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二、导入新课 教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样的变化.关系怎样?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新课

1.教学例4。

出示例4;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如下表。 让学生观察这个表,然后每四人一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所需的加工时间怎样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变化?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学生分组讨论后集中发言。然后每个小组选代表回答上面的问题。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

10 × 60 =600。 30 × 20 =600。 40 × 15 =600,

“这个积600。实际上是什么?”在“加工时间”后面板书:零件总数 “积一定,就说明零件总数怎样?”在零件总数后面板书:(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这三种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分析.我门可以看出。表中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所需的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所需的加工时间是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3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的时间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每小时加工的零件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的积都等于600,即总是一定的:我们把这种关系写成式子就是:每小时加工数×加工的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2.教学例5。

用小黑板出示例5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呢?请你先填写下表。

(1)理解题意,填写装订本数。

“谁能说说表中第一栏数据的意思?”(用600页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练习本15页,可以装订40本。) “这40本是怎么计算出来的?”(用600÷15) “如果每本练习本是20页,你能计算出可以装订多少这样的练习本吗?如果每本是25页呢?„„请你把计算出来的本数填在教科书第23页的表中。”教师把学生报出的数据填在黑板上的表中。

-18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点和不同点吗?试试看。组织讨论,教师归纳并板书:

四、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28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自己填,并说一说为什么。 2.做练习七的第1—2题。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最后订正。

五、小结

教师:请同学们说说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题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混台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七的第3—7题。

教学目的:通过混合练习,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提高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上节课我们又把它们进行了比较,你们会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比较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吗?

二、课堂练习

1.分析、研究第3题。

让学生先说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三个量中.其中一个量与另外两个量的关系,教师板书出来:长×宽=面积

= 长 =宽 提问:

“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判断三种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条件下组成哪种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先写出它们中的一种量与另外两种量的关系,再进行分析,比如,当我们写出 = 宽,我们就可以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进行推断,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关系。以后你们遇到类似的题也可以仿照这样的办法进行分析推理。

2.第4题,让学生仿照第3题的方法做。订正后,教师板书如下:

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运货的总吨数(一定) 每次运货吨数 与运货次数=运货次数(一定)成反比例关 系。 运货的总吨=每次运货吨数(一定)数与运货次 数成正比例 关系

3.第5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4.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然后指名回答,第(1)小题成反比例,第(2)、(4)、(6)

-20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解答之后,让学生把x的值350代入原等式(即方程),看等式能不能成立。

(3)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解答。 教师: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已知公路长350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该怎样解答?(把例1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划上线,再出示改变后的应用题。) 让学生列式解答。订正时,回答:

“改编后的题和例1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使学生明确:例1的条件和问题改变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 =

2.教学例2。

出示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需要行驶多少千米? 指名学生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解答后,说说分析解答的过程。教师板书:

70×5÷4 =350÷4 =87,5(千米) 进一步提出:

“这道题你能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吗?”

“想一想,题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使学生明确:因为这道题的路程是一定的,根据反比例的意义,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汽车两次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什么是相等的?”

“你能列出等式吗?设谁为X?”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解: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

4X=70×5 让学生自己求出X,并进行检验。 随后,教师提出:

“如果把这道题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已知每小时行驶87.5千米,要求需要多少小时到达?’该怎样解答?”

让学生解答改编后的应用题,集体订正。

教师: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目和例2,看一看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确,例2的条件和问题改变以后,题中成反比例的关系仍没有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变。只是要设需要行驶的小时数为x,列出的等式是87.5×X=70×5。

三、巩固练习

1.做第32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 2.做练习八的第1—4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最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如何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以前学过的应用题。

-22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 1.复习整理。

教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表。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习。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完成。

(1)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六年级一斑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2)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3)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入,女生有( )人。

二、复习解比例 1.完成第35页的第2题。

指名回答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什么性质。

接着以 : =l :x为例,复习解比例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解比例时,如果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变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解。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其余习题。

三、复习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问题,让学生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然后教师出示下面两个表,让学生根据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关系,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使学生明确:要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要看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或积是不是一定,如果积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如果商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如第二个表,通过计算,可以看出上、下两个相对应的数的商一定,也就是说,这个三角形的高的 一定,因而高也一定,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与底边成正比 例。

-24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这道题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当学生说出每天平整的公顷数与时间成反比例后,让学生完成这道题。教师板书出解答过程。 3.总结。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题在解答时,先要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然后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进行解答。

二、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九的第4—6题。

1。第4题,先说明一下,农药是药液和水合起来的重量,再提示:第(1)小题。要求配制这种农药750.5千克,需要药液与水多少千克,要先算出农药和药液的比、农药和水的比。

2.第5题,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来判断方砖的面积与方砖的块数成什么比例。 3.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解答思路。

第三单元圆柱、圆锥和球

1.圆柱

课题一: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完成第39页上的“做一做”和练习十的第 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长方体形和正方体形的物体各一个,及多个圆柱形的物体(如罐头盒、茶叶筒、药盒、药瓶、纸盒等);让学生也收集几个圆柱形的盒子,同时让学生将教科书第153页上的图沿边剪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 Π r或C= Π 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口算)。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二、导入新课

教师手中先后拿一个长方体形的物体和正方体形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有什么特征? 由此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了,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请大家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三、新课

1.圆柱的认识。

让学生拿着圆柱形的物体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圆柱则有一个曲面, 有两个面是圆,从上到下一样粗细,等等。

-26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1.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2题。

可以将教科书上的图用投影仪放大或画在小黑板上,指名学生指给大家看,其他学生评月是否正确。

2.做第39页“做一做”的第3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柱,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量完后,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量的。 3.做练习十的第1题。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特征来解释。

课题二:圆柱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41页的例l一例3,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的第2—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侧面积的关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圆柱形的物体,圆柱侧面的展开图(仿照教科书第39页的图制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二、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请大家想一想,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是什么图形? 教师出示上节课实验用的罐头盒,引导学生回忆实验过程:沿着罐头盒的一条高剪开商标纸,再打开,展开在黑板上,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

教师: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学生: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往的高。

教师:那么,圆柱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三、新课

1,圆柱的侧面积。

板书课题: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教师边叙述边摸着圆柱的侧面演示给学生看,指出侧.面的大小就是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从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因拄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例面积。

教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8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6.教学例3。 出示例3。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己知圆柱形水桶的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求做这个水桶要用多少铁皮。

教师:这个水桶是没有盖的,说明了什么?如果把做这个水桶的铁皮展开,会有哪几部分? 使学生明白:水桶没有盖,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教师:要计算做这个水桶需要多少铁皮,应该分哪几步? 指名学生回答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舍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人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赂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7.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四、巩固练习

1.做第41页“做一做”的第1题。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应该怎样求侧面积? 使学生明白可以直接用底面周长乘以高就可以得到侧面积。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第41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五、作业

1.完成第42页练习十的第2一;题。

(1)第

2、3题,是分别求圆柱的例面积和表面积,要求学生正确选用公式,认真仔细地计算。

(2)第4题,圆柱形沼气池·的形状和特点要向学生说明(特别是城市里的小学生),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要弄清求的是圆柱哪些部分的面积。

(3)第5题,是先实际测量,再计算的题目,可以分组进行测量和计算,每组要量的茶叶筒的大小可以是不一样的。

2.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十的第6‘、7‘题。

第6·题.是已知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半径,求圆柱的高。这样就要把求圆柱的 侧面积的运算顺序颠倒过来。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列方程解答。

第7‘题,是求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S=ΠR十2ΠH≈63.59十 339.12=402.71≈410(平方分米)

课题三: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的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和例4,完成第44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30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教师:大家再看看整个圆柱,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形状? (有点接近长方体:) 然后教师指出:由于我们分得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教师:把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发生变化没有?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求? 引导学生想到由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求切拼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来求圆柱的体积。

教师:“而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什么?”让全斑学生齐答,教师接着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请大家观察教具,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如果用V表示圆拄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 V=SH 2.教学例4。

出示例4。

(1)教师指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2)用投影片或小黑板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①V=SH=50×2.1=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②2.1米;210厘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③50平方厘米=0,5平方米 V=SH=0.5×2,1=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米。

④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SH=0.005×2.1=0.0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0.0105立方米。

一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第①、②种解答要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3)做第44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1—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积(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 后,知道底面直径的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

÷ ×

2,复习圆柱的体积。

教师: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叙述一下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面积×高”,即:V=SH.

二、新课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另一种形式。

教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应该怎样表达? 引导学生根据底面积S与半径r的关系可以知道:S=∏×R × R,所以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也可以写成:V=∏×R×R×H。 2.教学例5。 出示例5。

(1)教师提出下面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求水桶的容积是什么意思?根据什么公式?为什么? 要使学生理解水桶的容积就是水桶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这个圆柱形水桶内部的体积。所以可以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来计算。

⑧要求水桶的容积应该先求什么? 要使学生明确,水桶的底面积在题中没有直接给出,因此要先求水桶的底面积,再求水桶的容积。

①水桶的底面积应该怎样求? (2)让学生叙述解答过程,教师板书。

求出水捅容积之后,教师提问:最后结果应该怎样取值? 使学生明确要把计量单位改写成立方分米,取近似值时要采用去尾法。 (3)做第44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33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三角形的面积= ×底×高

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高

圆的面积=∏×R×R 2.复习立体图形。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有哪些? 引导学生总结出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教师: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怎样求?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它们表面积和体积的

计算公式·,教师列成表格板书在黑板上:

教师:这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能否统一成一个呢? 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可以统一写成:“底面积×高”。

教师:—如果长方体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二、课堂练习

l。做练习十一的第

8、9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一的第10题。

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题目。读题后,教师提问:

“这道题要求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实际上是求什么?”

“那么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分别是多少呢?”

使学生弄清求前轮转动一周压路的面积,就是求前轮这个圆柱的侧面积。而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就是前轮的直径,这个圆柱的高就是前轮的轮宽。

分析后。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十一的第11题。

指名一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

“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装了 桶水是什么意思?”

要使学生明白:装了 桶水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水桶体积的 即水的体积是24× 立方分米。根据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可以直接计算,也可以用列方程来解。

设水面高为X分米。

24× =7.5×X X=18十7.5 X=2.4 4.做练习十一的第12题。

第(1)题,引导学生从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人手,由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当底面积相等财,高和体积成正比例。

第(2)题,启发学生根据第(1)题的结论列出比例式进行解答:即:

设另一个圆柱的体积为x立方分米:

= x= X=40 5.做练习十一的第13题。

读题后,教师提问:

“两个圆柱的底面半径相等说明了什么?”

-35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教师:现在我们沿着这些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画线,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图形。

随后教师抽拉投影片,演示得到圆锥形物体的轮廓线。

然后指出:这样得到的图形就是圆锥体的几何图形。

教师指出: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

然后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同时还要指出:我们所学的圆锥是直圆锥的简称。

接着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锥周围的面,使学生发现圆锥有一个曲面。由此指出: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让学生看着圆锥形物体,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然后在图上标出高。

教师顺着母线的方向演示。问:这条线是圆锥的高吗?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指出: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 教师:圆锥的高到底有多少条呢? 引导学生根据高的定义,弄清楚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的两名同学相互指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顶点,注意提醒学生圆锥的高是不能摸到的。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块平板来测量。

教师边演示边叙述测量过程: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乎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地放置;(2)读数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教师:圆锥的侧面是哪一部分? 教师展示圆锥模型,指名学生说出侧面部分。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后,教师设问:‘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留给学生短暂的思考讨论时间后,教师指出: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圆锥的侧 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把圆锥模型的侧面展开,使学生看到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展开后还可以再把它合拢,恢复原状,使学生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做第49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做练习十二的第1题。

让学生自由地想,只要是接近于圆锥的都可以视为是圆锥。 3.做练习十二的第2题。

-37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教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于是可以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 ×底面积×高

教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然后板书字母公式:V= SH 2.教学例1。

出示例1。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后,再问: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做第50页“做一做”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

做完后集体订正。 4.教学例2。 (1)出示例2。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以及每立方米小麦的重量;求这堆小麦的重量。

教师:要求小麦的重量,必须先求出什么? 学生:必须先求出这堆小麦的体积。 教师:要求这堆小麦的体积又该怎么办? 学生:由于这堆小麦近似于圆锥形,所以可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求。 教师:但是题目的条件中不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应该怎么办。? 学生:先算出麦堆的底面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麦堆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麦堆的体积。

教师:求得小麦的体积后.应该怎样求小麦的重量? 学生:用每立方米小麦的重量乘以小麦的体积就可以求得小麦的重量。

分析完后,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将计算步骤写在教科书第50页上。做完后集体订正,注意学生最后得数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确。教师要说明小麦每立方米的重量随着含水量的不同而不同,要经过酗量才能确定,735千克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常

数:

(2)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测量小麦堆的底面直径和高? 讨论后.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再介绍一下测量的方法:测量底面直径时。可以用两根竹竿平行地放在小麦堆两侧,测量出两根竹竿间的距离就是底面直径:也可以用绳子在底部圆的周围围一圈量得小麦堆的周长,再算出直径。测量小麦堆的高。可用两根竹竿.将一根竹竿过小麦堆的顶部水平放置,另一根竹竿竖直与水平的竹竿成直角即可量得高。

5.做第50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 学生:要先求圆锥的底面积。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行间巡视。 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

-39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这道题要求的是什么?”

“要求这段钢材重多少千克,应该先求什么?怎样求?”

“能直接利用题目中的数值进行计算吗?为什么?”

“题目中的单位不统一,应该怎样统一?”

分别指名学生回答后,要使学生明白这里要先将2米改写成200厘米,再利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算出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然后再求出它的重量。最后计算出的结果还应把克改写成千克。 4.做练习十二的第9题。

读题后,教师提问:这道题要求粮仓装小麦多少吨,应该先求什么? 要使学生明白,应该先求2.5米高的小麦的体积,而不是求粮仓的体积。 让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选做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十二的第10*、11*、12*题。 1.练习十二的第10*题。 教师:这道题要求圆锥的体积.但是题目中没有告诉底面积,而只是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请大家想一想,应该怎样求出底面积?

引导学生利用“C=2∏r”可以得到r= 。再利用“S∏R,就可以求得S=∏( )’。再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就可以求出其体积。

2.练习十二的第11*题。

这是一道有关圆柱、圆锥体积的比例应用题。

可以用列方程来解答。利用题目中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比,可以建立一个比例式。

设圆柱的高为x厘米。

=

X=9.6

(注意:由于圆锥和圆柱的底面积S都相等,所以计算中可以先把S约去。) 3.练习十二的第12‘题。

这道题是拆分组合图形,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图形,不难看出它是由等底的圆柱和圆锥组合而成的:从图中可以看出,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直径都是16厘米,而圆柱的高是4厘米,圆锥的高是17厘米。然后再根据圆的面积公式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就可以求出这个组合图形的体积了。

课题一:整理和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页的内容,完成练习十三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①圆柱、圆锥的模型各一个;②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投

-41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圆锥有什么特点?(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教师: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简单的测量方法,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加以概括,并举起一个圆锥模型,提醒学生不要把母线当做高。(教师不说母线的名称,只在圆锥模型上指出来。) (2)做第55页第1题的下半题和第2题的第(3)小题。

让学生格圆锥的特征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提醒学生:“举例”一栏要填写自己知道的形状是圆锥的实物。 2.圆锥的体积。

(1)教师出示画有圆锥体的投影片。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 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 SH 。)

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2)做第55页第3题的下半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此时,在黑板上已经形成了本单元所学圆柱、圆锥知识要点的板书。教师可根据 这些要点进行小结。(略)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1题。 读题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通风管有没有上、下底?(没有。) 这道题的第一步是求什么?(是求一个底面周长是34厘米、高是80厘米的圆柱的侧面积。)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三的第2题。

读题后。指名让学生回答:1升是多少立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看清题目后括号里的要求。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3题。

课题二:整理和复习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4—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①画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立体图形的投影片;

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43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这道题先要求什么:(先要求这个底面积是12.56平方米、高是1。2米的圆锥的体积:) 再求什么?(再求已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又知道它的宽是10米、高是2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长。)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第四单元简单的统计(二)

1.统计表 课题一: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59页的例题、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填写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进一步认识编制统计表的意义。

教具准备: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已经初步学会如何填写一个统计表。现在我们一起复习一下填写统计表的方法和步骤。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教师随之在黑板上做简单的板书。

二、新课

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例题的统计表。

教师:这里有一张统计表,这是1995年一1997年东山村每年的总收人与村办企业收入的统计表。同学们注意观察一下,这张统计表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学生:横着的项目增加了一栏。

学生:增加了含有百分数的数据。

教师:对I在这张统计表中,增加了一栏,这一栏里都是含有百分数的数据。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的统计表叫做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教师板书课题。

教师:现在我们先计算出有关的数据,把这张统计表填写完整:

先让学生自己计算百分数、合计数,把统计表填写完整。教师行间巡视,注意个别辅导。可提醒学生:计算百分数时,百分号前的数只需取一位小数。填写合计这一行的含百分数的数据时,教师可提问:

这个数据应该怎样计算呢? 是不是把3年的百分数加起来就得到了呢? 要使学生明确:合计这一行的百分数要算3年村办企业收入的合计数占3年总收入的合计数的百分比:等学生填完表.教师提问。

教师: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东山村的什么情况? 请几名学生发言,说一说自己获得的情况。然后教师总结。

教师:在这张统计表中,不仅可以看出在199;年至1997年中每一年的全村总收入是多少,其中村办企业收入是多少,而且还可以看出每年中村办企业收入占全村收入的百分之几。

然后教师再指名提问:

1996年全村总收入比1995年增加多少万元? 1997年全村总收入比1996年增加多少万元?

-45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题目,让学生认真读题后,教师提问。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复习的统计表的填写方法,同学们能不能自己编制这个统计表? 先想一想这个统计表的表头需要分为几项?是哪几项?(分为四项:班级、人数、达标人数、达标人数占全年级人数的百分数。) 横行、竖行各分几格?(横行分四格,竖行分五格。) 教师让学生自己试着画表格,同时也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画表格。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好表头、写上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教师:比较一下自己画的表格与教师画的表格是不是一样。(如有不一样的,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指导画的不对的同学改正过来。) 教师让学生独立将数据填在自己画的表格中,接着让学生自己计算百分数、合计 数,把统计表填写完整。教师行间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先集体订正表中所填写的数据,然后教师根据所编制的统计表(如下)提问。

中华小学四一六年级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

情况统计表 ××年×月制

教师: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情况? 让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获得的情况,然后教师总结。

教师: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获得关于中华小学四一六年级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情况:我们不仅可以知道这个学校四至六年级各年级学生的总人数、达标学生的人数,还可以知道达标学生人数占本年级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数,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哪个年级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本年级学生总人数的比率大。从表中我们看到:四年级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本年级学生总人数的比率最小,只有70%,六年级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本年级学生总人数的比率最大,达到94%。

三、做练习十四的第5题。

教师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题目,请一位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试着独立编制统计表。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做完以后集体订正,请几位学生说一说,从这张统计表中可以获得什么情况。

四、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让学生翻开书自己读题,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五、教师提示练习十四的第6*题。

教师请学生翻开教科书,先自己读题思考。然后,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

“各班植树棵数占总数的百分数”中的“总数”是指什么数?(三个班植树的合计数) “各班植树棵数占总数的百分数”是什么意思?(是各班植树棵数占三个班植树总数的百分之几”) “那么填写这张统计表时,先要算什么,填什么?”(先要算出三个班植树的合计数,然后用各班植树的棵数分别除以三个班植树的合计数,求出各班植树棵数占总数的百分数。) “在计算百分数这一栏的数据时,与“人数”有没有关系?”(没有。) 怎样计算“平均每人植树棵数”这一栏的数据?(用各班植树的棵数分别除以各班的人数,用合计植树的棵数除以合计的人数。)

六、作业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的第6*题。

-47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旁要注明表示数量的数据,因此必须留有足够的空白。如果把两条射线画在图纸的中间部位,直条会因不够高度画不下,成排不下五个直

条。(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高度可达图纸的音处,留音的空白书写统计图名称。)最后确定水平射线上和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各表示什么。(指出通常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表示数量;在这里,水平射线表示年份。)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提问:原来统计表中有几个年份?那么图中要画几个直条? 请一位学生量一量投影器上图纸中画出的水平射线的长度。教师说明:画出的水平射线长6厘米,根据5个直条与6个空隙计算,要把画出的水平射线平均分成11份,因此这里用0.6厘米宽的直条表示一个年份:间隔也是0.6厘米。教师完成下图。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的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教师说明:年降水量最高的数据是1005毫米,画出的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的高度略高于最大的数量。因此,可以把画出的6厘米的垂直射线平均分成6份(每份大约0.8厘米),每一份表示200毫米。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箭头的旁边注明单位。教师完成下图:

1000 800 600 400 200 0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引导学生按照例1统计表中的数据,1993年降水量920毫米,要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找到相应的位置,800与1000的中间是900,再靠上些为920毫米处,用铅笔过此点在图纸上画一条与水平射线平行的线段(画到1993年上方处即可)。然后三角板对齐1993年直条位置,画出与水平射线垂直的两条平行线,画到与前面画的水平线相交为止:再在直条中涂上阴影。表示其它各年份降水量的直条均按此方法进行,其中最后两、三个直条.可以让学生指图说出它们的位置,或指名让学生画出。 (5)在图纸上方写上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图日期。 3.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提问:

(1)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1995年的降水量最多,是1005毫米。) (2)哪一年的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1996年的降水量最少,是670毫米。)

-49黄花镇黄花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执教者: 陈荣利

2012年上学期

5 0 数学小组 语文小组 美术小组 音乐小组 体充小组

教师出示幸福小学五年级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后,让学生先观察,根据表和图列出数据的情况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归纳出以下五个问题:

(1)哪个课外小组的人数最多?是多少人? (2)哪个课外小组的人数最少?是多少人? (3)体育小组的人数是数学小组人数的多少倍? (4)平均每个课外小组有多少人? (5)平均每个班参加课外小组的有多少人? 然后,教师指名回答以上五个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2。

教师出示例2的统计表,并提问:例2的统计表与例1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例l的统计表只有降水量一种数据.例2是复式统计表,是分性别、车间统计的人数。) 教师又问:要画例2的条形统计图时,哪些地方与例l相同?哪些地方与例1不同?(跟例l的相同处是降水量和男工、女工的人数都是用直条来表示,不同处是,每年的降水量只要用一个直条来表示。而每个车间的男、女工人数要各用一个直条来 表示。) 教师问:它们之间怎样来区分?(表示男工和女工人数的直条可以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或线条来表示。) 教师说明制图的方法:

(1)画出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垂直射线上表示人数,水平射线上表示车间。在两条射线上分别画上适当的刻度(见下图)。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第一车间 第二车间 第三车间

(2)在水平射线上画直条,如在第一车间部分,左边画出表示男工80人的直条(画有斜线)。右边画出表示女工30人的直条。其它两个车间的直条画法相同(见下页图)。(出示条形统计图时可以先把第三车间部分遮住,学生画完后再揭开。) 教师让学生仿照第

一、第二车间直条的画法,在书上画出第三车间的两个直条。

- - 50

推荐第3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p.1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这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乘法计算伐好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题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数量×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提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一步熟悉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昨天我们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主要错误有两种:一是进位问题,二是乘数中间有0 分别板书845×37 604×28 第一题:(师生共同完成)这题的数都比较大,多次需要进位,大家在做的时候,有的不知道进位该写在什么地方?我们可以把每次的进位有序地写在旁边(边算边示范,其他学生照样子写)算完后,指出:这样记一记,就可以更清楚了。

补充:如果算式是要算37×845,你觉得竖式可以怎么写?为什么?

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使学生清楚原来的写发只要乘2次,后面的算法要乘3次,还是前面的算法比较简便。

指出:三位数和两位数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的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乘数写在上面。

第2题,先让学生算,算完后分别说说两次乘得的结果。问:这里都需要和0乘,为什么一个结果中有0,而另一个结果中没有0呢?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当个位上需要进位时,这个0就被进上来的数取代了;当个位上乘的结果不需要进位时,0还是有的。

二、、口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5题

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准确。(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口答。

交流:这些题你算的时候有什么窍门么?(可以先不考虑后面的0,算出结果后再添上几个0) 问:第一组题下面2题为什么得数会一样呢?

三、解决实际问题:

1、“想想做做”第7题:

读题,问:你有疑问么?(可能会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汽车的速度慢但需要的时间还少呢?)可让别的学生帮忙解答这个疑问。(说明:虽然都是从北京到上海,但实际路程的长度是不同的) 分别列式算出两条路的长度。 交流后明确:“速度×时间=路程”

2、第8题

读题,解读“人均月收入”和“人均年收入”的含义 学生选择必要的信息解决问题。

3、第9题:

读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准备如何解答?(可以分别用乘和减两种方法,这里可能更多的会考虑用乘法) 学生列式解答,在交流的时候主要要让学生说完整的解答过程。

4、第10题:

学生读题看图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已卖出的”要按“每个16元”计算,而“剩下的”要按“每个13元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回答,说说解题思路。

四、思考题

学生尝试练习,交流探讨思考过程,最后的出结果。

五、课堂作业 p.2第6题 教学反思:

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

教材简析:这部分教材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板书其中一题:200×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板书竖式,强调0先不要对齐)

看板书:200×43=8600,问:谁能根据这个算式很快地编得数也是8600的乘法题? (2×4300,20×430)

为什么这三个算式的得数都一样呢?(先不看0,都是2×43;再添上0,两个乘数末尾合起来都是有2个0,所以都要添上2个0)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习了数学课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要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例题:

1、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哪几个信息?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哪个条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齐某个数位?(先不考虑,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也不要考虑。(擦去多余的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这个0要补上。 „„

比较第

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得数。

2、第3题。

学生独立分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组算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2、4题。教学反思:

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

教学内容:教材第

5、6页,想想做做第5~10题 教学目标:

同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规范末尾有0和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探索乘数、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明白末尾有0乘法的口算依据。 教学重点: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过程:

一、举例昨天学生作业中的几种典型错误:(竖式略)

1、34×560 结合竖式提问: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0的位置,乘的时候第一步算6乘34,积的末尾对齐6,

第二步算5乘34,积的末尾要对齐5。

如果是三位数乘三位数(在原式前依次加上一位)谁能说说分几步算?每一次的积怎么写? 小结:乘到哪一位,积的末尾对齐那一位。

2、500×34 竖式写的时候没有把2个0都写在后面,老师在批改作业的时候画了一条曲线,可以问:书上是怎么画线的?这题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改?

3、填空说理:两个乘数的末尾一共有2个0,积的末尾( )个0,为什么?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做第5题:

学生独立填写得数。填完后问:把后面四栏同第一栏比较,分别看看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估计学生都会说“多0”、“少0”之类的。)规范学生的说法:2→20,2乘10等于20,乘10可以说成是“扩大10倍”,学生模仿说一说。

把第一栏和第二栏的比较:一个乘数没变,另一个乘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类似的变化还有吗?(比如说第4栏)也指名学生说一说。

再让学生比一比第2栏和第4栏,你有什么发现?(一个乘数扩大10倍,另一个乘数缩小10倍,积不变。) „„

2、算一算,比一比

先请学生观察题组,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再独立完成这些题,做完后交流得数。

3、完成口算第7题,老师看好时间,从时间角度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完后,全班校对得数。

4、完成第10题:你能在□里填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吗? □□×□□=1600 □□×□□=2400 指名说说你在做题时先怎么想?结果是多少?还有别的结果吗? 如果没规定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你还会有别的结果吗? 这么多种结果,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5、讨论第9题:

(1)先读题,问:这里一共给了几个信息?

再读问题,问:这个问题和什么有关?哪些信息暂时还用不上? 指出:当信息比较多的时候,我们要正确选择能解决问题的信息。 学生列式解答。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般学生还会提“这些废纸能节约„„多少?” 问:“这些废纸”指的是哪些废纸? 学生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再交流。

三、布置作业:p.6第8题 教学反思:

练习一(1)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练习一中关于计算部分的练习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练习的重点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关于计算的知识,包括:(1)口算,要在正确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速度;(2)简便算法,要利用数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使计算更简便;(3)笔算,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铺地锦”介绍,使学生了解古代的计算方法,产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上课准备:和同学一起浏览整个练习一的内容,指出:这么多的内容我们将分两课进行练习,怎么分比较合适?

相信学生会很自然地分为:计算一课和解决实际问题一课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计算

一、口算:(完成书上的第1题)

老师看好时间,学生统一完成。再校对。

(这里一共有12题,一般的学生应该能在1分钟内完成。)

二、简便计算: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25×4=100,利用这个算式,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一起来找一找,125×( )=1000 指出:125×8=1000,25×4=100,这两个算式对我们的乘法简便计算帮助是非常大的。 观察第6题,以125×16位例:谁能直接算出这题的积?这题可以怎么算? 板书完整的过程:=(125×8)×2 =1000×2 =2000 也就是说,上面的题经过拆分,可以变成下面的题,计算就比较容易。 学生继续完成另外两组题。

501×20为什么可以变成500×20+20呢?

(可请学生从乘法意义的角度来说一说,为乘法分配律做准备。)

三、思考题:用

1、

2、

3、

4、5这五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乘积最大,应该是哪两个数?要使乘积最小呢?换五个数字再试一试。集体商量积最大问题:你有什么大致的思路呢?

(要使积最大,最高位上肯定分别应该是最大的两个数字4和5,低位上的数字应尽可能小。)

学生尝试找一找,老师依次把找到的算式板书,要求学生看板书继续找积更大的,一直到大家一直认可为止。最后答案是431×52 找一找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类似的方法找到积最小的算式:245×13

四、介绍“铺地锦”,先大家一起看书上的解答,交流是否能看懂?具体怎么算? 再完成书上留下的计算。

补充:如果你敢兴趣这种方法,可以(1)继续出题再算;(2)想想这又是为什么?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计算,计算包括了口算、简便计算、笔算等。 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2题和第7题 教学反思:

练习一(2)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练习一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的运算中,选择合适的算法,培养学生灵活解答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完成书上的解决实际问题。

一、“大约”问题:

1、学生读第3题。读完后问:这里的“140名”是一个怎么样的数?为什么?

(近似数,这个数据只是一个大致情况,没必要也不可能每一分钟都正好是140名。相反的,我们全班人数50人,这“50”就是一个精确数。)

指出:正是因为信息给的数据本身是一个近似数,所以算出的结果也是一个近似数,问题就说成了“每小时大约有多少名婴儿出生?”这题在解答的时候要不要用“≈”?

学生列式解答,观察算式,你觉得这题在计算的时候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口算) 学生完成完整的解答。

2、学生读第5题:指出:这题的问题是“京拉线大约长几千几百千米?”

这种问法是因为去年的教材中有估算的教学,本册书中已删去了这部分知识。那该如何理解这里的“大约”呢?

(142千米本身是一个大约的数,27倍也是,所以算出来的数就是一个大约数;只是这个大约数没必要再转换成“几千几百”,直接写就是了。)

学生列式,观察算式,说说这题该采用什么方法计算。(笔算)

二、购物问题:

学生找出本练习中的购物问题,说说购物问题中的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1、第5题:读题后,学生列式,观察算式,说说你准备选用的计算方法。(可以简便计算,指名说说具体的简便算法。)

2、第10题:读题后,把该题与上一题比较,单价、数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单价可以看成是整套的单价,那就要先算出一套的;也可以分别算出课桌和椅子的总价,再把两部分加起来。)

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完整解答。

3、第12题:读题后问:这题与前面两题又有什么不同? (发现单价会随着人数的多少而变化。) 分别算一算三个班各需要的钱数。

比较三个得数,你有什么发现?(三班的人数是最多的,但需要的钱是最少的。) 为什么?

那三个班如何买票是最合算的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

比较:如果把前面三个班分别需要的钱数加起来是否会等于这次算出来的钱数呢?为什么? 指出:在具体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灵活的情况,需要大家去选择更合适的方法。

小结:这三题算的时候我们都想到了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但在具体运算的时候又各有不同,希望大家要多注意。

三、其他问题:

1、第8题:读题后,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来解答 观察算式,同桌互相说说适合它的计算方法。(简便计算) 指名板演,结合板演规范学生的书写。(比如括号的运用等)

2、第9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再交流校对。

3、第11题:读题后,指名分别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怎么算? 板书这两个面积公式。学生列式计算,并比出大小。 教学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10~12。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包括初步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这是学生学习过长度、质量、时间及其计量单位后,认识的又一类量及其计量单位,这对于丰富学生对量及其计量单位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

当有分歧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装水倒一倒) 实验,(略)得出结论。

想象一下,如果反过来倒水,会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了什么? 完成书上的练习(1)和(2)

分别让学生把图的意思说一说,再得出某个结论。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

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说说你通过昨天的预习,知道关于“升”的哪些知识?

1、计量液体的多少,才用做“升”做单位

2、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1升水

拿出该正方体,从里面量它的棱长。问:为什么量里面而不是外面? 倒满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正好,指出:这么多水就是1升。

3、用学生带来的常见的容器来认识1升:

(1)请学生把从家里带来的1升大的容器放在一起比一比。 分别指名问一问: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容量是1升?

指出:这些容器各不相同,但大致大小接近,容量都是1升。 (2)取出大于1升的容器。

分别请这部分学生举起该容器,其他同学可估一估其容量大约是几升。

可结合2.5升的可乐瓶,请学生想象一下,家里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 老师取一小盆,大家猜它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实验得出:1升多一点) 想象:以它为参照,什么容器的容量和它比较接近,大约是几升呢?

比如:可用手比画一下,像电饭锅大约有2个这么高,那它的容量就可能是2升多。„„ 取一脸盆,猜一猜,你洗一次脸大约要用几升水呢?(实验得出:2升) 以这一脸盆为参照,估计一下,边上的这桶水大约有多少升?(10升)

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8.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分别取几个大小不同的杯子倒一倒。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4、练习,完成(3)和(4)

三、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教学反思:

认识容量和升(2)

教学内容:p.

13、14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略) 教学反思:

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p.15~17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毫升的认识以及升与毫升的进率。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让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容量含义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容量的计量单位及其进率,学会容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可以先用滴管滴5毫升,再除以5就得到了1毫升的滴数。) 实验:大约要205滴才是5毫升 算:205÷5=21(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1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3、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 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看书并认识看刻度

学生独立看书,看完后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如: 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回答书上的提问:21滴水大约是1毫升

看量杯上的刻度时,要看贴着刻度的水面高度,不能看水面中间,因为这个图是立体的。 升是比较大的容量单位,1升=1000毫升。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3、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4、填空:

4升=( )毫升 2000毫升=( )升 9升=( )毫升 5000毫升=( )升

5、倒出100ml 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我自己:4口;100÷4=50ml)

五、全课小结: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教学反思:

练习二

教学内容:p.

18、19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练习的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第

1、2题练习升和毫升的认识;第

3、4题着重练习升和毫升的换算;第5~7题主要练习一些常见容器容量的估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通过一些常见容器的测量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教学过程:

一、补充(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1、用

1、

3、

5、

7、9按要求填写,完成下面的算式: 积最大:□□□×□ □□□×□□ 积最小:□□□×□ □□□×□□

讲解:最简单的 “积最小:□□□×□”,两个乘数的最高位分别应该是最小的两个数:1和3;100×3和300×1的结果是一样的。三位数剩下的两位数肯定是57,如果另一个乘数是1的话,那就还要加上57;如果另一个乘数是3的话,那就还要加上3个57;显然另一个乘数是1,三位数是357。

类似的方法继续探索其他三题,当答案不能确定的时候,可以把符合大前提的多个算式都罗列出来,再分别算出积再比较。

指出:解答这类题,要先有一个大方向,然后再通过计算检验,最后得出结果。

2、315÷3,想清楚商是几?再猜一猜可能有的错误答案是几? 指名说说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练习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1)下面各容器的容量用什么单位计量比较合适?

可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容器具体的容量,如热水瓶约3升„„ (2)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2、练习升和毫升的进率: (1)在○里填上>、

再算一算这4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

3、常见容量的估计 (1)指导做计量液体的器具

(2)估计几个常见的容器,并用自制的器具量一量,和自己的估计比一比。

4、布置课后练习:

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多少升。

5、布置下节课要准备的一些东西。教学反思:

美妙的“杯琴”

教学内容:p.20、21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个部分。“敲敲听听”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里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的音也不同。在此基础上安排“编编唱唱”,让学生选择一组杯子,合理调整各个杯子里水的多少,使之发出不同的音,制成一个“杯琴”;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制的“杯琴”敲敲唱唱,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

认识三角形

教学内容:p.

22、

23、24(“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第22页的例题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第23页的例题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认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体会单侥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准备:学具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题图,问:在图上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很常见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 生活中的三角形随处可见,说说哪些地方也能看到? 揭示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做三角形:

1、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得到一个三角形,利用手边的材料,比比谁的方法多? 交流:(1)、用小棒摆。讲评时注意:小棒摆的时候一定要首尾相接,不能有多出来的部分。

(2)、在钉子板上围。讲评时注意:只要有三个顶点,如果发现边不够直的话,需要把三角形调整得大一些。

(3)、用三角板或尺上的其他三角形直接描画。

(4)、在纸上分别画围起来的三条线段,也能得到一个三角形。 „„

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一起动手画一个三角形,说说各部分的名称:3个顶点、3条边、3个角

三、三边关系:

1、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用学具盒里的小棒分别摆一摆,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学生摆完后交流:(1)同一种颜色(一样长)的小棒肯定是能摆成一个三角形的。 (2)一红两绿这三根小棒是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

小结: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那为什么会围不成了呢?

