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2020-04-18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小学语文课《麻雀》教学设计

《麻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12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抓单元重点(真实、具体),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以问激思,

互动合作,辨词明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第

四、五自然段中的关键词,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第

4、5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母爱的力量)

教法和学法:

以情景教学为主,运用现代教学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边读边想边思,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动,大胆创新。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贴画:猎狗、老麻雀、小麻雀、梧桐树。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实物标本。

2、谈话导入:同学们,麻雀是十分弱小的动物,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那只麻雀它不仅战胜了庞大的猎狗,更是深深地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麻雀》这篇课文,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一只老麻雀为拯救小麻雀,而与想吃小麻雀的猎狗,准备搏斗一事。)

3、

3、板书课题。

4、听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有几个角色,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板书:我

贴图:猎狗、小麻雀、老麻雀、梧桐树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一)师:引读:我打猎回来,……,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往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原来猎狗发现了(一只小麻雀)。

1、猎狗到底发现了一只怎样的麻雀呢?(出示课件)。请您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课文第3小节。(出示课件)

2、哪些词,哪些句告诉了你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

①释词:“分明”(换词理解)

②闭目想象:“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刚出生不久”

③该怎样读这一句子,引导学生谈看法,并以多种形式表情朗读。(稍轻、稍慢)

3、通过具体描写小麻雀的外形,突出小麻雀是刚出生不久。从而让人体会到小麻雀的弱小,具有较强的真实性。

4、幻灯出示句子:“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①释词:“无可奈何”(引导学生联系小麻雀的处境体会词意)。 ②用“无可奈何”造句。

③理解句子意思:可怜的(为什么会无可奈何?呆呆地,为什么会发呆?害怕陌生的环境)

5、这是一只十分可怜的小麻雀,我们要怎样读,才能表示小麻雀的孤单和无助。(闭目听读具体描写小麻雀的句子,体会其真实感。指导多种形式读出可爱又可怜的感情,并配上抽动的小麻雀图片。)

(二)、齐读第一段。学生概括:这一段主要讲了在打猎回来的路上,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小麻雀。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多么孤单力薄而又无可奈何的小麻雀呀,一起看幻灯,而此时此刻,一个巨大的危险正在向它逼近,当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正在千钧一发之际,老麻雀出现了(课件)

2、老麻雀又是怎样保护它的孩子(小麻雀)的,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4、5小节,用曲线划出描写老麻雀动作的语句。

3、你找到了哪一句?(出示课件)根据学生回答出示5句。

4、齐读第一句,这是一句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老麻雀飞下来时像石头落地,那说明老麻雀飞下来时份量重,(速度十分快,果断,毫不犹豫)这是一个怎样的动作,谁来演示一下。我们体会一下老麻雀此刻的心情(十分焦急)因此,读时应该稍快,语气加重。

5、老麻雀飞下来后,又是怎样做的?(全体男生读)

引导理解:“扎煞“是什么意思?(是一般的竖起吗?我们知道鸟雀一般在梳理自己的羽毛时也会篷起自己的羽毛,那时的毛一定是十分的坚硬,像钢针一样,根根直立!充满了力量。它扎煞起羽毛说明了什么?(做好了准备搏斗的姿势)

6、我们不仅看到它扎煞起了全身的羽毛,而且还能听到他绝望的尖叫。(课件。)绝望是(毫无希望)老麻雀为什么会觉得没有希望?(力量过于悬殊)但是,老麻雀退缩了吗?逃避了吗?(所以,这尖叫是老麻雀竭尽全力发出的,它明知自己不是猎狗的对手,但它仍然决定与猎狗进行搏斗。)

7、感情朗读、评读这句话。

8、老麻雀为救小麻雀,它不顾一切地从树上飞下来,而且扎煞起了(全身的羽毛);竭尽全力地发出了(绝望的尖叫)它还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一心想把自己的幼儿从危难之中(拯救)出来。

9、可是,为什么它又会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出示卡片、放老麻雀嘶哑的叫声)从呆立着不动,你又会体会到了什么?

请你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己读课文,学习句子

4、5两句。

10、浑身发抖是因为紧张?为什么紧张?(力量悬殊)

11、既然老麻雀那么紧张,以至于全身颤动,连噪子都喊哑了,但是不能放弃吗?你从它呆立着不动,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老麻雀信念坚定不动摇,宁可牺牲,也要与猎狗展开生死搏斗。

引读:谁能把老麻雀虽然紧张,但又十分坚定的这种复杂的心情读出来。(有勇气,读好的同学的起来读)

12、老麻雀为救自己的幼儿,尽管它知道搏斗就意味着死亡,所以因为紧张,而呆立着不动,发出了绝望的尖叫,但是它仍然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准备着一场博斗。

师:是啊!在老麻雀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地,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因为它孩子的生命正在受到威胁。它要(拯救自己的孩子),所以会产生了(一种强大的力量)(板书)那种强大的力量使老麻雀毫不犹豫地从树上飞下来,哪怕是牺牲自己,哪怕是只能延续小麻雀一分钟的生命也好,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力量啊!(板书)(母爱)

这一段是课文的高潮部分,出示卡片,、这一部分中哪些是写得十分生动具体的,让我们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体会。

13、齐读第二大段,归纳段意。

四、学习第三段。

1、奇迹终于发生了,老麻雀的幼儿得救了。

2、齐读最后的小节。

猎狗为什么会后退?

老麻雀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母爱的力量)

3、我见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又是怎么做的?(板书:我唤回猎狗怜爱,感动)

(1)对小麻雀的怜爱;

(2)被老麻雀的勇气所感动

4、抽动片演示,体会“慢慢地、慢慢地”

五、总结课文,升华认识。

1、课文写得生动吗?所以我们要有感情地来朗读。(自由朗读);

2、现在老师要请一位有信心读好的同学来示范读,配乐朗读。

3、学完课文,你觉得最受感动的是什么?

小组讨论。(作者要赞颂正是这种高尚又伟大的母爱)

4、教师总结:同学们,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正是这种强大的爱,吓住了猎狗;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感动了“我”。这种爱就是世是最伟大的母爱。(出示课件:母爱)作者屠格涅夫是一位充满爱心的人,当他看到这一幕,同样为之感动。《麻雀》选自屠格涅夫的小说《猎人笔记》,在原文的结尾,其实还有这样一段话:是的,请不要见笑。对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对它的爱的激情,我是怀着虔敬之情的。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它充满活力。”同学们,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有母爱。

推荐第2篇: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

北臧村镇中心小学董国君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针对略读课文的特点,以探究“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何能堪称世界第一”为主思路,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交流的平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在自主质疑、互相交流中构建对文本的自我认知;重视文本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骄傲自豪之下的环保意识。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片情趣盎然的说明文,文章非常有条理、有层次地介绍了神奇而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和心中无比自豪与喜悦的感情。在介绍时,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对比、列数字、举例等,细致地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罕见奇观。文章的语言丰富优美,使得这篇文章成为一篇极为优秀的说明文。

2、学情分析:

由于学校地处北京郊区,外来借读生较多且来自不同的地区,因此学生学习的差异就更为明显,而这些学生的家长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家庭条件较差、对学生的学习关心不够,因此,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学习习惯相对较差。但学生本质上都朴实善良,学习比较刻苦踏实。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师相应的补充资料,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已有经验,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表达,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在教学方式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质疑,主动探究,并愿意和同学交流感受。引导学生探究一些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利用媒体欣赏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大峡谷是怎样一幅神来之笔。

4、教学技术准备: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课下收集与课堂相关的资料

5、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说明:

