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2020-04-19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六年级下册数学百分数教学设计

篇1:人教版新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百分数二教案(表格式) 百分数:折扣

百分数:成数 百分数:税率

篇2:六年级数学下册百分数(二)教案

第二单元百 分 数

(二) 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新 课 标第 一 网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本单元中的利息的计算比较繁琐了一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注意利率化为小数计算时的小数点位置。

2.本单元的折扣与成数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着重于写法上的区别,如一个是七五折,一个是七成五。

1、折扣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折扣(课本第8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至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商品打折销售的情境中理解“折扣”的意义。

2.学生在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种问题的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成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2、成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成数(课本第9页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第

4、5题。

教学目标:

2.补充:★某乡去年的水稻产量是1500吨,今年因为受到天气灾害的影响水稻产量只有去年的八成五,今年的水稻产量是多少吨?

★★梵净山2013年累计旅游人次是18万人次,2014年累计旅游人次比2013年增加一成五,2014年累计旅游人次是多少万?

★★★大坪完小2013年的在校生人数有820人,比2012年在校生人数减少了二成,大坪完小2012年的在校生人数是多少?

★★★★某鞋厂2011年的年产量为30万双,2012年年产量比2011年增加了一成六,2013年年产量又比2012年增加一成,这个鞋厂2013年的年产量是多少万双?

★★★★★某地前年的粮食产量为3000吨,去年因为洪水及病虫害的影响比前年减产近三成。预计今年的产量会比去年增加45%,今年的粮食产量是多少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你们对成数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五、课堂作业

第13页第

4、5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成数

二成 = ( 十分之二 ) = ( 20% ) 例2:

教学反思:

3、税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税率(课本第10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二第

6、

7、

8、10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纳税的含义和纳税的重大意义。新- 课- 标-第 -一-网

2、能计算一些有关纳税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依法纳税意识。

教学重点:能进行一些有关纳税问题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额的计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旧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引入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三)自学提示

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思考。 1.什么是纳税?纳税有什么意义? 2.税收分为几类?

3.什么叫应纳税额?什么叫税率?

(四)学生自主学习

二、展示交流

(一)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流

(二)学生汇报

(三)反馈总结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各表示什么意思。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尝试解答 (4)汇报交流。

30×5% = 30×0.05 = 1.5(万元)

(5)小结求缴纳营业税方法

三、达标练习

(一)课堂练习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3、补充

★某电脑公司4月份的销售收入为800万元。按销售收入的5%缴纳增值税。纳税后该公司4月份的收入是多少万元?

★★楚天餐馆8月份在缴纳了5%的营业税后,收入为5.7万元。楚天餐馆8月份的税前收入是多少? ★★★小雨妈妈的月工资是4800元,按规定,超出3500元的部分要缴纳5%的个人所得税。小雨妈妈纳税后的月工资是多少元?

★★★★某中介公司为顾客出售房屋,会按房屋售价的2%收取中介

费。该中介公司为李奶奶出售了一套房屋,收取中介费3200元。按规

定卖房还要按房屋售价的1.5%缴纳契税。李奶奶出售这套房屋最终得

到多少钱?

(二)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

7、

8、10题。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纳税的知识,你们对纳税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板书设计:

百分数:税率

应纳税额=收入额×税率

收入额=应纳税额÷税率

税率=应纳税额÷收入额×100% 30×5%=1.5(万元)

答: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1.5万元。

4、利率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利率(课本第11页例4,做一做及练习二第

9、11题。

5、学会购物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购物(课本第12页例5,“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2至1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合理购物问题的过程。

2、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的合理性做出充分的解释。

教学重点:运用百分数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情景谈话导入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或扩大销量,常常搞一些什么样的促销活动?那如何学会合理购物呢,

(二)引入板书课题,展示目标

(三)自学提示

阅读教材第12页例5,思考并尝试解答。

1.a商场打五折是什么意思?b商场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2.尝试解答?

篇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百分数的应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百分数的应用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

教案背景

(一)百分数是在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概念和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同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时,要加强知识间地联系,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类推,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税率、银行存款利率利息、商品买卖中的折扣等实际问题。本单元学习就是教给学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三)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本单元主要学习百分数的知识应用。教学课题

百分数的应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教材分析

(一)学习解答这类问题时,可以借鉴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明确是把哪两个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从而找到解答这类问题的方法。

(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要弄清楚谁比谁多(少)百分之几,确定谁为单位“1”的量,最后用表示单位“1”的量作为除数,解题方法(1)求甲比乙多百分之几:①(甲—乙)÷乙②甲÷乙—1⑵求乙比甲少百分之几:①(甲—乙)÷甲②1—乙÷甲

教学方法

小组自主互助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解题方法,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

题。

2、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探究百分数问题和分数问题的联系,在解决百分数实际问题中体会类比的思

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解题方法。

难点:找准单位“1”的量。

(三)课前提问:

甲数是2,乙数是5,则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学生分析并计算回答)

教师分析:求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那么甲数是分子,乙数是分母。

(四)课内探究:

1、自主学习:

1、2004年民航客运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几?

提示:求2004年客运量比2003年增长百分之几,就是求2004年比2003年增长的数量是2003年的百分之几,把2003年的客运量看作单位“1”。 提示学生先求出2004年比2003年增长的数量,再求百分之几。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解答并汇报交流各自的想法。

2、点拨:

(1) 先计算2004年比2003年同期增长的数量。

单位“1” 画图说明:2003年:2004年2003 年比增加的 0、47万人 2004年: 0、49万人

教师要求:用图例说明问题很形象,同学们应该学会这种方法。

注意,在画线段图时要找准单位1的量。

3、例题解法(1)、先2004年的客运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多少万人,再算增长的数量是2003年的百分之几。要求学生自主列式,再展示正确答案。

(0.49—0.47)÷0.47 =0.02÷0.47 ≈0.043 =4.3﹪

解法(2)、把2003年的客运量看作单位“1”,先算2004年的客运量是2003年的百分之几, 再减去单位“1”,就是2004年的客运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的百分数。 0.49÷0.47—1 ≈1.043—1 =0.043 =4.3﹪

3、归纳总结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实际上就是求两个数的差量是另一个数(即单位“1”的量)的百分之几。

解题关键是找准单位“1”的量。

4、知识树

(五)巩固练习:

1、填空:

(1)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2002年的111.5%,2003年比2002年增长( )%

(2)2003年我国完成的造林面积比2002年增加17.3%, 2003年完成的造林面积是2002年的( )%

(3)2003年我国的人均水资源是2002年的97.1%,2003年我国的人均水资源比2002年下降( )%

2、练一练:

一种录音机,每台售价从300元降到180元,降低了百分之几?要求学生先自主练习再板演。

(六)课堂小结: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有那两个解题方法?让小组内的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在班内交流。

(八)课后作业:

课本自主练习

1、

2、

3、

教学反思

1、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这一主题思想。在 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同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疑难问题要及时精讲点拨,讲明白算理与算法。

2、通过学生练习,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知识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把握课堂。

3、及时总结课堂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掌握。

第一单元:山东假日游

百分数二

信息窗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十二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成数的意义及简单应用。

教材简析: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济南市10月2日客运情况的统计表。统计表提供了2003年和2004年的10月2日济南市民航、铁路、公路运输游客量的比较

情况。通过解决“2004年民航的客运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几”和“10月3日去济南近郊旅游的人数比10月2日减少百分之几”等问题,引入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并能正确解答此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的分析方法,并能够正确列式解答。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十一黄金周期间,人们往往选择外出游玩,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济南市客运情况。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谈话:观察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2004年民航的客运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几?

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请自己试着画线段图分析

(2)独立思考,同桌讨论,解决问题。

学生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得出:2004年民航的客运量比2003年增长百分之几,就是指2004年比2003年增长的人数是2003年的百分之几。我们可以先算2004年的客运量比2003同期多多少万人,再算2004年比2003年增长的数量是2003年的百分之几。

列式:(0.49-0.47)÷0.47 =0.02÷0.47 ≈0.043 =4.3% 答:2004年民航的客运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4.3%。

( 3 )谈话:我们在计算时,如果除不尽需要保留三位小数,然后再化成百分数。这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吗? ( 4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推荐第2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学设计

篇1:六年级数学下数学思考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数学思考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总复习p91的内容和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记录、归纳,得到解决“几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这类问题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4.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奇妙,感受数学思维的乐趣,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激发孩子们进一步学习与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设疑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咱们先来做个游戏,挑战一下自己,敢不敢??请听清楚要求:卡片上有8个点,每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呢?请同学们动笔连一连,再数一数,时间2分钟,看谁最先得出答案! 2.学生动手操作 3.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汇报结果) 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可正确的答案只有1个!到底谁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呢?看来这个问题可能有点难度!(板书:难)没关系!我们暂且把它放在一边,待会儿再去评判,下面我们先开始今天的学习与研究,看看大家能不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从简到繁,感知算理

师:(课件)请同学们拿出卡片2,你们看到了什么?(生)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容易吗?(板书:易)我们就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开始研究,两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生).而且只能连成1条线段(课件),请同学们动手将这条线段连出来!(学生操作)

师:在两个点的基础上增加1个点(课件),这时候一共可以连成几条线段? (学生猜想:动笔,得出答案。)

师:(课件)在3个点的基础上又增加1个点,你猜可能会增加几条线段?(生回答) 师:怎么会是3条呢?刚才两个点时,增加一个点.只增加了2条线段啊! 学生释疑,动笔验证. 师:(课件)请同学们想一想:5个点一共可以连成多少线段呢?引导学生进行 数学思考。

师:谁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6+4=10(条) 学生说明理由,集体验证。(引导学生明白:4个点连了6条线段,再增加1个点后,又会增加4条线段,所以5个点时可以连出10条线段。课件根据学生回答同步演示。)

(二)分步指导,逐步列出求总线段数的算式 师:5个点时连成线段的总数,这位同学是用计算的方法得出的,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中的几组数据:

