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短诗二首教案

2020-03-02 03:12:4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3 现代短诗二首

一、课文解读

(一)《礁石》

《礁石》全诗共2节,展示了“礁石”与“巨浪”搏击的两个场面。第1节,描写“巨浪”恶狠狠地“扑”打过来,但是每一次都以失败而告终:“巨浪”在“礁石”脚下被打成碎沫而散开。第2节,礁石虽然每一次都击退了巨浪,但自身也伤痕累累。令人起敬的是这个胜利者是那么大度,那么从容:他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这首诗把“礁石”刻画成一个在现实生活中经受大风大浪的冲击仍始终坚持自己信念的勇士的形象。他虽然是胜利者,但不狂妄、不轻薄地炫耀自己。他心胸宽广,能透过风雨看到更远的方向。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礁石”与恶势力斗争的场面,也写出了它的外形与神态,一位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全诗语言朴实,凝炼深刻,极富表现力,这也是诗人艾青的语言风格。

(二)《悬崖边的树》

《悬崖边的树》全诗共3节。第1节写一棵树被风吹到了“临近深谷的悬崖上”。第2节写这棵树虽然孤独寂寞,但内心依然充满希望:它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和小溪的歌唱。第3节写这棵树虽然被风摧残得肢体变形,但倔强的性格使它时时想要“展翅飞翔”,追求自己的理想。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敢于和不幸的命运搏斗,始终挣扎着、奋斗着、追求着的受难者的形象。

本诗使用了象征的手法,以“奇异的风”喻命运的不幸,以“树”来写人。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命运与人格的写照,也可以说是所有同样命运的知识分子的写照。

《礁石》

(一)教学要求

1.品味本诗凝炼深刻、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2.领会礁石在与风浪斗争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乐观、自信的精神。

3.背诵全诗。

(二)教学时数

本课所需教学时数为1课时。

(三)操作流程

(1)导入 板书课题、作者。 (2)感受文本

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或播放随书光盘中的朗读录音。 2)学生朗读。

3)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问题:这首诗表现了“礁石”怎样的性格和精神? (3)感悟内容 讨论上述问题。

【明确:表现了礁石虽饱受打击折磨却仍坚强不屈的性格,以及大度、包容、自信乐观的精神。】

(1)品读第1节

1)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豪迈的语气,读出勇往直前的感觉。 2)指名朗读,教师和学生共同作评价。 3)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问题1:“无休止地扑过来”———把“扑”字改成“拍”字,好吗?为什么?

问题2:这节诗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礁石”什么样的品质? 4)设问、讨论。

【明确1:不好。“扑”字更有气势,更有力度,更能表现出“浪”的凶狠。】

【明确2:这节诗写礁石生存环境的恶劣,表现了礁石在与环境的斗争中所表现的坚强和坚定。】 (2)品读第2节 1)学生朗读第2节。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问题1:“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把“脸上和身上”改为“浑身上下”好吗?为什么?

问题2:把第3句里的“依然”改为“巍然”,表现礁石的高大和有力,好吗?为什么?

问题3:“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礁石在搏斗中浑身负伤,但依然微笑着看着整个辽阔的海洋,为什么?显示了它怎样的精神?”

3)设问、讨论。

【明确1:原句更直观、具体地呈现了礁石受伤的严重程度。改后的句子笼统而模糊。】

【明确2:不好。“依然”紧连上句,有将受伤前后作比较的意思,更能表现礁石的坚韧。】

【明确3:它蔑视浪的扑打,坚信自己的力量。显示了它乐观、自信的精神,并说明它胸怀宽广。】 (3)指导朗读。

第1节,用沉重的语气读;第2节,用赞颂的语气读。

(1)设问:“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里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用句号不是更好吗?

(2)学生讨论,并分别朗读用句号结尾与用省略号结尾的句子,辨别其不同读法。

(3)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明确: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语意含蓄,话没有说完,能够使读者顺着“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语意展开想象,进行吟味并沉浸在对“礁石”的赞美之情里。】

背诵全诗。

《悬崖边的树》

(一)教学要求

1. 品味本诗含蓄、凝炼的语言。

2. 领悟直面磨难、坚强不屈、执着追求的勇士的形象。 3. 背诵全诗。

(二)教学时数

本课所需教学时数为1课时。

(三)操作流程

(1)导入 板书课题、作者。 (2)感受文本

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或播放随书光盘中的朗读录音。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问题:“悬崖边的树”是一棵怎样的树?请用诗中的语句描绘。 (3)感悟内容 讨论上述问题。

【明确:这是一个面对磨难敢于顽强斗争、执着追求的受难者的形象。树的性格———“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树的形体———“它的弯曲的身体”;树的内心———“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树的追求———“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1)品读第1节 1)学生朗读第1节。 2)学生带着问题品读。

问题:你怎样理解“奇异的风”?(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作者生平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3)设问、讨论。

【明确:无法弄清风的方向和源头,也无法预测它的威力。在这里具有象征性的含义。】 (1)品读第2节 1)学生朗读第2节。

2)指名朗读第2节(指导学生读好“孤独”“寂寞”“倔强”等词语,应深沉而有力)。 3)学生带着问题品读。

问题1:“悬崖边的树”真的听到了“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了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问题2:把“显得寂寞而又倔强”里的“倔强”改为“坚强”好吗?

4)设问、讨论。

【明确1:不是的,这是作者的想象。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悬崖边的树”内心充满了光明和希望,它希望有一天也能加入它们的喧哗和歌唱。】

【明确2:“坚强”是指人的性格、品质,“倔强”主要指人的脾气、个性。这里用“倔强”,便将“悬崖边的树”个性化、具体化了,更突出地表现出“悬崖边的树”面对“奇异的风”,偏不妥协、低头的个性。】 (3)品读第3节 1)学生朗读第3节。

2)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悬崖边的树”的执着追求的情感,语气坚定,语调高亢、昂扬)。 3)学生带着问题品读。

问题:“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这两句互相矛盾吗?“似乎”和“像”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4)设问、讨论。

【明确:不矛盾。“似乎”和“像”表明这一切都是从树的外形生发出的想象,这个想象把树的精神品格升华了。】

(1)设问:你能说说“悬崖边的树”和“礁石”这两个形象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2)分组讨论。

(3)集中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明确:两者都经受着磨难,处境都极其困难。只是悬崖边的树处境更为凶险恶劣,受到的伤害更严重,追求更显执着。】

(1)背诵全诗。 (2)抄写下列词语:

奇异

倾听

喧哗

孤独

寂寞

倔强

三、相关资料

1.艾青简介 艾青(1910 ~ 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时组织春地画会。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艾青在《春光》杂志上发表了《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抒发了对哺育过他的保姆的深情追怀。此诗因感情真挚、诗风清新,轰动了诗坛。早期作品有《那边》、《马赛》、《巴黎》、《芦笛》、《会合》等。

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1979年以后出版的诗集主要有:《艾青诗选》、《艾青叙事诗选》、《归来的歌》、《雪莲》、《彩色的诗》、《抒情诗一百首》、《艾青短诗选》等。 2.曾卓简介

曾卓(1922~2002),原名曾庆冠。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先后任教于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

曾卓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集奖。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曾卓在逆境中坚持创作,他的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孤苦中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

曾卓于2002年4月10日因病逝世,他的临终遗言是:“我爱你们,谢谢你们”,“这一切都很好,这一切都很美”,“我没有被打败”。

励志短诗

军训短诗

徐志摩短诗

诗经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 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现代短诗二首教案.doc》
现代短诗二首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