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0-11-23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2)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3)按不同故事内容给文章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和)你会给“和”字组什么词?人与人之间讲究“和为贵”,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

(1)检查读四字词语

(2)聊课文内容

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二、学习新课 板块一: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

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4、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 板块二: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生自由读文,找出: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2、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

(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2)、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蔺相如机智、聪明„„)

(3)、指导朗读: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3、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

二、三句话的理解。

(1)课件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交流)

(2)导读: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4)、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6)引读课件⑦: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8)导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9)、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指名读后自由读。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4、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为“!”)

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1、总结学习“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⑧出示: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

2、生自由读书,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3、结合《史记》的原文,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

(教师读《史记》原文):课件⑨出示蔺相如前曰:“赵王窃文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4、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不畏强暴)

5、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6、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7、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知错就改)

8、小结: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

(课件⑩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

三、课堂小结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让我们再回到奥运会的开幕式课件⑾出示,“和”字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

《将相和》教学反思

济南育才中学小学部张乐秀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思考·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很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究竟蔺相如的职位应该不应该比廉颇的职位高?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我欣喜地看到,学生都在积极地为辩论赛做准备,他们翻阅图书杂志,上网查找资料,合作拟定发言提纲,分组讨论交流,推荐参赛选手,乐此不疲。辩论赛进行得很激烈,通过辩论,同学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将相和,国则安;将相不和,国则危。大敌当前,将相以国家利益为重,共同抗秦,实乃千古流传的佳话。更有学生能联系班级实际、社会现实谈齐心协力、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积极性很高,在准备与研讨过程中学生巩固了课本知识,学会了互相合作锻炼实践能力,这种开放式作业通过合作完成,较好地消除了学生对作业的枯燥感、无奈感、让更多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推荐第2篇:《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015《将相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是谁?\"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理清层次 1.简介历史背景。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3.速读课文,思考: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的那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同学们请想一想,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和嫉妒......) (2)男生读,指名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质疑你是否也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3.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4.讨论、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3.让我们跟随蔺相如一起来到秦国,亲眼见证他的非凡才能吧

二、继续研讨

1.一起走进故事\"完璧归赵\" 课件出示:(1)\"蔺相如看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有那些过人之处?从哪里看出来的?预设: \"......我指给您看\"难道和氏璧上真的有毛病吗?蔺相如为什么这么说?(这是有谋的表现) \"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真的要装撞吗?(这是有勇的表现)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哪些出色表现,赵王就封他为上卿?课件出示: \"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预设: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角色体验

1.导入:有一天,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学生齐读: \"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老师想让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3、角色表演

三、总结提升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三、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将相和》教学反思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回顾本节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推荐第3篇:《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版)

《将相和》教学设计

执教

刘海春 教学目标 :

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 学习重难点 :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是谁?“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理清层次

1.简介历史背景。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3.速读课文,思考: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3)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的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同学们请想一想,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和嫉妒……)

(2)男生读,指名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质疑你是否也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3.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4.讨论、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3.让我们跟随蔺相如一起来到秦国,亲眼见证他的非凡才能吧

二、继续研讨

1.一起走进故事“完璧归赵”课件出示:

(1)“蔺相如看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有那些过人之处?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

“……我指给您看”难道和氏璧上真的有毛病吗?蔺相如为什么这么说?(这是有谋的表现)

“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真的要装撞吗?(这是有勇的表现)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哪些出色表现,赵王就封他为上卿?课件出示:

“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

预设: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二、角色体验

1.导入:有一天,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学生齐读: “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老师想让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

3、角色表演

三、总结提升

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负荆请罪,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将相和》教学反思

刘海春

《将相和》这篇课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负荆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读完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回顾本节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对于原文,有感情的朗读训练,抓得也不够扎实。过多地指导学生角色表演,也有些耽误了有效的读书。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推荐第4篇:《将相和》教学设计与反思

◆重庆市沙坪坝区莲光小学 周 楠

作者简介

周楠,小学语文一级教师,沙坪坝区优秀教师、区优秀辅导员。从教13年来,潜心研究教与学,数十篇论文案例分获市、区级奖项。多次承担区、县参观课、观摩课及教研课,获重庆市第八届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阅读赛场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能自主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正确辨析生字“擘”

2.能联系上下文品读蔺相如的语言,感受其中的言语智慧,了解人物形象。 3.学习在具体语境中运用假设句式劝说对方,进行恰当表达。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预习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教师准备相关的PPT。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习情况,交流小标题,辨析生字

1.交流预习情况,整体感知,交流给三个故事加的小标题。 2.关注小标题中易错的生字“璧”,和熟字“壁”对比,利用部件正确辨析,正确运用。 (1)“璧”的字义。 (2)“璧”与“壁”,选字填空。

璧 壁

铜墙铁( ) 白( )微暇

珠联( )合 悬崖绝( ) (3)生齐读词语。

3.读廉颇的语言,了解他对蔺相如很不服气的原因。

师:回到课文。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从完璧归赵,到渑池之会,蔺相如最后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他是怎么说的呢?

