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案

2022-06-13 来源:教案模板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将相和》教案

18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相是指,和的意思

是。

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2、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不和)

3、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4、那么通过预习你对课文的内容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吗?分别是那几个?

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师板书)

三、品读感悟(人物形象、故事内在联系)

(一)品读“完璧归赵”感受人物形象。

1、指导学生大声地把课题读一遍。指导提问: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

2、学生品读原因,讨论交流。

3、顺势指导学生明白蔺相如能官居廉颇之上,靠的不是一张嘴,而是过人的本领和胆识。

4、那蔺相如究竟有什么本事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指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讨论交流,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5、指导学生生表演“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二)导读“渑池之会”感受人物形象。

1、师:那同学们再想想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勇敢战胜了秦王,秦王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和氏璧,他会善罢甘休吗?看看秦王是怎样报仇的?蔺相如又是怎样应对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2、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3、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

4、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朗读领悟,感受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三)研读“负荆请罪”感受人物形象

1、师:蔺相如再一次用自己的性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我们再来看廉颇说的话,对吗?他有没有认识到自己错了?

2、面对廉颇的刁难,蔺相如语重心长说了一段肺腑之言,谁来读一下。

3、指导学生读蔺相如的话,感受蔺相如顾全大局,识大体。

4、感受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四)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师: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三个故事,如果在第一个故事中秦王能如愿以偿,会不会有第二个故事?也就是说,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如果渑池之会后蔺相如没有被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还会有第三个故事吗?所以说: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你看这就是咱们作者写文的精妙之处,故事情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那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不可以也试着学习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呀。

四、总结拓展(课内外整合)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非常好,听得很认真,想必也有很多收获,我们来做一下达标练习。(下发达标练习题)

达标练习:

1、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其中()是()的发展。()的结果又是() 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2、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小结:这个故事已经发生两千多年了,但廉颇蔺相如的高大形象已经深深刻在我们心里。直到今天,还传为佳话。有诗为证,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读两首赞美蔺相如和廉颇的古诗:

赞蔺相如

秦庭搏命发冲冠,

便使枭雄气血寒。

为问书生真本色,

千秋莫作等闲看。

赞廉颇

回车示弱总心安,

谁识负荆低首难。

真是将军胸胆在,

始留佳话后人看。

师:蔺相如今后的命运如何,赵国又是怎样灭亡的?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来了解一下。 历史,波澜壮阔,出现许多像廉颇、蔺相如这样的英雄,我们可以上网,看课外书,走进历史,走访名人。在历史中明理,在名人中睿智。向学生推荐书目《三国演义》、《水浒传》。

推荐第2篇:《将相和》教案

第三十二课:将相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本文来源:轩辕文献网)

2.培养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将相和”的故事讲出来。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两张;历史资料一份。

学生:搜集有关廉颇、蔺相如的其他故事。

教材简析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他们的这些精神和品质,缘于他们都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

课文中的“将”和“相”这两个人物形象,都是血肉丰满、熠熠生辉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这两个故事,通过对蔺相如一系列行动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巧妙地要回和氏璧”“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派人连夜把璧送回赵国”主要表现了他的机智;说要和璧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和以同归于尽的气概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主要表现了他的勇敢和不畏强暴。当然,他的机智和勇敢有时又是交织在一起的,如他要回璧后 “立即往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也表现了他的机智。“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在赞颂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的同时,着力刻画了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高大形象。

本课重点是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解读与提示

* 第

1、2段交代时间、故事的起因。

* 第4段:“自告奋勇”既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又看出蔺相如很有自信心,更看出了他的爱国精神(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争取)。

* 第

6、7段可以让学生说说从“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你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并结合插图体会,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 第9~12段可以让学生说说从“渑池会”这个故事中你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这句话说明“渑池会”的取胜依靠的不仅是蔺相如的勇敢和机智,而且还有廉颇的军队对秦王的威慑作用,是廉颇和蔺相如共同努力的结果才使渑池会取得胜利。

* 第14段:让学生从此段知道将相不和的原因。表面上是蔺相如的官位一升再升,居于廉颇之上,实际上是廉颇对蔺相如的认识不全面。蔺相如虽不能持枪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更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都是用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可以说,蔺相如也是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

* 第15段:蔺相如不与廉颇计较个人私怨,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

* 第16段:本段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廉颇负荆请罪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观察图画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家请罪,他们分别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你知道将相和的原因吗?将相和好的原因表面看起来是蔺相如的宽宏大度和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和共同的认识:将相和,赵国安;将相不和,赵国危。

* 本课属阅读课文,必须注重学生的读,如:对全文的熟读,质疑时的默读思考,理解后的感情朗读,同时对重点句段的反复练读能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客栈:设备简陋的旅馆,有的兼供客商堆货并代办转运。瑟:古代弦乐器,像琴。现在用的瑟有两种,一种有25根弦,另一种有16根弦。

教学设计参考

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

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 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

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

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几个片段。

六、总结

鼓励学生多读历史故事。

(申立新)

参考资料

1.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燕、魏、赵、韩,成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关谷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边是富强的齐国,而西是最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2.大夫,我国古代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的一级大夫。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

3.卿,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廉颇在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38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推荐第3篇: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的教案

孟凡梅

教学目标:

1、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2、研读“完璧归赵”这一小故事,理解“理直气壮”、“完璧归赵”等词的意思。

3、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大义凛然等品质,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思路。

2、通过研读蔺相如的语言,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大义凛然等品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复习回顾: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事件组成的?

思考:这三个事件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并自由选择关联词“因为„所以„” “只有„才„”理清前因后果。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

1、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三个事件中,有一位贯穿始终的灵魂人物,他是谁?(生交流)(板书:蔺相如)。

2、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

3、品读廉颇的话。

(1)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

(2)出示第一句: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每个人,你现在就是廉颇,就说这句话,(抽生读书)感觉这廉将军什么样?

(3)出示第二句: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

到我头上去了。

自己读试试。(抽生读书)听出廉将军对蔺相如什么态度了吗? 觉得蔺相如有没有真本事?所以他的决定就是„„

(4)出示第三句: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齐读。

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三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廉将军在你的面前?

三、友情调解,感悟蔺相如其人

既然是廉将军的认识出现了问题,那咱们就来帮帮廉将军,全面了解了解蔺相如这人吧!既然廉将军认为蔺相如是靠一张嘴被封为上卿的,那我们就从蔺相如所说的话开始研究。

(一)自主阅读

给你支点,教你几招:

☆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说明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学习建议:大家找出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写上批注,来说明蔺相如是有能耐的。

(二)同桌互相交流体会。

(三)好,来,按课文叙述顺序交流你画出的内容。(抽生交流)

1、临危受命

同学们,请思考:蔺相如的这番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用一个词就是——临危受命(板书)。那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蔺相如太聪明了,所以赵王一问他怎么办,他就不加思索地说了这番话?为什么?引导学生交流:想了一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那这时他会怎样地说这番话?你来补充: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地说。

太好了,所有的男同学我们都是蔺相如,端起书一起来胸有成竹地读书。

2、略施小计

来,继续交流蔺相如的话。抽生读“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好,同学们,就这句,真话假话?那就这句假话,你觉

得蔺相如此时说得妥不妥?为什么?

3、理直气壮

和氏璧既然已经回到自己手中,蔺相如再说话可就——理直气壮了。谁能读出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来?(抽生读,同时提醒其他学生:现在,我们就是秦王,听听蔺相如的话。)

秦王们,你心里想什么?也恰恰是这个“撞”字,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啊,这真是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大无畏精神呀!

