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2020-07-02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对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

本次国培学习,我聆听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化学核心素养是指本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或能力;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学科核心素养是具有学科特色的素养。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变化守恒”、“宏微结合”、”实验与探究”、“绿色应用”、符号表征、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

基于初中化学的性质和教育目标,初中化学核心素养:

1、化学变化是化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而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之一,也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因此“变化守恒”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2、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所以“宏微结合”可以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3、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的特有语言,所以会认识化学符号,会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是化学的核心素养之一,

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科学的本质是探究,科学探究是化学家研究化学的方法,也是化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所以”实验与探究”是初中化学的又一核心素养之一。

另外由于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所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也放在重要的位置。

推荐第2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

首都师范大学叶小兵

当前,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高中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将发生重大变化。此次高中课标修订,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

1.制订新课程方案,突出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 2.研制我国学生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 3.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 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贯彻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体现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

★转变育人模式,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 ★实现课程内容的转化、整合与优化,确立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指向的跨学科整体育人观念。 ★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型,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养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破解评价瓶颈,改变过分关注知识和标准答案的现状。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素养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对象的态度。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

* 学科和跨学科的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 * 结构化的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

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基本特征: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

历史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

确定历史核心素养的依据: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一)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内涵: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表现:1.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2.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描述过去。3.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4.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5.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二)史料实证

历史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社会学科。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内涵: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表现:1.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人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需要从历史的角度上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及性质、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只有设身处地、尽可能符合历史实际地对史事加以理解,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内涵: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简单记忆和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表现:1.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2.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3.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4.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5.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

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阐释和评判,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解释历史和评价历史,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历史评判是建立在对史事的掌握、理解、解释的基础上的,也是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

内涵: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表现: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

历史研究所追寻的是求真、求通、立德。“求真”指的是对历史的探究是以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为目的;“求通”是指“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立德”是指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价值取向,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哲理和人类的共同追求。任何对历史的阐释和评判,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内涵: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表现:1.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2.能够认识到分辨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3.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三、学业质量标准

什么是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完成各学段教育,或结束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时,应该具备的各种核心素养,以及在这些素养上应该达到的具体水平的明确界定和描述。

制定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意义:改变过去的考查只是测评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将学业考查指向核心素养,从而使教育的总目标、学科教学目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学业质量等,都围绕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标准:1.标准暂定为四级,水平1为最低等级,水平4为最高等级。2.水平2以上的等级,每高一级水平的表现涵盖前一级表现。3.暂时以3级水平为合格水平。素养1:时空观念

水平1: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

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素养2:史料实证

水平1: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明了史料在历史叙述中的基础作用;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水平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表现出对史料的理解;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水平4: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 试题示例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 “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问题:(1)评析材料

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2)根据材料

一、二,概述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

本题所考查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的水平,重点考查学生能否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甄别,并能够利用材料构建自己的论述。

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

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对问题(1)的解答,如果能够知道材料一是个人回忆,材料二是历史档案,可达到水平1;在此基础上,能够对这两类史料的价值进行说明或分析,可达到水平2。

对问题(2)的解答,在论证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中,能够涉及到材料的内容,可达到水平1;能够对这两则材料进行比对,并据此作为论述的证据,说明两则材料中相同的记述更接近于历史真实,而记述存在差异的内容需要辨析,可达到水平2。 素养3:历史理解

水平1:能够理解教科书及课堂教学所涉史事的含义,并概括其要点。

水平2:在对历史文本的解读中,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感悟史事的实际境况。

水平3: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并探求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水平4:能够在自己的历史叙述中表现出对历史意义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用于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4:历史解释

水平1: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以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陈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水平3: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 水平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自己的解释。

素养5:历史价值观 水平1:能够表现出对中国与世界各国优秀历史文化的欣赏和感悟,明了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水平2: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增强对家乡、民族、祖国的认同感,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

水平3:能够判明历史叙述中的价值取向;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进步历程,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水平4: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在对历史的叙述中体现出正确的历史观;在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时,能够将历史学习与个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

总之,当前历史教学的改革体现在: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由对史事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由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建构;由对升学的追求转化为对素养的培养。

四、历史课程内容的编制 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

从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和发展的总趋势,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 选修Ⅰ的主要内容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进

选择政治体制、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货币发行与财政收入等专题,使学生了解国家治理的发展,了解制度文明的进程,确立制度自信。

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选择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劳动工具与劳作方式、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区域开发与生态环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等专题,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及科技改变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历程

选择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战争与文化碰撞、宗教传播与文化景观、文化的传承于保护、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等专题,使学生认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文化发展和文化的多元性。 选修Ⅱ的主要内容 史学入门

内容涉及历史观、史学优秀传统、读史常识、史料的作用、探究历史的方法、历史的解释与评判、历史工具书及信息检索、历史论文的写作等,使学生掌握历史探究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史料研读

内容涉及史料搜集与运用的方法、各种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的研读,以及综合运用史料的方法,通过阅读与探究的活动,使学生理解史料的作用并尝试运用史料,进一步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将有较大的变化,对高中历史教学必将产生很大影响。在研制的过程中,非常希望一线的老师们能够提出建议,以使新课标更适于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谢谢各位!!

