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案

2022-04-26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幼儿科学教案

科学:含淀粉的食物

益源幼儿园 余志春

活动目标:

1.观察化学小魔术,激发探索兴趣和积极尝试的欲望。

2.了解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的现象,初步了解生活中哪些常见的食物含有淀粉。

3.在科学游戏中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科学现象,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准备的材料有:

1.土豆、馒头、米饭、红薯、藕等含淀粉的物质若干,萝卜、苹果、梨子、黄瓜等不含有淀粉的物质若干。

2.小喷壶、碘酒、清水、透明的杯子、盘子若干、滴管若干。

3、教师用水淀粉画好的示范画一张、白纸若干。活动过程

(一)、魔术表演,了解淀粉的作用

1.手指操>祝福田鼠生日快乐导入活动,啄木鸟也给田鼠寄来了贺卡和两瓶魔水,出示贺卡,引导幼儿观察,咦,什么也没有?再观察两个瓶子上写的字:水,碘溶液,设置疑惑:啄木鸟说,用其中的一种水喷一下,就能看到贺卡上的字了。 2.幼儿猜想哪一瓶水有这种魔力。

3.教师请两名幼儿用毛笔蘸不同的液体在贺卡上均匀的涂。验证猜想 4.教师解答疑惑:介绍碘溶液:我们平时打针时,医生用来给我们皮

1 肤消毒的碘溶液。另外啄木鸟用的是含淀粉的水写的字,当淀粉遇上碘溶液,就会发生变色反应。变成紫黑色

5.介绍淀粉的用途:厨房做菜常见的材料,出示淀粉,引导幼儿感知其润滑细腻的特点。

6,出示两杯清水,一杯倒入淀粉,滴碘溶液实验,再次感知神奇的变化。

(二)寻找遇到碘溶液会变色的食物

1.设置疑惑:我们平常吃的食物也有的含淀粉,怎样才知道哪些食物含淀粉呢?启发幼儿运用刚刚获得的经验作答。

2,进一步引导:只要这些食物遇到碘溶液也会发生神奇的变化,那么,碘酒碰到哪些好吃的东西也会变紫黑色呢?我今天带来了米饭,大家先来猜一猜,如果碘酒碰到米饭会变怎么样? (幼儿猜想)我们先把它记下来。

出示记录表)刚才我们要研究的是米饭“?”代表什么?这里画的是什么?(猜好以后,我要请碘酒来帮忙。我用滴管挤一滴碘酒,滴在米饭上,小心,滴管不要碰到米饭。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我们在“滴管”下画一个√)

3、幼儿动手操作并记录。

(1)、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一一指认记录纸中的食物。 (2)、请幼儿猜一猜,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3)引导幼儿将自己的猜测在记录纸中进行记录,用√表示有用×无 (4)、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猜测。 4。我是小小实验家。

2 (1)请幼儿做一个实验作一次记录,幼儿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2)、教师分组指导、巡视。

(四)、交流讨论

1、幼儿交流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1)幼儿自由交流

(2)请个别幼儿介绍一下自己的猜想和用碘酒以后的实验结果。

2、根据幼儿的介绍,教师一一验证。3,对幼儿进行均衡营养,不挑食教育。

五、小结及延伸活动

(1)有的食物会变颜色,有的食物不会变颜色。这里还有一个小秘密呢!会变色的食物里都藏着一样东西,叫“淀粉”。“淀粉”和“碘酒”是一对很有趣的朋友。它们在一起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小奥秘,幼儿回家猜测并验证家里的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2)尝试用淀粉作画。

3

一、说教材《纲要》中指出: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强调科学教育首先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及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了让化学实验活动成为幼儿科学领域的一项实践活动,尝试让化学小实验走进幼儿,将化学小实验变为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探索活动,不仅使幼儿自始自终保持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让幼儿感受到化学小实验的奇妙,特设计此活动。大班科学课《含淀粉的食物》就适合在本精神指导下进行指导幼儿探索实验。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各类食物有着较多的色香味等方面的体验,也不断接受着不偏食、合理营养等科学知识教育。但对食物中到底含有哪些营养成份(比如淀粉),我们怎样去区别不同事物含有不同的营养成份呢?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以下活动目标:

1.观察化学小魔术,激发探索兴趣和积极尝试的欲望。2.了解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的现象,初步了解生活中哪些常见的食物含有淀粉。3.在科学游戏中尝试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科学现象,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为了让幼儿更直观更便捷参与活动,考虑到农村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在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课前实验操作,以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顺利。准备的材料有:1.土豆、馒头、米饭、红薯、藕等含淀粉的物质若干,萝卜、苹果、梨子、黄瓜等不含有淀粉的物质若干。2.小喷壶、碘酒、清水、透明的杯子、盘子若干、滴管若干。

3、教师用米汤画好的示范画一张、白纸若干。

二、说教法本节课我采用了小魔术激趣法,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接着运用小组学习法组织幼儿参与讨论猜测,并用演示法和操作法让幼儿参与进一步的学习。

三、说学法本节课幼儿将用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操作法参与学习。

四、说活动过程

(一)魔术表演,了解淀粉的作用

1、教师出示白纸,用小喷壶喷洒液体,纸上显示出图案,幼儿猜测。

2、认识淀粉。出示几种常见的淀粉。

3、教师简单介绍淀粉的作用。

(二)幼儿猜测

1、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一一指认记录纸中的食物。

2、请幼儿猜一猜,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3、引导幼儿将自己的猜测在记录纸中进行记录。

4、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猜测。

(三)实验验证

1、出示碘酒,教师以神秘的语气告诉幼儿这就是我们用来验证这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魔水\"。

2、引寻幼儿观察\"魔水\"的颜色。(茶褐色)。认识碘是一种白色的晶体。

3、介绍\"魔水\"遇到淀粉时会变成深蓝色。教师演示。

4、幼儿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5、教师分组指导、巡视。

(四)交流讨论

1、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

2、根据幼儿的介绍,教师一一验证。

(五)游戏延伸

1、幼儿回家猜测并验证家里的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2、尝试用淀粉作画。

推荐第2篇:幼儿科学教案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图形宝宝来排队 课题生成:思维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幼儿学箅思维,认为数概念是幼儿在事物问建立两种关系的综合,一种是类包含关系,一种是顺序关系,即幼儿思维中有非常原始的关于分类和排序的结构。分类同排序一样是幼儿学数学前的准备阶段。我在数学角准备红片片和绿片片,请小盟友帮片片排好队。有的幼儿已会按一规律排序,大部分幼儿还不知道按一定规律排序,为发挥排序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设计了此活动。

活动目标:

1、第一层次:能独立地找出图形规律进行排序。第二层次:在成人的帮且力下,找出图形排序规律进行排序。

2、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活动准备:

排序图,在活动前贴在数学角上,幼儿人手一套排序的图形娃娃操作材料,图形妈妈图片一张,每人一串“项链”。

活动过程:

1、出示排序图,引起幼儿活动兴趣,找出图形排序规律。

(1)出示一位图形妈妈说:“我是图形妈妈,我有许多图形娃娃,今天妈妈要带宝宝去游乐场玩。宝宝们,你们快排卧们已经会按从大到小,从小到大给图形宝宝排队,看圆宝宝宝是怎么排队的呢?”

小结:圆宝宝与三角宝宝是间隔着排队的。

(2)“看,三角宝宝和方宝宝也排好了队走来了。”

提问:“三角宝宝和方宝宝是怎么排队的呢?”引导幼,出规律。

小结:三角宝宝与方宝宝也是间隔着排的。

(3)“图形妈妈正准备带图形宝宝离开家就听到了图j叫声,原来还有图形宝宝也排好了队”“看,这些可爱的图j是怎么排队的呢?”引导幼儿观察找出图形排列规律。

小结:圆宝宝、三角宝宝、方宝宝它们三个间隔着排酣

2、幼儿操作“图形宝宝来排队”,图形妈妈带着图形!游乐场。有的图形宝宝坐上了碰碰车,有的图形宝宝爬一梯,还有的荡起摇船……玩的真开心!图形妈妈说:“时问我们该排队回家了,可只有排头的几个图形宝宝排好了卧妈可真着急呀。”“小朋友,我们图形宝宝排的队好不好?”

“x宝宝排在这儿!”

第一组按两种形状排序o△o△……

第二组按两种形状排序△口△口……

第三组按三种形状排序o△口o△口……

小结:小朋友帮图形娃娃排好了队,图形妈妈真高兴!许多的项链给小朋友呢1

3、游戏“看谁站得对又快”。

请小朋友看清你的项链珠子,是怎么排列的,就站在.子排列相同的圆圈上,看谁站得对又快。

活动延伸:

数学角中,提供木珠,各种塑料雪花片,图形片,可供{色、形状、大小排序。家长在家也可让孩子将鞋子、衣服、毛巾等按大小、颜色排序。 效果分析:

分类和排序一样,也是幼儿学数前的一种智力准备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幼儿学习数数,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次活动按两种形状排序,幼儿在数学角已见过,有了一定的经验准备,排列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让一部分能力强的幼儿按三种形状问隔排序,这样能让每个幼儿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这也符合发展性原则。小班幼儿的注意力易转移,动作的目的性不强,本次活动采用游戏的口吻,让幼儿帮图形妈妈把图形娃娃排好队,增强了幼儿操作的目的性,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更浓,效果更好。

专家点评:

根据事物的某些特征排序,是幼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逻辑能力,在排序活动中,幼儿要针对一系列物体某方面的特征,如长度、大小、重量等或物体之间的特定逻辑关系对物体的顺序进行调整。排序能力从小班就可以培养,但应当注意通过游戏的方式,并让孩子在手脑并用的操作过程中掌握排序的方法。该课题的设计符合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在轻松的、“玩”的过程中练习了排序。

反思与讨论:本课题的设计者是怎样指导小班的孩子发现排序的规律的?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比较大、中、小 课题生成:

饼干是幼儿常见、喜吃的一种食品,它不仅种类繁多、艳,而且形状各异,味道丰富。遵循“生活即课堂”的宗旨,熟悉的饼干着手,尝试将数学教育的新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其目的是在生活活动中做个尝试,并在充分尊重幼儿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通动手操作,让幼儿掌握大中小的区别,在探索活动中,让幼儿感知形状是可以通过外力改变的。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掌握大、中、小的区别。

2、在探索活动中,让幼儿初步感知形状是可以通过外的。

活动准备:

1、圆形饼干(大、中、小)每位幼儿三块放人盘中。

2、投影仪、电视机。

3、课前请幼儿洗手并消毒桌面。

活动过程: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掌握大、中、小的区别。

(1)观察饼干,感知形状与大小,发散幼儿思维。

教师,“盘子里的饼干你们喜欢吗?它们都是什么形状 “生活中,你还发现什么东西是圆形状的?”

(2)品尝饼干,比较大、中、小。

教师:“三块饼干比较一下,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图案、花纹、厚薄等。) “请你挑一块你最喜欢的饼干尝一尝,然后说说你吃的饼干?”(从大、中、小来分。) “你吃的叫什么饼干,你是怎样知道中饼干的?”(让幼中饼干是相对大、小饼干而言的。) 小结:“中饼干比大饼干小些,比小饼干大些,安排们叫它中饼干。”

2、在探索中,让幼儿初步感知形状是可以通过外力改! 教师:“刚才有位小朋友咬了一口饼干,你们看,饼干被口洧什么变化?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饼干被咬,掰了以后,像什么呢?”……发挥幼儿想像探索大或中饼干的变化。(像船、山峰、扇子……)

教师:“饼干被小朋友咬了以后,发生了许多变化,改变的形状。”

3、请幼儿继续吃饼干,想像、交流。(先吃完饼干的水、漱水。)

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比较大、中、小”是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生活中常见物“饼干”进行粗浅的数学活动。活动来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幼儿在活动中感到亲切、自然。活动过程难易结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恰当的设问激发了幼儿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多通道感知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便于幼儿掌握学习。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使幼儿真正做到了“生活即教育”,让小班幼儿在没有学习压力和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学到了粗浅的科学道理,从而掌握了有关数学的奥秘。

专家点评: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或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他们自己的活动(外显的物体操作和内隐的智力活动),逐步建立分化和理解认知结构。”对幼儿来说,探索的过程要比探索的结果更为重要。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的有关数学的探索活动容易引起幼儿兴趣,也更容易掌握要学的内容。

因此,隐含在生活和游戏中的数学值得好好开发和利用。

反思与讨论:谈谈你对“生活化的数学”的认识,检验一下生活化的数学对幼儿是否有作用。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复习1-7的数字排序 活动目标

1、复习1-7的数字排序。

2、正确感知7以内物体的数量。

活动准备

1、数量1-7的实物;

2、分别写有1-7的动物头饰7种;

3、1-7的数字卡每人一套;

4、地上画有各种写上数字的图形。

活动过程

一、复习数数1-7和1-7的排序。

1、教师:今天圣诞老人带来了七位客人,我们请他出来。

2、7位幼儿带着动物头饰出场,其他幼儿数出场的顺序,按头饰上的数字说出1-7的排序,复习认识1-7。

3、“圣诞老人”带来了一袋的礼物,“圣诞老人”拿出一种礼物,幼儿说出有多少。请个别幼儿点数看。

二、运用多种感官7感知以内的数量。

1、教师敲铃几下,幼儿说出相应的数字,并伸出相应的手指。

2、教师举起一个数卡,幼儿轻轻拍手几下。

3、游戏:站图形音乐响起,幼儿按图形里数字的数量多少站进图形里。音乐停止,幼儿一起说出三角形里的是数字几,有几个人;正方形里

的是数字几,有几人„„。

三、幼儿操作,复习点数1-7的物体。

请幼儿数一数,每行数量是多少,再按数字涂色。

推荐第3篇:幼儿科学教案

教 案

所在班级:2010级本科三班 执教人:贾安东 活动名称:有趣的旋转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可以旋转的物体,获取物体可以旋转的相关经验。

2、了解有关旋转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有序探索、自由发现、动手制作,培养幼儿探索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收集各种可以旋转的物体和玩具,初步感受物体的旋转。

2、材料准备:风车、电风扇、音乐盒、陀螺、地球仪、时钟、呼啦圈、手绢花等;剪刀、彩色硬卡纸、牙签、胶带等每组一份;动画片《战斗陀螺》片段,有关旋转在生活中应用的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播放动画片《战斗陀螺》(节选陀螺比赛的部分,5分钟左右)。

指导语:小朋友,动画片中的陀螺战士比赛是不是很精彩啊?你们想不想也来玩一玩呢?(分发给每个孩子一个陀螺,让孩子们在组内

1 自己比赛)。

师:小朋友,陀螺在做什么运动呢?你们是怎样让陀螺转起来的呢?