4、大大方方

我们来合作读读第九段,我读旁白,大家读蔺相如的话。

同学们,放下书,回顾完璧归赵的故事,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组关联词来总结:在这场和氏璧的争夺战中,之所以有“完璧归赵”的结果,是因为------------------------

5、不辱使命

当然,作为强大一方的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结束,几年后的渑池之会中,蔺相如更是面对秦王对赵王的的侮辱,说出了怎样的话?(生读蔺相如的话)来一起告诉廉颇,蔺相如是靠的耍耍嘴皮子立功的吗?靠的是什么?

6、顾全大局

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无畏的上卿,面对廉颇的这些片面评价时却说出了怎样的话?(抽生读),你听出了什么?

四、将相之和,品名著之魅力

同学们,我们尚且听出了蔺相如的识大体、顾大局,更何况是大将军廉颇呢!来看插图,廉颇与蔺相如共同的忠贞爱国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板书)

画面定格在“负荆请罪”这个历史瞬间,现在我们对率直、居功自傲的廉颇是不是又有一个新的认识?(生交流)板书:勇于改过,维护国家利益。

好了,同学们,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这段故事,能够流传千古,除了因为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还因为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意义,我读完以后最大的感触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

荆。”送给大家。

如果对历史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五、作业设计

想像写话:看173页的图画中,我们不妨化静为动,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两人见面会是怎样的情景,他们会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廉颇完璧归赵蔺相如

英勇善战渑池之会机智勇敢负荆请罪

推荐第4篇:将相和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资料。在理解课文资料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资料,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资料

1、导入:你必须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明白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资料,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能够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务必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此刻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能够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简单、放心、沉着、简单、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构成比较,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最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能够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资料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这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资料。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样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答案能够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也能够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能够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透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福建省厦门市康乐小学黄秀婷福建省厦门市金尚小学蒋丽萍)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明白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此刻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推荐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推荐:推荐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能够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能够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比较,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情绪,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那里能够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主角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向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必须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这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取一个主角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资料,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能够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之后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之后怎样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推荐第5篇:《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将相和》。

二、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讲述了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写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操作目标:一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概括能力;二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了解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

四、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研读文本,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六、教学准备

1、查阅《将相和》的相关资料,了解其背景。

2、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认知目标:随文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完璧归赵、理直气壮”等词语。

操作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知道课文围绕“和”写了一件什么事。

情感目标:初步感受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及爱国精神。

二、课时重点

1、随文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字,掌握“完璧归赵、理直气壮”等词语。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围绕“和”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课时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质疑。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被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原,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怎么了?“将相和”的内容是什么?等。)

(二)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文中围绕“和”写了将相之间的什么故事?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

2、明白“理屈、允诺、抵御、上卿、击缶、鼓瑟”等不常用词的意思。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四)理清脉络,加小标题。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有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渑池会、蔺相如渑池“逼”秦王等。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五)朗读课文,简单讲述故事。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每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单讲讲故事内容。

(六)小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阅读、思考,我们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读书的第一步,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抓住文章的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细细地读,认真地揣摩,体会它的感情,学习它的语言。

(七)板书设计

26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将————————相

(廉颇)(蔺相如)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参赛课时)

一、课时目标

认知目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操作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的重要性。

二、课时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培养概括、复述能力。

三、课时难点

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走近《将相和》,引出“和”的话题。

1、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中国历史上一段光彩不灭的佳话,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将相和》。为什么这个故事能流传至今?原因就在一个“和”字。这个“和”字不单单是“和好”的意思,它还包含了两层意思,是什么呢?需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课文才能理解。

2、复习《将相和》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走入《将相和》,品读人物,感受“和”的经过。

1、以矛盾冲突为切入点,浏览课文,找出廉颇的话,抓住重点词语指导体会、朗读这句话。

2、质疑:蔺相如究竟靠的是什么呢?光靠一张嘴吗?

(一)从“完璧归赵”品蔺相如。

由第四段切入,抓住“勇敢机智”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要求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突出蔺相如“勇敢机智”的段落。

2、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默读重点段从中找出重点句,谈谈体会。

3、教师引导抓住重点词揣摩品读,指导朗读重点句子: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

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思考:蔺相如捧着璧要撞柱子,是真撞还是假撞?

(二)举一反三,从“渑池之会”品蔺相如。

1、自学导航:找出文中的重点段落,从中找出重点句,抓住重点词,谈谈自己体会到什么。

2、教师引导点拨,体会蔺相如以命相拼的勇敢、爱国。

3、带着体会读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4、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由此及彼,从“负荆请罪”品廉颇,品蔺相如。

1、让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自主分析蔺相如的性格品质。(蔺相如:顾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

2、抓住廉颇的行动,自主分析廉颇的性格特点。(廉颇:知错就改)

3、从“负荆请罪”的举动,体会廉颇赔罪的诚意。(根据学生的情况,若能悟出,则不作提示)

4、组织语言,想想怎样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5、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走出《将相和》,升华“和”的内涵。

1、回味故事,领悟故事间的关系及文章的命题方法。

(1)写将相和,为什么要写前两个故事?

(2)课文为什么不用“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做题目,而用“将相和”做题目?

2、总结升华:赵国的安定,得益于廉颇和蔺相如的“齐心协力、和睦共处”。紧接着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和”字的图片,介绍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揭示“和”的重大意义。

四、课外作业

1、搜集有关“和”的四字词语,有关“和”的名言。

2、排练表演课本剧。

五、板书设计

26、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原因

不和

将————————相 廉颇

知错就改

爱国

和结果负荆请罪蔺相如勇敢机智 爱国顾全大局 宽容

推荐第6篇:《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同学们,课题是文章的一面窗户,看到课题你一定想知道些什么?这“将”和“相”分别指谁呢?(板书:将 相)简单介绍两位。

2、一个文官和武官一定发生了许多故事,“和”是什么意思?既然说他们和好,那么就意味着之前一定有过——不和,这篇文章就是讲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

1、下面就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中有没有一段文字直接写了他们不和?带着问题快速自读课文,要求找出相关语句。

2、引出后面廉颇说的话。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

— 1 — 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廉颇说的这段话。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嫉妒……)廉颇嫉妒蔺相如官位比他高!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廉颇说这话时的神态不满的样子,让我们模仿着把廉颇那种不服气的感觉读出来

3、廉颇说到了一个字“嘴”,认为蔺相如是在耍嘴皮子,你们觉得廉颇的话有道理吗?不对,靠什么?(不着急回答)

看来,我们都比廉颇聪明!可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通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刚才说过:廉颇嫉妒蔺相如官位比他高!可蔺相如开始却是一个上大夫!(引导学生读议第一个故事)

三、重点学习第一个故事

1、廉颇不是说蔺相如靠的只是一张嘴,那么就看看这张嘴在第一个故事说了什么。任务:读第一个故事(1-10),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建议:建议大家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

2、学生自主研读课文,找出第一个故事中蔺相如说的话。

3、交流:

(1)(指名读)用你的这张嘴来说说蔺相如第一次说了什么。

这里牵扯到一件物品叫做和氏璧,知道它的来历吗?从哪儿看出来它是

— 2 — 一件宝物呢?

