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科学教学设计

2020-11-12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它分为两部分:

1、认识杠杆;

2、研究杠杆的秘密。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较直观,很清晰。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三、设计思想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因此,小学科学课堂应以探究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他们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本课的教学设计由生活入手,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接着由学生的发言自然地引出撬棍和杠杆的概念,通过观察、寻找杠杆的三要素,从而初步认识了杠杆,通过辨别变形杠杆和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加深对杠杆的认识。然后通过认识杠杆尺、调试杠杆尺、分组实验、统计数据、分析数据等系列活动,得出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最后通过“长短不同的两根杠杆撬石头”的讨论,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省力与费力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科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水平。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六、学具准备

给每组学生准备:杠杆尺、钩码一盒、实验记录表

给全班学生准备:撬棍撬石头的图片、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给教师准备: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疑引入

1.如果遇到大石头挡在路中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移开吗? 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做法。

设计意图:由生活入手,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二)、认识杠杆 1.引出概念:

(从学生的描述中引出)像这样的棍子人们叫它撬棍,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让学生认识撬棍和杠杆。 2.认识杠杆的三要素:

(1)出示撬棍(课件展示撬棍的使用过程)。

(2)师生归纳:杠杆三要素---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找一找在图中的位置。

学生观察,寻找,汇报。 3.认识变形杠杆:

出示摇水装置和跷跷板,思考:它们也是杠杆,三个点在什么位置?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杠杆的三个点。

4.辨别:出示羊角锤、老虎钳、剪刀、天平、锥子和擀面棍等。它们是杠杆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辨别。

5.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工具也属于杠杆?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从撬棍形式的杠杆到生活中变形、组合后的杠杆,有助于学生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其他形式的应用。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认识杠杆尺:

出示杠杆尺,问:它是杠杆吗?找一找支点,观察一下,它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描述。 2.调试杠杆尺:

在两端相同的位置挂相同的钩码。

讨论:什么样的情况能说明用杠杆做事能省力,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省力?在试验中应该收集哪些数据来说明问题? 学生尝试。分组讨论交流。 3.分组实验。

学生实验,自主决定两端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只在左右各选一个位置挂钩码)。当杠杆尺静止不动时(用力的一端刚好将重物一端撬起来),要把杠杆尺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记录下来。 4.统计数据,汇报结果 。

设计意图: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5.分析数据,得出规律。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数据,交流结果,得出规律。

(1)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 (2)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是费力杠杆。

(3)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距支点距离,这种杠杆是不省力也不费杠杆。

6.思考: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设计意图: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现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

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根杠杆撬石头的课件,讨论:用短的这根能撬动吗?为什么?要求:使用今天得到的实验数据来解释这个为题。

设计意图:加深对杠杆省力与费力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

八、教学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做到科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回归生活”,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由生活中常见问题“如果碰到大石头挡在路中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移开吗”入手,巧设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再从学生的讨论发言中顺势引出杠杆的科学概念;在认识了杠杆的三要素之后,让学生认识生活用具中的变形杠杆,出示部分生活工具让学生辨别是否属于杠杆,再到生活中找杠杆;在认识了杠杆的省力与费力的原理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这些活动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资源,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

二是重视在实验中学科学。杠杆现象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孩子很少对其中进行过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生活中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本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推荐第2篇:《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灵泉中心校 朱振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具准备】

杠杆尺、钩码一盒、实验记录表,撬棍撬石头的图片、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疑引入

1.如果遇到大石头挡在路中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移开吗?

1 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做法。

设计意图:由生活入手,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二、认识杠杆 1.引出概念:

(从学生的描述中引出)像这样的棍子人们叫它撬棍,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让学生认识撬棍和杠杆。

2.活到一:认识杠杆的三要素: (1)课件出示撬棍。

(2)观察,寻找,归纳:杠杆三要素---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3)找一找在图中的位置。 (4)汇报。

3.活动二:认识变形杠杆:

(1)课件出示摇水装置和跷跷板,小组内讨论交流:它们也是杠杆,三个点在什么位置?

(2)汇报。

(3)小组内辨别:课件出示羊角锤、老虎钳、剪刀、天平、锥子和擀面棍等。它们是杠杆吗?为什么?

(4)小组内交流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工具也属于杠杆? (设计意图:从撬棍形式的杠杆到生活中变形、组合后的杠杆,有助于学生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其他形式的应用。)

4、活动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2 1.认识杠杆尺:

课件出示杠杆尺,问:它是杠杆吗?找一找支点,观察一下,它还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描述。

2.调试杠杆尺:

在两端相同的位置挂相同的钩码。

讨论:什么样的情况能说明用杠杆做事能省力,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省力?在试验中应该收集哪些数据来说明问题?

学生尝试。小组讨论交流。 3.分组实验。

学生实验,自主决定两端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只在左右各选一个位置挂钩码)。当杠杆尺静止不动时(用力的一端刚好将重物一端撬起来),要把杠杆尺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记录下来。

4.统计数据,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5.分析数据,得出规律。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数据,交流结果,得出规律。

(1)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 (2)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是费力杠杆。 (3)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距支点距离,这种杠杆是不省力也不费杠杆。

3 6.思考: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设计意图: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现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

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根杠杆撬石头的课件,讨论:用短的这根能撬动吗?为什么?要求:使用今天得到的实验数据来解释这个为题。

(设计意图:加深对杠杆省力与费力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

四、教学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杠杆的科学

杠杆三要素: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教学反思:

推荐第3篇: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杠杆》教学设计

荔堡镇小寨小学

李志兴

一、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

教师:演示PPT、小杆秤、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六人一组配备)。

五、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杠杆

1、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投影出示要求:请利用你们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学生游戏

3、你能说说3个重要位置分别是哪里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阻力点、支点、用力点

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用力点 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如学生不能答出,教师可直接给出:其实被文具盒这个重物压住的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叫它阻力点)

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

4、其实,刚才我们组装的工具,在科学上有个名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5、你觉得刚才我们组装的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二、

研究杠杆的秘密

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平衡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

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教师用手在右边按下),这个点就是……(用力点)。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由学生猜一猜,说说理由,然后教师按学生说的挂钩码)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一试呢?我们来个规定:杠杆尺左边挂钩码的位置是阻力点,右边挂钩码的位置是用力点。等会研究的时候你们喜欢把钩码挂在哪个位置都可以,想挂几个钩码也随便你,但是挂好后一定要让杠杆尺平衡。

4、提出几点实验要求: (1)、左右两边的钩码数一样多的,太简单了,每组只能出现一次。 (2)、杠杆尺左右两边都只能挂一串钩码,不能在一边挂好几串。 (3)、杠杆尺平衡了才算完成一种挂法,每位同学都要记录下来。(记录表1)

5、指导记录方法:怎么记录呢?比如说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记录。(投影出示记录方法:左边第二格上挂两个钩码,右边第四格上挂一个钩码)

记录好后还要想一想:这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在表中填好,你认为这个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为什么?

等会实验时如果听见音乐声响起,就请整理好实验材料,静静地独立思考一分钟,然后完成讨论题

6、各组学生展开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听见音乐后,各小组整理好实验材料后,独立思考一分钟后,完成讨论题(记录表2)

7、请汇报员上台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汇报要求说出各个实验的挂法,说到省力或费力时最好能举例说明)……如学生说到用力点上钩码数更少的是省力的,教师不能否定,可以说:是的,我们就是根据这点来判断它是省力的,老师请你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力点上这么少的钩码却能撬起阻力点上那么多的钩码?……再请第二位同学回答。如别的同学没有不同意见,课件出示3种情况: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全班齐读,教师将3句话贴在黑板上)

8、汇报第二个讨论题:你还有其他什么发现?(由好几个学生说说,可以先让描述不完整的,或不正确的先说,然后由其他同学补充)

9、请看我们前面做过的游戏,你能想办法移动橡皮,使这个杠杆更省力吗?(学生说了移动方法后,教师课件演示,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移就会更省力)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1、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中的杠杆,投影出示老虎钳和火钳,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2、既然火钳是费力的杠杆,人们为什么还要用它呢?(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能利用杠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

四、课堂小结

1、现在老师请你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布置学生课后找一找生活中的各类杠杆。

推荐第4篇:《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秘密教学设计

沙沟小学

孙庆刚

教学内容:湘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杠杆有三个重要位置: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的秘密:

①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②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③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科学知识目标

1.杠杆有三个重要位置: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2.杠杆有省力、费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三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杠杆尺的模型做实验,研究杠杆的省力、费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2.学会正确收集实验数据,通过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和归类,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科学实验中数据的胜利和分析的重要性。2.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能正确判断常用杠杆类工具的三个重要位置。

2.会通过动手实验,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验证杠杆的省力规律。教学难点:通过科学实验,得到科学的实验数据,进而验证杠杆的省力规律。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学生、剪刀、开瓶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识回顾

1.出示剪刀、开瓶器及镊子的实物,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的图片,请学生对其三个重要位置进行判断。

2.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杠杆有三点外,大家还学到了什么?

二、新知教学{动手实验验证杠杆省力的规律} 1.现在大家四人一组,组成科学小组,利用手中的“杠杆尺”来做实验,并做好实验的数据记录。

学生动手做实验前,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①平衡杆两端须各挂一处钩码; ②规定左端为阻力点情况,右端为用力点情况; ③两端加钩码直到“杠杆”平衡(杠杆处于水平状态);

④组里同学分工合作,用铅笔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作业本的记录表中。 2.学生四人一组展开实验,教师巡视并做好管理和指导工作。

3.请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相互交流、评价,通过讨论,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再次巩固对杠杆省力规律的认识。

4.应用杠杆省力的规律和对杠杆三点的认识,判断开瓶器、剪刀、镊子、压水井的压杆和跷跷板分别是属于哪类杠杆类工具。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板书设计

杠杆的秘密

一、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二、杠杆的秘密

①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省力; ②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③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推荐第5篇: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2000字)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工具和机械单元第2课,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课本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杠杆。从生活中的撬棍引入杠杆,与今天的课堂对接起来,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如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上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分析出杠杆的特征,从而让学生能够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认识一些生活生产中的杠杆。

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

这部分内容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杠杆现象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了,但孩子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认识。本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认识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的杠杆、费力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教学目标

1.2.

1.费力的情况。

2.类,得出科学结论。 科学概念 杠杆有三个主要位置: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杠杆有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三种。 过程与方法 利用杠杆尺的模型做实验,研究杠杆的省力、费力和既不省力也不学会正确收集实验数据,通过正确收集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与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科学实验中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

2.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作用,通过对杠杆尺的研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解释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教学突破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讲授给学生。本着以科学课标的精神指导科学教学的原则,遵循课标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论,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对教材内容做适当处理。在学生探究时,教师有扶有放,在教学活动中将讲解与指导相结合。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老师先和一名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看清实验步骤,明白实验的注意点。在师生合作完成示范实验之后,引领学生分组合作,经历这么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多次实验、收集数据、初步结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木棍、大石块、撬棍撬石头图片等。

学生: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杠杆尺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机械和简单机械。

2.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一个学生上来也搬不动)

哎,总得想个办法呀!能不能用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来帮我们完成这件事呢?用什么工具呢?

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板书:杠杆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认识杠杆。

什么是杠杆?