引导学生用已有的学习方法阅读文本、理解内容

三、教学目标

1、认读10个字(包含一个多音字“藏”)。

2、朗读课文。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异在那些地方,产生热爱雅鲁藏布大峡谷并为之骄傲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景观,感悟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产生热爱雅鲁藏布大峡谷并为之骄傲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自主解读文本之后,提出问题,融于课堂活动之中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课件出示西藏图片,教师配乐解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导语:在我国的青藏高原上不仅有地球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在它的脚下还有地球上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板书课题:“雅鲁藏布大峡谷”。学生齐读课题。)

[谈话导入轻松自然,既能了解学生课前对有关资料的搜集情况,又能直入主题,突出重点,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认读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认读字词,借助工具书,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文中重点词语。

(2)分自然段读课文,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从课文的整体感知入手,让学生通过阅读在头脑中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三)精读细品,走入文本。

1.如此壮丽的伟景,真令人叹服。让我们再走近些,去真切地领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与神奇。

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默读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2.组织小组内交流。

3.班上交流。(随机板书)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填空: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近万米的强烈的形反差,构成了()景观。

咫尺为邻(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说谁与谁咫尺为邻?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填空:雅鲁藏布大峡谷长(),平均深度是(),最深处达()。 从这些数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习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指导朗读: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美国的„„

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它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争高下。”

“不容置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说什么不容置疑?什么是“一争高下”?文中说谁与谁不能“一争高下”?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生小结:此时,你最想对全世界说什么?(通过朗读表达骄傲自豪之情)

(3)学习第3自然段

理解文本: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大峡谷的气象万千、丰富多彩的奇异景观。 展开想象:为什么说是“神来之笔”?在你面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范读欣赏:课件展示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谈谈你的感受。

想象再读:师生对读。

(4)学习第4自然段

讲解:关于垂直自然带的相关知识。

思考:在同一坡面上由高到低形成9个垂直自然带,会给这里带来什么? 学生结合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大峡谷生物的多样性。

(5)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上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可展示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相关的报道)

[用“读到我感到”模式来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述自己阅读所得,有利于学生语言的规范。朗读课文。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异在那些地方,产生热爱雅鲁藏布大峡谷并为之骄傲的感情。]

(四)创设情境,创造加工。

1、小组合作就课文内容编写问题。

2、组织全班进行抢答比赛。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实践,既保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再加工再创造。]

三、小结

师:这篇课文描写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观。作者首先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理位置──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与珠穆朗玛峰为邻。高峰与低陷的峡谷形成了近万米的地形反差,形成了壮丽景观。接着,通过列数字、作比较进一步说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是“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然后,作者从水、山、生物三个方面描写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象,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丰富性,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奇异的景观。

五、板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壮丽、神奇)

世界之最—— 长、深、窄

自然博物馆——物种丰富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谈谈听后的感受。

2、搜集整理资料,写一处你知道的奇观。

七、教学特色。

教学时,我始终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的读文、谈感受。由于本篇文章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整体印象比较明确,并且在我的引导下,从文中找到重点词语来概括自己的感受。在细品课文体会时,我让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在读文中感受,在感受中读文,就像在品一杯香茶,反复的体会、回味,从中真正感受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壮丽,使学生内心中达到真正的惊叹。教学设计紧扣语文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的课标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解决重难点,保证一课时能完成略读课文的教学任务。

推荐第3篇:小学语文课教学流程

星湖小学语文课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口语训练(5分钟)

二、激趣导课,揭示课题。(1~4分钟) 直接导课: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

间接导课: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6分钟) ※读书:

初读阶段的要求是让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这一环节既是读文,又是在课文这一大环境中识字的过程。应留给学生自己尝试读读文的时间,尽量通过潜能生的朗读来暴露面临的问题;进而发挥老师和优等生的示范作用以及小组合作的优势,使每一个人都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形式以朗读为主,把读书与识字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对词句的粗浅理解结合起来,把读书与解决课后习题结合起来,使学生多读而不觉得单调、厌烦,循序渐进地达到把课文读通、读好的目的。建立对文本内容的初步印象,以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和自主阅读的能力。

一般做法:自由读、听课文录音(听老师范读)跟读、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指名读课文,互读互评,纠正字音,带着问题读、表演读等。

要求:①正确认读。即读准字音。②读顺句子。要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不回读、不截读、不读破句。

※识字:以随文识字为主,在语境中走一个完整的来回。先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缩小语境,由短句到词语,再到生字,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有意识地识记。一般做法有:出示短语、词语、生字,学生自由尝试认读;同桌相互检查认读;集体活动测试等来巩固识字。

再把字放回到课文中,逐步扩大语境,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会认、适度理解以及会用的目的。要力求遵循寓识于读、识读结合的原则。要注重识字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地识字。

识字方法:

1 1.图示法。 2.动作法。 3.编谜猜谜法。 4.为汉字做加减法。 5.快乐记忆法。 6.联想巧记识字形。 7.字理识字法。 8.组词记字法。 9.活动游戏识字法。 10.趣味联想造句识字法。11.辨析同音字、形近字、近反义词、多音字法

※理解词语的方法:

一、组词法

解释单个字的意思时,只要把这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就能将词义解释出来。如“教室里充满了同学们的欢笑声”中的“满”,可以组成词语“充满”,这样,整个词语的意思就表达出来了。解释两个字的词语也是一样,如“柔美”,柔──柔软;美──美好。因此,”柔美”的词义一般可解释为“柔软、美好”。

二、分合法

即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如“勘测”,勘──勘探,测──测量,“勘探”的意思就是“勘探和测量”。

三、近义词替换法

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义词来代替。如:不畏──不怕;一瞬间──一刹那间。

四、反义否定法

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如:模糊──不清楚。

五、抓关键词

一个词语中,常常有

一、两个关键性的或疑难的字,只要理解好这一两个字的意思,整个词语就不难理解了。例如:“热泪盈眶”,较难理解的是“盈”字,从字典上查出“盈”是“充满”的意思,就可以知道“热泪盈眶”的意思是“激动得泪水充满了眼眶”。

六、描绘法

即对所要解释的词语加以具体的描绘。如: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很慢、摇摆的样子。

七、比喻法

2 即用具体、形象的比喻说法来解释词语。如:车水马龙──车子像流水,马好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连续不断,非常热闹。

八、语境联系法

有些词语不能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要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即它们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如:“地下”一词人们都知道它的含义,但在“地下革命党”中,“地下”则指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被敌人发觉。

再如:“我虽然未见 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九、联系上下文

如《向沙漠进军》中的“不毛之地”可联系文章中“沙漠所到之地,森林全被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废墟”这些话语可知此词意思指“不长草木的地方”。

十、结合生活实际

如“背井离乡”一词可以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后,当地的居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外地去谋生来理解。

十一、展开想象

如“花团锦簇”一词,可引导学生想象春天到了,各种颜色的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情景来体会词义。

※概括主要内容方法:

题目扩展法、要素归纳法、段意合并法、摘录句段法、取主舍次法、问题回答法。(概括主要内容为中高年要段要求)。

四、质疑探究(个性体验,合作分享,梳理要点)(20分钟)

教师针对课堂学习目标,根据单元主题和课文要点以及课后习题的提示,设计有一定涵盖的问题或话题做载体,组织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以学生自读为主,边读边思,学习圈点勾画;小组合作学习,明确分工,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各组展示,以读为主,辅以其他形式,在此过程中,其他学生要注意倾听,完善观点。在教师的组织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读书、质疑、批注、倾听及交流的习惯。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目标的掌握情况、对文本的兴趣点和不理解的地方,引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点入手,再读文本。教师要根

3 据学习情况,以评导读,以讲助解。

五、引导观察,规范指导(5分钟)

