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应用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0-06-30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人教版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49页~51页的内容,练习十三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3、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问:我班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你能根据我班男女生人数用比的知识和分数的知识来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2.口答

(1)把6 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六一班参加午餐的有60人,六二班有50人。现在午餐部把110 个平均分给这两个班,你认为合理吗?你认为怎样分合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能平均分配,刚才你们说的按人数的比去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也可以说是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指出: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

二、讲授新课

出示例2:某种清洁剂是浓缩液和水按1:4的体积比配置的。现有一瓶500毫升的这种清洁剂,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读题后,问1:4什么意思?浓缩液的体积占这瓶清洁剂的几分之几?水的体积占这瓶清洁剂的几分之几?

你会怎样做这道题?

提问:多找学生说说,要求说出每步算出来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

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提问后老师总结:把计算出来的浓缩液的体积加上水的体积是否等于500;也可以把计算结果去比,看是否是1:4。

强调:检验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他能告诉我们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能帮助我们养成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老师总结并强调计算方法 :首先看清题里的条件 给的是哪几个量的比 再看题中给的量是否是这几个量的和 ,而后在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三、出示练习题(49页 做一做)

(1)某妇产医院上月新生婴儿303名,男女婴儿人数之比是51:50。上月新生男女婴儿各有多少人?

(2)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 读题后,学生独立做,二人板演

老师集体订正,要求说出每步算出的是什么。

拓展练习

怎样分配最合理?(有的说平均分,有的说按出资多少去分)

2.本期彩票小张出资200元,小王出资300元。小李出资400元,他们三人各应分得奖金多少元?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二1—4题

五、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解法

1、每份是 500÷5=100(毫升)

浓缩液有 100×1=100(毫升)

水有 100×4=400(毫升)

解法

2、总份数?1+4=5? 浓缩液有:500×1/5=100(毫升)

水有: 500×4/5=400 (毫升)

答:浓缩液有100毫升,水有400毫升

六、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是十一册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尤其是分数应用题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这节课想顺利的进行真的很难。因此在教学前面的知识的时候,我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时候就会水道渠成。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

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比来分。根据题目当中所提供的比,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班级会分的多,说出你估算的根据。这位后面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例题,将此例题先后做了三次改变,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各种类型全部展示出来。同时在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关键。打破了学生解题的模式,因此做每一道题目的时候,都必须认认真真地思考,分析。真真正正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篇2:2014人教版《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比的应用 长港路小学徐红梅

设计理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本课从学生地生活经验出发,把陌生枯燥地应用题与学生地熟悉地生活背景联系起来。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三个阶段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地过程,体验策略地多样化,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地能力。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4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应用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的意义,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按比分配的 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在设计教案上确立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是:复习旧知——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总结算法——实践与应用。

一、研究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研究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创新。

教材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现成的,学生看看就懂,实际运用又不懂,所以需要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习材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例如:根据“糖和水的比是1∶9”这个信息,你能想到什么?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所想到的,为学习探索新知做好充分铺垫。 《课标》提出:“数学是人们对实现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中的这一形成过程,需要老师的“授之以渔”。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能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这类题目的结构,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讨论解答按比例 篇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思路:本节课在谈话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让学生亲身感受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对例题进行探索,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释应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解题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验证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2、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探索精神的养成。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掌握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价值

1、师:同学们,大家平时放过东西吗?

2、请大家分一分彩旗吧。(课件: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要把它发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已知两个班人数相等,如何分比较合理?)

注:学生一般会按平均分的方法解答,教师就可追问:这样分配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叫什么分法呢?

3、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不同量来进行分配的。

注:教师用谈话的方式,以两班分配植树任务的事情为事例,分步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有关信息发表见解,体会平均分只是一种分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还需要更为合理的分配方式。这样结合旧知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二、探究教学

1、探究例题

呈现例题,根据学生的建议,共同完成例1 师: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按3:2的比例分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两个班各应栽多少棵?

(2)分析题意:按3:2的比例分给两个班栽植告诉我们那些数学信息?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结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方法

第一种:60÷(2+3)=12(棵) 12×3=36(棵) 12×2=24(棵) 第二种:2+3=560×3/5=36(棵)60×2/5=24(棵)

注: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上两种解法,对于学生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的解法,老师应给予肯定。而重点放在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答的方法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我们通常把这种分配方式叫做按比例分配。

3、思考:如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呢?

