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基

2020-06-02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试论马基教学设计

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设计与方法创

新思考

论文摘要:多媒体课件是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教学方法探索创新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应根据课程教学目的构建知识模块,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依据学生特点和接受心理创新教学方法,贴近现实开发教学资源,选择先进适用的技术手段达到教学目的。

论文关键词:“原理”课;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接受心理

多媒体课件是现代教育中各门学科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主要是指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撑环境,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网络等元素组合为一体,使多种媒体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一个交互系统的计算机教学软件,是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重要辅助手段。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课件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信息量轻规律、重技术轻实用等问题,因此,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多媒体课件开发应避免以上问题,应根据教学目的结合教材内容构建知识模块,遵循“原理”课教学规律设计教学过程,依据新时代学生特点和接受心理创新教学方法,贴近现实开发教学资源,并运用必要的技术手段确定课件的实用性。

一、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紧扣教材内容构建知识模块

制作多媒体课件的主要目的是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学习使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他们更好的成长成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紧扣教材,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体系进行课件知识模块的构建,才能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和核心价值,充分发挥“原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第一,明确“原理”课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基础地位,正确把握课程逻辑结构是该课程多媒体课件知识模块构建的前提。“原理”课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树立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原理”课教材逻辑结构由绪论、三大主体部分共计七章内容组成,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为内容。绪论主要阐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他们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教材前三章集中讲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后四章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进一步展开和应用。还包括了列宁、斯大林以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在全书中具有重要位置,学习这一章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提高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自觉性。教材的结构设计科学合理,逻辑思维从抽象到具体,因此课件的知识模块构建可以采取紧扣教材的“专题教学”思路,把同类内容进行适当合并,集中讲授,从整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把握“原理”课的重点难点是多媒体课件知识模块构建的核心环节。我们认为,“原理”课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如何把抽象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向学生讲清楚是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确定全书的重点主要有17个问题,具体是:绪论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难点是这其中讲到的四个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关系,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第一章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为什么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难点是唯物论部分要回答物质世界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既不能讲成了实践本体论,又要阐述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二章重点是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价值和价值观;难点是关于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关于价值认识和价值判断的关系问题,关于真理和价值的关系问题,要讲得让学生易于接受有难度。第三章重点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难点是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等几个相关联命题之间的关系。第四章重点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规律;难点是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和发展、关于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问题。第五章重点是垄断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进一步讲好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及其历史走向问题;难点是关于资本输出问题、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趋势问题。第六章重点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难点是关于革命首先胜利论与同时发生论的问题,关于暴力革命是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的问题。第七章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阐述的方法论原则和基本特征;难点是关于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才能讲好。我们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不要追求面面俱到,而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展开。

二、尊重马克思主义学科规律和教学规律设计教学过程

尊重马克思主义学科规律和教学规律设计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过程对于我们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在“原理”课展开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既要遵循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还应遵循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

在选择教学设计模式前,要进行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活动、教材组织呈现、教学媒介、教学形式和策略分析,并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直观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巩固性、启发性、可接受性等原则进行教学过程设计。这是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也是“原理”课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的。因此我们的多媒体课件每一章都设计一个课前或课间的音乐或视频、问题导入、理论系统阐述、理论拓展或最新研究成果、课堂活动到课外实践、学习思考与课外阅读等的教学过程。如绪论部分,课前播放视频《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针对课程思考导入:为什么马克思的思想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针对绪论教学内容课间播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进行深入浅出的系统阐述与理论拓展,并设计了课堂讨论“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最后还安排了学习思考与阅读文献,以巩固学习成果。

“原理”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应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实践服务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我们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要特别重视理论拓展、课堂活动、课后实践环节。这些环节设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教学不单纯是一个理论灌输的过程,而是要以生为本、师生密切配合、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完成的。首先,理论拓展方面,人在成长过程中对世界的认知选择到内化为思想意志再到外化为行为是有它的发展规律的。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拓展设计,我们不能仅仅阐述马克思的观点,而是通过比较唯物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世界本原的看法,还有旧唯物主义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处理与马克思的本质理论进行比较辨析,使学生理解并信服。这一理论拓展的成功,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起到很大作用,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内容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其次,课堂活动主要是指师生互动。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师生关系不是简单的主体—客体关系,而是以生为本或双主体关系。因此要达到教学效果关键还在于师生间思想的交流碰撞、情感心灵的融合沟通。通过课堂活动设计,再辅以多媒体视频,使课件内容真正掌握在学生头脑中。

课堂活动可以是讨论、辩论(哲学原理部分尤其强调这种方式)、观点交锋(学生事先无准备的)、案例分析、论坛(利用网络媒体)等。最后课外实践环节同样重要,因为理论要回到实践才能显现理论的作用,才能服务社会。我们可以在每章都设计教学实践环节。如第三章设计运用社会发展基本规律考察家乡三十年的变迁;科学技术对当地发展的利与弊等,第四章设计让学生考察当地一些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等,所有这些实践课题让学生进行图片收集、整理资料,做成PPT,并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在课堂上交流;参观、采访等方式都值得尝试。

三、依据新时代学生特点和接受心理创新教学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具有将近160年的历程,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经过了90多年的发展,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但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和学生都会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需要得到回答。这些问题有宏观层面带有根本性的,也有大量具体的表象层次的。

今天我们面对的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起成长,一方面自主性和竞争意识增强,但个人本位意识也强,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化。国外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得大学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以利益得失为出发点,虽有爱国心却没有坚定的信仰和政治立场。信息时代使得他们成为网络阅读一代,而与现实隔离。要使“原理”课成为学生学有所用、终生受益的一门课,切实需要我们把握有利时机,转变大学生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抵制不良思想的能力。落实这一教育理念不能只停留在观念的提出和口号的宣传上,在掌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必须运用研究大学生接受心理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是教育者通过各种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相关政治、思想以及道德、价值、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使其内化并接受进一步将教育内容外化付诸于行动。这是一个受教育者个体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但是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接收、不接受,自然也就不行为。这就使得我们必须研究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规律。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有一个自身角色上的转换,他们对自身成才、加强理论修养、实现自我具有强烈的需要,因此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有很强的选择性。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只是了解到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了解到的这些又是他们从中学到大学十余年中反复接受的,使他们感到意识形态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而不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因此在选择时把教育信息屏蔽,不去理解和记忆,对于教育内容不认同、不相信,即便是接受了也没有将其内化为自身信念,付诸于实际行动。因此,了解大学生需要是我们创新教学方法的动力,进而消除大学生在认知上、情感上存在的障碍,从而把正确的思想外化为行为。除了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外,还需借助社会学、心理学知识构建“原理”课教学方法,在“知情意志行”上达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1.认知心理学教学方法

人都有好奇心,都有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也会提出很多疑问。兴趣是认知的起点,解决疑问是认知的动力。我们在“原理”课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训练思维的方法、利用注意规律方法、辩论的方法增强原理的说服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如哲学基本原理和政治经济学部分我们精选多个案例与视频分析阐述基本概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师生都省时省力。

2.情感认同教学方法

教师要紧扣时代生活实际和当代学生的思想实际,尽可能把一些现实的重大问题和学生的迷惑问题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在情感上与学生达到共鸣,从理论上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敏感而具代表性的主题通过谈话、各抒己见的方式,在师生、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的交流,以提高教学效果。

3.心理意志培养方法

大学生在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化为行为的过程中相当大程度上依赖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共同参与,并认为知易行难、知多行少。再比如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人或事会让他们产生现实与理想脱离的困境,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列举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下的一些着名人物或经典事例,激发学生热情,向这些伟大人物和新时代的榜样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也可以正反举例,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做出正确的选择。

4.采用“走出去”的现场教学方法

如华南农业大学每年都有团日评比活动,我们可以把相关的理论学习与学生的党团活动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学生的参观、实习、社会调研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现场教学,把课堂延伸出去。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和实例出发,主动地用理论去解决具体问题和分析具体实例并得出结论。从而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和事实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理论,掌握该学科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说服力和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同感,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此外,例如艺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利用写生的机会,把原理内容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并对最终作品进行评比。根据以往经验,这种做法很受艺术专业学生欢迎,既学到了理论,又深化了专业水平。

四、贴近现实,利用先进技术开发教学资源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做好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原理”课多媒体课件开发要紧跟时代发展,贴近现实,兼顾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建设“原理”课多媒体资源库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目前我们仍在探索中的一项任务,但共识还是有的。

首先是如何联系实际,也要辩证地看。既要关注国际,又要关注国内;既要关注社会,又要关注个人;同时还要看到实际也是变化发展着的。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就是要注意典型性和生动性,这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近几年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国际金融危机,我们把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重点分析,有理论有案例有视频,讲清本质和根源,同时证明了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学生通过一些表面问题看到资本主义实质,认清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还有全球性环境问题,列举国内国际上重大事例如哥本哈根环境大会,结合第三章和第五章经济全球化内容进行了关于人类生存的社会问题、发展问题、利益问题的讨论。学生也是受益良多。还有其他一些热点问题如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观等,都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行深入思考。

其次是关于多媒体课件。我们可以将多媒体课件分为教师授课课件和学生课后自学课件。学生课后都喜欢拷贝教师授课课件,这就启示我们可以以教师教学课件为平台,以其他教学资源数据库进行外部链接,满足师生需要。教师授课课件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简明扼要;课后自学课件则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测验、自我体验、讨论留言、布置和提交作业等。这样可以相互学习,教学相长。

最后是关于多媒体资源库问题。目前我们在教学基础上主要考虑到五个方面:一是经典原着资料。这部分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献节选,作为教师课上引用和学生课后学习的延伸。二是案例资料。主要选一些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代表性案例、社会事件进行课堂讨论或者课后作业分析,这部分要不断更新,保留代表性的,补充最新的。三是视频资源。主要是社会热点,影视作品,纪录片等,有的要进行必要剪接用于课堂放映,其他可以课后观看。关键是视频内容选择上要与课本内容契合,寓教于乐。四是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资料。这部分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选择学生做出的有代表性的调研报告资料供师生交流使用。同时也激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做好社会实践,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五是试题资料。这部分主要供学生自我测验,目前很多高校基本上都有建立,但我们认为试题也要更新。

此外,在多媒体课件开发过程中,新技术不断更新,作为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辅助教学手段,应特别明确选择。除最基本的PowerPoint外,还有像Authorware、Flash等。这几种技术各有优势,我们应扬长避短,根据课件用途进行选择。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的方法,这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素质,更好的适应教学需求。

推荐第2篇:分数的基本性教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

五年级组杨东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6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经历预测猜想——操作验证——合情推理——应用巩固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为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是互相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到数学验证的思想,培养敢于质疑、学会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熟练、灵活地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三张同样的正方形纸条,教师准备纸条,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很好“温故而知新”这里有几道题,看看谁能解答。

一、复习

1、填空:48310

让学生说说除法和分数的关系。

2、计算:120÷30=(120×3)÷(30×3)=

(120÷10)÷(30÷10)=

通过练习,你发现了什么?(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二、诱发揭题

1、引导学生将上面的除法算式的商用分数表示。通过计算发现3609012030==12

3

师:我们学习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也知道了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在分数里会不会也有类似的性质存在呢?那么这个性质又是什么呢?你能试着说一说吗?

2、师:好,我们再来看一组算式。1÷2=0.5=

21

(1×2)÷(2×2) =0.5=

(1×4)÷(2×4)=0.5=

2

48

48

引导发现:==,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复习,引导学生回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性质。为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创设情境,又通过让学生猜想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为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 三.探究新知

(一)动手操作,观察比较

师:我们通过计算发现==是相等的,想一想,有没有别的办

8法还能验证它们相等?

(1)同学们,你们的桌面上都有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条,你能按以下要求做一做吗?

①、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颜色(温磬提示:折痕最后能用笔描一描。) ②、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122448

12,24和

48

12,24和

48

, 并涂上

都等于整张纸的一半,也就是说

(3)教师课件展示涂一涂。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折纸条,观察比较涂色部分,教师操作验证,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合作探究,概括性质。 (1)我们都验证了

122448

,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完全不相

同,可是它们的大小却相等?这个等式里会不会隐藏着一些奥秘呢?想去了解一下吗?

请同学们有序的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它们各按什么规律变化的。完成后找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吧!

(2)让学生试汇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变化规律。

①、从左往右看,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变化规律。学生汇报,教师操作课件显示。

②、从右往左看,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变化规律。学生汇报,教师操作课件显示。

(3)学生试着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4) 让学生充分感知后,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 (5)教师提出疑问:这句话中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重要?(指名学生回答)如:这句话中的“相同数的数”能是“0”吗?为什么?四人讨论。讨论后,让学生明确:

①、如果分子,分母都乘上0,则分数成为 0

②、因为0不能为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0。

四、应用巩固

1、试练: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总结出来了,那么我们能不能应用呢?

