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

2022-05-05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登高 教案

《登高》教案

一、导语: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课文探讨

1、朗诵《登高》全诗。

2、这个老人是难呀?——是杜甫。

(一)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1、问: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心寒。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问: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鸡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〇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〇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所以,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二)颌联,写了几种景物?(两种,落木、长江。

师:由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暂。

师: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但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基调: 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

1、“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是客居他乡,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与一般的那种客居他乡不同,比方说,有的同学也是在外求学,这也是客居他乡呀。

2、“常”是长久的,不断的。(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3、登台——(生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〇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

〇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

〇什么季节呢?——悲凉的秋天。

〇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百年”,就是老年。) 〇身体——多病的身体。

作者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倍感身世凄凉。

〇那么,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〇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艰难苦恨繁霜鬓”。)

——理解“艰难苦恨繁霜鬓”?: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

〇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〇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吗?(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〇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忧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

〇为什么?——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〇本来,借酒才能消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真是有愁不能解。

小结:

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推荐第2篇:登高教案

教案设计

《 登 高 》

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 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

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 ,

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杯。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以及写作背景。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导入] 2012年3月,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杜甫插图被学生们涂鸦成各种形象:开着坦克向前冲的,戴着墨镜骑电动车出门的,骑着自行车去买菜的,跟美女翩翩起舞的,穿着运动服打篮球的,坐在桌前切西瓜的,各种搞怪形象。这一组“杜甫很忙”的课本涂鸦图片,让已经成名1200多年的“诗圣”杜甫,突然又成了“微博红人”。

对于这个现象,80、90后的网友认为这个对杜甫图片的恶搞其实是一种释放压力的消遣,是对纯真时光的一种追忆。

但是也有人认为这已丧失了对人格最起码的尊重,何况是对这样一位被尊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伟大诗人?包容有尺度,娱乐有底线,世界文化名人值得世界的尊重和礼遇。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他是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大李杜”,杜甫和李白。“小李杜”,杜牧和李商隐。 [背景介绍]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个诗句,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 [作品赏析]

《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个诗句,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找一组同学来朗读前四句。

1、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在第一第二句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 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 特点:急、高、哀、清、白、飞回、萧萧下、滚滚来 四句八景,语言凝练

2、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情感:凄凉、悲壮、苦闷

①风急:诗人以传神之笔渲染出一个秋气逼人的环境,一种寒凉凄苦的氛围,站在山上远眺的诗人已经是年老体弱了,当时他写这首诗已经是55岁了,这样的一种凄苦的氛围使诗人感到凉意彻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指诗人内心的感受,心里的凄凉。

②天高: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而对于被国难家愁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诗人杜甫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空空荡荡。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心中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③猿啸哀: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为猿猴的叫声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而且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④渚清沙白:水中的小洲,岸上的沙子,是给人凄清的感觉,色彩有冷暖色调之分,那么白色是属于什么色调呢?所以这里景物给人凄清的感觉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因为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鸟,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在这里,鸟已经不是鸟了,而成了诗人的化身。鸟飞倦了可以归林,而到处飘泊的诗人却因为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就是落叶。

落木萧萧下,叶子纷纷掉落下来,给人什么样的感觉?萧瑟、萧杀、凄凉、悲凉?这肃杀之景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感慨生命的短暂!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也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可以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⑦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

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给人时间无穷无尽之感!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请大家带着感情一起朗读前两联!

(过渡)诗人的这四句诗向我们描绘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秋日图,在这幅图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可是诗人悲什么?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万里”: 这两个字写出了距离自己故乡之远,身在万里之外,远隔千山万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

“作客”:意思是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到别人家里做客人)

“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不是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艰难”国事艰难,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艰难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国家,心忧天下!

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而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诗人!当他看到国家仍然动荡不安,内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苦恨”是非常恨,诗人恨什么?

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恨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啊!

这种被很使自己的两鬓白发都增多了,“繁霜鬓”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尝不是国事艰难所赐呢! 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么办? 喝酒解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但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

那么这种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 朗读

因此我们朗读的时候应缓慢一点,把这种悲苦之情读出来。 整体小结

1.本诗借悲秋之景抒发悲秋之情,请大家读一读,“悲秋”二字在诗中有几层含义?

三层:季节之秋 人生之秋 国事之秋 2.小结

律诗的特点是颔联和颈联对仗,可是杜甫在本诗中却是每联都对仗,句句照应,可见杜甫诗歌写作技巧的高超,因此本诗也被称为“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对杜甫诗歌的评价之所以这么高,不仅有技巧,还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块的标题“诗从肺腑出”!诗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国事之悲,带着作者的这些悲情再来读一读品一品诗歌,诗歌将别有一番滋味: 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难排不尽,驱赶不绝,此情此景达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诗人又为何如此悲苦?因为国难家愁,因为诗人对国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3.朗读

现在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读《登高》!

4、板书:《登高》

《 登 高 》 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 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

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 ,

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杯。

上阙

写景: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特点:急、高、哀、清、白、飞回、萧萧下、滚滚来 情景交融 下阙

抒情: 悲苦凄凉 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推荐第3篇: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2、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师的格律知识。

3、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引出《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二、推进课程

1) 指明学生读全诗 (教师作出评价)

读诗要读出情感,读出诗人的悲欢愤激,读出他的荡气回肠,那么我们就要深入作者内心,深入诗歌之中。

2)解题

登高

我 (人物形象)

秋(景物形象)

三、鉴赏质疑

1、找出诗中哪一联集中描写写杜甫形象?

学生齐读------“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2、从这一联我们能看出一个怎样的杜甫,当时的杜甫饱含着什么样的情感? 教师提示:漂泊 孤独 多病

四、分析鉴赏诗句

1、“作客”—— “常作客”——“悲秋常作客”——“万里悲秋常作客” 这种悲如何来排遣呢? 登台

“登台” ——“独登台”——“多病独登台”——“百年多病独登台”

2、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

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教师总结:诗人悲秋、孤独、漂泊之感

五、能力提升 通过对这一联的理解用自己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一下杜甫的形象,时间3分钟

找同学示范朗读,(教师要做好指点和评价)

六、赏析质疑

1、从这一联中我们能够找出哪一个字最能表现杜甫的情感——悲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

2、哪些句子是写景的?诗人描写了怎样一幅“重阳秋景图”?包涵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指明学生读一二联。

七、合作探究

在这四个诗句中,在短短28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而每种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教师分析重点字句:“急风”

:不仅是身体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这里所写的不仅仅是天凉风凉,更主要的是写诗人的心凉。

“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心中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猿啼” 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诗人在此写到了猿啸,并且用“哀”字来描写,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而且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再来看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是江中的沙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之感,所以说“渚清”。

从色彩学角度来看,蓝白黑之类的色彩属于冷色调,这种冷色调的“白”沙,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那种沉郁的情感。

“鸟飞回”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鸟,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在这里,鸟已经不是鸟了,而成了诗人的化身。鸟飞倦了可以归林,而到处飘泊的诗人却因为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

八、名句赏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这两个诗句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很好地表现了杜甫的诗歌风格,那就是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五、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联系当时诗人所处环境 说说尾联中艰难二字的含义。

“艰难”指国家艰难,更多的是指个人艰难。他既忧己,更忧民忧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贫困还是发达,都是心怀天下的。忧国忧民是杜甫诗歌的主旋律。 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理解“苦”和“新停”二字? 苦,表达了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所以极度遗憾,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也不是不能说,而是心中的愁苦太多太重,说也说不完,诉也诉不尽,所以索性不再说下去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所在。

五、结束语

今天,我们做了一次穿越,和大诗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阳登高,我们的灵魂仿佛再一次受到洗礼。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这就是那个一生坎坷,曾经豪情万丈,志在报国的杜甫,那个无论穷达,都不忘兼济天下的杜甫,那个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还挂念祖国兴衰的杜甫。同学们请记住这位伟大的老人。下面让我们一起饱含感情的朗诵一下《登高》。 作业设计:背诵全诗