幼:陀螺在转圈;用手这么(手上做动作)一用力就转起来了。 教师小结:这样的运动叫做旋转。

二、展开

(一)、了解物体旋转的原因,认识物体旋转的各种条件

1、哪些东西可以旋转

启发幼儿认识教师投放的物品,了解它们的名称,知道物体哪个部分可以旋转。

师:老师这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东西,请你们看一看,说一说哪些可以旋转。

幼:好。

2、这些物体为什么可以旋转

(1)、依次展示出旋转的风扇、音乐盒、时钟、旋转的手绢花、地球仪、小风车等。

师:小朋友,你们刚刚挑出这些东西说这些东西是可以旋转的,那么,可不可以告诉老师是什么让他们转起来的呢?

(2)、幼儿进行探索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孩子找出这些物品可以旋转的条件。

师:小朋友你们看现在这个风扇没有旋转,谁告诉我怎么可以让他旋转起来呢?

2 幼:插上电就行。

师:那就是说让风扇旋转起来的是电,对不对啊?

幼:对。

师:那小朋友们再看看这个风车怎么也不转呢?那位小朋友可以让他转起来呢?

幼:使劲对着他吹就能转起来。(上前去演示)

师:你真棒,让风车转起来了。那现在大家是不是知道让风车转起来的是什么啊?

幼:是风。(孩子可能说是气,老师要加以纠正)

(3)、展示PPT,通过直升机、水车、汽车轮胎、大型发电风车等图片,向幼儿讲解使物体旋转的各种条件,同时向幼儿介绍旋转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师:小朋友看看这些东西,说说他们是怎么转起来的,好不?好?水车是因为什么才可以转起来的呢?

幼:是因为水冲着他。

师:真棒,你们都说对了。这些旋转都是在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小朋友说说如果没有了旋转,我们的生活那会怎么样啊?

幼:汽车不能走了;飞机不能飞了,手表不能转了……

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对,那我们现在知道了旋转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很重要啊?

幼:对。

3 教师小结:通过探索,初步了解使物体旋转的各种条件,电力、风力、人力、水力等。

(二)、制作简易陀螺玩具

1、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几个自己制作的陀螺,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各种颜色的陀螺)

教师出示玩具,示范玩法,引发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的兴趣。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动手给自己做一个漂亮的陀螺吧!

2、指导幼儿动手制作

师:我们先要剪一个不大不小的圆形硬纸,像老师这个这么大就行,然后用牙签穿过圆纸的中心,小朋友注意,一定要在中间,最后我们在圆纸下面的牙签上缠上胶带,防止圆纸掉下来,这样我们的陀螺就制作好了。

3、展示自己的陀螺,比赛看看谁做的好

师:现在小朋友的陀螺都做好了,老师看看大家做的都很漂亮,那么我们来比赛转陀螺看谁的陀螺转的时间最久好不好?(小组内比赛)

三、结束

师:小朋友,看看老师拿的是什么?(呼啦圈)今天我们一起去转呼啦圈,看看谁能让呼啦圈旋转的最久,好不好?

活动在最后的游戏中自然结束。

推荐第4篇:中班幼儿科学教案

中班幼儿科学教案

中班幼儿科学教案:勇闯迷宫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是借助幼儿在走迷宫时,认识各种图形,也就是将孩子生活中对各种图形的凌乱认识,进行再次确认和归纳,特别是对椭圆形概念的提炼和认识,在游戏中找椭圆形,在走迷宫中发现椭圆形的特点,最后在延伸活动终保持孩子探索的兴趣。活动开始我用用拟人化的形式出示椭圆形和圆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闯迷宫中幼儿会再一次发现椭圆形的特征,以及能自己归纳椭圆形的特点,让孩子在走迷宫中有一种成功的体验,在活动中孩子知道助别人是一件快乐和高兴的事,是一次难得的品德教育。

活动目标

(一)认识椭圆形,能从多种图形中分辨椭圆形。

(二)能够仔细观察,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一)图形迷宫图一幅,两个铁丝圈,白纸剪成的圆形、椭圆形各一。

(二)在日常活动中,完成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6页《蚂蚁搬豆》的操作任务。

活动过程

(一)椭圆形与圆形(通过比较,让幼儿知道圆形与椭圆形的异同。)

1.出示两个圆形铁丝圈,把其中一个压扁,使其变形成椭圆形。

2.椭圆形与圆形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

3.比较相同点:教师出示白纸剪成的圆形与椭圆形,将其上下、左右对折,用彩色笔在折痕上画出中心点到边缘的线。中心点到边缘的距离一样的时圆形,距离不一样的是椭圆形。

(二)勇闯迷宫(通过走迷宫的方式,让幼儿知道能通过的图形都是椭圆形。)

1.你们走过迷宫吗?我这儿有张卡片,上面的图形是椭圆形,今天我们要和椭圆形一起闯迷宫。

2.与幼儿一起观察图形迷宫图,找到入口和出口。

3.教师手持椭圆形卡片,边示范边讲解游戏规则:从入口往前走,走到一个图形的面前,我们来看看椭圆形能不能通过。翻看图形卡片的背面,是红色的,表示布恩那个通过,要换条路走;翻看图形卡片的后面,是绿色的,表示可以通过。

4.为什么椭圆形走到有些图形卡片面前能通过,而走到另外一些图形卡片面前不恩给你通过?你们发现了什么?

5.启发幼儿发现:能通过的图形卡片都是椭圆形的。

(三)图形迷宫(在操作中,学习按顺序来走迷宫,并巩固了对基本图形的认识。)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7页《图形迷宫》。你能按圆形、椭圆形、正方形的行走路线走出迷宫吗?

2.请幼儿用手指走一走,再用彩色笔连一连,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3.在幼儿操作过程中,通过提问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材料上指认各种图形

中班幼儿科学教案:大家慢慢走

活动目标:

1.不受物体的大小、颜色和排列位置的影响,感知6以内物体的数量。

2.学习具体数量与数字符号的对应。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数学》第6页《大家慢慢走》。

2.自制1~6的点子卡、数字卡各一套。

活动过程:

一、我敲你拍

1.教师用正常速度敲铃若干次,幼儿拍手相应次数。

2.教师稍加快速度敲铃若干次,幼儿拍手相应次数。

二、小兔运蘑菇

1.观察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6页上的小兔拎着篮子走路的画面。

2.请幼儿用点数的方法验证,并共同选出数量为4的点子卡和数字卡。

3.篮子里的蘑菇装得满满的,小兔要怎么走路,蘑菇才不会掉出来?

三、小鸡过小溪

1.观察小鸡过河的画面,数数图上有几只小鸡,并说出总数。

2.集体交流,共同选出数量为5的点子卡和数字卡。

3.你知道鸡妈妈和小鸡为什么要慢慢走吗?

四、大蚂蚁搬豆

1.观察小蚂蚁搬豆的画面,数数图上有几只小蚂蚁,并说出总数。

2.小蚂蚁在干什么?它们为什么要慢慢走?

五、大家慢慢走

1.完成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6页《大家慢慢走》,引导幼儿根据每种小动物的数量,与相应的数字连线。

2.请完成的幼儿结合活动材料的画面,说说什么小动物数量多,什么最少。

中班幼儿科学教案:吹泡泡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让孩子正确使用吹泡泡的方式。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收集的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一次性杯子若干。

2、视频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出示课件。(出示“吹泡泡”工具,并提问)

师:昨天,老师出去玩的时候发现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就把他照下来了,小朋友想看看吗?

师: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呢?

师:他们吹出的泡泡都是怎么样的呢?你们想不想吹泡泡?

二、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

让幼儿利用教师准备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圆形工具)边玩边探索。

师: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的这个是什么呢?(出示吸管)

师:那吸管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喝水、吹泡泡……)

师: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些吸管有什么不一样?

师:那现在我们就用这些不同形状的吸管来吹泡泡看,会发现一些什么秘密?

(教师启发、引导、扶持幼儿,将幼儿的探索推向深入,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

三、带领幼儿讨论

师:刚才吹泡泡好玩吗?

师:那玩的时候发现什么秘密了没有?

小结:泡泡是圆形的,对着太阳是五颜六色的、有大有小、掉在地上有时是半圆的、吹泡泡的工具是圆形的等等)

师: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

小结:吹泡泡的工具是圆形的,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但是,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得泡泡也是圆形的。

师:咦,刚才我们吹出的泡泡怎么现在都不见了?

小结:原来泡泡容易破呀! 小结:今天玩得开心吗?吹泡泡的时候我们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回去的时候记得告诉我们其他小朋友哦。

四、结束。

还想玩吗?看看我们还能不能发现其他的秘密。

推荐第5篇:幼儿太空 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遨游太空之我的航天梦

(一)

姓名:邵瑶(290)

一、设计意图: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科学的进步、信息的发达,幼儿的信息需求量越来越大,兴趣面越来越广,他们的探索欲望日益增强,幼儿对宇宙中的事情充满了好奇。

二、活动目标: 1.知道地球和月球的不同

2.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说出月球、太空飞船、人造卫星、太空站的特点 3.对太空产生求知兴趣

三、活动准备 1.天舟一号飞船模型 2.太空背景图

3.地球、月球、宇航员、神州飞船、太空站图片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出示做好的飞船模型

出示制作好的太空飞船: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有什么用途?老师这里有一个飞船的模型,这前天我们祖国刚发射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我们来看看它有什么特点?像什么?你们想不想去太空啊?

(二)、乘坐太空飞船起飞前 引导幼儿讨论去太空前的准备

(三)、飞离地球,来到太空

1.出示地球图片,请描述地球的形状、颜色、特点 请幼儿想象描述,教师在出示地球的图片。 2.登陆月球,描述月球特点,模拟跳过陨石坑的动作 教师出示月球的图片,请幼儿描述月球的特点。 介绍阿波罗登月,人类第一个脚印。

教师请小朋友先模拟解开安全带动作,然后起立,教师出示陨石坑图片。教师带领幼儿跳跃(向前跳两下,向左跳两下,向右跳两下,最后跳回自己的位置坐下) 3.飞船再次起飞,请幼儿拿出望远镜(用手模拟)观看窗外 1.教师先请幼儿自由想象

教师再出示飞船图片,请幼儿描述其特点 教师接着出示中国太空站图片 教师简单介绍太空站

(四)飞船返航

1.返回地球,请幼儿描述遨游太空的所见 2.教师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以《我的航天梦》为主题以绘画或手工的方式展示在美术活动区

推荐第6篇:幼儿科学教案3

幼儿园科学活动设计――走进夏天之有趣的水(中班)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了解溶解的现象,并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与水。

2、愿意积极的参加实验,对探索感兴趣。活动准备:

盐、味精、糖、面粉少许、小石头、黄沙、黄豆若干、杯子每人一个,筷子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1、观察水的颜色

“在杯子中舀上水,观察水,水有颜色吗?”

比较白纸与玻璃的颜色的区别,了解水是透明的,丰富词语:透明。

2、溶解

在味精、盐、糖、面粉中挑选一样放在你的杯子中,用筷子进行搅拌,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味精、盐、糖、粉还看得见吗?

教师实验:将黄豆、黄沙、小石头分别放入水中,看看他们有没有不见了? 得出结论:有些东西能溶解在水里,有些东西则不能溶解在水里。 丰富词语:溶解、搅拌。

3、观察溶解后的颜色

“味精、盐、糖、粉溶解在水中后,水变成了什么颜色?”

