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学设计

2020-04-18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西安市长安区马王街办

从《静夜思》读起之

《长相思》教学设计

学校:新庄小学

执教:张飞

从《静夜思》读起之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写聒这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的诵读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

充分了解作者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把握词的内容,关注词中人物的场景,体会作者的那份乡愁。

2.激发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词的思乡之情,进而升华至热爱祖国。 教学准备:

《长相思》电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让学生齐读课件呈现的标题《从《静夜思》读起》。《静夜思》,一首家喻户晓的诗篇,一首妇孺皆知的诗篇。那么,《静夜思》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呢?(指学生回答:思乡)

是的,思乡,我们把身在异国的人们想念家乡的情怀称作:乡愁。(出示电子课件)

让学生齐背《静夜思》。 《静夜思》老师诵读。

是的,那么诗仙笔下的《静夜思》,诗仙笔下的乡愁,真的是那轮明月下的故土吗?

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真正的面纱。 出示课件《山月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中的景物。除了那轮明月之外,还有重重叠叠的山脉,正是这山脉阻隔了他回家的难度。所以李白的《静夜思》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一轮明月,一色无尘;一轮山月,阻隔思念之人。

是的,所以李白的那份乡愁不是那轮明月下的故土,而是,一轮山月下的故土。山,高大雄伟;山,连绵起伏;山,重重叠叠。阻隔了思念人的回家路,只能把思念寄托在那轮山月之中。

二、教学过程

1.初读《长相思》

这是李白眼中的乡愁,这是诗人中的乡愁,今天让我们共同领略一下词人眼中的乡愁,让我们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笔下的乡愁——《长相思》。

大家开始自由读《长相思》,看看词人眼中的乡愁都有那些景,哪些物。

让学生齐读《长相思》。

分别指定学生来讲自己心中的词景、词物。 那么这些字能表达怎样的情?又是如何体现的? 再齐读《长相思》。 2.分层感悟《长相思》 (1).精讲《长相思》上片: 是谁走过了“山一程”,又是谁渡过了“水一程”? (指明学生答:纳兰性德) 真的是纳兰性德吗?

再问一句,又是谁“身向榆关那畔行”? 是谁的身?此时的身又在何方?

要了解这些问题,得先看看后一句“夜深千帐灯”。此句告诉我们,时间是深夜时分,本应睡觉,再加上白天“山一程,水一程”,山山水水,水水山山,脚下的每一块石头,水中的每一道波纹,前行者都经历了,是那么的劳累,但是,帐下灯火通明,并且是千帐,那么,这千帐之下,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又是“夜深千帐灯”,可见,这身,不是一个人,是千帐内的每一个人。也就是说,不是不是纳兰性德一人之愁,是每个帐下不同人的同样之感——乡愁。“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历了山山水水,劳累了一天,本应该是帐内每一个人熄灯早眠,可是每个帐下的人儿,无法入睡,仍然点燃着灯火,此时的这灯,照的不是光明,照的是帐内人儿的心情。

此时不禁让我联想到了纳兰性德同时期的另一首词《如梦令》,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万帐穹庐人醉”这句了得,此句无灯火,但是要强行入睡,只得饮酒,一来助眠,一来消愁。这场面更为宏大。这一灯一醉,耐人寻味。

此时,再读,就不是那么单一的了,李白的乡愁是一个人的独思,而纳兰性德的词,表达的那是许多人的愁,许多人的思。

让学生齐读上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2).精讲《长相思》下片: 这盏灯,还没有熄灭,为何? 你听“风一更”,你看“雪一更”,风雪交加,声音嘈杂,身寒意冷,外面吵得这样了,这是外表,睡不着的根本在哪里?

“聒碎乡心梦不成”,这是根本。 这心不在这儿,在哪里? “故园无此声”。心系故园。

这就又联系到了纳兰性德同时期的那一首词《如梦令》,“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巧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句都运用了两个字,什么呀?

“梦”和“碎”,这个水讨厌至极,这一群远离故土的人们,刚刚借酒人醉,适才进了梦乡就又让这水吵醒了。梦中故国,就这样被叫醒了。醒了之后,更是睡不着,那么,此时的惊梦人干什么?想什么呢?

“故园无此声”。

这梦中的故园是何样? “故园无此声”,这“此”指的是塞外的风雪之音,那么,那每个人的故国,

有的是什么声音?每个人心中的故国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写下来。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写故国的声音和样貌) 3.升华感悟

(一)《长相思》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山的阻隔,水的阻挡,那就是:山一程,水一程。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亲赴赶往山海关的行程,那就是:身向榆关那畔行。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夜景下塞外营帐中的灯火,那就是:夜深千帐灯。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风雪交加的凄凉之音,那就是:风一更,雪一更。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辗转反侧后的难眠心境,那就是:聒碎乡心梦不成。 纳兰性德笔下的乡愁是众多征夫对故园无此声的久久回忆。 同学们:

李白的乡愁是那一轮山月下的故土,

王安石的乡愁是那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张籍的乡愁是那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 纳兰性德笔下众人的乡愁是什么呢? (指生回答)

夜深千帐灯。是众人的乡愁。 4.升华感悟

(二)《故乡》

乡愁的延续,经历了好几百年,乃至好几千年,现在,请大家听一听现代的乡愁之音,杨牧的《故乡》。(出示《故乡》老师朗诵)

乡愁的不断扩大,不断升华,就演化为一种最高的情感,那就是:爱国。 (出示课件)升华至爱国。乡愁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爱国。

三、总结课堂。

(教师口头小结课堂)

歌声中的祖国。

让我们从《静夜思》读起,它给我们展示的是大唐的乡愁, 让我们从《长相思》读起,它给我们展示的是大清的乡愁, 让我们从《故乡》读起,它给我们展示的是祖国的乡愁, 三个时代,三种时期,三种乡愁的无限扩大, 思乡与爱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热爱我们的故土,热爱我们的祖国。

四、作业

书写祖国。

请同学们写一写心中的故乡,心中的祖国。

板书设计

知识新授:

课堂流程:

1.重读《静夜思》——思长相思

身在征途

空间对比山水榆关图

景物对比塞上风雪图

虚实对比榆关景物

眼前

正面描写

心系故园

故园 故园无此声梦中故园心中侧面描写 乡之祖

2.精讲《长相思》生字:聒

3.现代诗《故乡》课文《梅花魂》思乡——爱国

4.歌声中的祖国

5.书写故乡、祖国

推荐第2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完成背诵。

2、品味意象,把握情感。

3、鉴赏诗句,因题悟法。

【重点难点】

1、找出意象,把握情感。(重点)

2、鉴赏诗句,因题悟法。(难点)

【预习案】

一 、知识链接

要求:认真阅读“知识链接”的内容,边读边拿起笔标记勾画重点内容。

1、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作为相国纳兰明珠的爱子、康熙皇帝宠信的一等侍卫、文人名士爱重的大才子,纳兰一生极尽富贵荣华。18岁中举,22岁考上进士,文武双全,名闻天下。他的家世、地位、才情、风度,无疑是当时窈窕淑女心中的偶像。可是纳兰一生并不快乐,向往平淡祥和的生活,翻开《饮水词》泪、恨、愁、伤心、断肠、惆怅……触目皆是。他有过如花美眷,可是诗意的生活只有3年,妻子便香销玉殒。他有过红颜知己,可他的这位绝色的表妹成了康熙帝的妃子。他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2、了解词牌及写作背景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纳兰随从康熙出巡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纳兰对京师中家的思念,写下了这首词。

二、预习自测

1、正音

聒( guō )

2、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指关外。

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聒碎:搅碎。聒,嘈杂。

3、反复诵读,白话词意:

明确:将士们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故乡是多么的温暖宁静呀,哪有这般狂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

4、词人身向何处?心系哪里?表达何情?