(2)那我们赵国就换给他吧!可以吗?(秦王设的不过是一个圈套)不换可以吗?那就打嘛。不行。(秦国比赵国强)是否可以从文中找到根据?(文中第一句)

(3)换不行,不换也不行。再看蔺相如负着艰巨的任务去秦国之前说的话,我们体会当时的情境,自由读。

此刻,我们就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人物,走到文中去。如果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么说?看我赵王可不可以放心地派你去,有这么重的使命,该怎么读呢?(一定,得十分有把握),指名读,齐读。

4、生找出蔺相如第二次说的话。

(1)(指名读)这块璧是怎样的一块璧?有没有毛病?那是蔺相如在说谎吗?

(2)明说“给我”行吗?抢过来行吗?所以,蔺相如才会说——读句。你觉得他是在耍嘴皮子吗?这是随机应变、有谋 5、自读、分析蔺相如第

三、四次说的话。

第三句:“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理直气壮,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第四句:秦王按蔺相如的要求举行典礼时,蔺相如早叫手下把璧送回赵国了。他这样做,完全可能激怒秦王惹上杀身之祸,可他却大大方方对秦王说明(生读蔺相如的话),说明他勇敢机智。(试读)

6、总结课堂,说话提升。

师: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板书)。蔺相如仅仅是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吗?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有勇有谋,勇敢机智。

— 3 —

现在,要是你听廉颇说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你会怎么告诉廉将军——蔺相如还靠(机智勇敢)(板书)

过渡: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与秦王的第二次交锋是在哪儿呢?渑池(板书)

四、用学习第一故事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故事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故事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 “不答应……拼了”)。不畏强暴、舍身救主

3.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

现在,要是你听廉颇说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你会怎么告诉廉将军——蔺

相如还靠(不畏强暴) (板书)

过渡:看来,蔺相如能当上上卿,不仅仅是靠嘴。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会”两故事中光彩照人,可是在当上上卿之后,特别是听说了廉颇挑衅的话后,为什么见了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他们二人最终又怎样“和好”呢?

五、读议第三个故事,围绕“和”字,要想知道将相为什么和好,还要在他们的言行中找答案

1.指名朗读这一段。

2.提示:这一段,两人的言行让人看起来觉得都很矛盾:

①蔺相如:“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既然不怕,为什么总躲着呢?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找出文中的关键句。

(引导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的情景,再与对

— 4 — 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顾全大局品质。)

教师板书:“顾全大局”

②廉颇将军呢?明明口口声声表示不服蔺相如,可又为什么背着荆条去道歉呢?

他知错就改,也很热爱祖国。(插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 小结:和好的根本原因就是——两人都爱国!

师:结合插图想象廉颇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会说些什么?蔺相如又会怎么说?

这个故事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故事——负荆请罪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六、小讨论: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这个故事为什么会经久流传呢?它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 5 —

推荐第7篇: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被分裂成了七个国家(课件:七国方位图)秦、齐、楚、燕、韩、赵、魏。其中,赵国比较弱小,又地处强大的秦国之东,因而常受至秦国的欺负,由此,也就有了《将相和》这个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板题)齐读课题。

2、《将相和》课题三个字中,“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读准两个人的名字。“和”什么意思?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理解题目的?

3、谁能说出带“和”字的四字词?(以和为贵、和睦相处、和平共处、和气生财„„) 从同学们说的这些词语我们不难看出,小到个人,再到家庭,大到国家,“和”的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如果同学之间能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能和平共处,我们就能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齐读课题。

二、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1、生读文,掌握字词。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看看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如果老师要你用四字词语来归纳这三个故事,你会用什么词?随机板书:完璧归赵(补充和氏璧的由来)、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4、指明读三个故事。

5、小结。

三、布置作业

二课时

一、导入

1、复习生词,认读,听写,订正。

2、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二、

●体会将相不和的原因

1、本文的题目是《将相和》,有和就有不和的时候,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划出相关语句。

2、文章哪写了将相不和?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课件出示:廉颇说的话)

3、廉颇是齐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呀。蔺相如就这两次却被封为上大夫,职位却比廉颇高。此时,这位骁勇善战的廉颇将军心里是什么滋味?(不服、忌妒)我们一起读读。

4、廉颇说蔺相如没能耐,你赞同吗?(不赞同)

●感受相如的勇敢机智

1、蔺相如的哪些言行证明他是有能耐的?默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学生划句子,师巡视。

(一)学习“完璧归赵”

1、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谈体会。板书:机智 勇敢聪明

2、刚才我们从相如的语言和行为中感受到他的机智勇敢。你还能从描写秦国和秦王的句子

中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相如?(出示句子)

3、相如仅仅靠的是一张嘴当上上卿的吗?靠的是——机智勇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爱国)

4、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的表现。师引读:

在赵王与众大臣为难之时,蔺相如临危受命,在思考过后,他胸有成竹地说—— 面对贪婪、不守承诺的秦王,他上前一步沉着镇定地说——

而当他夺回宝玉后,抓住秦王的心理,理直气壮的逼迫秦王说——

当他派人把宝玉送回赵国之后便无所畏惧,大大方方地说——

5、小结:蔺相如靠勇敢和机智成功的“完璧归赵。”赵王封他做上卿。

(二)学习“渑池之会”

1、我们再来看看,在渑池之会上你又能找到哪些句子证明蔺相如有能耐?谁来读读你划的句子?谈体会。

2、让我们一起回到当时的场景中,据《史记》记载,在渑池会见时,蔺相如怒发冲冠,在五步不距离内,要用自己的颈项里的血去溅秦王。古人认为,颈血溅身是最不吉利的。这使得秦王左右的侍卫拔刀相向,二蔺相如却将两只眼瞪得如铜铃一般,大喝一声:“谁敢上前?”把他们吓得直倒退。秦王见此情景便无可奈何地击了一下缶。《史记》中这样写道:(齐读)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择,为之击缶。

3、在生死关头,蔺相如是何等的无畏呀!一起读句子。

4、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可以证明,蔺相如之所以封为上卿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机智勇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爱国)

(二)学习“负荆请罪“

1、奇怪了,我们能看出蔺相如有能耐,为何与他同朝为官的廉颇将军没看出呢?他比我们傻吗?为什么?(他当时在气头上)

2、是啊,当一个人在气头上,产生忌妒心理时,对别人的评价总是有失公正的,我们就不要犯廉颇将军这样的错了。(课件出示:负荆请罪图)可为什么后来,这位骁勇善战,居功自傲的廉颇将军又去向蔺相如请罪呢?到文中找原因,划出相关语句。

(1)学生读句子。

(2)齐读句子,看看从蔺相如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

(3)是啊,面对廉颇的诋毁,廉颇的咄咄逼人,蔺相如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反唇相讥,而是宽容忍让,顾全大局,一心为赵国着想。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肚量,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一同感受蔺相如的高尚品质。

3、蔺相如的这些话最终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这番话,他心里会怎么想?(课件出示:情境写话)

4、廉颇不仅这样想了,还这样去做了。从他这一举动,可以看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知错能改)

5、就这样,将相和好了。同学们,将相和好的关键是什么?(板书:爱国)

五、总结全文,课后拓展。

1、是啊,(课件出示:对联)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为了赵国,廉颇“将军背上可负荆”也是为了赵国,正是这种爱国情结,使他们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2、这个故事离我们已有2000多年了,可我们仍然在学习。不仅因为故事中的蔺相如,廉颇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还在于给后人以启示。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团结)

3、是啊,我们要团结,要以大局为重,要以和为贵!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历史故事中,生活中团结的故事,小组内开个故事会。

板书:

完璧归赵

将相和渑池之会团结爱国负荆请罪

推荐第8篇:《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思想教育。

4、能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教学步骤 :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出示幻灯1封面)师:板书课题:将相和

师:同学们你们有读过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吗?你读的什么故事?你呢?