1、出示撬棍撬石头图片。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结合撬棍撬起讲台和教材内容,分析杠杆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第四页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学生画三个点,老师巡视指导。

6、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找出三个点的正确位置。

7、分辨杠杆

观察第4、5页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分别找出三个点)

8、学生通过逐一的观察分析,说出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简单说明理由。

9、集体交流,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给出正确答案。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教师对杠杆尺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进行介绍。

3、教师提问: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六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六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第6页的“杠杆尺的记录表”内。

6

费力情况有(

7

(1)

(2)

(3)

8

9

、学生动手实验,并按要求记录数据。 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填写:省力情况有( )种, )种。、学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回答表格下面的问题。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学生分析数据,说出大体意思,但表达不够简洁和完整。、师生一起对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即 杠杆的规律: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1

2 3格子数。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三、拓展活动、思考: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学生思考,各组回答自己的操作步骤。、老师引导发现: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 教师补充完整:1.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3.数。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

五、课堂练习◆课后作业 阅读资料库“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回答下面的问题。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_______,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板书设计

2.杠杆的科学

活动一:认识杠杆

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数。

◆教学反思

优点:在导入的时候,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在突破难点的时候,通过“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的方法,使学生突然就明白了,这种“一点击破”的感觉很开心。

不足:学生做实验不能在我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在分析与归纳时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准确的表达。

改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把时间安排好,把时间留给学生,做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推荐第6篇:小学科学课程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作出猜想,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原理,认识杠杆省力费力规律,并能运用杠杆原理认识一些变形杠杆工具。

2、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3、培养学生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运用实验记录帮助分析实验现象的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演示器材:重物、竹杠、方凳、老虎钳、裁纸刀、镊子、杆秤、天平、玩具跷跷板等

2、学生实验器材:杠杆尺、铅笔、铅笔盒、螺帽若干、剪刀、白纸

三、教学活动设计

(一)问题情景引入

我们每个人的力气有大,有小。即使是大力士,遇到很重的物体也有很难搬动的时候。比如,学校买来一箱实验材料。哇,好重呀。你们谁能帮助老师搬动它?

请班上的大力士来。

师:为什么搬不动?太重了。

师:谁有办法? 生:老师,如果能利用工具,我可以把它搬起来。

老师:遇到难解决的问题就想到用工具,很聪明。你来试试。(女生利用一根竹杠和一只凳子,把重物撬离了地面。)

师:成功了。是这位女生的力气比刚才的几位男生都大吗?

生:不是。

师:谁帮了她的忙?

(二)研究杠杆的特点

1、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杠杆

师:杠杆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简单机械,像刚才这位同学撬重物的竹杠就是杠杆。别看它简单,里面蕴含着的科学道理还不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杠杆,看谁能发现更多的科学道理。

2、提出研究问题。

师:研究之前,应该带着问题来研究才有收获。你想研究杠杆的一些什么问题?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3、分组实验研究。

师:我们先来研究杠杆是怎样把物体撬起来的。

方法:是实验、观察、思考。请同学们拿出一只铅笔盒、一根尺和一支铅笔,按刚才这位女同学撬重物的方法,用尺撬一撬铅笔盒。(生用尺撬铅笔盒活动)

4、交流、整理。师:通过上面的实验研究,你认为杠杆是怎样把物体撬起来的?

生:(边演示边说)把尺垫在铅笔盒下,再把铅笔垫在尺下,在尺的另一端往下按,就能把铅笔盒撬起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整理:在杠杆中,我们把铅笔顶住尺子的地方叫做支点,手指用力的地方叫力点,放铅笔盒的地方就叫重点。师边说边画简笔画

(三)研究杠杆的省力规律

1、在上面的实验中,谁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铅笔放在不同的位置,要撬起铅笔盒,用力的大小不一样。

生:铅笔位置不动,手指在不同的地方按,用力的大小也不一样。

师小结:刚才通过大家的研究,就发现了铅笔放在不同的位置,要撬起铅笔盒,手指用力的大小就不一样。支点移动,力点不动,会引起手指用力大小的变化;支点不动,用力点移动,也会引起手指用力大小的变化。我们可以把研究的问题归纳为在什么情况下,杠杆比较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比较费力?

2、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尺后。在一边放一重物,另一边不同的地方放螺帽,分别记下使杠杆平衡时的螺帽数,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出示实验记录表,学生实验并记录。 实验次数 支点在中间,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格数) 支点到力点的距离(格数) 螺帽数

省力(划√)

费力(划√)

3、汇报实验结果。与学生一起得出省力、费力规律。

在支点不动的情况下,力点离支点越远越省力。

在力点不动的情况下,支点离物体越近,离用力点越远,越省力。

在力点不动的情况下,支点离物体越远,离用力点越近,越费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简笔画板书)师:当支点离物体和力点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是省力还是费力?

师:像天平(师出示天平),它中间的刀口是支点,两边两个托盘,只有当两边的重量一样时,天平才会平衡。天平就是一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四)应用与扩展

1、比比谁的力气大。

我们来用今天学到的杠杆做一个游戏,比谁的力气大。请班上的大力士上来,谁来挑战?选比较瘦小的女孩上来比。 师:瘦小女孩要想获胜,应该怎么办?(支点离她要远,远到多少可能合适?这里也有规律,可以计算出来,我们以后再研究。这个问题留给爱科学的孩子。)

见机巩固支点、重点、力点以及省力规律。

2、挑战老师。

问小女孩儿,老师的力气比你们班的同学都要大,你敢和老师比试吗?

同学们给她出主意。支点尽可能离老师近点。

师:同学们用科学知识战胜了老师,真不简单。老师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老师的力气再大些,老师身上压很多重物,你能够把老师撬起来吗?(要把杠杆加长,即延长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如果把老师换成很重很重的重物,象地球一样重,你能用杠杆把地球翘起来吗?还真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古希腊有位科学家叫阿基米德,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宇宙中,如果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把整个地球给撬起来。看来杠杆确实很神奇,能帮助我们做许多事情。

3、杠杆的应用。

你们知道哪里用到了杠杆吗?你还见过哪些杠杆或运用杠杆的地方?

公园里的撬撬板、天平、剪刀、老虎钳、开啤酒瓶盖的工具、指甲钳、老虎钳(铁丝)、裁纸刀、镊子、杆称。 具体应用:把一张纸折4折以后,拿剪刀剪纸放在剪刀尖上很难把它剪破,放在剪刀口里面,就很容易把纸剪破了。

师:为什么放在剪刀尖不容易剪破纸,而放在剪刀口里就很容易剪破呢?

剪刀交叉的地方是支点,纸放在剪刀尖纸离支点远,就比较费力,放在剪刀口里,纸离支点近,就比较省力了。

在生活中,人们为了使工作更省力或方便,发明创造了很多机械,杠杆只是其中的一种。只要我们留心去观察,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科学道理。

师:你们还可以提出一些研究问题,开展研究,比如,杠杆有时省力,有时费力。人们用杠杆的省力规律制作了一些工具,像剪刀、老虎钳等,有没有用杠杆的费力规律制作工具的?如果有,制作费力工具有什么好处?欢迎你们继续研究,把研究过程及下来,我们到时候组织专门的科学探究实验研究成果汇报会。希望到时候看到更多同学的研究成果。

《滑轮》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和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应用。 2.对实际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用探究式学习法来认识滑轮的特点,并进一步熟悉用观察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问题。

教学用具:

滑轮2个、细线、200克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杠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举两个省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实例。

二、新课 1.引入:

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漫画,说说漫画的意思。 2.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出示实验器材,提出问题:你能利用我手上的滑轮把钩码提起来吗?你怎样设计呢?

(1)学生在讨论后举手来讲台上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组装,并把设计的方法画到黑板上。

(2)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观察定滑轮、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进行对比。

(3)学生利用米尺来观察定、动滑轮拉钩码匀速上升时钩码移动的距离和拉力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3.认识滑轮组

(1)提出问题:谁能把这两个滑轮组合起来再把钩码提起来呢?要求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示,注意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在黑板上画出绕线方法。

(2)提出问题:两次示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观察、讨论后回答:拉动钩码的绳子段数不同。

(3)提出问题:你能数出有几段绳子吊着钩码吗?学生观察、讨论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数绳子段数的方法是:数绕在动滑轮上和固定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有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拉力就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动滑轮的重力不能忽略,所以在实验中得出的拉力并不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而是稍大于这个值。

4.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在黑板上画出段数分别是

2、

3、

4、5的滑轮组的绕法图,让学生数数是几段绳子吊着物体。

学生观察四个不同的绕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得出关于绳子绕法的结论:奇动偶定。并且进一步总结出拉力移动距离和物体移动距离之间的关系。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观察生活、生产中有什么地方用到什么样的滑轮、滑轮组。

教学反思:

这节课按照新的设计方案实施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少同学觉得这种学习方法很好,他们不仅动手进行了实验,并且自己通过探究得出的规律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但是课堂中也存在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课堂时间不容易把握,有的学生想象能力不够,他们很容易想到定滑轮的绕线方法,但是在设计动滑轮绕线时,接连几个学生上来设计的方法都还是定滑轮,这样就浪费了一些时间,幸好后来有一个学生设计出了动滑轮的拉法,这样才避免了冷场。第二个不足是只有个别学生上台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还不能亲自探究,如果把这个实验搬到实验室中,我想课堂效果应该更好,但是由于受其他因素的限制,没有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实验,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齿轮 教学设计

本课教科书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中,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齿轮模型、泡沫板、刀子、萝卜、塑料棒,此部分属于学生课前探究性准备材料的过程。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研究玩具车或机械钟内的齿轮,探究游乐场中的娱乐设施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原理。此部分属于课下对活动过程的延续。活动过程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齿轮;二是做齿轮,研究齿轮的作用。同时,教材中还呈现了“空白记录表”,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记录“我们的发现”。本课教科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并通过卡通人物的表情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呈现在教科书当中,使本课显得探究韵味丰足而又不失活泼、有趣、合谐,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研究专题及观点】

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研究的主要专题是“探究如何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知识与事物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手的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的观点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应落实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并在活动过程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着力引导学生“从问题引入到问题结束”,让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探究自行经历探究的过程,在对事物有了一定的结论之后,再通过探究中发现的问题,或是对结果的分析,引导学生产生新问题,并能够持续进行新问题的探究,将探究活动不断进行下去。

【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基本遵循教材编写的思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开始,通过谈生活中的齿轮引入课题,让学生先猜测齿轮的作用,带着“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进入科学研究中,通过动手做齿轮,发现正常工作的齿轮应该具备的特点,通过实验发现齿轮的作用,最后让学生用获得的认识联系生活中对齿轮的应用。最后,通过“设想一个正常工作的机械钟表中至少要有几个齿轮?” 让学生产生新问题,在充满探究欲望之中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以促使学生课下继续探究。整个教学过程重点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理念,以及让学生的探究活动从“问题中开始”,又从“问题中结束”,使探究活动更具完整性、细致性、科学性、持久性。

同时,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细致归纳。通过一系列的探究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步步体会到齿轮的特点,发现齿轮的作用。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还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我国在齿轮制造和应用方面的背景资料,以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起对齿轮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目的。 齿轮 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目标】

1.在做齿轮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研究齿轮作用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和制定实验方案,并养成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

3.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了解使用齿轮能传递动力、改变力的方向及改变转动速度。 【活动过程描述】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几个模型,知道是什么吗?