明确:词人身向榆关,心系故园。思乡之情。

三、学生自评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一(自主探究)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是哪里的景物?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山水、榆关、千帐灯、风雪;是边关景物;表达了词人羁旅在外,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以小见大的佳作。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咏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

探究二(合作探究)

2、王国维·《人间词话》:“‘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试赏析句子“夜深千帐灯”的妙处。

明确: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深夜的画面;此时夜已深,四下无人,只听见呼啸的风,放眼望去,只看见军帐内忽闪而微弱的灯光,如果这是在家乡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使寒冷,也会觉得温暖,可惜词人却身在异地,在现实明亮的灯火中,感受着相思之灯的凄凉,促使词人遥想起家乡之灯,顿觉孤寂。“千帐灯”之广大与征途寂寥之心,形成对比,更见其孤寂。表达了词人羁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拓展】

(1)“灯”意象——灯以其光明、温暖的外部特征,成为历代诗人广泛歌咏的对象,也以其充满悲剧色彩的内蕴成为丰富情感的载体,即心暖则灯暖,心寒则灯寒。

(2)“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嘈杂的风雪呼啸声,震碎了我思念家乡的心,我终夜未眠,当我身在故乡时未曾听过这么嘈杂的声响。边关的一情一景让我不得不想到故乡的一花一木,思乡情更切。

(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一程山峦一程歌,一路流水一路情,山水相叠,翻山涉水,一路奔波,两个“一”字,写出了路途的艰辛,“身向榆关那畔行”,一个“那”字,清晰地点出了作者远离家乡马不停蹄地向关外行走,想着看着渐行渐远的背影,想念故乡的时间也硬生生地被拉长,离愁萦绕心头。

探究三(合作探究)

赏析句子“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深刻内涵。

明确:风声雪声吵得人无法入睡,连个家乡的梦也做不成。(描述诗句)本句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 :“聒”字使得风雪拟人化;“乡心”破碎,更是夸张之语。(解释手法)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羁旅在外,思念家乡的浓浓深情。(表达情感)

“身”------“风一更,雪一更”----人在征途------聒噪

“心”------“故园无此声”-----------心在故园------碎

思考:作者想念故乡的什么?为什么?

纳兰的“身”不得不随从护驾,这在世俗看来的至高荣誉,事实上,只是皇上的保镖,并不能纵马扬鞭,指剑沙场,没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畅快。在纳兰心里“身”在经历“风一更,雪一更”的聒噪,而“心”早已飞回“故园”,故园里有什么呢?故园可能更像是一个象征,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因为那里可以安放自己梦想与追求。漫漫征途中自己对父母、妻儿的思念也可以在故乡得到寄托。此刻此地的状态不是自己想要的。“山一程,水一程”的漫漫征途,黄沙漫天,寒暑不定,枯燥无聊,凸显了身心的分裂,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的距离,让他在扈从生涯中惆怅不已,自称“我是人间惆怅客”。

爱情和友情占据了纳兰生命主题的一大部分,对爱情的执着,对朋友的坦荡,让纳兰的情感和内心如此饱满,如此充盈。而现实生活的颠沛流离、仕途生活的不如意,让他的身心处在煎熬之下。在写给严绳孙的信里,他说:弟比来从事鞍马间,益觉疲顿……从前壮志,都已隳尽,昔人言“身后名不如生前酒一杯”,此言大是。生在康熙之世,纳兰之家,一颗心却漂泊如此,疲惫如此,对生命意义和个人价值的思考也更加的深刻。最终得出结论,自己“冷出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纳兰身处富贵,心游喧嚣之外,历经尘世悲欢起伏,自谓我是人间惆怅客,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如此深情之人,但愿有一天可以实现他自己的梦想:构成茅屋三间,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

我的收获:

我的疑惑:

【训练案】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1、本词为亡妻卢氏而作。2、被酒:醉酒。3、赌书泼茶:李清照赵明诚典故,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刻寓意?

明确:当时只当是寻常情景。//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只到失去后才知道后悔,可今天再也无法挽回。//表达了作者的怀恋、追悔、伤心、无奈与惆怅之情。

【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课后作业】

1、完成教辅资料相关题目;

2、背默全词;

3、推荐背诵: 【木兰花令】

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推荐第3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长相思》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结合注释读懂诗词大意,进一步学习品味有画面感的词语,体会诗人情感的阅读方法,学习诗人融写景和抒情为一体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复习,初步感知

(一)、背诵《泊船瓜洲》、《秋思》

1、导入: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板书课题,理解“长相思”,初步了解词(又称长短句,分上下阙而诗每句字数一样。),问: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忆江南、渔歌子。)

3、了解作者。纳兰性德:本名为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著有《饮水词》、《通志堂集》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二)读词《长相思》,要求

1、自由读两遍词,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聒读音和写法)和多音字(更)的正确读音。)

2、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自由读两遍。

(三)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二、联系插图,读懂词意

(一)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向我们展现那些景物并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山、水、榆关 —— 不舍

千帐灯—— 孤独

风、雪—— 失眠

故 园—— 思乡

(二)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长相思读完你看到了那些画面?(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三)作者的“心”又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板书:心系故园)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长相思读到这里你读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四)小结。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三、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配乐朗读,想象词中的情境

走进作者的心中。配乐《怆》,师生轮读《长相思》,想象意境。

(二)自由朗读词展开想象,配乐《琵琶语》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下阙)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试问我为何轻易的离别,一年和家人能团圆相聚多久?)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诗人如此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却要踏上征途,我们感受到诗人(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

(三)回归课文,小结,并会背诵。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指名学生背诵《长相思》。

五、区别诗词,感受异同

讨论:再次读三首诗词,在读中讨论他们的相同及不同之处

1、格式不同。词又称之为长短句,分上下阕而诗却每句都字数一样。

2、三首诗词表达的情感相似,都蕴含着深厚的思乡之情。

3、表达的方法不同,《泊船瓜洲》是借景抒情,《秋思》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是结合了他们的特点,融写景、叙事为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六、课外拓展,背诵诗词

万水千山,隔不断思乡情,千辛万苦,抹不掉思乡情,别时容易聚时难啊!你们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问君何事轻别离,一年能几团圆月——纳兰性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在这字里行间写不尽的是乡愁,当我们如他们那般远离故乡、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之时,在我们心中总会记得背诵这些诗。

《长相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二、题解: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四、朗读课文,直到能够背诵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整体感知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2、互文见义:词的上片用“山一程,水一程”的旅途上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用“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的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3、赏析加点字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六、拓展练习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长相思》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语文,是洋溢着灵性的美!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在平等交流中来感受和积累这一美的过程。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更是灵性与唯美的集中体现。经典诗词说到底,是对宇宙万物的洞悉、对人生的了悟,并以完整的形态出现,所以,诗词只能去“会”、去“意”、去“悟”,而这最好的策略是体验诵读,任何支离破碎的分解,都是缺憾!“诗活在诵读,诵读保护了诗的存在!”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能从字正腔圆的、通顺流畅的朗读过渡到情感诵读,培养语感。

2、通过想象画面、情景体验和诵读的方法,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3、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想象、情景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构建“征途”、“故园”意象,体味“相思”,感悟“人性”。

【教学流程】

一、初读·印象画

1、板书课题,(相思)相思是愁!离愁,春愁、乡愁。

乡愁,在李白的笔下,是撒满床前的月光,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看能不能发现些什么?