请幼儿介绍溶解后水的颜色,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味精、盐、糖放入水中溶解后水仍旧是透明的。粉放入水中溶解后 变成了白色的。 活动反馈:

在一开始的观察水的颜色时,有许多幼儿就把水的颜色说成是白色,我们就比较了白纸与玻璃的区别,白纸手放在后面是看不见的,但玻璃手放在后面是看得见的,这叫透明,经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快就理解了透明与白色的区别。在将黄沙放入水中后,水出现了颜色,幼儿就认为黄沙溶解与水,但在出示了小石头后,幼儿就更容易理解,溶解在水中的是上面的泥,而不是物质本身。幼儿在活动中通过实验,理解了溶解。学会了“溶解”“搅拌”词语。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夏天玩水

活动目标

1.通过玩水,激发幼儿对科技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易拉罐(靠近其底部的壁上用钉子钻2-5个大小一样的孔,小孔间距为0.5公分)、空眼药水瓶、底部用蜡笔涂染的小纸盒(底部应涂满、涂均匀)、大小一样的玻璃板(玻璃板周围用胶面贴好)、迷迷转(把乒乓球剪成半圆形或月牙形,可装饰上可爱的小人或图案)、镜子。(不要太小)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1、似谜语引出主题——水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们猜猜看,这个谜语说的是谁:——小溪里散步、池塘里睡觉、江河里奔跑、大海里舞蹈?”(水)

2、结合从前学习的经验,说说水是什么样的。

“你们喜欢水吗?喜欢和水做好朋友一起玩吗?以前我们玩过水,水是什么样的呢?”(幼儿自由回答:透明的、没有颜色、没有味道、会流动的)“今天,咱们再来玩一玩、看一看水还有什么秘密。”

进行部分:

1、会握手(抱在一起)的水。

把幼儿带到大水盆旁让幼儿自由玩水,老师可跟踪指导和幼儿一起玩。(甩手后擦手回座位坐好) 第一次小结:刚才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幼儿回答:„„老师:“真好玩,水会像握手一样粘在一起、抱在一起、水抱在一起后还能不能分开呢?怎样让他们分开呢?在水流的什么部位一握,水更容易粘在一起呢?请你们再去玩一玩水,等一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老师和幼儿一起玩,重点指导幼儿发现水怎样粘在一起又分开,怎样捏水水易粘在一起,甩手回座位坐好。)

第二次小结:你是怎么玩的?水粘在一起后还能分开吗?在什么部位捏水水容易粘在一起呢? 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发现,通过第二次玩,能发现上述问题。师:水怎么会粘在一起呢?还是请小水滴告诉我们吧!

2、调皮的小水滴。

(1)请幼儿在小油盒上用装满水的眼药瓶轻轻挤出一滴小水滴,先看看小水滴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幼儿自由说),再把油盒轻轻地晃动看小水滴会怎样(会滚动、会跑),再多在油盒里滴小水滴,看这么多小水滴在一起会怎样(变成大水滴、流动起来),如果我们滴上好多好多的小水滴,它们会怎样? (会变成水流动起来)

(2)再让幼儿在小镜子上滴一滴小水滴,看看小镜子上的小水滴是什么样的(散开的、一片片的),多滴上一些小水滴看看它们会怎样(也会抱在一起)。小结:小水滴真调皮,跑到小油盒里时它是(幼儿接着说:像小球一样、像小豆子一样圆圆的),跑到镜子上时,它又是(幼儿接说:散开的,一片片的)但是它们都能(幼儿接着说:抱在一起吸在一起)。抱在一起的水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

3、不容易分开的镜子。

师:“现在请你们再去玩一玩水看看这次你又能发现什么”。老师和幼儿一起玩水里的镜子,试着把合在一起的镜子掰开,感觉镜子此刻不容易被掰开(请幼儿甩手回来)。

小结:你是怎么玩的,(把镜子掰着玩),为什么镜子不容易掰开呢?(因为镜子中间有水)是水把两面镜子粘在一起了,水的力量可真大呀。

4、迷迷转。

师“今天教师还给你们带来了好玩的迷迷转(拿出迷迷转),你们看它们多漂亮呀,它们最喜欢在镜子上转圈跳舞了,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呢。”(幼儿自由探索迷迷转的玩法)第一次小络你们是怎样玩的(把迷迷转放在镜子上玩的),我也像小朋友那样把迷迷转放在镜子上,可它为什么老掉下来呢?(因为没有水粘它,要滴上水)小朋友真聪明,迷迷转不光和镜子是好朋友,还喜欢和小水滴做好朋友,有了小水滴,迷迷转就像穿了滑冰鞋一样跳舞转圈了。(请幼儿自由玩一玩,帮助那些还没发现上述方法的幼儿正确玩迷迷转)。第二次小结:刚才我发现一个小朋友的迷迷转转不起来,他也请小水滴在帮忙了,可为什么迷迷转还是不转呢?(没动镜子,要把镜子晃一晃)

小朋友真聪明,有了小水滴还要把镜子上下体面斜一下,这样迷迷转才会起来。(幼儿再自由玩一下,还可以尝试两个,三个迷迷转同在一个镜子上转提高操作技巧)

结束部分:

师:今天我们和水在一起玩了这么多好玩的游戏,你们是不是更喜欢水了呢?以后我们要更加节约用水,爱惜水、不浪费,让水成为更多人的好朋友,好吗?现在你们可以自由去玩水,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吧!(幼儿自由选择器材,自由玩着结束)

注意事项:

1、本活动属感知类活动,不属理解类,因此对活动中发生的现象不强求幼儿必须理解其中的道理,只要感知到即可,但每玩过一种活动可考虑让幼儿说说为什么,说不出或说错了没关系。

2、在进行“会握手的手”这一活动时,可在水龙头下进行,这样水压稳定,实验容易成功。

推荐第7篇:幼儿小班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脚

小班幼儿刚如园不到一个月,依赖性较强,在每天入园和离园中都发现他们基本是父母抱来抱去的。我们在要求家长放手让幼儿自己走的过程中,遇到了孩子的哭闹和家长的不舍。如何解决这一老大难的问题,我们决定从孩子入手,开展关于脚的有趣游戏,让孩子通过小脚丫的各种游戏,对其产生兴趣。进而了解小脚丫的用处,解决家长的难题。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自己小脚的特征和特点,了解自己的小脚丫及其简单的功能,产生初步的探索兴趣。

2、体验穿大鞋的乐趣,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3、初步培养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并能产生愉悦的情绪。

活动准备

成人的鞋子(每人一双)、磁带《大鞋和小鞋》、布置一块地毯。

活动过程

1、自由坐在地毯上,做脚的游戏。

师:今天我们来和小脚丫来做游戏。

小脚丫在哪里?有几只?

(师生一起脱袜子)

2、你的脚上有什么?动一动。(点数脚趾)

摸脚背、脚底、脚跟,知道它们的名称及所在部位。

3、过身体动作引导幼儿了解脚的作用。

师:我们的小脚可以干什么?

游戏:小脚丫

小脚丫,真能干

走一走,走一走

转个圈圈跑回来

(把“走一走”改为跳、踢等动作进行游戏)

4、游戏:穿大鞋

(1)师:哎呀,脚踩在地板上感觉好冷啊!天冷了,我们怎么来保护小脚啊?

大人有大人的鞋子,小孩有小孩的鞋子,要是我们穿上大人的鞋子,那有多有趣啊!

(2)寻找自己带来的妈妈爸爸的鞋子

穿上大鞋后自由活动,走一走,跳一跳,踢一踢,感受穿大鞋的乐趣。

5、穿回小鞋,整理大鞋

师:妈妈爸爸的鞋子真大啊,我们小孩穿着太不方便啦,我们还是穿回自己的小鞋去到外面去玩吧!

(把妈妈的鞋摆放成整齐的一排)

评析:小班阶段幼儿知识经验不够丰富,但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兴趣,本次活动选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脚是每个孩子都有的,却很少有机会仔细观察它,在游戏中萌发幼儿对身体的初步探索兴趣,我认为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根据小班幼儿“认识很大程度依赖于行动”的特点,在活动形式的安排中,着重幼儿的直接体验,通过看、说、摸、跳、玩等形式,让幼儿充分感知、认识脚的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活动中加入了“穿大鞋”这个游戏,孩子们穿上爸爸妈妈的鞋后,心情会很激动,通过走一走,跳一跳等活动,感知到了妈妈的鞋子大,自己的鞋子小,又结合了大小的认知概念。这一设计符合小班孩子爱穿大鞋的特点,真正体现了玩学交融,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从而使孩子得到了发展。

反思:实战下来,我觉得孩子虽然比较开心,可是和我预设想象的还有距离,孩子由于老师的考虑不周,没有形成较好的规则意识,通过反思和其他老师的指导,我发现了需补缺的地方,作为教师,我应该更仔细的考虑问题,要做到做一百个准备!

推荐第8篇:幼儿大班科学教案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磁铁的秘密》

教科院学前教育

活动目标:

1、能在实践中大胆操作探索,了解和发现磁铁同性相斥的现象。

2、能合理想象,创编故事,大胆讲述。

3、通过活动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磁铁若干、动物卡片若干、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教师边讲故事边操作磁铁动物玩具,引起幼儿对活动的探究兴趣。

1、引导: 今天大二班来了两位小客人,它们是小兔子和大老虎,看它们俩发生了什么事呢?教师操作表演动物玩具老虎追兔子,幼儿认真观察发生了什么事情。

2、提问:师:小兔子被老虎追上了吗?

幼:没有追上。

师:老虎为什么追不上小兔子呢?

幼A:因为小兔子跑的快。

幼B:老虎没用呀!

师:这里可藏着一个小秘密呢?有谁发现了吗?

幼A:我发现小兔子自己会跑的。

幼B:老虎追小兔子逃,老虎不跑小兔也不跑了。

幼C:老虎和小兔下有东西。

师:好,现在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看一看小兔和老虎到底是用什么做

的?

这里教师首先设置悬念,让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两个玩具身上,然后通过教师诱导式的提问,使幼儿对活动中的磁铁玩具产生了极大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磁铁玩具小兔和老虎的结构。

三、

1、向幼儿展示玩具的结构,请一位幼儿在讲台上拆开玩具

2、提问:师:你发现了什么?

幼A:有磁铁。

师:这个玩具是怎么做成的呢?

幼A:把一张动物卡片,贴上双面胶粘在磁铁上。

师:到底用什么方法最好,让我们来自己动手试一试,做一做吧!

展示玩具,让幼儿亲眼看到了玩具的结构,探索到了制作的方法,这是幼儿的一次自主活动。他们对老师的玩具十分好奇,很想马上知道是怎么做的,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探求知识的欲望十分强烈。

四、幼儿大胆操作探索制作磁铁玩具。

1、师: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制作需要的材料,小朋友可以自己动手做两个玩具,做好后可以玩一玩两个动物你追我逃的游戏。

2、动手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和适当指导幼儿制作,鼓励幼儿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

3、师:动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才能用一只手操作,让两个动物一个追一个逃这个环节为了满足了幼儿好动的欲望,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玩具,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幼儿由于对磁铁的相斥特性不了解,好多人出现了困难。但是,只有当困难来临时,才能鼓励他们大胆提出疑惑,让幼儿继续深入探索磁铁的秘密。

四、针对幼儿存在的困难,重点帮助解决幼儿操作中的难点。

1、师:有谁在操作中碰到了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帮助解决!

2、师:那么是什么原因会导致两个小动物吸起来或一直碰不上头这两种不同情况发生呢?因为磁铁有它的一个秘密,是什么秘密,谁知道吗?

3、教师在讲台上向幼儿展示两块磁铁“同性相吸”“异性相斥”的效果。

五、幼儿大胆想象,创编故事

开展讲故事比赛。鼓励幼儿勇敢地上来表演操作磁铁玩具讲故事

六、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在活动区继续边玩边大胆想象,创编故事。

2、在活动区投放一定数量的磁铁供幼儿继续探索磁铁的其他特性,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探究的兴趣。

推荐第9篇:幼儿小门铃科学教案

一、活动名称:科学《小门铃》

二、活动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认识蜂鸣器、按钮开关;进一步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知道金属物体能导电;初步认识简单的串联电路;

2、动作技能:

串联电路连接、自己动手使蜂鸣器发声与制作门铃及美化作品; 拧、穿等动作;

3、情感态度:

培养幼儿倾听、分享、表达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活动准备:

制作小门铃的材料包、双面胶、油画棒。

四、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

冬天到了,空气变的特别干燥,很容易发生火灾。为了防止火灾发生,森林消防队决定组织人们举行一场安全用电的火灾演习。但演习火灾逃生结束之后,安安发现老奶奶不见了。安安和咕咕龙来到奶奶家,原来是奶奶家的门铃坏了,奶奶没有听到敲门警报,这会儿还在家睡觉呢。

安安觉得这样太危险了:“万一真发生火灾奶奶怎么办!咕咕龙,咱们赶紧去检查一下电路吧。”安安和咕咕龙再次来到电子王国,看见电子们都在忙碌的工作,没有一个偷懒的。安安迷惑地说:“那是谁在偷懒呢?”咕咕龙说:“咱们去看看蜂鸣器吧!”找到蜂鸣器后,他们发现蜂鸣器变“哑巴”了,检修后发现,原来是蜂鸣器的正负极接反了。“谁这么糊涂啊?”安安和咕咕龙重新接好蜂鸣器的正负极后,蜂鸣器又可以“说话”了。

老奶奶的门铃终于修好了。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听不到敲门声了!”

