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020-04-18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反比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反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正比例?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点? 2.请说一说下面各题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车的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

(3)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4)小明的年龄和他的体重。 3.引入新课。

看来同学们对正比例的知识理解掌握的非常好,有正就有反,学完正比例,我们接下来该探究反比例的知识了。(板书课题:反比例)请同学猜想一下成反比例的两个量关系是怎样的,到底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要用事实来验证一下。

二、探索新知

(一)、借助表格,感受相关的量。

1、课件出示教材46页上方的表格图,观察表格,并把表格填写完整。(1)引导:同学们请看这两个表格,表1是面积为24cm2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表2是周长为24cm的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的变化关系。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试一试。 (2)学生填写表格。 (3)指名汇报填写结果。

2、观察填写完整后的数据,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表1和表2中,长方形相邻两边边长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二)、明确反比例的意义。

1、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和行驶所需时间如下图(课件出示教材46页相关表格)。

(1)、请同学们观察表格,看看有什么发现? (2)、指名汇报发现。

2、归纳反比例的概念。 像这样,速度和时间两个量,速度变化,所用的时间也随着变化,而且速度与时间的积(也就是路程)一定,我们就说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3、追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增加,另一个就减少,一个量减少,另一个就增加;而且两个量的积是一定的。这样的两个量就成反比例。

4、质疑:在第一个问题中,表1和表2中相邻两边的边长(长和宽)成反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小明平均每天看的页数和看完全书所需天数变化情况表。

⑴把表格补充完整。

⑵说一说看完全书所需天数与平均每天看的页数的变化关系。 ⑶平均每天看的页数与看完全书所需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说明理由。

2、课件出示奇思读一本书,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情况变化表。(1)请同学独立把表格填写完整。

(2)判断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3、请举一个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4、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⑴行驶的路程一定,车轮的周长与车轮需要转动的圈数。 ⑵一个人跑步的速度和他的体重。 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⑷笑笑从家步行到学校,已走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思考

同学们思考一下: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异同?

推荐第2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可能性》教学设计

可能性

课题:

可能性量

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如何计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重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复习如何计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

教学方法:

练习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用一定、不一定、不可能来说十句话。

二、展示与交流:

1、呈现4幅图,让学生观察,然后说说这幅图分别说的是什么事情?

2、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情况下,所有可能的结果。

3、图1中1个黄球,4个白球,每人任意摸一个球,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4、想一想图3中,想使转盘转到红色区域的可能性为 ,可以如何修改转盘?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方法跟同伴说一说。最后全班交流。

5、关于可能性你还知道什么?你能举出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一下的? 小结:在生活中,有些事情是必然发生的,我们用一定来描述,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们就用不可能来描述这些现象。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我们可以用学过的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也可以通过实验来估计可能性的

三、课堂小结,多元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那些知识,还有那些疑问?

推荐第3篇:1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 一 单元圆

第1课时圆的认识

(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5页。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

(一)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对圆有初步地感知,但对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由认识平面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面的曲线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难点: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准备:圆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思考

1、(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一幅图)这些小朋友是怎么站的?在干什么?你对他们这种玩法有什么想法吗?(从公平性上考虑)得到:大家站成一条直线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不一样导致不公平。

2、(呈现教材套圈游戏中的第二幅图)如果大家是这样站的,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得到:大家站成正方形时,由于每人离目标的距离也不一样导致也不公平。

3、为了使游戏公平,你们能不能帮他们设计出一个公平的方案?(学生思考)学生想到圆后,出示第三幅图,提问: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了呢?(每人离目标的距离都一样)

4、上面我们接触了三种图形-----直线、正方形、圆。其中圆是有点特殊的,你能说说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不同之处吗?举出生活中看到的圆的例子。

5、欣赏圆形图案(出示观察与思考一)老师也找了一些圆形物体的图片,请大家观察

6、导入并板书课题: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古希腊数学家曾说过:在所有的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丽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一起来认识圆。板书:圆的认识

(一)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直观操作,初步感知

(一)画圆

1、你能想办法画一个圆吗?动手试一试。

2、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圆,并说说你是怎样画的?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其他同学有想法可以补充。

3、刚才老师发现有些同学用圆规画圆。指名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步骤,教师演示画圆。(固定一个点和一个长度,引出圆心和半径)

(二)、认一认

1、教师边画圆边讲概念。(概念讲解一定要结合图形,并要举一些反例)强调:圆心是一个点,半径和直径是线段。

2、半径和直径的辨认。

四、合作探究,归纳特征。

(一)画一画,想一想

1、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并画出它的半径和直径。想:在同一个圆中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同一个圆中的半径都相等吗?直径呢?(放动画)

2、以点A为圆心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画两个半径都是2厘米的圆。

4、把自己画的圆面积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都一样吗?知道为什么吗?

(二)讨论: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五、当堂检测(判断)

1、判断

(1)在同一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

(2)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

(3)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4)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5)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

(6)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

(7)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2倍.( )

(8)两条半径可以组成一条直径.( )

六、布置作业

1、教材 练一练第1—2题

2、在平面上先确定两个不同的点A和B,再画一个圆,使这个圆同时经过点A和点B(就是这两个点都在所画的圆上),这样的圆能画几个?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惑?

八、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一)

圆心——o同一个圆里

半径——r有无数条半径,长度都相等;直径——d有无数条直径,长度都相等。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直径)决定圆的大小。

推荐第4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比 例 尺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知道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会求比例尺。

2、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

1千米=(

)米

1米=(

)厘米

1千米=(

)厘米

4千米=(

)米

5千米=(

)厘米

200千米=(

)厘米

1000厘米=(

)米

3000000厘米=(

)千米

60000000厘米=(

)千米

2、化简下面的比

6cm:12m

3cm:6km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我们做了这么多的题,大家一定很累吧,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来一个脑筋急转弯,一个蚂蚁10秒钟从北京爬到了上海,你知道为什么吗?

2、下面我们再来看几副地图。大家观察一下,在这些地图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3、想一想,画一画

刚才大家已经看到了,我们把960万平方千米的祖国展示在了我们的大屏幕上了,你能把我们的数学课本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画到你的本子上吗。

集体交流学生作图情况。(展示学生的图案)

4、试着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5、教师小结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比例尺

学生交流自己所作图中比例尺的含义。

6、说一说你都在什么地方见到过比例尺?

7、教师展示比例尺,学生说说这些比例尺表示的含义。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或多少千米?