想一想:3个点时连成线段的总条数,可不可以也用计算 篇2: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思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数学思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1页例4及练习十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评析】巧设连线游戏,紧扣教材例题,同时又让数学课饶有生趣。任意点8个点,再将每两点连成一条线,看似简单,连线时却很容易出错。这样在课前制造一个悬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同时又为探究“化难为简”的数学方法埋下伏笔。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师:同学们,用8个点来连线,我们觉得很困难,如果把点减少一些,是不是会容易一些呢?下面我们就先从2个点开始,逐步增加点数,找找其中的规律。

师:2个点可以连1条线段。为了方便表述我们把这两个点设为点a和点b。(同步演示课件,动态连出ab,之后缩小放至表格内,并出现相应数据,如下图)

师:如果增加1个点,我们用点c表示,现在有几个点呢?(生:3个点)

如果每2个点连1条线段,这样会增加几条线段?(生:2条线段,课件动态连线ac和bc)那么3个点就连了几条线段?(生:3条线段)

师:你说得很好!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把这次连线情况也记录在表格里。(课件动态演示,如下图)

师:如果再增加1个点,用点d表示(课件出现点d)现在有几个点?又会增加几条线段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连线过程)那么4个点可以连出几条线段?(生:4个点可以连出6条线段。课件动态演示,如下图)

师:大家接着想想5个点可以连出多少条线段?为什么?(引导学生明白:4个点连了6条线段,再增加1个点后,又会增加4条线段,所以5个点时可以连出10条线段。课件根据学生回答同步演示,如下图)

师:现在大家再想想,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呢?就请同学们翻到书第91页,请看到表格的第6列,自己动手连一连,再把相应的数据填写好。(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指名一生展示作品并介绍连线情况,课件演示:完整表格中6个点的图与数据)

【评析】让学生从2个点开始连线,逐步经历连线过程,随着点数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初步感知点数、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之间的联系。 2.观察对比,发现增加线段与点数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在这张表格里有哪些信息呢?

(引导学生明确:2个点时总条数是1,3个点时就增加2条线段,总条数是3;4个点时增加了3条线段,总条数是6;5个点时增加了4条线段,总条数是10;到6个点时增加了5条线段,总条数是15。)

师:那么,看着这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尝试回答出:2个点时连1条线段,增加到3个点时就增加了2条线段,到4个点时就会再增加3条线段,5个点就增加4条线段,6个点就增加5条线段。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点数相差1。)

师也可以提问引导:当3个点时,增加条数是几?(生:2条)那点数是4时,增加条数是多少?(生:3条)点数是5时呢?(4条)6时呢?(5条)那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师小结:我们可以发现,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就是(点数-1)。

【评析】在经历了丰富的连线过程之后,整体观察和对比表格中的数据,从而进一步发现每次增加条数就是点数-1,为后面推导总线段数的算法做好铺垫) 3.进一步探究,推导总线段数的算法。

(1)分步指导,逐个列出求总线段数的算式。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6个点可以连15条线段,现在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8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吗?

(尝试让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从7个点连线的情况去推理8个点的连线情况。)

师追问:如果当点数再大一些时,我们这样去计算是不是很麻烦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3个点时,可以连多少条线段?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个点连1条线段,增加一个点,就增加了2条线段,1+2=3(条),所以3个点就连了3条线(贴示黑板条: )

师:接着想想4个点共连了6条线段,这又可以怎么计算呢?(贴示:)

师:计算3个点连出的线段数时,我们用了1+2,再增加1个点,就在增加了3条线段,我们就再加3,所以列式为1+2+3=6(条),那么按着这个方法,你能列出5个点共连线段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贴示:)

(2)观察算式,探究算理。 师:下面,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发现吗?生1:计算3个点的总线段数是1+2,计算4个人的总线段数是1+2+3,计算5个点的总线段数是1+2+3+4,它们都是从1开始依次加的。 2.观察对比,发现增加线段与点数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在这张表格里有哪些信息呢?

(引导学生明确:2个点时总条数是1,3个点时就增加2条线段,总条数是3;4个点时增加了3条线段,总条数是6;5个点时增加了4条线段,总条数是10;到6个点时增加了5条线段,总条数是15。)

师:那么,看着这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尝试回答出:2个点时连1条线段,增加到3个点时就增加了2条线段,到4个点时就会再增加3条线段,5个点就增加4条线段,6个点就增加5条线段。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点数相差1。)

师也可以提问引导:当3个点时,增加条数是几?(生:2条)那点数是4时,增加条数是多少?(生:3条)点数是5时呢?(4条)6时呢?(5条)那么,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师小结:我们可以发现,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就是(点数-1)。

师:那么你说的点数减1的那个数其实是什么数?(生:就是每次增加一个点时,增加的线段数。)

(3)归纳小结,应用规律。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依次连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的自然数数列之和。因此,我们只要知道点数是几,就从1开始,依次加到几减1,所得的和就是总线段 数。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师:下面我们运用这条规律去计算一下6个点和8个点时共连的线段数,就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91页,把算式写在书上相应的横线上!(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之后学生板演算式集体评议)

4.回应课前游戏的设疑,进一步提升。

(1)师:现在我们就知道了课前游戏的答案,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可以连成28条线段。有这么多条,难怪同学们数时会比较麻烦呢!看来利用这个规律可以非常方便的帮助我们计算点数较多时的总线段数。下面你们能根据这个规律,计算出12个点、20个点能连多少条线段?(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

师:我们来看看答案吧!(课件示:12个点共连了1+2+3+4+5+6+7+8+9+10+11=45(条),

师:20个点共连的线段数为:1+2+3+4+5一直加到19,为了书写方便,这些列式还可以省略不写中间的一些加数,列式可以写为:1+2+3??+9+10+11=45(条)(课件示)

师: 提出问题:想一想, 计算n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相互补充得出:1+2+3+?(n-1)

师生共同理解算式的含义: 从1开始(n-1) 个连续自然数的和。

三、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复习了一部分有关数学思考的知识,这节课,我们接着进行学习。 (出示课件:课本p93例7) 仔细观察,说说图中呈现的数学信息,想一想,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四、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让学生谈谈看了这些条件的感想,想一想有没有什么方法,能使这么复杂的条件一目了然。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和同学互相交流。

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3、全班反馈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交流成果?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我们小组用a、b、c、d、e、f分别表示三个班的6位班长;每班各有2位班长,每次开会,每班都只有1位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不可能和b、c同班。如从第一次和第三次到会情况看见,a去了两次,这两次其他班到会的班长是b、c和e、f,只有d两次都没到会,说明a和d同班。

师:刚才同学的推理实际上用到“排除法”以a为例。和a同班的可能是b、c、d、e、f,有五种情况,所以只要排除其中四种情况,剩下的一种情况就是答案。

从已知条件可以看出,a、b、e各到会两次,因此a、b、e都可以作为“突破口”。从a或b入手的推理,上面已作介绍,下面再给出从e入手的推理。

从第二次到会的是b、d、e,排除了b、d与e同班的可能,再从第三次到会者是a、e、f,排除a、f与e同班的可能,所以剩下的c与e同班。

五.还原生活,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精灵聪聪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题目!(课件示情景问题:10个好朋友,每2位好朋友握手1次,大家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师:你们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小组合作交流,之后学生回答:这道题其实就可以把它转化为我们刚才解决的连线问题。那么答案就是1+2+3+?+9=45)

六、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复杂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尝试从简单问题去思考,逐步找到其中的规律,从而来解决复杂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书上的几道练习题,看看能不能运用这样的思考方法去解决它们。 1.练习十八第2题。

师:同学们,你们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找找其中的规律。

(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样化解决方法) 2.练习十八第3题。

师:仔细观察表格,你能找出规律吗?请同学们想想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它的边数有什么关系呢?

(1)小组交流

(2)反馈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多边形里分成的三角形个数正好是这个多边形的边数-2!所以,多边形内角和就等于边数减2的差去乘180? 3.练习十八第1题。

师:同学们,前面几道题我们通过看图列表,或是动手摆小棒等活动,找到一定的规律来解决问题,下面我们来做一道找规律填数的题目。请翻开书94页,看到第1题,同学们自己在书上填写答案. (1)学生独立完成

(2)反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

六、全课总结

师:今天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棒,我们运用了化难为易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了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运用数学思考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篇3: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数学 思考的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思考》教学设计

端明小学 艾丽娟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91页例5及练习十八第

2、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

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故事引入,点明中心。(课前音乐)老师想问问同学们,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听过吗?要称一头大象的重量,在当时来讲本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曹冲却利用浮力原理,变称大象为称石头。使事情变得??(易)。方法,使原本困难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容易 8个点,(课件出示8个点图)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多点几个孩子汇报结果)这么多不同的结果,看来分歧挺大。老师想问问同学们感觉怎样?好数吗?(不好数)为什么不好数?(线段太多)对,点数太多以致于线段太多。一下就用8个点来连,确实有点难为同学们了。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生讨论,回答)咱们可以把点数减少一些,从最简单的2个点入手,逐步

增加点数,看一看随着点数的增加,线段的总条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多找几次,看能不能找出规律来。也就是“化难为易 找规律”(板书)一起看课件。

2、学生探索5个点可以连几条,并完成课本中的表格

3、仔细观察对比,发现增加线段与点的关系,小组交流,教师总结

4、进一步探究,推导总线段的数的算式

5、观察算式,探究算理

6、练一练

根据规律,你知道12个点、20个点吗?组织反馈

三、探究分步枚举组合的方法

1、出示例6

2、说一说思路

(1)从3个节目中选2个,有几种选 法。

(2)从3个节目中选2个,有几种选法。

(3)把两次选法进行搭配,看有几种选法。

推荐第3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学设计

《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30页——32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一张。 学具:直尺、铅笔。

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取尝试法。对运用比例尺进行 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 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蚂蚁有几条腿?大象有几条腿?