看来大家对齿轮并不陌生。那位同学来说一说,哪里用到了齿轮? 实际上,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和杠杆、滑轮、轮轴、斜面一样,也属于简单机械。那作为简单机械的齿轮在工作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猜一猜。 【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见过齿轮,对齿轮的作用也有一定的了解,尽管不全面,也不够准确,但这样的导入能唤起学生对齿轮这一事物的思考,为下一步活动做准备。】

二 探究活动一:做齿轮,感受齿轮的特点 1.激发做齿轮的兴趣。

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老师认为,只要你们做个齿轮模型体验体验齿轮的特点,再利用它来研究研究,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你们能行吗?

【孩子们最喜欢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亲自体验做齿轮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发现齿轮的特点,为齿轮作用的探究过程提供最直按的经验。】 2.学生动手做齿轮。

学生进行做齿轮的活动。(教师在结束前1 分利用课件上的小闹钟加以提示,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 3.转动自制齿轮,初步感受齿轮的特点。

请同学们互相配合,把你们的小齿轮组合起来,转一转,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把齿轮在泡沫板上进行固定、组装,并进行操作与观察,谈自己发现。

【学生制作的小齿轮普遍存在不够圆、齿不均匀,齿轮组合在一起时,相邻的两个齿轮不能互相咬合,个别同学还会存在固定齿轮时轴没有插在圆心上的问题,同时呈现用于做齿轮的材料也不够坚硬与结实等一系列问题。目的是通过此交流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意识到制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都会影响齿轮的正常工作。同时体会到正常工作的齿轮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三 探究活动二:利用齿轮模型 探究齿轮的作用 1.设计研究方案。

齿轮究竟有哪些作用呢?现在,我利用自制的齿轮模型,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齿轮模型来研究。你们准备怎样组装齿轮进行研究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证探究的效果,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方法进行设想。】 2.探究齿轮的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想的方法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记录。(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报告单) “齿轮作用的研究”实验记录单 组装方法 我的发现 其他小组的发现

学生做实验,并认真填写记录单 3.汇报研究发现。

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兄弟小组的研究与本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根据小组的发现,结合其他小组的发现,再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齿轮的作用。

(适时板书:传递力、改变转动方向、改变转动速度)

【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中的大量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汇报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记录、积累别的小组的发言,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齿轮能传递力,还发现了它能改变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方向。 四 拓展活动:创新设想 1.学以致用,科学猜想。

(出示一个钟表)同学看,这是一块普通的钟表,它的里面就有齿轮,齿轮的转动带动了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保证时针、分针、秒针向同一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转动,你认为至少要有几个齿轮?它们是怎样组合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这一问题,学生的意见可能各不相同,教师不给予肯定与否定,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回答中互相启发,碰撞思维的火花。这一设计的目的是将学生探究出的齿轮的作用在实际中进行应用。加深学生对齿轮的作用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了培养学生善于用掌握的科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服务于生活。】 2.引出新问题,拓展延伸到课外探究。

钟表里究竟有几上齿轮?它们到底是怎样组合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那样组装有什么道理?还有没有更好的组装方法?这些问题请你们课下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它。下节课我们再来重点交流。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21.齿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齿轮》一课是青岛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21课。本课教科书包括三个板块: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其中,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齿轮模型、吹塑纸、刀子、胡萝卜、塑料棒,此部分属于学生课前探究性准备材料的过程。拓展活动中提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研究玩具车或机械钟内的齿轮,探究游乐场中的娱乐设施运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的原理。此部分属于课下对活动过程的延续。活动过程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齿轮;二是做齿轮,研究齿轮的作用。本课教科书在编写中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并通过卡通人物的表情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显性呈现在教科书当中,使本课显得探究韵味丰足而又不失活泼、有趣、合谐,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设计思路】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基本遵循教材编写的思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开始,通过谈生活中的齿轮引入课题,让学生先猜测齿轮的作用,带着“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进入科学研究中,通过动手做齿轮,发现正常工作的齿轮应该具备的特点,通过实验发现齿轮的作用,最后让学生用获得的认识联系生活中对齿轮的应用。最后,通过“设想一个正常工作的机械钟表中至少要有几个齿轮?” 让学生产生新问题,在充满探究欲望之中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以促使学生课下继续探究。整个教学过程重点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的理念,以及让学生的探究活动从“问题中开始”,又从“问题中结束”,使探究活动更具完整性、细致性、科学性、持久性。

同时,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细致归纳。通过一系列的探究体验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步步体会到齿轮的特点,发现齿轮的作用。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还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我国在齿轮制造和应用方面的背景资料,以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起对齿轮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的目的。 【本课教学目标】

1.在做齿轮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研究齿轮作用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养成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

3.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知道使用齿轮能传递动力、改变力的方向及改变转动速度。了解齿轮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学会设计和制定实验方案

2、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齿轮、塑料齿轮模型、胡萝卜、吹塑纸、裁纸刀、细竹棍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图片,你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吗?(投影图片) 看来大家对齿轮并不陌生。那位同学来说一说,生活中哪里用到了齿轮?

实际上,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和杠杆、滑轮、轮轴、斜面一样,也属于简单机械。那作为简单机械的齿轮在工作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猜一猜。 二 探究活动一:做齿轮,感受齿轮的特点 1.激发做齿轮的兴趣。 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老师认为,只要你们做个齿轮模型体验一下齿轮的特点,再利用它来进行研究,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你们能行吗?

2.学生动手做齿轮。

学生进行做齿轮的活动。(教师在结束前1 分利用课件上的小闹钟加以提示,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 3.转动自制齿轮,初步感受齿轮的特点。

请同学们互相配合,把你们的小齿轮组合起来,转一转,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把齿轮在泡沫板上进行固定、组装,并进行操作与观察,谈自己发现。

三 探究活动二:利用齿轮模型 探究齿轮的作用 1.设计研究方案。

齿轮究竟有哪些作用呢?现在,我利用自制的齿轮模型,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齿轮模型来研究。你们准备怎样组装齿轮进行研究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2.探究齿轮的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想的方法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记录。(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报告单) 3.汇报研究发现。

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兄弟小组的研究与本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根据小组的发现,结合其他小组的发现,再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齿轮的作用。

(适时板书:传递力、改变转动方向、改变转动速度)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齿轮能传递力,还发现了它能改变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方向。 四 拓展活动:创新设想 1.学以致用,科学猜想。

(出示一个钟表)同学看,这是一块普通的钟表,它的里面就有齿轮,齿轮的转动带动了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保证时针、分针、秒针向同一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转动,你认为至少要有几个齿轮?它们是怎样组合的?(学生猜想) 2.引出新问题,拓展延伸到课外探究。

钟表里究竟有几上齿轮?它们到底是怎样组合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那样组装有什么道理?还有没有更好的组装方法?这些问题请你们课下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它。下节课我们再来重点交流。

《未来的交通工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几句连贯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写下来。

2、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画画未来的交通工具,并从中培养分工协作的精神。

3、在进行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用几句连贯的话向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未来交通工具”,并写下来。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彩笔、画纸、稿纸。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提问:今天你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来学校的?

2、揭题:这些汽车、火车、轮船、飞机„„都是我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板书:交通工具)

(二)、启发谈话

1、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

(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出租车、公共汽车、火车、轮船、摩托艇、汽艇、飞机„„)

2、你最喜欢哪种交通工具,为什么?

3、在这个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东西恐怕还没有,能给你喜欢的交通工具挑挑毛病吗?

(自行车:累、风吹日晒)(电动车:充电、电池污染、半路没电很惨)

(摩托车:速度太快、危险、冬天冷、雨天淋)(出租车、小车:贵、空间小、堵车、车位难找、晕车、尾气污染)(公共汽车:人多、挤、空气差、扒手多)(火车:定点乘坐不方便、慢、易误点)(轮船:慢、下雾停航、噪音、晕船、一旦发生水上事故不易抢救)(飞机:机票贵、晕机、噪音、关手机、一旦失事生还可能性极小)

4、教师小结:

以上的交通工具总的缺点是:

A、乘坐起来还不够舒适、方便B、在水上航行的不能上岸 C、在陆地上行驶的不能下水、遇到堵车他就没办法D、在空中行驶的还不够安全 E、没几样是能让小孩子驾驶的

你们能不能发明一种即让人乘坐起来舒适、想到哪儿就能到哪儿,不受海陆空限制的, 特别是连小孩子都能驾驶的“未来的”交通工具?(板书:未来的)先2人小组讨论讨论。

5、指名交流:简单的谈谈自己的设想。

(三)、创意、绘画

学生开始创意、绘画,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创意

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小发明。学生评议,教师相机点评。

2、相互交流。

3、评选 “最佳创意奖”

(五) 写话

写完后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无漏字或不通顺的地方,改一改。相互交流。

6、小结:

各位小朋友,不管你们的小发明能不能推向市场,能不能成为现实,今天,你们都是胜利者。只要你们敢想、敢做,终有一天,你们的梦想会成为现实

未来的交通工具

教学目标:

1.能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事物,通过搜集、观察、交流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能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提出自己的新思路,培养创新精神。 2.喜欢大胆想象;关心新科技的发展;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交流中的乐趣;能体会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

3.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知道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工具;能设计心目中理想的交通工具。 教学重点:

用几句连贯的话向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未来的交通工具”,并写下来。 教学准备:

1、搜集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制作成课件。

2、学生准备彩笔、画纸、稿纸。教学过程:

一、说说现在的交通工具

1、小朋友,老师知道你们去过很多地方旅行,现在谁愿意向大家说说,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呢?是乘什么交通工具去的?(我坐——去————。

2、你还能说出我们都没乘坐过的交通工具呢?

3、教师小结: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运输业从古代的人力拖拽发展到今天的航空运输,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感受一下科学的不断发展。(

1、陆地

2、水上

3、空中) 在介绍汽车时,结合图片谈谈能源短缺问题和尾气污染问题。

4、在刚才的这些交通工具中,你最喜欢乘坐哪种交通工具?为什么? (自行车:小巧、灵活) (电动车:环保、方便) (摩托车:灵活、快速) (出租车、小车:舒服) (公共汽车:便宜) (火车:舒服、安全) (轮船:舒服、安全) (飞机:快速、舒适、不拥挤)

6、没有东西是十全十美的,那你觉得你喜欢的交通工具还有什么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吗? (自行车:累、风吹日晒) (电动车:半路没电很惨)

(摩托车:速度太快、危险、冬天冷、雨天淋)

(出租车、小车:贵、空间小、堵车、车位难找、晕车、尾气污染) (公共汽车:人多、挤、空气差、扒手多) (火车:定点乘坐不方便、慢、易误点)

(轮船:慢、下雾停航、噪音、晕船、一旦发生水上事故不易抢救) (飞机:机票贵、晕机、噪音、关手机、一旦失事生还可能性极小)

7、是呀,以上这些交通工具总的缺点,概括起来就是:

1、乘坐起来还不够舒适、方便

2、在水上航行的不能上岸

3、在陆地上行驶的不能下水、遇到堵车它就没办法

4、在空中行驶的还不够安全

5、不够环保和节能。

二、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

1、但科技毕竟在不断地发展,这些缺陷也将会逐渐得到改善。今天,老师收到一封未来科技城的信。 亲爱的小朋友:

你们好!

我是未来科技城的眼镜博士,我最近接收了一项任务,研究开发新型的未来交通工具。可我现在太忙了,一直抽不出时间。听说小朋友特别聪明,很有创意。所以我想请小朋友帮我一下,你们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未来的交通工具?如果你有好的创意,请画张设计图,并在图下用几句话介绍一下它的名字、样子、优点等等。我在未来科技城等你们的好消息。再见!