8、学生交流这些比例尺的特点。

9、填空。

(1)在比例尺是1:2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米。

(2)在比例尺是1:25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千米。

(3)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

10、试一试:求比例尺。

在一副图中,量得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是4.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00千米。你能计算出这副图的比例尺吗?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强调换算单位。

11、练一练:

笑笑的卧室实际长是4米,量的平面图上长是4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三、练习设计

1、我是小小裁判员:

(1)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

)

(2)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

)

(3)比例尺是一个比。

(4)比例尺越大,实际距离就越大。

2、择优录取:

(1)用1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千米,这副图的比例尺是 (

)。

A:1∶900000

B:1∶90000

C:1∶900

(2)1∶240000000表示图上1厘米,实际(

)千米。

A :24

B:240

C:2400

3、智能积累:

(1)笑笑的卧室实际长是4米,量的平面图上长是4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如果量的平面图上宽是3厘米,那么,实际宽是多少?实际面积是多少?

(3)笑笑在平面图上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你知道他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课后作业:

同学们,你们能自己确定比例尺,把自己家的平面图画下来吗?

五、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

比例尺

推荐第5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比例尺教学设计

《比例尺》教学设计

董 芳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知道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会求比例尺。

2、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

1千米=(

)米

1米=(

)厘米 1千米=(

)厘米

4千米=(

)米

5千米=(

)厘米

200千米=(

)厘米 1000厘米=(

)米

3000000厘米=(

)千米 60000000厘米=(

)千米

2、化简下面的比

6cm:12m

3cm:6km

二、探究新知

1、同学们,我们做了这么多的题,大家一定很累吧,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下,来一个脑筋急转弯,一个蜗牛2分钟从晋城爬到了太原,你知道为什么吗?

2、下面我们再来看几幅地图。大家观察一下,在这些地图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3、想一想,画一画 刚才大家已经看到了,我们把960万平方千米的祖国展示在了我们的大屏幕上了,你能把我们的数学课本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画到你的本子上吗。

集体交流学生作图情况。(展示学生的图案)

4、试着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比例尺

学生交流自己所作图中比例尺的含义。

5、说一说你都在什么地方见到过比例尺?

6、教师展示比例尺,学生说说这些比例尺表示的含义。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或多少千米?

7、学生交流这些比例尺的特点。

8、填空。

(1)在比例尺是1:2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米。 (2)在比例尺是1:25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千米。

(3)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

9、试一试:求比例尺。

在一幅图中,量得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是4.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00千米。你能计算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吗?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强调换算单位。

10、练一练:

笑笑的卧室实际长是4米,量的平面图上长是4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三、练习设计

1、我是小小裁判员:

(1)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地面上40米的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为1︰2。(

) (2)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了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是一样的。 (

) (3)比例尺是一个比。

(4)比例尺越大,实际距离就越大。

2、择优录取:

(1)用1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

A:1∶900000

B:1∶90000

C:1∶900 (2)1∶240000000表示图上1厘米,实际(

)千米。 A :24

B:240

C:2400

3、智能积累:

(1)笑笑的卧室实际长是4米,量的平面图上长是4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如果量的平面图上宽是3厘米,那么,实际宽是多少?实际面积是多少?

(3)笑笑在平面图上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你知道他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课后作业:

同学们,你们能自己确定比例尺,把自己家的平面图画下来吗?

推荐第6篇:最新版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教学设计

数学好玩

课题:反弹高度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实验收集数据,在用分数表示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分数在实验中的应用,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问题意识,积累猜想验、小组合作、比较分析、探究交流等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在经历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实验亚牛的科学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合作测量、收集数据、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喜欢什么运动项目?玩过什么球?喜欢玩什么球?

今天老师也带了两个球,你会玩吗?

抽三名学生分别拍球,轮流把两种球都拍一拍,再说说拍两种球的感受

二、方案设计,探索新知

1、请大家先猜一猜如果从同一高度落下,哪种球会反弹的高一些?

2、同学们的意见是否正确,不同的球反弹的高度又分别是多少呢?想知道这一点我们需要怎么办?

3、怎样实验呢,实验前要先做哪些准备呢?

4、出示教材的实验报告单,对比说一说有什么要进行补充的,为什么要添加这一项。

三、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结合报告单项目,小组讨论实验的步骤、分工等

2、组织汇报,明确要求

3、实验操作:全体学生分四人小组,每个小组的人员明确分工。

四、全课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课题:看图找关系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能读懂表示数量关系的图表,能从图表中获取有关信息,体会图表的直观性。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简介、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看懂图表中的数量关系和分析数量关系,从中获得相关信息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看过足球赛吗?你知道足球场上的声音是怎么变化的吗?

二、新授:

出示一辆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之间行驶速度变化的情况图。 (1)观察上图,你知道了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汽车速度的变化情况。

(3)说一说汽车从1分到3分行驶路程的大致变化情况。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小组讨论交流 ③全班汇报 ④师生小结

三、试一试:出示足球场内声音的起伏情况变化图。(1)从观众开始进场到全部退场,一共经过了多少时间? (2)比赛开始前半时,足球场内的音量是如何变化的?

(3)上半场什么时间足球场内的声音变得非常在?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4)在半场休息时,足球场内的音量如何?

(5)描述下半场足球场内音量变化的情况以及比赛的情形。 (6)比赛结束时足球场内的音量变得如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比赛场次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阅读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2、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3、在谈话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体育锻炼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师引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从4人进行握手游戏开始

二、走进生活,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

六(1)班 10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如果每两名同学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师:这类问题我们以前就学习过,那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画图、列表。)

2、自学活动:

(1)学生独立自学第85页,指名讲解第85页的图。

(2)概括方法:直接画图或列表,数出结果。

师:我们还可以用“直接画图或列表,数出结果”的这种方法来解决。

师:用原来的策略——“直接画图或列表,数出结果”会产生什么问题?(太麻烦、容易数错,数漏。)

师:演示画图法,证明太麻烦、容易数错

3、自学活动: 既然用原来的方法麻烦,而且还容易数错,那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吗?就让我们集中智慧,在组长的组织下,找到简单可行的办法。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

4、总结规律:

生:1+2+3+4+5+6+7+8+9=45(场)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生:我是从列表过程中发现规律的,并讲发现规律的过程,师课件配合。

重点分析:为什么+

2、+

3、+4呢?让学生充分地看图理解,并充分让学生说出从列表中所发现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每增加一名队员,该队员都要分别跟之前的队员进行一场比赛,所以增加的场数应该是(人数-1)还要说明-1是因为自己不和自己比。

概括所有的情况, n个人比赛,规律是:1+2+3+„„+(n-1)= 比赛场次

师:他的说明大家听懂了,以5人参加比赛为例:每人都进行4场比赛,5人进行的20场比赛中每人都重复了一次,所以还可以得出怎样的规律?

