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学计划

2020-04-18 来源:教学计划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新制度经济学教学计划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双学位课程 2004年秋季选修

《新制度经济学导论》教学安排

课程名称:

《新制度经济学导论》

任课教员:

周其仁 qrzhou@ccer.pku.edu.cn

助教

崔成儿 chengercui@pku.edu.cn 51638520 张晓亮 xlzhang@ccer.edu.cn 51605300 许博 box@pku.edu.cn 51605297 时安安 saa@pku.edu.cn 51605532

上课教室与时间: 理教117

周六 8:00—11:30(1—4 节)

答疑地点与时间: 经济中心509 周六下午3:00—5:00

课程概要:本课程通过介绍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结合大量实例来增加同学们对经济制度的理解,增加解释真实世界里经济现象的能力。本课程将通过阅读、思考、讲授和讨论等形式进行,要求选修的同学了解最基本的经济制度安排--产权、市场、企业和国家,形成关于这些制度安排的概念,掌握分析制度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方法。

教学进度: 从9月第一周起每周一讲(四课时),具体上课时间看教学安排;讲题可能根据教学进度调整 第1讲

问题和方法

第2讲

稀缺、竞争与约束 第3讲

产权 第4讲

公共资源 第5讲

转让权与市场 第6讲

品质考核 第7讲

科斯定理 第8讲

企业和企业家 第9讲

资产、收入与资本

教学参考片:《制高点》(Commanding Heights I、II)

第10讲

制度变迁实例: 中国土地产权变革 第11讲

制度变迁实例: 中国公有制企业改制

第12讲

制度变迁实例:

中国垄断行业与管制改革 期未考试

考核方法:任选一组读物,提交的阅读笔记多于五篇者取得分前五篇的成绩,阅读笔记共50%;期末1小时开卷考试,50%。阅读笔记由文献内容概述、留存问题、自己的想法三部分构成,单篇字数建议不超过1500字。

READING LIST(读物)

《新帕尔格拉夫经济学大词典》里的相关词条:

稀缺性、机会成本、科斯、科斯定理、社会成本、自由企业、经济组织和交易成本、垄断、自然垄断、自由进入、管制、管制和放松管制

然后在以下两组读物中任选一组: I Furubotn G.Eirik and Rudolf Richter.2000.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

第1-6章,第9章

II Alchian, A.1950.\"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J of Political Economy, June 1950.Alchian, A.1987.“Property Rights”, pp1101-1104.巴泽尔: 《产权的经济分析》,(中译本)上海三联1997年版。

巴泽尔:“考核费用和市场组织”,见陈郁编,《企业制度和市场组织》,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239页。

Coase, R.H.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 In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 (1988).Coase, R.H.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In 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 (1988).

F.A.Hayek, 1945.“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XXXV(4), September, 519-30.张五常,1990“关于新制度经济学”,见科斯等编《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版,第3章。

张五常,《制度的选择》(《经济解释》第三卷),香港花千树出版公司2002版。

本课程建议进一步阅读的论文和资料,将每周提供在经济中心网站“讲义下载”栏目上。

附:任课老师简介

周其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1980年代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农村发展中心工作,在杜润生先生直接指导下从事改革与发展问题的经济研究。90年代后先后到英国和美国多间大学访问、求学,后获美国UCLA博士学位。

1995年底后回国到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曾被评为“北京大学最受同学欢迎的老师”。从2001年到2005年每年春季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任教。近年的研究领域包括产权与合约,经济制度变迁,人力资本与企业理论,垄断、管制与管制改革。

主要发表的作品收集在以下文集内:

《改革面临制度创新》(上海三联1988年版)

《农村变革与国民经济发展(上、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数网竞争》(北京三联2001年版)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发展出版社2001年版;香港花千树出版公司2002版) 《产权与制度变迁》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收入是一连串事件》(香港花千树出版公司2003版,发展出版社2004版)。

推荐第2篇:经济学、毛概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政治经济学概论》教学时间和教学重点安排计划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课时)

重要概念:政治经济学 生产资料 生产方式 经济规律 重要思考题: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正确认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3、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怎样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7课时)

重要概念:商品经济 商品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价值 抽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 货币 价值规律

重要思考题:

1、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及其基本特征?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3、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4、商品价值量怎样决定?

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

7、货币流通量规律的决定因素及其含义?

8、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表现形式及其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第三章 市场经济(3课时)

重要概念:市场经济 市场机制 市场体系 重要思考题:

1、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2、市场经济怎样对社会经济资源进行配置?

3、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四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6课时)

重要概念:剩余价值 资本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 超额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工资

重要思考题: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及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4、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5、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6、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2

第五章 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3课时)

重要概念: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积聚 资本集中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重要思考题: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揭示出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

2、资本积累的实质、必然性和影响因素?

3、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4、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第六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及社会资本再生产(7课时) 重要概念:产业资本 资本循环 资本周转 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 社会资本

重要思考题: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2、实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

5、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6、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两个基本原理?

3

7、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及说明的问题?

8、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过程和实现条件?

第七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8课时)

重要概念:利润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 超额利润 利息 股票控制额

股票价格 级差地租 绝对地租

重要思考题: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3、平均利润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并未否定价值规律?

4、商业利润的来源和产生的途径?

5、利息的本质和利息率的决定因素?

6、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7、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第八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6课时)

重要概念:垄断 垄断利润 金融资本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重要思考题: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2、垄断的统治是否能够消灭竞争,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4

3、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经济实质?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基本形式与实质?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略)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教学时间和教学重点安排计划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6课时)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3、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4、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2课时)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3、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4课时)

1、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4课时)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3、正确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4课时)

1、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及其重要意义?

2、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6课时)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3、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4、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3课时)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7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9课时)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公有制的含义、主体地位的体现?

4、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5、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

6、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差距进行分析?

7、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包括的基本内容?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3课时)

1、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2、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3、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4、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课时)

1、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原因?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8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课时)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当前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的内容?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3课时)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3、新形势下努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内容?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2课时)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基本点?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3课时)

1、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

2、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课时)

1、

2、

3、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新时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原因(或意义)?

推荐第3篇:经济学

复习思考题

1.红星商贸公司(一般纳税人) 2008年10月份发生以下购销业务:

(1)购入日用品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进项金额 20万元,同时支付货物的运输费0.5 万元;

(2)零售商品的销售收入为200万元;

(3)将购入的微型风扇200台作为礼品赠送给顾客,同类商品销售价格为每台250元(含税价格)。

(5)将购入的食用油50瓶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同类商品进价为每瓶48元。

要求:计算该商场当月应纳的增值税。

2.恒顺机械厂为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率为17%,2008年9月有关业务如下: (1)销售甲产品给某商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不含税销售额80万元;另负责商品送达,开具普通发票,取得销售甲产品的送货运输费收入5.85万元。款已收妥送存银行。

(2)销售乙产品,开具普通发票,取得含税销售额89.25万元。

(3)将试制的一批应税新产品用于本企业基建工程,成本价为10万元,成本利润率为10%,该新产品无同类市场销售价格。

(4)购进生产用材料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支付的货款为60万元、进项税额10.2万元;另外支付购货的运费2万元,取得运输公司开具的普通发票。材料已验收入库。 要求:计算该企业当月应纳增值税额,并作相应的会计处理。

3.某大学周教授2012年12月收入情况如下:当月工资收入3780元;学校发放全年奖奖金10000元;担任兼职律师取得收入80000元,从中捐给希望工程教育基金40000元;取得稿酬3800元;取得省政府颁发的科技奖20000万元;为某单位讲座取得酬金5000元。 要求:计算周教授12月份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4.新华房地产开发公司建造并出售一幢高级公寓,取得收入6 000万元,营业税率为5%,城市建设维护税率为7%,教育费附加为3%。支付地价款400万元,房地产开发成本为450万元,开发费用支出100万元(其中利息支出50万元可以准确计算分摊,该省政府规定的费用扣除比例为5%)。

要求:计算该公司应纳土地增值税并作会计处理。

5.某生产企业为居民企业, 2010年度经营情况如下:

(1) 取得以下收入:产品销售收入总额890万元;清理固定资产盘盈收入50万元;购买

国债利息收入20万元;从被投资单位(居民企业)取得股息15万元;固定资产出租收入10万元;接受捐赠收入30万元。

(2) 产品销售成本540万元。

(3) 销售税金及附加20万元。

(4) 发生产品销售费用100万元(其中含广告费用80万元)、管理费用90万元(含业

务招待费12万元,研究开发费用60万元)、财务费用40万元。

(5) 营业外支出24万元(其中含通过当地希望工程基金会向农村义务教育捐款18万元、

缴纳税收滞纳金2万元,赞助支出4万)。

(6) 期末对持有的存货计提跌价准备金50万元。

(7) 已计入成本费用的实发工资总额150万元,支出职工福利费14万元,拨缴职工工会

经费3.6万元,支出职工教育经费1.8万元。

要求:计算该企业2010年度应交的企业所得税额。

6.乐乐玩具厂(一般纳税人)是有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2008年12月在国内销售毛绒玩具,不含税的销售额为5000万元;该月报关离境的出口毛绒玩具离岸价为 1000万美元;当月购入纺织品等原料,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 5000 万元。上期未抵扣完结转当期抵扣的进项税额为25万元。(汇率为 100 美元= 830元人民币) (出口玩具退税率为 15%)。要求:计算该企业应纳或应退税额,并进行相关会计处理。

7.宏盛公司2008年12月31日购入一台价值为30万元的机器设备并投入使用,该设备预计使用3年,净残值率5%,企业按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税法规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假定税法规定的使用年限、净残值与会计相同。企业适用所得税率25%,无其他时间性差异。企业2009年至2011年每年实现的会计利润为50万元、60万元、80万元。 要求:(1)分别计算年数总和法及平均年限法下该设备每年的折旧额。)

(2)编制该企业三年计提应交所得税的会计分录

8.美美化妆品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9年11月份发生如下经济业务,作出相关的账务处理。

(1)销售成套化妆品A, 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价款为30万元,增值税5.1 万元,当即收到支票一张存入银行。(消费税税率30%)

(2)当月收回委托加工的化妆品直接出售,不含增值税售价为10万元。

(3)收回上述委托加工的化妆品时,受托方按其同类产品售价代收代缴消费税2.5万元。

(4)为生产化妆品C,本月购入原材料一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20万元,增值税进项税额 34000元,全部投入生产。

(5)化妆品厂转让一项专利使用权,取得转让收入 20000元。

9.甲建筑工程公司承建一项建筑工程,将其中两栋房屋分包给乙建筑公司。取得工程结算收入共100 000 000元,其中支付给乙建筑公司分包工程价款8000 000元。因延误工期承担损失费30万元。

要求:计算甲公司应纳的营业税并作会计处理。

10.某化妆品厂2007年5月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销售一批化妆品,适用消费税税率为30%,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收取价款100万元,增值税款17万元,货款已存入银行。

(2)没收逾期未归还的化妆品包装物押金23 400元。

(3)将自产化妆品一批以福利形式发放给职工,按同类产品不含税售价计算,价款为50 000元,成本价为30 000元。

(4)受托加工化妆品一批,委托方提供原材料20万元,本企业收取加工费8万元,本企业无同类化妆品销售价格。

(5)将护肤品、护发品、化妆品装入一盒内作为礼品送给关系单位,成本价为16 000元,不含税售价应为20 000元。

计算该厂本月应纳消费税税额(含代收代缴消费税)并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推荐第4篇:经济学

我国政府公共规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我国出租车行业为例

摘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租车交通占城市客运交通的比重越来越大,己经成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伴随该行业的发展,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出租车行业的政府规制政策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困扰政府工作的难点。本文从我国出租车行业存在的问题入手,从准入规制、价格规制、服务质量规制及社会责任规制四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出租车行业政府规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进行合理的市场准入规制、价格规制、服务质量规制及社会责任规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出租车行业,政府规制,准入规制,价格规制,服务质量规制,社会责任规制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政府公共规制1 公共规制是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具体地说、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相对独立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目标,依照法律法规对企业、个人或其他相关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公共规制或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经济决策。

根据其活动领域的不同,公共规制大致可以分为经济性规制(economic regululation)和社会性规制(social regulation)。有的学者把经济性规制进一步区分为反自然垄断的经济性规制和针对一般 竞争行业的反垄断规制。

(二)出租车及出租车行业

何为出租车,经过仔细搜索,发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广义而言,出租车是指充分满足乘客意愿而被临时雇用的营业车辆,一般分为提供客运服务和车辆租赁服务两大类。前者是一种”路到”门或门到门”的经营活动,按照里程和时间进行收费或仅按里程收费,具有方便、舒适、灵活、全天候等特点。后者是指出租人在约定时间内将车辆提供给承租人,收取一定租赁费但不提供驾驶服务的经营活动。按照公众通常的理解,出租车应仅指前者,即至少是“人与车结合”的一锤子的服务买卖。根据建设部、公安部1997年颁布的《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出租车系\"经主管部门批准的按照乘客和用户意愿提供客运服务,并且按照行驶里程和时间收费的客车。”这是我国中央行政部门首次对出租车的概念作出界定。②

出租车行业指的是车辆产权归驾驶员或者出租车公司所有,由驾驶员负责驾驶提供劳务从而获得相应的运费,所驾驶的车辆为核定座位数以下(如陕西和广东省的立法均规定为5座)的小型汽车的客运经营行业,俗称“的士业”,从而区别于客运车辆租赁行业和旅游客运租赁行业。涉及的主体有出租车公司、个体牌照持有者、牌照交易经纪人、司机、行业工会、行业协会、派车中心等。

二、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概述

(一)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方式

在我国,城市出租车管理局或交通管理部门是出租车管制机构,出租车公司的设立、价格调整、司机进入等都由主管部门批准。按照最初政府设定的公司化经营模式,政府通过一定的方式(有偿出让或拍卖)将出租车经营权出让给有能力经营的企业,政府是出租车经营权的拥有者,是出租车行业和市场的管理人。政府的权利和责任是将有限资源合理配置,并监督经营者在为社会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获取适当的经营利润;出租车企业的权利和责任是运用从政府手上有偿获取的经营权,依法管理和组织开展营运,获取适当利润并不断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优良服务;司机的权利和责任是作为从业人员和企业员工,安全运营,为乘客提供具体的服务,并获取相关的劳动报酬。 在我国出租车业所受的政府管制十分特殊,政府对出租车的行业准入、车型、颜色、报废年限、计程、载客服务的价格以及出租车数量进行多重规制。具体表现为: 1.政府对出租车车型的限定

出租车作为城市的“名片”、流动的窗口,不仅为市民提供便利,也展现了城市的风貌。为“树立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味”,许多城市对出租车的车型、排气量进行限制。对车型管制有强制型限制与变相型限制两种,强制型限制是主管部门当局强制出台政策行政干预出租车公司“选秀”权,出租车公司只能被动地选择一种或由政策指定的车型。许多城市为扶植本地汽车产业,规定本地出租我国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研究公司必购买本地区汽车企业生产的车型,而对外地车型一律实行“排外”政策。政府对车型管制本是为了提升城市形象,但在实际操作中各城市互相攀比,具有很大盲目性。 2.车辆强制报废规定

乘客乘坐出租车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的安全权(如交通安全、社会治安安全)交给了司机,国此行业不仅需要一批合格的司机,也需要质量过关的营运工具。国家对出租车实行限期强制报废,这主要是基于机动车有限的使用寿命和对乘客、司机安全保护的考虑。出租车作为一种特殊的营运机动车辆,其损耗程度大大超过私家车和一般的营运车。 3.准入管制

准入管制也称准入歧视,是指政府对不同的经济主体区别对待。出租车对经营主体的限制是基于身份的“歧视”:只允许公司经营,个体不能经营。《城市出租车管理办法》对出租车经营主体作了限制:欲申请从事出租汽车经营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应提交的文件里包括:资信证明;经营管理制度;有关经营场地、场所的文件和资料。②这就规定了出租车牌照只能发给公司,而不能发给个人。有的城市虽然也允许个人参加竞标、拍卖,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搞“身份”歧视,如 2003 年 7 月张家港交通局的招标书写到所有申请竞标者“每个标的不少于 50辆”、“参拍对象一次注入资金 1200 万”;武汉出租车的拍卖方式是“捆绑拍卖”,即一次性拍卖 5 个牌照或更多。这些政策对个体户的准入门槛很高,实质上是一种“行政垄断”,因为它通过政府行政法令干预了市场,排除了潜在的进入者。政府倾向于公司化的经营模式,其理由是认为这种模式更有利于对出租车经营的管理,从而减少出租车司机甩客、拒载、乱收费、对道路不熟、服务质量差等不利于消费者的问题;认为公司经营能形成一定实力和价值品牌,与个人经营相比,其实力、信誉及履责能力都要强。 3.禁止异地经营管制

目前我国城市市区和郊区的城市公共客运由城建部门管理,城市市区和郊区以外的道路运输由交通部门管理;城市客运出租汽车及其停车场,由城建部门管理,但城市出租车若经营公路客运业务,则由交通部门管理。这种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客观上把统一的道路旅客运输市场分割成城市客运市场和道路客运市场,把完整的出租车客运分割成城市出租客运和道路出租客运。 出租车市场的条块分割局面直接造成出租车异地经营管制。所谓禁止出租车异地经营是指属于甲地的出租车载客到乙地,必须立即返回甲地,不得在乙地兜圈拉客,更不能从乙地载客前往丙地。在禁止异地经营的管制下,不同城市的出租车不能跨市经营(哪怕是邻近城市)。举个例子,作为邻近城市——漳州市区与厦门市区两者相距不到 60 公里,每天都有“打的”到厦门机场的漳州市民。这些出租车开到机场后就得马上回来,不得在那里载客,哪怕是刚下机场要到漳州的乘客。同城之内也存在诸侯割据局面,即属于同个城市的不同区也只能单向营运,如泉州市交管部门规定安溪、永春、德化等县城的出租车不能逗留在泉州市区内载客(市区的车当然也不能在县城拉客),同时这些县城之间也不能双向营运。在禁止异地经营管制政策下,出租车市场形成地方诸侯割据、画地为牢的局面。很多出租车到达目的地后只能空驶回来,即使路上有乘客需求。一些不甘心的司机偷偷载客回来,不是遭到当地交通主管部门的重罚,就是受到当地地方保护主义的围攻。

(二)我国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的方式和手段

我国出租车行业的管制实行的是地方政府负责制,由于各地情况不同,管制政策也会随之出一现一定程度的不同犷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的方式和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准入管制

所谓市场准入,是指政府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实现某种公共政策,依据一定的规则,允许市场主体及交易对象进入某个市场领域的直接控制或干预。目前我国出租车行业主要采取的是限制进入管制的政策,具体方式是通过对出租车经营牌照的控制来实现准入管制。现阶段,对出租车行业市场准入的限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经营主体的限制;第二,对经营模式的限制;第三,对出租车总量的控制。

1.1对经营主体的限制 1.2对经营模式的限制 对出租车经营模式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很多地方强制推行的“公司化”经营模式。

所谓“公司化”经营,是指出租车公司享有出租车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出租车司机通过交纳承包费和风险抵押金的方式进行承包经营的模式。1995年以前,我们政府对出租车行业的经营模式没有限制,只要申请者能够提供身份证明及经营能力证明,到有关部门办个手续就可以上路营运,宽松的审批措施使得出租车行业出现大量的个体经营者,同时,高额的利润诱使更多的人进入出租车行业,宽松的审批措施和高额的利润所带来的后果是出租车数量的急剧膨胀,出租车行业开始出现各种问题,如个体经营者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消费者权益受损时无处投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开始推行“公司化”经营并逐步取消个体化的经营模式,在公司化的过程中,政府针对挂靠企业经营的司机和个体经营者采取一系列强制性措施,从而剥夺了个人从事出租车经营的权利,到目前为止,全国大部分城市对出租车行业采取公司化的经营模式。公司化模式成为市场准入的又一道门槛。

1.3.对出租车总量的控制

出租车的总量控制是由政府来制定出租车的数量总额,满额后即停止对出租车经营权的审批。政府对出租车总量进行控制的措施主要包括两种:一是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将拍照定量投放;二是给出租车运力提供一个上限,一旦达到这个上限,就停止继续发放牌照。

总量控制的依据是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规定:“实行总量控制,保持行业稳定”,“出租汽车有效里程利用率低于70%的城市和地区原则上不宜以审批、拍卖等形式向市场投放或变相投放新的运力。 2.价格规制

我国把出租车行业作为重要的公用事业,依照《价格法》的规定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按照《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出租车经营者执行“由城市的物价部门会同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并且使用由城市客运管理机构会同税务部门印制的车费发票。”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出租汽车经营者“执行物价管理机关制定的收费标准,使用经税务机关监制的专用收费凭证,不得擅自改变收费标准或者使用其他收费凭证。”第十六条规定,出租汽车驾驶员在营运时“必须正确使用计价器,不得与乘客议价”,并“按照计价器显示的金额收费,禁止私自拆除、改装计价器或者在计价器上弄虚作假。由于出租车司机与乘客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了保护乘客的利益,政府对出租车行业的价格进行了规定。目前对出租车进行价格管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第

