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构想

2020-07-28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丑小鸭教学设计 丑小鸭教学构想

丑小鸭教学设计 丑小鸭教学构想

教材解读

这是根据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写的一篇童话。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是,人们依然对这个作品爱不释手。丑小鸭那种不屈不折的精神,影响着我们每一代人,给予了人们太多的人生感悟。

文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面对艰难曲折的生活环境和前程,他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出世以后,他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鸡啄,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可怜的丑小鸭,只能离家出走,但仍然摆脱不了小鸟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遭遇如此凄凉,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对美丽的深情向往。谁能想到,原来他不是丑小鸭,竟是一只美丽的白天。

时代在发展,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应该怎样解读丑小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情感价值观呢?我觉得,解读教材,应该关注一下几个问题。

1、丑小鸭的出生环境与他以后的命运有什么样的联系?

一只小鸭出生在鸭妈妈的环抱里,因为长的丑,所以大家叫他“丑小鸭”。为什么“丑”呢?其实,是他错生了地点,生在了异族的家庭,在他们看来这只鸭子极不和谐,这就为他今后的苦难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联系生活的现实,一个人的出生是否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呢?在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中,这种人性的歧视一直存在着。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人们不断地追求着“自由、平等、公正”。特别是对“人性”的尊重。童话中的“丑小鸭”一出生,就受到歧视,这就暗示了“社会”极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的冷漠。这些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地思考。

2、丑小鸭离家出走的原因是什么? 丑小鸭来到这个世界上,得不到亲人的呵护,受尽了欺凌。他无法忍耐孤独而离家出走了。追求理想,追求美好,追求幸福,这时每个人都向往的,是“人性”的具体体现。所以,丑小鸭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然而,丑小鸭怎么会想到面对他的生活更加痛苦。 一方面,我们同情丑小鸭,理解丑小鸭。一方面,使我们看到,由于“丑陋”得不到公平的待遇,这个“社会”现实,令人厌恶。人们自然地要谴责“丑小鸭的哥哥和姐姐、公鸡,以及那个小姑娘。”假如,他们懂得关心,懂得尊重,懂得善待,也就没有了丑小鸭的出走。

在我们社会的群体中,有许许多多“丑小鸭”,他们的命运时刻受到威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的对待他们呢?孩子的心灵是纯真的,善美的,读到这里,相信他们有自己的感悟。

3、丑小鸭的遭遇说明了什么?

丑小鸭离开了家,可是,他并没有找到幸福,相反,生活更加苦难。还差点丢失了性命。读到这里,不能不使我们想到,丑小鸭离家出走是否是正确地选择。生命是脆弱的,当他失去了安全保证,是极其危险的。生命是最可贵的,我们应该不应该用生命做赌注?生命也是不屈服的,是委曲求全的活着,还是活出自己的尊严?这些人生的思考,只有在心灵的碰撞中,才能得到真谛。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的活着?从丑小鸭的经历中,是否得到了感悟。

4、丑小鸭面对自己的不幸,是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丑小鸭从出生,到受欺负,再到遭遇,可以说历尽了磨难。可是,当他看见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喜又羡慕。可见,丑小鸭是多么渴望美好生活,正是,他有着美好地追求,所以坚定了他要活下去的信念,那么再大的痛苦,对于他都算不了什么了。他要好好的活着。丑小鸭这种顽强的精神多么令人感动。 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我们也不免遇到挫折与不幸,那么我们应该放弃,还是勇敢地面对。丑小鸭给了我们更深地思考。

5、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是生命抗争的结果吗?

春天来了,丑小鸭从湖水的影子里,发现自己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他异常的兴奋和感叹。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猜测丑小鸭复杂的内心。一个现实摆在面前,丑小鸭如果不经历那么多磨难,他照样能变成白天鹅。那么丑小鸭,是遗憾?还是兴奋?是后悔?还是自信?

然而,这个天鹅已经是不同寻常的天鹅了。

《丑小鸭》这个童话故事,折射了许多人生道理。例如,对人性的尊重,对挫折的抗争,对美好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相信能给学生一个丰富想象的空间。教学此课,必须站在孩子的立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自己发现纯真与善美,引起他们的心灵与“丑小鸭”灵产生共鸣,才是本课教学的主旨。

课堂教学的建构,要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要让学生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还要以文本为依托,建构知识能力体系。

教学时要把握好识字与阅读的关系,积累与感悟的关系,朗读与训练的关系,文本与拓展的关系。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个性解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1、出示小鸭子图片,让学生说说小鸭子什么样的?

2、一百多年前,丹麦作家安徒生写了一篇童话故事,名字叫《丑小鸭》,你们想听一听这个故事吗?

3、播放课件,教师讲述故事。

4、让学生说一说听后的感受。

5、同学们感受到丑小鸭既可怜又幸运。那么课文是怎么写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6、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齐读课题,问学生:你们以前认识这个“鸭”字吗?你想怎样把这个字记住?

2、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时提出:遇到不会的字怎么办?

3、学生自学课文,分组交流识字。

4、检测生字。(1)教师点击课件,依次出示生字“烘、卧、剩、裂、欺、负、讨、厌、孤、笆、讥、苇、僵、亏”。学生看拼音,读字组词。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交流识记方法,注意有侧重引导,不要面面俱到。

(2)去掉拼音,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认读。 (3)让学生利用识字卡片,相互检测。

5、检测词语。(点击课件,依次出示“暖烘烘、又大又丑、讥笑、钻出、欺负、剩下、讨厌、芦苇、冻僵、幸亏、又惊奇又羡慕”等词语。)

6、指导写字。

(1)让学生观察生字表格,说一说,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重点指导写“鸭、灰、蛋”三个字,其他学生自己完成。

三、再读课文,读得正确

分段,指名学生读课文。注意及时的评价。

四、理解

1、2自然段

1、出示课件(鸭妈妈在草堆里,等待孩子出示。),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2、指名学生读第1自然段。问学生读出了什么?重点理解“暖烘烘”是什么意思,仿照“暖烘烘”再说词语。理解“卧”的意思。

3、出示课件(小鸭子出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4、指名学生读第2自然段,问学生读出了什么?让学生画出描写丑小鸭的句子,让学生反复地读一读。发现了什么?重点体会“灰灰的、大大的、瘦瘦的”感情色彩。让学生也用这样的情感色彩的句式,说说其他小鸭子。

5、讨论:你认为人们都叫他丑小鸭对吗?

五、课后延伸,设置悬念

这只丑小鸭出生了,那么面临他的命运如何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指导写字。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8课《丑小鸭》。板书课题。 你们看谁来了,点击课件“丑小鸭”。

2、丑小鸭想要考考你们,你们愿意吗?

认读生字:“烘、卧、剩、裂、欺、负、讨、厌、孤、笆、讥、苇、僵、亏”指导写字:出示“欺负、翅膀”。让学生说说写这四个字应注意什么?重点指导写“欺”“翅”。学生写,评比。)

二、整体导读,引导自学

1、上节课,我们知道,从一个特别大的蛋里,钻出一只又大又仇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叫他——(丑小鸭)。那么,这只丑小鸭的今后命运怎么样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3-7自然段。请同学们把书翻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可以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小鸭子的生活怎么样?不明白的问题可以请教一下小组的同学。

2、自读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汇报交流、品读感悟。

(一)整体感悟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丑小鸭的生活怎么样呢?让学生用简炼的话来概括。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结:丑小鸭来到这个世上,开始孤单,经历了遭遇,最后获得幸福。(板书“孤单、遭遇、惊喜”)

(二)体会丑小鸭的孤单。

1、你们从哪里读出丑小鸭孤单的?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学生读第3自然段)

2、从这段的描写,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可怜)

3、假如你是丑小鸭会怎么想?

4、让学生带着情感朗读这段(学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朗读)。评议。

(三)体会丑小鸭的遭遇。

1、引导:刚才我们读出了丑小鸭的孤单,那么,你们从哪里读出了丑小鸭的遭遇? (学生读第4自然段)

2、引导学生质疑?体会“讥笑”的含义。(学生读第5自然段)

3、让学生体会““悄悄地过日子”是怎么回事?

4、是啊,面对生活,谁不想得到快乐和幸福呀,可是丑小鸭又担心又害怕,可是,他失去生活的勇气了吗?请同学们读这句话。(课件“一天傍晚„„又惊奇又羡慕。)

5、体会“惊奇”和“羡慕”,让学生用“羡慕”说话。(学生读第6自然段)

6、“冻僵了”是什么样?请同学们看课件。(配乐,教师用语言描述)看到了丑小鸭冻僵了,你有什么感受?体会“幸亏”的含义,你觉得农夫是怎样的人?

7、引读体验。这只可怜的丑小鸭真是历尽了磨难,你们还想读一读丑小鸭的遭遇吗?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学生接读);秋天到了,树叶黄了——(学生接读);天越来越冷——(学生接读)。

8、文本对话:读到这里,你想不想对课文中出现的角色说点什么吗? 我想对鸭妈妈说—— 我想对哥哥姐姐说—— 我想对小姑娘说—— 我想对小鸟说—— 我想对猎狗说—— 我想对农夫说——

(四)体会丑小鸭的幸福。

1、丑小鸭面对艰难的选择,历尽的苦难,最终他得到幸福了吗?指名学生读第7自然段。

2、春天来了,丑小鸭看到了什么?(课件:白天鹅)谁来说说,白天鹅长得怎么

3、丑小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读,你读出了什么?

4、是啊,丑小鸭既惊喜又感叹,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一读这句话吗?

5、给老师一个机会,我也来读一读好吗?(读)谁还来读?

6、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这时候会想些什么?(注意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四、感悟人本,明辩事理

1、你认为丑小鸭离家出走是正确的选择吗?

2、听了大家的争论,老师也想谈谈看法。因为丑小鸭不能忍受孤单和欺凌,所以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他没想到离开家庭也是很危险的,并没有找到自己的幸福与快乐。不过,既然选择自己的道路,就要鼓起勇气,面对现实,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五、课外延伸,推荐作品

1、这篇童话是一百多年前安徒生写的,你还知道他哪些作品吗?

2、课后,找一找他的作品读一读,会给你更多的人生启迪。

推荐第2篇:怀教学构想

【教学构想】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因此,我想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人手,既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使两者得到统一,从而使传统教法与教学创新得以有机结合。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中。)

四、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

3、第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小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在此环节中,尤其要注意鼓励学生。此外,在评价时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说让学生自评、互评等,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讨论并归纳: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这个步骤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四、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例子。

(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 师生交流:

1.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 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事实论据比较容易理解,道理论据却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因此,在分析道理论据时,我们要判断这个道理是否正确、合适,要将道理与有关事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例如文中说:“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这既是论证的过程,又是道理论据。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和文中所举戴震的事例,就会觉得作者的这个道理论据不但与论点紧紧相扣,而且是很有说服力的。)

3.教师设疑: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相机提出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多了解一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例:“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话中,.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议论文,也应重视语言的品味,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我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

五、布置作业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学生学习了议论文后,就要引导学生实践写作简单的议论文,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挖掘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本质,提出新颖的见解,以培养创新能力。然后,再要求学生从一个角度立论,立论要新颖,有独到之处,从中心论点中分解成几个分论点,摆事实讲道理,把现象或问题的本质逐一剖析,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从学生写作的结果来看,这种尝试达到了预期目的。)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他根据古代著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治学经验写成此文。文章写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短短的篇幅把几个重要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且有深度。

本文有不少值得学习的东西。论点的提出,论据的使用,论证的特点,语言的特点,都有值得学习之处。这些方面,有的在第四单元议论文中见到过,有的则是本文中比较突出的或新出现的。

教学重点可放在理清文章结构以整体把握文章、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层进式论证、正反说理对比论证、语言特点等方面。

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2.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思考题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学生各自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结构层次)的回答。

4.学生朗读课文(叫两个学生朗读)

5.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提问: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同学回答毕,教师酌情适当讲评。)

讲解:这篇文章有六个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一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棗程颐”第二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棗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第二部分(3?段)阐明总论点,这是本文的论证部分。这个部分分两层写:第一层是第3?段,第二层是第6段。这两层各围绕什么中心来写?它们和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这两个问题同学们在课后也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题二一六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先作论述后提出分论点。

2.层进式论证、对比论证。

3.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过程

1.逐段讲解课文

第1、2段

提问一:第

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讲解: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提问二: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讲解: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第3段

教师:第三段在文章中是个重要段落,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话:“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④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对这段文章,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提问一: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A.①│② ③ ④ B.① ② ③│④

(并列) (并列)

C.①│② ③ ④ D.① ② ③│④

(因果) (因果)

讲解:D是正确的。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提问二: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讲解: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提问三: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讲解: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棗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4段