生:n×(n-1)÷2 师:我们在列表中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那从画图中也能发现这个规律吗?

师:可见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我们找出的规律可行。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问题和这个问题的道理是一样的?

生:握手、拥抱、查线段„„

师生交流完成

师小结: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主要采取了什么策略?

生齐答: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

三、体验练习,巩固知识。

星星体操表演队为联络方便,设计了一种联系方式。一旦有事,先由教练同时通知两位队长,两位队长再分别同时通知两名同学,以此类推,每人再同时通知两个人。每同时通知两人共需1分钟。

1、你能画图表示出联络方式吗?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如果有126名同学,需要多长时间通知完?

3、为班级设计一种联络方式,并用图表示出来。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自己学到了些什么? (能够解决类似乒乓球的比赛场次的问题) (知道了可以通过列表或画图来寻找做题的规律) (在寻找规律时尽量采用写算式的方法)

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在有些问题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就采取“从简单的情形开始,找出规律,算出结果”的策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推荐第7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公 开 课 教 案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执教:张芳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11~13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思维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 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难点: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四、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共六套,沙、米,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情景 引发猜想

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伴图配音)。 炎热的夏天,小明和小强去“广场超市”的冷饮专柜买冰淇淋,圆锥形的冰淇淋标价是0.8元,圆柱形的标价2元。于是,他们两个为买哪一种形状的冰淇淋争执起来。同学们,你们能帮他们解决到底买哪种形状的冰淇淋更合算吗?(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学生回答自己的猜想,有说买圆锥形的,有说买圆柱形的) 教师:学完今天的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正确解决了!

2、圆锥实物 揭示课题

①教师出示一筒沙,师:将这筒沙倒在桌上,会变成什么形状? (学生猜想后教师演示)

②师:在这堂课上,你希望学到哪些知识呢? (生自主回答,确立学习目标)

③揭题:圆锥的体积 师:好,我们一起努力吧!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直观引入 直觉猜想

(1)教师演示刨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

(2)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觉得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体积之间有联系吗?你认为有什么联系? ①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生说可能的情况) ② 师:你们是怎样理解“相应的”一词的?说说你的看法。 生说后,师总结:“相应的”,即圆锥与圆柱是等底等高的。(用实物演示给生看)

2、实验探索 发现规律

(1)小组讨论填写材料单,有顺序地领取材料

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米、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米等,等底不等高和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

(2)小组合作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方法 发现结果 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

第三次实验 结论:

(3)汇报结果,实物投影展示实验报告单。 (4)组际交流,得出结论:

结论1: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结论2: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

结论3:等高不等底的圆锥体与圆柱体,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四分之一。

结论4: 圆柱的体积正好是圆锥体积的3倍。

结论5: 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 师:同学们实验的结论各不相同,到底哪组的结论对呢? (各小组纷纷叙述自己小组的实验过程、结论;说明自己小组的准确性,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5)参与处理信息。 围绕三分之一或3倍关系的情况讨论:

师: 我们先来看得出三分之一或3倍关系的这几个小组;请小组代表说说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 (请他们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比划、验证这个结论。突出他们小组的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 师:其他小组得出的结论不同,是不是由于实验过程或结论有错误呢 ?我们也请小组代表说说你们的看法。 (生说明他们的过程和结论都是对的,只是他们的圆锥和圆柱不是即等底又等高的)。

师:总结以上各个小组的看法,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1: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生2: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生3:我认为第一种说法较合理,强调了圆锥体积的求法。 …… 师总结并板书: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3、启发引导 推导公式 师:对于同学们得出的结论,你能否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呢?

生: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所以我们可以用1/3 sh表示圆锥的体积。

师:其他同学呢?你们认为这个同学的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我们就用1/3 sh表示圆锥的体积。 计算公式:V= 1/3 sh 师:(1)这里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2)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回答,师做总结

4、简单应用 尝试解答 例1:(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运用拓展

1、试一试 一个圆锥形零件,它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3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练一练 计算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3、实践性练习

师:请你们将做实验时装在圆柱容器里的沙(或米)倒出,堆成一个圆锥形沙(米)堆,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它的体积。

4、开放性练习一段圆柱形钢材,底面直径10厘米,高是15厘米,把它加工成一个圆锥零件。根据以上条件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得出哪些数学结论?(可小组讨论)

(四)整理归纳,回顾体验

1、上了这些课,你有什么收获?(互说中系统整理)

2、用什么方法获取的?你认为哪组表现最棒?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

(五)问题解决。

(电脑呈现出动画情境)小明和小强到底买哪种形状的冰淇淋更合算呢?

师:谁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说出买圆柱形的冰淇淋更合算的理由。)

六、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推荐第8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营养含量》教学设计

课题:营养含量

预习单见纸质:

《营养含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P44-45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或百分数。

教学重点:能解决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营养含量,板书课题: 你知道这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吗?

说生说:主要是学习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以及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让学生互相补充说一说。 师:我们结合一个例子来说明。

二、结合情景,自主学习,汇报交流

1、黄豆中营养很丰富,其中蛋白质含量约占36%,脂肪含量约占18%,碳水化合物约占25% 画图说题

(1)从图中你了解到黄豆有哪些成分?板书课题:蛋白质含量 (2)250克黄豆中,蛋白质约有多少克?

讨论:250克黄豆中,蛋白质约有多少克?实际是求250克的36%是多少 ?

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得出求一个数(单位1)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 列式解决问题 带百分数的算式怎样计算? 能否用以前学过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4)指名回答板书,学生黑板上展示算法:

方法一250×36% =250×36/100 =90(克) 方法二250×36% =250×0.36 =90(克) 答:……

2、250克黄豆中脂肪、碳水化合物分别约有多少克? 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问题?

3、想一想,百分数怎样化成小数或百分数指名回答 百分数怎样化成小数和分数?。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先把________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______移动______位;也可以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母是______的分数,再写成小数.

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

1、课本45页练一练第一题。

2、算一算,填 一填

百分数、分数和小的互化练习,完成45页的表格。

3、用不同的数表示图中蓝色部分占整幅图的多少?