未来科技城 眼睛博士

2010年6月1日

2、小朋友,请细细读读这封信。

(1)、说说眼镜博士请我们帮什么忙?(板书:未来的交通工具) (2)、还有其他要求吗?(板书:画、话)

3、大家有信心完成吗?好,先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简单的谈谈自己的设想。

4、大家愿意把自己的设想变为图画和文字吗?那就快快动笔吧!生画图、写话。师巡视辅导。

5、作品展示。

三、小结

这节课,各位小朋友开动了脑筋,设计出了许多未来的交通工具,真不愧是未来的发明家。

其实呀,我们世界上的很多设计家也和大家一样,收到了未来科技城眼镜博士的来信了,他们也设计了一些未来的交通工具,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是(幻灯片出示)无人驾驶车、代人蹬车的机器人、带“鳞片”的电动太阳能豪车、堆叠式电动汽车、飞翔列车、太阳能风能列车、磁悬浮车等等。

老师相信,不管你们的小发明能不能推向市场,能不能成为现实,今天,你们都是胜利者。只要你们敢想、敢做,终有一天,你们的梦想会成真的!你们会成为真正的设计师的。

四、布置作业

1、把自己的图画得更具体,更美观。

2、把图旁的话写得更清楚,更明白。

3、动动手,为自己的设计做个模型。

推荐第7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别杠杆,能正确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2) 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会画杠杆的力臂;

(3) 能根据杠杆的特点及作用效果,将杠杆分类。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各类杠杆,了解杠杆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品质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简单分析,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例列举,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的良好习惯,并能利用所学知识简单解释生活中所用到的杠杆原理,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分析杠杆的五要素并画出杠杆力臂;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加以简单运用。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验用具。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实验法,问题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观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杠杆工具(图片),是否认识或使用过它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么?(如羊角锤、瓶起子等)

有了以上工具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今天我们从基础学起,先来认识一个简单的机械。

大家都很熟悉瓶起子,请一位同学来示意如何使用瓶起子。首先用起子钳住瓶盖,然后抵住瓶盖,用力扳起身,瓶盖就被打开了。那么,你知道瓶起子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吗?实际上它是根据杠杆原理制造的。今天大家就共同来探究我们认识的第一个简单机械——杠杆。首先,我们来认识什么是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通过观察和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杠杆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学生讨论回答)

都是硬棒(软的不行,直的弯的都可以); 工作过程中都在转动,转动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动的; 除固定不动的点外,还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能使它转动,另一个阻碍它转动。

对图片进行分析,得出杠杆概念及其五要素:

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杠杆的共同点:

(1)绕着固定点转动。

固定点——杠杆的支点

(2)受到力的作用。

动力和阻力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展示一组图片,思考这些工具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是杠杆?若为杠杆,确定支点的位置、动力、阻力作用点和方向。

动力的作用效果不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点间的长度决定,而是由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决定。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间的距离叫做阻力臂。(力臂概念)

练习杠杆示意图的画法。

3、杠杆的平衡条件

(展示实验用杠杆)大家看,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我们接下来将用 它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的中间十字交会点就是杠杆的支点O。现在取5个等质量的钩码,将其中2个挂在杠杆左端第三格上,作为杠杆的阻力。剩下的3个作为杠杆的动力,若使杠杆平衡,这三个钩码刚好挂在右端第2个格上。改变阻力臂和阻力的大小,继续实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将实验结果填在表格内。

(同学归纳总结)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杠杆的分类

1.省力杠杆:L1>L2,起子——省力费距离

2.费力杠杆:L1<L2,钓鱼杆——费力省距离

3.等臂杠杆:L1=L2,天平——既不省力也不费距离

5、课堂小结和练习

杠杆概念,五要素,杠杆平衡条件。

六、板书设计

杠杆

杠杆: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五要素: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

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赵燕

推荐第8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杠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计,从学生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进而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以及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本节课以探究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探究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课堂,从科学课堂走向现实生活,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努力构建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科学课堂,走进科学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维,这是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希望老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知识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让他们获得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认识什么是杠杆,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3)培养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用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解决简单问题。 (2)难点:理解杠杆的概念,会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课前准备】:课件、激光笔、杠杆尺工具6套、钩码6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咱们班里,谁的体重处于无法动摇的第一位?

对呀,说到重量级人物,在班里,李老师可是首屈一指的。你们谁能把李老师给搬动?谁来试试?

勉勉强强能把老师搬动一点,谁能想办法把老师轻松的搬动?可以借助一点工具或者机械。

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

用木棍翘。你真聪明。一根棍子,当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板书课题:杠杆) 其实,用一跟棍子就可以轻松搞定。一根棍子,当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板书课题:杠杆)

二、

(一)提出问题

说到杠杆,可能大家比较陌生,但这个杠杆大家一定很熟悉。(出示跷跷板图片)这是?谁玩过?你都是和谁玩的?看来大家一般都是和跟自己差不多重的朋友玩的,那如果老师这个重量级人物也想和大家一起玩,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假设老师和许朝阳一起玩,老师的重量是90KG,许朝阳的重量是45KG,老师想了想,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课件展示)

1、跷跷板平衡,学生、老师都在两端尽头。

2、跷跷板平衡,学生在一端尽头,老师在另一端一半。

3、跷跷板学生在一端尽头被翘起,老师在另一端尽头压下。

4、跷跷板学生在一端尽头压下,老师在另一端靠近支点处被翘起。

(二)学生大胆猜测 你认为这种情况,能还是不能。请同学们大胆猜,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

(三)实验验证

大家的猜测对不对呢?得大家亲自来验证。为了帮助大家验证,老师这里为大家准备了几样材料。大家看,这套工具中一共有4样,一个底座,一个支架、一个杠杆尺、还有一节铁钉。杠杆尺两侧各有两个螺母,谁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调节平衡)你们能把这些工具模仿跷跷板给大家组装起来吗?

好,不过老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1、底座、支架是有正反之分的。

2、器材是塑料的,不要使用蛮力,以免损坏。

3、组装完成后,调节杠杆尺平衡。

4、小组合作,控制声音,不要影响他人。

听明白了吗?我们看哪个小组速度最快,小组长,拿出器材开始。

同学们的速度真快,好,如果我们要验证的话,我们可以把许朝阳的重量用一个钩码代替,那么老师的重量应该是几个钩码?(2个)

在我们验证过程中,你认为我们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1、注意观察钩码应该悬挂的位置。

2、小组分工合作。

3、完成实验记录表。

好,老师下面要看大家哪个组合作的最好,哪个组速度最快。小组长拿出钩码,开始实验。

(四)交流汇报

请小组长保管好本组的实验器材,不能再动。 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的验证结果? 第一种,不能。 第二种:能 第三种:能 第四种:能

刚才你们猜对了吗?同样的人,同样的杠杆,为什么结果不同呢?

这是因为其中有三个点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三个点分别是:起支撑作用的支点、承受重物的重点、对杠杆用力的力点。(在黑板上简单一画杠杆,指出并板书支点、重点、力点)因为是要把老师翘起来,所以老师相当于一个重物,所以这里就是重点。许朝阳来翘,她是用力的,所以这是力点。很简单,很好记。

三、探究杠杆的作用

(一)杠杆平衡实验

这三个点的不同,就决定了杠杆的作用不同,我们现在就来探究一下。请大家在杠杆上自由调整钩码的数量与位置,当杠杆平衡时,记录好如下数据:(出示实验记录表)左侧钩码的重量为物重,右侧钩码当做施加的力。在实验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小组分工合作。

2、左侧为物重,右侧为拉力。

3、杠杆每侧只能选择一个位置悬挂钩码。

4、在杠杆平衡后再做实验记录。我们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次数最多。(尽量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 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实验结论

小组长保管好实验器材,不能再动。

小组汇报实验记录,教师录入电脑(单独word文档)

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实验的数据,你发现,杠杆平衡后有什么特点?

重量*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二)探究杠杆省力

请大家再看这些实验数据,当支点到力点的距离与重点到力点的距离不同时,拉力与重力相比,是省力了,还是费力了。请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这个实验记录表三。

小组汇报

省力杠杆的用处大家都明白,可是这个费力杠杆有什么用呢? (费力杠杆省距离)

那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有什么用?(天平)

三、生活中的应用

看来大家对杠杆理解的比较透彻了,那老师来考考大家。 这些图片中哪个是省力杠杆,哪个是费力杠杆,哪个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看来大家对杠杆已经了解的比较深了,那老师给大家出个难题: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翘起整个地球。”你认为他能成功吗?为什么?

同学们,其实我们人身体中也有一些杠杆,你知道在哪里吗?请大家课下思考,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省力杠杆:羊角锤 剪铁的剪子 扳子 钳子独轮车铁锹动滑轮 费力杠杆:剪布的剪子 扫帚镊子筷子 船桨 缝纫机踏板 钓鱼竿 等臂杠杆:天平定滑轮

推荐第9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 杆》教学设计

台安县第二初级中学 邢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杠杆的构造(五要素)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探究方法的设计. 难点:会画出杠杆的力臂;

二、教具:教师:铁架台、杠杆、钩码、大剪刀、钳子、大镊子、羊角锤、起子、钉有钉子的木板、未启封的饮料;

学生:(1)剪刀、纸;钳子、铁丝;镊子、砝码,筷子、豆子, (2)铁架台、杠杆、钩码(50g,8个)、弹簧测力计(5N 量程) 教学环境: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等。

三、复习

请画出下面点到线的距离。(学生演板)

四、导入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真能如此吗?为什么他敢于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呢?想了解其中的道理吗?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板书课题)

五、新课讲授

师:那么什么是杠杆呢?

(一)杠杆定义

师:生活中还有那些杠杆?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

出示投影片:起子、剪刀、羊角锤、抽水机柄、指甲刀等。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师要了解杠杆是如何工作的,首先要了解杠杆的五个基本要素: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3、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F2)

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还有那些因素会影响到杠杆的工作呢?

演示实验:请学生挑书包,感受力臂的变化对杠杆的影响。

学生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完成实验,体会杠杆的力臂对杠杆工作情况的影响的作用,归纳出力臂的概念。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 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

师:我们把这五个要素叫做杠杆的五要素。现在我们来练习画一个(出示投影) 学生在学案上按要求画出动力臂阻力臂。 学生总结画力臂的步骤。

(三)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习完了杠杆的五个要素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跷跷板是杠杆吗?体重不同的两人能不能让跷跷板稳定下来?学生思考讨论。猜想力和力臂都会影响杠杆平衡。

师:我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所谓的平衡指的是杠杆在静止,或匀速转动。

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的第一步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释原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找学生起来说做法,教师演示)

师: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再去调节杠杆的平衡呢?(学生回答) 实验的第

二、第三步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继续看书。

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做几次?我们用什么来当动力和阻力?为了统一一下标准,我们把支点右边的钩码当动力,支点左边的钩码当阻力。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可任意的取三次值,让杠杆达到平衡。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找几组的实验数据投影,并分析数据。

师: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能否找出一个规律来?(请学生回答)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杠杆平衡条件。(板书)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如果用字母表示的话这个公式可以写成:F1L1=F2L2

也就是说,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时候,我们使用杠杆所用的动力是与动力臂成反比的,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阿基米德之所以敢于发出那样的豪言壮语就是因为他发现了杠杆的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杠杆原理。阿基米德没能翘起地球,却有一名物理教师利用杠杆原理提起了一头大象,并测出来了大象的质量。怎么做的呢? 分析例题,投影学生的结题过程。 这道题目告诉我们使用杠杆可以省力, 那么所有的杠杆都是为了省力吗?