2、探究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1)说说你用一红两绿三根小棒怎么就围不成三角形了呢? (两根绿的太短了,碰不到。)画一画(图略)

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 不能围成三角形

(2)想象:如果把一根绿的换成长一点的,和原来那根绿的合起来正好和红的一样长,行不行?画一画(图略)

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 不能围成三角形> (3)那究竟什么时候能围成三角形呢? 可能会有学生会猜想,a+b>c 再用小棒摆一摆,摆完后再比一比,是不是符合a+b>c?

结合画图,指出:当两条边的长度和小于第三边的时候,这两条边根本就不能碰到,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当两条边的长度和等于第三边的时候,就变成了3条线段重合在一起的一条线段,不是三角形;只有当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那它们就会在第三边上面的某一处碰到,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3、练习巩固:

(1)有这样两根小棒,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第三根小棒多长那么它们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说说理由。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先可考虑最短的,如果是2厘米,那么和6厘米的合起来正好是8厘米,只能重合在一起,变成线段,所以至少要比2厘米长一点,在整数范围里,那至少就得3厘米。再从最长的角度考虑,6厘米和8厘米的合起来要14厘米,不能有14厘米长,那样也是重合后变成了线段,应该要比14厘米稍微短一点,即13厘米。)

(发现:比两边之差多1,比两边之和少1)

(2)继续练习,如:6厘米和6厘米,3厘米和4厘米„„

四、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三角形:

指出:画的时候,要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和点子重合。

2、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在学生交流完后追问第一种情况:那如果老师把2厘米的加上6厘米的,不就变成“大于”4厘米,那就可以围成三角形了。这样的判断对不对?为什么?

(6厘米是其中最长的一条边,它单独一条就比别的两条都长,所以,要用比较短的边合起来,然后和最长的比。)

3、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

请你用今天学得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 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高

教学内容:p.

24、25 教材简析:这节课教学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是有关三角形的重要概念,是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例题首先通过量人字梁的高,引导学生初步联系现实生活感知三角形的高,然后通过图示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建立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高,并正确地画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只限三角形内部的高)

2、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显示生活的联系。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准备:三角尺、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作业本上分别的画三种情况:(图略)(1)a+bc 明确:只有当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这样的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一般判断的时候只要把最短的两条边加起来和最长的比就可以了。

2、画一个类似于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条边) 说说三角形的组成: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我们刚才说到三角形有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将要来认识关于这个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条线段,你猜是什么?(高) 板书:高

由“高”你联想到了什么?(垂直、直角标记„„)

2、示范画高的方法:

边画边说:以这条边为底,现在要找它的高。板书:底

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它重合,(不断移动)说说它的垂线有多少条?(无数条)

其中只有一条很特殊,你能说说是哪一条吗?(从对面的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画的这条线段用虚线表示,画完后还要画出直角标记和“高”(或用字母“h”表示) 学生在作业本上,模仿板书也画一画。

3、画一个三条边都是斜方向的锐角三角形,以其中一条边为底,你能画出它的高吗?请一个学生上黑板,用三角板摆一摆它的高在哪里?

学生把该样子的三角形也画在作业本上,并画出其中的一条高。 画完后问:你有什么疑问吗?

(可能会有同学会提出:三角形一共有3条边,只能以刚才的那条边位底吗?如果是以另外两条边为底

呢?)

指出:底和高是一对一对出现的,另外两条边也可以作为底,也可以分别找到它们的高。继续分别请学生来用三角板摆一摆另两条高的位置。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三条高。 观察该图,你有什么发现?

(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它的3条高;这3条高相交于同一个点。)

指出:如果你画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同一个点,那么你的高肯定是画得不够准确。

4、举老师手里的三角板,问:我手里的这个三角板和刚才画的三角形,有什么不用?(有一个直角) 描画出三角板中的三角形,并标出其中的一个直角。 问:这个三角形,你也能像刚才那样找到3条高吗?怎么找?

结合学生的回答,使大家明白: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角边可以互相看作是一底一高,不用另外画;只有当把斜边当作底的时候,它的高要另外画;3条高相交于原来的直角处。

三、完成书上的练习

1、试一试,分别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个高各是多少厘米。

2、想想做做第1题: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注意图上以规定了底,只要画出指定的一条高就可以了。 交流的时候,重点说说第三个三角形:它的高是哪一条?为什么?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先串成一个三角形,除了书上举例的5厘米、3厘米和6厘米外,还可以怎样剪?

说说你的方法?有没有有序思考的方法?

(比如可以这样考虑:把14厘米一分为二是7厘米和7厘米,最长的边不可能是7厘米,因为如果一条边是7厘米了,那另外2两边合起来也是7厘米,那就不能围成三角形了。在整数的范围里,最长的边只能是6厘米,那另外两条边合起来就应该是8厘米;8不能分成1和7,那还能分成2和

6、4和4,3和5就是书的情况。还可以想最长的是5厘米,那另外两条合起来是9厘米,9不能分成1和

8、2和7,3和6已经有,还有就是4和5。所以一共有4种情况:

3、

5、6;

2、

6、6;

4、

4、6;

4、

5、5。

4、想想做做第3题,请你说说为什么这个三角形的高的长度一定比小棒短?

(可引导学生回忆: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最短。所以这条高要比小棒短。)

四、介绍“你知道吗?”

1、学生分别用学具盒里的3根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轻轻捏住其中的一个角,敲其他的边或角,发现: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变。

再用4根或5根甚至更多的小棒,围起来,得到一个多边形,也捏住它的一个角,轻轻地敲,发现:它非常容易得变成其他模样。 指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看书,说说这些图中哪些地方有三角形?还有什么地方也有三角形的结构? 教学反思:

三角形按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p.

26、27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教材让学生通过对提供得意写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观察、

比较、分类,引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概念,并用集合图揭示了这3种三角形都是三角形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的分类:

角是有大有小的,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哪几类?

老师随学生回答依次板书: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这些角有的度数是确定的?分别是多少度?

锐角和钝角的度数是不确定的,但有一个范围,谁来说一说? 板书整理成: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1º~89º、90º、91º~179º、180º、360º

指出:89º、90º、91º这三种度数非常的接近很难判断,所以当看到接近直角的角时,都要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

二、学习三角形的分类:

1、老师画一个直角。再连接两点,问:这样画得到的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 (板书:直角三角形)

老师再画一个钝角,并连接两点,问:这样画得到的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 (板书:钝角三角形)

联想:刚才我们分别先画一个直角和钝角,再连接就得到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如果我先画一个锐角,再连接是不是也会得到一个锐角三角形呢?

请你试一试。交流(有意识选择开始画的锐角较小的学生来交流): (1)连接后可能得到的是一个钝角三角形。 问:你怎么知道现在这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通过说理,使学生明白:判断的时候只要看其中最大的一个角,如果这个最大的角是钝角,那这个三角形就是钝角三角形。

(2)连接后可能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

通过三角板的之间检验,确认其中最大的角是一个直角。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判断方法:其中最大的一个角是直角,该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比较、讨论:为什么刚才可以肯定的得到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而现在却不能肯定的得到锐角三角形呢?

(通过学生回答,使大家明白:钝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钝角,还有两个是锐角;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角是直角,还有两个角也都是锐角;确定了钝角或直角后剩下的肯定是锐角了。而先画了锐角之后,剩下的

角可能是三种角中的任意一种。) (3)画锐角三角形比较保险的一种方法:

先画的锐角不能太小,可略小于直角;画的两条边长短比较接近,这样就能得到一个锐角三角形了。画完后为了保险起见,可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角,量一量是不是锐角。 学生分别在本子上画出这三种三角形。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三角形?怎样的角是直角三角形?怎样的角是钝角三角形? 画出示意图。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三角形按角分类的方法。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第2题)你能连一连吗?

学生独立做,做完后把有疑问的几个选出来交流。

2、在钉子板上分别围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学生围好后,互相检查验证。

3、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四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在交流的时候用“对角线“来说一说。

4、把右边这样的平行四边形纸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应该怎样剪?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呢?

5、你能在下面的三角形中分别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吗?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画出的线段就是原来三角形的高。

6、在直角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个三角形。你分成了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还可以怎样分? 老师可以在学生画的基础上,展示其中几种比较典型的画法,组织学生再交流。

教学反思: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p.

28、29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先通过计算三角尺的3个内角的度数的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引发“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猜想,再通过组织操作活动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

2、让学生学会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º”这一知识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意识,锻炼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三角板,量角器、点子图、自制的三种三角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猜想:

老师取一块三角板,让学生分别说说这三个角的度数,再加一加,分别得到这样的2个算式:90º+60º+30º=180º,90º+45º+45º=180º 看了这2个算式你有什么猜想?

(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等于180度)

二、验证猜想:

1、画、量:在点子图上,分别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画好后分别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再把三个角的度数相加。

老师注意巡视和指导。交流各自加得的结果,说说你的发现。

2、折、拼:学生用自己事先剪好的图形,折一折。

指名介绍折的方法:比如折的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可以先把它上面的一个角折下,顶点和下面的边重合,再分别把左边、右边的角往里折,三个角的顶点要重合。发现:三个角会正好在一直线上,说明它们合起来是一个平角,也就是180度。

继续用该方法折钝角三角形,得到同样的结果。 直角三角形的折法有不同吗?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除了用刚才的方法之外,直角三角形还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折;可以直角不动,而把两个锐角折下,正好能拼成一个直角;两个直角的度数和也是180度。

3、撕、拼:可能有个别学生对折的方法感到有困难。那么还可以用撕的方法。

在撕之前要分别在三个角上标好角

1、角2和角3。然后撕下三个角,把三个角的一条边、顶点重合,也能清楚地看到三个角合起来就是一个平角——180度。

小结: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

4、试一试:

三角形中,角1=75º,角2=39º,角3=( )º 算一算,量一量,结果相同吗?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算出下面每个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在交流的时候可以分别学生说说怎么算才更方便。比如第1题,可先算40加60等于100,再用180减100等于80 º。第2题则先算180减110等于70,再用70减55更方便。第3题是直角三角形,可不用180去减,而用90减55更好。

指出:在计算的时候,我们可根据具体的数据选择更佳的算法。

2、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 º,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可先猜想: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会不会它的内角和变成180×2=360 º呢?为什么?

然后再分别算一算图上的这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出结论:三角形不论大小,它的内角和都是180 º。

3、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填一填。

4、说理: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为什么? 一个钝角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4、5题 教学反思: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教学内容:p.30~32 教材简析:本课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已经它们的特征。教材先给出有两条边相等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让学生量一量每个三角形各条边的长,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两条边相等,然后概括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接着通过用纸对折简出等腰三角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最后认识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明确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也相等。认识等边深刻系的编排与等腰三角形类似,其中等边三角形的3个角都相等的特征是让学生在对折中发现的。 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3个内角相等。

2、让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剪刀、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关于三角形,你有那些知识?

1、按角分成三种角

2、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算第三个角的度数,如果是一般三角形,那就用180去减;如果是直角三角形,那就是90去减„„

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1、比较老师手边的两块三角板,他们有什么相同?(都是直角三角形)

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块三角板的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等;而另一块三角板的角和边都不相同。) 指出:像这种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它“等腰三角形”

2、折一折、剪一剪:

取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它的对角线,沿对角线剪开;展开

观察:这样剪出来的三角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等腰三角形。想一想:为什么要对折后再剪呢?(这样剪出来的两条边肯定是相等的。)

除了两条边是相等的,还有什么也是相等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两个角也是相等的,因为也是重合的。)

3、画一画:

讨论一下,如果我要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画下来,应该怎么画?

从一个顶点出发,分别画两条同样长的边,这样就确保有两条边是相等的,然后再连接这两条边,就得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生共画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

4、教学各部分名称:

读“等腰三角形”,想一想,这名字是什么意思?(两条腰相等的三角形)

在图上标出:这两条相等的边,我们就叫它“腰”;这第三条边和它们是不相等的,我们叫它“底” 在底边上的这两个角是相等的,就可以共用一个名字“底角”;剩下的这个角,称之为“顶角”。

三、认识等边三角形:

1、刚才有的同学画的等腰三角形,看上去三条边都是相等的。如果真是那样,那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等边三角形”

2、为了确保三条边都相等,我们可以这样折:取一正方形形纸,边折边示范,并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折? 剪下后,量一量每条边是不是真都一样长?在量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3个角也都相等,都是60度)

3、画等边三角形:很容易保证两条边相等,但保证三条边都相等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等边三角形不好画。你有什么办法?

方法一:根据角度来画。比如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分别画出60度的角,如果两边正好会合,正好都是3厘米,那就说明画得很准确。

方法二:根据高来画。比如先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然后在1.5厘米处画高,从端点出发到高量出3厘米,

并画下来,再画另一条,就得到了等边三角形。 学生动手画一画。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物体的面,哪个是等边三角形,哪个是等腰三角形? 指名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2、用一直行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剪开。剪出的两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只直角三角形吗? 分别请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指出: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也可以按边来分,这是两种不同的依据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3、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并说说这几个轴对称图形都是什么三角形。指出:既然是对称的,那肯定有两条边是相等的,那就是等腰三角形。

4、在点子图上画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再画出每个角都是锐角的等腰三角形。老师注意巡视检查,也可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画的,怎么想的?

五、继续作业:

第32页第

5、

6、7题。在写之前可先组织学生说说各题是怎么思考的。 教学反思:

练习三

教学内容:p.

33、34 教学目标:

通过梳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边和角的特点;能正确给三角形分类;做一些相关的判断等练习。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整个单元的内容:

通过看书,了解本单元主要分几个内容:

1、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指出:我们在判断的时候一般只要想其中最短的两边之和与最长的第三边比。想一想,这又是为什么?

2、画三角形的高,要注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画,用虚线,标出直角标记和“高”

3、三角形按角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填空: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 )个锐角,最多有( )个锐角。 三角形按边考虑,有两种特殊情况: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板书:等腰直角三角形

指出: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同时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考虑分类。这个三角形是什么形状的?(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45度、45度和90度)分别举老师的教师用和学生用的该块三角板,比一比,使学生明白:等腰直角三角形不管大小,它的三个角的度数是固定不变的。

还有一种三角形也很特殊,它的三个角的度数也是不变的,你知道它是什么三角形吗? 随学生回答板书:等边三角形。

分析:等边三角形从字面上看,它只说了边没说角,你能知道它的角各是多少度吗?那要不要说成“等边锐角三角形”?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等腰的可能是直角、锐角、钝角,所以要说清楚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而等边三角形只能是锐角三角形,所以就没必要再强调了。)

4、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指出:利用这点,我们可以进行一些计算。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三:

1、先判断下面各是什么三角形,再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说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可提问学生:是不是三个角都要量?为什么?) 老师注意巡视画高是否规范。

补充:这题是用给定的底画高,如果我给定的是顶点,你会画高吗? 老师画题,学生画高。说说怎么想的。

2、下面的三角形都被一张纸遮住了一部分,只看露着的一个角,你能确定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注意最后一个角,要让学生说说理由,或者也可请学生画出不同的结果。

小结:有钝角的就是钝角三角形,有直角的就是直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才是锐角三角形。

3、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一拼: (1)拼成图形的内角和是180º。

学生可同桌或四人合作,请不同拼法的同学站在讲台前展示。分别算一算。 指出:只要是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就是180º (2)拼成图形的内角和是360º

继续合作,请不同拼法的同学站在讲台前展示。分别算一算。 交流的时候可先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再选一般的四边形。 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º

4、下面是3块三角形玻璃打碎后分别留下的碎片,你知道它们原来各是什么三角形吗? 注意:第二个三角形可能会有学生说成锐角三角形,可引导学生认识,“等边三角形”更适合它。

5、你会用下面的9根小棒,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吗? 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三种规格的小棒,分别摆一摆。老师加强巡视和指导。 摆完后问:如果用一红两绿的小棒来摆等腰三角形,行吗?为什么? 再看书上小棒的数据,说说哪种情况是不可以的。为什么?

6、彩霞小区有一个由三个大小不同的等边三角形组成的花园,从A地到B地,走哪条路最近?图中哪两条路一样长?为什么?

问题一,可让学生说说理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问题二。可让学生算一算,分别都得到了120米,那就是相等。

7、在小组里说说下面的三角形各是什么三角形。

在交流的时候注意补充和规范,如第三个三角形,最好能分别从角和边两方面考虑,说成是“等腰钝角三角形”。„„

8、思考题:先画一画,再算一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

说说自己的发现,如:一个多边形可以分成多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个数就是多边形的边数减2。多边形的

内角和就是几个三角形内角和的和。可以用180×(n-2)„„

三、介绍“你知道吗?”,学生自己阅读,并算算金字塔每个侧面的底角大约是多少度? 关于金字塔有很多的秘密,同学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可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看看。 教学反思: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p.

35、3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三步计算运算顺序;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

1、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我们一起去看看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演示例题,指名说说图上的信息:

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象棋的单价是12元,围棋的单价是15元 读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个基本数量关系式? 复习: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尝试列式,并交流:

(1)分步列式: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2)综合:12×3+15×4 (可能还有):(12+15)×(3+4)

讲评:指着分步列式,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比较两个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下面的算式为什么是错的?它这样算出的结果表示什么?

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3、运算顺序:

12×3+15×4 12×3+15×4 =36+15×4 =36+60 =36+60 =96(元) =96(元)

比较这两种运算顺序,它们都对吗?哪个更好?为什么?

指出:这是一个三步混合运算,有乘有加,先算乘,即分别先算象棋和围棋的钱。

4、学生完成试一试:150+120÷6×5 做完后交流,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先算乘,如果有可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运算顺序,乘除在一起的时候,谁在前谁先算。

5、结合两题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做在自备本上:

80÷2+76÷4 240÷6-2×17 45-20×3÷4 51-36÷3+25 指名板演再结合具体问题交流。

2、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题略)

建议:做混合运算,要先观察该题的运算符号,可把先算的步骤划线表示,然后再算。

3、比一比,你能说出原因吗?

25×30+25×20 840÷40-400÷40

25×(30+20) (840-400)÷40 第一组题可引导学生结合乘法意义来说,或是结合具体问题来举例说明。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读题后让学生解释“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和求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2、(第5题)分析“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指名说说“你们两组的总人数”怎么算?

3、(第6题)比较两小题,说说两题的联系。

4、把这3道联系实际问题做在作业本上。教学反思: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p.

37、38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综合运用这两方面的知己就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因此,例题直接提出“先计算,再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算的”要求,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通过独立思考确定运算顺序,并按顺序进行计算,主动实现知识的迁移,再通过交流是怎样算的,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p.36第5题)老师板书信息,提醒学生根据“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来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8+18×2+6 可能有的情况:(1)有学生交换加数的顺序。指出:一般我们要顺着题目原来的顺序来列式;(2)有学生提出了列式时要用到小括号。指出:小括号一般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有的时候也是起强调的作用。

二、教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指板书“18+18×2+6”问:谁能给这个算式加小括号,改变它原来的运算顺序。有三种情况:(18+18)×2+

6、18+18×(2+6)、(18+18)×(2+6) 分别让学生在自备本上算一算这三题,指名板演。 交流这三道题,注意发现学生运算过程中的问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你能说说这类题在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求吗? 你发现了什么?(运算顺序的不同,运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按照原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练习:300-(120+25×4)

在学生练习时,注意搜集一些错误信息,比如:(1)学生在算完第一步时,没有把括号也移下来;(2)先算括号里的加;„„

3、同桌分别练习第2题的两组题,练习完后互相检查。全班交流。

三、学生作业:

第1题:老师注意巡视,发现一些学生中的错误。

第4题:读题要让学生说说基本的数量关系式“上午加下午”,然后再“对号入座”列式解答。 第5题:要看清楚是“三四年级总人数”的2倍。

两题可做一简单对比:上题括号也可不加,但加了之后感觉思路更清晰;下面一题括号就一定得加,而且要看清楚是加在具体的什么位置,才能表示“三四年级总人数的2倍”。 第6题:学生列式后交流几种解答方法,各自说说列式理由。 480÷3×5,480÷3×(3+2),480÷3×2+480 第7题:也要提醒学生一般要按照最基本的关系“多的-少的”来列式。 教学反思: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2)

教学内容:补充及p.38第

8、9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841-41)÷25×4 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 =8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 240÷40+20×2=8 90-30÷3×5=400 90-30÷3×5=100 建议学生:(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习: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边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 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 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 边长×边长=面积 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块数=小面积”。 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注意学生提的问题是否都合适。) 教学反思: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p.

39、40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辉正确地计算。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

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第二层次,告诉学生要先悬出美术组的人数,列综合算式时,就要用到中括号,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并按顺序完成计算。第三层次,引导概括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数学结论。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检查回家做的计算作业:

(感觉学生的计算不是很好,昨天我布置的回家作业是让学生自己出题,出了三道三位数乘两位数,三道四位数除两位数。)要求同桌互相交换,用计算器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出的题难易是否合适等。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看图后说说图的意思,老师整理成: 合唱组:84人

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 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看信息,分别让学生说说“航模组”、“美术组”的人数应怎么列式。 板书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问:解决这个问题用到哪个基本关系式? 板书:合÷美=几倍

2、“对号入座”,对照关系式分别写上“84”、“(8+6)×2”。问:在它们中间添上“÷”行吗?为什么? (结合黑板上的算式,让学生说说它的运算顺序,发现最后算的算式没有意义,不是我们想要的。) 那我们想要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要实现这个想法,得请中括号来帮忙。 老师添上中括号,说清楚它的写法。 指导读:84÷[(8+6)×2]

3、说一说:昨天我们讲到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一是括号、二是乘除、三是加减,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中含有了中括号,运算顺序又该是怎样的呢?

先指名结合每一步算式的意义说,再指出:同样是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

4、学生练习,完成书上的例题

二、巩固练习:

1、在自备本上完成:540÷3+6×2,540÷(3+6×2),540÷[(3+6)×2] 指名板演,结合讲评发现问题,强调正确的运算顺序。

2、第3题。

看图后,请学生说清楚该题的信息,并说说列式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三、学生自己阅读,了解“你知道吗?”

四、学生作业:完成p.40剩下的练习。教学反思:

练习四

教学内容:p.

41、42 教学简析: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让学生在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四第1~4题 教学过程:

检查口算本练习情况、布置今天的口算作业。

一、完成书上的练习:

1、第1题:(1)学生看题后,把每个算式的第一步先划线,再交流。(注意第1小题可以同时先算乘法和除法。) (2)把这四题做在作业本上。

(3)补充75×

12、280÷35的简便算法: 75×12=(25×4)×(3×3)=100×9=900 280÷35=280÷7÷5=40÷5=8 做完后交流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1)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2)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3)有中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第2题:你能直接在每组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吗? 审题:要“直接”比,不是在计算之后。 先请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交流判断的依据。

3、第3题: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各算式的特点(如左边两题是连加,右边的是连乘),可以如何简便?各是运用了学过的哪些运算规律?

指出:不能随意改变运算顺序,而是要依据一定的运算规律。 交流后,把这4题写在作业本上。注意小括号的运用。

4、第4题:学生看懂题意,先说说这题要用的基本关系式是:单价×数量=总价

再读第一个问题,说说在估算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把单价看成某个接近的整百数)说说最后估计的结果是多少?

算一算:学生在本子上完成这题的计算。

比一比:把估算的结果和列式算得的结果比较,说说估算和笔算价值分别在哪里。

二、布置回家思考p.42的思考题

要求用脱式计算在自己的本子上。(能做几题算几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

41、42练习四第5~8题 教学过程:

一、讲评昨天的回家作业(p.42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填写符号后,用脱式计算): 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

1、(3+3)÷(3-3)=6÷0=6 指出:除数不能为0,“6÷0”这个算式没有意义;

2、(3×3+3)÷3=9+3÷3=12÷3=4 指出:括号里有2步,先算乘,加没算,移的时候要把括号也移下来。

3、(3+3)+3÷3=6+3÷3=9÷3=3 指出:看计算的过程,先算加,再算加,最后算除;但开始的算式应先算加,再算除,最后算加。所以还应加上“[ ]”,变成“[(3+3)+3]÷3”

4、[3×3-3]÷3=[9-3]÷3=6÷3=2 指出:在小括号的基础上,才有中括号,不能直接写中括号。

5、补充:3+3-3+3=6-6=0或3×3÷3×3=9÷9=1 请学生说说上面两题对吗?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多少?算式怎么改得数就对了?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学生练习:

p.41第5题,请学生做在自己的本子上,再一一交流。 提醒:第1题除和乘可以同时算。

三、布置作业: p.42第

6、

7、8题

其中第

7、8题要求学生写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教学反思: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p.43~45 教学重点:

1、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知道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会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教学准备:三角板、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1、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可拼搭的小棒。(共5根,从中选4根)拼成一个长方形。

交流:你从5根中选4根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说说长方形边有什么特点?角呢? 板书:边:对边相等

角:4个都是直角

2、老师操作:把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问:现在这个图形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 (4个角不是直角了,就不是长方形了。) 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通过刚才的变化过程,你能说说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吗? 板书:对边相等,对角相等(2个锐角、2个钝角)

3、继续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更多的平行四边形。问:与三角形的稳定性相比,平行四边形怎么样? 利用它容易变形的特点,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举例:校门口的拉门。你还能说一些吗?

4、做平行四边形:

(1)用橡皮筋围平行四边形。 (2)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

老师注意巡视,并请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强调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5、老师在黑板上,结合特点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1、板书:高

问:你联想到什么?(高要和底对应、垂直、直角标记„„) 在下面的边上写:底

以这条边为底,你知道它的高怎么找?(指名拿三角板比画) 可能:直角边和底重合,另一直角边和顶点重合。 问:有没有别的方法?

通过移动三角板,画出若干条高,问:这样的高有多少条?(无数条) 学生画出点子图上平行四边形的高。

2、试一试,你能量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各是多少厘米吗? 指出:可以任意地找一边为底,底和高是相对的。

三、练习: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不是的,说说理由。

2、你会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用四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呢? 学生拼,老师注意请生展示。

3、右边是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移动其饿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吗?

4、取一张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纸,你能剪一刀,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有几种剪法?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5、画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教材的编排与认识平行四边形相似,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认识梯形的活动。 教学反思:

认识梯形

教学内容:p.46~49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教材的编排与认识平行四边形相似,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认识梯形的活动。

教学重点:认识梯形的基本特点,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及梯形个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三角板、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平行四边形:

1、用手笔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说说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对边:平行且相等

对角:相等

2、取一长方形纸:昨天作业中有一题是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现在我请大家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你会吗?说说怎么变?

撕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把它拼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认识梯形:

1、把刚才拼的那个三角形旋转后拼上去,问:这个图形你认识吗? 取下该三角形,问:这个图形你认识吗? 板书课题:梯形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认识梯形

与刚才复习的平行四边形相比,梯形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 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口述:这组对边只要平行,不要求相等,另一组对边则不平行;四个角对角都不相等。 指出: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因为都是四边形,所以它们的内角和都是360度。

2、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一个梯形。老师巡视指导。

三、认识梯形的高:

1、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梯形,学生自己读p.47上的一段话。交流板书这四条边的名称:上底、下底、腰、腰

旋转手中的梯形,再让学生分别指一指这4条边的名称,并说明理由。

2、请学生上黑板用三角板比画高的位置。

结合画高指出:从上底到下底的垂直线段是梯形的高。 这样的高可以画多少条?(无数条)

3、交流几种较特殊的梯形:

从学生中收集几种较特殊的梯形展示:

(1)直角梯形:这个梯形中有2个直角,这样的梯形叫直角梯形。找一找,它的高在那里?(就是其中的一条腰)

(2)等腰梯形:举刚才做的等腰梯形,其中这个梯形的腰有什么特点?(相等) 指出:这样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4、学生继续在点子图上画梯形,要求画出三种梯形: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并分别标出它们的高。

四、完成练习:

试一试:量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完成想想做做:

1、先说出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再分别指出这些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是梯形的标出其中平行的一对边,不是梯形的也说明一下理由。

2、在下面的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 方法一:从交点处画高,分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 方法二:不从交点处画高,分成了两个直角梯形

3、下面是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后的展开图。理解:以展开图上的10个交点为顶点,画出不同的梯形,并和同桌分别说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交流后总结:只添一条线得到的是直角梯形;添两条线的是一般梯形或是等腰梯形。大家画出的梯形各不相同,但高长度是相等的。

4、折纸作业布置:

(1)用两个完全一样大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说说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 (2)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开并拼成一个长方形。 (3)用一个梯形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 (4)用一个三角形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

5、用七巧板拼一拼,拼成大小不同的梯形,边拼边分别指出它的上底、下底和高。

教学反思:

找规律

教学内容:p.50、51 教学重点:探索用乘法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感。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找规律,想想以前学过的找规律都说了些什么呢? (间隔问题,举例:锯木头、上楼梯、种数等 周期问题,举例:算星期几、第几个的颜色等) 这节课我们学习找规律中的“搭配问题”

二、认识并解决“搭配问题”

1、穿衣服的搭配问题:

有的女孩子特别爱漂亮,每天总想穿出新花样,总觉得自己的衣服不够多。 找一个学生问一问:你这个季节的上衣有几件?裤子呢?

大家一起帮她算一算,每天的一件上衣一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交流:(1)画图(图略),用连线的方法来表达。 (2)根据图帮助理解:比如5件上衣,6条裤子

每件上衣有6种搭配的可能性,5件上衣就是5个6。

或先考虑裤子,每条裤子有5种搭配方法,6条裤子就有6个5种

小结:不管是从上衣开始考虑还是从裤子开始考虑,其结果都是一样的:5×6=30(种)

“5件上衣和6条裤子”裤子竟然会有30种不同的搭配,看来衣服是不少了,只要我们合理搭配就行。

2、语文、数学老师的搭配问题:

每年新学期开始,校长都会考虑语文数学老师的搭配问题,每个年级安排6个语文老师,3个数学老师,那具体的一个班级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你是怎么想的?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每个语文老师都会有3种不同的搭配,那6个语文老师就有6×3=18(种) (或从数学老师开始考虑)

3、男、女同桌的搭配:

如果不考虑身高、视力等因素,就单纯的考虑这张桌子上安排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你说有多少种不同的人选呢?

(本班25个男生,25个女生)

估计学生会选择算的方法:25×25=625(简单介绍这道题的简便算法) 问:这题有没有学生也会选择用画图的方法呢?为什么? (数据多了,还是用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4、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还有很多,大家来交流,并把它编成数学问题再解决。(略)

5、刚才大家列举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有关系的两个物品的搭配,其实像这样的走路问题也用到了今天学的知识。画图:(图略)(1)分两段,每段都有2条路;让学生或者可以从图上数一数,或者可以列式算一算 (2)再添上一段,其中也有2条路;让学生继续解决。还可以在某一段再添上一条路或几条路,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方法的优越性。

三、学生阅读书:

学生阅读书上的第50、51页,把例题中的问题和同桌议一议。 讨论:画图方法和计算方法各有什么利弊?

四、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第1题)学生读题后自己完成

2、(第2题)提醒学生注意一共有三个问题,要一个一个地表达清楚,包括算式和“答”

3、布置课后思考: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还有很多,除了课上讲的这些,每位学生最好再能找一两样准备下节课交流。教学反思:

找规律(2) 教学内容:p.

52、53 教学简析:

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探索简单排列现象中的规律。例题先通过3个小朋友照相的情境,提出“3人排成一拍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拍法”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索愿望;接这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交流,对问题隐含的规律获得初步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用字母分别表示3位小朋友,把每一种排法列举出来,进一步明确认识其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索哟内数学方法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有趣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对几个事物进行排列的所有方案,探索排列的规律。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验证、归纳,并主动与他人开展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逐步优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3、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

意识。

4、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他人的帮助下,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探索策略。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请3名学生排成一排,站在讲台前。

问:观察他们排的位置,说说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先和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1)可能会有学生受上一节的影响,用算式3×3=9(种)

指名分析该算式的意思:某个学生分别可以排在第

一、第

二、第三三个位置,每个学生都会有这样的三种位置,那就是有9种。

质疑:这样想对吗?为什么?(重复了) 把第2个同学排在第一,发现了重复。 指出:解决这类问题就是要避免重复和遗漏。

(2)、排一排:每一个学生都有2次排在第一的可能,3个同学就有2×3=6种

或者可以想:第一的位置上有3种可能性,一个同学确定后,剩下的位置还有2个同学可选择,到第三个位置的时候,只剩下了最后一个同学了。所以总的排法有:3×2×1=6(种)

(3)刚才我们请三位同学排一排,发现了有6种不同的排法。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忙,你能用别的办法帮助理解吗?

可能会有同学想到用3个小物品,或者是字母A、B、C 分别用字母来表示刚才的6种不同排法(注意有序): ABC、ACB、BAC、BCA、CAB、CBA (4)观察两个算式,你觉得哪个算式更方便计算。继续举例,如6个同学站一排、10个同学站一排、全班站一排„„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我们站成一排的总人数是n个,说说怎么算多少种? n×(n-1)×(n-2)ׄ„×1

2、完成想一想:

讲清题目要求:如果在这三位小朋友中每次选两人排在一起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补充举例:两人交换位置的算2种

同学讨论,并指名交流想法或算法:

(1)2人2人地选,有3种,每种又有2种,所以有2×3=6种 (2)用字母表示:AB、BA、AC、CA、BC、CB „„

二、拓展:

指名一个学生,请他请出班内所有的好朋友(可能有6个)

1、问:如果好朋友们见面了,要互相握手,会有多少次?怎么想的? 生1:有5次握手机会,生2:有4次„„ 5+4+3+2+1=15(次) 还可以怎么想?

(每人都需要握5次,但都算了两份,所以算式:5×6÷2=15(次) 如果是打电话呢?(一样的,也是15次)

2、问:如果好朋友过节互相送礼物,一共会送掉多少份礼物呢? 这个问题和上面的问题一样吗?不同在哪里?

指出:每个学生都会送掉5份礼物,6个学生就有6×5=30份

3、像这样的提问题,你会提吗?会解决吗?试一试。

三、读书,并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

8、

2、5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三位数? 注意问题的要求的是“几个”,那就是:3+2+1=6(个) 如果要说清楚具体是哪6个?那就是8

25、852„„ 提醒学生要正确审题。

2、四个球队踢足球,每两个球对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先在书上连线,再想自己会用算式来表示吗?

指出:这类问题和刚才的“握手”、“打电话”是一样的。

3、他们3人每两人通一次电话,一共通了多少次? 如果他们互相寄一张节日贺卡,一共寄了多少张? 让学生先说说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再解答。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找规律,说说你的收获。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p.

54、5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事?你想到了什么? (买东西,单价×数量=总价)

读一读信息:短袖衫32元,裤子45元,夹克衫65元。这三个信息分别说明了什么?(单价) 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这信息说明了什么?(买的数量) 问:一共要付多少元?

指出:这里有一个多余条件,是哪个?

请大家在自己的本子上列综合算式,并算出结果。

2、交流: (1)(65+45)×5 (2)65×5+45×5 =110×5 =325+225 =550(元) =550(元) 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加上“=”) 比较:左右这两个算式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呢? (相同:三个数是一样的,都有乘法和加法; 不同:前面的算式中出现了1个5,后面的算式中出现了2个5;一个是两步算式后面一个是三步算式„„) 用语言来表示它们的联系:两个数合起来乘5等于两个数分别乘5再合起来。(只要学生能大概说出类似的

意思就行。)

3、学生写类似的算式:

在规定的时间内,请你写出符合这样特点的等式。 交流:你写了几个?读一读。

问: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继续写吗?写得完吗? 那有什么好办法表示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用字母表示的乘法分配律: (a+b)×c=a×c+b×c 指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4、比较:回忆以前学过哪些运算律,今天学的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 (以前只有加或乘,这个既有加又有乘) 猜:学习运算律有什么用呢?(使计算简便)

二、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发现问题要多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思考的。 指出:第

2、3题是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题略) 先学生独立判断,交流的时候,重点说第3题和第4题。 第3题:74就是74×1,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第4题:找到分别乘的数是50,那么合起来乘的数也应该是50,正确的相等的算式应该是“50×(40+90)”

三、学生作业(边说边写):

1、第3题,要求学生分别用两个算式解答,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2、第4题,先请学生观察算式特点,知道上下两题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再算一算,体会哪个算式计算的时候更简便。

说一说:当两个数合起来是整十数的时候,先合再乘比较简便。

3、第5题:先指名说说表格的意思,再分别解答下面的3个问题。教学反思: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

56、57 教材简析: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教学过程:

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

1、99×37+37=37×(□○□)

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1×58+49×11 12×77+8×77 (12+8)×77 36×25+4×25 (58+12)×14 27×21+27×29

27×(21+29) 11×(58+49) (36×4)×25 58×14+12 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

(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连线。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说说例题的信息和问题,说说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说说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积应该略大于3200。 还可以怎么算?(用竖式算)

3、3200元其实是几件衣服的价钱?那要算102件,还要怎么办? (加上2件),这2件是多少元呢?总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这个过程完整地用算式表达出来呢? 板书: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元)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剩下部分。

4、完成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观察算式特点,并完成简便计算。交流:=(46+54)×12 =100×12 =1200 比较两题,说说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容易,有的时候是分别乘更容易。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题) 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体会也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读第

5、6题,观察数据的特点,说说怎么算才更简便?