4、补充练习:

(1)把下列百分数化成小数。

38%=(

) 73%=(

) 82.5%=(

) 0.9%=(

) 115%=(

) 0.75%=(

(2)某厂男工320人,女工200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几分之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营养含量

250×36% 250×36% =250×36/100 =250×0.36 =90(克 90(克)

答:蛋白质约90克,

推荐第9篇: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合格率》教学设计

六年级《合格率》教学设计

绛县古绛镇中杨小学王启明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合格率》 教学目标:

1.理解合格率,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3.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熟练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识合格率。请大家一起来看报道:

(1)中国大熊猫繁育基地宣布,近期共繁殖大熊猫61只,成活55只,幼仔成活率达90.2%。

(2)学校对各年级的课间操参与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为六年级出勤率为95%,为全校最高。

仔细阅读,信息中的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这些百分率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小结:百分率表示部分量是总量的百分之几。

1

二、创设情境,初用合格率。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成活率和出勤率。我想,你们肯定也能知道什么是合格率。(板书课题:合格率)谁来说说合格率表示什么意义?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合格产品数是产品总数的百分之几。 情境设置:绛县百惠超市要进一批罐头,有三个厂家给出信息。 甲厂:我厂的罐头合格率是86% 乙厂:我厂的罐头合格率是86.7% 丙厂:我厂的罐头最好,合格率达101%。

如果你是这家超市的采购员,你会选择哪家工厂的罐头呢? 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为什么不选择丙厂?

引导理解“合格率“含义:合格产品数占产品总数的百分之几。 重点引导关注丙厂的合格率达101%可以理解为“生产100份这样的商品,合格达101份”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的,所以不能选丙厂。

追问:你认为合格率最高能达到多少?

三、情境发展,计算合格率。1.情境发展,进一步认识合格率。

同学们,看,在生活中,在商场上,诚信是很重要的一个品质。因为丙厂的错误实在太明显了。超市的采购员决定抽验甲、乙两厂罐头的合格率。

提问:你们觉得要知道哪些数据才能得出合格率。 根据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合格箱数,抽查箱数。

2 如果我们能知道这两个数据,你想怎么计算产品的合格率呢? 生:合格箱数÷抽查箱数 2.计算合格率。 (1)引导列式。

根据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甲厂和乙厂的合格率分别应该怎么列式计算?

板书:43÷50= 52÷60=

(2)生独立计算,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3、在计算合格率的过程中,大家发现计算结果可能是分数或小数,而合格率是个百分比结果要求必须是百分数。我们怎样把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呢?

(1)引导学生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引导分数和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归纳:小数化为百分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添上百分号。 (2)引导学生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根据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分数→变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百分数。

遇到100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分数怎么办?

学生讨论汇报: 先化成小数,再改为百分数。 (除不尽时通常保留3位小数)

3

四、变式错因,巩固迁移合格率。

看,我们通过对比,发现了乙的合格率比较高。于是超市的采购员决定跟乙厂家合作。丙厂家不干了,他们对于他们合格率为101%的解释如下。

(课件出示)

丙厂:我们共抽验101件商品,结果合格了101件,所以我们的合格率为101%。

你认为应该怎么计算丙厂家的合格率?(生回答)

看,丙厂本来拥有优秀的产品,但结果因为不会计算合格率而失去机会。可见数学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着重要作用的。

五:练习巩固,迁移延伸 。

其实不仅合格率,刚才我们读报道时发现的成活率,出勤率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计算。

1.这不,超市负责考勤的工作人员就想算算他们公司的出勤率。百惠超市一共有25位工作人员,今天共到岗23人。超市今天的出勤率是多少?

生独立完成。

2.看来,简单的题目已经难不倒你们了。来考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吧。

六年级同学参加体育测试,达标的有187人,不达标的有20人,达标率为多少?

4 生独立完成。

六、全课总结,反思评价。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生回答,师适时总结。

七、课外活动: 请同学们调查、统计并计算出本班同学的近视率 。 板书设计:

合格率 合格产品占产品总数的百分之几? 合格箱数÷抽查箱数=合格率

43÷50= 52÷60=

分数 通分成分母为100的分数 百分数 小数 小数点右移两位,添上百分号 百分数

5

推荐第10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合格率教学设计

合格率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1页。 【教学目标】

1、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教学重点】解决关于百分率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把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谈话引入:同学们,听说隔壁二班数学第

二、三单元测试卷的合格率是80%哦。看来他们班这次考得非常不错哦。那有谁知道我们班的合格率是多少呢?同学们,那你们知道我们常说的合格率是什么意思?它又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接下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合格率。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合格率”。出示情境图:超市要进一批罐头,给出了两个品牌的信息。

引导理解“合格率”含义:合格箱数占抽查箱数的百分之几。总结公式:合格率=合格箱数÷抽查箱数

2、计算合格率。

角色扮演:

1、2组的同学计算甲牌罐头的合格率;

3、4组的同学计算乙牌的合格率。

(1)引导列式。

师:根据我们之前的研究发现,甲厂和乙厂的合格率分别应该怎么列式计算? 板书:43÷50= 52÷60= (2)生独立计算,师巡视指导。(合格率应该是百分数,在这里表示合格箱数占抽查箱数的百分之几。能不能把上面两道题的结果用百分数表示出来呢?) (3)生上台板演,汇报交流。(设疑:52÷60的商不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怎么办?) (4)

(5)小数、分数化百分数的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计算、动脑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归纳总结分数和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归纳:①分数→变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百分数 还可以先化成小数,再改为百分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3位小数)

②小数化为百分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添上百分号。

(5)思考:

1、2、4这样的整数怎么化成百分数?

三、应用新知

基础通关

1、判断对错

2、数字变变变 知识拓展

1、成语与百分数

四、课堂小结

1、对照学习目标,你都收获了哪些知识?