(大象有四条腿,学生容易回答,但蚂蚁有几条腿,学生没有观察过,怎么办呢? 借此回顾图形放缩的知识 。)

2.师:同学们,如果要给我们的教室画一张平面图,它应该是什么形状的 ?(长方形)课前我们量的教室的长是9米,宽是6米,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答案不唯一) 3.同样都是我们的教室,为什么不一样大呢?

(学生可根据图形放缩的知识回答)

4.这些平面图,别人一看会知道我们教室的形状,但我们的教室不可能是长9厘米,宽6厘米的,你能想个办法,让别人知道我们教室有多大吗?

5.导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1.比例尺的意义。(课件出示) (1).图上9厘米代表实际9米。

(2).师引导,生归纳总结。

(3)多方位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4)通过中国地图,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分类。

(5)强调: 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单位。

比例尺的前后项单位必须一样。 2.实际应用(计算比例尺) 课件出示:

笑笑卧室的长是4米,宽是3米,笑笑在本子上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你知道笑笑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吗?

(1)生读题,审题。

(2)自己思考如何计算比例尺。 (3)生汇报结果 (4)集体讲评。

三、巩固拓展 课件出示

1.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该画几厘米?

(1)生读题,审题。

(2)自己思考如何计算图上距离。 (3)生汇报结果 (4)集体讲评。

2.在一张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青海省玉树县到西安的距离是18厘米,请问青海省玉树县到西安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1) 生读题,理解题意。 (2)思考如何计算实际距离。 (3).独立列式计算。 (4).集体讲评。

四、课堂小结:

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P32页练一练2.3题

六、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教材分析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一章的最后一个内容。对于比例尺,学生可能在地图上都曾见到过,也许并不陌生,尽管如此,比例尺的意义及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材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这课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知识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在整个教材的编排中,体现了新教材,以学生探究为主,通过自我的实践过程,感受到知识的广泛应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值得关注的是:北师大版删除了比例和解比例知识,本课有关计算不能用解比例方法解答,这就要求学生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根据乘除法的意义来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教过老教材的教师一定感触最深,本节课新旧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差异是非常大的。老教材将本节课融入正反比例应用之中,完全按正、反比例知识的解题方法来解决比例尺问题,要求学生列方程解答,有时一题中要设X、Y两个未知数,使比例尺问题相当的繁锁,而新教材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践过程,同时提倡灵活,多样的解决比例尺问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深刻的体验到比例尺的应用和价值。《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形成的必要性,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习数学兴

趣。”

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让学生了解比例尺,应用比例尺,本

节课的设计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第一、现代教育家认为:“课堂教学,不应把学生当作“收音机”,只接收信息。而应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氛围。提供“舞台”,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这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真谛”。本节课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学习兴趣。课前通过问题情景引入,课中创设购房、装修等一系列情景,注重了与生活的相结合,从生活中感受比例尺,从动手操作中认识比例尺,从自主探究中总结比例尺,再去体验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整

堂课知识点紧密衔接,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第二、学生方面注重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构建新知识,在体验中掌握学习方法。本节课主要采取“引导-----发现-------自主探究”的教学形式。先利用小蚂蚁为什么5秒钟从宝鸡到达西安这一问题引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日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把1米长的线段画到练习本上,

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比例尺表示1米,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构建出比例尺的概念。 第

三、抓住要点、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在本节课中要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区别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知识点多,容量大。抓住重点,个个击破是我主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引入数值比例尺时重点抓住比例尺的意义让学生说,介绍线段比例尺时重点强调线段比例尺只看第一格对应的实际距离即可,强调千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重点强调无论是放大比例尺还是缩小比例尺前项永远是图上距离等等,注重了细节的强调及学生易出错问题的强调,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水到渠成。

第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各类地图的出示快捷、直观,探索、观察各种电子元件,生物图谱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后多种习题的出示,

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测量,绘画,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观

察、动手操作和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分四个环节:

(一)、问题情景引入,认识实际距离、图上距离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西安吗?宝鸡到西安的动力车坐过吗?动车美观、舒适,尤其是速度非常快,现在从宝鸡到西安只需要70分钟,比以前快了很多。可是有一只小蚂蚁很厉害,它只用5秒钟就从宝鸡到达了西安,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二,一是激发兴趣,活跃课堂。二是认识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里恰好引出了小蚂蚁在地图上爬行的便图上距离,而我们坐动车所走过的路程就实际距离,非常直观形象的区分了两个概念,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师:下面我们共同作一个小研究,你能把1米长的线段画到自己的练习本吗?有什么好办法吗?(出示这个小研究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空间,学生不能按实际大小画,只能想办法缩小,从而引出比例尺,让学生亲身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2、师:你打算画多长的线段代表1米呢,那就把自己的想法和设计表达出来,完成下面的表格。(电

脑出示,教师强调单位统一并化简)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结束了探究,汇总了答案,教师小结:这里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进行了比较,写出了比,这些比 1:10

1:100

1:50„„就是比例尺,总结出比例尺的意义,即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

的比叫做比例尺,(揭示了课题并板书课题)。

要求学(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原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7258)生能很准确的说出每个比例尺表示什

么。

3、问:认识了比例尺,你在哪里见过比例尺呢?(地图上)

电脑出示两幅地图:①数值比例尺1:40000表示什么?(这是一幅宝鸡周边地图,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熟悉的地方,甚至自己的家,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切身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②线段比例尺:0

800

1600km 告诉学生线段比例尺1格就是图上的(1cm),对应的实际距离是800km, 2格就是图上的(2cm),

对应的实际距离是1600km 你能把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吗?即求比例尺要知道谁? (板书)1cm:800Km=1cm:80000000cm=1:80000000(8千万) 强调:①线段比例尺只看第一格对应的实际距离即可。

②注意千米和厘米的单位换算。(添5个0,去5个0)

(这里利用两幅地图,自然而然的认识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并使学生学会了相互转化)

4、(接下来我说)看到了这么多的比例尺,刚才说的比例尺都是把实际比较大的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也可说按一定比例缩小画在图纸上,所以它们有共同点你发现了吗?(前项比后项小,,而且一般前项为1)那么在应用比例尺过程中还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单位长度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

(这里注重了细节的强调,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

(三)、运用比例尺,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我精心设计的,在区分放大,缩小例尺的同时练习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也是本节课

的最重最难的一环节。

我是这样引入的:最近老师想购买一套房子,在售楼中心给我推荐了两套住房,我想要面积大些的,

你们建议我买哪套?

(这里电脑出示两个房屋平面图来挑选,一个实际是图上的200倍,一个是100倍,选定面积大的

第一套房屋,接着要求学生独立计算实际面积。)

(在计算住房实际面积这一环节中,学生首先要思考的是实际距离应怎样求?它等于生么?从而导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这一数量关系,另外学生最易出错的是先转化实际距离再求面积,还是先求面积再转化实际距离,在这里我创设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面对困难和问题,从错误、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这里出现了多种方法,尤其是部分学生先算出图上的面积后再利用比例尺这一错误做法,以往学生也经常在这里出错,我便有意识创设了这个出错的机会,让学生犯错,出现在黑板上,及时的讲评并修改,相信学生今后再不会犯类似的错误。最终利用购买房屋这一情

景总结出了求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接着我进一步引深:对于同学们为我选的房子,老师非常满意,有了新房间,就要装饰一番,这是老师家的一张全家福照片,这样的照片挂在墙上显小了些,所以我们需要把它(放大)。其实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要用到这种放大的情况呢?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收集的一些电子元件图、生物

图„„(电脑出示)

(这里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电子元件和生物图片,再一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增长了见识,适

时的引出一道利用放大比例尺求图上距离的题)

绘制一张精密零件图纸,它的实际长度6毫米,比例尺20 ︰1,求图上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在这里先让学生观察20 ︰1,与先前见到的比例尺不一样,它后项为1,从而区分了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之后总结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这一环节可以说知识点多,有一定难度,但我抓住要点,强调了无论是放大比例尺还是缩小例尺前项永远是图上距离,后项永远是实际距离这一关键,使知识云开雾散,透彻明了。)

最后进行全课总结:学习了比例尺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谈一谈,学习了这节的课的

收获。

(通过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梳理与回归,让学生把知识系统化,培养其学习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由于本课涉及知识点多,容量大,为使学生得以巩固,我设计了一系列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电脑出示):

1、比例尺是(

)与(

)的比。

2、把千米数化成厘米数,要在千米数后面添上(

)个0;把厘米数化成千米数,要在厘米数

后面去掉(

)个0。

3、把线段比例尺改为数值比例尺。0

40 80

120km

4、这幅地图中,量得西安到北京的距离是 4.5cm,你能根据这张图的比例尺计算出实际距离约是多

少千米吗?

200千米

5、小丽家到学校约900米,画在比例尺为1:30000的图上应是(

)。

6、一种零件长8mm,画在图纸上长4cm,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比例尺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尤其最后设计了实践活动,量一量自己的卧室的长和宽,及一些家具的长和宽,按1:100的比例尺

画出自己卧室的平面图。

(让学生从身边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学习有关比例尺的计算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也体现了本节课的主旨,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反思

《比例尺》这节课,它的知识点多,容量大,教过人教版教材的老师可能知道比例尺这节课在第一课时,只要完成比例尺的认识教学就可以了,不用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其实刚开始准备这节课时,我也很发愁,这么内容,多么多难点如何在一节课中突破?后来经过仔细研究教材,才体会到

了新教材的好。

1、化繁为简

以前我们在求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时,要利用方程列比例,方法非常繁锁,并且把学生思维约束在了一种方法上,而现在学生只要把握好比例尺的含义,理解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间的关系,不用讲就会自然的利用倍数关系列式,教师再把公式的方法引导出来,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灵活的去计算,这样很好的体现了(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原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7258)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比如练习题,求西安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线段比例尺,只要理解线段比例尺的含义1cm就是200千米,那4.5×200就是实际距离。非常方便、直接的就能求出实际距离,体现了一题

多解,灵活运用。

2、环环相扣

比例尺其实是非常抽象的一个概念,把它变成贴近生活,容易理解是我最关注的问题,所以设计了一系列密切联系的环节,首先问题情景引入,认识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再利用小研究解决问题,

将各类题型穿插其中,最后巩固反馈。

由于知识点多,容量大,所以学生的接受情况也参差不齐,不过这也是一次大胆尝试的过程,还请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推荐第4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学设计

《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30页——32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一张。 学具:直尺、铅笔。

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取尝试法。对运用比例尺进行 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 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蚂蚁有几条腿?大象有几条腿?