1315319



420515186

2、把

23

00

,分数的分母不能为

1024

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①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题目要求。

②让学生到讲台上讲一讲自己解题方法及解题的根据。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81

168

29

35



1620

6





4

54、把和

化成分母是1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5、请你当法官(说明理由)

(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一个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不变。 ()

(3和

8

57

51016

的大小相等,分数单位也相同。()

3549

(4)将变成后,分数扩大了7倍。()

6、我也来提升! (1)、把(2)、

1218

47

的分子加上4,要使分数值不变,分母应是()。

6

6

五、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和我们分享一下的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122448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例2:

2434

8

12

10

24

102242

5

12

推荐第3篇: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设计

中国古典舞基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本堂课通过古典舞把上.把下的组合练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动作方法及观念,在身体基本条件.基本能力.基本技术和基本身法韵律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尽可能地接触古典身韵等风格性鲜明的教材,以便加深对古典舞风格特点和审美规范的认识和理解,达到训练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组织教学,准备开始(2分钟)

(一)地面活动

(5分钟)

(二)把上部分

1.一位擦地组合

(3分钟)

2.蹲组合

(正反两面) (6分钟)

3.五位擦地组合 (正反两面) (5分钟) 4.单腿蹲组合

(正面)

(4分钟) 5.小踢腿组合

(反面)

(3分钟) 6.小弹腿组合

(正反正面)(4分钟) 7.大踢腿组合

(前 旁 后)(5分钟) 8.控制组合

(正反两面)(5分钟)

(三)把下部分

1. 把下踢腿组合(前 旁 后)(6分钟) 2. 控制组合

(4分钟) 3 舞姿转组合(授入新课,教师示范讲解)(10分钟) 4. 小跳组合

(2分钟) 5. 小射燕跳组合

(2分钟) 6. 变身跳组合

(3分钟) 7. 大射燕跳组合

(2分钟) 8. 紫金冠跳组合

(3分钟) 9. 大跳组合

(3分钟)

10.单一的技巧练习(平转.窜翻身.点地翻身) (10分钟)

(四)课后总结

(3分钟)

三.教学重难点

(1) 舞姿转中的各种不同姿态旋转和整个组合的协调配合 (2) 提高学生的弹跳能力

(3) 提高技巧的质量,窜翻身的速度和路线

四.教学课时

90分钟

五.教学对象

大学一年级

推荐第4篇: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课标点击】 学习目标:

1.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重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自主探究】

◆复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发生分离,分离后的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再把分离定律念一遍,你觉得这样的替换有问题吗? 由此你能联想到什么呢?

一、萨顿的假说

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极为相似; 基因的行为 染色体的行为 杂交过程中

保持:_____________ 也有:______________ 体细胞中存在形式 _________存在 ___________存在 在配子中

只有成对基因中的_______ 只有成对染色体中的_________ 体细胞中的来源

成对中的基因一个来自______一个来自______ 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______ 一条来自______ 形成配子时组合方式 非等位基因:______________ 非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____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

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他对孟德尔的遗传理论,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持怀疑态度,但他认真钻研,寻找证据解决疑点。 2.实验材料:果蝇 选取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设计:

p:红眼(♀)×白眼(♂) f1:红眼(♀、♂) 相互杂交

f2:3/4红眼1/4白眼 (♀、♂)(♂) 4.实验结果解释:

从果蝇红眼和白眼这一对相对性状来看,f1的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f2的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是_____________,这样的遗传表现符合分离定律,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思考: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 5.摩尔根的假设: (1)常染色体

xx(同型的):雌性果蝇中 性染色体:

xy(异型的):雄性果蝇中

(2)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用w表示)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

基因。写出摩尔根实验的遗传图解 p:xwxw红眼(♀)×xwy白眼(♂) ↓↙↘ 配子: f1: ↙↘↙↘ 配子: f2: 6.测交实验验证(写出遗传图解):

测交p(f1):xwxw红眼(♀)×xwy白眼(♂) ↙↘↙↘ 配子:

测交后代(f2): 7.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检测方法:

荧光标记法→基因在染色体上呈 排列,一条染色体上应该有基因。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 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会随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上的自由组合。

四、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2.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 a.3+x或3+yb.6+x或6+y c.3对+xx或3对+yyd.3对+xx或3对+xy 3.第一个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科学家是() a.孟德尔b.摩尔根c.萨顿d.克里克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揭示了()

a.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b.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c.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关系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关系

5、(09年XX市学业水平测试二模)果绳的红眼为伴性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b、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d、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6.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自由组合 c.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

d.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种类也越多

推荐第5篇:拉德茨基进行曲教学设计

《拉 德 茨 基 进 行 曲》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牟蓉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管弦乐《拉德茨基进行曲》,了解进行曲的特点,体验进行曲带给我们快乐的情绪。

2、听辨乐曲的主题旋律,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感受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3、拓宽学生欣赏视野,激发欣赏音乐的兴趣。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拉德茨基进行曲》欢快、幽默、诙谐的情绪特点。 教学难点:

复三部曲的曲式结构。 教学准备:

1、鼓励学生利用课外学习手段、查阅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按节奏踏步随老师的琴声演唱《红领巾进行曲》。

二、导入

1、刚才演唱的歌曲从节奏上说有什么感觉?

2、播放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

问:这首曲子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曲?歌曲的情绪和节奏有什么特点?

3、学生思考:什么样的曲子被称作为进行曲?(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进行曲:以行进的步伐节奏写成的音乐作品,一般在队伍行进时演奏,用来统一步伐和意志。

三、新课教学

(一)介绍作者老约翰.斯特劳斯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作者?(老约翰.斯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他的音乐作品共有252首,其中圆舞曲152首。此外还有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当属《拉德茨基进行曲》)

(二)初步欣赏乐曲

播放多媒体课件《拉德茨基进行曲》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版,引导学生用拍手的方式感受乐曲,让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 (1)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乐曲分为几个部分?

回答第一个问题(欢快、轻松、幽默、诙谐)

回答第二个问题(教师提示学生根据欣赏时拍手的加入、乐曲共分三个大段)

(三)分析理解乐曲

1、介绍曲子的由来(乐曲原本是为了歌颂奥地利的陆军元帅,但他本身是个非赏有争议的人物。后由于这首曲子曲调十分动听,具有英雄的性格,演出时能获得很好的剧场效果,人们渐渐忘了拉德茨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喜欢起这首曲子来。)

2、分段欣赏、分析曲式(教师分段播放乐曲,引导学生逐步画出曲式图)

欣赏A段音乐。 (1)视唱主题音乐。 a主题: 1 = D 2/2 3#2 | 3

3#2 3 3#2 | 30 20 10 3#2 | 30 3#2 30 3#2 | 30 60 50 53 | 4 6 5 52 | 3 6 5 53 |2 7 —

6 | 0 5#4 5 6 5 4 | 3

3#2 3 3#2 | 3

1 3#2 | 30 3#2 30 3#2 | 3 6 5 53 | #4 3 2 — | 5 2 1 — | 7.6 54 32 | 1

1 0 ||

b主题: 1 = D 2/2

6 — — — — | 6 — — — — | 5 — — — — | 5 — 0 5 | 5 — 4 6 | 6 — 5 1 | 7 76 5 4 |6

6 5 4 3 | 5 — 4

6 | 6 —

1 | 7

7#5

1 | 7 7#5 6 1 | 3

3 3 3 3 3 | 3 3 3 3 3 3 | 3 0 0 0 ||

(2)聆听A段音乐,并回答问题。

1)问:A段音乐可以有几小部分组成?这段音乐描写了拉德茨基怎样的形象?

A段:描写拉德茨基在马上的威武形象,分a、b、a三部分。 2)复听A段音乐,用自己的身体当乐器为歌曲伴奏。 欣赏B段音乐。 (1)视唱主题音乐。 a主题: 1 = A 2/2 53 3 — — | 53 3 — — | 53 3 3 3 | 3 — — 3 | 44 2 — 1 | 7 6 6 6 | 51 3 3 3 |3 — — — | 53 3 — — | 53 3 — — | 53 3 3 3 | 3 — — 33 | 44 2 — 1 |7 6 6 6 | 53 3 4 2 | 1 — — 0 || b主题: 1 = A 2/2 3 | 4

2 —

1 | 7

6 | 51

3 3 3 | 3 —

3 | 4 2 —

1 | 7

6 | 5 5

1 3

4 3 | 2 1

7 6

5 4

3 2 ||

1)问:B段有几个小部分组成?这段音乐拉德茨基怎样的形象? B段:描写拉德茨基慢步奔跑检阅队伍时既严肃又轻松,分a、b、a、b、a五部分

2)复听B段音乐,并想一想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这段音乐。 欣赏A‵段: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介绍复三部曲式A﹢B﹢A‵

3、师生完整演示歌曲。

4、引导学生用“啦”唱出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并利用身体以及打击乐器为主题旋律边配伴奏,试着跟音乐一起完成。

(四)知识拓展

1、分组活动,激发热情,并完整欣赏《拉德茨基进行曲》。把学生分成A段音乐组、B段音乐组和打击乐器组进行合作表演。

2、作业:让学生课后自己去收集其他表现形式的《拉德茨基进行曲》。

四、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老约翰.斯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知道了复式三部曲的构成,对进行曲这种体裁有了初步的了解。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音乐都是进行曲体裁,课后同学们可以收集不同风格的进行曲,以后我们在再一起交流。

五、听《拉德茨基进行曲》离开音乐教室。

推荐第6篇:《拉德茨基进行曲》教学设计

《拉德茨基进行曲》教学设计

《拉德茨基进行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管弦乐《拉德茨基进行曲》,了解进行曲的特点,体验进行曲带给我们快乐的情绪,熟悉进行曲适用的演出场合及功能。

2、听辨乐曲的主题旋律,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感受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3、拓宽学生欣赏视野,激发欣赏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拉德茨基进行曲》欢快、幽默、诙谐的情绪特点。了解进行曲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适用的演出场合及功能

教学难点:

复三部曲的曲式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律动:(1)听口令原地踏步;

(2)跟随音乐原地踏步(播放运动员进行曲)

师问:我们刚才律动所运用到的音乐那位同学能说说是那首音乐?你在什么场合下听到过?

生答: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在运动会上听到过

有一种音乐类型就是用我们的步伐节奏写成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进行曲。

(依据我研究的子课题---导入,在这一环节我用律动导入法,让学生听口令踏步非常熟悉的动作,感受动作跟口令之间的配合,再让学生跟随运动员进行曲进行踏步,同样的效果,能使大家步伐整齐。从了解进行曲以步伐节奏学成的音乐类型。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进行曲是怎么一回事。也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走进本节课进一步去感受进行曲。

三、新课

1、了解进行曲

进行曲:进行曲——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声乐曲或器乐曲,常用于队列行进中。4/4或2/4拍子,结构规整,节奏鲜明,旋律铿锵有力,富有强烈的号召性。它是以行进的步伐节奏写成的音乐作品,一般在队伍行进时演奏,用来统一步伐和意志。

2、第一遍聆听《拉德茨基进行曲》

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周非常有名,非常好听的进行曲《拉德茨基进行曲》

①要求:闭目聆听乐曲,边听边感受:乐曲的情绪怎样?

生答:欢快、轻松、幽默、诙谐

②介绍作者:老约翰.施特劳斯

Johann Strau (1804-1849), 奥地利作曲家,是 “圆舞曲之王” 小约翰 · 施特劳斯的父亲。早年从师学习小提琴,二十一岁自组乐团,是维也纳圆舞曲体裁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五十余首圆舞曲,另有大量的进行曲和波尔卡舞曲等。

老约翰·施特劳斯有三个儿子都是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施特劳斯。为分清他们父子,后来人们在父名前加上“老”字,以示区别。

③乐曲背景介绍

乐曲为什么起名“拉德茨基”

拉德茨基是奥地利的陆军元帅,乐曲原本是为了歌颂拉德茨基但他本身是个非赏有争议的人物。后由于这首曲子曲调十分动听,具有英雄的性格,演出时能获得很好的剧场效果,人们渐渐忘了拉德茨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喜欢起这首曲子来。

3、第二边聆听《拉德茨基进行曲》

①聆听音乐分组标记乐曲的变化次数

师:聆听乐曲,感受音乐:试着说一说乐曲结构变化?

生:各组派代表上黑板标记处自己所听乐曲的结构 师评价总结

②分析乐曲,聆听各部分主题

引子:乐曲开始是一个简短的序奏(聆听引子)

生:a+b+a, 描写拉德茨基在马上的威武形象

A部分:紧随高昂嘹亮的引子之作,乐队以热烈的情绪为我们奏出了热情而又辉煌的旋律:这个富于弹性而情趣活泼的主题经乐队反复演奏,其自豪和雄壮的感觉流露无遗,使人在自然而然中便由衷地加入到了它行进的节奏之中。

A主题是用带装饰音的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写成,伴有战马奔腾的节奏,描写一位将军在马上的威武形象:

生:c+d+c’+d+c’,描写一位将军检阅部队时既轻松又严肃的形象

B部分:是一段沉稳柔和的音乐,整个乐队的力度稍减,增加了抒情的色彩,但这段具有吉普赛风格的曲调,节奏清晰流畅而富于跳跃感,仿佛是描绘拉德茨基意气风发的神情,又宛如这位元帅正率军出征,驭马疆场。

此曲既有进行曲的节奏又比较轻松诙谐,它没有太多的军队战斗的进行曲特点,反而更接近幽默、欢乐的风格。

四、介绍西洋管弦乐队

①一般包括四组乐器,即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和打击乐组。

弦乐组: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木管组包括: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英国管、大管等

铜管组包括:圆号、小号、长号、大号等;

打击乐组包括:有定音鼓、小军鼓、大鼓、三角铁、钹、锣、排钟等。

②西洋管弦乐队演奏分布示意图

五、观看2015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视频《拉德茨基进行曲》

1、感受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气氛,每年的1月1日新年音乐会,最受瞩目和期待的必定是两首加演曲目——《蓝色多瑙河》和《拉德茨基进行曲》,在曲目高潮部分观众跟着节拍的强弱和着进行曲鼓掌,场面相当的壮观和美妙,这样的一个互动也成了每年新年音乐会的惯例。

2、进行曲的类型以及适用场合

①进行曲的类型:军队进行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

庆典进行曲、凯旋进行曲等。进行曲作为结构工整,节奏鲜明的音乐形式,有各种类型,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②进行曲的音乐特点:节拍——偶数拍

节奏——鲜明清晰,多用附点、切分节奏

③举例说明不同场合适用不同的进行曲

升旗仪式——《义勇军进行曲》、运动会运动员入场——《运动员进行曲》、颁奖典礼——《颁奖进行曲》

④《拉德茨基进行曲》适用于什么样的场合?