2、你认为你今天的表现怎么样?请用百分数的形式说出对自己的满意度。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第11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面的旋转》教学反思

高寨子镇中心小学:胡清辉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平移后的图形。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面的旋转”主要知识内容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学时把点、线、面的运动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课堂上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首先设计了一个利用自行车车轮转动体会“点的运动形成线”的活动,即在自行车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观察彩带随车轮转动的情况,发现彩带转动后形成了圆。然后又呈现了三幅情境图,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现象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第一幅图是“很多小的风筝在天空中连成一条线”,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点的运动形成线”;第二幅图是“雨刷运动时的情况”,引导学生感受“线的运动形成面”;第三幅图是“转门”,引导学生感受“面的旋转形成体”。

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12篇: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面的旋转》教学反思

开学的第一天就学习了面的旋转,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能很快快适应到学习中,没有了以往的浮躁,学习热情高涨。

面的旋转的教学内容实际就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北师大版教材的重点不仅限于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为了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情境图1和图2,感受“点动成线”,通过学生用笔代替线段在桌面上平移,感受“线动成面”,通过转动竖立的数学书(代替一个长方形的面),感受“面动成体”。利用课件教学,非常形象直观,学生接收效果好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表面的含义,为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打下了基础。圆柱的底面积计算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新知识,因此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计算侧面积。课前布置学生如何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联系,学生预习效果很好,很快推导出了侧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难点。本节课还存在的问题:

1、计算出错多。本单元的计算都牵扯到圆周率,计算比较麻烦,出错率高,因此让学生背诵从1×3.14到10×3.14,提高学生计算效率。

2、底面积忘记乘2,或者多算。应该让学生在做题时,审好题,弄清题意。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

同学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在设计练习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反思,我概括出五种类型:

1.已知圆柱底面积(s)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

2.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r2h。

3.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d/2)2h。

4.已知圆柱底面周长(c)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c÷π÷2)2h。

5.已知圆柱侧面积(s侧)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s侧÷h÷π÷2)2h。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又以学过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体验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教育心理研究表明:数学知识不是学生听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动手操作更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时,我首先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深刻体会到: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明确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即v=1/3sh 。从中也体会到1/3的意义。这样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学生可以随时质疑,教师也可以设问挑疑 ,达到了循序渐进、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使学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变化的量》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直接出示一个表格说这是我们班某某的体重变化情况,学生比较感兴趣,然后问这个表中哪些量在变化?他十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然后让学生把答案写下来。(让学生写的目的是让学生全体参与)得出结论:通过看图表能够看出量的变化。然后出示骆驼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看到骆驼会想到哪些变化的量?然后出示统计图,让学生回答问题还是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得出结论:通过看统计图也能看出变化的量。再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写一写关系式。得出结论:看关系式也能看出变化的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变化的量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然后提出什么是相关联的量。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叫相关联的量。出示练习让学生判断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对练习的出示本着从身边的例子出发。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动脑,我们的眼界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得开阔,就会有更多的发现尽收眼底。

《正比例》教学反思

课前学生自主确定了专家小组,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并进行辅导。我班的小组人数较多,而且学生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专家小组又进行了详细分工。专家小组中的四位水平较好的学生负责辅导,其他四位水平稍弱的负责课上统分,正好解决了教师计分的问题。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1、由于对专家小组的指导不到位,以及对小组策略的理解不够,整节课下来专家小组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课堂上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主,不敢完全把学习放给学生。小组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课下预习上了。

3、课上教师引导不到位,学生语言表达不准确。

对正比例图像的学习,把它看做是理解正比例意义的一种途径,通过分析图像,更好的理解成正比例的两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进行函数思想的渗透。所以在教学时,我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描点、连线和机械叙述等技能训练上,而是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分析图像,加深了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减少学生枯燥的学习,节省了时间。

《比例尺》教学反思

《比例尺》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在教学时,首先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今天早上老师从A地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才到B地,可是有一只蚂蚁只用5分钟就从A爬到B了,这是为什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地形图,从地图中找出A、B。第二步,着力于引导学生采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自学,让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第三步,提出“为什么同一段路程,在不同的地图上大小却不一样?”安排这个环节,使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第四步,安排了“学习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 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问题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正比例、反比例练习课》教学反思

这几天学习了正比例反比例,从学生掌握情况来看,对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没用教材的例子,而是举的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找规律,再由规律回归生活。教学中,提供一个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题目:“你能举出一个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吗?为什么?”学生说出理由。

在教学了正比例了知识后,大部分学生都明白了如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相关的题目时,学生出错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于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上。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识之后,学生开始混淆两者了!不知道是把两个量相“乘”还是相“除”!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由于学生对于“正”和“反”的理解不够到位。

总复习《整数》教学反思

在读写大数的教学中,数中有零和数的末尾有零的大数的读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读写的时候,有时写着的0不读出来,有时又要全部读出来,有时有写0要读,有些0不读;写数时,所有的0又都要写下来。写数往往会出现少读、少写或多读、多写的情况。记得学生在四年级初学时错误百出,怎样才能较好地复习好这个难点呢?在复习教学中,我让学生采用“先分级、再读写”的方法,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先分级、后读写”,就是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先将一个多位数从右往左,每4个连续数位分为一级,(最后一个数级不一定能满足4个数位),每个数级依次叫做个级、万级和亿级,然后从高位数级起,按级读,按级写。具体为:

教学实践证明,“先分级,后读写”是提高学生正确读写多位数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一旦掌握、熟悉了“先分级,后读写”的方法以后,形式可以从简,有关过程可以省略,读写多位数的速度就会随之提高。

总复习《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 教学反思

复习完知识点后上了一节数学习题课,处理课本和练习册上的习题,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不管难的还是简单的,我都一一道来,满满的写了一黑板,临近下课,还有几道题没处理完,我布置了课后完成,这时一个学生问我一道较难的数学题,看看黑板已是无从下手,于是我对同学们说:“大家都来思考一下这道题。”趁这个时间,我赶紧擦了一下黑板,擦完后,当我宣布时间到,我正要讲的时候,却有好多同学发出请求:“老师,先不要公布答案,让我们再想想。”正说着下课铃响了,我也不便再讲了。

总复习《常见的量》 教学反思

课上直接引导学生:“我们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它进行整理。”课下时,学生自己根据所学过的内容简单回忆,整理复习。由于很长时间不接触有关量的知识,学生整理起来不很顺利。然后组织学生对自己的成果小组交流、补充和完善,再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为了让学生对计量单位的理解更有序、更准确,我接下来出示了一个表格,在这个表格中,我把计量单位的意义这一学生自己整理时忘记的但不是重点的知识点特别揭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此有了理论上的认识和科学的表述。那怎样记住这么多的进率呢?在学生边填表格的同时再次引导学生发现进率规律,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进率。同时它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

总复习《运算律》教学反思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莫过于能加以运用。今天数学课是一节运算律的复习课。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简便算法,具备了进行简算的能力,再进行简算的练习无非是浪费时间或是造就“熟练工”而已。于是课的开始,提问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律(为了运算简便)。我请学生用字母的方式写出简便运算中所用的方法。时间不长,提问时,学生很快说出已经写好的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的字母公式。有学生补充a+(b-c)= a+b-c、a-(b+c)= a-b+c、a-(b-c)= a-b+c以及a÷(b×c) = a÷b÷c、a÷(b÷c) =a÷b×c。 然后接着让学生根据运算律举出例子,并进行简算。难点还是在于分配律。