推荐第4篇:登高教案

《登高》使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教学重点】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今年的重阳节刚刚过去没有几天,大家知道这一天古人有什么习俗吗?(生自由发言)是呀,赏菊、饮菊花酒、登高赋诗„„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么一千多年前,在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杜甫也登上了高处,而且留下了非常有名的诗篇,那就是《登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完成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二、知人论世

孟子曾经说过:“诵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那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要学习杜甫的诗歌,首先要了解这个人。请同学们谈谈杜甫在你心中的形象。

学生自由发言 (结合学案中的作者介绍从人生经历和作品等方面介绍)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你看,刚才同学们对杜甫有了这么多的认识,大家都知道杜甫被誉为“诗圣”, 梁启超有一篇文章叫做《情圣杜甫》,说明杜甫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的心灵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登高》,走进杜甫,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下面我们先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我们首先来听听这首诗的朗读录音,在听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生听录音

好,听完这首诗歌的录音朗读,对这首诗有了一个初步感知,那么,你认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也可以说反映了杜甫什么样的感情?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生:悲伤、忧愁、孤独„„

评价学生的感受力很好。那么现在你就用这样一种感情基调给我们朗读一下 (生读师评价)

接下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读一读。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一首诗歌的灵魂是感情,你只有很深刻的理解了一首诗歌的感情,你才能更好的把握这首诗歌,你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四、细读诗歌,品味感情

师:好了,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诗在写的时候,他有一个基本的规律,也就是这八句当中,他先写什么(景),后写什么(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诗歌当中的景物事实上他已经含上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诗人登高之后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如何体现悲的这种感情的?齐读前两联体会思考

生各抒己见

生:八种。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生: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生: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生: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生: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师:回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在《沁园春 长沙》中这样写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鸟。毛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师:很好,想到一只孤独的鸟在疾风中飞旋徘徊,我就想到杜甫以前写过的一首诗歌,他说,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一个人在外孤独的漂泊,像什么样呀,就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一样,所以,当杜甫登上高处看到疾风中的鸟儿的飞翔,恐怕他也会想到自己

师: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和滚滚东逝的流水,诗人又会想到什么?

生: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第二联一直是千古名联,他非常强烈的突出了杜甫心胸的开阔。杜甫在他的笔下总是能够写出非常开阔的景象,你们来看前边这两个字,是无边的落木,是不尽的长江,我们说杜甫的感受力是相当的丰富,春天的时候,他看到一片花瓣落下来,他就说“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花瓣落下来,他就能感受到春天将要过去了,你说如果风把万片花瓣都飘下来,会是什么感觉呢?中国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当你感受到无边落叶纷纷下落的时候,你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这就是杜甫,他的心灵世界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读,就要读出他这种丰富的感情世界,好,接下来,让我们把这四句再来读一遍,体会一下。

生齐读前两联

师:诗歌总是以非常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出无穷的含义,罗大经说他读出了八层意思,那么我们同学你能读出几层意思,谁来说说。 生自由发言

生: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 生: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师: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师:台,高迥处也。高跟感情有关系吗?而我们这首诗的题目又是《登高》,下面大家讨论一下。

生讨论 生发表意见

师:大家刚才对高处有了不同的理解,我们来看一种现象,中国古代诗人在抒发感情时,往往一登上高处就有了感慨,这是为什么呢?像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时,他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他能感受到宇宙、时空是那么的宽广,而我一个渺小的孤独的一个人在这么大的一个时空中,是多么的落寞,多么的孤寂,而如果一个人有已经到了晚年,又体弱多病,抱负又没有施展出来,你想这个时候他登上高处,在高旷的环境里一对比是不是更生感慨,这就是台字。

师: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跟老师一块读。

师:这就是杜甫的诗歌,人们一直说老杜的诗歌含蓄蕴藉,所以我们要咀嚼,我们再来看尾联,他有抒发了什么情感?

生: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①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②苦,是什么意思?

苦,“极度”,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从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心有余而力不足) 生: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内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师:同学们,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

杜甫在自己身世很苦的情况下,他的心中一直装着国家,装着人民,装着他人,所以有人分析说我们中国这个仁字,杜甫是典型的儒家的代表人物,仁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怎么叫仁,你心中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他人就叫仁,就像杜甫在秋风为茅屋所破的时候,他依然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多么博大的胸怀呀!正因为如此,千年而下,才让我们敬之,仰之。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敬仰之情再来齐读全诗。

五、拓展练笔

现在我们把感动中国的诗人大奖颁给杜甫,请你为他写一段颁奖词。突出杜甫的贡献或赞扬他的人格,语言精练,50字左右

生写好后交流

从同学们的文字中,我能感觉到,杜甫越来越深的走入了大家的心灵。那么我们能否把这首诗朗读得更好呢?

生自告奋勇的站起来读

师(小结):全诗借登高所见萧瑟、悲凉秋景,抒发作者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杜甫的崇敬之情,面对他的画像,再一次诵读《登高》,感受他的旷世情怀。结束今天的这节课。

推荐第5篇:登高教案

教案名称:高处架设作业安全培训教案

任课教师:

杨唯 梅磊

第一章 登高架设作业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高处作业及登高架设作业的定义与种类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目的:了解登高架设作业的含义和基础知识;

要求:记清楚登高架设作业的种类和高处作业的分级等。

二、教学学时安排

学时:8学时

三、教学方法:

讲述、讨论

四、教学重点:

熟悉登高架设作业的定义和种类

五、教学内容

1、高处作业的定义术语;

2、登高架设作业的定义(指搭设钢管或竹,木杆件构成的施工作业操作(又称架子)及分类;

按架杆配件材料和连接方法分

(六)类,按用途划分(四类),按设置部位分(两类),按设置状态分(五类)等。

六、教学小结

了解熟悉登高架设作业的概念及基本知识

七、作业思考题

共19页

第1页

1、什么是高处作业。

2、登高架设作业的种类是什么种类、如何分类。

共19页

第2页 教案名称:登高架设作业安全培训教案

任课教师: 杨唯 梅磊

第二节:登高架设作业力学常识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对架子工讲解一般的力学知识,要求并掌握一般的力学。

二、教学学时安排:

安排4个学时

三、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板书、画图方法。

四、教学重点:

1、力的三要素

2、力的单位如何表示

3、力的合力与分力

4、荷载概念、内力、应力、强度极限、允许应力与安全系数等。

五、教学内容:

①力的概念、三要素 ②力的平衡 ③杆件的变形 ④荷载 ⑤内力

⑥应力与强度极限 ⑦允许应力与安全系数

共19页

第3页 ⑧稳定与丧失稳定性 ⑨几何组成稳定性

⑩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的预防。

六、教学小结:

力学常知对脚手架安全保证不可缺少的环节。

七、作业题:

①力的三要素

②什么是作力的合成,什么是作力的分解 ③杆件的主要变形形式有哪几种 ④脚手架上的施工荷载是如何传递的。

共19页

第4页 教案名称:登高架设作业安全培训教案

任课教师: 杨唯 梅磊

第二章:登高作业的安全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培训学习,使学员真正认识安全施工的重要性,熟悉脚手架的作用与要求,及组成和安全技术,事故预防。

二、教学学时安排

学时安排6个学时,现场实习(训)3个学时。

三、教学方法:

面授、实训场地(实习)等,现场讲述(解)

四、教学重点:

掌握熟悉安全施工,操作有关规定,安全生活有关法律法规

五、教学内容:

(一)基本规定:共十条基本规定:

1、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将预防高处坠落列为安全技术措施的重要内容。安全技术措施实施后,由工地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收,凡不符合要求的,待修整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凡经医生诊断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严重贫血、癫痫病以及其他不宜从事高处作业的病症的人员,不得从事高处作业。高处作业人员应每年进行一次体检。

3、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经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准上岗操作。

共19页

第5页

4、高处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合格的防护用品,禁止赤脚,穿拖鞋或硬底鞋作业。使用安全带时,必须系挂在作业上部的牢靠处。