(四)阅读:生活中的杠杆:(如果时间不够就留作课后处理)

让学生阅读杠杆的应用,理解三种杠杆的区别和优缺点,并会例举三种杠杆,掌握区分三种杠杆的方法。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费距离。如:撬棒、修枝剪、羊角锤、钢丝剪等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费力省距离。如:钓鱼杆、裁衣剪等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如:天平讨论生活中的杠杆。

六、小结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知识,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学生总结)

当堂检测

1.下列工具在正常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A

B

C

D 2.如图所示,分别沿力F

1、F

2、F3的方向用力,使杠杆平衡,关于三个力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沿F1方向的力最小 B.沿F2方向的力最小 C.沿F3方向的力最小 D.三个力的大小相等

3.一个人用1.2m长的扁担挑起重200N和300N的两桶水,肩膀应放在离200N的这桶水多远?

推荐第10篇:《杠杆》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物理

3、课时:1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小木棍(或长铅笔),铁架台,砖块,细绳,弹簧测力计,杠杆原理演示器,钩码 学生准备:

1.请同学们阅读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

2.用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各小组同学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并交流心得体会。

二、教学课题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几个概念。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三、教材分析:

本节的引入面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过或看到过很多机械,由此引入对简单机械的研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接着让学生亲自体验使用钳子、锤子、起子能省力,从而提出为什么能省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教学方法

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已有的知识系统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杠杆,总结得出杠杆共同的特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进而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然后介绍杠杆的平衡状态;接着探究使杠杆平衡时需要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进而引入力臂的概念(如何突破该难点后面将作为重点分析);最后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五、教学过程: 探究点一:杠杆 出示:【百度图片】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P64图13.4-4所示的几种工具并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自学杠杆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饶着 转动的 叫杠杆。

2、五要素:支点指 ;动力是 ;阻力是 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是 到 的距离;阻力臂是 到 的距离。 力臂的做法:【百度图片】

3.用同学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认识支点O、动力F

1、动力臂L

1、阻力F

2、阻力臂L2

4.观察【百度图片】,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警示:不论动力、阻力,都是杠杆受的力,都对杠杆起相反方向的转动作用。

问题思考:

杠杆必须是直的吗?支点一定在杠杆上吗? 师点拨思考。

探究点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指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 或 。 问题:当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呢?

你的猜测是: 实验探究

1、阅读P65,思考实验步骤

2、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注意成员分工,边实验边记录)

3、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若用F

1、F

2、L

1、L2分别表示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表示为: 思考:杠杆只能静止在水平位置吗?你能让杠杆在非水平位置平衡吗?试一试。本实验中,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有什么好处呢? 老师点拨杠杆在水平位置的好处。 力臂可以直接在杠杆上测量。 探究点三:杠杆的应用

1.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 收渔网 (3) 天平【百度图片】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如(1) 费力杠杆:L1

【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视频】

4.阅读科学世界,思考并讨论如何算出大象的重量? 建构体系: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距离 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当堂检测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一根硬棒就是杠杆( )

(2)杠杆可以是直的、弯的或者其他形状的( )

(3)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 (4)动力、阻力只能分别作用在杠杆支点的两侧( ) 2.关于力臂,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叫做动力臂 B.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动力臂 C.力臂一定在杠杆上 D.力臂的大小不可能为零

3.如图中,杠杆刚好平衡,若要使A端下降,B端上升,可采用的办法是:(每个钩码的质量相同)( )

A.两边各减少一个钩码 B.两边各增加一个钩码

C.两边都向左移动相同距离 D.两边都向内侧移动相同距离

4、在①钓鱼竿②天平③羊角锤 ④理发剪刀 ⑤缝纫机踏板 ⑥铡刀 ⑦瓶盖扳子等简单的机械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有 ,属于费力杠杆的有 ,属于等臂杠杆的有 .

5、一支刻度准确的杆秤,若换了质量较小的秤砣,用它来称量物体质量的结果:( ) A、比实际的大 B、与实际质量相等 C、比实际质量小 D、无法判断

6、一杠杆正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这个杠杆上再施加一个作用力那么该杠杆:

A、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这个力加在阻力这一边

B、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该力加在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之间 C、仍有可能平行,只要这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 D、杠杆不可能平衡,因为多了一个力

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 杠杆

一、探究杠杆

1、什么是杠杆

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距离 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用比例式表示

七、教学反思:

杠杆的五要素这一部分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自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杆秤的平衡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然后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或否定猜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教学形式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教师引导学生用探究出的规律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这样做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进一步升华,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本节课突破了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合作中、体验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第11篇:“杠杆”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杠杆》是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内容。教材从活动“拔图钉”引入,通过“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来激发学生的动手愿望。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哪一种方法更方便、省力”,从而引出杠杆的定义。教材以“用螺丝刀拔图钉”为例,介绍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接着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得出f1×l1=f2×l2,使学生完成对杠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教材还提供了我国古代发明的关于杠杆的许多器具,介绍我国古人对杠杆的认识,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经从生活中对杠杆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也已经初步掌握了物理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形成了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根据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初中生有好动的优点,什么都想试一试,而且有敏锐的观察力,敢想敢做,这些都适合进行探究式教学。

3.教学目标

3.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②会画动力臂、阻力臂;

③理解并会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2过程与方法

①能够画出动力臂、阻力臂;

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

③提高学生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②养成友好开放的合作精神;

③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

①学画动力臂、阻力臂;

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与方法。

5.教学难点

①对动力臂、阻力臂的理解;

③探究过程中的数据分析。

6.教学方法

问题法、分组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7.教学工具

钉有图钉的木板,小木块,螺丝刀、钳子、钉锤、铁架台、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等等。

8.教学过程

问:木板上钉了一只图钉,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

学生动手力图拔出图钉,但是很难拔出来。

师:在你们面前的实验桌上提供了螺丝刀、钳子、钉锤和木块,你怎样利用这些器具把图钉拔出来?

学生开始积极踊跃地动起手来。

问:哪位同学能起来回答一下你是怎样把图钉拔出来的?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师:小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更方便、更省力?

(在实验前已经分好小组,3人一组,每小组一个实验桌。)

实验小组开始激烈讨论。

提问小组讨论的结果。

师重点归纳出几种是利用杠杆拔出图钉的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师: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方法来完成任务,请看一段动画片段。

ppt展示:打开啤酒瓶的动画片段;衣服夹子的动画片段。

问: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都要动。

问:怎样动?

学生回答:转动。

引出定义:在物理学中,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作杠杆。

介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利用投影仪一步一步标示支点、动力、阻力(可直接在投影的纸张上标示出来)。

然后在投影的纸张上示范画出动力臂、阻力臂并指出从支点向一个力作出的垂直距离就叫力臂。

学生练习:作出下面三图中的动力臂与阻力臂。

(注意:练习的设计要简单,但是能紧扣知识点,且尽量是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例子。)

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可对不会画的学生个别指导,注意语气要亲切,不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师讲解与评价:收几份画得比较好的图,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下,这样做既可以起到表扬作用,又可以为其他学生展示一个正确的规范解答。师再强调一下画图的方法与注意点。

ppt动画展示:一个是会挑水的人挑起两桶水的动画;一个是不会挑水的人只挑起其中一只桶的滑稽画面。旁白:我就纳闷了,挑同样的两桶水,我和他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师:没有挑起两桶水的那个人不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即杠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平衡。那你们猜猜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杠杆才能平衡呢?

学生开始踊跃表达自己的猜想。

师:你们能不能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就你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我们实验桌上的杠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水平平衡?

补充:本实验中的杠杆当然在水平位置、倾斜位置都可以静止(即平衡),我们就以水平平衡为例探究一下杠杆的平衡条件。另外,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也给我们的测量带来方便。如上面的练习3中所示,此时动力臂、阻力臂与杠杆恰好重合,我们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的长。下面你们开始设计实验。

提问几个学生:请把你的实验设计给大家说一下。

师:你们讨论一下他们这几个实验方案,如何改进?

师总结:通过你们的讨论,我们就以大多数人赞同的步骤进行实验:

①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数量,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②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③钩码的数量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以及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师:下面你们开始实验,实验中一定要细致认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

(在学生操作中指导他们分好工,在初中探究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人包办,几个人旁观的现象,指导他们合作探究,强调不能一人包办。)

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方法在以前的教学中已经指导过,如:观察数据的变化规律,分析数据间的数值关系,等等,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

学生得出结论。

师:哪位同学能把你得到的结论给大家说说?

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结论?

个别学生举手回答。

师:你们小组之间对这些结论进行交流讨论。

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用ppt展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应用:

投影练习:如图4,一根扁担左端挑着100n的青菜,右端挑着200n的萝卜,扁担保持水平静止。肩膀距离左端1m,则肩膀距离右端多远?

介绍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鼓励学生要像阿基米德一样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介绍我国古代关于杠杆方面的发明创造,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卡,把本节课所学内容的要点和自己的感悟简洁地记录下来。

课后思考:

给你一根铁棒,怎样去撬动一块巨石?

9.教学反思

9.1力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本节课以设问方式并让学生尝试各种方法拔图钉引入新课,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良好氛围;借助ppt动画这一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在习题的设计方面,不求难度,只求对这节课概念的理解,学生做起来既容易,又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兴趣。

9.2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强调要细致严谨、实事求是,不出假数据;在实验小组内,强调不能一人包办,别人旁观,要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在得出结论环节,发动学生组间讨论,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的科学素质;在介绍阿基米德的故事中,告诉学生要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9.3教学过程力求与实际生活紧密衔接

在课题引入环节,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提供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螺丝刀、钳子、钉锤;在习题设计环节,以生活中常见的抽水机井把、起吊机的伸缩臂、公园里的跷跷板为问题载体;在巩固与应用中,以扁担为背景而设疑。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介绍物理,从而向学生渗透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第12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了解什么是杠杆

2、了解杠杆的五要素

3、能作简单杠杆的力臂

(二)过程、方法与能力:

1、在杠杆的概念建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抽象的思维能力

2、让学生经历力臂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3、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紧密相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杠杆的定义;杠杆的五要素

2、难点:力臂概念的建立,力臂作图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视频、裁纸刀、纸张、力臂概念引入自制教具等

学生:剪刀、羊角锤、镊子、纸张、木板上的钉子、自制质地软的工具、杠杆、钩码、弹簧秤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见过搬家吗?你见过这样的搬家吗?

【视频】史上最牛的搬家方法。(再来看一遍) 提问:他们用什么工具把东西撬上去的?

(撬板、翘翘板、杠杆)

提问:在小学时我们已经初步学习过杠杆,你还能说出哪些杠杆呢?

(托盘天平、翘翘板、开瓶器剪刀、核桃夹、镊子、指甲钳、老虎钳活塞式抽水机、裁纸刀)

这么多杠杆的例子!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杠杆”的世界,来探索“杠杆”的奥秘。

(板书:§3.3 杠杆)

一、杠杆的定义

【活动】使用工具

生活中我们常常利用杠杆,帮助我们做事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PPT:使用工具)

1、用羊角锤拔钉子

2、用剪刀剪纸

3、用镊子夹物体

(工具:羊角锤、剪刀、镊子、软镊子、钉钉子的木板、硬纸板) 同时讨论:这些工具和搬东西的撬板在使用时有什么共同点?