推荐第3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能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为有结构的系统;能理解并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有效地完成交际活动;能依据具体的语言情境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能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能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应该能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能借助语言文字的学习,初步理解、包容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能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推荐第4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1.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2.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逻辑关系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从“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以“核心素养”来统领。

3.物理核心素养 (1)物理观念

内涵:“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描述:

①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并且能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②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能用于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2)科学思维

内涵:“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 合、推理论证等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 提出质疑、批判、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

描述:

①具有构建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 ②能正确使用物理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③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使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 ④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科学探究

内涵:“科学探究”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实验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七个要素的重新概括)“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描述:

①具有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 ②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 ③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 ④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和能力,能准确表达、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内涵:“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要素。

描述:

①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 ②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 ③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守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 ④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从四大类,14条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核心素养的建构,尽管落脚点是学生“身心发生积极、健康的变化”,但却是建立在物理学科的基础上或以物理学科为载体来实现的。

推荐第5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韦志榕:对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课改回顾

三个重要文件:《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201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

1、《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

口号: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战略主题

3、《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一个“抓手”————课程改革 五项任务(五个统筹)

统筹各学段、统筹个学科、统筹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统筹各方面优势力量、统筹校内外阵地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证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国家提出立德树人、高考改革

高中阶段普及率达到了85以上,高中教育成为了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国民基本素质。国际上,高中教育改革也成为共同趋势。

2、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实践力 (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人类社会要更好的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2)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

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3)综合思维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

将地理的综合思维确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基于对地理学科内容和学习思维综合性的考虑。

(4)区域认知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另一重要的学科特性,由此形成的区域认知也是我们分析、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如何落实区域认知,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把区域认知落实到区域地图上。

三、核心概念

是居于地理学科中心位置、具有较强统摄力和广泛解释力的概念。筛选出以下核心概念:

位置、分布、地方、区域、尺度、地理过程、空间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

四、课程方案

1、必修两册书,必修1和2,各2学分

2、选修1:自然地理基础(2学分)、区域发展(2学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2学分)

3、选修2:自然方向的天文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人文方向: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生态保护、政治地理

技术与实践:地理信息技术、地理野外考察。

说明:选修1宽而浅,为后续的选修1打基础。二是不追求系统性,围绕地理核心素养选材;三是加强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评价方案

高一:地理生物结业

高二:所有科目等级考试

高三:等级考试取最高分

推荐第6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四十八中 蒋婷婷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我们知道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新教师,有幸在几次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

在导入环节,播放紫藤萝花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紫藤萝花的世界,直观感受紫藤萝花的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在诵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赏花品情环节,我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紫藤萝瀑布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画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用几个词语批注语言。我认为散文教学应以语言的品读为基本手段,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深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情感。再通过反复诵读,来加强理解。将“品”和“读”结合起来,品读得细致,揣摩得深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要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多走几个来回”。也许这样,可以避免游离于文字表面的教学现象发生,才能真正做到“由言到意”,理解文章内涵,进而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为此,在探究明理环节, 让学生找出作者从紫藤萝花中感悟出人生哲理的句子并品析其含义。 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来理解文章主旨,进而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

在拓展延伸环节,询问学生学习本科后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观和价值观。

《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布置作业环节,让学生选择自然中的一种事物,谈谈对生命的感悟。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永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与其牵着学生走,不如教会学生自己走,教会学生依靠集体的力量来攻关克难。而教师要做一个好的引路人,在必要的时候引领、点拨。

学生的核心素养取决于教师的核心素养,学生能学到什么取决于教师拥有什么。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要努力挖掘文本,多读书提高个人素养,有凌于上方的高度把握,教师思想的高度就是课堂的深度,讲课讲到最深处,学生就会更懂得怎样更好地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真真正正地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为一名新教师,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愿意多学、多思、多实践,努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哈四十八中学 蒋婷婷

2017.11.22

推荐第7篇:聚焦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

聚焦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

——新港城初级中学“乐道研学讲坛”第三讲

10月20日下午,我校在报告厅举行第三期“乐道研学讲坛”,我校校级领导及教职员工全员参与。

教科室朱敏主任首先向大家总体介绍了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核心素养的内容、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及征对核心素养提出当前学校的产生的变化等。