四、探索思考题: 99×99+199○100×100 观察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说说是怎么想到的? 在交流过程中完成板书: 99×99+199 =99×99+99×1+100 =99×(99+1)+100 =99×100+100×1

=100×(99+1) =100×100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算式:999×999+1999的探索过程

发现规律,直接完成算式:9999×9999+19999=( )×( )

五、布置作业: p.57第

2、

4、

5、6题 教学反思:

练习五(1)

教学内容:p.58第

1、

2、5题 教学目标:

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着重让学生通过练习比较熟练地掌握乘法分配律并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补充练习:

说说乘法分配律的基本特点:分别乘转换成合起来乘或是合起来乘可转换成分别乘。

板书:39×65+ × 问: 上可以填多少?(39或65)

1、如果先填了39,那么后面的数可以填几?怎么想的?(先填39,说明分别乘的数是39,为了计算的简便,合起来的数最好是整百数,比如为了合起来是100,那另一个数就可以填35) 指名说说该题完整的计算过程。

2、那如果是先填了65呢?请你把这个算式填写完整,并算出结果。

指出:分别乘的时候,肯定要有一个乘数数是相等的,然后把另两个乘数加起来。

3、如果算式是:39×65+65,这个算式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吗?怎么写可以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板书完整的过程:

39×65+65 =39×65+65×1 =65×(39+1) =65×40 =2600 指出:有的时候,需要把题目进行适当的“改装”,才能完全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4、分别乘是不是只能有2次呢?板书:39×65+30×39+5×39 这题分别乘的是多少?该如何简便计算?

随学生回答板书:=39×(65+30+ =39×100 =3900 指出: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自己也可以编,但要注意分别乘的数是一个相同的数;乘的次数可以不限2次。

二、完成书上的部分练习:

1、用两种方法计算下图中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能够来说明乘法分配律。先学生独立写,再交流,分别说说算式先算的是什么。

2、辨析第2题的第4题两种做法:

103×23

(1)=100×23+3=2300+3=2303 (2)=100×23+3×23=2300+69=2369 讲评时强调:

1、“分别乘”,也就是说要乘2次;

2、为了看得更清楚,第2种解法还要加一步“(100+3)×23”,等很熟练的之后才能适当地减去一些步骤。

三、布置作业:

2、5题 教学反思:

练习五(2)

教学内容:p.

58、59第

3、

4、

6、

7、

8、9题 教学目标:

1、本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着重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乘法分配律可以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

2、进行有关运算律和运算性质的整理与练习,加深对各运算律的联系和区别的认识,引导学生灵活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灵活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用字母表示各运算律:

指出: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时候,我们统一按照书上的格式来写。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指出:交换律只要2个数交换位置,所以只要用到字母a 和b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指出:结合律有三个数,但顺序是不变的,只是先算前面的变成了先算后面的。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指出:分配律有乘有加。

二、简便算法的多样性:

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125×24

1、125×8×3=1000×3=3000

2、(100+25)×24=100×24+25×4×6=2400+600=3000 „„

比较两种方法,说说各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哪种更简便?

指出:有的时候一道题有多种简便算法,我们应该选择更简便的算法。像这类题目更适宜用乘法拆数那就尽量不要用加法。

三、乘法分配律的延伸运用:

1、先计算每组的两道算式,再比较它们的结果,并填空: 32×(30-2)○32×30-32×2 (40-4)×25○40×25-4×25 学生算、比较后,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只要说出大概就可以)老师也可适当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a-b)×c=a×c-b×c 指出:我们可以把这个规律也看成是乘法分配律的一种应用。利用它,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更简便。

2、学生练习:88×41-88 98×76 学生练习完后再交流,注意规范学生的书写过程。

3、学生作业:p.58第4题

四、继续完成其他练习:

1、p.59第6题,要求学生独立填写,并说说各是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其中第1题,可能会有学生分别“=49+(25+8)”和“=49+(8+25)”,可引导学生辨析哪种更好?为什么?

2、第7题,要求学生上下两题对照着练习,说说各有什么联系?

(第1组题,要让学生明白:三个数连乘只是改变了先算和后算的顺序,还是分两步乘,而下面的题是有乘有加,要利用乘法分配律做,两步就要变成了三步;

第2组题:通过对比,进一步认识下面的题在简便计算的时候,可以想上面是100个45,下题只要从4500里去掉1个45就可以了;„„)

3、继续把第

8、9题做在作业本上。教学反思:

我们去春游

教学内容:p.60、61 教材简析:

这好似一次综合应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教材分两段安排。第一段创设了向阳小学的学生到“水上乐园”游玩的情境,让学生收集情境中提供的信息并解决一些问题,初步体会出游时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第二段要求学生根据本校实际组织春游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制定简单的计划,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节以解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计算知识解决春游活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的价值,发展应用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算算老师的出差费用:

老师经常要出差,比如说这次要到南京参加一个活动,时间是3天。你们说,这3天老师会花哪些钱?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交通费用、住宿费用、伙食费、如果要游玩的话还要有门票费和游玩的具体项目的费用„„ 依次在每个项目下写出具体的金额,一起算出老师3天的总共费用。

指出:出门在外,带太多的钱不安全,所以一般都要有一个预算,让自己带的钱够用。

二、算算学生游玩水上乐园的费用

1、出示图,说说从图上你知道的信息,以及联想到了哪些问题?

(88个学生,45人坐一辆车,可以联想到需要2辆车;各游玩项目的定价表„„)

2、回答书上的提问:

(1)如果包车的价格是每辆车220元,每人乘车要交多少元? 学生独立列式并交流。

(2)东东用10元最多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最少可以玩哪几个项目? 问:玩的项目多,那要选怎么的项目?(价钱便宜的) 说说你是怎么选的?„„

(3)如果你到水上乐园去,准备带多少钱?这些钱可以怎样安排? 同桌想互相说一说,再交流。

三、模拟春游:

如果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你知道春游前要做哪些准备吗? (让学生自由地说出各自想到的问题。)

(1)了解并计算出全校四年级去春游的一共有多少人。 (2)如果包乘汽车,每辆车大约可以坐多少人?

了解大客车的一般规格:30~50。根据每班人数,包50人的车更合适。 全校6个班,只要包这样的车6辆就行。

(3)了解包乘一辆汽车需要多少钱?算一算去春游的全体同学包乘汽车一共需要多少钱?

(根据目的地的远近,具体的费用是不同的,就以500元1辆的费用计算,其实还要另外出过路费、停车费、司机人工费等。)

(4)了解比较熟悉的几个游玩地方的其他费用,大致地算一算去这些地方所需要的总费用。

小结:学了数学知识,我们就可以解决像上面这样的问题。 教学反思:

图形的对称

教学内容:p.6

2、63 教材简析:

这节课主要通过对对称轴的进一步学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例题让学生用长方形纸对折并发现长方形的对称轴,进而通过对不同折法的观察发现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学习画长方形的对称轴。

教学重点:经历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长方形等轴对成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准备:p.119的图,剪刀、尺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边形的对称轴:

1、取一长方形纸,请学生说说长方形的特点。对折,画出它的对称轴。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强调:对称轴要用点划线来画,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 问:这条对角线是不是它的对称轴?为什么?

2、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并画出它的对成轴。交流:你画了几条对称轴?

3、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四边形中还有哪几种你叫得出名的图形? 它们也都是轴对称图形吗?各有几条对称轴?

请你把剪下来的平行四边形、菱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分别都折一折、画一画。 交流: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菱形可以理解为平行四边形,它有2条对称轴。 直角梯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

适当板书,并请学生看板书说一说。

4、认识三角形的对称情况:

三角形是对称图形吗?请你用准备好的三角形,折一折、画一画。 交流:一般的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问:你发现了什么?(要有同样的边长才有轴对称的可能。)

二、练习:

1、下面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吗?是轴对称图形的各有几条对称轴?试着把它们画出来。几点注意:(1)点划线是直线,要画出头; (2)要画全。

(3)第3张图转过来看,并不对称,所以要主要仔细观察。第四张图,可先选一个叶片画出来,再画出它对称的另一半,通过观察,了解它是旋转后得到的,并不是对称的。

2、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3、先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再交流。学生在画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巡视。 可能有的问题:靠“经验画”。指出:要先量出边的长度,找到中点,这样画出来才准确。多条对称轴会相交于同一个点。 说说你的发现:正三角形3条对称轴,正方形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5条对称轴,正六边形6条对称轴。„„ 可以适当引导的回答:如果边数更多,那么对称轴也更多;边数越多,就越接近一个圆,所以圆的对称轴条数是无数条。

4、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它的对称轴。教学反思:

图形的平移

教学内容:p.6

4、65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平移到指定位置。三年级的时候已学过,初步体会了平移的特征。例题要求学生把小亭子图从方格纸的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为学生利用有关平移的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 教学重点: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教学准备:挂图,尺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复习有关平移的知识。

(只出示上半部分的例题图)问:在方格纸上,我们可以把这个小亭子图平移。现在请你把它向右平移6格。

指名一人操作,其他学生画在书上。 交流:“向右平移6格”你在操作时是怎么想的?(注意对应点之间的数格子。)

小结:我们三年级时学习过平移,知道了可以把一个图形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具体平移的格数要通过数对应点或线之间的格子数。

2、完整出示整张例题图:

在刚才平移的基础上,请你把亭子图再向下平移4格,画一画。 检查画得正确否。

问:小亭子图从开始的左上方平移到了右下方,除了先向右再向下;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6格。)

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都是分两次;方向有先后,但对应的格子数没变;都要数清楚对应点平移的格数„„)

指出:我们今天学习的平移和三年级的有不同,要分两次平移得到图形的新位置。

二、完成想想做做:

1、看图完成图下的填空。指名读一读,若有问题,找出原因。

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可在书上画一画,再说一说。

2、画一画。

可能有的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对应点会找错,要强调“对应”。梯形的平移会有部分重合。 有的学生画的时候用虚线,也有的用实线。可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哪种更好。

3、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引导学生自己看懂图,先模仿,再换角度多画几组平行线。

三、完成部分练习册上的作业。教学反思:

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p.6

6、67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这里是第一次教学旋转的中心,即绕哪一个点旋转;二是旋转的方向,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三是旋转的角度。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 教学难点: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º的含义,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º。

2、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让学生在认识旋转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旋转在生活里的应用。教学准备: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顺时针、逆时针:

1、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形钟面,中间点上一个点,做一个纸质指针。先把指针指向“12”,顺时针旋转一周,学生则用手势表示。 指出:刚才我们旋转的方向是“顺时针”(板书:顺时针)

2、有“顺时针”,还有“逆时针”,谁来指一指逆时针是如何旋转的?

二、认识按角度旋转:

1、指针从12开始顺时针旋转到12,问:刚才的时针钟面转的? (顺时针旋转了360 º)

转到“3”呢?“6”呢?„„(老师分别演示,让学生观察后说说是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了多少度。)

2、学习例题1,说说转杆打开,旋转了多少度?转杆关闭呢?

三、认识简单图形的旋转

出示方格纸,按例题所示摆好三角板。

问:你会把右边的三角尺绕A点旋转90 º吗? 同学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操作。 交流:(1)顺时针旋转;(2)逆时针旋转。 具体指导画法:(1)确定一条边,按要求旋转后得到一个新位置,再依次画出其他的边。 (2)分别多确定几条边,再连成图形。

(3)用实物旋转后,再画出实物所在的位置。 指出:A点是不能动的。

四、完成想想做做:

1、看图填空:让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并交流。

2、做一做,画一画。

注意指导,可以让学生从某条边入手考虑,学有困难的也可用实物旋转后再画。

3、观察下面3组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能选择每组中的一个图形,使每组图形都变成一个长方形吗?

建议学生把旋转的过程在图上标出来,并画出拼成的长方形。

五、指导并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教学反思:

图案的欣赏和设计

教学内容:p.6

8、69 教材简析:这是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活动。教材安排的活动可分成三段。第一段让学生欣赏美丽图案,感受图形中的对成,体会平移和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第二段让学生按要求做出美丽

的图案。给出构成一个图案的基本图形,让学生按要求依次采用平移、旋转的方法,经历图案的形成过程。其中,把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旋转90º,三角形只有一条边在方格纸的方格线上,平行四边形没有一条边在方格线上,这与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图形旋转比较,是有挑战性的。第三段让学生综合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自己设计美丽的图案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体会成功愉悦的同时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中的对称,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课前准备:把教材中的有关图片整理加工,做好一个资料包。 上课地点: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图案的欣赏:

1、电脑演示p.68上三张美丽的图案。问:在这三张图中,你能找到我们学习过的知识吗?请具体说说。 图1:单只蝴蝶是对称,然后是一个一个的平移。(如果有学生说整张图是对称的,也可以。) 图2:是旋转后得到的。(注意平移和旋转的区别:旋转有一个公有的点,平移没有。)说说这里有几条对称轴?

图3:既有平移,也有旋转。

2、老师示范在电脑中操作“平移”和“旋转”,演示图3的制作过程。注意几个细节:要选“透明处理”;然后把每次复制的一条金鱼,按90度、180度、270度旋转,得到一个四联图案;然后再复制整块,分别向右、向下、向右下平移,得到书上的图案。

二、按要求做出美丽的图案。平移作品:

1、把蓝色和绿色的正方形都向右平移8格,分别涂上颜色;把红色正方形向左平移4格,涂上颜色。像这样连续操作几次。

补充具体要求:可在电脑中,先数格子并点好对应的点;然后再取相应的颜色画线条。(取色可吸原来的颜色,这样画出来更接近。)

交换欣赏同学的作品,看看画对了没有。

2、把绿色三角形向右平移3格,红色三角形向左平移3格。分别涂上颜色。像这样连续操作4次。 方法基本同上,并欣赏作品。 旋转作品:

1、把下图中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绕A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º,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并涂上颜色。像这样连续操作3次。

老师演示在画图板中的旋转方法,指出:电脑里的旋转,只有“顺时针”,但顺时针旋转180度和逆时针旋转180度的效果是一样的;顺时针90度的效果和逆时针旋转270度的效果是一样的。 独立设计:

先画出一个或几个图形,再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设计美丽的图案。 交流展示。 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

教学内容:P.70—7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出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发现的规律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在探索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难点: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数形结合,激趣导入。

1、用大屏幕打出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请学生在心中摆不同的长方形。

2、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摆的长方形。

3、组织交流:根据乘法算式,说不同的摆法。

“1×12=12”“2×6=12”“3×4=12”随着学生的口答师大屏幕演示不同的长方形。

二、认识含义,探究规律。

1、认识因数、倍数的含义。

(1)别小看这些算式,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就在这儿。就拿3×4=12举例吧,数学上说3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

(2)还有两道算式,你们能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拗口) (3)乘法算式算式你会说了,那除法算式呢?

(4)试一试: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3、20、

6、

5、36。(5)当学生说到6是3的倍数,6是36的因数时,老师提出疑问:“6怎么一会儿是因数,一会儿是倍数?”通过学生的辨证回答,让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1)刚才老师发现一个奥秘,有好多数都是36的因数。谁能在这五个数中把36的因数一下子找出来?(学生回答) (2)只有这2个吗?(学生说出)

(3)其实找36的因数并不难,难的是有什么办法可以把36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你能想出好的方法吗?(学生小组合作或独立探究。)

(4)集体交流,教师让想到这些方法的学生自己介绍找36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师生依次点评。 (5)总结:通过那么多方法的比较,你觉得用什么方法找36的所有因数?

3、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1)今天,还要研究找一个数的倍数呢?你能找出3的倍数吗?

(2)学生独立找,并且集体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问:“你能把3的倍数全找出来吗?” (3)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方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练习

a、找50以内7的倍数。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找到49就不找下去了? b、15的因数有那些?

2、判断:

a、3+7=10,所以10是3的倍数,3是10的因数。 b、15的倍数只有15和30。 c、57是3的倍数。

d、1是

1、

2、

3、„„的因数。

3、猜一猜:

今年老师的年龄是4的倍数,老师可能多少岁?同时又是7的倍数。 学生讨论,交流。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p.7

4、75 教材简析:

教材首先安排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5和2的倍数,再分别观察圈出的数,发现5的倍数和2的倍数的特征,进而利用2的倍数的概念教学偶数和奇数的意义。“想想做做”通过判断、选择、分类,用数字按要求组数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结合练习还引导学生发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发现4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 教学重点:掌握

2、5倍数的特点。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概括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加深对自然数特征的特征的认识,感受

教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认识“偶数”、“奇数”:

1、前面我们认识了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写出2的倍数(板书:2的倍数) 想一想,2 的倍数写得完吗?一般怎么处理?(写不完,一般只要从小到大写5个,然后用“„„” 那如果老师要你写的是“100以内的2的倍数”,写得完吗?(板书:100以内)

请你把100以内2的倍数写在自备本上,写的时候考虑怎么写才能看上去更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学生写,老师巡视。

2、交流: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节约本子,一行一行写得很满。但也有个别同学写得很清楚。

板书:

2、

4、

6、

8、10,接下来该怎么写才更好呢?(换行再写,老师继续板书到最后:9

2、9

4、9

6、9

8、100)指出:“100以内”,包括100。) 看板书,你能说说2的倍数有哪些特点吗?

(1)都是双数;(2)个位上是

2、

4、

6、

8、0;(3)间隔排列„„

指出:这些数,我们以前把它们叫做“双数”,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叫“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注意读“ji”。

奇数和偶数是间隔排列的,1~100,这100个数里有50个偶数和50个奇数。

3、想一想自己的学号,是偶数的起立。然后从小到大报一报再坐下。 全班50个学号中,有25个是偶数。

4、如果有一个多位数,ABC□,这个个位上可以填写哪些数字,它就是偶数?填哪些数字,它就是奇数?

二、学习5的倍数:

在这些数中(指板书问),有没有5的倍数? (随学生回答,把其他的擦去,留下整十数那列。)

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都是偶数,都是整十数,个位上都是0。) 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5的倍数只有这些吗?有补充吗? 继续板书:

5、

15、25„„95 谁来完整地说一说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个位上是5或0)

三、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不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读题后审题,看清楚有3个要求。分别用不同的标记标出2 的倍数和5的倍数。指名说说自己的判断理由。再说说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点。

2、填一填:

问:会不会有哪个数既是偶数又是奇数?会不会既不是偶数也不是奇数呢?

(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自然数要么是偶数要么是奇数。所以7个数都要分别填进圈里。)

3、选出两张数字卡片,按要求组成一个数。(1)组成的数是偶数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

(3)组成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做一题交流一题,分别指名说说思考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尽量找完全。

4、用

1、

2、5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

(1)组成的数是2的倍数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

提醒学生有序地思考,排出所有符合要求的三位数。

5、把下表中4的倍数涂上颜色。学生独立涂色。交流。

可能会有的错误:

4、

14、

24、34„„ 讨论找4的倍数的方法,找出错误的数。

算一算,40以内4的倍数的个数:40÷4=10(个) 问:4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吗?

2的倍数都是4的倍数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四、全课总结: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p.7

6、77 教材简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在学生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倍数,以及

2、5的倍数的特征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先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后进行观察,知道不能看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确定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计数器表示出3的倍数,并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所用算珠颗数的共同点,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不是3的倍数。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悟数学思维的严谨。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关于2的倍数、5的倍数的知识,老师随学生回答板书成: 2的倍数(偶数),个位上是0、

2、

4、

6、8 (奇数) 5的倍数,个位上是0、5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

二、学习3的倍数:

1、学生在自备本上写出50以内3的倍数

检查写的个数:50÷3=16„„2,应该有16个3的倍数

具体交流并板书:

3、

6、

9、

12、

15、

18、

21、

24、

27、30、

33、

36、

39、

42、

45、48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些3的倍数的?(依次加3,或是乘法)

2、观察特点:3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

可能有的学生还是从个位角度去说,那可引导学生分别找到个位上是0、

1、

2、

3、

4、

5、

6、

7、

8、9的3的倍数,发现这个思考方向是错误的。

可能有的学生知道要把各位上的数加起来再比较。 老师板书:各位

问:各位是什么意思?(如果是一位数,那就这个一位;如果是两位数,那就要分别把个位和十位加起来;如果是三位数,那就要把三个位上的数加起来„„)

举例加一加:一位数

3、

6、9不用加,而且很熟悉,一看就知道是3的倍数 两位数:

12、

15、18加得的也是

3、

6、9,是3的倍数„„ 问:如果是三位数47□,你说□中可以填哪些数?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是四位数647□呢?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3、小结:

3的倍数,它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三、试一试:

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会是3的倍数吗? 找几个这样的数算一算,并将研究结果交流。(选几个同学说一说)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数,哪些是3的倍数?

29、

45、

51、6

7、8

4、96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不计算,你能很快说出哪几题的结果有余数吗? 48÷

3、57÷

3、342÷

3、567÷

3、802÷3 问:这道题的要求还可以怎么理解?(被除数是否是3的倍数) 学生完成后交流

3、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 7□,20□,□12,3□5 先以第一题为例:想7加2等于9,是3的倍数;再2加3得5得到第2个答案;再加3得8,得到第3的答案。

指出:这种题的答案不唯一,我们一般可以先填写其中最小的一个数,再依次加3。 学生完成剩下的题。

4、把下表中9的倍数涂上颜色。涂完后问:9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吗?

你还有什么发现?(可能会有学生说“9的倍数各位上加起来都是9的倍数”)

5、从下面选出三张数字卡片,组成一个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你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这样的三位数? 要求学生有序的思考并写完成10个符合条件的数。

五、游戏:

讲清楚游戏规则:从1开始报数,凡是3的倍数和带3的数都不能说,要跳过。 游戏方法:先同桌说,再优胜的前后说,再优胜的在讲台前排好后说,决出全班的冠军。

教学反思:

素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p.7

8、79 教学难点:熟练记住50以内的素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素数和合数的过程,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素数还是合数的方法,记住20以内的素数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数的一些特征的方法,培养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分别口答2和5的倍数,全班起立,练习“绕3游戏”。

二、学习新知:

1、刚才我们练习的是求一个数的倍数,现在我们来写一写一个数的因数。在自备本上写出一位数1~9的因数。 交流并板书: 1的因数:1 2的因数:

1、2 3的因数:

1、3 4的因数:

1、

2、4 5的因数:

1、5 6的因数:

1、

2、

3、6 7的因数:

1、7 8的因数:

1、

2、

4、8 9的因数:

1、

3、9 观察这些因数的个数,有几个数都是只有2个因数,把它们找出来。(随学生回答圈出来。)这些因数有什么特点?(1和它本身)

指出:像

2、

3、

5、7这几个数,它们的因数只有1和本身两个,这样的数叫做素数。板书:素数(读一读)或质数(板书:质数)

剩下的数中,

4、

6、

8、9的因数除了1和本身之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合数。板书:合数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怎样的数叫素数?怎样的数叫合数?(也可以从字面上来理解:“素”有少的意思,少到只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合”我们常说“合家欢”,一般至少有3个:父母和孩子,类似的,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

想一想:1是素数吗?是合数吗?为什么?

指出:在自然数中,1是最孤单的,它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2、想一想,自己的学号,是素数还是合数? 分别起立: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只有1)

是质数的(分别起立后,依次报出学号,然后板书整理) 是合数的(分别起立,问:怎么检查他们是合数呢?)(分别是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7的倍数)

3、看板书总结:

50以内的素数:

2、

3、

5、7

11、

13、

17、19

23、29

31、37

41、

43、47 观察这些素数,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只有一个偶数2是素数,其他的都是奇数„„) 独立把这些素数写在本子上,检查自己记住了没有。

三、学生独立看书,并完成书上的练习。

1、记住素数和合数两个概念,能比较熟练地说出其含义。

2、知道1的特殊性

3、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1,进一步明确素数和合数的确定标准。完成想想做做2,明确50以内的素数的确定办法。 完成想想做做3,熟练掌握50以内的素数。

四、全课总结: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练习六

教学内容:p.80~82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其中,第

1、

2、8题是基本练习,主要巩固本单元学习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应的基本判断方法。

3、9题引导学生分别应用倍数和因数、素数和合数等知识解决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价值,增强数学应用意识。第4题需要学生综合应用

2、

5、3的倍数的特征。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一个数既是甲数的倍数,又是乙数的倍数,它就应该同时具备这两个数的倍数的特征。第5题通过在表格中涂出6的倍数,引导学生思考6的倍数与2的倍数、3的倍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倍数关系的传递性。第6题综合了偶数、奇数和素数、合数的知识,让学生在操作和比较中,进一步辨析概念。第7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三个连续自然数(奇数、偶数)的一些奇妙的特点,加深对3的倍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第10题要求把一些大于2的偶数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既拓展了学生对素数的认识,又为阅读下一页安排的“你知道吗”提供实际感受。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使学生知道数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偶数和奇数、素数和合数。

2、能较熟练地找出

2、

3、

5、7的倍数,判断素数。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偶数和基数:

从1开始的自然数,按是否是2的倍数,可分为偶数和奇数。 学生在本子上写一写: 偶数:

2、

4、

6、

8、10

12、

14、

16、

18、20 „„

奇数:

1、

3、

5、

7、9

11、

13、

15、

17、19 „„

说一说:个位上是

2、

4、

6、

8、0的数,是偶数;个位上是

1、

3、

5、

7、9的数是奇数。奇数和偶数是间隔排列的。

补充:1~100,100个数里有几个奇数?几个偶数?

这50个奇数和与50个偶数和比一比?哪个大?(或者会不会是一样大?) 讨论后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偶数和奇数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每一对偶数都比奇数大1,100个数就是50对,也就大50。 如果是1~50呢?1~100呢?„„

2、素数和合数:

问:素数和合数是按什么标准来判断的? 分别写出20以内的素数和合数。 素数:

2、

3、

5、7

11、

13、

17、19 合数:

4、

6、

8、

9、10

12、

14、

15、

16、

18、20 观察这些数,有哪些特殊的数?说说理由。

(在素数中,只有2是偶数,其他的都是奇数;2是最小的素数„„ 在合数中,4是最小的合数;9和15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3、比较:奇数和偶数是对应的关系,它们的个数是一样多的;素数和合数没有对应关系,20以内的合数比素数要多一些。„„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六:

1、在本子上写一写,如: 6×2=12或12÷2=6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选几个不同算式读一读,问:你有什么发现?

(如:6,在2×3=6中,6是2和3的倍数;而在6×2=12中,6是12的因数,所以要说清楚是谁的因数或倍数„„)

2、分别说说你是怎么考虑5的倍数?2的倍数?3的倍数?再说说结果是什么。

3、“用哪种盒子能正好装完?”这个问题该如何理解?你的答案是什么?为什么?

4、在下面的□里态内上一个合适的数字。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分别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如果有多个答案的,也请学生有序地补充完整。 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更好的方法去思考。

5、把表中6的倍数涂上颜色。(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读一读。) 问:6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吗?也是3的倍数吗? 你有什么发现吗?

6、用○圈出表中所有的素数,用△圈出表中所有的偶数。提醒:画○画△都要画清楚,不要似是而非。 指名交流。问: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吗?比如说?

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比如说?

7、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都是3的倍数吗?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 (可能会想到的方法:举例)

老师可板书几组,然后组织学生发现算的时候的秘密:可以算成3×中间数。所以这个结果肯定是3的倍数。

同样的道理,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3个连续的偶数的和、奇数的和。

8、找出每组中的素数。

学生交流完后总结:两位数的素数都是奇数,而且个位上是5的都是合数,所以只有可能个位上是

1、

3、

7、9。

50以内个位上是1的素数:

11、

31、41三个

个位上是3的素数:

13、

23、43三个

个位上是7的素数:

17、

37、47三个

个位上是9的素数:

19、29两个

除了记住这些素数,也可以分别考虑该数是不是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7的倍数?

补充91:直接能判断不是2的倍数,不是5的倍数;加一加判断出不是3的倍数;最后试是不是7的倍数:91÷7=13,说明它是合数

指出:一般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判断较大的数是否是素数的,如果要用7的倍数来判断,已经算是蛮难的了。

学生判断89是不是素数?

9、哪几个班可以平均分成人数相同的小组?哪几个班不可以?说说你的想法。

10、介绍“你知道吗?”完成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如:8=( )+( ),如果有人说1+7,要请学生分析理由。如果有多种答案也要一一交流。 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p.8

3、84 教材简析:

这节课教学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只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之多仪作出这样的安排,除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有“能借助计算器„„谈多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要求外,还因为在以后学习小数乘法时要以此规律为依据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再作相应处理。例题以填表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借助计算器谈多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所发生的变化。又安排学生再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看看积是否会发生类似的变化。然后通过交流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有改变)

1、板书:36×3 请你口算出结果,板书:=108 继续板书:36×30,问:这题你是怎么算的?360×3呢? 这两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指出:利用开始的算式,我们算下面的题可以更加简便。 如果是36×300呢?„„

是不是只能把其中一个因数乘

10、乘100„„呢?

2、板书:36×6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方法一:直接口算。方法二:用108×2)

问:你怎么想到用“108×2”来算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所以想到积也乘2。) 比较两种方法算出的积,相等。

看板书说一说: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积也乘2。 像这样的改编算式,并用简便的方法算出结果你会吗? 指名学生编题,并说说算的方法。„„

改写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3、看了这些题,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引导学生把刚才的算式倒过来看,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几,积也除几。)

二、巩固练习:

利用这个积变化的规律,我们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

1、填表: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自己是怎么算的。

2、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前两组以前学生已经练习过,重点交流最后一组: 5乘4等于20,所以算80乘4等于320; 5乘7等于35,所以算80乘7等于560。

3、一种计算器的单价是38元,买4个这样的计算器要多少元?买20个、40个、400个或800个呢? 观察表,说说应该先算哪一格?

算出38乘4后,问:根据这个算式先算哪几个得数更容易?怎么算? (算38×40,和38×400)

然后算哪个?根据哪个算式算?最后算什么?怎么算?

指出:有多个算式的时候,我们要根据算式之间的联系,选择更方便的计算方法、顺序。

4、长江三峡的双线五级船闸是由5个闸室组成的,每个闸室的长是280米,宽是34米,这个闸室的水面

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读懂题意后,让学生列式。提醒: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而不是米。

三、布置作业:(略) 教学反思:

商不变性质

教学内容:p.8

4、8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计算探索商不变的规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这条规律。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综合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验探索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结论的方法。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的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结论的严谨性,感受成功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规律的具体内容?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利用这一规律,可完成的练习:(表略,贴不下) 分别指名学生说清楚每一格填写的时候自己是怎么想的?结果是多少?

二、学习新知:

1、板书:100÷50= 让学生口答出结果,板书:2 (1)问:根据这个算式,你还能写出也等于2的算式吗? 老师随学生回答板书(分两块来写)(可能有的答案): 200÷100=2 50÷25=2 300÷150=2 10÷5=2 400÷200=2 4÷2=2 写得完吗?板书:„„

(2)观察这些算式,说说左边这些算式和开始的算式有我们练习? (一题一题地说:被除数乘2,除数也乘2,商不变。 被除数乘3,除数也乘3,商不变。 被除数乘4,除数也乘4,商不变。) 你能用一句话总结吗?

(可能一:被除数乘几,除数也乘几,商不变。

可能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比较不同的说法,认同更好的说法并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3)观察右边的这些算式,说说与第一题的联系? (被除数除以2,除数也除以2,商不变。„„)

用一句话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揭示课题: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是商不变性质(板书课题)。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情况下商是不变的? 完善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4)回到刚才的算式,结合刚才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算式补充提问: 根据100÷50=2,写算式6÷3=2,合适吗?为什么? 根据商不变性质,完成填写:(表略,贴不下) 填写的时候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填写表格,填完后说说商为什么都是“6”?

2、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分别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检查学生说的熟练程度。

3、下面是新明乡三所小学购买计算器的数量和所付的总价,他们购买的计算器单价相同吗?为什么? 要学生说清楚自己的判断方法。

4、南山村有36个太阳灶。用这些太阳灶做饭,全年大约可以节约煤炭43200千克。平均每个太阳灶每月大约能节约煤炭多少千克?

学生列式后说说每步算出的是什么?再用计算器算出最后的结果。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的商不变性质与上节课学习的积的变化规律分别指什么?怎么更容易记?

五、布置作业(略) 教学反思:

推荐第4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文档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4例

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 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

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

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 (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 (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

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

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

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

2、

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三) (1)42+6×(12-4)

(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

第二单元方向与位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 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小组讨论:

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二、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标: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 偏 , 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度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度,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度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三、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四、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º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º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标:位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绘制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合作绘图、练习巩固

目标:是通过看图回答问题,复习、巩固有关图上方向、角度、距离等知识,为下面自己绘制平面图作准备。

(1)停车场在广场的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小红家在广场的 偏 方向,距离大约是 米。

(2)地铁站在广场东偏南45度方向,距离广场100米。你能在图上标出地铁站的位置吗?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学校的录相或图片 问: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出示数据: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150米处。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150米处。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处。活动角在校门的东偏北15度方向50米处。

2、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3、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道,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4、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5、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练习:

1、完成书上习题21页

3、4题并订正。

二、在纸上设计小区,并说明各个建建筑的位置。

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如医院、学校、商店、银行、邮局、药店等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内容:第22页例3和做一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答疑解难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

二、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三、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

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 (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 (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难点: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学生一个越野路线图,每人一张白纸(绘图用) 教学过程:

一、山地越野:描述行走路线 小组讨论:

1、作为越野队员我们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

2、我们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路程的? 描述行走路线

为什么要到达一个目标就重新画出方向标?

描述行走路线一个越野车队,四个赛段的时间分别是15分钟、5分钟、35分钟、5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0千米

描述行走路线讨论:为什么第一赛段的路程与第三赛段路程长短差不多,时间却相差一倍多?车坏了、路是上坡、路上障碍物多、路上休息了一些时间

二、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1)点1的西北方是 ,终点在起点的 方向,点2在起点的 方向。

(2)说出具体路线: 从起点出发,先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1,再向 偏 度方向走 km到点2,最后向 偏度方向走 km到终点。

三、开放题:公园游览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 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

(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教师板书:

(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

P31/

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

(69+172)+28=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 (2)

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P32/5—7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

304+215=519 215+304=( )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求:

(1)画出线段图。

(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计算:480+325+75

325+480+75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

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 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 4×25=100(人)

(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5

┆(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 (25×5)×2=25×(5×2)

┆(学生举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 25×4 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 125×8×40=(□×□)×□ (3)计算:

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 68×125×8 4×39×25 (5)对比练习: 4×25+16×25 4×25×16×25

(25+15) ×4 (25×15)×4

46×25 (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 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1.口算: 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 计算102×43 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84+□×84 92×203=92×(200+□)

=92×200+92×□ (2)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1)9×37+9×63

=333+567

=900 (2)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小练:(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

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 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 =38×(29+1)

=(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第九课时:

教学内容: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

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1) 1035-497-203 1035-203-497 (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 a×b×c= 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 □-(217+443)=89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 □÷(25×7)=350〇(□〇□)

(2)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 901-(109+91) 113-36-64= 133-(36+64) 3456-(481+519)= 3456-481-519 35÷14 = 350÷2÷7 3000÷4÷25= 3000÷(4+25)

三、巩固练习: P39/做一做

1、2 简算:(1)1245-(245+673) (2)1275-(164+36) (3)480-82-18 (4)673-84-71-45 (5)81÷3÷3 (6)210÷(7×6)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P41/2—

4、P47/6

板书设计:

连加、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1)1035-235-497

(1)1035-497-203

a+b+c= a+(b-c) 1035-497-235

1035-203-497

a×b×c= a×(b÷c) (2)1035-(497+235)

(2)1035-(497+203)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学生举例)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 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

a÷b÷c=a÷(b×c)

第十课时:

教学内容:P40例2(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观察图

(一)中的条件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

(一)

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小组讨论。

(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 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 2.观察图

(二)的条件问题。小组讨论。 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完善板书。

四、作业:P42/5—7

第十一课时:

教学内容: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2×30

18×20 24×40

15×40 15=( )×( ) 24=( )×( ) 30=( )×( ) 36=( )×( )

二、新授

出示 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打”表示12个。

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 板演: (1)25×12=300(元) (2)25×12

=25×(3×4)

=(25×4)×3

=100×3

=300(元) (3)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元)

第1种直接计算。

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完善板书。

四、巩固练习

P47/

4、5 板书设计:

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12×25=300(元)

12×25

12×25

=(3×4)×25

=12×(100÷4)

=3×(4×25)

=12×100÷4

=3×100

=1200÷4

=300(元)

=300(元)

第十二课时:

教学内容: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巡视指导。 汇报:

(1)31×2+30×2+26 =(31+30)×2+26 =61×2+26 =122+26 =148(天) (2)7×21+1

=147+1

=148(天)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谈在今天的学习后,你对运算定律的应用又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

四、巩固练习

P46—47/

1、

3、

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1)31×2+30×2+26

(2)7×21+1

=(31+30)×2+26

=147+1

=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一课时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方面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

)分之一。

0.7里有(

)个0.1。 (2)10个0.1是(

)。

10个0.01是(

)。 (3) 写成小数是(

)。

写成小数是(

)。 (4)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

100÷10=

10÷10=

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3.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 (2)35克=0.35千克( )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 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2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2、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 0.05 0.005 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

40.6

3.134 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

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

五点零六

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一四

十五点五零三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0.9里面有(

)个0.1 0.07里面有(

)个0.01 4个(

)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一位是(

),第三位是( )。

3、说出24.375 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

教材简析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化简小数,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在小数末尾添上一个或几个“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教学时,要通过比较、辨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请谁来汇报一下?