1 生:----- 师:其实,同学们还可以读一读司马迁的《史记》,(出示幻灯片2司马迁与史记) 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为“二十六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根据《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历史故事《将相和》,认识两位熠熠生辉的历史人物,聆听千古流芳的动人故事。

师: 同学们,通过预习你知道课题中的将是谁,相是谁吗? 生:----- 师:板书

师:课题只有三个字,我们已知“将、相”二字的意思,请你说,大家说对吗?那“和”字是什么意思?对,这篇课文讲的就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文臣武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好”的故事。 师:(板书 )不和—和

(出示幻灯片

3、4了解故事背景)

二、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三个故事,体会人物性格特征。师(问):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课文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 生1:通过预习,我知道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组成的。

师: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下面我们就

2 先来学读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师:这一部分内容是哪些自然段?(1-8自然段)

师:老师检查 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反馈:我们进行读文的第一步:找出故事的六要素 完成表格1 师:同学们这个表格很清晰的给我们展现了故事的六要素,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读

师:我们可以根据表格的提示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试着来说一说? 生:------ (过度)师:同学们,其实我们会读书的关键在于会体会。下面我们来进行读书的第二步:读故事情节,品人物性格。请同学们参考老师的表格提示,再读课文。(小组合作)解决表格中的问题。 反馈:同学们读完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从文中哪个地方体会到什么?

预设学生反馈情况:

生述:(幻灯出示相应的句子)“---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师:(幻灯)——临危受命。勇敢自信,分析两种情况,深谋远虑 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

生:“------绝口不提------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

3 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幻灯:勇敢机智、随机应变] (师随机点拨:我们还可用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等词概括蔺相如的行为)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蔺相如勇敢机智?(幻灯出示相应的句子)

生::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这柱子上。 师:这段话哪个字最能体现他勇敢行为?(撞)

(小结)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蔺相如的言行体会出他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优秀品质,老师把他归纳了一下,并用上了概括性词语。

过渡:师:同学们,刚才老师领着你们学习了第一个故事,通过刚才的“两步阅读法”,我们既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又比较全面的认识了故事中的人物。

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的两步学习法:第一步:初读课文,找出故事的六要素,根据故事的六要素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细读故事,从重点词句入手,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师: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自学后面两个故事。完成你们手中的表格。 反馈

4 师:同学们读完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 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的起因、经过、结果 生:----- 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的起因、经过、结果 生:-----

师:这两个故事的主要人物分别是谁?文中的哪些言行,体现了他们的什么品质?

生: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看了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你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大家齐读。

真聪明!“缶”是古代一种乐器,蔺相如为什么一定要秦王击缶呢? 生1:因为秦王和赵王都是国家之君,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这就是侮辱了赵王;课文又说“秦王叫人记录下来”,记录下来就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记载,流传给后人知道,这不仅侮辱赵王,也就是侮辱了赵国,有损国家尊重和民族的自尊心,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他是勇敢的。

(师评价:你连这般大道理都懂,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小相如) 生2:蔺相如请秦王击缶是以牙还牙,让秦王明白:秦国和赵国是平等的,赵王不能受辱与他。

师:蔺相如说这句话的态度是怎样的?(坚定)

5 师:用坚定的语气读这段话。

师小结:看来“渑池之会”仍然主要表现的是蔺相如。如果说前两个故事主要表现的是蔺相如的话,那么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则是一个双面镜,折射出两个人物的优秀品质。“负荆请罪”故事中蔺相如的表现主要在他的语言上,而廉颇的表现主要在他的行动上,我们把他找出来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反馈

生答:---(幻灯片17:负荆请罪)

三、回扣课题,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思想升华。

(过度)师: 三个故事学完了,我们来思考一下,课题《将相和》是那个故事的集中体现? 生:----- 为什么要写前两个故事。

生:-----廉颇不服气,---有前两个故事,才会有第三个故事。 师:找到语句,生读一读。 三个故事有何联系?谁来说一说? 生:----- 师(小结):这个同学分析的很对,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第一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发展, 廉颇“负荆请罪” 正是因前两个故事引起的。它们是因果关系。(幻灯出示6三个故事的关系) 同学们,“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之兴衰。”这个历史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6 作业:

1、给家长讲其中一个故事(或演一演),注意积累,讲述时尽量用上四字词语或成语,还可以引用俗语等。

2、读古典名著,以《我喜欢的历史人物》为题,写200字左右的小练笔

推荐第9篇:《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过程与方法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推荐第10篇: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学设计

黄柳小学

马武举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奥运会“和”的视频、《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断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和)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课件①:奥运会开幕式“和”字部分的精彩镜头)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训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 (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聊课文内容

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那我们聊聊吧!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在聊天中,相机引出:“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并在板书中指导书写“璧”、“荆”生字。)

二、学习新课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

课件②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觉?

5、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6、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7、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

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课件③图片这个故事。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生自由读文,找出:课件④出示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2、我们来看第一句话课件⑤,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 (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2)、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蔺相如机智、聪明……) (3)、指导朗读: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3、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

二、三句话的理解。

(1)课件⑥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2)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4)、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6)引读课件⑦: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8)导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9)、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指名读后自由读。

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4、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为“!”) 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1、总结学习“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⑧出示: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

2、生自由读书,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3、结合《史记》的原文,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教师读《史记》原文):课件⑨出示蔺相如前曰:“赵王窃文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4、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不畏强暴)板书

5、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6、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7、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知错就改)

8、小结: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

(课件⑩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

三、课堂小结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让我们再回到奥运会的开幕式课件⑾出示,“和”字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题目中“和”字改成红色)

板书:将相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不和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爱 ↓国

廉颇

负荆请罪

嘴!

(知错就改)

→和 4

第11篇:《将相和》讲课教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1.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26课《将相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中先后讲了三个小故事,它们分别是。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指谁? 生:廉颇。 赵国显赫的大将军 师:相指谁 ?

生:蔺相如。赵国的相国。、课题中还有一个字谁来解释?

生:和好

师:整个题目意思是?

生: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如初了。

师:“学贵有疑”听了你的解释,老师产生了一个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和好了(板书),说明在这之前有过

生1:有过争执,

生2:有过矛盾,

生3:有过不和(板书)

2.师:文章写到两人不和的原因了吗?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把读课文,找出造成两人不和的思想方面原因的句子。

生读课文,寻找句子。

读后交流:

生:我廉颇共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别激动,慢慢读。是谁思想上产生了问题?

生:廉颇

师:是啊,廉颇他不服气。(板书)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

(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得给他个下不去!” 【ppt】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你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

师:对呀!想当年,廉颇在沙场上,所向披靡,横扫千军,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如今他觉得蔺相如靠一张嘴一步登天,廉颇他心里是一肚子气呀,现在请你读读!师评价:读了以后,我们一起来看这个练习。

出示:廉颇不服,认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

,而蔺相如得到重用靠的是

。 【ppt】

学生交流:廉颇不服,认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自己立下的赫赫战功,而蔺相如得到重用靠的是他的智慧。

师:廉颇承认蔺相如的机智了吗?

生:没有。靠的是一张嘴。

师:还有补充吗?