一、强制要求出租车运营者使用统一的仪表对运营里程以及等候时间进行计算。

二、对出租车的起步价、等时费等进行了单价规定。” 2.质量管制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政府对出租车行业的服务质量进行了规定。作为我国出租车管理的最高法规,《城市出租车管理办法》第三章专门对出租车服务管理进行了规定。第十八条规定了出租汽车应当符合的质量和服务要求:(一)车辆基本性能、设施完好,车容整洁;(二)出租汽车应当装置由客运管理机构批准的,并经技术监督部门鉴定合格的计价器;(四)出租汽车应当固定装置统一的顶灯和显示空车待租的明显标志;(五)在车身明显部位标注经营者全称及投诉电话,张贴标价牌;(七)符合客运服务规范的其他要求。第十九条规定:“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应当为乘客提供方便、及时、安全、文明的规范化服务,对病人、产妇、残疾人以及急需抢救的人员优先供车。”第二十二条规定:出租汽车驾驶员必须“按照合理路线或者乘客要求的路线行驶,不得绕道和拒载;营运途中无正当理由不得中断服务。”

三. 我国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所产生的问题 (一) 准入管制产生的问题

1.对经营主体的限制导致公平缺失

对经营主体的限制又被形象地称为“准入歧视\',,是指政府在发放出租车经营许可证的时候对出租车公司和个体经营者采取不同的政策。政府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政策,初衷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政策规范出租车行业的管理,是希望通过公司化来对出租车行业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减少甚至杜绝出租车行业出现的诸多问题,但是,对出租车经营主体的限制其实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温州市在实行个体化经营之后所取得的良好效果更是让这种政策成为公平缺失的代名词。对出租车经营主体进行限制所导致的公平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在获得运营许可证方面的公平缺失

所谓在获得运营许可证方面的公平缺失,是指政府在发放出租车经营许可证 时,对出租车公司和个体经营者不能一视同仁,虽然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个 体经营者也可以申请出租车运营许可证,但近些年来,政府几乎停止了对个体出 租车运营许可证的审批,同时,政府还通过行政手段,将原本属于个体经营者的 运营许可证收回,人为地使出租车行业变成公司化经营,剥夺了个体运营者在获 得运营许可证方面的权利。 1.2在收入方面的公平缺失

对经营主体进行限制除了导致个体经营者难以进入出租车行业,并让许多有 志于从事出租车行业的司机不得不选择加入出租车公司外,更使这些加入出租车 公司的司机与那些有幸进行个体经营的出租车司机在收入方面出现较大差距,提 供同样的服务,接受统一的政府定价的他们,却在收入方面出现如此大的差距, 这无疑是非常不公平的。

2.对经营模式的限制导致出租车行业垄断

垄断作为一个经济学名词,是指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 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规定,垄断行为是指排除、限制竞争以及可能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我国出租车行业目前实行的经营模式限制,就是排除和限制竞争的行为,我国的出租车市场由于经营模式的限制已经成为了少数几个大公司垄断的场所。 2.1对经营模式的限制导致出租车公司暴利

政府对经营模式进行限制的初衷是通过公司化模式更好地对出租车行业进 行管理,但接二连三发生的罢运事件表明对经营模式进行限制不但没有取得让政 府、出租车司机和消费者都满意的结果,相反还暴露出租车行业监管不力的现实。 对经营模式导致的监管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2.1

(二) 价格管制产生的问题

(三) 对车型和购买范围的规定导致的问题 四. 我国出租车行业政府管制产生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鼓励和完善出租车行业的个体化经营

(二)建立专门机构保护出租车司机的合法权益

(三)因地制宜地规划出租车的数量

(四)科学定价与及时调价相结合

(五)加大监督力度,防止权力寻租与官员腐败

推荐第5篇:经济学

牛奶、可乐、咖啡与经济学

经济世界千变万化、异彩纷呈,但是,将经济规律从经济现象中剥离出来,并上升为经济学这样一门学问后,经济学学习却成为艰深晦涩、枯燥繁冗的过程。对于我们这些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经济学的过程很可能毫无乐趣,甚至会导致我们丧失原本对于经济学的兴趣。那么。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去解释我们身边的经济现象,进而让我们懂得经济学原理,是不是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经济世界中,我们不能独立于经济而存在就像人不能脱离人类群体而存活一样。经济知识它应该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常识,我们的教育把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科目都作为必学的内容,当然,知识的深浅知识文理科的分开而有所区别。但是,很少有常识课是给学生讲述经济学知识。我们每天都需要接触经济,但是我们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经济知识,成本、效益、货币、汇率等等一些词汇,虽然可以经常见到,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并指导自己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呢?

日本核泄漏事件,引得沿海地区的食盐被抢购一空,从而使得食盐价格疯涨,但是,一段时间过去,核泄漏并没有对我国食盐安全产生实质性的威胁。老百姓的盲目疯抢只能说明自己缺乏经济理性。盲目地随大流,缺少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为什么会有这一现象的出现?我们的经济知识普及不够到位,教室中的经济学知识艰涩复杂,充满的数学公式与图表,很少有经济学家喜欢做一些普及型的经济知识的宣传。当经济学家将数学引入经济学中,经济学发展得到了大的飞跃,从而之后的经济学离不开数学,当经济学中充斥了数学,它便越来越远离于普通人。每当人们提到经济学,就感觉一种很深奥而神秘,其实经济学知识就在我们生活中,只要从我们可以看的到的经济现象中入手,就能轻松的搞懂经济学原理。

大多数人在考虑经济问题的时候往往跟着感觉走,即用感性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而非理性,在经济学里,有一个基本假设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这一假设认为,所有人在参与经济活动时都是理性的,目的都是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我们要用经济学的头脑去分析生活中碰到的事,那么在做决策之前就不能只靠直接,而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将取得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第一课讲的是机会成本概念,举个例子,假设你赢了一张美国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注意,你不能转售。可另一美国大歌星鲍勃·迪伦(BobDylan)今晚也在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迪伦的演唱会票价为40美元。当然,你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也行,但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美元。换言之,要是迪伦的票价高过50美元,你就情愿不看了,哪怕你没别的事要做。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惟一必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不去看迪伦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

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对于这一题目,2005年美国经济学协会开年会的时候,199名专业经济学家被问到同一个问题,只有21.6%的人选择了正确答案,25.1%的人认为去看克莱普顿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0,25.6%认为是40美元,还有27.6%认为是50美元。

也就是说,大多数的经济学家也没有搞清楚机会成本的概念,那么是不是说明研读经济学著作的方式对于教学不是太管用。经济学的课堂需要注入生动的血液,枯燥的教学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而且所取得的效果也许并不好。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OC)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收益,又称为“替代性成本”,就是俗语的“有得必有失”。例如在选择了甲项社会福利政策后,受到固定资源的限制,便失去选择国民住宅政策的机会,则选择国民住宅政策的机会即为选择甲项社会福利政策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机会成本是经济学原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制定国家经济计划中,在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在新产品开发中,乃至工人选择工作中,都存在机会成本问题。它为正确合理的选择提供了逻辑严谨、论据有力的答案。在进行选择时,力求机会成本小一些,是经济活动行为方式的最重要的准则之一。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例如,如果农民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则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养鸡的机会成本便会是放弃养猪的收益。但亦有些机会成本是无法用货币衡量,如心理上的感受,就像是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的选择。

被舍弃掉的选项之价值或喜爱程度改变时,并不会令机会成本改变。作出选择时,应该要选择机会成本最低的选项,即失去越少越明智。

就比如上课,如果你认为去上一堂课的成本比窝在寝室上网的成本高,因为出门需要花费时间,需要赶路,而在寝室则可以比较舒服,那么,你就会选择呆在寝室而不是跑出去上课。这也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去上课的原因之一。而学生不去上课所要付出的成本较大,如不去上课会被扣平时成绩,会得不到评奖评优的资格,他就不会选择翘课。

而从另一个方向分析,如果上课所给他带来的效益对他来说是值得付出成本的,比如课堂上的知识十分的有用或者老师讲课很生动,当他觉得自己所可以得到的收益大于上课所付出的成本,他也会选择去上课。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碰到需要权衡的事,当益处大于付出,我们便会将头脑中的某一想法付诸实践。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会讲我们送进学校接受教育而不是早早地就开始打工?那是因为他们认为接受较好的教育所能够得到的收益大于做普通的不需要系统性的知识就能胜任的工作,所以说将孩子送进学校是父母最大的投资。

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惟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多简单的概念啊,不是吗?可要活学活用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你想在隔壁的校内杂货店买一个闹钟,价值20美元。有个朋友告诉你,同样的闹钟在城里的凯马特超市只卖10美元。你会进城买这个10美元的闹钟吗?还是直接在隔壁的杂货店买?不管你到哪里买,如果闹钟出了故障,都由制造商保修。

当然,这里并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答案。每个人都必须权衡相关成本和收益。可当我们问别人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做的时候,大多数人都选了去凯马特超市买闹钟。

现在再看看下一个问题。

你想在隔壁的校内杂货店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价值2510美元。同样的电脑,在城里的凯马特超市卖2500美元。不管你在哪儿买,出了问题都要退回原厂保修。你会在哪儿买这台电脑呢?

这一回,大多数人说他们会在学校里买。就问题本身而言,这样回答并不算错。但如果我们问一个理性的人在这两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他会说,成本效益原则清楚地表明,两次的回答应当一样。毕竟,在两个例子当中,你进城去的效益都是10美元,也就是你省下来的钱。成本是你为了进城所付的代价。在两例当中,这也是一样的。既然成本一样,效益一样,那么答案自然也该一样才对。

然而,大多数人似乎认为,去城里买闹钟,能省50%的钱,而买台2510美元的电脑,只能省10美元,前者的效益似乎比后者要大得多。可惜这不是正确的思考方式。按百分比来想问题,放在其他地方或许合适,但在这儿不行。

产品的设计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该原则认为,当且仅当收益不低于成本,才应采取行动。因此,只有收益不低于成本的时候,才应当增加某一种产品的功能。

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而冷冻柜不亮?要回答这个问题,经济学家必然会对比相关成本与收益。不管是在冷冻室还是冷藏室,安一盏打开门就会自动亮的灯,成本差不多是一样的。这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固定成本,在这里指的是,它不随你开关冰箱门次数的多寡而发生变化。从收益方面来看,柜子里有一盏灯,你找东西更方便。由于大多数人打开冷藏柜的次数,比打开冷冻柜的次数要多得多。显然,在冷藏柜加装一盏灯的效用更大。所以,既然加装一盏灯的成本相同,那么,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冷藏柜安灯就比在冷冻柜安灯更划算。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经济学家比普通人更加的理性,更能做出有益于自身的选择。我们发展经济学,不只是为了更高的GDP,而且还要我们的民众更加的理性,具备经济头脑,从而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决策,使得自身得到更大的效益。经济学中透漏出来很多乐趣,但是课堂却将这些原本很好玩的事物变得枯燥乏味,所以,对于经济学的学习,我们不能停留在课堂,随时随地地分析自己接触到的经济现象,尝试着用已经学到的或者自己的想法去弄明白这些问题才是学习经济学的方法。

推荐第6篇:经济学

一. 解答题

1.经济学的基本经济问题?答:A:资源配

置效率问题—a.生产什么b如何生产c为谁生产;B资源利用效率问题

2.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答:A.”经济人”假设

B.完全信息假设

3.需求影响因素?a商品自身价格b相关

商品价格c消费者的收入水平d消费者偏好e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f政府的消费政策g其他因素

4.供求原理的解释:供求原理=需求定理+

供给定理(1)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变化时反比,即商品的价格高则需求量小,价格低则需求量大(2)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呈正比关系,即商品价格高则供给量大;价格低,供给量小。

5.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变动:(1)需求量的

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2)需求变动是指除了商品价格本身以外的其他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变动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

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定时间内在其他

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量增加,消费者从该种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7.无差异曲线的特点?:(1)同一平面内任

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存在着无数条无差异曲线(2)同一平面上个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会相交(3)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8.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维持效

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9.等产量曲线具备哪些特征?(1)等产量

曲线是一条想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2)同一平面的等产量曲线,离远点越远的产量水平越高(3)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会相交。(4)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10.什么是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

本?A:总成本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付出的总成本。TC=TFC+TVC(Q)B:平均可变成本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消费的可变成本。AVC(Q)=TVC(Q)/QC:边际成本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品时所需的成本。MC(Q)=△TC(Q)/△Q

11.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1)市场上有无

数个买者和卖着(2)产品完全无差异或者同质(3)资源可以自由流动(4)买着或卖着掌握完全信息

12.短期均衡的条件及其推导?条件:利润最

大化MR=MC.π表示厂商利润π=TR-TC ∵dπ(Q)=DTR(Q)/d(Q)-DTC(Q)/d(Q)=0; DTR(Q)/d(Q)=MR ,DTC(Q)/d(Q)=MC ∴MR=MC

13.垄断竞争市场具有哪些特征?(1)企业

在市场上生产和出售具有差别的产品(2)行业内企业实力较多但规模相对较少(3)由于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因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比较容易

14.博弈包括哪些要素?(1)博弈的参加人

或局中人(2)博弈信息(3)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4)博弈的次序(5)博弈方的收益

15.垄断市场的特征有哪些?(1)市场中只

有一家企业生产和销售某种商品(2)商品没有很接近的替代品(3)进入成本很高

16.消费者均衡的定义和条件?定义:消费者

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进行消费,获得最大效用水平的满足时达到均衡。条件:(1)最优的商品组合必须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2)最优的商品组合必须位于给定的预算线上。

推荐第7篇:经济学

经济学

主要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中国转型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别(地区)经济、当代经济学流派、经济学说史、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计算机技术和软件、计量经济学、数据库及其应用。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成为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在与经济密切相关的行政机关、教研机构、公司从事经济工作。

金融学

就业方向本专业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或其他金融领域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投资银行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中央银行学、金融会计、公司金融、金融工程等。

国际政治专业

主要课程:政治学原理、国际政治学概论、国际法、国际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近现代国际关系、当代国际关系、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国际组织概论、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外交学概论、欧洲地区政治与经济、亚太地区经济与政治、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当代美国外交、中西文化比较、中外政治制度比较、涉外礼仪、涉外事务模拟教程。

就业方向本专业主要为党政机关、外事部门、新闻媒体、涉外企事业单位、教学科研等部门培养从事外事外交、政策研究、涉外宣传、国际情报分析处理,以及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主干课程: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编辑与制作、电视摄像、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广播电视采访写作、电视作品分析、媒介经营管理、中外新闻史、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大众传播学、经济新闻概论、广告学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能在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编辑、采访、策划、节目主持、宣传和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工商管理专业

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金融单位、各类国有和非国有企业从事管理、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管理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战略管理、生产运作、物流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系统工程、组织行为学、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标准化与质量认证、产业经济学、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应用、商务英语等。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就业方向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法规和政策,具有良好的个人可信度、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既能为组织做出战略贡献又能很好地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具体职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运用、统计与社会调查方法、组织设计与工作分析、人员素质测评、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法与员工关系管理、福利管理、领导学、团队管理、ERP、生产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金融管理、税收管理等

市场营销专业

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能力,能从事面向市场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市场营销管理、策划、市场开发工作以及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市场营销管理、消费者行为学、国际市场营销、市场营销调研、电子商务、广告策划与管理、销售管理、品牌管理、商务谈判、营销实训、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管理学、法学通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 针灸推拿学(五年制)

主要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方剂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经络学、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推拿功法学、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实验针灸学、针灸推拿医籍选、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40余门。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各级中医院、综合性医院、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科研机构、医药公司、康复机构及卫生行政部门等单位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

主要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方法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40余门。同时还开设多门医学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通过临床实习,掌握常见病、多发病及一些疑难病的中西医两套诊疗技术。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宽,适合在各级中医医院、综合性医院、医药院校及科研机构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中医学(应用心理学方向 四年制)

主要课程有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与治疗、精神病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中医学基础、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40余门。同时开设多门心理学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宽,适合在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理咨询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司法机关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心理咨询治疗、思想政治教育、人事管理等工作。

护理学(涉外方向 五年制)

主要课程有中西医基础医学、生理学、中西医临床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急诊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骨伤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基础英语、专业英语、英语口语、外国文化与礼仪、

计算机应用等30余门。同时还开设多门人文社会科学、护理医学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通过临床实习,熟练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合从事对外卫生交流与合作,在援外医疗或驻外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工作,也可以到各级各类医院、康复机构、社区等单位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预防保健等工作。

护理学 (四年制)

主要课程有中西医基础医学、生理学、中西医临床护理学、社区护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急诊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骨伤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30余门。同时还开设多门人文社会科学、护理医学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通过临床实习,熟练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到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康复机构、医药院校等单位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预防保健和教学、科研等工作。

中医学(骨伤方向 五年制)

主要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西医基础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中医骨伤学基础、中医正骨学、骨(创)伤学、骨病学、骨伤手术学、筋伤学、骨伤生物力学、骨伤基础学、创伤急救学、骨科影像技术与应用学、运动医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40余门。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各级中医医院、综合性医院、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研究机构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中医学(美容与康复方向 五年制)

主要课程有中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籍、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营养学、中医美容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食疗学、健康评估学、医学心理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40余门。同时还开设多门医学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通过临床实习,掌握中医药美容康复的临床诊疗技术。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宽,适合在各级中医医院、综合性医院、医药院校及科研机构从事中医美容康复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

中医学 (五年制)

主要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西医妇科学、西医儿科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40余门。同时还开设多门医学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通过临床实习,掌握坚实的中医临床诊疗技能和必要的西医临床诊疗技能。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基本功扎实,适合在各级各类医院、中医药院校及中医药科研机构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针灸推拿学(针刀方向 五年制)

主要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方剂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影像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刀医学基础理论、针刀医学诊断学、针刀刀法手法学、针刀治疗学、针刀医学护理学、生物力学、局部解剖学、推拿学、实验针灸学、中医伤科学、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40余门。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各级中医院、综合性医院、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科研机构、医药公司、康复机构及卫生行政部门等单位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医学信息工程(四年制)

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离散数学、运筹学、现代管理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医药信息学、中医药学、现代医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医药信息网络、远程医疗系统、医学图像传输、软件工程、C++语言、Java语言、多媒体技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编程、计算机算法、人工智能与应用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到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医院、医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计算机、电信、媒体、金融、保险等部门或企业等单位从事应用软件的维护、分析、设计、开发以及医药信息系统、远程医疗系统、医药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中药资源与开发(四年制)

主要课程有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医学基础、中药学、药理学、药用、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材商品养护学、中药材采收与加工技术、新药开发概论、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40余门。同时开设多门医药学、生物学、农学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通过毕业实习,掌握坚实的中药资源调查、开发和合理利用、保护与更新,以及药用植物的栽培、中药新药研究方法与技能。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宽、基本功扎实,适合在中药科技开发、新药研制、医药院校、各级各类医院、中药制药企业等单位从事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药物制剂 (四年制)

主要课程有物理化学、药物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分析学、物理学、物理药学、药理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制剂设备与车间设计、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40余门。同时还开设多门医药学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通过毕业实习,掌握坚实的药物制剂方面的基本技能。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制药企业、各级各类医院、医药院校、药物研究机构等从事药物生产、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制药工程(四年制)

主要课程有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中药药剂学、制药工程、制药工艺设计、制药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机械制图与工程制图、应用光谱解析、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40余门。同时开设多门制药工程和医药学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通过毕业实习,掌握坚实的药物制备、生产工艺与设备设计等方面的技能。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医药、化工、生物化工、食品等行业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教学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药学(四年制)

主要课程有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事管理学、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高等数学、物理学、医用数理统计方法、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40余门。同时开设多门医药学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通过毕业实习,掌握药物质量控制、药效学和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制备等基本方法和技术。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基本功扎实,适合在各级各类医院、医药院校、药物研究机构、药检部门、药物生产及经营部门从事临床用药、经营、教学、研究与开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中药学(四年制)

主要课程有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药事管理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高等数学、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数理统计学、生物化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等40余门。同时还开设多门医药学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通过毕业实习,掌握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备、中药检验、使用、研究与开发

的技能。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知识面宽,专业基本功扎实,适合在医药院校、各级各类医院、科研机构、药检部门及中药生产、经营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药品检验、生产、营销和管理等工作。

生物技术(四年制)

主要课程有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生物统计学、生物制品学、临床医学特种检验技术、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30余门。同时还开设多门医学、生物学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通过毕业实习,掌握生物技术的研发与生产管理等技能。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生物科研机构、医药企业、食品企业、环保部门、高等院校等单位从事科研、开发、技术推广、制药、生产管理、教学等工作。

医学检验(卫生检验与检疫方向 四年制)

主要课程有基础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卫生学、环境卫生学、食品卫生学、劳动卫生学、心理卫生、职业病学、传染病与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卫生毒理学、免疫学及检验技术、食品理化检验学、动植物检疫、水质检验和空气检验、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30余门。同时还开设多门医学、卫生学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通过毕业实习,掌握卫生检验与检疫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各级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地方病和职业病防治所、环境保护机构、食品质量监督机构、海关、大型食品厂、饮水厂、化妆品生产企业等单位从事检验、检疫和质量控制等工作。

医学检验(四年制)

主要课程有医学英语、计算机程序设计、电工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病理学、生理学、检验仪器学、寄生虫学及检验、临床生化及检验、免疫学及检验、微生物学及检验、血液学及检验、临床检验、临床输血学、诊断学、治疗药物检测、分子生物学、实验动物学、内科学、药理学等30余门。同时还开设多门医学相关学科的选修课程。通过毕业实习,掌握传统的和先进的医学检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到各级各类医院、血站、卫生检验检疫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工作,也可以到医药院校、医学科研等单位从事教学及实验技术工作。

推荐第8篇:制度经济学

题目:温州商人跑路现象的有关委托代理制度的探究

作者:郑珊珊学号:091894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经济学091班

指导老师:李峰

关键词:温州商人跑路制度经济学委托代理关系 民间借贷 温州中小企业机制设计

摘要:制度经济学是一门以制度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着重研究制度与经济学行为和经济学发展的关系。以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温州商人跑路事件的背后警示着我们民间借贷和中小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不合理。这也牵动了中国当前金融局势下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方面壁垒高筑,民间借贷乱象横生。怎么样利用制度改革改变这一局势也给我们带来了思考。