生:(齐读)廉颇觉得,蔺相如步步高升靠的就是——一张嘴(师板书:一张嘴)。

师:这“一张嘴”,让蔺相如平步青云,也引来了廉颇的愤愤不平。那么这“一张嘴”,究竟有什么能耐?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一张嘴”来认识蔺相如“这个人”!

(二)联系课文情节,反复品读语言,感受言语智慧,了解人物 1.一读:聚焦关键情节,边读边勾画人物

2.二读:聚焦人物语言,边读边发现人物是怎么说的。 (1)师:蔺相如“说了什么”,我们能在书中找到。他是“怎么说的”呢?再读一读这几个句子,看能不能通过读,发现这三处话语中共同的奥妙。 (2)引导学生关注关联词“如果„„就„„”“要是„„就„„”,了解表达的形式是用假设的方式。

(3)师:那这一张嘴,总用这样的方式说话,结果如何呢? (4)学生分小组探究蔺相如的表现,并概括填表。 (6)引导学生从对秦王和对廉颇这两方面做思考。 (7)小结后,说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

3.三读:联系故事情境,边读边探究结果如何。整合梳理学生的发现,探究言语智慧,交流人物形象。

(1)请一小组展学。其他组补充。

(2)整合表格梳理出来的内容,说说自己的发现。 (3)从学生发现中梳理并总结板书。

(4)学生把两个发现关联起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深化探究。 (5)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独立思考,再相互讨论交流。

在关键时刻说了什么。

(1)(出示学习提示)再读课文,聚焦三个故事的关键情节,看看在关键时刻,这“一张嘴”到底说了什么?

(2)学生汇报时,注意正音。(预设:纠正“乘机”误读为“趁机”。) 4.四读:结合体会有感情地诵读蔺相如充满智慧的语言。

(三)总结人物的言语智慧,引发学生读古典名著《史记》,认识更多这样人物的兴趣 1.师总结:在《将相和》里,就是这样一个人,运用语言的智慧一次次解除了赵国的危机,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2.出示故事“巧劝缪贤”。

战国时期,燕国弱于赵国。缪贤是赵王身边一个位高权重的官。一次宴会时,燕王友善地对缪贤说,愿意和他成为朋友。

后来,缪贤犯了个不大不小的罪,害怕赵王处罚,想去投奔燕王。蔺相如劝他别去,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缪贤照做后,果然化险为夷。

学生默读故事,想一想,蔺相如会怎么劝说缪贤呢?试着补充画线处的句子。写完后,还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师:历史上,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劝说缪贤的呢?想不想知道?(出示《史记》。)

在《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里,司马迁透过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

【教学反思】

《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人教版教材把它放在了五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重点是:读我国古典名著,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所以,在教学这个历史故事时,我们不仅应关注故事本身跌宕的情节,还应关注它本身所拥有的言语表达上的特色,及言语背后所承载的古人的智慧。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应把握学情及年段特点,大胆取舍,凸显重点,制订明晰的教学目标。《将相和》一课节选自历史名著,时代背景复杂,故事情节矛盾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立体。本课的学习目标锁定在通过品读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上,对学生来说既有旧知识的储备,又有新认知的挑战。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蔺相如的语言为切人点,体察人物的言语智慧,感悟人物的品格魅力。通过这个语言范例的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了一种语言表达的方法,还领略到一种富有内涵的思维方式,对拓展阅读了解《史记》这本书中其他人物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努力体现学本立场,由表及里认识人物。语文课堂不是教师展示才艺的舞台,而是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和语言实践活动的天地。无论教学流程的设置,突破重难点选取的策略,以及语用迁移的训练,都应从学情出发,从学生的未知出发。一读就懂的内容可以删繁就简,把学习重点锁定在抓住句式特征,感受蔺相如在特定环境中使用假设句式所彰显的言语智慧及个性特点。我让学生通过读书、思考、交流、讨论,在质疑、碰撞、解答、共识中达成对人物言语智慧的认识。蔺相如能根据不同情势、不同人物、不同性格,直击对方心思,得到“想要的结果”——这就是他言语的智慧。然而还不够,通过继续探究,会发现:无论是对秦王这样的敌人还是对廉颇这样的自己人,虽然抓住的对方弱点不同,但出发点只有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蔺相如欲以生命为代价来捍卫国家尊严,从而使具有大智慧的大丈夫形象从字里行间凸显出来,深深走进了学生的内心。