音乐会压轴,各种喜庆的正式非私人场合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老约翰.斯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知道了复式三部曲的构成,对进行曲这种体裁有了初步的了解。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音乐都是进行曲体裁,课后同学们可以收集不同风格的进行曲,以后我们在再一起交流。

推荐第7篇:《诚信是社会发展之基》教学设计

《诚信是社会发展之基》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诚信是做人之本,是社会发展之基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自觉做到讲诚信,不做任何有失诚信的事。

【能力目标】进一步增加区分诚信与虚伪的能力,初步培养正确表达诚信的能力。 【知识目标】理解“诚信”的含义;了解诚信是做人之本,是社会发展之基,把握讲诚信的价值和不讲诚信的危害;知道诚信的来源;掌握正确表达诚信的方式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诚信,了解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怎样把诚信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教学手段】案例教学法、模拟情境体验、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诚信缺失的代价

◆观看图片:《假药》、《假烟》、《假酒》、《假鞋》。

师:这些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你还能列举现实性生活中的其它有关现象来说明吗?

生:个人诚信缺失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不讲真话、不守信用、没有信誉、弄虚作假等。,如说假话、假文凭、假证件、假发票、假彩票、考试作弊、偷逃税款、骗取保险、虚假广告、假球黑哨、假医假药等等,不一而足。 ◆阅读《两个留学生的经历》

A、日本餐饮业有条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计件付酬。有个打工的学生为提高效率,少洗了两遍。在抽查中,老板用试纸测出盘子的清洁度不达标准,责问这个学生。她却振振有辞:“洗五遍不也挺干净吗?”老板淡淡地说:“你不诚实,请你离开。”

1 这个学生不得不到另一家餐馆应聘,老板打量她半天,说:“你就是那个只洗五遍盘子的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她屡屡碰壁。不仅如此,她的房东也要她退房。万般无奈,她只得搬离了这个城市。

B、一位在德国名牌大学留学的学生,获得了博士学位,专业也是热门的计算机软件设计,但在德国却找不到工作。他每到一个企业应聘,主管看了他的材料都很满意,但一打开电脑查询他的信用记录,马上表示“很遗憾,我们不能用您”。

原来这位博士生初到德国时因经济紧张经常坐车“逃票”,因为德国的公交车不查票,只是偶尔有稽查员上车检查,被查到的概率很小。有一次实在不巧被查到了,在补交票款后被记下了证件号码,想不到从此有了“不良信用记录”,哪怕他学历再高技术再精也没有企业会用他。

归纳:由此可见,个人诚信缺失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阅读“小资料”。《巨大的代价》

我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为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55亿元,由于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另有逃骗税损失及发现的腐败损失等。合同交易只占整个经济交易量30%,履约率也仅有60%左右)。合计起来,我国每年因不诚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到60000亿元!

6000亿元,相当于6000个贫困县一年的财政收入,它可以支付1亿个农村教师1年的基本工资,也可以解决全国无数下岗职工的温饱问题,亦可以实现全国所有学龄儿童入校就读的梦想„„

6000亿元,这还只是直接经济损失,实际上,由此带来的间接损失恐怕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根据估算,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诚信缺失至少降低2个百分点。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它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基础,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 ◆阅读《三鹿集团的过去与现在》

2 三鹿集团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经营。三鹿奶粉产销量连续15年实现全国第一,酸牛奶进入全国第二名,液体奶进入全国前三名。三鹿奶粉、液态奶被确定为国家免检产品,并双双再次荣获“中国名牌产品”荣誉称号。2005年8月,“三鹿”品牌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之一,2007年被商务部评为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三鹿”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产品畅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6年位居国际知名杂志《福布斯》评选的“中国顶尖企业百强”乳品行业第一位。经中国品牌资产评价中心评定,三鹿品牌价值达149.07亿元。 ◆观看《三鹿集团破产》

师:以上事例说明诚信缺失的代价仅仅是经济上的吗?这个代价还会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不只是经济上的,首先,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其次,诚信缺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造成无数个人身心伤害,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证,使得消费者对社会和政府失去信心信任,会导致人民群众对社会和政府产生强烈不满。第

三、诚信缺失败坏社会风气。社会诚信缺失造成人们之间互不信任相互提防,使得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也变得更加不易。第

四、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尖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长远看,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

◆你还能列举出哪些因不讲诚信而遭到市场惩罚的案例吗?

生:如果已经在央行贷了款,又不按时归还,那就有了不良信用记录在案,有了不良信用记录,首先你不可以在银行贷款,通缉坐牢倒不至于,欠款不还不属于刑事案件。但是你以后想在在银行贷款就会受很大影响。再就是银行也不会给你办卡了。(无论那家都是一样的)。

2、诚信取胜

◆观看《同仁堂》视频

师:北京同仁堂三百多年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三鹿集团破产却破产了,从中你能有哪些启示?

3 生:北京同仁堂视诚信如生命,而三鹿集团草菅人命,见利忘义。诚信是社会发展之基 归纳: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诚信作为根基。不讲诚信,社会和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的人们必然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在当今社会,一个企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如果不讲诚信,或许可以得到一时的利益,但终将遭到唾弃;反之,如果获得了诚信这一特殊的资本,或许有一时一地的折损,但终将得到社会的认可,走向长盛不衰! 【板书设计】 诚信是社会发展之基

1、诚信缺失的代价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诚信现象; 经济生活中的: 政府统计中的: 学习中的:

2、诚信缺失的代价

对个人失信于人,无以立足,妨碍发展‘ 对企业或组织:得不到认可,走向倒闭、破产;

对国家:有损国家形象和国格,得不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可,不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诚信是社会发展之基

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诚信作为根基。

不讲诚信,或许可以得到一时的利益;获得了诚信,社会认可,长盛不衰!

推荐第8篇:§1.2 不等式的基本性教学设计

§1.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一)知识认知要求

1.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理解不等式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对比不等式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大家的辨别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对不等式性质的探索,培养大家的钻研精神,同时还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重点: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灵活地掌握应用.教学难点:能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学过等式,不等式,现在我们来看两组式子(教师出示小黑板中的两组式子),请同学们观察,哪些是等式?哪些是不等式? 第一组:1+2=3; a+b=b+a; S = ab; 4+x = 7.第二组:-7 1+4; 2x ≤6, a+2 ≥0; 3≠4.1.什么叫做等式?什么叫做不等式?

2.前面我们学过了等式,同学们还记得等式的性质吗? 3.(回答)用小于号“”填空。

(1)7 ___ 4; (2)- 2____6; (3)- 3_____ -2; (4)- 4_____-6

二、讲授新课:

现在我们可以归纳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般地说,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三条:(同学回答。)

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

。 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

。 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

不等式的这三条基本性质,都可以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

1.如果a<b。那么a+c<b+c(或a-c<b-c;如果a>b,那么a+c>b+c(或a-c>b-c)。如果a0, 那么ac

); 2.如果a>b,且c>0,那么ac>bc(或

3.如果abc(或

);如果a>b,且c

解(1)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在不等式59的两边都加上-3,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所以

5+(-3)<9+(-3),

2<6 (2)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1,得 9-10>4-10

-1>-6 (3)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2,得

-5×4<3×

4 -20<12 (4)根据不等式基本性质3,得

14÷(-2)<(-8)÷(-2)

-7<4 [例2]设a>b,用不等号连结下列题中的两式: (1)a-3与b-3;(2)2a与2b;(3)-a与-b.[例3]判断以下各题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如果a>b,且c>0,那么ac>bd; 22(2)如果a>b,那么ac>bc; 22(3)如果ac>bc,那么a>b; (4)如果a>b,那么a-b>0;

三、课堂练习:

练习2(口答)分别在下面四个不等式的两边都以乘以(可除以)-2,看看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 7>4;-2<6;-3<-2;-4>-6。

四、小结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五、作业 见作业本

六、教学反思:(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是分成两个阶段进行的。在初中阶段,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不作证明,只引导学生用试验的方法,归纳出三条基本性质。通过试验,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这是一种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方法。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还应采用对比的方法。学生已学过等式和等式的性质,为了便于和加深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加以比较:强调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都乘以或除以(除数不能为零)同一个数,所得到的仍是等式,这个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而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都乘以或除以(除数不能为零)同一个数,当这个数是正数、负数或零时,对不等式的方向,有什么不同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对比,不但可以复习已学过的等式有关知识,便于引入新课,而且也有利于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在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时,学生对不等式两边是具体数,判定大小关系比较容易。因为这实际上是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对于不等式两边是含字母的代数式时,根据题给的条件,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判别大小关系或不等号方向,就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类题目,采用讨论法是比较好的。因为在讨论时,学生可以充分发表各种见解。这样,有利于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有利于深化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认识。

推荐第9篇:拉德茨基进行曲教学设计(推荐)

《拉德茨基进行曲》

两河口镇一支笔中学 王翠娥 课型:欣赏课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行进之歌》——欣赏管弦乐《拉德茨基进行曲》。进行曲本是用于列队进行时伴随步伐节奏的乐曲,声、器乐曲都有,一般力度较强、节奏齐整鲜明,也都较有气势。《拉德斯基进行曲》是进行曲里地位和意义都比较特殊的一首乐曲,所以在欣赏进行曲的时候以该曲为例,使学生在了解进行曲这一类型乐曲的同时能够了解更多关于该作品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平时听到的进行曲不少,对于进行曲的节奏把握的比较准确,但是对进行曲这种音乐体裁与形式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本节课通过欣赏《拉德茨基进行曲》,掌握进行曲的一般结构和风格,增强学生的感受体验与探索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喜欢聆听进行曲,能深入总结进行曲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欣赏了解《拉德茨基进行曲》作曲及创作背景

3、通过欣赏,分析,体验系列教学活动,学生能运用进行曲的知识分析所欣赏进行曲的特点,它们所适用的演出场合及功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真聆听管弦乐曲《拉德茨基进行曲》,参与体验,感受作品的音乐结构和风格。

难点:了解作品的音乐风格后,能分辨作品的主题形象,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一、组织教学

播放《欢迎进行曲》,学生听音乐进教室,感受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二、导入新课

1、刚才同学们进教室的时候听到的这首乐曲熟悉吗?你在哪里听到过?你知道它的名字吗?这首乐曲的情绪和节奏有什么特点?

《欢迎进行曲》节奏铿锵有力,旋律雄壮豪迈。

2、再次播放《欢迎进行曲》,学生随音乐原地踏步走

三、新课教学

1、了解进行曲

进行曲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声乐曲或器乐曲,常用于队列行进中。4/4或2/4拍子,结构规整,节奏鲜明,旋律铿锵有力,富有强烈的号召性。它是以行进的步伐节奏写成的音乐作品,一般在队伍行进时演奏,用来统一步伐和意志

2、初步欣赏乐曲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非常有名非常好听的进行曲《拉德茨基进行曲》(播放视频:维也纳金色大厅由维也纳爱乐乐团在“新年音乐会”上演奏的《拉德茨基进行曲》) ①要求:仔细聆听乐曲,边听边感受:乐曲的情绪怎样? 欢快轻松,诙谐幽默 ②介绍乐曲的作者

老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的作曲家、指挥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他的音乐作品共有252首,其中圆舞曲152首。此外还有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 在他的作者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是这首《拉德茨基进行曲》。他的三个儿子都是作曲家,小儿子约翰.施特劳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

③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拉德茨基是奥地利的陆军元帅,曾任骑兵总司令,在奥地利是位英雄人物。他曾积极维护奥地利的殖民统治,曾率军侵略意大利,成为了侵略者。所以施特劳斯父子再也不愿演奏这首曲子。但这首乐曲脍炙人口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的听众,人们就忘记了那段不光彩的历史,这首曲子也成为流传最广泛的进行曲。《拉德茨基进行曲》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必演曲目,演出时,观众拍手参与,情绪热烈欢快。

3、再次聆听《拉德茨基进行曲》

⑴你认为这首曲子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选择 A、A+B+A B、A+B+C C、A+B+B

⑵分析乐曲,聆听各部分主题

①聆听A段音乐,回答问题:你认为这段音乐情绪怎样?表现了拉德茨基将军怎样的形象?由几小段组成?