(大象有四条腿,学生容易回答,但蚂蚁有几条腿,学生没有观察过,怎么办呢? 借此回顾图形放缩的知识。)

2.师:同学们,如果要给我们的教室画一张平面图,它应该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课前我们量的教室的长是9米,宽是6米,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答案不唯一)

3.同样都是我们的教室,为什么不一样大呢? (学生可根据图形放缩的知识回答)

4.这些平面图,别人一看会知道我们教室的形状,但我们的教室不可能是长9厘米,宽6厘米的,你能想个办法,让别人知道我们教室有多大吗?

5.导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1.比例尺的意义。(课件出示) (1).图上9厘米代表实际9米。 (2).师引导,生归纳总结。 (3)多方位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4)通过中国地图,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分类。 (5)强调: 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带单位。 比例尺的前后项单位必须一样。

2.实际应用(计算比例尺) 课件出示: 笑笑卧室的长是4米,宽是3米,笑笑在本子上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你知道笑笑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吗? (1)生读题,审题。

(2)自己思考如何计算比例尺。 (3)生汇报结果 (4)集体讲评。

三、巩固拓展 课件出示

1.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该画几厘米? (1)生读题,审题。

(2)自己思考如何计算图上距离。 (3)生汇报结果 (4)集体讲评。

2.在一张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青海省玉树县到西安的距离是18厘米,请问青海省玉树县到西安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1) 生读题,理解题意。

(2)思考如何计算实际距离。 (3).独立列式计算。 (4).集体讲评。

四、课堂小结: 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P32页练一练2.3题

六、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参赛者信息: 姓名:杨妍

在文库平台的访问链接: 省份:陕西省

学校全称:淳化县方里镇夕阳学区

通讯地址:陕西省淳化县方里镇夕阳学区 邮编:711207

推荐第5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

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

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谋体课件,方格纸,文具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手拿一本书做平移运动,手推动门作旋转运动。

提问:这是什么运动?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 :对,图形的平移或旋转后,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形状和大小没有变。今天我继续学习图形的变化,不过与以往的图形变化不同的是图形的形状不变,但大小发生变化。这就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电脑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教师明确: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教师明确: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大小变换,形状不变。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共同评议,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你是怎样画的?先画的什么?后画什么?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图形放大过程中,对应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才能保持图形形状比变。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

2、做练习九第

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五、全课小结

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六、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放大: 缩小: 大小变换 形状不变

七、布置作业

八、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从“平移和旋转”切入,通过例1引导学生先研究图形的放大后与原来对应边的比的特点,理解图形的放大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图形缩小概念。例2的教学是在方格纸上将一个图形放大和缩小,揭示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本质特点:大小变化,形状不变。教学中以教师引导为辅,以学生观察、比较、操作、交流为主的思想,让学生逐步体验了图形的相似性,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

推荐第6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 《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1)把表填写完整。

(2) 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填写表格。先填写表格,再说明理由。

应付的钱数随购买的枚数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比值不变。所以应付的钱数与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 板书设计:

正比例

成正比例的量:

(1)存在着两个变量,它们的变化存在着关系。 (2)这两个变量所对应的数的比值保持不变。

推荐第7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导回顾。师:什么是相关联的量?请举例说明。

2.导入新。师: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正比例就是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的,这种关系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进一步理解相关联的量,为在新情境中探究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借助图表,进一步感知相关联的量。

出示教材41页例题。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下面的问题:

上面是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变化情况,把表格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分别发现了什么。

同桌合作填表。

仔细观察表格,讨论:正方形的周长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随着边长的变化而变化的?

比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变化规律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变化规律有什么异同?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出示教材41页下面例题。

一辆汽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行驶的路程与时间如下。把下表填写完整,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把表格填写完整。

汇报填表的结果及依据。

观察表格,汇报发现。

师:观察路程与时间这两个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像这样,路程和时间两个量,时间变化,所行驶的路程也随着变化,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它们的关系叫作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x和表示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表示为=。

3.判断成正比例的量的关键。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师: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三、巩固提高

.解决教材41页的问题。

引导讨论: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学生自由交流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2.判断。

圆的周长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

圆的面积和圆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

一辆卡车每次运货的吨数一定,运的总吨数与运的次数成正比例。总路程一定,已行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成正比例。

出勤率一定,出勤人数与应出勤人数成正比例。

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成正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是否成正比例,加深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同时,使学生在比较中思考成正比例的量的显著特征: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再辅以大量的判断题检验学习效果。)

四、堂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你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教材43页“练一练”第1-3题。

推荐第8篇:六年级数学下册《税率》教学设计

税 率

教学内容

税率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

2.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3.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纳税 二.教学新课

1.了解税率相关概念及各种税收。

了解增值税、营业税、增值税

学习什么是应纳税额、税率并导出相应公式。 2.教学例3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学生读题。

提问:观察例题,你看到了什么?里面的问题怎样解决?试试看! 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三.课堂练习

1.学以致用 (1)缴纳的税款叫做( ),应缴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 )。 (2) 李阿姨投保“平安保险”,保险金额是4500元,按每年保险费率0.05%,

李阿姨每年应付保险费( )元。 2.学以致用 李老师为某杂志社审稿,得到300元审稿费。为此她需要按照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3.学以致用

李阿姨的月工资是5000元,扣除3500元个税免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照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她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4.智力乐园

天天酒店第一季度的营业额按5%缴纳营业税,税后余额是171万元,天天酒店第一季度纳税多少万元?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推荐第9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节约水资源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节约水资源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 综合应用

教学重点:合作实践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进行深层探究。从数据中感受力量,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实验和记录。并准确进行推算。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阅读用数表达的信息以及实验和计算,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节约和保护人类生存资源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阅读信息,交流体会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一段文字资料组织学生说说资料中有关分数和百分数的实际含义,并说说相关感受。学生小组讨论资料中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并集体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小结:从资料中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而且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

二、小组合作,实践探索

组织学生开展实验,并完成相关的统计图表、解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

选择实验进行操作时:

1.要为学生准备好接水的容器、量杯和计时工具。

2.提醒学生分别记录洗10秒、20秒和30秒的用水量,以便于计算和比较。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小组内讨论本实验的注意事项。进行实践操作后,

小组填写好图表,并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解决书上提出的问题

组织学生根据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图表的填写,并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

提醒学生推算的方法,并提醒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注意不同单位的换算。

三、交流收获,畅谈体会

1.组织交流不同实验小组所得的数据以及图表。引导学生联系实验和计算所获得的数据说说自已的收获和体会。

2.联系生活中所见过的现象和相关的生活经验提出一些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方法和建议。学生集体交流并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提出一些合理化的节水的方法和建议

四、课后总结:

现在,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缺水。水资源不足不仅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且已威胁到人类的生活、健康甚至生命。不断加剧的水资源危机使人们终于清醒了: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再也不能无节制地浪费水资源了,而必须管好、用好这有限而又宝贵的水。人们的日常生活、科研工作和工农业生产都要用到水,因此就要在各个环节都做到节约用水。农业上节约用水,就是要设法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率;工业上节约用水,就是要改进工艺,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生活中节约用水,就是要设计高效节水的洗衣机、小容量的马桶水箱等,同时还要增强节水意识,改变用水习惯,提倡和鼓励节约用水。日常我们可以用洗衣服的水来拖地,洗完青菜和洗手所剩的水,可以用来冲厕或浇花。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没有一丝一毫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在不停地浪费水资源,污染水资源。比如一些学生用水时,开了水龙头,用完水后就不把水龙头关上,让水无节制的流淌。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流失,还有一些工厂污水排放指标达不到标准就直接把污水排放到河里了,造成河下游的水就被这家工厂污染了。甚至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故意把水龙头。总之,作为我们小学生来说,节约谁资源从小事做起。

推荐第10篇: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成与面的旋转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联系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

长方形、圆形、圆形铁丝圈、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的小旗,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模型。 教法选择:

与数学规律、计算等知识一样,“数学概念”在担负“思维基本形式”这一角色的同时,其本身还有待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去提炼和组织,创造重现的“知识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观察、操作、启发等方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建立表象、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寓课堂于生活,移生活于课堂,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学法选择: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尽力体现出做中学、学中做、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与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牢固建构起“点、线、面、体”的知识体系。

教学流程:

一、活动——感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翔翅膀动、就连我们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跳的,其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两种运动?(平移和旋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平移和旋转在图形世界里究竟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出示课件)

(一)点的运动

(1)出示流星图提问:如果把一颗流星看做一个点,当它划过黑暗的夜空,流星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划过时形成的图形是什么?(板书:点平移直线)

(2)出示自行车图提问:将自行车后轮支架支起,在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轮,观察彩带的运动时平移还是旋转?车轮转动形成的图形是什么?(板书:点旋转曲线。)

师小结并板书:点动成线。

(二)线的运动

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拿起一根木筷子分别做平移和旋转运动会形成什么图形呢?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线动成面。

追问:看看下面的直线做什么运动?形成了什么图形?