正文:

现象问题:

十一国庆长假,中国各地热闹非凡,但是在温州这座一千八百年历史的古城,此时成为了中国最阴霾的地方。盛夏,温州的动车追撞事故震惊全球,让中国高铁建筑神话顿时沦为笑柄;入秋,温州数百家中小企业经营动荡,从眼镜、打火机、鞋厂到纺织厂,无一幸免,每天都能听见又一温商跑路或者跳楼的消息。仅9月22日一天,温州就有9名老板负债跑路。更有甚者,十一长假,老板安排员工休假旅游,趁员工都在外地游玩,老板卖掉厂房设备,携款跑路,等员工回来时发现厂房早已人去楼空。

现象原因:

中国浙江温州商人有着“中国犹太人”之称,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为成功的商业群体。吃得苦,受得累,信誉好,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商人打下的金字招牌。从上世纪80年代为“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说了千言万语、想出千方百计);90年代为”四自精神“,(自力更生、自担风险、自强不息、自求发展)再到现在商界人士感叹温州商人的可贵品质正在淡去。1998年全国取消福利房,推行商品房制度,敏锐的商业嗅觉让温州人感到了又一次投机的机会,投机逐取暴利使得温州商人逐渐偏离发家的实体经济,转而投资房地产等暴利行业。于是温州炒房

团名声鹊起,以至于发展成老公开厂赚钱,老婆全国买房的掘金路径。在暴利的引诱下,更多的温州人开始迷恋上房地产这个游戏,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借助高利贷。与此同时,富裕起来的温州商人也渐渐沾染上赌博的恶习,甚至靠高利贷筹集赌资。

民间借贷俗称“高利贷“,对于温州人来说早已是一种常见的”理财方式“,温州商人陈志国记忆中,祖父辈就有了民间借贷不过那时多在亲戚和老乡之间进行,利息也比较低。在温州民间借贷就和吃饭睡觉一样是很多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和理财方式。

在中国现有的金融制度下,出于金融机构的自利本性和对风险的控制,银行主要为大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企业服务。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个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可能的道德风险很难从银行贷到款,而资本市场的国有性质也使得直接融资的渠道对它们基本堵塞。因此,企业或个人要发展,只能转向地下钱庄或向一些亲朋好友等特定人群或公众借贷。但是民间高利贷是违法的,民间金融的未开放使得放贷者必定要考虑到此种政策风险,所以,民间借贷的利率一般都高于正规市场的利率。正是因为中小企业难以在银行获得融资才使得温州民间借贷空前活跃,仅2011年上半年温州的民间借贷就高达 485.5 亿元。中国央行——人民银行的调查显示,温州地区民间借贷规模达1100亿元人民币,89%的家庭和60%的企业涉及民间借贷的投资或贷款。与此同时利率也节节攀升。今年4月份温州高利贷年利率大都在200%左右,而银行的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6.56%。

然而就在利息不断攀升的同时,因为限购令政策的出台,房地产市场日趋冷淡,房价开始走低。不少人的房子短期内根本无法周转出去,房地产利润难以支撑高昂的高利贷利息,而银行的钱也越来越难贷,一些商人先从银行贷了款到期时没钱,只能借高利贷还银行的钱,想着再从银行贷出来钱还高利贷。但随着银行银根紧缩,很多人贷不出钱了,只好再去拆借,高利贷的利息越滚越高。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伎俩最终还是难以维系,资金链断裂了,于是温州商人跑路成了必然结局。

由于事态严重且环环相扣,温家宝10月 4 日急率财政部长谢旭人、人行行长周小川、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等财金高官赶赴温州,并与温州中小企业家座谈。为了稳定民间借贷市场, 10 月 9日温州推出「一揽子」救市计划,避免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有关措施包括严禁暴力讨债、追债,同时向银行派驻工作组,以及要求银行方面不抽资、不追债,协助中小企业维持正常经营。并重申民间借贷利率超过银行基准率的 4 倍,即属高利贷,是违规行为。温家宝下令限1个月内平息温州走佬潮。

分析问题:

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任何事物都有它发生、存在、发展的理由。如果理由不成立,它最终会走向衰亡。既然民间借贷没有消亡,那说明它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放眼全国,高利贷已经成为普遍

现象,简单从道德层面进行谴责无助于我们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撇开高利贷是否违法咱不谈。单单从民间借贷机构和温州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层面来分析这一现象的制度问题存在哪里。

从制度经济学层面来讲,民间借贷机构和温州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借贷关系和委托代理关系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经济学对委托人和代理人的解释是: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代理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地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力的契约关系。

博弈论认为,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代理人,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委托人。代理人指知情者,是不对称信息交易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委托人指不知情者,是不对称信息交易中具有信息弱势的一方。

根据定义:

在博弈中拥有私人信息的,可能会利用私人信息损害委托人利益的一方为代理人。温州中小企业老板或者说法人,他们拥有公司的全部信息,比如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年收益率、月收益率、每个项目利润大概有多少是有了解的。自己公司到期利润是否足以偿还利息,是否愿意按时偿还及何时偿还都是有其主观能动性的。一般代理人都是希望自己借来的钱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赚取更大的利润。

在博弈中不用有私人信息的一方为委托人,民间借贷机构为委托人,没有私人信息,不知道债务人收益为多少,是否愿意和有能力按时偿还自己的本息。对此他只能自己进行主观判断,希望代理人能按时偿还自己的本息和。

由于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民间借贷机构和温州中小企业双方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

民间借贷机构将资金借给中小企业去进行投资(我以前一直有个问题,我感到很奇怪,大家说为什么民间借贷机构不自己拿钱去经营、管理和进行投资呢?下面这句话是经典)历史告诉我们两权分离是可以提高效率的,民间借贷机构把资金的所有权和控制权进行分离是对的。因为投资是有风险的,高利贷这样想,如果我自己拿钱去买地建厂,雇佣工人,投资生产资金回笼慢而且又有相当一部分风险;而如果我只出资金,剩下的就是坐等分红就可以了。如果债务人投资盈利了,我可以收回贷款又获得利息收益;即使债务人投资失败了,但他欠我的债务没有消失啊,他就是砸锅卖铁也得还我钱啊,我没有损失,何乐而不为呢。这样风险就转嫁出去了,我委托给代理人就好了嘛。

著名的经济学家张维迎解释“委托权的实质是承担风险。”委托人民间借贷机构承担的风险就是有可能收不回来自己的本金。所有者把资产的使用权托付给经理人,为经理人承担了经营风险,所以所有者是委托人,作为承担风险的回报,所有者享受资产经营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并从经理人的经营成果中得到分配。本文对此的解释是:由于所有者民间借贷结构向代理人温州中小企业出让了资金的使用权,双方就

资金使用权发生了所有者民间借贷结构为委托人的单向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认定所有者是委托人看出委托人的资格有两点,一是出让自己的资产使用权,二是为代理人温州中小企业承担了风险。

那么所有者民间借贷结构应该如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才能使中小企业能按时偿还贷款呢,这是一个问题。温州商人资金链断裂,跑路现象日益增多,坏账越来越多使民间借贷机构屡次要债未果,作为委托人的代理成本越来越高了,造成了资本投资浪费。

作为委托人的民间借贷机构应该如何设计一个最佳合约激励代理人温州中小企业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行事呢,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纵观世界和我国近几年来,“产业空心化”“经济泡沫化”这些问题日益普遍钱生钱并非一片王道乐土,只有实业经济才是赚钱的硬道理。温州商人本来就是以实业经济发家致富的。过去温商肯吃苦,愿意一点一滴累积财富,温州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虎向晨报记者介绍,自己在1992年以5000元下岗工人安置费起步,创办工厂生产打火机,两口子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义无反顾打拼天下,到1997年获中国最强打火机企业称号。 90 年代温商靠 1 支 1 角利润的打火机称霸市场, 2001 年时温州拥有近4000 余家打火机企业,占据了全球金属打火机市场的 80%。然而投机逐取暴利使得温州商人偏离了发家时的实体经济,转而投资房地产等暴利行业。温州商人陆续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政府对房地产和煤矿采取的强力调控政策。中国政府从去年开始采取限制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限购的高强度房地产调控政策,打击了温州商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房地产投机。中小规模煤矿同样也因政府强制关闭与合并等蒙受了巨大损失。2005年左右,温州商人曾将房地产投资扩展向中东迪拜,但因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遭受惨重损失。

“温州模式”近来演变而出的温州地区民间借贷市场几乎陷入瘫痪。据当地媒体报道,由于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当地高利贷年利率上涨到180%。在温州,民间借贷之发达,不仅是一条链,更是一个网。当一个网眼出现破损时,产生的裂变反应就是信任危机。B把钱借给了A,当然,B的钱也不都是他的,可能是从5到10个C那里拿的,而每个C背后又可能有5到10个D……这样一级一级筹资,每一级又可能互相有交叉。这样,只要这个网状结构的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影响的就是一大片。所以,有一个人跑路,相熟不相熟的都人心惶惶的。温州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金融危机,而是信任危机。人们对温州商人的信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温州有36万中小企业,跑了90多个,比例是十万分之几,实际经济影响应该是不大。但舆论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些跑路的人,破坏了温州自己人之间、及外部的信任。曾经构成温州民间借贷基础的人情,如今也因此而变得不堪一击。

就市场制度公平角度讲,众所周知,包括温州民营经济在内的国内民营企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其对国内经济与就业的贡献已达总量的50%,可以说已占半壁河山。然与此同时相对国企,民营经济在行业准入、政策待遇、银行贷款等诸多

方面,至今还受到了种种可见而不可得的“玻璃门”阻碍。如果这些企业主能够从正规融资渠道获得流动资金,而不用去借高利贷;如果国内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能够得到与其对经济与就业贡献相称的政策的公平对待。想,有多少民营企业主会放下自已辛辛苦苦多年打下的市场“江山”不管,并情愿落入被债主追债甚至不得不“跑路”的境地。所以就此而言,在承认温州“跑路”老板固然有其个人经营不善的同时,承认现有制度本身所有的缺陷,并进而对此进行必要反省。

我的解决方案:

我研究的重点是作为委托人的民间借贷机构应该如何设计一个最佳合约激励代理人温州中小企业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行事呢;我们又了解在温州,民间借贷之发达,不仅是一条链,更是一个网。当一个网眼出现破损时,产生的裂变反应就是信任危机。那委托人民间借贷机构要如何防止代理人拿自己的钱再去借贷防止出现委托泡沫呢。我觉得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根据温州商人是以实业经济发家致富的,我觉得可以设计一条机制民间借贷机构和温州中小企业之间应该签订合同时注明该部分资金使用情况,如果该部分资金是代理人要拿出去在资本市场进行拆借的话,那样利息自然要高很多,这样一层一层的高涨自然就会达到代理人能接受的额度,这样也可以防止资金在市场上过度拆借,当然民间借贷利率超过银行基准率的 4 倍这种事不推崇的。如果该部分资金是用来投资房地产或其它非生产投资的,利息要相对高一些,这个利率根据投资泡沫的比例来定,使得代理人温州中小企业不敢冒险;如果该部分资金使用来投资实体经济的搞生产投资的,利息要相对低一些。

参考文献:

《所有者与经理人得委托代理关系再诠释 》(互联网)

【中华论坛】温州商人集体破产跑路又走在了全中国的前头(互联网)

《制度经济学》—制度主义与经济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

推荐第9篇:产业经济学

1、规模经济:企业因扩大某种产品的生产规模或经营规模而使收益增加的现象;是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所增加的规模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的其他企业相比,具有可以区别的特点。

2、产品差别化: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销售产品过程中的条件,与同产业内

3、进入壁垒:与产业内的原有企业相比,潜在的新进入企业在竞争条件上所具有的不利性。//的现象。

4、范围经济:指企业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或经营两种以上劳务时,平均成本下降

5、主导产业:指在经济发展的某一阶段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较强的带动作用和广泛的直接、间接影响的产业部门。(在社会劳动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地区专门化生产部门;代表先进技术水平的部门;处于生产联系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6、市场结构:指市场主体的构成、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联系。

7、产业集群:指一个由许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所组成的集团,作为该集团中一员是每一个成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将整个集群凝结在一起的纽带是“买卖关系”、共同的技术、共同的客户或分销渠道,或共同的劳动力市场。

8、梯度推移理论:由于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地区客观上存在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即经济技术梯度,而产业的空间发展规律是从高梯度地区向的梯度地区推移。

9、产业结构协调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协调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较关系,促进各种生产要素有效利用,为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打下基础。

10、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指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状态向较高水平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即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资本密集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产业结构优化:指产业结构向协调化和高度化方向演进。) 简答

1、什么是纵向一体化?它的成因是什么?

含义:沿着某种产品生产链扩展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在企业内部连续完成原料生产,零部件生产和最终产成品生产等各个阶段的生产过程。

原因:1.获得连续生产效率2.节约交易费用3.节约信息费用4.强化控制能力。

2、产业布局的模式和原则

模式:1.增长极布局模式2.点轴布局模式3.网络(或块状)布局模式4.地域生产综合体开发模式5.区域梯度开发模式。

原则:1.全局原则2.分工协作、因地制宜原则3.效率优先、协调发展原则4.可持续发展原则5.政治和国防安全原则

3、主导产业的选择原则【待定】

需求潜力大 技术进步快且适用性强 部门带动性强 就业效果好 有进口替代或出口创汇能力

主导产业选择基准1.产业关联效应基准;2.收入弹性基准;3.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1.在社会劳动分工基础上形成的地区专门化生产部门2.综合利用了当地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力量、技术水平等有利条件,具有较高的生产增长率、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较好的经济效益3.代表先进技术水平的产业4.处于生产联系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4、产业结构趋同的危害及原因

严重后果:1.产业规模不经济2.影响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3.加剧全国周期性的经济波动4.造成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不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直接原因:各地投资方向趋同。

根本原因:1.历史的封闭性思维2.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影响3.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成熟4.地方权力利益的作祟。

5、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以及不同阶段的重点

产业布局政策:政府为实现产业分布的合理化而采取的政策手段的综合。

产业布局政策目标:实现产业分部的合理化,合理化的标准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目标实际是:保持地区间的某种平衡关系来实现国家整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不同阶段重点:

1.在经济不发达阶段:政府的产业布局政策应该强调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优先发展具有某些优势的地区,使其实现超常规增产,成为区域增长极,从而带动其他地区以及整个国家经济的增长。

2.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业布局政策应该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注重地区发展的均衡性,对经济落后地区进行重点扶持。

3.经济发展到相当发达水平:一个国家之内各个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之后,这时的产业布局政策就不用再对某些地区倾斜,而应该以分散布局为主。

6、产业空间发展阶段的划分和各阶段特征

(1)低水平均衡阶段

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1.社会经济空间组织架构呈原始状态,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小地域范围内形成封闭式循环,道路网尚未形成;2.地域的城镇没有形成等级规模体系。

(2)极核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1.大范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开始出现。一些地区开始得到加速开发,而另一些地区仍处于原来的农业经济状态;2.地域中开始出现“一点一轴”(轴是指交通线路)状态,城镇开始形成等级规模体系。一般情况下,这一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相邻等级城镇之间的规模差别愈来愈明显。

(3)扩散阶段

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1.地域间的发展不平衡程度愈来愈大,集聚现象显著;2.社会经济空间组织构架基本形成,社会及产业发展主要集聚与高等级的城镇和轴线上,形成“点—轴”网络系统;3.城市发展迅速,不同等级城镇之间的规模差异达到最大。

(4)高水平的均衡阶段

城镇体系的特征:均衡化、网络化和多中心。

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基本特征:1.大地域间的发展差距缩小。各地域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群体的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较为均衡;2.形成以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为特征的完善的“点—轴”空间结构系统,不同等级城镇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

7、产业结构政策目标及设置原则

目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本国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科技水平、人口规模以及国际经济政治条件,通过对产业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以保持各产业向协调化和高度化发展,其核心是在尊重市场功能的基础上,对市场不能调节和无力调节的领域进行政策性引导。

设置原则:1.体现经济发展战略意图的原则2.产业结构高度化原则3.产业机构合理化调整原则4.产业结构合理转换原则5.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6.立足现状,坚持创新和特色的原则7.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

8、企业竞争力含义

包括五个基本含义1.企业竞争力所涉及的产业,是竞争的和开放的市场2.企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一个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较的生产率3.企业竞争体现在消费者偏好和企业自身利益两个方面4.企业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存在状态,具有持续性和非偶然性的特点5.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决定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是非常多的,而且这些因素相互间经常发生作用。

9、产业集群理论基础

1.早期新古典经济学流派——集大成者——马歇尔2.德国古典区位经济学流派——韦伯3.前苏联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4.“新产业区”学派5.新经济地理学派——克鲁格曼6.战略管理学派——波特7.欧洲创新学派。

10、产品差别与市场结构、行为及绩效之间的关系【待定】

(1)产品差别化条件下的企业行为:1.产品差别化对价格的影响;2.产品差别化与垄断;3.产品差别化与市场分割;4.产品差别化与销售策略和产品策略。

(2)产品差别化对市场绩效的影响:1.影响方面:A销售成本B平均利润率C需求满足度2.影响程度:A产品的差别化程度B导致差别化的因素C产业内的企业数量和规模分布

论述

产业组织模块化的演进路径及机制

(一)产业组织模块化的演进路径:1.技术模块化到市场模块化2.市场模块化到组织模块化//拉动力3.产业组织模块化的催化力。

(二)产业组织模块化的演进机制:1.产业组织模块化的推动力2.产业组织模块化的 模块化产业组织的垄断结构

(一)模块化垄断结构的形成:1.模块化的创新优势能够促进模块化垄断结构的形成2.模块化组织内企业的扁平化与柔性化能够强化模块化垄断结构3.模块化集群可化解内生风险的特点能促进模块化垄断结构的延伸4.模块化能够通过促进产业融合来强化模块化垄断结构

(二)模块化垄断结构的重要特征:1.模块化垄断结构与有效竞争2.模块化垄断结构与规模经济效应3.模块化垄断结构与技术创新效率。

产业组织模块化对反垄断的影响

(一)产业组织模块化致使现行的反垄断方式遇到挑战

(二)产业组织模块化加大了反垄断政策的实施难度

(三)产业组织模块化使反垄断具有国际化的特征

(四)产业组织模块化促使反垄断的重点转向垄断行为

模块化产业组织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兴起的一种以虚拟运作为特征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和企业组织管理模式。模块化产业组织的形成经历了从技术模块化到市场模块化再到组织模块化的过程,受到拉动力、推动力和催化力三种力量共同驱动。具有创新优势和化解内生性风险能力的模块化产业组织以及模块化产业组织中具有高级资源位优势、创新优势、品牌优势和模块整合优势的企业,通常会在相关市场上形成垄断结构;这种垄断结构并不妨碍企业之间的有效竞争,也不损害模块化的技术创新效率,但却能够提升规模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态,模块化产业组织致使政府现行的反垄断方式和政策的实施遇到了挑战;而模块化产业组织的国际化发展使得反垄断具有了国际化的特征。由于模块化垄断结构往往是竞争的结果,而且模块化垄断结构的市场也往往是有效率的市场,因此在产业组织模块化条件下,我们在进行反垄断时必须注重垄断结构的效率分析,重点是反对有损效率的垄断行为。

三、其他

(一)产业组织

1、完全按垄断市场的均衡行为:短期行为、长期行为;

2、少数垄断的市场行为与绩效:市场价格呈刚性;

3、产业组织政策的目的主要是:在产业内形成有效的竞争环境,用竞争促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产业整体的利益。

(二)产业结构

1、产业发展形态理论: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的相互联系形态和发展趋势;产业联系理论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产业间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序列

2、产业序列:一国产业结构中,基础产业—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形成的

3、主导产业的转换

(1)更替顺序:纺织工业→食品工业→重化工业→汽车工业→家用电器工业→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工业等高技术产业。

(2)演替的内在逻辑:非耐用消费品产业→原材料产业→耐用消费品产业。

(3)需求结构变化的逻辑:维持基本生存型需求→中间型需求→满足享受性发展型需求。

(4)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逻辑: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

4、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演进路线:农业→轻纺工业→基础工业→重化工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的产业阶段交替。

5、产业结构演变的配第—克拉克定理的三个理论前提:①以若干国家产业结构在时间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②以劳动力在各次产业中的分布为均衡结构变化的指标。③以三次产业分类法为基本框架。

6、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向协调化和高度化方向演进。

产业结构优化内容:①现行产业结构的优化;②供给结构的优化;③需求结构的优化;④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⑤技术结构的优化。

7、关联关系: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和产出为联系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三)产业布局

1、劳动地域分工

(1)人类经济活动按地域(地理、空间)所进行的分工。

(2)个别区域的角度,地区生产专门化。

(3)相互联系的区域体系,全社会的生产专门化体系。

(4)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固有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规律。

2、市场对企业布局的作用

(1)市场与企业的相对位置,市场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会影响产品的运输成本。

(2)市场的规模和竞争情况,这会影响产品的销售价格。

3、现有产业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业部门分工的细化,企业之间的 各种写作关系也越发密切,而企业空间布局集中所产生集聚效应也会给企业带来许多外部收益,因此一个地域现有的产业基础所形成的产业环境也会对新企业的布局产生影响。

4、指向性原则:在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突出其中一个起决定性的因素,将企业布局在具有该因素优势的地域。原材料指向、燃料动力指向、运输指向、劳