活泼、热烈、辉煌。这一段音乐用带装饰音的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写成,表现了战马奔腾,拉德茨基将军威风凛凛的形象。

由三小部分组成:a+b+a(教师提示学生有a、b两段,学生聆听音乐自主排序)这个富于弹性而情趣活泼的主题经乐队反复演奏,其自豪和雄壮的感觉流露无遗,使人在自然而然中便由衷地加入到了它行进的节奏之中。

②用“达”哼唱a主题

③再听A段,学生随音乐律动 (拍手等)

④聆听B段音乐,请同学描述一下这段音乐的情绪又是怎样的?这一段音乐由几个小部分组成?这段又表现了拉德茨基怎样的形象?

这是一段沉稳柔和的音乐,整个乐队的力度稍减,增加了抒情的色彩

c+d+c+d+c(教师提示,学生排序)拉德茨基将军骑在

马上慢步检阅队伍,严肃而轻松。

⑤再次聆听B段音乐,学生随音乐原地踏步走

4、欣赏第三部分A,再现段 师生用哒哼唱A段,边哼边拍手。

5、完整聆听全曲

学生分两部分,学生随音乐律动。

6、教师归纳特点:进行曲源于军队中用来统一步伐、表现雄壮军威、鼓舞斗志的队列音乐。所以说进行曲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音乐作品。

A、这种音乐作品的结构严谨,节奏鲜明、铿锵有力,附点节奏较多、旋律雄壮豪迈,富有强烈的号召性。

B、常用二拍子和四拍子。

C、结构多为三段式,中段较抒情。

D、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曲运用的场合更多更广,例如:婚礼、葬礼、迎宾、运动会、庆典等等。

四、拓展延伸

欣赏三种不同类型的进行曲的片段,对比分析速度、情绪,适宜的演出场合

(1)聆听《婚礼进行曲》片段(中速) 步伐沉稳庄重,情绪热情洋溢。婚礼仪式。

(2)聆听《葬礼进行曲》片段(慢速) 步伐沉重,情绪悲壮。葬礼仪式。

(3)聆听《运动员进行曲》片段(快速) 步伐坚定有力、情绪充满朝气。运动会。

五、西洋管弦乐队介绍

①一般包括四组乐器,即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和打击乐组。

弦乐组: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木管组包括: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英国管、大管等

铜管组包括:圆号、小号、长号、大号等;

打击乐组包括:有定音鼓、小军鼓、大鼓、三角铁、钹、锣、排钟等。

②西洋管弦乐队演奏分布示意图

③再次播放视频:维也纳金色大厅由维也纳爱乐乐团在“新年音乐会”上演奏的管弦乐曲《拉德茨基进行曲》

六、课堂小结

师:生活处处有进行曲,进行曲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活离不开音乐,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后我们再次聆听《欢迎进行曲》,希望同学们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你们的生活会更美好!

推荐第10篇:“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的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节的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以科学发现史为主线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亲身”参与科学结论得出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

基因

染色体

摩尔根

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第1章人们是如何发现遗传因子的存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寻找遗传因子,即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因此,第1章和本章的第1 节是本节学习的基础。该节的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新教材中的这些生物知识是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服务的,是重新演绎当年科学家探究过程。本节提出“类比推理”方法,是对“假说演绎法”科学方法的进一步培养,是对提出正确的“假说”的一种具体指导,对培养学生的提出假说很有帮助。摩尔根实验证据是验证“类比推理”假说,同时摩尔根实验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思维方法。但这在教材中逻辑关系不是很清晰,所以本节课未完全采用教材编排,而是将摩尔根的另外两个果蝇实验给出让学生分析、归纳,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结论得出的严谨性。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 说出细胞学和遗传学规律的有关基础知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两大遗传规律的实质。

2.2 能力

结合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有关知识,尝试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素养。 3 教学重、难点

3.1 教学重点 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孟德尔规律的现代解释。

3.2 教学难点 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4 教学过程

4.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以后,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基因在细胞中究竟有没有物质基础,孟德尔所假设的遗传因子究竟是不是物质实体?如果是,又存在于细胞中什么位置?通过对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的学习知道了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的传递规律,通过对“减数分裂”的学习知道了染色体在形成配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教师简要介绍萨顿的实验研究,然后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萨顿,请结合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有关内容,你能否发现基因和染色体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吗?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适时评价修正,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平行关系”,最终提出萨顿假说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介绍类比推理的方法和其他实例,加深学生对此方法的理解。

4.2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萨顿假说的得出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但类比推理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萨顿假说的证实最早是摩尔根及其同事通过果蝇实验来完成的。教师简介摩尔根,突出其在求学期间养成的科学素养:“一切都要经过实验”、“实验结果更胜于权威们的观点”。引出摩尔根对孟德尔遗传规律和萨顿假说的怀疑。

4.2.1 实验材料的选择 学生回忆孟德尔杂交试验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总结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让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 4.2.2 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 1909年,摩尔根偶然在培养的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一只他称为“例外”的白眼雄果蝇,他牢牢抓住了这个“例外”,用它做了一系列精巧设计的实验,其中三个实验是最能说明问题的:①.将这只白眼雄蝇和它的红眼正常姊妹杂交,F1都是红眼,而F2中白眼果蝇大量出现,但只限于雄蝇,结果见图一: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F2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是3:1,这样的遗传表现符合分离定律,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在这个实验中最引人注意的是:隐性的白眼性状只在雄蝇中出现,这显然不是简单的孟德尔分离定律所能解释的,大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②.他把实验1中所得到的F1雌蝇(红眼)和最初那只白眼雄蝇进行回交,结果见图二:

学生分析得出:这是典型的孟德尔测交比,红眼:白眼=1:1,雌蝇:雄蝇=1:1,结果不仅证明红眼雌蝇是杂合子,而且其中同样出现了白眼性状,因而同时也证明了原来那只白眼雄蝇是一个带隐性基因的纯合子。但解释这种遗传现象的钥匙,却是从下一个实验找到的。③.他将实验2中的白眼雌蝇和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纯种的红眼雄蝇杂交,结果见图三:

由实验3可知,F1雌蝇都是红眼,雄蝇都是白眼,更令人兴奋的是F2的结果和实验2所得的F1完全相同,说明不论是最初获得的那只白眼雄蝇还是实验2和实验3中得到的白眼雄蝇都是带有隐性基因的纯合子。

综合上述3个实验,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3的F1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得到以下结果:实验2亲本雌性果蝇为杂合子,说明基因在雌果蝇中成对出现;实验3中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出现隐性性状,说明雄性果蝇中基因只能是成单存在(若成对存在,则雄性果蝇一定是杂合子,而杂合子一定表现处显性性状)。教师提出疑问:性状的遗传和性别相联系的现象,这是在遗传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单纯依靠遗传学自身的知识难以解决,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提出疑问,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4.2.3 介绍果蝇性染色体,学生分析白眼性状基因存在位置 介绍细胞学对性染色体的研究成果,将上述性状与性别的遗传现象与性染色体遗传相联系。出示雄性果蝇一对性染色体图(见图四),介绍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让学生分析、得出控制白眼性状的基因只能存在于X染色体上(实验2雌蝇中存在白眼性状,白眼性状基因不可能存在于Y染色体上;由实验3中可知雄蝇中基因只能成单存在,白眼性状基因不可能存在与同源区段上)。

4.2.3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每种生物的基因数量远远多于这种生物染色体的数目。显然,一条染色体上应该有许多个基因。摩尔根及其学生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制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图,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3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学生模仿“思考与讨论”中的图形,结合教材中的解释,用图解方式表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从而达到利用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观点和减数分裂的知识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目的。

5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给出了摩尔根的另外两个果蝇实验,从而让学生分析摩尔根三个果蝇遗传实验,思维严密、层层递进,激发学生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体会科学结论得出的过程。但由于本节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一节课完成需要周密的安排和正确的引导。

第11篇:2_基因在染色体上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概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有关基因与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2)参与类比推理的过程,提出与萨顿假说相似的观点,体验成功的喜悦。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讲授】1.萨顿的假说 教师:经过孟德尔的两大定律和减数分裂的学习,同学们可发现基因和染色体有何相似的地方? 学生:精原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但配子只含有等位基因中的一个,也只是有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另外,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教师:根据大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教师:正确。那么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主要有哪些平行关系呢? 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并表述。

教师根据学生的简述情况进行引导、补充、肯定和鼓励,并逐个显示基因与染色体的4点平行关系。

教师:我们可以根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能够推论基因就在染色体上。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叫做类比推理。在研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方面,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应用类比推理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用蝗虫细胞作材料,发现有一种蝗虫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只有12条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又具有24条染色体。蝗虫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双亲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子代体细胞中的这24条染色体,按形态结构来分,两两成对,共12对,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萨顿做出了与大家完全一样的假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有缜密的思考和严谨的推理,我们一样能得出与伟大遗传学家一样的结论。

教师:那是否可以认为我们利用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呢?其实,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如何用实验证明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是怎么做的。

【讲授】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师:摩尔根一开始对待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和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抱不相信、怀疑的态度,他认为以上两个学说是主观的臆测。但是尽管如此,他没有批评、挖苦,而是认真钻研,设计实验,寻找证据解决疑点。科学家这种对待科学的态度和高尚的人品,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摩尔根实验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果蝇。

教师显示果蝇的照片,并简要介绍选择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研究材料的优点。 教师:从1909年开始,摩尔根就开始潜心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并利用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的一只白眼雄果蝇做了如下的杂交实验。

教师显示课本P29“图2-8 果蝇杂交实验图解”,并简要介绍实验的过程与结果。

教师:根据实验,果蝇红眼和白眼的遗传是否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如何判断? 学生:符合。因为F2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是3∶1。 教师:那通过哪一个杂交组合可判断果蝇的显性性状? 学生:亲本雌性红眼果蝇和雄性白眼果蝇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全部是红眼,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白眼是隐性性状。

教师:很好。根据果蝇杂交实验图解,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有什么特点? 学生:只有雄性才出现白眼。 教师:是的。那为什么会这样? 教师显示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介绍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的分类与数量,重点提示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类相同,同为XY型,且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 [教师精讲] 1.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常染色体是指与性别决定没有直接关系的染色体,性染色体是指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 2.2种性别决定的方式: XY型:雌性性染色体为XX,雄性性染色体为XY。如果蝇、哺乳动物以及人类的性别决定属于这种形式。

ZW型:雌性性染色体为ZW,雄性性染色体为ZZ。如鸟类、蝶类和蛾类的性别决定属于这种形式。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结合果蝇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我们又可以作出什么样的设想? 学生:控制白眼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教师:当时摩尔根和他的同事也是这样假设的。那么就有三种可能: 假设一:控制白眼的基因是在Y染色体 上,而X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假设二: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Y染色体上。

假设三: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如果假设三成立,雌性红眼果蝇的基因型怎么写?按照前面学过的知识,写成WW正确吗? 学生:不对。

教师:那应该如何表示? 学生:因为果蝇眼色的遗传与性染色体有关,应先把性染色体写出来,如雌性应先写出XX,然后把控制红眼的基因写在两条性染色体的右上方,所以雌性红眼果蝇应写成XWXW。

教师:那我们又该如何去表示一个雄性白眼果蝇的基因型呢?写成XwYw对吗? 学生:不对。因为我们已经假设Y染色体上没有与X配对的基因w,所以不能写成XwYw。因此雄性白眼果蝇的基因型应该表示为XwY。

教师:很好。现在老师示范画出(假设三)果蝇杂交实验的基因遗传图解。 然后你们参照我的遗传图解画出(假设一)和(假设二)的遗传图解,看看哪个假设成立。

【活动】学生画图

学生画图,然后投影分析学生的两种假设的遗传图解,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看看哪个假设成立。

教师:最终我们发现(假设二)和(假设三)都可以很好的解释摩尔根所做的这组杂交实验。那是不是说明这两种假设都可以成立呢?其实摩尔根当时为了证明哪种假设成立,做了很多组的实验,并不只是课文中列的这一组。

所以同学们这节课后去做一下本节布置的课后作业,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到底是哪个假设是正确的

(第一课时到此结束,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未完,第二课时时待续) 【作业】布置作业

板书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第一课时)

一、萨顿的假说(类比推理法) 发现问题: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假说演绎法)

1、观察现象

2、提出问题:为什么F2代中的白眼果蝇都是雄的?

3、作出假设: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第12篇:《诚信是社会发展之基》教学设计 2

《诚信是社会发展之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诚信是做人之本,是社会发展之基,把握讲诚信的价值和不讲诚信的危害。

2、能力目标 学分区分诚信与虚伪,初步培养正确表达诚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自觉做到讲诚信,不做任何有失诚信的事。 【教学重点】 了解不讲诚信的危害和认识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怎样把诚信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手段】 案例教学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1、诚信缺失的代价

◆观看图片:《城市牛皮癣》、《假药》、《假烟》、《假酒》、《假鞋》。 师:这些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生:个人诚信缺失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还能列举现实性生活中的其它有关现象来说明吗?