2、初读四遍。

前两遍:生字、多音字读准,字正腔圆。后二遍:讲究节奏,有味道。

教师通过引读、带读、试读题目,引导学生按两个层次朗读,层层落实。

板书:词的朗读要求:顺、懂、味

3、两读过后谈感受

师问:词读到这儿为止,《长相思》在你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

带这各自的印象和感受齐读词,读到词的字里行间。

二、再读·形象画

1、过渡语: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的长相思呢?学词只有印象和感受还不行,这还需要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现在请大家在走进课文,默读课文,仔细结合资料下边的注解,弄懂词的大意?

(先讲大意,再讲解学习古代诗词的“意会”作用。)

2、师:现在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词的大意“意-会”没有?

一是:作者的“身”在哪里?(板书:身在征途)

二是:作者的“心”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

3、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打上圆圈再联起来)会有什么新发现,新体会?

(启发学生开放思维,感受和体验作者相思之情)

师谈话:一个远离,一个牵挂,远离越久,牵挂越长,征途越远,相思越长,所以题目是《长相思》,

出示地图,(介绍背景)

一说:身心分离的内心世界。

二读:齐读作者身心分离的那种心情

三、品读·新印象画

1、师范读,生跟读,亲近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构建“征途”意象。

2、开放思维,创造想象,描写浪漫生活,构建“故园”意象。

四、悟读·现实画

a)师谈话:美好而浪漫的画面和场景,却在现实中破碎,在征途中破碎,只有“聒碎乡心梦难成”(板书:碎)

b)指导悟读。谁来再读读《长相思》?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杨柳依依,春暖花开,没有亲人的关怀和问候,只有……

在这里,晚上,没有皎洁的月亮,没有甜美的饭菜,更没有和妻子,儿女一起的温暖与幸福,只有……

在这里,没有(学生写的场景)只有……

c)齐读。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是长相思,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进入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灵,齐读《长相思》。

五、研读·人性美

a)师谈话:同学们,词读到现在,我已经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声中带情),那么作者作为一名出生于宦官之家,书香门第的才子,又是名门望族,为什么还要忍受相思之苦、相思之痛,这是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b)出示纳兰性德的《菩萨蛮》。重点感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c)板书:“爱祖国建功业”(人性美)

d)总结

推荐第4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 了解诗人纳兰性德。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

(一) 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 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 (难)

长相思 心在故园 (苦)

推荐第5篇:长相思_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通诗词并感悟词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并学习此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品味白居易诗词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二、学习新课

1、初读《长相思》,理解这是一首怀念远方意中人的抒情小词。它写一个闺中女子月夜倚楼眺望,思念心上人,充满柔情蜜意。

2、老师介绍长相思,词牌名36字,前后阕各4句。前人多用以写思念之情。始见唐代白居易词。这段话引自《唐宋词鉴赏词典》。后来我看了好多《长相思》,发现人们果然多用它来写思念之情的。今天要学的这三首《长相思》,不知同学们预习过了吗?谁来读一读第一首?(生很有感情地读:汴水流,泗水流„„)

3、屏幕上出示词牌名。

4、学生自己朗读。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解决,班级分享。

5、通读本诗,全文把我诗人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6、理解“汴水”“泗水”“瓜州”“吴山”“点点”“思”“悠悠”“方始休”“倚”

7、赏析: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倚楼思念亲人的情形。在明亮的月光下,年轻的女子,凝望脚下着悠悠的流水,遥望着远处绵绵的群山,孤独无助的身影,充满了哀愁憔悴面容。思女的形象朦胧而又仿佛很清晰。

词的上阙连用了三个“流”字,写出了水的蜿蜒曲折,悠远绵长,也酿造了一种低徊缠绵的情韵。“吴山点点愁” 为本阙点睛之笔。“汴水流,似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如果没有后边“吴山点点愁”,则没人任何意义。而有了“吴山点点愁”,那悠悠的流水仿佛也就蕴含了绵绵的思念与哀愁。增添了愁思的下阙连用两个“悠悠”,更绵长与强烈。“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归”了吗?“休”了吗?没有,只是一个空想,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月明人倚楼”。

诗人运用浅显流畅的语言,和谐舒缓的音律,以“恨”写“爱”,巧妙而又明了地勾画出了思女形象,表现出了思女复杂的感情。特别是那悠悠的流水和交接的月光,更烘托出了无限哀怨忧伤的情怀,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深、词义蕴藉的特点

三、巩固拓展

师:李白看到明月,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故乡。苏轼在中秋节想念自己的弟弟,因此写了著名的词《水调歌头》。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师生齐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美妙的诗啊!他们相隔千里,但是同时看到一个月亮,他们通过月亮传递思念之情,想象太奇特了。这是诗啊!唐朝的杜甫也写了《月夜忆舍弟》,其中就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杜甫思念自己的弟弟,也是看到了这样的月亮,难怪他们会有这样的诗句——(生齐诵两首《长相思》。)

无 题 李商隐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理解把握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手法。

二、知识链接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三、课前预习

1.注音

云鬓( ) 探看( ) 2.词语解释

晓镜( ) 云鬓( ) 3.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四、课堂讨论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如何理解?

“多情自古伤离别” 相见难啊离别更难,何况正值暮春时节,东风懒洋洋的,百花也凋残了,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2.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3.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句?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思想感情? “丝”和“相思”的“思”是同音字,谐音双关,泪也因思而落。拿蜡炬流泪来比喻自己内心的煎熬。以春蚕、蜡炬为喻,说明我对你的爱和思念至死不变。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原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4.“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晓来对镜梳妆,夜来吟月怀远,女主人公愁的是什么?为何会觉“月光寒”?

“晓镜但愁云鬓改”,是想象那位姑娘也和自己一样无休止的思念着对方,晓来对镜梳妆恍惚觉得自己秀发不同于往常了,也许很快就会衰老了吧! 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 “夜吟应觉月光寒”,月光的凄清和寒冷实际上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和悲凉。

推荐第6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相关纳兰性德的资料。 ②、相关古诗词。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育方面: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发展方面: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通篇立意含蓄悠远。

教学过程:

一、引:故事导入,奠定基调。

1.纳兰性德,有清代第一词人美誉。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山水情深 风雪意浓,本词就写于途中。

2.师配乐朗诵: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二、读: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1.出示词语,读准多音字和生字,做到字正腔圆。榆关

那畔行

聒碎

故园

2.读整首词,注意停顿和节奏,做到有板有眼。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读出情感,试着了解词意。

三、品:感悟词意,读悟结合。1.学生自学,根据注释,弄懂词意。

2.出示:这是一位(

)的词人。(如:疲惫、想家、寂寞、辛苦、惆怅等)

3.从哪看出?引出: 身在哪儿?