动力指向、市场指向。

5、集聚效应(集聚系统的总体功能大于其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简单相加之和,其超出部分被称作集聚效应)表现在:①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规模扩大而带来的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②改善了企业生产所需的协作条件。

6、扩散规律

(1)扩散原因:①渗透效应;②消聚效应(集聚过度);③产品生命周期。

(2)扩散形式:邻域扩散和等级扩散。

(3)扩散方向:取决于技术因素和成本因素。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其扩散基本上采用等级扩散的形式,而且一般是先向技术梯度差较小的方向扩散;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一般采用邻域扩散的方式。

7、倒U字型发展规律: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经过一段时期后,平衡的力量使得这种差距保持稳定;在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将随整体经济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8、社会经济活动地域演变规律:由“点”到“线”、由“线”到“网”,由“网”到“面”,最终形成点——线网——面的融合,从而实现地域的整体发展。其中“点”是指地域系统结构中不同级别的节点,“线网”是指地域系统结构中的交通线路,“面”是指范围广泛的地域。

9、城镇的演变与产业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两个密不可分的过程。一方面,城镇发展必须有一定的产业支撑;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也必需依托在城镇这个载体之上。

10、增长极布局模式

(1)理论含义:国家在进行产业布局时,根据地区特点,选择其主导产业,然后通过各种直接和简介措施,将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嵌入该地区,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极。然后通过增长极的扩散作用,逐步带动其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2)住到产业必须具有生产规模大,有很强的增长推动力和与地区其他产业有着广泛关联,能够与地区现有产业的很好地融合的特点。

11、梯度推移理论

(1)正确理解梯度推移理论的含义:在重点开发高梯度区域时,考虑下一阶段的推移衔接,对低梯度区域给予一定的超前投入,创造推移的条件。

(2)精确确定地区的梯度:在具体产业布局时,不能仅仅是粗略地划分一个区域的梯度,而应该尽可能详细按照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具体确定其梯度。

(3)反梯度开发:只要一个国家政策适当,完全有可能用较快的速度赶上甚至超过中梯度国家,跻身高梯度的国家的行列。

12、自主发展原则:①形成地区产业结构的主导能力;②形成地区产业结构的持续发展能力;③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使地区产业的聚集效益、外部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相互协调。

13、衰退产业的行业特征:①地区内该类行业生产能力明显过剩,开工严重不足。②该地区内该行业收益率很低,利润率连续下降,甚至长期亏损严重。③资金投入减少,优秀人才含量减少。低收益率使这些行业难以吸收新的投资,同时优秀技术、管理人才“留不住”、“进不来”。④行业技术进步缓慢,处于停滞状态,全行业几乎没有明显的技术创新。⑤从地区长远发展战略考虑,不具备动态比较优势。产业政策。

14、产业布局政策的层次:国家产业布局和地区产业布局→国家产业政策和地区

推荐第10篇:产业经济学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

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群落。国内外实践证明,培育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

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产业集群强调区域发展要素中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强调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

能力。加快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产业集群的意义

在于能够强化专业化分工,充分发挥产业关联和协作效应,促进技术人才和资本合理流动、

配置,并且通过示范作用有效地刺激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对于一个区域来讲,产业集群是

驱动力很强的增长过程,在产业形成较大规模和竞争优势的同时,必然会促进同一地区社会

的跟进,在解决就业、吸引外资、引进人才和催生新产业等方面,都会发挥较大作用,使区

域具有动态的竞争优势。

江西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区域经济增长,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就必须加速培育产

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以

集群优势促进工业化进程向高级阶段发展。

加快江西产业集群发展,不能盲目撒网,必须依托各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

选择重点,量力而行。从全省宏观角度看,目前重点要打造七大产业集群,形成带动江西区

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

一是打造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的汽车产业集群。立足江西汽车工业的良好基础和发展势

头,继续提升汽车产业在全国的位置,打造出居全国前列的汽车产业集群。围绕江铃、昌河、

上饶客车等骨干企业,形成完整的商用车、乘用车、越野车三大产品系列。依托汽车工业产

业链优势,改造、整合、提升、发展江西的传统机械电子工业,使之形成汽车产业的零部件

配套工业体系,着力提高我省汽车工业的省内零部件配套率。

二是打造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江西铜、稀土、

钨、锂、钽、铌等储量居全国前列的优势,大力推进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以江西铜业公

司为龙头,以铜板带、铜管、铜箔和漆包线为主导产品,带动配套企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铜工业产业集群;以赣州钴钨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重点发展稀土储氢材料、稀土永磁

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碳化钨粉以及高性能钽粉、钽丝等高技术产品,促进赣南地区数十家

企业形成稀土和钽铌加工产业集聚。

三是打造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医药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南昌小蓝医药产业集群的层

次,培育壮大汇仁、江中、济明可信、金水宝等品牌知名度,促进该产业集群在中药饮片、

中药保健品等方面创特色、上规模;以仁和制药为龙头,加快药都樟树医药企业产业集聚;

以天施康为龙头,加快鹰潭医药企业产业集聚。重点发展治疗肿瘤、乙肝、艾滋病、心脑血

管疾病的新型药物,引导医药制造业向园区集聚,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是打造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以清华泰豪、先

锋软件、中兴电讯为核心的南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奥克斯、TCL、格林柯尔、齐洛瓦为

龙头的家电产业集群,以赣中氯碱、宏铂化工、科海化工、蓝恒达为龙头的化工产业集群,

萍乡矿山机械产业集群,星火有机硅产业集群,共青服装制造产业集群。及时抓住国际和国

内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引进先进制造业企业,进一步壮大制造业产业集群。

五是打造前景广阔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既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山青山,这是江西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方针。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

约原材料、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推进矿产资源、水资源、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

的回收利用,发展生物化工、铜尾矿、煤化工、醇类燃料、秸秆燃料、秸秆废弃物利用等产

业,以此打造前景广阔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六是打造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利用江西生态优势和农业资源优

势,加快推进粮食、油料、畜禽、水产、果蔬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有机茶、白莲、

百合、竹笋、葛根、茶油、食用菌、蜜橘、猕猴桃以及食用野生菜、山珍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努力培育赣南脐橙加工产业集群、广昌白莲加工产业集群、玉山横峰葛加工产业集群、万载百合加工产业集群、奉新猕猴桃加工产业集群、婺源茶业加工产业集群、上犹野生菜加工产业集群、英雄阳光乳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井冈山竹笋加工产业集群、共青板鸭种养殖加工产业集群等十大产业集群。

七是打造国际知名的旅游休闲产业集群。江西旅游资源点多面广,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滕王阁等旅游景点举世闻名,完全可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农家乐旅游、民俗旅游等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旅游产业,以及经贸、文化、科技相结合的节庆旅游产品,并在全省打造出国际知名的旅游休闲产业集群。目前,应重点建设好以“四山三城”为中心的世界级旅游胜地,着力对南昌、九江、赣州及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等不同特点旅游区的开发,形成丰富多彩的旅游精品线路,延长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旅游食品和旅游纪念品工业,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1.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在加快江西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过程中,各级政府也应有所作为。当然,对产业集群的这种“干预”必须建立在市场体制的基础

2.加快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培育,建设专业化工业园区是促进江西产业集群向高端发展的基本模式

3.培育核心企业,带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核心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在鼓励现有核 心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同时,还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外和沿海具有较强衍生能力或具有一定示范性的关键企业,通过该企业的成功发展,逐步培育起新的产业集群。

4.要重视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培养,在制定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时,要重视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培养,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传导机制,推动网络的形成和企业间的合作,不断实现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更新,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环境建设是必要的前提,但是并不意味着只有政策才能提升竞争力。首先应该研究当地环境,在此基础上思考应该怎样消除发展障碍,制定合适的促进政策。

5.加快区域品牌建设,引导产业集聚.江西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企业。鼓励企业建设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志的策划与宣传活动。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对评选为“”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各地应根据财力给予奖励。鼓励名牌产品企业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联合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要加大名牌推介力度,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打造一批产业名市、名镇,共创区域品牌,以此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

第11篇:公共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就是那些在消费上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2、公共分配:是公共分配主体将国民收入或社会产品的一部分按照一定原则分归于社会集团或社会成员的经济活动过程。

3、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分散个人的风险,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4、外部效应:是指个体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其他个体或总体模式的间接影响所产生的生产或效用函数,它不是发送者的主观愿望,也不受价格体系的支配。

5、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行为及其效应的学科。即是以公共及部门经济行为、政府职能机器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影响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科。

6、公共选择理论:就是以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即所有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前提,依据自由的市场交换能使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众的公共选择行为及两者关系的一种理论流派。

7、寻租:布坎南认为,寻租活动者尤其是其中的利益集团,进行的游说、行贿等行为,其目的乃是追求一种高额垄断利润。寻租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利与经济资源之间的交换,其实质是权钱交易。

8、林达尔均衡: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收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的费用,公共物品实现了供求平衡,从而达到了最佳效率,这就是林达尔均衡。

二、简答

1、简述公共经济主体多中心趋势的原因:

1,公共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政府失灵”现象

2,人们对公共经济尤其是公共产品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

3,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其他主体参与公共经济活动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

4,当今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国际合作机制的日益加强

5,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自主性程度的提高,也为公共经济多元主体的出现提供了现实条件

2、简述公共产品的特征:

1,生产具有不可分性2,规模效益大3,初始投资特别大,而随后所需的经营资本额却较小4,生产具有自然垄断性5,对消费者收费不易,或者收费本身所需成本过高6,其消费具有社会文化价值

3、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三要素:1,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交易”性质。2,“经济人”的假定。3,个人主义方法论

4、公共选择与私人选择的区别是什么:

1,选择的场所和方式不同。个人选择是在市场过程中进行的,而公共选择更大程度上是一个政治过程;个人选择用货币选票决定自己所需要的私人产品量的一个资源配置过程,公共选择依照一定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资源在公告共产品之间的配置2,选择所遵从的原则不同。私人选择遵从自愿交换的原则,而在政治市场上公共选择不得不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3,选择结果的不同指向性。在私人选择中,各类商品的消费和支出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个人选择与结果页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公共选择中,公共产品的数量、消费投票人纳税所弥补的生产费用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个人选择与结果页没有直接的联系。4,市场竞争性质的不同。公共选择的行为具有短期性和垄断性。

5、直接民主制下的公共选择机制有那些:

1,全体一致规则2,多数规则3,循环投票现象4,互投赞成票5,投票者众多时的直接民主制

6、我国按照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有那些:

1,按劳动要素分配2,按资本要素分配3,按能分配4,按需要分配

7、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基本功能有那些: 内容:(1)社会救助(2)社会保险(3)社会福利(4)特殊保障 功能:(1)稳定功能(2)调节功能(3)促进发展功能(4)互助功能

8、简述第三部门兴起的原因及其优势: 原因:(1)市场提供公共产品的失灵(2)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失灵(3)自由主义的重新兴起和公民自决意识的觉醒

提供公共产品优势:(1)创新优势(2)贴近基层的优势(3)灵活优势 (4)效率优势

9、简述西方公共部门经济职能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

1,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国家主义经济”阶段——政府采取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 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守夜人”阶段——政府采取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看得见的手”阶段——政府采取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政策 4,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政府“球场裁判”阶段——政府采取“混合经济”政策

10、市场失灵的表现有那些:

1,公共产品失灵2,外部效应3,垄断性失灵4,信息不对称5,公平分配失灵6,经济周期性波动

11、如何使公共经济决策做到科学化、民主化:

科学化:(1)树立正确的决策思想(2)依据正确的经济理论和客观现实(3)充分获取决策所需的信息(4)遵循合理的决策程序,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 民主化:(1)决策过程民主化(2)决策权力下放(3)打破垄断,促进竞争(4)对经济政策进行立宪

三、论述

一,按照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应该如何在经济领域里处理好公共分配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率和整体素质。因为若想更多更公平地分得“蛋糕”,只有选择先将“蛋糕”做大做好。

2,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只有这样的制度基础,才能可能使大多数人获得相对公平的收入。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为只有市场体系的完善,才有平等竞争的基础,也才会促使初次分配处于公平。

4,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以加速改变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所造成的发展起点的不平等以及城乡收入差距阔的局面。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一所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地区收入平衡。

6,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为再次分配的公平提供有力的调节手段。

二,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会采取政府干预的方式来纠正市场失灵的问题

1,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的优势明显。政府组织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是为

所有消费者服务,不会产生消费者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带来的心理不愉快,也不必考虑如何防止不愿意付费的消费真的存在。这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也大大提高了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能力,避免了由于公共产品缺乏而造成的需求不足。

2,公共部门有助于将外部效应内部化。外部效应的存在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为此,必须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也就是说,将生产某种产品所产生的额外成本或者收益由生产者自己来承担或享有。

3,政府部门能够抑制垄断、鼓励竞争。要维持经济良性运行,就必须抑制垄断,鼓励竞争。政府干预的方式主要有:制定反垄断法和公共管制。

4,公共部门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产生了一系列消极的经济后果,政府需要通过法律、政策和各种具体措施加以规制。只有举起“看得见的手”,发挥政府职能,才能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之所以能较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是公共权力机关,公共性是其基本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具有强制性,政府规制具有市场所不具有的一些优势,政府拥有暴力机器,为其强制进行规制提供了保证。

5,政府部门介入收入分配有利于社会公平。政府不仅有矫正市场失灵,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合理社会分配的职责,而且政府在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合理社会分诶上具有明显优势。作为公共权力机构,政府向有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都不能像有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以及合法的强制力,因而具有超出任何机构和个人力量的调节社会分配的能力。

6,政府具有稳定经济功能。公共部门有可能对全国范围内的宏观经济活动进行调节控制和施加影响,通过收入制度的设计和支出总量的调节,调节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实现二者的平衡,促进经济的稳定。

三,请论述我国当前的公共分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现状:

1、基尼系数的变化反映出中国贫富差距的增大;

2、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增大;

3、分配格局不合理,区域与行业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原因:1,导致分配非公平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是由分配起点和分配过程中的不公平引起的(分配起点、分配过程、分配结果)

2,初次分配秩序混乱,再分配调节力度不足,是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造成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制度性因素

3,政府失灵对其维护社会公平的负面影响(公共决策失误、政府工作效率低、权力分配不平等、政府“寻租”)

对策: 1,建立和谐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体系

2,针对目前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从努力建设机会公平、起点公平的制度目标出发,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方面对策:

(1)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在完善产权制度中规范收入分配关系

(2)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精简和规范行政权限,减少行政层级,建立统一的行政协调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快转变政职能。 (3)促进公共财政制度建立,提高财政的公共支出水平,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转型阶段促进社会公平分配的中坚作用

3,强化再分配功能,全面贯彻落实好“提底”、“扩中”战略。通过“提底”、“调高”、“扩中”措施,可以将我国目前不甚合理的“正三角形”收入分配结构引导到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较为合理的“橄榄形”收入分配结构

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完善

问题:

1.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有限,覆盖面过于狭窄,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2.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缺乏周密的框架设计,新体制从根本上未突破旧体制的藩篱,单项改革之间在内容上缺乏统一性

3.社会保障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 4.社会保障管理分散,运作效率低

完善:

1.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2.选择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

3.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严格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 4.完善投资机制,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 5.开征社会保障税

6.加强社会保障的宏观管理,统一规划、健全法制

7.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覆盖全体劳动者的养老保险制度 7.建立覆盖全体职工、个人与单位共同负担的失业保险制度 8.建立城乡有别、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

第12篇:会展经济学

广州会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

摘要:广州市国内三大会展城市之一,凭借其政策、经济及环境等优势,会展业迅速发展。然而在发展中也面临着“瓶颈”,要突破“瓶颈”取得更大成就,就必须审时度势,联动港澳会展业共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发展;制约;港澳会展;合作;创新

广州拥有庞大的制造业支持,内地的客户资源,内地办展的服务经验,为会展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路漫漫其修远兮”,广州会展业究竟能走多远,加强与港澳会展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对于提升会展业总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广州会展业的发展基础和条件

(一)政府支持

广州政府将发展会展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加快广州会展业的发展,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这是广州会展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市领导对会展业管理和发展工作高度重视,颁布实施了《关于广州会展业管理的意见》和《广州市会展业行业规范》,广州海关也制定了支持广州会展业发展的《八项措施》。这些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对解决广州市会展业发展面临的企业恶性竞争和市场秩序欠规范等问题有了组织保障和制度规范,有力地促进了广州会展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雄厚的经济优势

广州市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外向型经济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出口贸易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是重要的出口加工基地,为广州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产业保障。

(三)硬件完备环境优良

广州环境优良,先后建成通车地铁一号线、地铁二号线和三号线、内环路和外环路;广州开放程度高,服务意识强,同时还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方便的酒店宾馆业,这些都是会展业的优良环境设施。

二、广州会展业发展特点及“广交会”的作用

(一)广州会展业发展特点

一是会展业发展速度快,会展总量大,涉及行业多。广州会展业呈跳跃式上升趋势,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

二是广州的会展业在发展中不断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创造出一批名牌展览。如家具展、建材展、照明展、服装展等。

三是展览公司一般规模较小,投资方向未形成多元化,更未形成规模经营。

四是展馆设施明显改善,但配套服务设施欠佳,并且存在展馆建设过热的问题。

五是广州会展人才培养方面与会展业发展速度与规模不相称,职业化人才培养还是空白。

六是政府主导型会展。

(二)广交会的作用

广交会作为广州会展业所创造的名牌展览,有着“中国第一展”的美誉。目前,广交会每届都有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万海外采购商赴会,每年两届的成交额加起来超过600亿美元,已经占到中国每年一般性出口额的1/4,其地位举足轻重。广交会不仅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而且还为海外企业开拓中国市场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这无疑会使广州的国际化程度得到空前的提高,大大提升广州作为亚太地区或世界重要会展中心城市的知名度。给广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增添一大重要机遇,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规模增加,有力地推动广州会展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提升档次和提高水平。

三、广州会展业的制约因素

(一)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市场运作问题

广州会展业管理模式为“垂直运作模式”,强调政府的推动作用,但政府习惯于行政性介入的工作方式,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又不利于本地会展保障与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

(二)人才资源的缺口问题

现代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广、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对运作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广州高校如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工学院都开设了会展专业方向,但没有形成专业体系,而且在培训认证方面还没有高层次培训。

(三)展馆的重复建设与空置问题

展会泛滥、低水平重复等情况十分突出。在穗港澳三地举办同一个主题的展会,让参展

企业疲于奔命,各种展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撞车”现象,使展会水平也相应下降。广州在综合配套服务设施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不能够提供全方位服务,如银行、邮局、航空、餐馆等。

四、穗港澳会展业联动发展的意义

一是加强会展业合作,是穗港澳三地会展业界的共同愿望。加强穗港澳会展业界的广泛合作和交流,有利于有效开发利用穗港澳会展资源和实现会展资源优势互补,推动穗港澳三地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有利于开发净化会展市场环境。

三是有利于开发利用穗港澳三地的会展信息和人才资源。

四是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共同发展。在广州,我们可利用内地办展的经验和渠道为港澳同行进入内地市场服务,同时也可以借助港澳同行的国际营销网络和国际办展经验,加快广州会展业的国际化进程。

五是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合作与交流,相互学习和借鉴,可提升会展业的专业服务水平和质量。

五、广州会展业联动港澳会展业发展建议

(一)将广州的产业、市场腹地优势与港澳经营服务优势结合

充分发挥香港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广州将具有产业特色和优势的品牌会展做大做强,扶持澳门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展会,形成多层次、相互补充的会展市场结构,实现穗港澳三地会展产业向更高层次的全体推进和繁荣发展。

(二)穗港澳三地政府支持,相关政策的配合

首先运用财政资金,支持会展发展专项奖励金;其次是便利措施,减少展品在港口截留时间,简化手续,加速境外展品在穗港澳的通过速度;最后是共同制定合理可行的展览促进计划,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打造整体会展品牌。

(三)联手创造良好的会展发展环境

积极推动建立穗港澳会展信息交流平台,实现穗港澳三地会展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聚集辐射作用。

(四)共同进行对会展人才的培养

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吸引各地优秀会展专业人才到穗港澳三地,同时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通过引进和培训双管齐下,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也是穗港澳三地需要共同促进的工作。

六、我对于广州会展业的看法及期望

生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我们不但有优越感,更要有紧迫感,因为我们的兄弟城市正迎头赶上,长江三角洲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如何保持并在世界经济的大潮中扬帆,我认为创新是航行中的明灯。广州作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中心,更需要居安思危。在佛山提出“优二进三”的未来产业结构规划时,广州是否深刻意识到,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第三产业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会展业在创新服务型行业中的地位具有独特意义,更应该分析现状并完善会展环节中的不足,使其健康蓬勃发展。

会展业与物流、金融、酒店、旅游等行业联系密切,利益相关,会展业壮大了,必然会推动相关行业的前进步伐,同时也优化了产业结构。而广州目前的会展业现状却遇到了“瓶颈”。

广州会展业最需要的应该是创新。政府要创新,不能过多介入,要让企业中“看不见的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管理模式更有效率更优化;配套设施要创新,诸如酒店、餐饮、银行、航空,一旦个中环节脱节,也会大大影响到会展业,因为它们都是会展业的基本保障;环境要创新,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但要美化周围环境,做到洁净美,而且要让更多的人认识会展行业,增加对会展业的认知度;科技要创新,将更多的先进科学技术运用到展馆的建设和管理中,提高展馆的利用率和管理程度。

最后,我认为重中之重的是会展人员的创新。据我所知,广州甚至是其他地区的高校很少有将会展纳入其专业课程。高校学生想涉足这方面却得不到满足,而社会对专业的会展人员需求不断加大,教育部门是否有注意到这个矛盾的问题呢?是否有采取什么措施呢?或许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全面,理论还不成熟,不过有比没有强,以身边的同学来讲,他们要参加广交会就要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每天都在读和背会展英语,如果有会展专业,就可以得到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因为会展业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其实不止于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更要求在金融、销售、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所涉猎并掌握一定技巧,如此广泛的方面凭一人之力在两三个月内是搞不定的,没有完善的会展系列的学习就得不到长足的发展。所以,培养创新型会展人才应作为广州在会展方面的长期目标。

对于广州会展业,我还有待去加深了解,我期望广州的会展业能扎根中国,走进世界的每个角落。谨记: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参考文献]

刘松萍、李佳莎:《会展营销》,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刘松萍:《广州会展的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特区经济》2005年第6期

广州市会展业协会会长卜灿雄讲话:《穗港澳携手合作》,《共创会展业辉煌》,2006年9月

第13篇:劳动经济学

1、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

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

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

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2、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

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

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

3、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4、影响劳动力个人供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个是社会学性质的因素,即结婚、育儿、家庭形态、家务劳动的负担、健康程度、就业观念等;另一个是经济学性质的因素,即工资与资产的状况、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各种雇用习惯等。

5、描述个人的、家庭的和市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揭示的是劳动者个人劳动力供给意愿随工资率变动而变动的规律。他表明,在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由工资率提高产生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供给增加;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时,由于工资率的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故随着工资率的提高,替代效应造成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小于收入效应作用下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最终表现为工资率对劳动力供给的负向影响。

家庭劳动力供给曲线揭示以家庭为单位劳动力供给变化。妻子的就业会受到丈夫是收入和家属构成、子女年龄、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等的影响。(1)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力参与率越低。(2)本人能够得到的市场工资率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高。如果劳动力市场疲软,会因丈夫事业等原因导致基本收入下降,同事妻子能够得到的市场工资率也下降。月到这种情况,如果(1)的效果强,随着丈夫的收入减少,妻子为弥补收入不足增加劳动力参与率,所以劳动力供给量增加。相反,如果(2)的效果强,则随着妻子工资下降,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劳动力供给量也减少。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将一个市场中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相加。

6、哪些人口因素对劳动力总供给产生影响?