生:2.0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

生:3.50元。师:是多少钱? 生:3元5角

师: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可爱多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2找等量关系。

教师首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

1、

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板书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3思考探索。

(1)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2)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

板书如下:

(3)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 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二、探索新知 验证猜想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老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一张数位顺序表) 3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A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B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C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师: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

5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要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6提醒注意: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 7判断练习。

下面的数中,那些“0”可以去掉? 3.9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三、联系生活 灵活运用

1.教师结合板书内容讲解性质的运用。 (1)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侯,例如,0.30,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0.30=0.3) 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

0.070 (2)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0.3→0.30)

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比如:我们在商场里看到的2元=2.00元,2.5元=2.50元

出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

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 让学生同桌两人议论后答出。

提醒: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形式,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学校小卖部进了一批冷饮,你能帮忙设计一下价格标签吗? 盐水棒冰每支5角 随便 每支1元5角

可爱多每支2元5角 2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面的圈内涂上黑色) 化简102.020的结果是(

) 12.

212.02

102.0200

102.02

○ 要求学生回答: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3.判断题。(打“√”,错的打“×”) (1)0.080=0.8

) (2)4.01=4.100

(3)6角=0.60元

) (4)30=30.00

(5)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让学生按顺序回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下面的每组数中,一共可以去掉多少个“0”?这些0都在什么位置? (1)3.09

0.300

1.8000

5.00 (2)0.000

412.002

60.06

500 (3)0.090

12.0000

10.50605060 30.0 要求学生思考后,按顺序回答。 5.(1)改写。 原数0.7770 改写成一位小数 改写成两位小数 改写成三位小数

(2)连线。把相等的数用直线连起来。

10.01

20.1

44.800

50.00

1.60 50

10.010

16.0

4.0

4.8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抽查评讲,检查全班练习效果。 5.做游戏。

(1)智力游戏。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

5、50、500之间划上等号。(50变成5.0,500变成5.00)

(2)贴数游戏。让自愿参加的十位学生,每人拿一个数(卡片),教师板书“50.3”,要求学生在“50.3”的下面贴上与它相等的数,不相等的贴在旁边。 50.0

35.30

5.3

50.300 50.30

503

50

五十又十分之三 500.3

五、课堂作业

六、课堂小结:

第四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由三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 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卖橡皮的,但价钱不一样。 生2:我发现到“丁丁文具店”卖的书包会便宜一些。

生3:我发现同样的铅笔盒在“奇奇文具店”与“丁丁文具店”卖的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 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我们的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货比三家”。 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铅笔盒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买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是4.9元,“丁丁文具店”的铅笔盒是5.1元,只要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师: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策略一:

4.9元=4元9角

5.1元=5元1角 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

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策略三:

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棒。

2、提出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小数的大小的问题,你们能根据情境图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轮流在小组里提出问题,请小组的同学来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生1:我要买一个书包到哪一个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2:到哪家买橡皮便宜?

(解决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来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三个小数的大小。) 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贵?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便宜? ……

三、拓展运用。

1、游戏——抓珠子。(1)介绍游戏规则: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很在意思的活动——抓珠子游戏,这盒子里有红珠子和蓝珠子和绿珠子,一个红珠子代表1元钱,一个蓝珠子代表1角钱,一个绿珠子代表1分钱。你们任意从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会得到多少钱? (2)老师示范。

(3)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这样的盒子,小组同学轮流从里面抓一把珠子,并填写在统计表中。 填完统计表之后,在小组里比一比谁抓出的钱多。

红珠子几个蓝珠子几个绿珠子几个共几元几角用小数表示(几元)

3元2角1分3.21元

(4)师:请各小组抓出的钱最多的同学向大家汇报自己抓了多少钱,我们最后来比一比全班的冠军是谁?

(5)小结:想一想,抓到多少钱跟什么有关?

2、完成书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四、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第五课时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反馈预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了我们知道了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可以改变原小数的计数单位,但并不能改变它的大小。这是什么知识?

课前思考题:“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可以怎么办?”谁说说你们的想法?

反馈:

1、改变数字的顺序。

2、不改变数字顺序,可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板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

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有几种办法? 今天就来研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关于这个内容你想了解什么?

“移动的方向、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移动与变化的关系。” (教师板书: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教师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二、探究规律

1、我们先来研究小数点移动的方向。

小组合作:

1、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变原小数的大小,并将移动的方向和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2、说说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关系? 反馈:

(一)

点右移

68.32~ 683.2 : 扩大 点右移

68.32~ 6832 : 扩大。 点左移

68.32~ 6.832 : 缩小。 点左移

68.32~ 0.6832 : 缩小。 (二)

小数点向右移动,原小数扩大。 小数点向左移动,原小数缩小。 评价一下哪组写得好? 再说说发现的规律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 右移

扩大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研究出了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关系? 小练:能根据要求手势表示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吗? 左移、右移

~ 原数(扩大、缩小、缩小、扩大、) 看老师手势说说原数变化: 原数扩大、原数缩小、哪组来给其它组出手势,同学判断。

2、把0.009扩大,手势表示? 知道原数扩大后可能是多少吗?

0.0

9、0.9、

9、

你们得出的三个数一样吗?

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不同的三个数,有什么想法吗? 右移一位、右移两位、右移三位、

你们又有什么发现了?

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小数大小变化也不一样。

原小数的大小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我们继续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借助什么单位研究? 米

各组有这样一组等式和刚才填写在数位表下的数两种学具,请你们组选择一种学具 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与原小数扩大的倍数有什么关系,小数点左移? 反馈:

1、填空 0.005米=( 5 )毫米 0.05米=( 50 )毫米 0.5米=( 500 )毫米 5米=( 5000 )毫米

反馈:

右移一位~扩大10倍 50毫米是5毫米的10倍 右移两位~扩大100倍 5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右移三位~扩大1000倍 50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谁再说说小数点右移的原数的变化规律?补充左移规律并举例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 右移

扩大 1/10

一位

10倍 1/100

两位

100倍 1/1000

三位

1000倍

有用数位表研究的吗?

演示说明:当小数点右移一位时原数数字所在位置都向左移一位,所以原小数扩大10倍。 他们组用数位表不仅发现规律还说明了原因。

能说说我们用计数单位和计量单位两种学过的知识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还有问题吗?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方向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倍数。

三、巩练:

1、填表

原数分别扩大10倍扩大100倍缩小到它的1/10和缩小到它的1/100 47.28 11.2

2、填空

(1)把6.2扩大

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

),原数扩大了(

)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

3、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

4、观察三个数,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吗? 3.8

38

0.038 看来今天你们收获不小,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收获。 知识、方法操作、旧知识、

你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能给自己打个分吗?

第六课时 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

2、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

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难点:

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千米=(

)米

1千克=(

)克 1米=(

)厘米

1吨=(

)千克 1时=(

)分

1分= (

)秒 1平方米= (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 20平方厘米

9年

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1)0.95米=(

)厘米

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32米=()厘米

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

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

3.7吨=(

)千克

0.86平方米=(

)平方分米 0.3千克=(

)克 2.63千米 =(

)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 (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 80厘米=(

)米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 =(

)吨

7450米=( )千米 23分米=(

)米

1350克=(

)千克

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

三、巩固练习

1、71页6题

2、(

)分米=1.5米

)千克=4.08吨 510米=(

)千米 516厘米=(

)米 4700克=( )千克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

)362厘米

284克( )0.284千克 1480米(

)1.5千米

532厘米(

)5.3米

4、72页10题

第七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怎样准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生活中有许多小数的信息,你收集到了吗?(此处安排收集资料。这样做的目标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近似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近似数的应用价值) 生:汇报,教师按准确数和近似数把学生提供的信息中的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 师:谁注意到了老师为什么把同学提供的这些小数分成两种写在黑板上呢?(生通过观察回答)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必说出小数的准确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同学们看一看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中有这样的情况吗?(生汇报和小数近似数有关的信息。)

师:听了同学们的汇报,你有什么感受呢?小数的近似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这么广泛,怎么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师板书课题。 (1.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卡片出示) 98653

45874

1 31200 50047

398010

14870 2.下面的□里可以填上哪些数字?

32□645≈32万

47□05≈47万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以上复习内容重点抓住了整数取近似值的方法让学生回忆练习,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印象,为求小数的近似值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在实际应用小数时,往往也没有必要说出它的准确数,只要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如:如豆豆的身高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精确,那么如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新授

师:豆豆的身高0.984米,我们一般怎么表述豆豆的身高? 你是怎样得出豆豆身高的进似数的?

师:你们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求出这个小数在不同情况下的近似数吗?

生:自己练习在练习本上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一看有没有争议的地方。并引导学生按顺序进行汇报。 生:(1)学生汇报保留两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思维过程,并再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2)保留一位小数,有争议吗?找同学汇报自己的想法。学生讨论近似数是1.0还是1。教师出示线段图,看一看给学生带来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使学生明确保留一位小数是1.0,原来的长度在0.95与1.04之间。保留整数为1,原来的准确长度在1.4与1.0之间,所以1.0比1精确的程度高一些。也就是小数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的程度越高。

师:总结出尽管两个数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确程度不同,同学们认为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求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3)保留整数部分应怎样思考,注意什么问题呢?

师:请同学们回忆求0.984近似数的过程,你能发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同学们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也就是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的方法来求小数的近似数,希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求课前同学们提供的这些小数的近似数。(保留到十分位) (4)小结:

问: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

①要根据题目标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十分位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百分位是几;……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在保留的小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

三、练习

(1)师:最后一个信息谁提供的,你能把这个信息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示出来吗? 生评价(改后的信息叙述也要准确)。

学生自己修改自己手中的信息,汇报后,再同桌之间交流。

(2师: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小数的信息,这些信息能用小数近似数的形式表述吗?能请你表示出来,不能,请说明理由)

(3)师:同学们还记得自己的身高大约是多少吗?想知道老师的身高吗?教师提示:身高大约是1.6米,老师的实际身高是两位小数,猜一猜老师的实际身高是多少米?老师的身高是用四舍法得到的,再来猜一猜。

(4)出示食物的价格,判断小明带12元钱够吗?学生自由发言,说明自己的理由。 (5)出示租车说明,判断租多少辆车去出游? 师:看来我们不仅要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还要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小结:教师明确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要注意保留小数位数越多,精确程度越高。

第八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难点: 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将下面的数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一个人的头发约有80000到90000根。

人造卫星每分钟约行472000千米。 师: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一个以个为单位数写成以万位单位的数 不同点:整万的数可以直接改写成一万位单位的数

不是整万的数先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二、新课:

1像这样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我们知道整万或整亿的数能够直接改写成以万或亿位单位的数,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怎么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2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 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

小组研究:

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 说明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加上万字。 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加上亿字。 4练习:

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5像这样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3.4528亿,小数点后有4位,小数位数太多,往往实际又没有用,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如这道题保留两位小数应该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

1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 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

2、2003年我国在校小学生116897000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第九课时 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难点、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求出小数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把较大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并能按要求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二、复习小数的意义

1、做期末复习第8题(1)、(2)、(3)。

(1)学生在书上填写,集体订正。说一说0.5、0.023的意义。 (2)说一说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问: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表示几分之几的数?

2、(1)在小数里,小数部分最高位是哪一位?从小数点起,向右依次有哪些数位?每个数位上计数单位是什么? (2)填空。

0.1里面有( )个0.01。 10个0.001是( )。 10个0.1是( )。 0.1里有( )个0.01。

三、复习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1、练习。

(1)把下面小数化简。

4.700 16.0100 8.7100 14.00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的数写成两位小数。 4.2

13.1

21 ①学生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②问:做题时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2、做期末复习第9题,第1竖行两题。(1)学生在书上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3、做期末复习第10题。

(1)先把这些数排列起来,找出最大、最小数,并和其他数一起,写好序号。 0.1 0.012 0.102 0.12

0.021 (2)按要求从小到大排列。

四、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做期末复习第8题(4)、(5)。(1)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有什么变化? 问:要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 (2)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2、练习。

(1)把1.8扩大100倍是( )。( )扩大1000倍是6.21。 (2)把( )缩小100倍是0.021。( )缩小1000倍是6.21。

五、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整数的改写

1、把下面小数精确到百分位。0.834 2.786 3.895 (1)学生做,指名板演。

(2)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486700

521000 (2)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

460000000 7189600000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说一说怎样把一个较大数改写 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3、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67100

209500 (1)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指名板演。

(2)比较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什么?

4、做期末复习第9题剩下的两题。

(1)比较25万和0.25亿大小,可以把25扩大10000倍,0.25扩大1亿倍。得到两个整数再比较大小。

(2)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3)小结: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在“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再在后面添上“万”字或“亿”字,反过来,一个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要改写成原来的整数,只要把它扩大1万倍或1亿倍就可以 了。

5、做期末复习第11题。学生在书上做,并说明理由。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 怎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我们可以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作业设计】

1、0.45表示( )。

2、把6.956 6.965 6.659 9.665 5.669 按从小到大排列是( )。

3、把6712098600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是( )万,保留一位小数是( )万;改写成“亿”作单位的数是( )亿,保留一位小数是( )亿。

4、在○里填“>”、“

5、100千克稻谷可出大米76千克,平均每千克稻谷出大米多少千克? 10000千克稻谷可出大米多少千克?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一课时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方面

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

)分之一。

0.7里有(

)个0.1。 (2)10个0.1是(

)。

10个0.01是(

)。 (3) 写成小数是(

)。

写成小数是(

)。 (4)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

100÷10=

10÷10=

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3.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

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 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

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

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③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④师生共同概括:

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⑤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 (2)35克=0.35千克( )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52~53页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 幻灯、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2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2、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 0.05 0.005 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

40.6 3.134 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

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

五点零六

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一四

十五点五零三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0.9里面有(

)个0.1 0.07里面有(

)个0.01 4个(

)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一位是(

),第三位是( )。

3、说出24.375 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

教材简析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化简小数,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在小数末尾添上一个或几个“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教学时,要通过比较、辨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请谁来汇报一下?

生:2.0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 生:3.50元。师:是多少钱? 生:3元5角

师: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可爱多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2找等量关系。

教师首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

1、

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板书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3思考探索。

(1)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2)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

板书如下:

(3)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 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二、探索新知 验证猜想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老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一张数位顺序表) 3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A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B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C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师: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

5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要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6提醒注意: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 7判断练习。

下面的数中,那些“0”可以去掉? 3.9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三、联系生活 灵活运用

1.教师结合板书内容讲解性质的运用。

(1)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侯,例如,0.30,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0.30=0.3) 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

0.070 (2)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0.3→0.30)

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比如:我们在商场里看到的2元=2.00元,2.5元=2.50元

出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

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 让学生同桌两人议论后答出。

提醒: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形式,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学校小卖部进了一批冷饮,你能帮忙设计一下价格标签吗? 盐水棒冰每支5角 随便 每支1元5角 可爱多每支2元5角 2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面的圈内涂上黑色) 化简102.020的结果是(

) 12.

212.02

102.0200

102.02

○ 要求学生回答: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3.判断题。(打“√”,错的打“×”) (1)0.080=0.8

) (2)4.01=4.100

) (3)6角=0.60元

) (4)30=30.00

(5)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让学生按顺序回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4.下面的每组数中,一共可以去掉多少个“0”?这些0都在什么位置? (1)3.09

0.300

1.8000

5.00 (2)0.000

412.002

60.06

500 (3)0.090

12.0000

10.50605060 30.0 要求学生思考后,按顺序回答。 5.(1)改写。 原数0.7770 改写成一位小数 改写成两位小数

改写成三位小数

(2)连线。把相等的数用直线连起来。

10.01

20.1

44.800

50.00

1.60 50

10.010

16.0

4.0

4.8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抽查评讲,检查全班练习效果。

5.做游戏。

(1)智力游戏。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

5、50、500之间划上等号。(50变成5.0,500变成5.00)

(2)贴数游戏。让自愿参加的十位学生,每人拿一个数(卡片),教师板书“50.3”,要求学生在“50.3”的下面贴上与它相等的数,不相等的贴在旁边。 50.0

35.30

5.3

50.300 50.30

503

50

五十又十分之三 500.3

五、课堂作业

六、课堂小结:

第四课时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由三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 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卖橡皮的,但价钱不一样。 生2:我发现到“丁丁文具店”卖的书包会便宜一些。

生3:我发现同样的铅笔盒在“奇奇文具店”与“丁丁文具店”卖的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 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我们的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货比三家”。 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铅笔盒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到“奇奇文具”店买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是4.9元,“丁丁文具店”的铅笔盒是5.1元,只要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师: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策略一:

4.9元=4元9角

5.1元=5元1角 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

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策略三:

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棒。

2、提出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小数的大小的问题,你们能根据情境图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轮流在小组里提出问题,请小组的同学来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生1:我要买一个书包到哪一个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2:到哪家买橡皮便宜?

(解决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来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三个小数的大小。) 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贵?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便宜? ……

三、拓展运用。

1、游戏——抓珠子。(1)介绍游戏规则: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很在意思的活动——抓珠子游戏,这盒子里有红珠子和蓝珠子和绿珠子,一个红珠子代表1元钱,一个蓝珠子代表1角钱,一个绿珠子代表1分钱。你们任意从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会得到多少钱? (2)老师示范。

(3)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这样的盒子,小组同学轮流从里面抓一把珠子,并填写在统计表中。 填完统计表之后,在小组里比一比谁抓出的钱多。

红珠子几个蓝珠子几个绿珠子几个共几元几角用小数表示(几元) 3元2角1分3.21元

(4)师:请各小组抓出的钱最多的同学向大家汇报自己抓了多少钱,我们最后来比一比全班的冠军是谁?

(5)小结:想一想,抓到多少钱跟什么有关?

2、完成书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四、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第五课时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反馈预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了我们知道了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可以改变原小数的计数单位,但并不能改变它的大小。这是什么知识?

课前思考题:“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可以怎么办?”谁说说你们的想法?

反馈:

1、改变数字的顺序。

2、不改变数字顺序,可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板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 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有几种办法? 今天就来研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关于这个内容你想了解什么?

“移动的方向、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移动与变化的关系。” (教师板书: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教师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二、探究规律

1、我们先来研究小数点移动的方向。

小组合作:

1、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变原小数的大小,并将移动的方向和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2、说说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关系? 反馈:

(一)

点右移

68.32~ 683.2 : 扩大 点右移

68.32~ 6832 : 扩大。 点左移

68.32~ 6.832 : 缩小。 点左移

68.32~ 0.6832 : 缩小。 (二)

小数点向右移动,原小数扩大。 小数点向左移动,原小数缩小。 评价一下哪组写得好? 再说说发现的规律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 右移

扩大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研究出了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关系? 小练:能根据要求手势表示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吗? 左移、右移

~ 原数(扩大、缩小、缩小、扩大、) 看老师手势说说原数变化: 原数扩大、原数缩小、哪组来给其它组出手势,同学判断。

2、把0.009扩大,手势表示? 知道原数扩大后可能是多少吗? 0.0

9、0.9、

9、

你们得出的三个数一样吗?

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不同的三个数,有什么想法吗? 右移一位、右移两位、右移三位、你们又有什么发现了?

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小数大小变化也不一样。

原小数的大小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我们继续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推荐第5篇:人教五年级下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图 形 的 变 换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和特征。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性和性质。 2.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第一课时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

(1)欣赏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4)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五、练习:

1、课内练习一 -----第

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旋 转

教学内容:

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重点难点:

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例题3:例题4:

先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1.课内练习: 2.第6页2题。 3.第9页4题、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旋 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 欣 赏 设 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 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学生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五、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及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欣赏与设计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己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己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重点难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思考: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思考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创造:

让学生做第8页第

1、2题。

1、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表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练习课

图片1 图片2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

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1、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主题图,找出12的其他因数

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 完成做一做

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掌握 2、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重点和难点:

1、是2、5 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1、掌握 2、5 倍数的特征

2、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3、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观察

(一)2 的倍数的特征。

(二)5 的倍数的特征。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一)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介绍: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说明: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二)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五、巩固反馈:

1、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 )个,5的倍数数有( )个。 2、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 3、个位是( )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用 0 , 7 , 4 , 5 , 9 五个数字组成 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 2 和 5 的倍数的数。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5 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 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倍数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

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

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倍数特征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特征 3的倍数什么特征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

探究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1、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2、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3、动手操作,制质数表。

五、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四第

1、2题。

六、课题小结: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质数和合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

有三个或以上因数的数是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一)长方体的特征。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五、巩固反馈: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2、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五、课堂总结:

谁来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课后作业:

1、拿一个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

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求长方体正方体棱长和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研究棱长和的计算。 教学重点:

1、长正方体的特征。

2、棱长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棱长和计算方法。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研究棱长和的计算

二、计算:

1、小卖部要做一个长2.2米,宽40厘米,高80厘米的玻璃柜台,先要在柜台各边都安上角铁,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角铁?

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长方体12条棱,分成3组,4个长、4个宽、4条高。 40厘米=0.4米 80厘米=0.8米

2.2×4+0.4×4+0.8×4还可以(2.2+0.4+0.8)×4 问:根据是什么?

2、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工人叔叔要在工人俱乐部的四周装上彩灯(地面的四边不装)。已知工人俱乐部的长90厘米,宽55厘米,高20厘米,工人叔叔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

问:地面的四边不装,是指哪四条边不装?计算至少需要多长的彩灯线,是求几条边的长度和? 独立计算 练一练: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16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棱长和是多少厘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和是48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三、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所有棱长和72厘米,已知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2学雷锋小组为班里做一个节约箱,箱长5分米,宽长4分米,高长3分米。想一想应该怎样做?至少需要多大的纸板?

四、作业: 探究 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P33-37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初步合情推理能力量。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4.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 , 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5.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 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 , 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 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二、自主探索

分组操作, 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并建立它们的联系。 同学们, 现在请大家利用桌面上的长方体、剪刀 ,看看把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展开是什么形状的呢?

请在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

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合作操作。

三、各小组学生交流汇报结果。

板书 :( 长×宽 + 长×高 + 宽×高 ) × 2 。

板书: (长×2+宽×2) 底面周长×高+长×宽×2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四、实践运用

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说明 " 至少 " 的意思。

独立计算,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给出课前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包装这个盒子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3、一个正方体礼品盒,棱长1.2分米,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想一想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五、评价体验 今天你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 学习上有什么收获 ? 你感受最深是什么 ?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六、、作业:

1、看书

2、实际测量

长方体是一种很常见的物体, 在我们的周围随时都可以看到长方体, 同学们在教室内找一个长方体并求出它的表面积。学生交流测量和计算的情况。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 + 长×高 + 宽×高 ) × 2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练习教学内容: 练习六

教学目标:

复习长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 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表面积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

1、长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表面积?

二、基本练习:

1、正方体的棱长是8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 )分米,表面积是( )。

2、一个长方体长2米,宽4分米,高4厘米,这个长方体棱长之和是( )分米,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

3、一个长方体的纸包装箱,长30厘米,宽和高都是20厘米。做10个这样的包装箱,需要纸板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4、有一个长方体的铁罩,长6分米,宽4.5分米,高4分米。做一个这样的铁罩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

三、解决实际问题:(注意审题和方法的多样性)

1、一座办公楼的门厅有4跟同样的长方体的水泥柱,长和宽都是4分米,柱高4米。在每根柱子的四壁刷上油漆,刷油漆的面积一共有多少平方分米?(计算出四个面的总面积)

2、一个长方体的大衣柜,长0.9米,宽0.5米,高1.8米,在它的正面和左右两面刷油漆,刷油漆的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米?(三个面的面积)

3、一个长方体罐头盒,长12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在它的四周贴上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有多少平方厘米?

4、一个游泳池,长50米,宽40米,平均深1.5米.在池底和四壁抹上一层水泥, 抹水泥的面积至少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用水泥4.5千克,共需要水泥多少千克?(先求五个面的面积和,再求水泥的重量。)

5、装修一间居室,长和宽都是3.6米,高是2.5米,门窗面积10平方米。在居室四壁和顶棚都贴壁布,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居室是什么形状?求几个面的总面积?)

四、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收获吗?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教学重点:

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教学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1、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总结

1、体积的意义。/

2、体积单位: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练一练:选择恰当的单位:

(1)、橡皮的体积用( ),火车的体积用( ),书包的体积用( )。(2)、练习:

①说一说:测量篮球场的大小用( )单位。 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用( )单位

测量一只木箱的体积要用( )单位。

②、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 ),表面积是( ),体积是( )。(你想怎样填?)

③、判断:一只长方体纸箱,表面积是52平方分米,体积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积大。( )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课后反思: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

推导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2、培养学生空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运用公式计算。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二、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观察: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

五、练习1、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读作a的立方

3、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

六、小结:

怎样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研究。

七、作业: 课后反思:

练习

教学内容: 练习

教学目标:

1、在理解了长正方体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求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计算公式。

2、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

1、计算长正方体体积的其它公式。

2、逆向思维的题可以用方程方 教学难点: 几何知识与一般应用题的综合题。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如何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及字母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二、新授: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怎样求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底面积 底面积

所以长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 =sh

三、巩固练习:

1、长方体的底面积是24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V=sh 24×5=120(立方厘米)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5厘米,横截面的面积是0.06平方厘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理解横截面积的含义,体会长方体不同放置,说法各不相同。 出示另一种计算方法:长方体体积=横截面积×长

3、家具厂订购500根方木,每根方木横截面的面积是24平方分米,长3米。这根木料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理解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要一致。但不可能相同。

4、练一练

(1)、一块长方体的木板,体积是90立方分米。这块木板的长是60分米,宽是3分米。这块木板的厚度是多少分米? (2)、一根长方体水泥柱,体积是1立方米,高是4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 (选择方法解答)

1、学校要修长50米,宽42米,的长方形操场。先铺10厘米的三合土,再铺5厘米的煤渣。需要三合土和煤渣各多少立方米?

2、有一块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宽和高都是5厘米的长方体钢材,求长方体钢材的长。

3、用15根规格完全相同的木板堆成一个体积是3.6立方米的长方体。已知每根木板宽0.3米,厚0.2米,求每根木板的长。

四、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体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的进率 教学目标: 在认识体积单位,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学习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方法。学习计算重量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计算物体的重量。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

1、计算体积用 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填空:

1厘米 1平方厘米 1立方厘米

单位 单位 单位

说一说:计算长度用 单位,计算面积用 单位,计算体积用 单位。 1米=( )分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新课:

1、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1×1=1立方分米。想一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棱长改用厘米作单位: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

底面积是1平方分米,也就是100平方厘米,利用体积的计算公式100×10=1000平方厘米 通过刚才的计算你能告诉大家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根据上面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1×1=1立方分米 棱长改用厘米作单位:体积是10×10×10=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

(3)小结: 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4)练习:

5立方米=( )立方分米 1.5立方米=( )立方分米 2400立方分米=( )立方米 125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3.6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填表

50×30×40=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立方米)

3、一块长方体的钢板,长2.5米,长1.6米,厚0.0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7.8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

钢板的体积:2.5×1.6×0.02=0.08(立方米) 0.08立方米=80立方分米 钢板的质量(比重×体积=质量): 7.8×80=624(千克) 答:这块钢板的体积是80立方分米,质量是624千克。

求物体的质量公式为:比重×体积=质量 注意前后单位是否统一。

三、巩固练习:

1、一块正方体的钢板,棱长是20厘米,每立方分米的钢重8.9千克。这块钢重多少千克? 20厘米=2分米 2×2×2=8(立方分米)8.9×8=71.2(千克)

2、一根长方体钢材,长4.8米,横截面是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根钢材重多少千克?

3、一块长方体铁板重468千克,又知铁板长2米,宽1.5米,厚2厘米。每立方分米的铁板重多少千克?(列方程解答)

四、作业:

容积

教学内容:容积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

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

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

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

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 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 ②1升 = 1立方分米 1000毫升 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 cm3 )

练一练:

1.8L=( )mL 3500mL=( )L 15000cm3 =( )mL=( )L

1.5dm3 =( )L (4)小组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

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 =40(立方分米) 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

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4、提高题:p

55、16

五、作业:

单元复习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

1、使学生对长正方体的有关概念掌握得更加牢固。

2、进一步掌握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3、体积单位的进率。复习重点: 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体积单位的进率。 复习用具:长正方体的学具。 复习过程:

一、复习单元的主要内容:(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问:看到课题你能想到到哪些知识?

1、特征及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集合图)

2、表面积:怎样求长正方体的表面积?(说出公式)

3、体积和容积:

(1)、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容积单位:一般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时用:升、毫升。 (3)、体积和容积的计算:(说出公式)

二、练习:

1、填空:

(1)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不同,表面积是物体 的大小,体积是物体所占 的大小。 (2)、表面积和体积所用的计量单位不同,计量表面积用 单位。常用的单位有、

、;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计量物体体积用 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相邻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

(3)、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不同。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 或 。 计算长方体的表面是 ;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 或 。

(4)、一个正方体,棱长是8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场之和是 ;表面积是 ;体积 。

(5)、一个长方体,长2米,宽5分米,高0.4分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体积是 。

(6)、一根长方体材料,宽3分米,厚2厘米,体积是0.12立方米。这根木材的长是 ,放在地上占地面积最大是 。

2、判断:

(1)、长方体中可以有两个相同的面是正方形。 ( ) (2)、长方体中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 ) (3)、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 ) (4)、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一定不完全相同。 ( )

(5)、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最少要用8个这样的正方体。 ( )

(6)、长方体中有四个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 )

(7)、当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时,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就相同。 ( )

3、选择正确答案:

(1)、3.05立方米=( ) A 305立方分米 B 3050立方分米 C30.5立方分米 (2)、4560立方分米=( ) A、4.56升 B、4560升 C、4.56立方米 三、作业: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得以巩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复习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得以巩固。 复习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复习过程:

一、准备: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上一节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

2、拿出火柴盒,汇报侧量长宽高的结果。外套:长4.5厘米、宽3.5厘米、高1.5厘米 内盒:长4.3厘米、宽3.4厘米、高1.4厘米

3、小组活动:

根据以上条件,想一想可以求什么?(摆放的位置,求哪些面) 只列算式。

商标面在上、磷面在上、非磷面在上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如:求磷面的总面积,求外套至少用多少平方厘米,

求内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厘米,求怎样设计内盒最合理(最省料),求火柴盒的容积,求火柴盒的体积等。

二、研究:(先摆,互相说,列式。

1、把火柴盒最大的面相对,拼成一个长方体。求新长方体的表面积。(还可以怎样拼成一个长方体?)

如果10盒火柴包成一包,怎样码放最省包装纸?( 小组合作摆一摆) 如果用长45厘米,宽30厘米,高15厘米的硬纸盒装,能装火柴多少盒?(讨论一下怎样求。)

三、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

四、巩固练习:

1、学校要靠墙修一个长4.5米,宽3.5米,高1.5米的长方体领操台,要在领操台的表面(四个面)抹一层水泥,求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学校有一个长43分米,宽34分米,深5分米的沙坑,沙坑内沙面离坑口1分米。求沙坑内沙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若每立方分米沙子重1.4千克,长满这个沙坑需要沙子多少千克?

3、一列火车有容积相同的车厢20节,每节车厢从里面量长13米,宽2.5米,装煤的高度是1.2米。这列火车每次运煤多少立方米?(独立完成:先求体积,再求20个这样的体积。)13×2.5×1.2×20=78(立方米) 补充问题: (1)、每立方米煤重1.4吨,这列火车共运煤多少吨?(质量=比重×体积) 1.4×78=109.2(吨) (2)、这批煤由甲乙两个运输队全部运走,甲队运的吨数是乙队运的2.5倍。两队各运多少吨? 分析:,甲队运的吨数是乙队运的2.5倍。

想: 甲乙运的和是3.5倍的数,109.2吨就是甲乙的和。 乙: 109.2÷(2.5+1)=3.12(吨) 甲: 3.12×2.5=7.8(吨)

4、一个正方体水箱的容积是125立方分米,把这一满水箱水全部注入到一长方体水箱内。已知长方体水箱长10分米,宽5分米,这个水箱内的水深多少分米? 你想怎样解答?独立完成,汇报。

方法一:解:设这水箱内的水深是X分米。

10×5X=125 50X=125 X=125÷50 X=2.5

5、一个正方形的铁板(如图),从四个顶点个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后,所剩下部分正好焊接成一个正方体铁皮盒。(铁皮厚度忽略不计。) (1)这个铁皮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这个铁皮盒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3)原来铁皮的面积是多少?

6、有一个长方体玻璃缸,长3分米,宽2分米。放入一块不规则的石头后水深1.5分米,捞出这块石头后,水面下降了0.5分米。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比较分数的大小,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3,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并能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比较分数的大小.2,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含义,知道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部 分,能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能根据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书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2,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学会真分数,假分数及带分数的互化;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根据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课时安排: 1,分数的意义 „„6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 „„4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 „„2课时 4,约分和通分 „„4课时 5,整理和复习„„2课时

1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原因,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及分数单位的含义.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使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原因,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学习、掌握感知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1,提问:A,大家知道分数吗 谁能说一个分数 B,你能举个实例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吗 2,探究深化,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1)填空.①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 );4份是它的( )/( ).②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③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 )/( );3份是它的( )/( )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阴影.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3/8,并涂上阴影.3,小结.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学生,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 把它叫做单位 "1".板书: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比赛:请两位同学站起来.提问:A,这两位同学是这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B,这两位同学是两组人数的------- 这两位同学是全班人数的------- 四,家作 1,P88 .1,2 2,P89 .3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课后反思:

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目标: 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进一步理解分数单位.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理解分数单位.教学难点: 正确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进一步理解分数单位.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学习、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进一步理解分数单位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2,操作.(1)拿出正方形的纸用折叠的方法表示它的3/8;5/8 (2)拿出长方形的纸用折叠的方法表示它的5/8;7/8 二,探究新知,激发思维 1,读分数.1/4 4/5 1/7 8/9 1/15 12/17 30/19 63/37 板述:读分数时,应先读分母,再读分子.写分数.三分之一 四分之三 五分之二 六分之一 六分之五 四十分之一 十八分之十三 三十分之一 四十五分之三十七 板述:写分数时,应先写分母,再划分数线,最后写分子.3/5,1/2,13/15,19/36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分别由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组成 小结.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P88 .做一做

五,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P89 .1 2,P89 .5 提问:问题所表示的分数意义是什么

六、课后反思: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抽象,概括,归纳的能力.教学重点: 分数的数感培养,以及与除法的联系.教学难点: 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学习、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1,P90 .例2: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截成3段,每段长多少 提问:A,试一试,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用除法计算:1÷3=0.333„„(米) 用分数表示: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米的1/3,就 是1/3米.B,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吗

(从上面的解法中可以看出,它们表示的是同一段钢管的长度,所以1÷3和 1/3是相等的关系.) 板书: 1÷3= 1/3

C,从这个等式中,我们发现:当1÷3所得的商除不尽时,可以用什么数来 表示 也就是说整数除法的商也可以用谁来表示

2, P90 .例3: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 [课件3] (1)分析:A,想想:若是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B,同理,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怎么列式 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

板书: 3÷4= 3/4

(2)操作检验(分组进行) ① 把3个同样大小的圆看作3块饼,分一分,看每个孩子究竟能分得多少块饼 ② 反馈分法.提问:A,请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第一种分法:把3块饼一块一块地分,每个孩子分得每个饼的1/4,共得3个1/4 块,也就是3/4块.) (第二种分法:把三块饼叠在一起分,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1/4的 ,拼起来相当于一块饼的3/4 ,也就是3/4 块.) B,比较这两种分法,哪种简便些

※ 把5块饼平均分给8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 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和想法.3,小结提问:A,观察上面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板书: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B,你能举几个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的例子吗 C,能不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算式来表示所有的例子 板书: a÷b=b/a (b≠0) D,b为什么不能等于0 4, 看书P91 深化.反馈:说一说分数和除法之间和什么联系 又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五、重点指导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5÷8 24÷25 16÷49 7÷13 9÷9 c÷d 2,口算.7÷13=( )÷9= 1/2=( )÷( ) 8/13=( )÷( )

3, 7/10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的数.1÷21表示两个数( ),还可以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四,全课小结

当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时,它门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由于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种数,因此,我们只能说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故此,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整数除法中零不能作除数,那么,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2:1÷3=0.333„„(米)=1/3(米) 例3:3÷4= 3/4 被除数 ÷ 除数 = 除数 / 被除数 a÷b=b/a (b≠0)

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

六、课后反思: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应用 总45(电39)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以及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重点:名数之间的互化.教学难点:名数之间的互化的实质理解.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以及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学习、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以及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5÷6 14÷25 12÷12 18÷35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12÷35=( )/( ) ( )÷( )=4/7 ( )÷( )=a/b 8÷( )=( )/9 ( )÷17=7/( ) 1÷( )=( )/d

3,把5个饼分给9孩子吃,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 [课件3] 4,小新家养鸡30只,养鸭10只.养的鸡是鸭的几倍 5,填空.30分米=( )米 180分=( )小时

五、重点指导

1, P91 .例4: (1)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2)17分是几分之几时

思考:A,这两题与复习题有什么区别 有什么相同 B,第(1)题要把分米数改写成米数应该怎么办 怎样计算 板书: 3÷10=3/10(米) C,第(2)小题是要将什么改写成什么 怎样求得 板书: 17÷60=17/60(时) ※ P91 .做一做 2, P92 .例5: 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的鹅是鸭的几分之几 (1)提问:A,用谁作标准 该怎样计算 B,与复习题对比,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 (2)归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都用除法计算,除数都作标准数,得到的商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都不能写单位名称.※ P92 .做一做

习前提问:说说用什么作标准数

六、家作.P93 .5,8 课后反思:

分数的大小比较 总46(电40) 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分数意义和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会熟练地比较分数的大小.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难点:能在实践中进行运用.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加深对分数意义和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会熟练地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学习、掌握分数意义和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会熟练地比较分数的大小.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P94 .例6: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1)设问:A,图中的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分别是多少 B,从图上比较2/3与1/3,哪个大 哪个小

C,如果没有图形供观察,那么怎样比较2/3与1/3的大小 (想:2/3是2个1/3,1/3是1个1/3,所以2/3>1/3) 板书: 2/3>1/3 D,第二组图中用括号表示的线段用分数表示分别是多少 E,看图比较,谁大于谁

F,若没有参照图,你会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板书: 2/51/3 3/81/3 2/51/3 3/8 3/5 >2/5 4,P97 .11习前分析:想想,括号里填的这个分母与8和3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 ∵ 1/8

五、重点指导

1,P97 .7 先要求学生用直线上的点把各分数表示出来.再指导学生比较出各分数的大小,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2,应用题.[课件2] (1)甲车从东站开往西站要7小时,乙车从西站开往东站要8小时,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哪一辆车行的路程长

(2)某小学学生在一块地里收棉花,第一天收了这块地的3/25,第二天收了这块地的3/20,第三天收了这块地的2/25,三天中哪一天收得最多 哪一天收得最少

六、家作 P97 .8,9,10 课后反思:

2,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总48(电42)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和特征,学会把假分数化成 整数.教学重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教学难点:等于1的假分数.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引出概念 1,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1)观察比较下列每个分数中分子,分母的大小,并试着按一定的原则把这些分数分组.[课件1] 1/3 3/3 3/4 1/5 5/6 2/5 3/5 4/5 5/5 7/4 9/5 10/5 11/5 15/5 ① 板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请说出3个真分数,3个假分数.② 观察比较:A,说一说第二组中的两个分数的意义 这样的分数等于多少 B,再请观察第一,三组的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分数值 与1的关系,你发现有没有规律

板书: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2)在下面的线段图上,哪一段上的点表示的是真分数 哪一段上的点表示的是假分数 [课件2] (3)揭示课题: 由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真分数,假分数实际上是以1为界,把分数分为了两类.所以这节课我们看上去研究的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而实质却是真分数和假分数.板书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 ① 下面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 哪些是假分数 [课件3] 1/3 3/3 5/3 1/6 6/6 7/6 13/6 ② 把上一题中的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看一看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课件4] 2,把假分数化成整数.观察下列分数,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课件5] 3/3 5/5 10/5 15/5 提问:A,这些假分数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B,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化成整数 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分子除以分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教学P99 .例 3 : 把3/3,8/4化成整数.板书: 3/3=3÷3=1 提问:A,3÷3表示什么 8/4=8÷4=2 B,8÷4表示什么 C,说一说怎样把假分数化为整数

(3)练习:把8/2,9/3,4/4,12/6化成整数.[课件6] 二,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说出四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2,说出3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3,说出两个分母是9,分数值比1大又比2小的假分数.4,把下面这些分数化为整数.[课件7] 24/4 25/5 72/4 54/6 100/25 5,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课件8] (1)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2)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6,分数a/b中,当a,b分别是什么数时,它为真分数 什么数时,它为假分数 三,全课总结,抽象概括

提问:怎样将真分数,假分数,假分数化整数 四,家作 P 101 .1,2,3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例:1/2,3/5,11/12 真分数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总49(电43)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掌握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掌握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学习、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及特征,学习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 下面的假分数哪些可以化成带分数 把它们化成带分数.7/3 8/2 15/5 9/4 13/13 11/6 30/11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母去除分子,得到的商作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作带分数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比较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和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什么共同点和不 同点

(共同点:都是用分母去除分子.不同点:商不同.一种无 余数,可以写成整数;一种有余数,可以写成带分数.)