5、高处作业人员应从规定的通道上下,不得攀爬井架、龙门架、脚手架,更不能乘坐非载人的垂直运输设备上下。

6、禁止在防护栏杆、平台和孔洞边缘坐、靠,不得躺在脚手架上或脚手架下方休息。

7、禁止站在阳台栏杆、钢筋骨架、模板支撑上操作。禁止在作业时,沿屋架上弦、檩条以及未固定的构件上行走和作业。

8、在外墙高处进行安装玻璃及油漆等装饰工作时,应搭设防护设施和系好安全带。

9、超过六级以上强风或暴雨大雾等恶劣天气时,应停止露天高处作业。

10、夜间及光线不足高处作业时,应针对作业环境条件设置照明,使作业人员工作范围内视线清楚。

(二)脚手架的作用要求,规定(基本要求,一般规定),脚手架构架基本结构(结构单元的类型,8类型:

①易平面框格, ②立体格构 ③门形架

④其它专用平面框格 ⑤三角形平面支呆 ⑥平面桁行

共19页

第6页 ⑦“片”形架

⑧支柱,结构单元的构造和承载特点

结构单元组合的特点和要求

对构架基本结构的要求

2、整体稳定和缺则力杆件

3、连墙件,挑挂和卸载设施: ①连墙件构造形式,柔性,刚性

②挑,挂设施,悬挑设施要求,构造形式分三种: 上拉下支式、双上拉底支式、底锚斜支拉式 ③卸载设施种类有3种, 卸载设施(脚手架)要求三点 作业层设施要求三点,

脚手架工程中的事故及预防措施:

1、事故多发的类型:①整架倾倒和局部垮架 ②整架失稳,垂直坍塌 ③人员高空坠落 ④落物伤人(物体打击) ⑤不当操作事故。

2、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

3、用事故实例来分析

4、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

六、教学小结

熟悉登高作业的基本规定要求和脚手架的作用要求及构架的组

共19页

第7页 成,安全技术,脚手架工程中的事故和预防措施

七、思考题

脚手架作用及要求是什么,工程中的事故多发类型及怎样预防。

共19页

第8页 教案名称:登高架设作业安全培训教案

任课教师: 杨唯 梅磊

第五节:名称 安全防护装置和用具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熟悉安全防护装置和正确使用保护用具,掌握架子工在高处作业及季节性施工的各项保障措施、要求。

二、教学学时安排

学时安排:4+3共7学时

三、教学方法

面授(讲述)4个学时,操作训练3个学时

四、教学重点

1、掌握施工中六个方面作业要求掌握安全保障措施,要求认识安全施工的重要性。

2、熟悉安全操作的有关规定,正确使用保护用具。

五、教学内容:

建设部于1991年颁发了行业标准《建筑施工商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标准主要针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和一般构筑物施工中的临力、洞口、攀登、悬空、平台及交叉作业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规定:

1、安全网的安全技术、1997年国家颁发的《安全网》(|GB5725—97)及《安全网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5726—97)标准,对有关

共19页

第9页 安全网技术要求,使用规则及试验方法进行了规定。

①安全网的构造:

一、材料;

二、构造;

三、尺寸;

四、冲击试验;

五、密目安全网

②安全网的架设与拆除。

一、架设;

二、拆除;

三、管理。

2、安全帽。①构造 ②规格要求 ③基本性能

3、安全带。①构造 ②规格要求 ③基本性能。

六、教学小结

熟悉1991年建设部颁发的行业标准,和1997年国家颁发的《安全网》及《安全网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正确使用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掌握施工各项安全保障措施及要求。

七、思考题:

如何对安全网试验性能、安全带的使用应注意什么?高处作业时,要遵循哪些规定。

共19页

第10页 教案名称:登高架设作业安全培训教案

任课教师: 杨唯 梅磊

第三章 名称 登高作业的安全检查与管理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了解、熟悉安全检查环节,达到施工作业的要求,加强对每个环节、材料的管理。

二、教学学时安排

学时:面授8个学时,操作4个学时。

三、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联系实际操作培训,并举事故案例讲述。

四、教学重点

在施工前如何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检查,验收,管理。

五、教学内容:

(一)落地式外脚手架的检查项目分为12点 ①施工方案 ②立杆基础

③架体与建筑结构拉结 ④杆件间距与剪刀撑 ⑤脚手架与防护栏杆

⑥交底与验收,以上是保证项目。 ⑦小横杆设置 ⑧杆件搭接

共19页

第11页 ⑨架体内封闭 ⑩脚手架材质 ⑾通道

⑿卸料平台,这些是一般项目,采用检查评分制表。

(二)悬挑式脚手架的安全检查项目分为9点: ①施工方案 ②悬挑梁及架体稳定 ③脚手架 ④荷载

⑤交底与验收,以上是保证项目 ⑥杆件间距 ⑦架体防护 ⑧层间防护 ⑨脚手架材质

以上是一般项目,采用检查评分制表。

(三)挂脚手架的安全检查项目分为8点: ①施工方案 ②制作组装 ③材质 ④脚手板

⑤交底与验收。以上是保证项目 ⑥荷载

共19页

第12页 ⑦架体防护 ⑧安装人员。

以上是一般项目,采用检查评分制表。

(四)吊篮脚手架的安全检查项目分为10点: ①施工方案 ②制作组装 ③安全装置 ④脚手板 ⑤升降操作 ⑥交底与验收 ⑦防护 ⑧防护顶板 ⑨架体稳定 ⑩荷载

(五)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安全检查项目分为10点: ①使用条件 ②设计计算 ③架体构造 ④附着支撑 ⑤升降装置 ⑥防坠落防倾斜装置 ⑦分段验收

共19页

第13页 ⑧脚手板 ⑨防护 ⑩操作

以上要进行实际操作。

六、教学小结

通过培训认真熟悉每个检查细节重要性,降低事故所作的前期工作。

七、思考题:

如何做到认真检查、管理。

共19页

第14页 教案名称:登高架设作业安全培训教案

任课教师: 杨唯 梅磊

第四章:名称 建筑登高架设作业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目的:了解脚手架的特点、组成结构及用途,对材质要求和使用常识。

二、教学学时安排

学时安排:6个学时。

三、教学方法

方法:采用讲述及现场讲解相结合。

四、教学重点

重点:熟悉、掌握常用脚手架的结构特点、用途以及对组装和材质的要求。

五、教学内容

内容:

1、脚手架杆件的种类规格及材质要求 规格种类分:三类

1类:木脚手架;2类:竹脚手架;3类:钢管脚手架及各类材质要求。

2、绑扎材料及连接件:①主构件;②辅助构件;③专用构件。

3、一般金属材料、木材、竹材的特性和使用常识。

六、教学小结

共19页

第15页 掌握脚手架基础知识,脚手架的基本结构特点及适用范围和对材质要求。

七、思考题:

1、对钢管和扣件有哪些质量要求?

2、碗扣式脚手架杆配件规格有哪些?

3、报废要求是什么?

共19页

第16页 教案名称:登高架设作业安全培训教案

任课教师: 杨唯 梅磊

第五章:建筑脚手架的安全防护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目的,认真熟悉脚手架安全技术防护措施要求。

二、教学学时安排

学时:6个学时,实际操作训练:20个学时。

三、教学方法

方法:采用讲述和连系事故案例相结合,理论结合实际操作。

四、教学重点

重点:防护措施项目及方法及预防措施。

五、教学内容

内容:脚手架防护措施的基本项目,脚手架的防护措施概括地讲分两部分:一是脚手架构架的安全防护;二是脚手架构架使用过程中所设的防护措施。

脚手架的防火要求和措施 脚手架的防电、避雷要求和措施 脚手架过道防护措施 恶劣天气防护

六、教学小结

掌握脚手架安全防护措施

七、思考题

脚手架安全防护措施有哪些?