如:假文凭、假证件、假发票、假彩票、偷逃税款、骗取保险、虚假广告、假球黑哨、假医假药、说假话、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欺骗老师和同学、假冒家长签名等等,不一而足。

◆阅读《两个留学生的经历》

A、日本餐饮业有条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计件付酬。有个打工的学生为提高效率,少洗了两遍。在抽查中,老板用试纸测出盘子的清洁度不达标准,责问这个学生。她却振振有辞:“洗五遍不也挺干净吗?”老板淡淡地说:“你不诚实,请你离开。”这个学生不得不到另一家餐馆应聘,老板打量她半天,说:“你就是那个只洗五遍盘子的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第二家、第三家„„她屡屡碰壁。不仅如此,她的房东也要她退房。万般无奈,她只得搬离了这个城市。

B、一位在德国名牌大学留学的学生,获得了博士学位,专业也是热门的计算机软件设计,但在德国却找不到工作。他每到一个企业应聘,主管看了他的材料都很满意,但一打开电脑查询他的信用记录,马上表示“很遗憾,我们不能用您”。原来这位博士生初到德国时因经济紧张经常坐车“逃票”,因为德国的公交车不查票,只是偶尔有稽查员上车检查,被查到的概率很小。有一次实在不巧被查到了,在补交票款后被记下了证件号码,想不到从此有了“不良信用记录”,哪怕他学历再高技术再精也没有企业会用他。

归纳:由此可见,个人诚信缺失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1 ◆阅读“小资料”。《巨大的代价》 ◆观看《南京冠生园宣布破产》

师:以上事例说明诚信缺失的代价仅仅是经济上的吗?这个代价还会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不只是经济上的,首先,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其次,诚信缺失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使得消费者对社会和政府失去信心信任,会导致人民群众对社会和政府产生强烈不满。第

三、诚信缺失败坏社会风气。。第

四、诚信缺失严重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极大地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你还能列举出哪些因不讲诚信而遭到市场惩罚的案例吗?

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 云南最大地沟油案公开宣判丰瑞油脂被罚2.5亿元,法定代表人被判无期徒刑。

你在银行贷款,不按时归还,那就有了不良信用记录在案,以后想在银行贷款就会受很大影响。

2、诚信取胜

◆观看《同仁堂》视频

师:北京同仁堂三百多年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南京冠生园、河北三鹿集团却破产了,从中你能有哪些启示?

生:北京同仁堂视诚信如生命,而冠生园、三鹿集团草菅人命,见利忘义。诚信是社会发展之基。 归纳: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诚信作为根基。 【板书设计】 诚信是社会发展之基

一、诚信缺失的代价

对个人:无法立足,妨碍发展‘ 对企业:不被认可,走向倒闭、破产 对国家:破坏社会稳定,损害国家形象和利益

二、诚信制胜

诚信,人之根本;诚信,企业生命之魂;诚信,社会发展之基。 【教学反思】

第13篇:2_基因在染色体上_教学设计_教案

2.2基因在染色体上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概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有关基因与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2)参与类比推理的过程,提出与萨顿假说相似的观点,体验成功的喜悦。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教师: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孟德尔分离定律,有哪位同学能够回忆出来? 学生: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教师:很好。这就是说配子中只含有每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那同学们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成对的等位基因是如何分离并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的呢? 教师显示哺乳动物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解。

教师:我们知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结果配子只含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等位基因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有何相似之处? 学生:都存在分离现象:等位基因分离和同源染色体分离;配子中只有原来的一半:配子只含每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和只含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

教师:没错。基因与染色体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师生互动] 1.萨顿的假说

教师:有同学看了这一节的标题以后会想,“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结论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将分离定律念一遍,看看这样替换是否有问题。由此你联想到什么? 学生阅读,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没有问题。是否可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师:是否可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对于这个问题,由同学们自己去探究。现在如果我们把课本P等位基因标在同源染色体上看看结果如何? 学生画图

教师:经过画图,同学们可发现基因和染色体有何相似的地方? 学生:精原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但配子只含有等位基因中的一个,也只是有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

教师:根据画图和大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简述情况进行引导、补充、肯定和鼓励,并逐个显示基因与染色体的4点平行关系。

教师:我们可以根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能够推论基因就在染色体上。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叫做类比推理。在研究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方面,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应用类比推理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用蝗虫细胞作材料,发现有一种蝗虫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只有12条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又具有24条染色体。蝗虫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双亲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子代体细胞中的这24条染色体,按形态结构来分,两两成对,共12对,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萨顿做出了与大家完全一样的假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只要有缜密的思考和严谨的推理,我们一样能得出与伟大遗传学家一样的结论。那是否就可以认为我们利用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呢?其实,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如何用实验证明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是怎么做的。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师:摩尔根一开始对待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和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抱不相信、怀疑的态度,他认为以上两个学说是主观的臆测。认真钻研,设计实验,寻找证据解决疑点。摩尔根实验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实验材料的正确选择——果蝇。 教师显示果蝇的照片,并简要介绍选择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研究材料的优点。 教师:从1909年开始,摩尔根就开始潜心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并利用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的一只白眼雄果蝇做了如下的杂交实验。

教师显示课本P29“图2-8 果蝇杂交实验图解”,并简要介绍实验的过程与结果。

教师:白眼性状是隐性性状吗?若是,如何判断?果蝇的红眼、白眼遗传表现符合什么定律?

学生:白眼是隐性,亲本雌性红眼果蝇和雄性白眼果蝇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全部是红眼,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白眼是隐性性状。。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因为F2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是3∶1。

教师:摩尔根观察实验现象提出:白眼性状的表现为什么总是与性别相联系? 可能与什么染色体遗传有关?

学生:控制白眼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教师:摩尔根设想:若控制白眼的基因(a)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你能写出雌雄果蝇红眼、白眼的基因型吗?你能根据假说写出摩尔根从亲代→F1代果蝇杂交遗传图解吗?

学生展示: 雌性红眼:XA XA , XA Xa 雄性红眼:XAY 雌性白眼: Xa Xa 雄性白眼:XaY 教师:从图解可以看出,摩尔根等人的设想可以合理地解释。但能否就说以上的解释是正确的呢?

学生:不能。还需要通过测交实验加以证明。

教师:没错。后来摩尔根他们通过测交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以上解释。正是他们的工作,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从此,摩尔根成了孟德尔理论的坚定支持者。

教师: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以后,人们又在思考: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只有4对,但被人们研究过的基因就达数百个;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只有23对,但携带的基因大约有几万个。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说明一条染色体上应该有许多个基因。

教师:没错。摩尔根与其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并绘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图。

教师显示课本P30“图2-11 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教师结合课本图解简单介绍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研究成果。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用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解释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获得科学知识。如可引导学生分析等位基因是如何并在何时分离的,或组织学生将两对等位基因标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画出遗传图解,解释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是细胞学和遗传学相关知识的枢纽,是整个高中生物必修内容知识体系中属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深刻地阐述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的物质、结构和功能三者之间的联系。教材内容的选用和编排也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

课后习题

1.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在其精子的形成过程中,基因AA分开发生在 A.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 B.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 C.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 D.精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中

解析:基因AA是随着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而分开,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即在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中。 答案:C 2.假设某动物精原细胞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该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时,可表示其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和基因变化的是图2-2-2中的

解析: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2条染色体,2条染色体基因相同。 答案:B 3.果蝇白眼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显性性状为红眼。下列哪组杂交子代中,通过眼色就可直接判断果蝇的性别

A.白♀╳白♂

B.杂合红♀╳红♂ C.白♀╳红♂

D.杂合红♀╳白♂

解析:根据基因分离定律,C组所产生后代,雌性全部为红眼,雄性则全部为白眼。 答案:C 板书: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1.萨顿的假说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第14篇:2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孟德尔的杂交试验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选择了豌豆这个实验材料,为他的成功打下基础,那么大家回忆一下,豌豆作为实验材料,都有哪些优点?

(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完成任务

任务1:分析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中(等位基因)(遗传因子)的分离过程(P7页) 任务2: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以精子的形成例,P17~P18页) 减数分裂的核心: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自由组合定律的核心:杂合子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比较上述两个问题,你还能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有其他的平行关系吗?

(三)萨顿的假说

基于以上提出的种种问题,在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做材料,研究精子和卵子的形成过程。实验表明,一种蝗虫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只有12条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又具有24条染色体。蝗虫子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双亲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子代体细胞中的这24条染色体,按形态结构来分,两两成对,共12对,每对染色体中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从实验中他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也就是等位基因,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他所依据的方法是类比推理法。

什么叫做类比推理法呢?由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的现象,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

(四)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对比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

于是,萨顿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2、思考:

(1)、类比推理有科学的必然性么? 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

(2)、怎么知道类比推理是否正确? 还需要观察和实验检验

(3)、那么萨顿所得出的染色体在基因上的结论究竟是否正确呢? 由于缺少实验证据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等对此持怀疑态度。

(五)、摩尔根的杂交试验

1、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完成任务

(1)、摩尔根选用了什么作实验材料?为什么?

(2)、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性状,哪种是显性性状?为什么?

(3)、F2中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的性状分离比是多少?是否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4)、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有什么特点?

(5)、根据白眼性状的遗传特点,摩尔根作出了什么假设?

2、摩尔根的实验材料---果蝇

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经过不懈努力,他和他的学生终于找到一种适合作实验的材料——果蝇。

(1)果蝇的优点:

①易饲养②相对性状明显、③繁殖快、后代数量多,后代数量多④染色体少易观察 (2)果蝇染色体组成

3对常染色体+XX 3对常染色体+XY 雌雄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有何异同?

如X、Y染色体 从1909年开始,摩尔根开始潜心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正常的果蝇都是红眼的,一天,他偶然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果蝇。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他做了下面的实验(详见P29)

(3)对实验现象的假说

白眼的遗传和性别相联系,但果蝇成对的两个性染色体大小、形态相差悬殊。这个白眼基因会在哪个位置呢?

假设一: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Y染色体上。假设二:控制白眼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而X染色体上不含有它它的等位基因。

假设三: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经过推理、想象提出假说:控制白眼的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若用W表示控制眼睛颜色的基因,红眼W,白眼w.雌果蝇种类:红眼(XX)红眼(XXw)白眼(XwXw)

W雄果蝇种类:红眼(XY)白眼(XwY)

W(4)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5)摩尔根的验证试验---测交

摩尔根等人亲自做了该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与理论推测一致,完全符合假说,假说完全正确! ——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摩尔根通过实验验证了自己的设想,从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从此摩尔根成了孟德尔理论的支持者。

思考

果蝇体细胞内有4对染色体,被人们研究过的基因就达数百个;又如,人的体细胞只有23对染色体,却有3~3.5万个基因,基因与染色体可能有怎样的对应关系呢?

通过分析得出: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六)、基因在染色体上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孟德尔所说的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那么,孟德尔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能不能用基因和染色体来阐述其实质呢?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课堂小结

从孟德尔豌豆实验、萨顿假说到摩尔根果蝇实验,通过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的科学思维方法,最终得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一条主线“基因在染色体上”连接起两种科学思维方法,类比推理和假说演绎法。其中类比推理需要大家在理解基础上能够及时应用。而假说演绎则是在回顾的同时达到再次应用加深理解的目的。大家在学习中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类比推理得到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另一个是独立设计测交实验。所以在难点问题上要求大家理解到位。

板书

第2章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15篇:《拉德茨基进行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拉德茨基进行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拉德茨基进行曲》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48年创作的。拉德斯基是奥德利的陆军元帅,老约翰?特劳斯所写的这首进行曲正是炫耀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斯基的威风。《拉德茨基进行曲》由管弦乐队演奏。这首曲子既有进行曲的节奏,又比较轻松诙谐,它没有太多的军队战斗的进行曲特点,反而更接近幽默、欢乐的风格。乐曲一开始是一个简短的序奏,紧接着第一部分的A段,是用带装饰音的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写成,伴有战马奔腾的节奏,描写拉德斯基在马上的威武形象;第二部分B段的主题比较活泼,与A段形成对比,描写拉德斯基骑在马上漫步奔跑、检阅部队时的既轻松又严肃的形象。

二、设计思想:

1、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学习渗透于音乐的鉴赏、表现与创造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拉德茨基进行曲》有较深刻的感悟与体验。

2、通过多媒体教学,提高了音乐欣赏的针对性,为重点的突破、难点的解决构建了平台,增强学生对音乐的体验。

3、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尊重学生感受与见解,并以多样化的感受与体验方式实现学生音乐欣赏方式的变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情分析:

进行曲这种音乐体裁是在小学时已涉及过的内容,但由于以前的知识点比较散乱,导致学生们对进行曲还不甚理解,本节课以学生较为熟悉的并且很具典型的军队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为导入,明确进行曲的概念及现在的广泛应用,重点欣赏《拉德茨基进行曲》。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聆听进行曲,简单了解进行曲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欣赏进行曲,让学生振奋精神,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投入生活。

2、知识与技能:

(1)掌握进行曲的相关知识;

(2)熟悉《拉德茨基进行曲》的两个主题;

(3)感受并领会音乐表现要素在乐曲中的作用;

(4)启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音乐,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体验法、模唱法、模仿体验法、比较法、律动体验法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其次通过教师的示范与引导,激发学生表现音乐,参与音乐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及突破重点的措施:

用不同的方式来启发学生理解《拉德茨基进行曲》。

1、熟悉两个主题旋律;

2、分析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

3、教师的示范引导;

4、启发学生,让他们用肢体、线条或借助一定的道具,来表现音乐;

六、教学难点及突破难点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音乐表现要素在《拉德茨基进行曲》中的作用。

1、熟悉A、B两个主题;

2、对乐谱的分析;

3、对比演唱法

七、教学过程:

导课:

1、播放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提问:)刚才大家进教室时老师播放的那首歌你们听过吗?知道他的歌名是什么吗?用于什么场合?