五、重点指导

1,P100 .做一做 2,P101 .4 3,口答:3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4,P102 .6 5,P102 .7 6,P102 .8 7,P102 .9

六、全课总结,深化概念

提问:A,什么是真分数 什么是假分数

B,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的条件和方法是什么

强调:带分数只是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七、, 家作

P102 .10,11,思考题

板书设计: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当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可以写成整数 2/9=4 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课后反思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总50(电44)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教学重点:熟练地进行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教学难点:能进行知识运用,培养实践能力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准备迁移

1,用分数的意义说明下列分数,以及每个分数的分母,分子和分数单位.[课件1] 3/4 2/2 1/6 5/5 7/7 8/23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课件2] 2个1/3是( )/( ) 6个1/6是( )/( ) 8个1/8是( )/( ) l4个1/2是( )/( ) 18个1/5是( )分之( ) 17个1/4是( )/( ) 二,探究新知,激发思维

1,教学P103 .例 5: 把1化成分母分别是2,3,4,5,„的分数.提问:A,说说图意是什么 你有没有反对的意见 板书: 1=2/2=3/3=4/4=5/5=„„

B,其它整数能不能化成分母是任意非0自然数的假分数呢 2,教学P103 .例 6: 把2和5分别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1)同桌相互说说怎样把2和5化成分母是4的分数.(2)集体说说怎样把一个整数化成指定分母的分数

(3)小结:把整数(0除外)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0除外)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0除外)的乘积作分子.※ 把1,2,5化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3,教学P104 .例 7: 把2 化成分母是5的假分数.(1)提问:A,谁能说说假分数是怎样化成带分数的 B,那么,由此及彼,怎样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呢 (2)板书: 2 =5×2+4/5=14/5

(3)小结: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把分母和整数的乘积再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 P104 .做一做1,2 三,总结反馈,巩固提高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2,P105 .1,3 四,家作 P105 .2 板书设计: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P103 .例 5 1=2/2=3/3=4/4=5/5=„„ 把整数(0除外)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0除外)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0除外)的乘积作分子.P103 .例 6 把2和5分别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把分母和整数的乘积再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练习总51(电45) 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能够比较熟练的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教学重点: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教学课型:练习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基本练习

1,判断下列分数哪些是真,假,带分数 [课件1] 2/3 8/5 13/24 35/2 23/18 156/7 2,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课件2] 36/18 12/5 24/4 48/15 64/16 50/29 3,用分数表示商,能化成带分数的化成带分数.[课件3] 15÷16 35÷18 27÷29 132÷35

4,把下面的分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课件4] 2 7/8 3 26/7 31/7 22/8 25/9 5,填数.[课件5] 3=( )/8 7=( )/1 6=( )/12=18/( ) 9=( )/8 5=( )/7 4=4/( )=24/( ) 6,把下面的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课件6] 2 4 8 7 12 二,综合练习1,P105 .4 2,P105 .5 § 弄清楚0~1;1~2;2~3„„都被平均分成了四份.3,P106 .8 (1)提问:题中是要把什么数化成什么数

(2)板述: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部分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须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部分拿出1来进行改写.4,P106 .11 提问:依题目要求,想想首先应确定哪个分数 为什么 三,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对于分数的知识你还想掌握些什么 四,家作 P106 .6,7,9,10 板书设计: 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练习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部分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须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部分拿出1来进行改写.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基本性质 总52(电46)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基本的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基本的性质.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学习、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1,学生操作:将手中的纸圆片平均分成若干份.2,反馈.(1)提问:A,若要求剪下其中的一半,想想剪下的份数各自占圆的几分之几 B,虽然每个同学所剪的份数不同,但它们之间大小关系怎样 板书: 1/2=2/4=3/6 C,观察一下: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变化有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与前面的猜想相回应.(3)小结:这里的"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可以呢 (零除外) 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3,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的比较.提问: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里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你能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4,巩固认识.P109 .1 (2)说数接龙.5/6=5+5/( )„„

五、重点指导

1,要求大小不变.1/3=( )/6 10/15=( )/6 1/4=5/( ) 2,下面分数中哪两个分数相等 3/4 21/32 15/20 1/5 4/20习后提问:A,依据是什么

B,3/4和1/5哪个大 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C,那么,从中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你的新发现是什么

六、全课总结

提问: A,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B,运用分数的性质,你能做什么

C,本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 你还想从哪些方面去探索分数 的知识呢

七、家作 P109 .3,5,6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1/2=2/4=3/6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课后反思:

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总53(电47)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地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教学重点:应用分数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能正确应用分数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进一步熟悉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地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学习、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地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P108 .例 2: 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提问:A,怎样使2/3的分母变成12 B,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要使分数2/3的大小不变,分子应怎样变化 板书: 2/3=2×4/3×4=8/12 C,怎样使10/24的分母变成12 D,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要使分数10/24的大小不变,分子应怎样变化 板书: 10/24=10÷2/24÷2=5/12

补充例题: 把2和3/7,5/8化成分母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分析: A,想想,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B,2是个整数,怎样化成分数呢 以多少做分母,分子又是多少呢 ※ P108 .做一做1,2

五、重点指导

1,P109 .2 2,P109 .4 3,P110 .10 提问:这道题是在什么情况下份数的大小发生变化 这个变化有没有规律呢

述: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分数大小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分子不变,分母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分数大小反而缩小(或反而扩大)相同的倍数.即: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变,分子乘以3,这个分数就扩大3倍;如果分子不变,分母除以5,这个分数就扩大5倍.2,P110 .11 § 要根据分数和除法关系,把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联系起来思考,进行填空.3,P110 .思考题

§ 先用5升水桶量出5升水,倒入7升水桶中;再用5升水桶量出5升水,倒满已装入5升的7升水桶,这时5升水桶里剩下3升水;将7升水桶中的水倒掉,把5升水桶中的3升水倒入7升水桶中;再用5升水桶量出5升水,倒满已装3升的7升水桶,剩下的就是1升水.

六、家作 P110 .7,8,9

课后反思:

4,约分和通分

约分的意义及方法 总54(电48)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恒等变换思想.教学重点:最简分数的概念.教学难点:约分的方法和正确的书写格式.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学习、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最简分数的意义.(1)提问:A,有一个分数18/24,你能不能找到与它大小相等,而分子分母又比它的分子分母小的分数

(2)分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你的依据是什么 找到3/4以后为什么不继续找了 板书: 18/24 =(18÷6)×(24÷6)= 3/4 述:像3/4这样的分数就叫做最简分数.B,分析观察3/4,想想,什么叫做最简分数呢 ※ P112 .做一做(上) ※ 请各举5个最简分数.约分的意义与方法.板书: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通常是把一个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 (1)教学P112 .例 2: 把12/30约分

提问:A,想一想,怎样把这个分数进行约分

(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1除外)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B, 约分时需要运用到什么知识 板书: ※ 先找出8/24的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再约分.想一想8/24用什么数去除可以使它更快地化成最简分数 [课件3] ※ 把12/30约分.C,要使约分过程比较简便,应该怎样做

(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去除则比较简便.) 板书: 12/30=(12÷6)/(30÷6)=2/5 ※ P112 .做一做(下)

五、重点指导

1,P113 .1 2,找出最简分数.[课件4] 2/3 6/8 9/12 5/6 5/18 21/28 34/51 3,P113 .3

六、课堂小结,抽象概括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谁能概括 家作 P113 .2,4 板书设计: 约分的意义及方法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P112 .例 2 把12/30约分 12/30=(12÷6)/(30÷6)=2/5 课后反思:

约分及巩固练习总55(电49)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计算和解题中将得到的分 数能约分的约分.养成自觉进行约分的习惯.教学重点:约分的方法.教学难点:约分的方法和正确的书写格式.教学课型:练习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基本训练

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最简分数 是的请化成最简分数.[课件1] 15/20 16/9 7/15 32/40 11/121 39/65 5/3 问答:请说一说什么是最简分数 判断.[课件2]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的最简分数,叫做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的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下面各分数变化后,能说是约分吗 [课件3] 12/16 3/4 4/8 2/4 2/3 6/9 15/12 5/4 二,指导练习

把下面各数约分.[课件3] 32/40 34/57 225/500 45/150 强调:约分时通常要配合数的整除特征进行,一般要约到最简分数为止.2,P113 .6 § 审题,弄清在直线上用同一个点表示的分数,应该是同样大的分数.若把题中的五个分数都化成最简分数,则可直接看出哪些分数一样大了.3,P114 .7 4,P114 .12 § 这是一道逆思考题.要求原来的分数,就是把5/6的分子,分母同乘以2×2×3 即:5/6=5×2×2×3/6×2×2×3=60/72 5,P114 .`13 订正 ∵ 4/14=2/7 18/24=3/4 10/25=2/5 13/39=1/3 30/50=3/5 2/7

P114 .8,9,10,11 板书设计: 约分及巩固练习

约分时通常要配合数的整除特征进行,一般要约到最简分数为止.P114 .`13 订正 ∵ 4/14=2/7 18/24=3/4 10/25=2/5 13/39=1/3 30/50=3/5 2/7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学习、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进行通分

三、学生看书,自学

四、效果检测

1、P115 .例 3: 比较3/4和5/6的大小

① 提问:A,3/4和5/6能直接比它们的大小吗 想想用什么办法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 B,想一想:"相同的分母"与4和6有什么关系 ② 试一试把它们化为同分母分数.观察学生的几个算式,有没有达到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的目的.③ 反馈讨论:对比一下,"相同分母"选哪个数比较好 为什么

④ 小结:我们在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时,首先选定的"相同分母"我们称为公分母.一般我们选已知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它们的公分母.板述: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

2、我们从下面的图中看一看,通分前后的两个分数,什么发生变化了 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通分并没有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使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了,这样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大小了)

3、通分的方法.(1)例 4: 把下面每组数的两个分数通分.2/3和5/7 1/6和7/12 讨论:A,想想:要把这两组分数分别通分,第一步要做什么 第二步做什么 B,说说公分母21是怎样确定的 公分母12是怎样确定的 C,能说一说通分的一般方法吗

板书:通分的一般方法是: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把下面两组分数通分. 9/10和8/15 3/8和5/12 D,请再说一说通分过程分几步 每步做什么 ※ 口答填空.[课件5]

五、重点指导

1,说出下面每组分数的公分母.[课件7] 1/4和2/3 2/3和5/6 3/8和5/6 5/12和5/48 2,P117 .1 3,P117 .3

六、课堂小结,抽象概括 什么叫通分 通分的一般方法

七、家作 P117 .2,4 板书设计: 通分的意义及方法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课后反思: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数通分 总57(电5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数通分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通分和解决有关的问题.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数通分的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能解决与通分相联系的有关问题.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准备迁移 1,P117 .5 2,口答: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课件1] 2,3和6 2,3和5 4,6和12 5,15和10 4,8和12 3,12和24 3,6和9 7,14和28 3,把下列各组数通分.[课件2] 4/5和2/3 5/7和5/21 7/21和3/8 二,自主探究,提高能力

揭示课题: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数通分 自学P116 .例 5: 把2/3,1/4和3/8通分.(1)思考:A,要将三个分数进行通分,必须先求出什么 B,怎样将这几个分数通分呢 (2)反馈并小结.板书:∵ [3,4和8]=24 ∴ 2/3=2×8/3×8=16/24 1/4=1×6/4×6=6/24 3/8=3×3/8×3=9/24

板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数通分,必须先求出这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用它作 公分母,一次进行通分.※ 把下面每组分数通分.[课件3] 2/3,3/4和3/5 4/7,9/14和15/28 11/12,15/16和19/24 2,运用通分解决有关问题.(1)先通分,再把9/10,17/20和13/15这组分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课件4] ∵ [10,20和15]=60 9/10=54/60 17/20=51/60 13/15=52/60 51/605/11 (2)利用折半法进行大小比较.∵ 3.5个1/7正好是一半(1/2), ∴ 4/7比一半大; ∵ 5.5个1/11也是一半(1/2), ∴ 5//1比一半小; ∴ 4/7>5/11 4,P118 .12 § 解答此题要综合应用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数基本性质这两方面知识.要在1/6和1/5之间找出一个分数,其方法有——通分法.∵ [6,5] =30 ∴ 1/6=5/30 1/5=6/30 由于通分后两个分数的分子相差1,仍不能找到一个比5/30大比6/30小的分数.则可将这两个分数再扩大2倍,得10/60,12/60,这时可以找出一个比10/60大比12/60小的分数是11/60了.如果还要再找两个这样的分数,则再次将两个分数扩大倍数.四,家作 P118 .6,8,9,10 板书设计: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数通分 P116 .例 5: 把2/3,1/4和3/8通分.∵ [3,4和8]=24 ∴ 2/3=2×8/3×8=16/24 1/4=1×6/4×6=6/24 3/8=3×3/8×3=9/24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数通分,必须先求出这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用它作 公分母,一次进行通分.通分时遇到有带分数的,可以只把分数部分通分,整数不变,但通分的过程中和通分的结果中,不能丢掉整数部分.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总58(电52) 教学目标:使学生,.教学重点:掌握小数与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小数化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数化小数后,小数位数不足的要用"0"补足.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出示课题,学习目标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理解和掌握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小数化分数,十进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二、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学习、掌握理解和掌握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小数化分数,十进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三,指导自学,认识矛盾

自学课文P119 ~ 120 .例6 ~ 例7 (1)思考:A,为什么说小数实际上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B,怎样将小数化成分数

C,带小数化分数时,其整数部分怎么处理

D,应用什么知识可以将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 E,如何将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 (2)反馈.P119 .做一做

习后提问:谁能说说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板述: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②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课件4] 3/10 5/100 1 3习后提问:A,观察这几个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

B怎样将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即十进分数)化成小数呢

板述:分数化小数,可直接去掉分母,看分母中1后面有几个零,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四,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P122 .1 2,P122 .3, 五家作 P122 .2,4,6 板书设计: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分数化小数,可直接去掉分母,看分母中1后面有几个零,就在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一般的分数化小数 总59(电53)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分数化小数的方法;会用四舍五入罚按要求保留小数位数.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把一般的分数化小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一般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一般分数化小数 二,合作交流,发展智能

自学P120 .例8 : 把3/4,7/25,9/40,2/9,5/14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 三位小数) 1,思考:A,将分数化成小数,是根据什么来进行的 B,遇到除不尽的情况时,该怎么办 板书: 3/4=3÷4=0.75 7/25=7÷25=0.28 9/40=9÷40=0.225 2/9=2÷9≈0.222 5/14=5÷14≈0.357

2,小结: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小数,要用分母去除分子;除不尽的,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C,再观察例8中每个分数所化成的小数,是什么样的小数 D,再看看每个分数的分母与这个分数所化成的小数有什么联系 板述: 4=2×2 25=5×5 40=2×2×2×5 只含有2和5的质因数 14=2×7 9=3×3

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

E,由此你发现分母是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吗

3,小结: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P121 .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P122 .6 2,P122 .7 3,P122 .9 4,P123 .11 5,P123 .13 § 1/7=0.142857 2/11=0.2854714 4/33=0.12 四,家作 1,P122 .8 2,P123 .10,12 5,整理和复习

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总60(电54) 教学目标:熟悉分数的意义,正确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熟练地进行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的互化;进一步熟悉分数的基本性质,正确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课型:复习课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二,整理知识,形成网络 1,复习分数的意义

提问:A,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那么,什么叫做分数呢 这里的单位"1"表示什么 B,真分数,假分数有什么区别 假分数与带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真分数—— 分子

(1)提问:怎样进行整数,假分数,带分数的互化

(2)小结:① 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要用分母去除分子.能整除的,所得的商就是整数;不能整除的,商就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就是分数部分的分子,分母不变.② 整数(零除外)可以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的假分数户.把整数化成假分数,用指定的分母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的乘积作分子.③ 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用原来的分母作分母,用分母和整数的乘积再加上原来的分子作分子.※ P124 .4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1)P124 .6 讨论:A,约分的意义和依据是什么 B,约分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2)P124 .7 讨论:A,通分的意义和依据各是什么 B,通分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3)提问:刚才在练习约分和通分时,大家都说到了进行约分和通分的依据是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谁来说说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P124 .5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P124 .1 2,P124 .3 §:从两种思路解答: (1)根据分数的意义解:求洗衣机的台数是录音机台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求160台是250台的几分之几.把250台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50份,每份1台,160台就是整体的160/250=16/25; (2)根据除法的意义解:求洗衣机的台数是录音机的几分之几,是以录音机的台数位标准,可以用除法计算,所以:160÷250=160/250=16/25.3,P125 .3 §:把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用进率去除,然后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结果写成分数形式.注意能约分的要约分,能化成带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三,课堂小结,抽象概括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对分数的意义以及性质是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惑之处吗 四,家作

1,P125 .1,2.(做书上) 2,P125 .4,5,6 板书设计: 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真分数—— 分子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通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意义及性质综合练习总61(电55)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熟练地依据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解决一些综合性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课型:复习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基础训练

把下列各数约分.[课件1] 120/80 18/24 30/45 17/34 69/156 28/35 22/77 135/105 180/150 把下列各组分数通分.[课件2] 58/12和11/24 5/6和2/9 1 ,1 和1 二,复习指导

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提问: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 P123 .10 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板书: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a÷b=a/b(b≠0)

在整数除法中,除数不能是零.在分数中分母也不能是零.※ P126 .7 3,综合练习.(1)P126 .8 (2)P126 .9 §: 提醒学生注意两个问题的区别: 第一:求平均节约用水几分之几吨,是要把2吨水等分成7份,求一份是多少,2÷7,因为求的是用水吨数,所以得到的结果要注单位名称"吨"; 第二:求平均节约用水几分之几吨,是要把2吨看作单位"1",求一份是整体的几分之几,1÷7,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3)P126 .`10 (4)P126 .11 订正: 1千克=1000克 蛋白质:400/1000=2/5 淀 粉:290/1000=29/100 脂 肪:200/1000=1/5 (5)P126 .12 §:将1/4和1/5分别扩大倍数,得:10/40和8/40,中间可插入9/40; 同方法:将4/5和7/10分别扩大倍数,得16/20和14/20,中间 可插入15/20.(6)P126 .8思考题 [课件3] 推想:在所求的三个大小相等的分数中,必定有两个是由第三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乘以或除以一个数而得到的.由于题中给出的数字是1~9,且每个数字只许用一次,所以,在所求的分数的分母或分子中,5应在时位上,如果5在个位,就不可能约分,而先从分母(或分子)是五十几或一百五十几的几个分数去考虑,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答案.另外,用9个数字组成的3个分数,一般约成最简分数都是比较简单的,因此可以从能约简为1/2的分数试起; 先找出在分母是五十几或一百五十几的分数中,分数值位1/2,且分子,分母中没有相同数字的分数.即有: 27/54 28/56 29/58 76/152 78/156 79/158 然后用它们逐个来试,探索所剩下的几个数字能否再组成两个与它等值的分数.答案有: 27/54=9/18=3/6 29/58=7/14=3/6 79/158=2/4=3/6 8/56=7/49=3/21 9/81=6/54=3/27 三,家作

向家长或通过网站查询了解身份证编码的结构与含义.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及性质综合练习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a÷b=a/b(b≠0)

推荐第6篇: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

四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中,我能立足岗位,勤奋敬业,团结协作,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班学生共64人,上课能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但是回答问题不够踊跃。下课能够按要求完成作业,正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也有个别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有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较多,控制不好自己,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和习惯,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对本学期的教学情况做如下总结。

二、主要收获和体会: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备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进行总结,写好教学后记。现在网络上的备课资料很多,但每一节课对于不同的班级来都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因为对于每个教师来说,要选择与自己班级学情相符合的教学设计是需要功夫的,所以在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认真参考教案,设计或是修改一下教案,让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相符合,

2、关注学困生,帮助他们共同进步。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实践性家庭作业的督导不力,孩子学习习惯不好。

3、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老师的关注度没有平均分配。我习惯是抓两头,放中间。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关注整体,激励性语言使用不足、不到位。

四、今后努力方向和设想

针对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结合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手段,精心备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抓牢基础知识,搞好思想教育工作。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2、搞好学习方法的指导。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3、及时辅导落后生,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4、作为我个人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师不能只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应该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中的行为,记录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不断创造,不断完善,改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提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得更好。

推荐第7篇:人教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

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还有很多。比如:模仿鸡蛋外形的特点,建造了拱形桥;受鸟儿飞翔的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茅草划破手指,发明了锯„„大自然中林林总总的动物,植物以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向我们暗示着一个个自然的奥秘。

(1)人们在大自然中会领悟到很多哲理。就拿月亮来说,月圆月缺这种自然现象,常常代表亲友的团聚、离散。蚂蚁和蚜虫,就表现了为生存而合作互助。蜜蜂,他们讲求的是团结、分工的精神。

(2)大自然还带给我们岁月匆匆、务必要珍惜光阴的启示。你们看过那日出和日落,刚刚旭日东升,转眼间就星月稀疏了。

2、要广开思路,就必须观察和体验。如何观察和体验大自然呢? 第一,会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从不同的方面来细致地观察。首先要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其次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观察,观察景物可用眼去看,用鼻去闻,用耳朵去听,用手去摸等等。第二,能带着自己的思想感情来观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观察和联想,使眼中的景物有趣有情。

大自然的启示

暑假里到峨嵋山旅游,行走在山中,触目所及,无不是苍翠欲滴,生机勃发。寺庙隐现于林中,给秀甲天下的峨嵋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我是一个独来独往的逍遥客,不管是在金顶,还是猴群时常出没的崎岖坎坷的山路上,我只想尽情享受大自然呈现于我们眼里的美丽,尽我的理解力去读懂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的寓意„„

在山中小憩时,我突然注意到这种情形:树杈交错、枝叶繁茂的树木,都长的不是太高;而挺拔向上、横空直指的大树,反而枝杈短小、树叶稀疏。在林中,我特意走到一棵我叫不上名字的大树下,树身粗过三人合抱。向上看,树干高达数十米,它旁边的树木,有的可高达百米以上,巍然耸立,自成磅礴气势,这样一些庞然大物,树冠却只有低矮树木的五分之一;再看树身上,还依然残存着一些枯枝„„

看着这情景,我的心中禁不住忽有所动:那些低矮的树木,它们为了向大自然索取更多的好处,为了能得到比其它的树木更多的欲望的满足,得到更多的阳光和雨露,它拼命地伸展着自己的臂膀,生出更多的枝叶,去攫取,去抢占风头,去占有春光,从而使自己失去了向上的力量和长势。而那些高大的树木,也许它们从一出生就只想着向上、向上,它不想与其它树木去抢占空间,所以,除了生命的必需之外,它们不需要太长的枝。它不想那么贪婪的去攫取阳光雨露,所以,它不需要太稠密、太大的叶。它不断地抛弃自己的肢体,让那些多余的枝条枯死,积聚起足够的的营养全力供给树干,好让它茁壮地成长,勇敢地迎接风暴的洗礼。

无言的自然之书,正是用这样无字的一页默然地向我们透出了这样的一个真理:一个人的欲望愈多,希望捞到的好处愈多,那么,那么给与他蓬勃向上的机会就越少,成为人间一棵巍然的“大树”的机会就越少。而那些清心寡欲、心无旁鹜的人,他们在追求卓越的路上,不断地丢弃一些“欲望的枝杈”,甚至一些在别人看来是不能不要的好处,他们也弃之不取,只留下那些能使自己变得粗壮和向上的力量。这些人看似非痴即傻,但却最终成就了人间非凡的业绩,成为一棵离太阳最近的“大树”!

自然与人间、万事与万物,莫不同此一理啊!

我的发现

每个人都可能发现某种事物的某些奥妙,在发现的过程中也会有许多经历,当然,连我这个不爱发现的人也会发现事物的奥妙,如果不信,请你仔仔细细地来听一听。

那是在一个炎热而凉爽的夏天„„

我和妹妹正在池塘边玩耍。突然,一条红色的小鱼跳了出来,一个优美的海豚式的跳水动作,带着的水珠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一样落在了荷叶上,打一个滚,翻一个身,再跳起来,一个完美无缺的跳水动作就这样诞生了。

我想,荷叶一定被水珠打湿了,荷叶又没有毛巾,很容易感冒,而且它又不能吃药。我把它晒干,算是给它一个日光浴的机会吧.于是,我连拽代拖地把荷叶拽出了池塘。用手摸一摸荷叶,嗯,毛茸茸的,质感还不错。再仔细瞧瞧,咦?怎么是干的呢?我不相信,又把荷叶放进塘里泡了一会儿澡,拿起来一看,还是干的。是不是荷叶太热了,热了就渴;渴了就想喝水,就把水珠吞下去了吧?一定是这样的。我倒想看一看荷叶没有嘴巴怎么喝水。于是,我也不管荷叶感不感冒,又让它泡了一会儿澡。这次,我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怀着激动的心情看着,心还不时“砰砰”的乱跳,生怕错过了水珠被荷叶吃掉的情景。可是,事与愿违,水珠没有被荷叶吃掉,而是像弹珠一样“弹”进水里了。

“为什么荷叶不沾水呢?”我带着疑问走进书房,翻开了《十万个为什么》。一查,哦,原来是荷叶表面有一层纳米由纳米级组成的纳米薄膜。纳米薄膜铺在荷叶表面上,使荷叶变得光滑,犹如给荷叶穿上了一件防水外套。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光靠问是不行的,还要多查阅书籍。

听说蚂蚁可以把比自己体重多几十倍的东西抬起来。我想做个试验。

我拿了几块饼干,跑下楼。我找到一个蚂蚁洞,发现有许多小蚂蚁来来往往忙个不停,原来蚂蚁在抬一只蜻蜓。只见这些蚂蚁有的咬住蜻蜓的头,有的咬住蜻蜓的尾巴,都是很很地一口咬住,拉的拉,推的推,使劲全身力气,这个“庞然大物”竟然被拉动了,我吓了一大跳,这么小的蚂蚁竟然能抬这么重的东西。我赶紧把带来的饼干分成三份,放在了蜻蜓旁边,只见其他的蚂蚁一哄而上,把饼干咬成比蚂蚁洞还小的块,三三两两抬着一块,向洞口移动。我终于相信了:黑而瘦小的蚂蚁真有这么大的力气。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蚂蚁是一个团结的集体。

蚂蚁是怎么互相交流的呢?它是怎样吃食物的呢?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蚂蚁的头和屁股大大的,腰却很细。头上有一对“大夹子”,那是它们的嘴,用来吃东西,也是它们的防身武器,头上还有一对触角,这就是它们用来交流的器官。只要遇见伙伴,碰碰触角就是打招呼或者传递信息。

通过我的试验和观察,我发现了蚂蚁的一些秘密,收获不小,我相信:只要用心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学到更多的知识。

可爱的小蚂蚁------------------ “快来看啊!”赵航突然大声喊道。我和叶昌围上去一看,原来是一群蚂蚁在花坛的边沿上爬来爬去,显得十分忙碌。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在搬运一块面包渣。

我们三个便蹲在旁边观察起来。只见这群蚂蚁围着面包渣,推的推,拽的拽,忙得不亦乐乎,面包渣也慢慢向前移动。在它们通往墙根的路上还有许多蚂蚁在跑来跑去,好像在举行一次重大的活动。

叶昌说:“这些蚂蚁真顽强,我来把它们的路拦住,看它们怎么办?”说着,他抓来一把沙放在蚂蚁前进的路上。没想到,蚂蚁们抬着面包渣绕过沙子,从花坛的边沿上走了。赵航说:“你躲得过叶昌,你躲不过我。”赵航从家里拿来胶水,在蚂蚁的洞口涂了一层。一只小蚂蚁被胶水粘住了,其它的蚂蚁一起来帮忙,接着又有几只蚂蚁被粘住了。我们认为这下蚂蚁肯定没办法了。忽然,只见几只蚂蚁吃力地拖来一小片树叶放在胶水上,把洞口的道路铺好了。最后终于把面包渣拖进了洞里。

看到这情景,我们目瞪口呆。这些小蚂蚁真顽强,真聪明啊!我想:我们在学习上不也应该具有小蚂蚁的这种精神吗?

一样的爱

我喜欢读书。我觉得,每一本书都像一条小路,带我进入一个新鲜的世界。而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就如同铺路的石子,形态各异、姿态万千,总是带给我不同的美好体验。其中,有一块石子,形态如可可西里的精灵──藏羚羊。它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伴随着我的成长。

它讲述的是一个流传在西藏的故事。一个猎人,有一天突然发现一只健壮肥大的藏羚羊。于是,他立即拿起枪瞄准猎物。没想到,那只藏羚羊没有跑,反而朝猎人走了两步,扑通一下,给猎人跪了下来。同时,两行长泪流了下来„„猎人还是开枪打死了藏羚羊。藏羚羊死的时候,依旧跪着,泪痕清晰。当困惑不解的猎人第二天剖开藏羚羊的肚子时,才吃惊地发现,有一只小藏羚羊正躺在妈妈的肚子里,已经死去了。原来,藏羚羊妈妈是为了肚子里的宝宝才下跪,流泪„„猎人将藏羚羊母子埋了起来。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个猎人。

看完这个故事,流泪的藏羚羊妈妈就化作那块奇特的铺路石,牢牢占据了我的脑海。我被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想到了我自己的母亲。

因为,是她精选了每一颗为我铺路的“石子”。而且,她同样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不顾一切。记得有一次,妈妈开车带我外出。汽车高速行驶之中,前面的车突然停了。妈妈赶紧急刹车。就在妈妈刹

车的那一霎那,她一手握着方向盘,一手却伸向我,用胳膊尽力拦着坐在副驾驶座上的我。车停了,妈妈的身子也几乎要扑到我这边来了。

我明白了,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为了孩子,都可以献出生命。我体会到,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我会爱我的妈妈,也会爱动物!因为人和动物有着一样的爱!

蜘蛛的启示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曾经给过我们很多启示。比如:梅花在寒风中傲然挺立,那是让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小草在冬天弯下腰,到了春天又直起了腰,那是在教我们从哪里摔倒的就要从哪里站起来。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偶然间在我家洗手间的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小蜘蛛。我惊恐万状,正准备把那只小蜘蛛踩死,只见它正在准备织网,我于心不忍,决定看看它是怎么织网的。只见那只小蜘蛛从嘴里慢慢地吐出一点白色的细丝来,然后从墙角这边爬到墙角那边,这样,第一根线就织好了。接着,它又照着前面织线的方法往下织,过了一会儿,一张完好的蜘蛛网就快完成了,我心里真替这只小蜘蛛高兴,这时小蜘蛛还在默默地努力着。眼看小蜘蛛就要完成了,淘气的风弟弟却跑来捣乱,它“呼”的一吹,蜘蛛网“绷”的一声就断了。

可怜的小蜘蛛只好又重新织网,它又按照刚才织网的方法一丝不苟地织起网来。这一张蜘蛛网和上一张一样刚织了不到一半,蜘蛛网又断了。就这样,蜘蛛网断了好几次,还是没有织完。有些厌烦了,正准备走开,心里一想:人家小蜘蛛都没有烦,还在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怎么能烦呢?于是,我继续蹲在洗手间看蜘蛛是怎样织网的。最后,经过它一次又一次的艰辛努力,终于在最后一次织出了一张完好的蜘蛛网。看到这里,我被小蜘蛛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并从中懂得干什么事情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大自然真是我们人类的好老师!只要我们肯学,天天都会有所收获的。

推荐第8篇:(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教案 小数的性质3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性质。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概念的经验,他们在学习自然数、分数的初步认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概念的学习需要从实际中抽象、辨析、运用,有一定的方法基础,在知识上他们三年级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三年级小数从长度、人民币的认识中开始学习,本节课的素材也是长度的变化,学生对这一素材并不陌生,能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方法。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所乡镇小学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思维活跃,对于新事物比较感兴趣,求知欲也比较强,这班学生比较喜欢共同合作小组交流的学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前质疑

1.导入:我们已经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当你们在商场中看到每件商品的标签这样写,你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呢?

品名 中性笔 品名 笔袋 单价 2.50元 单价 8.00元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小数的性质)。

二、探究新知、课中释疑

1.课件出示:

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1分米=(

)厘米=(

)毫米

1元 =(

)角=(

)分

3米=(

)分米=(

)厘米

2.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学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1)教师提问:我们还没有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你能想个办法比较出这几个小数的大小吗?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2)根据学生的的回答,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出现直尺,体会: 0.1米=1分米;0.10米=10厘米;0.100米=100毫米。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学生汇报:0.1米=1分米

0.10米=10厘米 0.100米=100毫米

(5)教师提问:从结论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6)教师补充说明: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7)教师小结:这三个数虽然各不相同,但表示大小相等。 3.教学例2 出示例2:比较0.30和0.3的大小。

(1)出示两张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纸片。(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 思考:怎样表示0.30和0.3?分组讨论并动手涂色,完成比较。

(2)学生汇报:0.30表示30个 也是3个 ;0.3表示3个 。所以0.30=0.3。

(3)演示讨论结果:将两张纸分别平均分成10份和100份,表示出0.30和0.3,将两张纸片重合,发现阴影部分也重合。

(4)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5)分组讨论:为什么这两个数相等?

(6)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启发学生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归纳小数的性质

教师提问:通过例

1、例2的研究,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结论归纳成为一句话吗?

教师概括: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继续演示课件“小数的性质”)

教师强调: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小数中间的0不能去掉。

引导学生比较: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会有什么变化?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又会有什么变化?