共19页

第17页 教案名称:登高架设作业安全培训教案

任课教师: 杨唯 梅磊

第六章:建筑登高作业的安全管理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熟悉安全管理标准,并严格执行,检查、验收、保养、维护规定,并掌握搭设、拆除脚手架的安全技术与安全措施。

二、教学学时安排

学时安排:讲述8个学时,实际操作10个学时

三、教学方法

通过理论讲述课再结合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

掌握管理规定、检查与验收标准,及保养、维护和拆除脚手架的安全技术与安全措施。

五、教学内容:

1、脚手架安全检查标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建设部发布国家强制性行业标准之规定;

2、脚手架的检查与验收: ①脚手架搭设和使用前检查; ②脚手架使用中的检查与维修。

3、脚手架的保养、维护和管理规定: ①脚手架交付使用期间的保养和维修;

共19页

第18页 ②脚手架拆除后所有架料的维护管理。

4、脚手架拆除的安全技术与安全措施: ①拆除前的准备工作; ②拆除作业要求。

六、教学小结

高度重视建筑登高业的安全管理,严格执行,是为在今后的工作中降低安全事故。

七、思考题

脚手架的保养、维护和管理规定有哪些?

共19页

第19页

推荐第6篇:登高教案_

《登高》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教学过程:

一、点明课题,投影教学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诗《登高》。

二、知人论世。

提问:杜甫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的诗人,人们尊奉他是诗圣,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那么,大家学过他的那些诗歌呢?能不能背一句或几句他的诗歌?好,大家说说你心目中的杜甫是个什么形象?(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补充。)

教师总结:通过大家刚才的发言,我们感受到了这位天才的诗人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他的《登高》,一起去领略这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这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

三、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同学们,学习诗歌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多媒体播放朗读。)

2、谈感受。诗人在写作时都是倾注了自己的感情的,此所谓“情动而辞发”,请大家不假思索地谈谈你从诗歌诵读中感悟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悲”,教师点评。)

3、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自由练习朗读这首诗,力求把自己对诗歌的感受融入到声音中去。

4、个别学生示范读。学生点评。

5、全班齐读,注意节奏舒缓,读出诗歌的感情。

6、朗读指导,方法小结。

⑴读准字音;⑵注意轻重;⑶把握节奏(按意群);⑷读出感情。

四、赏析探究。1解题。

师:你从题目读出了什么?

明确:《登高》已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写景诗,当然,写景是离不开抒情的。请同学们自读全文,找出那几句是写景?那几句是抒情? 明确:一二联写景,三四联抒情。

㈠赏析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⒈诵读•思考

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六种。风、天、猿、渚、沙、鸟。十四字写六种景很凝练。

在诗作之首,诗人就以传神之笔渲染出一种寒凉凄苦的氛围。 “风急”,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的季节特点。

“天高“——诗人站在江边高岸,抬头远望,见到的是高远的天空。人会很自然的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孤独,有一种沧海一粟的感觉。 “猿啸哀”——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

“渚清”—— “渚”是江中的沙洲,诗人由沙洲自然写到了沙子,在描写沙子的色彩时,作者用了一个“白”字,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了一幅苍凉的画面。

“鸟飞回”—— “回”,回旋地飞。在风中吃力地盘旋的鸟,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到处飘泊的诗人因为战乱而远离家乡,有家难回,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端呢!

总结:首联所表现的意境是很凄清的。可见诗人心中之寒,心中之哀,心中之孤。

㈡颔联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下面我们看第三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两个千古名句。

问:

1、“落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落叶”?这里能不能用“萧萧”代替“飘飘”?

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色,让人感觉比较沉重,诗人的感情也是如此.“萧萧”让我们想到萧瑟,作者的感情到底是沉重还是轻飘?沉重!所以用:“落木”“萧萧”比较好。

2、那诗人为何用“无边”两字呢?

讨论后明确:诗人在这里写的不是实景,而是他内心的感觉,他感觉到秋天是无边无际的,体现了诗人大的情感与感受。使作品的意境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变得苍茫、变得壮阔起来。

3、“不尽长江滚滚来“句中能不能用“滔滔”代替“滚滚”? 明确:古人用江水往往比喻什么?时间!江水的流逝往往让我们想到年华的流逝,青春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滔滔’只强调水势很大,而滚滚强调翻滚向前,似乎是年复一年,有一种圆润绵长不绝的味道在里面,更能够表现出时间的流逝。

4、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怎么样?

讨论后明确:有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 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师小结:前两句诗人以传神之笔渲染出一种寒凉凄苦的氛围。后两句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苍茫、壮阔起来,显出诗人的大手笔来。全四句无一字抒情,却处处皆情,这些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颈联赏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提问:宋人罗大经说颈联十四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 学生讨论探究,教师点拨明确:

宋人罗大经评颈联“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小结: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两个诗句中,这八层意思不是并行排列在一起的,而是融合在一起,叠加在一起的。只有一层意思已经十分沉重了,两层意思加起来就更加沉重,更何况是八层意思呢?所以这两个诗句,就使诗人那种十分复杂而沉重的心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四)、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提问:尾联当中作者又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有没有比颈联更多的情感?“艰难”应怎么理解?

明确:艰难,国家艰难,连连战乱,社会动荡;个人艰难,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

2、提问:“苦恨”什么意思?——极度遗憾。“极度遗憾”什么? 明确:极度遗憾自己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在这战争年代,不能为国效力了,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3、提问:老是不可避免的,诗人为何极度遗憾自己已经老了? 明确: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恨自己无法救济天下苍生。

4、: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忧愤,心急如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就体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读到上一联,诗人的苦难令我们动容,可读到这里,诗人的精神令我们震撼。他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之心!他以自己病弱的双肩担起了天下这沉重的悲。这就是杜甫之所以被人们尊为“诗中圣哲”的原因。

5、提问:杜甫这个人也爱喝酒,乐也喝酒,忧也喝酒,此时的杜甫正是需要“一醉解千愁”的时候,却为什么“新停浊酒杯”呢?“浊酒”是什么意思?

讨论后明确:“浊酒”是不好的酒。酒味很薄。但是连这样的酒也不能够喝了,什么原因?可能是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因病戒酒。也可能是因为贫穷,买不起酒。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 总结:“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个诗句的含义也是十分丰富的。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要向世人诉说,但却又不说了。这就为读者的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五、再次诵读,体味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提问:在我们品味了诗歌的感情之后,大家在来谈看这首诗歌给你留的印象还是不是单纯的“悲”?还是又多了点什么?用什么词来概括?

明确:悲壮。沉郁顿挫:沉郁:“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沉郁之思想感情上的丰富厚实。(思想内容) • 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的缓急相、音调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

(艺术形式)

六、再次齐读诗歌,品味体会,课在深情的吟诵中结束。

推荐第7篇:登高教案

登高

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生: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颔联

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八种。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生: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生: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生: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生: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师:飞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在《沁园春长沙》中这样写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鸟。毛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 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师: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和滚滚东逝的流水,诗人又会想到什么?

生: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 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

生: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诗人的境遇之悲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 师: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生: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师: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生: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 生: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生: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内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所以,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

推荐第8篇: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四、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在他那纵横恣肆的文笔中我们领略到了诗人的豪放飘逸与浪漫气质,让我们深刻地体会了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奇特与瑰丽;今天我们再来拜读稍晚于李白的唐代另一位诗人杜甫的诗作《登高》,一起去在诗歌中捕捉诗人曾经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之为杜少陵 杜工部。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 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他七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因其于乱世中度过了半生,所以他的诗歌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故他的诗歌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简介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767年的秋天,此时诗人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已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五十五岁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落,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

四、品读诗歌

(一)

1、生大声朗读全诗,初步感知诗人的情感

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2、指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点评。听录音再感知,再指生朗读(师适当作点评),然后全班齐读。

3、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明确: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悲伤、忧愁、孤独……

4、那么,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明确:景悲,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颔联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八种。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6,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高猿长啸,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7、回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在《沁园春 长沙》中这样写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鸟。毛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8、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和滚滚东逝的流水,,诗人又会想到什么?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9、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

明确: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由此可以看出,杜甫此时的境遇是如此的悲凉。

10、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明确: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由此看出:(1)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作者两鬓斑白了。

(2) 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小结: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总结全诗:正如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所评: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 “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独,此其七;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

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怎一个“悲”字了得?