2、、欣赏:阅兵式

3、(提问:)《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在阅兵式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设计意图):课前播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来振奋同学们的精神,让大家有节奏有秩序的进入教室,二来直切本节课进行曲主题。从同学们较为熟悉的阅兵式入手,让他们更能真切的感受到进行曲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为学生自己总结进行曲的概念打好铺垫。

进行曲 :

1、提问:(引入进行曲的概念)

2、教师总结归纳:

进行曲:由步伐节奏写成,多用于伴随队伍行进的(歌)乐曲。

(设计意图):由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性的说出进行曲的概念及特点,教师再加以总结归纳,学生印象较深,不易遗忘。

欣赏 :

1、简介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

2、欣赏全曲:

3、分段欣赏:主题A:

a、复听;

b、跟钢琴唱主题;

(1)弱:女生 “la”

(2)强:男生“bang”

(设计意图):通过复听,模唱,变换母音等方式来让学生熟悉A主题的旋律,并让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拉德斯基的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

c、能从音乐当中感受到拉德斯基及他的队伍的形象吗?(体会音乐表达的内容)

d、分析音乐表现要素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

提问:你能从曲谱当中捕捉到是哪些因素决定了拉德斯基高大威武的形象?

休止符――跳音――速度――节奏

e、感受节奏在这段音乐中所起的作用:

×× ?颉痢? ×× ×○ ×× ?颉痢? ×○ ×○

创作表演:

你们能用肢体或一些线条甚至借助于一定的道具来表现音乐吗?可以表现音乐的情绪,也可表现音乐的特殊节奏等等。试试看吧。

教师可示范引导:

(设计意图):分析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这是本堂课的难点,教师可采用引导法,对比欣赏法等,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

主题B:欣赏:体会音乐的情绪和所表达的内容。

1、唱主题:用“bang”模唱

2、创作表演:

还能用身体的其他部位或线条来表现音乐吗?

再次完整欣赏:

1、全曲再次赏析,并在A、B主题处加入表演。

2、再次欣赏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拉德茨基进行曲》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对音乐的表现力,让学生的创作能力、表演能力得以提高。将刚才欣赏的音乐完整的串联起来,并加入表演,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印象。

作者简介:卢菲(1978-)女,陕西西安人,文学学士,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初中校区音乐教师,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音乐教育教学

第16篇: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设计构思:

在第一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本节解决的是亲代基因如何传递到子代的过程,这也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但基因对学生来说既耳熟又因抽象而陌生的名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图片、录像等手段对基因、DNA、染色体进行形象化展示,使学生对它们有更深刻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已经的染色体入手,通过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接着通过染色体的传递揭示出基因的传递过程。 教学目标:

1、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能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4、通过了解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的发现,认同科学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 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明确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难点: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及基因的传递特点。课时分配:1课时

课前准备:每组一根长绳、多媒体课件、DNA双螺旋结构 教学过程: [复习练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几个遗传学概念,请连线

遗传

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 变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性状

人的双眼皮或单眼皮

相对性状

生物所具有的结构特征、生理特性、行为方式

2、转基因鼠实验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引入] 师:生物体的各种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每位同学所具有的特征也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些基因从哪里来的?

生:我认为由父母提供的。

师: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 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那么 你认为基因在什么地方?基因通过什么途径由亲代传给子代? 甲:我认为基因在细胞中。 乙:我认为基因在细胞核中。

丙:我也认为基因在细胞核中,并且在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结合成受精卵的 细胞核,由此基因传递到下一代中。 师:好。大家都很有见地。

展示细胞核、染色体、DNA、蛋白质结构关系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此图,通过此图你可获取哪些信息?

甲:细胞核中含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 乙:一条染色体中有一条DNA链,蛋白质嵌在DNA链上。 丙:DNA链卷曲在染色体中。

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越仔细,收获就越大。我们看到的DNA链,其实是一个DNA分 子,也就是说每条染色体由一个DNA分子和蛋白质构成,每个DNA分子长达两米, 一个人体内所有的DNA头尾相连就可绕地球好几圈。我们小小的细胞核怎样装下它们 呢?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根2米长的线,大家集思广义,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将这根线 变得最短。注意,不仅变短还要能快速恢复,即能容易地再由短变长。 学生分组讨论并操作,做完后举手示意。 请各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并说明处理方法。 甲:我们组将线反复对折。

乙:我们组象缠毛线球那样缠成一个小球。

丙:我们将线先对折再螺旋缠绕,象家里的电线一样。 丁:我们将线螺旋后再螺旋,这样使它更短。

师: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哪一个最短。你先别下结论,我们再让他们将线恢复原状,再看哪 一个最快。开始

四位同学开始行动,其它同学做评委。 [展示DNA双螺旋结构] 最后大家认同丁组的做法。

师:看来每组同学都动了一番脑筋。而最符合要求的是将线多次螺旋。而这同细胞学家的看 法一致,确实每条DNA分子经多次螺旋后可将长度缩短为原来的7千倍。看来咱们同 学具备科学家的素质,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提问:大家在七年级上册学过,哪个结构中有遗传物质。 回答:染色体。

师:那大家推测一下,基因位于染色体的何种成分上,是DAN还是蛋白质。 生:位于DNA中。

师:其实基因就是一小段能控制某一生理功能的DNA区段。(板画一条DNA分子,用彩 色粉笔表达出一段基因)这段DNA能控制你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另一小段能决定你肤色 等等。现在请试用图或表或一句话表示出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

生:细胞核中含有染色体,染色体中有DNA,DNA中有基因,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师:对。因此我们称染色体为遗传物质的载体,而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每一种 生物的细胞中都有独特的一套染色体,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 (展示经过整理后绘制的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 仔细观察此图,思考

1、通过此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甲:人体细胞内有46条染色体。

乙:我认为应该是有23对染色体,因为它画成一对一对的。并且每一对大小、形态差不多。 丙:我还看到,每对染色体染成的颜色也相同。

师:看来这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也善于分析。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成对的存 在,并且这两条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相似,在相同位置上的成分和功能也相似。在体细胞 中既然染色体是成对存在,那么位于染色体中的基因呢? 生:也是成对存在。

师:板书画两条染色体,在一条染色体上画一基因,用A表示;试画出另一个基因,用A表示。

生:在板画中画出另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

师:那你推测生物的性状由一个基因控制,还是一对基因控制。 生:由一对基因控制。 师:我们人体有3万到4万对基因,分布在这23对染色体上。那请判断下面这句话是否正 确: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

生:肯定不对,我们有3万到4万对基因,而染色体只有46条,每条染色体上就会有许多 基因。

师:父母亲大量的基因如何传递到下一代呢?既然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我们先看染色 体在生殖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每个人的生命可以说中从一个细胞开始,这个细胞是 什么呢? 生:受精卵。

师:试用图表示出生殖过程。

学生讨论分析,一位学生代表上黑板上画出来。老师指导补充

父亲

精子

受精卵

子代个体 母亲

卵细胞

师:试填写出父母亲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生:46条、46条。

师:那精子和卵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 生:也是精子46条,卵细胞中有46条。

师:如此算下去,受精卵中应该有多少条?子代体细胞中有多少条? 甲:受精卵中应该有92条,那样子代细胞中也应该有92条 乙:受精卵中有46条,子代细胞中有46条。

丙:不对,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应该是精子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之和,为什么少了一半? 乙:我也说不清楚,可如果照甲说的,子代细胞中有92条,那他的后代染色体数目也会加 倍,那样就越来越多,不可能这样。

师:看来这个问题光靠我们想像是无法解答,并且科学家们开始也无法解释清楚,后来是怎 样得到答案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0最后一段。阅读时思考:科学家通过哪种方法解决 了这个问题。由此你会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阅读,讨论,举手回答

甲:我认为通过仔细观察,并要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

乙:我觉得在研究时要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他选择马蛔虫只有两对染色体,比较好观察, 如果他一开始选择人的细胞可能就观察不出来了。 丙:我认为要下结论必须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才能说明这个问题,这个结论才具可靠性。 丁: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 减少一半, 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师:很好,通过阅读大家不仅知道了解释这个现象的答案,关键是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 技巧,收获很大。

现在大家再回头来看在生殖过程中人的各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学生说,教师书写) 生:父母的体细胞中是46条,父亲产生的精子中有23条,母亲产生的卵细胞中是23条, 精卵结合后形成的受精卵中含46条染色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子代个体的体细胞中也是46 条染色体,和父母亲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一样。

师:那我们每个人体细胞中46条染色体的来源是什么呢? 生:其中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师:既然如此,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那么能控制我们每个性状的基因的来源是什么? 生:也是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师:很好。那我们来做一个填图练习P31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看谁填得正确。注 意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化都要考虑到。 学生思考、填图,老师巡视指导 交流答案

师:如果A基因控制双眼皮,a基因控制单眼皮,那么他们孩子的基因组成是什么? 生:Aa 师:那孩子表现是什么?

学生发生不同的意见,老师不对此做出解答:这与下节课要学的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有关。引发学生继续学生的兴趣。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甲:我知道了人体每个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 乙:我知道了人体内有3万多基因,每对基因控制一个性状。 丙:我知道了我体内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丁:我知道了每条染色体中有一个DNA分子,基因就是一个DNA区段。 戊:我知道了DNA分子很长,螺旋排列在细胞核中。

师:看来大家这节课收获很大,下面来做练习巩固所学,并要学以致用,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抽象,要解决难点和重点问题,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意用实物、录象、模型等将抽象变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所看所想表达出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维有张有弛,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学习。缺点是还应更大范围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17篇:芭蕾基训教学反思

《芭蕾基训》起始课教学反思

肥城一中

田宏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这个学期刚开始专业训练,对于从没接触过舞蹈的学生来讲,这个学科很陌生,也很新鲜,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消除对舞蹈的畏惧感,激发他们对舞蹈的热爱,这是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舞蹈基本功训练应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重视引导和启迪,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古典芭蕾基本功训练和中国古典舞和现代舞基本功训练课一样都有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严格的基础训练难免坚苦、枯燥,甚至受伤痛苦。对于初学舞蹈者,应先引导入门。这节课的开始我先让他们观看经典作品并细心讲解,建立评判舞蹈艺术的相关概念。通常情况下,刚进高中学校校门的学生缺乏自主探究专业问题的能力,学习方面的挫折感比较强烈,而教师的水平每年都有长进。这样就产生一个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与学生基础一年不如一年的巨大反差。如果教师仅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教学中遇到不如意的情况就发出哀叹、甚至怒骂学生,那么将加深师生之间的鸿沟,教学效果更加不好。因此,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实际处境,以学生为本,耐心地告诉学生舞蹈训练非一日之功。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重视感情教育、关注学生内在心灵的陶冶,唤起学生内心那份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运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当学生有了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的学习状态时,再循序渐进、科学系统地开展教学,这样效果才好。

2、舞蹈基本功训练应多样化,深度开发学生艺术潜能。高中三年的基本功训练课,可以将古典,现代几个舞种的训练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肢体运动能力和艺术潜能。大概是高中生都想放松、自由地跳跃,把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气息舞动出来,现在的学生更喜欢现代舞,对芭蕾舞了解和喜爱少一些针对新一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多个舞种进行训练,充分调动上课时学生思维和肢体运动的积极状态。开发潜能是教育界讨论已久的话题,而对于舞蹈教学却是艰巨的课题,这意味着必须打破长期以来舞蹈艺术教育的传统理念。它要求教师和学生适应非传统的舞蹈训练模式,避免过于程式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多重思考,鼓励在课堂中存在讨论,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懂得接受多种信息,获得解读专业信息和理清信息的思考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将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一句话,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主动探索艺术,打破默守陈规的接受方式。

第18篇:初一语文基本课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基本课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

我也追星———“我该崇拜谁”设计解说

关键词:创新活动综合实践语文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的一个内容,一种课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侧重于在实践活动中体现语文性的特点。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这一主体的落实肯定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和写作课的教学。整个活动的策划、方式方法的运用,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在广泛调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亟需加强的现状,我选取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更想把它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素养的突破口。《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有关的描述: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这就启示我们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许多个性化的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充分的自主和开放;二是充分的策划和准备;三是充分的过程体验;四是充分的成果展示。事实证明: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令人兴奋的。

一、论题的提出。

这一批初一学生刚入校时,我曾经做过一次调查:说说你崇拜的人。反馈结果实在在意料之中。崇拜历史名人、英雄人物的不仅寥寥,要他门说出所崇拜人物的理由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而崇拜身边人物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凭着一个语文教师的敏锐洞察力和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我意识到学生的精神世界需要教师建设性地引导。更重要的是语文学科特定的育人功能促使我深思:教学改革的出路。我认为在于实践,这与语文课标准提出的:“语文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它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无处不在。”这一主张完全吻合。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实践性的科学的诠释给了我探索的动力。

二、对课改的再认识。

一度曾以为课改的关键在于理念更新,伴随教学的再思考,让我明白教学理念的创新只是意识上的改变,而教学行为的根本变化才是课改的关键!教师的理念再新,行为依旧,不是改革;理念更新,教学行为相应改变才是真正的课改。课标中提倡的对话式教学让我进一步明确学生做为学习主体的意义。我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师生一起享受人类精神文化大餐的过程。享受意味着平等;平等体现着自主;自主意味着开放;开放决定着活力。基于此,该活动课课型应运而生。