劳动力的供给与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力供给的总量首先受到人口总量的制约,进而受到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量的制约。劳动力供给量是人口的函数。构成劳动力资源的劳动力人口群体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人口总量的一部分,该部分人口数量与全部人口的数量关系十分密切。假定人口总体的年龄构成不变,劳动适龄人口中劳动力人口和非劳动力人口构成也不变,则劳动力人口与人口总量成正比关系。

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从而从两方面影响劳动力人口数量(1)通过劳动适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2)通过劳动适龄人口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

7、试分析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现象。

劳动力短缺的含义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处于长边,劳动力供给处于短边,劳动力的初始需求大于有效需求。这种情形也可以称为劳动力过度需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短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是因为,从劳动力需求方来说,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行政机构,在帕金森定律的支配下,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大自身规模的冲动,而这种扩大规模的冲动就引起扩大劳动力需求的冲动,劳动力需求冲动表现在企业在向上级单位争取用工指标的行动中,使劳动力需求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长边的位置。

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要保证社会生产的正常进行,主要利用强制代替。劳动力短缺还具有积累、溢散的效应。

劳动力过剩的含义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是短边,劳动力供给是长边,劳动力初始供给大于有效供给。劳动力过剩又称为劳动力过度供给。

劳动力过剩的表现是劳动力滞存。这种滞存发生在企业内部,就是隐性失业;发生在企业外部,就是显性失业。引起隐性失业的原因有:(1)预算软约束下劳动投入数量冲动引起的工资率大于劳动边际生产率;(2)企业追求规模增长引起的劳动囤积;(3)劳动力短缺引起的互补劳动力的盲目流入;(4)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已经富余的劳动力存量不能改变;(5)企业目标由规模增长向人均收入最大化转移,劳动力需求急剧不降,不仅低于追求规模增长的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也低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劳动力需求量。

8、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内部劳动力市场是相对于外部劳动力市场而言的,是指在一个用人机构(主要是企业)范围内,以特定的规则和习惯来调节劳动力供求的资源配置机制。

(一)组织的结构。企业组织有一定的结构,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产活动的技术所规定的。横向联系建立在生产、销售、营业、财务、人力资源计划、总务、研究与开发等不同职能部门的分工与协作的体制之上。纵向联系是从现场的一般工作员工开始,经过现场监督人员或管理人员、中间管理人员直至最高经营者的层级序列。

(二)组织的原理。

组织形成的最本质的原理是其成员属于组织,即可以把市场成为将价格信号作为媒介的经济主体自由进入或退出的社会性系统。

(三)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

(1)存在高昂的替换成本是导致内部劳动力市场产生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2)现实经济中,分工进一步深化,企业中各岗位上的人力资本金额知识的专用性得以提高,很多岗位对从业人员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3)有关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研究难以避开公会和企业内部组织的作用。

9、何谓生命周期?近几十年来其变化趋势如何?

本书所说的生命周期系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因此也可能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与过去相比,人们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结婚年龄后移、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人们的平均结婚年龄、生育年龄在延后,平均寿命在延长,生命周期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与决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平均寿命的延长增加了人们的可支配时间,也延长了许多人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时间。

10、家庭生产函数与婚姻、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之间有什么关系?

家庭生产函数能够说明由于技术创新和工资率的变化,家务劳动与市场性劳动的分工是如何变化的,即该函数能够说明劳动力供给、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的变化。在自然经济的大家族主义时代,家庭的继承与发展是社会问题的重要内容。

婚姻的经济型决策:总体上来说,婚姻是不能依当事人个人意愿来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大家庭主义的观念逐渐淡漠,婚姻的决策逐渐成为当事人个人的事情。对个人而言,婚姻的经济意义究竟是什么呢?首先,由于婚姻所形成的夫妻共同生活,两人的平均生活费用与独身一人时期相比可能有所下降。这种下降源自于分工的收益和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其次,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两性在家庭内外的生产率上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婚姻所形成的共同生活中,夫妻双方很容易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养育子女的经济型政策:在经济不发达时期,孩子作为消费主体的同时,更易被当作未来承担生产活动的主体而受到强调,当作增加家庭收入的一种投资的对象而被认同,或者被期望为家业的继承和发展的人才。如果把子女作为投资品加以考虑,那么应该期望将来能够从子女处行到满意的收入;而作为消费品去认识,拥有子女能够提高父母的满足度。拥有子女的费用则是养育子女所需费用和养育子女耗费时间的机会成本之和。

11、集体谈判是怎样影响工资生成与变动的? 集体谈判工资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取决于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交涉力量的抗衡结果。集体谈判决定工资,表面上看似乎是谈判结果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实际上其背后仍是经济因素在起作用,各方都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

12、论述工资的四大职能,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我国企业制定工资的原则

(一)工资的四大职能:1补偿职能(劳动力消费补偿职能)---劳动者在劳动中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必须得到补偿,劳动力才能恢复。2激励职能---工资最大化促进劳动者积极工作,提高劳动质量,3调节职能----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合理调整。4效益职能---工资能够增值给资本所有者带来效益。

(二)我国企业制定工资的原则:

1、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在制定岗位薪酬标准时,首先要根据该岗位对本单位的贡献程度大小来确定该岗位的薪酬高低,即该岗位对本单位如果非常重要,则其薪酬标准相应较高。反之,则不然。

2、稀缺性原则:稀缺性原则是指在制定岗位薪酬标准时,除了首先要考虑该岗位的重要性程度外,其次还必须考虑该岗位任职资格的可替代性,即该岗位所要求的任职资格是否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或稀缺性,亦即从事该岗位工作的人员是否需要具备一般人不可能具备的特殊能力。如果该岗位虽然很重要,但是一般人都能胜任,则不应该给予较高的薪酬标准。

3、复杂性原则:复杂性原则是指在制定岗位薪酬标准时,最后还必须考虑该岗位工作的复杂程度,即从事该岗位工作的程序是否比较复杂、繁琐,或劳动量和劳动强度较大。如果某项工作虽然重要性和稀缺性都不是很突出,但是显的特别复杂,则应该相应的给予较高的岗位薪酬。

13、试述工资指导线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内容:

(一)经济形势分析

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分析;本地区上一年度经济增长、企业工资增长分析;本年度经济增长预测以及与周边地区的比较分析。

(二)工资指导线意见

工资指导线有三条:上线、基准线、下线。

上线也称预警线,是对工资增长较快、工资水平较高企业提出的预警和提示。 基准线是年度货币工资平均增长目标,是对生产经营正常、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合理的工资增长水平。

下线主要适用于经济效益较差或亏损企业,这类企业的货币平均工资增长在工资指导线适用的年度内允许零增长或负增长,但向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的劳动者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意义:

1)指导工资集体协商

企业与职工双方在进行工资集体协商时,均应围绕工资指导线确定职工工资水平,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照工资指导线制度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工资集体协商进行指导和协调。

2)促进劳动力市场均衡价格形成 通过试行工资指导线制度,设置工资增长预警线,减缓垄断性企业或行业工资水平偏高、增长过快现象,以缓解行业或企业间职工工资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使平均工资率逐步与劳动力市场价格相衔接,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

3)完善工资宏观调控体系

政府通过实施工资指导线,监测工资总量、工资水平的增长情况,使工资增长与经济效益增长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促进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14、工资指数化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

。①从工资角度看,通常把全部工资随价格指数浮动称为完全指数化,部分工资随物价指数浮动称为部分指数化,在部分指数化中又把工资超过某个规定值的部分不随物价指数浮动的作法称为下限指数化;②从价格角度看,通常把工资浮动幅度等于价格变动幅度称为完全指数化,工资浮动幅度小于价格变动幅度称为部分指数化,在部分指数化中,又把价格变化超过某个规定的临界值时工资才能进行调整的作法称为极限指数化(或称上限指数化)。有些国家又将工资指数化进一步发展为收入指数化,即指数化范围不仅包括工资,还包括政府债券和其他货币性收入等。

15、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有哪些?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

1、各级正规教育。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形式。

2、职业技术培训。职业技术培训投资是人们为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技巧所发生的投资支出。

3、健康保健。用于健康保健、增进体质的费用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

4、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它是实现人力资本价值和增值的必要条件。

16、劳动力流动的条件是什么?

如果劳动力要流动,就要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它们构成了劳动力流动选择的必要条件。

1、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导致劳动力流动方面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经济上的原因。

3、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4、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17、在劳动力市场上有哪几种有代表性的歧视理论?

一、个人偏见歧视理论:这种理论是把歧视看成歧视者的一种偏好或“爱好”,它以国际贸易为基础作了一个类推。

(一)雇主的个人偏见。根据该理论,雇主是有歧视偏好的,他为了达到与一部分人保持距离的目的而宁愿支付费用或放弃某种收入。

(二)雇员的偏见。来自雇员的偏见是产生歧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除了有工作职位上的竞争因素之外,也可能具有要与有色人种在工作中发生接触的恐惧和厌恶。

(三)消费者歧视。工资和职业歧视也可能由于消费者的缘故而产生的。

二、垄断歧视理论。

1、男性工资水平将高于不存在歧视情况下的一般工资水平。

2、女性劳动者工资水平比男性劳动者工人和没有歧视时的一般工资水平都低。

3、企业的利润在歧视情况下必然增加。

4、在产品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若其他竞争对手实施歧视性用人政策而某些企业不这样做,将因其较高的相对人力成本而处于不利地位。

5、市场竞争将导致歧视减弱的说法理由不充分,有必要采取公共政策措施对付歧视现象。

三、就业隔离或排挤理论。性别把劳动力划分为非竞争性集团,形成和维持了某种性别垄断的职业或职位范围。所谓排挤理论是根据简单的供求概念,分析将妇女或黑人限制在十分有限的就业范围内的后果的理论。

四、双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大部分妇女和农村转移进城的劳动力大都在初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进而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这种歧视的态度会进一步导致妇女和农村进城的劳动力在初级劳动力市场上更加频繁地进出劳动力市场,加大工作经历的不稳定性。

五、统计性歧视理论。所谓统计性歧视,是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作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并利用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用标准而产生的歧视。

六、搜寻成本歧视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不是所有的雇主都具有歧视偏好或具有歧视行为。

18、失业,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为什么在中国,一方面大批人员没工作,另一方面劳动力严重短缺,企业出现用工荒?

主要原因有两条,一个是劳动者自身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纪律问题,另一方面是企业的税负问题。

众所周知,人并不等于劳动力,只有那些有足够的体力和智力、遵守劳动纪律、有劳动意愿的人,才能成为劳动力。中国也好,世界也好,都有一批这样的人,力气活干不动,智力活干不了,干轻活杂活又嫌工资低,从而导致自己找不到工作。还有一些人,倒是能干活,但劳动纪律散漫,工作掉以轻心,导致工作不断出现事故,这样的人也会找不到工作。以上两种人在国外被称作消极劳动力,不计入失业率统计。比如美国登记失业人数是1千万,除了这一千万正式失业者外,还有900万美国健康的劳动年龄的无业人员,因为种种原因被划入消极劳动力,这些人就不算失业者,美国政府也不给他们发放失业救济金。

中国同样也有消极劳动力,技术活干不了,重活干不动,轻活杂活嫌工资低,从而导致自身找不到工作。

第二种情况,中国的企业背负了沉重的税收和社保负担,不得不压低工人的工资,年轻工人工资过低,干活太吃亏,导致大批年轻人抵制就业,回家啃老。

中国的税制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企业背负的税负太重,而有产者背负的税负又太轻。比如欧美国家的企业不交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也比中国低很多。

欧美国家普遍开征财产税、赠与税、遗产税、消费税,所得税就更不用说了,欧美的税负直接针对个人。欧美的税负针对个人,那些不从事生产的人,也要交纳赋税,相应的减轻了企业的税负。

中国的税负针对企业,不从事生产的人,比如房东、股东、离退休人员(尤其是机关事业退休人员、军队退转干部)、炒房者,就不用交税。另一方面,从事生产的企业则要交纳重税。这样就使企业负担过重,打工者工资过低。打工者工资低,使打工者劳动意愿低下,导致了劳动力出现相对过剩。 试述失业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

一、摩擦性失业。主要原因:

1、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

2、信息是否完善。

3、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

二、结构性失业。主要原因:

1、经济结构变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不匹配。

2、求职者与工作空缺地理位置不匹配。

三、周期性失业。主要原因:

1、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2、人力资本投资额非均衡性。

3、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要求。

四、隐性失业。主要原因:

1、与公开性失业相同的原因。

2、不同于公开性失业的原因。

五、其他类型的做作业。

(一)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从而导致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

(二)技术性失业。技术性失业产生的原因有,引进节省劳动力的机器、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改变生产过程、使用新材料和改善经营管理。

(三)自愿失业。是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工资、保险福利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形成的失业。这部分自愿失业者通常被认为是丧失信心者,需要给予帮助。

借鉴西方国家失业情况,对比分析我国现阶段失业的特殊性。

中国目前的失业问题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而产生的,此外,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隐性失业等类型也存在,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

(二)从劳动力需求方面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

(四)隐性失业显性化。

摩擦性失业的特点:

1、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

2、失业期限较短。结构性失业的特点:

1、具有明显的群体性。

2、失业周期较长。隐性失业的特征:

1、表面上就业。

2、无法准确识别

名解:劳动参与决策: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们参与社会劳动的生产率,即市场生产率(工资)与家务劳动生产率是不同的。为了获得比较收益的最大化,如果条件允许(例如,假定劳动力市场随时可以容纳愿意就业的人),人们在其生活的不同时期提供给劳动力市场的劳动时间的数量是不同的。

洛伦茨曲线:为了描述社会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美国统计学家M·洛伦茨提出了判断分配均等程度的方法,以发明者命名,称为洛伦茨曲线。

人力资本( 什么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表现为能为任何人带来永久性经济收入的能力和知识等。从价值的角度看,任何个人对自身进行的知识、技能、智力和健康的投入,如果能够给投入者带来超过投入价值的价值,并由其占有和支配这部分价值而产生更大的投入积极性,那么这种投入所形成的价值便是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的形成,特别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素质结构,如知识存量、技能状况、生理与心理健康状况构成人力资本的实体,凡是有利于形成与增强劳动力素质结构的行为、费用与时间都是人力资本投资。此外,凡是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的行为、费用与时间也属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

第14篇:1844年经济学

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简析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背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由三个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但是,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尽管《手稿》在一些问题的表述中还留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痕迹,但是《手稿》第一次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来阐述美和美感的起源,为美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光辉起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马克思在世时手稿从未发表。直到1927年,马克思逝世44年后,才由原苏联马列主义研究院梁赞诺夫院长主持将其中的部分译文以《〈神圣家族〉的预备著作》为题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 卷,当时没有引起广泛注意。1929年2月,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杂志第1期上,编者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关于需要、生产和分配的札记》为题发表了另一些片段。

手稿全文首次公开发表是在1932年。手稿的发表,引起了西方人研究马克思主义转向,不断从政治学和经济学转向哲学,促使了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西方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流派,而是一个宽泛的地域性概念。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内容简介

第一手稿 工资 资本的利润 资本 资本的利润 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 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地租异化劳动

第二手稿(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私有财产的关系

第三手稿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 ,货币 , 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三.主要问题简析:第一点:1 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2 市场价格的偶然的和突然的波动,对地租的影响比分解为利润和工资的价格部分的影响小;而对利润的影响又比对工资的影响小。一般情况是,有的地方工资提高,有的地方工资保持不变,有的地方工资在降低。 3 不同行业的工人的劳动价格的差别,比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的差别要大得多。在劳动时,个人活动的全部自然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差别表现出来,因而所得的报酬也各不相同,而死的资本总是迈着同样的步子,根本不在乎实际的个人活动如何。 总之,应当看到,工人和资本家同样在苦恼时,工人是为他的生存而苦恼,资本家则是为他的死钱财的赢利而苦恼。工人不仅要为物质的生活数据而斗争,而且要为谋求工作,即为谋求实现自己的活动的可能性和手段而斗争。 4在财富已经达到它可能达到的顶点的国家,工资和资本利息二者都会极低。

工人之间为就业而进行的竞争如此激烈,以至工资缩减到仅维持现有工人人数的程度,而国家的人口这时已达到饱合,所以这个人数不能再增加了。”

第二点, 什么是资本? “一定量的积累的和储存的劳动。”资本就是积累的劳动。 2基金,资金是土地产品和工业劳动产品的任何积累。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作资本。1资本的积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a垄断价格是可能达到的最高价格;既然资本家的利益甚至按照一般国民经济学的观点看来是同社会利益相敌对的;既然资本利润的提高像复利一样地影响商品的价格,-所以,竞争是对抗资本家的唯一手段;根据国民经济学的论述,竞争既对工资的提高,也对商品价格的下降产生有利于消费公众的好影响。但是,只有当资本增加而且分散在许多人手中的时候,竞争才有可能。只有通过多方面的积累才可能出现许多资本,因为资本一般只有通过积累才能形成,而多方面的积累必然转化为单方面的机类。各个资本之间的竞争扩大各个资本的积累。在私有制的统治下,积累就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的积聚,只要听任资本的自然趋向,积累一般来说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而资本的这种自然使命恰恰是通过竞争来为自己开辟自由的道路的。B。“劳动生产力的大大提高,非有预先的资本积累不可,同样,资本的积累也自然会引起劳动生产力的大大提高。资本家希望利用自己的资本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因此他力求在自己的工人中最恰当地进行分工,并把尽可能好的机器供给工人使用。他这两方面成功的可能性如何,要看他有多少资本,或者说,要看这个资本能够雇用多少工人。因此,在一个国家里,不仅劳动量随着推动劳动的资本的扩大而增加,而且,同一劳动量生产的产品,也由于资本的扩大而大大增加。因此出现了生产过剩。

第三点: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劳动对象的异化

马克思指出,劳动产品本来是工人劳动力量的对象化,然而却成为不依赖于工人的异己力量且同工人自身相对立而存在。换言之,工人劳动创造的产品本来是劳动主体即工人的对象化,而工人本来也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我并且理当占有其劳动而得的产品。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不但不归工人支配,相反却成为工人的对立面与工人相对立,成为资本家奴役工人的工具。因此,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 工人劳动创造出的产品是作为与工人相对立的一种力量或者说是异己力量而存在的, 工人与其劳动产品相异化,即劳动对象的异化。

二)劳动自身的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 劳动者与其劳动创造的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 是一种结果; 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因此,异化还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马克思认为,本来人的智慧和体力在劳动中得到发挥,而劳动者本身也应该在劳动过程中得到创造和生产的喜悦,然而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自由发挥自己的肉体的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趋于衰弱,精神受到摧残”。即: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是外在的, 劳动者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体力和智慧, 而是强制的被迫劳动;劳动不是劳动者本身的需要, 而是维持生存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因此,工人的劳动已不再属于工人自身,即工人与其劳动自身发生了异化。

(三)人与自身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生产活动本身是人类产生自身生命的生活,是实现其自身本质的基本活动

或物质基础。一个物种的所有特点及类特性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类所有的特点和类特性就在于人类能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也正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人才得以证明自身是类存在物。而异化劳动将活动本身由人的自由自觉的基本活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其自身肉体生存的一种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的生产活动变成了动物的活动,即人的类生活被夺去。概括来讲,作为人类的人, 其存在和本质本来是通过其自身劳动来实现和证明的,但是由于劳动本身发生异化, 导致人类生产活动的对象和自然界被夺走, 即人类失去了自身的类生活和类本质。其结果是人类不能进行发展自身、肯定自身的劳动,即人与自身类本质发生异化。