五,拓展迁移

宿江边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延际宿,孤月朗中饭。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1、有人评价“延”用的生动有趣,请简要分析。

———————————————————————————— ———————————————————————————— ————————————————————————————

2、颔联写景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 ———————————————————————————— ————————————————————————————

3、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

《登高》学案

2、预习提示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谈谈这首诗有可能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 (2)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

3、拓展延伸

宿江边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延际宿,孤月朗中饭。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1)有人评价“延”用的生动有趣,请简要分析。

———————————————————————————— (2)颔联写景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 (3)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推荐第9篇:《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一、[导语设计]故事开头

一千一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冽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不时传来几声 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地朝山上走来,他已经是浑身疾病,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长江, 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1)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曾经学过的杜甫的作品,介绍杜甫的生平。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老师补充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及写作特点: (杜甫,字子美,“杜工部”,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穷困潦倒,饱经忧患。诗歌全面、真实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民生疾苦——“诗史”、“诗圣”;诗风:沉郁顿挫。)

2、背景交代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为了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联系解题

联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义——重阳节,登高祈寿,怀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情。

四、品味鉴赏(提问 讨论 答问 点拨 解疑)

1、了解句意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句的意思。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⑴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意境;写作特点:语言精炼,对仗工整。 ) ⑵ 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 导:

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 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找一找,本联共写了诗人多少层愁苦,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漂泊他乡、常年在外、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登上高处,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 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艰

难苦恨繁霜鬓”

(2) 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 “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 而“新停”又是“刚刚放下”。 “新”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前两联主要是写景,后两联主要是什么?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艰难”一词双关:既因为个人生活艰辛,遭遇坎坷,也因为国家连年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后两联主要是抒情,抒发作者孤独凄凉,贫病交加,忧国伤时,消愁无门的思想感情。 )

(三)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

板书设计: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 ——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忧愤苦闷

推荐第10篇:《登高》教案

登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学习“以字析景,以境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中流露出的诗人的情感。

2、通过品读诗歌的意象、体悟诗歌的情感感受诗人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字析景,以境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2、体会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

教学难点:学习“以字析景,以境带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课本、黑板、粉笔、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的特点。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1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的人生经历: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6.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1.听录音朗读 2.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4.集体朗读

四、赏析文本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一)品意境

律诗一般是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请大家找一下诗歌的前两联中写了哪些意象?又用哪些词来修饰这些意象?这些景物给人什么感觉?

明确:这首诗前两联共写了八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无边”“不尽”来描写。十八字写八种景,极为凝练。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飞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暮年漂泊的悲苦境况的真实写照。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而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第二句,诗人由写山景,又转为写江景,“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呼应前面的“无边”,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呼应前面的“萧萧”,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而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既联想到时光的易逝,又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就像长江中的水滴浪花,很快就会消失,而永远流淌不止的整个长江,又多么像永恒的时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两相比较,就更让人感慨万端了。

3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以上四句写景,确实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下面我们来学习文章的抒情部分,进一步感受诗人的“悲”。

(二)悟感情

诗歌的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那么诗人的“悲”从何来? (请从诗歌中找一找,用笔画一画,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交流)

明确: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 “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

“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 “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独”:更显登台的悲凉。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艰难”:既指国事艰难,也指人生艰难。

“苦恨”:因为生活艰难,才有了心中极度的痛苦和遗憾。

“霜鬓”:因为国运艰难、生活艰难,心中极度愁苦,所以头发才变得花白。 “繁”:写出了白发之多(愁绪之重)。 4.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尝不是国事艰难所赐呢! “新停”:因病戒酒,愁绪无处排泄。 “浊酒”:浊酒一杯如何能销得万里之愁。

国难家愁一齐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但是诗人又因病不能喝酒解愁, 那么这种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

五、总结

4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六、朗读

1、现在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读《登高》。

2、自由朗读,争取能背诵!

3、一齐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七、作业布置:

比较《秋兴 其一》和《登高》的异同。 明确:

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

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 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七、板书设计

登高

所写之景:风、天、猿啸、渚、沙、鸟飞

落木 长江 悲凉

5

离家多年 有家难归

所抒之情:晚年多病 孤苦无依 悲苦

国事艰难 壮志难酬

人生潦倒 销愁无途

第11篇:登高 教案

登高 教案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

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背景知识了解

1、近体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2、王维与《山居秋暝》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三、听录音朗读课文 (略)

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节奏: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以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是一致的。本诗节奏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五、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

六、品位鉴赏

1、学生思考: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境界?(可适度展开)

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

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 以物芳而明志洁 归 山居之人:浣女、渔人 以人和而望政通 隐

2、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

明确: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其之清新,景色之美妙。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这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

3、学生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悦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明了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七、课堂小结

《山居秋暝》中,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俗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生活的情趣。

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阑无人声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称手法的一项是(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子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答案:

1、A

2、B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

1、学生自读王昌龄的《从军行》(之四),学习古代边塞诗的特点。

2、学习杜甫的《登高》,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步骤:

一、解题

1、王昌龄

王昌龄:(约690— 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2、杜甫与《登高》

杜甫(721-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寄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于“奉儒首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着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后世称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杨论称赞此诗未“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二、具体研习《登高》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把握语气的缓急)

2、提问:本诗前两联写景,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前两联写登高见闻。(让学生根据内容适度展开)。透过“急”“高”“哀”“清”“白”“无边”“不尽”等形容词,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夔州秋天冷静凄凉的特征,这凄清萧条的秋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

3、学生思考:诗歌的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悲”从何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出示投影: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在“和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

明确:“悲秋”之情来自: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3、名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学生讨论:这两句诗在写景上有何特点?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明确:这两句诗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情怀。叶落意味一年将尽,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能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连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长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难怪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登高》板书设计:

第12篇:登高 教案

登高 教案

备课人:刘建霞 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的特点。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6.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朗读,把握诗歌节奏

第二课时——展示课

四、诗文赏析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1.首联:(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概括几幅画面)

以十四字写六种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是一只离群失途的孤鸟,孤独而痛苦。 这是一幅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哀转久绝的凄清画面,“鸟飞回”一句,更点明了在无边秋意之中,鸟亦失途;诗人的残齿暮年,人生无路,不亦如此。诗人凄怆哀怨之情溢于笔端。

(教师板书:凄怆哀怨)

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学生朗读,教师指导)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对比出人的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看这孤鸟,离群失途,同时天涯沦落人,独在异乡不得归。

2.颔联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概括几幅画面)

诗人仰观天宇,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一年之中,枯荣轮回,这表现了什么?(生命之短暂);俯察江水,滚滚东逝,奔流不息,又象征了什么?(时间之无穷)。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互相映衬,诗人以自己行至暮年的有限生命,去观照无限的历史长河,有什么感慨呢?(从这里我们仿佛感受到了诗人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感怆,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 这幅画面雄阔苍茫,表现出人生的沉重悲壮。(教师板书:沉重悲壮)指导朗读:“萧萧”、“滚滚”两词应重读,表现出“沉重悲壮”的情感。

3颈联、尾联 指读:“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指导学生体会诗人寄托的心境。大家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明确:这四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处境和心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离乡万里,倍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好饮而不得,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这四句写出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这两联既写出忧生伤己,又写出忧国伤时。(板书:忧生伤己,忧国伤时)

第三课时——展示课

1、提问:但只是写出个人之秋吗?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明确背景: 祖国山河处在战乱之中,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

虽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大唐帝国日渐衰微,但诗人仍止不住登高远眺的脚步,是对曾经辉煌的追忆?还是在为破碎的山河祈福?我们无从知道,但这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可见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之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国家之秋”,我们从整体上去感受诗的氛围,从触景生情中去感受无处不荡漾着的灾难时代的痛楚声音,就一定能够理解《登高》这首诗的真正意蕴。

2、杜甫身处人生之秋,望着季节之秋,心里装着国家之秋!诗人说:“艰难苦恨繁霜鬓”,请认真思考一下,“艰难”和“苦恨”是什么关系呢?