要充分用好教材,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培养自主写字的能力,提高观察字形的能力,注意笔画顺序,在书写的实践中让学生自我提高。坚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练字时间,生字较多的课文可以分散练习。

一般做法:

1.出示新字,学生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是如何占位、分析交流易错的笔画。2.学生练写,由描红到临写,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指导。 3.板演展示(师生评价——学生对照自评)。 4.巩固。

主要是注意结构和笔画。

结构上注意:高矮、宽窄、穿插、避让。 突出主笔

中宫收紧三种主笔横(十,土,牛)两翼主笔(木,尤,戈)无主笔(日,田,刀)

三宁三勿:宁上勿下,宁左勿右(左抑右扬)、宁紧勿松 空灵:框中短横,左连右断(日月目自白曰) 框中交叉(田,甲,由,申,电,用,再丑)左右不搭

樱桃小口之空灵(又,叉,文,丈,马,鸟,乌,车,乐,牙,击,屯) 笔画之纵向均匀 饱满:

1.主笔关系问题(主笔张开,中间缩到黄金分割)

2.方正问题(横拉长,竖拉短,斜笔变平,上下结构)竖拉长,横缩短,斜笔变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1—3分钟)

要注重实效,从检测识字、写字或读课文入手。然后顺势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4

二、品读提升(重点引领,互动悟法)(25分钟)

这部分主要解决课文是怎么写的,学着写,涉及文章的思路、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既要从文章整体进行关照,又要从细节、局部进行探究。

教师选择重点内容,在学生的交流中利用精心设问、角色体验等策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品读,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应引导学生按照“段——句——字词”的顺序理解和体会。不断让学生学会总结出如何更好的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情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等。

指导感情朗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感情朗读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经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了深刻的、相对正确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

2.感情朗读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教师不应牵得过多,统得太死。3.感情朗读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不必传授过多的朗读技巧,应引导学生反复实践,反复体验。

4.感情朗读应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情境的创设主要依靠教师范读、语言的渲染以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5.感情朗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多向活动评价中反复训练,不断提高。

三、拓展运用(巩固反馈,拓展提升)(7分钟)

教师应对基础目标的达成予以检测与反馈;对经典的语言进行积累,结合教材的特点进行适度的拓展,在拓展中运用学得的阅读方法或语言训练点,加以巩固与提高。

※生字新词的迁移运用 1.生字

课文的一类生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会用就是要求理解字义,能够组词、能够迁移运用。因此课文要求学会的生字要在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的基础上加强组词的训练。 2.新词

新词中有些词在全文中举足轻重。教师不应只满足于对词语的理解,还应该注意加强词语的迁移运用。用词造句就是词语运用较好的方式。

5 ※仿写训练

实践证明,仿写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可分为点仿和面仿。

点仿是局部模仿课文表达方式的训练。局部模仿,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它是训练学生作文基本功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包括句式仿写、段落仿写。需要指出的是,不是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断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而是需要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进行仿写练习。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课文,找准和把握仿写之“点”。这仿写之“点”,就是课文中将被模仿的地方。

面仿是从整体上模仿课文篇章结构的训练方式。

四、拓展阅读,发展能力(5分钟)

扩大阅读,一篇引入,多篇跟进,一篇带多篇带一本书的多种阅读方式。

6

推荐第4篇: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2006年8月30日 小学语文,语文课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师,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斐斐课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30

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2008年12月16日 新课标,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新课标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教师,中小学教育资源站

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与反思-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思-教师资源频道-巨人

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案例反思)-世界经理人办公伙伴-

2006年6月6日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与学生之间的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www.daodoc.com,请保留此标记。),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推荐第5篇: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在各级组织教研活动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我校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氛围。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推荐第6篇: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踏着课改的浪潮走到现在。在这期间,我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质,并根据实际情况,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所以,在学习课改、推行课改、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

虽然新课改的浪潮滚滚向前,语文课堂上的确出现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不是所有教师都已经更新了观念,或是因为一味地求新、求异,而忽视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呢?因此,小学语文课改中也有某些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1、课堂教学形式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加强效果,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喜欢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交往与合作,可以说这种学习方式已经推进小学语文课堂。但是不是在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就一定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呢?如果一个班有五十人,分成十几个小组,是不是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在真正讨论学习问题呢?我想,不尽然。

2、课堂教学语言

在课堂上,教师每每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时,都会说些“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或“你喜欢读那部分就读哪部分”等等之类的话。话毕,可想而知,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须不知,正因为教室里书声朗朗,有的学生在大声读,还有的学生在读吗?他们在混水摸鱼吧?且此时此刻的教师也许就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难道阅读方式只有大声读吗?默读还要不要?或许只认为声音大就够了吧?

记得一次我上交流课时,我也一味地追求课堂阅读形式,个人读,小组读,男生女生读,角色朗读,但教导主任听完我的课后,给我提

了建议“是否也让学生尝试默读?”后来我在实践中采纳了,效果相当好。

再者,教师在结束新课时,为了总结该课堂,往往都会提问“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学懂了什么?”或“请谈谈你的体会”,当然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场面不仅热闹,而且感人,此时教师也会对此作出评价,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或听之任之。令人遗憾的是,教师对于学生这样多角度、多层次的回答,为什么就不做出语言上的点拨和情感上的体验呢?而仅仅把它当成一种单纯的教学形式,学生到底有没有真正受益,他们或许还在模棱两可,似懂非懂呢?

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上,大都会做出肯定的赞赏,如“你真棒!”“你说得很有道理”“你很聪明”,往往这样可能会误导学生,还是要注意赏识的分寸的好。

或许我的想法不够成熟,但我觉得我们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深思。在实践中,我认识到了课改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不能亲身经历或体验,教师可以多下点功夫,模拟教学,让学生可观可感,有兴趣学。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多写教学随笔,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

推荐第7篇: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设计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生汇报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冰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冰心作品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冰心为代表的优秀儿童文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交流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阅读的作品,并通过诵读、研讨等形式来感悟、品味冰心其人其文。

教学准备:

1、课前开展“冰心阅读月”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2、课件(内含冰心头像、冰心名句集锦等)。

3、学生自制有关冰心作品的书签、书法作品、美术作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学生进入情境。

老师利用课件和语言创设情境。用班德瑞的优美音乐作背景,及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学习氛围,将学生引进冰心作品爱的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汇报展示所了解的冰心其人及作品。

1、简要介绍所了解的冰心。

2、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了解两个问题:

(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冰心。(引导学生了解冰心作品中体现的童心、母爱、对大自然之爱的主题。) (2)你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问题(1)通过汇报交流对冰心其人其作品的认识和了解,给学生勾画出冰心其人其作品的大致轮廓,弥补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问题(2)则重在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习运用更多、更好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推荐第8篇:一年级语文课《王小二》教学设计

一年级下册语文课《王二小》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9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二小是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光荣牺牲的小英雄。教育学生热爱小英雄,学习小英雄。

教学重点

重点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小英雄王二小是如何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本课生字。

难点是有些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

课前准备:

1.挂图或投影片

2.生字词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第8课《小八路》讲的是一个勇敢的、爱学习的小八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讲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课文。(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团吗老师告诉你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的少年儿童的组织,叫儿童团。参加儿童团的孩子叫儿童团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学课文,要看清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王”的韵母是后鼻音。“常”的声母是翘舌音,韵母是后鼻音。“军”、“前”、“面”三个字的韵母都是前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四、放朗读课文的录音:

讨论: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只要意思大体上说正确就行。)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2.出示投影片(或挂图)。提问:王二小正在干什么(板书:放牛、放哨),理解“放哨”。

