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活动化”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2020-03-02 04:35:4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小学语文课“活动化”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语文课堂的改革还没有彻底,大多数课堂依然大是口耳授受的静态模式,教师喜欢详尽地讲解,学生们则端坐静听。气氛严肃的一堂课下来,往往感觉到枯燥、疲惫,思维无法激活,创新难以催发,学生被动接受,养成了一种依赖和定势。孩子天生好动而富有好奇心,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缺乏乐趣,怎么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呢?怎么能符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呢?因此,传统的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激情创新不足,因循守旧有余。正如上海市特级教师陈仲良老师在美国的一所小学考察时,被这所学校的学生称他们是“拘谨而又热情”的中国人。我想:无论是拘谨的外表,拘谨的行为,还是拘谨的思维,都是与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勇于创新的21世纪不相符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儿童喜欢的活动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设计、建构、组织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各类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势在必行。

“能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当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当然,参与力会大大提高。从而,学习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以及竞争、合作、交往能力都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因此,我把以下学生感兴趣的三方面的活动引入到语文课堂:

(一)把日常活动引入课堂

卢梭曾告戒人们:“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喜欢玩,生性好动,乐此不彼。在课堂上,还儿童以“天真”,还儿童以“活动”。让他们自由,快乐,心情舒畅地学习,尊重他们的个性,让他们的情感释放出来,让创新思维迸发出来,让他们的个性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1、猜猜、编编。

在识字教学中,把学生日常喜爱的猜谜活动引入课堂。我设计了趣味猜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秩趣的图像、清晰的音响、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动画,让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如:“太阳升上地面”(谜底:旦)屏幕上,伴着配音,一个红艳艳的太阳冉冉升上地面。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展开联想,努力寻找相关联的字,很快,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有的还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于是,我乘热打铁问学生:“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清楚地展现出来。这样既激发了识字的兴趣,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还可以在巩固生字时进行听音猜字:“姓方的孩子戴着帽子在水中”是什么?(游)“姓王的孩子有一元钱”是什么?„„或者有学生编字谜考考同学:“太阳躲在三个人下面”是什么?”(春)“五张嘴巴在说话”是什么?(语)学生在编字谜中积极开动脑筋,又进行语言组合,说出了有趣的字谜。他们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学得生动而高效。

2、赛赛、辩辩

学生大都有好胜的心理,把竞赛引入语文课堂的某个环节,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思维。我在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时,常采用竞赛的方法。:如《夏天》中有一节写得非常好: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啦!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第一次比赛要求学生读出“雨大”这层意思,学生在自练后进行朗读比赛, “哗!哗!哗!”这几个词读得特别好。第二次要求学生不仅读出雨大,还要读出“快活”的感觉。学生又一次投入地练习,练得有滋有味,小脸上都流露出了快活的表情。在朗读比赛时,都把自己最佳的朗读水平充分地展现了出来,个个读得声情并茂,读出了句子的节律、情趣和神韵。竞赛的氛围,极强地调动了学生的内驱力,参与热情高涨。在主动参与中,学生感受到了夏天雷雨的雨势、雨声,同时,通过层递的语速和生动的表情把喜雨的心情表现了出来,又训练了语感,提高了自己的朗读水平,真是一举两得。这在指名读和齐声读中是难以达到声情并茂,会文悟道的境界的。

教学既是教师和学生的交往活动,也是学生和学生的交往活动。由于阅读过程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的不同,因此,“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样也是如此,有时甚至产生相反的意见。这时,我就抓住机会让学生再次体会课文进行争辩。

(二)、把艺术活动引入课堂

小学生从小就有艺术的天赋和强烈的表现欲。我便把艺术活动寓于课堂教学,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激发学习的兴趣。我平时想方设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引入一些艺术类的活动:画画、贴贴、唱唱、跳跳、演演等多种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形象生动地获取知识。

1、画画、贴贴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画面感特别强。教学时,不妨让学生读读画画,透过对语言文字的领会感悟,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文字边在头脑里浮现画面,再描绘出来。在构思图画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人人动脑动手,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自己的作品。如《我是一条小河》,是一条小河的自述,有声有色,画面感极强。在课文结束时,我让学生用图画把自己感受到的课文中的那条快乐又明亮的小河表现出来。大家兴趣盎然,在画画中既回顾了课文的内容,又根据自己独特的理解创做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2演演、唱唱

许多童话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学生喜闻乐见。与其把时间耗在讲、问、答上,倒不如把学生引进故事之门,让他们担当故事角色,在“身临其境”的表演中,使语言文字内化,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动物过冬》一课,在学生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蚂蚁碰到了啄木鸟、青蛙而发生了一些对话之后,教师不急于将对话中引出的动物过冬的方法强加给学生,而是变施教者为激励者和观赏者,鼓励孩子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指导他们读课文、想动作、练语气扮角色。学生们一下子活跃起来,自始自终积极参与,完全忘我地走进了童话故事中。在自己设计的,自己组织的,自己表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一遍遍地练习读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和情感。

(三) 把社会活动引入课堂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况且,《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也打破了过去僵化的教学模式。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或者说是网络时代,这就给了学生无限的空间,各种文字材料和超文本磁疗都褡裢地出现在人们地视野种。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信息梳理的过程,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批判能力的培养都是应该完成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下,语文教学提倡生活化,要求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反映现实改革。生活化的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的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人要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发展,必须将所学真正理解并能学以致用。把社会活动引入课堂,是教学贴近生活实际的反应。学生企盼做大人,喜欢充当社会角色,模仿成人进行交际、经营、管理。

一年来,围绕实验主题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探索,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1、激发了课堂参与的热情。学生参与率高。课堂上的举手发言面广,学生都很自信,乐于表达,并大胆发表自己 独特的见解。即使在公开课上也毫无顾忌,他们的能言善辩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由于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学知识,因此,动手、动脑机会多,创新思维被激发,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涌现出了许多大王:发言大王、朗读大王、写字大王、辩论大王、推销大王、故事大王、看课外书大王及优秀演员、主持人、小老师„

3 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大多性格开朗,同学相处友好。他们自信,喜欢竞争,又乐于合作。他们既能给别人提出意见,又能接受别人对他所提的建议。

4 激发了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大多喜欢看课外书,喜欢讨论问题,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到日记中去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在同课题共成长的体验中不断转变着自己的教学观

《小学语文课“活动化”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

阶段小结

淮河东路小学

冯 雅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研究》课题阶段小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化策略的研究学生问卷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课题研究阶段小结

阶段小结课题研究教学小学音乐

小学语文中段读写结合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生成策略”阶段小结

《小学低年段写话教学指导策略的研究》阶段小结

市级课题《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策略的研究》——阶段小结

《《小学语文课“活动化”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阶段小结.doc》
《小学语文课“活动化”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