(三)面的平移

师:看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果把我们的数学书看成是一个长方形,让它平移,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长方形平移长方体 质疑:如果让它旋转呢? 揭示课题:面的旋转

(设计意图:本着“数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一)面的旋转

师:课前,每位同学都用纸片和小棒分别做成了长方形、半圆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形状的小旗,如果快速旋转小棒,纸片旋转后分别会形成什么图形呢?请你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旋转小棒进行观察,并完成课本第2页的第3题。

1.学生活动。2.交流结果。 3.课件动画演示圆柱、圆台、球、圆锥的形成过程,验证学生结果。

4.师小结并板书:面动成体。(不同的平面图形可以旋转成相同的立体图形,同一个平面图形却能旋转出不同的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复观察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不仅加深了对“面动成体”的认识,更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5.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面动成体”的例子。6.课本第2页“找一找”:请找出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二)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师: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圆柱和圆锥,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它们。你想有关圆柱、圆锥的那些知识呢?(哪几部分组成,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内容:利用圆柱、圆锥的实物,通过看、滚、剪、切、摸、量等方法,看看圆柱、圆锥各有什么特点?并把你的想法和伙伴进行交流。

学生汇报。 圆柱:有上下两个圆形的平面。(板书:底面)通过剪切重合上下两个面,发现这两个底面是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圆。通过滚、摸等活动,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侧面。(板书:侧面)用尺量出圆柱上下一样粗,与前面旋转形成的圆台不一样。而且上下两个地面之间距离一样,这叫圆柱的高(板书:高)。

小结: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圆锥:上面有一个尖尖的点(板书:顶点)下面只有一个圆形的平面叫底面。(板书:底面)圆的圆心正好对着上面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板书:高),顶点到边缘的线长不是高,圆锥只有一条高。圆锥的侧面也是一个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质疑: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和各部分名称,并通过看、滚、剪、切、摸、量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强化图形表象,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应用——提升 1.辨一辨:下面物体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圆柱或圆锥? 2.写一写:写出下面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底面直径和高。 3.连一连:转动后会形成怎样的图形?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知识,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提高学生辨析、理解能力。)

4.新兴包装厂为底面直径8厘米,高20厘米的“露露”花生奶做包装盒,将12罐花生奶放在一个包装盒内,你打算怎样设计包装盒,这个包装盒的长、宽、高至少各应是多少?

(设计意图:利用一题多解的形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四、总结——反馈

1.今天大家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数学问题?

2.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些学习问题的?

(设计意图:巩固深化本节课知识,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并且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板书设计: 面的旋转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第11篇:人教版 六年级 下册 数学 数学游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p39数学游戏。 学习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在一张作业纸上剪一个大洞。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出剪出大洞的方法与技巧。 3.感受数学游戏的趣味性,培养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在一张作业纸上剪一个大洞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剪刀、作业纸或彩纸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师:我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你们把自己的剪纸作品拿来了吗?拿出来展示给同学看。

生:拿出自己课下准备的剪纸作品并分组展示。

师:你们个个心灵手巧,真是太棒了,老师有个难题,你们能不能帮老师解决下? 生:能。

师拿出一张彩纸,出示给学生看。

师:老师的难题就是在这张作业纸上剪一个大洞,大得让两个同学都能钻进去。这节课,你们想想办法,帮老师把这个难题解决了。

二、游戏活动,解决问题。1.学生初探。

师:直接在这张纸上剪个大洞,能钻个人过去吗? 生:不能。

师:这就需要你们再寻找别的办法了。

打开课本39页,学生自学39页图示,自己试着动手操作,在作业纸上剪一个大洞。

2.合作探究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剪出一个大洞的过程,同时并讨论为什么组内的同学有的剪不出洞,而是把纸剪破了。 3.答疑

师:刚才有的同学很迷惑,为什么自己剪不出来洞呢?现在找同学来演示一遍,你们也一同动手,再剪一遍,看看能否剪成一个大洞。 学生边说方法边演示,下面同学跟做。

第一步:把作业纸对折起来。从折痕上的A点向对面剪,不要剪断。 第二步:再从对面向折痕方向剪,不要剪到头。 第三步:像这样来回的剪。

第四步:最后从折痕上的B点向对面剪,也不要剪到头。 第五步:从A到B把折痕剪开。 学生再一次完成游戏。

师:现在,你知道怎样剪才能保证剪后的纸连通不断了吧。再找学生说剪纸注意点。 4.学生再探。

刚才剪的结果,在小组内比一比,看谁剪的洞最大。为什么大? 学生交流、总结经验。 5.小结

只要将对折后的纸分割的份数越多,形成的洞就越大。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数学的知识具有无穷的奥秘,只要同学们善于动脑,勤于动手。就会有意想不动的收获。

第12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纳税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纳税教学设计 执教人:刘小梅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的例2和“试一试”、“练一练”。 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纳税和税率,理解和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纳税意识,继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2、培养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渗透生活即数学的教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了解纳税的作用。

1,我们现在上学不花钱。学费谁帮我们出呢?(国家财政)。国家财政的钱又从何而来的呢?(纳税)

2,小组讨论。

(1),什么人需要纳税? (2),为什么要纳税?

(3),你认为你身边的哪些事情是国家用税款做得? 3,教师小结。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用于发展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卫国家安全。因此,任何集体和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税收的种类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几种。我国的税收逐年增长,到2005年,全年税收收入已达到30866亿元。(进行纳税意识教育)

提问:你知道生活中到税务部门纳税的事吗?那么究竟什么是纳税,纳税额应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纳税的有关知识。板书:纳税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出示例2:星光书店去年十二月份的营业额约为6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 5%缴纳营业税,这个书店去年十二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a,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想一想,题里的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计算?你们会做吗?试试看!

b,学生尝试练习,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算式。 强调:求应纳税额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就是把应该纳税部分的总收入乘以税率百分之几,就求出了应纳税额。

2、我们怎样计算呢?

方法1: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方法2:引导学生将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

3、做“试一试”

提问:这道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摩托车的售价包括哪些部分?(包括5200元的摩托车费用和应缴纳的车辆购置税。)

教师: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学生:先求出要缴纳的车辆购置税,也就是5200的10%是多少,再把它和5200相加。

学生板演与齐练同时进行,集体订正。 5200+5200×10%=5720(元)

4、学生在课本上完成练一练。

三、同步练习

1、练习二的第1题

指名学生读题,让学生说明算式里的每个数据的意思。

18万和360万分别表示什么? 那么这儿应缴纳的营业税应该怎样求呢?

学生讨论。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认识到什么?如果没有纳税,国家就筹集不到必要的资金为大家办事。因此,我国宪法规定每个集体和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希望同学们长大了争当纳税先锋,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2-3题。

第13篇: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教学设计

心得体会

《反比例》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反比例》第一课时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认识了相关联的量和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要求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系列情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利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的体会: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与生活,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从实际引入,采用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为同学创造了探索知识的条件,将学生参与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在与旧知识的对比中掌握了新知识;在阶梯式的练习中,巩固了新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分为三步: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生活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三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让学生容易掌握也容易判断两个是否成反比例。

第二、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学生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引入课题。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习新知作铺垫,也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

三、注意首尾呼应,在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切实去判断两重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理论用于实际,然后再回顾课前所呈现的两个表,和是12的加法表和积是12的简洁表,让学生去判断这两个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让学生有一个首尾呼应的感觉,使课堂条理清晰一气呵成。

不足之处:

一、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环节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跟着老师走,感觉有点放不开。

二、在提问方面,过多照顾了学习较好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困生知识的拓展训练太少,要多关注全班学生。

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要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己去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这样的教学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革新,更加放手让学生去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陈引连

第14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成数 教学设计

百分数(二) 成数

谢东红

【教材说明】

这是一节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 【学情分析】

学生整体上思维敏捷,在新授课上总是表现出较浓的兴趣,课堂反应与接受较快。

本节课将要教学的“成数”,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交往、购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如打折,学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价少了,但问其所以然,能解释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对成数知识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农业成数与数学、与课本上的百分数数学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成数”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2.在理解、“成数”含义的基础上,能自主解决与此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生活情境重现结合所学数学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通过引导对比及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成数”的含义,并能进行应用。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与百分数应用题建立联系,正确解决问题。

【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

学法: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图片展各类农业收成欢喜的情境

同时教育学生珍惜粮食,珍惜资源,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结合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成数的含义,随机出几个成数让学生把成数改写成百分数。 学生汇报情况,说一说自己对成数的含义的理解。

①四成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

)。 ②二成五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

)。

③七成五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

)。 ④八成七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

)。 2.运用成数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学生试做、汇报、讲评。

三、巩固练习、应用所学。

1.某市2012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5000人次,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该市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为多少人次?

2.拓展练习

有一块小麦地,今年收小麦2200kg,比去年增产一成,今年比去年增产多少千克?

3..做课本中的相关练习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学会了什么方法解决这类型的数学问题?