语文组夏啸主任通过具体教学案例让我们更明晰了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启发引导、注重自主学习、注重合作探究等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符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方式。

数学组罗畑老师理论联系实际,分别从创立生活情境形成数学视角、掌握数学表达培养分析素养、利用实践探究活动以提升核心素养等数学教学的策略上具体讲解。

化学组潘赟老师认为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元素观、培养学生的微粒观、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价值观外,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培养化学学科观念,从而提高自身素养。

这期“乐道研学讲堂”必将让更多的老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科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推荐第8篇:依托学科教学培育核心素养

依托学科教学培育核心素养 陈永平

朝前走 孙万帅 绘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核心素养”)正式颁布后,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是:如何在国家厘定的核心素养框架内定位好我们的学科教育,更好地发挥出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核心素养体系将会对具体学科的课程与教学产生何种影响?我的体会是,随着核心素养的颁布,学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将真正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同时,学科教育的实施重心也将真正从课堂效率转向课程效益。所以建议大家依托学科教学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理念澄清:将核心素养细化到学科素养

教育部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超越学科分野的一个框架。它本身是对十八大精神中“立德树人”要求的落实、落细、落小,而各学科的学科素养又是对核心素养的落实、落细、落小。基于学科素养,又可以制定出可操作、具体化的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我们一线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开展自己的学科教学。据透露,教育部已经启动了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课标的修订工作,在修订过程当中将会特别增加学科素养和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学业质量标准。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深刻地感受到:过去多少年来,虽然我们都意识到学科教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但是学科育人的实然效果与应然目标还是存在着差距。正如教育部有关部门领导讲的那样,我们的学生除了能够比较娴熟地解决学科的问题,去做题以外,在做人、做事方面并没有完全体现科学精神。

正因为如此,这次对核心素养的贯彻和践行,必须要让一线学科教师对本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这个思考是理念澄清的过程,也是把核心素养细化到学科素养的过程。笔者主持的上海化学名师基地,就组织学员在学习核心素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化学学科的本质论、化学学科的教育价值论、化学学科的教学方法论”进行思考,引导大家思考化学学科素养,进而激发他们产生自觉的学科育德意识,提升学科育人能力。

内容澄清:学科素养融入到课程开发

学科素养和学科课程开发不可分割,学科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生的学科素养结构。从宏观上,教育部已经在组织专家力量修订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其中必然会渗透学科素养。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将“课程”划分为五种不同的形态:“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或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可以说,基于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的“理想的”与“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会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颁布,但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是否能落实、落细、落小,则真正取决一线学科教师的领悟与理解、实施与操作,还有课堂上学生真正的经历与体验。这就需要一线学科教师对学科课程进行再开发,在内容的组织、资源的投放、经历的设计、评价的落实中融入学科素养的要求。在上海市名师基地的工作中,我们组织学员对“化学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化学学科拓展课程、化学探究性课程”等进行基于学科素养的再开发、再设计,提出中学生完整化学课程经历的设计方案,并要求学员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落实,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角色澄清:课程开发关系到教师角色

教育改革需要教师的改变,落实核心素养也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我认为,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全面深化,一线学科教师将会被赋予更多的课程权力。而课程权力空间的扩大,会使教师与课程资源之间建构起更为系统的联系,并且形成一种全新的价值导向——“课程创生取向”。在这种取向下,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要转变。

我们将以国家颁布的课程大纲、方案、教材等为基础,依据实际的学科教学需要对课程进行主动的创生式的构建。这种学科课程创生,需要一线学科教师在深刻理解和把握核心素养的理念、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身的专业智慧与能力,并将其融入到学科课程的内容设计、课程情境的创生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之中。为此,笔者也组织了名师成员,针对基于化学学科素养的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化学教师的观念转变、能力转变、行为转变”等进行了充分讨论与反思,让学员明晰哪些观念、能力和行为是合适、科学的。可以说,基于学科素养的课程与教学,需要一线教师“自觉觉人”,即在转变观念、澄清角色的基础上,让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成为学科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新常态”。

行为澄清:教师角色落实到教学行为

转变角色需要重塑行为。在基于学科素养的教改实践中,一线学科教师需要更多清晰的指向学科素养的教学行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对这一问题有过非常精准的描述:教学内容中的学科知识都是学生精神与德性发展、升华的智力基础;教学的组织形式对学生形成合作与互助的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过程所营造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对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对真理追求的品性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以及教师在学校生活中体现的人生准则和处世规范,可以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笔者以为,在基于学科素养的教师教学行为澄清中,所有学科都适用以上四条准则。