身在船上;身在崇山峻岭间;身在营帐中;身在山海关外等。 几位同学分别说后朗读。 总结并板书:身在他乡。

4.心在哪?

学生回答;

从哪里看出来;

故园无什么声;

家乡就没有风雪声吗?

就是这种感觉,读出来。

总结并板书:心在故园。

5.为什么想家却要身在外?(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6.将板书圈起来,问:你看出了什么? 7.配乐读整首词。

四、延:升华诵读,相思犹存。

1.故园有什么声呢?(引导学生说说家乡的温馨画面) 2.师引导吟诵:但这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化为泡影。 (音乐起)

师:这儿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郊外的踏青,有的只是—— 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这儿没有柳绿花红,没有青山碧水,有的只是—— 生: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这儿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月光下家人的相互依偎, 这儿只有—— 生: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这一切都没有了,只剩下那长长的相思之情!

五、累:作业设计,熟知词人 1.了解纳兰性德的其他诗词。

2.读读其他思乡诗词,开展主题交流会。

【教学反思】

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梦美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想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

六、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江苏省宿迁市

学校: 泗阳双语实验学校

姓名:薛燕

职称:

小高

电话:15850950036

电子邮件:1036834525@QQ.com 通讯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双语实验学校

推荐第7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宁强县北关小学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重点规划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北小

崔慧萍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宁强县北关小学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重点规划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宁强县北关小学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重点规划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宁强县北关小学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重点规划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宁强县北关小学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重点规划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推荐第8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四、朗读课文

1、正音

2、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指关外。

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聒碎:搅碎。聒,嘈杂。

五、感知理解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六、赏析加点字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七、感悟课文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八、知识归纳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十、【思考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故能真切如此。”试以这首小令为例,简要说说它的自然真切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这首小令用白描手法写跋山涉水的辛苦行程,写塞外风雪载途、荒凉苦寒的景象,写野营露宿的难眠之夜,层层渲染征人凄恻缠绵的思乡之情,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可谓真切自然。

推荐第9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与其作品的文学常识;品味词中的意境,体会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从了解写作背景入手来把握诗词主旨;反复诵读,品味诗词的艺术美。

3、领会词中表达出的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长相思》这首词大概是词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随驾到永陵、福陵、昭陵告祭途中作的,有的书题为《长相思·出塞》。“长相思”是词牌名。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著名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曾出使塞外,善骑射,好读书。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或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2、词人身为皇帝侍卫,对陪侍出游感到厌烦,但又改变不得,实在是一个极大的矛盾,处在这矛盾之中,是词人解不开的愁怨。《长相思》就是在风光的扈巡中用含蓄自然的手法写下的凄婉词章。

3、学习生字:更(gēng) 聒(guō) ..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词的上阙将千里行程中看到的景物,浓缩为“山”“水”二字,而重复使用“一程”,从字里行间读者就仿佛可以感受到词人满腹乡思、一腔愁绪。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下阕突出的是“风”和“雪”。一阵又一阵不停的风雪,直搅得词人心烦意乱,连思乡梦都做不成。衬托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凄凉。

四、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词人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词人虽然身为皇帝侍卫,入世不深,但却向往自在清净的生活,内心早已厌倦陪侍出游、耗费青春的侍卫生活,但他又不能改变这种生活,内心十分矛盾。正是在这种心境下,词人用感情真切深挚、概括力极强的句子,用简约自然的白描手法,轻描淡写,创作了这一意象新颖、凄婉悱恻,读来令人为之肝肠寸断的作品。

2、如何理解词人幽苦的“乡心”?

明确:这首词写了幽苦的“乡心”,实则是对扈从侍卫生涯的厌弃,这颗“乡心”既在一程又一程的跋山涉水中不断延伸,又在一更又一更的风声雪声的交织中不断加深。上阙“夜深千帐灯”虽然写驻营夜宿,千军万帐,灯火通明,但却是思乡难眠,心烦意乱的写照。下阕“故园无此声”则又因难入乡梦转而抱怨阵阵刺耳的风雪声了,看似无理、实则反映出幽苦的心境。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千里行程中看到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伤感。含蓄地透露了词人厌恶扈从生活的情绪及浓郁的思乡之情。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长相思

上片写景:一腔愁绪、千古壮观。 下片抒情:孤寂凄凉、满腹乡思。

————孤寂伤感。

推荐第10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长相思》

2、读准多音字“更”和生字“聒”。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教学重难点: 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同学们,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在张籍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仔细读两遍,第一遍要把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准,第二遍要把词读通顺,注意节奏。

2、指名读,指导读准“更”“聒”,注意句子停顿。

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谁来读一读,读出你的味道,读出你的感觉。

3、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

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看看书上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什么?思考作者身在哪里?心在何方?

4、作者身在山海关外,身在山海山,身在山上,身在船上,身在营帐,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里,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

5、他的心在故乡,课文中有一个词“故园”,他心系故园。

6、你有什么体会,你能读出这种身心分离的感受吗?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配乐范读,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学生汇报看到的画面。

3、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但是,在纳兰性德的脑海里,在他的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作者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4、播放《琵琶语》,想象写话。

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那还可能是……

5、学生汇报

6、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碎

7、这里没有……这里只有—齐读课文 这里没有……这里只有—齐读课文 这里没有……这里只有—齐读课文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作者如此心系故园,为何还要踏上征途呢?这个问题,纳兰性德在征途上也问过自己,出示《菩萨蛮》中写道:问君何事轻别离,一年能几团圆月?

2、介绍纳兰性德,介绍创作背景。

3、作者真的轻别离吗?作者何曾轻离别,他是何等地重离别呀。可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重任在肩,他责任如山,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只能把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化在了《长相思》中。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长相思。

第11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上饶县湖村乡中心小学 龚烨 【教学内容分析】

《长相思》一词是词人纳兰性德出京赶赴边关途中所作,数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广为传诵。词人以气势恢宏的景,抒黯然神伤的情,表达了自己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学情分析】

农村学校的学生对于文章的朗读重视程度不高,基础比较薄弱。在文言文及诗词的朗读上更是缺少感情,格律韵脚之类不甚了解,特别在仿文填词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无法下笔。但对于古诗词,学生的学习兴趣挺高的,课堂上都能积极参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阅读、感知内容、诠释意象、欣赏意境和欣赏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配图、配乐等多形式朗读,可以使学生读出诗词的韵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理解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朗读中,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向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词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教学媒介及手段】

本课的教学,主要采取朗读法,在此基础上融入多媒体和音乐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导入

古人言:诗以言志,词以达情。词,又叫做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一直是以其长短结合,平仄相谐,音韵回旋的格律形式,倾诉着词人的情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清朝才子纳兰性德所作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词题,长相思是词牌名,应读得缓慢些。(生读词题)

设计意图:在本课之前的教材编写中,并未安排词类作品,学生对词并不是很了解。而通过导入的形式介绍词的特点,一能激发学生了解新知的兴趣,二则是为后面的学习(词韵)排除“路障”。