提问一:第四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讲解:这段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提问二: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讲解: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三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第5段

提问一:第五段和第四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四段还写第五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讲解:

一、第四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五段则说“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四段,又写第五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二、第四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五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提问二: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讲解: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第6段

提问一:第六段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讲解:这句在文章中起两个作用:

一、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二个分论点。

三、

四、五段在总论点提出后,先作论述,然后在这句的前一分句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棗“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这个分论点说明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的一个方面,从一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说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阐明了总论点;后一分句提出第二个分论点棗“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从另一方面回答为什么说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阐明总论点。

二、承上启下,使前后部分紧密相联,全文浑然一体,而且使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前一分句承上,是上文论述的总结,后一分句启下,提出后文要论述的论点。“不仅„„,也„„”,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使文章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

提问二:本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讲解:本段包含四层意思:

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棗“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讲解两个重点

提问一: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讲解:“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一、第四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二、第五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三、第六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第六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提问二: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推荐第3篇:校园绿化设计构想

校园绿化实践活动总结

优美的校园能培养同学们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丰富多姿,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在优美的校园中同学们学习会更轻松,老师们工作会更舒适。不可否认,校园绿化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现将我们的校园绿化设计的构想总结如下:

(一)绿化构想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校园绿化应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之中。绿化的设计,应考虑能给人整体上的感受。

2.艺术性:校园绿化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主体要体现艺术性。要注重整体规划和局部景点的有机结合。

3.实用性:所种植物必须着眼于长远规划,要有其突出的优点,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最大的效益。

(二)绿化构想的基本思路(应综合考虑的因素)

1.校园主体绿化应该有本校特色。所选树种、花种要因地制宜,适合本地生长。树种选择要适应生态环境和体现传统文化。要考虑到易成活、耐修剪、寿命长并顾及到物种的多样性,体现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个性化。

2.绿化树种应多样性,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丰富学生的知识。若条件许可,应种植不同类型和不同花期的树种,应注意不宜种植多刺、易引起过敏的树种。

3.注重树木的环保效应。花草树木均可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和吸收有毒气体(如二氧化碳等)。充分发挥花草树木的降温、减噪、增加空气湿度等生态功能。

4.绿化是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的最直接的手段。绿化能给人带来清新、舒适的感觉,使室内也充满生命力。同时植物也是室外空间布局和空间限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谈谈花草树木的不同作用,以便采用最合理的校园绿化格局。

(1)乔木的应用

乔木有常绿性和落叶性,其主干单一而明显。常绿乔木树冠终年翠绿,是优良的树木。树形有高壮或低矮,有开花美丽也有以观花为主的树种。景观设计必须综合树高矮、冠幅、质感、开花季节、色彩变化等因素加以应用。落叶乔木夏季树冠绿叶蔽天,冬天落叶,春季萌发新叶或绽开美丽的花朵,其树形、枝干线条、质感、色彩等均能随季节发生变化;尤其是落叶之后,枝干间隙能透射阳光,可营造冬暖夏凉的舒适环境。在景观设计作用上,比常绿乔木更加丰富。

推荐树种:雪松、白玉兰、垂柳、。 (2)灌木的应用

观姿类的灌木,通常以观赏其美丽的叶形、叶色、树姿为主,均为常绿性。质感细的灌木,在视觉上能使空间变大,适合小庭院利用;质感粗的灌木,在视觉上能使空间变小,适合大面积的庭院利用。这些灌木通过修剪改变造型,可以增加景观效果。

推荐树种:红叶李、红枫。

灌木树形低矮,基部易分枝成多数枝干,树冠变化较大,有常绿或落叶的。观花类的灌木,其花朵鲜明艳丽,在色泽、质感和树形的表现上,具有强烈的景观效果。但开花期受季节的影响变化很大,在景观设计时,必须依季节性的色彩、质感变化加以运用。

推荐树种:

春:月季、梅花; 夏:紫薇、石榴; 秋:桂花、木槿; 冬:杜鹃、腊梅。

(3)草本花卉的应用

草花有一二年生草花及宿根多年生草花。草花具有丰富的色彩,在应用上可产生很好的效果,视觉效果令人心旷神怡。草花以一二年生的观花类为主。在花期结束后,必须按季节不同更换其他种类;多年生草花叶需要良好的栽培管理,才能连续生长、开花。

推荐花卉:

春(3-5月) : 雏菊、一品红;

夏(6-8月) : 串红、鸡冠花;

秋(9-11月): 菊花、三色堇;

冬(12-2月): 水仙、牵牛花。

(4)其它推荐花卉:

荷花、竹、美人蕉、常青藤、爬山虎等。

(三)具体规划

我们大致将校园区域分为三个部分:

1.学习区: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及四周空地。

2.运动区:篮球场、操场。 3.生活区:宿舍、食堂。

各区由于实际情况不同,需要分区构想设计。

(1)学习区:该区是校园绿化的主体部分,侧重休闲观赏性。要求树木造型美观,常绿,高矮结合:花卉品种多样,色泽艳丽,四季均有花开;草皮常青,生命力顽强。师生在该区工作学习,选择树种,要着眼于创造宁静的学习环境。而绿化得当,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噪音。据生态专家测试,在路上栽种桂花树等,可降低噪音5-7分贝。树木降低噪音的能力,树冠较小的乔木或灌木,远比树冠高大的大,所以冬青是理想的树种之一。此外,雪松、女贞等对降低噪音也有较好效果。

空地部分:以草坪为主,间或一些树型优美的灌乔木。如垂柳、竹、红叶李等。

(2)运动区:此处尘土较大,要注意植物的吸附灰尘、净化空气的能力。净化能力较强的树种有:夹竹桃,对粉尘、烟雾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每平方米能吸附灰尘5克,被誉为“绿色吸尘器”。泡桐,叶大多毛,分泌黏液,能吸附粉尘,净化空气。

(3)生活区:生活区应有一个清新、舒适的环境,绿化时要考虑为同学们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建议种植灌木丛,并以观赏性灌木为主。如桂树、腊梅、茉莉等有香味植物。甬道两旁可种月季、玫瑰、美人蕉、菊花、等花卉。另外,还可以考虑种植紫藤等攀延类植物。

(4)其他建议:在学校大门口种植两棵高大的雪松,体现名校风格。

后记:

当初确定研究课题时,认为本题目既有实际意义,又不是很难。真正动手时才发现这个题目的范围实在太大了。绿化,不单单要考虑生态功能,还必须考虑树木的形态,生长的速度,适宜生长的环境,甚至要考虑今后的养护费用。而现有的资料、时间都令我们没办法考虑得那么周详。所以只好尽可能地将我们的想法以报告形式写出来,尽管它不太成熟。在实际研究中,同学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不管是花木的知识,还是学校的具体情况,同学们都很认真的做了许多实地性的调查和研究,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的视野开阔了,认知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的确值得表扬。

推荐第4篇:自主合作教学构想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构想

培训科

陈帆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学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对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分别作了探究性的构想。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一、自主式教学:

针对教师而言,自主式教学应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材选择的自主性;二是教学设计的自主性。教材选择的自主性是指教师自主选用、自主删减教材。在传统的课程观念里,教材即课程,教材决定着教师所教的内容。教师认为凡是写在教材里的,就应该讲授。所以,哪怕他们可能意识到了教材的某种缺陷,或是明显感到教材远离学生生活经验,仍不敢做任何的修改,更不用说去拓展、整合、增减教材内容了。而新课程背景下的自主式教学,要求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地选用、删减教材,应该认识到教材只是提高学生英语素养的例子,教材已不再是神圣不可触犯的,教师和学生对于教材应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如果一味沉溺于教材,不利于教学思路的拓展,也不利于学

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甚至会钻入晦涩的牛角尖,让教学活动显得呆板、无趣。

教学设计的自主性主要是指教师自主选择教学方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学生也正处于发展变化时期。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千篇1律、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灵活多样、随机应变的。自主设计英语教学方法应该坚持多样性原则,因为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一节课甚至一个教学阶段只采用一种方法,那么学生就会疲劳。另外自主设计英语教学方法还应该遵循灵活性原则,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从教学过程内外诸因素的关系来看,教学方法又是一个变量。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存在着各种变化,教师必须注意随时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尽量估计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准备应变办法,灵活处理。

对学生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式的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学生应该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然而现

状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浓,自觉性差,被动接受知识,究其原因,我觉得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认知结构的多层次性与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冲突。(2)学生开放性的求知欲与教师知识面的狭窄性冲突。(3)学生发散性的创想与教师相对滞缓的应变能力的冲突。(4)学生自由散漫的课堂随意性与教师专断、自觉的目的性的冲突。想要真正实现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我觉得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必须要强化的。针对上述问题的应对策略应该是:

(一)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制订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二)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开拓视野,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

(三)学习一定的教学技巧,以处理课堂上学生的发散性问题。

(四)承认学生的创造性,用自身的威严与必要的纪律适当地提醒和约束学生。

二、合作式教学

21世纪的英语教学课堂应该是合作式的教学课堂。这里的合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师生合作。

(二)生生合作。

师生合作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到过教学相长。只有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很好地统一起来,教学课堂才会生动起来、有效起来。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与学的界限十分分明。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越

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教学活动相对呆板,效果不好。新课程背景下的合作式教学要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促进者。

生生合作指的是教学活动中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合作。“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们通过倾听、思考、讨论、阐述几个过程可以相互学习到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当然教师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因为有了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会更具有方向性、时效性,会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

事实上,合作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所产生的效果绝不仅仅是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它还会让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学会做人处世,同时能获得与他人合作、分享的快乐。

三、探究式教学

新型的教师应该是研究型教师,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

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那么作为探究型的老师,主要探究什么呢?我以为每一节课都应从三方面入手探究。

(一)探究教材,老师在备课时应该找到教材中的疑惑或适合学生讨论的东西,并把它们传达给学生,以求共同钻研探讨。

(二)探究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应最大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心理以及可能会出现的情绪问题,以便提前做好应对策略。

(三)探究教学方法,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情境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想成为一名探究型的教师,落实探究式教学,就得不断思索教学方法,并以探究性的方式进入课堂。

作为探究型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做的工作是:

(一)钻研教材,通过研读教材来获取相关的信息,培养学习的能力;

(二)钻研学习方法,通过自学、互学、以及老师的指导,尽量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途径。

探究作为一种能力,应该是现代社会对学生们的要求,因而作为学生学习探究、学会探究方可适应现代社会,而为人师表的教师更是应该将自己对人、对事、对物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方法传达给学生。

推荐第5篇:《儿童诗两首》教学构想

《儿童诗两首》教学构想

编写人董爱华审核人李松梅

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一首写出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引导学生们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尽量在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

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引导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学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学写儿童诗并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

推荐第6篇: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实践教学设计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实践》教学设计

兰溪三中(321100)

戴胜旗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高一年级的学生尤其应培养阅读把握教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高中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应该着重引导他们分析背景资料,掌握分析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政治文明史中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的第三节内容。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一个方面。同时又涉及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历史背景,因而与近代中国史有密切关系。

本课涉及的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台湾问题都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同时一国两制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和港澳地区的如期回归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及在解决港澳问题的运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教学、讨论教学法等

二、教学设计思路

我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本着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扩充,以“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主线,以“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产生、成功实践和未来展望去统领整节内容,就会使本节教材头绪更加清晰,以体现出较强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教学中突出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突出情感、人文教育(诗词引入若干主题)。如在分析“一国两制”时,通过创设若干小问题组织学生对其内涵进行了探讨。在学习港澳回归时,通过播放香港回归影视片段与同唱“七子之歌.澳门”,然后突出今日港澳的稳定和繁荣,让学生深入理解“一国两制”与和平统一政策的正确性。分析台湾问题时,以余光中《乡愁》切入,让学生在朗诵中理解诗人(台湾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并引入当今台湾局势这一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通过假设让学生给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分子的劝戒,给台湾青少年朋友写信等活动,诱导学生体会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并落实到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的具体行动之中。通过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上的讲话和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等让学生对祖国统一大业的前途充满信心。

三、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

知道“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意义;能复述香港和澳门同归祖国的过程;

1 能初步分析解决台湾问题、完成国家统—的有利因素和阻力。并初步养成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根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讨论“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分析海峡两岸交流的历史与现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形成过程类”问题的一般方法;通过影视、文字史料的阅读,初步学会分析运用史料的方法;通过合作探讨设计方案,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七子之歌》的欣赏、思考,形成一种为祖国统一出力的历史情感;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运用、展望的学习,体会一代伟人邓小平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智慧:通过对台湾问题的展望分析、《乡愁》等诗歌的欣赏,培养胸怀祖国、情系中华的情怀;进而让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必然趋势,台湾一定会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必将遭到时代的抛弃。