请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在操作过程中,请大家注意安全,钉子拔出后就放在小盒子里。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老师简单地进行操作,并一一放出动画) 提问:这些工具在使用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

1、都有一个固定点。(支点:问什么是支点?它有什么特点呢?) 提问:要怎样才能动起来?

2、需要有力的作用。

提问:这些工具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怎么动? (提示:杠杆转动模型)

3、绕着固定点转动。

提问:刚才你们为什么没有选择绿色的镊子呢?(太软了) 追问:说明这些工具在材质上有什么共同点?

4、都是硬的。

如果我们把上述工具抽象成棒,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具有上述特点的棒就叫做杠杆。

提问:那你能归纳一下什么是杠杆?

小结:如果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这根棒就叫杠杆。

(PPT:杠杆的定义

板书:杠杆的定义)

二、杠杆的三要素

过渡:我们来分析一下杠杆的定义。首先杠杆是一根硬棒,能够绕固定点转动。

(一) 支点:我们把这个固定点称为“支点”,用字母“O”表示

(板书:支点;

模型图:杠杆、支点)

演示:用撬板撬重物

提问:那么,用撬板撬重物的时候,撬板的支点在哪里?

支架与撬板接触的点(请同学用激光笔指示)

我们再来看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转动,说明肯定存在一个使杠杆转动的力。 提问:是什么力让撬板转动起来的?

人对撬板向下的压力

提问:这个力的作用点在哪里?方向呢?

(二) 动力:我们把能够使杠杆转动的力,称为“动力”,用“F1”表示

(板书:动力、F1;

模型图:F1)

提问:那有没有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呢?撬板转动时,哪个力阻碍它转动?

(提示:谁对撬板的力阻碍杠杆转动?) 重物对撬板的压力

(重力:追问—谁的重力?如果是重物的重力,则进行修正,受力物体是撬板)

提问:这个力的作用点在哪里?方向呢?

(三) 阻力:我们把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称为“阻力”,用“F2”表示

(板书:阻力、F2;

模型图:F2)

小结: “支点”、“动力”、“阻力”,它们是杠杆的其中三个要素。 【画一画】请画出羊角锤和裁纸刀的支点、动力、阻力的示意图 提问:大家看看,他画对了吗?

(学生互评、教师归纳总结)

(边分析边操作,分析支点、各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给学生一点时间修改)

三、杠杆的力臂

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杠杆,以及杠杆的三个要素;

生活中杠杆的应用比较广泛,有时候我们得思考如何让力更小一点,这就需要考虑动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PPT:动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问:假如用杠杆提升重物,杠杆转到水平位置静止时,需要的动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展示教具)

【活动】动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等会,我们就用大家铁架台上的杠杆进行探究。

介绍:我们在杠杆的左边用2个钩码的拉力作为阻力,放在15cm处,做实验时,为了研究方便,让阻力和支点不变,不要再动它了(PPT:为研究方便,设支点、阻力不变),用弹簧秤的拉力作为动力,大家试试用不同的方法拉,以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为准时,观察一下,弹簧秤的读数是否发生变化,并分析动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下面,4个人为一组,互相帮忙,进行实验,

请大家注意:为研究方便,让阻力和支点不变,左边钩码就不需要去动了。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动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动力作用点、动力的方向) 提问:你是怎么在操作的?

1、保持动力作用点不变,改变动力的方向,看看动力的大小是否变化。

2、保持动力方向不变,改变动力的作用点,看看动力的大小是否变化。小结:

1、保持动力作用点不变,改变动力的方向,动力的大小改变。

2、保持动力方向不变,改变动力的作用点,动力的大小也改变。总结:动力的大小与动力的方向、作用点有关。

(PPT:同时改变,动力的大小会改变吗?)

提问:当动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同时改变,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时,动力的大小会改变吗?

(不变、改变、可能变可能改变) 提问:那么到底是变还是不变呢?

请大家来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杠杆力臂演示仪 第一次:

首先我将弹簧秤作用在A点,沿竖直方向拉,杠杆水平静止,好,为 N,我把旁边的红色标记移到到_N处。

(为了表示动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过动力的作用点,沿动力的方向作一条直线,这条线叫做动力的作用线) (PPT:动力作用线表示)

我用红色橡皮筋记录此时动力作用线的位置。(指着橡皮筋)动力作用线在这个位置 第二次: 第二次,弹簧秤作用在B点,同时改变方向(随意的拉到水平静止),使杠杆水平静止 提问:

1、和第一次相比,动力大小有没有变化?

(变了)

2、(在转一下)现在有没有变化?

3、有没有办法让读数不变呢?怎么拉?

(再让上斜一点)

好,在这个位置,动力大小和第一次相同了,也用橡皮筋记录此时动力作用线位置。(指着橡皮筋)动力作用线在这个位置。

科学中要进行多次实验,那么我再来做一次,是不是还会有这样的情况? 第三次:弹簧秤作用在C点上,用同样的方法,用相同大小的动力,将杠杆拉到水平位置静止。(和第二次的教学过程一样再重复一下)

好,在这个位置,我也用红色橡皮筋记录此时动力作用线的位置。(指着橡皮筋)动力作用线在这个位置。

(PPT:展示下图)

OABCFCFBFA

这三次实验中,动力的作用点变了,方向也变了,多数情况,动力大小是改变的,但是在某个位置上,动力的大小也有不变的情况。

这里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

提问:三次情况中,动力的作用点、方向都发生了变化,为什么这三次动力的大小却不变呢?

(两者对力大小的影响可能相互抵消了)

这里肯定还隐藏着一个相等的因素

提问:那么隐藏着什么因素呢?

提示:支点在这个位置,动力的作用线变化了,大家看看哪个量没变呢?(再重复:支点在这个位置)

(PPT:方上圆盘) 提问:我放上一个圆盘,大家仔细观察圆盘和这三条力的作用线的位置关系,看看,这个相等的因素是什么?

(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相等)

追问: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猜想呢?

(切线的相关知识:这三条线都是圆的切线,圆心到切线的距离都等于半径) 那我们再来确认一下: 【演示】T型板

这个T型板,两条线是垂直的,让这条边和动力的作用线重合。 结论: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的确是相等的。

原来这个隐藏的因素就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PPT: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科学上,我们把杠杆“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称为动力臂,用“L1”表示。

(PPT:动力臂

板书:动力臂)

动力臂综合了动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对动力大小的影响。

提问:与动力相对的是动力臂,那么和阻力相对的是什么力臂?(阻力臂)

(PPT:阻力臂)

大家说说看,阻力臂是支点到哪里的距离呢?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称为“阻力臂”,用“L2”表示。

(PPT:阻力臂定义

板书:阻力臂)

这里,我们又学习了杠杆另两个要素:动力臂和阻力臂。 下面,我先给大家演示画动力臂、阻力臂 【演示画图】画撬棒的动力臂、阻力臂

(板书:画动力臂、阻力臂

PPT:画力臂方法)

方法:

1、找到支点

2、画出动力作用线、阻力作用线

3、过支点作动力、阻力作用线的垂线,用虚线表示,注意垂足的位置,并画上直角符号,支点到动力、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就是动力臂L

1、阻力臂L2,用大括号括起来,标上力臂的符号。

下面,大家自己尝试着画一画羊角锤、裁纸刀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PPT:羊角锤、裁纸刀)

【画一画】画出羊角锤、裁纸刀的动力臂、阻力臂 提问:大家来评一评,他画对了吗?

(学生互评、修正) 强调:

1、注意支点的位置

2、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力臂最好用虚线表示,然后用大括号括起来,并标上力臂符号。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杠杆的五个要素 提问:哪五个要素?

(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待讲】剪刀

分析:

1、几根杠杆组成?

2、支点、动力、阻力

3、动力臂、阻力臂

课堂作业:(PPT:课后作业) 课后大家

1、找一找人体中的杠杆,分析杠杆的五要素

老师还有一份礼物要送给大家——指甲钳,4人小组一份,大家用它来剪指甲的同时,完成第2份作业:

2、指甲钳是由几根杠杆组成?请分析每一根杠杆的五要素。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着许多科学的知识,让我们做个科学有心人,发现科学、运用科学,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精彩!

第13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会画力臂

(4)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力臂概念的建立,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刻度的杠杆、钩码一盒、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硬币、羊角锤、钢丝钳,螺丝刀,夹子。以上器材为二十组; 2.演示实验器材

自制翘翘板模型一套;杆秤,大小两个小动物玩具,剪刀,啤酒起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玩过跷跷板吗? 我们欣赏一段动画, (学生热情高涨,兴趣大增)

师:欣赏完动画,我们来动动手,比赛拔钉子,介绍提供的各种器材,看那组用的方法的最多,最省力的是哪种方法?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借助一些工具就能容易的完成一些活动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画面(撬棒、压水井手柄,羊角锤撬钉子) 师:结合你看到的动画及使用的工具找到这些工具的共同点

(生在讨论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后,教师板书课题:

11、1杠杆)

1 [从学生小时候玩过的翘翘板入手,并通过自制教具的模拟实验,成功地创设了情景,既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杠杆

师:根据我们的观察。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为杠杆下一个定义 (板书杠杆定义)

师:日常生活中你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同学间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很积极地进行交流)

生:杆秤、跷跷板、等等

(教师再补充几个例子说明杠杆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师:由此可见,杠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是我们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杠杆。 (师板书:

一、认识杠杆)

师:请同学们观察撬棒的受力情况后说出使杠杆的三要素(动力,阻力,支点)并且画出受力的示意图

(投影撬棒撬石头动画,学生画示意图,教师巡视,找出学生典型的画法并投出)

师:分析支点,动力,阻力。 [当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地进行点拨和引导,保证了学生探究的顺利进行] (二)、使用杠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杠杆实际就是一个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你看,这个装置是杠杆吗? (出示杆秤)

生:是杠杆

师:请你分析出动力、阻力和支点 师:你会使用它来称物体的质量吗? 生:会

师:好,现在找个同学来称量一下物体的质量

师:什么时候开始读数? 生:静止 (平衡时)

师:在物理上我们就把杠杆处于静止时的状态称为杠杆平衡。 (板书)

(三)杠杆平衡

2 师:以前学过的平衡状态除了静止还有匀速直线运动,杠杆在使用时如果匀速转动也叫平衡

师:当称量的物体变重了,即对杠杆的拉力变大,杠杆失去平衡。 投影:说明力的 将影响杠杆的平衡

师:刚才称量物体质量时时通过调节什么让杠杆平衡的? 生:秤砣的位置

投影:由此可见杠杆的平衡除了与力的 有关,还与力的 有关

(师板书学生回答内容。)

师:看来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有拉力的大小作用点,为研究杠杆平衡时它们的关系,我们做一个游戏。 师:门可以看成是一个杠杆吗? 生:是杠杆

师:请两个同学来推门(男同学力气大,作用点靠近支点,女同学作用点离支点远)

师:为什么男同学难以取胜?(投影 :大力士和小孩推门画面) 生:作用点不同

师:我们交换两位同学施力的位置,(但男同学施力的方向变化)现在为什么他还难以获胜呢?

生:力的方向变了

投影: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作用点之外,还有力的 。

投影:(结合动画演示讲解)表面上看改变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和改变力的方向,从这两个方面都能影响杠杆平衡,而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物理本质呢?