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了名师基地成员,针对课前、课堂、课后应有哪些清晰的行动策略等进行了行动研究,让学员明晰哪些策略有利于化学学科素养的达成。我们在研究中提炼出化学学科“高结构设计、低结构实施”的课堂教学策略体系,强调无论是学科思维训练,还是学科基础知识的有效积累,都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内容的设计中加以“高结构”的考虑和谋篇布局,否则无序和混乱会使基础性、主干性学科知识的有效积累无法完成。同时,强调教师要通过一种“开放、互动、动态、多元”的“低结构”课堂实施,有效激发学生的成长自信与自觉,呵护学生的生成与创造,涵养学生的智慧与人格,从而达成对核心素养的培育。

(作者系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校长)

推荐第9篇: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个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数学思维特质的外显和内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二,数学锻炼人的思维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内在特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本身就具有客观性、直观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数学思维的直观性。思维本是抽象的东西,如果凭借数学模型,以数据、图形作为载体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大大加强其直观性。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思维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数学运算简捷便通性,给我们运用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的观点、方法判断、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既可以宏观、全局、整体把握事物特征,又可以从某一方面、某一事例入手微观、局部地认识事物,达到窥“一斑”以见“个豹”的认知效果;既可以反思、总结过去,又可以设计和展望现在和未来;既可以通过数字符号反映事物间联系,又可以运用图形刻画事物的状态。随着数学手段的发展和数学器具的便捷,社会对数学运用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诸多便利因素的出现为我们在现实之中用数学解决问题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 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新一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建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并且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无疑为小学阶段发展人的数学素养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在青岛版教材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图文并茂、灵活的呈现所学内容,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切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例如二年级下册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利用了“野营”这一情景串,从野餐到野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再例如“万以内数的认识”,将农村与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现了农村学生进城后的所见所闻、城市学生来到农村后的所见所闻及生活体验、城乡学生分别时的美好回忆。在这些生活素材中学生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具体的事物,能进行较大数的大小比较及几千几百加减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其余每个单元亦是如此。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因此,我们只要积极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对周围、身边的事例进行观察、比较,鼓励学生大胆估计、反复实践,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使学生分析问题有根有据,而不是盲目地猜测,学生的估算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科学的直觉。

例如在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中,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和户外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长度单位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想了解一些动物每天的食量、睡眠时间和寿命……,在活动中让学生先分组制定调查计划,然后调查,记录并整理调查的结果,最后小组进行交流。“户外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和统计知识之后安排的,活动内容是调查、统计学生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一定时间的长短,同时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提高分析和整理数据的能力。

数学,其独特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具有潜在的陶冶作用。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2)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等。 (4)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包括:探索创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实事求是态度及习惯。

推荐第10篇:核心素养18教学设计

2018 年基于核心素养教学创新设计 课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23至24页内容。 教学目标:会“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学生分析:学生对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已经有初步的认知。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知识,数学兴趣是数学的四个核心素养。教学深层次的探究,也就是从多维度看同一问题。本课内容解题关键是弄明白多出的数量是什么含义。 教学辅助:课件,学具圆片或学生的其他可操作物品。 教学设计 一:数学意识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已知哪些,未知有哪些?描述要生动准确语句完整。(设计意图: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数学意识,提高数学语言表述力。体现语文和数学的学科深度融合。)

二、数学思维

1、理解语句:“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你是怎理解这句话的?多的3面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2、这么多数学问题?你可以解决哪个问题?小组研讨,选代表表述问题。

3、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看例题:二班得了多少面?

三、数学知识 1。必须知道哪些信息?用什么方法解决?

2、举一反三: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课件出示: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学生在途中寻找需要的数学信息,独立或小组尝试解决,再选个别学生的作品利用移动媒体展台集体评价。【设计意图:有一道难,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数学兴趣

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解决。

2、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又用什么方法解决。

3、你能找出生活中像这样的问题吗?小组合作交流。【数学来源生活,又回到生活,提高学习兴趣。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是不同的,这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人地位。感到老师的无私与博爱。】

第11篇: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凝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用“学习任务群”引导教学方式变革

青岛三中 语文组 2018 02 14

近30年来,信息社会发展迅猛,激发了整个世界教育改革的热潮,而重视母语教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关注的话题。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发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力度较大,并首次提出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把语文核心素养凝练为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这次课程标准修订还有一个重大的改变就是提出了通过“学习任务群”组织课程的综合方法。

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等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

它涵盖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需要的各种语言活动类型,除着力培养语言运用基础能力外,还充分关注跨文化、跨媒介等语言文字,运用新视角、新手段,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

高中时期是学生从生理到心理的发育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召唤下,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发展学生,使得学生在学语习文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文知识,涵育语文情感。有鉴于此,我们青岛三中语文教研组努力创设有长度、有宽度、有高度、有温度的语文课堂。