3.“放牛”和“放哨”两件事同时做,书上用了什么词把它们连起来(用“一边„„一边„„”连起来。王二小又放牛又放哨,两件事同时做。这么做不耽误放牛,更重要的是借放牛做掩护,帮助八路军放哨,监视敌情。)

4.指导朗读。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要读出赞扬的语气。

5.轻声读第2自然段。

讨论:敌人为什么叫王二小带路(敌人走到山口迷了路,敌人以为王二小是个放牛娃,而不知道他是给八路军放哨。结合学生看过的影视片,理解“扫荡”。

6.指名朗读第

1、2自然段。

7.学生读 课文第

3、4自然段。着重提示理解如下几个问题。

(1)哪个词语最能体现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顺从”是听从的意思。“装着顺从”是假装听从。这是为了让敌人想念他。这样就能把敌人带进八路军埋伏圈,然后消灭掉。)

(2)“埋伏圈”指有八路边埋伏的地方。“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说明周围都是八路军,敌人被包围了。

(3)为什么称王二小是小英雄(他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光荣牺牲了,所以称他是小英雄。)

8.指导朗读。

“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加点的词要重读。要表现出王二小暗中喜悦的心情。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要读得低沉,表达出沉痛、惋惜的心情。

9.大声读第5自然段,要读出八路军取得战斗胜利喜悦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齐读、指名读)

南留小学丁建云

推荐第9篇:如何进行语文课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语文课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从字面讲,“设”即筹划;“计”即计谋、策略,“设计”即筹划与策略。从普遍意义讲,“设计”就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标要求,预先策划制定的策略、方法、样式等。具体而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就是在上课之前,对该课教学、该单元教学,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手段的综合方案。

一、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语文教学的本质,正如课标所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发展什么?学生的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和“传授”是根本不同的,“传授”主要靠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发展”主要靠学生内部的动力作用,使自身的素质和个性得到提高。教师要给予必要的、适当的指导、激励。

二、体现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教语文、学语文,也要教做人、学做人。其实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统一的。通过语文课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是由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是由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决定的,也是由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所决定的。小学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文道统一,但对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还不是那么明确,通过学语文也学做人,比语文教学的思想性要求更高;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多限于思

想认识的提高,而“做人”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行动上。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而且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不仅在“知”,而且要利于“行”。不过这不能立竿见影,而要日久天长的熏陶、积累。

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必然统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够实现的,更不是把语文课变为思品课就能完成的。必须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贯彻该原理时,必须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统一各项任务。

三、遵循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教学是一种规范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科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先进的,其教学设计才是高水平的。 科学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科学性要求正确、准确;科学决不仅仅是结果,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态度和方法,要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语文的规律

在明确教学目标基础上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方案,主要就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因此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是和其认知过程分不开的,要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首先要明确学生的一般认知过程。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看是由认知因素构成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和一般的认识因素既相同,又有区别。一般的认识因素包括感知、思维、

实践三因素。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因素则包括:感知、思维、记忆、运用四因素。这是由学习是特殊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学习过程中的诸因素不能作为教学阶段。

总之,语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向课外阅读开放。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要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的大课堂,丰富知识,开阔思路,积累语言,发展语文素养。这是过去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所忽视的。

推荐第10篇:教育:语文课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代的诗词里就有许多关于“乡愁”的 诗句,同学们可以说一两个吗?

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月是故乡明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题目就叫做“乡愁”,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

2、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5、听示范朗读,并投影出诗节奏、重音的划分。

6、配乐,学生朗读,进入诗歌的情境。

(四)研读、赏析诗歌:

1、思考: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思考: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明确: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你能说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着哪些具体的乡愁?(板书)

学生思考并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

总结: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构思特点: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意象) ,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并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5、教师总

第11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菜园里》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菜园里》

一、教案背景

(一)面向学生:小学

(二)学科:语文

(三)课时:1

(四)学生课前准备:

1、让学生跟家长去菜市场或菜园里观察蔬菜,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

2、看拼音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想想词的意思。

3、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一)教养方面:

1、认识“菜、园、豆、角、萝、卜、心 菜、园、豆、角、萝、卜、心”14个生字。会写"卜、又、心、风"4个字。"认识卧钩。认识卧钩。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

(二)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乐趣,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三)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课文《菜园里》。这是一篇与生活联系的课文,要求学生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认字、识字,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亲身实践,跟家里人去菜市场买菜或菜园里摘菜,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蔬菜,留心观察周围实物的兴趣。 《菜园里》一课是一首儿歌。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识字、写字是本课的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学习生字:菜、园。

(二)认词识字

1、看图说菜名。

2、口语交际。

师示范:我愿意和南瓜宝宝交朋友 师示范:我愿意和南瓜宝宝交朋友,因为南瓜 因为南瓜宝宝全身黄黄的 宝宝全身黄黄的吃起来香香的„„小朋友你们愿意跟谁交朋友啊?小朋友你们愿意跟谁交朋友啊?也来说说好吧?蔬菜宝宝愿意和我们交朋友吗?那我们赶快先来认识认识他们的名字吧。

茄子 辣椒 黄瓜豆角 萝卜 南瓜白菜 卷心菜 西红柿

3、给图、给拼音认词。

(1)去掉图片留拼音认词。

遇到读不出来的字怎么办?读读拼音。读音难点 读音难点(茄子和萝卜的轻声)。 (2)再去掉拼音读词语。

(3)重新排列词语,学生认读。 蔬菜宝宝们重新排列了队伍,藏在名字里面字里面,只要大声地叫出他们的名字只要大声地叫出他们的名字,他们就会高兴地跳出来跟你做他们就会高兴地跳出来跟你做朋友朋友。 (4)认读“豆、角、萝、卜、心”生字。

(三)学习儿歌

1、巩固词语。

看拼音读课文,把蔬菜宝宝的名字圈出来 菜宝宝的名字圈出来。

2、自由读儿歌,指名读儿歌

(四)欣赏课文中菜园里是一片喜人的丰收景象

(五)写字练习

1、认识新笔画 认识新笔画“卧钩”。出示要书写的字:出示要书写的字:“心、、卜”认识卧钩。指名读笔画名称。

2、写字练习

3、你们觉得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你们觉得哪个字不容易写好。让学生对照样子在田字格中放 让学生对照样子在田字格中放 “心”的笔画。

4、请学生在“我会写”中找到这两个字,在田字格里各写一个 在田字格里各写一个。

5、展示学生优秀作品。评一评

(六)拓展识字

1、小朋友拿出自己画的蔬菜画给大家介绍。

2、指名认蔬菜名。

3、汇报又认识了哪些蔬菜名称。

4、贴到黑板上贴蔬菜图。

(七)总结(略)

第12篇: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教学设计(许明友)

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

课题:

《 麻

雀 》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鼎新镇学校 许明友 13778545705

教学目的:

1、能认识15个生字;理解“摇撼、分明、绝望、拯救、安然无恙”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5、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伟大的母爱精神。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体会课文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麻雀,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鸟,它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下。(多媒体幻灯片演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或表扬。)。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麻雀》,来欣赏作家笔下的麻雀是怎样的。 板书课题-------《麻雀》

介绍作者:俄国杰出作家屠格涅夫。

二、学习新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学字词,扫清障碍。

(1)生初读课文,看书后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3、教师检查并纠正。

(1)指读生字,并说说读字音时有哪些需要注意。

嗅、撼、奈、绒、躯、拯、浑、哑、搏(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2)说说如何记住生字的字形。 拯:右边是丞,丞字的第五笔是“捺”,不是“点”。 庞::“广字头”下面是“龙”字,切记不要丢掉撇,写成“尤”。 (3)分段指读课文,教师及时纠正。