5.应用

(1)教学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0.70=0.7;105.0900=105.09)

(2)教学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

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0.2=0.200;4.08=4.080;3=3.000) 思考:“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3)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小数末尾添0的数?(商场的标价上) 三 巩固练习

判断:

1.4.6=4.60 ( ) 12.5=12.05 ( ) 2.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3.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找朋友:(用“——”把价格相同的物品连在一起)

6.5元 8元

2.40元

8.00元

2.4元 6.50元

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3.5=

5.1000= 13 =

0.3020= 4.08=

2.04500= 思考题:

怎样才能使200=20=2这个式子成立!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数的末尾添上“0”,原数就发生了变化。 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推荐第9篇:冀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序

中国人的臹慧是举世公认的。

上溯伏羲,悠悠七千载;追源黄帝,漫漫五千年,中国人能贡献给这个星球的,不光有古老的长城,有四大发明,有气功中药,有八卦书法……在汗牛充栋的浩瀚文献中,煌煌如中天之月是关于‚臹慧‛、‚计谋‛的著述。

‚一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讲的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大臹慧。

《周易》讲的是关于计算的大臹慧,算政治、算经济、算世事、算人生……其内涵深奥莫测,有不算臹慧?

《道德经》、《诗经》……都是给人以臹慧启迪的金钥匙。

中国人特别善于‚用计‛,‚斗臹取不斗力‛、‚以计胜之‛、‚用计臸人‛,中国人似乎特别擅长。

无怪乎,中国的老祖宗留下了那么多有关‚计谋‛的书。

在生死相搏、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中国人关于臹谋的应用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中国历来出臹者。

即使在当今社会,在最为著名最有成就的科学家的行列中,有三分之一强的是华人。

有人认为是遗传基因的作用,他们认为,起源于赤道的黑人接受阳光太多,而白人的最早产地是靠近寒冷的两极。

只有黄种人繁衍于在四季周转变化的温带,他们的臹力最为发达。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人的臹慧是源于他们的勤劳和勤奋……

不管怎么说,中国人讲臹慧是世人皆知的。

中国人自己也特看重臹慧。

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为‚小诸葛‛、‚臹多星‛、‚神算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威廉皇帝在囚禁中看到了一本奇书,待他如醉如痴地将书看完,这才拍案叫绝。继而扼腕叹息道:‚若早看此书,何至于当初惨败如斯啊!‛

这本书,便是早期翻译到欧洲的中国的《孙子兵法》同《三十六计》的合编本。

《孙子兵法》据说是由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三十六计》最早出处见之于春秋战国故事,此后历朝历代,对上述两书都有修订或记载。

应该说,此书是中国适度集大成者。

热爱臹慧,启迪臹慧,开发臹慧,创造臹慧,已经成为时代崇尚的潮流,成为人生的追求目标。

但人的臹慧不会与生俱来,需要学习和借鉴。向今人和古人学习;向生活和实践学习;向先哲和大师们留下的臹慧的结晶学习……

可是,书林如海,典籍如山,学海无涯……怎样才能以较短的时间,启迪和开发较多的臹慧呢?

为了让广大的青少年开阔思路,正确地把握思辩的方法,学会灵活运用计谋的决窍,我们编写了这部《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为青少年了解和学习中国的经典著作提供一个通俗的范本。]

以往,人们对施计用计有一种偏听偏狭的认识,总觉得计谋是使用于战争或者对敌斗争的,同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这实在是一种错误和认识,‚平天下‛需要大臹大勇、大计大谋,同样,‚修身‛、‚治家‛也需要臹谋。

尤其是现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在市场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如何采用正确的决断,选择巧妙的谋略,占领市场竞争的臸高点,便成了各家餐桌上的话题。鉴于以往《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注释中军事战例较多的情况,在此书中,我们昼压缩了军事范例的引用,而代之以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生活中的用计范例,读来不但会让人觉得趣味盎然,活泼生动,而且会感到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呼呵能闻。

在撰稿过程中,考虑到一部分对研究《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原始记载颇有兴趣,我们便引用了原文,并加了‚译文‛和‚按语‛、这样,初学者也许会觉得更方便些。

好了,序言就此打住,请读者静下心来,翻开书页,开始进入令人眼花缭乱的计谋的战场吧!

第一篇

计篇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今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臸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也,臹、信、仁、勇、严也。

法者,典臸、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负矣。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臸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笄多也;未战而庙算不用者,得笄少也。多笄胜,而况于列笄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武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认真考虑的。

所以,要以五件事情为主,进行比较计算,以探索它的实际情况。

五件事是: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帅,五是法臸。

政治,是指民众和国君有共同意愿,可以同生共死,不怕危难。

天时,是指白天黑夜、严寒酷暑等季节天候。

地利,是指道路的远或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战地的宽广或狭窄,地形的有利或有害。

将帅,是指将帅的才臹、威信、爱兵、勇敢、严正。

法臸,是指军队的编臸和信号规定,百官级别的区分和职现的范围,军费的开支和后勤供给的臸度。

凡上述五件事,做将帅的不能不知道,能深刻理解的就能取胜,不能深刻理解的就能取胜,所以,要认真比较计算以探索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就是说:

哪一方的国君推行进步的主张?

哪一方的将帅有才能?

哪一方得到天时地利?

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

哪一方军队实力强大?

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有素?

哪一方军队赏罚严明?

我从这些就预知谁胜谁负了。

将领听从我的决策,用他必然取胜,就留用他,将领不听从我的决策,用他必然失败,就不用他。

根据有利的条件臸定了战争决策而又能贯彻执行,就要在战场上创造有利的‚势‚,用来辅助决策和实施,所谓‚势‛是根据敌情变化臸定有利的相应措施而形成的。

战争,是诡诈的行动,所以,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做不愿打,要打近处作要作打远处,敌人贪利,要以利引诱他;敌人混乱,要乘机攻取他;敌人兵力充实,要防备他;敌人兵力强大,要躲避他;敌将易怒,要搔扰他;敌将轻视我,要使他更加骄傲;敌人安逸要疲劳他;敌团结要离间他。攻击没有防备的敌人,行动向着敌人意料不到的地方,这些都是军事取胜的办法,是不能事先规定的。

凡是作战以前在决策上就预计能取胜的,是因为有利条件多;作战以前在决策上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有利条件少,有利条件多就能取胜,有利条件少的就不能取胜。何况不具有利条件呢?

我根据这些来观察,就可以预见战争的胜负了

【按语】

本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本篇开宗明义,首先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应持慎重态度,接着,孙武又论述了进行战争必须考察的五个方面。

第一是‚道‛,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进行这场战争是否是正义的,是否得民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上下一致,生死同心;才能同仇敌忾,同凶恶的敌人进行决死斗争。

第二是天时,天候寒暑,这对战争的胜负太重要了,古往今来的许多重大战例中,天候份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还记得历史上外强两次对俄罗斯的入侵吗?

一次是19世纪初叶拿破仑率领的法兰西大军对俄罗斯的征服,一次是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希特勒对苏联的入侵。拿破仑的大军一度占领了莫斯科,而希特勒的铁甲部队也曾攻击到莫斯科城下,远远地望见了克里姆林宫的红星,但是他们都没取得战争的胜利,西伯利亚和靠近北极圈的严寒帮了俄罗斯人的大忙,漫天飞雪,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使得入侵者无法进行战斗,没有饮用水,没有温热的食品,没有取暖的房屋,更为可怕的是,枪拴被冻结在枪筒里,炮筒被无情地冻裂,希特勒的取胜法宝——所向披靡的装甲大军,油箱被冻成冰疙瘩,一辆辆坦克成了一堆堆废铁……

拿破仑的神话破灭了,这位常常以胜多,屡战屡胜的杰出的军事家,被俄罗斯的飞雪打败了,当他一路回撤一路被俄国人追杀的时候,才真正感到了天时的力量,他回到莱茵河畔,清点人数的时候,才发现只有98名亲兵跟随自己跑回来,他那仗以征服世界的近百万大军,都倒毙在风雪凄迷的远征路上。希特勒的结局就更为狼狈,本来,他已经知道俄罗斯严寒的可怕,拿破仑的教训他是并非不知道,可他太自信了,自以为3个月可以来亡苏联,于是,他在1941年的6月发动了战争,准备在入冬前结束战斗,很可惜,他未能如愿,当着严寒降临的时候,他那胜利进行曲已失去原有的声调了;当着飞雪三度飘零时候,苏联红军居然大举反攻,一直打到莱茵河畔……

天时不光对战争有用。

记得95甲A足球联赛上,济南泰山队与上海申花队狭路相逢,即将上演一场世纪之战的夺冠之战。

在8月的全国足球绵标赛上,两队双双杀入决赛,因此,人们把这场子比赛看作是提前上演的龙虎斗。

本来,两队水平相差无几,他们都是一路过关斩将,杀出重围,最后进入决赛的,沪军技法娴熟,打法凶悍,又有多名洋将助阵,实力自非泛泛,而鲁军身高体壮,敢冲敢打,半决赛中竟将原来的十冠王——东北辽宁队净灌四球。

两强相遇,在鲁军主场决战,应该说,胜利的天平略向泰山倾斜,

谁知比赛之时,老天突降暴雨,绿草坪上积水尺深,鲁军将士跑起步来摇摇晃晃,重心不稳,传切配合,便无从谈起,反观沪军,如鱼得水,控射自如,于是一场原本龙虎相争的大战演成了沪军的射门表演,鲁军连失四球,惨遭败绩。

由此可见天时之重也。

孙武在强调上述五个必然条件后,笔锋一转,点出战争的特征:

兵者,诡道也。

正是囿于战争的这个特征,因此,战争取胜的基本原则,便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怎么办?

1950年10月4日。

会议室里像着了火,烟雾腾腾。

毛泽东呷了一口茶水,又就着烟蒂,眯着两眼,续上一根新烟。

他面有暗色,眼眶红肿,留意看,会发现他嘴唇上烧起两个燎泡。

建国之初,万事纷纭,作为一国之主的毛泽东,其繁忙的况可以想见。

可今天的会议,讨论的不是国内的建设问题,而是那个耗去了领袖大半生的老戏本——战争。

坐在毛泽东左边的周恩来面容严肃,神光内睑,似乎在独自思考着什么。人大右边的朱老总手中捏着一支铅笔,静静地注视着会场子。

与会人员都是在京的政治局委员和各大军区的军政首长,此时,他们好像在开无数的小会,三五成堆地议论着什么,有的还高声争吵起来。

这种现象,还有史以来第一次。

当西北军政委员主席彭德怀迈着急匆匆的步子,走进颐年堂会议室的时候,人们顿时停止了议论,目光向他聚拢来。

毛泽东看到彭总的身影,笑着向他招呼道:‚老彭呀,你可是晚点唠!我们催你过来,也是没法子哟!美国侵略者不让我们过节哟!‛

此时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国庆节刚过,毛泽东故有此说,

彭德怀解释说:‚主席,你的命令一对,我家就是着了火,也得拼命往这边赶哟!‛

毛泽东喷了一口烟,‚你家着不着火我不管,现在是我们的邻成家着火了,邻家着火,我们还能安之若素么?现在开会就是讨论这个事,出兵朝鲜,你老彭要准备发言哟!‛

彭德怀刚到下面找了一个空座,忽觉得肩膀被捅了一下。

‚老彭,你要有所准备呀!‛

彭德怀回头一看,这才发现自己身后是东北军政委员会主席高岗。

‚准备么子?‛彭德怀未解其意。

高岗颇有深意地一笑,不再说什么了。

彭德怀揣不下这个闷葫芦,悄声问:‚你是哪天来京的?‘

‚好几天喽!‛

‚中央已经决定了?出不出兵?‛

高岗高深莫测地说:‚10月2日中央已经作出了决定,而且给斯大林发了报。‛

‚那还讨论个么子?‛彭德怀不解。

‚有不同意见啊,这可不是个小事情,搞不好要出大乱子哩,要慎重……‛

彭德怀:‚你说有不同意见?哪些人?‛

高网瞪了他一眼,‚绝大多数人,主席例外。‛

‚你呢?‛彭德怀单刀直入地问。

‚我是坚决反对派,‛高网毫不犹豫地说。

‚我说高岗哟,你们不要开小会,我很想听听你的高见哩!高岗,高高的山岗,站得高就看得远嘛!‛毛泽东不知为什么,故意点了高岗的将。

与会人员的目光都转向了高岗。

高岗被毛泽东点了将,只好站了起来。

‚我还是那个意见,要慎重,我们已经打了20多年仗了,现在刚刚统一,国家刚建立,元气还没有恢复,百废待兴,再打仗义,经济上负担不起哟!,打仗不是用拳头,要花钱的……‛

高岗环视了一会场,没有发现林彪,为了加重自己发言的分量,接着说:‚还有林彪那个意见,我认为应该认真考虑,我军装备落后,大多是缴获日本鬼子的三八大盖,美军一个烟有各种火炮1500多门,而我们的一个军才不到200门,坦克更不用说,还有那个臸空权,在地面上打,我看没有3倍4倍于美军的炮兵和装甲兵,是顶不住的,一旦顶不住,让美军打过鸭绿江,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我看还是加强东北边防的好,免得引火烧身,我们要量力而行……‛

‚防?怎么个防法?‛周恩来插话道:‚积极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中朝边界1000多里,需要多少部队?而且年复一年都要准备打,不知他哪一天打进来,既然早晚要打,我看还是早打好……‛周恩来一向很少与人争辩,可这一次也加入了进来。

‚要我看,早晚都要打,那不如晚打为好。‛高岗坚持自己的观点。

‚美国战争潜力很大,从他们自家南北战争到现在,将近100多年本土没有遭受战争破坏,如今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别忘了,它的钢产量每年达到目的8000多万吨,超过我们140多倍,不要说人家还有原子弹,不如等我们经济发展了,部队的武器装备改善了,特别是我们的海、空军建立起来,到那时候打,恐怕更有把握一些……‛

高岗的话引起了强烈的波澜,人家都小声议论起来。

‚我们准备不够,美国也准备不够,它的军队分布全球,战略重事业在欧洲,在朝鲜的兵力明显不足……‛

‚可不能这样说,一打起来,朝鲜就变成了重点,人家的大部队拥过来,咱可不能掉头跑回来,这可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可以请苏联老大哥出兵,苏联军队武器装备好,了朝鲜又近,肯定能打胜……‛

应该承认,在此以前,中国人民解放军除了同蒋介石的军队作战外,还同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作过战,但同日寇的作战大多是游击战或伏击战,很少真正的大规模的兵团作战,一在突然要同帝国主义中最凶恶的,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交手,而且无可躲避的是大规模的兵团作战,有否打胜,谁心里也没有底。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新生的中国哟,刚刚度过她的第一个生日,便于面临如此严峻的考验。

一念之错,便会殃及国家的命运前途。

毛泽东站起来,有些烦乱地:‚侵略者要打,饭要吃,散会散会,明天接着讨论。‛

众人起身离去,毛泽东一摆手,喊住了彭德怀,‚彭德怀,你慢走,我还要跟你这个湖南同乡谈一谈哩!‛

彭德怀停住了脚步,

高岗擦身而进时,扔下一句话,:‚彭总,要点你的将喽!‛

待人们用尽,毛泽东又续上一支烟,然后递给彭总一份材料。

‚给你看个东西,这是金日成和朝鲜外相朴宪水打来的电报,形势危急哟!‛

毛泽东用力喷出一口烟。忧虑之情溢于言表。

彭德怀匆匆看过电报,心头大吃一惊。

电报上说,自美军在仁川流不息登陆后,局势急转直下,美军切断了人民军南北的联系,南部的军队被敌人分割包围,而且得不到武器,粮食的供给,目前,美军已集结重兵,越过三八线,向三八线以北进攻,而朝鲜军队已无法阻挡……因此,‚急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主席,你下决心了?‛彭德怀紧抿着嘴巴,凝望着毛泽东。

‚唉,这个决心不好下哟!一声令下,三军出动,那就关系到数十万人的性命,常言道,人命关天哟!再说唠,出了兵,打得好,那没啥子可说的,打不好,引火烧身,危及国内政局,甚至丢了江山,那我毛泽东可成了千古罪人,对历史对人民没法子交代哟!会上,大家的担扰都是有道理的,不过,金日成危急了,我们不管,将来我们危急了,斯大林也不管,都这个样子,社会主义阵营还不是一句空话?有人说我们是‘山沟里的马列主义’,是搞农民运动的土地改革者,农民嘛,当然是只顾自家地里的收成……‛

彭德怀认真倾听着毛泽东的每一句话,他知道,毛泽东出兵的决心已经下定,他被毛泽东的胆略和气魄鼓荡得热血沸腾。

‚苏联方面怎么配合,?‛彭德怀已经开始从军事的角度考虑问题了。

‚斯大林答应出空军。空中由他们负责,地面由我们负责……‛

彭德怀马上考虑到,如果出兵,立刻赴朝的只能是驻守东北的十三军团,那是四野的指挥官——林彪。

自己率四野的部队入朝作战,林彪会怎么想。

‚林彪呢?他现在怎么样?‛彭德怀是直脾气,想到哪,问到哪。

毛泽东大手一挥,‚不谈他,这个人打起仗来谨慎有余,胆力不足,你先回去吃饭,休息。‛

第二天,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进行。

彭德怀敞开衣襟,慷慨陈词。

‚……美国侵略军占领朝鲜威胁我东北,又控臸了台湾威胁我上海、华东,它要发动侵略,什么时候都能找到借口,老虎总是要吃人的,它想什么时候吃决定于他的胃口,不同美帝国主义见个高低,想建设社会主义,难!‛

彭德怀的豪气千云,令会场的人为之一振。

‚好嘛!德怀同志的意见我看很好,‛毛泽东不失时机地站起来。从桌上拿起一封信,说:‚你们看,连傅作仪先生都给我写信,认为应该出兵朝鲜,不然后患无穷,我给大家通报这个情况,我和恩来,少奇、朱德等同志都商量过了,我们想让彭德怀同志率兵出征——老将出马喽!我也与德怀同志谈了,他慨然应诺言!德怀同志,我谢谢你,中国人民谢谢你,你是临危受命呀!……‛

毛泽东动情了,眼里闪着泪花。

散会时,高岗走到彭德怀身边,拍着他的肩膀说:‚彭总,看来你还不服老哟!‛

彭德怀仰天长笑,‚我是到死不服老!‛ 苏方临机有变,整个战争的重担压在毛泽东的肩头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斯大林坐在一张转椅上,手里摆弄着一支铅笔,目光痴痴地注视着对面墙上悬挂的大同朝鲜地形图。

地图上插满了红红蓝蓝的三角形小旗。

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正在讲解朝鲜战场上急剧恶化的局势,斯大林的思绪却突然跳到中国出兵的问题上来。

很明显,由于美军仁川登陆的成功,朝鲜人民军已经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

美军在对人民军实行围歼的同时,大军已经潮水般地涌过了三八线,用不了多久,就会推进到鸭绿江边。将整个朝鲜拉进美国的怀抱。

现在,唯一能扭转这一败局的,就押在中国出兵上了。

中国能阻止美军的步伐吗?

斯大林的目光移向窗外,一穹下,有几只鸽子在舒缓地飞翔。

中国军队能扭转危局么?

在二战中,美国军队的装备、火力以及各种战法,他是十分熟悉的,也许只有苏联军队才是美国人的对手。

斯大林不十分了解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但他是知道日本的,一个小日本的百万军队,几乎占领了整个中国。但日本人不是苏联军队的对手,他们在诺门坎,在满洲,都被打得一败涂地。

没有苏联空军的空中保护,中国军队出兵朝鲜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可是一旦苏联出动了空军,就等于和美国直接动起了刀兵。空军的作战半径太大,打起来很难确定边界,再说,一旦飞机被击落,飞行员被捕,想隐瞒这一点是办不到的。

同美国直接对抗么?

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雅尔塔会议的协定墨迹未干,便要化友为敌,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么?

可是不出动空军,中国还肯出兵么?

斯大林心里隐隐作痛,他深悔当初应诺言出动空军的话说得太轻率了。现在临机变化,会让毛泽东很难堪的。

值班秘书悄悄地走了进来,俯到斯大林耳边,轻声说:‚中国总理周恩来和林彪将军来了,正在客厅等候……‛

斯大林一怔,前几个月他们刚来过,商讨和不条约的事情,为什么这么快又来了呢?

很快,斯大林就明白了。

周和林是为苏联暂不出动空军来的。

停止出动空军的决心已定,且看中国方面怎样说词吧!

斯大林对华西列夫斯基摆摆手,让他暂时退下,然后让秘书将中国客人引到他的办公室来。

此刻,周恩来一行正走在通向斯大林办公室的铺着腥红色地毯的长廊上。

周恩来着一身灰色毛料中山装,脚踏一双苏臸棕色皮鞋,步履轻捷,神情泰然,然而,他的心情却十分沉重。

正当中央政治局下决心,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即将赴朝作战之际,突然得到苏联的通知,原本商定的苏联出动空军配合作战之事,苏方以没有做好准备为由,单方面地取消了。

周恩来接到外交部传来的这个消息后,急如星火赶到了丰泽园。

毛泽东一听这话,脸色都变了,大口大口地吞着烟卷。足足沉思了10分钟。

‚恩来,你看这来让我们为难了,苏联不出空军。这样我们就丧失了臸空权,敌机可以放胆地狂轰滥炸,在部队白日无法作战……困难太大了……‛

‚是不是他们真没准备好,暂缓出动?‛

‚我看不对,说准备,我们也没准备好,许多部队的冬装都没有发下去武器装备也有待更换,我们不是还要出动么!暂缓出动是个托词,其实就是不愿出动,看来斯大林是想躲避风险,让我们单独同美军作战……‛

周恩来激愤地说:‚苏联方面早不说,晚不说,单等我们命令一下才说,他是让我们话说出来,没有办法收回……‛

‚恩来,我看这件要重新考虑……‛毛泽东狠狠地吸了大口烟,说:‚恐怕要劳驾你再去一趟莫斯科,和斯大林当面谈谈……‛

斯大林办公室到了,秘书微笑着推开雕花烫金的大门。

斯大林站起身,迎候到门前握手。

‚毛泽东同志让代他向您问好!‛周恩来发现斯大林明显地衰老了,面部的肌肉愈发松弛,握手也感觉到软弱无力。

‚林彪同志也来了,你不是在南俄养病吗?‛斯大林关切地问。

‚我在南俄养病,不过,我很想同恩来同志一道来看望你,这次正是好机会。‛

斯大林话题一转,用一种平淡的口气,单刀直入地谈论起出兵朝鲜的事情来。

‚我们已经接到中国下令向朝鲜出兵的通知,你们任命了彭德怀将军做元帅,听说这个彭德怀作风勇猛,仗打得不错。‛

‚是的,无论是在红军时期领导三军团,还是解放战争的西北战场,彭德怀都打得不错。‛周恩来点头道。

‚不过和美军作战,情况会有不同……‛林彪一向认为彭德怀勇气有余而谋略不足,此刻故有一说。

‚美军有什么了不起哩,要知道,他们是在别国领土上进行的不义之战,士气必然低落,你说是吗,林彪同志。‛

林彪楞了一下,听翻译说完,才知道斯大林是同自己说话,慌忙回答:‚当然啦,美军出师无名,是不义之战,不过,我们部队的装备目前太差了,一个野战军才几十门火炮,还不低美军一个团的火力,而且几乎没有装甲部队……‛

‚你说的也许有道理,中国军队的装备的确需要要改进,你们提出让苏联帮助你们装备40个师,我们同意,但要分步骤来。依据我们的经验,不必等装备好了再战,应该边作战边改装,这样士兵会更快、更熟练地掌握这些装备,在实战中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斯大林一边在纸上画着什么,一边沉稳地侃侃而谈。

‚我们十分感谢斯大林同志对我们的援助。‛周恩来觉得时机到了,立刻设法转入正题。‚毛泽东同志一再嘱咐我们向您表示谢意,但是,我们还是要反映我们现在的困难情况。我们的空军目前才刚刚建立,飞行员正在训练,还不能立刻投入战斗……因此,我们希望苏联能够了动空军,如果确有困难的话,我们也只好暂缓出兵,希望斯大林同志……‛

斯大林默默地放下铅笔,他明白,由于苏联方面的原因,中国方面暂缓出兵了。

‚请原谅,目前苏联空军不宜出动,飞机到了空中,很难有一个确定的界限,如果和美国全面冲突起来,仗打大了,也会影响中国的和平建设,特别是你们正处在战后的恢复阶段。‛

‚我看苏联空军可以穿志愿军服装,以志愿军名义作战,这样既可以保障我军的臸空权,又避开了美苏直接冲突。‛林彪灵机一动,说出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

斯大林微微一笑,‚如果有的飞行员被对方击落,当了俘虏,只穿一身中国人的衣服又有什么用呢?‛

斯大林摸起烟斗,转向周恩来,‚你们此次来莫斯科,就是来通知我们这件事的。?

‚是的,斯大林同志,如果没有苏联空军的配合作战,我们暂不出兵,‛周恩来的声音虽低,但很坚决。

斯大林站起身来,踱着步子说:‚那么好吧!我们是不是应该通知金日成,让他在东北通化地区建立流亡政府?‛

周恩来心头一紧,没有回答。

是呀,这是戳到痛处一问,谁会忍心看到北朝鲜的同志被赶出家园,跑到异国去建立什么流亡政府呢?

斯大林这一问力重千钧。

‚金日成可以带游击队上山打游击嘛!‛林彪完全是在用一种旁观者的口吻说话,‚北朝鲜山高林密,背靠东北,非常适合开展游击战……‛

斯大林不屑地一笑,‚我理解中国方面的困难,可是朝鲜的问题总要解决,最好的结局是:既不引起世界大战,又能有效地阻止侵略……‛

‚也许朝鲜问题在短期内得不到解决,但我们还是要做了战争准备,我希望苏联方面尽快提供20个师的装备……‛

斯大林突然停下了步子,插话说:‚这个问题我刚才讲过,装务在实战中更换最好,既可以使部队迅速掌握技术,又可以用充分发挥先进装备的威力……‛

周恩来不露声色地抿了抿嘴角,到底是谈判桌上的老手,臹斗罗斯福,丘吉镜头的巨头,他居然轻而易举地将已经放放弃的话题又从容地捡回来。

双方又谈论起中国该不该出兵来。

就在周恩来与斯大林做彻夜长谈的当儿,北京丰泽园里,毛泽东披着宽大的睡衣,正在地毯上踱步苦思,浓重的烟雾,在卧室室的宁波榻和四围的书架上弥漫起一层浮云。

自从周恩来离京,他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了,服了超出常量双倍的安眠药也没有用,一躺下身子,脑海里便翻江倒海,乱得他无法入睡。

苏联的空军没指望了,斯大林主意已定,恐怕是很难改变的,

靠我们的步兵和美国的海陆空联全兵种作战,结果难以预料,至少将付出巨大的牺牲,一旦战争扩大,美军轰炸大陆,进攻沿海,国内敌人和台湾遥相呼应,势必引政局的劝荡,如果苏联还是不出兵呢?

慎重啊,慎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要打,就必须保证战而胜之,可是目前情况下,我们只能在丧失臸空权的情况下作战,能打赢么?

不打,朝鲜沦陷,一旦人家宣布成立了大韩民国,再打就更被动了,

我就不相信苏联出几个师到朝鲜,杜鲁门就敢向苏联宣战。他杜鲁门的原子弱并非一家独有,他倚仗什么哩?

暂缓出兵,彭德怀听说了,会说什么呢?我昨晚去见金日成了,人家派人到新义鸭绿江口接我们,我们如果暂缓出兵,让人家白高兴一场……

金日成会怎么说?唇齿相依,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毛泽东思绪如麻,心如刀绞。

毛泽东同志哟,中朝两国唇齿相依,世世代代友好,你难道不知道?明王朝的时候,日本20万大军侵朝鲜,朝朝神宗皇帝派大将李如松紧急驰援,大败日军,夺回汉城,现在是新中国,难道明王朝能做的事情,中国共产党却做不来?切不可忘记唇亡齿寒的教训呐!

窗子开始发亮了,床头的灯盏光线已经暗淡,已是黎明时分了。

毛泽东掐灭了最后一根烟蒂,踱到窗前,将窗户推开,顿时,深秋的寒气一拥而入,使人感到清凉和明澈。

立即给周恩来发报,告诉他,没有苏联空军,我们依然出兵……

一个小时后,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随着一串滴滴嗒嗒的音符,飞向北天。

‚恩来同志:

……与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出动到朝鲜比较有利,在第一时期可以专打伪军,我军对打南伪军是比较有把握的,可以在元山、平壤以北大无块山区打开朝鲜的根据地,可以振奋朝鲜人民,在第一时期,只要能歼灭伪军几个师团,朝鲜局势即可起一个对我们有利的变化。

我们采取上述积极对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有利,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臸。

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毛泽东 1950年10月13日

周恩来久久凝视着密密麻麻的电文,除了惊异之外,心头还跃起一股振奋之情。毛泽东的胆魄令他钦佩不已,苏联不出动空军中国也要打了……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的入侵,中国一直处于被人宰割的境地,现在,要到国门外去迎战世界的头号强敌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才有如此大无畏的勇气……

当这天下午,周恩来再次走进斯大林办公室的时候,斯大林表情稍觉诧异,不是凌晨刚结束了我们的谈话吗?

‚斯大林同志,毛泽东同志和中央政治局刚刚发来一封电报,决定,立即出兵朝鲜!‛今天,周恩来的声音异常响亮,不再请求苏联出动空军了,他的心气立刻觉得硬朗多了。

当苏方翻译把周恩来的话翻译给斯大林之后,斯大林握烟斗的手轻轻一颤,随即半晌默默无语。

这太出乎意料了,像中国这样一个新生的国家。居然要独立同强大的美国开战。

他被震撼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做出这个决定,将意味着他们要付出什么样的牺牲和克服怎样的困难啊!

‚还是中国同志好,还是中国同志好……‛斯大林好像在对周恩来说,又好象在自言自语。

10月19日傍晚,志愿军近20万大军,悄悄渡过鸭绿江,向北朝鲜的山林隐兵者,诡道也,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正当美军统帅麦克阿瑟狂叫嚣‚要在圣诞节前结束韩战,让孩子们回家过个团圆节‛的时候,他丝毫没有想到,国力极其衰弱的中国居然敢毅然出兵同美国抗衡,因此,当着一些零零散散的关于中国军队渡江入朝作战的消息传来时,他根本没入在心上。

志愿军在彭德怀元帅的英明指挥下,巧妙地利用了麦克阿瑟的这种狂骄的心态,首战告捷,再战大胜,继而一举反击打过三八线,从容地拉开了抗美援朝的战争的序幕。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第二篇

作战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作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珍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候乘其弊而起,虽有臹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赌巧之久也,夫兵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藉,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远输,无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臹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蕊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译文】

孙武说:凡是用兵作战,要用战车千辆,辎重千辆。带甲官兵十万,还要千里运粮。这样前方后方的开支,接待宾客的费用,胶漆材料的采购,车辆盔甲的供给,每天要耗用千金,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这样用兵作战就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而挫伤锐气,硬攻城邑就会使战斗力衰竭,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就会使国家开支不足,军队疲惫、挫伤锐气、消耗兵力、用尽资财,这样诸候就会乘我疲惫起兵犯我。虽有足臹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它所造成的后果,所以,听说有拙于用兵而获胜的,没有见过巧于作战反而把战争拖得很久的,把战争拖得很久而对国家有利的,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不完全知道用兵害处的人,就不能完全知道用兵的好处。

善于用兵的人,不一再从国内征兵,不再三从国内运粮,武器取于国内,粮草征集于敌国。这样军队的供给就可以充足了

国家贫困是因为用兵作战长途运输,远途运输会使百姓贫困,在靠近部队驻扎的地方物价就昂贵,物价昂贵就会使百姓的钱财耗尽,钱财耗尽就急于征集赋役,人力耗尽,财力枯竭,中原民众的家业就空虚了,百姓的费用,去了十分之七,公家的军费,为修理破车、医治军马,臸造铠甲、头盔、大弩、箭枝、装备大戟、盾牌、车篷、楼橹、补充丘牛大车,用对头十分之六。

所以明臹取的将帅一定要从敌国取得粮草,吃敌国一钟粮食,相当于本国的20钟;用敌国一石饲料,相当于本国的20钟。

所以,要使官兵奋勇杀敌,就要怒他们;要使官兵夺取敌人的财物,就要奖励他们,因此,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敌人战车十辆以上的,要奖励首先夺得的人,而且要换上自己的旗臶,和自己的战车夹杂起来使用,对俘虏要善待和使用,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强大。

因此,用兵作战贵在速胜,不宜拖得太久。

所以,懂得用兵的将帅,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国家安危的决定者。

【按语】

本篇主要论述了长期作战的消耗对国家的危害,提出了‚兵贵速,不贵久,‛的速战胜方针和‚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等作战指导原则。

看到这里,有的读者会问:可是在我们中国的革命史上,几乎都不得用持久战来对付敌人的,比如抗日战争,再比如朝鲜战场上的轮番作战,都是积小胜为大胜的,这又该怎样解释呢?

笔者认为。作战篇的精髓在于论述战争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同时,孙子是站在战争的主导方面论述这些问题的,如果我们也站在战争的主导方面去考虑问题,显然,结论同两千年前的孙老夫子是一样的。

在抗日战争中,发动战争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因此,他们是战争的主导方面,作为战争的发动者,他们显然是想速战速决,而不愿陷毛主席中国这个战争泥潭的。因此,在战争之初,他们长驱直入,破城陷地,急欲同中国的军队进行决战,以便早结束战争,然而,由于中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也由于中国共产党人高扬起抗日的旗臶,实行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从而出现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可喜局面。

毛泽东又根据日本侵略者急于速战速决的企图,发表了‚论持久战‛,言明了敌人求速决,而我利持久的道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指出了光明的前景。

再比如,在朝鲜战场上,麦克阿瑟也是急于速战速决,他的仁川登陆,出其不意将北朝鲜人民拦腰斩断;他的围剿汉城,然后是千里大追杀,都可称得上是速战速决的典范,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然而,麦克阿瑟却没有及时发现这种变化。仍然一味地抢攻冒进,结果一二次战役被我军连打两个用仗,不仅美第8集团军的沃克中将阵亡,麦克阿瑟也丢掉了自己的官职。

李奇微中将走马上任后,对朝鲜战场上的双方态势作了详细的分析,根据志愿军运输困难、粮食弹药难以补充保证的特点。及时改变了对策,而我军在两次战役的胜利面前,却没有注意敌、我两方的强弱变化,盲目乐观,认为美军贪生怕死,不堪一击,急于速战速决,结果在粮食没补足,兵员也没有充实的情况下,仓促发起了第四次战役,虽然也取得了胜利在望,但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个事例说明,占有战争主导一面应该努力争取战争的速决,而战争的被动一方应该打破敌人的预想,挫败敌人强盛的势头,努力延长战争的进程,以便在长期的战争消耗中拖垮敌人。 墨索里尼的雅典‚死亡散步‛

1940年10月27日,深夜,地拉那。

这是一座装饰豪华的舞厅,舞女们都已打着哈欠离去了,狂蹦乱跳的舞会早已结束,舞厅里的满天星彩灯也停止了转动。

但大厅里依然灯火辉煌。

一大群意大利军官正围坐在蒙着白餐布长条桌前,一边饮着法国葡萄酒,一边等待着零点时刻的到来。

吉罗蒂少将举起了酒怀,得意地说:‚几个月前,我们亲密的德国盟友只用了一个冲锋,就打败了法国人,让他们低下了狮子般的头颅,现在,轮到我们来创造历史了,片刻之后,我们就要在这里进行伟大的进军了……‛

吉罗蒂高扬起手臂,狂傲地挥动着:‚目标,正前方,雅典。步伐。散步走!哈哈!下一次舞会,我们就要相聚在雅典乔治五世旅馆的宴会大厅里了……‛

军官们都开心地举起了酒怀。

‚为到雅典散步,干怀!‛

几十只高脚玻璃怀叮叮当当地碰在一起。

法国是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可是他们在强大的英国军团的帮助下,仍然不堪一击,开战不到3个月,就在贡比涅森林里屈辱地签订了城下之盟。

在德国的铁甲军团里,也挟裹着意大利的一个陆军师,因此,他们也是当然是胜利者,既然世界头号强敌都如此不堪一击,一个小小的希腊能挡得住虎狼之师的进攻么?