安安咕咕龙看到奶奶开心的样子,自己也十分开心。 2.基本部分

⑴ 认识与观察各材料:白房子、蜂鸣器、按钮开关、电池盒、电池; ⑵ 自己尝试让蜂鸣器发声;

小提示:认识蜂鸣器的正负极——红线是正极,黑线是负极,正负极可不能接反。

⑶ 按要求折好粘好白房子,并在需要贴双面胶的地方贴好双面胶; ⑷ 安装按钮开关;

小提示:当手指按压按钮开关时,线路闭合,电流通过,蜂鸣器就会响,反之蜂鸣器不会响。

⑸ 将电池盒的红线和蜂鸣器的红线(均为红线或均为黑线)分别拧于开关的两端(难点:老师需耐心,教幼儿拧导线的方法) ⑹ 粘好白房子;

⑺ 将电池盒和蜂鸣器用双面胶粘于盒内(固定之意,避免电池盒的重量扯断铜丝); ⑻ 安装电池、实验作品;

⑼ 盖上房顶,快来装饰你的“家”吧! 安全提示:小心铜丝扎手。

五、活动结束部分:

穿插知识:

1、离开家时,一定记得关闭电源,否则可能会引起火灾哦!

2、最早发现电的人是富兰克林。

3、电流的意思是电子在电线里流动。

4、电有用,但也很危险,用电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5、我们使用的电都是从发电厂运输到各家各户的,电表可以记录使用了多少电。

6、复习各试验物品名称。

7、请小朋友自己收拾工具箱并清理垃圾。

推荐第10篇:幼儿大班科学教案 (5000字)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精选汇编)10篇

设计意图:

玩具是孩子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现如今,孩子手中会动、会唱、会亮的玩具应有尽有,大班的孩子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摆弄、重复操作,他们常常会冒出许多富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它为什么会动。它的肚子里有什么,怎么弄它才会跑得更快……甚至会产生拆开看看的欲望。顺应孩子的兴趣,为了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大胆思考,我们创设条件,让孩子在玩一玩、分一分、拆一拆的过程中。熟悉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激发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

活动目标:

1.熟悉常见玩具的多种启动方式,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了解一些常见的民间惯性玩具。

2.乐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惯性、电动、回力、发条、拉线等多种玩具。

2.画有电池、发条、回力、拖拉线等各种标志的篓子。

3.1.

你说一说:玩的是

玩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一段,包括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 活动过程: 初步分享玩具,感知不同启动方式并分类 幼儿自由玩玩具,感知不同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 师:小朋友们带了很多有趣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等一会儿请幼儿园大班科学:有趣的惯性玩具

什么玩具,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的。

(评析: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是大班孩子乐于接受的。教师有意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自由玩玩具的同时,了解玩具的启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集体交流操作情况,教师随机出示相应标记。

师: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它为什么会动?你还发现了什么?

(评析:教师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同时,随机出示的标记卡无形中将幼儿自主操作获得的信息进行了梳理、概括和分类。)

3.引导幼儿按启动方式的不同将玩具分放至不同标志的篓子内,并请幼儿相互检验操作的正确与否。

(评析:这一环节的操作对大班幼儿来说没有太大难度,是他们能直观感受到的较为熟悉的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后退,让幼儿承担检验的任务,给予幼儿更大的自主思考、判断的空间。)

探究惯性玩具的奥秘

1.出示惯性玩具汽车,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师:这个玩具汽车,既没有用电池,也不用上发条,更没有拖拉的线,轻轻一推,它就能开出很远,它是靠什么启动的呢?你玩过这样的玩具汽车吗?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突然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幼儿再次探究的欲望。)

2.个别操作,集体观察,大胆猜想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

师:请你们猜一猜,为什么它能一推就开出很远?秘密在哪儿呢?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动手操作验证猜想的兴趣。)

3.教师介绍分组拆卸的工具及要求。

师:玩具汽车到底是靠什么开得这么远呢,光猜也不行,我们动手拆开看看吧!老师准备了螺丝刀、小盘子,知道怎么用吗?

(评析:分组拆卸玩具汽车是幼儿很乐意参与的任务,但两人分工合作、螺丝逆时针拆卸、有序放置螺丝钉等,都是需要帮助幼儿明确的操作要点。)

4.幼儿分组合作拆卸,观察惯性玩具汽车上独特的惯性轮装置。

(评析:从猜想到验证,这一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高潮。惯性玩具汽车后轮轴上带动着的惯性齿轮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教师不妨多留些时间,让幼儿充分观察和尝试。)

5.集体交流发现,教师进行小结。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和玩具汽车的什么部位连在一起?猜猜它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小结:这就是惯性玩具汽车上才有的惯性轮装置。它的作用就是把惯性力量放大,惯性轮越重,小汽车开出的距离就越远,明白了吗?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幼儿有充分的直观经验想表述出来。教师在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发现的同时,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概念,帮助幼儿将所见所思整理成有效的经验。) 观看视频,拓展经验,了解更多有趣的民间惯性玩具

师:现在的小朋友玩的玩具很多很多,电动的、遥控的,还有声音控制的呢。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老师小的时候,玩的玩具很多都是不用电池、不用机械的惯性玩具,它们不但好玩,还能锻炼身体呢!你们想知道这些玩具是怎么玩的吗?

播放玩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让幼儿欣赏。

(评析:民间惯性玩具丰富多彩,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上一环节所获新经验的延伸,又帮助幼儿拓展了经验,激发了幼儿对惯性玩具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将拆卸后的惯性玩具汽车重新组装起来,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进一步创设条件,让幼儿尝试拆卸发条玩具,观察其中弹簧圈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幼儿大胆猜想、专心操作、细致观察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谈话让幼儿了解有关电池的一些小知识,认识电池的特征、正负极及作用,了解正确使用电池、检验电池的方法。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电池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电动玩具若干,创设情境电池专卖柜。

2根。

3

1

2 3

、实验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电池一节(新、旧),灯珠一个,电线

一、电池模型图,说明图(安装图)各一张。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讨论认识电池、利用玩具吸引幼儿,并且拨动开关,提出问题:玩具为什么不动?、证实幼儿的猜测,引出活动的主题--电池。、幼儿观察电池。

4、结合图片巩固幼儿的发现,小结电池的基本特征,并认识正负极。

二、掌握电池的使用方法

1、装入电池,玩具不动,找原因。(幼儿讨论后回答)

2、罗列幼儿的三种可能性,并一一加以验证。

①电池装反了。措施:结合说明图,让幼儿学习正确的安装方法,巩固正、负极知识,并请幼儿试装。

②玩具坏了。措施:用快用完的旧电池证明。

③电池没电了。措施:用新电池。

三、通过实验,检验电池

1、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电池里有没有电?

2、幼儿探索性实验,教师指导。

3、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利用小电珠发光来检验电池有没有电。

4、幼儿验证实验。

5、小结。

四、了解电池的作用和种类

1、利用电池专卖柜介绍普通的电池和几种特别的电池。

2、了解作用,让幼儿谈谈何处也要用电池,用到什么样的电池,并且从专卖店中找出它。

五、游戏:配电池

研究玩具需要几节什么样的电池,并从专卖店中配好、装好后,自由地使用电动玩具游戏。

设计意图:

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喜欢的东西,本次活动利用幼儿对水的兴趣,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充分发挥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幼儿可以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

1解性。

2 3.1.一玻璃杯清水

2.活动目标: .通过各种感官感知及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水的透明性、流动性及溶.乐于在操作活动中和同伴共同分享探索得到的结果。 有初步的环保概念,懂得水资源的重要性,学会保护水资源。 活动准备: 两个透明杯子(一杯内装一彩球,另一杯内有沙,沙内埋一玩具),每组一份奶粉、白糖、果汁、咖啡,用碗装好。(溶解实验使用)

3.每组一套操作材料:塑料小篮、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半玻璃杯清水、一条毛巾。(验证水的流动性实验使用)

4.水污染视频一份

活动过程:

一、游戏:看看是什么

1、教师出示两个透明杯子,一杯装水,一杯装沙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水宝宝

2、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杯水和一杯沙,我现在要将两个神奇的宝贝藏在它们里面,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老师藏了什么宝贝在里面

3、师:请小朋友说一说,水和沙里都有什么宝贝

4、师:为什么我们能很快的知道水里藏了什么宝贝,却不知道沙里有什么呢?(水是透明的,能一眼看到)

二、游戏:水宝宝搬家

1、出示一个装了水的塑料盆和碗

师:水宝宝想请小朋友们帮忙,把家搬到面前的小碗里,你们都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水宝宝呢?(幼儿自主回答)

2、师:老师给小朋友们也准备了几样好玩的工具,我们来认识一下(介绍提供的工具,分别为:小筐、漏网、塑料袋、有洞塑料袋、小杯子)。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来帮助水宝宝,大家动手之前请先卷起袖子,如果桌子上面有积水了,可以用边上的抹布来擦干净。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请个别幼儿上来讲述自己试验的过程

师:我们来请小朋友们分享一下自己帮水宝宝搬家的经历。(用的什么工具?发生了什么情况?)

三、游戏:会变化的神奇水

1、教师出示一杯清水

师:老师又把水宝宝请来了,这次,要和水宝宝一起变个魔术。

2、教师将奶粉放入杯中搅拌

师:谁来告诉我,水宝宝怎么了?(变浑浊了或者变成牛奶了等)为什么水宝宝变色了?(因为奶粉溶到水里了)

3、师: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神奇材料,我们一起和水宝宝来变魔术吧!

4、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5、幼儿坐在操作台边,教师进行提问

师:你们的水都发生变化了么?小朋友们可以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然后告诉我们大家,你的水宝宝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了。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尝一尝变了魔术之后的水宝宝。

四、爱护我们的水资源

1、师:我们今天和水宝宝做了这么多的游戏,大家都喜欢水宝宝么?

2、师:小朋友们还知道水宝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作用?

3、师:老师今天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看一看,视频中的水宝宝怎么了?

4、师:水宝宝怎么了?什么样的行为会让水宝宝生病?我们应该怎么爱护水宝宝?

5、教师总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约用水并且爱护好我们身边的水宝宝,不让脏东西污染了它们。接下来让我们回到教室,继续和水宝宝一起做更多有趣的游戏吧。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分类,让幼儿进一步掌握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并理解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概念。

2、发展幼儿的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及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音乐游戏磁带;

2、各种动物卡片、挂饰若干;

3、动物的家背景图4张。

三、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根据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并理解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概念。

四、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以幼儿喜爱的动画形象狮王辛巴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评:以幼儿喜欢的动画形象引题,易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题话语简短,目的性强,为幼儿进入后面的活动做了铺垫)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动物家族

2、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特征尝试分类。

①师:小朋友,如果你是辛巴你会怎样给动物分类幼儿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尝试分类。

②幼儿分组操作图片,尝试给动物分类。

③各组幼儿相互交流分类的理由,教师引导幼儿比较家禽、飞禽、家畜、野兽的异同。(评:需求和兴趣是使认知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引起了幼儿探索的兴趣;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分类,则给幼儿一个主动学习与发展的机会;让幼儿分组操作让幼儿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

3、观看多媒体课件,引导幼儿总结概括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并形成概念。(评:在幼儿自由探索的基础上,再次让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让幼儿对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不同特征有个清晰的认识,进行概念上的提升。)

4、幼儿操作动物图片,进行分类调整。(评:幼儿的认知特点是:听过就忘记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理解了,在幼儿形成了对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幼儿再次进行分类,加深了幼儿对概念的理解。)

5、引导幼儿根据已往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讨论,进一步丰富幼儿与家禽、家畜、飞禽和野兽有关的知识,并激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①师:除了这些动物,小朋友还认识哪些动物,它们属于哪一类?②师: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该如何对待动物?(评:人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在这一环节,通过幼儿间的相互交流和教师的适时点拨,让幼儿明白,在这世上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如果我们再不爱护它,就会失去它们。激发了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

6、游戏:动物找家玩法:设置游戏场景。第一遍游戏:一名幼儿扮演猎人,其他幼儿挂胸饰扮演各种动物,音乐响起,幼儿随着音乐做相应动物的模仿动作,猎人来时,动物赶紧跑回自己的家。第二遍游戏:幼儿互换胸饰,增设骆驼、鳄鱼、蝙蝠等幼儿难以归类的动物,增加游戏难度。(评:教师以游戏身份介入游戏中,既便于观察幼儿,又拉近了与幼儿的距离。在游戏中幼儿又进一步巩固了对家禽、家畜、野兽、飞禽的认识。另外,在第二遍游戏中,教师又增加了骆驼、鳄鱼、蝙蝠等难以归类的动物,再一次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

7、知识扩展观看《动物世界》多媒体课件,丰富幼儿有关动物的知识,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动物奥秘的欲望。

8、结束活动:教师小结,激发幼儿继续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评:通过观看多媒体课

件,让幼儿了解到这个世界无奇不有,动物世界如此奇妙,多媒体课件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让人感觉活动虽然结束了,可意犹存。)