当我们减小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力的作用线也在随之靠近支点,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也在减小;当我们改变力的方向时,随着作用线的转动,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也在发生变化。

师:可见,影响杠杆状态的除了力的大小以外,还有一个因素,它既不是力的方向,也不是力的作用点,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这个物理量我们称为力臂.在物理学中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做力臂。介绍动力臂,阻力臂。 (师板书)

3 生:练习力臂的做法(投影展示)

(引导生作出力臂,并强调力的作用线是可延长或反向延长的,师简要板书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在画力臂时一次力臂在杠杆上,一次不在杠杆上,问测量力臂哪一次方便,为下面研究杠杆平衡做好铺垫)

师: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被称为杠杆的五要素。

(教师用大括号把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括起来,并板书

2、杠杆五要素)

[力臂的引入合情合理,学生很容易地认识到了力臂引入的必要性,学生学会了简化处理问题的方法]

(四)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师:通过过学习,同学们认识了杠杆,并且知道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有力和力臂

师:现在我们让大小两个动物压翘翘板,你发现要让跷跷板快速平衡,你怎样调节最有效?

(学生积极讨论,热情高涨。)

师:谁来说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是什么?

生一:重的物体离翘翘板近,轻的物体离翘翘板远

生二:作用在翘翘板上的力大,力臂就短,力小,力臂就长

生三:翘翘板可以看成是一个杠杆,作用在杠杆上的力不同,力臂就不相同

[学生参入到游戏所创设的情景中,激起学习的热情。] 师:通过学习和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要满足什么关系才能让杠杆平衡?

(师板书学生猜想的关系式,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所猜想的几个关系式,发现有的学生猜想是另一生猜想的另种表达,可看作同一种猜想;并根据日常中两个量的相加或相减时其单位必须相同的条件,得出几种猜想是不合理的,或者是和实验过程相违背,因此,有的猜想不需再检验了。)

师:以上关系式只是我们的猜想,要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怎么办?

生:实验验证。

师:通过实验验证上述关系式,需要获得哪些实验数据?

生: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

师:现在我们每组都有带刻度的直杆、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

4 硬币、直尺,要获得我们所需的实验数据,如何去设计实验方案?请同学们思考、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实验方案演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一小组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并讲解。)

师:这组同学的实验方案行不行?你对他们组的实验方案有何建议?

生一:他们的实验方案可行,不过在使用杠杆前应调节杠杆平衡,即调节两端杠杆,使杠杆水平。

师:难道是杠杆倾斜静止就不算是杠杆平衡吗?

生一:对。

师:同学们对此问题有何看法?

生二:只要杠杆处于静止就算杠杆平衡。我认为杠杆水平的目的是因为可以直接读取力臂的长度,即挂钩码位置的刻度值就是力臂的长度。

(教师带头鼓掌,对生二精彩发言表示肯定和祝贺。)

师:谁还有不同的建议?

生三:我认为方案中还应有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师:你们小组设计了吗?

生三:设计了方案

(教师拿来投在屏幕上。)

师:你们为什么要设计三次实验呢?

生三: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只有多次实验才能说明问题。

师:谁还有不同方法

生四:我用硬币、直尺和橡皮也可以完成实验 师:说说你的方法

生:将直尺放在橡皮上平衡,再将硬币放在直尺上让直尺在水平位置平衡,可以直接测量出力臂并能方便的比较力的大小。

师:回答的很好,现在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出炉了,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现在进行实验,不过,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合作。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实验,纠正学生不当的操作方式,检查学生参与实验的情况。)

投影:实验完毕,教师投出学生实验结果。

师:我们如何利用实验数据去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生:把所得数据代入猜想的式子中,看等式是否成立。

师:现在你们就利用所得数据去验证猜想吧。(教师找出几组代表性的数

5 字带入学生猜想不正确的式子中,有某组数据可以满足关系式,但不具有代表性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动手验算,同位交流结果。)

师: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猜想是正确的是 F1· L1=F2 ·L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成为“杠杆平衡条件”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将自己作为学生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我们在物理上就把此关系式称为杠杆平衡条件(教师板书: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三 知识小结,应用知识

师: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杠杆平衡知识来解释问题 投影:1用一只弹簧测力计能测出一头大象的重吗?

2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撬动地球”,他的说法能实现吗?

[让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此环节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师:本堂课已接近尾声,到了我们谈收获的时侯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和方法上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没有解决?说出来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四 布置作业

运用身边的器材自制一把杆秤

第14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

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杠杆的五要素及杠杆平衡条件 2.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对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比较熟悉,有丰富、直观的生活经验,这对于杠杆知识的理解很有帮助。

2、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杠杆是力学的进一步拓展和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

四:实验器材的准备

定有钉子的木板、羊角锤、螺丝刀、扳手等 五;教学任务与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以现实生活中拔钉子为例,简单介绍简答机械并引出要研究的最简单机械——杠杆。 课件展示:撬石头,跷跷板,抽水机。这些工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归纳】老师从学生讨论结果中归纳总结提出杠杆的定义 注意;杠杆不一定都是直的,也可弯的。 【提问】那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杠杆?

通过电子白板展示flash和图片及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从古至今的杠杆在人类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并说明为了更好的了解杠杆的作用,须知道杠杆的几个名词。

2.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深入提问】刚才我看了很多生活中的杠杆,现在我们来看看撬石头这图片,找找为什么石头被撬起来了? 【讲解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撬棍作为一种杠杆能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其中提到了力和固定点,既然如此,我请同学找出撬棍受到了哪几个力?这几个力中又有哪些会影响撬棍转动这一运动状态?围绕的固定点又在哪里? 【讲解】同学们全面地找出了撬棍受到的三个力和围绕的固定点,而且准确的找到了其中影响撬棍转动的两个力。和撬棍一样,所有杠杆工作时都绕着固定点转动,我们将这一固定点称作“支点”,一般用字母O表示。像人手压力那样使杠杆向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转动的力叫做“动力”,一般用F1表示;而像石块压力那样阻碍杠杆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转动的力叫做“阻力”,一般用F2表示。 3.力臂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力臂的表示方法)

4、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通过练习1:观察小孩玩跷跷板的图片并画力臂,让学生知道:动力和阻力是相对的;练习2:同时让学生明白动力的作用效果除了与力的大小有关之外,还与力臂有关。 通过flash动画演示起重机的工作,让学生找出动力阻力以及会画力臂,使学生学习如何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 板书设计

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力臂并会画力臂,但在教学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由于数学功底薄弱和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在画力臂时出现困难,这就要求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毕竟,数学是学习物理的工具;而且要加强练习,达到以勤补拙。

第15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与反思

江桥中心中学 陈海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

生1:我使用过铁锨、镊子、钳子、锤子。 生2:我使用过剪刀、指甲刀、瓶盖起子、自行车。 生3:我看见别人使用过播种机、悬耕犁、收割机、缝纫机。 生4:我看见过农民修房时用的滑轮,看见过轧制面条的面条机。

师: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 (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第五小组:我们小组发现:使用这些机械可以完成直接用手不能完成的工作。 第六小组:我们小组发现:使用这些机械都可以用一个较小的力获得一个较大的力。 师:同意他们说法的同学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

师:同学们的发现很好,那么谁能针对刚才的发现提出一个问题?

生5:我想知道:为什么使用这些机械时可以用一个较小的力获得一个较大的力呢? 师:大家想知道吗? 生(齐答):想知道。

师:今天通过学习新的一节“杠杆”就可以解释这一问题。(教师板书:杠杆) 反思:本节的引入面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过或看到过很多机械,由此引入对简单机械的研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接着让学生亲自体验使用钳子、锤子、起子能省力,从而提出为什么能省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自主学习,积极主动。

师:看课本66页图13.4-7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桔槔来提水,把一根硬木棒中间用绳子吊在树上,棒的一端拴好一个重物,另一端用绳系水桶在井中提水。古代劳动人民聪明不聪明?

生(齐答):聪明。

师:这根用来提水的木棒就是杠杆。刚才同学们使用钳子剪铁丝,用锤子拔钉子,用起子起瓶盖,这时钳子、锤子、起子都可以看成杠杆。使用过程中它们有共同点吗?各小组讨论这一问题。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到几个小组的讨论中去,大约过了3分钟,学生分小组汇报。)

第三小组:我们小组认为:在使用过程中这些机械都受到了力的作用,都能绕一个点转动。

第六小组:我们小组认为:在使用时这些机械都能绕一个固定点转动,都受到一个使棒转动的力和一个阻碍棒转动的力。 师:你们回答的都很好,那么谁能给杠杆下一个定义呢? 生5:一根棒能绕一个点转动,这根棒就是杠杆。

生6:我想应该是一根硬棒,也就是说棒受力时不发生形变,棒在力的作用下能转动,这根棒就是杠杆。

生7:我认为应该是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一个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师:同学们给杠杆的定义很好。下面同学们自学杠杆的五要素即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并在纸上画一画人用木棒撬石头时的杠杆五要素。

(学生们开始阅读,一会儿后画图,教师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板演的同学把阻力画成了石头的重力,有一个学生指了出来。教师提醒学生杠杆受的动力、阻力要画在杠杆上。)

师:同学们通过独立学习知道了杠杆的五要素,并能在图上准确的画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你们也增强了自学能力,老师为你们高兴。

反思: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杠杆的定义和杠杆的五要素。教师采用了让学生寻找实际杠杆的共同点并抽象出杠杆的定义,这体现了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新理念。杠杆的五要素这一部分让学生独立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师:人们使用杠杆时,有时需要杠杆静止,比如用杆秤称物体时,杆秤要静止;有时需要杠杆转动,比如用锤子起钉子等。杠杆的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我们称为杠杆的平衡,人们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条件下使用杠杆,那么杠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平衡呢?在那种情况下研究比较方便呢?

生8:我认为在杠杆静止的情况下研究方便,因为在前面研究二力平衡条件时我们研究的就是物体处于静止的情况。

师:研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研究的是两个力的关系,要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应该如何入手呢?

生8:杠杆的五要素是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要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我想应该是在支点固定时,研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四者的关系。

师:回答的很好。(教师用杆秤称一物体,用手提起提纽,让学生观看。)用杆秤称物体时,哪一点时支点?如何测量秤砣和物体对秤杆拉力的力臂?

生9:提纽是支点,杆秤水平静止时,用刻度尺量出提纽到挂物体细绳和挂秤砣细绳的距离就是力臂。 师:同学们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满足什么条件时杠杆才平衡呢?(此时教师在秤盘中又增加了一个小物体,秤砣向外拨了一小段。).生10:我想当秤盘中的物体增加时,杆秤要平衡秤砣要想外拨,秤砣的力臂增加。因此我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生11:我认为有可能是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 (教师板书两种猜想)

师:两位同学的猜想很好,但是只有一种猜想正确,哪一种正确呢?下面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哪一种猜想正确。利用桌上的器材,各小组进行探究,每组至少测三组不同的数据,最后总结出结论。

(各小组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15分钟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第十小组:我们通过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因为这样便于测量力臂,我们做了三次实验证明了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

第七小组:(刚才猜想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学生)刚才我没有和同学讨论时,认为我的猜想正确,实验中也确实有两组数据满足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但是第三组数据不满足。通过讨论我知道了不同的物理量是不能相加的,并且知道了一个结论的得出是通过多次实验总结出来的。

师:这位同学通过做实验,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很可贵。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科学家们在总结某个规律时,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我们在探究问题时也要多做几次实验,对多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为这位同学的回答鼓掌。(师生共同鼓掌。) (教师板书实验结论。)

反思: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杆秤的平衡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然后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或否定猜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教学形式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4精彩总结,知识升华。

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希腊学者阿基米德首先发现的,在我们学过的物理规律中还没有我们中国科学家首先发现的规律,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争取长大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解释“什么情况下才能用一个很小的力获得一个很大的力呢?” 生12:我认为要想用一个很小的力获得一个很大的力,可以用一个动力臂很长的杠杆,因为在阻力x阻力臂一定的情况下,动力臂越长,动力越小,即越省力。

师:回答的很全面。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呢?