生:廉颇不服,认为自己得到重用,靠的是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而蔺相如得到重用靠的是一张嘴。

3..师:那么造成将相不和的外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再来说一说。

(出示)因为蔺相如

立了功。在

又立了功,

职位比廉颇高。 【ppt】

生: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立了功,在渑池之会中又立了功,职位比廉颇高。

师:现在我请同学把两方面原因合起来说一说。

1 生: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立了功,在渑池之会中又立了功,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认为自己立功靠得是自己的英勇杀敌,而蔺相如得到重用靠的是一张嘴。

4.师:到现在我们才明白造成两人不和的里里外外方方面面原因。那么廉颇的话有没有道理,蔺相如真的仅靠一张嘴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ppt】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请同学们自由读1—10自然段,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用笔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写出自己的感受。

生:我从这句话里看出: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推荐说有个蔺相如,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师:你是从别人的话当中看出他的机智。还有其他的地方吗?

生:我是从这句话当中看出: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就把璧拿了回来,你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因为他看到秦王不会让这块璧受到一点点伤害。

师:说得真好,咱们一起来看看你所说的这一句话,(出示句子)理直气壮什么 意思?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过程中哪个词读出了重音?

生:撞碎

师:所以读的时候应该读出这种坚定,我们一起读。

5.师:在这坚定的背后,老师在想,蔺相如真的会去撞那块璧吗?

生:不会

师:为何?

生:我觉得秦王不会让他去撞这块璧的,因为前面写到秦王愿意拿十五个城去换这块璧,十五个城是很高的价值。所以秦王不会轻易让他去撞。 师:也就是说,他看到秦王很重视这块璧。

生:他看到秦王很重视这块璧以外,他还知道秦王很爱护这块璧,因为这璧是无价之宝。 生:我觉得蔺相如不会去撞碎那块璧,因为他答应过赵王,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送回赵国。 师:也就是说他在来之前,已经向赵王许下诺言,立下军令状,一定会实现自己的诺言,为自己立下的军令状而负责。

生:他把璧撞碎了也没用,没有撞碎,他还可以跟秦王讲条件,如果璧撞碎了,可能秦王会派兵攻打赵国。

师:你的意思是这块璧是留着的好,对吧?

生: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却绝口不提交城换璧的事。这里也可以看出秦王很喜欢这块璧。

6.师:也就是说他早就看穿了秦王的底细,秦王也是不会让他去撞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生:足智多谋。 写到黑板上。

师:对这个故事还有补充吗?

生:我还可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个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我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临危不惧的人。他敢面对秦王大大方方说,秦国从来不讲信用。

师:这是在谁的地盘上?我们说强龙还压不过地头蛇,而蔺相如面对的是贪婪、狡诈的秦王。

2 你想,仅凭一张嘴能取得完璧归赵的成功吗?

生:不能。

师:你想事后秦王会怎么想?

生:事后,秦王会想蔺相如真是个人才,我想把他弄到手。

生:赵国有这么多人才,会更加注意赵国。

生:可能会想其他办法把璧弄到手。

生:我想秦王还得和赵国下不去。

7.师:是啊,历史的发展还真应真了你的话,秦王并没有就此罢休,好戏还在后头,谁来说一说,渑池之会,蔺相如是不是仅仅靠一张嘴?

生:蔺相如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拼了!” 我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很有勇气,临危不惧。

师:说得很好,为了赵国的尊严,为了赵王的尊严,他把自己的命都豁出去了。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ppt】(蔺相如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拼了!” )谁来把他读一读。

一学生读。

师:读得还不够坚定。

一学生再读。

8师:我们体会一下蔺相如当时的心情和场面,给他加一个修饰的词语来说一说。

生5:蔺相如火冒三丈,胆大妄为地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拼了!” 师:你这份心情老师理解,但是同学们觉得这个词语能加吗?为什么?

生:因为这样的话,秦王随时有可能把蔺相如给杀了。

生:因为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如果他火冒三丈,秦国的人会觉得赵国人不识大体。

师:说得很好,蔺相如既具有知死必勇的勇士风度又具有机智勇敢的谋事战略,他不会这样说的。

生:蔺相如视死如归地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拼了!” 把视死如归写到黑板上。

9师:你觉得在第二个故事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立功不仅仅靠一张嘴。

生:蔺相如再要求,秦王再拒绝。可以看出蔺相如非常勇敢。

生:蔺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

师:在别人决定不下的时候,蔺相如下了决定,这叫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蔺相如叫人记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前面是赵王为秦王鼓瑟,这样的话两国就扯平了。

师:你的回答使我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两个国家在这次较量当中到底是不是扯平了?

生1:我觉得是赵国或者说赵王赢了,因为前面讲到了战国时候,秦国最强,而现在是秦王为赵王击缶。所以我觉得是赵国赢了。

生2:我也觉得赵国赢了,因为这是在秦国的地方,秦王本来想侮辱赵王,反而被赵国的蔺相如侮辱了。

生3:我觉得是赵国赢了,因为秦王是自己为赵王击缶,而赵国是蔺相如命令秦王的。秦王和蔺相如在身份上就有很大的区别。

师:是啊,他们一个是一国之君,一个是大夫,你说是谁赢了?此时的秦王如果用一个歇后语语来讲的话,真是:哑巴吃黄连---------学生接:自作自受

偷鸡不成---------------学生接:蚀把米。

搬起石头---------------学生接:扎自己的脚。

3 10师:是啊,蔺相如维护了赵王的利益,维护了赵国的利益,你说这仅凭一张嘴能做到吗?渑池之会后,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故封为\"上卿\".其实廉颇也是上卿,但是古人以右为尊,重文轻武,连上朝的位置都显现着这一特点,王者坐北朝南,文官在右武官在左。蔺相如是\"右上卿\",廉颇是\"左上卿\",所以蔺相如的官位就高了.蔺相如升官之后,将相**也由此而起就有了“负荆请罪”这千古佳话。(板书:负荆请罪)谁来抓住最后的机会说一说蔺相如立功是不是仅靠一张嘴?

生1:蔺相如靠的是和廉将军一起合作,共同保卫赵国的诚意。

生2:我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 从这句话中我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顾全大局,识大体的人。、11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话: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14段)

(渑池之会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12师:是啊,既然蔺相如有这么多优点,我觉得我们可以把题目也改了,改成《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怎么样?

生1:因为第三个故事是由第

一、二个故事引起的,如果没有蔺相如立功升官,也就不会有将相不和。

生2:如果没有前面两个小故事,就不能引出负荆请罪这个故事。这三个故事是有联系的。

生3:课文用“将相和”命题,既包含了本文是讲两个人之间是由和——不和——和的故事内容,又暗点了文官武将团结一致、智力国家的故事主题。若用“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命题,则只交代了故事的主要角色是谁。

师:是啊,从同学们的交流当中,我们发现两个人谁也缺不了谁。的确,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也一样,缺不了英勇善战的骁将,也缺不了能言善辩的一相才。他们都是国家的英雄。

1、师: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师:书上是怎样描述负荆请罪的?读一读。

3、出示课件:“负荆请罪”图,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生1:廉颇来到相府门前,“扑通”跪下,“蔺老弟,我向你请罪来了!”蔺相如忙向前扶起廉颇,说:“廉兄何罪之有啊?快快请起,快快请起!”廉颇叹了口气,道:“哎,我真是不应该,在国家危难之际,我却为了个人的名誉和你斤斤计较。而你处处为国家着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与你相比,我真是无地自容!”蔺相如扶起廉颇说:“你可不要这么说,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赫赫战功。我们只要同心协力,保卫赵国,赵国一定能富强起来。”廉颇听了连连点头。(其余学生略)

5、课件: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

4 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配乐) 生(百姓):我们赵国有这样两位宽宏大量,一心为国的大臣,真是我们的福气呀!看来,我们以后就可以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日子了。

生(秦王):真可惜,错过了一次好机会!本来我就可以坐收鱼翁之利了。廉颇和蔺相如竟然和好了,赵王真是如虎添翼呀,今后攻打赵国可谓难上加难啊!