解决与成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实质上是“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和百分数解决问题解题思路相同。一般有两种解题方法,一种是先求出比单位“1”多(或少)的数量,再用单位“1”的数量去加或减这个数量,另一种是先求出要求的这个数量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再用单位“1”的数量乘百分之几。

第15篇:六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1: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八仙桥街道青川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电子备课 备课人:胡勇

课题

【教学内容】:教材84-118页内容。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整理,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小学生全套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目标能否圆满地完成。为了更好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把整个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依次进行整理和复习。本复习不仅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还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梳理,使之与所学知识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后继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在内容编排及结构安排上打破了传统的教材总复习的框架结构,从整体上将总复习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知识与技能”部分又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三大领域,每个领域又细化为几个板块,如“空间与图形”领域分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臵与变换”两个板块;在每个板块里又设臵了“回顾与整理”、“讨论与交流”、“应用与反思”三个部分。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第

一、二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和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在对知识回顾与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回 顾 整 理——

总 复习

二次备课

发展应用意识。

4.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 5.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实现《课程标准》中所制订的各项教学指标。

【课时划分】 共19课时 数的认识——————————3课时 数的运算——————————4课时 量的计量——————————1课时 比与比例 —————————1课时 式与方程——————————1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3课时 图形的位臵与变换---------------1课时 统计与可能性 -----------------2课时 策略与方法--------------------3课时 课题

第一课时 数的意义和数的读写法

的整理与复习

二次备课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科书第六单元数的意义和数的读写法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系统、牢固地掌握各种数的意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3、能比较熟练地读、写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系统、牢固地掌握各种数的意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能比较熟练地读、写数.【教法】:

小组合作 当堂达标 【教具、学具准备】: 信息窗一情景图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内容

(出示课本85页第1题)谈话:同学们,细心观察上面信息中都出现了哪几种数?除此之外,回想一下你还学过了哪些数?举例说明一下好吗?学生回顾、举例,教师按顺序板书数的名称。

自然数如:0、

1、

2、3„„;负数如:-

1、-

2、-3„„;整数如:0、

1、

2、-

1、-2„„;分数如:2/

3、1/

2、3/

4、4/3„„;

小数(包括: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等)如:0.1,1.2,„„ 百分数如:30%、15%、25%„„

谈话: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呢?想一想,生活中如果缺少了数,将会怎样?(学生讨论,交流)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课先来复习数的意义和数的读写。

二、归网建构,主体内化

(一)复习数的意义

1、师:先在小组中说一说各种数的意义,再根据不同的数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展示最佳表示方式并板书。 整数

负数 自然数

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小于1的)

分数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等于分母(大于1或等于1)

有限小数

无限循环小数 小数

无限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不能表示数量)

2、分析比较,深化知识。

(1)出示标有0的数轴,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出三个自然数、三个负数、三个小数和三个分数。

越往右越大;以0为界,0左边是负数,0右边是正数。)

(2)讨论: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区别 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小数可以看作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不能表示数量)。

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分数、除法与比的关系。 a÷b=(b≠0)

(二)复习数位顺序表和读写数

1.先同位互相说一说什么是数位、计数单位,完成数位顺序表。

2.观察完成的数位顺序表,你能知道什么? 3.复习整数、分数、小数的读写。

整数怎样读写?小数怎样读写?分数怎样读写? 结合数位顺序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1.出示教材86页第3题。学生自主练习,优生展示,板书黑板上。 2.请你完成以下数的读写(出示课本86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 篇2: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总复习教案 第一部分:数与代数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数的认识(整数与小数) 书p76—78 练习十三1—2 复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数的意义,整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根据要求读、写多位数,能进行多位数的改写。

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以及纯小数、带小数的概念,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小数,能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或改写小数,能正确地取小数的近似值。

3、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的大小比较,能对数的大小进行描述,形成良好的数的概念和应用意识。

复习准备:自主复习“数的认识”,p7

6、77,协作小组交流p77的问题

复习过程:

一、引入:

1、师:小学阶段数学课中我们认识了哪些数?说说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成数、折扣、负数等。)书p78 练习十三 1

2、揭题。师:今天我们着重来复习整数和小数的有关知识。

二、复习整数、小数的有关概念:

1、复习整理有关知识。

师:请同学们各举出几个整数例子,如果你认为你举的例子有特点,可以向同桌介绍一下。(例如:1——整数的计数单位、每两个相邻的整数都相差1,0——小学阶段最小的自然数。??

2、根据学生的介绍,适时回忆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① 整数的读法:

从高位开始,一级一级往下读。

亿级、万级都按照个级的方法读,读完后加读一个亿字或万字。

每级开始或中间的0要读,末尾的0不读: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

② 整数的写法:

从高位开始,一级一级往下写。

每级有四位,数位不够的用0补足。

③ 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从左往右一位一位把

数字读出来。

④ 小数的写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写。“点”就写小数点。小数部分从左往右一位一位写,

读的是几就写几。

⑤ 小数的分类:

带小数 >1 ⑥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

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⑦ 整数、小数数位顺序表:

3、练习。

① 补充: ● 3里面有( )个0.1,( )个0.01。

● 0.1比0.01多( )个0.01。

● 整数部分是最大的三位数,十分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数,千分位上是最大的一位数,其余数位上一个单位

也没有,这个数是( )。

● 把10.16先扩大10000倍,再缩小10倍,原数就( )了( )倍,得( )。

● 用

1、

2、3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一个小数,使小数个位上的数字比百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是

()。

● 用三个“4”和四个“0”组成三个七位:

一个0也不读出来( )只读一个0( )只读两个0( )

三、复习小数的性质及多位数的改写和取近似值。

1、复习小数的性质。

①写出与4相等的数。4=( )=( ) 你根据了什么?在解决什么问题时用过?

② 练习:补充: 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7.89.00050.510.00076

2、复习多位数的改写和取近似值。

① 多位数的改写。

师:5040000000末尾的0可以去掉吗?这么多的0读、写都不方便,有什么办法呢?

(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改写方法:在万位或亿位后面添上小数点, 去掉小数末尾,加上“万”字或“亿”字。

② 多位数取近似值。

师:当对精确程度要求不高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你会吗?

(使学生明确还可以表达为四舍五入到万或亿位。) 省略尾数的方法:在万位或亿位后面添上小数点,

将十分位上的数四舍五入到个位,同时舍去后面的数,

加上“万”字或“亿”字。

③ 练习:补充:4□5000≈47万 38□40≈4万

□5888≈8万8□6000000≈9亿

49□2300000≈50亿49□2300000≈49亿

对书上第5题的练习可以小结比较大小的方法:从最高位开始一位一位比,小数先比较整数部分

的大小,整数部分相等再从小数十分位开始一位一位往后比。

四、小结,提问质疑。

五、综合练习。课训p48 a组● 一个数由六十个亿,六个万,六个千、六个十组成,这个数写作( ),读作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 )。

● 一个数加2的和比最小的五位数多1,这个数减2是()。

● 比大小: 10234567○98765437.486○8.0001 5.999○6.00 0.860○8.06 4.350○4.35 8亿○790000000 ● 大于0.41而小于0.42的小数有( )个,如( )、( )、( )。

● 最小的两位纯小数扩大1000倍是(),里面有()个0.1,它是一位小数

()的近似值。 b组● 一个两位小数的小数点去掉后,所得的数比原数大14.85,原数是多少?

● 一个六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5,十万位上的数字是9,任意相邻的三个数位上的数的

和都是20,这个六位数是多少?

● 一个九位数的千万位上的数是6,这个九位数以亿为单位的近似数还是一位数,则最小是

()亿,最大是()亿。

● a、b、c、d四人的体重分别是38.5千克、43.5千克、39.5千克和41千克。已知 a比d重,但比c轻,而且d比b轻,a比b重。请你确定a、b、c、d四人的体重。

● 0.3与0.30是两个近似值,它们的取值范围各是多少?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数的整除

(一)

复习目标:

1、掌握整除、约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公约数、最大

公约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互质数等的概念,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地判断。

2、掌握能被

2、

3、5整除的数的特征,并能正确地判断哪些数能被

2、

3、5整除。

3、能按要求写出约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质因数等,能正确地分解质因数。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复习准备:回忆并整理整除概念间的联系 复习过程:

一、回忆数的整除单元的各个概念,组成知识网络,加深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引入:出示1——10十个自然数,师:你能从中找到一个或几个数,具有和其它数不同的特点?(例如:

1、

3、

5、

7、9——是奇数。

3、

6、9——能被3整除,是3的倍数。

2、

3、

5、7——是质数。1——即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 注意: ①学生说到某个概念时,可以说说其意义。

②允许选出相同的数,但说明具有的不同特点。如

2、

4、

6、

8、10可以说都是偶数,也可以说都是2的倍数、有公约数2?? ③注意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及时将各概念整理成知识网络图。如说到质数、合数的意义时就

可以引出约数、倍数的概念;说到能被

2、

3、5整除时就可以引出整除的概念??

2、整理知识网络图。

3、揭题。师:这些数的概念都是以什么知识为基础?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有关数的整除的一些知识。

二、辨析概念,深入理解。

师:请同学们从下面每组概念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概念说一句话,可以说明概念的特点,与其它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可以添加一些数据、算式的例子。

1、整除和除尽 例如:因为a÷b=c,所以a能被b整除。除尽包含整除。

能被

2、

3、5同时整除的数的末尾一定是0。

2、倍数和约数。例如:1是所有自然数的约数;一个数的倍数比它的约数大。13的约数都是质数。 100÷5=2 0,100是倍数,5是约数。5的倍数除了5以外都是合数。

3、质数和合数。例如:质数的约数一定有2个,合数的约数至少有3个。

合数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叫作分解质因数。所有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质数的倍数都是合数。 2是质数中唯一的偶数。

4、奇数和偶数。例如:所有的偶数的公约数是2。奇数和偶数相差1。

所有的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奇数×偶数=奇数。2是偶数中唯一的质数。

5、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互质数。例如:两个不同的质数一定是互质数。

因为6=2×3,所以2是质因数。只有合数能分解质因数。

三、小结,提问质疑。

四、综合练习。

第16篇:人教版 六年级 下册 数学 数学游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p39数学游戏。 学习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在一张作业纸(彩纸)上剪一个大洞。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出剪出大洞的方法与技巧。 3.感受数学游戏的趣味性,培养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在一张作业纸(彩纸)上剪一个大洞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 剪刀、作业纸或彩纸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师:同学们,剪刀和彩纸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强调安全问题。

师:经过了解,我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你们把自己的剪纸作品拿来了吗?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拿出自己课下准备的剪纸作品并在班里展示。

师:你们个个心灵手巧,真是太棒了,老师有个难题,你们能不能帮老师解决下? 生:能。

师:老师对你们很有信心。 师拿出一张彩纸,出示给学生看。

师:老师的难题就是在这张彩纸上剪一个大洞,大得让两个同学都能钻进去。这节课,你们想想办法,帮老师把这个难题解决了。

二、游戏活动,解决问题。1.学生初探。

师:认真动脑,用自己的方法剪个大洞,能让两个人钻过去。 学生认真动脑,亲自动手剪纸。 展示学生剪纸成果。

大部分学生虽然剪出了洞,但是洞很小,钻不过去人。 2.合作探究

师:这就需要你们再寻找别的办法了。

打开课本39页,学生自学39页图示,自己试着动手操作,在作业纸上剪一个大洞。

学生自学并根据步骤动手操作,有部分学生没有成功,出现不同的错误。 3.答疑

师:刚才有的同学很迷惑,为什么自己剪不出来洞呢?现在找同学来演示一遍,你们也一同动手,再剪一遍,看看能否剪成一个大洞。 学生边说方法边演示,下面同学跟做。

第一步:把作业纸对折起来。从折痕上的A点向对面剪,不要剪断。 第二步:再从对面向折痕方向剪,不要剪到头。 第三步:像这样来回的剪。

第四步:最后从折痕上的B点向对面剪,也不要剪到头。 第五步:从A到B把折痕剪开。

师:展示刚才出错的作品,这些同学为什么没剪成?他们错在了什么地方?