讨论: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什么特点?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决实际是要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检验不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小结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将感性的解题经验归纳,深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关键是被分的总数和分配的比,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习

教材做一做。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教材的编排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既是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又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发展点,它们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又有它独特的价值。在谈话导入环节中,设问如何分配植树任务才合理?引发学习的思维,发现平均分之外的另一种分配方法(按比例分配),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及时

反思十分必要。教学中先是观察分析这类题型的结构,并讨论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和步骤。接着引导学生归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规律,并反思遇到不同的问题,应选择哪种方法比较合适。这样在回顾反思中理清思路,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

推荐第2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思路:本节课在谈话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让学生亲身感受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对例题进行探索,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释应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解题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验证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2、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探索精神的养成。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掌握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价值

1、师:同学们,大家平时放过东西吗?

2、请大家分一分彩旗吧。(课件: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要把它发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已知两个班人数相等,如何分比较合理?)

注:学生一般会按平均分的方法解答,教师就可追问:这样分配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叫什么分法呢?

3、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不同量来进行分配的。

注:教师用谈话的方式,以两班分配植树任务的事情为事例,分步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有关信息发表见解,体会平均分只是一种分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还需要更为合理的分配方式。这样结合旧知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二、探究教学

1、探究例题

呈现例题,根据学生的建议,共同完成例1

师: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按3:2的比例分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两个班各应栽多少棵? (2)分析题意:按3:2的比例分给两个班栽植告诉我们那些数学信息?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结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方法

第一种:60÷(2+3)=12(棵) 12×3=36(棵) 12×2=24(棵)

第二种:2+3=5

60×3/5=36(棵) 60×2/5=24(棵)

注: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上两种解法,对于学生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的解法,老师应给予肯定。而重点放在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答的方法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我们通常把这种分配方式叫做按比例分配。

3、思考:如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呢?

讨论: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什么特点?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决实际是要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检验不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小结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将感性的解题经验归纳,深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关键是被分的总数和分配的比,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习教材做一做。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教材的编排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既是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又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发展点,它们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又有它独特的价值。在谈话导入环节中,设问如何分配植树任务才合理?引发学习的思维,发现平均分之外的另一种分配方法(按比例分配),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及时反思十分必要。教学中先是观察分析这类题型的结构,并讨论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和步骤。接着引导学生归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规律,并反思遇到不同的问题,应选择哪种方法比较合适。这样在回顾反思中理清思路,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

推荐第3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思路:本节课在谈话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让学生亲身感受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对例题进行探索,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释应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解题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验证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2、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探索精神的养成。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会用两种方法解决分配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价值

1、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解决,你们愿意吗?

2、出示大屏:李明与黄华合办股份制食品有限公司,(1)李明和黄华都投资20万元,,一年后盈利150万元,怎样分配利润才合理?(2)如果李明投资20万元,黄华投资30万元,一年后盈利200万元,那么怎样分配利润才合理?

你们觉得怎样分配才合理呢?为什么?

注:学生一般会按平均分的方法解答,教师就可追问:这样分配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叫什么分法呢?

3、那么第二种情况呢?也是平均分配吗?

(学生经过思考,发现不合理,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分配,于是引出今天的课题:比的应用)

学生齐读: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二、探究教学

1、探究例题

出示浓缩液和稀释液的图片,告诉学生他们的作用。注意引导学生理解“1:4”是什么意思?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1”代表浓缩液的体积,“4”代表水的体积。 师:谁能说说其它比例? 请学生依次说出每个比的意义

(2)出示题目:我按1:4的比配制了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自学:

1、认真读题,思考“500ml”表示什么?“1:4”表示什么?

2、要求的是?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第

1、2题(教师巡视、指导) 请学生回答,集体订正,老师再次根据课件分析题目

(3)学生完成

3、根据你的理解,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四人小组交流

4、怎样检验你的结果是否正确?