四、课堂教学设计

(课前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和网站去阅读和浏览。)

情境式导入;教师设计了一段创设问题情境的《七子之歌》的片头FLASH。在《七子之歌》的音乐声中引入了中华民国时期的地图、闻一多像;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被割占的一些图片史料等历史资料,最后定格在闻一多先生温和而坚定的目光里,并闪出陆游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创设一个屈辱岁月的历史新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对屈辱历史不堪回首的深深慨叹。

第一主题 但悲不见九州同:国家统一问题的由来

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由来?”关于香港问题由来。由电脑屏幕显示香港行政区地图。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不平等条约及被占之地。在学生回答后再设问“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是否一样?为什么?”教师强调国家统一问题缘于侵略及内战。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第二主题 位卑不敢忘忧国:我的统一构想与“一国两制”

1.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决策者,你会为统一祖国设计怎样的方案?”。让学生对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设想方案。主要是讨论武力解决与和平解决的利弊。然后播放邓小平录音并思考:邓小平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什么方案?这一方案的优点是什么?他又强调必须坚持的一个问题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台湾问题上的一个至高无上的原则是什么? 2.“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含义和内涵是本课重难点。可创设问题情境,展示问题: (1)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为解决什么问题而提出的? (2)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如何形成并成为国策的? (3)一国两制的正确含义和内涵是什么? (4)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可自由讨论。关于第(1)问,生答台湾问题。第(2)问

2 在学生回答后电脑展示构想的形成过程(同时分析回答形成过程类问题如“„„怎么形成、出现„„”的基本方法)①全国人大的呼吁和邓小平讲话,标志对台政策重大发展②1981年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并成为国策。

关于第(3)问“一国两制”的含义和内涵的理解是本节的重难点。先请学生据教材回答出一国两制的含义。(“一国两制”指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10亿人中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然后出示下列材料和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内涵。

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承认台湾地方政府在对内政策上可以搞自己的一套。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虽是地方政府,但同其他省、市以及自治区的地方政府不同,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

——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鉴于学生较难理解“一国两制”的内涵,故分成若干个小问题供其讨论:①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②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③两制分别指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④两制的主体是什么?⑤一国两制在对台湾与港澳地区政策是否完全一样?⑥实行一国两制有没有时间和政策保障?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一国两制的内涵;①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②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③两制是指在中国国内可以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④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⑤实行一国两制,台湾与港澳有所不同⑥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且有法律保证。

在学生掌握了“一国两制”的内涵后,组织讨论第(4)问:“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什么意义?老师对学生的认识作简单总结;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有利于是保持港澳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持祖国繁荣昌盛;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争端的模式和范例等。

第三主题 紫荆花放满园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关于香港的回归。播放《香港回归》影视剪辑,学生结合影片和教材回答:香港回归的有利因素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现代化建设成就)香港问题是如何最终解决的?

中英和谈(简单分析和谈中英双方的主要分歧和中国政府的态度)→签署联合声明→香港回归(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引导:香港已经回家了,许多人曾经因为各种原因对她的前途表示过担忧,但事实已经证明他们的担忧是多余的。展示回归后香港现状的数张图片。联系香港在大陆帮助下安全度过亚洲金融危机的史实说明香港的明天会更美好!从肯定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方针的正确性。

2.关于澳门回归。电脑屏幕展示澳门行政区地图和《七子之歌。澳门》的文字及

3 音乐(让学生齐声跟唱) 你可知“妈阁”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大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教师引导:由于有了香港问题成功解决的范例,解决澳门问题的条件也就日趋成熟了。中葡政府在1987年4月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 电脑展示澳门回归的图片及澳门回归后能反映其稳定和繁荣的图片。

3.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请学生思考:香港、澳门为什么能顺利回归?港澳的回归,有何重大意义呢? 在学生归纳后,教师整理如下: ①标志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开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4.关于港澳为何能顺利回归问题。由学生回答后可简单总结为: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③港澳同胞渴望回归;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及《联合声明》《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各项准备工作的就绪。

引用王维名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设问“在祖国大家庭中还少了谁呢?”(生答台湾)“那么台湾人民愿意不愿意回来呢?”过渡到台湾问题。 第四主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国两制的未来展望

电脑屏幕展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并配有音乐朗诵。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教师让学生有感情的齐声朗诵并思考:①从这首诗中,你可以感受到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结,表达了诗人什么愿望? ②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诗人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我们已经强烈感受到了诗人的思乡情结,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海峡两岸关系又将如何发展?建国后,相互隔绝的时期→80年代,两岸交流日益频繁(让学生根据教材归纳出交往的表现并展示相关图片)→92共识和汪辜会谈→江泽民的八项主张→2000年台湾局势变化

然后与时政热点结合设问:“请你谈谈当今台湾局势的变化?”激发学生关注台湾问题的热情(学生各抒已见,可能会涉及诸如台独活动、台独言论、公投立宪、台湾军购、连战与宋楚瑜访问大陆等)学生回答后出示李登辉陈水扁图片及相关台独言论。引出目前中国和平统一的两大阻力: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

出示港台人民对台独活动的态度图片及连战与宋楚瑜访问大陆图片及与胡锦涛会谈共识纪要。强调中华儿女反台独、盼统一的强烈愿望。然后电脑屏幕展示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江泽民十六大内容和胡锦涛相关谈话)。

再创设新的假设的问题情境“假如你见到了李登辉、陈水扁之流你最想和他们说

4 些什么?”(学生一般都有话可讲,在学生发言时教师及时作好引导,防止过激言论)

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立场很坚定,表达了同学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继而设问:“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个别同学认为:祖国统一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与青少年无关。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学生反驳此观点后教师引导中突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使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兴衰与个人前途的关系,树立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青少年也要为祖国统一做力所能及的事这一观念。 课堂小结与实践运用

邓小平同志以其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构想不仅成功地应用于解决港澳问题,雪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而且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诚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创设“海峡两岸心连心活动”情境,要求每位学生以“祖国统一“为主题给台湾的青少年朋友写一封信,自觉的落实到具体的爱国实践行动中,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可以为实现祖国统一做贡献。(课堂上可由学生对信的内容提出设想,进行讨论和交流) 板书设计

一、但悲不见九州同:国家统一问题的由来

二、位卑不敢忘忧国:我的统一构想与“一国两制”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2.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和内涵

3.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意义

三、紫荆花放满园春:“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1.香港回归

中英会谈→中英联合声明→香港胜利回归 2.澳门的回归

3.港澳胜利回归原因与意义

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国两制的未来展望

长期隔绝→和缓与交流→92共识和汪辜会谈→对台八项主张→台湾政局变化与连宋访问大陆

五、探究的主要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是怎样提出和实践的? 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和内涵?

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六、参考文献与相关资料(略)

推荐第7篇:《“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的教学设计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

本课内容和地位:本课内容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又属于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进程中的重大政治问题,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专题乃至整个政治史模块教学中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初步了解古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日本等国侵略台湾,英国割占香港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

2、高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烈,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另外,高中学生比较关心时事政治,应该着重引导他们分析背景资料,掌握分析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巨大历史意义。 ②概述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实践意义。

③分析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模拟记者招待会,深入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过程,深刻体会其实践作用。

②阅读图片、历史材料,观看视频等方式获取历史信息,锻炼学生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团体协作意识

③通过辩论赛,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口头表达能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问题;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认识到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树立大胆创新的意识。

②认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能收回港澳的决定因素,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念。

③通过港澳回归的实践,认识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是全体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台湾问题的现状。

教学难点:理解“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未来展望。

■教学手段:

手段:学案导学、电化教学、情景教学、启发诱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自主完成预习提纲;

2、利用电脑课上网收集港澳台的有关资料;

3、分组合作完成:准备模拟记者招待会;准备好辩论赛。 教师准备:

1、课堂相关资料、视频剪辑等,制成多媒体课件;

2、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港、澳、台地区历史、现状和有关台海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资料;

3、指导学生准备模拟记者招待会、辩论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赠台大熊猫图片。提问:“你能说出图片中大熊猫的名字和名字的含义吗?”由此引出:如今,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香港、澳门这两个流浪的孩子都已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而台湾却还在母亲的身边徘徊。你知道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吗?

一、屈辱往事------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学生借课件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知识。)

(一)香港问题的由来

①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中被割占;②九龙司: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割占;③新界:1898年《中英展拓界址专条》中被租借。

(二)澳门问题的由来

①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入澳门;②1557年,葡萄牙通过贿赂明朝官员,取得在澳门的定居权;③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仔岛和路环岛。

(三)台湾历史上的两次“回归”与三次“分离”

要强调: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港澳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过渡:知道了问题的由来,那么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二、解决之道------“一国两制” [模拟记者招待会] [设计意图]通过记者招待会让同学们让学生充分参与,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也通过这一活动,让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形成过程等。

过渡:“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但它首先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了成功实践。

三、光荣与梦想------港澳回归

播放视频,观看录像《百年中国------香港回归》。看完录像后,引导学生结合录像及教材内容理清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几件大事,并展示在大屏幕上。讨论问题:港澳顺利回归的原因及历史意义何在?(这个问题学生只要结合教材内容,稍作归纳,就能回答。教师可以将此问题留给平时学习情况欠佳的同学回答,并适时鼓励,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以饱含激情的语调,表现中华儿女欢欣鼓舞、扬眉吐气的心情。)

过渡: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我们梦萦魄牵的企盼。

四、未来展望----台湾问题

[叙述]:李登辉上台以后,台湾岛内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演示)在大屏幕上以动画方式演示台湾问题交流与逆流并存的现状。[叙述]:对此,中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针对“台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自由辩论]:联系当前形势,分析海峡两岸最终是“和平统一”还是“武力统一”,阐明理由。用举手表决方式将全班分为“和平”和“武力”两组。并随时提醒学生思考的角度,不要让讨论“冷场”。

“和平统一”的理由大致有:

1、有“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指导;

2、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两岸同胞也盼望和平统一;

3、大陆政府有和平的诚意,台湾多个政党也倾向和平,如最近国民党的连战、亲民党的宋楚瑜走访大陆;

4、大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强大,台湾想和大陆抗衡,根本就不是对手。

5、从经济角度而言,两岸人民尤其是台商,希望和平统一。

“武力统一”的理由大致有:

1、统一是大陆的既定目标,并没承诺不使用武力;

2、台湾当局大量购置新式军备,孤注一掷,有陷民众于水火之心;

3、台独势力猖獗;

4、外国势力特别是美国、日本等别有用心,希望两岸武力内耗,会怂恿台湾武力抗统。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明白: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因素——“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和平统一台湾的可能性更大。

■结束:展示知识结构

然后在《相思曲》的音乐声中,全班一起朗诵《你是个吵嘴的小妹》,以结束本课。《你是个吵嘴的小妹》

你一直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贝女儿 你一直就是和我有着同一个母亲 ——中国

只是看你是个吵嘴的小妹 一直在想过些天你还会回来 可这些天实在太长了 让我们不要再等了

盼我们何时可以相互像亲兄妹般 坐在一起喝着香茶聊着天 台湾 我要对你说 我想你 ■课后作业:

请上网或者到图书馆查找一些资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小论文,展望未来十年海峡两岸关系的基本走向,并就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你们的设想与建议。

■问题研讨:

1、本课需要课前学生充分预习,以及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准备模拟记者招待会及辩论赛,在当前重文轻理的形势下,高一学生能否配合值得商榷。

2、本课既安排了学生的成果展示,又有模拟记者招待会,还有辩论赛,课堂时间怎么把握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3、“一国两制”的资料很丰富,本人在设计过程中,感到很难取舍。作者简介:

作者徐小江,遵化市堡子中学高二年级政治教师,1994年参加工作,中学一级职称,在政治教学中,注重探讨新教法运用新电教手段,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料权威性和工具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通讯地址: 遵化市堡子店中学 联系电话: 15830569856

推荐第8篇: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教学设计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学设计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对通史了解甚少,而且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高一年级的学生尤其应培养阅读把握教材的学习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2、教材分析

本课涉及的一国两制、港澳回归、台湾问题都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同时一国两制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二、课程目标:

1、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

2、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一般方法。

3、认识祖国的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实践及其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影响祖国完全统一的主要因素。

四、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提前把学案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学完成,上课之前批阅反馈。

2、合作探究:设计问题,分组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余光中的诗《乡愁》,设问:《乡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导语:《乡愁》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对家乡、对大陆的无限思念和伤感。下面就

让我们伴着作者的思乡之情走进“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实践”。

(二)、新授:

1、出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提学生朗读。

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模块:(1)屈辱往事——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2)解决之道——“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荣耀与企盼——祖国的统一进程

3、学习新课

(1)屈辱往事——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回顾历史,讨论探究:

A、香港问题的由来:香港是怎样离开祖国怀抱的?