一 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延伸语文核心素养的长度

一本语文书的长度有限,但是一本语文书中包蕴着悠久的历史,从最早的风雅颂到现代的经典小说,漫漫的文学长河中闪映无数的明星;一节语文课的长度有限,但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通过提高课堂效率来延长时间,我们提出并坚持使用少教多学的教学方式,通过精准教学来延长课堂的长度,高中三年虽然短暂,但是我们希望能通过学习任务群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学会终身学习,让语文核心素养的的学习没有长度的限制。

《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长达81段10000多字,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那么只读懂课文就要好几课时,隋有瑜老师在讲授这篇自读课文时,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提出问题,然后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合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合理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能够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语文的学习活动,营造一种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真正地把课堂让给学生,切实地让学生在真实的读书、思考、发问、探究、合作、表达中,找寻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最终只用了45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内容梳理到人物形象鉴赏到体味文本主旨到探究时代社会意义的四大板块的内容学习。较好地体现了少教多学,精准教学的落实。

45分钟的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利用主阵地打好攻坚战,落实语文学习的同时将这场战役向前后两端延伸,晨读的时候我们和学生一起诵读美文,晚自习和学生一起临帖描红或是点评时政,周末和学生一起重温经典„„我们尽可能不给学生增添额外的负担,不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落实语文学习,感受语文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的独特魅力。

二习得语文知识,拓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宽度

一间教室的宽度有限,但是教材选择的宽度无限,从上古到现当代,从诗歌到戏剧,从文学到史学甚至美学和哲学,一本语文书兼容并蓄。生活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3年内知识总量翻一番的残酷现实,我们又该如何取舍?

有研究者指出: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可见,知识是形成素养的必要条件。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是离不开语文知识的传授的,所以,在教学时,要善于取舍,精准发力,遴选那些少而精当的、富有生长力的种子知识来让学生学习、积累,因为这样的知识才最具力量,也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生成核心素养。

比如,我们在学习《项链》的时候,我们不仅让学生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虚荣势利,我们会探究丢项链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必然?丢项链对马蒂尔德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学生们在深入探究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认识到了看似偶然中其实有着深刻的必然性,而看似十年的艰辛要远比奢靡虚幻的生活更成为生命的财富。

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内容、目标等。学习任务群特别提出“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据此,我们在高一学段展开了阅读整本《世说新语》的活动。积累文言字词,撰写阅读感悟并在全班范围内讨论交流。互联网环境下,阅读容易走向实用主义甚至功利主义,浅尝辄止、断章取义地截取片段信息。我们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世说新语》,积累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读懂文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全面归纳论点、辨析是非真伪。

第三 砥砺语文学习能力,垫起语文核心素养的高度

一名教师的学识高度是有限的,但是不能用老师的高度去限制学生,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砥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我们三个教研组充分利用各种语文学习资源,关注和利用文本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语言现象,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我们除组织常规的课前演讲比赛、课内辩论外 突出的语文实践还包括办好语文学科活动周。在三个年级的通力协作下,我们成功的进行了汉字软硬笔书写大赛, 国学达人挑战赛 。走近名家名作手抄报大赛和“皂荚树,三中情”主题征文比赛。

诵读,就要有诵读的高度,我们和学生一起欣赏“朗读者”,表演就要有表演的高度,我们一起欣赏话剧甚至歌剧,比如我们高一语文组在教授《鸿门宴》时,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课下排练课本剧,在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不懈地训练,我们的学生考入最好的播音主持院校,书写,就要有书写的高度,虽然孩子们的书写还很稚嫩,但是明天中国美院里就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写作就要有写作的高度,我们不遗余力的鼓励孩子写作,有的老师不仅牺牲自己的业余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的辅导学生修改作文,甚至拿出自己并未丰厚的薪水资助学生参加各项比赛,在刚刚结束的全国语文报杯作文竞赛中我校高三学生荣获两个全国三等奖和若干省一二等奖,高三获奖证书最近就会到达学校,学生并由此可以获得全国三十多所

211、985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资格。就在这个寒假,我们还组织了高一高二的学生积极参加这项比赛,并力争佳绩。

第四 涵育语文情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温度 《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所以,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首先要致力于培育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用炽热情感来提升造语文核心素养的温度。

让我们和杜甫一样抱有“会当凌绝顶”的积极进取之情,和屈原一样“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情,和林则徐一样“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忠贞爱国之情!