生:生根据刚才所学指出出错的地方。 师强调易出错的地方,让学生注意起来。

师:现在,你知道怎样剪才能保证剪后的纸连通不断了吧。再找学生说剪纸注意点。 4.学生再探。

刚才剪的结果,在小组内比一比,看谁剪的洞最大。为什么大? 学生交流、总结经验。 5.小结

只要将对折后的纸分割的份数越多,形成的洞就越大。

三、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师感谢同学们帮忙解决难题。

师:数学的知识具有无穷的奥秘,只要同学们善于动脑,勤于动手。 就会有意想不动的收获。

第17篇: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教学设计

《解比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三、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

1·解方程

2·什么叫作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a:b=c:d 3·什么叫作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a:b=c:d ad=cb

4·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作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究新知

怎样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

1、李明在电脑上把下面的图片按比放大,放大后的长是13.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1)怎样理解按比例放大?两张照片长的比与宽的比能组成比例

(2)根据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写出比例。13.5:6=x:4 再通过解比例求出 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

(1)根据比例的意义,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 的值或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 的值。

(2)怎样才可以确定 的值是正确的?(检验) (3)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解下面的比例 2:8=9:x x:25=1.2:75

2、易错分析

在解比例时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些同学找不准内项和外项

3、学以致用 9:x=3:4

(四)、课堂小结

怎样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最后解方程

分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18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教学设计

泽州县柳口小学 李渊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2—33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比例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学习比的意义和熟练求出比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教材只出示四幅情景图,“第一幅:**前的升国旗仪式;第二幅: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第三幅:教室前面的红旗;第四幅:谈判桌上的红旗。”通过分析教材的来龙去脉和教材的内部结构,认为教材主要是渗透比例思想,于是本节课着重抓住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这一本质进行教学,充分利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尝试探索的精神。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比的意义和熟练求出比值,于是本节课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不是对知识简单的复述和再现,而是通过教师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了“活生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总结中得出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比例。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二、以比值为引线,认识比例。

1、理解课题 师:从课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比例和比有一定的关系,你们还记得比的意义吗?(学生回答)如何求比值?(学生回答)

2、借比值引出比例

师:那下面我们就先来用比的知识解决几道题。(课件出示四幅图在一起的)

师:画面上出现了四幅不同大小的国旗,请同学们任选两面国旗来算一算它们各自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然后观察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发现,教师板书:两个比相等)

师:那我们就可以将这两个比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2.4∶1.6=60∶40)指着这组相等的比说: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三、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理解比例。

1、探索组成比例的条件

师: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

(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2、寻找比例 师:你还能从四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学生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教师板书2.4∶1.6=15∶10

60∶40=5∶ )

3、介绍比例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

4、区分比和比例

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小组交流)

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四、自主尝试,巩固比例

(一)数的比例

课本.3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汇报比值是否相等,所以成不成比例。教师板书比例式)

(二)形的比例

课本.33页“做一做”第2题。两个具有放大关系的三角形(图中的四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三)生活中的比例

师:通过刚才的几组题,我们进一步弄清了比例的意义,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比例吧!

1、课本36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交流。

2、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花了9元钱,李刚买了5本同样的笔记本花了15元。(你能根据题中的数据写出几组比例式吗?并说出理由。)

(四)拓展中的比例

1、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2、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大家都非常积极和认真,老师相信你们的收获肯定很多,那谁来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说)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操场上的国旗:2.4∶1.6=1.5 教室里的国旗:60∶40=1.5 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第19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利率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利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例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2、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能初步认识储蓄的意义,感受到储蓄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及益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财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重难点:利息和本息的计算。

突破方法:通过教师引导、练习比较来突破。 教法与学法

教法:联系生活、引导学习、总结提升。 学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快要到年底了,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单位里会在年底的时候给员 工发放奖金,你的爸爸妈妈拿到这笔钱以后是怎么处理的呢?爸爸妈妈会不会把一大笔现金放在家里?为什么?

(启发学生说出各种可能性和原因)

师生共同小结: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使得个人钱财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即到期可以取出比存入的要多些钱。

那么同学门知道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把钱存在银行,最后去取的时候钱会变多呢?

同学们知道吗,在不同的银行,有时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利息,因为他们的利率不同。那么,什么是利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利率。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相关概念。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第

一、二自然段。

请学生汇报储蓄的种类及“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和关系。 学生认真读教材,然后全班一起反馈,教师板书: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利息。 利率:单位时间(如1年、1月、1日等)内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叫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 先让学生谈谈所知道的储蓄有哪几种,并举例说明,然后教师适当的补充。而且,根据存款是定期还是活期,定期时间的长短,利息也是不一样的。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表格,并针对每一格适当进行分析。

2、教学教材第11页例4。(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例4)

组织学生审题,引导提问:最后取出的钱包括哪几个部分? 指定两名学生汇报解题思路,教师点评后集体讲解:对于这一题, 我们可以先单独算出利息,然后再加上本金。也可以直接计算本金和利息的总和。

如果采用先计算利息的思路,那么根据“利息=本金×利率×存期”,计算过程应为?学生集体回答,教师板书:

方法一:5000×3.75%×2=375(元)

5000+375=5375(元) 如果直接计算本金和利息的总和呢?

学生集体回答,教师板书:方法二:5000(1+3.75%×2)

=5000x(1+0.075)

=5000×1.075

=5375(元)

大家观察,不管用哪种方法,最终的计算结果一样,并且所用到的关系式都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3、(课件出示补充示例)

李强把2013年春节的8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准备整存整取3年后用这笔钱为自己购买一部价值1200元的电子词典。根据教材第11页给的存款利率表,请你帮他算算够不够?

请学生到黑板上作答,教师点评讲解。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1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答案,教师校正。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在练习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认真审题,有的题是求利息,而 有的则是求存期期满之后的金额,即本金与利息的和,切忌照搬公式。 板书设计

利率

: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利息。

利率:单位时间(如1年、1月、1日等)内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叫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例4:方法一:5000x3.75%×2=375(元)

5000+375=5375(元)

方法二:5000(1+3.75%×2)

=5000×(1+0.075)

=5000×1.075

=5375(元)

第20篇:六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 P2-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

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

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负数。

(显示抗震救灾画面)孩子们,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全国人民悲痛万分。救灾人员发现一栋楼房下陷了二层,你能说说原来的一楼、二楼地震后变成了几楼吗?(附带进行防震和爱心教育)

引导学生看图,帮助理解后试说出楼层。

有的学生会说:下一楼、下二楼;也有的学生会说出;负一楼、负二楼等。

师:你觉得用哪种表示方法比较恰当?

刚才我们接触了一个新的数,谁知道它称为什么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其实,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负数无处不在。今天,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找一找生活中的负数。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改为汶川大地震的事例,既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又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爱心。充分联系生活,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体现了负数的应用价值。

二、探究气温中的正数和负数,进一步认识负数。

投影课本第2页上面的插图,那位同学手中拿着什么?(出示温度计模型)

1、你了解温度计的什么知识?

生1:每格代表1℃

生2:零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生3:„

师: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以谁为分界的呢?(0℃)

科学家把自然状态下水刚开始结冰的温度定为0℃。

瑞典科学家摄尔休斯把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当温度降到0℃

时你有什么感觉?(冷)

2、小组讨论:(课件显示)

零上温度都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表示。那0呢?它算什么?是正数?负数?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讲述并板书: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小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师板书)

4、温度的读法。

老师下载了二月份某天的气温预报:

上海:0℃——8℃

北京:-5℃——5℃

哈尔滨:-15℃——-3℃

师:谁愿意当小播报员,来播报这3个城市的气温?

生读:零摄氏度——(零上)八摄氏度

零下五摄氏度——(零上)五摄

氏度

零下十五摄氏度——零下三摄氏度

师:他把负数的温度读做零下几摄氏度,你读的和天气预报员一样规范。负数的温度还可以怎么读?

生读:负五摄氏度

负十五摄氏度

负三摄氏度

小结:在温度中,负数的温度可以有哪几种读法?(两种:可以读做零下几

摄氏度,也可以读做负几摄氏度)

5、巧用温度计,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水到了0℃就会结冰,2008年春节前我国韶关等地区发生雪灾(显示相关图片),因路面结冰,车辆无法通行,全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解救被困人员,想象一下如果此时你站在冰雪世界里-16℃的温度下帮助被困人员,你会有什么感觉?(用动作或表情表示一下),这时的心里又是怎样的?(心里热乎乎的)

(1)(课件显示温度计)让学生出来指着温度计讲一讲,说一说。

-16℃在哪儿?怎样才能准确找到-16℃在温度计上的位置?是从哪儿开始数,往哪个方向数?

(2)怎样找到16℃?

(3)-16℃和16℃有什么不同?用正数表示零上温度,知道正数的正号可省略不写。(指名板书)

(4)-16℃和16℃哪个温度更冷?他们的意义相同吗?