①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占香港岛。

②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③1898

英国在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抢租新界。

B、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结合史实加以阐述。

①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水军到达台湾; ②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台湾; ③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岛,从此台湾正式归属于中政权的管辖;

④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⑤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 ⑥1685年,清政府正式建立台湾省。

C、历史上台湾曾三次与大陆分离,两次回到母亲怀抱,你能说出来吗?

①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直到1662年郑成功收复 ②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收回。

③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宝岛至今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

讨论后分别提学生回答,课件演示香港被割占的过程、台湾的历史等内容

(2)、解决之道——“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阅读教材第一目,合作探究:

A“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过程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②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的谈话,“九条方针”。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④1984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强调:“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B“一国两制”的含义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个国家是指一个中国,代表国家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决反对“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两种制度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原有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不变。

C

运用“一国两制”解决港澳与台湾问题的细微差别 是否保留原驻军是差别所在:港澳问题解决的是民族矛盾,是否保留外国“驻军”属国家主权问题,所以外国军队必须撤离。而台湾问题解决的是党派矛盾,地区的“驻军”属于内政问题,所以在保证对大陆不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台湾可以保留原军队。

☆对前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当堂记忆。

☆过渡语:“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的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并首先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让我们一起分享那光荣的时刻。

(3)荣耀与企盼——祖国的统一进程 阅读教材,合作探究:

A“一国两制”在解决什么问题上取得重大成功? B归纳香港回归的步骤?

☆播放有关香港回顾的录像,结合教材归纳出香港回归的步骤:

①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香港问题与其进行了一系列会谈。

②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97年,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驶主权。

播放中英香港交接仪式录像,让学生感受那伟大历史时刻的荣光。

过渡语:香港问题的顺利解决为澳门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让我们迎接澳门回家。

播放澳门回归的图片画面 C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

原因:①我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 “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实施。

意义:①洗刷百年耻辱。

②翻开港澳历史新的一页。

③祖国统一大业迈出坚实的一步。

④为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

过渡语:如果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的荣耀的话,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企盼。

D海峡两岸关系的进程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停止炮击金门,两岸实现真正停火。

②80年代,两岸三通限制放宽,民间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加。 ③1992年,汪辜会谈,达成“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④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⑤2005年,全国人大《反分裂国家法》,以法律的形式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展示有关两岸交流的图片资料

过渡语: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然而国内外的一些反华势力却倒行逆施,竭力破坏祖国的统一大业,遭到人民的唾弃。

展示有关“台独”和人民反“台独”的图片资料 合作探究: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掌握的知道,你认为实现台湾统一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怎样才能顺利实现台湾的回归呢? 实现台湾统一的有利因素:

①历史血脉相连,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②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③“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 ④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阻碍台湾统一的不利因素:

①岛内台独势力 ②国际反华势力

强调: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原则: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台湾统一的最佳方式,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三)小结:(知识结构示意图) 练习

一、选择题

1、(2008,山东师范大学附中模拟押题)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1虎门销烟2签订《南京条约》3签订《马关条约》4香港回归 A.1

4 B.234

C.134

D.124

2、(2008,山东实验中学第一次诊断性测试)下列关于台湾问题的形成与解决叙述正确的是 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 ②台湾问题是由于涉及到美、日等国,现已成为一个国际问题 ③我国政府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一国两制”原则 ④目前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和外国反华势力是阻碍中国统一的主要障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在性质上的不同之处是()

A.前者是中国内政,后者是历史遗留问题 B.前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后者是中国内政 C.后者允许保留自己的军队

D.前者是不平等的国际问题,后者是平等的国内问题

4、2003年1月26日,执行台商春节包机首航任务的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平稳降落在上海蒲东机场,这是五十多年来首架降落在祖国大陆的台湾民航客机。这表明(

) A.实现祖国统一已经开始

B.台湾地区的“一国两制”与港、澳地区有重要差异 C.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D.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

5、1982年的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迄今对以上规定最成功的实践是

A.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B.海南省设立 C.浦东开发

D.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建立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摘自《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决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摘自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国处于今日恶劣的环境之中,不得不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摘自《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五 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请回答:

① 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②依据材料三和材料一指出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材料四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他提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

④依据材料

四、五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重难点分析 〖重难点分析〗

1.关于“一国两制”。(1)基本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2)形成过程和实践:缘起于台湾问题,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有效地推动了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最终还是要运用于台湾问题,在台湾问题上,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积极而主动地推进两岸的经济文化和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近年又推动了两岸的政党交流。注意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的阐述。(3)评价:它是致力于国家统一的伟大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

2.关于香港、澳门问题。这是历史遗留问题,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国力日趋强盛的背景下解决的,反映了国力与国际地位之间的关系。注意解决香港问题的几个关键点:(1)问题由来:近代史上,英国凭借不平等条约对香港进行殖民统治。新中国声明,对香港拥有主权,不承认关于香港地区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并将在适当时机收回主权。(2)解决:1982年,邓小平在和英国首相会谈中提出以“一国两制”的方式收回香港主权的方案,并否决了英方以主权换治权的提议,经过20多次艰难谈判,中英双方发表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祖国统一大业史和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史三方面,体现了它的重大意义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校级公开课教案 授课班级高一(6) 时间2006年12月12日第三节

授课者:杨革水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 难点:海峡两岸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可利用录像资料较多的优势,采用谈话讲述法和情景再现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景再现中再次感受历史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怀。在感知历史中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理解的过程。应用谈话法和多媒体手段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七子之歌 闻一多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一声乳名: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澳门回归,不止一次地听到这个熟悉的旋律,稚嫩的童声表达了迎回归的喜悦之情,也勾起了亿万人民内心深处的创痛、苦涩和辛酸。闻一多先生当年怀着悲愤、期待写下这首流传至今的《七子之歌》。闻一多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等七个地方,当时都被西方列强霸占。他不会想到,时隔七十多年,西方殖民统治在我国彻底结束时,人们为他的诗谱写了优美的旋律。可放一段童声演唱,由此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思考:“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怎样提出的?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提出的.给学生回顾建国以后有关台湾问题的历史。纯属于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 思考: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涵义应该如何理解?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第一,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港澳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到各方面有根本的、重大的区别。第三,实行“一国两制”,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第四,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证,在一些地区实行不同的制度有较长的时间稳定性。一国与两制是一个对立统一体。两制的前提是只有一个中国。 思考:“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怎样实践的?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考虑到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虽然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不同,但这一政治主张完全适用于解决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国政府就提出按\"一国两制\"的构想收回香港的主权问题.1984年9月26日,经过两年的谈判,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草签.同年12月19日,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声明,规定到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澳门回归

澳门问题:中葡两国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87年3月26日在北京草签,同年4月13日,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声明规定,到1999年12月19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规定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设立特别行政区,那里的社会经济制度50年不变.思考:这一构想的具体实施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一方面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耻辱;另一方面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通过阅读课本【资料回放】和【历史纵横】,有条件的学校可找到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录像片,让学生重新感受那一伟大时刻和光辉的一幕,使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思考:香港和澳门“失”与“回”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启示?这一切主要取决于什么?

(近代的屈辱与现在的强大,通过领土的丢失与收回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独立主权与强大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基础。从而让学生树立振兴祖国的爱国观念。)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七八十年代两岸关系的发展 台湾问题我们的内政问题,“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运用,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开始和缓松动,但仍有台独势力在阻碍统一。通过此目的讲述重点让学生明确我们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的基本方针。 在这一方针下,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促进海峡两岸的和缓与交流。如倡议两岸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台湾当局也允许居民到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的变化。

2.九十年代以来的新情况和新变化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为了争取和平统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举行两岸平等谈判,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和措施,全面推动两岸关系发展。1990年11月21日,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在台北成立,1991年12月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在北京成立。它以促进海峡两岸的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

提问: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表现在哪里?

1992年两岸就坚持一个中国立场达成共识;此年,成功实现了“汪辜会谈”,实现了两岸关系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会谈达成了四项协议,得到两岸同胞的高度评价。江泽民主席曾指出:“这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提问:1995年两岸关系的又出现了哪些新情况和新变化?

1995年1月31日,江泽民主席面对两岸关系发展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八项主张,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两岸关系的新建议。江泽民讲话的核心思想,就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反对“台湾独立”,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大力发展两岸关系,推动国家和平统一进程。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1999年7月,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公然将两岸关系歪曲为“国与国的关系”,中国政府和人民随即开展了反对“两国论”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反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分裂行径,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反对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制造“台湾独立”的图谋和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的,是为争取实现和平统一提供必要的保障。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香港,澳门已顺利回归祖国,中国政府对这两个地区已恢复行使主权,事实已证明,一国两制”政策是正确的。成功的经验同样证明“一国两制”是完全适用于台湾问题的。我们将与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一道,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而不懈奋斗。

附:板书设计: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2.澳门回归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七八十年代两岸关系的发展 2.九十年代以来的新情况和新变化 【课后研讨】

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一个发自肺腑的呐喊在澳门上空回荡:“母亲,我回来了!”澳门欢腾了!濠江沸腾了!在中国大地上,外国殖民统治的屈辱历史被彻底留在了昨天。庆典的礼炮,又一次为民族的盛事鸣响;美丽的礼花,再一次为祖国的团圆怒放。“回归了!回家了!啊——”**广场沸腾了。激动的人们欢呼跳跃,将手中的彩带抛向天空,礼花再度绽放,散落满天星斗,一派普天同庆的壮丽场面。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国怀抱后,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到祖国怀抱。

回顾香港、澳门的回归那激动人心的一幕,你从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对祖国的和平统一,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思路: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是我们祖国繁荣强大和民族的全面振兴的结果,是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的体现,我们应积极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强大时刻准备着。应借此进行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感染和熏陶。

本课小结

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理论从最初针对台湾问题提出,到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创造了一个用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崭新模式。中华民族由昔日的积贫积弱、备受欺凌到今天的团结稳定、繁荣昌盛的历史表明:没有祖国繁荣强大和民族的全面振兴,也就没有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从香港回归到澳门回归有力地证明,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我们的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也有力地证明,实现祖国统一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唯一正确方针。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必将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我就提出要通过历史或现实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以及各种学习活动等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了解一国两制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内容,体会其实践的作用,并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是依据这一目标努力创设了多种历史情境,如播放《七子之歌》和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视频录像创设声像情境,要求学生以三~五人为一学习小组编排和表演关于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的历史短剧创设角色模拟情境,引入多则史料创设史料解析和问题情境,等等。

推荐第9篇:《阿房宫赋》教学构想(推荐)

郭毅峰

关于《阿房宫赋》的教学,我们首先要制定稳妥的教学目标。一是知识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走”等的含义和用法,理解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背诵全文。2.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写作目的。3.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二是方法和能力目标:1.学会质疑。文章也可这样读:结尾倒读法。2.学会命题。读文也可这样问:以果溯因法。3.学会解题。文题也可这样解:以文解文法。三是德育目标: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讽喻的目的,以史为鉴,走向成功。

根据这三个目标,笔者做了以下教学构想。 课前预习案(“扶”你走)(第一节课可用) Ⅰ.整体感知

一.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标出重要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与个人疑难。(此从略)

二.试着梳理文章,反复读文中议论的句子,找出揭示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并翻译。 文章一二段叙述描写,三四段议论分析。

点题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秦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使后代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代的人哀叹他们而不借鉴,也会使(更)后代的人又哀叹后代的人了。 三.概括段意,梳理文章思路。 答:【段意】

(一)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二)铺叙阿房宫内的豪华奢糜。

(三)转发议论,指出秦灭亡的必然。

(四)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勿重蹈覆辙。【思路】宫—→人、物—→议—→鉴

四.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并背诵。

Ⅱ.阅读方法和能力目标训练:学会质疑、学会命题、学会解题

一.老师用倒读法阅读《孔雀东南飞》并设计问题及作出答案,以作模仿的阅读例子。

(一)例:读《孔雀东南飞》的结尾,得到两点结果一个写作目的。(结尾倒读法) 1.结果一:兰芝“举身赴清池”——投水而死。仲卿“自挂东南枝”——上吊而死。 2.结果二:两家合葬,化鸟双飞。

3.写作目的: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二)读懂文章结尾部分后,设计如下问题:(以果溯因法)

1.作者认为刘、焦夫妇死后能“化鸟双飞”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本段找不到,就在前文找)

2.刘、焦夫妇的死因有哪些?联系全文回答。

3.本诗直接地叙述刘、焦夫妇的死因可以吗?为什么要大段地铺陈兰芝的聪明能干、美若天仙,又大段地铺陈太守家办喜事的豪华排场? 4.最能表现作者的写作目的的动词是哪几个?