生13:学习了“杠杆”这一节,我不仅懂得了有关杠杆的物理知识,而且我还知道了杠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这一节课中我经历了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问题的过程,锻炼了我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加了我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我学好物理的信心。

师:说的太好了。(师生共同鼓掌。)

反思:这一部分教师引导学生用探究出的规律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这样做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进一步升华,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因教学时间问题,杠杆的应用及课后习题的处理放到下一节课。

第16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教材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有关知识,明确了力的作用效果;同时也初步形成了形象思维,有了一定的物理学习基础。但从二力平衡条件发展到杠杆平衡条件,其间的跨度较大,学生容易混淆。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剪、夹子等物体,但他们仅仅是会使用,并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他们也厌倦教师的说教,希望教师创设主动观察的物理学习环境。通过生活中相关工具的实践、操作、观察,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探索的乐趣。本节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物体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并认识其中隐含的物理规律,同时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样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避。 3.理解杠杆平衡条件,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会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杠杆的应用,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了解分类的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杠杆示意图和力臂,训练作图、识图的能力。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2.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五要素,会画杠杆示意图和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 画出杠杆示意图和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订有图钉的木板、垫木、螺丝刀、羊角锤、扳手、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直尺、细线、相关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拔图钉”的活动引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利用工具的必要性及其作用。接着列举一些生活常见的工具,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相联系,让学生观察工具的使用过程,找出其共同之处,从而认识杠杆。通过体验一些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体会这些杠杆的五要素。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验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

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德国最大的机械臂,它可负载1吨。它神奇的力量令我们惊叹。如此复杂的机械其实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第一节 杠杆

(二)合作探究 1.杠杆 活动一:拔钉子

木板上订了一些订子,你能直接用手把它拔出来吗?如果不能,老师为你提供了羊角锤、老虎钳、螺丝刀还有一个小木块,你选择合适的工具把图钉拔出来。 活动二:认识杠杆

请一个同学演示一下拔订的过程,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省力? 生活中有许多任务都是用类似的方法来完成的。请观察下面这些图中的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物理学中,将在力的作用下可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为杠杆。 活动三: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第3页,认识几个与杠杆相关的名词 [展示交流]请一个同学汇报学习成果

以螺丝刀撬图钉为例,教师和学生一起作出杠杆的五要素。

学生观察扳手开瓶的视频,找出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学生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动手体验]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剪刀剪树枝,用镊子夹砝码,用钓鱼杆将鱼吊离水面。体会这些杠杆的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在哪里。 [展示交流]请小组汇报刚才体会的结果。

请同学们在学案上作出这些杠杆中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学生作图、展台展示。

[释疑解惑]对杠杆的认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提问,其它同学帮助解答。如:杠杆是不是必须是直的?力臂必须在杠杆上吗?如何正确的画出力臂? 2.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点拨]杠杆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是平衡状态呢?我们在实验时让杠杆处于哪种平衡状态方便呢?

[观察讨论]①拿出直尺悬挂,一端高一端低,待其静止,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②在杠杆一端加上两个钩码,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③再在杠杆另一端加上两个钩码,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④再移动一侧钩码的位置,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⑤要使杠杆平衡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自己动手探究。 学生实验时教师拍摄出学生的实验过程。

[教师点拨]这是我随机拍摄的同学们实验过程,大家注意观察他们的操作,看是否符合实验要求?

播放第一个同学的实验视频

[交流展示]这位同学没调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就加钩码。加了钩码后又来调平衡螺母。 [教师点拨]刚开始为什么要调节平衡螺母?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有什么好处?

[交流展示]刚开始调节平衡螺母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消除了杠杆重力的影响也便于测量力臂。

播放第二个同学的实验视频

[交流展示]第二个同学的错误是弹簧测力计没沿竖直方向拉 [教师点拨]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要沿竖直方向拉?

[交流展示]弹簧测力计没沿竖直方向拉,拉力的力臂就在杠杆上便于测力臂。 请同学们改进自己的操作,继续探究。

学生继续改进操作实验,展台展示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动力乘动力臂等于阻力乘阻力臂

[教师点拨]一组数据就能看出关系了,为什么换要进行多次呢?

交流展示]多次实验能避免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

第17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杠杆》是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内容,在三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杠杆——天平有了初步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并不太陌生。所以,在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相对比较轻松。本课以学生熟悉的“玩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经过之前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部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学习目标

1.掌握杠杆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2.能够观察记录杠杆的状态,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3.能够合理解释身边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知道科学探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杠杆的作用。 难点:运用杠杆原理认识变形的杠杆工具。 评价任务

1.认识杠杆省力的规律。

2.能够合理解释身边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教学准备

杠杆、钩码、尺子、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记录表、相关图片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提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为什么图中的小朋友可以把爸爸撬起来?

1/4

2.学生自由讨论。

3.教师提示:这就是杠杆的力量。(板书:杠杆)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认识杠杆上的三点。

1.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撬石头”装置,学生先用小拇指抬起重物,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重物。

2.教师提问:撬重物时,哪些地方在起作用?(用手压的地方、下面垫橡皮的地方、压着字典的地方在起作用。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并板书三点:力点、支点、重点。在小组中每人指出杠杆上的三点。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作用。

1.讨论: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2.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3.分组实验: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拇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4.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能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5.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处挂2个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

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

(2)分组实验: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3)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以厘米为单位计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计量。

(4)讨论: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汇报)

2/4

A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 B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 C支点到重点的距离

5.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A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 B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费力 C支点到重点的距离

三、认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1.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2.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3.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4.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四、拓展延伸

1.观察课本上的图片,说一说图中运用的杠杆原理,试着做一件这样的艺术品吧!

2.找一找人身体中的杠杆。板书设计

杠杆

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 费力的杠杆:镊子、钓鱼竿、铁锹、扫帚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跷跷板、天平

3/4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设计意图是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入新课的学习,即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两个平衡尺的研究活动,着重利用好多种图例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杠杆概念。

4/4

第18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实验器材:

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一瓶饮料)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打开瓶盖。先让学生直接用手开,产生困难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解决途径,再提供起子。指出起子是一种简单机械,是杠杆的一种。

2、出示一些日常生活用的工具,请同学说出这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指甲剪、起子、剪刀、钳子、食品夹)

3、请用不同的方法把木板中的钉子拔出来?(探究) 要求现场演示(课件演示拔钉子)

二、认识杠杆

1、认识杠杆 多媒体演示: (1)撬石头的撬棒

(2)小时侯玩的跷跷板 (3)活塞式抽水机的手柄 (4)滑动的船浆

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杠杆有什么共同点?且总结出杠杆的特点

2、杠杆的七要素 三点:支点 动力作用点 阻力作用点 二力:动力; 阻力:

二臂:动力臂

阻力臂

3、课件展示几种杠杆的实物图,画出杠杆的示意图

4、示范画杠杆的力臂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

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

1、F2以及L

1、L2)? (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5.巩固与拓展

(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方向如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设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

1、F2以及L

1、L2在哪里?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 收渔网

(3) 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如(1) 费力杠杆:L1

学生讨论分析古代中国人和埃及人是如何利用杠杆搬运巨大的石料修筑长城和金字塔的?并说出从中体会到什么? 说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拓展:

1、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用杠杆可以搬运巨大的石料?

2、尽可能多的搜集生活中不同类型的剪刀,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它们在应用时有何不同?

3、分析指甲剪是否是杠杆?

第19篇: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四节“杠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本节内容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 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 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教材图13.4-5),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

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

用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

1、动力臂L

1、阻力F

2、阻力臂L2(如下图)。

三、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用上图实物,演示并讲解什么叫杠杆平衡。

2.提出问题:如果将支点右移,观察L

1、L2如何变化?F1又会如何变化?反之,又会怎样变化呢?(学生凭经验应该说能回答正确)。3.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1)参照教材图13.4-5,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为什么要改变几次钩码重和位置(F

1、F2以及L

1、L2)? (3)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填写数据,并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5)学生交流发言,最后总结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5.巩固与拓展

(1)在上面实验中,如果将两个钩码(质量均为50g)挂在右端8cm处,则在右端20cm处要用多大的力才能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方向如何? (2)用弹簧测力计演示、验证。

(3)设问: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改为斜向上拉,则读数会如何变化? (4)学生猜想,教师演示,设问: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引导学生找出斜向上拉时,F

1、F2以及L

1、L2在哪里?F2与L2的乘积变了没有?比较L1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四、杠杆的应用

1.引导学生画出以下几个杠杆的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1)羊角锤拔钉子

(2) 收渔网

(3) 天平

2、比较以上三种杠杆中的动力、动力臂的大小,学习三种类型的杠杆。省力杠杆:L1>L2,省力但费距离,如(1) 费力杠杆:L1 等臂杠杆:L1=L2,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如(3) 3.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都有哪些杠杆,分别属于什么类型?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呢?

五、设计练习

阅读科学世界,思考并讨论如何算出大象的重量?

第20篇: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

大家有信心吗?

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1.认识杠杆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

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

置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强调力臂的画法:

·找支点;

·画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

·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的长度即是力臂。

概括为: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用橡皮、笔、书、直尺设计一个杠杆探究支点在不同位置时动力的大小情况。

结论:动力臂越长、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动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长,越费力。

所以人们为了用较小的力撬大石块时,就要把支点放到离石块较近的地方,增大动力臂、减小动力。

(1)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3.杠杆的平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充分猜想,同时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示意给学生看,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学生可能给许多种猜想如:

①F1+L1=F2+L2②F1/L1=F2/L2③F1-L1=F2-L2④F1×L1=F2×L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以上猜想,甄别那是明显错误的猜想,如①F1+L1=F2+L2③F1-L1=F2-L2,力和力臂单位不一样是不能加减的。

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探究②F1/L1=F2/L2④F1×L1=F2×L2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装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最好能随时知道。实验探究前,应让学生充分讨论他们的探究方案。)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铁架台、钩码

实验步骤:

①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 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左沉右旋 右沉左旋

②在杠杆两边挂适当钩码,并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表中;(重复3次)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次数

F1/N

L1/cm

F2/N

L2/cm

1

23分析判断:在分析判断过程中有可能出现F1+L1=F2+L2的结论,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数据,找到出错的原因,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讨论、交流、合作

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6)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4.杠杆的分类

告诉学生分类首先要制定分类原则,然后按原则分类。

无论学生怎样分类,只要符合分类原则,都应充分肯定。

5.作业设计:

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左边下倾,这时可以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边旋一些,使杠杆水平平衡。

(2)实验时只有8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的点是等间距的,当在A点挂4个钩码时,则怎样挂钩码可以使杠杆水平平衡?请设计出两种方案。

《杠杆科学教学设计.doc》
杠杆科学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