生(赵王):哈哈----我手下的将士竟有如此广阔的胸怀,只要有廉颇和蔺相如在,我们赵国怎不强盛?秦王,我们赵国不会再怕你了!来人那!快昭两位爱卿晋见,本王重重有赏!

6、师: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1、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们做人要心胸宽阔,不能为了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生:我开始很不要看廉颇,因为他很居功自傲。但学完了课文,我觉得廉颇这人挺好的。一个大将军能负荆请罪,多不容易啊!

生: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廉颇学习,平时我们犯了错,总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其实,一个人犯错是不要紧的,关键是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

2、师:说得真好!当你和他人之间发生摩擦的时候,请你不要冲动,想一想这一句俗语,你的心情就会平和很多。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3、师:我们知道,后来秦国还是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

第12篇:优秀教案 《将相和》

优秀教案 《将相和》

程畅小学 张壁芝

教学类型:新授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 授课人:张壁芝 教具: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

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

削:xūe削弱 xiāo削铅笔 蔺:lìn蔺相如 阑:lán阑尾炎

秦:上下结构 臣:半包围结构 璧:上下结构 颇:部首是“皮”或“页” 辱:部首是“辰”或“寸”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

第一大段(1—10):写“ 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 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 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预习思考练习2。

3、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

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

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

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

(捧、退、靠、举、撞等)

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6、仔细读课文第

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自由发挥)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2、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

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

3、赵王决定怎么做?

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

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话。

6、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五、自学第三个故事。

1、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6—18段,画出重点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2)“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发生矛盾。

句子: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4)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什么品质?

①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②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③从这可以看出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3、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启发?

(我们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

七、布置作业:

1、复述这三个故事。

2、根据“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写一篇至少400字的感想。附板书设计:

起因:秦强大,欲骗取和氏璧

完璧归赵 经过: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捧、退、靠、举)

结果:完璧归赵 将

起因:秦王要报复

相 渑池之会 经过:鼓瑟、击缶、拼了

结果: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和

起因:廉颇不服气(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负荆请罪

经过:脱下、背上、上门请罪

结果:将相和

第13篇:优秀教案《将相和》

《将相和》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的材料、课件、表演的道具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多音字练习导入,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歌曲导入,板书课题。

师:课前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歌曲的名字叫《团结就是力量》,希望同学们认真听,听完后告诉老师,你明白了什么?

师生听歌,听完后生回答问题(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起来力量大等)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与团结有关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资料展示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将相和》的资料,快点拿出来和小组内的同学一块交流一下吧。

(1) 小组内交流讨论。 (2) 全班汇报交流。 (3) 师出示课件,展示资料。

(三)课题质疑

师:同学们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四)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师:同学们,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3、理清脉络,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4、讨论、交流、整理:

(1)、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2)、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3)、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5、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

6.学习第二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 (1)、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2)、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7、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8、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找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五)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3、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六)演一演

以小组为单位,你喜欢哪个故事就演哪个故事。

(七)谈收获

同学们,你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八)小结

(同学们,如果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富强。) 七: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 廉颇 聪明机智 英勇善战 勇敢无畏 知错就改 识大体,顾大局

第14篇:18 将相和 教案

18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出示课件)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二、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 ---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请同学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作业设计

1.抄写上字新词 2.完成课后1.2题。 板书设计

11、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齐心协力)爱国

完璧归赵 立功

机智勇敢

渑池会见 再立功

心胸开阔

居功自傲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

(原因) (结果) (品质)

第15篇:《将相和》教案、说课稿

六年级第32课《将相和》教案

丁家嘴小学 陈隆平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2.培养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能把“将相和”的故事讲出来。教学重难点

能把“将相和”的故事讲出来。 课前准备:

同学们收集一些历史故事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

同学们看看,这是战国时期的地图,当时可以说是“七雄并立”,齐、楚、燕、韩、赵、魏、秦,今天我们讲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 自读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将”指的是谁? “相”指的是谁?

3.给课文中的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全班交流。(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总结: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精炼的概括文章的内容。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

(一)题目是“将相和”,将和相最终和好了,那说明他们之间发生过矛盾,曾经不和。

思考: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 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生找一找,回答。)

多媒体出示廉颇说的话,指导朗读。

原来他们不和是因为蔺相如升了官,职位比廉颇大。那蔺相如这官该不该升?让我们好好读读这前两个故事,你就知道答案了。

小组讨论交流:

1.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

2.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 3.秦王为赵王击缶了,为什么还让赵王回去了呢?

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不动声色”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抓住文中写廉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二)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

(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A.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B.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C.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理清脉络: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人物评价会:

你喜欢课文中的那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同时还可以加入自己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深入体会:

1.勾画出关键的四字词语,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一讲这三个故事。(先小组里讲,再由小组推荐到班上讲。)

2.了解《史记》,鼓励学生多读历史故事。

五、板书设计:

32* 将 相 和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六年级上册第32课《将相和》说课稿

丁家嘴小学:高小丽

一、说教材

《将相和》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是最后一个单元,编排了四篇风格各异的文章,反映了中外的传统文化。《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临危受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他审时度势,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最终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欲辱赵王,被蔺相如识破,不惜以死相拼,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尊严。归国后,赵王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失衡,欲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导致了将相之间的不和。蔺相如无病请假、路遇躲避,他“为了赵国利益”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将相重归于好。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主体以及本课内容,我确定了以下两个教学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2.培养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能把“将相和”的故事讲出来。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本课重难点为能把“将相和”的故事讲出来。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让学生找出二人的不和之处,在教学中紧紧扣住故事情节的关键问题,采用“读议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让学生把握好整个故事脉络,讲好这个故事。

学法:以读促思、读悟结合。

五、说教具

为了更形象的展现教学效果本课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文本。

六、说课时

本课教学分一课时完成。

七、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任务,我确定以下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

同学们看看,这是战国时期的地图,当时可以说是“七雄并立”,

齐、楚、燕、韩、赵、魏、秦,今天我们讲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 自读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将”指的是谁? “相”指的是谁? 3.给课文中的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全班交流。(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总结: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精炼的概括文章的内容。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

1.题目是“将相和”,将和相最终和好了,那说明他们之间发生过矛盾,曾经不和。

思考: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 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生找一找,回答。)

多媒体出示廉颇说的话,指导朗读。

原来他们不和是因为蔺相如升了官,职位比廉颇大。那蔺相如这官该不该升?让我们好好读读这前两个故事,你就知道答案了。

小组讨论交流:

(1)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

(2)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

(3)秦王为赵王击缶了,为什么还让赵王回去了呢? 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不动声色”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抓住文中写廉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2.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A.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B.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C.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3.理清脉络: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4.人物评价会:

你喜欢课文中的那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同时还可以加入自己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深入体会:

1.勾画出关键的四字词语,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讲一讲这三个故事。(先小组里讲,再由小组推荐到班上讲。)

2.了解《史记》,鼓励学生多读历史故事。

五、板书设计:

32* 将 相 和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这样设计简单明了,涵盖了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 本次说课到此结束,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多多提出你们宝贵的建议,我一定向你们好好学习,谢谢大家!