总复习〈 计算与应用 〉教学反思

每次做题或考试后,总有一个感觉,为什么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么差啊,通过这几天的复习总结出了以下问题:

1、学生口、笔算能力下降。

2、计算出现两极分化,优的更优,差的更差。

3、估算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运用于实际。

4、往往学生估算只是为了估算,没有真正联系实际。

针对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我觉得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应对:

1、通过直观理解算理,进一步抽象成明确的算法。

计算能力的形成可以通过以下过程,先是认识新的计算,初步直观的了解算理;再模仿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最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形成抽象的算法。经历一个“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过程。虽然不用像以前一样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算理算法,但是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算式去反复讲说算理算法,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2、笔算、估算相结合。

估算商的近似值、试商、估计小数乘法的结果、用估算验算,在这些方面加强估算的运用,让估算真正发挥作用和威力,而不仅仅停留于为估算而估算的程度。并且让学生养成及时估算验算的习惯。

3、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相结合。

在继续肯定算法多样化的优点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某些“通法”“通则”的优点所在,并且确保每个学生理解并且会运用“通法”“通则”去进行计算。对个别差生可就让他掌握“通法”“通则”。

4、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形成。

我们可以发现,书写习惯好的学生计算往往就好,细心认真踏实的学生也往往计算很好。所以,要让学生计算能力提高,在教学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养成他们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认真读题、审题、抄题、做题、验算检查到美观清晰的书写,都要进行培养。这些非知识因素会大大影响他们的计算能力或者说是计算能力的发挥。

总复习〈运算的意义〉 教学反思

今天复习的是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对这一直感到很烦恼:如果单纯地让孩子回忆意义和法则,全部到位,一节课的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根本没有练习的时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会背诵法则是否表示他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了呢?这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今天我并没有强求学生背诵意义法则,特别是法则,主要是结合具体的习题练习来复习。显然,学生也更喜欢更愿意通过习题来复习,而不是枯燥地背诵。

练习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整数、小数的四则计算和验算,主要考虑这两者的计算方法几乎一样,有共通性;第二层次是分数四则计算,第三层次则是估算,这是我本学期增添的内容。

在练习中,特别强调了计算中的余数处理问题,如5400÷2600,我让学生明确计算时可以写成54÷26,但确定余数时必需回到原式;又如70.5÷2.5,也

通过同样的道理让学生明确余数应该结合原数确定。在课后练习中,同样的情况,由于课中进行了练习,错误明显降低,这也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前一定要认真研究习题,做到预先计划,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方程》教学反思

教学中为避免学生的这种厌烦情绪,我对这节课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前布置作业: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等式?

2、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3、用字母表示数时应该注意点什么?

4、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有哪些?这些纯粹是概念性的叙述,让学生在课前整理罗列并做简单的记忆,目的在于防止课堂上出现学习障碍。

《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课下先让学生自主整理了学过的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可是我在最后的整理过程中,代办了知识整理的过程,复习时零敲碎打,一个个知识点的无序积累,结果知识没有得到整合,学生只是把知识回忆一遍,并没有融会贯通,构建出自己的数学体系,复习的过程变成书本知识再过滤的过程。其实这中间,有多处学生可以展现自己思维过程,进行争论、创新、应用知识的时机,我不应该依然按“套路”引着学生一步一趋地走教案。 另外我的时间分配不恰当,所以时间不够,学生的练习不充分,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老师认识不够充分。

这堂课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在不断的学习中,使得我的教学和教育手段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

《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的认识以及特征,复习观察物体的有关知识。教材在“回顾与交流”中提出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整理。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再用一定的方式验证这些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主要从点、面、棱等角度进行刻画,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主要从面的角度刻画,还可以从“展开图”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对于特征的验证可以结合知识梳理过程进行。第二个问题是通过看一看,连一连,引导学生复习观察物体的有关知识,进一步体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第13篇:北师大数学《跳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有关“8”和“9”的加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看图和涂色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等良好习惯。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情境图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复习口算

教师出示卡片:2+4 1+5 6-1 2+2 7-4 3+2 4+3 6-3 7-2 6-5 学生抢答,答对的奖励一面红旗。

(二)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小明学校的操场上去看看他们下课的时候在玩什么 好吗?(生兴奋回答:好 )

(1)出示跳绳图。

师:小朋友们在操场上做什么呢?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有几个人在跳绳? 生:有几个男孩子?

„„

(2)汇报交流加法算式

师:这张图里面藏着许多数学问题,那么,就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你打算怎么解答呢?(举手汇报,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完整说出问题。)

①生:有2个同学摇绳子,6个同学跳绳,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师:你能不能帮自己的问题列出算式呢? 生:2+6=8,6+2=8 师:你真厉害,一口气能列出两个算式!

②有4个女同学,4个男同学,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4+4=8 ③跳绳的同学中有3个人穿裙子,5个人穿裤子,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3+5=8,5+3=8。

④有1个人戴帽子,7个人没戴帽子,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1+7=8,7+1=8 (3)小结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都可以解答这道题,我们采用的方法不一样,但是结果是一样的。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可以得到8的组成。1和7可以组成8,2和6可以分成„„ 师:刚才咱们列出了这么多算式,是不是有点乱呢?聪明的你能不能帮他们排排队呢?这些算式有什么规律呢?

(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排,课件出示整理好的结果)

(4)汇报交流减法算式

师:你能提出减法问题吗?试一试。

先在小组内小声说一说,再指名汇报。例如:

(1)操场上有8个同学在跳绳,有4个女同学,有几个男同学?

(2)操场上有8个同学,有2个同学在摇绳子,有几个同学正在跳绳?

„„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减法算式。试一试

(二)涂一涂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看图提问题,还会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现在,我们的大象朋友想请你帮一个忙,你愿意吗?(生:愿意。)

师:你看看,大象在干什么呢?

生:他在画画,已经涂了一个格了。

师:大象伯伯正在装修房子,他想把这九块瓷砖涂上颜色,本来有几格,他涂了几格,还剩下几格?

生:本来有9格,他涂了一格,还剩下8格。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彩色笔来帮帮大象好吗?大象他想用两种颜色画格子,已经画了一格蓝色的

1)这是谁?

2)出示:

师:你们看它多辛苦呀,你们愿不愿意帮助大象伯伯呢?如果由你们来替大象伯伯涂色,你们想怎么涂呢?请同学们拿出纸和一根油画棒,自己动手画一画。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列出算式,针对同桌涂色的情况,想一想你都能列出哪些加、减法算式呢?