教师的一颗红心应该能点燃无数学生的求知之心,更能照亮学生的茫茫前路!教育的情怀是最有温度的情怀,是一颗心和一颗心的激烈碰撞。语文核心素养的温度就要像喷发的火山汹涌激荡

需要强调的是,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打造学习任务群不是另起炉灶,不是全盘否定过去,,更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继承和发扬,让语文教学能够精准发力,使语文教学回归到学生的主体上来,回归到学习的本质上来,回归到语文的本体上来。

汉语是最富意味的语言,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动人的经历,都是一部生命的礼赞,让我们乘着教育改革的东风,乘着“学习任务群”的巨轮,不忘教育初心,牢记教育使命,为青岛三中的辉煌砥砺前行!

再次感谢所有领导和老师对语文组发展所做出的帮助和支持,此次发言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第12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简报

依兰县第五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教研简报

美术的核心素养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想能力、文化理解五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发布已近十个年头,平时只是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在头脑中短暂停留,没有做过多的理解。

为了更好的解读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我们第五小学的美术组全体成员从9月开始,利用每周三下午的教研活动时间对此问题进行了集体研讨学习。

学习中五我们通过书籍和网络信息等多种途径对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其中利用网络听取了网络上的一些专家《关于美术核心素养的解读》,受益颇深,专家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事例,将抽象的美术核心素养和我们平时的教学事例紧密的结合起来,指出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对核心素养的一些误区,使我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另外赵双老师还带着问题进行了实际的课堂教学,将所研习的理论通过课堂实际进行实践,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升华。五个素养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可以作为对老师的评价条件。我们一直认为未来的美术课,实现学生在现实情景生活中去多关注,带着问题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至关重要。如何将美术转化为生活有情感地解决核心问题,看外表也要看内心,先学会做一个师者,再做好美术专业教师。 通过一系列的对美术核心素养问题的研讨学习,使我们更加明白自己的方向,使美术的五个素养在真正的能在自己身上得到体现。

第13篇: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

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1.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数字图像、影视作品或生活中各种图像符号的造型、色彩、比例和肌理等形式特征,以及材质、技法和风格特征等的认识、比较与辨别。当前人类文化传播方式已有了革命性变革,摄影、摄像、电影、电视、手机等现代媒介技术所传播的图像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并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阅读性质和阅读心理。由于图像比文字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和真实性,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图像识读”是基于当今图像传播方式变革的需要而提出的,也是当今社会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和科学研究时一种必不可少的素养。

2.美术表现:是指运用传统与现代的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通过构思与反思,创作具有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或用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与情感。美术是一门利用各种媒介、符号和隐喻手段来表达和交流自己思想与情感的学科。通过美术学习,人们掌握一定的美术表现方式,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美术表现”是基于交流和表达的需要而提出的,也是当今社会人们交往与表达时所必不可少的素养。

3.审美判断:是指根据形式美的原理,感知、分析、比较、诠释美术作品中所隐含各种美的因素,分析和辨别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进而做出自己的看法与判断。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每天都会遇到各种美与丑的事物和现象。美术学习能够增进人们敏锐地观察、领悟世界的意识与审美感,发展审美判断能力。因此,“审美判断”是基于当今人们对判断美与丑的事物需要而提出的,也是当今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素养。 4.创意实践:是指运用联想、想象和变通的方式进行构想与生成有创意的意图,并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材料、工具与方法进行创造和实践。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还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通过美术学习能鼓励人们运用联想、想象和变通的方式,进行动手创造和实践。因此,“创意实践”是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也是21世纪社会发展中人们必不可少的素养。

5文化理解:是指从文化角度来分析、诠释和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特点,学会尊重并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与含义。世界各国的美术作品往往反映了不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因此,美术学习提供了一条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历史与文化的途径,学会理解、尊重和珍视自己国家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与传统。“文化理解”是基于尊重与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需要而提出的,也是当今社会人们必不可少的素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需要通过美术学习后才能逐渐形成,并最终成为人最有价值的一种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第14篇: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获取相关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最大价值。

2.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与知识分享,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创新的习惯。

4.信息社会责任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备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既能有效维护信息活动中个人的合法权益,又能积极维护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人文问题;对于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有积极学习的态度、理性判断和负责行动的能力。

第15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 当前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核心素养”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

我们日益认识到,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的确有必要理清,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可以做些什么,最需要做些什么。“素养”一词的内涵太大了,不是教育一己之力可以达成的。因而,教育需要聚焦在“核心素养”上。

这决定了,就教育规划而言,需要落实在人的培养上,即体现人本的需要与时代发展中社会之于人才的需要。换句话说,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意志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就应该为此付出努力。 

 语文科,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要为教育规划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承担一部分任务。基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其学力基础,要规划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这构成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独立学科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融入学科意识,即自然需要以独有性,来让语文科素养区别于其他课程。

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

今天提出语文素养,在继承过去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到语言发展进入较高层级,所应该具备的基础性的素养。