第16篇:优秀教案_《将相和》

18.将 相 和

教学类型:新授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 授课人:王亚丽 教具: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生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采用讲述三个故事,给故事加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设计思路

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角色转换媒体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以读助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感悟语言。形成能力,形成语感。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2.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听课文录音,找出文中的生字词。2.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3.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两个成语多指善于打仗。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渑池:地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境内。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把东西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三、小组讨论。

1.说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2.大家试着用小标题进行概括。 3.根据小标题找出相应的段落。 (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 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

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四、学习“完璧归赵”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1-10自然段),找出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蔺相如分析两种可能性并提出对策,目的是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亲王“没有动兵的理由”,使赵国变被动为主动。说明了蔺相如深谋远虑,机智过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蔺相如觉察到亲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池换玉,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疵,巧妙的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和氏璧的故事)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下节课请同学们来看“渑池之会”。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2.预习思考练习2。 3.抄写生字词语。

第17篇:将相和公开课教案

将相和公开课教案

设计理念:

《将相和》这篇课文根据《史记》改编:它以秦赵两国矛盾为背景,具体地叙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历史故事,歌颂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的思想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认为应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将相之间“不和”到“和”的过程以及原因,抓住“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是不是靠一张嘴”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故事。并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进一步探究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帮助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单介绍历史背景,引发兴趣。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让同学齐读,之后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相机简介历史背景。设计这个问题,实际是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他们提出一些问题,诸如:我想知道“将”和“相”是谁;我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和好等;教师可以适时激趣。请你们自己先读读书,看能否找到自己想知道的答案。

二、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本文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可以用“完璧归赵”来概括。第二个:可以用“渑池之会”来概括。第三个:可以用“将相和好”来概括。

三、学习第一个故事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2、既然是“和好”,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了呢?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A、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B、指导朗读:读书要读得“声情并茂”,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边读边揣摩廉颇当时的心理,想象他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这样自然而然就读得“声情并茂”了。想不想试试? C、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找到将相矛盾的焦点了吗?(师生讨论交流)

4、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气。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厉害? 官升?) 〔设计意图:由课题入手,有“和”必有“不和”。引导学生直接切入到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廉颇的语言,在感情朗读中理清将相矛盾的焦点,形成探究主题――蔺相如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 “牵一发而动全身”,力求收到“提纲挈领,百毛皆顺”之功效。〕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1、我们先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

A、生自由读文。

B、请两位同学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理直气壮大大方方)

2、指名读“理直气壮”,理解词意,指导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3、引读: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6�7�6�7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是基础。此处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替蔺相如摆理。理摆透了,气才能壮。

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为下面的感情朗读以及对话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5、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6�7�6�7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6�7�6�7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6、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7、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

“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8、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师指板书“大大方方”,生齐读)

9、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6�7�6�7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0、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11、导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6�7�6�7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2、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13、小结: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

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 (擦去黑板上“厉害”后的“?”,改为“!”)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教学由“理直气壮”和“大大方方”这两个关键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既避免了传统阅读教学逐段讲解的弊端,又增加了学生思维的跨度。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同时,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回归课文开头,提升人物精神

1、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6�7�6�7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A、指名读后自由读。

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2、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板书:不辱使命)

3、同学们,如果你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给他升官? (师擦去黑板上“升”后的“?”,改为“!”) 〔设计意图:“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这一问题将学生引入到同文本的更深层次的对话之中。在指导学生读悟的过程中,将一个“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智大勇、不辱使命的蔺相如立在学生面前。〕

四、用学习第一故事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故事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故事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不答应�6�7�6�7拼了”)。不畏强暴、舍身救主3.教师小结: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

现在,要是你听廉颇说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你会怎么告诉廉将军——蔺相如还靠(不畏强暴)(板书) 过渡:看来,蔺相如能当上上卿,不仅仅是靠嘴。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会”两故事中光彩照人,可是在当上上卿之后,特别是听说了廉颇挑衅的话后,为什么见了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他们二人最终又怎样“和好”呢?我们下节课再议。

五、说板书设计

18、将相和知错就改机智勇敢(嘴:厉害!官:升!) 将(廉颇) 和相(蔺相如)心胸宽广识大体顾大局爱国

第18篇:将相和公开课教案

18、将相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三、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相关历史资料。

2、制作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我国的古代文学名著浩如烟海,里面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叫司马迁,他写了一部杰出的著作《史记》,请同学们读读“资料袋”。

3、《史记》这部著作有五个部分,“列传”这一部分是记叙大臣和重要人物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解题(将是谁?相是谁?)针对课题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3、理清脉络。

①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写了几件事情?

(3个故事: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② 借助这3个小标题,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拓展小标题的方法) ③ 这三个故事中,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

四、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从“璧”入手,介绍和氏璧,介绍时代背景。

2、引入1-3自然段,了解“完璧归赵”的起因。

引:满朝的文武大臣和赵王商议了这么久,决定了没有?(没有)

作者的表现手法真高明啊!正当大家为难的时候,这种写法为谁的出场做了铺垫?(蔺相如)

3、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呢?自学课文4—10自然段,抓住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的词句作批注。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第八自然段

体会“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① 从语言上体会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理直气壮?(撞碎、强逼)体会到什么? 指名读、评价、男生读、全班读 ② 从动作上体会

观察这幅图上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抓住秦王、蔺相如的神态和动作) 此时此刻,蔺相如心里怎么想?

找出这段话中描写动作的词,体会到什么?(理直气壮、无所畏惧) 指名读、全班读、师生配合读 第九自然段

① 体会做法:蔺相如为什么没有走?(使者风范、无畏强暴) ② 体会语言“大大方方”(心中坦荡、无谓) ③ 指名读、齐读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他才肯叫出来。(考虑周全、缓兵之计) 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机智过人)

6、小结:蔺相如在与秦王的交手中,凭借他过人的机智、不畏强权的胆识,周密安排,最后完璧归赵。

7、回到学习要求里提出的问题,填空:

蔺相如是个机智过人、勇敢无畏、热爱祖国的人。

8、想不想看看司马迁在《史记》原文中对蔺相如的评价 。出示资料。

五、总结。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廉颇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机智、勇敢、爱国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第19篇: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

18、将相和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虽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界则不敢妄动。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本文的写作特点主要是:

1、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将相和为中心,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2、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设计理念:

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鼓励学生将生动的故事情节编排为课本剧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大将廉颇为了国家利益、知错认错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教学重点:

读讲故事,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教学难点:

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哪吒、武松、诸葛亮等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2.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3.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设计意图:在正确读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本课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学生回答后,我提出:读了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将”、“相”为何失和?又怎样和好?……质疑以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1)、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2)、老师提醒易读错、写错的字,如“诺”读“nuò”,“卿”应读“qīng”;“壁”、“瑟”学生不容易写匀称,教师示范板书。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可引导学生思考方向: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20篇:将相和达标课教案

看了于永正老师的视频,整理出来了教学设计,给与大家参考。

《将相和》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两个故事。

2、感情地朗读课文,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重难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件复习上节课内容。

2、秦王果然没有善罢甘休,在渑池会上,他又想出了鬼点子来侮辱赵王。翻开书,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二个小故事。(11--14段)

二、研读学习“渑池会”

1、重点读

12、13两个自然段。

边读边想,蔺相如在渑池会上是如何对付秦王的?

2、自由朗读

12、13自然段。回答问题。

3、指名回答问题。(蔺相如逼秦王为赵王击缶,也叫人记录下来。)

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蔺相如也叫秦王为赵王击缶,这叫什么办法?