1

(4)自读课文,记住字音字形,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词义。 分明——非常明白的意思。 绝望——毫无希望。

拯救——救助、搭救的意思。 安然无恙——安安稳稳的样子。

4、自学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中都出现了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自读课文时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标示出来。

教师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演示;随学生发言教师板书:

猎狗-----------老麻雀

\ /

\小麻雀∕

5、质疑疏疑,初步解疑。

学生提出自学中不懂的问题,较容易的问题边提边由学生解答。较难的问题疏理后放到下课时解决。

6、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

7、布置作业 。 (1)抄写生字词。

(2)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麻雀伟大的母爱精神。

教学难点 :

能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老麻雀、小麻雀、猎狗之间发生了一

2

件感人的事。

谁来简单地说说这是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讲的是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得它免受伤害的故事。)(意思大致相同均可)

二、学习新知

1、默读课文,你认为哪些地方的描写最好,请你动笔画一画。

2、小组交流,互议互得。

在自学的基础上与小组同学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3、班级汇报,梳理脉络。

通过自学和小组交流,你们对文章的理解一定更深了。汇报方式不拘一格,可以把你感受到的,通过读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重点词句的分析谈你的理解。

重点理解:

A、猎狗要吃的是一只怎样的小吗?课文是怎样把小麻雀写具体的。

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 呆呆地 )站在地上,( 无可奈何 )地拍打着翅膀。它嘴角( 嫩黄 ),头上长着( 绒毛 ),分明是( 刚出生 )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B、重点理解括号中的词语,体会小麻雀的稚嫩幼小,尚无自救能力,使人产生同情之心。

板书:

同 情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句子。

问:面对有着如此稚嫩生命的小,猎狗嗅过之后,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在这危急关头,老怎么做的?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D.体会“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形象地表现出老麻雀飞落时动作之快,用力之猛,反映了老麻雀着急、紧张的心情,也显示了它的勇敢。体会“扎煞起全身的羽毛”可以做动作比一比,也可以结合实际说一说;“绝望地尖叫着”老麻雀对自己能否挡住猎狗没有把握,但仍尽力尖叫保护自己的幼子。“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句话中的强大力量就是“爱”,此处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可以理解成“母爱”,可以理解成“亲情”,也可以理解成“爱”。以上几句使人从内心深处产生对老的敬佩。

3

板书:

E.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含义深刻的这个句子。

“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结果怎么样呢?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回答问题。

板书: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小字。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附:板书设计

猎狗----------老麻雀 \ /

吃 拯救 \小麻雀∕

伟大的母爱精神

2012.2.20

第13篇:浅探小学语文课《李时珍》的教学设计

浅探小学语文课《李时珍》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崇高思想,学习他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严谨的态度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2)按照提供的段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书作准备。

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1)介绍名人,谈话导入。

①师:同学们,咱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学更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一块耀眼的奇葩,古往今来我国涌现了不少著名的医药学家,你们都知道哪些人?

②生发言(略)。

③谈到李时珍时,师: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众多著名的医药学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课前我们布置大家收集了有关李时珍的资料,你们都收集到了吗?自己准备一下,再说给我们听一听好吗?

④学生介绍课外收集的资料。

⑤师:看来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锁定李时珍,一起去了解李时珍,感受他光辉的一生。

⑥生齐读课题。

(2)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老师请五位同学读一读,谁愿意来读?

指名后,要求:其它同学认真听,会听的同学也是会读书的同学。要听一听这些同学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

全读完了以后,先让同学正音,老师随机指导同学读某些音为重点的词或较长的句子。

(3)出示词语,比赛读。

诊费 鄙视 患者 记载 积累 编写

疑难病症 对症下药 严寒酷暑 本草纲目

(4)谈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说出自己用的是什么解词方法?

重点:

(1)完善:完美。

(2)口尝:仔细辨别,尝尝味道。

(3)疑难病症:指原因不明、很难医治的疾病。

(4)严寒酷暑:非常寒冷的冬天,非常炎热的夏天。

(5)流传:传下去,传开去。

(5)再读课文,按照提供的段意练习给课文分段

1、提供的段意练习给课文分段:

(1)认真阅读课文,了解全文讲什么。

(2)仔细阅读,想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把几个邻近的讲同一意思的自然段归并成一段。如果有的自然段单独讲一个意思,那就独立成为一段。

2、交流学习结果,填写表格。

(6)齐读课文

(7)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小组交流识记方法。

2、仔细观察,注意容易写错的地方。

“医”的最后一笔是点。

“诊”的三撇要排纵队。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作业展示。

(8)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1、抄写生字。

2、收集今天学习的好词,用喜 欢的词写几句话。

3、朗读课文。

(二)第二课时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问:

(1)读了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什么样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能被称为伟大的呢?

2.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1.轻声读2自然段。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李时珍的父亲为什么不愿意让儿子当医生,后来为什么又同意了?

(2)李时珍为什么要立志学医?

(3)李时珍为什么能说出一张对症古方?想像一下李时珍是怎样“处处留心”、“暗自记下”药方的。

(4)李时珍的父亲是不是仅仅因为李时珍说出了一张古方而同意他学医的呢?(父亲被他坚定的决心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

(5)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体会到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

2.齐读第2自然段。

三、学习第3――5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

学生自学、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出示思考题

(l)这一自然段每句话说的是什么?可以分成几层?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2)本段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

(3)第二句和第三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4)李时珍决心重新编书的原因是什么?(旧药物书“不全”、“不详”、“不对”。)

2.指导朗读。(要读出旧药物书缺陷将给病人带来的危险语气)学生练读。范读。指名读。

3.学习第4――5自然段

课文前3自然段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学得特别好,老师相信在第4自然段的学习中,大家会表现得更好。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首先要围绕这个问题先认真地、轻声地读课文,注意要边读、边勾、边想,然后小组讨论。

出示问题: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是怎样做准备的,他是怎样写成的?你有何体会?

四、总结

(1)课文5个自然段,分别叙述了李时珍“立志学医”、“编书”等内容。你喜欢哪部分内容?为什么?

(2)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从课文内容看,他具有哪些高贵品质?

(3)朗读全文。

五、作业自助餐((三选二完成)

(1)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用几句话记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3)用“不但――而且――”造句。

第14篇:小学语文课的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2班语文课教学,作为教师,我感受到自己肩上的担子之重。由于以前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在数学教学方面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学习。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一工作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

1、备课:学期初,我认真钻研了《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2、上课:课堂上我极力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交流,从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让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增强上课技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我尽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其次是开展竞赛、游戏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气氛。基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引进竞赛、游戏活动,学生积极性高,效果好。寓教于乐。第三运用表扬鼓励学生,加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课堂上以表扬为主,分个人、小组进行表扬,经常运用赞扬的语言鼓励学生,如你真棒!你的眼睛真雪亮!你真聪明!你们小组合作得很好等等,大大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集体的凝聚力,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现在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感兴趣,参与性高,为学好数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及时复习。根据爱宾浩斯遗忘规律,新知识的遗忘随时间的延长而减慢。因此,我的做法是: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批改作业:批改作业时,我只点出错题,不指明错处,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不同的练习错误,进行面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订正之后,仍给满分,鼓励学生独立作业的习惯,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较好效果。由于我担任两个班的数学,作业数量较多,每天放学后都要多花一小时来批阅作业,尽管很累,但我从不松懈。对学生依然认真负责。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在课后,我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一年级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在后进生的转化上,我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进步,我都会给予肯定和赞扬,好多学生都是在表扬声中渐渐喜欢学数学的。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再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付出就有回报,在我的耐心辅导下有四名后进生考出了优异的成绩,值得欣慰。