三、活动设想:这次实践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各个阶段主题:一我该崇拜谁二我与名人比童年(少年)

1)、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方式的改革,给两周时间学生充分占有材料,多渠道收集资料,体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我们初一年级组在全体学生当中发起了“我该崇拜谁”的倡议。在语文课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历史名人、民族英雄,课下学生自己收集资料,也开展学生之间的互诉、互相交流。学生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一种不吐不快的学习氛围,为活动展开打下牢固的基础。

2)、在此基础上利用周五的语文连堂课,第一堂课充分地以合作的学习方式

先利用30分钟时间展示、交流,确立自己的观点,做到以理服人。其中可以穿插一个小型辩论会,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是非,纠正认识上的误区。下一堂出示作文题目:以下题目可以任选其一

1)以全命题作文“我该崇拜谁”为题目

2)值得我崇拜(横线上填上你要写的人或精神品格)

3)一堂的语文课(横线上可填写这次活动课的感受,如:精彩、有趣、难忘等等。)

完成习作,要求用稿纸书写,并准备按照班级装订成册,暂定名为《小荷尖尖》。(现已经成文)

四、活动成果总结

我认为语文教学活动就是师生一起享受人类精神文化大餐的过程。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创设一个利于学生发展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尽情的施展才华。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会只关心教会了学生什么,更不会只满足于教会了学生什么,而是要勇于突破欲设目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创新空间。教学是师生生命中一段不可复制的段落,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经营幸福教学,使自己成为精神大餐的设计师,师生情感交流的主持人,师生智慧的催生婆,共同创造生命的精彩!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一个梦想——让我的学生能在语文课堂上尽情享受成长的快乐,为此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成为我作文教学的切入点。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时时念着学生,想着学生,处处为他们的健康成长着想,这样的师生关系正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而这恰是教学行为改变的立足点。这次活动的意义不仅仅是丰富了学生习作素材,更丰富了学生的心灵。试想:一个内心世界无比充盈、活力充沛的中学生不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吗?“学生的潜力是无止境的。”通过这次活动,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从收集来的学生习作中,我欣喜的看到:学生的思想在成熟,意识在发展;学生的辨析能力在提高,这些又自然带动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增强。从他们的表达里,我看到了一棵棵充满阳光的心,他们在用自己年青的声音向世界宣布:我们是进取的一代!我们是时代先锋!

第19篇:课外阅读基本课型教学模式

东台市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基本课型教学模式

东台市第一小学

目 录

第一部分

基本课型概述 ………………………………………………………………………1

第二部分

各课型教学模式及操作说明 ………………………………………………………2

第一节

读物推介课 ……………………………………………………………………………2

第二节

读中交流指导课 ………………………………………………………………………2

第三节

成果汇报课 ……………………………………………………………………………4

第三部分

典型课例教学设计 …………………………………………………………………5

《汤姆·索亚历险记》推介课教学设计 …………………………………………………………5

《乌丢丢的奇遇》读中交流指导课教学设计 ……………………………………………………6

《三国演义》读书成果汇报课教案设计 …………………………………………………………9

第一部分

基本课型概述

一、依据不同分类标准的课型划分

依据文本体裁,可分为诗歌阅读课,基本课型有诗歌诵读课、赏析课、读写课、诗配画欣赏课、诗歌阅读链接课等;故事阅读课,基本课型有故事复述课、赏析课、表演课、续编课、画故事课等;小说阅读课,基本课型有小说赏析课、名著导读课、表演课、创编课等。

依据教学活动方式分类,可分为读物推荐课,基本课型有诗歌、故事、小说的推荐课;方法指导课,基本课型有读书笔记指导课、阅读方法专题指导课等;交流赏析课,基本课型有诗歌、故事、小说的赏析课;成果展示课,基本课型有诗歌诵读课、故事表演课、读书知识竞赛课、读书演讲课等。

依据文本蕴含的主题分类,可分为母爱类主题、爱国类主题、诚信类主题、友情类主题等。

二、基本课型的确定 1.课型划分的交叉与融合

李政涛教授指出,“课型划分的复杂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维度之间常常有交叉”,“二是每一课型都可划分出不同的等级”, 有时为了使课型分类更为简洁清晰,“可将其划分为基本式课型和变式课型”。

我们尝试着将课外阅读校本课程的指导课课型进行分类, 由于划分的基点不同,分成了三大类,但是这三大类中其实是有交叉的,比如经典诗歌指导课课型中也可因教学形式的不同再划分出经典诗歌推荐课、交流赏析课、成果展示课;而经典小说指导课课型也可由于主题的不同选择划分出诚信主题的、勇敢主题的、成长主题、爱国主题的等等课型。另外每一大类下的小类还可划分得更为明晰,于是就有了上文中各类课型下的基本课型。因此课型的划分其实是既有交叉又是融合的。

2.课外阅读指导的基本课型

我们认为可将依据教学活动方式分类的读物推介课、交流赏析课、成果展示课这三种课型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基本课型。

(1)三课型的涵盖面广

以教学活动方式分类的三种课型,可以涵盖以文本体裁及主题内容划分的几种课型。 (2)三课型可体现一篇文章及整本书的阅读过程

一般地说,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或一部经典作品,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即读物推荐,引导学生认识经典,注重读书方法的点拨;交流赏析,师生、生生互动,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提升阅读的品位,让思维产生碰撞;成果展示,用各种形式展示读书成果,分享阅读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

各课型教学模式及操作说明

第一节 读物推介课

读物推荐课就是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以课内阅读中所学到的方法作为课外阅读的“奠基”和“引领”,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把阅读范围延伸向课外。

1.课堂结构

创设情境,展示书名→设置悬念,巧妙荐读→精选片段,初步感受→制定计划,课外阅读 2.具体操作说明

(1)创设情境,展示书名

推荐课要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一般来说,可用动画视频、插图、歌曲、猜谜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当然,展示书名的时机可灵活一些,可在课始,也可在课中、课终,不必死搬教条。

(2)设置悬念,巧妙荐读

设置悬念是推荐课中最重要的环节,主要方法有:作者介绍,巧用书评,目录激趣,问题质疑等。

(3)精选片段,初步感受

书中人物描写独特鲜活、叙事简洁流畅、文字纯净唯美、意境高雅清远、情感真挚深沉的句段,往往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阅读的欲望。

(4)制定计划,课外阅读

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将阅读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读书计划可依据所读作品的篇幅灵活制定。

首先,根据自愿组合的原则,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阅读小组。自荐组长,制定好本组的阅读计划,按本组计划开展活动。保障课外阅读时间。每天坚持看课外书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读书笔记,为看书时摘录好词佳句做准备,每天坚持摘录几个好词、好句或精彩片段,并多写读书心得和读后感。每周五下午阅读课作为阅读交流课,交流各自一周来阅读的心得和感受。最后,开展各种活动,强化课外阅读,每月月末举行一次读书心得会或班级故事会,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每月各评出一名“阅读之星”或“故事大王”。

第二节

读中交流指导课

读中交流指导课,即主要针对整本书或某一系列的书,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自主阅读后进行有效课堂交流指导的课。在读中交流指导课上,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说感想、谈体会、提困惑、解疑难、析内容、评人物、议写法,让学生分享读书收获,参与讨论、探究、合作学习,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持续阅读,提升学生阅读品质。

1.课堂结构

回顾书本,畅谈收获→提出困惑,质疑问难→精选话题,深入指导→总结收获,激励再读 2.具体操作说明

(1)回顾书本,畅谈收获

在教师导入主题之后,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作品内容,进行必要的概述。可以让学生谈谈弄清

作品主要讲了什么,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大致把握作者叙述的脉络;也可以引导学生交流对于作品主要人物的认识,引导学生理清人物身份以及彼此间的关系,了解人物的大体经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2)提出困惑,质疑问难

课堂要重视对学生自主感悟的回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无论是字词或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还是写作各方面的问题都可提出来。问题提出了,学生之间能帮助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答,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稍加点拨,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重点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整个阅读过程中可概括为:自读——质疑问难——教师点拨——存疑再读——解释疑难。

这个环节,教师要作充分准备,既要研读文本,对文本中的问题作深入理解,又要熟悉学生,充分估计学生在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作好指导的准备工作,以期在互动中刷新学生读书的深度。

(3) 精选话题,深入指导

继学生充分交流阅读收获、质疑问难后,教师需要精选话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作品形式到内容,从思想内涵到表达方式进行评论,解读作品的深刻意蕴。

一本书里隐藏着很多主题,它们都可以作为讨论的话题。首先,我们应该考虑话题从哪里来更合理。由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话题,不一定符合学生的意愿。我们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伙伴同读”,并征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梳理出比较有价值的话题,因为这些话题来源于学生,可以帮助我们准确了解学生情感的聚焦点、疑难的纠结点,最能调动他们的讨论兴趣,最易形成错综交互的言语信息场。

其次,提出的话题应力求少而精。如果教师疲于提问,学生则被动应付,面面俱到,往往一面不到,高耗低效。所以,我们可以设置一个主话题,它从实质上统领和包蕴学生在课前所提出的有价值的话题,具有较大的语意容量,能够有效诱发学生的多元思考。

第三,提出的话题要能引导学生呈现思维历程。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感悟,让倾听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体验分享的乐趣,逐步养成追根究源的阅读习惯。

一部优秀作品,总有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会成为一组组生动的画面定格留在读者脑中。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追述阅读过程中令自己或难忘或心动的细节,如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在相互交流、碰撞中再现、咀嚼,感悟其中的深意。

作品由形式和内容所构成。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有着精彩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更因其高超的表现形式(包括结构、语言、艺术手法等)而流芳。因此,品味语言也是阅读交流指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品得语言的精妙,习得表达技巧,方能更好地实现迁移。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身在阅读中所积累到的最具表达效果或最能彰显作品语言风格的精彩语段,在精读品悟的过程中揣摩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诀窍,对我们的写作有何启示。

四、总结收获,激励再读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交流、引领,学生才和经典作品真正相遇,他们话题的认同与碰撞、互动与融通得到最大效应的同化。通过读中的交流指导,会激励学生再次走进书本,学生的视角就会被引向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与心灵世界。

课堂的最后,我们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多种形式的读书笔记,为后面的成果展示课做准备。

第三节

成果汇报课

通常情况下,成果展示课是学生读完一本或一类书之后的一次读书成果展示活动。课外阅读成果展示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展示,如自己设计的书签、采蜜卡、摘抄本、读书笔记、手抄报、自创绘本、日记、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的展板,展板可设一些栏目,如读书明星的照片、读书心语、班组读书活动照片、参加读书活动获奖证书等。静态读书成果可放置于教室读书角、走廊、楼道等处,定期更换。

动态成果展示则以课堂或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为舞台,低年段以儿歌童谣的朗读、背诵、童话寓言等小故事的表演为主。中年段的展示形式竞赛、闯关、讲故事,可称为“开心辞典”班级版。高年段的展示形式多采用课本剧表演、演讲、辩论等,展示学生深度阅读成果,引领学生走向人物心灵世界,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

1.课堂结构

创设情境,揭示主题→自主展示,适时评议→多元评价,拓展延伸 2.具体操作说明

三个年段学生年龄及认知水平不同,因而他们的读书成果展示课型结构是有所区别的。但大致来说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流程:

(1)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用生动的语言或有趣的游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入到课始状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敢于展示,乐于展示。

(2)自主展示,适时评议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阅读成果, 低、中年段的学生可用表演、朗读、小组对抗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拉开成果展示的序幕,教师对于学生展示时的突出表现及闪光点,应适时表扬激励,提高学生自信心。而高年段的学生的读书成果展示层次应稍高些,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读书感受,进行文本鉴赏、书评、比较阅读,并及时捕捉学生自主交流中生成的资源,以活动的形式巧妙连接,点拨提升,将话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联系亲身体验谈自己的认识。当然,在整个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做及时的点拔与指导、调节气氛、把握时间,让学生的展示层层深入,异彩纷呈。有条件的,可请家长及小助手合作主持,让每一次展示都有高质量。

(3)多元评价,拓展延伸

当堂对学生的展示情况给予多元评价,用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小组及学生个人的读书成果,也可发奖状、新书等作为优胜者的奖品,或者把展示活动的电子照片赠送给每个参与者作为纪念品。一本书读完也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阅读的后续活动还有很多,比如相关主题的诗文选读,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以此实现有效的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第三部分

典型课例教学设计 《汤姆·索亚历险记》推介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推介和交流,初步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故事内容,初步感受作品的艺术特色。 2.激发阅读兴趣,制定阅读计划,引导学生带着准备去读书,学习做读书笔记。

3.以一篇带多篇,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确立正确的阅读思想,让读书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围绕汤姆的四次历险简介全书,让学生带着期待,带着读整本书的方法走向《汤姆·索亚历险记》。

课前准备:

1.到图书馆借阅马克·吐温的最有影响的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 2.了解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及其作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展示书名

1.教师语言渲染,深情介绍作家及其创作风格。

2.出示马克·吐温图像。他,就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部小说,就是根据他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写成的。 板书:名著推荐——

汤姆·索亚历险记

二、设置悬念,巧妙荐读 1.看封面,初步了解。

观察封面内容,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切给你什么感觉? 这样一本书,你最想了解什么? 2.认识汤姆,了解历险人生。 主人公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子呢?