5.结合作者的写作缘起,请你说说最后一句话的“后世人”“之”各指的是谁?

(三)读全文,寻找信息回答问题,找出答案:(以文解文法) 1.“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海枯石烂,忠贞不渝,永不变心。

2.外因:焦母“遣”拆,刘兄“逼”嫁。——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迫害。内因:兰芝的刚烈,仲卿的软弱等。

3.诗歌文体特点决定不能直接表达死因,而要通过形象性来表达情志。铺陈兰芝主要是用兰芝的美好形象来对照(反衬)焦母的丑恶,铺陈太守家的喜用来对照(反衬)刘、焦夫妇的悲,都强化了悲剧性和揭露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迫害性。 4.是“谢”和“戒”。(谢:劝告。戒:鉴戒。)

5.“后世人”既指刘、焦夫妇死后活在世上的后生男女,更指后代那些像焦母、刘兄一样的封建家长。“之”指刘、焦夫妇的悲剧。

二.根据上面阅读《孔雀东南飞》的例子,预习阅读(倒读法)《阿房宫赋》并设计问题及作出答案。

请做在下面“课堂探究案”空白纸上,或另纸设题及作答。交科代表整理后,给老师审阅,提交下节课探究。 课堂探究案(“引”你走)(第二节课可用)

一.依照课前学生预设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分组探究。 怎样思考、提问题?(板书引导)

(一)集体诵读《阿房宫赋》的结尾,得到两点结果一个写作目的。(结尾倒读法) 1.结果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结果二:“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写作目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读懂文章结尾部分后,将学生预习设计的主要问题作如下整理:(以果溯因法) 1.最能表现作者的写作目的的动词是哪个?

2.结合作者的写作缘起,请你说说最后一句话的四个“后人”指的是谁?

3.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段中的话来回答,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4.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段中的话来回答,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5.文章前三段,分别从什么方面来叙写秦灭亡的原因?为什么要用大量的铺陈夸张语言来写这些原因?

6.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结尾段开头都从六国覆灭下笔?

(三)诵读或听读全文,寻找信息回答问题,集体探究解答所选六道题:(以文解文法) 1.最能表现作者的写作目的的动词是哪个? 是“鉴”。(以史为鉴)

2.请你说说段末句四个“后人”指的是谁? ①指秦以后的人(包括唐人);②④指唐人,特指唐朝的统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 3.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不爱人。 4.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族秦者秦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不爱人。 分组讨论探究(落实重点)

5.⑴文章前三段,叙写秦亡什么原因? 段1写阿房宫规模之大(耗尽国人财力)、雄伟壮观(豪华)和歌舞之盛(衬托)。——秦始皇宫殿骄奢,六国人民被奴役,是一不爱人。 段2写美人之多、生活之糜(荒淫、奢靡)。——秦始皇荒淫,六国宫女被欺压,是二不爱人。 段3珍宝之丰、靡费之巨(抢掠、挥霍)。——秦始皇珍宝纷奢,六国财物被践踏,是三不爱人。

⑵为什么要用大量的铺陈夸张语言来写这些原因?

文体决定:“赋”的特点在于“铺采摛(chī铺叙)文,体物言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 渲染情感:第

1、第2全段和第3段的前三句,是叙事(铺陈事实),第3段“嗟乎”后文字和第4段,是议论(秦纷奢使民受难,速积民怨,继而“函谷举”,致使秦速亡;秦不鉴六国是为自灭,今唐王又不以秦为鉴,结果自明)。

铺事写志:故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6.杜牧写这篇赋,既然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借以讽谏时弊,为何结尾段、开头都从六国覆灭下笔? ⑴首尾照应。“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六王毕”由于不爱民。 ⑵类比说理。怎不爱民?“秦之宫女珍宝”,来自六国;六国宫女珍宝取自百姓,为满足奢华,对百姓肆意搜刮,锱铢不留。“六王”因不爱民而“毕”;秦如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不致速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又走六国老路。

⑶逐层铺垫。开头作背景引出建宫,又起统领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 二.课堂小结

读一篇好文章,总是唇齿留香,《阿房宫赋》就是这种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好文不厌百回读,有时用“倒读法”“因果法”设疑,再用“以文解文”解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同学们课后掌握本课所学的阅读、命题和解题的方法,反复研读,并加以模仿运用。坚持如此,我们就能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课后自测案(“放”你走)(第三节课可用) 一.阅读《阿房宫赋》第1段,回答问题。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B.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离开) C.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曲折)

D.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 规律方法总结:

2.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骊山北构而西折/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B.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规律方法总结: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是突出阿房宫的雄伟壮丽的一项是(

①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②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④长桥卧波,未云何龙?⑤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⑤ 规律方法总结:

4.下面对这个段落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阿房宫毁于“楚人一炬”,其形制,见诸史书记载也很少;作为文学作品的《阿房宫赋》,在这一段,根据有限的资料,描绘出了一幅既完整又细致的雄伟壮丽的“阿房宫建筑群落图”,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B.开头四句话,12个字,既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又写出了阿房宫惊人的耗材量,为下文的展开作了铺垫。

C.接着作者描绘了阿房宫的全景和本体建筑,用对比、夸张、比喻、反问、对偶等修辞手法,既写出了这个建筑群落的庞大、雄伟和壮观,又写出了它的精工细作、巧夺天工的设计和气派。

D.段末写宫内歌舞氛围,旨在指斥秦始皇不惜劳民伤财,以满足自己耳目之娱的奢靡生活。 规律方法总结:

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译:

规律方法总结:

【参考答案及规律方法】

一.1.【答案】B(走:趋向、通向) 【规律方法】文言实词题,内看“语境”、“句法”,外想“语汇”、“音形”——内外推义四法:⑴语境推义法→⑵句法推义法①从对称性推词义②从前后搭配角度推词义→⑶语汇推义法①以合成词推义②以成语推义→⑷音形推义法①以形推义②以音推义。(具体分析从略) 2.【答案】A(“而”都是承接连词。B项: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句末语气词,无实义。C项:助词,用在句中的停顿处,无词汇意义,也不用翻译/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唉。D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代词,代秦人)

【规律方法】文言虚词题,要“一语四辨”——辨词义、辨词性、辨关系、辨语气——“逐一换境”法。⑴辨词义——“一译二代”看语境。⑵辨词性——“前后搭配”看语法。⑶辨关系——“删换替代”看变化。一删定连词,二换定并列选择,三替定其它关系。⑷辨语气——“前后中间”看位置。如果加点词是助词,其摆在句前、句中、句后不同位置,其语气就不一样。(具体分析从略) 3.【答案】B(①②④三项分别从其占地广、设计巧、想象神奇的角度来写阿房宫的“雄伟壮丽”。③写宫女们的生活情景。⑤是说宫中歌乐的感受。) 【规律方法】信息筛选题,采用“细究题干、重点突破法”。细看题干有两个关键词:“阿房宫”,“雄伟壮丽”。需做两层筛选,一是选项中属于“阿房宫”的留下,不属者删去。如③的对象是人,且属于下一段内容,故“重点突破”排除③,就可快选答案B;二是在属于阿房宫的选项中,再分出有否“雄伟壮丽”两类,有者留下,否者排除,如⑤“歌台”属于阿房宫所有,但句意是写人的感受,没有“雄伟壮丽”之意,故⑤可排除。

4.【答案】D(写宫内歌舞氛围用意在衬托阿房宫的宏大宽广,又为下文写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而写秦始皇,旨在影射唐敬宗李湛的劳民伤财、挥霍无度)

【规律方法】分析概述题,属于理解文意、分析评价,需用“按图索骥、由远及近法”。这是一道理解文意题,可用“按图索骥法”与“由远及近法”进行解答,找出答案。第一步,可用“按图索骥法”对每一选项从“人、地、时、事”四方面进行对读。第二步,用“由远及近法”,对各选项的陈述进行分析。(具体分析从略) 5.译:(阿房宫)从骊山北面建起,折向西,直通向咸阳。水势浩荡的(渭水和樊川)两条河,进入宫墙。

【规律方法】这是一道文言文翻译题,可用“双译六字法(直译“留删换”意译“调补变”)”来解答。骊山、咸阳、折、直、入、宫墙——留;而——删;北、构、西、走、二川、溶溶、流——换;西折(折向西)、二川溶溶(溶溶的二川)——调;主语“阿房宫”、“二川”复指语“渭水和樊川”——补;本句无特殊修辞,无须——变。 郭毅峰,语文教师,现居广东佛山。

推荐第10篇:物理学科教育教学构想

物理学科教育教学构想

尊敬的领导们:

你们好!

我叫喻博,男,1975年9月生,于1999年毕业于内江师范学院物理学系物理教育专业,至今高中教龄14年,中学一级;值此三台中学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之际,作为一位经历高中教育多年的老师,对其间的所闻、所见、所思感慨良多,虽然教育改革由来已久,但是中国基础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各阶段仍然是“填鸭式教育”大行其道,结果是“老师累死了,学生耍死了”,相当一部分老师沉溺于大量侵占课余和其他学科时间,“自导自演,自我感觉良好,”之中,根本没料到其恶果是:学生“远离了课堂参与,抑制了兴趣激发,失去了学习习惯,丧失了学习的能力”。林林种种鲁莽所为,导致学生各科发展极不平衡,为此,我本人一直以来都有一些改变不良教风的想法,所以此次大胆自荐三台中学物理学科委员,理由有下:

1.我有思路、有措施、有信心、有能力把相关工作做好。

2.我在14年的高中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从科任教师、班主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调入台中前就职于安岳县兴隆中学)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基础,操作方法,一直参与高中物理教育、教学、教研、和教改,总结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诸如《中学生学习报》等权威报刊上发表文章近10篇;在《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会》杂志编辑部等主办的论文评选中获奖论文近20篇;取得了很好的业绩,高考连6届续获得教学质量奖,班级获得优秀班集体。

3.我认为教育教学“更多是技术活”,“不全是体力活”,多动些脑子,多想些办法,多添些措施肯定比拼命蛮干好一点,文明一点。

4.坚持“各科一盘棋,总分取胜”的原则,“学生要为自己负责,而不是为哪个科任教师负责”的思想要深入学生骨髓,合理协调各科任教师和学生在各科的时间分配和精力分配每届毕业生最终取得了很好的高考成绩。

5.坚持“做学生崇拜和敬畏的老师”始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6.长期侵润“开心生活,快乐教学”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高效教学,寓....

教于乐”的教学原则,提倡“积极思考,高效学习”的学法指导,追求“树德树....人”的成才理念。

最后,希望我能够获得这样一个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为三台中学物理教育教学改革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谢谢!

自荐人:喻博

2012年10月14日

第11篇:读伊索寓言教学构想

读《伊索寓言》教学构想

教师读后感到两个“新奇”。一是新奇于联系生活对《伊索寓言》的解读,二是新奇于结论适不适合小孩子读的深入思考。教师上课引导学生一起交流阅读体验。

根据教师阅读感受,学生的阅读理解可能在以下两个方面出问题:一是句间逻辑关系搞不清;二是文中举生活中对应事例不足,或学生缺少相关生活经验,比如第一段。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

1、研究句间关系弄清段意,研究段间关系弄清文意。

2、指导学生养成读书与思考的学习习惯。

1、研读第1段,概括段意;谈读后感想。

师之感想:新鲜(闻所未闻),很是符合生活实际。

网上:第一段写人际关系中我们对两类人的不同态度,对于比自己年龄小得多的人是“喜欢并加以保护”,对于比自己小不了多少的人则是“嫉忌乃至厌恶”。体现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

苏:钱钟书对人际交往的独到思考:因年龄差异不同而待人的态度截然相反。

2、研究第2段与

1、3段的关系:

网上:第二段写古代对现代的态度是属于两种态度的前一种。二者的共同点是卖老。

网上:提示:第一段是为了引出第二段,而第二段则与第三段紧密联系,因为《伊索寓言》也是一本古代的书,所以我们读它也是抱着一种“卖老”的态度。其实并非《伊索寓言》幼稚、浅薄,只是现代人变得越来越狡猾了。

二、三段均用了反讽的手法。

苏:是1段的延伸或推论,是引出3段的铺垫过渡。2段:我们看古代历史如同对待小孩子,非为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3段:我看《伊索寓言》就属于长辈看晚辈,非为敬《伊索寓言》,也许只是喜欢卖老,于是有三条理由,认为《伊索寓言》大可看得。此段是反语。

3、研究

4、

5、6等段,指出寓言的原意和作者的解读。印证“新奇一”。

《蝙蝠的故事》:原意讽刺蝙蝠式的狡猾,抨击那些丧失了独立人格的人,他们趋炎附势,毫无原则可言。作者: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蚂蚁和促织》:原意批评享乐者挨饿活该,作者用来讽刺某些文人在“死人”身上当寄生虫。