请四人小组汇报解题方法,两位学生写,两位学生补充 方法一:每份的体积:500÷(1+4) = 100(ml) 浓缩液的体积:100×1 = 100(ml) 水的体积:100×4 = 400(ml)

方法二:总体积平均分成的份数:1+4 = 5 浓缩液的体积 水的体积:

注: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上两种解法,对于学生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的解法,老师应给予肯定。而重点放在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答的方法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再次看大屏,回顾知识两种方法

2、思考:如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呢?

讨论: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什么特点?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决实际是要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检验不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3、小结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将感性的解题经验归纳,深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关键是被分的总数和分配的比,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大屏出示,学生更加明确。

三、巩固练习

1、六(4)班要举行联欢会,班委决定买12千克水果,据调查,爱吃苹果的同学人数和爱吃梨的人数的比2∶1。请你算一算,苹果和梨分别买多少千克

2、(1)把20根小棒按2:3的比例分成两堆,一堆( )根,另一堆( )根。

(2) 把20根小棒按1:1的比例分成两堆,一堆( )根,另一堆( )根

3、

面包 100g

(1)小明今天早餐是按怎样的比例搭配的?

(2)小明的妈妈按同样的比吃了大约420g的早餐,算算妈妈今天早晨各种食物大约分别吃了多少。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点名学生回答,然后集体回答

鸡蛋 50g

牛奶 200g 教学反思:

1、教材的编排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既是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又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发展点,它们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又有它独特的价值。在导入环节中,设问如何分配利润才合理?引发学习的思维,发现平均分之外的另一种分配方法(按比例分配),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及时反思十分必要。我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出发,介绍什么是浓缩液?什么是稀释液?先让学生明白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先是观察分析这类题型的结构,并讨论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和步骤。接着引导学生归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规律,并反思遇到不同的问题,应选择哪种方法比较合适。这样在回顾反思中理清思路,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

3、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是安排从简到难,一共三个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进步,感受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4、在授课过程中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刚开始的导入那道题,虽然提出来了,但是在最后却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导致课程感觉不完整,这是这节课的一大遗憾。

推荐第4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49页~51页的内容,练习十三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3、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问:我班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你能根据我班男女生人数用比的知识和分数的知识来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2.口答

(1)把6 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六一班参加午餐的有60人,六二班有50人。现在午餐部把110个平均分给这两个班,你认为合理吗?你认为怎样分合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能平均分配,刚才你们说的按人数的比去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也可以说是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指出: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

二、讲授新课

出示例2:某种清洁剂是浓缩液和水按1:4的体积比配置的。现有一瓶500毫升的这种清洁剂,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读题后,问1:4什么意思?浓缩液的体积占这瓶清洁剂的几分之几?水的体积占这瓶清洁剂的几分之几? 你会怎样做这道题?

提问:多找学生说说,要求说出每步算出来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

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提问后老师总结:把计算出来的浓缩液的体积加上水的体积是否等于500;也可以把计算结果去比,看是否是1:4。

强调:检验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他能告诉我们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能帮助我们养成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老师总结并强调计算方法 :首先看清题里的条件 给的是哪几个量的比 再看题中给的量是否是这几个量的和 ,而后在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三、出示练习题(49页 做一做)

(1)某妇产医院上月新生婴儿303名,男女婴儿人数之比是51:50。上月新生男女婴儿各有多少人?

(2)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

读题后,学生独立做,二人板演

老师集体订正,要求说出每步算出的是什么。 拓展练习

1.小张、小王和小李合伙买彩票,结果他们中了一个二等奖,奖金金额为9000元。奖金应该

怎样分配最合理?(有的说平均分,有的说按出资多少去分) 2.本期彩票小张出资200元,小王出资300元。小李出资400元,他们三人各应分得奖金多少元?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二1—4题

五、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解法

1、每份是 500÷5=100(毫升) 浓缩液有 100×1=100(毫升) 水有 100×4=400(毫升) 解法

2、总份数?1+4=5?