三、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尤其是在当今知识更新非常迅速的年代,为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我明白: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明天的工作,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就是为了更好地干好教育工作。教到老,学到老,才会永远站在教育领域的前端。在教学中,我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记,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以改进工作。

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本学期,我积极参与课改研讨,认真阅读教科研论文并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撰写的论文在《凉州教育》上发表,虽说不足挂齿但也是自己的一点劳动成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所带的两个班级在期末考试中成绩乐观,均高于年级平均成绩,优良率为86%,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第15篇: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教学随笔

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教学随笔

兴庆区满春小学袁红星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影响深广。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大都把听、说、读作为训练的重点,习惯于动口不动手 ,比较重视让学生读书、思考、议论,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书,积极地思考,热烈地讨论,却很少让学生在课上写。课堂上学生读、思、议,整节课显得热闹非凡。语文的知识点多,字、词、句、段、篇,样样都不能忽略,课堂上学生动笔的机会很少,主要是怕耽误时间。学生偶尔动动手,也只是写写笔记,打打符号,造成学生“眼高手低”。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想一想说一说好象都会,写起来却感觉吃力。这样一来,造成成绩测试中阅读题普遍失分较多。在语文课上,我们有很多机会可以让学生写。让学生准备一个可以“随便写、随便画”的本子。让学生随意性地“乱写”。记生字时,让他们把易错的字写写,多少不限;课文中有些不易讲解的词句,用笔画一画,教师讲十句不如学生画一画印象深刻。教师也可提出问题,让学生用最简短的句子写出来,老师巡视检查,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阅读教学中,课前预习要质疑,有些问题可以用问号表示,就直接标在书上,有些问题无法用问号标出的,可以写在本上;结束一篇课文的学习后,可以写出自己的收获,仍然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写下来,通过各种方式解决。这种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

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有疑而问”,养成随时留意问题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的是,阅读课上的写,绝不能等同练笔。一方面它形式自由,学生完成时,只要自己认识,能描述出来,用符号替代,用词串联,写关键字,都可以。另一方面,它的内容不受限制,凡是能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都可以写。但要避免写的内容过多,老师让学生写的内容必须经过仔细推敲,要以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不能什么都写,要有目的,有计划。

实践证明,语文课堂上学生动口又动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地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地提高。同时,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主动性,既强化综合训练,又促进学生读、写、思的有机结合。

第16篇: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周反思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

淇县实验小学:高利娟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有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情感最丰富。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世界上的第一个听诊器》这篇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跟我一起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当做完一遍,我让学生说说听诊器的发明过程,学生们有点疑惑,我变换了学习方式让孩子们继续跟着我做。反复几次,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这时,我趁热打铁说愿意把这段背下来吗?孩子们手舞足蹈,背得开心极了。当你看见孩

子们学得快乐极了,玩得开心极了,你会幸福无比,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请、清、情、晴”这组形近字时,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学生说:“太阳出来天就晴,应在青的左边放日,地上洒水就清洁是清,心里有事老想着是情”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登罐雀楼》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村居》、《望庐山瀑布》、《春晓》等多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让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第17篇:小学语文课改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课改教学反思

篇1:小学语文课改>教学反思

我庆幸,我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活力的教学弄潮儿,一个个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民主衣袂飘飘,楚楚动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款款地向我们起来。我们激动得想,新课程真好。可喜的是,我们在一批老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

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着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水乡歌》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北方的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呢?通过录像展示美丽的水乡,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二、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语言

1、教师语言之大忌

一忌病语。教师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

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什么“小聪明”、“大美人”等。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

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等。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

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天生的坏”、“从小就熊”、“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五忌浮语。有的教师对学生喜欢用浮夸、吹嘘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这会使学生爱虚荣、爱吹擂,不能踏踏实实地为人、学习、做事。

六忌烦语。个别教师说话讲课总是嗦重复,唠>唠叨叨;或东山一犁,西沟一耙,废话连篇,离题太远。这样会使学生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2、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语言?

1、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2、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3、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4、“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

2、××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3、默读,要讲究速度。现在我请大家在十分钟内看完这段文字,并请思考„„

1、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2、有一个问题,是我要求教大家的,谁能帮我解决。

1、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本很干净,书写也端正。我为你们高兴。

2、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的话,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班×同学做得比较好,他的作文虽然也有缺点,却给人一种真诚的感受。

3、“有纳才能吐”,有积累才能够表达。我们有些同学作文中的词语是丰富的,看得出他们课外有较大的阅读量。

4、××同学从生活中找写作材料的本领很大,即使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他也能留心观察,作为原始材料积累起来,他的写作材料总是那么新鲜、独到。

三、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问题全解决了\'

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

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一节关于\'鱼\'的课时,突然有一位学生起来问\'老师,鱼怎样辩认公母呢?\'教师先是一愣,但接着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个细节,她说:\'这位同学所提的问题连老师都没想到,但我想鱼的公母对研究鱼是重要的。这个问题留作我们以后去做专门研究。这位同学善于思考,能提出问题,我们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咱们接下去继续讨论„„\'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四、如何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在美国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教育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更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很在意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美国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篇2:小学语文课改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

4.“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节课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第三次大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第三次合作学习,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毫无意义。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第七册的《新型玻璃》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读研专题:“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作用呢?请自主选择一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读,然后向大家汇报。”学生没费多大力气就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作用罗列出来,至于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这些特点、作用进行说明的,学生则根本没有去细细研读、体味。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专挑“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例如,某教师教学《家》(苏教版第一册)时,这样活跃课堂,进行学科整合:1.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都在哪里?它们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它们的家吧。2.(学生画画、展示了十分钟后)让我们再来当一回小音乐家,唱一唱《娃哈哈》和《大中国》,边唱边做动作(学生刚入小学,不少人不会唱这两首歌,教师又是范唱又是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唱,再表演,花去近半节课时间)。

我们不能否认,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可以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应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服务,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为追求气氛而“艺术”,为整合而“凑合”,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丢失本性,异化本质。

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篇3:小学语文课改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它是一种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反思、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其实施的基本路径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说为起点,以制订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以此丰润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反思

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教学《乌鸦喝水》时,我们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车的世界》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小小交通警》、《洒水车》、《让车》等十余首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车、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着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第18篇:浅谈小学语文课的“开场”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成果集

浅谈小学语文课的“开场”设计

扬州市邗江区杭集镇中心小学 薛方平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说明小学语文课的导入设计的作用,然后借用八则特级教师的导入设计并对其进行点评,以点带面,揭示导入设计的一般规律,最后简要说说导入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和避免的问题。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小学语文课也是如此,它是歌曲的第一个旋律,书法的第一处落笔,演戏的第一次亮相,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韦志成在《语文教学艺术论》中所说:“开讲,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那么怎样进行小学语文课的“开场”设计呢?请看几则特级教师的教学实例。

一、故事导入,设置悬念。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决定留德发展。他找了第一家公司,没被录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绝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没找到工作。于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我这样的学位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干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那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 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被拒绝?(生略)

师:你们的想法也有道理。那个留学生就愤怒地问那个老板:“我一个博士难道在你这个小公司干还不够格吗?你们凭什么这样对待我?”,那个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资料查到你在德国乘公共汽车时曾逃过三次票,一个连蝇头小利也不讲诚信的人,怎么可以让人信任呢?” 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问题?(生略)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成果集

师: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小珊迪,去问问小珊迪,从他那里找找答案。

小学生最喜欢听故事,精彩的故事能够使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就能集中起来,不知不觉地进入老师预设的情境中,从而顺利地展开学教互动。悬念的设计更能扣住人们的心弦,让学生迫不及待地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紧扣课题,纵横开阖。