6、练习。

(1)读出下列各数,并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3.5 -3.5 +

0

-40

52

-

(2)同桌互相写5个不同的负数读出来,并说出它们的意义

设计意图:结合灾区体验负数的实际意义,巧借生活实际问题把正数和负数联系起来,区分正负数的不同点,通过认识温度计,简洁明了地把教学难点突破,一并还进行了环保和爱心教育,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

三、生活中的负数。

1、投影存折,说说存折上的数表示什么?

如果刘老师下午去银行取1000元,银行的工作人员会在存折上打出什么?

如果我本月的工资2800元到帐了,银行的工作人员又会在存折上打上什么?

(指名学生板书出来)

小结:这里的正数、负数各表示什么?

2、用正负数表示海拔高度。

(1)投影第4页的第2题的图,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这两个数据怎样表示?学生先独立思考片刻,然后小组讨论。指名学生介绍想法。

(2)师: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界线,海平面以上的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用负数表示。那海平面用什么表示?(0)

3、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负数。

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上面这样的数?

先分小组交流,再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交流。

师结合学生的介绍显示电梯里的正负数,股市中的正负数,水库中水位高度的正负数,存折中的负数等。(点击浏览)

设计意图:设计紧扣教材,与生活充分结合,注意知识的落实,重视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挑战自我。

1、你知道下面的温度吗?读一读。

(1)开启后的盒装牛奶应贮藏于0℃—4℃ ,并在48小时内喝完。

(2)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水结冰的温度是0℃。

(3)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88.3℃。

(4)月球表面的最高气温是127℃,最低气温是-183℃。

(5)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为100℃以上,而背阳面却低于-100℃,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21℃,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某服装店上月赢利3000元,记作(

)元;本月亏损800元,记作(

)元。

(2)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记作(

)人;本学期转走6人,记作(

)人。

(3)“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退的米数应记作(

)数。

(4)体重增加5千克记作(

),体重减少6.5千克记作(

)。

(5)(出示电梯按钮图)老师家在四楼,车库在地下一楼。如果我要回家,按(

)层的按钮;如果要到车库取车,按(

)层的按钮;家与车库相隔(

)层高。

3、练习一的

1、

2、3题。

设计意图:围绕课内和课外知识进行梳理,由浅入深进行练习,通过不同的题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进一步得到知识的反馈并加以巩固。

五、总结评价

1、你知道我国使用负数的历史和负数符号的演变吗?

投影第4页的“你知道吗”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在古代人民生活中,以收入钱为正,以支出钱为负;在粮食生产中,以产量增加为正,以产量减少为负。古代的人们为区别正、负数,常用红色算筹表示正,黑色算筹表示负。而西方国家认识负数比中国迟了数百年。

听完介绍你有什么感受?(中国人太了不起了!)

你知道老师此时此刻在想什么吗?我在为同学们感到骄傲,你们今天的表现同样非常了不起!我们的祖先能够写下世界负数的历史,而今天的你们就是祖国未来,相信作为祖国未来主人的你们将能够改写中国数学的历史!

2、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评价一下自己和同学的收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借负数历史和评价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新知,它又是对整堂课加以梳理归纳,在同学们交流与反思中,使知识得以整理内化。综观整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采取观察、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最后巧借历史激发他们的斗志。让课堂真正焕发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

正数

0

负数

温度

+16℃ 读作:(零上)十六摄氏度

-16℃ 读作:(零下)十六摄氏度

或16℃

或十六摄氏度

或负十六摄氏度

存折

+2800元 读作: 正二千八百元

-1000元

读作:

负一千元

或2800元 表示:存入二千八百元

表示 :支取一千元

„„

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任课:叶名忠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 P2-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

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中华传统教育及爱国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

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负数。

(显示抗震救灾画面)孩子们,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全国人民悲痛万分。救灾人员发现一栋楼房下陷了二层,你能说说原来的一楼、二楼地震后变成了几楼吗?(附带进行防震和爱心教育)

引导学生看图,帮助理解后试说出楼层。

有的学生会说:下一楼、下二楼;也有的学生会说出;负一楼、负二楼等。

师:你觉得用哪种表示方法比较恰当?

刚才我们接触了一个新的数,谁知道它称为什么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其实,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负数无处不在。今天,就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找一找生活中的负数。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改为汶川大地震的事例,既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又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爱心。充分联系生活,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体现了负数的应用价值。

二、探究气温中的正数和负数,进一步认识负数。

投影课本第2页上面的插图,那位同学手中拿着什么?(出示温度计模型)

1、你了解温度计的什么知识?

生1:每格代表1℃

生2:零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

生3:„

师: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以谁为分界的呢?(0℃)

科学家把自然状态下水刚开始结冰的温度定为0℃。

瑞典科学家摄尔休斯把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当温度降到0℃

时你有什么感觉?(冷)

2、小组讨论:(课件显示)

零上温度都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表示。那0呢?它算什么?是正数?负数?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讲述并板书: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小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师板书)

4、温度的读法。

老师下载了二月份某天的气温预报:

上海:0℃——8℃

北京:-5℃——5℃

哈尔滨:-15℃——-3℃

师:谁愿意当小播报员,来播报这3个城市的气温?

生读:零摄氏度——(零上)八摄氏度

零下五摄氏度——(零上)五摄

氏度

零下十五摄氏度——零下三摄氏度

师:他把负数的温度读做零下几摄氏度,你读的和天气预报员一样规范。负数的温度还可以怎么读?

生读:负五摄氏度

负十五摄氏度

负三摄氏度

小结:在温度中,负数的温度可以有哪几种读法?(两种:可以读做零下几

摄氏度,也可以读做负几摄氏度)

5、巧用温度计,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水到了0℃就会结冰,2008年春节前我国韶关等地区发生雪灾(显示相关图片),因路面结冰,车辆无法通行,全国人民伸出援助之手解救被困人员,想象一下如果此时你站在冰雪世界里-16℃的温度下帮助被困人员,你会有什么感觉?(用动作或表情表示一下),这时的心里又是怎样的?(心里热乎乎的)

(1)(课件显示温度计)让学生出来指着温度计讲一讲,说一说。

-16℃在哪儿?怎样才能准确找到-16℃在温度计上的位置?是从哪儿开始数,往哪个方向数?

(2)怎样找到16℃?

(3)-16℃和16℃有什么不同?用正数表示零上温度,知道正数的正号可省略不写。(指名板书)

(4)-16℃和16℃哪个温度更冷?他们的意义相同吗?

6、练习。

(1)读出下列各数,并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3.5 -3.5 +

0

-40

52

-

(2)同桌互相写5个不同的负数读出来,并说出它们的意义

设计意图:结合灾区体验负数的实际意义,巧借生活实际问题把正数和负数联系起来,区分正负数的不同点,通过认识温度计,简洁明了地把教学难点突破,一并还进行了环保和爱心教育,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

三、生活中的负数。

1、投影存折,说说存折上的数表示什么?

如果刘老师下午去银行取1000元,银行的工作人员会在存折上打出什么?

如果我本月的工资2800元到帐了,银行的工作人员又会在存折上打上什么?

(指名学生板书出来)

小结:这里的正数、负数各表示什么?

2、用正负数表示海拔高度。

(1)投影第4页的第2题的图,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这两个数据怎样表示?学生先独立思考片刻,然后小组讨论。指名学生介绍想法。

(2)师: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界线,海平面以上的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用负数表示。那海平面用什么表示?(0)

3、学生举例生活中的负数。

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上面这样的数?

先分小组交流,再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交流。

师结合学生的介绍显示电梯里的正负数,股市中的正负数,水库中水位高度的正负数,存折中的负数等。(点击浏览)

设计意图:设计紧扣教材,与生活充分结合,注意知识的落实,重视学生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挑战自我。

1、你知道下面的温度吗?读一读。

(1)开启后的盒装牛奶应贮藏于0℃—4℃ ,并在48小时内喝完。

(2)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水结冰的温度是0℃。

(3)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88.3℃。

(4)月球表面的最高气温是127℃,最低气温是-183℃。

(5)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为100℃以上,而背阳面却低于-100℃,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21℃,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某服装店上月赢利3000元,记作(

)元;本月亏损800元,记作(

)元。

(2)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记作(

)人;本学期转走6人,记作(

)人。

(3)“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退的米数应记作(

)数。

(4)体重增加5千克记作(

),体重减少6.5千克记作(

)。

(5)(出示电梯按钮图)老师家在四楼,车库在地下一楼。如果我要回家,按(

)层的按钮;如果要到车库取车,按(

)层的按钮;家与车库相隔(

)层高。

3、练习一的

1、

2、3题。

设计意图:围绕课内和课外知识进行梳理,由浅入深进行练习,通过不同的题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进一步得到知识的反馈并加以巩固。

五、总结评价

1、你知道我国使用负数的历史和负数符号的演变吗?

投影第4页的“你知道吗”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在古代人民生活中,以收入钱为正,以支出钱为负;在粮食生产中,以产量增加为正,以产量减少为负。古代的人们为区别正、负数,常用红色算筹表示正,黑色算筹表示负。而西方国家认识负数比中国迟了数百年。

听完介绍你有什么感受?(中国人太了不起了!)

你知道老师此时此刻在想什么吗?我在为同学们感到骄傲,你们今天的表现同样非常了不起!我们的祖先能够写下世界负数的历史,而今天的你们就是祖国未来,相信作为祖国未来主人的你们将能够改写中国数学的历史!

2、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评价一下自己和同学的收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借负数历史和评价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新知,它又是对整堂课加以梳理归纳,在同学们交流与反思中,使知识得以整理内化。综观整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采取观察、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最后巧借历史激发他们的斗志。让课堂真正焕发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

正数

0

负数

温度

+16℃ 读作:(零上)十六摄氏度

-16℃ 读作:(零下)十六摄氏度

或16℃

或十六摄氏度

或负十六摄氏度

存折

+2800元 读作: 正二千八百元

-1000元

读作:

负一千元

或2800元 表示:存入二千八百元

表示 :支取一千元

„„

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doc》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