《狗和它自己的影子》:原意戒贪得,作者用来讽刺某些人没有自知之明。

总之,可以看出,人类社会的今天,有些人比昨天更加卑鄙、奸诈、伪善、阴险、凶残了。

4、研究13段,印证“新奇二”:结论适不适合小孩子读的深入思考。

苏:批评“当日”之现实社会。今天依然如此。比如“315”晚会暴光问题:中华学生爱眼工程——假公益真揽钱;家乐福:返包“白条鸡”冒充鲜柴鸡;罗维邓白氏:低价贩卖

1.5亿个人信息;麦当劳:过期食品翻新再售;中国电信:为垃圾短信大开方便之门;招行工行农行泄露出售客户信息;广东汕头:“二料”造玩具;江苏宜兴:危险的液化气掺混二甲醚。社会环境比“伊索寓言”所讲要险恶得多。

5、强调文学常识:

⑴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他的寓言故事《伊索寓言》源远流长,是古希腊的一部杰出著作。本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思想性与文学价值更是对世界文学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等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十分推崇此书。

⑵钱钟书(1910--1998),字哲良,默存,号槐聚,中国江苏无锡人,中国作家、文学研究家。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散文随笔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88岁。

作业:

1、解读7-12段。

2、搜集整理:欧洲寓言之源流;中国古代寓言之特点。

板书

读《伊索寓言》+与生活的对照→优秀的文章

↓↓↓

文化积累+思考生活→优秀的语文学习

附:

1、解读寓言

蝙蝠的故事原意:讽刺蝙蝠式的狡猾,抨击那些丧失了独立人格的人,他们趋炎附势,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

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意: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

作者: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 《蚂蚁和促织》:原意批评享乐者挨饿活该,作者用来讽刺某些文人在“死人”身上当寄生虫;

《狗和它自己的影子》:原意戒贪得,作者用来讽刺某些人没有自知之明;

《天文家的故事》:原意讽刺眼睛总朝上必摔跤,作者用来讽刺某些政客地位沦落了仍想往上爬;

《乌鸦的故事》:原意讽刺伪装者终现本相,作者继续讽刺被揭穿伪装后便恼羞成怒,挖空心思揭别人短的人;

《牛跟蛙》:原意戒狂妄自大,作者用来讽刺把缺点当作优点的人;

《老婆子和母鸡》:原意戒贪心不足,作者却借此说有钱人往往吝啬;

《狐狸和乌鸦》:原意讽刺“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的酸葡萄心理,作者则读出诉苦经可以避免旁人来分甜头的心理;

《驴子跟狼》:原意讽刺错行仁义反受其害,作者则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2、关于寓言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常带有劝戒、教育的性质。如我国古代诸子百家著作中的寓言、古希腊《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蕴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经常采用寓言阐明道理,保存了许多当时流行的优秀寓言,如:《亡鈇》、《攘鸡》、《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其中《庄子》与《韩非子》收录最多。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编,收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经后人陆续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共350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及生活教训、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第12篇:关于作文教学的构想

关于作文教学的构想

如何写作文和如何组织作文材料是小学生写作文时,最头疼的问题,其实写好作文并不是很难,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写作技巧和是否积累了足够了作文素材,下面我将按照课堂模式设计如何上好作文课。

小学生作文的形式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1.叙事类。

这类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主体,大概占了所有作文类型的70%以上。

2.写景类。

这类作文多是要求学生能完整的记录自己去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最深映像是什么,有什么感想。

3.读后感类。

这类作文是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从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对今后自己的学习生活有什么样的帮助。

现在我以叙事类作文为例,讲解下如何在120分钟内开展作文教学。

第一节课:

在一开始上课时,首先给学生说明今天我们要写的是叙事类的作文,这样学生听了之后,第一反映就会在脑海中搜索以前积累的作文素材,便于等下写作时用。然后暂时把写作文的事放在一边,开始让学生做两篇短文阅读训练,当然这个训练是有针对性的比如今天我们要写的是叙事类的作文,那么今天的阅读训练也应该是叙事类的文章,这样学生在做阅读训练时,就会仔细寻找是否有自己等下写作文时能用的词语,句子,修辞手法等等。

第二节课:

经过40分钟的短文阅读训练,相信基本上大部分学生已经“热身”好了,这个时候可以开始给学生讲解刚才所做的阅读时所出现的问题,做错的题目要当时订正,避免有不理解的地方出现。讲解的过程大概是25分钟左右,在讲解完之后,要求学生把刚才两篇短文阅读中所用到的好词好句找出来,这样既能加深 印象也能为以后的写作做积累工作。最后还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两篇文章所讲述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归纳出来。

第三节课:

这节课的主要工作就是写作了,在经过做阅读训练,积累词语以及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三项准备工作后,学生已经完全有能力来独自完成今天所要写的作文题目,在学生写作文时老师一般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绪,等学生写完后再批改作文,找出当中所出现的问题,然后给学生讲述这类作文的写作小技巧,以及日后所要提高的方面,最后再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做为课后练习。

以上就是作文教学的三部曲,不足之处还请多多指正。

第13篇:警察与赞美诗教学构想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构想

以《警察与赞美诗》为教学的载体,激“活”学生联想思维,让学生设身体验,迸发创造性潜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设计了三个环节“创设情景、学会质疑”“联想思维、学会解疑”“拓展训练、学会创新”。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二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第三个环节是整节课的重心所在。整个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走进课程,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作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层进式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学会质疑

创设情景

追求“警察”( “警察”代指监狱)警察不理他。 (多媒体显示)流浪汉苏比

追求“赞美诗”( “赞美诗”代指自新)被捕入狱。同学能破译这个怪圈现象吗?请熟悉作品。

提示:

自诩为世界强国和文明的美国,并非是人人享有民主自由幸福的天堂国家。相反垄断资本的发展,使工人失业、流浪,贫困潦倒。而少数人生活奢侈,极度享乐,造成美国成为世界上贫富间鸿沟最深的国家之一。美国是一个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社会。

(师)一篇名著,被大家破译出多种看法,不仅表现你们独特的认知水平,也体现你们难能可贵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轻松随意的进入了老师有意创设的训练平台)

(师)今天,我们走进欧亨利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直观美国社会窥一斑而识全豹。 二:联想思维、学会解疑

宣布目的

1.了解人物形象刻画的真实性、生动性,做到评论作品实事求是。

2.体会作品幽默的艺术风格。

3.实践中学会创造性阅读

(从因知上的两个层次,到训练方法的确定,让学生进入规定的情景,知己知彼) 联想思维

1.对文章情节的思路进行探究

(提示)1——5.(开端)介绍主人公苏比出场及他的冬居计划。

6.——38.(发展与高潮)苏比故意犯罪实施他的冬居计划。

39.——41(结局)苏比在赞美诗的感召下,决心重新做人时,却被警察抓进了监狱。

2.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阅读小说开端部分1——5,寻找作品留给读者空白处,发散思维。(同座互相边问边答相关问题)(教师巡视,收集主要问题,投影显示,集体释疑)

A.流浪汉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么?

(提示)岛上的监狱里去过冬。

B.苏比不接受慈善机构施舍,选择监狱说明了什么?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提示)苏比为了度过冬天的寒冷(没有北风和警察老爷),宁可去监狱。暗示了监狱之外是怎样的悲惨世界。

接受慈善机构施舍,苏比必须付出精神上的屈辱,苏比宁可去监狱,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心

高气傲的人。暗示了慈善机构对穷人的做法是多么的不人道。

C.苏比眼中的精神屈辱指什么?

(提示)具体指:押去洗澡,吃饭先交代个人历史。

D.划出开端部分的比喻和比拟句子,感悟作者的艺术风格。(见文)

(提示)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渲染了悲剧的喜剧效果。

点评:

其实刚才同学们不同的解读,就是围绕联想思维,层层递进的结果。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指出:读者披文入情,意在思也。古人尚且懂得思的重要,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激发思维抄一条美丽的小路,去寻找作品中独好的风景吧!

学会解疑

(小说发展部分6.——38)

多媒体投影:

1.苏比实施的冬居计划目的是去监狱,但采用的何种手段和方法?是否成功?为什么。(提示)手段和方法; 是否成功; 为什么

百老汇豪华餐馆想白吃,好让警察抓去。

被人推到人行道上。

社会因素

用石块砸玻璃,借此被捕。

结果警察错把别人当犯人,并向他致敬。

警察因素

小饭馆白吃一顿。

让侍者摔倒在人行道上。

社会因素

借机街上调戏妇女落入法网。

却碰上的是妓女。

社会因素

街上吵闹,想扰乱治安。

结果警察错把他当狂欢的大学生。

警察因素

店中偷伞。

被偷者是小偷。

社会因素

2.如果按照“人穷志短”的说法,可以说苏比正是被贫穷逼到不知羞耻的地步,但作者并没用“人穷志短”去解释苏比的行为。文中那些内容可以反映出来?

(提示)

“他性情灵魂高傲,不愿付出精神上的屈辱”;“认为法律比救济仁慈。”

以上句子说明他的灵魂深处还有强烈的自尊心,他故意犯罪的背后是一种不可欺的傲骨表现。所以作者读者同情他。

3.苏比怎会落到这个地步?

(提示)

当时黑暗的社会把一个性格倔强的人推向深渊,毁了一个正直的青年。这就是作者塑造苏比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4..小说的特点之一是有典型的环境。环境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从苏比故意犯罪的几件事中折射出当时美国是个怎样的社会?

(提示)

社会制度腐朽,道德虚伪。贫困悬殊。列宁曾经说;“美国成为贫富鸿沟最深的国家之一。我们从中看到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点评:

大家想象丰富,说得出彩,有新意更有广度和深度。令我开了眼界,感悟到学生的文化底蕴。 (小说结局部分39-41)

5..熟读39-41语段,思考以下问题。

①描绘那些景物?(月光、街道、灯光、赞美诗音乐)

②苏比怎样的心情?(灵魂里起了奇妙的变化这段意境)

③这段意境有什么作用?(为人物内心服务,突出苏比灵魂净化的过程)

6.如何理解“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

(提示)

即弃旧图新,重新做人。如同琴声一样,高尚、圣洁。

点评:

由此联想到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许多青年满怀成功的希望,跨入社会大门,结果碰得头破血流,破灭希望,损害才智,以至和苏比一样坠落的生活。

三:拓展训练、学会创新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显然阅读需要我们进行创新,这样的立意高人一筹,别开生面。这样的思路可谓抄上一条美丽的小路,觅得独好的风景。

下面请探究:当苏比决心重新做人时,按常理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局,然而作品却安排苏比被警察被判入狱。这样的结局是给人遗憾呢还是一种艺术的成功?

(举行辩论)

正方:成功说。(以理服人)

反方:遗憾说。

(提示)

震撼人心。反映社会冷酷现实,具有真实感。

悲剧的审美效应。

情节大起大落,曲折,意料之中,意料之外。

世称欧.亨利结局。

点评:

从大家的踊跃发言中,我高兴地看到同学基本上学会了创造性的阅读。面对“结局”问题的争论,有的从作品的表象上去探究,有的从作品的内涵上去感悟,不但有人从正面论证,还有从反面破析,而且都能讲到点上。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看来,今天我们的收获匪浅。同学们积极动脑、动口,充分展示了创造精神和个性风采,我为大家鼓掌和骄傲! (打开学生的思路,检验学习的成果,执教者期待的目的)

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欧.亨利的作品发人深省,警察和赞美诗相比,看出警察和法律对苏比这样的下层人是不公平的、不公正的。而赞美诗却对人起感化作用,鼓舞人从善向上。

请结合以上的辩论,用50字左右试评欧.亨利的结尾。要求观点明确,有说服力。(思维延伸,进一步巩固课堂上训练的实效)

教学设计体会:

在二期课改研究性学习的今天,教师更需要自身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在倡导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是交往中的引领,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强调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

《警察和赞美诗》

一、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3、理解文章主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2、把握文章主旨

三、教学准备:

教具:黑板、粉笔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在自读前做一道特殊的数学题。

已知条件:

①背景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

②警察维护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

③赞美诗 宗教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

问:警察┼赞美诗═?