师:刚刚拿到课文,一起来读读课题。(齐读)第一个字就比较难写,跟着我一起写,一边数一数,如果你刚好数了12画,那么这个字,你不仅会写了,而且连笔顺也记住了。 师板书,生数。

师:知道什么叫“鼎”吗?(生略)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些道理。大家见过这个东西没有?(师板画“鼎”)上面半圆形,还有些花纹,下面有三个脚。这就是古代用来烹调,用来祭祀用的鼎。 今天我们要讲的并不是这个鼎,而是一个风景区:鼎湖山。(板书:湖山)知道在哪儿吗?看看课文。 生:在肇庆。 师:知道肇庆在哪儿吗?(板书:肇庆,教学“肇”)不过它古时候并不叫肇庆,而叫“端州”,古端州可不简单。它出产一样东西,叫端砚。文房四宝知道吗? (师简介“宣纸”“湖笔”“徽墨”“端砚”) 不过作者可不是讲这个端砚,而是讲听泉。(板书:听泉) 听泉,可能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听的呢? 生:„„ 师:嗯,都有可能。现在请同学们回答问题,我提问,你们通过读课题来回答。 在哪儿听泉? 在鼎湖山干什么? 在鼎湖山听什么? 生分别朗读回答,但没有突出。 师:这样读还不行,没有语感,看老师的手势再回答,读。 师做手势,高低起伏,生读得明显进步了。 师:这样读虽然夸张了一点儿,但这却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

课题只有短短的五个字,教者却安排了学字、议鼎、谈宝、朗读等诸多环节,做足了文章,但杂而不乱,形散神不散,件件都和语文密不可分,学生也享受到求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成果集

知的乐趣,不由自主地被导入到课文中去了。

三、视听结合,身临其境。

师:今天我们上一节活动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大自然和生活当中去找一找,听一听奇妙的声音。(板书:奇妙的声音)咱们先来看一段录象吧,看看录象中都有哪些奇妙的声音?放录象(大自然的景物,其中包括虫鸣鸟叫,流水淙淙等声音) 师:说一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吧? 生1:我听到了小河流水的哗哗声。 生2:我听到了蛐蛐的叫声。

生3:我听到了小鸟喝水的吧嗒吧嗒声。

生4:我看到一群小鸟在树枝上唧唧喳喳地叫,仿佛在讨论问题。

成熟的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大显神威,学生被带入了神奇的大自然,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增加了生活积累。优美的音乐,精美的画面,生动的影像,无一不可拿来为教学服务,就看你的内存多少和搜索能力了。

四、回忆生活,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的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生:春天来了,小鸟在空中飞舞,小草发芽了,小孩子在树下玩耍。 生:春天非常美丽。

师:是呀,可是春天美在哪里呢? 生:小鸟在枝头在叽叽地歌唱。 生:春天来了,鲜花盛开,绿草如茵。

生;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

生:柳树发芽了,露出嫩绿的叶子,看着这碧绿的柳枝,不禁让人想起贺知章的诗《咏柳》。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成果集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他的诗,感受一下春天的美。

生齐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春天是美丽的,是诱人的,令人陶醉。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

教师将学生带入熟悉的生活,勾起他们的美好回忆,渲染了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习描写春天的新诗做好了铺垫。

五、朗读入手,润物无声。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齐读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假如有人问:谁应该感到自豪才对?那个词要读重音? 生:(齐答)我。 师:一起读课题。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我”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问:我应该感到怎样才对?课题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自豪”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怀疑:我感到自豪对不对?课题又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才对”读成重音) 师:(擦去自豪)假如不用这个词语,课题可以怎么说? 生:我应该感到骄傲才对。

师:“骄傲”在这里就是“自豪”的意思。假如换上“自豪”的反义词,课题又可以怎么说?

生:我应该感到不自卑才对。

师:这样说就不对了。(众笑)把“不”字放句子的前面点,再说一遍。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成果集

生:我不应该感到自卑才对。 师:这样说才对了。还可以怎么说? 生:我感到自卑是不对的。 生:我不会感到自卑才对。

师:你们这样说都是对的。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读法、说法就不一样。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丰富多彩!看来,我们得好好学学这篇课文。

在教者的精心安排下,朗读成了一个有趣的游戏,谁不愿意参与进来呢?其实除了课题以外,课文的重点句、中心句都可以拿来一试。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际上是人的本能,教师要将这本能不断地放大、放大、再放大,千万不能为了应试而扼杀了学生的天赋。

六、激情语言,催人入境。

雪——这飞舞在天地间的白色精灵,它是自然界在冬季送给孩子送给农民的最美最好的礼物,也许你曾亲手去触摸它晶莹的身体,也许你曾精心去聆听它飘落的声音。也许你曾在它的怀抱里尽情地嬉戏,今天就让我们继续从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感受作家笔下的“第一场雪”!(课的一开始,屏幕上就是一幅“大雪飘飞”的图片)

情绪激昂的语言、生动优美的语言、寓意隽永的语言、触动心弦的语言„„都能激发学生的共鸣,使他们沉浸到所营造的情境中去。语文教师要掌握用语言来吸引、激发、调动、感化学生的技能,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七、谈话诱导,牵引无痕。

师: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我的名字叫“薛法根”(书写在黑板上)。念念老师的名字,有什么感觉? 生:感到很拗口。 生:好象很生硬。 生:不太好听。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成果集

„„

师:看起来,大家都不太喜欢我的名字。但我却感到很自豪,因为这个名字寄寓了我父母对我的殷切期望。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生:刘诗颖。 师:一个悦耳的名字。 生:金阳。

师:多么响亮的名字! 生:晏阳天。

师:“艳阳天”?充满诗意的名字!你的生活天天都是“艳阳天”!

师:其实,每个名字后面都饱含着父母、亲人对你们殷切的期望、美好的祝福、无限的关爱。再来念念这个名字,你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板书:雪儿) 生:很美。 生:很好听。

生:像雪白雪白的雪花一样。 师: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生:这个名字很温柔。 师:(惊喜地)感觉真好! 生:谁会这么白呀? 师:你呀!(众大笑)。 生:像一个女孩子的名字。

师:这是一只鸟的名字(众笑),是“我”为一只信鸽取的名字。“雪儿”是在我什么样的情况下来到了我的身边、进入了我的生活?请你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成果集

几乎每一位特级教师都有一套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本领,在亲切、融洽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学生胆量变大了,思维活跃了,情绪高昂了„„教学也了无痕迹地开始了。如果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想:我在借班上课,我要多准备几个与学生沟通的预案。长期坚持,一定会大有裨益。

八、广泛联系,为我所用。

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认识这是什么吗? 生:是中国的地图。

师:(地图旁出示词语:祖国)读一读这个词。 生:读词语“祖国”。

师:在我们祖国的东南方,有一个岛像一颗明珠一样镶嵌在东海和南海的浪花里,它就是(在地图中相应的位置出示词语:台湾)—— 生:接着老师的话读词语“台湾”。

师:人们常常把这个岛叫做——(出示词语:宝岛) 生:读词语“宝岛”。

师:你能用“祖国、宝岛、台湾”这三个词说一句话吗? 生: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师:说得很完整。想一想,还能怎样说呢? 生:祖国的宝岛是台湾。

师:这样表述不是很准确,祖国的宝岛有很多,比如:海南岛、西沙群岛等,台湾只是其中的一个。谁把这个意思说一说呢? 生:祖国的宝岛有很多,台湾是其中的一个。

师:很好,这样说就准确了。(还有学生在举手)你还能说吗? 生:宝岛台湾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成果集