(四)人与人的异化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以上三个方面异化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既然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产品及劳动活动本身都是作为人的异己力量而存在,那么这里的产品和活动本身也就不再属于人类自己,而一定属于一个在人类自身以外的某一存在物。但是这个存在物,既不会是某一自然物,也不会是任何神灵,而只能是是劳动者之外的另一个人或一些人,因为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与其相对立的异己力量。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不同于劳动者的另一个人只能是资本家,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私有制的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和劳动产品都异化为对于劳动者的异己力量,其实质是劳动者的劳动和劳动产品都归资本家占有,成为资本家剥削奴役工人的工具。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就表现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

二、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的这一异化劳动理论主要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在他看来,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才造成了工人劳动与其劳动条件相分离,如此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工人和其产品、劳动本身、类本质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均发生异化。而失去劳动条件的工人,为了自身生存,就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能力交付给资本家,与此同时资本家也将工人辛苦劳动而得的产品一并占有。故劳动本身也就日益成为与工人相脱离并反对工人的异己力量而存在。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异化,必须消灭私有制,同时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因而,马克思提出,消灭异化劳动必须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从政治上解放工人阶级。在此基础上建立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人类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启示

一)使目的和手段相统一

发展是当代的主题,发展问题的核心则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特别是其中关于实现人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相一致。同时,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体制改革和社会变动以及人的观念不断变化,出现了很多异化现象,例如,由于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指数, 忽略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 无视对环境的破坏和对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导致某些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结构严重失调、社会发展滞后、环境迅速恶化、资源日趋紧张, 以及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失业人口迅速增加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同时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由于利益分化而产生的矛盾,以及贪污腐败现象等问题;研究生在发表学术论文方面由于急功近利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学术腐败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马克思的这一异化劳动理论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当然,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不能因为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存在的某些异化现象就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是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即目前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科技有待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不可能即刻

彻底消灭各种异化现象。故我们应积极学习马克思异化理论中关于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观点,将理论和我国实际相结合,使发展手段和发展目的相结合,手段为目的服务,目的为手段把关,从而更好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所谓和谐社会指的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等基本内涵,因此,科学的发展观应该是兼顾人、自然和社会三者的和谐发展观。我国当前和谐发展观正是马克思所提出的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这一社会目标的真实呈现。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 社会发展通过人的发展而得以体现和衡量。同时,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变更等, 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平等而全面的发展。再者,任何社会的发展与否, 均取决于该社会人的素质是否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是否实现。因此, 人的发展水平及程度已成为丈量一个社会发展进程的标尺。

由此可见,研究马克思异化理论,在人类被物化的当代,不仅能使我们从根本上了解、分析当前人类社会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化现象及诸多发展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异化弊端减少到最低限度,充分发挥马克思理论指导作用,更好的实现人、自然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

总结:马克思深刻分析了异化劳动之后,自然而然地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本质。“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手稿》P61)财产,即劳动产品,马克思认为所有财富来自劳动。私有财产不是指个人占有的财产,劳动者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不算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指的是非劳动者对劳动者的占有。所以,马克思说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结果。马克思的思想并未就此止步不前,他还分析了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相互作用。此外,《手稿》还表达了他的共产主义学说和他的人道主义关怀。

板书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背景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内容简介

三.主要问题简析

1.工资与资本:I 什么是工资

II 什么是资本

III 工资与资本的本质区别

2.异化劳动理论的产生于发展:I 异化劳动的内涵

II 异化劳动的现实意义

III 《资本论》与异化劳动

第15篇:政府经济学

铁道部通过改革,形成了政府依法管理、企业自主经营、社会广泛参与的铁路发展新格局。

一.政府的管制行为在铁道部改革方面的体现

1完善社会性管制的法律体系,增强法律的有效性,

2设立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性管制机构,同时加强对管制者的管制, 3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重要作用 铁道部撤销了,实际是一分为三,一部分企业职能剥离出来,成立总公司;一部分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关的部分职能,比如规划、政策,制定法规等,划给交通运输部;一部分安全生产监管职能,专门成立国家铁路局,这个机构是副部级机构,由交通运输部管理。

改革后,由交通运输部统筹各种运输方式,铁路局集中精力考虑安全监管,行使政府安全监管责任,使企业能够真正落实主体责任,也要想办法建立一种机制,让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政企不分,监管和被监管者是一个人,出了事故,老百姓不知是政府还是企业的事。作为政府,如何追责?政府监管就很难到位,企业主体责任,安全方面投入就可能不到位。现在分开了,一部分承担主体责任,一部分承担监管作用,出了问题,就要分析是谁的责任,必须要追责。政府监管不到位,政府负责。

二.政府在提高财政支出收益的过程中,面临需要处理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在铁道部方面也不例外

首先,在政企不分情况下,现代企业制度建不起来,铁路资金长期得不到较好解决,融资较困难。现在政企分开,企业部分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资金筹措渠道就可多元化,社会哪些方面有钱,愿意修铁路,也可加入进来。资金筹措渠道打开,融资,国家一定时期给予很大支持。另外,铁道部的改革有利于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它的意义在于,提高综合运输效率、效能,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组合优势,来提高效益。

改革后现有铁路政府方面的职能由交通运输部和国家铁路局承担,企业的由铁路总公司管,地方的都是铁路总公司集中管理。铁路部门的资产负债率61%多,对于大部制的铁路投资没有风险,低于国企的平均水平。

三.政府经济职能对于铁道部改革的有利因素

1提供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框架

2进行微观经济管理

3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和推动宏观经济增长

4调节收入分配,增进社会公平

改革的方向是对的,这有利于铁路发展。事实上,各个铁路局现在就是企业,如果公司化了,也就是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适应市场经济特点的一种经济机制转变,体制性重组。我们一直把铁路局当成企业而不是政府。改革归根到底是要让广大民众从中受益,而不是让民众去背负改革的成本,让一小部分人受益。政企分开后的铁路系统能够通过适度市场主体的良性竞争,维护公益性和市场性的统一,真正惠及民生。

政企分开是行政体制改革最重要原则之一,铁道部改革后铁路职工不裁员,车票将按市场定价, 铁道部政企分开后,分拆后成立的铁路实体企业应具备市场化的融资能力。

四.小结

中国铁路总公司成为市场主体,可以落实经营自主权,促进企业内部改革,提高发展内生动力,增强铁路发展后劲,推动铁路建设和运营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16篇:经济学88

85.等收益线( lsorevenue line)

等收益线表示能够产生相同总收益的两种商品产量的全部组合。

86.折弯的需求曲线(Kinked demand curve)

折弯的需求曲线是垄断厂商面对的在现行的价格下有一个折点的需求曲线,需求在价格 上升时要比价格下降时更富有弹性。

87.劳动( Labor)

劳动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人们的努力、体力和脑力。

88.土地( Land)

土地是指用于生产的、包括矿产和土地在内的自然资源。

89.边际收益递减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returns)

根据这一法则,如果不断添加相同增量的一种投入品(且若其他投入品保持不变),这 样所导致的产品增量在超过某一点后将会下降,也就是说,边际产品将会减少。

90.边际效用递减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根据这一法则,当一个人消费越来越多的某种商品时(其他商品的消费保持不变),商 品的边际效用最终会趋于下降。

91.勒纳指数(Lerner index)

勒纳指数度量一个厂商所拥有的垄断势力的大小,它等于(P—MC)/P,此处P是厂商 的价格,MC是边际成本。

92.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

学习曲线表示一种商品的平均成本与生产者的累积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93.限制性定价(Limit pricing)

限制性定价是指为了阻止其他厂商进人而采取的一种定价。限制性价格是一种使得进入 者失望或阻止它们进入的价格。

94.长期(Long run)

长期是指所有投入品都是可变的时间期限。在长期中厂商可以全部改变它所使用的资源 。

95.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

边际成本是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96.边际成本定价(Marginal cost pricing)

边际成本定价是指这样一种定价规则,厂商或国有企业使得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97.边际支出曲线(Manginal expenditure curve)

边际支出曲线表示厂商增加1单位投人品X所引起的成本的增加。

98.边际产品(Marginal product)

边际产品是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某种投入品(其他投入品的数量保持不变)所带来的 总产量的增加。

99.边际产品转换率(Marginal rate of product transformation)

边际产品转换率是指生产可能性曲线斜率的负数。

第17篇:政府经济学

个人题纲:(从小组提纲中选出一部分出来)

[案例1]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意味着1987~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目前对失地农民安置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置、住房安置、划地安置、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置方式。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置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置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福州市2000年征地安置人员为例,其货币安置比例高达82%。浙江省对10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抽样调查表明,在安置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置,其比例高达94.1%。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置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置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

(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财产土地。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二)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法定安置途径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再次就业机会。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使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三、体现政府的效率和公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设

(一)明确土地是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

(二)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三)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妥善安排失地农民就业,保证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

(五)改革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征地补偿安金费的监管。案例2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发生:

1.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 2.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某些行业仍存在垄断强势,因而一些人收入过高。 3.国家税收杠杆调控不力,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调节税力度不够;而国家转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镇居民住房等各项补贴的同时,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现明显滞后。 4.行政干预不当使劳动力和资本长期分别扭曲地集中于农村和城市。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缺乏统一的市场配置,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存在的情况下,城乡经济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在全国年均GDP增长7.2%以上的同时,还应看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增长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率不高,职工收入增速减缓,又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使近年来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

[点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到底应该是效率优先呢,还是应该首先考虑公平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 公平的概念侧重于社会人文价值判断,而效率的概念则更为强调物质成果的有效获得。追求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效率只能产生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式的公平。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形成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制度和实现机制。

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分配体系构筑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体现以下几点: 1.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要求效率优先。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把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这样才能为有效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2.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有多层次的社会过程,要将其放在相应的领域中作为侧重点分别加以解决。例如,在生产领域,因为它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就需要侧重效率优先。而在国民收入和再分配领域,则要侧重考虑解决兼顾公平的问题。还应看到,从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不能超越必要的历史阶段。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

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其一,在企业层次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资产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二,在市场层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机制,关键是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为要素的流动、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体制保证。

其三,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维护社会必要的公平。最主要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其四,在社会层次上建设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扬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的民族优良传统。发展社会支持、社会救助的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使之在解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案例3]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税收理念的转变及政策的调整

我国当前的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到底如何呢? 第一,我国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关个人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基尼系数、(注:基尼系数是国际经济学界所采用的流行指标,取值在0~1之间。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差距悬殊。)收入不良指数、(注:收入不良指数是将所有人口按收入高低分成5等份,以最富有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除以最低收入的20%人口所占的收入份额即可得出,主要反映贫富差距的程度。)泰尔指数和阿特金森指数等,用得较多的是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据国家统计局和人民网提供的数据,2000~2003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

417、0.4

58、0.454和0.460,已经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表示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已经很大了。另外,从基尼系数和收入不良指数的国际比较来看(世界银行编写组,2001),我国个人的收入分配差距状况,高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水平,也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要高。

第二,我国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差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为5870元,最低的西藏为1404元,相差4466元,前者是后者的4.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也是上海,为12833元,最低的是山西,为5391元,相差7442元,前者是后者的2.4倍;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还是上海,为21781元,最低的安徽为7908元,相差13873元,前者是后者的2.8倍。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2001年中国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还有人认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大高于账面上的3:1左右,如果考虑到实际购买力和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同,应该是5:1,甚至是6:1(邱晓华,2002)。即使是2.9:1,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1,只有3个国家超过了2:1,中国便是其中之一(李本贵,2004)。

第四,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据马晓河(2003)对城镇居民1990年以来不同收入阶层之间收入分配情况的研究,1990年城镇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收入之比为1:3.22,而到2001年两个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到了1:5.39,11年间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了将近两倍。

第五,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一判断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认同(李实、赵人伟,1999)。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基本上是持续上升的,这一判断也得到了不少经验研究结果的支持。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当前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并呈扩大之势。 [点评] 税收作为政府参与再分配的重要手段,本身也存在公平与效率的抉择问题。就税制建设本身来讲,兼顾了公平与效率的税制才是最好的。一般而言,效率型税收政策更能促进经济增长,而公平型税收政策则更有益于社会稳定。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政策取向与我国整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基本一致的,但“兼顾”的结果却是“顾不到”,使我国税收政策的公平性大打折扣。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我们已开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相应的,治税理念也要及时转变。在“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治税理念下。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再分配的有效手段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理应在公平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税收政策和制度的调整

(一)以公平为导向优化调整税制结构

理论上,直接税和间接税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三种类型的税制结构,即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以及间接税与直接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一般而言,直接税通常用以调节和解决公平收入分配问题;而间接税更能体现政府的效率目标;双主体的税制结构则致力于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了以直接税与间接税并行的新税制,并先后于1950年、1958年、1973年、1984年和1994年进行了5次重大的改革,税种设置和税制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税种从1952年的16个发展到2003年的25个;直接税收入所占比重从1952年的50.6%降到了2003年的25.6%,间接税收入所占比重则从49.4%上升到了74.4%;直接税收入占GDP的比率从1952年的7.3%降到2003年的4.4%,间接税收入占GDP的比率则从7.1%上升到了12.7%。应该说,我国当前以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辅的税制结构现状是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原则和税收征管水平的现状相辅相成的,有其合理性。但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到今天的时候,这种税制结构的负面影响开始逐渐显现出来。由于直接税特别是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以及遗产税和赠与税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功能,直接税收入比重过低,尤其是来自所得税类的比重过低,必然会影响税制公平收入分配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所以,通过改革完善我国现行税制,提高我国直接税收入的比重,降低间接税收入的比重,就成了税制优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完善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体系 1.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

众所周知,在税收政策中,个人所得税是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手段。为了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提高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收入总额中所占比重,应该适当地考虑家庭负担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工资和薪金所得的税前扣除标准;创造条件,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计征模式;降低最高边际税率水平,减少税率级次,降低税率的累进程度。 2.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

从公平收入分配和优化税制结构的角度看,将我国的社会保障费改为社会保障税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加大征缴力度,提高征收率;也有利于降低征收成本,节省经费开支。 3.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

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开征主要不是出于财政收入的考虑,而是协助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对当期财富流量的调节,调节存量财富的分配,防止财产过度集中,促进社会公平,因此,应该采取高起征点和高的累进税率。 4.开征房地产税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高速发展,把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收合并,开征统一规范的房地产税已是当务之急。理论上,开征房地产税不仅能够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来源,调节房地产市场的收益公平分配,也是减少房地产投机、遏制房价疯涨、减少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行为、保证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推进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改革

为了顺利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还需要完善以下征管配套措施:

一是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纳税人单一身份证号码登记系统和支付方强制性预扣制度。可考虑将纳税人的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的永久纳税号码与社会保障号码。另外,个人在取得工资、薪金和红利、利息收入时,付款人必须从收款人那里获得其身份证号码,并为收款人预计预扣税款,因为不这样做,这笔支付款项就不会被税务局认可,从而不能作为成本或费用在收入中扣除。

二是个人报酬的完全货币化,个人收入无论现金与否,都应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作为应税所得处理。

三是在个人收入货币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行非现金结算,加强现金管理。

四是进一步完善储蓄存款实名制,建立银行储蓄联网制度,并建立税务网络与银行网络的对接。即税务局能够很容易地对纳税人的存款进行联网查询,输入纳税人的身份证号码,纳税人在所有银行账户的存款都会显示出来,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个人收入来源不透明的问题。

[案例4]:转型时期我国劳工政策在劳工权益保障方面的缺失

转型时期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体系在多大程度上保护了劳工权益?这可以从政策的覆盖范围和实施效果两个方面作出评估。

——劳动合同制度是实施最久的规范劳动关系的制度,但覆盖范围主要在城镇,对乡镇企业和进城农民工还存在较大空白。截止到2000年末,全国城镇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达10700万人,占同口径职工总数的95%以上;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有一半以上签订了劳动合同;乡村集体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有2300万人。事实劳动关系大量存在,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劳动法律意识淡漠,劳动者处于弱者地位外,也与劳动法律政策的不协调有关。例如,在劳动者处于弱者地位的条件下,强调双方协商一致,无异于赋予用人单位的单方自由。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用劳务合同代替劳动合同,以逃避承担相应的劳动法律责任。现行劳动法律政策对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和用工形式也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总的来看,劳动合同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和设计缺陷,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劳资集体协商工资制度的实施范围和力度非常有限。据全国总工会统计,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从2001年开始推行后,截至2003年底,全国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协议的企业仅有29.31万个,覆盖职工3579万人,且这项制度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一些不确定的外部条件,而不是谈判主体特别是劳工或工会一方的力量。加之目前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大量存在,故这项制度还远未成为企业工资决定的主要形式。

——集体谈判制度能否发挥维护劳工权益的作用,有待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集体谈判制度已覆盖城镇相当多的企业和职工,根据劳动保障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签订集体合同63.5万份,涉及职工8000多万人。但目前集体谈判主要在企业一级进行,区域和行业、产业层面的集体谈判还没有法律规定,虽然近年也有一些地方对此进行尝试,但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相当多的企业中存在着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严重流于形式的现象。这表现在:一些工会和企业重签订轻协商,集体合同部分照抄法律法规的规定且不符合企业实际。由于在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中工会的谈判能力有限,国家对一些国有企业的工资总额仍保持相对的控制权,因而在这些企业中工资谈判还难以真正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谈判主体之一工会或劳工力量的薄弱,亟待通过工会内部组织体制的改革和谈判斗争手段的丰富来加以弥补。

——劳动监察制度是最重要的劳动执法手段,但由于劳动执法人员的严重不足和素质低下,加上执法手段单一,且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导致不能有效地威慑和遏制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使这项制度难以发挥应有作用。至2003年末,全国共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3223个,配备劳动保障监察员4.3万人,其中专职监察员1.9万人,兼职监察员2.4万人。但面对全国数以万计的各类企业和2.4亿城镇劳动者,人少案多、执法不力等问题不会很快得到缓解。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许多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已不能适应劳动关系变化和劳动争议激增的现实,亟待变革。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受理范围较窄,使相当一部分争议无法通过法律途径予以解决,加剧了劳动关系的不稳。争议处理程序复杂且衔接不畅,争议处理时间长,不利于及时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争议处理程序中的具体制度不完善,仲裁时效不仅时间短,时效的起算点不明确,导致劳动者常常超过仲裁时效,从而丧失通过仲裁和诉讼解决争议的权利。争议仲裁机构案多人少,不堪重负,致使裁决的质量难以提高。法院受理的争议案件由民事审判庭审理,往往以民事审判的思维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容易造成仲裁和审判适用法律的不统一,不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弱化,一些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流失或缺位,使防范劳动争议的第一道防线形同虚设。

[点评]劳工政策是指针对劳动者或劳工阶层而设立的社会政策。转型时期我国劳工政策在劳工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缺失,诸如劳动合同制度对乡镇企业和进城农民工还存在较大空白;集体谈判制度的完善有待工会组织体制的改革和谈判斗争手段的丰富;劳动监察制度不能有效地威慑和遏制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许多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亟待变革,等等。劳工政策缺失的要害是从属和服务于效率优先的经济增长政策,未能体现出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完善劳工政策。

笔者认为,我国劳工政策进一步改革的原则是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促进市场效率与保持规则公正以及保障企业自主用工和增进劳工权益等三者的关系,使它们都能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改革的建议:

其一,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规范监察执法行为,增强执法力度。

其二,在现阶段,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模式宜以中央政府召集工会和雇主组织,从源头促进政劳资三方协商机制的建立完善,以出台劳动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三方会签文件和政策等形式,调整和解决劳动关系和劳工政策中的重大问题。

其三,帮助工人组建工会,通过工会凝聚劳工的集体力量来争取自身的权益。在市场化的私营和外资企业里,劳资力量对比极为悬殊,劳工惟有依靠自身集体的力量——工会,才能争得自身权益。

其四,培育劳动关系两大主体工会和雇主的协商谈判能力,逐步形成劳资双方自主谈判,决定劳动关系事项的格局。其中,培育工会组织的自主协商谈判能力和作用至为重要。

其五,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坚持和拓展劳动仲裁工作的三方性原则,完善办案机制。同时,贯彻《法律援助条例》,推进来自工会和民间的劳动法律援助活动,培养劳工律师,为工人提供收费低廉的法律服务,让他们都能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小组提纲:

(一)政府经济与公平

公平,是各国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在经济领域,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一个概念。公平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一是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前者称之为经济公平,后者称之为社会公平。经济公平就要求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获得利润、工资、地租等要素收入,投入与产出之间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而社会公平则是一种价值判断,受社会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经济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为追求公平目标,应开展的主要工作有:(1)为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即机会均等。(2)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使劳动的收入与所提高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相对应,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3)运用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工具,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成员心理承受能力之内。

(二)政府经济与效率

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在经济学理论中,资源配置效率理想的状态是“帕累托效应”。在达到“帕累托效应”之前,如果资源配置能够在不降低其它人福利水平的条件下,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得到改善,称之为“帕累托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在不同领域有其具体涵义。在社会再生产领域,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高低,就是指利润的最大化。在政府部门,就是指既定资源条件下政府行政效率,即为社会提供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在公共事业部门,是指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为社会提供科技、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政府资源配置效率,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政府直接控制和掌握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是政府通过对市场和微观经济行为调节,克服市场失灵,引导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两者在社会整体资源配置中呈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凡市场能够有效运作的领域,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由市场来实现,政府努力为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而在市场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通过政府财政收支等活动,合理配置资源,从而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大基本准则,但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关系中,政府在两者之间的选择,还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1、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尽管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