讨论明确:一个国家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和社会安定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化人的灵魂的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很完美的,甚至应该是“人间天堂”。

(二)讲授新课

1、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上述逻辑上的结论与当时美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是否相符合?讨论明确:不相符合,现实中的美国社会不是“人间天堂”。

2、理解文本

(1)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小说写了流浪汉苏比六次故意犯罪,想进监狱度过冬天而未能如愿,而当他在赞美诗的感召之下想做一个正正堂堂的人时,却被警察送进了大牢。

苏比的行为愿望或打算结果

1.走进豪华饭店想白吃之后被关监狱因裤子破被推到人行道上

2.用石头砸橱窗想借此被捕警察认为他不是肇事者

3.饱餐一顿不给钱想借此被捕侍者没喊警察把他推到人行道上。

4.扮演一个小流氓调戏年轻女子反被女子纠缠,他撒腿走开

5.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想以“扰乱罪”被捕警察没有理睬

6.苏比跨进烟店拿伞要被偷者喊警察捡者把伞让给了他伞

(2)苏比六次进监不成,每次描写都是尖锐揭露,讨论分析一下揭露了什么?第一次:势利、冷漠无情。

第二次:执法者玩忽职守A

第三次:恃强凌弱、践踏人权。

第四次:美国妇女卖身求生的现实,色情泛滥。

第五次:“扰乱治安罪”如同虚设,执法者玩忽职守。B

第六次:上流社会道貌岸然,品质低下

(3)小说六次写苏比故意犯罪的经历,是不是太繁冗?如果写了二三次后就写结局,不也同样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吗?

第14篇:校内教学资源库建设构想

校内教学资源库建设构想

陈洁

摘要:本文是对校内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初步构想,探讨了资源库的建设原则,设想了构成资源库的若干系统,并对相关系统的功能、内涵和技术标准作了说明,希望对学校建设教学资源库有些许参考价值。

关键字:教学资源库;建设原则;建设构想

建设教学资源库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良好的资源库能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为学生获取拓展知识的机会。资源库建设并不是简单的收集教学资源并公布在网上,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学习现有资源库的内涵与框架,了解相关的技术标准,得出初步构想后再论证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就将逐一阐述建设原则和具体构想。

一、建设原则

从技术和内容两方面探讨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1.技术符合规范

教学资源库内将充斥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了便于管理和使用,必须采取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入库资源的媒体类型和属性标注。鉴于资源库的建设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拓展的过程,可能引入校外资源或与外校、地方、国家级资源库实现对接,采用国家颁布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是最理想的选择,有利于资源库日后对外发展。

2.内容创新有特色

2.1 教学并重

正如教学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资源库的受众也不仅是教师,还应该包括学生。资源库建设的目标是:教师能够在资源库寻找教学素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了解相关教学领域的最新资讯,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授课模式;学生能够利用资源库丰富的内容拓展知识面,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但研究国内外现有教学资源库发现,绝大部分只考虑了教师的需要,即单纯地将教学材料,例如教案、课件、试题等公布在网上,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拓展性学习的支持。新建的教学资源库应该遵循“教学并重”的理念,除了开发教学素材,也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

2.2 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毕业时持有双证,既懂专业的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因此开展实训实验、培养就业能力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最大特色。教学资源库建设要注重职业教育的这些特色,侧重开发虚拟实训和有关职业岗位的资源。

二、具体构想

经过参考资源库实体和研究相关论文,得出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初步构想。教学资源库拟由三大系统构成,分别是:资源管理系统、资源数据库系统和应用系统。

1.资源管理系统

资源管理系统对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类资源进行管理,应具备资源上传、资源下载、资源审核、资源查询、资源删除等功能。

2.资源数据库系统

资源数据库系统是教学资源库的核心部分,即教学资源所在部分。

2.1 建设的技术标准

要管理和使用资源,必须遵循一定的元数据标准。中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发布的《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1)对资源的媒体类型和属性标准(即元数据)作了详细规定,在开发资源、进行系统建设时应准确遵守。

2.2 内容和框架

为便于对教学资源内容进行组织与管理,校内资源库可采用专业教学资源库组合的模式,即校内资源库实际由计算机、化工、机电、商务四个专业资源库组成。每个专业资源库分为课程库、职业技能库、实训实验库三大模块。课程库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教学案例、习题试卷和拓展资料;职业技能库包括职业岗位标准、技能大赛;实训实验库包括实训要求、虚拟实验展示。学校的资源库总体框架分为四层,专业资源库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如图1所示:

图1 校内教学资源库框架

这样的内容设计既兼顾了教师与学生的不同需求,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内涵丰富的课程库资源还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为日后建设网络课程奠定了基础,待建立起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如授课系统、作业发布及批阅系统、考试及评价系统、师生交流工具等,便能实现网络课程。

3.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负责使教学资源库正常运行,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保证资源库稳定和发展。

3.1 应用环境建设

根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规定,在硬件环境和系统软件方面,用户运行环境为支持中文的Netscape4.0或以上版本或IE4.0或以上版本。服务器系统软件为支持分布式计算的UNIX服务器系统,建议运行 CORBA 或 EJB 支撑环境的多CPU系统。

3.2 评价体系

教学资源库应该保持动态发展,通过建立资源评价体系,将评价权限开放给资源库用户,采用星级打分制度来判断入库资源的使用价值,从而做有针对性的改进。不断更新与扩充才

2能使教学资源库持续发展。

3.3 使用权限

教学资源库拟对校内教师学生免费开放,但有可能引入校外资源或为校外求知者所用,设想可以有两种有偿开放使用权限的方式。第一,采用目前资源市场较为有效的一种运营方式,资源互换。当校外用户向资源库提供优秀资源后,以1:5的比例允许对方使用库内资源,即一份资源可以换到五份库内资源。第二,使用电子消费方式,这需要引入电子商务的网上支付技术。

三、结束语

建设教学资源库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观念、政策规范、资金、技术、硬件设施等诸多方面因素。初步构想只是前期准备,其中必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或不够科学,或难以操作,但若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将会创造出一个有较高使用价值的教学资源库。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CELTS-41.1).

[2] 孙学全,孙立祥.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5).

[3] 陈建新.多元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孝感学院学报, 2008(11).

[4] 袁小红.基于网格技术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技术框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 2008(4).

[5]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中心.校园网教学资源研究的项目报告.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http://www.daodoc.com/infoSingleArticle.do?articleId=14570, 2008, (6).

[6] 应用电子技术资源库.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中心,

.

第15篇:美丽富饶的长白山教学构想 教学构想

教学构想

一 设计意图

是一篇介绍风景的文章,主要介绍了有关长白山的风景和物产,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到长白山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为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美的熏陶,我根据内容设计了动画和图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自学.为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我特意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步骤: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学生汇报资料---自学课文---进行美育熏陶---课外延伸,拓展思维,培养能力.

二 教学目标

1 在自学的情况下,初步懂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长白山景色的,初步掌握作者的叙述方法.

2 通过学习,能清楚的了解到作者是抓住长白山的风景和物产进行介绍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 进行介绍长白山的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 实施建议

1 学生在自学时,可进行自主操作,交互学习.

2 在课前,必须先把课堂上需要用的内容准备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四 预想效果

通过图片实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完成课文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

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到处都有风景优美的地方,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介绍风景名胜的课文?(学生回答)

大家的记忆力真好,一下子能想出着这么多课文,经你们提醒,老师的眼前也好象浮现出那些优美景色似的.今天,我们来学习(美丽富饶的长白山)这一篇文章,看看作者又是怎样为我们介绍长白山的美丽的,好吗?

二学生汇报资料搜集的情况.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小搜集信息的能力.

过度语:昨天,老师布置你们去搜集一些介绍长白山的资料,你们都做好了没有?好的,现在请你们向我介绍一下好吗?

1指名学生回答. 2小结资料搜集情况.

看来,同学们的资料都搜集的不错,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长白山的,好吗?

三自主阅读,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

请同学们打开同步阅读课本的第四课,先把课文读一遍自学内容,看看是否能把里面的练习完成. 学生自学课文

检查自学情况

(1) 解决问题 1

指名学生回答---师评价---出示答案

解决问题 2

指名学生回答---师评价---出示答案

(3) 解决问题 3

指名学生答,出示相应的句子,师评价. 指导感情朗读

作者把长白山的景色描写的这么美,从这里看出作者非常喜欢长白山,我们读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喜欢,赞美……)

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

刚才,同学们都学的很认真,现在让老师考考你们,作者描写长白山的美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一年四季) 真不错,作者按照四季来为我们介绍了长白山的不同景色,那么在四个不同的景色描写中你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好,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作者描写长白山是抓住长白山的什么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四 利用课文,进行美育教育

过度语:同学们,长白山真是一个景色优美的地方,今天,我们除了学习到课本的介绍以外,老师还特意把长白山的四季风景和物产都带来了,你们想看吗? (想) 好现在请你进入风景欣赏和物产介绍,尽情去饱览长白山的风光把学生游览长白山一年四季的图片和丰富的物产. 师小结:长白山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真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畅游一下长白山的风光,好吗?

五 课外延伸,拓展思维,培养能力

设计意图:在课外学习各种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让学生从小动手,动脑的能力.畅游

让学生点击课件延伸----风景畅游长白山的有关知识.

小结学生学习汇报的情况.长白山的风景实在太美了,如果有机会,你也想去游览一下吗?(想) 将来有机会老师也想去,和你们一起去会更好的.完成口语训练

刚才,我们学习了一文,也看了长白山的介绍,现在是老师考考你们了,你们有信心吗?

小组互相练说.指名回答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老师希望你们以后能多读书,多学知识,深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光,将来当一名出色的导游.

资料收集

今天,老师给你们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希望你们利用课余的时间上网尽情的饱览我国各地的风景,课下互相交流一下.

六 课堂小结

第16篇:教学设计:小科学家的超炫科技构想

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

第九课 小科学家的超炫科技构想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块”的含义以及块操作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2.掌握选取文字块的基本方法;

3.掌握块的复制、删除、粘贴、剪切等基本操作方法;

4.掌握利用查找替换工具对文章进行快速修改的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展示性思维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选取文字块;

难点:块的复制、删除、粘贴、剪切等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并导入新课

1.启动WORD,建一个新文档。 2.输入教材P56中的内容。

二、块的操作

1.在画笔程序中,我们使用了块操作,使我们的图画创作更美观更快捷。同样的,在修改、编辑文章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运用块操作,很方便的对多个字符进行复制、剪切、粘贴、删除以及移动等操作。

2.块的选取与取消选取

使用块操作对多个字符进行操作前,要先选取这些字符。常用的选取方式是从字符开始的地方按住鼠标拖动到字符结束的地方。已经选取的字符以反白的形式出现。

提示学生利用“帮助”菜单了解其它文字选取方法以及取消选取的方法,生生交流后指名小结方法。

3.复制、删除、粘贴、剪切等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4.WORD中的“后悔药”。

三、练一练

1.输入一段文字。

2.继续输入和修改自己的小报文章。

四、课堂小结并延伸

1.课堂小结。

巩固延伸:P62第一题,要求快速输入。

第17篇:高中历史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教学设计

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萨拉族自治县银川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教学设计:4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本课要学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即“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与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第一部分讲的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内涵,第二部分讲的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以铁的事实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本课的核心是“一国两制”的内涵,理解“一国两制”内涵的关键是对“一国”为什么有“两制”,哪“两制”,“两制”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理解港澳回归的原因的关键是对国家实力决定一切观念的理解,对“一国两制”作用的理解。学生在初中的《历史》中,学习了“一国两制”内涵、港澳回归史实,有一定的基础;由于本课与政治学科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地位,并有对整个专题内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提升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一国两制”内涵和港澳回归的原因。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二.教学目标与解析 1.目标定位:

(1)了解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 (2)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3)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涵义及其理论创新的意义。 2.目标解析:

(1)了解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就是要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台湾、香港、澳门与祖国的分离;了解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就是要简单的叙述港澳回归祖国的历程;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心民族命运,凸现历史教育的爱国主义功能。

(2)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就是要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中央政府是根据20世纪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分析出提出“一国两制”的原因。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就是要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自己的课外相关知识分析出中国政府通过和平方式去完成祖国统一对中国大陆、港澳地区及世界各国解决相关问题产生的积极影响。

(3)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涵义及其理论创新的意义就是要学生经过教材的阅读和老师的讲解深刻领会“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树立大胆创新的意识。 三.教学问题诊断

本节课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对“一国两制”内涵的理解。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困难是因为

1、此概念的理论程度较高;

2、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时相应知识较少。针对于此,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引导学生:

1、对教材进行阅读分析;

2、学生一定知道港澳今天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那么其实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结论找原因(即内涵)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主要体现在一个地方:

1、在港澳回归的教学时用到香港回归仪式的视频,其目的有两个(1)让学生深切感受香港回归的庄严历史时刻,进行爱国主义 1

教育;(2)在感受的基础上分析港澳回归的原因,就较为容易的使学生意识到祖国的强大是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学生总结“一国两制”提出的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分析“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简述“一国两制”提出的过程;掌握“一国两制”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总结能力。

师生活动:首先得明确“一国两制”的提出是针对台湾问题,因此用到于右任先生的《望大陆》。第二,通过教材的阅读分析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通过“一国两制”过程的总结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一国两制”的内涵。 问题1:“一国两制”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国内因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国际因素:1.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

2.1979年中美建交,为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可能。问题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经过了哪些步骤?