(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找出一句话最能突出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重点词是什么?板书:拼

(拼和撞一样,都可以看出来蔺相如为了维护赵王的尊严,连命都可以不要。多勇敢,多爱国)。

5、练读,读出蔺相如的勇敢。(读出蔺相如的勇敢、不怕死)。

指导:上节课有句话是怎么说的,在提示语里有表示语气的词“理直气壮”,我们根据“理直气壮”这个词就可以读得理直气壮;现在提示语是怎么说的“蔺相如说”什么语气。有没有这样的词?没有怎么办?你可以加嘛!同学们肚子里的词多得很。体会一下,蔺相如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找一个词加上,表示生气的词。

(满腔怒火、愤怒、火冒三丈、怒发冲冠、气冲冲) 加上去再读读看。

6、现在老师就是秦王,请你读出愤怒的语气。(个别读、齐读)

秦王能不害怕吗?只好拿出棒子敲了一下缶,也叫人记下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我发现我们班同学书读得好,还可以动脑筋。太好了!

7、下面呢,我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大家来看一下。这对我们班同学是个考验了。 出示课件:渑池会见就是一场斗争,也是一场比赛,那么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

不要慌着举手,要带着问题读书,一边读一边想,重点看

12、13自然段,也可以看看前后的段落,想一想说出原因来。

8、好。谁想好了,说出你自己的见解。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

(1)、秦王是什么国家?赵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2)、赵王是谁叫他鼓瑟的?(秦王)秦王是王,赵王也是王,他们是平等的。但是是谁让秦王击缶的?(蔺相如)蔺相如是王吗?他只是一个赵国的官,官职再大也大不过王。

(3)、根据两点提示,再思考一下,到底结果是什么?是打成平局还是分出了胜负?

王叫王鼓瑟是平等的,赵国一个官让秦王击缶,你说是谁难看?赵国胜了还有什么理由?(秦国是大国,赵国是小国,小国的王为大国演奏了乐器,大国的王也为小国的王演奏了乐器,你说是谁难看?)瑟,古代的弦乐器,类似于现在的古筝。 瑟有悦耳动听的音色。缶,古代的瓦器,像今天的瓦罐子,秦王拿起木棒子敲了一下。这时候谁难看?

(4)现在,你认为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分出了胜负?哪国胜了?同学们真会读书,通过读书,把这么难这么有意思的问题都解决了,这就是读书的乐趣。下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你说功劳归功于谁呀?

对,因为蔺相如勇敢机智,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连命都可以不要。 你还有补充吗?这件事还归功于谁?为什么?廉颇也有功劳,你同意吗?

9、给这个小故事起一个名字吧。板书:渑池会

三、研读学习“负荆请罪”

1、刚才我们同学认真读书,带问题读书,一边读一边想,

一、二两个小故事都弄明白了,第三个小故事就更好学了,自己读一读都就可以了。我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难,读读书就解决了。

课件出示:蔺相如为什么要避开廉颇?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

2、第一个问题你从课文中找一段画出来就可以了,读好了你就明白了。第二个问题我们等会再说,再考虑。好,带着这个问题默读第三个小故事,一边看一边想,蔺相如的一段话就可以解决第一个问题。(师巡视指导)

3、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画出来。 板书:所以......为的是

说得多么感人,充分体现了蔺相如的什么精神?(爱国) 为了国家不顾自己的姓名,不顾自己的得失。把蔺相如爱国的热情读出来。(师范读,生练读)

4、好,第二问呢,就更好解决了,我不要你回答,廉颇到蔺相如府上去请罪,他到那里要不要说话,书上写他说什么话没?没关系,我们班同学最会想象了,你想一想廉颇到蔺相如家会说什么话?读第18段。想想廉颇会做什么动作,会说什么话?讲好了我们找同学到前面来表演,看谁说得好?选两名同学,一名当廉颇,一名当蔺相如。同学们想想谁最适合当蔺相如,谁最适合当廉颇,大家推荐一下。现在老师是导演,其他同学参谋参谋。

(是廉将军啊,你有什么事啊?

蔺上卿,我想了想,知道你是为了赵国利益才不肯见我,所以我来负荆请罪,请受我一拜。请您拿荆条抽我吧!)

5、其他同学可补充他们表演的好不好,他们两个都是为了什么?(赵国的利益)板书:负荆请罪

6、现在廉颇来负荆请罪,蔺相如又不跟他计较,所以这一相一将,一文一武就和好了,两个人携手并肩,一起保卫赵国。

四、拓展延伸

1、好,同学们将相和好了,我们的时间也差不多了,不过还有一件小事,我们在看电视看电影的时候,都喜欢对剧中的人物进行评价,这个人怎么好怎么好,那个人怎么怎么坏了,是不是啊?《将相和》里也有很多人物,可不可以评论一番?下面我们用

3、4分钟时间开个《将相和》人物小小评论会。

2、开过评论会没有?没关系,小小评论会很容易,

两个题目:

a《将相和》里的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b、《将相和》里的人物你不喜欢谁?为什么?

明白了吗?现在我宣布《将相和》人物小小评论会正式开始。谁第一个发言?

《将相和》里的人物我喜欢..........因为....... 《将相和》里的人物我不喜欢..........因为.......

3、我完全同意同学们的意见,你们都喜欢蔺相如和廉颇,我也喜欢;你们都讨厌秦王的霸道和赵王的软弱,我也讨厌。但是,我喜欢赵王一点,谁能猜到?(很会用人)蔺相如立了功就给他论功行赏,(知人善用,论功行赏)。

4、如果你当上了领导,你怎么样向赵王学习?

现在我宣布《将相和》人物小小评论会胜利结束。下课。 板书:

18 将相和

蔺相如 廉颇

理直气壮 撞 完璧归赵 拼 渑池之会

所以......为的是 负荆请罪

《将相和》导学案

第二课时

卢店镇刘家沟小学

陈 淑 霞 2012年3月26日

附表:1 合作经营协议书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工程合作经营事宜,自愿达成如下协议,以资信守:

一、合伙宗旨:共同合作、合法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合作经营项目: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建设工程。

三、合作经营地点:山西省保德县。

四、出资金额方式:期限垫付。

1、甲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乙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主要用于补足前任合伙人撤资款项)。

2、合同签订之日乙方向甲方交付100万元投资款,剩余100万元乙方须在2012年3月31日前全额到位。

3、2012年3月31日前应付前任合伙人撤资的17万利息,双方各承担8.5万元。

4、乙方垫付2012年2月开工前期全部费用。(回款前)

五、股份划分:甲方 %、乙方 %。作为确定盈余分配和债务承担的基础。

六、合作期间甲乙双方的出资为双方共有资产,不得随意请求分割。

七、甲乙双方的任何一方原则上不得中途退撤,任何一方在不给合作事务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可以退出,但须经双方协商认可。

八、甲乙双方的分工、权力与义务:

1、甲方为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全面负责合作业务的日常经营与管理,重点负责商务活动及工程的回款工作。费用不得超过工程总额的10%。

2、乙方负责合作项目的生产,施工、安全工作。

3、以甲方公司的名义,在保德县与当地银行开设账户,双方各留印鉴、共同管理。乙方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财务工作,对于涉及财务、账目以及借款、还款、日常投资等资金使用事项在超过 元额度( 元以下的应各自记账留存凭证定期对账),应许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方可进行。同时,甲乙双方都有对财务账目的监督权利。

九、盈余分配与债务承担:

合作双方共同经营,共同合作、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十、合作任一方违反本协议导致合作损失的,应当对另一方承担。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本协议一式 2 份,甲乙方各执一份,经甲乙方签字画押后生效。

甲方: 乙方: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将相和教案.doc》
将相和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