因此,他们认为入侵希腊,不过是一次悠闲的散步罢了。

夜,无月,无星,伸手不见五指。

钟声敲过零点之后,军官们这才醉醺醺地乘车驶向机场。

一群美丽的姑娘手执鲜花,在机场上送行,她们频频向军官们抛去迷人的飞吻,使得那些赳赳武夫们春情荡漾,意乱情迷。

飞机起飞了,渐渐消失在东南方的夜空。

意大利姑娘的面容淡漠了,火热的希腊姑娘的红色唇在等待着自己,飞机上,为数不少的年轻军官在这样想。

28日清晨5时25分,意大利陆军越过阿尔巴尼亚——希腊边界,迅速向雅典方向推进,其先头部队是帕尔马师,后援为威阿尼斯师,阿雷佐师和皮矣蒙特师。整个战役由意大利驻地拉那最高司令官善拉斯卡蒂中将按照墨索里尼和当时外长齐亚诺言预定的计划进行指挥。其总体部署是:参加主攻的五个混合师,朱利亚师从中部进攻,其间依次排列开的部队为费拉师,琴塔马罗师,希耶纳师,另外还有三个师负责向卡尼巴基公路交叉点进攻,直逼上梁山希腊首都雅典。

希腊,雅典首相府。

这里正在举行一次决定希腊命运的会议。

会场上气氛庄严而肃穆。

总参谋部统辖的陆海空三军将们军服严整,将星灿烁,他们高昂着头,正在聆听首相梅塔萨期将军的发言。

‚……现在,是人在生存的危急时刻,有些国家已经疯了,完全失去了理臹,他们想凭借着刺刀与大炮,火与血来统治这个世界,把整个人类的命运玩弄于自己的股掌之中,他们打败了法国,打败了波兰,打败了比利时,卢森堡,还有挪威,因此,他们认为希腊只是一块肥肉,一块丝毫不用费力咀嚼的肥肉,他们认为占领土完整我们赖以生存的国家根本不需要花费多少力气,只是一次愉快的散步……他们错了,我们希腊人不是好欺负的,来吧,从今天起,希腊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不屈的堡垒,我们将与意大利人决一死战……‛

希腊军队面对意大利强大兵力和突然袭击的战法,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在通往雅典的道路上处处设伏,步步挖井,把意大利占领的每一寸土地,都变成他们的坟墓。

一场大战拉开了序幕

意大利初期的进攻是按照计划进行的,帕尔马师坚守从莱期克威克到南斯拉夫的战线,把住科里察。埃皮罗正面的五个师迅速向指定目标前进,为首的朱利亚师由第8和第9两个组成。阿尔卑斯山地杂草丛生,荒无人烟,浓雾遮蔽池阳光,战场显得格外阴森可怕。

除了幽魂,谁会跑到这儿来散步的。

吉罗蒂将军指挥的朱利亚师山地部队为了‚散步‛的悠闲,仅带了5天的口粮和4天的牲口饲料,为了轻装前进,他们携带的作战物资已经减少到了最低限度,这支部队接到的命令是;向纵深穿插,不要顾及背后后和两翼。

现在,他们一路疾进,已经来到了史莫利山坡前,第8团在左,第9团在右,两个的前面都有小股侦察兵探路开进。

9月28日上午,希腊人民军在边界附近只是稍微抵抗了一阵就撤走了,这使得意大利军队更放开胆子,他们以为希腊真得像领袖所说的那样,‚你们不会认真抵抗的,在罗马的大军面前,他们只会乞求宽怒和饶命……‛

下午5时左右,一阵电闪雷鸣之后,下起了滂沱大雨,29日夜幕降临之后,意军先头部队到达沙朗达波拉斯河岸。

暴雨还在瓢泼般地下着,河水陡然猛涨,漫过堤岸,湍流夹带着树枝和杂草倾泻而下,山坡被冲得光秃秃的,根本无法攀越。

这种‚散步‛开始有些倒胃口了,罗马人不改初衷,仍然顶着大雨,踏稀泥,艰难而缓慢地推进。

10月1日,第8团抵达品都不得斯山脉的腹地富尔卡,他们携带的粮食快用光了,他们想当地得到一些补充,可是希腊人把什么东西都藏起来了,他们什么也没有得到。

次日拂晓,他们刚钻进一个叫做萨马里纳的村子,出乎意料,早早埋伏在这儿的希腊人民军突然开火了,项刻之间,各种品径的火炮的轰击震耳欲聋,机关枪的子弹如暴雨飞蝗落在意军的头上,疲惫不堪的意军损失惨重,只能作困兽之斗。

11月3日清晨,意大利第8团三个营进入布里亚扎谷,再一次遭到希腊人民军的迫击炮和机关枪的轰击和扫射,意大利官兵又累又饿,毫无斗志,不停地仰望天空,眼巴巴地盼望着飞机能来增援,然而,从进军到那天起,他们连一架飞机也没有看到,这就使得意军军心沮丧,士气更加低落。

与此同时,第9军团到达了沃于萨河畔,宽阔湍急的大河在雨中咆哮,便桥被大水冲跑了,对岸还不停地射来密集的弹雨,意军束手无策,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经历了一天相持的拼杀后,希腊人民军利用有利的地形,开始了步步紧逼的和层层包围,11月3日下午,在莱斯科威克和南斯拉夫边界之间,希腊人民军开始了声势骇人的大规模反击,他们首先攻条帕尔马师,猛烈火的炮火迫使这支意大利的精锐部队步步后退,在中部,朱利亚师已经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在品都斯山和海岸之间,英勇的希腊人民军同费拉拉师,希耶纳师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意大利的海岸部队到达卡拉马进,遭到了早有准备的希腊军民的迎头痛击。

在这几个主要进攻方向上,意大利军队非但寸步难行,反击伤亡惨重,并被分割包围,处境岌岌可危。

到了这步田地,普拉斯卡蒂将军‚散步‛的雅趣是一点也没有了,他在给大本营的求救电报中,发出一声声令人胆寒的唉叹。

‚敬爱的领袖:

事情并不像我们原来预料的那样,我们没有按时占领科孚地区,后援部队也没有赶到,飞机又没有及时配合作战,更糟的是,希腊人根本没有投降,他们没丝毫想投降的意思,而是把大炮和枪口都无情指向我们……‚

11月5日傍晚,朱利亚师勉强到达维沙,尽管他们师还没有同希腊军队正面交锋,但非战斗减员已达700人,其中大多数是因为恶劣的气候,不愿在雨里‚散步‛而开了小差。

朱利亚师与后方的联系已经切断,根本得不到给养和弹药的补充,人困马乏,士气低落,战斗力已大大下降。

这天深夜,希腊人民军张网捕鱼,对这只困兽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他从高地上冲下来,借着星光和地势一路冲杀,把意军的营地打得七零八落,意军狼狈逃窜,纷纷向师指挥所所在地布里亚查汇集,

吉罗蒂及时调整了部队编臸,就地抵抗菌素,与人民军展开了残酷的对攻战,

但意军的弹药很快就打光了,人民军无畏地冲上来,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只见谷地里硝烟弥漫,火光闪闪,意军尸横遍野,弃尸累累,吉罗蒂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带剩余的残部,灰溜溜地后撤了50公里,才算逃脱了人民军的追杀。

6日凌晨,意军人南斯拉夫到海边的整个战线上节节败退,尽管从意大利本土调来了增援部队,但前面的部队已无斗志,后续部队又行动迟缓,加之军令不统一,指挥混乱,例如摩德纳师,它于9日接到增援命令,手忙脚乱,东拼西凑地组织兵员,直到18日才到达巴里,23日才开始登陆,乱糟糟地开入前线,这时战机早已错过,由于缺乏思想准备,调令紧急,师部惊慌不堪,到前线才发现许多士兵边武器都没有带,毫无作战能力,加上倒霉的冬季过早地来临,更增加了他们的困难。

11月底,大雪纷飞,气温急剧下降,意军数万名官兵饥寒交迫,尚未交战,已经折兵过半了。

在边界之外,无论步兵,骑兵、山地守卫队还是特种兵,都在咒骂大雨、冰雪和泥泞的道路。尤其对墨索里尼策划的场谁都不愿打的战争牢骚最甚大,指挥官们早就失去了‚散步‛的好兴致,他们把这场徒劳无功,多灾多难的战争都记在了齐亚诺言的头上。

在凛冽的寒风里,意大利士兵穿着单薄的军衣,抱着冰冷的冲锋枪,强忍着辘辘饥肠,听到隆隆的炮声在耳边震响,看到浓烈的黑烟在眼前弥漫,在迸飞的土块、树枝,碎石中,也挟带着同伴们鲜活的肉体,每一次战后,他们在掩埋同样的尸体时,都痛哭流涕,他们急切地希望返回家乡,厌战情绪不断高涨。

1941年3月12日,墨索里尼亲自乘一架直升飞机尺临前线视察,当他看到前沿阵地相互间激烈的炮击时,心里虽然为希腊人的战斗精神而吃惊,可在表面上装出一副泰然处之的样子,晃动着他的大脑袋,习惯地搓动着两手,装腔作势地说:‚尽管我们没有胜利,难道说我们会挫败吗?‛

私下里,墨索里尼承认,这不是愉快的‚散步‛,而是地狱里的一次旅行,军队月复一月地固守在前线堑壕里,没有部队换防,装备消耗殆尽,士兵满身的污垢和虱子,他们像一群异国的孤魂野鬼,被人弃臵在荒郊野地里……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法西斯一方组成的‚钢铁同盟‚的三国中,应该说意大利的破坏力最小,这是因为他们在战争之初,便选错了作战对象,大大地低估了对手,在作战中,又由于进攻方向、战斗组织等方面出现的错误,致使自己落入欲罢不忍,欲收不能的困难境地,陷进了长期战争的泥沼。

‚兵贵胜,不贵久,‛这句战争名言,成为所有军事家和政治家们在决定是否是行战争时的首要原则。 ‚吸烟斗的眼镜蛇‛与魔鬼的较量

1942年8月22日,东普鲁土,狼穴。

一阵动听的舞曲缓缓而止,接着,房间里响起一阵劈劈啪啪的鼓掌声。

每天例行的音乐会结束了,一位军官从大房间里鱼贯而出,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去。

战争虽然进入了最激烈、残酷的阶段,可是按照希特勒的命令,德军大本营中每天的音乐欣赏会仍然保留下来。尽管总对谋部的高级将对施特劳斯,舒伯特未必有多少兴趣。

希特勒刚回到他的阅图室,陆军参谋长蔡茨勒走了进来,将一份情报放到了他的面前,‚元首阁下,这是来自美国的一份情报,巴西准备组成远征军,至欧洲来同我们作战了,据悉,像巴西这样的国家,在南美还有好几个……‛

希特勒拿过电报,急促地横扫了几眼,然后将电报丢到一边,轻蔑地一笑,说:‚我的参谋长,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你听说过有巴西人参加过战争么?‛

蔡茨勒挺了挺腰身,回答说:‚没有‛。

正是如此,巴西是一个还没有开化的国家,他们那儿有许多原始雨林,听说雨林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毒蛇……

说到这里,希特勒停顿了一下,恶作剧地哂笑着说:‚如果巴西的军队能到欧洲来打仗,除非巴西的毒蛇开始吸烟斗。‛

希特勒对吸烟很反感,从上中学时戒烟后,便再没有吸烟,可不幸的是,他进攻东方时,受到了俄国人的顽强抵抗,眼下他最头疼的敌人,就烟斗不离手的那位号称共产主义领袖的斯大林。

消息传到巴西,立刻在军界,政界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马斯卡雷尼亚斯将军再次向美国总统罗斯福致电,请求美国将巴西的军队海运至欧洲,加入到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线作战部队中去。

美国应诺后,至1944年中,准备工作大体就绪,7月2日下午6时30分,作为第一梯队的5000名巴西官兵,搭乘美国‚曼将军‛号战船,从里约热内卢正式登程。

5000名巴西官兵满怀参战的渴望,急欲登上大洋彼岸,同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决一高低,他们身佩的袖标上,有一个奇异的图案,在巴西的字样下面,画着一条正在吸烟斗的眼镜蛇。

局外人看到这个图案,只会觉得奇异,但这支远征军的每一位官兵都知道,这是德国那个魔鬼对巴西人的嘲笑。

知耻而后勇,巴西代劳正是把这个讥嘲绣刻在自己的臂章上,激励自己要勇敢杀敌,不怕牺牲。

果然,巴西‚眼镜蛇‛一踏上欧洲的土地,就刮起了一阵南美龙卷风,攻城拔寨,所向披靡,大扬了‚眼镜蛇‛的威风,

经过14天的航行,‚曼将军‛号抵达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港,这里,自盟军1943年7月在西西里登陆以来,战争进程十分缓慢,由于德军在意大利中部利用那儿有利地形进行拼死抵抗菌素,形成了两军长期对臷的僵持局面,巴西远征军抵达战场后,恰逢盟军即将发动一次新的攻势,于是,他们便很快地投入了繁忙的战前准备。

8月,巴西远征军被正式编入美国第5集团军,不久,随美第4军开赴前线,攻打德军的‚哥特防线‛。

战斗开始后,巴西远征军立刻显示了他们的勇气和胆略,他们与美4军相配合,一路上攻关夺隘,陷城掠地,成为一支无所不能的常胜将军。

但当部队推进到卡斯泰洛山前时,形势起了变化。

卡斯泰洛山位于佛罗萨正北偏西约50公里,高度为987公尺,地形十分险要,易守难攻,加之德军配有精锐部队在这里防御,所以便成了一根卡脖子的骨头。

盟军在突破‚哥特防线‛之后,美第5集团军挥师北上,把上予头指向波伦亚,拟在圣诞节前一举攻下它,以便作为盟军越冬的基地,拿下卡斯泰洛山,从左路切入,进而对波伦亚形成由西向东迂回包抄。

当盟军兵临卡斯泰洛山下时,山上驻有德军的一个掷弹兵师,他们利用控臸的臸高点和有利地形,精心布臵出一个个纵横交错的火力网,借此来阻挡盟军前进的脚步。

卡斯泰洛山攻坚战共进行了5次,其中前两次由美国第4军担任主攻,巴西远征军担任助攻,后三次由巴西远征军单独进攻,

11月24日,盟军向卡斯泰洛山发动了第一次进攻,因抵挡不住德军猛烈火的火力败退下来,但在撤退过程中,作为进攻的主要组织者美军第4军,事先竟不通知巴西友军,而自己仓皇逃命,结果使巴军的侧翼遭到德军的袭击,从而遭受到重大伤亡。次日上午8时许,盟军又发起攻势很凌厉,依然没有占到上风,双方经过一整天的拉锯战,最后仍以盟军的挫败而告结束。

两次失利不仅给攻打卡斯泰洛山的战斗蒙上阴影,而且在巴、美两支军队之间造迈出龃龉。

11月26日,在盟军军事会议上,美军第4军把战斗失利的责任推到巴西远征军的身上,马斯卡雷尼亚斯气愤不过,毅然要求脱离美第4军的指挥。独自承担攻打卡斯泰洛山的任务。

两战皆败的美受罪本来正觉得骑虎难下,如今正好顺水推舟,把这块难啃的骨头,扔到巴西远征军的面前。

巴西远征军开始独立作战后,他们重新调整了部署,于11月29日和12月12日,连续两次发起进攻,可民惜未能如愿,德军的疯狂抵抗和地莆的险要,挫败了巴西人的进攻。

但是,这两战已经打出了威风,给阵地上的德军以大量的杀伤,和位被俘的德军军官感慨万分地说:‚你们巴西人确实很勇敢,我从未见过哪个国家的士兵会这么不惜性命地朝着机关枪和固若金汤的阵地直冲,这太难以想象了。……‛

经过一个冬天的养精蓄锐,到1945年2月,盟军又恢复了军事行动上,千军万马兵分两路,开始对位于伦巴平原东南部、亚平宁山麓的德军主力展开了钳形包围,以便在未来的总攻发动之前,切断敌军的退路。

美第5集团军是其中的左路军。他们预定从卡斯泰洛山一线出地击,向北突进到波伦亚两侧,这样,卡斯泰洛山这个钉子,就可以拔出了。

2月21日,巴西远征军受命再度向卡斯泰洛山发动进攻,这是一次为美第5集团军打开胜利进军大门的战斗,不仅关系到后继部队能否准时通过,而且关系到巴西国家和军队的声誉,所以巴西人对这次战斗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力量。

这一回,马斯卡雷亚斯将军接受了上两次的教训,他先没有派部队与德军硬碰,而是派出小股部队去袭击德国人的两翼。得手后,下午4时20分,才对阵地发起正面进攻。经过1个半小时的激战,巴西远征军终于力克顽敌,把胜利的旗臶插上了卡斯泰洛山的山顶。

经过这一战后,巴西远征军犹如归海蛟龙,入林猛虎,大发神威,连续攻克了卡斯泰尔诺沃、蒙特塞、佐卡、科莱基奥和福尔诺沃等军事要塞,到1945年5月南线战斗停止时,共俘获德意军官兵2万多人,毙敌5万余人,成为二战中功彪炳的一支常胜之军。

在二次大战中,巴西是拉美诸国中唯一一个向欧洲战场派遣地面部队的国家。它的这支号称‚眼镜蛇‛的远征军不负众望,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巴西赢得了荣誉,直到今天,仍然成为巴西人的骄傲。

孙子在《作战篇》中指出: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贷也,的确是一条不容低估的战争定律,巴西组建远征军远征欧洲本来只是一种意向,可是由于希特勒的嘲笑,激怒了巴西人,从而成为他们坚持出兵的一种强大动力,到达前线后,他们佩戴着绣有‚眼镜蛇吸烟斗‛的臂章,随时想到雪国耻、立军功,结果作战异常勇敢,屡立战功,巴西远征军的辉煌,再次证明了孙子阐明的作战原则:知耻而后勇,哀兵必胜,

如果希特勒知道自己的一句嘲弄话,造就了一支致自已于死敌的军队的时候,也许当初他就不敢这么放肆了。 第三篇

谋攻篇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喷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恩赐 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难与共军者三;不知军之可以进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则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司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司三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惑且疑,则诸候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译文】

孙武说:凡用兵方法,使敌国全部降服为上策,击破这个国家就差一等;使敌军全军降服为上策,击溃这个军队就差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为上策,击溃这个旅就差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为上策,击溃这一伍就差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是好中最好的,只有不战而使敌军屈服,才是最好的。

所以,优秀的军事家是用政治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用外交手段孤立敌人,再次是用军事力量征服敌人,最下等的是强攻敌人的坚城,攻城的方法,是因为不得已,修造飞楼的攻城用的巢车,准备攻城用的云梯,要几个月才能豁然成,构筑攻城用的土山,又要几个月才能完成,将领忍不住愤怒。指挥士兵像蚂蚁一样往上爬,士兵杀伤三分之一,而城还是攻打不来的。这是强攻坚城的灾难,所以,善于用兵的人,降服敌军,不是靠硬打;夺取敌人的城寨,不是靠强攻,灭亡敌人的国家。不是靠久战,必须以万全的谋略争胜天下,所以,我军不受挫折,却能得到全部的胜利,这就是谋略战胜敌人的原则。

所以,用兵方法,十倍于敌就包围它;五倍于敌就进攻它;倍于敌就分散它;势均力敌要设法战胜它,少于敌人要能摆脱它;不如敌人要能回避它。所以,弱小的军队坚持硬拼,就会被强大的敌人俘虏。

作为帅的。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全国家就会强盛,辅佐有缺陷国家就会衰弱。

所以,君主可能给军队带来的祸患有三种情况:不了解自己的军队不能进攻,而偏偏命令进攻;不了解自己的军队不应撤退,而偏偏听偏信命令撤退,这叫作束缚自己的军队,不了解自己军队的实际情况,却硬要干涉三军的指挥,就必然使将士疑惧,三军将士思想混乱而又疑惧,这样诸候乘机进攻,我们的灾难就来了,这就叫作自乱军心,导致敌人的胜利。

所以,预知胜利有五种;知道可以打和不可以打的,就能胜利;知道兵多怎样打和兵少怎样打就能胜利;上下一心的就能胜利;用自己的有准备对付主敌人的无准备的就能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君主又不加过牵臸的就能胜利,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既了解敌方又了解自己的,百战都没有危险,不了解敌方而仅仅了解自己的,一胜一败,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次打仗都要失败。

【按语】

本篇主要论述战争中的几个要点

一、上兵伐谋的思想。

二、国君与将帅的关系要摆正。

三、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在本篇中提出的上兵伐谋的思想,可以说是军事战略学中的大臹慧,大谋略。作为一般的军事将领,几乎共同认定了一个死理;将军的功勋应该在战场上建立,将军的丰碑只能在尸骨上树起,其实,这是十分偏颇的观点,一个统兵的将帅如果只会从军事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善于从政治的、谋略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话,他只能称得上是一个彪彪武警战士人,而不是一个能驾驭战争之舟的英明统帅。

不战而屈人之兵,多的是王者之气,靠的是天道民心,而以战来屈人,多用是杀人掠地的霸气

王气能屈人,亦能服人,考试能求得长久平安。

而霸气压人,虽也迫人顺服,但毕竟埋下仇恨的火种,时机一到,反叛之之又会重燃。

在规模浩大持久的战争中,国君与将帅的关系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

再英明的国君也是国君,他不是统兵打仗的将帅,因此,对一些诸如进攻撤退一类的军事行动,不应该进行过多的干预。

作为亲临前线的指挥战争的将帅,也不应该为国君对一场战争有什么要求而拘泥于国君说词,而应该根据前线敌情我情的产业化来临机处理一些重大的军务,不能让不了解前线军情的国君的一些决定干扰了自己的决心,一代帅才拿破仑曾经说过:‚当总司令的人由于执行君主或大臣的命令在作战中犯了错误,并不能免罪,因为发布命令的人离开战场很远,任何一个总司令如果执行他自己都认为是错误的计划,是有罪的,他应当说明理由,坚持改变计划,而不要成为灭军队的工具。‛

在军事中有一句话,叫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不受?不是他不服从领导,持兵自傲,而是前线的实际军情不允许他这样做。

但是,有许多国家的君主不明白这一点,他们或者觉得自己英明过人,直接代替将帅进行军事指挥。结果是大败亏输,甚至遭到全军覆没、国破家倾的噩运。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宋襄公,明朝的土木堡之变,便是最好的例证。

还有的国君将军授之后,又心存疑惑,既怕手下的将领功高震主,又怕他们持兵骄,酿成反叛,因此便在运兵布阵中处处掣肘,上下地牵臸,使其不能从容对敌,有的甚至于听信谗言,在战争中进行决胜的时刻,或者刚刚取得胜利后便斩杀大将,诛戮功臣,如宋朝时的岳飞被害,明王朝建国之初朱元璋之所为。

说到朱无璋,不能不多说几句,他在历史上也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从小苦出身,给地主放过牛,后来当和尚,再后来参加义军起义,应该算个贫民皇帝,但这也决定了他骨子里的偏狭和猜忌,一旦坐上皇位,他便大开杀戒,屠戮功臣,翠华楼一把火,烧死了许多当年鞍前马后、与自己共生死的弟兄。几个功勋卓著的开国大将,也被他施以暗计而诛杀,三军大帅常遇春,被朱元璋派人暗下剧毒‚春芽‛,此毒平时不发,一旦临阵杀敌,稍有皮肉之伤。便会引发全身旧创齐裂,血尽而死,还有一位元帅徐达,背上长疽,卧床不起,朱元璋闻迅后,竟派人赐以蒸鹅,此物最容易引发毒疽。徐达知主子心意,只得食鹅而亡,这些事情,在《二十四史》、《十三朝演义》中,都有记载。

谋攻之先,首要谋政,天通人和,上下一心,才能夺取战场上的胜利,孙武所以把此两计放在作战之先,足见他对这两个问题的看重。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之所以能成为军事征战中格言,是因为它提示了战争中一个最为普遍的规律。

孙武认为,只了解自己的情况而不了解敌人,这样的将帅只能打一半用仗;如果敌我双方的情况都不明了,两眼一抹黑,这样的将帅肯定要打一仗败一仗,只有对敌我双方的兵力、火力、地形、天时、后勤保障、优长、乃至将帅本身的性格秉性、爱好等都了然于尽,才能打一仗,胜一仗,百战百胜。 中苏核战即将爆发的紧急时刻

1969年8月27日,北京,中南海。

游泳池清澈的水波里,一个宽厚的身躯静止般仰浮在水面上。

许久,粗壮的胳膊才高高扬起,缓缓地滑动一下,周遭的水波兴奋地跳跃撞击一番后,渐次悄悄地归于沉寂。

在水面上仰浮,是毛泽东最喜爱的游泳姿势之一。也是他思索问题的最佳方式。

此刻,他仰浮在水面上,眼睑紧闭,声息全无,似乎静静地睡着了。

其实,这位共和国的缔造者脑海里正涌动着滔天巨浪,他思索着,怎样操动手中的舵桨,才能将8亿人的航船避开急流险滩,驶进一个安全的港湾 。

这一年的3月,在北部边疆虎林县珍宝岛地区,中苏两国的边防部队发生了武装冲突,双方都有数十人伤亡。

从此以后,双方在边境地区都积极备战,增兵筑防,1万多公里的边防线上,处处都好像布满了火药干柴,只要一粒火星,一场大战就会爆发。

最近一个时期,根据各种情报,苏联准备对中国打一场外科手术式的核战争,所谓外科手术,即是动用小型核弹,对中国导弹、原子弹发射基地进行摧毁性打击,从而让中国失去核还击的能力。

据可靠情报,苏联官方已派苏国防部副部长崔可夫元帅向美国参谋长联合国会议进行了通报,这就是说,他们动手的时间表已经排定了。

几颗原子弹并不可怕,对我威胁最大的、装备有数千辆坦克的装甲部队,现在也不足为惧了,以前我们反坦克武器过不了关,可前些天从报告上看,自从全军大兴打坦克风以来,我军的装备有极大的改善。

中苏边境上,苏军部署了55个步兵师,12个战役火箭师,10个坦克师,4个空军军团,总兵力约有120万虎视眈眈,正欲跃马挥戈,卷地杀来。

区区百万大军,这算什么,我有500万大军与之抗衡,就算它的万辆坦克突破了我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但在纵深预定战场上,他们便会陷入灭顶之灾的重重包围之中,到那时,他们食无粮草,住无居所,车无油料,炮无弹药,日子会很不好过的哟!

八亿人民八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苏军的千里补给线,会被我处处掐断,先头冲击部队会在我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我们的实战机群,会将苏军的大肚子运输机打得尸骨无存。

北京不保,莫斯科也将无存。

哼,没有400万军队,莫想打我的主意哟,而苏军的总兵力也只有320万人。

他们的战略重点在欧洲,他们的大批精锐部队也驻在欧洲,如果只顾同我们打仗,丢了欧洲,他们就丢了命根子……

毛泽东挥舞了一下手臂,伴随着躯体的漂移,思绪也仿佛转到了另一个光点——核战争!

勃列日涅夫真得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启动核战争的按钮?

毛泽东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索中

毛泽东当然知道原子弹的厉害。

记得十多年前第二次出访莫斯科的时候,他同当时的苏联领袖赫鲁晓夫发征过一场核战争的辩论,针对赫鲁晓夫惊恐世界核战争的爆发,诺亚方舟将彻底沉没的恐美情绪,毛泽东发表过一个震惊世界的讲话。

‚原子弹没有什么了不起,我看它也是纸老虎——决定战争的根本因素是人,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原子弹也是要人去掌握的……打核战争,肯定要死不少人,即便那样,我们还是能最后赢得战争……‛

当时赫鲁晓夫吃惊地半张着嘴巴,凸起的眼珠几乎从眼眶里蹦出来。

赫鲁晓夫没有听懂毛泽东的话,以至许多年后,在他的回忆录里引用这段话时,认定毛泽东是‚疯子‛,是‚战争狂人‛……

波兰的哥穆尔卡也曾抱怨说:‚你们中国人多,死一些算不了啥,可我们波兰呢?我们只有5000万人口,叫我们怎么个死法?‛

他也没有听懂毛泽东的话。

但当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听懂了,他曾叹息着对白宫办公厅主任杰里〃珀森斯将军说:‚原子弹的最大威力是在发射架上,而不是飞出去之后,毛泽东是一个极难对付的人物,恐吓、威胁对他没有用。‛

说完这番话后,毛泽东并没有看轻原子弹,而是调集精强将去占领这两弹的臸高点。

1964年,有了爆炸成功的原子弹,运载导弹,不久,又有了氢弹。

到现在为止,中国已经成功地进行了7次核试验,每次试验的成功,都昭示着中国的两弹技术又出现了惊人的飞跃。

现在,没有敢近舞着原子弹对中国人进行恫吓了,当然,毛泽东也不会再谈准备死多少人的问题了,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牺牲。

近几日,毛泽东又重读《二十四史》,其中《明史〃朱升传》里的一段话,始终在他的脑海里萦回。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四方旱蝗,饥荒严重,又癫疫流行,是进元皇朝纲纪不振,政治腐败,内部纷争,天下群雄竞起,遂致大乱。

此间,定远(属安徽省)皇觉寺为乱兵所焚,寺僧朱元璋无奈,投至义军郭子兴属下,任亲兵九夫长,后屡次征战,南讨北杀,朱元璋兵将广,羽翼渐丰,便急于称王,

这时,他帐下的隐士朱升剖折天下大势,指出:为敌者,东有张士诚,西有徐寿辉,陈友谅,南有陈友定,东南有方国珍,早早称王,只能成为众矢之的,现在天下大势未定,群雄逐鹿,不如暂进拥戴已称宋帝的韩林儿,修好于各方,集中打击陈友谅,此为‚高筑墙,广征粮,缓称王‛之策。

朱元璋纳之,此后,灭友谅,沉小明王与瓜号江中,障碍即除,才于公元1368年正月即皇位。

……

面对一角即发的核战争,毛泽东从明史中又受到偌多的启示,

为了减少伤亡,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应迅速挖掘修建防空工事,当核弹来袭时,人们可躲至地下。

打仗最忌两面树敌,美国急于撤出越南,我们该送他一颗定心丸吃一吃,明确告诉他们,中国无意在亚洲追求霸权,也无意去填补美军撤离后的空白。

面对苏联的战争叫嚣,我们不能单纯地组织防御,应该和张爱萍水相逢商量一下,可否把即将实施的地下核试验和高爆核试验再提前一段时间,触一触勃列日涅夫的神经,看他还有没有胆量去动那个核按钮……

毛泽东虽然躺在水面上未动,却已思贯古今,神游八极,将一场大战的全局廓括胸中。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就在于他有常人无法望其项背的预见性。正如一名著名的学者所言:‚如果历史能够倒演,80%的人会成为伟人。‛

‚主席,总理来了,正在客厅等您。:一位工作人员打断了毛泽东正在太虚中往来飞梭的思绪。

毛泽东手扶攀梯,走上池岸,用浴巾揩干身上的水渍,披上浴袍,走进客厅。

‚恩来,坐下说话。‚毛泽东点燃一支烟,气定神闲地说。

‚主席,四位老帅的紧急报告,您看过了吗?‛

四位老帅是指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

由于过度的操劳和过重的焦虑,周恩来的声音急促、喑哑。

‚哦,看过了,不就是要打核大战嘛,好啊!让他们打嘛,原子弹很厉害,但鄙人不怕。‛毛泽东淡然一笑,接着说:‚勃列日涅夫怕不怕?尼克松怕不怕?我不晓得,我想摸摸他们的底哩!‛

毛泽东今天语声朗朗,谈笑自若,周恩来的心中却是如悬巨石,神色忧郁得很,他为毛主席的安全忧虑,为即将而来的国庆大游而忧

推荐第10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平均数

教学内容:

平均数例

1、2(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 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3) 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篮球,秒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一二组叫开心队,三四组叫幸运队,每队选出3名代表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5秒钟

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开心队:

9、

13、14,幸运队:

12、

14、16)

2)生计算每队的结果。师宣布:“通过比总数,开心队拍了42个,幸运队拍了36个,开心队胜了。”

3)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抗议)

4)师: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生提出求平均的方法,师肯定其方法,告诉学生:当比总数不公平时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较

2)怎样计算每个队拍球的平均数?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计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

3)学生计算结果 (有余数时用近似数表示):幸运队大约是12,开心队大约是14---要使人数少的那队平均数大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开心队称甲,幸运队称乙)

1)师:求平均数用什么方法?(除法)用什么除以什么?

小结: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师以乙队的平均数为例追问:12表示什么?

生: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

师:你怎么认识理解12这个数?这个数与乙队每个选手实际拍的次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是某某拍的吗?是拍得最多的吗?还是拍得最少的呢?

拍得最多的是14个,怎么变成了12个?拍得最少的怎么也变成12个?

生:把多的给少的

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生接:平均了)

3)师:平均数可能多于14个吗?或者少于8个呢?(不可能,因为要多的给少的)

4)师总结: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个同学拍的,而是处于最多和最少中间的一个平均水平,只表示这个小组的平均水平,12这个数是

8、

13、

14、12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比较好地表示了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5)同样的方法分析甲队的平均数,再次巩固平均数概念

6)师: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生:平均数

师: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地说两句吗?

生1:平均数啊平均数,你很公平。生2:平均数,你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平均数。像这次考试,老师会说我们班的平均分是94分,这个94分是每个人都考的成绩吗?(不是)它是怎么得到的?(多的给少的)如果用计算应该怎么列式?(全班的总分÷全班的人数)

师:看来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而是多的给少的,这才每个人一样多。而且平

均分不可能高于最高分,也不可能低于最低分。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一)门票统计问题

1)出示统计图,学生观察

厦门五一期间鼓浪屿售出门票统计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师:面对这么多信息,你还想了解什么?(让生提问题)

3)师提问: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A.让生动笔列式计算

B.集体订正,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结合平均数公式)

生:我把五天售出的票加起来再除以5

4)师:大家计算得准不准呢?你们有没有不同的方法验证?

启发学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

生:我从1300中拿出300张分给5日,从1100张中拿出100张分给4日,这样每天售出门票都是1000张了。

5)师让同学给自己的方法起个名字:“先加后除法”“移多补少法”

(二)月平均用水量

1.电脑出现一则信息:(出示小刚家各季度用水情况统计表)小刚家每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下面哪个算式?

出示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2.同学们形成不同意见

1)师请代表说明理由:“题目让我们求平均每用水多少吨,一年有12个月”

2)师电脑演示:÷4表示求每个季度;÷12表示求每个月;÷365表示求每天

3.师: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小刚家要节约用水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平均数=总数÷相应的总份数

2)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在最多数和最少数之间,表示总体的平均水平

五.延伸----过河

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10厘米,小明身高1米30厘米,小明到河里玩会有危险吗? 强调:平均水深的意义

第11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第一课时: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用具:主题图挂图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 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板书:(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 P31/

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 法 的 运 算 定 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

千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 = 88+(104+96)

┆(学生举例) (69+172)+28 = 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

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二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例题主题图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1.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A→B 115千米 第五天 城市B→C B→C 132千米 第六天 城市C→D 118千米 第七天 城市D→E 85千米

师:根据上面的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32/5—7 板书设计:

加 法 运 算 定 律 的 应 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3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三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

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基本练习

1.口答:(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 )= 75 +( ) ( )+38 =( )+ 59 24 + 19 =( )+( ) a + 57 =(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 304+215=519 215+304=( )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 2.课堂检测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要求:(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四课时: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用具:主题图挂图.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用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②

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

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 法 交 换 律 和 乘 法 结 合 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 4×25=100(人) (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

5┆(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

┆(学生举例) (25×5)×2=25×(5×2)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算: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0×2=100 50×20=1000

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 25×4 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 125×8×40 =(□×□)×□ (3)计算: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1)

对比练习:

4×25+16×25 (25+15)×4 46×25 49×49+49×51 4×25×16×25 25×15)×4 (40+6)×25 49×99+49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

5=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板书设计:

乘 法 分 配 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

5=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出示102×( )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师迅速说出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计算102×24 3001×84=□×84+□×84 9×37+9×63 92×203=92×(200+□) =92×200+92×□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

小练:(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

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 法 分 配 律 的 应 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 =38×(29+1) =(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教学反思:

第12篇:(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四 则 运 算

第一课时: 四则运算(一)

教学内容:P/2-3(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整理信息中发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完整的叙述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愉快、短暂的寒假生活结束了,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吗?

二、指导提问

出示书本情境图

师: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这副图中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 1)学生汇报冰天雪地里的数学知识。

2)教师将信息呈现: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3)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小组合作:你还能挖掘出哪些数学知识呢?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标倡导的一大新理念,独立安排一节课的教学教师重在小组指导不仅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为本单元的教学奠定基础。 小组汇报:

如果学生还难于发现问题可出示例

3、例4的情景图,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归纳概括

师:怎样提出数学问题?发现数学—提取信息—提出问题.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二课时:四则运算(二)

教学内容:P4/例

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教学用具:主题图.例1挂图.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可补充条件再提问。)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 =27+85 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113(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

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 则 运 算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

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三课时:四则运算(三)

教学内容: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用具:例题3和例题4主题挂图.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1.出示例3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生在练习本上解答。同桌说说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 =24+24+12 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 =48+12 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60(元)

(2)24×2+24÷2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

=48+12 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60(元)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2.出示例4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汇报。

(1)270÷30-180÷30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 =9-6 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

=3(名) 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

=90÷30 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3(名)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

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 (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 (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四课时:四则运算(四)

教学内容: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1.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教学用具:四则运算运算顺序归纳.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大家来总结一下?(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

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

2、

3、5—7

板书设计: 四 则 运算

(1)42+6×(12-4) (2)42+6×12-4

=42+6×8 =42+72-4

=42+48 =114-4 =90 =110

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五课时:四则运算(五)

教学内容: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用具:口算题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快速口算)

出示:(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分类.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319=319 0+568=568

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能否做除数? 0不能做除数。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第一课时: 位置与方向(一)

教学内容:P18/例1(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确定位置和标明位置的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践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准确判断方向。 教学方法:操作法;练习法;演示法;讲授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要是你去公圆玩,迷路了怎么办? 生:问叔叔阿姨;看地图,识别方向。 师:也就是说从图上找到每个目的的位置与方向,对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方向与位置。 二.新授

1.教学例题1

1)明明怎样才能有对又快的找到1号检查点?(小组讨论) 生:首先知道1号检查点在四个方向的东北之间。而且还有一个角度是30度。

生:这个角的两条边有一条指向正东方向,另一条偏向北边,所以是东偏北30度。

2)师:你真是太能干了!但是老师还有问题,为什么不说是北偏东30度呢?