教师朗读所选句段,学生边听边想,把听到的文字想象成画面。 ①初次见面,你觉得汤姆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孩? ②师简介汤姆的身世。

三、精选片段,初步感受

【荒岛历险】——感受情节演绎的精彩

1.他们在荒岛上干什么呢?出示句段,指名三生开火车读。 2.比照一下你的生活,汤姆的这次荒岛历险,让你有什么感受? 3.想象续编汤姆的荒岛生活。!

4.人物印象:再次见面,你觉得汤姆是一个怎样的男孩子? 【墓地历险】——感受心理描写的细腻

1.出示文字,阅读交流:作为这起命案的目击者,汤姆和哈克刚开始的时候是怎么做的?

2.辩论:你能理解汤姆和哈克的做法吗?

3.出示庭审文字片段,自由地读一读, 揣度人物心理:由发誓不说到犹豫不决再到说得起劲,你知道汤姆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4.人物印象:同学们对汤姆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鬼屋历险】——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

1.出示文字自由读,猜一猜:他们在鬼屋里遇到了谁? 2.读了这段文字,你最想知道什么?

3.在音乐声中,静静地欣赏这几段文字,感受作品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物刻画的细致逼真,感受作品语言文字表达的魅力。

【山洞历险】——感受人物成长的历程 1.观看视频。

2.人物印象:在身陷绝境时,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汤姆呢?

四、制定计划,课外阅读

1.学生自由组合成五个阅读小组,各小组自行推举出小组长,发放《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月阅读计划表。

2.组员交流,完成月阅读计划表。 3.小组汇报,形成班级月阅读计划表。

4.组长发放读书交流单,学生课后完成,为下节阅读交流指导课做准备。 板书设计:

名著推荐——

汤姆·索亚历险记

精彩的故事情节

细腻的心理描写 生动的语言表达 鲜明的人物形象

《乌丢丢的奇遇》读中交流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作品的主要内容,交流对于作品主要人物的认识,畅谈人物的大体经历。 2.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在互动中刷新学生读书的深度。

3.围绕“乌丢丢的成长历程”这一话题,启发学生多元思考,展开讨论,同时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习得表达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围绕“乌丢丢的成长历程”这一话题,启发学生多元思考,展开讨论,同时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习得表达的技巧。

课前准备:师生共读《乌丢丢的奇遇》并在书上适当批注;学生完成“心动妙语卡”;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书本,畅谈收获

1.同学们,读书是快乐的!开学一个月来,我们在《乌丢丢的奇遇》里收获着一份快乐与感动,今天我们就一起请出老朋友——(揭题《乌丢丢的奇遇》)

2.书名中哪个词最吸引你?“奇遇”是什么意思?

(特别神奇的经历)

3.乌丢丢有哪些神奇的经历呢?能看着目录(出示目录)挑一个你最喜欢的,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

师:同学们,读书看“目录”是个好的习惯,“目录”体现了书的结构,《乌丢丢的奇遇》采用这种“串珠式”的结构使我们轻松把握了故事的线索,了解了故事的情节。

二、质疑问难,提出困惑

1.读懂了情节,就走进了一个个奇遇。刚才在说故事的过程中,我们提到了不少人物,想见见他们吗?

(依次出示乌丢丢、芸儿、珍儿、吟痴、布袋爷爷、蘑菇人、逆风的蝶图片)

2.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老师没有难住大家。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最让你念念不忘的是谁呢?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相机指导方法:

(1)通过具体事情来体会人物特点,是读书的好方法。 (2)对照自己真正的与书中人物对话,是我们深入品读的方法。

……

小结:随着同学们的介绍,一个个可爱的、善良的人物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人物是小说的主要元素,读小说,就要亲近人物,感受人物。

3.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发现同学们已经爱上了这本书,爱上了书中的主人公。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你的小脑袋里产生什么问号吗?我们一起来交流。

教师启发:

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困惑不解? 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很奇怪? 有没有什么情节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4、老师发现同学们提的问题关于内容、人物、表达的都有。会思考的孩子就是会学习的孩子!大家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能解决那些疑问,解决不了的再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

三、精选话题,深入指导

1.乌丢丢的经历是神奇的,大家都特别关注乌丢丢的成长。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聊聊乌丢丢的成长历程。

2.最初的乌丢丢只是一个特别会跳的小木偶,还记得他的出场吗?谁来给我们读一读(出示) 这是一出独角戏,上场的就是独脚大侠乌丢丢,他弹跳自如,腾云驾雾,把小观众看直了眼,早忘了手中没吃完的晚饭。

想看看乌丢丢到底跳得有多好吗?(品读文字后播放视频)

你看,此刻的乌丢丢越跳越轻松,身轻如燕,脚下生风。他一会儿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在天上打一个旋子,一会儿又直冲而下,当快着地时,又如一片羽毛似的,落地无声。

从哪些地方你可以读出乌丢丢跳得特别轻松灵活呢?(金波爷爷就是用比喻、夸张的方法和这一组关联词,把乌丢丢跳舞时的动作写得活灵活现。)

3.后来,独脚大侠乌丢丢被遗失到了草丛里,一位善良的姑娘捡起了他,她是——(珍儿),珍儿还给了乌丢丢一个新的生命。(出示)

现在小脚丫开始用嘴巴说话了,他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人。他的眼睛开始转动,手臂开始挥舞,它完全是一个活生生的小丑娃了。

谁来和我们一起分享?

4.乌丢丢拥有了新的生命,他有了很多刻骨铭心的经历。金波爷爷又是如何用富有魅力的语言写下神奇的经历的呢?课前,大家都一致推荐了《逆风的蝶》这个故事,并摘录下了自己的心动语言。

请拿出你们的“妙语推荐卡”,把你的心动妙语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待会儿我们一起来欣赏。

5.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感谢刚才所有的推荐者,你们都是最棒的读者!这真是乌丢丢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逆风的蝶教会了乌丢丢——

6.其实,在乌丢丢这一路的奇遇中,教乌丢丢的人还有很多。谁来说一说: (出示)——————教会了乌丢丢——————。

7.就在这样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中,乌丢丢成长了(出示)

乌丢丢去找布袋爷爷时,他很想告诉他:小脚丫回来了,虽然晚了一步,但他现在变成了一个有爱心的孩子了,他的胸膛里有了一颗人的跳动的心,他觉得自己肩上有了一份责任。

8.于是,在看到珍儿越来越不方便的脚时,他(出示,指名读,配乐)

乌丢丢把自己的体温力量一点点地给了那只残疾的脚。他在慢慢消失、融汇。当他感到轻松、愉悦时,他已变成了珍儿健康的一只脚了。乌丢丢把自己的脚给了珍儿,也把自己的爱给了爱他的人,他们的生命已经合二为一了。

(点击出示四段话)

师:同学们,这就是贯串整本书的乌丢丢的成长过程,他从一个只是会跳的小木偶到一个有生命的小丑娃,再到变成一个有爱心的孩子,又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爱他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乌丢丢懂得用爱滋养生命,用爱回报生命……

如果把整本书读成一个字,那就是——(爱)

9.对于乌丢丢这样神奇的经历,你们一定深有感触,请拿出笔来把你的感受用一句话写在你的心语卡上。 (生交流)

师:老师真为同学们感到高兴,你们不仅读懂了乌丢丢,更读懂了金波爷爷。金波爷爷曾这样说——(齐读)

人生的财富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爱。我想用童谣中吟痴老人和乌丢丢的故事告诉你,有爱滋养的生命,才是鲜活、美丽和不朽的生命。

老师衷心希望每个同学都懂得用爱滋养生命,用爱回报生命! 10.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们发现这本书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吗? (在每一个篇章的开头都有一首诗。)

是的,这些诗每首都有14行,可别小看它,它有一个名称叫十四行诗。整本书是由14首十四行诗和一首尾声组合而成的诗花环。前十四首诗前一首诗的结尾是下一首的开头,第十四首的末句又与第一首的首句相同,特别是尾声是由前十四首的第一行依次组成,表现了整首花环诗的主题。我们来读一读——

看来,我们读一本书还要关注它的独特表达。

四、总结收获,激励再读

1.今天这节课,我们有了满满的收获。“好书不厌百回读”,如果第一次读,同学们只是关心了有趣的情节,再次品读老师相信同学们就会像我们今天这样去关注乌丢丢的成长,关注外形、动作、语言、场景的描写,真正体会到金波爷爷语言表达的艺术。

2.同学们可以把自己再次读书的收获以多种形式展示出来,老师给大家推荐读书笔记的12种模式。期待我们的下次成果展示课会更精彩!

《三国演义》读书成果汇报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汇报阅读《三国演义》的成果,了解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2、。通过闯关活动和自我阅读成果的具体展示,激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3.多元化的评价,使学生获得阅读上的认同,培养其个性化阅读理解感悟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素养。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以《三国演义》为依托,展示自己对作品中人物和情节的个性化见解,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理解感悟评价能力。

课前准备:

1.阅读《三国演义》,按要求完成个性化读书笔记5则。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准备材料,以备交流。 3.成立学生评委团、选出家长主持人、设计测试题目。 4.制作“金牌三国迷”证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歌) 1.同学们,开始上课了。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支歌,它与我们今天上课的内容有关哦。(板书:我是小小三国迷)

2.聪明的同学一下子猜出来了。这支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它让我们仿佛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之前我们已经阅读过这本书了,觉得自己可以被称为三国迷的请举手。

师:读书认真的同学就是有自信。不过,要获得三国迷的称号,可是要经过认证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汇报《三国演义》的读书成果。

二、自主展示,适时评议 1.闯关测试之综合问答

师:今天我们的课堂邀请到一位家长嘉宾主持,他要先考考大家对三国知识到底了解多少。(点击出示:“知识大冲浪”)

家长主持人:先来进行现场抢答?(一题一题出示,先出示题目,再出示答案) 师:同学们读得认真,记得仔细,可真了不起。

2.测试之成语比拼

过渡语:《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名著之一,它留给我们众多的文化财富。由三国故事演变而来的成语数不胜数,谁想说说?(你说)

家长主持人:老师也罗列了一些,咱们来看看。(点击出示:“成语天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测试之歇后语集合

过渡语:三国,是一个乱世,同时也是一个英雄迭出的年代,在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广为人知的人物,同时也衍生出了许多歇后语,老师收集了一些,考考大家。(点击出示)

4.自我阅读成果展示之小组个性化成果

过渡语: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接下来,是各个阅读小组展示小组特长和风采的时间。请各组代表上台进行读书成果展示。注意了,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评委,上台的同学要对自己的成果作一番具体介绍,金牌三国迷将在你们中产生。

预设:讲故事小组—— 人物评价小组——

手抄报小组——

演讲小组——

评选出优胜阅读小组。 5.自我阅读成果之个人读书笔记

在座的每位同学都准备了自己阅读的成果——读书笔记,下面请展示在座位上,每组的学生评委团负责给本组成员的作品打分,评分标准见屏幕上读书笔记的要求,推选出“小小三国迷”候选人。

三、多元评价,拓展延伸

1.这屋子里挥洒着一股英雄豪气。下面有请我们获得“金牌三国迷”称号的同学和阅读优胜上前领取证书!

2.请同学们给“小小三国迷”候选人投票,咱们就用举手的方式,得票超过一半的就可以获得“小小三国迷”的称号,没有名额限制。

3.请“小小三国迷”上前合影留念。

4.我们一节课的容量很有限,对于《三国演义》同学们还有很多自己的阅读收获,老师建议大家可以设计一节以《三国演义》为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后让我们在历史的天空这优美的旋律中结束今天的阅读成果汇报课。

第20篇:教学实践桑基鱼塘 分析

哲学具体分析

中国古老的农业生态模式 桑基鱼塘

桑基鱼塘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形式。因其生产上形成良性的循环而出名。

珠江三角洲由东、西、北三江汇合冲积而成,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土壤肥沃,是盛产蚕桑、塘鱼、甘蔗的重要基地。三角洲内河网密布,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

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常闹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当地人民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在一些低洼的地方,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可减轻水患,这种塘基的修筑可谓一举两得。 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出现了新的生产结构方式—“果基鱼塘”、“桑基鱼塘”。

“果基鱼塘”是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养鱼,堆土筑基,填高地势,相对降低地下水位来种植果树(如栽植荔枝、柑橘、龙眼等果树)。后来由于国际贸易对丝绸需求的扩大,种桑养蚕的获利大大超过了水果的收益,不少地区从原来的果基鱼塘生产形式大量改为桑、塘专业性生产。果基鱼塘的生产方式,逐渐演变为鱼塘里养鱼,塘基上种桑树的桑基鱼塘,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低洼地积水内涝的问题。人们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充分地利用土地的空间与轮作的时间,以求最佳的经济效益。“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帮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洼地水涝之憋,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桑基鱼塘的主要特点:

1、种桑与养蚕、鱼、猪相结合,生产上有紧密的联系。

2、植物与动物互养,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3、塘与基合理分布,水陆资源相结合

材料分析 :

1种桑与养蚕、鱼、猪相结合,生产上有紧密的联系。

2、植物与动物互养,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

3、塘与基合理分布,水陆资源相结合

包含的哲学道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又是变化发展的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方法

《教学设计基.doc》
教学设计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