3.组织全班交流。 (三)试一试

1.出示:

7+2=□ 9-4=□ 4+4=□

6+3=□ 8-5=□ 8+□=□

5+□=8 □-4=5 □=1+8

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订正,针对重点题目进行指导。如:5+□=8 □-4=5 □=1+8 (四)练一练(第35页)

1.说一说,填一填。

看图说说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然后列式。

全班订正。

2.口算第35页第2题。

学生都能算对。

3.数学游戏:凑成9。

每组准备1~8八张数字卡片,拿出卡片,找朋友,两个数能凑成9的卡片放在一起为好朋友。

4.数学故事:八戒吃瓜。看图讲故事,根据故事情节列出相对应的算式。 〖教学反思〗

本节数学课,我围绕教材安排说一说、画一画、试一试几个环节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说、画、写等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还学会如何观察、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形成初步的数学能力。练

习中的数学游戏和数学故事,既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前面内容说得较多,以至后面的数学故事时间紧,学生讨论时间少了。今后在时间分配上还需多考虑。

〖案例点评〗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标准》的新理念,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用跳绳比赛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试一试等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勇敢地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意识以及学习的能力。练习中,教师利用数学游戏、数学故事等有趣的练习形式,不仅使学生达到对所学内容的巩固练习,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14篇: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圆和圆的周长、面积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巩固圆的特征,理解圆的半径、直径、圆的周长、面积的关系以及互化计算,通过系列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计算问题能力,并验算在复习过程中知识得到巩固与发展,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圆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难点:

公式的互化的应用。(平面图形的综合性以及讨论实用题) 教学方法:

以点带面

思与练 教学过程:

一、讨论引入课题:期末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

二、感受新知

1、圆的基本特征:

①什么是圆(教师板示作图,认识→半径、直径、周长、面积)

②圆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什么?有多少条?

2、认识圆半径、直径、周长、面积计算有关公式。

①d=(

)r

r=d/(

②c=(

)d

或 c=(

)r

③d=c/(

或 r=c/(

④s=(

)r

2三、系列训练(练与评)

㈠、当回法官判是非(在题后括号内打“√”或“×”)。

1、圆是轴对称图形,它只有一条对称轴是直径。

2、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3、圆周率ス的值是3.14。

4、圆的直径为6cm,则半径为2cm。

5、圆的半径为5cm,则直径为5cm。

(二)走入知识宫,展示我的才华。

1、小灵固定一要竹竿的一端后,旋转竹竿画出一个最大的圆,已知这根竹竿长5米,圆的周长(

)米,圆面积(

)平方米。

2、用圆规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那么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如下图,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剪下一个最大圆的半径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4、如下图,在一个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三)辨别是非,不做马大哈。

1、一个圆的半径扩大3倍,这个圆的周长也就扩大3倍。

2、圆的半径是2分米,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一个圆的半径扩大4倍,它的面积扩大8倍。

(四)火眼金睛识图形。

先讲一讲,再计算下列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五)解决问题:

1、一个圆形花圃的半径是3米,花圃的外面筑了一条宽为1米的环形小路。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为了使一个底面外直径是30分米的圆柱形木桶更加结实,在它的外围打上三道铁条箍,每道铁条箍头处用了30.2米。打这些铁条箍需用多少长的铁条?

四、课堂感受

1、本节课你复习了什么知识?

2、请你谈谈在学习中感受(你最怕什么题、什么题一点儿也不怕?)

五、为了你的期末考出好的成绩,请你不要忘记老师给你的《小小快乐题》。

㈠、选择题

1、如图 有(

)条对称轴。

A:3条

B:2条

C:1条

2、周长相等,面积最小的是(

)。

A:正方形 B:长方形 C:圆

3、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3倍,小圆半径与大圆半径的比值是(

)。

A:3

B:1/3

C:9

㈡、看图计算:(单位:厘米)

(三)用铁丝做成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4。17cm,如果这个正方形的周长重新围成一个圆,则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六、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15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内容 。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 学 过

一、复习铺垫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比》,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比、比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 师:在除法中与分数中,我们学了两条非常重要的性质,谁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

生:我知道在除法中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揭示课题

师:分数可以约分,比可以化简。比应该怎样化简,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大胆地猜一猜、说一说:

生:(猜想略)

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出示课题:“比的化简”

三.探究新知

出示课件:观察情境图,结合课本内容自主学习: 问题1:你认为哪杯水更甜?你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生1:我把比化成分数的形式40:360=40/360=1/9=1:9 2:18=2/18=1/9=1:9 师:他的说法大家同意吗?还有没有其它方法?

生2: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40:360=40÷360=(40÷40)÷(360÷40)=1÷9=1:9 师:通过化简我们知道,淘气和笑笑两人调制的蜂蜜水一样甜。吧40:360化成1:9的这个过程叫比的化简。

大家能把刚才化简比的过程说一说吗? 问题2:什么叫最简整数比?

问题3:比的化简与分数的约分有什么区别?

明确: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约分时写成最简分数,化简比最后应化成最简整数比。

四、初步感知

师:关于化简比同学们是不是掌握了呢?下面进行几道练习课件出示例题,请三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试练,练后小组交流,然后和例题对照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 问题2:

五、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3题: (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作业

独立完成课本P53 第4题和第5题。

第16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比的化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2-73页\"化简比\" 。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在这之前,学生早已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最近又认识了比,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求比值。比较而言,实际上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有相通之处,那么借助知识的迁移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掌握新知识。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1:9 10:90=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0.7÷0.8 =7÷8 =7:8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 0.12:0.4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3题: (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作业

独立完成课本P53 第4题和第5题。

第17篇: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营养含量》教学设计

《营养含量》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P44-45 教学目标:

⑴让学生了解有关营养的知识,增强健康意识,均衡饮食。

⑵经历利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营养配餐和评价配餐营养成分的过程。

⑶通过活动体会数学和生活得联系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健康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看完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众说纷纭)看来关于营养的知识真是丰富,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这三种主要的营养物质。板书课题:《营养含量》

2、老师这里有一份关于他们的资料。注意看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发现。 出示资料。 板书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等)。

2、探索新知:

(1)分析每一百克食物中某些营养成分的含量得到结论:含有蛋白质较多的是肉、蛋、豆制品;含有脂肪较多的是豆制品、牛肉、鸡蛋;含有碳水化合物较多的是米饭、薯类、面粉。 出示“选一选”,练习从统计表中读取有价值的信息