浓缩液有:500×1/5=100(毫升) 水有: 500×4/5=400 (毫升) 答:浓缩液有100毫升,水有400毫升

六、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是十一册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的比的知识,尤其是分数应用题密切相关。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这节课想顺利的进行真的很难。因此在教学前面的知识的时候,我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因此在进行本节课的时候就会水道渠成。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了最好根据人数比来分。根据题目当中所提供的比,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班级会分的多,说出你估算的根据。这位后面的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教师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自交流合作,然后再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现了教师是教材创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摒弃过去那种“教教科书”的传统思想,充分挖掘新课知识点,整合课堂内容,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例题,将此例题先后做了三次改变,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各种类型全部展示出来。同时在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解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关键。打破了学生解题的模式,因此做每一道题目的时候,都必须认认真真地思考,分析。真真正正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推荐第5篇:《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反思比的应用是平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课前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事例旨在让他们感受到比的应用在生活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此产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接着以冲调蜂蜜水这件生活常事为探究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中得出哪些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主动探索。在此我转换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充分相信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所完成的认知构建更是我这次课的欣喜所在。

推荐第6篇: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了比和分数的关系,并掌握了分数乘法实际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日常生活中分配的一种常见形式,其结构是已知几个数的和与这几个数的比,求这几个数。在解法上可以用整数的思路来解答,如果把几个数的比转化成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用分数乘法来解答。因此这部分内容与分数乘法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按比例分配这类应用题的结构,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比与分数的转化。整个教学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为新知的教学做必要的铺垫。本节课的难点是比与分数的转化.为了能在教学中化解难点,使学生轻松进行比与分数之间的转化,课一开始就安排了一些求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练习,为以下例题的教学做好准备。教师把着力点放在新旧知识联系,生成新知识的过程引导上。揭示联系与区别,实现了本节课认识按比例分配问题特性的目标。在第一题的设计中可以借助线段然后由学生观察线段去说出xx是xx的几分之几,这样既理解比的意义,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比和分数的关系,从而进行转化,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思维。

第二、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在教学例题时,教师紧紧抓住“几部分的和”与“这几部分的比”,以“3:2是谁与谁的比”、“播种面积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为题,来引起大家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是教学中的难点化为乌有。在学生独立解答时,教师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中所要求的都用分数解答,而是把解答过程放手给学生,鼓励他们用学过的知识去解答,可以用整数的思路,也可以用分数的思路,最后在各种方法都得到认同后再指出用分数解答比较简捷,并鼓励学生用分数的思路解答。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给今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梯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练习的层次的安排上,教师不满足于教材中的基本练习,而是在完成这些练习之后,又对所学知识进行了适当的扩充。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练习设计的层次性非常明显,能让学生在练习中既不感到梯度过大,又可以不断“跳起来摘桃子”,学起来饶有兴趣,同时使学生一步一步地看清了按比例分配这类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增加了解题的灵活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喜欢的“学材”。

推荐第7篇: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反思

教师:韦 华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探究。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又不是简单的解题训练。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多种形式步步提高,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让学生明白比不但与生活有关,和自己也有关系,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五、不足与疑惑

由于在突破重点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所以练习的量相对少了一些。

推荐第8篇:《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初步应用导学案,旨在逐步发展学生大胆自主的个性,践行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堂理念。

在实际过程中,先以平均分引入,导出按比分配的课题,并明白二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课本例2,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共同合作创新,从而明白按比分配的内涵;并理解和建立比和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

然而,在此次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最根本的在于没有足够的重视应然课堂和实然课堂的差别,并为此做好准备。以致在课堂上,教师放手的幅度太大,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在课堂上出现无所适从的状态。另外,学生在表达自己解题思路和内心想法时,缺乏勇气和信心,语言组织也稍有欠缺。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导学案的使用虽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还是很有必要继续,只是要注意方法的改善,在实行之处要对学生加以帮助和鼓励,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品质和特征,共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李沙 2011/10/24

推荐第9篇: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在生活中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本节课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能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按比例分配问题具有典型的特征,理解并掌握这种特征,能正确、灵活地解决此类实际问题是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因此我将其列为教学重点。而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进行分配,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正确分析数量关系作为本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借助了多媒体,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并利用不同层次的练习进行巩固推进。课后,我细细回忆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细节,对整个课堂做了反思:

1、首先课堂时间还是没有把握好。

2、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不太活跃。

3、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组织不够精炼,显得有些苍白。

4、在让学生做一做得过程中,讲得不详细不是很清楚。

5、整个教学过程中,语言平淡,没有能够激起学生兴趣。

6、在这个课堂中,还是没有做到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这是课堂结束后自我的反思,但是我在我们数学组集体备课下通过他们的建议也更进一步的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感谢集体备课中各位老师给我的建议和意见。他们所说的每一项对于我都是很大的帮助,比如说在画线段图的地方以及两种方法的解释上都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希望我下次的公开课的集体备课上能收到更多宝贵的建议,让我更上一层楼。