师:说得太好了!你说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自古以来,台湾就是我国领土中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定会回归祖国的怀抱。 师:台湾在世界上有个美名,知道是什么吗? 生:蝴蝶谷。

师:你说对了一半,台湾因盛产蝴蝶扬名世界,所以人们称之为“蝴蝶王国”。就让我们到那里去看看吧。

语文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科学,与艺术,与社会,与劳动,与品德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与这些学科融合不仅不会削弱语文教学,相反会相得益彰,大放异彩。

正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教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小学语文课的“开场”设计尽可以做到千姿百态,摇曳生辉,但也要注意把握几项原则。一是短小精悍,不能喧宾夺主,一般为三五分钟;二是紧扣语文,不要旁枝侧叶,离题太远;三是自然和谐,与教学融为一体,不能牵强附会;四是收放自如,不能放任自流,脱离主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愿我们的语文老师都来精心设计“开场白”吧! (此文获江苏省蓝天杯论文评选三等奖)

第19篇: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多彩的夏天》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多彩的夏天》教学设计

◆花园村二小 刘叶翎 执教 ◇区教科所 张干萍 评析

[教学设计]

《多彩的夏天》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我旨在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充分体验夏天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快乐,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在阅读中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我准备采用几种方法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如: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抓“火辣辣、尽情、痛快”几个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夏天的炎热和快乐。再如:展开想象体会夏天的多彩。第二自然段中,想象“盛开的鲜花”,“漂亮的衣裙”的色彩,,体会夏天的丰富多彩的颜色,读出对夏天的喜爱之情。又如:通过语言的渲染,把学生带到夏日里富有情趣的画面当中,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钓鱼”“游泳”“吃冰淇淋”等悠闲的事,让学生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到文中。

为了给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我设计了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手中的笔记录下心中的夏天,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个点来写一写,我想这样既拓展学生的思维,又可以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直是现在课堂的主流。本节课教学对“成熟”的理解是难点,我在设计读到“一切都在夏天里走向成熟”这句时,我准备安排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自己突破难点,体现他们的自主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作了多媒体的课件。本节课始背景图“多彩的夏天”,背景音乐的渲染,意在让学生在一种特定的主题情境中感受夏天的美好。在复习字词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字词,这样既不枯燥,又体现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总之,在这节语文课上,我想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去积累我们祖国的优美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美,并且把自己体会到的美融入自己的笔下,真正做到美从读中来,写中再现美。

[评析]

《多彩的夏天》是新课程北师大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本课讲授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记录心目中的夏天。从整体上看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线,采用欣赏性的朗读、品尝性的朗读、理解性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欣赏到夏天的多姿多彩,感悟到夏天的快乐。比如:在教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在理解重点词和重点句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抓住“火辣辣”这个词语,体会夏天的炎热,抓住“洗一个痛快的凉水澡”这个重点句,后老师又进行了语言渲染,把学生带到夏天富有情趣的画面中,并结合生活的实际理解“钓鱼”“游泳”“吃冰淇淋”等,使学生的真实情感自然的流露到课文中。又比如:在读讲第二自然段时,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边读边想象“盛开的鲜花”,“漂亮的衣裙”的色彩,体会夏天的丰富多彩,并读出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二、读写结合,注重写作意识的培养。这节课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中的笔记录下心中的夏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一个点来写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最后学生写出了“夏天是楚楚动人的,是美妙的,是多姿多彩的”等类似的语句,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将语文课的特点充分地体现出来。

三、能大胆尝试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比如;在读到“一切都在夏天里走向成熟”这句时,对“成熟”的理解是难点,刘老师安排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谈出了夏天以后是秋天,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而夏天则是孕育成熟的季节,同学们也说出了九月他们就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因此在慢慢的走向成熟,所以说它是迷人的。学生自己较好的突破了难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得当,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在“多彩的夏天”,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开始,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夏天的美好。在复习字词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字词,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美从读中来,写中再现美——小学二年级语文课《多彩的夏天》教学设计

第20篇: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农大附小 王丹 执教 ◇区教科所 张干萍 评析

[教学设计]

一、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时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不假。在课堂上要想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教师除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外,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多种方式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使其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们以谈话的形式介绍了自己知道的节日,使学生的注意力有课间游戏转移到课堂上来,并且在回忆的过程中重新体会到过节时的快乐心情。接着我以“猜一猜”的形式导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而后在老师范读时又配以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景音乐,这样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把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以至产生迫不及待的去读课文的兴趣。

二、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参与能力

学习在现在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学会知识而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会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课上自己读书的同时,我出示了相关的学习小建议,让学生们在读书时明确目标,清楚重点,知道现在的读书任务是什么,然后按照建议中的步骤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效果显著。在初读课文时,我在小组学习之前出示了“学习小建议”,第一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顺利的进行学习活动,第二是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是一个学法的指导。在学文时,穿插了说话的训练和词语的积累,在快乐的氛围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他们的想象空间,从知识、能力的维度进行学习。我还设计了全班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也倾听到别人的想法。

三、引导自问自答,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解答学生的问题是课堂上的主要学习任务,但解决的方法并不单一。一个问题提出,不仅能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争论,还能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默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通过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把看到的说一说,并把自己理解到的读出来,学生自然就理解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自问自答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

学文重在情感体验,然而每个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后的情感体验不会相同,所以我会提供广阔空间给他们,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如:你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你是什么心情,谁的心情和他不一样等等,让学生在感悟中摸索学习。最后以赠送爱心卡为结束,在之前把快乐的孩子和苦难的孩子进行比较,让学生们知道在自己得到快乐的同时也要想到把自己快乐给予他人,爱别人自己也会同样得到快乐!

[评析]

《快乐的节日》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学一年级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

《快乐的节日》这首歌传唱了近五十年,从建立新中国的喜悦,唱到社会主义新生活,唱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因为它传达了时代的脉搏和气息,又切合儿童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所以,常唱常新。王丹老师所上的这节课,注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体讲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奠定快乐的情感基调。

上课伊始,王老师让学生们回忆刚刚过去的“六一”儿童节,去过哪?玩得高兴吗?很自然的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回忆。接着,又展示了几组他们熟悉的照片,学生从照片中看到过节中的老师、解放军叔叔,他们快乐、喜悦的表情,同时产生快乐的情感共鸣。最后一张照片定格在“六一”儿童节同学们表演节目上,看到这一情景,马上有人大声说这是我们学校的同学在“六一”节表演节目„„几乎全班同学都笑了。这一巧妙的设计地把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快乐的感受融到课堂中来,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快乐的情感基调。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这节课中,王老师注意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伴着优美的音乐播放人们欢庆自己节日的照片;快乐的鸟衔着生字词飞过,让学生抢读生词;让学生随着《快乐的节日》歌曲唱歌、跳舞抒发自己快乐的心情;伴着《爱的奉献》读自己爱心卡上的小诗等情景的创设,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培养语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和口语交际能力。在这节课中王老师注重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会学、学会,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初读课文之前出示的“学习建议”,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什么,如何学。在学词过程中,王老师又让学生用一个词语说一句话,然后又用两个词、三个词说一说的训练,既能反映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锻炼、培养了选词造句和口语表达能力,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发展。

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愿望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愿望。本课在识字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5、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

学文重在情感体验,然而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如:你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你是什么心情,谁的心情和他不一样等等,让学生在感悟中摸索、学习。当学生说的不是老师认为的标准答案时,老师没有批评,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护,课上就出现了一只只高举的小手,一双双求知的慧眼,一个个创新的答案„„

本节课需要调整和改进的是:教学环节的安排需要进行一些整合和调节;教学环节的语言过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生字、生词的出现与内容不相符,而且落实的也不够。

>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快乐——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doc》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