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

2020-03-02 13:54: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8、将相和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课文对廉颇的刻画较蔺相如而言,虽着墨较少,但廉颇作为一员武将的形象,也显得十分鲜明。他威震朝野,秦王也惧他几分,知道他屯兵边界则不敢妄动。他耿直畅快,当蔺相如的职位比他高时,他毫不遮掩地表达了自己的怨气。他勇于改过,一员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其精神令人敬佩。本文的写作特点主要是:

1、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将相和为中心,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2、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设计理念:

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鼓励学生将生动的故事情节编排为课本剧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大将廉颇为了国家利益、知错认错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教学重点:

读讲故事,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教学难点:

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哪吒、武松、诸葛亮等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2.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3.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设计意图:在正确读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本课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学生回答后,我提出:读了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将”、“相”为何失和?又怎样和好?……质疑以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愿望。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去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走进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1)、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2)、老师提醒易读错、写错的字,如“诺”读“nuò”,“卿”应读“qīng”;“壁”、“瑟”学生不容易写匀称,教师示范板书。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可引导学生思考方向: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定稿)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课文《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doc》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