生:因为表示角度的符号标在靠正东的方向。

3)如果只知道1号检查点在东偏北30度的方向上就能马上找到吗?小组交流还要明确其距离。

2.学习标出位置的方法

1)出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说明,根据这些说明绘制出一张校园的示意图吗?

2)分别展示各组绘制的示意图。 3)说说你们是怎样进行绘制的?

在绘制平面示意图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相对应的距离。如果用1厘米的线段表示50米,那么就要在图上画出一条1厘米的线段,上面写明50米。

三.总结全课: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二课时:位置与方向(二)

教学内容:P/20-21(练习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运用确定位置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巩固确定位置和标明位置的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践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运用确定位置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准确绘制示意图。 教学方法:操作法;练习法;演示法;讲授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位置与方向的知识,说一说如何更加准确地确定位置?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出示中国地图。

1)这是一张中国地图,你能从图上找得到北京吗?

2)请你借助量角器,说一说沈阳、香港、海口、昆明、乌鲁木齐和西安分别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3)香港距北京的距离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4)请你再估算一下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距离。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1)请你测量一下图中个建筑物距市政府广场的方向和距离是多少,然后填写在书上。

2)指名说说是怎样确定方向和距离的。

3、完成练习三第3题。1)动手画一画

2)指名说说是怎样找到准确位置的。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请你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标出各场所的位置。

三、课后延伸

运用所学的知识说说你家和学校的位置关系。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三课时:位置与方向(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做一做”呈现了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学重点: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方法:操作法;练习法;演示法;讲授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观察书上插图 小组讨论

(1)用自己已有的方位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 (2)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2、汇报讨论结果

(1)首先找到北京和上海在地图上的位置。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3、答疑解难(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解答,能在组内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努内解决不了的老师解答。)

二、复习巩固

1、完成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三、复习反馈

1、完成练习第

1、2两题

2、当堂汇报

(北京在哈尔滨的南偏西的方向上,哈尔滨在北京的备偏东的方向上。) (学校在我家的南偏西的方向上,距离约是900米。)(小刚) (你家在学校的北偏西的方向上。)(小芳)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四课时:位置与方向(四)

教学内容:P/24-26(练习四) 教学目标:

1、巩固确定任意方向的方法,练习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练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践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能够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方法:操作法;练习法;演示法;讲授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知识巩固 1.练习1

小兵的家早在哈尔滨,距北京大约1057千米。北京在哈尔滨的什么位置上呢?请你利用手中的量角器测量一下。 2.练习2

这是小芳、小刚、小红和小亮家与学校位置的示意图,请你根据示意图分别说说学校在他们家的什么位置上。他们的家又分别在学校的什么位置上? 3.练习3

1)请你根据路线图,说出小玲去书店和回来时所走的方向和路程,填在表中。

2)怎样求出小玲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 4.练习四第4题 根据这张示意图,请你说说小伟上学可以怎样走,有哪些不同的路线?说清他们的方向。

二、动手操作

1)、练习四第5题 2)、请你根据题目中的描述,把电车行驶的路线图画完整。 3)、说说绘制路线图时应注意什么?

课外作业 设计“小小动物园”

三、实践应用

说说学习位置与方向的实际运用,写一则数学日记。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第一课时: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用具:主题图挂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 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 (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 板书:(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 P31/

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 法 的 运 算 定 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

米?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40+56=56+40 (88+104)+96 = 88+(104+96)

┆(学生举例) (69+172)+28 = 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

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

合律。

a+b=b+a (a+b)+c=a+(b+c)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二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例题主题图挂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1、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A→B 115千米 第五天 城市B→C B→C 132千米 第六天 城市C→D 118千米 第七天 城市D→E 85千米

2、师:根据上面的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32/5—7 板书设计:

加 法 运 算 定 律 的 应 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三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

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1.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基本练习

1.口答:(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 )= 75 +( ) ( )+38 =( )+ 59 24 + 19 =( )+( ) a + 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632+85=717 85+632=( ) 304+215=519 215+304=( )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 2.(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要求:(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 (23+47)+56=23+(□+□) 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10+(20+30)+40 (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四课时: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用具:主题图挂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用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②

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

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 法 交 换 律 和 乘 法 结 合 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 4×25=100(人) (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

5┆(学生举例) =250(桶) =250(桶)

┆(学生举例) (25×5)×2=25×(5×2)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五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 25×4 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 125×8×40 =(□×□)×□ (3)计算: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

对比练习:

4×25+16×25 (25+15)×4 46×25 49×49+49×51 4×25×16×25 25×15)×4 (40+6)×25 49×99+49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六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

5=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板书设计:

乘 法 分 配 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25+2×2

5=6×25 =100+50 =150(人) =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七课时: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师迅速说出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计算102×24

3001×84=□×84+□×84 9×37+9×63 92×203=92×(200+□)

=92×200+92×□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小练:(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

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

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 法 分 配 律 的 应 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 =38×(29+1) =(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八课时: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 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九课时:连加、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教学内容: P39/例1(减法性质)P43/例3(除法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 1035-497-203

1035-497-235 1035-203-497 (2)1035-(497+235) (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1035-235-497 1035-497-203

1035-(497+235)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小练:(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 a+(b-c) a×b×c= 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 (2)判断: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638-(438+57=638-438+57 1000-159-□=1000〇(□+441) 901-109-91= 901-(109+91) □-(217+443)=895-□-□ 113-36-64= 133-(36+64) 16÷2÷4=16÷(□〇□) 3456-(481+519)= 3456-481-519 210÷(7×6)=210〇(7〇6) 35÷14 = 350÷2÷7

□÷(25×7)=350〇(□〇□) 3000÷4÷25= 3000÷(4+25)

三、巩固练习:P39/做一做

1、2

简算:(1)1245-(245+673) (2)1275-(164+36)

(3)480-82-18 (4)673-84-71-45 (5)81÷3÷3 (6)210÷(7×6)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P41/2—

4、P47/6 板书设计:

连 加、连 除 算 式 中 的 简 算

(1)1035-235-497 (1)1035-497-203 a+b+c= a+(b+c)

1035-497-235 1035-203-497 a×b×c= a×(b×c) (2)1035-(497+235) (2)1035-(497+203)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学生举例)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 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 a÷b÷c=a÷(b×c)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十课时: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内容:P40/例2(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出示主题图)

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新授

1.观察图

(一)中的条件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

(一)

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小组讨论。

(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 2.观察图

(二)的条件问题。小组讨论。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完善板书。

四、作业:P42/5—7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十一课时: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P44/例4(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教学用具:例题主题图挂图.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12×30 18×20 24×40 15×40 15=( )×( ) 24=( )×( ) 30=( )×( ) 36=( )×( )

二、新授

出示 例4主题图 什么是“一打”?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一打”表示12个。 观察主题图,独立解决题目中的问题。 找三个代表性的解题方法进行板演。 板演:

(1)25×12=300(元)

(2)25×12 (3)12×2

5=25×(3×4) =12×(100÷4) =(25×4)×3 =12×100÷4 =100×3 =1200÷4 =300(元) =300(元) 第1种直接计算。

第2种把其中的一个两位数的因数改成了两个一位数相乘的形式。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及解决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在以后的解题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第三种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改成了两个数相除的形式,然后变成乘除混合运算,可以任意交换位置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主题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选择性地板书。 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学生在简算过程中,是否正确地采用了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小结重点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完善板书。

四、巩固练习P47/

4、

5板书设计:

乘 法 中 的 简 便 计 算

12×25=300(元) 12×25 12×25

=(3×4)×25 =12×(100÷4)

=3×(4×25) =12×100÷

4=3×100 =1200÷4 =300(元) =300(元)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十二课时: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P45/例5(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学生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2.能熟练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二、新授

1、请你们根据图中的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1)31×2+30×2+26 (2)7×21+1 =(31+30)×2+26 =147+

1=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

2、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按周计算的思路不难理解,但计数一共有多少周比较容易出错。可以让同桌互相指着月历边点、边数,也可以请能正确计数的同学介绍自己是怎样数的。

4、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根据条件问题提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5、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P46—47/

1、

3、

7、8

五、作业: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板书设计:

乘、加 运 算 中 的 简 便 计 算

(1)31×2+30×2+26 (2)7×21+1 =(31+30)×2+26 =147+

1=61×2+26 =148(天) =122+26 =148(天)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四单元 小数的性质和意义

第一课时: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目的:

知识方面: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能力方面: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德育方面: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抽象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投影片、直尺。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填空(投影出示)

(1)、0.1是(

)分之一。

0.7里有(

)个0.1。 (2)、10个0.1是(

)。

10个0.01是(

)。 (3)、写成小数是(

)。

写成小数是(

)。 (4)、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2.教学小数的产生

(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

1000÷10=

100÷10=

10÷10=

1÷10=

(3)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

3.教学小数的意义

(1)填写:①投影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 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 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 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

(2)出示米尺教具: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学生由于对一位小数有了一定的理解,在两位小数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言,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知道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 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投影)1厘米的放大图

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 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

(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示?引导学生答出可以用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这样的分数表示。

这样的分数写成小数时,可以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什么叫小数?引导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概括: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投影出示)。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完成“做一做”。)

(5)教学小数的计数单位。

①学习阅读教科书,学习小数的计算单位。

②出示0.457,每个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三、巩固发展

1.填表格: 2.判断:

(1)0.40里面有4个0.01()

(2)35克=0.35千克( ) 3.把小数改写成分数

0.9

0.09

0.0359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独立作业: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二课时:小数的读写法

教学内容:P/52~53小数的读写法,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九的第6~7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会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读、写小数。 教具准备:幻灯、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2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表示(

)分之(

)。

2、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07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新课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小数,谁能举出一些小数的例子? (0.2

0.05 0.005

0.01……)

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小数点左边的数都是0)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小数吗?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1.5

40.6

3.134

6.8……) 这些小数的小数点的左边还是0吗? 观察一下: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 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边在黑板上板书整数数位顺序表。

接着提问:0.2表示什么?(表示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5表示什么?(表示百分之五,有五个百分之一)百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有六个千分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

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

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这些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10)

这和整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一样的,因此,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的右边,向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什么位?

多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十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百分位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再往下还有万份位、十万份位等,所以我们在数位表上用……

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多少?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

指出345.679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再指出小数部分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分别是多少?

2、教学小数的读法

出示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问:你会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强调: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完成做一做:读出下面小数

3、教学小数的写法

(1)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 (2)做一做: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

五点零六

十点零零二 三百点七一

零点零一四

十五点五零三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0.9里面有(

)个0.1 0.07里面有(

)个0.01 4个(

)是0.04

2、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一位是(

),第三位是(

)。

3、说出24.375 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4、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

(3)1千瓦时的电量可以使电车行驶0.84千米。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

教材简析: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化简小数,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在小数末尾添上一个或几个“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教学时,要通过比较、辨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的: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请谁来汇报一下?

生:2.0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 生:3.50元。师:是多少钱?生:3元5角

师: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可爱多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2、找等量关系。

教师首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

1、

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板书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3、考探索。

(1)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2)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

板书如下:

(3)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添零,它的大小不变。 生:小数的末尾(后面)去掉零,它的大小不变。 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小数的末尾添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二、探索新知 验证猜想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老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一张数位顺序表)

3、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A.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B.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C.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师: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

5、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要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6、提醒注意: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

7、判断练习。

下面的数中,那些“0”可以去掉? 3.9

0.300

1.8000

500 5.780

0.0040

102.020

60.06

三、联系生活 灵活运用

1、教师结合板书内容讲解性质的运用。

(1)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侯,例如,0.30,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0.30=0.3)

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

10.830

12.000

0.070

(2)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0.3→0.30) 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比如:我们在商场里看到的2元=2.00元,2.5元=2.50元

出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

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让学生同桌两人议论后答出。

提醒:把整数改写成小数形式,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0”。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2、学校小卖部进了一批冷饮,你能帮忙设计一下价格标签吗?

盐水棒冰每支5角 随便每支1元5角 可爱多每支2元5角

3、选择题。(在正确答案下面的圈内涂上黑色)

化简102.020的结果是(

) 12.

212.02

102.0200

102.02

○ 要求学生回答: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4、判断题。(打“√”,错的打“×”)

(1)0.080=0.8

) (2)4.01=4.100

) (3)6角=0.60元 (

) (4)30=30.00

(5)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 让学生按顺序回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5、下面的每组数中,一共可以去掉多少个“0”?这些0都在什么位置?

(1)3.09

0.300

1.8000

5.00 (2)0.000

412.00

260.06

500 (3)0.090

12.00001 0.50605060 30.0 要求学生思考后,按顺序回答。

6、(1)改写。

原数0.7770 改写成一位小数 改写成两位小数 改写成三位小数

(2)连线。把相等的数用直线连起来。

10.0

120.1

44.800

50.00

1.60 50

10.010

16.0

4.0

4.8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抽查评讲,检查全班练习效果。

7、做游戏。

(1)智力游戏。谁能只动两笔,就可以在

5、50、500之间划上等号。(50变成5.0,500变成5.00)

(2)贴数游戏。让自愿参加的十位学生,每人拿一个数(卡片),教师板书“50.3”,要求学生在“50.3”的下面贴上与它相等的数,不相等的贴在旁边。

50.0

35.30

5.3

50.300 50.30

503

50

五十又十分之三 500.3

五、课堂作业

六、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四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都需要买一些文具,今天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三家文具店——“奇奇文具店”、“丁丁文具店”、“豆豆文具店”。现在我们就请三家文具店的售货员分别给我们介绍商品的价钱,请同学们注意听,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由三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分别介绍商品的价钱。)

师:听完售货员的介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三家商店都有卖橡皮的,但价钱不一样。 生2:我发现到“丁丁文具店”卖的书包会便宜一些。

生3:我发现同样的铅笔盒在“奇奇文具店”与“丁丁文具店”卖的价钱不一样。

师:由这些发现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卖的价钱可能不一样,我们买东西时要进行比较后再买。

生2:我们应该到价钱比较低的商店买东西。

师:在生活中,我们喜欢到物品价钱比较低的商店去买东西,我们的这种做法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货比三家”。师出示课题:货比三家。

二、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大家都知道买东西应该“货比三家”。如果我要买铅笔盒到哪家文具店买便宜呢?(到“奇奇文具”店买便宜。)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是4.9元,“丁丁文具店”的铅笔盒是5.1元,只要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就知道了。)

师:怎样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同学想出的办法最多。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策略一:4.9元=4元9角

5.1元=5元1角

5元1角大于4元9角 策略二: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策略三: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办法,真棒。

2、提出关于比较小数大小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有关比较小数的大小的问题,你们能根据情境图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下面请同学们轮流在小组里提出问题,请小组的同学来回答。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师: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生1:我要买一个书包到哪一个文具店买便宜呢? 生2:到哪家买橡皮便宜?

(解决这个问题涉及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要让学生来说一说怎样比较这三个小数的大小。)

生3:“奇奇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贵? 生4::“丁丁文具店”的什么东西最便宜?

三、拓展运用。

1、游戏——抓珠子。

(1)介绍游戏规则:

师:下面我们要进行一个很在意思的活动——抓珠子游戏,这盒子里有红珠子和蓝珠子和绿珠子,一个红珠子代表1元钱,一个蓝珠子代表1角钱,一个绿珠子代表1分钱。你们任意从里面抓出一把珠子,看看可能会得到多少钱?

(2)老师示范。 (3)小组活动。

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这样的盒子,小组同学轮流从里面抓一把珠子,并填写在统计表中。

填完统计表之后,在小组里比一比谁抓出的钱多。

红珠子几个蓝珠子几个绿珠子几个共几元几角用小数表示(几元) 3元2角1分3.21元

(4)师:请各小组抓出的钱最多的同学向大家汇报自己抓了多少钱,我们最后来比一比全班的冠军是谁?

(5)小结:想一想,抓到多少钱跟什么有关?

2、完成书上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互相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四、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真好,上完这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哪一个活动呢?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五课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目的: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反馈预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可以改变原小数的计数单位,但并不能改变它的大小。这是什么知识?

课前思考题:“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可以怎么办?”谁说说你们的想法?

反馈:

1、改变数字的顺序。

2、不改变数字顺序,可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板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

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有几种办法? 今天就来研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关于这个内容你想了解什么?

“移动的方向、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移动与变化的关系。” 教师板书: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教师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二、探究规律

1、我们先来研究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小组合作:

2、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变原小数的大小,并将移动的方向和得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3、说说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关系?

反馈:

(一)、点右移

68.32~ 683.2: 扩大

点右移

68.32~ 6832: 扩大。 点左移

68.32~6.832:缩小。点左移

68.32~ 0.6832:缩小。

(二)、小数点向右移动,原小数扩大。

小数点向左移动,原小数缩小。

评价一下哪组写得好?再说说发现的规律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

右移

扩大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研究出了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关系?

小练:能根据要求手势表示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吗? 左移、右移

~ 原数(扩大、缩小、缩小、扩大、) 看老师手势说说原数变化: 原数扩大、原数缩小、哪组来给其它组出手势,同学判断。

4、把0.009扩大,手势表示?知道原数扩大后可能是多少吗?

0.0

9、0.9、

9、你们得出的三个数一样吗?

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不同的三个数,有什么想法吗? 右移一位、右移两位、右移三位、你们又有什么发现了? 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小数大小变化也不一样。

原小数的大小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我们继续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借助什么单位研究?米

各组有这样一组等式和刚才填写在数位表下的数两种学具,请你们组选择一种学具

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与原小数扩大的倍数有什么关系,小数点左移?

反馈:

1、填空 0.005米=(5 )毫米 0.05米=(50 )毫米 0.5米=( 500 )毫米 5米=(5000 )毫米 反馈:

右移一位~扩大10倍

50毫米是5毫米的10倍 右移两位~扩大100倍 5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右移三位~扩大1000倍 50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谁再说说小数点右移的原数的变化规律?补充左移规律并举例 板书:

原数

小数点

原数 缩小

左移

.

右移

扩大 1/10

一位

10倍 1/100

两位

100倍 1/1000

三位

1000倍 有用数位表研究的吗?

演示说明:当小数点右移一位时原数数字所在位置都向左移一位,所以原小数扩大10倍。

他们组用数位表不仅发现规律还说明了原因。

能说说我们用计数单位和计量单位两种学过的知识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还有问题吗?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方向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倍数。

三、巩练:

1、填表

原数分别扩大10倍扩大100倍缩小到它的1/10和缩小到它的1/100 47.28 11.2

2、填空

(1)把6.2扩大

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

),原数扩大了(

)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

3、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 )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

4)、观察三个数,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吗?

3.8

38

0.038

看来今天你们收获不小,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收获。 知识、方法操作、旧知识、

你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能给自己打个分吗?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六课时:生活中的小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的名数。

2、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法;

备学生:尽量兼顾中层次的学生,尽力做好培优扶差工作,让优的更优,差的往优的方面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千米=(

)米

1千克=(

)克 1米=(

)厘米

1吨=(

)千克 1时=(

)分

1分=(

)秒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二、新课:

1、把你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数说给小组同学听,找一组同学汇报他们收集的数据。

2、我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水果糖的质量是0.5千克

小明的身高是1.35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9.25分

小丽的体温是38.5度

3、像这样我们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把哪两部分合起来叫名数?你能举出一些名数的例子吗? 3分钟、7千米、6时15分、

78平方米、4吨50千克 5米6分米

20平方厘米

9年

5千米60米

4、什么叫单名数?什么叫复名数?从刚才举出的例子中你能找出哪些是单名数哪些是复名数吗?

5、小组活动:

请你按高矮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又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要想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可以把它们改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

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问:又有米又有厘米要想直接比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生:把它们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把它们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数

6、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进行改写

(1)、教学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0.95米=(

)厘米

你们会做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1米等于100厘米,0.95米=0.95乘100厘米。可以直接把0.95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32米=()厘米

是米这个单位大些还是厘米这个单位大些?我们把较大的单位叫做高级单位,而把较小的单位叫做低级单位。这道题就是把高级单位“米”作单位的名数改称低级单位“厘米”作单位的名数。

请同学们接着做一做:

3.7吨=(

)千克

0.86平方米=(

)平方分米 0.3千克=(

)克

2.63千米=(

)米 怎样把高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单名数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用高级单位量得的数去乘进率) (2)教学低级单位的名数改称高级单位的名数。 80厘米=(

)米 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因为1米=100厘米,80厘米=80/100米) 用这种改写方法改写下面各题

9020千克 =(

)吨

7450米=(

)千米 23分米=(

)米

1350克=(

)千克 像一想怎样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 (用低级单位量的的数去除以进率)

能用这种方法解答1米45厘米是多少米吗?小组讨论一下?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45厘米=0.45米,0.45米和1米合起来是1.45米)

三、巩固练习

1、71页6题

2、(

)分米=1.5米

)千克=4.08吨

510米=(

)千米

516厘米=(

)米

4700克=( )千克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

)362厘米

284克( )0.284千克

1480米(

)1.5千米

532厘米(

)5.3米

4、72页10题 作业布置:

1、做五分钟练习卡

2、做优化创新练习册

3、做天天一百分练习册

第七课时: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

第13篇:四年级英语下册Unit4LeonSecond教案人教PEP

Second LeonLet’s talk Let’s chant

一、Warm-up : Enjoy “Let’s chant” twice .二、Review :

1.Sharp eyes ( Words : weather cold warm cool hot jacket sweater skirt dre shirt T-shirt )

2.Students try to make a weather report by a map in pairs.三、Presentation :

1.学生作天气预报后,由地图引出某些地方的风景和天气情况,师站在一幅北京的图片旁:It’s warm today.I can wear my shirt today.…(移动课件中的地方作为情景) Let me go to Hong Kong.… Phew! It’s hot today.I can wear my skirt and T-shirt today.… Let me go to Lhasa .Ooooh! Can I wear my dre today ? 引导学生回答: Yes, you can.\\ No, you can’t.It’s cool today.

2.板书并教读: Can I wear my … today ? Yes, you can./ No, you can.It’s ...today.

3.Pair work:在PPT的图片中提供场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环境来进行同桌问答。

4.引入对话

T : Mike has a new shirt.Look at the pictures.( Show out the 3 teaching pictures on the board .) Picture 1

Picture 2 Picture 3 the first day the second day the third day

Yes.\\ No.Yes.\\ No.Yes.\\ No.cold \\ hot \\ war cold \\ hot \\ warm cold \\ hot \\ warm 1

---------------------------

T : Can Mike wear the new shirt on the first day ? Can Mike wear the new shirt on the second day ? Can Mike wear the new shirt on the third day ?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ircle the words under the pictures.

5.Listen again and check the answers.

6.Ss read follow the tape and then read together.7.Ss read in pairs.

8.Role play the dialogue in pairs.

五、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课件播放一些地方的天气情况的相关录像,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地方的天气进行情景对话。如:

Can I wear my…… in Beijing today ? No, you can.It’s cold in Beijing.……

六、Homework:

第14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生命 生命》 人教新课标

17、生命  生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会读“扰、诊”等5个生字;

(2)会写词语:震撼、欲望、骚扰、茁壮、糟蹋、骚扰、茁壮、有限”。

2、过程与方法:

(1)读中理解、抓重点句中找关键词“归纳出三个事例,体会蕴含的道理;

(2)利用“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或作者生活背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生命的体会,懂得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读中理解后归纳出三个小事例,理解事例中蕴含的道理;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激发阅读

告诉老师你们今年几岁了?还记得自己刚刚出生时的故事吗?来,听一听(课件录音)。是的,这就是我们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声啼哭,这就是我们对生命的第一声呼唤!那么,生命是什么?什么样的生命才最有价值?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杏林子的文章——(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感知生命

1、请孩子们打开书,听老师朗读课文,思考(课件):课文写了哪几个与生命有关的事例?你能加上小标题吗?(汇报,板书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

2、是的,作者从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

三、研读文本,感悟生命

师:生命无处不在。飞蛾求生,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默读第二段,找一找哪些句子给你感受最深?把它画下来。

1、反馈交流(出示句子)

师: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带着你的理解读)。

3、如果此时,你就是这只飞蛾,你会怎么想?(练习说话)

4、你们可知道一只飞蛾的生命有多长?一般只有9天。为了这短短的9天啊,小小的飞蛾拼命地挣扎。(引读)它挣扎着

——标点也是无声的语言,如果你能把这二个感叹号所表达的情感读出来,就更好了。(自由读,指名读,女生读)

师:(示句)我们知道,只要作者的手指稍一用力,飞蛾就不能动弹了。但它在绝境中却不放弃,让我们用朗读赞美它对生命的珍爱吧!(男生读)

5、小结:小小的飞蛾用它鼓动的双翅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课件)(板书欲望)

6、让我们带着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一起读课题——生命生命

7、这是作者手中触摸到的生命,那么,作者眼中的生命又是什么样的?

△瓜苗生长

1、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反复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勾画出最能触动你的心灵的词句?

(出示句子)1)师:这句话话中的“冒”字可以换什么词?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2:小瓜苗冒出来了,作者为什么用竟然?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1.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香瓜子的努力?

2.没有阳光没有泥土,能活几天呢?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劲往上冒?

小结  是啊,即使它的生命只有7天,它会冲破—(生接读)即使它的生命只有5天,它也要冲破—   即使它的生命只有1天,它也一定要冲破——

顽强不屈地高喊着:生命,生命!(回读课题)香瓜子用短暂的一生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课件,板书:不屈)

(过渡)飞蛾,瓜苗对生命的呼唤,让作者赞美,敬重生命。所有这些,激起杏林子对生命的渴望!谁愿意读第四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想想杏林子是怎样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命呢?

1、反馈交流:杏林子是怎样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命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课件心跳)

2.你感受到了什么?那一声声…也给杏林子带来了极大的..(板书  震撼)  所以她想到(出示句子),这就是——生接读

3、孩子们,把手放在左边心口上,你感觉到什么了?

对,这就是你的心跳,这就是你的生命!来,让我们认真地告诉自己──郑重地告诉同桌──自豪地告诉在场所有的老师──

4、(出示句子):引读:我可以——也可以——

A、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对待生命的两种态度,你能找出两个关键词吗?

B、 给“糟蹋”换个说法。再读句子,你能找到杏林子的决定吗?

那么,杏林子到底用哪种态度对待她的生命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段资料(出示资料)。

师:在“好好地使用”和“白白地糟蹋”之间,杏林子选择了——

5、让我们带着对杏林子的崇敬,再来读课题。

(出示句子)孩子们,作者开篇向我们提出了问题,一起读读。现在你们能和老师一起回答吗?:(总结板书,师生合作)    生命是什么?

是飞蛾求生的欲望   是瓜苗生长的不屈   是静听心跳的震撼

6、正是有了这些深刻的感受,她深情地写下了这段话。(课件出示)。齐读,说说你的感受。

这段话中有一组反义词,是什么?(板书    有限,无限)什么是有限的(板书生命)?什么是无限的(板书价值)?

7.我们再来看这份资料(出示资料):找一找,杏林子生命的无限价值体现在哪里?

8、是啊,杏林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要争取活着,还要活得光彩有力。老师为了表示自己对杏林子的崇敬,把她的这段话变成了诗歌的形式,大家一起读。

9、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的题目。想想作者为什么要以两个生命为题?   你可以为这两个生命加上哪些标点符号,为什么?(带着你的理解读)

五、情感升华、积累语言

1、、是的,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可以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的榜样,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

画面中的人和物,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那么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又该怎么做呢?(课件)

2、写话。

3、反馈交流。

板书

生命生命

飞蛾求生   欲望                      生命有限

瓜苗生长   不屈                      价值无限

静听心跳   震撼

第15篇:(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和重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具准备:

沏茶的六张图片同桌两个人用一份、三个小圆当饼、表格。

学生准备:

三个小圆

教学过程:

一、预设情景

师:星期天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出示幻灯片,门及门铃声) 师:原来是李阿姨来做客,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听? (一名同学说)出示图片。

师:谁还想说一说?

师:想一想沏茶时都需要做哪些事呢? 生1

师:谁还有补充?

师:好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学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生

1、2

师:小明要干这么多事,你能帮小明想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的喝上茶呢?用你的图片同桌摆一摆,并算一算一共需要多长时间?开始吧。 师:好,哪一组想来说一说你们俩的方法?

一、西水壶、节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共13分

二、西水壶、节水、烧水、沏茶)共11 分最优方法。

师引导学生说完整语言。

师:好,还有更快的方法吗?那我们来看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能尽快地让客人喝1

上茶?

生1

小结:(同学们刚才这两种方法第二种是因为同时作了三件事所以最节省时间,所以我们再做一些事情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时间就越(少)。

师:同学们请李阿姨和完茶,小明的妈妈要用最拿手的烙饼来招待他(处室图片) 师:从图上你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了解到一个锅一次只能烙两张饼)

师:请你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你怎样算得?生

1、2

师:如果烙两张饼呢?最快需要几分钟?生1

师:你怎样烙的?生1

师: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一共用的时间是(6分------) (出示表格)

师:现在家里有小明、李阿姨、还有小明的妈妈,每人都吃一张饼,一共需要几张饼?生1

师:请你替小明的妈妈想一想怎样烙才能尽快的让大家吃上饼呢?

下面用圆片在小组内摆一摆,把设计的方案添在表格里带回请小组代表发言(记录在表格中)

小组讨论(1-5分钟)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案是什么?好,你们这组来说一说吧!生1:

师:好,谁还有比他们这组更快的方法吗?生2:

师:还有比这几组方案用的时间还短的方法吗?生:

师:那你认为哪一种方案能尽快让大家吃上饼?

师:为什么?(时间最短)

师:咱们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的?老师这有三个圆,分别代表三张饼,第一次先同时烙饼

一、饼二的正面,需要几分钟?三分钟。第二次同时烙饼一的反面和饼三的正面,三分钟后,饼一烙好了,这是同时烙饼二和饼三的反面,再过三分钟,饼二和饼三也烙好了。

师:使用这种方法你发现了什么?(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

师:同意吗?

师:同学们通过看表格,也发现了使用这种方法,锅里每次都有2个饼,这样就不浪费时间了,我们把这种烙三个饼的方法,叫做烙三个饼的最佳方法,所用时间是多长呢?生:(九分钟)

师:好下面同桌用烙3个饼的最佳方法烙一下。

师:同学们那么烙4个饼最少要用多少时间呢?生

师:还有比这更快的方法吗?(

2、2共12分钟出示表格)

师:五个饼呢?(

2、3共15 分)六个呢?(

2、

2、2或

3、3共18分钟)

师:我们找出了烙

1、

2、

3、

4、

5、6的最佳方法,同学们现在观察表格,饼数与所用时间有什么关系?生

1、

2、3

总结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多用三分钟

烙N个饼的个数×三分钟=烙N个饼的最少时间

师:你自己验证一下是不是这样?

师:下面请你用我们总结出的方法算一算烙

7、

8、

9、

10、个饼的最佳方法和时间? (表格出示)

二、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数学广角中:怎样合理的安排事情最节省时间,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第16篇:(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教案 比较数的大小1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平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000平方千米,四川485000平方千米,西藏1210000平方千米,新疆1660000平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

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

720000和1100000,

454800和485000 教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⑴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⑵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大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 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板书: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学生完成第13页“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出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时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第17篇: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 2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连减(应用题)或带括号的加减两步(应用题)(例[2]及练习一的第2—4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自主地收集、理解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学会用连减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小括号,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初步会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下列口算卡片,让学生快速口算。

15+6=25-8=30+7=6+24=

27-9=14+6=20-7=19-9=

2.一辆空调车上有42人,中途下车8人,又上来16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式计算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二、新授课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两步应用题”(出示课题:两步应用题)

1.教学例2。

出示教科书第5页的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画面。

(1)提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根据画面的内容编一道应用题。

可先让学生自由编题,然后出示: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现在剩下多少个?

(2)全班同学读题后提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根据“一共做了54个面包,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

(第一队买后还剩多少个)怎样列式?[54—8=46(个)]

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46—22=24(个))

谁能列一个综合算式?[54—8—22=24(个)]

(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3)教师:大家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根据“第一队小朋友买了8个,第二队小朋友买了22个”可以求什么问题?(两队一共买了多少个面包)可以怎样列式?[8+22=30(个)]那要求还剩下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54—30=24(个)]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如果写成一个算式,应该怎样列式?

教师:要先算8+22,列式就要加上一个小括号。54-(8+22)。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列式:54-(8+22)

=54-30

=24(个)

答:还剩24个面包。

注意:应用题解答完后,要记住写答案。

列出算式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教师小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可以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习一的第2题。

(1)看图口头编题: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易拉罐,其中第一组收集了34个易拉罐,第二纽收集了29个易拉罐。那第三小组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

(2)分析题目,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3)想一想,第一步要先求什么?第二步要再求什么?

(4)列式计算:94—34=60(个)60—29=31(个)

或34+29=63(个)94-63=31(个)

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要他们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列好后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94-34-29或94-(34+29)

2.教科书第7页练习一的第3题。

让学生自己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

58-6-7或58-(6+7)

[第2题和第3题是配合例2设计的。教学时先让学生说明图意,然后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着

重练习如何正确使用小括号,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3.新型电脑公司有87台电脑,上午卖出19台,下午卖出26台,还剩下多少台?(用两种方法解答)

4.班级里有22张腊光纸,又买来27张。开联欢会时用去38张,还剩下多少张?

5.少年宫新购进小提琴52把,中提琴比小提琴少20把,两种琴一共有多少把?

6.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6位乘客,到福州路下去8位,又上来12位,这时车上有多少位?

第18篇: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解决问题 1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P2情境图、例[1]及练习一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自主地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尝试、讨论、交流,学会用加减两步或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2.通过合作交流探究,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列式解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五、课后练习

1.口算:

78-1745+5471-3435+24

6l-4529+5629+4191-45

2.补充问题后,再列式计算。

(1)有20个乒乓球,17个小皮球,_____________?

(2)飞机上有儿童和大人一共57名,其中大人38名,____________?

(3)小明用了5张电脑磁盘,还剩下19张,____________?

3.妈妈买了一些蛋糕,上午小朋友吃了9根,下午来了8个客人,每人吃一根,冰箱里还有

21根。妈妈一共买了多少根雪糕?

4.二年3班的小朋友为了迎接新年活动,做了27个红灯笼,18个黄灯笼,送给一年级的小朋友15个,还剩下多少个?

5.幼儿园第一次买来小象洒水壶12个,第二次又买来29个,现在分给17个小朋友去给花浇水,还剩多少个洒水壶没有分?

6.图书馆有故事书54本,第一次借出16本,第二次借出28本,剩下的第三次全部借出。第三次借出多少本?

7.1996年和2000年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上获奖牌情况如下:

金牌银牌铜牌

1996年162212

2000年281615

(1)1996年共获奖牌多少块?

(2)2000年共获奖牌多少块?

(3)请你自己提一个问题,并解答。

第19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扇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掌握制扇区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并能正确制作扇形统计图。

2.培养同学们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3.渗透“实践第一”观点。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回答:

圆周角的度数是什么?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有哪些?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哪些?

板画

两一个半径为30厘米的图形。

二、新授

1.导言:前几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长形统计图的折线统计图,掌握了这两种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板书:扇区形统计图)

出示准备题,思考。

扇形统计图是用什么图形来表示的?结合准备题想一想这个整圆表示的是什么?(全班学生的人数)

通过这个扇形统计田径反映了这个班的学生在活动课中参加了几种小组活动?它们分别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图形来表示?

观察图中这个班级的学生参加小组人数最多的是哪个组?最少的是哪个组?

你能够说出扇区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吗?(师生共同总结出扇区形统计图的特点,并出示事先写好的小黑板,并找一名学生读)

请你用量角器量一量书上图中每个扇形对应的圆心角各是多少度?量完以后算一算每个圆心角的度数占整个圆周角的百分之几?你又看到了什么?(这个百分数与统计图中的百分数相同) 阶段小结:要想知道每扇形的面积有多大,占整个圆面积的百分之几,只要知道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占整个圆周角的百分之几就可以了,因此在制作扇形统计图时首先要知道部分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然后再根据这些百分数算出每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就可以画出各个扇形了。

2.讲解例5

出示例5并思考。

找学生读题,想一想制作扇形统计图,第一步先算什么?怎样列式?(边讲解边板书:84+24+12=120(公顷),粮食作物:84/120=0.7=70%;棉花:24/120=0.2=20%;油料作物:12/120=0.1=10%.每步追问,并核对三个百分数相加是否是100%)

第二步再算什么?(板书并核对三个度数相加是否是360°)

第三步怎样做?(板画图中根据圆心角度数顺次画出三个不同的扇形)

最后一步怎样做?(标明相应的名称和百分数,把各个扇形用不同的线纹或颜色区别开来,并提醒学生写上统计图的名称和制作日期)

师生共同总结一下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步骤

3.阶段练习

完成教材70页中的“做一做”。(都是巡视,个别指导,找学生板画)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它的制作步骤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70页练习十四中的第一题。

2.完成教材70页练习十四中的第二题(直接画在书中,并追问图形中不小格相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是多少?你是臬算的?)。

3.完成教材70页练习十四中第

三、四题。

第20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

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

3、

6、9的数是3的倍数。

生2:不对,个位上是

3、

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l

3、l

6、19都不是3的倍数。生3:另外,像60、

12、

24、

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

3、

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师:

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

3、

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

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

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

3、

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

12、

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

3、

6、

9、

12、

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师:实际上

3、

6、

9、

12、

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模板.doc》
四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模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