设计意图:绘本《一寸虫》进入班级后,很快成为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一寸虫是怎么样量夜莺的歌声的,夜莺的歌声到底有多长……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点,我首先设计了一个阅读活动。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这个数学活动,巧妙地将书中主人公一寸虫请出来,让他来测量纸盒,逐步引导幼儿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使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些环节:

1.简单复述故事。绘本《一寸虫》给幼儿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在这个让幼儿浏览画面的环节中,我用最短的时间把幼儿自然带入故事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2.两两结伴探索测量方法。在制作一寸虫卡片时,我严格地把一寸虫做成3.33厘米,把两寸虫做成6.66厘米。我这么做的原因是想传递给幼儿一个观念,我们要用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参与科学活动,并且让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索测量的方法。综上考虑,我提出了两个人一组,用一寸虫卡片测量盒子的长边的要求。

3.集体交流、讨论,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幼儿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所以他们的测量结果五花八门。对此,我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请持有不同结论的小组在集体面前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并让孩子们互相观察、判断,寻求正确的测量方法。在活动中,幼儿很快发现了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他没有沿着边量他量第二下的时候不是从第一下结束的那个地方开始的……结合孩子们的发现,我很自然地总结出正确测量的两个要素:(1)沿边测量。(2)测量时,第一次量的终点是第二次量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想出用记号笔来给每个终点做记号的方法。在这样的演示、讨论、总结中,孩子们明白了正确测量的方法。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一寸虫

4.尝试使用两寸虫卡片测量。安排这一环节的用意是,首先巩固正确测量的方法,其次打开幼儿的思路。当测量的工具改变时,随之而来的答案也会跟着改变,于是孩子们会产生新的疑问和探索欲望,继续迈出探索的步伐。

同样,在延伸活动环节,我建议幼儿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回形针、积木等测量工具去测量桌子、椅子、床等生活用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并进一步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不一样。

2.测量的起点。

3.1. 目标: 在操作活动中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发现测量单位不一样其结果也能够沿边测量,学会在第一次测量的终点做记号并把它作为第二次与同伴合作完成测量任务,共同讨论、解决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准备: 绘本《一寸虫》的ppt(演示文稿)。

2.包装盒1个(包装盒的一面贴有磁铁),一寸虫卡片1张,放大的记录表1张,磁性黑板1块。

3.每两名幼儿共用1套学具:一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3.33厘米),两寸虫卡片1张(长度为6.66厘米),记录表1张(如图),记号笔1支,包装盒1个(包装盒长边长度是寸的偶数倍数,如4寸、6寸等)。

过程:

一、师幼共同观看《一寸虫》ppt

师:我们都看过、学习过绘本《一寸虫》,现在我们一起来看ppt,说说哪里出现了一寸虫。

二、出示一寸虫卡片、包装盒,鼓励幼儿探索测量的方法

1.出示一寸虫卡片,小结故事内容。

师:瞧,这就是一寸虫。原来他就这么一点长。不过一寸虫虽然个子小,本领可大呢。他量知更鸟的尾巴、火烈鸟的颈子、巨嘴鸟的喙、苍鹭的脚、雉鸡的尾巴、蜂鸟的全身,还有夜莺的歌声呢。

2.出示包装盒,鼓励幼儿探索测量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用一寸虫量东西的本领。这是一个包装盒,请你也用一寸虫量一量它的长边。两个小朋友一组,商量一下怎么测量,量后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一格里。

3.幼儿探索测量方法,教师观察幼儿测量时出现的问题并在后面的环节中进行小结。

三、师幼共同交流、讨论,探索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幼分享测量结果,发现问题。

师:你量出来的结果是几寸?为什么同样的盒子,小朋友们测量出来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幼儿分享时,教师将结果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2.请不同答案的幼儿演示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师:黑板上也有一个一样的包装盒,谁愿意上来量一量?其他小朋友请仔细观察,他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有什么问题?应该怎样测量才正确?

3.引导幼儿沿着边测量。

师:大家看,包装盒的长边是哪一条?怎样做才能只量这条边而不量到其他地方去?(沿着包装盒的长边测量。)

4.示范测量,启发幼儿制作标记。

师:我量第二下的时候忘记要从什么地方接着量了。你们觉得应该从什么地方接着量?谁有好方法可以记录每次量到哪里了?(可以用记号笔在第一次测量结束的地方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就从这个记号开始,接下去也是这样。)

5.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从包装盒长边的顶端开始,一寸虫和长边顶端对齐,沿着边量;第一次测量结束的地方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的时候就从这个记号开始,接下去也是这样。这样就可以准确地量出长度了。

6.引导幼儿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再次测量并记录。

师:和你的好朋友再测量一次,看看包装盒的长边到底是多长。要记住请记号笔来帮忙,并把结果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二格里。

四、引导幼儿尝试用两寸虫卡片测量,并发现测量工具长短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1.出示两寸虫卡片,引导幼儿发现两寸虫与一寸虫的不同。

师:这是两寸虫,他和一寸虫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测量结果。

师:现在我们用两寸虫来测量包装盒的长边。猜一猜,测量的结果和刚才会一样吗?为

什么呢?

3.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并记录。

师:下面每两个小朋友为一组进行测量,测量时要沿着边量,在第一次测量结束的地方用记号笔做上记号,最后把测量结果记在记录表的第三格里。

4.分享测量结果,教师小结。

师:你量出的结果是多少?和用一寸虫量出来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小结):同样的长边,一寸虫短,量出来的数量就大;两寸虫长,量出来的数量就小。

延伸活动:

1.区角活动。在数学区提供一寸虫卡片、两寸虫卡片、回形针、积木等多种量具,让幼儿测量班上的桌子、椅子、书等,并提供记录表让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2.亲子活动。家长和幼儿一起用筷子、尺子等多种量具测量家中的电视机、茶几等,并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和测量结果的函数关系,即量具越长,测量结果越小。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课件和讲述等活动,初步了解有关动物卵生和胎生的基本常识。

2、激发对动物的探索兴趣,增强对小动物的热爱情感。

活动准备: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卵生和胎生

师:小朋友们,王老师呀养了一个小动物。(小鸟)小鸟说呀,它长大了,想飞到外面去看看周围的世界,我们跟着小鸟一起去看看吧。

二、观看课件、了解动物的两种基本的生殖方式:卵生、胎生。

(一)看课件了解卵生动物的常识。

1.观看蜻蜓的课件。

(1)提问:故事里小鸟碰到了谁?蜻蜓妈妈在干什么?

(2)蜻蜓妈妈是怎样生小宝宝的呢?它把卵子生在哪?它的宝宝是怎样长大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ppt课件,(卵→幼虫→蜻蜓)

(3)师:老师这边还有几种动物是跟蜻蜓妈妈一样产卵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ppt课件:蝴蝶、苍蝇、蚊子)

(4)师:小朋友知道得真多,小鸟谢谢你们告诉了它这么多知识,它继续往前飞,又会看见什么?

(二)了解胎生动物的有关常识。

(1)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卵生动物的呢?(不是)

(2)出示ppt课件,猫的图片,猫妈妈生下的宝宝是谁?它长的怎么样?

(3)出示ppt课件,狗的图片,狗妈妈生下的宝宝是谁?它长的怎么样?(引导幼儿观察小猫、小狗一生下来就和妈妈长的一个模样就有头、身体、四肢、尾巴,还要喝妈妈的奶长大呢。)

小结:像小猫、小狗一生下来就和妈妈长的一样的动物叫胎生动物。这种动物妈妈生宝宝的方式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胎生。

(4)发散性思考:出示ppt课件,大象是胎生动物还是卵生动物?

三、巩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

(1)分别出示各种小动物ppt课件,让幼儿猜猜它是卵生动物?还是胎生动物?

(2)幼儿讲述后,教师逐一出示答案。

四、出示ppt课件,以竞赛的形式,幼儿进行抢答,进一步巩固对卵生、胎生的知识。

五、活动延伸:

师:大自然还有许多动物,哪些是卵生动物,哪些是胎生动物呢,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资料,明天将自己的结果与小朋友们意思分享好吗?

活动目标:

1、通过和平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若干纸片、纸板。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认识吗?叫什么?(放大镜)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平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师小结: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3、师: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显微镜、老花镜、照相机、猫眼、投影仪、汽车前后尾灯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老师启发引导幼儿说。)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放大镜

五、师:这个亮点就是凸透镜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点,等你们上了初中学了物理知识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小朋友记住,无论到哪里,千万不能像今天这样拿着放大镜对准光随便照哪个物体,以免发生火灾。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回教室。

【活动目标】

1、知道杯子的共同特点,感知不同材料杯子的主要特点及应用。

2、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和兴趣。

3、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及动手活动能力。

活动重点:知道杯子的共同特点,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及应用。

活动难点:培养观察、发现、探索的欲望和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杯子与少量瓶子混放在活动室内。

2、同样大小的塑料杯、纸杯、搪瓷杯、不锈钢杯、瓷杯、玻璃杯若干组。

3、较淡的颜色水及热水。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给杯子和瓶子分类,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杯子与瓶子的不同点:(杯子口较大,有无盖都行,一般用来盛装液体;瓶子口较瓶身小,有盖密封,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盛装)。

2、请幼儿自由选取杯子,向同伴介绍我喜欢的杯子,并相互讨论总结杯子的共同特征及用途。

3、请幼儿随意摆弄各种各样的杯子,比较发现杯子的不同点,并请幼儿根据杯子制作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杯子

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活动。

4、操作比较不同材料杯子的特点。

(1)请幼儿捏一捏、压一压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反复感知归纳出:(塑料杯、纸杯较软;玻璃杯、不锈钢杯、瓷杯很硬)。

(2)请幼儿掂一掂、比一比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归纳出:(瓷杯、玻璃杯重;纸杯、塑料杯轻;搪瓷杯、不锈钢杯比较轻)。

(3)请幼儿看一看倒上颜色水的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归纳出:(玻璃杯很透明;塑料杯比较透明;纸杯、搪瓷杯、不锈钢杯不透明)。

(4)请幼儿摸一摸、试一试倒上热水的各种材料的杯子,说说有什么感觉?引导幼儿感知归纳出:(瓷杯热、瓷杯传热最快;玻璃杯、不锈钢杯、纸杯、塑料杯比较热,他们传热比较快)。

(5)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哪种材料的杯子易摔坏?让幼儿知道玻璃杯、瓷杯易摔坏;搪瓷杯易摔坏外瓷,铁身易锈蚀变坏,不如不锈钢杯结实光滑;纸杯、塑料杯不易摔坏,但纸杯不如塑料杯结实耐用。

5、请幼儿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见过的杯子。

6、请幼儿联想、实验,比较几种特殊杯子的不同。

(1)一次性纸杯与塑料杯:纸杯易腐烂,无污染;塑料杯不易腐烂,易造成白色污染。

破裂。

7

8

(2)烧杯和一般的玻璃杯:烧杯可以加热,不易破裂;玻璃杯加热易、请幼儿讨论在下列情况时应选择什么样的杯子: (1)外出旅游。(结实轻便有提手不易摔坏的杯子) (2)给病人送热奶。(保温带盖有提系的杯子) (3)给客人冲茶水。(保温带盖有把的杯子)、请幼儿观察杯子的外部细微特征,讨论杯子上的小秘密: (1)高脚杯上的细长腿。(美观、方便) (2)杯身上的凹部。(拿握方便) (3)杯身上的平行纹。(拿握防滑)

(4)杯子上的杯把。(方便、不烫手)

(5)杯提手。(方便省力)

(6)折叠伸缩杯。(少占空间)

(7)杯子盖儿。(卫生、保温)

(8)烧杯上的尖凸小口。(倒物方便,不洒物)

(9)杯身罩套。(隔热、防滑、美观)

9、出示实物,向幼儿介绍几种新产品,开阔幼儿眼界,萌发幼儿科技发明意识。

(1)山东无棣的贝瓷杯:贝瓷杯是利用贝类硬壳作原料加工制成的杯子。贝瓷杯细腻、轻便、美观,且以废物作原料,有利于环境保护,深受大家喜爱。

(2)中国广州佳洁士塑料刷牙杯: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3)向幼儿介绍诺亚口杯的发明者著名青年发明家卢恩光教授。

【活动延伸】

1、绘画、讲述活动我想发明的杯子。

2、纸杯或塑料杯制作活动土电话飞碟。

【活动反思】

各种各样的杯子是幼儿非常熟悉而又经常使用的日用品,因此活动中我注意收集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杯子的种类、材料、用途、细微特征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的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致于在我想发明的杯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的发展。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落叶树与常青树

设计意图:

深秋正是季节交替进行的时节,幼儿园里原先的一些树叶都纷纷掉落下来。在平时外出散步的时候,孩子们会在落叶的草地上打着落叶仗,观察着树的变化。因此,选择在这个时

机进行这样的一个教学活动是再恰当不过了。

其次,这个活动内容选自新教材学习活动中的内容,在整合精神的引导下,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身边的直接可探索的材料,来激发孩子们的观察比较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在探索周围世界的过程中与优美的音乐和诗歌渲染成的一个有意思的活动。