第16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摘 要:素养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和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学科素养是近几年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那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如何融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体育教学呢?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首先应该明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清晰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方法途径,才能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解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文章根据学习,结合自己的理解,在体育核心素养概念定位、培养途经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小学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初期阶段,现阶段的教育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体育学科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此外,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拥有集体荣誉感以及强烈的竞争精神,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1

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2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体育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教学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3.1 打好身体基础

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核心素养高的人群,固然可以终身体育,可以自主锻炼和健身,使自身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3.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具有长远的意义。

3.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现代的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若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不“新”,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 终身体育不仅影响学生短时间内的身体情况,还会影响学生未来较长时间内的生活状态,因此,老师应该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并掌握更多的锻炼技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更好地成长.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是,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格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告诉我们教育要生活化,要从实践中去教育。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张彦忠.浅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培养[J].新课程,2015.04.

[2] 周济.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基础和重点[J].中国学校体育,2007.6.

[3] 刘军.刍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2010.10.

[4] 孙有平,张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5] 汪晓赞.学生――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J].体育教学, 2009.

[6] 邹德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体育教学, 2009.

[7] 曲伟东.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8] 许志文.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 2007.

第17篇: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摘要)

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1、生命观念

2、理性思维

3、科学探究

4、社会责任

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形成物理的基本观念

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三、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

四、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

初中地理学科素养

综合性、空间性(地域性)、终身性、动态性和实践性。

第18篇: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 我国教育专家在探讨核心素养时这样说到:有人问,什么是素质?当你把在学校学的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素质。今天孩子在课堂里学物理,不是让他成为物理家,因为这毕竟是极个别人的事。我们关注的是,毕业以后,作为一个公民,学过物理和没学过物理有什么差异?物理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是抽象的,它必须通过各学科课程的学习来落实。因此每个学科都要研究本学科能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做什么,所以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制定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从学科本质出发,对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体系的要求,明确本学科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联系初中物理学科,其核心素养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 

 

一、形成物理的基本观念。

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在学校所学的大量学科知识都将逐渐淡化甚至遗忘,真正伴随我们一生发展并持续发挥作用的不是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知识升华后留存在我们思想意识层面的东西。当学生将具体的物理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在他的头脑中“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是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所形成的从物理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观点,即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的物理基本观念。物理基本观念包括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物理价值观。

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学生的能力与过程方法是不可分离的,能力必须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训练才能得到。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相似的探究过程,从而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能够提 

  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的过程。科学思维是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物理学科教学要通过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四、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

何谓科学态度就是合乎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并据此在言行中有相应的表现,即包括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和科学的行为方式。物理教学不能“为学知识而 教知识”,而应将知识作为育人的载体,充分挖掘知识建构过程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和内在价值,通过相应的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随着物理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中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作为一线的物理老师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必须更加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传授所需科学知识及其技能为基础,以培育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为主导,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养成应用科学方法的行为和习惯为重点,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背景,渗透科技意识,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19篇: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1、物理观念

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这些观念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2、科学思维

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建构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实验探究

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实验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循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第20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之我见

核心素养之我见

陕西省西安中学

余欢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我见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发布会上,详细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揭晓了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包含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的完整构架,具体内容如表1:

表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个六大核十八个基本

具体内涵

方面 心素养 要点 人文积淀

人 文 底

础 科

理性思维 学

神 批判质疑 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等,多角度的分析问题,然后做出选择。 勇于探究

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惧困难,坚持不懈的尝试和人探索,寻找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

能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能够积极的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学

勤于反思自

展 健

健全人格

活 自我管理 珍爱生命习

信息意识 乐学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具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

力。

有对自己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并且还能不断的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的策略等。

能够自觉的获取和评估和借鉴有效的信息,主动的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有网络伦理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

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有着积极的心理品质,有自制力,恩能够很好的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等。

能够很好的认识和评估自己,按照自身的个性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的分配时间,具备一定的持续行动力。

崇尚科学,能够理解和掌握基础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拥有严谨的科学态度。逻辑清晰,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 蕴

拥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成果的积累,此外还能理解并且掌握人文思想中蕴含着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

人文情怀 有以人为本的意识,能够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等。

拥有艺术知识和技能,能够尊重和理解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同时还具审美情趣 备发现和感知以及欣赏美的意识能能力。有健康的审美价值,有艺术

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等。

能够做到自尊自律文明礼貌、有感恩之心,并且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

任 担

新 问题解决 当

国家认同 社会责任

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够主动的作为,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够明辨是非,具有较强的规则和法制意识,积极的履行公民义务,理性的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够维护公平正义等。 自觉的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并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努力的信念和行动。

具备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能够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文化,积极的参与国际理解 跨文化的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内涵。

尊重劳动,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习惯,能够自行动手操作的能力,掌劳动意识 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中,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的