(明确: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不得意时可以“明朝散发弄扁舟”;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扶大厦之将倾,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3、“七悲”,颈联、尾联借秋写悲,笔力千钧,字字传神,是血与泪的结晶,是悲与恨的沉淀。凡此“七悲”,悲恨万端。

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 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散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 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 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 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 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 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 指导学生朗诵全诗。

五、总结:

纵观全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全在一个“悲”字。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这是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板书:悲,感时伤怀,忧国忧民)

展读全诗: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而他喃喃自语般的倾诉就注定会成为虎啸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

六、课后反思

第13篇:《登高》教案

登高 杜甫

一、登高

登高为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风俗,古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有亲人团聚、登高饮酒的习俗。登高诗

一、登高望远,思乡怀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三、登高望远,抒怀励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知人论世

二、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也称其为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亦被尊称为“诗圣”。

知人论世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这16个

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风格: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 (忧国忧民) (涉世未深)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知人论世 代表作品:

《春望》《望岳》《登高》《蜀相》 《登岳阳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名句回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为了排遣抑郁,他抱病登台。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播放朗读录音,

四、朗读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齐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颔联中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让作者联想到什么?(可联系诗人生平展开联想。)

风、天、猿、渚、沙、鸟 急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象给人什么感觉? 急风急天高猿啸哀

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声。渚清沙白鸟飞回

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首联中的“飞鸟”,应该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鹰击长空 鸟鸣山更幽 活力和朝气 悠闲自在 孤独苦闷的飞鸟 联想渚清沙白鸟飞回

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声。

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

高远壮阔,苍凉萧瑟首联两句,描写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的景象,指明了时节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构成一幅高远壮阔而又苍凉萧瑟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奠定了哀婉凄凉的基调。

对仗工整,句法严谨,语言极为凝练。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的秋风中飞舞着。不尽长江滚滚来

奔流不息的长江波涛拍击着江岸滚滚向前颔联中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让作者想到什么?(可联系诗人生平展开联想。)

明确: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终年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他55岁,日薄西山,岁近迟暮。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空间在横向纵向不断扩大。江水不断流去,岁月也如水一样不断消逝,作者的生命如同落叶般接近尾声,然而此时国家还处于混乱之中,诗人空有忧国之心却无救国之力。这两句诗抒发了人生短暂,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五、齐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

(1)你认为颈联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2)宋代的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做具体分析。

(3)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那么诗人有哪些“悲”? 炼字答题步骤: (1)字的含义。

(若问到哪个字用得好,则需先答出是哪个字) (2)这个字写出了……。(还可考虑手法和诗句翻译) (3)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例:“常” (1)字的含义。

(若问到哪个字用得好,则需先答出是哪个字) “常”字用得好,“常”的意思是长久,长期。 (2)这个字写出了……。

“常”字写出了诗人四处漂泊的时间之久。 (3)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 “独”

(1)“独”字用得好,“独”的意思是独自,一个人。 (2)“独”字写出了诗人登台时无亲朋陪伴的孤独场景。 (3)表达了诗人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悲 1.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 2.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3.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 4.日见白发增而壮志未酬之虑 “悲”的根本原因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指时局艰难,“恨”是因为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忧愤。时世艰辛,自己一无所就,只落得满头白发,以致抱恨终生。在这样的境况中,企图借酒消愁,但穷困潦倒,加上疾病缠身,最近连酒也喝不成了。其悲痛之情,更加深了一层。诗人忧国伤时的悲情到了极致。

写景 首联仰望 云天秋风 俯视 江水渚洲 颔联无边落叶 不尽江水 气势开阔 抒情 颈联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尾联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借景抒情主题归纳

诗人通过重九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边苍凉壮阔的秋景,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壮志难酬之情。

六、艺术赏析

(1)格律精严。

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2)语言精练。 颈联十四字含八层意思。 (3)借景抒情。 沉郁顿挫

“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了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

第14篇:登高教案

登高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2、简略了解杜甫前后时期诗风的变化。

3、理解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时令之悲、身世之悲、国运之悲”。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诗中的古今异义词。

2、理解杜甫在诗中表现的“时令之悲,身世之悲、国运之悲”。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作者简介 三.背景: 四.设置问题感知鉴赏诗歌

1) 阅读诗歌体悟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 痛苦 悲伤 孤独 沉郁

2) 首联写所见所闻,出现了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急风, 高天 猿哀鸣 孤岛 白沙 孤鸟 雄浑高远 肃杀凄凉的秋景

3) 颔联写了无边的落木和滚滚的江水对于作者会产生什么样的人生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感到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4)如何理解诗歌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木”、”长江”.这四种意象?

猿鸣给人以悲凉之感

飞鸟比喻孤独无依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隐喻作者已步入晚年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易逝

5)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

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

6)诗的后两联是抒情,那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见课文

7)从后两联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重重痛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恋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8)尾联中\"艰难”、”潦倒” 二字是在形容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破家亡而忧心如焚.五>方法总结: 六>课堂检测:

第15篇:《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杜甫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高考古典诗歌的鉴赏要求: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杜甫的这首《登高》通过动人图景的勾勒,融入作者人生、国事的深沉感慨。不论在艺术特色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有鲜明的特征。

因此,本堂课的教学,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着重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品味语言,把握形象,理解诗歌;并能从这首诗的赏析中,总结一点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气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二、朗读训练

1、首先,请同学们听一遍配乐朗读《登高》。教师指点诗文重读及停顿情况。

2、学生跟着配乐朗诵一遍诗歌。

3、学生自由朗读1~2遍,注意感情要充沛真挚。

4、请学生单独朗读。3~4名同学。

三、知人论世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1 2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四、文本细读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⑴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⑵ 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导:

① 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② 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和杜甫笔下的鸟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那时毛泽东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由此看来每一位诗人笔下的鸟都是他们的化身。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 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

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飘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 3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2) 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 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 “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5)有诗评者把此诗概括为“三秋图,杜甫心”。“三秋图”寄意遥深,“秋”字含义丰富,请分析一下“三秋”有那些内涵?

——秋,不仅指季节,也是心境,不仅是自身遭遇,也是国家前途。

季节之秋:秋风正劲,长天高远,猿猴哀鸣,飞鸟盘旋,天地间辽阔苍茫、凄凉冷清的景象,传达出秋季的悲凉。 生命之秋:落叶是衰老的象征,“萧萧下”隐含了诗人心情的低落,他感叹自己的生命也到了晚秋。 国运之秋:战乱虽已平定,但盛唐景象不再、国事颓败,触动了诗人忧时伤世之感。

此时明写季节之秋,其中也渗透着生命之秋和国运之秋,三者交汇浑融,诗意也由此博大深沉。 忧思沉郁“杜甫心”。

全诗的情感基调可以用诗中的哪个字概括? ——悲(万里悲秋长作客)

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开阔的感觉。我们更能体味杜甫深沉博大的忧国伤时之心。

五、诗歌结构

《登高》被后人成为“古今律诗之冠”,它的写景抒情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1、首联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十四字写六景,描画眼前具体之景,形、神、色、态,一一表现。

2、颔联写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大笔写意,勾画出一副极其开阔深远的画面,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落叶飘零,诗人感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

3、颈联抒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从空间,时间,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罗大经曾经评价这两句诗蕴涵了八重悲。“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3 4

4、尾联抒情——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白发日多的根源是时世艰难。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诗人自身漂泊在外,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

结构首联写景颔联颈联抒情尾联仰观俯察仰观俯察悲秋作客多病登台苦恨霜鬓新停酒杯 风天猿啸江渚回鸟无边落木不尽长江

六、诗歌小结

全诗通过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描绘了一副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秋江图,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沉郁悲壮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孤独悲凉之情和感叹时世艰难、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感。