活动的难点在于孩子们需要在具体的树叶间做对比的过程中,建立起一个下位概念--落叶树和常绿树两个特征的概括。我试图运用实物观察比较、同伴共同验证的方法帮助孩子区分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明显的普遍性特征,在认识周围的世界的同时慢慢习得一些逻辑思维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关心树朋友的变化,学习比较、概括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明显特征。

2、活动中能积极交流并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ppt,各种树叶活动过程:

一、说说树朋友的变化

1、最近我们都在观察了解你的树朋友,那就说说你的树朋友吧!(通过已有经验回忆,引导幼儿进入主题。

2、诗歌小结(进一步帮助幼儿感受树朋友的变化及生活中的美景。

二、议议两类树的不同

1、刚才有的孩子说树朋友落叶了,那你们的树朋友是不是都落叶呢?(了解幼儿已有经验。

2、听听落叶树和常绿树的话。

3、你能听出落叶树和常绿树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吗?交替是什么意思?(关注孩子们的倾听理解能力。

三、找找两类树叶的不同特征

1、这些树叶你们都认识吗?这三片落叶树和三片常绿树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2、观察要素:

关注幼儿在观察比较操作中是否指向-----类的概括。

3、交流梳理落叶树和常绿树不同特征。

4、验证表述各自的想法。

小结:如果看到树叶比较薄、暗、脆的树叶可能是落叶树;比较厚、亮、韧的树叶可能就是常绿树。

(由于孩子们是针对具体的树叶进行比较,挑战点是对两类树种的主要特征进行归类概括。我试图运用实物观察比较、同伴共同验证的方法帮助孩子区分落叶树和常绿树的明显的普遍性特征,在认识周围的世界的同时慢慢习得一些逻辑思维的方法。)

四、延伸活动你对树朋友还有什么想了解的?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提出问题,为以后进一步探索活动做好延伸。)活动点评金晓燕执教的集体活动《落叶树与常绿树》则激励幼儿调动多种感官,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深入观察、细腻体会、专注探索落叶树和常绿树树叶的不同,并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等高科技媒体将灵动的ppt、悠扬的散文诗作为手段激发幼儿大胆表达、深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彩活动离不开多年的积累和磨练。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学前部主任、特级教师黄琼在点评中表示,看着金晓燕老师一路成长、成熟,今天又看到了金老师非常强烈的幼儿发展意识、课程意识和创新能力。整个活动让与会同行感受到孩子们专心、专注、倾听、善思和质疑等学习品质的不凡表现,折射出金老师平时对培养学习品质的关注。她说,优雅是一种境界,幽默是一种风格,金老师在活动中展现的是一个优雅中不失幽默的优秀教师形象。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春茶

教材简解《春茶》是大班主题《我们在春天里》下面的一个补充活动,中国茶文化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男女老少很多人都喜欢喝茶,因此设计了这节社会课,目的为了丰富幼儿的社会知识。

设计理念:

茶是我国的传统饮料,在我国,茶的品种繁多,制茶的工艺各种各样,饮茶的方式各不相同,可以说茶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活动通过让幼儿品茶,收集有关茶的知识

并将其分类整理,使幼儿在为祖国文化自豪的同时,锻炼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

设计思路:

在多年的工作经验基础上,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个社会活动,通过扮演一名茶馆的店小二,为幼儿营造一个茶馆的喝茶的氛围,通过一个真实的问茶、沏茶、品茶的过程,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茶知识,感受中国的传统茶文化,活动过程也是一个实践过程,让幼儿在宽松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活动目标:

1.认识、了解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茶叶。

2.通过尝试问茶、沏茶、品茶,让幼儿初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认识到茶叶是一种解渴的好饮料。

重点、难点:

认识不同品种的茶,了解正确的品茶方法,感受中国传统的茶文化。

活动准备:

1.幼儿在家品尝家长泡的茶叶,并让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了解各种茶的名称并从家里带自己喜欢喝的茶叶到幼儿园。

2.喝茶的相关杯具。

3.有关茶知识的课件。

活动过程:

1.创设茶馆情境,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

(1)(幼儿入场前)师:孩子们,今天老师想请你们喝茶,不知道你们是否愿意呢?,提前布置好简单的场景,插上茶馆的旗帜。

(2)播放古典音乐,走进茶馆,教师扮演店小二问你们会点茶吗?知道有哪些茶吗?请幼儿自由交流发言,稍后教师总结介绍--我是店小二,让我来帮你们介绍一下吧。备注:以色泽制作工艺分类:(中国六大茶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红茶中国是茶的

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2.介绍有关茶叶的知识。

(1)将准备的茶叶放在桌子上请幼儿观察,说一说他们的名字、形状、颜色以及味道。

(2)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茶叶是怎么生长?人们是怎么进行采摘?如何加工?

(3)听故事《茶叶的聚会》进一步了解有关茶的文化。

3.让幼儿自己动手尝试倒茶。

(1)请幼儿自己思考后,尝试着去倒茶,之后教师介绍沏茶的知识。

(2)请幼儿讨论的沏茶的方法,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

4.准备好温度适宜的茶水,请幼儿品茶(提醒幼儿倒热水时要注意安全)。

(1)泡好茶以后,待温度适宜时请幼儿相互观察颜色、闻闻气味、并一边品尝一边向同伴介绍推荐自己的茶饮料也可请同伴品尝自己制作的茶饮料并根据品尝者的建议改进配制方法。

(2)师:我们应该怎么喝茶呢?像喝其他饮料一样吗?请个别幼儿尝试。

(3)教师播放品茶的视频,启发幼儿了解喝茶的方式,请幼儿再次尝试用正确方法喝茶。

(4)幼儿交流前后2次喝茶的感受,教师参与交流并做总结。

5.喝茶的同时,播放古代人们茶馆喝茶的视频,体验优雅、温馨的茶文化。

6.幼儿自由分组尝试泡茶、倒茶、品茶的过程,与同伴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参与活动帮助幼儿解决困惑。

延伸活动:

1.喝茶的好处:中医认为,茶叶上可清头目,中可消食滞,下可利小便,是天然的保健饮品。然而,茶叶的产地和品种不同,其药理作用也不一样。产于安徽者曰松萝,主要作用化食;产于浙江绍兴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于福建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于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于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可见茶叶入药有很大的学问。

2.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茶:一般来说,有些病人、孕妇不宜饮茶,即便是平常人,在饮

茶方面也要有所选择。因为人群中有性别、年龄、地域、胖瘦、寒热、虚实等不同的体质,有一些人并不宜喝茶。所以,喝茶也要因人而异。(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屈老师

第11篇:幼儿大班科学教案蚯蚓

蚯蚓

教学目标:

1、认识蚯蚓的外形特征

2、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3、知道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4、探究蚯蚓的再生能力 教学准备:蚯蚓图片

蚯蚓再生能力的动画片 设计流程:

一、观察蚯蚓,知道其外形特征。

1、图片导入小朋友们,图上有什么? 幼:蚯蚓。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蚯蚓生活在什么地方? 幼:泥土里。

2、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师:你说的太对了。 蚯蚓长得是什么样的呢? 幼:蚯蚓的身子是长长的。

幼:蚯蚓的身子像细细的管子------。

幼:身体滑滑的,软软的,有许多节组成。

师:小朋友观察的真认真。蚯蚓有眼睛、鼻子、耳朵吗?幼:没有。 师:对了,它没有眼睛、鼻子、耳朵,蚯蚓身体下面有脚吗? 幼:没有。

师:这是蚯蚓与其它动物不一样的地方,别的小动物都有眼睛、鼻子、耳朵。 师:蚯蚓没有脚,它怎样走路呢? 幼:蚯蚓走路是一伸一缩的。

师:谁来模仿一下蚯蚓走路的样子。幼儿做(用手模仿)。师:蚯蚓靠身体一伸一缩向前蠕动的,有时还会把身体卷起来。

3、教师小结:蚯蚓的身体又圆又长,像细细的管子,而且身体滑滑的,软软的有许多节组成。它与其它动物不一样,没有眼睛、鼻子、耳朵,也没有脚,它靠身体一伸一缩向前蠕动的,有时还会把身体卷起来。

二、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及生活环境。

师:我们知道了蚯蚓的样子,小朋友,你们知道蚯蚓生活在什么地方吗? 幼:蚯蚓生活在泥土里。

师:蚯蚓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呢? 幼:蚯蚓喜欢泥土里,因为泥土潮湿。

师:它吃什么呢?幼:吃土中腐烂东西。幼:有时也钻出地面,吃地面上腐烂的叶子,蚯蚓帮我们处理垃圾保护我们环境。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得可真多呀!

三、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1、师:我们知道蚯蚓吃什么,它对我们有什么用呢?

幼儿答:蚯蚓喜欢在土壤中钻洞,能帮人们松土,它是松土能手呢! 幼:它的粪便是好肥料,庄稼会长的很壮。

2、蚯蚓的本领。

师:蚯蚓真了不起,它还有许多本领呢!用蚯蚓能干什么?教师引导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蚯蚓还可以做中药为人们治病,解除病人痛苦。它还是鸡、鸭等许多小动物的饲料。蚯蚓还能做许多食品呢,蚯蚓饼干,蚯蚓罐头,蚯蚓菜肴等。 师:蚯蚓太了不起了,它的本领可真大呀!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四、教育幼儿如何保护蚯蚓。

五、教师先让幼儿回答,再引导。幼:我们不能伤害它。幼:我们不能拿蚯蚓玩。幼:不能把蚯蚓放水里。

教师:有一些地方蚯蚓不多,被一些人给伤害了,所以呀,人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把蚯蚓养起来,然后把它送到需要的地方去,为人类服务。 让幼儿观看视频。蚯蚓再生能力的动画,简单了解一些。

师:小朋友,蚯蚓被切断了,它还能生存吗?它被切成好几段,还能长出更多的蚯蚓吗?让我们看看吧! 师:蚯蚓别切断还能活吗? 幼:还能活。

师:别切成好几段还能长出更多的蚯蚓吗? 幼:能长出更多的蚯蚓。 师:为什么?

因为蚯蚓切断以后,随着细胞不断的增生,缺少头的一段切面上,会长出一个新头来缺少尾巴的那段切面上,会长出一条尾巴来,这样一条蚯蚓就变成了好几条蚯蚓了。切成两段,变两条蚯蚓,切三段就变三条蚯蚓------听明白了吗?幼:明白了。

师:小朋友,如果蚯蚓从中间切开后不可以再生变成两条蚯蚓。

六、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课教学。提问小朋友学到了什么?幼儿答。

第12篇:大眼睛幼儿科学教案:食物链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动植物之间因食物而形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2.初步懂得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活动重点

知道不同动植物在食物链中的位置和作用,能够对食物链卡片进行排序。

三、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食物链卡片套装

四、活动过程

导入:通过图片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请看,这里有一张图片,你们看到什么了?(教师出示食物链大卡片,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有青草、绵羊、大灰狼。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上面的箭头是什么意思呢?(鼓励幼儿猜测、思考,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说出三者之间的捕食关系)

教师:像这种动植物之间“一物降一物”的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食物链”。(教师总结幼儿回答,引出“食物链”这一概念) 活动一:一物降一物 1.认识简单食物链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都看了食物链的图片,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食物链的游戏好不好?小朋友们请看,这里有三张图片,画的什么?(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图片上动植物的名称)

教师:有猫头鹰、田鼠,还有粮食。大家想一想,它们三个谁吃谁呢?(鼓励幼儿猜测、思考,教师和幼儿一起说出三者之间的捕食关系) 2.复杂食物链排序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都非常棒,接下来,有一个更难的挑战,不知道小朋友们会不会做好呢?(教师给每组幼儿分发复杂食物链卡片)

教师:刚才我们的游戏里面有三张卡片,现在每个小组都收到了五张卡片,难度增加了,你们还能按照它们的捕食关系给它们排序吗?(引导幼儿根据一物降一物的关系,把动植物卡片从左至右摆放)

教师:老师看到大家都做好了,究竟对不对呢?(教师对每组幼儿进行单独检查、并有启发性地纠正引导) 活动二:食物链很重要 1.一个都不能少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的游戏很有趣,对不对?那大家有没有想过,假如食物链上少了一个动物,会怎么样?(教师可以选一个食物链举例说明,如在“狼——羊——草”食物链上,少了羊会怎么样,少了狼会怎样等,引发幼儿思考讨论)

教师:原来,在一个食物链里面,少了任何一个动植物都不行,有一个消失了,整条食物链上的动植物都会遭殃。(教师总结幼儿回答,指出食物链上一个都不能少) 2.保护食物链

教师:既然食物链这么重要,我们应该怎么保护食物链呢?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鼓励幼儿思考)

教师:对,我们要保护好森林、草原,不能乱砍树木,不能破坏草原,而且要保护好野生动物。只有这样,食物链才能保持完整,地球才能生机勃勃。(教师和幼儿一起说出保护食物链的方法)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教师可提供多一些的“食物链”操作卡片,让幼儿通过食物链排序进一步感知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环境创设

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关于“食物链”的主题环境,鼓励幼儿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 家园共育