意识。

善于发现问题,具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够依据具体情况和条件,选择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技术运用

能够理解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联系,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医院,能够将创意和方案转化成有形物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满足个人发展需求、适应社会更新进步的,每一个人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

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也是每个学生获得幸福生活和适应社会的最基本的素养,这些素养将在每个人的一生之中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提升。

核心素养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很好的强调与呼应,将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进行了适应历史发展的整合。

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为了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要素划分成十八个基本要点,且对其进行描述,社会、学校、家庭可以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在结合不同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质,进行针对性的发展和延伸。

核心素养的提出,可以说又为中学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清晰的思路。也为一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有关教学目标的设定时,提供了除“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三维目标”之外的另一个思考和设置的角度,可以说给一线教师打开了思路,明确了方向。

二、各学科核心素养之我见

总体而言,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为指导的,体现各个学科特点的理论成果,其与核心素养的区别与联系自然需要关注。 表2所列为各学科所提出的自身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内容上的对应关系:

表2 各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

学科 语文

各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 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语言能力、文化品格 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 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对应

人文积淀 审美情趣、国际理解

理性思维 问题解决、信息意识 人文积淀、人文情怀 国际理解、乐学善学 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勇于探究、社会责任 理性思维、信息意识 勇于探究、社会责任 珍爱生命、理性思维 勇于探究、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理性思维、社会责任

人文积淀 理性思维、国际理解

理性思维 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技术运用 信息意识、劳动意识 信息意识、理性思维 乐学善学、社会责任 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人文积淀 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人文情怀 勇于探究、国际理解

健全人格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生物 生命观念、理性思维 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政治认同、理性精神 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

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技术意识、工程思维 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

信息意识、计算思维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艺术感知能力

艺术审美情趣、艺术创意表达 自主音乐需要、音乐实践能力 音乐情感体验、音乐文化理解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 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政治

历史

地理 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艺术

音乐

美术 体育

从表2可以看出,就某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而言,只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和进一步细化,而且,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均与核心素养要求的基本点对应的较少。再联系中学教育的现状,有些课程的开设都不全面,比如会看到艺术、音乐、美术只开设其中一个课程的现象,教育中承担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之责任的落实情况就要打一些折扣。

对比也能发现,即使将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累加起来,也并不能完全涵盖核心素养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可以说各个学科的一线教师对本学科的素养要求是比较清楚的,但是对于其他学科的素养要求并不清楚,甚至对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只知其名,不知其内涵。

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之我见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紧接着,各个学科也提出了自身的核心素养,物理学科也不列外,提出了包含四个方面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表3 物理核心素养的含义

学科 素养 物理 观念

具体含义

从物理学视角来审视关于物质和运动等的基本的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头脑中的升华,物理观念主要是包含着物质观念、运动观念和能量观念及应用等要素。 立足于物理学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进行认识和探索,是基于科学 思维 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也是分析综合和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化,也是基于事实对不同观点提出质疑,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见解的能力和品质,科学思维主要是包括模型的建构、科学的推理和科学的论证等要素。

实验 探究 科学 态度 与 责任 在认识科学本质的基础上形成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态度和责任感。 提出物理问题,进而形成假设,然后获取信息,根据证据和结论作出解释,对实验探究和结果进行交流和反思的能力。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变化,第一次的关注点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双基”。第二次的教育改革将关注点从“双基”转变为了三维目标,第三次的转变可以说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可以说核心素养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对三维目标进行的理论提炼,其不但囊括了三维目标的内涵,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内涵。

另外,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也都是在充分领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旨含义之后,再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提出的。所以,当进行逆向思考时,也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是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践行服务的。当然,也能发现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发展与细化,其相较核心素养而言,在操作方面的指导意义更加细致,也更加强大。 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宏观总体的认识,也要有细致入微的发展,宏观总体的认识是说教师的心中要有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细致入微的发展是指教师在教学时也要依据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这就要求一线教师既熟悉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也能熟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做到两者兼顾。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关注点也在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着、变化着。从只关注教师教的内容,转变为也关注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从只关注学生的学,转变为也关注学生学到了哪些内容。不仅仅如此,学者们还将教师教给学生的内容和学生学到的知识进行了细致的划分总结。在国家提出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之后,作为一线教师,还要考虑通过课堂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说为了让学生成长的更好,学习的更有效果,教育界的学者对教育目标的研究是越来越全面,越来越透彻,当然,这些也对教师的素养,对教师授课时课堂的质量都提出了更高、更细致、更明确的要求。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历、了解、体会、掌握、应用的一些学科素养,将会伴随着学生的一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些能力可能不会立刻的显示出来,但长远来看,对学生的终身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doc》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