七、艺术特色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胡应麟曾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三四两句。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

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诸)。

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

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附:板书设计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 ——人生短暂

风急天高三秋景

忧国忧民一人心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忧国忧民 {{

}

4

第16篇: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结合课文注释,能够熟读诗歌,复述诗歌大意。

2、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学习后能够对诗歌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说明,阐述诗歌意境。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情景的关系和诗歌通过景要表达的情。

二、教学重难点:

1.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2.结合本诗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他疾病缠身、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2、文学常识:

杜甫,字子美,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创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四十八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八岁去世,十一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政局依然动荡不安,吐蕃不断入侵,兵机此起彼伏,再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三、古诗的相关知识 1.古诗介绍。

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指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2.律诗特点。

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律诗规定每首八句。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每首限定八句;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每句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

3、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注意读音,把握诗歌节奏。

1、是要在诵读中整体把握此诗的风格(是“悲壮”而非“悲哀”),并体会诗人的感情(老 病 思 乡 );

2、是 要 注 意 四联 格 调 的 变 化 ,诵 读的语调也要相应调整(大体是“匆促凄凉—寥廓苍茫—沉雄顿挫—无限悲抑”)。

、诗歌整体结构。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情,而写景是

一、三句写山,

二、四句写水)、赏析全诗?

(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共写了几种景物?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问: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鸡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〇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〇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如此说来,那鹰与鸟就是毛泽东和王维的化身了? 所以,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二)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了几种景物? (1) “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在秋风中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而身心交瘁的诗人更不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当诗人想到,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自己也将要象这随风飘零的黄叶一样,结束这短暂的一生,这样的联想是多么的悲凉啊。

(2)诗人由写山景,又转为写江景,“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呼应前面的“无边”,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呼应前面的“萧萧”,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而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既联想到时光的易逝,又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就像长江中的水滴浪花,很快就会消失,而永远流淌不止的整个长江,又多么像永恒的时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两相比较,就更让人感慨万端了。

这两个诗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这两个诗句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很好地表现了杜甫的诗歌风格,那就是苍凉、雄浑、沉郁、悲壮。这个层次重在描写景物,写得情景交融。

(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抒情)

1、“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万里”,这两个字写出了距离自己故乡之远,身在万里之外,远隔千山万水,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这是第一层意思。

2、“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所以屈原的弟子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宋代的柳永在《雨霖铃》中也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而清代的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假如我们再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这是第二层意思。

3、“作客”,诗中的作客,不是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到别人家里当客人,应写成“做客”,诗中的“作客”是寄居他乡,而寄居他乡的人,当然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就会更加浓烈。这是第三层意思。

4、“常”,在“作客”前,加上这一个“常”字,说明什么?它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飘泊,四处流浪。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这是第四层意思。

5、“百年”,不是说一百年,也不是像书上注释那样是一生,而是指“暮年”也就是老年。当时作者已经五十五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飘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这是第五层意思。

6、“多病”,在多年的飘泊生活中,诗人身患多种疾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这是第六层意思。

7、“登台”,中国古代诗人一登上高处就有感慨,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的一生遭遇,

8、“独”,在“登台”前面加一个“独”字,就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会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而是独自登高,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第八层意思。

如何理解“艰难苦恨繁霜鬓”?

: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〇(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吗?(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忧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〇本来,借酒才能消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真是有愁不能解。 尾联两句直抒胸臆,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作者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

3、文章结构艺术赏析,品味悲秋之情。

、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

、本诗借悲秋之景抒发悲秋之情,请大家读一读,“悲秋”二字在诗中有几层含义?

三层:季节之秋 人生之秋 国事之秋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悲秋是诗歌中常见的题材,课下找一首悲秋诗歌并对其赏析

六、板书设计

登高

所写之景:风、天、猿啸、渚、沙、鸟飞

落木 长江 悲凉

离家多年 有家难归

所抒之情:晚年多病 孤苦无依

悲苦

国事艰难 壮志难酬

人生潦倒 销愁无依

第17篇:登高教案

《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2.鉴赏诗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

3.理解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 教学难点

杜甫诗歌语言“沉郁顿挫”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深秋一位沦落天涯的游子在萧瑟凄凉的黄昏孤独的身影;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在深秋,呈现的却是一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笔下的秋天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哪?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杜甫的《登高》。

二、明确学习重难点

1.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2.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语言特色。

三、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人生经历及代表作:

1.读书和漫游时期(20—35岁)

代表作:《望岳》

2.困居长安时期(35—44岁)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3.陷贼和为官时期(45—48岁)

代表作:组诗“三吏”“三别”

4.西南漂泊时期(48—58岁)

代表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登高》

四、指导诵读

1.老师范读,整体感知。(悲凉、低沉) 2.自由朗诵。

3.两位学生试读,并相互评价。

五、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 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1

六、品情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思考:你从这两句中读出几层悲?

(抓每一个字词分析)

【明确】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 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 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罗大经《鹤林雨露》 【总结】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 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 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思考:尾联和颈联相比,感情上又加重了哪些,多了哪一层?

【明确】

对自己身世的感慨愁苦到了潦倒的地步,同时又多了对国运的担忧。 【总结】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

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七、析意象、意境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思考:这两句选取了哪些意象?分别用哪些词语来修饰的?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补充诗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月不可触,猿鸣天上哀。

《长干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结合诗句对“落木”和“长江”两个意象的描写感受诗歌颔联营造的意境。 【明确】

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2 【总结】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使全诗的意境变的悲壮、变的壮阔起来,“无边”写落叶之多, “萧萧”写落叶之声;“不尽”呼应前面的“无边”,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呼应前面的“萧萧”,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这两句悲而不伤,感伤但不低沉,所以本诗的主格调并不是“悲”,而是“悲壮”,显示了杜甫博大宽广的胸襟。

八、结构分析

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诗的最重要的写作手法。

九、语言风格 【沉郁顿挫】“沉”即“深”,深刻,深厚。“郁” 即“积”,凝重,含蓄。沉郁:指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炼沉着,以节奏的徐急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总结】本诗集中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首联六个物象把秋天景物的凄凉气氛铺陈得十分浓郁。颔联则从更大处落笔,把秋景写得既肃杀又空旷深远。前两联写景抑扬顿挫,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而“无边”一句为俯视,“不尽”一句为俯视,这样一远一近,一上一下,层次分明,起伏‘“顿挫”。 后两联以前两联描写的秋景为背景,着重抒发忧愤深广的情感。其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显示杜诗沉郁顿挫的范例。

十、课堂练笔

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下面这首诗。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情。 十

一、结语

“自古逢秋悲寂寥”,杜甫的这首诗歌,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满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杜甫在年老、多病、孤独、漂泊的时候,还能够忧国忧民,心系家国,其伟大就在于此!“满纸漂泊言,一把辛酸泪。都云杜甫痴,谁解其中味?”杜甫——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的社稷情怀将永远感动每一个后来的中国人! 十

二、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预习《咏怀古迹》。

3

第18篇:登高 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二:教学难点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不过老师今天给大家讲的故事不是欢乐的,而是悲凉的。故事发生在一千两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在重阳节前后,一位五十多岁的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领略着秋风的萧索,抬眼望着远处滚滚而来的长江以及两岸随风而下的落叶,诗人想到了国家的灾难,战争的残酷,百姓的流离失所,在这个本该充满祝福的日子里,他的内心充满了苦痛。大家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他就是杜甫。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登高》,看看他在诗歌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古人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为人,可乎?”那是当然不可以的,那么,在大家的心里,杜甫是个怎样的诗人呢?(请同学们说一说)

2、朗读

大家都说的很好,那么我们先来把诗歌读一下,在读的时候,大家要注意节奏与情感。

学生齐读

大家读的不错,但是我们怎样才能把诗歌读得更好呢?那就需要理解诗歌里边阐发的情感。那么大家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悲凉

悲壮

有没有同学能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一读我们的诗歌呢?