(二)读文晓韵

1、初读正音

诵读诗词,贵在得法。善读者,字正而腔圆,抑扬而顿挫;不善读者,咿呀呀难为听。同学们,读古诗词首先该读准什么呢?诵读古诗词第一讲究轻重起伏与节奏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长相思》这首词,看看这首词该怎样读。同学们请记住,初读时注意字正而腔圆,字音读准,连读两遍。特别难认的字多读两遍。给同学们两分钟时间(生自由读) 同学们,现在请谁先来读一读?(生读) 老师谢谢你,预设1:这几个字你都能读准确 预设2:这几个字正是老师要让同学们注意的

师正音:特别留意词中的“畔、更、聒”这几个字的读音。 同学们,一起来读。注意要字正腔圆。

2、读出节奏

(1)字音正则节奏起,同学们,读节奏,听老师读一遍,看看哪里该停顿,划一划。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读的节奏来把这一句划一划。 (同桌交流划出句子内停顿的地方)

(学生试着自读与对读,师检查学生朗读的节奏划分,并让生汇报读) 教师引导:注意读停顿得时候是无声而有气。

3、掌握轻重

读词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现在听老师读一句,看看你们能发现老师在轻重处理上有什么规律。 (学生听)

(1)学生交流发现:

①第

一、二声为平声,读得轻而长。②第

三、四声为仄声,读得重而短。

③在停顿时,我们要做到声断而气相连。

教师:这就是读诗词时常用的平长仄短的读法,现在请你们按照平长仄短的读法来试试。 —↓/―― /↓——。 聒碎/乡心 /梦不成。

学生交流展示这一句,然后全体学生按照这种读法读全词。 (2)小组练读。 (3)小组展示竞读。 听老师读全篇(配乐)

设计意图:采取多形式的朗读,一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词句;二是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三)读词会意

通过刚才一遍遍的诵读,好似一位词人悠悠的跨越百年历史风云走近在我们的眼前,向我们诉说着……来,读一读词的标题《长相思》。

(师介绍创作背景)词人纳兰性德由京城远赴关外途中,出关时,冰雪未销,千山万水,对于生于关内,长于京城的词人而言,一切都是那么荒凉,不由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于是带着对家乡、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写下了这首词。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词人“身向榆关那畔行”途中看见了哪些景,边听边划出来。

词人在风雪交加的野外露营,他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合作探究后汇报:

望: 山一程、水一程、千帐灯

词人看见了路过的千山万水,以及大军野外露营升起千顶帐篷的恢宏场面。 听: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思: 故园无此声 (思乡之情油然而起)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和对词意的解析,让学生深入文本,进而感受词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品词悟情

“言有尽而意无穷”从来都是古诗词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故园无此声”这一句寥寥数字却意味无穷,为何词人会有这样的感慨? 生讨论后汇报:

生1:词人的家乡在关内,相比苦寒的关外,天气自然不会如此恶劣,因此说“故园无此声”。 生2:兴许家乡也有风雪交加的时候,只不过是因为词人在家乡有亲人朋友们的陪伴,倍感温暖;而此时的词人身处异乡,内心孤独苦寂;对比之间纵然是觉得“故园无此声”。 (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中肯到位的评价)

师小结: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从而更突显词人思乡的愁绪。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有“弹性”的,对于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根据从不同角度的观察、想象和理解,选择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但教师要在大方向上加以引导,同时对于有新意的思路和表达,要及时给予评价,以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评价设计】 仿文填词

《长相思》一词,有韵有情有意,同学们,想不想做一回小词人?仿写五代李煜的《长相思•一重山》。

同学们根据词意,平仄,押韵完成。

评价标准:词意符不符合,平仄有没有对上,韵脚有没有找对。 【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水一程(路途遥远) 身在征途 聒(梦碎) (思乡)

风雪交加(天气恶劣) 心在故园

第12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纳兰性德《长相思》 教案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身为炎黄子孙,我们惊叹于五千年历史所孕育的灿烂文化,而那一首首流芳至今的诗词正是中华文化中的精粹,上课前我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回顾几首,同学们,可以吗?

第一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第二首:张籍的秋思

(学生与老师集体背诵)

师:这两首诗的两位诗人跨越唐宋两个朝代,中间相隔近350余年,可却表达了一种情绪,你读出来了吗?

师:是思乡,是乡愁。李白的眼中,乡愁是洒落窗前的皎洁月光,王安石的心里,乡愁是吹绿江南两岸的徐徐春风,张籍的笔下,乡愁是那封拆了又写,写了又拆的家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同走进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世界里,看看在他的胸怀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一首词《长相思》——板书

二、初读《长相思》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长相思》,认真读上两遍,把这首词中的字音读准确,听清要求了吗?

1、学生自由朗读《长相思》两遍

2、全班齐读

过渡:一起看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关注一下这首词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老师已经将他们变成了红色,认真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都是后鼻音的字,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发现,词和诗一样,都是有格律的,有韵律的,这些后鼻音字就是这首词的韵脚,读准了,词的韵味就出来了。 师:自己先试着读准这些后鼻音。男女生分别读这首词。全班齐读。 过渡:好一个夜深千帐灯,好一个故园无此声,经同学们这么一读,这份蕴含了百年的韵味就已经呼之欲出了。

师:词这种古代文体我们以前接触过,回顾一下有哪些词。题目大部分都是词牌名。今天又一次见到了它,与之相比,诗是我们接触最多的古代文体,比较一下,二者有什么不同。

师:同学们说得对,词中的句子,有的短,有的长,所以词又被叫做“长短句”。

师:在结构的组成上,诗和词也截然不同,短诗以行来划分,长诗以节来划分。而词则用阙,这上一句被称为上阕,而与之相对仗的下一句被称为下阕。

过渡:词这种文体是很有意思的,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成于唐代,到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节拍配合的需要,创造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本身是可以吟唱的,但那些曲谱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淹没在了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留下的词文,绝对称得上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既然可以吟唱,那它一定是有节奏的。

1、教师配乐范读《长相思》

师:这首词算上标点只有47个字,如果泛泛而读,很快就读完了,但一定会神韵全失,索然无味,所以要读出节奏,既要会停顿,在有些地方还要拖长一些,徐老师愿意读给大家听,请你手中拿笔,在我停顿的地方你打一个斜杠,在我拖长的地方你画个小波浪。

3、全班齐读《长相思》(出示节奏和重音)

过渡:这就是纳兰性德带给我们的《长相思》,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依然陶醉其中,细细读来,那份古词的浓重味道竟然久久挥之不去。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自幼聪敏,在童子时已句出惊人,纳兰性德很早就显露头角。他十四岁便精通六艺,十五岁入太学就读,十七岁中举。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士身份参与风流斯文的诗文之事。他随皇帝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帝唱和诗词。然而他却对自己的扈从生涯十分厌倦,不时在词中流露出怨恼之情。同时,因为纳兰的天分极高,总是被独特的塞外风光激起极强的创作欲望,他将壮丽的塞外风光与凄婉的思乡之情糅合在一起,营造出一幅幅兼具壮美与凄美的画面。