2、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两者之间既有矛盾性又有统一性,政府经济决策有较大回旋余地,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政策组合。

第一,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策选择。

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选择。即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增强整体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首要目标,同时注意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这也是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

第三,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政策选择。即在政府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管理中,优先考虑收入和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合理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为贫困阶层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社会公平。同时,尽可能减少收入公平分配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消极影响。

2 例文1:

冷战结束后美国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对外政策的影响 在美国,长期以来,利益集团积极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尤其是在政府的对内政策上影响较为突出,在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则不十分明显。然而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利益集团在政府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有所增强,影响也有所上升。本文拟从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入手,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利益集团与美国的对外政策过程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国会在对外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利益集团在国家对外政策过程中的态度也较以往更加积极,游说的策略手段更加先进,作用也更加明显。美国联合研究性组织“美国会议”将后冷战时期利益集团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策略手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995年2月23至25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美国会议(The

American

Aembly)文件。(1)积极参与而非被动反应的策略。研究指出,利益集团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寻求机会去施加影响,才有可能取得效果。(2)提供信息。利益集团必须拥有清楚准确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地提供给决策者,供他们参考。如果这种信息有助于决策者解决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这些信息便比较容易为决策者所关注。(3)宣传信息。如何得到媒体的关注是利益集团面临的重要问题,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能够使利益集团赢得更多的支持,从而使其政策游说取得更好的效果。利益集团也可通过地方政府的作用和发动群众的方式去进行宣传。(4)选择参与点。国会是利益集团的主要政策参与点,因为国会议员及其工作人员通常要对其选民负责,要在政策取向上对“依赖于”他们的人负责,因而成为利益集团最好的游说对象。国会非层级化、非官僚化的组织结构为利益集团的政策游说提供了诸多进入点。由于国会对外政策委员会以外的许多议员也同样能够设法影响和参与对外政策的制定,因而他们也成为利益集团对外政策游说的对象。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会改革以来,国会议员的发言和投票状况均可公开,使利益集团的代表能够了解议员的政策观点,从而能够决定游说对象。与游说国会相比,利益集团游说行政部门的难度要大得多,行政官员对来自利益集团的压力不象国会议员那么敏感,行政组织的结构与运作特征使它比国会更易于排除利益集团的影响。尽管如此,行政部门仍然是许多利益集团参与决策的进入点之一。尤其是政府部门的一些高级官员,他们清楚地知道一些特殊领域的利益在政治过程中的重要性,因而也成为利益集团游说的对象。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同样能够帮助利益集团去影响国家政策。(5)采取适当的游说策略。采取何种策略对于利益集团游说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利益集团的代表一方面要游说那些支持他们政策主张的国会议员,同时也要花更大的气力去说服那些犹豫不定的议员。此外,利益集团还需确定游说过程中的策略,如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是否需要些弹性,或者作适当妥协。弹性和相应的妥协有可能增加决策者与利益集团进行磋商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利益集团目标的实现。总之,后冷战时期,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外政策过程中发挥着某种作用,表现为:第一,在政策选择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利益集团在政策形成的过程中,努力“引起媒体和行政部门对某个问题的关注,并将这一问题纳入议事日程,《总统研究季刊》(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1999年6月1日。)。利益集团推动对某政策问题的辩论,并努力使之产生相应的政策结果。第二,协同国会进行政策监督。在对外政策方面,美国国会通常发挥着“火警似的”监督作用,并依靠个人或利益集团去监督行政部门的行为。当利益集团发现问题的时候,便报告给国会,设法通过国会听证会的形式或通过国会立法予以纠正。利益集团的此类作用使国会能够保持积极灵敏的姿态,能够以较少的投入及时获取各种信息。第三,提供信息。美国的利益集团是重要的信息源。由于利益集团对某一对外政策领域的关注,因而能够比政府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信息。利益集团所提供的信息成为决策者进行对外政策分析的依据之一。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利益集团常常雇佣资深的专家,这些人具有在某政策领域的深厚阅历和研究能力,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的外交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中国社会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决策的内容

从媒体公开报道的有关利益集团活动的案例,以及笔者经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材料看中国利益集团对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政府干部人事任免地方政府机关的职位本身,不仅是一些利益集团试图获取的重要资源,也是实现其他利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影响干部人事的任免决策。一些地方实力派人物,或因经济实力,或因人脉关系,或两者兼而有之,对地方基层政府的干部人事安排,也有着重要影响力。如据笔者参与的某课题组调研获悉,南方某市区有两位“大名鼎鼎”的区人大代表,分别是其所在居委会的主任及居委会所属股份公司的董事长,是典型的地方实力派人物。基于地缘、血缘和共同的经济利益,他们所在的每个居委会及公司,都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而这两位区人大代表,就是其所在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由于长期在当地基层任职,有较高的地方声望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由于其是当地“土著”代表,能影响较多的区人大代表,因而他们常常能够影响、乃至左右该区的党政干部人事任免,甚至能够左右处级重要干部人事任免。一名接受访谈的干部曾指出:“区里的干部一般不敢随便得罪他们,不能说他们有能力想让谁上谁就能上,但他们确有能力在需要由区人大通过投票决定干部任用时,不想让谁上谁就上不成,该区党政领导均对他们礼让三分”。 (2)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地方政府为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所进行的公共投资决策,是一些利益集团竞相角逐的重要领域。有些利益集团,总是想方设法要求建设对自己有利的政府公共投资项目(公园、道路、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或是这些项目的规划(规模、选址等)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如在一些大中型城市,由汽车及其配件制造商、经销商、汽车消费者群体等共同形成的利益集团,就可能极力要求所在地方政府,调整城市规划思路,加快城市道路、停车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斥巨资为汽车修造二环、三环乃至四环、五环等道路工程等。

(3)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分配由地方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的财政资金分配预算决策,也是一些利益集团竞相角逐的重要领域。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在编制财政预算计划时,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形,即各部门、各单位都强调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或通过主管领导打招呼,或借助上级文件依据,或通过编制发展规划等,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财政预算资金。这是政府内客观存在的特殊利益集团(各部门或单位都有自身的特殊利益,都可以视为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分配决策的典型。

(4)地方政府财政税收不少地方企业或企业集团,除了采用作假帐逃税、偷税、漏税等非法手段谋取利益外,还往往与地方政府税务部门公开“讨价还价”,争取少交税。一些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甚至干脆要求地方政府减免税负,给以税收优待,否则便扬言迁址公司。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也常常不得不许诺和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由一些纳税较多的从业职员组成的专业团体,也可能向地方政府税收决策施加影响。例如,据笔者调研得知,按照国家现行政策规定,南方某市从2001年起,要比照“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应税项目,对执业律师征收个人所得税。按此计算,执业律师40%以上的业务收入要用于纳税(营业税5.5%,个人所得税35%)。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执业律师们通过该市律师协会,一致要求市政府减轻税赋,否则他们便考虑迁往广州、北京、上海等地执业。为此,市司法局专门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一份紧急报告,促成政府修改了律师条例,并参照北京、上海等地的规定,将律师个人所得税核定为总收入的6%,减轻了律师税赋。

(5)地方政府政策法规的制定政策法规是地方政府利益调控和分配的重要手段,也是某些特定利益诉求合法化的重要依据。因而,对地方政策法规的制定施加影响,是利益集团实现利益目标的“高级”手段。如围绕在中国汽车工业周围形成的两个“泛利益集团”,曾推动了不同的政策法规的制定:由汽车及其配件制造商、经销商、油品燃料经销商、汽车消费者群体(主要是运输公司和富人)、交管部门、以及为汽车工业发展进行合理性论证的专家学者等组成的“车族”利益集团,因其代表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导向,极力要求调整财税政策,特别是消费政策;有计划地实施产业调整援助政策,大力发展汽车贸易与服务业;推动地方政府出台带有地方保护色彩的汽车贸易条例、政策,取消地方性交通和车辆收费项目等。由深受汽车污染之害的普通居民(尤其是交通要道旁居民、呼吸道病患者)、环保主义者、汽车替代品生产及其经销商、以及对(私人)汽车消费文明持保留或批判态度的专家学者等组成的“反车族”利益集团,则推动地方政府出台了旨在限制噪音污染、排放污染的管制措施,制定了有关安全、环保与节能方面的强制性标准等。

二.中国社会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决策的方式

在中国,利益集团施加影响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贿赂即利用金钱、美色及其他有价物券“买通”相关决策者。这是目前中国非法利益集团谋求利益的重要手段,且形式隐蔽,“暗箱”操作。一些利益集团往往通过“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以至贿赂政府官员,使之成为自己的代言人,以便将小集团的利益取向复合到行政决策中,从而获取政策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

(2)个人关系网络即利用家族血缘、同学情谊、老乡情结和其它社会关系等为纽带,直接接触相关决策者。这是中国各类利益集团,包括合法利益集团,最常用、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方式。合法利益集团有时会通过正式的制度管道(如报告制度),将本集团的利益诉求输入地方政府决策中,但更多地则是通过非正式的形式(家族血缘、同学、老乡或私人情谊),直接接触相关决策者,表达其特定利益诉求。

(3)说服即采用书信、电话电报、递交研究报告乃至直接造访等方式,对相关决策者进行劝说。劝说的理由,往往不在于劝说者自身的利益,而是投其所好,分析如此这般对各方的好处。与个人联系不同的是,说服活动是通过正式渠道、“公事公办”式进行的。

(4)求助于“精英人物”即让本集团中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成员或集团内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成员,代表本集团的意愿,直接有效地接近相关决策者,影响地方政府决策。或者以人大、政协提案的形式,将本集团的利益诉求直接输入地方政府决策体系。如据南方某市私营企业主协会秘书长向笔者参与的课题组透露,该市私营企业主协会每年都通过组织会员中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以提案的形式,反映相关的利益要求,而且“效果比较好”。

(5)通过主管部门及其领导这是目前中国合法利益集团较常用的影响方式。一方面,合法存在的利益集团,一般都有其业务主管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它们之间存在一种事实上的上下级关系;另一方面,政府决策机构和人员又实行分管制度,分管领导既可以直接有效地接近、影响相关决策者,也可能直接参与制定政策决策。这样,利益集团既可以通过正式的制度管道,也可以通过非正式、非制度化的渠道与方式,将本集团的利益诉求输入政府决策体系,而主管部门及其领导,既可以通过批示、批复、召开现场会、协调会、列入会议议程等形式,也可以通过“打招呼”、“写条子”等非正式形式回应利益诉求。

(6)借助媒体呼吁,通过舆论间接向政府施加压力即向当地(外地、甚至境外)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主动提供信息,请求其向社会广泛公开之,以争取尽可能多的民众的关注、支持或同情,从而对相关决策者形成强大压力,使本集团所面临的问题,被提上决策日程或重新考虑。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利用互联网网络,将成为利益集团向决策者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方式。

(7)利用既定的规则、惯例或者直接诉诸法律近年来,中国推行的决策听证会,正成为各相关利益集团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途径。通过向人民法院起诉行政机关(俗称“民告官”),以使政府改变其与本集团利益目标相冲突的政府行为,这是各利益集团,尤其是民间性利益集团,经常采用的方式。

(8)施压性集体行动这种方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在政府机关及主管部门门前聚集、静坐、请愿,集体上访,游行示威,非法举行集会游行,围堵和冲击党政机关、甚至打伤政府工作人员等。近年来,施压性集体行动有日益增多趋势。以集体上访为例,2000年,全国31个省(区、市)县级以上党政信访部门,受理的群众集体上访批次、人次分别比1995年上升2.8倍和2.6倍。2000年,国家信访局受理的群众集体上访批次和人次,分别比上年上升36.8%和45.5%,2001年,同比又上升36.4%和38.7%。同时,施压性集体行动的强度也不断提高,而且有些群体往往选择重大政治活动(如人大、政协召开两会期间)和重要节日进行这类行动,以便形成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9)参与或操纵选举随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客观进程,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基层民主的发展,以及党内民主的逐步推进,不同利益集团已经开始有可能通过民主选举等合法程序,参与地方的政治博弈。这将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乡镇换届选举过程中,一些非法利益集团,可能通过暴力手段威胁选民、请吃喝拉拢选民、用金钱美色贿赂乡镇主管干部等各种非法手段,参与甚至操纵基层民主选举,给地方政治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利益集团往往并非只采用单一的方式,对地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也未必沿用上述影响方式的一种或多种。一些利益集团可能会通过向地方政府机关捐款、捐赠交通、通讯工具等,直接或间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某些公益性利益集团,也可能运用物质性资助等方式,宣传自己的理念,以影响政府决策。 从总体上来讲,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的方式,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的方式的正式性、合法性、公开性、透明性程度不足。第二,民间性利益集团、公共利益集团、弱势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的资源有限,合法渠道不畅,导致它们有时被迫采用施压性集体行动。第三,合法利益集团往往利用非制度性方式,影响地方政府,获取正当利益,也往往利用合法手段(部门立法、地方立法等)实现不当利益。第四,一些利益集团对地方政府的渗透,往往与权力的寻租相结合,甚至直接利用基层政权的力量,来谋取本集团的特殊利益。特别在乡村社会,与转型期的社会变革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黑恶势力团伙,往往通过各种非法手段,直接染指农村基层政权,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造成极坏的影响。

三、中国社会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决策的几点评价

中国利益集团通过游说、精英代理、诉诸既定规则、参与民主选举等方式,对地方政府干部人事任免、公共投资、财政资金分配、税收、政策法规等决策施加影响,这种影响对促进地方政府科学决策、公平施政乃至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等,都有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能够化非法的、抗议性的利益表达为合法的、建设性的利益表达。各利益集团在参与过程中,往往由于争夺利益而发生冲突,而这种冲突“会促使竞争性利益表达机制的形成与完善,有效地疏导转型社会的利益表达渠道,及时排除体制内隐患”。各集团若能通过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及程序,来表达其特定的利益诉求,一般就不会通过行贿、非暴力对抗乃至暴力等方式,来谋求其特定利益或宣泄其不满情绪,从而能够化解非法的、抗议性的利益表达,并因而有利于地方政治稳定及其发展。

第二,能够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信息。由于利益集团对多元化、分殊化、异质化的利益诉求,以及反映这种诉求的“民意”,进行了一定程度地整合,地方政府在决策过程中,若能充分汲取各不同利益集团所表达的利益聚合和民意整合信息,则能更好地代表“民意”,代表本地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决策更符合实际。同时,利益集团的参与,还有利于减少政府收集信息的成本,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第三,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决策的公正性、合理性。各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结果,通常要求政府在制定公共决策时,按照“公平”原则做出回应。这样往往能够减少政府决策的偏颇与恣意性,从而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决策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合理性。

第四,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发展。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利益集团的积极参与,往往能有效地疏通和拓展利益表达渠道。利益集团进入地方政府决策过程,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性,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从而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公民的政治积极性。

显然,上述积极作用的发挥,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利益博弈规则的公平性与透明性、政策制定者高度的自主性与权威性、地方政府强大的利益整合能力与调控能力等。从实际情况看,利益集团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可能、甚至已经在一些层面产生消极后果:

第一,力量强大、资源充裕、组织良好,尤其是与政治权力结合起来的强势利益集团,有可能损害整个地区的公共利益和广大公众的利益,特别是严重损害社区弱势群体的利益,影响社会的正义和社会政治的稳定。

第二,一些利益集团,可能因其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无须施压或游说,即可让地方政府俯首听命,使地方政府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受到影响。如一些地方出现的“领导傍大款”现象,就很能说明此种情况。

第三,一些利益集团,则可能利用其强大的权力资源,进行“权力寻租”、“钱权”交易或其他违法活动。这是目前“集体腐败”或“组织性腐败”的根源。它既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党风廉政建设,也使有关政策或法律得不到有效执行。如在某地就形成了一个包括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司法人员等在内的庞大的、黑白合流的非法利益集团。这个非法利益集团,几乎控制了当地的正式国家机关组织,危害一方,嚣张至极。 第四,一些经合法组织异化而形成的利益集团,往往以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的合法外衣为依托,以经济、政治利益为纽带,运用合法组织的资源,欺压、剥削人民群众,瓜分集体财产,谋取其成员的非法利益。

最后,也是最为严重的后果是,一些利益集团,可能凭借其拥有的组织资源、文化资源、尤其是盘根错节的关系性资源,通过控制地方政权(或某一政府部门、机构),谋取本集团的非法利益。如厦门远华走私集团、湛江海关走私集团,之所以能够长期地、大批量地、反复地从事非法走私贩卖活动,主要就在于此类走私集团,均与当地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海关等执法机关负责人结成特殊利益集团,并编织了一张严密的“关系网”,使这些地方的政权机关实际上掌控在走私集团手中。

3参考答案

例1房地产增速回落的调查报告

主要原因:一是中央调控政策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今年以来,中央先后推出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国务院又专门召开会议,听取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落实情况检查的汇报,强调要把房地产调控措施落实到每个城市,这充分显示了中央对房地产调控的力度和决心。

二是房地产业景气指数已出现下滑拐点。三季度,有关部门监测的房地产业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下降2.4和1.7点,这是自去年4季度起 三是市场需求泡沫与过剩增加并存。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北京平均每10户居民就有1户至少拥有两套住房。至9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1.7%,增幅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

四是企业筹资成本提高,资金日趋紧张。在房地产企业负债率达70%以上的情况下,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连续两次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这无疑会加大房地产企业经营成本。前三季度,房地产业主要资金来源中,定金及预收款同比减少,8月末占比为21.8%,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银行贷款增长较快,8月末占比为17%,同比上升3.6个百分点,成为新增资金主要来源。在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一旦银行信贷资金供应不上,部分房地产企业资金支付就会出现困难。 五是房地产投资其他资金来源存在一定问题。其他资金在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占比最大,近年来都在30%以上。从上海“社保基金案”波及多家房地产企业来看,在房地产业高额利润诱惑下,一些违规资金已进入房地产市场,这些资金一旦被迫退出,部分房地产企业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局面。

例2 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房地产业,有关部门对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

城市居民目前住得怎样

从调查所涉及的范围看,20个城市居民以居住楼房为主,87.7%的家庭住房为无电梯式楼房,只有3.7%的家庭住在有电梯的商品房里,还有8.2%住在平房,另有一小部分处于卫生间或厨房共享的合住状态。由于房改不断深入,目前居民住房私有化比例已达59.3%,超过半数;18.2%向房管所租用房屋;11.5%租住单位的房子。住房面积多数在40-80平方米之间。

多少都市人准备买房

据调查,五年内准备购房的都市人占调查城市总体的21.9%,其中以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为主,预购面积在70-150平方米之间,可承受价格以每平方米1000-2000元为主体,辅之以每平方米500-1000元及2000-3000元的价格。购房资金将主要来源于家庭储蓄,政府及银行贷款也占据一定比例。

有了产权房,还买房吗

数据显示,调查总体中59.3%的家庭拥有住房产权,住房面积在20-80平方米不等,多为

2、3或4口之家,其中以居住面积在50-80平方米所占比例为最高,20-50平方米居住面积位居其次。还有小部分家庭或个人从单位或私人处租房。那么,是不是只有这一小部分的租房者才是房产预购对象呢?调查结果显示并不尽然。调查显示,在已拥有产权房的家庭中,23.3%预计在五年内购房,20.1%预计明年购房,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仍占预购主导地位。

调查显示,无产权房家庭主要希望购买8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属一期置业,为解决生活问题;而已拥有产权房的家庭则希望购买更大的房子,属二期置业,为改善生活质量。

有产权房家庭计划5年内购房的比例远远高于计划1年或2年内购房的比例,尤其是对大面积住房的购买。

另外,在商品房预购群体中,有产权房的家庭预购比例达55.6%,远远高于其他住房群体,预购面积以81-100平方米的需求为最高,达30.5%;而在100-150平方米的预购群体中,拥有产权房的家庭预购比例高达62.3%,可见购房在这个群体中的市场潜力非常可观。但是,他们的购买能力又怎样呢?