元宝小学彭承燕 2017年10月26日

推荐第10篇: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自主探索,利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应用题是小学六年级的一个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意义,这些知识是学生利用比来解决问题的基础。小学生年龄小,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但按比分配的方法学生平时肯定也有一些体验,而生活中的体验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所以本课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经过对课的实际探索,我对数学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感悟和体会。

一、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

按比分配的应用题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我注意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地寻求解决新问题的各种途径。同时注意对一个问题从多方面考虑,对一个对象从多种角度观察,这样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中学生能用三种方法解题,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一节课,我首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分配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分配。按比分配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分配,感悟“按比分配”存在的价值。对于例题,我采用分层出示的方法,引领学生一步步去理解“为什么要按比分配”、“按什么比分配”、“怎样按比分配”。

在探索环节,我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学生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画出了三种图,分别是:方块示意图、线段图、点子图。

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他们明白了按比分配的真正含义,体会到了如何去按比分配。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他们能够明白的方法,使每个孩子在这堂课上都有收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新等终身受益的东西。

二、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树苗的分配问题的问题,让有关系列问题动态生成,通过学生的猜测、观察、思考、交流的方式来经历数学,获得感性经验,进而理解所学知识,完成知识创造过程,并以积极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为学生多彩的思维、创设良好的平台,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促使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使生生、师生评价在价值观上都得到了发展。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对比,学生能抓住按比例分配的题目的主要特征,注意和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区别 ,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三、鼓励独立思考,倡导交流合作。

整节课以思考、交流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总之,在本课中进行的教学方面的实践,使我有了一定的收获。今后还应不断反思,加以总结和改进,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11篇: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东张中心校街东示范学校 吴 娟

《比的应用》属于“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为此我在备课时“先备课标再备教材最后备学生”。课标中要求: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明确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来研究教材,不只是看本节内容还要看前几册教材甚至是下册教材,这样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同时也为下学期的正比例、反比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研究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研究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创新。

教材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现成的,学生看看就懂,实际运用又不懂,所以需要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就显得很有必要,这样既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从而弥补教材的不足。例如:由3:2你会给两班的同学怎么分?小组内试说,然后给具体的数“如果现有140个 橘子,按照3:2的比例该怎么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师生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学生既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且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程序,便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课标》提出:“数学是人们对实现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中的这一形成过程,需要老师的“授之以渔”。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能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这类题目的结构,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讨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般的解题规律。①计算分配的总份数;②找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③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题。正如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即对新知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吸收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应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有主体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体验新知的建构、应用,方能有效实现。

三、研究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去解决问题。 课后的练习题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反 馈,一个好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习中。由于,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体现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和德育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追求,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 真正成为我们学生的“学材”。

最后,值得探讨的问题:

1、在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课堂上有一些学生思维敏捷,抢着发言,可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不可能经常提问这些学生,这些学生的积极性会不会受到挫伤?

第12篇: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六年级]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在设计教案上确立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是:复习旧知——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总结算法——实践与应用。

一、研究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在设计教案上确立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是:复习旧知——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合作探究总结算法——实践与应用。

一、研究教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需要的是从现实出发,从身边找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利用班上的总人数、男女生人数,来说说比的知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放入问题中,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就在身边。

二、研究教材的开放性、挑战性。激励学生创新。

教材出现的例题一般都是现成的,学生看看就懂,实际运用又不懂,所以需要补充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学习材料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来弥补教材不足。例如:由3:2你会给两班的同学怎么分?小组内试说,然后给具体的数“如果现在有140个橘子,按照3:2的比例该怎么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师生讲评中发现新的解答方法,再着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这些问题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方法——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程序,是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正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样的探索学习中,使每位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有不同程度的拓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探索成功的喜悦。 《课标》提出:“数学是人们对实现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中的这一形成过程,需要老师的“授之以渔”。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能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观察分析这类题目的结构,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讨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般的解题规律。①计算分配的总份数;②找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几分之几;③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解题。正如皮亚杰的认识论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即对新知信息进行提取、加工、理解、重组、吸收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应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有主体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体验新知的建构、应用,方能有效实现。