家长陪幼儿一起观看《动物世界》等介绍动物之间捕食关系的视频资料、图书资料等,帮助幼儿加深对“食物链”的认识。

第13篇:幼儿科学教案,微格周

中班幼儿科学《寻找春天》教案

姓名:周梦婷

班级:1104 学号:2011 105030 410

一、活动对象:中班幼儿

二、活动内容:教会幼儿辨别春天,知道春天的基本特点。

三、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

2、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乐于助人,擅于观察。

四、活动准备:收集各季节的图片,歌一首搭配韵律操。

五、教具:有关春天的图片,小青蛙玩具一个,一段有关春天的音频。

六、教学重点:让幼儿学会区分春天,知道春天的基本特点。

七、教学难点:让幼儿学会通过听音频和观察图片进行分析总结。

八、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为了让大家都活动起来,我们先来一个热身的运动,请所有的小朋友们站起来,离开你们的座位,到前面来,好,现在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做热身运动。(放歌曲做操,教师边做边用言语指导幼儿,重复两遍)

2、情景环节:

以动物小青蛙为求助对象,请小朋友们帮助他寻找春天,引出主题。

师:今天呢,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老师昨天在回家的路上遇到的,他叫青青,是一只小青蛙,青青见到大家非常的高兴,他在跟大家打招呼,青青(老师):大家好,我是小青蛙青青,很高兴见到你们,呱。

师:小朋友们,快跟青青问好啊。青青跟老师说啊,他现在有一个非常苦恼的难题,他在寒冷的,冰凉的土里待了很久很久,那里又黑又冷,他一直都在期待着春天的到来,可是它等啊等,等啊等,等到了现在,可是呢,他不知道春天到底来了没有,所以他想请小朋友们帮他一起寻找春天,春天,在哪里呢?小朋友们愿意帮助他吗?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帮助青青寻找春天。我们先来听一段音乐,请小朋友们仔细的听然后告诉老师你们都听到了些什么?(教师放音乐) 师:小朋友们都听到了些什么啊?恩,我们现在再来听一遍。 师:小朋友们这次挺清楚都有些什么了吗?恩,对的,歌曲里有花朵,杨柳树,蝴蝶,蜜蜂和小兔子,这是我们听到的春天,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春天吧,欣赏一些春天的图片,请小朋友告诉老师你们都看到了些什么啊?那这是什么颜色的呢?(老师给出图片和幼儿们一起分析图片,了解春天的特征)

师:哦,那结合我们“听”到的春天和“看”到的春天,原来啊,树叶绿了,花朵们都开了,小草都长出来了„,就说明春天来啦,欸,小朋友们,我们现在这个季节是春天吗?为什么呢?

师:那现在我们已经帮青青成功的找到春天了,哇,春天找到了,青青特别的开心,他对大家说:谢谢大家的帮助!那小朋友们应该说什么呢?恩,大家都是懂礼貌的小朋友啊!

3、辨别图片,巩固知识:

师:大家都知道春天是什么样的了吗?现在老师给大家看几张图片,大家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看看这些图片里到底哪些表现的是春天。 教师拿出图片,请小朋友们来判断是否为春天。

九﹑活动反思: 有些幼儿园的小朋友分不清季节的不同,也不知道什么才是春天的表现,通过音频和图片的多种方式的结合从不同角度带领幼儿学习分辨春天,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第14篇:幼儿大班科学教案小沙漏

课题:

9. 小沙漏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沙漏;在操作活动中培养细致、耐心的品质。

教学准备:矿泉水瓶每人一个;沙子、宽透明胶带、水彩笔、记录表每组一份。 设计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我给你们带来了钟表计时演示器,你们会认钟表吗? 幼儿答

师:表盘上有三个指针,时针、分针、秒针,计量时间单位有时、分、秒。 教师拨时针、分针让幼儿说出时间。

教师:小朋友真聪明,会认时间了,钟表给我们带了方便,让我们生活、学习作息有规律,那么古代人没有表,怎样计时呢? 引发幼儿猜测

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可聪明了,他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发明了计时的仪器,请小朋友打开书18页,第一个计时仪是浑天仪。请小朋友继续欣赏简仪、圭表、日晷、漏刻。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最后一个计时工具——小沙漏。

二、出示已做好的沙漏进行计时演示。师:小朋友,我给你们做了一个沙漏,它可以帮我们计时间,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出来的,做沙漏需要那些材料呢?幼:俩个相同的矿泉水瓶、沙子、胶带、打好孔的瓶盖 。

三、介绍沙漏制用方法及如何使用。

1.教师边讲边做 (1)准备胶带、沙子及两个有盖的矿泉水瓶。(2)将两个瓶盖钻同样大小的洞。(3)在一个瓶中装多半瓶沙子,盖上盖子。另一个空瓶子也盖上盖子。(4)将有沙子的瓶子倒扣在空瓶上,瓶口对齐用胶带缠紧。(5)沙子开始流向空瓶。看看表,每隔一分钟,用彩笔做一个记号,简易沙漏就做好了。师:小朋友看明白了吗?你们会做吗?

四、发放材料,幼儿两人合作进行制作沙漏。教师巡回指导 对做得好的(沙漏)小朋友进行鼓励表扬并展示给全班幼儿观看。

五、活动小结

小朋友,通过做沙漏我们了解了古代人民是如何计时的。在制作活动中,我们发现在相同时间内沙子流量的大小与瓶盖上小孔的大小有关,小孔大沙子流量大,小孔小沙子流量小。

第15篇:大眼睛幼儿科学教案:认识显微镜

一、活动目标

1.认识显微镜,初步了解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通过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3.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二、活动重点

能够通过使用显微镜,知道显微镜比放大镜有更大的放大倍数,能看到更加微小的物体。

三、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显微镜、放大镜 ;自备头发丝若干

四、活动过程

导入:通过使用放大镜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大家都玩过放大镜了,你们都用放大镜观察过什么呢?(引导幼儿联想使用放大镜的经验)

教师:如果医生想要检查病人身体里的病菌,放大镜能帮上忙吗?需要用什么才合适呢?(引导幼儿说出显微镜)

教师:那你们见过显微镜吗?在哪里见过呢?用显微镜能看到什么呢?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使用显微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显微镜,看看显微镜有多么神奇吧! 活动一:认识显微镜 1.幼儿自由观察显微镜

教师:现在老师就把显微镜发给大家,大家看一看显微镜什么样吧。(教师分发显微镜,鼓励幼儿自由观察) 教师:小朋友们都看过显微镜了吗?大家说一说,显微镜什么样呢?(鼓励幼儿自由描述自己看到的显微镜)

2.教师引导幼儿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显微镜身上都有什么。(教师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向幼儿简单介绍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活动二: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 1.用放大镜观察头发丝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头发丝在显微镜下面,会是什么样子吗?(激发幼儿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的想法)

教师:不要着急,我们先来看看,自己的头发丝在放大镜下面是什么样吧!(鼓励幼儿先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头发丝)

教师:大家说一说,用放大镜看到的头发丝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幼儿积极回答,发现用放大镜看头发丝依然很细,看不清楚) 2.教师示范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

教师: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就会把头发丝放大几百倍!现在,老师要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了,大家仔细看看,老师是怎么使用显微镜的。(教师使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教师:哇,老师已经看到头发丝了,看起来很清楚,细细的头发丝变得很粗!(教师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幼儿,激发幼儿用显微镜观察头发丝的兴趣) 3.幼儿轮流通过显微镜观察头发丝

教师:现在,请第一组小朋友来看一看吧!老师现在把其他小组的显微镜调试好,大家先不要着急。(教师引导第一组幼儿使用调试好的显微镜观察头发丝,然后给其余小组调试显微镜,引导幼儿有序观察) 4.幼儿自由描述

教师:你们都仔细看过了吗?谁来说一说,你们看到的头发丝是什么样的?(鼓励幼儿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头发丝) 5.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

教师:看来,显微镜真的好神奇,它可以帮助我们把非常微小的东西放得很大,这样我们就能看的更清楚了。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1.想一想,找一找,试一试,身边还有哪些东西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到?2.如果幼儿有继续探索显微镜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显微镜套装里面的彩色生物切片。重点提示

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幼儿知道显微镜的作用,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观察细微的物体。不必让幼儿记住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 家园共育

家长带幼儿去医院时,引导幼儿观察医生用的显微镜和幼儿园的显微镜有什么不一样。 参考资料

显微镜以显微原理进行分类可分为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目镜、物镜、载物台和反光镜组成。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焦距不同。物镜的凸透镜焦距小于目镜的凸透镜的焦距。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普通的放大镜,该实像又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经显微镜到人眼的物体都成倒立放大的虚像。反光镜用来反射光线,照亮被观察的物体。反光镜一般有两个反射面:一个是平面镜,在光线较强时使用;一个是凹面镜,在光线较弱时使用,可汇聚光线。 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是根据电子光学原理,用电子束和电子透镜代替光束和光学透镜,使物质的细微结构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数下成像的仪器。

电子显微镜的分辨能力以它所能分辨的相邻两点的最小间距来表示。20世纪70年代,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约为0.3纳米(人眼的分辨本领约为0.1毫米)。现在电子显微镜最大放大倍率超过300万倍,而光学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率约为2000倍,所以通过电子显微镜就能直接观察到某些重金属的原子和晶体中排列整齐的原子点阵。

第16篇:大眼睛幼儿科学教案:昆虫大聚会

一、活动目标

1.喜欢观察身边的昆虫,知道昆虫是多种多样的。2.通过对比观察,了解昆虫的结构特征。 3.会使用昆虫观察镜对昆虫进行仔细观察。

二、活动重点

通过观察,知道昆虫身体的结构特征:头、胸、腹。

三、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昆虫观察镜;教师自备蝴蝶、蜻蜓、蜜蜂、蜘蛛图片

四、活动过程

导入:通过谜语导入。

教师:“一路欢歌嗡嗡嗡,飞来飞去花丛中,别人甜蜜它辛苦,团结合作爱劳动。”(鼓励幼儿思考,引出“蜜蜂”这一谜底) 活动一:昆虫大世界 1.认识常见昆虫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蜜蜂吗?在哪里见过?蜜蜂什么样呢?(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大家在花园里见过蜜蜂,飞起来嗡嗡地。请看,这里有一张图片,上面画的是什么?就是蜜蜂,对不对?(教师出示蜜蜂卡片,引导幼儿识别)

教师:除了蜜蜂,老师这里还有两张虫子的图片,大家看看你们认识它们吗?(教师继续出示蜻蜓卡片、蝴蝶卡片,引导幼儿识别) 2.发现共同特征,知道共同的名字“昆虫”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都知道它们的名字,那现在问题来了,大家仔细看一看,谁能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呢?(引导幼儿对比观察,寻找不同虫子的共同点)

教师:我们先来看它们的腿吧,我们一起数一数,蜜蜂几条腿?蜻蜓呢?蝴蝶呢?(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观察,用此方法再对比观察它们的躯干)

教师:原来,蜜蜂、蜻蜓和蝴蝶虽然长得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有6条腿,身体都有头、胸、腹。对不对?(引导幼儿再次观察确认)

教师:正是因为它们有这些一样的地方,所以它们都属于昆虫。(教师总结共同特征,引出“昆虫”概念)

教师:大家听说过昆虫这个词吗?其实所有的昆虫都是有6条腿,身体都由头胸腹构成。(再次强化“昆虫”概念) 活动二:蜘蛛是昆虫吗? 1.认识昆虫观察镜

教师:现在大家都知道昆虫的特点了,接下来,老师给大家发一个玩具,玩具的名字叫做昆虫观察镜,大家想不想玩?(教师分发昆虫观察镜,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现在,每一组小朋友都有了昆虫观察镜,谁来说一说,昆虫观察镜什么样子?(引导幼儿从颜色、外形结构描述昆虫观察镜)

教师:看起来像一个飞碟,还像潜水艇,而且中间是透明的,最上面和下面都有观察孔。小朋友们看的真仔细。那大家知不知道昆虫观察镜是干什么用的?(鼓励幼儿猜测并思考) 2.学习使用昆虫观察镜

教师:昆虫观察镜就是用来观察昆虫的。大家想一想,刚才我们看的都是图片上不会动的昆虫,有了这个昆虫观察镜,我们就可以把捉到的活着的昆虫放进去,进行观察了,多么方便呀!(教师说出昆虫观察镜的作用,边说边用动作演示使用方法)

教师:现在,老师给大家发一个蜘蛛模型,大家试着用昆虫观察镜来观察,等大家学会了,就可以观察活的昆虫了!(教师把蜘蛛模型分发给每组幼儿,引导幼儿将其放进昆虫观察镜进行观察)

3.通过观察并对比,发现蜘蛛不是昆虫。

教师:大家都仔细看过了吗?请大家说一说,昆虫观察镜里的蜘蛛是什么样子的?(依然是引导幼儿从几条腿、身体几部分进行观察描述)

教师:哦,原来蜘蛛是八条腿,身体只有头和腹。那请问小朋友们,蜘蛛是昆虫吗?(鼓励幼儿思考)

教师:大家再一起来说一说昆虫的特征:6条腿,身体有头胸腹。我们一起说一说蜘蛛几条腿?8条腿,身体有头、有腹,没有什么?没有胸。(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昆虫的特征,进行比较)

教师:那现在请大家一起回答我,蜘蛛和昆虫一样吗?不一样。所以,蜘蛛是昆虫吗?不是。(教师总结幼儿回答,和幼儿共同得出结论:蜘蛛不是昆虫)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教师可课前和幼儿一起到花丛中捕捉蜘蛛,在课堂上进行观察,丰富课程内涵,使幼儿的学习更加真实、更加生活化。 重点提示

在幼儿使用昆虫观察镜进行观察时,提醒每组幼儿进行轮流观察,不可争抢。观察过程中,鼓励幼儿进行交流和讨论。 日常活动

教师和幼儿一起找一找幼儿园里的小虫子,仔细观察并分辨哪些虫子是昆虫。 家园共育 周末和幼儿一起到野外捕捉蝴蝶、蜻蜓等昆虫,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引导幼儿做进一步的观察。

第17篇:幼儿大班科学教案美味的食物

美味的食物

教学目标:1.了解玉米变化的原因,2.知道食物加热后变大、变松、变软。 教学准备 1.和家长一起收集有关食物加热变化的各种资料。2.爆米花、干玉米粒、馒头、米粒、面条等。 设计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幼:爆玉米花。

师:爆米花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用玉米粒做成的。师:出示玉米粒。

二、发给每位幼儿一些爆米花,请幼儿品尝。师:大家吃的爆米花是什么样子? 幼儿回答像一朵小花似的。 师:它是什么味道?

