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2020-03-03 18:26:5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牛奶、可乐、咖啡与经济学

经济世界千变万化、异彩纷呈,但是,将经济规律从经济现象中剥离出来,并上升为经济学这样一门学问后,经济学学习却成为艰深晦涩、枯燥繁冗的过程。对于我们这些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经济学的过程很可能毫无乐趣,甚至会导致我们丧失原本对于经济学的兴趣。那么。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去解释我们身边的经济现象,进而让我们懂得经济学原理,是不是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经济世界中,我们不能独立于经济而存在就像人不能脱离人类群体而存活一样。经济知识它应该不是专业知识,而是常识,我们的教育把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科目都作为必学的内容,当然,知识的深浅知识文理科的分开而有所区别。但是,很少有常识课是给学生讲述经济学知识。我们每天都需要接触经济,但是我们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经济知识,成本、效益、货币、汇率等等一些词汇,虽然可以经常见到,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并指导自己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呢?

日本核泄漏事件,引得沿海地区的食盐被抢购一空,从而使得食盐价格疯涨,但是,一段时间过去,核泄漏并没有对我国食盐安全产生实质性的威胁。老百姓的盲目疯抢只能说明自己缺乏经济理性。盲目地随大流,缺少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为什么会有这一现象的出现?我们的经济知识普及不够到位,教室中的经济学知识艰涩复杂,充满的数学公式与图表,很少有经济学家喜欢做一些普及型的经济知识的宣传。当经济学家将数学引入经济学中,经济学发展得到了大的飞跃,从而之后的经济学离不开数学,当经济学中充斥了数学,它便越来越远离于普通人。每当人们提到经济学,就感觉一种很深奥而神秘,其实经济学知识就在我们生活中,只要从我们可以看的到的经济现象中入手,就能轻松的搞懂经济学原理。

大多数人在考虑经济问题的时候往往跟着感觉走,即用感性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而非理性,在经济学里,有一个基本假设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这一假设认为,所有人在参与经济活动时都是理性的,目的都是保证自己利益最大化。我们要用经济学的头脑去分析生活中碰到的事,那么在做决策之前就不能只靠直接,而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将取得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第一课讲的是机会成本概念,举个例子,假设你赢了一张美国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注意,你不能转售。可另一美国大歌星鲍勃·迪伦(BobDylan)今晚也在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迪伦的演唱会票价为40美元。当然,你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也行,但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美元。换言之,要是迪伦的票价高过50美元,你就情愿不看了,哪怕你没别的事要做。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惟一必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不去看迪伦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

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对于这一题目,2005年美国经济学协会开年会的时候,199名专业经济学家被问到同一个问题,只有21.6%的人选择了正确答案,25.1%的人认为去看克莱普顿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0,25.6%认为是40美元,还有27.6%认为是50美元。

也就是说,大多数的经济学家也没有搞清楚机会成本的概念,那么是不是说明研读经济学著作的方式对于教学不是太管用。经济学的课堂需要注入生动的血液,枯燥的教学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而且所取得的效果也许并不好。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OC)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收益,又称为“替代性成本”,就是俗语的“有得必有失”。例如在选择了甲项社会福利政策后,受到固定资源的限制,便失去选择国民住宅政策的机会,则选择国民住宅政策的机会即为选择甲项社会福利政策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机会成本是经济学原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制定国家经济计划中,在新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在新产品开发中,乃至工人选择工作中,都存在机会成本问题。它为正确合理的选择提供了逻辑严谨、论据有力的答案。在进行选择时,力求机会成本小一些,是经济活动行为方式的最重要的准则之一。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例如,如果农民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则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养鸡的机会成本便会是放弃养猪的收益。但亦有些机会成本是无法用货币衡量,如心理上的感受,就像是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的选择。