三、品读诗词,感悟诗情

师:自己默读这首《长相思》,借助词后的注释,相信你一定能读懂这首词,让我们带着这样两个问题,一起走进纳兰性德世界。 (1)学生默读理解 (2)同桌相互交流

过渡:我看到大部分同学似乎已经读完了,各个若有所思,那让我们放下手中的书,一起看大屏幕。课件(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问,纳兰性德,你到底在哪儿,你究竟身在何处呢?1.山海关2.山海关那边3.前往山海关的路上4.山上5.船上 6.营帐里

师:这几位同学,就是纳兰性德曾经走过的地方,无一不留下了他的足迹,这漫长的旅程,如果让同学用一个词来形容,你会用。

过渡:“艰难”、“困苦”。这些字眼无一不煎熬着出征将士的内心。这真是一段艰辛的旅程。

师: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旅程啊,山一程,水一程,程,指的是道路、路程,这究竟是怎样的山一程,水一程啊,你能想到哪些词语。 预设:跋山涉水:一个“跋”一个“涉”,我们能感到这段路程的艰辛,你读一读!翻山越岭 。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

师:路程如此艰辛,词语也一样有着浓浓的味道。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跋山涉水 翻山越岭 山长水远

师:而在纳兰性德的笔下,我们并没有看见这些词语,有的只是——男生——(山一程,水一程)

师:如此漫长而艰辛的路程,我们为什么不读的悠长一些呢,这样,词的味道会更浓的。让我们一起完整的读出词的上阕。

过渡:我们知道了,他的身就在这漫长而艰辛的征途之中。(板书) 师:而此时,让纳兰性德备受煎熬的不仅仅是攀不完的崇山峻岭,跨不尽的激流险滩,听—(播放怆)(出示下阕)——师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汉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在古代篆书的写法中,是一个耳加上一个“昏”,看看这个构造,想想他的意思?(声音嘈杂,让人思绪混乱,使人厌烦)又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在隶书中,“聒”变成了一个耳和一个舌字,并且一直沿用至今。请同学们翻开书,看一下词后的注释,“聒”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一直在耳边说,让人不清净。这里指风雪声。故园无此声,【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自己的家乡没有这样的令人烦恼的声音。

过渡:此时此刻,风雪的声音久久回荡在我们的耳边,风雪的声音也回荡在营帐之中,回荡在纳兰性德的耳边,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还是这塞上“风一更,雪一更”的苦寒天气。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想睡睡不着,像做梦更做不成,风雪交加夜,心碎梦不成,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这怎不使词人发出凄婉的怨言:“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所以纳兰性德写下了——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引读)他在想家,他的心在故园。(板书)在纳兰性德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深处,家乡的一切历历在目,在他的梦里,也许原本有——

是啊,这一切的一切,相信在他的梦里都会出现,你能试着写一写吗。

(二)想象故园,拓展写作

师:拿出大家的习作本,展开你的想象写一写。(《琵琶曲》) 师:一幅幅画面美轮美奂,一幅幅画面其乐融融,这就是深藏在作者心中的回忆,这就是作者心中的故园。。。

师:引读(沉默片刻)此时此刻,美好的画面消失了,有的只是—下阕 此时此刻,故园的记忆破碎了,有的只是——

四、补充情感,互证内心

过渡:此时,他的身体在征途上前行,而他的内心却早已飞回了故乡,真所谓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假如现在你们就是纳兰性德,老师脑海里有些问题想问问你们:“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离开家乡、离开故园呢?”“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回家呢?”“你为什么不和家人团圆呢?”

师:是啊,在征途中,纳兰性德还写下了一首词——菩萨蛮,在这首词中,他也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这个问题: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离别之际,长亭外,杨柳依依,他的父亲一遍又一遍的问他 分手之际,古道边,芳草萋萋,他的妻儿一遍又一遍的问他

过渡:是啊,我们也不禁要问,纳兰性德,你为何甘受这相思之苦,却不愿举家团圆呢?让我们再来一同了解一下纳兰性德吧,请看大屏幕。 康熙二十年(1861年)十月,康熙帝平定了三藩之乱,国内平静。于是,在二十一年三月经山海关到满族的发祥地一带去巡视,并祭祀长白山。这首《长相思》是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到东北祭祖时路上写的。纳兰性德作为皇帝一等侍卫,也随从扈驾。千军万马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出发,声势浩大。能够当上侍卫,在一般人看来,是接近皇帝的最佳途径,既实惠又很荣耀,而且可以作为跳板,乔迁晋升、飞黄腾达。但是纳兰性德对侍卫生涯却了无兴趣。在他看来,侍卫要处处体察皇帝的意图行事,与奴仆家丁无异。而就纳兰性德追求的人生理想来说,他是个具有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有着远大抱负和卓越见识的满族青年。他渴望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民族团结大展宏图,但皇帝没有这样做,康熙全然不顾纳兰的个性特点和理想愿望,让纳兰充当了殿前侍卫,轻意地改变了纳兰的人生道路。这使纳兰觉得十分痛苦,他觉得自己是被套上了枷锁,身不由己,理想成空,难以忍受又无法摆脱。当上了侍卫后,纳兰还几乎年年都启驾巡游,有时甚至是一年数次,过着漂泊颠沛的鞍马生活,对于满腹雄心壮志的他来说,无疑也是难以忍受的。而每天出入宫闱,亲历目睹官场的险恶,朝中朋党倾轧,小人迎合得志,才人失意落泊,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仕途上的崎岖险恶,使年轻正直的纳兰性德深切地感受到官场的可憎可怕。平庸的侍卫生活与理想相去甚远,而所处环境又充满了讥谗和危机,加之羁旅天涯,亲人分离的凄苦,种种重压和折磨,长期在他的心头笼罩,冷却了纳兰性德的仕宦之心。虽然他的职位连连提升,皇帝也十分赏识他的才干,可他就是闷闷不乐,御座近在咫尺,但理想却远在天涯,他不甘于让生命消磨在尊荣而又庸碌的位置上。他厌恶自己的差事,却又不得不忠于职守,悠悠十载的仕宦生涯,作为一个文武兼备的有志青年,殿试告捷后,既没有被派到军中去建功立业,也没有让他担任与其才能相称的文职官员,而是被安插到皇帝身边充当一名侍卫,其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哀可想而知。对朝廷忠心耿耿,却得不到重用,时光的流逝使他焦急,年龄增长而建功立业的愿望难以实现,思想冲突和心绪烦乱却又无可奈何。

师:谁来说说你了解后的感受,是否从中得到了答案。

五、结语

师:由此可见,纳兰性德作为被皇帝所看重的文武全才,那是一种无可奈何,那是一种不可抗拒,纳兰性德没有选择,他将自己的所有情感都凝聚在了这首词当中(全班齐读《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第13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3、感悟从古至今文人的离乡之绪、故园之思这一永恒的“思乡”主题。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感悟离乡之绪、故园之思,读出诗韵词味。

教学过程:

课前背诵古诗词。

一、意境渲染,唤醒体验

1、以诗导诗,引出思乡主题。

刚才同学们背了很多古诗,这一首诗大家一定不陌生。出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自由读读这首诗。这首诗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呢?请把你的感觉读进去。

2、思乡一直是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王安石的内心生起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那么,当夜深人静、风雪交加的时候,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这节经典阅读课,就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写的一首词“长相思”。板题,读题。