三、研究教材的问题性、情境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去解决问题。课后的练习题是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反馈,一个好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自觉、兴奋地投入到加深练习中,学习和探求新知识的教学活动中。由于,按比例分配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主要通过有层次和有坡度的一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渗透思想教育,体现应用题的趣味性和德育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让我们的“教材”成为我们学生真正的“学材”。

第13篇: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进行《比的应用》一课的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引入按比例分配的事例,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现实情景和活跃的情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操作、表达、探索、类推、合作、概括、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中有“根”。

数学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本案例中我由“平均分”引入按比例分配,再突出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关系;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自主分析做题的依据和理由,通过不断地阐述、分析、比较、综合、推理、归纳,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习数学兴趣等目标。教师把着力点放在新旧知识联系,生成新知识的过程引导上,揭示联系与区别,实现了本节课认识按比例分配问题特性的目标。

2、教学中有“情”。

新课标提出:通过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在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环节中,我以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一个“平均分”的问题引入,然后导入与例2相类似的问题,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学习。这样使学生意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活生生的原型,“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与数学经验生活化,体现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观察认识自然的客观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真谛与价值之乐趣。有利于学生 1 掌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3、教学中有“思”。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这节课我把问题交给学生来解决,通过引导,利用原有学习基础采用类比和推理,合作学习,积极思考,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达到了本节课的基本目标。

在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环节中,我创设问题情境开课,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打开了学生思维。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环节,我又利用课件演示稀释液配制过程,引导学生分析题中数量关系,试图在解题策略方面有所探索。鼓励小组合作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交流、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教学中有“度”。

由于按比例分配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

在多层训练,形成技能环节中,我有意设计了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的习题。基础练习通过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提高练习通过与例题不同(各部分数量之间没用比而是用实际数量表示。)的习题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练习通过解决生活中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发现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足与缺憾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节课我没有很好地利用实物来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比如稀释液和浓缩液,教师没有借助实物来帮助学生理解,导致学生回答问题时常常把两者混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制作课件时要注重课件的有效性、实效性。

第14篇:比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从而操作、表达、探索、类推、合作、概括、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

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

2、注重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课堂中,每名学生为达到“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使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开拓的区域,每位同学不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而且通过互相讨论分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交流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能力。

3、运用探究、研究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研究,获取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材料,教学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抓住宝贵时机引导学生理解新方法,使新知识迎刃而解。

4、评价方面,重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心理素质的评价。

如:小组之间互相质疑方法是否合理,学生积极参与,很快问题越辩越明。在本节课中我改变了原来由老师包办评价的倾向,增加了学生自评、互评,使课堂气氛民主、平等、和谐。有一点值得应引起注意的是:在学生把知识点明朗化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重点给予及时的引导,加深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15篇:《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应用就是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如果按照1:1分,习惯上称为平均分,如果按2:1分,就是我们今天所研究的按比例分配。

成功之处: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例2教学中,先让学生理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稀释液清洁剂的问题,明白稀释液就是浓缩液与水的混合,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出两种解法:

第一种:每份是:500÷5=100(ml)

浓缩液有:100×1=100(ml)

水有:100×4=400(ml)

第二种:1+4=5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有:500×4/5=400(ml)

按比例分配的问题有两种解法:一种是用整数除法、乘法来解决,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另一种是用分数乘法来解决,把两个量的比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通过总结这两种解法,使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利于分散难点,降低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不足之处:

由于过多的关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新课之前安排了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导致用时过多,以致新知识内容练习时间不足。

再教设计:

出示两道乘除法应用题,让学生体会按比例分配与前面所学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第16篇: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石板小学

周永行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操作、表达、探索、类推、合作、概括、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增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为新知建构搭建平台。

开放性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有效途径,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可体现在条件、问题、结论、呈现方式、解题策略等方面。本课教学设计试图在呈现方式和解题策略两方面有所探索。改变文字呈现方式,从洗涤液的这个比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沟通比与分数的联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大豆和40公顷玉米。大豆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从这个实际问题人手,再延伸进入“一个农场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的面积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问题。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呈现方式的开放只是形式,解题策略的开放才是本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再分析这种解法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题策略的开放过程中:即懂得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又发现了新的解题方法。