幼:玉米花是很甜、很脆的。

三、请幼儿观察操作活动,了解玉米粒变成爆米花的过程。师:干玉米粒怎么变成玉米花呢?我们来做做看。 幼儿观察。

师:首先锅里抹上一层油,把油锅加热,放入干玉米粒,盖上盖子小火焖爆,小朋友仔细听,锅里有什么声? 幼:有爆声。

师:对了,请你们猜猜发生了什么事? 幼:玉米粒开了花。

师:现在爆声停止了,我把锅盖揭开。小朋友,看玉米粒发生了什么变化? 幼:玉米粒变大了,玉米粒变软了,玉米粒开花了------

师:小朋友,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我们刚才做了哪些事让玉米粒变成爆米花的呢?

幼:给干玉米放锅里,加热,慢慢地膨胀起来,最后爆开,变成了爆米花。 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说得真好,知道了玉米粒变成了玉米花的过程。

四、引导幼儿讨论食物加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师:小朋友供人类或动物用的物质成为食物。 师:小朋友想一想,我们平时吃的食物加热或煮后有什么不一样?比如:干大米、干面条煮过以后有什么变化呢?

幼:米粒变大,变软,变松------。师:我们吃的馒头、面包、锅巴、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幼:用面粉------。 教师小结:用面粉和好面进行发酵,然后做出圆形小面团,经过加热以后就变大、变松、变软了,就成了馒头、面包等。

师:请小朋友看画册说说热面条、面包、锅巴、大米饭玉米发糕。馒头是什么材料加热后制作而成的,请你们用铅笔连线大米加热后做成什么食品?

幼:米饭。师:把左边图片大米和米饭图片连在一起。其他的教学方法同上。 师:小朋友你还知道哪些食物加热后变成什么呢?请你把它们画下来。师:把画下来的正确图片展示给全班幼儿看,并教幼儿讲解。

五、教师总结 今天小朋友们学到了很多东西,知道玉米是怎么变成爆米花的,了解玉米变化的原因。食物加热后会变大、变松、变软或者像玉米粒一样膨胀到爆开。生活中许多食物都是用这样的方法加工制作而成的。

第18篇:大眼睛幼儿科学教案:有用的关节

一、活动目标

1.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初步了解骨骼的名称和作用。2.发现关节,感知关节的作用。

3.懂得一些保护骨骼、促进骨骼生长的方法。

二、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在肢体运动中感受关节的存在和重要作用。

三、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人体骨骼模型

四、活动过程

导入:通过谜语,让幼儿对骨骼产生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来猜一个谜语。“二百零六块,人人随身带。从来不敢放,总是架起来”(鼓励幼儿猜想,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骨头”或“骨骼”) 活动一:骨头在哪里? 1.摸一摸,捏一捏

教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我们每个人都有骨骼吗?骨骼长在哪里呢?谁知道?(鼓励幼儿思考,自由讨论)

教师:现在,请大家用小手找一找身体上,哪里有骨头。大家可以捏一捏自己的胳膊,摸一摸自己的额头,摸一摸自己的膝盖。(引导幼儿发现身体里骨头的存在) 2.骨头什么样?

教师:小朋友们都找到身上的骨头了,大家说一说骨头是什么样的?(通过刚才的感知,引导幼儿说出“骨头硬硬的 ”)

教师:我们现在只知道骨头是硬硬的,你们知道骨头长什么样吗?你们见过吗?(鼓励幼儿自由讨论) 3.骨头博士来啦!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都没有亲眼见过骨头的样子。怎么办呢?骨头博士听说了这个消息,今天来到了我们的教室,想跟大家做游戏呢!大家想不想认识骨头博士?

教师:骨头博士来啦!嗨,小朋友们好!(教师出示骨骼模型,举起骨骼模型的手跟小朋友打招呼)

教师:骨头博士好热情啊,大家也跟他打个招呼吧!

教师:大家仔细看看,骨头博士长什么样。(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可引导幼儿摸一摸,消除恐惧心理)

教师:其实,骨头博士就和我们自己身体里的骨头长的一模一样。 活动二:关节真有用 1.寻找关节

教师:小朋友们请看,骨头博士都哪里会动呢?(教师可活动一下骨骼模型的胳膊、腿、指头等)

教师:这些骨头为什么会动呢?(教师再次摇动骨骼模型,引发幼儿对关节的注意) 教师:哦,原来是因为在两个骨头的中间,都有一个连接它们的骨头,这个骨头,我们就叫它“关节”。(教师引出“关节”的概念) 2.认识主要关节的位置。

教师:小朋友们找一找,骨头博士身上都哪些地方有关节。(教师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 教师:原来,我们的肩膀这里、指头这里、胳膊这里,膝盖这里都有关节啊!你们能在自己身上找到这些关节吗?(教师可用手指着骨骼模型上的某处关节,引导幼儿寻找自己身上的对应位置) 3.知道关节的重要性,懂得保护关节。

教师:小朋友们,有了指关节,我们的手才能抓握;有了膝关节,我们才能走,才能跑;有了肩关节,我们的胳膊才能运动。对不对?大家现在试一试吧!(引导幼儿做关节运动,丰富幼儿对关节的感性经验)

教师:小朋友们,如果我们的关节受伤了,会怎么样?(启发幼儿思考,让幼儿知道关节受伤了,我们的身体就不能灵活的运动了)

教师:看来关节的作用这么重要啊,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平时走路和跑步的时候,不要太快,防止摔倒。平时要多吃蔬菜多运动,才能让骨骼长得更结实! (让幼儿知道保护骨头的方法)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了解小孩和大人的骨头有什么区别;鼓励幼儿发现人的一生中骨头的生长变化。 重点提示

在引导幼儿认知骨骼时,应给予充足的时间,鼓励幼儿用眼睛、手等多种感官充分感知骨骼的特点,通过肢体活动了解到骨骼和关节的作用。 家园共育

家长平时应注重幼儿的日常运动和营养均衡,保证幼儿的骨骼健康发育。提醒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不当坐姿、走姿,防止幼儿骨骼变形。

第19篇:幼儿科学教案:物体是如何下落的

幼儿科学教案:物体是如何下落的

教育目标:

1、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在下落,不一样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体下落有直线和曲线之分,测验用自个的方法对不一样物体按下落方法进行记载。

3、探究同一物体形状不一样下落状况也不一样。

教育预备:各种糖纸、茸毛、报纸、塑料积木、球、绳、沙包等,记载纸、笔,白纸人手两张

教育进程:

一、引题

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落下来,树叶落下来是如何的?(儿童自在叙述)

二、儿童探究并评论。

1、儿童猜想并测验:你桌上东西落下是如何的?每一样东西都试一试。

2、引导儿童和火伴对比,发现物体下落时的异同。

“请你找一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们手里的东西落下来有啥不一样?”

3、儿童沟通:

(1)你有啥发现吗?(儿童自在沟通)

(2)为啥有的物体落的快,有的物体落的慢?

4、小结:一切的物体都会下落的,不一样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师演示一张皱纸和一块积木,引导儿童调查,发现物体下落道路是不一样的。

三、儿童分组探究,依照物体下落的道路进行归类记载。

1、请儿童分组试验,调查桌上的物体的下落方法,并商议用自个的方法进行记载。“请你再去试一次,把你的发

现记载在纸上,你这些东西依照落下的道路记在纸上。”

2、每组派一个孩子沟通各组的发现,并介绍自个的记载方法。

“你是怎样记载的?”“你有啥新的发现?”

3、老师简单小结:不一样物体下落的道路不一样,有的是直线的,有的是曲线的,直线的落地快,曲线的落地慢。

四、引导儿童进一步探究一样的东西形状不一样,落下来的状况也不一样。

1、(出示一样的两张纸)儿童猜想:你可以用啥方法让他们落下的时分不一样?

2、儿童自个测验,老师引导儿童将纸折成不一样的形状

3、沟通:你用了啥方法?

五、延伸:让儿童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伞,调查其与其他物体下落的不一样。

第20篇:科学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育教学计划

丘北县平寨乡中心幼儿园 执教者:李南

一、设计意图:

在玩水的活动中,常常发现孩子们对“沉浮”的现象非常感兴趣,在游戏中他们了解到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而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我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点,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沉与浮”这一现象不是绝对的,它会因为某些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盐又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也是最为熟悉的东西。也许大家会觉得这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太难了,但我的目的并不是要他们掌握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培养孩子对科学知识探究的愿望,愿意探索、尝试。因此在本次活动中设计了让孩子尝试实验,亲历探究活动。这样可以使孩子学会主动探索、独立思考,提高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活动名称与内容:科学《神奇的盐水》

三、活动目标:

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2、大胆尝试了解盐溶于水中会增加水的浮力,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并能初步了解死海让人漂浮的成因。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细心观察能力,喜欢动手做科学小实验,了解盐溶于水中会增加水的浮力,水中盐越多,水的浮力越大。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多观察善思考,勤动脑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四、活动准备:

杯子、葡萄、盐、记录纸、视频“死海”的有关资料。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谜语《水》

一种东西清又清,没有味道很透明。 大家每天都要喝,一天少它都不行。

2、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还记得怎样让鸡蛋浮起来的吗?”(幼儿回 忆经验)

2、教师质疑小结:为什么在水里加了盐,鸡蛋就能浮起来的呢?原来盐溶 解在水里,增加水的浮力,鸡蛋就浮起来。(幼儿一一说说:浮力)

(二)、幼儿操作活动

过渡:那是不是加了盐,物体就能浮起来呢?(幼儿猜测)

1、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呆会自己去试一试。在桌子上老师给你们每人 准备了一杯水,要求每次加入1包盐,用筷子充分搅拌,放入葡萄,看看结果怎 样?并把它记录在纸上。记住:试一次记一次。

2、幼儿操作

3、交流:我发现一号桌的小朋友动作很快,由请他们来说说他们的发现?

(1号组:我加了

1、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4、为什么加了1包、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葡萄能浮起来呢?(盐变多)

5、教师小结:是呀,当水喝1包盐,浮力很小,没有力量托起葡萄,加入2包盐,还是浮力太小,只有当水喝足了盐,才有一定的力量托起葡萄,让葡萄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浮力越大。

6、还有哪一组的愿意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发现?(2号组:我加了

1、

2、3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4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7、教师质疑:刚才你们介绍了你们的发现,老师有了一个疑惑:为什么一号桌只要加3包盐,葡萄就能浮起来,而2号桌要加4包盐,3号桌要加5包盐呢?(观察3桌杯子里的水,)水的多少

2

8、你们都发现了呀,(出示标记)1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少,2号桌杯子里的水多一些,3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多)噢?水的多少和加的盐也有关系吗?到底是什么关系?(幼儿讨论)

9、小结:原来水越多,需要喝的盐也就越多。只有让水喝足了盐才有力量托起葡萄,让它浮起来。

(三)、观看录像

1、除了鸡蛋、葡萄能浮起来,我们的人能不能浮起来?(幼儿猜测)告诉你们,其实我们的人也可以浮起来,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像。

2、幼儿观看录像

3、真是神奇呀!谁来说说看:为什么人也能浮起来?原来这不是普通的大海,而是死海,它的含盐量比我们普通的海水要高

6、7倍,浮力很大,难怪我们人都可以躺在上面了。

(四)、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并知道,盐溶解在水中后能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水的浮力就越大。

六、活动延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材料,如玻璃球、鸡蛋、橡皮泥、玩具等等,我们都可以去试一试,加几勺盐能让它们浮起来,同时也可以想一想,我们能让葡萄浮起来,那有什么办法让葡萄沉下去呢?小朋友们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试一试吧,找到办法了带来给我们大家分享吧。

《幼儿科学教案.doc》
幼儿科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