(1)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 :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2) 1981年叶剑英发表九条声明:阐明了统一后 的基本政策 (3)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4) 1984年“一国两制”成为国策,具有法律效力: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例题1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伟人是( C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D.叶剑英 问题3:“一国两制”的内涵是什么?

(1)“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不能分割。

(2)“一国两制”的“两制”是指:在中国国内可以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3)“一国两制”的主体:社会主义。 (4)“一国两制”的核心:祖国统一

例题2: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的核心问题是( B ) A、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的社会制度不变 B、祖国统一

C、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D、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军队 问题二:“一国两制”的实践------港澳的回归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子目的学习,学生了解港澳回归的过程,并能分析港澳回归的原因及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师生活动:学生自我总结港澳回归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港澳回归的原因及意义。 问题1: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 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99年 问题2:港澳回归的过程。

1.香港: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会谈中提出了用“一国两制”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方案。

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

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

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2.澳门:1987年4月,《中葡联合声明》的签署。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

例题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分别是在( A ) A.1997年、1999年 B.1998年、1999年 C.1999年、2000年 D.1998年、2000年 问题3:中国政府收回港澳的原因? 前提条件----国力强大

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构想

法律依据----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群众基础----渴望回归

例题4: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一国两制”内容的有( D )

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有的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有的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②“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③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 ④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和终审权 ⑤特别行政区有高度自治权和独立主权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④ 变式训练: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是( A )

A.国力强大 B.“一国两制”的构想 C.联合声明以及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D.港澳人民渴望回归 问题4:港澳回归的意义?

①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③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六.目标检测

1.(2009·上海单科24)“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D )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2.(2007·江苏单科15)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D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3.“一国两制”的构想,其中的“两制”是指( C ) A.两种管理制度 B.两种军事制度 C.两种社会制度 D.两种法律制度

4.“一国两制”的构想不适合解决的问题是( D )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中国与邻国边界问题 5.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其总体目标是为了( C ) A.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C.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国两制”的形成过程,了解了“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港澳的回归。我们有理由相信台湾问题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解决......

第18篇:第21课 “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 路

本课讲述的有关祖国统一大业的问题。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和遗留下来的港澳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而港澳回归后的事实也证明,这种构想的正确性,虽然现在台湾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但 是两岸统一是民心所向,是历史的必然,不是一两个人的意志可以改变的。

教师可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对学生情感教育、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从香港、澳门被侵略者割占,到新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被中华人民共过政府收回,从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可以培养学生爱党情感、反对台独的思想观念。建议教师可以把大量真实、清楚的图片资料、文本资料展示给学生们,组织一些课堂讨论,以启迪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思考,教师给与一定的、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了解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及含义,主权的含义;掌握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两岸交往概况。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从而激发爱党、爱国之情。中共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归纳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实际, 联系港澳回归后的发展,认识到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教学重点

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讲述法、分析法、影像辅助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放《七子之歌》音频,讲述)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歌曲是闻一多先生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七子之歌》中的首篇。其余六篇分别为《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写作这组诗篇的时候,正值闻一多在美国纽约艺术学院留学期间。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将近三年的他,多次亲身体会到种族歧视的屈辱,他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激发起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加上三年背井离乡的经历,使他更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也使他更加深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一方面怀念和赞美祖国,一方面控诉对帝国主义列强的罪行。而这组《七子之歌》就是 在这种背景中诞生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关于澳门问题以及香港、台湾的具体内容。

【讲授新课】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讲述)在20世纪末的时候,我们国家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有两件令人振奋的大事。大家能说一说是那两件事吗? (回答) (讲述)香港、澳门的回归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极为自豪的是大事。 大家能不能回忆过去学习过的有关香港、澳门的有关知识? (学生思考后,回答) (讲述)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英国在19世纪中叶通过同清政府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先后强行割占和租借去的。这三次分别是: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强迫清政府割占香港岛;1860年的《北京条约》中强迫清政府割让九龙司地区一方;在1898年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英国租借新界时限为99年。

澳门历来是中国领土。1535年,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吏,取得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和进行贸易的权利。1553年,葡人以曝晒水浸货物为由上岸居住,并于1557年起在澳门定居。鸦片战争后,葡于1851年和1864年先后侵占凼仔岛和路环岛。1887年葡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北京条约》,塞进了葡“永驻管理澳门”的条款。

1928年国民党政府与葡政府签订了《中葡友好通商条约》,该条约仅对关税税则、商业事务等事项重新做了规定,并未涉及澳门地位问题,葡占领并管理澳门的状况也未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多次声明澳门是中国领土,主张在条件成熟时通过谈判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港澳问题均是历史遗留问题,要如何解决好呢? (回答) (讲述)香港问题、澳门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而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则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讲述)邓小平“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港澳回归以后的问题。那么“一国两制”的政策首先是在怎么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呢? (回答) (讲述)1979年,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要尊重台湾现状,争取利用和平统一的防治统一祖国的方针。“要尊重台湾现状”就是说可以保留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统一祖国”就是要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进行其他方面的建设。这就是“一国两制”的最初形 态。在这之后,“一国两制”的理论,又经过了怎样的发展呢?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讲述)后来在1981年9月的时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就实现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了9条方针政策,也就是所谓的“叶九条”。这九条大概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 (讲述)叶剑英提出的这九条,被邓小平明确概括为“一国两制”的方针。 3.“一国两制”的内涵 (讲述)“一国两制”,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出了正确的道路。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回答) (讲述)“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 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的方 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这项方针的内涵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 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78年底,邓小平首先提出了这一构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了这一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在关于台湾问题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指出台湾在祖国统一后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撤切尔夫人访华时,中国政府提出按“一国两制”的构想收回香港。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这样,“一国两制”就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

“一国两制”的概念是一个高度浓缩的含义,它不仅仅简单的指“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其中还有哪 些特定的含义? (回答) (讲述)“一国两制”有它特定的涵义:第一,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港澳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各方面有根本的、重大的区别。第三,实行“一国两制”,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第四,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证,在一些地区实行不同的制度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4.“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的意义

(讲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对于促进我国统一大业的问题上,有什么重要的 意义呢? (回答) (讲述)“一国两制”的提出,刚开始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但是首先在香港问题的解决上得到了验证。不久,澳门问题的解决也证明了它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构想。虽然台湾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但是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指引下,台湾问题也一定会和平解决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印证这一伟大构想正确性的香港、澳门的回归。

二、香港、澳门回归

1.中英、中葡联合声明的签署

(讲述)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随着9

7、99年的临近,中英、中葡开始了关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谈判。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华到1983年6月,双方就会谈已成和其他程序问题达成了协议。第二阶段是从1983年7月到1984年9月。在22轮的谈判中,经过反复较量,英方不得不接受中国提出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方案,放弃了对香港治权的要求。中英谈判历时两年,终于取得重大突破。1984年12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关于香港问题的签约仪式,中英两国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即《中英联合声明》,1985年5月27日两国政府在北京互换了批准书,《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生效。

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起,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中国收回香港主权后,中国政府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政府管辖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后,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 1984年香港问题解决后.澳门问题即提上厂日程。1986年6月,中葡两国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开始,1987年4月13日.中葡联合声明正式签署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两国总理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联合声明文本上签字,邓小平亲自出席了签字仪式。联合声明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声明,澳门地区(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是中国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同政府将于1 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中英和中葡联合声明签署后,经过平稳过渡,两地终于按时回归祖国。下面我们看回归的具体过程。

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放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的视频,出示有关回归的图片,补充讲解有关回归的具体情况,讲述)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也在澳门的上空飘扬起来。这宣告中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社会稳定 ,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实践证明,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我国实际的伟大创举。 3.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

(讲述)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呢? (回答) (出师幻灯片,讲述)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现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已经有几个年头了,但是,台湾至今仍迟迟未归,党和政府正在不断采取措施,缓和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现在,海峡两岸在经济上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局部面已经初步形成。血浓于水,我们相信,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台湾也一定会仅仅依偎在祖**亲的怀抱。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如何呢?

三、海峡两岸的交往

(讲述)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海峡两岸的同胞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 (回答) (讲述)海峡两岸的关系逐步改善。海峡两岸同胞及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在1987年被打破。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在很多领域上,两岸之间的交流都在不断发展。两岸的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1995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重要谈话,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回答) (讲述)这八项主张称为新时期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在和一思想的指导下,两岸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近两年,台湾许多党派的领导人,如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都来大陆访问,这更促进了两岸之间的交流。虽然最近,台湾有极少数一部分人报有“台独”的想法,但是这是违背民意的,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统一才是民心所向,才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正确方向。

【课堂小结】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是中国的一大创举,而香港、澳门的回归与发展,又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构想的正确性。香港、澳门的回归一是靠政策的正确,二靠祖国的实力强大。香港、澳门的回归,中国人民洗刷了百年耻辱,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使得两岸的统一早日实现。两岸同胞一定会携手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发展。

第19篇:班会构想

班会构想

一、主题--我爱唱歌:励志类、亲情类、友情类、思乡类、歌颂祖国类、古典文学翻唱类

二、主题—锦绣中华:中华美食(故事、图片)、中华服饰、中华风情、中华名胜

三、主题—班级读书周:文学经典中爱情的主题、亲情的主题、友情的主题、励志的主题(从

世界名著入手)

四、主题—追根溯源:谈谈自己的姓氏起源及历史名人

五、主题—诵读经典,感悟人生(从论语、庄子、老子等古典精粹入手)

第20篇:工作构想

2014年工作构想

随着公司不断扩大、分店的不断增加,就意味着公司由单店经营成功转型为连锁经营,单公司扩大较快,不论是从人力还是管理或是企业制度的完善、健全而言都跟不上,所以构思了工程部几点意见和想法。

一:首先本部门必须先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与机制,从而使部门运作过程中有据可依,才能做到量化管理,也就是连锁管理。

1、强制执行日常表格制作和上呈(见附件),在此附件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单店内实情,从人到物都可以做到统一管理。

2、组件部门的基本培训,说到底管理就是人管人,也就是说要先激励和引导员工从思想上有所变化,是他们能够自觉地做到公司的各种机制和制度,与此同时还要以各种激励的方式方法来开启员工对本职工作的积极性,要使他们在工作中找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只有使他们对本职工作有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他们潜在的能力。二:培训基本分为三块:

1、基本制度和管理机制的学习和了解(见附件)。

2、针对工程部组织具有一定难度的技能活动。

3、从外界引进专业人员对工程进行专业知识辅导培训。

4、适当组织技能特长员工参加机关的展会,使他们对KTV行业的行业业态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眼界并在工作中创新和完善。三:

1、成立部门的督导机制,也就是有了机制和管理制度,就要督促

门店充分执行,在此过程中必须严格,做到有奖有罚。

2、在此过程不断完善和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工程部工作效率,更快更准的为营运提供保障。

3、督导过程中,总部工程到店内要积极,认真滴引导店内工程如何去解决问题,积累经验,督导在此过程中更要注意自身的行为言行,要给店内工程起到积极建行的表率作用。

四:物料把控和设备维修维护方面是今后工程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利益,每一项浪费和损失都是公司的损失,所以在物料设备这块有如下看法和准备。

1、全面整合资源,统一各物料设备厂家、产品名称、规格、型号、价格,整合完后制作统一的各项表格和表单,以便统一管理和管理开支(见附件)。

2、精确完成上面工作后,下一步就是把这些统一好的物料设备箱超市商品羊走库存管理系统,严格管控,做到不浪费,不影响的原则。

3、在日常维护过程中,要学会全面合理利用资源,多动脑,勤思考。

五:设备技术方面,主要在音响效果和点歌功能两大块。随着人们的水平提高,人们对KTV的音响效果和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KTV行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不再只是要求能唱,而是要求好唱,轻松。由原来的合并功放,到前级,纯功放,不久的将来,将走向专业化,现已经有些KTV企业在用专业音箱了。歌曲已不再是以前的口水歌而是原版KTV了,消费者更在乎歌曲的更新速度和品质。

鉴于以上,建议公司慢慢更换主流的专业音箱,歌曲品质都要加大研发和投入资金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技术人才方面要加大培养力度,而不再单只是维护,而是专业维护,且做好成立媒体制作部门,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对公司内部有潜力且愿意学习的员工要大力支持,让他们在公司这个大舞台上发挥他们的潜能,既能体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又能为公司服务,做到双赢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在KTV行业内屹立不倒。

望公司重视!

《教学设计构想.doc》
教学设计构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