2、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学习数学知识目的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我在本节课时,始终围绕“解决问题”展开教学,在运用拓展阶段,注意更多地关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意设计一道开放题:“依本班情况,求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其他班呢?”,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补充条件,按不同的分配标准去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深了对“按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发展了思维,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结合。这种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为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3、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从例题中草草抽象概括数量关系、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实践体验,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4、多层次练习题,巩固认识

在课的巩固过程,安排了一个多层次的练习来巩固和强化新知识,从而重视应用,正所谓“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和不同的训练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既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5、合理运用白板,提高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运用电子白板设备的幕布、聚光灯、拉伸、旋转等功能激发学生兴趣,将教学知识立体化的体现在学生面前,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效的构建了知识的具体结构,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17篇:《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应用就是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如果按照1:1分,习惯上称为平均分,如果按2:1分,就是我们今天所研究的按比例分配。

一、成功之处:

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例2教学中,先让学生理解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稀释液清洁剂的问题,明白稀释液就是浓缩液与水的混合,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出两种解法:

第一种: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第二种:1+4=5,浓缩液有:500×1/5=100(ml),水有:500×4/5=400(ml)。

把两个量的比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通过总结这两种解法,使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利于分散难点,降低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二、不足之处:

由于过多的关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新课之前安排了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导致用时过多,以致新知识内容练习时间不足。

三、再教设计:

出示两道乘除法应用题,让学生体会按比例分配与前面所学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第18篇: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比的应用教学反思。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反思《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做题时,把总数平分成多少分时,算式的结果经常不写单位,我想学生是否对解题思路不清晰,还是粗心造成的,算式是求每份是多少,是个具体的数量,还应该多指导,理解了,思路清晰了,做题效果就会好。

第19篇:《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要求大家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比的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另外还要说一说你每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生汇报,师适当摘录,板书)

生甲:冲调多美滋配方奶粉的一般情况,奶粉和水的比为1:7。

生乙:‘地球上的淡水含量与地球上水总量的比为3:100。

生丙:安利洗涤剂与水的正常比为1:8。

生丁:市场上出售的一种咖啡奶,咖啡和奶的比为2:9。

师:同学们从咖啡奶的这个比中,你可以知道哪些知识呢?独立思考一下,看谁得到的知识多。

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第20篇:比尾巴教学设计与反思

《比尾巴》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比尾巴》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

《比尾巴》这篇课文是首儿歌,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同时配有六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课文内容是充满儿童情趣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识字、写字,认识新笔画“撇折”,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课时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

3、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难点】

读好问句。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摸尾巴”游戏:摸摸你的眼睛,摸摸你的嘴巴,摸摸你的鼻子,摸摸你的脑袋,摸摸你的耳朵,摸摸你的尾巴。

2、导:昨天晚上,森林王国里的狮子大王给老师打来电话,它说森林王国里今天要进行一场特别的比赛,想请小朋友们去参加,还想请咱们做小裁判呢!想去吗?

3、师:咱们现在就出发吧!到了到了,就是这了。你看,小动物们早早来到这里作好了准备,连牌子都竖起来了。谁来读读牌子上的字啊? (教师用课件出示背景为森林的图片,然后图片上有“比尾巴”。)

4、师:你读得真好!原来小动物们今天是要进行比尾巴大赛。(师板书课题:比尾巴)指名读课题,齐读。(指导读好轻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说出六种小动物的名称)

1、师:比赛马上开始了,究竟有哪些小动物要参加比尾巴大赛呢?狮子大王说了,这些参赛的小选手们跟咱们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呢,它们就藏在咱们的课文里面。要细心的小朋友认真读才能找得出它们。现在,我们就读一读、找一找吧!小朋友们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同桌的小伙伴一起读,可以大声地读,还可以轻轻地读。现在就开始吧!

2、生自由读课文。

3、师:小朋友们读得可认真。找到参赛小选手了吗?现在我们就一起隆重地请出它们吧!