被舍弃掉的选项之价值或喜爱程度改变时,并不会令机会成本改变。作出选择时,应该要选择机会成本最低的选项,即失去越少越明智。

就比如上课,如果你认为去上一堂课的成本比窝在寝室上网的成本高,因为出门需要花费时间,需要赶路,而在寝室则可以比较舒服,那么,你就会选择呆在寝室而不是跑出去上课。这也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去上课的原因之一。而学生不去上课所要付出的成本较大,如不去上课会被扣平时成绩,会得不到评奖评优的资格,他就不会选择翘课。

而从另一个方向分析,如果上课所给他带来的效益对他来说是值得付出成本的,比如课堂上的知识十分的有用或者老师讲课很生动,当他觉得自己所可以得到的收益大于上课所付出的成本,他也会选择去上课。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碰到需要权衡的事,当益处大于付出,我们便会将头脑中的某一想法付诸实践。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会讲我们送进学校接受教育而不是早早地就开始打工?那是因为他们认为接受较好的教育所能够得到的收益大于做普通的不需要系统性的知识就能胜任的工作,所以说将孩子送进学校是父母最大的投资。

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提出,惟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多简单的概念啊,不是吗?可要活学活用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你想在隔壁的校内杂货店买一个闹钟,价值20美元。有个朋友告诉你,同样的闹钟在城里的凯马特超市只卖10美元。你会进城买这个10美元的闹钟吗?还是直接在隔壁的杂货店买?不管你到哪里买,如果闹钟出了故障,都由制造商保修。

当然,这里并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答案。每个人都必须权衡相关成本和收益。可当我们问别人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做的时候,大多数人都选了去凯马特超市买闹钟。

现在再看看下一个问题。

你想在隔壁的校内杂货店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价值2510美元。同样的电脑,在城里的凯马特超市卖2500美元。不管你在哪儿买,出了问题都要退回原厂保修。你会在哪儿买这台电脑呢?

这一回,大多数人说他们会在学校里买。就问题本身而言,这样回答并不算错。但如果我们问一个理性的人在这两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他会说,成本效益原则清楚地表明,两次的回答应当一样。毕竟,在两个例子当中,你进城去的效益都是10美元,也就是你省下来的钱。成本是你为了进城所付的代价。在两例当中,这也是一样的。既然成本一样,效益一样,那么答案自然也该一样才对。

然而,大多数人似乎认为,去城里买闹钟,能省50%的钱,而买台2510美元的电脑,只能省10美元,前者的效益似乎比后者要大得多。可惜这不是正确的思考方式。按百分比来想问题,放在其他地方或许合适,但在这儿不行。

产品的设计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该原则认为,当且仅当收益不低于成本,才应采取行动。因此,只有收益不低于成本的时候,才应当增加某一种产品的功能。

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而冷冻柜不亮?要回答这个问题,经济学家必然会对比相关成本与收益。不管是在冷冻室还是冷藏室,安一盏打开门就会自动亮的灯,成本差不多是一样的。这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固定成本,在这里指的是,它不随你开关冰箱门次数的多寡而发生变化。从收益方面来看,柜子里有一盏灯,你找东西更方便。由于大多数人打开冷藏柜的次数,比打开冷冻柜的次数要多得多。显然,在冷藏柜加装一盏灯的效用更大。所以,既然加装一盏灯的成本相同,那么,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在冷藏柜安灯就比在冷冻柜安灯更划算。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经济学家比普通人更加的理性,更能做出有益于自身的选择。我们发展经济学,不只是为了更高的GDP,而且还要我们的民众更加的理性,具备经济头脑,从而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决策,使得自身得到更大的效益。经济学中透漏出来很多乐趣,但是课堂却将这些原本很好玩的事物变得枯燥乏味,所以,对于经济学的学习,我们不能停留在课堂,随时随地地分析自己接触到的经济现象,尝试着用已经学到的或者自己的想法去弄明白这些问题才是学习经济学的方法。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

会展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经济学.doc》
经济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