杜甫的这首诗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地位很好,那么律诗有什么特点呢?基本上,律诗对前面写什么后面写什么都有严格的要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诗歌前后部分的关系没有?我们不是要了解他的感情吗?那么我们就来诗歌里面哪些部分是抒发情感的呢,看看诗人究竟在诗歌里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3、分析诗歌的情感——后四句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提问:诗歌总是用非常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情感,罗大经说他在第三句里面读出了八层含义,那么我们同学们说一说,在这一句里,你读到了哪些情感呢?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罗大经《鹤林语录》 注:万里:浩渺的感觉。

作客:这里的作客是可居他乡漂泊他乡的意思,杜甫自称自己是杜陵人,而此时他在夔州。

悲秋:古人对于秋天常常有悲凉之感,而此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当时的影响依然存在,百姓生活仍然很艰难,同时像吐蕃等一些少数民数仍然和唐朝发生着战争,所以作者内心充满悲伤。

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此时也是第八个年头,这是他去世前三年写的;

多病:诗人此时有肺病;

台:古人常登高而有所感,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而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在故乡与亲人登高,祈求福寿绵长,但诗人却独自一人在他乡。同时,登上高处感觉到宇宙天地的广阔,而自己却显得很渺小,并且还是在一个年老多病孤独国家处于多事之秋的时候,怎能不让诗人有所感触呢?

独: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等相继去世了 颈联里包含了作者的身世之苦。所以我们要仔细咀嚼,探讨诗歌里的情感。现在大家把握了诗人的这写情感之后,我们再来读的时候就应该更有感情了。重读字?

现在我们来看看尾联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和颈联是重复的还是有其他情感?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对国家的忧愁,胸怀的博大

艰难:即指国家的命运也是个人的命运。正是因为国家的战争,百姓生活的艰难,才使得杜甫五十几岁便两鬓斑白。同时也因为两鬓斑白他不能在为国效力,内心充满苦痛懊恼。如果他仅仅是因为自己个人的遭遇而头发斑白,那么我们最多只是感叹他命运不济,而不会一千多年来对他满怀敬仰。

新停:刚刚停下酒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年老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忧伤,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古代文人常常奉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但是杜甫呢?他没有,早在大家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面外面就知道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此刻我们又在杜甫的《登高》里,再一次体会到了他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所以尾联里更包含了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下面让我们怀着杜甫的这种情感再一次来品读最后两联。(齐读,单独朗读) 读出身世之悲与忧国忧民之情,注意字的重读停顿。

4、分析诗歌的意象与意境——前四句 我们分析完了诗歌的情感,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诗歌当中的景。首先大家能不能说说我们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景物和诗人笔下的景物有没有区别?

自然之景——没有情感,是物象;诗中之境——蕴含作者的情感,称为意象。

首先大家找一找,前四句里面的意象有哪些?急风、高天、哀袁、清渚、白沙、飞鸟。

我们把诗歌的意象找出来了,那么在这些意象当中包含怎样的情感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要把情和景联系起来,注意意象里边所蕴含的情感。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急风:非常冷,既是身体的,也是心灵的。高天:人的渺小,孤独。哀猿:悲凉;飞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他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也可能是一只离群的鸟。正如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的鸟,因为杜甫此刻是一个人在外漂泊。清、白:冷色调。无边落木:落木已是晚年体力精力已经枯竭,也可以指国家到了风雨飘摇的时节已经无力挽回,同时落叶归根的感觉萦绕心头。不尽长江:以长江的永不停歇村托生命的短暂,同时历史正如江水一样无法阻止,大唐盛世已去的情况也不可能改变了。颔联是千古名句,因为它里面包含了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这样非常广阔的景象。

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都让诗人内心充满了苦痛。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再一次来读一下这四句。

现在我们感受到了意象营造的诗歌氛围,那么大家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诗歌的意境呢。是悲凉悲伤吗?

“无边与不尽”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景象是非常广阔的,“百年多病”历史的悠久,心胸的宽广——悲壮。所以既有悲凉的肃杀之气,同时还有一种壮气。

5、诗眼——悲 那么现在大家能不能找到诗歌的诗眼?就是哪一个字最能表现诗歌的情感基调。齐读全诗

6、总结

诗人的羁旅愁,身世苦,家国忧,统统都包含在了诗歌里面,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这也是杜甫诗风沉郁的表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在景与情的融合当中领略到了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那么在下来以后大家可以更进一步的去了解杜甫,看看他为何会成为唐代的一个传奇。

第19篇:《登高》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听写:

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

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诵读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

(三)讨论

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

(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4、教师点拨:

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

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结尾二联中的“艰难苦恨”,包含了多少时代与人生的悲辛的内容,被认为是诗歌有意露出的“马脚”,也就是所谓的“眼”。 5、讨论: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

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6、小结

请学生总结对“情景交融”的理解。

教师点拨:情景交融,是将情感融入到景物当中,让景物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情感和景物融为一体,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答题格式:本诗描写了„„的景物,塑造了„„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三、随堂训练

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完成“素质日日升”,找同学回答问题。

四、作业

1、完成《雨霖铃》学案。

2、《导学练》49页1-6题。

第20篇:《登高》教案

35、登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法方法】吟诵法,讲析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观象。引出“登高诗”:

1、登高望远,思亲怀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登高望远,伤时悲己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登高望远,抒怀励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二、作者介绍:

1、生平经历: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

1 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2、观看视频:品读经典《登高》,直观了解杜甫写诗经历。 第二课时

一、唐诗简介: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 。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 ~ 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省),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省)。自幼好学,知识渊博。怀有报国大志,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客居长安时曾住在少陵(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西,所以世称杜少陵;又因曾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参谋,世人又称杜工部。他的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深刻批判统治者的罪恶,深切同情穷苦人民,反映出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历史,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名人对杜甫的评价: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年长。”--韩愈

“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2 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四、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朗读诗歌。

1、听读。学生听配乐诗朗诵,感受诗歌意境。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轻重、感情。

3、学生齐读。(要求声情并茂,约一分钟)

4、请两位学生起身诵读,其他同学对其朗读作一点评。(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

五、诗句赏析: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组读) (1)、这一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此时杜甫正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3)、首联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情感 :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意境 :凄凉,旷远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组读)

(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明确: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无边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暂。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看看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4)、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融注在什么样的意境中?

情感:仰望着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三组读)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情感: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意境:苍凉寥廓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组读)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艰

难苦恨繁霜鬓”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

“新停”又是“刚刚放下”

”与“苦”都是副词,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4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六、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1、对仗工整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情景交融

(1)、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情景交融。

(2)、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3)、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七、总结: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战乱频繁的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飘泊、穷困潦倒的一生。面对祖国山河,黎民苍生,老人百感交集,让我们诵读去感怀这位老人:齐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登高》

2、完成《登高》练习

九、板书设计:

35、登高

杜甫

人称“诗圣” 文为“诗史”

首联:

风 天 猿 渚 沙 鸟 ——孤独哀伤

写景

颔联:

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

——韶光易逝

颈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漂泊孤苦 抒情

尾联: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忧愤苦闷

艺术成就----对仗工整,情景交融

教学反思:

我们学校的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尤其是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也为其他诗歌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让学生弄清一首诗歌的主题并不难,天键是要让学生会提取诗中的意象进行想象、赏析和理解,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因二节课时间有限,今后要进一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多给学生时间去想象、品味和交流。

评议情况如下:

1、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音、图、像的感染作用与形象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超越了

6 文本的局限性。

2、善于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人文熏陶。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

4、简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过程的思想,而且思路清晰。

5、本节课学生课堂参与率高,活动积极,先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情境中感受诗的意境之美,情感得到了升华,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6、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补充诗中空缺意象,培养了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7、学生通过学习,基本上都能当堂背诵,达到了识记积累的教学目的。

《登高教案.doc》
登高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