算出小明的用餐中共含有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多少克? (2)出示小明的用餐选择,学生填写各种营养素的含量

出示12岁儿童所需的营养标准:像你们这个年龄的儿童,一顿午饭大约需要蛋白质30克,脂肪23克,碳水化合物120克。

分析小明的用餐选择好不好?也就是分析小明的营养成分是否全面而充足。 提出自己的建议。

3、应用提高实践活动

出示2008年奥运会图片,体会到不同的运动员需要不同的配餐, 出示举重运动员午餐所需营养,小组合作制作午餐餐谱

经检测,有一举重运动员午餐所需的蛋白质为50克、脂肪为32克、碳水化合物为160克。 设计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合适的食物,为这位运动员设计一份午餐。

2.计算你设计的午餐中共含有营养成分含量,判断出你们组的设计是否符合这一运动员的用餐标准。(出示食物)

学生按组合作完成,老师巡视。第一小组汇报,第二小组汇报„„

4、知识拓展

不但运动员需要重视配餐营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给以足够的重视,除了配餐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我们听听专家的建议(课件出示)

5、小结: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图片,请大家来看,看完后说说你的想法? 生观看图片(胖和瘦) 师: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生1:他们有的太胖有的太瘦了

生2:他们有的营养不良,有的营养过剩 生3:他们的营养不均衡

生4:他们应该注意饮食的营养

师:看来呀,营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营养配餐》。板书:营养配餐 师:根据大家平时的了解和查找的资料,你都知道哪些关于营养的知识? 学生汇报, 师:(你的课外知识很丰富,你了解的很仔细,看来大家对营养了解的还真不少。)老师这里有一份关于营养的影像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师板书:主要营养成分

师:你了解到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什么? 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师:今天我们主要来研究这三类主要的营养成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100克 各种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的统计表,请看大屏幕,观察后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豆制品,(师补充100克食物中); 生2:我发现蔬菜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都不高; 生3:我发现米饭的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最高; 生4:„„

师:那么老师要想多补充碳水化合物,需要多食用哪些食物? 生:米饭、薯类、馒头。

师:看来老师应该多食用面食类的食物。大家桌子上也有这一统计表,请大家拿起来,根据它选择这个题目的正确答案。

(出示)猪肉50克, 生1:选择B 师:同意么? 生:同意

(出示)碳水化合物3.0克 生2:选择c 师:同意么? 生:同意

师:大家对这个读取统计表的信息已经很熟练了,下面是我们学校某一周的餐谱,这是六年级学生小明选择的午餐,四人小组合作算出小明午餐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开始。 师:哪个小组汇报你们组的结果? 小组1:蛋白质是27.45克, 师:同意么 生:同意

小组2:脂肪3.25克, 师:同意么 生:同意

小组3:碳水化合物41.65克 师:同意么 生:同意

师:那么根据你的感觉,你认为小明的午餐营养合理么? 生:不合理

师:我们来看看专家的意见。] 出示:(12岁儿童营养成分需求量) 师:思考下列问题(出示问题)

生1:蛋白质量大致符合、脂肪、碳水化合物出入较大

师:他分析的很合理,假如是你的午餐,你会怎样来调整呢 生2:多食用一些米饭、馒头等

师:你调整的很好,又可能将来是一位了不起的营养师。现在呢,我们全班同学都来过一把瘾,做一次小小营养师,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08年有举行(奥运会)。在奥运会上项目很多,你看这是什么项目?出示(体操、举重)。他们的配餐能相同么? 生:不能 师:下面是经过检测一位运动员午餐所需的营养成分的大概含量。小组合作按照要(

1、

2、)配餐。音乐声开始,设计开始,音乐声结束,停止活动,听清要求了么?(听清了)开始活动 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站台上)

小组一:我们小组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们组设计的很好,营养搭配很合理,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还有哪个小组来展示自己的设计 小组二:我们组是这样设计的

师:你们组设计也很合理,营养更加合理了,有没有哪个小组没有搭配蔬菜。 蔬菜的这三类营养不丰富,我们能不食用么? 生:不能,它含有维生素、矿物质, 师:(板书:矿物质、维生素等)这些也是我们食物中必不可少的。那么除了配餐,我们用餐时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我们来听专家的建议。 (出示录像)

师:要愉快的学习、生活离不开健康的身体,祝大家天天都能够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你看好了,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营养配餐。下课。

第18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面的旋转

课题:面的旋转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面的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理解并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上课,养成教育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大家有兴趣么?

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一

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

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三

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师生共同学习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请学生说。 1.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2.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四、汇报交流,共同提高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五、尝试应用,拓展练习

1. 找一找,下图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

2.下面图形中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地面的直径和高。

3. 想一想,连一连

六、课堂小结,多元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那些知识,还有那些疑问?

板书设计:

面的旋转

第19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四》教学设计

练习四

课题:练习四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并能对相关联的两个量作出正确判断。

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两个量作出正确判断

教学重点:

巩固对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回忆一下,在这一节里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顾练习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完成课本第49页“练习四”第1题

(1) 提问:什么是正比例?正比例图像有什么特 点?

(2) 学生读题,明确每小题的要求。 2.完成课本第49页“练习四”第

2、3题 (1)提问:

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2)判断每小题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

三、尝试应用,拓展练习

完成课本第50页“练习四”第5题 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学生动手操作,把表格填写完整; 根据数据分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结,多元评价

通过练习,我们复习巩固了本单元的知识,进一步认识了正比例和反比例,会利用正比例、反比例以及正比例图像等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牢固掌握本单元所学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板书设计:

练习四

1.正比例 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反比例 相关联的两个量的积一定 3.正比例图像 一条直线 4.反比例图像 一条曲线

第20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练习四教学设计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系统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能熟练运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复习法、自学法、引导法。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归纳

1.什么叫正比例?什么叫反比例?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温故互查:

找一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的例 子,并与同伴交流,说明理由。

自主尝试,合作交流:判断: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成反比例。

2、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成反比例。

3、正方体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高成正比例。

4、正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一个面的面积成正比例。

二、练一练

1.完成第49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订正。

2.完成第49页第2题。

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判断,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订正。

3.完成第49页第

3、4题 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订正。 4.完成 第50页第5题

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订正。

三、补充练习: 填空: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成( )比例。

2、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 )比例。

3、圆的周长和直径成( )比例。

4、一个人的年龄与身高成( )比例。

5、食堂买回150吨煤,已经烧的煤的质量与剩下煤的质量成( )比例 。

三、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课后反思: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doc》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