假设拥有房产权的预购者为一总体,调查显示,其中家庭月收入在2000至2500元之间的比例最高,达16.5%;6000元以上的高薪家庭比例最小。从总体家庭月收入状况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们对房子售价的期望值所在。希望房价在1000-2000元的比例最高,为30.4%; 500-1000元的占22.3%;2000-3000元的占21.6%;希望房价在6000元以上的不足1%。

以上数据显示,国内巨大的人口基数和迅猛的经济发展态势使房地产业具有惊人的潜力,但当前楼市价格的居高不下与不断增长的房屋物业需求之间出现了断层。如果商家能顺应市场,对价格、服务及其他相关要素加以调整,相信房地产的前景非常乐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拥有房产权的预购者中,有69.1%希望使用家庭存款来购房,31.4%希望政府贷款,16.1%打算向银行贷款。看来,传统的消费观念显然不利于消费的良性增长。

购房者是什么样的人

数据显示,25-34岁的人占购房人群的36%,位居傍首,而35-44岁的人群比例为20.3%,位居第二。总体购房人群以中学以上学历为主流,半数以上为全职工作者,重点分布于贸易、制造业、政府机关及教育文化领域,以制造业职工、中级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职员/公司中级经理居多,辅之以其他行业人士,月薪在1000-2000元范围内为主体购房者。

目前,中国的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或四口之家为主,购房计划多数定位在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分别占预购比例的42.7%和39.2%;预购面积在70-150平方米不等,以80-100平方米的需求量最高。而主要房屋预购者的家庭月收入在1000-4000元间。另外,调查发现,收入越高越倾向于购买商品房。可以说,他们将是未来几年房地产市场内的一支生力军。

居民购房承受能力有多大

房地产业区域性差异很大,但房价与区域性平均收益的比例却基本类似。

从居民对房价的期望值曲线上来看,期望值与市场价差距甚远。目前国内的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花费在食品和日常家庭用品上的费用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还比较高,这更加大了工薪阶层购房的难度。另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量入为出,还不习惯去花将来的钱,加之银行贷款手续目前还稍嫌繁杂,担保条件较苛刻,还款制度不够完善,更阻碍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尽快更新。从总体购房人群中预购房屋的资金来源上看,希望使用家庭存款的占68.6%,希望政府贷款的占31.1%,希望银行贷款的占15.5%,希望向亲戚朋友借的占12.2%。近七成的家庭可望用自有资金买房,近三成的人希望得到政府资助,只有一成半的人愿望办理银行贷款,可见,银行贷款制度亟待完善,以帮助人们改变固有消费观念,刺激消费增长,达到商家与消费者双赢的效果。

谁更急于买房

目前,从预购房者的人群结构来看,商业、服务业一般职工占预购总体的11.5%,居第二位,而这其中60.1%的预购者介于21-35岁之间;制造业职工占预购总体的12.8%,居首位,这其中46.5%的预购者介于21-35岁之间;而中级公司经理介于21-35岁的预购比例也超过了60%。由此可见,市场的重心在年轻一族。这一组人群中,63.6%为已婚,其中介于21-35岁的占43.7%,介于36-45岁的占30.4%;34.7%的独身,其中66.1%介于21-35岁之间,仅有1.4%介于36-45岁之间。从预购房者的年龄结构、职业特征及婚姻状况看,已婚的中、初级工作者构成预购主体,而年轻的单身族也是这一购房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应该说,21-45岁之间的人群对购房最有兴趣,他们希望的房屋类型仍然是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面积介于50-150平方米之间, 最好单价在3000元以下,愿望花3000-4000元/平方米购房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一预期和市场价格的差距低于调查总体对房价的预期与真正市场行情的差距。调查总体对每平方米的价格预期如下:每平方米500-1000元的占22.9%,1000-2000元的占32%,2000-3000元的占19.6%,而6000元以上的仅占1.3%。可以看出,国人对房价的承受能力与实际的市场情况大相径庭。

居住环境对购房有多大影响

调查还显示,消费者已逐渐将目光投向新的视点,比如:环保问题、居住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地理环境、教育投入、文化氛围)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消费者购房的决策。 目前环保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概念,购房者对居住地的环境要求日益提高。认为城市环境污染太严重的占调查总体的60.9%,看来,争取“绿色”生存环境已成为大多数都市人的梦想。相比较而言,郊区的物业价格比市区要便宜很多,“绿色”程度也大大好于市区,且有些文化小区的人文环境也很好,城市则因为交通网络的不够完善、私家车普及率偏低、交通过分拥挤等,造成许多居民渴望以低廉价格求得“绿色”生存环境的愿望无法实现。

第18篇:经济学复习资料

经济学复习资料 概念

1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该商品的数量。

2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相互关系。

3供给: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4供给函数: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时的价格。 6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7需求量的变动: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8需求的变动: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9需求量变动和供给量变动的表现为同一曲线上点的移动。

10供给量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

11需求和供给变动的表现为曲线的移动。

12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1商品的可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4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比重 5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13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数量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

14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影响因素: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序、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所占得比重,所 考查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15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合乎理经纪人的假设。

16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概念来表述恩格尔定律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17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18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19 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它是政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20 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它是政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

21 谷贱伤农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格弹性往往是小于1的,即当农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农产品的需求往往是缺乏弹性的。

22 边际效应: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的增量,用MU表示。

23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期内,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没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 24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25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25 消费者偏好的假定:(1)偏好的完全(3)偏好的非饱和性或多比少好的原则

26 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合。特点:1由于消费者的偏好是无限的,因此在同一平面上就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形成无差异曲线群,曲线的全部称为消费者的偏好系统。2在用以平面图上,任意两条两条无差异曲线绝不能相交;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想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4一般情况下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27 价格消费曲线:各种价格下,消费者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28 需求曲线的两条重要性质:(1)沿着平是不断增大的,而边际效用下降(2)在需求曲线上每一点,消费者效用增大

29 恩格尔曲线:表示消费者在每一收入可由收入—消费曲线推出。30 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效用水平发生变化,替代效应则不改变消费者的效应水平,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31 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32 吉芬物品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使总效应和价格成同向变动,吉芬物品的一般条件:(1)必须是劣等品(2)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很大

33 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而且在大多数的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所以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34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1TP上任一点TP上任一点引射线的斜率3:AP曲线的最高点与MP曲线相交,在该点处,即有TP曲线与原点的连线,该线又是该点处的切线。 35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超过这个值时,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36 等产量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相似,都有)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相交(3)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

37扩展线:不同等产量曲线和不同等成不同生产均衡点的轨迹 38 机会成本:某一项稀缺资源拥有某一大收益点

39 显成本:指生产者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要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40 隐成本: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要素的总价。显成本+隐成本=经济成本=机会成本=总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所以当厂利润为零时,厂商仍得到正常利润(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42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边际报酬长期总成本LTC是指厂商在长期中在生产规律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

44 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大到一定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因此决定了LAC下降又上升的U型特征。

45 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是由企业以外引起的,它影响厂商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

46 符合以下四个假定条件的市场被称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质的(3)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4)信息是完全的 47 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件MR=MC

48 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49 只要总收益大于总可变成本,厂商进是有利的,就能得到生产者剩余 50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出现在LAC曲线的最低点,商品价格也等于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

51生产三个阶段的划分:1第一阶段,不,生产者增加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有利。2第二阶段是生产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即可得到由第一阶段增加可变要素投入带来的全部好处,又可避免将可变要素投入增加到第三阶段而带来不利影响。3 第三阶段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减少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

52 等产量曲线的概念:是在技术水平不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53 等成本线的概念:是在既定的成本和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54边际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55七大成本概念:1总不变成本TFC是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2总可变成本TVC是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3总成本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4平均不变成本AF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没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5平均可变成本AV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没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6平均总成本A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没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7边际成本MC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总成本56规模经济: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

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57.规模不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

58寡头垄断: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的一种市场组织。

59垄断市场: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组织 60自然垄断: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的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如果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

61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主意市场机制置导致的原因是当商品或服务的边际社会收益超过边际社会成本时,市场无法或不愿意提供该类产品或服务

62价格歧视:一家厂商在同一时间对同或两种以上的价格 63举例说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子,第一个包子是你最想吃的,相对第一个第二个没有 第一个那么需要,吃到第五个时已经饱了,这是达到了最大效应,但当你吃第六个的时候感觉是多余的,慢慢下降。

64简述需求的价格的弧弹性的五种类型 比较陡,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小于价格的变动率2 Ep大于一弹性充足,需求曲线比较平滑,表明序曲亮的变动率快于价格的变动率3 Ep等于零完全无弹性,需求直线是竖直线,表明序曲量为一常量,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4 Ep等于一单位弹性,表明需求量的变动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5 Ep等于八完全弹性,标明价格为一定的情况下需求量无限大

65简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概念及成立当增加要素的投入量而保持其他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在系统的产生量达到某点之后,继续增加变动要素会引起该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条件1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比例是可变的,即技术系数是可变的2技术水平保持不变3所增加的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效率

66经济成本:指由于课税而使纳税人被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又叫税收无谓损失、税收超额负担或者税收扭曲成本。

67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西的最大价值。 68总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量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总和。 69序数效应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

一、第

二、第三……)来表示。

70预算线:在既定价格水平下,消的收入可能购买的各种商品组合点的轨迹。有时称预算约束。四个变动1两商品的价格P1和P2不变,消费者的收入I发生变化,这时,相应的预算线的位置会发生平移2消费者的收入I不变,两种商品的价格P1和P2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这时,相应的预算线的位置会发生平移。3消费者的收入I不变,商品一的价格P1发生变化而商品二的价格P2保持不变。这时预算线的斜线—P1/P2会发生变化,预算线的横截距I/P1也会发生变化,但是预算线的纵截距I/P2保持不变4消费者的收入I与两种商品的价格P1和P2都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这时,预算线不发生变化。

71交叉弹性:一种商品价格变化对求量的影响程度。72:单位贡献利润:产品单价与品均果单位贡献利润大于或等于零,企业应该继续生产。

73拉佛曲线:描述了税率和税收收率较低时,提高税率可以增加税收收入;档税率超过一定范围时,提高税率反而减少税收收入。

74不可能定理:指在任何情况下,试图次序是不可能的。

75通过生产 可能性曲线可以说明那三是:资源的有限性、选择、机会成本。边界以外无法达到的组合意味着资源的有效性。边界上个各种组合的存在意味着选择的必要。边界线向下意味着机会成本

76决定一个商品供给量的因素 成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77为什么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成U型 产要素增加的初期,平均产量随边际产量递增而递增,相对性平均成本是递减的,随着可变要素的不断增加,过了平均产量的最大点,平均产量开始递减,相对应平均产量开始递增

第19篇:腐败经济学

中国腐败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摘要:现代化在带来诸多利好的同时,腐败也成为困扰其继续前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腐败既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又是一种经济现象。首次通过尝试从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两个方面对产生腐败的复杂的诱导性因素进行多重全面考查分析,以探寻新时期腐败治理的突破口与重点,同时提出腐败的有效克制与减量的经济、政治策略。以此实现建设相对公平、效率、廉洁的政府,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现代化,腐败,政治学,经济学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时指出在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的同时,依然存在“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种辨证的对问题分析无疑会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准确把脉。而根据世界发达国家经验,当前我国人均GDP在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时,也正是经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与放大期。腐败在这个时期也会越来越显化,越来越为全民所关注。“仇腐心理”成为一种急需引起关注的社会共识。腐败作为人类政治生活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其既是一历史现象,又有现代的时代因素;既是一全球现象,又具有中国的独特的特征。同时兼具政治,经济的二重因素。对现代化进程中腐败问题的全面认识与正确处理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一、腐败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腐败现象概述

现代化在本文中被认为是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某一个阶段中,以该阶段所有国家中所存在的最先进要素作为参照物,任一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实情,而对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个要素进行调整和变革,以完成向最先进水平迈进,从而达到进步与创新的动态变迁过程。而对腐败的诠释可以借鉴第17届国际刑法学大会通过的《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腐败及相关犯罪》的决议将有关公务部门腐败的定义为:任何公职人员在任何时

候,以实际的或者潜在的行使或者不行使公职人员职能为交换条件,为自己、他人或者任何机构索要、同意接受或者接受不论何种性质的不正当利益。腐败的构成不要求为实现所图谋的利益而实施甚至企图实施作为或者不作为。对私营部门的腐败定义:企业的管理人员或者代理人员在任何时间,索要、同意接受或者接受无论何种性质的不正当利益,以换取做出与业主事务相关的不当作为或者不作为。

腐败由来已久,两千年以前,印度王国的首相考梯尔亚就曾写过一本

《Arthashaatre》的书,就讨论过腐败问题。几个世纪以前,但丁将行贿者置于地狱的最底层,美国宪法明确地将腐败和叛国罪规定为可以对总统进行弹勃的两大罪状。而中国自古以来也一以贯之的强调廉于自身,廉于公职,廉于社会的“留清白在人间”清官思想。但随着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与此同时腐败也现代化起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种种因素同时经历着变异并表现出某种滞后,腐败现象的滋生已经呈现出体制化的恶性态势。其主要表现为腐败主体由个体向集体蔓延,腐败行为由半公开化向公开化、低层向高层递进,腐败形式由当期交易向期权化交易、个案腐败向结构腐败(如垄断腐败、福利腐败、边缘腐败)发展。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字:2006年一年就查办县处级以上干部2799人,其中厅局级196人、省部级8人。如此多的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落马,人民群众当然拍手称快,但也难免发出这样的疑问: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究竟什么原因带来这么多的腐败现象。其实腐败与现代化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现代化经济政治的变革给腐败带来各种诱导性因素。亨廷顿解释这种现象说:“大致看来,有理由认为,腐化程度与社会和经济迅速现代化有关。18世纪和20世纪美国政治生活中的腐化现象好似没有19世纪美国政治生活中的腐化现象那么严重。英国也是如此,17世纪和19世纪末英国政治生活看上去就比18世纪的英国政治廉洁些。”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国度大小或社会制度的不同,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各国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现代经济结构过渡的最迅速的时期,也是社会问题大量产生的„高发期‟。在这一过渡时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一系列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也随之变动,大量的社会问题包括腐败问题也会随之出现。”

(二)腐败现象成因分析

1、现代化进程中腐败的经济关联

现代化“开创新的财源与权力渠道而容易产生腐化”。现代化进程带来巨额效益(尤其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加剧了经济实体对与之相适应的利益的渴求,同时为了克服官僚机构的缺陷或政府官员的人为“设租”,取得经济调整时期的非生产性租金,在这种利己的有限理性的经济人框架下,腐败行为导致的后果由国家及全民承担。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人为设计的,构造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对处于社会巨变和市场化进程中的我国经济来说,制度因素始终是一个无法舍弃的因素,甚至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寻租行为就是新旧制度交替过程中博弈的结果。由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特点是旧制度的胚胎中孕育新的制度,而渐进式的改革又给旧制度的利益集团以缓冲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寻租行为就充斥着制度变迁的整个过程,有时候制度的制定者和被约束者是合为一体的,更增加了新制度发展过程中腐败的可能性。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经济机制转换时的“间隙紊乱”带来的高回报、低风险的腐败活动。由于存在短暂的制度空隙与信息的不对称,腐败现象也就难以避免。

而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看可以把腐败活动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存在供给与需求两方市场,满足市场经济的一般的供给与需求法则,通过对供给双方行为的成本一收益进行分析,腐败双方的决策实际上是具有“经济人”特点理性的行为。在腐败行为没有被查处和惩治的情况下,无论是腐败的需求方还是腐败的供给方都是收益大于成本,而真正受到损害的是国家、集体和其他个人的利益。“只要某一政府官员拥有向私营部门分配利益或分摊成本的处置权,贿赂的动机就产生了。因此,腐败依赖于受公共官员控制的收益与成本的大小”。

2、现代化与腐败的政治关联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的所有参与者无可避免的会受到外来冲击,这种冲击在一定时期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进而进一步影响政治社会化变迁与政治制度生态。在受到冲击同时又有现代化带来新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新管理行为的出现、新权力点的产生,这样在不成熟且缺乏严密的法制与规范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中,则使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所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定理”有充分的展现。

“现代化通过扩大政治系统输出功能促进了腐化的产生”,[1]P62过度集中的权力、政治体制调整滞后于经济建设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普遍现象,虽然垄断性政党与集权在促进

共同目标利益及加速现代化有着主要作用,但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带来利益主体多元,社会选择多样,造成对腐败的界定与惩治缺乏刚性准则,对集权与垄断无作为。

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有赖于制度制定机制、制度执行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三方面的正常运转。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制度功能方面存在着重要缺陷:缺乏用以制约权力及其运行的规范,导致了公共权力的私有化倾向和权力运行的随意性,引起了腐败的滋生和蔓延,制度执行机制本身的无能特别是反腐制度无法有效贯彻实施,导致制度的约束力降低,制度执行机制衰退,人们被迫通过非正当渠道实现自己的目的;制度保障机制存在问题,未能对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提供有效的监督,使制度的制定者在趋利动机下进行权钱交易,导致腐败。正是由于制度安排在制定、执行、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使交易主体利用这种制度的缺陷最大限度地谋取个人利益。又因为现行制度的缺陷导致腐败的猖獗,而腐败的猖獗又进一步放大了现行制度的缺陷并进而造成现行制度的劣变,劣变的制度在诱导人们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和社会行为背离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对长期的经济绩效、政治治理绩效和社会绩效均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腐败也可能成为不发达状态持久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腐败对现代化的影响

(一)腐败对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角度分析,腐败的经济影响是指腐败对整个市场经济体系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存在着“修正论”与“道德论”之间的纷争。“修正论”观点则认为腐败有时也能促进社会发展,也可以是一种正效应(Positive effects),如列夫(Leff),迪尔门(Tlimna)等,他们认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分配资源时往往供求不平衡、供大于求,腐败能使政府在分配一部分资源时,通过指令价格变成市场价格,从而使之有效的达到供求平衡。而“道德论”观点认为腐败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必然导致经济社会衰败,因而是一种负效应(Negative effects)。

从目前我国的实际的情况来看:腐败所带来的经济负面影响宽而广,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一就是腐败造成社会经济的“内耗”,导致资源配置低效和失效,造成社会公共财富的流失,阻碍经济发展,恶化经济环境。根据2007年06月29日新华网报道:“审计署发布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审计结果:因管理不严增加建设成本4.88亿元;306亩土地未批先

用,1650亩土地长期闲置”。而根据中国社科院李志宁教授的估算,目前我国的腐败成本占GDP的比重高达1/3,数字的真实性值得商榷,却道出腐败影响的严重。其次在市场经济转型中腐败破坏市场的主导地位,降低市场调节效率,形成不公平、不效率的竞争态势。由于不能准确定位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的职能与角色,这样很容易容易导致各类事实或形式上的垄断,使我国市场失去了竞争性,从而严重削弱市场的生机与活力。腐败还妨碍私人投资,影响贫困治理与经济发展。造成潜在流资难以激活,发挥其最大效益。诚如总部设在华盛顿的政策研究团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一份报告指出的那样:2003年中国由腐败引致的经济损失达830亿美元,占当年经济产出的3%,对中国经济发展构成致命威胁,报告还指出普通官员入狱的几率最多不超过3%,因此,腐败是一项高回报、低风险、高收益、低成本的经济活动。

另外,腐败最可怕的经济后果在于它刺激了公民和官员的不是生产性而非生产性行为。人们开始千方百计地搞腐败交易而不是更有效率地工作。[4]P219

(二)腐败对政治的影响

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腐败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使民众对政府的政策制定与执行以及其他政府行为失去信任,进而导致社会*。正如詹姆斯.哈林顿所述:一个政府的腐败将意味着另一个政府的诞生。[5]所以研究腐败对政治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就显得十分必要。

当然腐败的政治影响也存在着“修正论”与“道德论”之间的纷争。“修正派”的贝雷

(Byaely)、尼尔(Nye)以及亨廷顿等人认为腐败对于进行现代化的国家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衰败的力量而是发展的力量。如亨氏认为十

八、十九世纪的美国也产生过腐败,但这是新兴集团融入现有体制的一种手段。在现代化初级阶段是有用的,不应彻底否定。一定量的腐化不失为一种打通现代化道路的润滑剂。[1]PP64-65

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腐败对政治的影响负作用主要表现在主要有危害国家稳定与社会整合,为各种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提供口实与机会,增加人民群众与政府的背离。腐败造成公众对政权合法性的质疑与信任的动摇,内在变量与外在变量的突发,使政府的作用发生阻碍。损耗政府效能,造成管理混乱;容易产生公共危机,影响政府形象与公信力,透支政府形象。由于政府的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反映政府的影响

力与号召力,是实现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腐败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使政府缺乏亲和力及感召力。特别是在国际社会上,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同时腐败对社会的示范性作用与诱导性功能,诱使各种社会犯罪的的抬头与猖獗。

第20篇:经济学专业

金融学专业介绍

金融学(Finance)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有金融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金融保险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验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公司、集团财务公司、投资基金公司及金融教育部门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金融学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方向有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投资、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等。

专业课程介绍

主干学科:经济学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中央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6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毕业生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具有金融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

3.熟悉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总结近些年来的情况,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有以下几个流向:

1、商业性质的银行,其中包括中国工商、建设、农业银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

2、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如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保险等;

3、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4、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5、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

7、国家公务员系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

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9、一些政策性银行,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

10、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等;

11、高等院校金融财政专业教师,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出版传播机构等。

怎样选择和自己发展相符的专业方向呢?

1、职业导向

从上面的就业流向可以看出,职业方向和报考专业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如何你准备从事基金类工作,报金融工程方向比较好;如果你想到保险公司工作当然要选择保险方向。

2、学校导向

首先,报考时尽量选择名校。现在金融行业都有“名校情结”,企业在选择学生时,比较看重学生就读的院校,一般情况下会选择比较知名的,如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的学生,因为这些学校已经在企业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口碑。

其次从人际关系方面考虑你所报考的院校。最好是选择传统上具有优良的金融学教育积淀的学校,比如一些著名财经类专业院校,如上财、中财,或是金融经济类传统较好的综合类大学,比如复旦、南开。这样的院校通常在金融经济界有一定的校友资源,对于未来就业好处颇多。

第三,学校的地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你所要报考的院校,应该在你未来准备发展的地区或附近。因为学校在该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样在你毕业之后会方便你到该地区择业。比如考上海的学校就把目标定在上海发展。2020年,上海将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的情况看,其金融人才都在30万人以上,而目前上海市的金融从业人员在10万人左右,上海与其他金融中心相比,人才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高级金融人才更是短缺。

3、专业导向

既然你准备在这个行业发展,那么选择什么专业方向更符合你的发展目标呢?从当前的金融学科专业分布来看,比较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方向有: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金融工程、金融市场、保险精算、证券投资等。

目前基金市场最为活跃,而熟练的基金经理人只有3000人左右,人才缺口过万;目前中级基金经理人的年收入已经达到40万元。而担任高级职位的经理人年薪已经突破百万元,可见金融行业是一座未开采的金矿。

《经济学教学计划.doc》
经济学教学计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