4、学生充当播音员,大声读出课件上的动物名字。

5、我们的狮子大王还给每位选手准备了一件参赛服,可是负责发衣服的小狗将这些衣服弄错了,他可着急了,不过每件衣服上有参赛选手的名字,可小狗不认字,你能帮帮他吗?

6、课件出示六个词语,指名认读。

7、再读巩固。

三、再读课文,学习问句。

1、师:狮子大王给我们列出了六个比赛项目,(师用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六个问句)要求各位小裁判先认真读一读。

2、生自由读六个问句。

3、指导认读生字。

4、师:现在谁把你读得最拿手的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六个问句)

5、师:我也想来读读了。请仔细听,好吗?(师选择一句读) 我读得和他们读得有哪里不同呀?再听听。(师再读六个问句)

6、师:小朋友们再来看看大屏幕,你发现了什么?

7、师:这个像小耳朵一样的符号叫问号。这种有问号的句子,我们把它叫做问句。在读这种句子的时候声音就要扬起来。下面你象老师那样再把这六个问句读一读吧。谁想再来读读这几句话呢?(两到三名学生读)

四、趣读课文,学习答句。

1、师:咱们已经把比赛的项目弄清楚了,到底谁是比赛的冠军呢?小朋友们现在就把课文读一遍,找出比赛的冠军吧!

2、生自由读课文。

3、师:小朋友们读得可认真了,现在肯定知道比赛的结果了。谁来说一说啊?

4、生一边说师一边将“长”“短”“好象一把伞”“扁”“弯”“最好看”板书在对应图片的下面。

5、师:小朋友们都同意吗?

6、师:那我们就一起把这个结果宣布一下,好吗?

7、生宣布比赛结果。

8、师:小朋友们读得真不错,你瞧,现在所有的小动物们都知道了比赛的结果了。只有一个人不知道,他是谁呀?原来是森林王国里的狮子大王还不知道,下面我们就一起把评选的结果汇报给狮子大王吧!我来当狮子大王,你们来向我汇报结果,好吗?

9、师生一问一答读。

10、同桌互相问答。

11、男生扮演狮子大王,女生扮演小裁判,一问一答。

五、课外拓展

1、比尾巴大赛这么好玩有趣,其他的小动物也很想参加呢,看有哪些小动物报名了!

2、他们的尾巴怎样呢?谁来当当这些小动物,帮他们向小评委介绍介绍自己的尾巴。

3、谁能象课文里一样,当当小记者问一问,当当小裁判评一评?

4、这些小动物都有可爱的尾巴,可是,有一群小动物他们的尾巴却不见了,他们可伤心了,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它们把尾巴画上去吗?(课本P85读读画画:给动物加上尾巴)

六、总结

师:今天,小朋友们玩得开心吗?你们真了不起啊,都当了一回最棒的小裁判。希望下次老师再带你们去森林王国里玩,好吗?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思路】

如何让学生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更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呢?设计时,我从两个方面入手:

1、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好认知、训练和情感目标,根据训练点,用网络优势,制作了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努力创设与训练点相关的教学情景。

2、以学生为主体,以个别化,协作式为主要形式,在引导学生全体参与的教学过程中,力争形成师生共鸣的态势,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能力。课后反思:

《比尾巴》这篇课文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儿童情趣。我抓住这篇课文极具趣味性的特点,围绕“比尾巴”大赛展开设计,环节与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环环相扣,以摸尾巴游戏导入课堂,以找参赛选手的形式学习生字词,以比尾巴评尾巴学习课文,以说尾巴画尾巴进行拓展训练。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注重了情境的创设,都采用最具有童真童趣的语言,符合低年级的认知特点。

在这堂课的设计当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这些情境不是独立开来的,而是一脉相成,从一而中的。创设的这些情境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走进文本,与文本之间进行最近距离的对话,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情感被升华,喜欢小动物的情感在课堂中随处而见,为参加比赛的小动物加加油,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评评尾巴,为丢失尾巴的小动物画上一条漂亮的尾巴。因为有了情感的投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参与积极性强、参与面广,课堂氛围轻松而又愉快!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用语和体态未能达到预设的效果,致使创设的情境未能真正的激发孩子的兴趣。对学生生成的闪光点未能及时抓住并进行延伸。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当中继续摸索、学习。

《比应用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比应用教学设计与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