3.知道纳兰性德是谁吗?指名说,(介绍纳兰性德)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是读古诗文的一个好方法。出示写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出山海关,这首词就是在出关的征途中写的。)

二、三读“长相思”,整体感知。

(一)一读,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争取把词念得字正腔圆。 2.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读准字音。(评价) 真好,生字“聒”和多音字“更”都念准了,(出示拼音),我们再来读读这句: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很好,像这样,把每个字念正确,念饱满,这就叫“字正腔圆”。(板书)

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做到字正腔圆。

(二)二读,读出节奏

1、古代的诗词呀,就像音乐一样,是很讲究节奏的,请再次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出它的节奏来。

2、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长的词句时是怎么停顿的。(评价: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板书:有板有眼)

2、我们再读这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出示节奏)很好,就这样有板有眼地来读整首词。

(三)三读,读出词味

1、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有的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2、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自己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3、读到现在,谁来说说《长相思》这首词带给你的感觉是什么?请你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读《长相思》?指名说,读,评价。

4、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自己的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三、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仔细地看看插图,仔细地看看词后的注释,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的意思。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2、反馈交流,把你们说的综合成一句话,就是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板书:身在征途,心在故园。读)

3、纳兰性德经过了崇山峻岭,(课件出示)经过了小河大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他行走在曲曲折折高高低低的千山万水之间,正经历着千辛万苦。带着这种想象,我们来读一读词的上篇。

引导读: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起身而走。个别生接读:山一程„„ 是啊,遥远的关外尚未到达。他还得继续往前走。 生接读: 程程又程程,行行复行行,生接读:

经过了一道山又是一道山,经过了一重水还是一重水,齐读:

四、感悟词情,走入内心。

1、就这么走,就这么行,纳兰随着大队人马,离他的家乡越来越远,但是却把他的心留在了——(故园) 因为不得见,所以长相思;因为离别远,愈加长相思。同学们,你能把作者身心分离的那种感受和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评价,(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思乡的梦碎了,思乡的那一颗心也碎了。点击出示“碎)就是这种刻骨的相思,这种心灵的呼唤,我们一起来。

2.《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问纳兰性德吗?

是呀,既然睡里梦里,日思夜想的都是故园,为什么还要离家而去呢? 3.是啊,纳兰性德他是多么想留在家乡,留在家人的身边!但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身系国家的安危,责任如山呀,他是不得不离,不能不别啊!为国的壮志和理想,思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压在了纳兰性德年轻的心上,化作了他的„„(齐读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再读课题: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爱祖国,思故园,字字化作„„。

五、诗词互证,感悟故园之思。

1、长相思,摧心肝,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思乡的词——《如梦令》(出示)。请按照刚才我们读《长相思》的方法,自由朗读这首《如梦令》,要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念得有板有眼,读出它的韵味。生自由读。

2、这首词给你的感觉是什么?请你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这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是不是读得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有没有读出它的韵味。生评价。

3、《如梦令》这首词的许多地方与《长相思》很相似,比如“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跟《长相思》的哪句相似?(夜深千帐灯)“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跟哪句相似?(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4、想家不能回,就连一个思乡的梦也作不成,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5、同学们,像这样表达思念故乡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你知道有哪些呢?

6、故乡是那吹绿了两岸的春风,故乡是那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故乡是天上的一轮明月,是一支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板书:

字正腔圆 长 相 思

有板有眼 身在征途

诗韵词味 心系故园

评析:

特级教师王崧舟曾经说过:“一个有智慧的语文老师,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教学的最佳策略无疑就是诵读,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诵读。对学生而言,诵读自然是他们乐意为之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学设计凸显“诵读”的主导地位,为了让学生读出《长相思》的精气神来,读出它的诗韵词味。我采取了三步走,层层递进的方式。

一读:读准字音,把词念得字正腔圆。 二读:读出节奏,把词读得有板有眼。 三读:读出感情,读出它的诗韵词味。

朗读三步曲要求明确,层次清楚,逐步深入到纳兰性德的内心。

第14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王崧舟《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教学实录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自由朗读《长相思》,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长相思》。)

师:(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再来一遍,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预备起。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读。

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有的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

生:(齐答)没有。

师: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

师: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自由读《长相思》。)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注意听,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生1:(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

生2:(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1:我感到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这是你的感觉。谁还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2:我感觉到纳兰性德思念家乡,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是觉都睡不好,根本就没有梦。同学们,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好,默读《长相思》。

生:(默读《长相思》,按要求思考词的大意。)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

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你也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

生4: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那边,山海关的那边。好,那么“山一程”呢?身在哪儿?还可能在哪儿?

生5:身可能在山上。

师:可能在怎么样的山上?

生5:非常高的山上。

师: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生6: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儿?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一起来,预备起。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稍作停顿)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

生1: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生2: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3: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4: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你们看到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生:(伴随着乐曲《琵琶语》,想象写话。)

师:(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遍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那还可能是„„

生:(继续在音乐声中想象写话。)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就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你们看到了哪些?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夜晚。你看到了——

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汉子们正挑着水,一家人做好饭后,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面写个大大的“碎”。)

师:谁再来读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生1:(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相偎在一起的那一份温暖,那一份的幸福,这里只有—— 生2:(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读啊!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这里只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了,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1: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得好。谁还想问?

生2: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师: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吗?好,继续问。

生3: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你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然的话,如果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既然身在征途,你就应该一心干你的事业,为什么还要对故园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

生4: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想念家人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孩子们,你们都问过了,是吧?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词,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课件呈现两句词。)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问得好,孩子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生1: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1:(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一下,改成——

生1:问“夫”。

师:对!你再来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1:(朗读)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深情的妻子啊!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2: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来问一问,你把“君”字改成——

生2:父

师:父,好。长亭外,芳草萋萋,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2:(朗读)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笑声)

生3:还有他的父亲。

师:你就是他的父亲了。长亭外,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3:(朗读)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老父来日不多了,不知还能见儿几面啊!还有谁也会问纳兰性德?

生4:还有他的哥哥 师: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长亭外,雨雪霏霏,兄长递上一杯酒,问道——

生4:(朗读)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兄长,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一问纳兰性德吧: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读《长相思》,默读,你在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我不是轻离别啊。

生:(默读《长相思》。)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一问我的老父。老父,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生1: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我想再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2: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笑声)

师:好一位贤良的妻子啊。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何等地重离别啊。可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离开年迈的老父,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课件出示题目并播放音乐。)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掌声。)

生:(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长相思》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又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点评人: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张光璎)

第15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5 《长相思》教学设计

关九 周元臣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词,有词名和词牌名也是词牌名。长相思即使词名又是词牌名。词牌名很多如念奴娇、菩萨蛮等。一般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

3.纳兰性德,清代著名词,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多次随康熙出巡,一等侍卫。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教师指导。 2.指导读,读出自己的味道,其他同学听味道和感觉?(个人读 集体读) 3.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很少回家,思念家乡,归心似箭等)带着这种感情读齐读。

三、学习诗句上阕。

(一)1.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吗?

2.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在征途(中古时期,成为兵家争夺的战略要地,因地势险要。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区东北15公里处)

3.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是的,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4.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现在我们读懂一半,身在征途,心在哪?(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他身在征途,却很思念故乡。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春暖花开-----志同道合的朋友------父母的淳淳教导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

四、赏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你想对他说什么?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范读: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词,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读《长相思》,默读,你在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我不是轻离别啊。“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

六、仿写一首思乡词。

创设情景,早上上学,目的地学校,下午放学又刮风又下雨,非常想回家,题目《长相思》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忠君爱国

心系故园

第16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深深积淀的体现,许多古人把他们对大自然山水的热爱,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还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都寄予一首首古诗中,流传千古。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前老师了解到咱们班同学平时积累了许多,今天就让在场的老师们来见证一下同学们的风采,不过机会只有3次,同学们一定要抓住机会,按老师提出的要求熟练的展示给大家。(1)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的 (2)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的 (3)表达思念家乡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词-----《长相思》。(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古诗一般有四种格式,绝句:4句 五字称“五绝”,七字称“七绝”律诗8句,一句五个字称“五律”,七字称“七律”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词,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我们以前学过的忆江南27字,渔歌子27字,今天学的长相思是36字。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检查自学情况:榆关 那畔,千帐灯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三、学习诗句

(一)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 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7.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8.是啊,将士们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思故园,念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学习。

《长相思》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向榆关 (难) 心在故园 (苦)

第17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感情朗读感悟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余光中眼中,乡愁是一枚邮票......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生:念奴娇、水调歌头、渔歌子、临江仙......4.简介纳兰性德。

(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纳兰氏,原名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二十四岁时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词》,后委托顾贞观在吴中刊成 《饮水词》,惜此两本词集今皆不见传本。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今存词一共348首。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

(一) 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以古渝水而得名,位于河北省最东部与辽宁省接壤处,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境内。1644年5月27日 (农历四月廿二),清军至山海关,吴三桂开关出迎,大军入关。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已于1961年,山海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

(那畔)

是的,“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伴随皇帝出行时的一路上的风景,也有山回水之意。“一程”又“一程”,走了一山又一山,过了一河又一河,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骑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的感叹。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就应该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榆关”就是山海关,作者是在伴随皇帝去山海关以外还有很远的长白山,“那畔行”正是说明此行的最终目的地不是“榆关”,而是在“榆关”的“那畔”。 “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那畔”犹如“那厮”,“那边”,“那处”,作者会脱口而出此俗语,很显然既有一种放松,也有一种不情愿。

3.山 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夜深千帐灯”这一句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想象一下那副场景吧,风雪中,夜幕下,在群山里,一排排营帐里透出的耀眼的灯光,景象该是何等的壮观!

“风一更,雪一更”,“更”是指时间,旧时夜里的一种计时单位,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形成了工整的对仗。“聒碎乡心梦不成”,夜里,寒冷的风雪吹打着帐篷,作者怎么也睡不着,失眠了,于是于寂寞无奈之中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思乡了,因此才有“故园无此声”。其实并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以往在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让自己没有机会睡帐篷、听风雪,在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的感觉到了风雪异乡旅客的情怀。由此才觉得“故园无此声”。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总的来说,这首词写得很传神,很动情,然而状观之处却体现不出作者的大气魄来,这可能源于他宦官家庭出身,父亲谨慎为官的教育,也可能源于他内心深处的某中不悦。不过这样一来,恰恰又集豪放与婉约于一体之大成,凝炼出中华词坛上一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得后人的喜爱和传诵。

第18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榆、畔、帐”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读懂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3、简介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②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齐读,巩固诗歌节奏。

三、理解诗句

1、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2、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结合理解。

(3)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6)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3、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7)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8)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教师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附)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身向榆关 (难) 心在故园 (苦)

第19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长相思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了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背诵。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纳兰性德,复姓纳兰,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文武双全。他的词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这首长相思就是纳兰性德岁康熙到东北祭祖的路上写的,写他在征途上遇到风雪,辗转难眠,从而表达了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检查预习

生字词:榆

帐 更(第一声)

请几位同学读一读

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

教师介绍词:这是词,之前的两首是故事,词和诗是不一样的,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教师补充:

长相思是词牌名,也是这首词的题目。猜猜看长相思要表达作者什么意思?(思念的意思,那么我们接下来细读这首词,看看作者到底在思念什么) 学习

3.学习上阕

请一位同学读上阕部分

教师出示课件:程:路程

榆关:山海关

那畔: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在关教学目的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会写“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过程: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情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张说明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一更2小时

聒:形容声音嘈杂

故园:指的是京师,作者的故乡

此声:风雪交加的声音

根据以上解释,请一位同学翻译:将士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每个住宿的帐篷里都亮着灯火。

师:从上阕可以知道纳兰性德现在身在何处吗?(身在征途)

从什么地方看出征途的漫长艰辛(山一程水一程),从这里不仅看出了将士们跋山涉水的漫长,同时也渐行渐远意味着离家乡也越来越远,空间上的转换突出了行程的动感。

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课文录音前半部分,仔细感受一下当时的画面,听后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那个场景

生:我仿佛看到纳兰性德同很多将士们护送皇帝踏上征程,他们走过了很多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最后天黑了,他们停下来,搭起帐篷,每个帐篷中都点起了灯火。

4.学习下阕

说说下阕讲的什么内容

将士们在风雪交加的晚上四年故乡 翻译下阕

深夜,风雪交加,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不禁思念起故乡,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风雪交加的声音的。

师:从上阕知道作者身在征途,那从下阕知道作者心在哪

心系故园

思考:白天词人和将士们护送皇帝舟车劳顿,为什么到晚上却睡不着。却要心系故乡

(因为晚上风雪交加哦吵醒了他,让词人思念起故乡的温暖宁静,所以睡不着)

从中我感受到词人和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故土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尤其是从‘故园无此声”这几个字看出,虽然寥寥几笔,却将词人和将士们内心的思乡之情自然地流淌出来。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子在风雪交加的晚上,你们也露宿在外面,你们会想写什么

生:我会想我温暖的床 生:我会想我的爸爸妈妈 是啊,大家都和文中的词人一样在这样的晚上都会想起自己的故乡,那么请大家带着对故乡的四年之情,听着配乐声,试着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作业:回去欣赏李白写的长相思(不仅只写男女之情,将美人比作自己的理想追求,表达自己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孤寂,苦闷的心情)和白居易写的长相思(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比较其不同之处。

第20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上良中心小学教学观摩活动教案

《长相思》教学设计

上良中心小学 张艳妮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感情朗读感悟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初读。

(1)学生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的时候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它读正确。 (2)出示停顿的地方, 师范读。

(3)学生分上下阕读。 2.读后交流。

(1)全班齐读。

(2)说说你读完后感受到了什么?

三、品诗词——(深入品味诗的情感) 1.提出问题:作者的身在哪儿呢?作者的心又在哪儿呢?你从文中的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2.仔细研读。

学生仔细读文,交流结果。

3.想象意境。

(1) 那么在纳兰性德德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当中,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2) 让学生想象自己是纳兰性德,那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5.对比引读:

再一次感情朗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思念之情诵读出来!

五、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1.指导学生背诵《长相思》。2.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思乡的诗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收集。

六、板书设计:

身 在 征 途

思乡之情

心 系 家 园

七、教后反思:

《长相思教学设计.doc》
长相思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