“自学一互学一展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采用,凸显学本立场。尊重不同起点、不同个性的学生之间的差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小组合作填写表格以及探究蔺相如言语智慧这两个环节中,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语用”是学科特征的体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在选取语用训练点时,仍以《史记》故事为依托,选取原著中缪贤和蔺相如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练习用假设句式进行恰当表达,学以致用,在运用中提升言语智慧。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后,我特意不揭示原著中的回答,制造阅读期待,让学生于课外自主寻找答案。

推荐第5篇:《将相和》教学案例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案例及反思 石嘴山市第十三小学 宋平

【教学目标】

1、学习第

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大家还记得吗? (生齐声回答) 课题中的“将”和“相”分别指的谁?“和”是什么意思? (生作答:“将”指蔺相如,“相”指廉颇,“和”是和好的意思) 板书:蔺相如 廉颇

谁还记得课文写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哪几个?

(生作答:三个,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很好!那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这个人物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呢? (生作答) 当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收拾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我们就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目标

1、学习第

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学习“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1.全班齐读第

二、三部分

读了课文,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的方法呢? (理清小故事内的脉络;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

那今天我们就按照学习“完璧归赵”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小故事。 2.合作讨论

针对课文中的“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来学习,在文中画出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句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抓住相关语句来体会。

(学生针对有效问题的提出,从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句细细体会。目的就是通过重点语句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感悟人物的品质。)

汇报交流情况

1.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

2.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

3.指导朗读:

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来,先看第一句。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你现在就是廉颇,来说说这句话,(抽生读书)说这话的廉将军有什么样的自我感觉?(预设: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气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气……)齐读

再来看第二句:“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先自己试读。(抽生读书)听出廉将军对蔺相如什么态度了吗?(预设:看不起,不屑一顾,觉得蔺相如有没有真本事?)齐读

所以他的决定就是:“我碰见他,非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一起读

有一个词叫“言为心声”,意思是通过听一个人说的话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个怎样的人。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几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有着什么样性格脾气的廉将军站在你的面前?(预设交流:耿直畅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板书:率性爽直

4、作为一员武将,廉颇之所以这样率直地表达不满,是因为他一直站在哪个角度?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找到三句话中的同一个人称:我。

小结:廉颇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难以全面,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题目是将相和,此时的将相之间是和还是不和?

谁能用刚才学习到的本领,来说说将相不和的原因?

1、那么蔺相如究竟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不是)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

交流: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为什么要这么说?(维护国家尊严)该怎么读好这句话?个别读、齐读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这话其实是在告诉秦王什么?(同归于尽、舍身救主、不畏权势)

综上所述,在和秦王的较量中,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他靠的是什么?(预设交流:面对强敌,蔺相如靠的是拳拳爱国之心,过人的谋略和勇气,靠的是聪明才智、他用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蔺相如真是个(板书:智勇双全 )的人呀!

2、可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无畏的上卿,面对廉颇的那些不全面评价时却做了怎样的事,说出了怎样的话?预设交流:蔺相如回避廉颇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从蔺相如对待廉颇的一言一行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他是个怎样的人?

(对敌寸步不让,对友宽宏大量,顾全大局,爱国)板书:顾全大局

3、课文学到这里,你认为廉颇除了是个率性直爽的人外,还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为人坦率)板书:勇于改过。那么谁能来说说将相之间由不和到言和,其中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廉颇蔺相如身上共有的品质是什么?)

小结:廉颇与蔺相如共同的爱国情怀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 板书:

爱国情怀

好了,同学们,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这段故事,能够流传千古,除了因为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还因为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意义,我读完以后最大的感触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 附:板书设计:

35 将相和

和好

廉颇

蔺相如

率性爽直

智勇双全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爱国情怀

【反思】

《将相和》一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我把领会和学习这一写作方法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着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宗旨,围绕课文教学重点,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步骤:

在正确读出课题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明确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后,再谈谈“将、相”分别指的是谁? 然后我以: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为引子,让学生找到廉颇的话读一读,打破了从头学起的老框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由于廉颇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所以对蔺相如有的片面错误的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自然导入第二个小故事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前一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通过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在讨论将相是怎样和好的(也就是学习“负荆请罪”时),我要求学生认真读后分组分析出廉颇的性格结合体会到的廉、蔺二人的精神,想象他们的对话进行对话补白将这一部分表演出来。学生兴趣盎然。这样一种授课形式,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推荐第6篇: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教学资料 2009-12-27 14:11:01 阅读623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

情感体验。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

人物。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之后,我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于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在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

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思考·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很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

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

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

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

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

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推荐第7篇: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那就采取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入情入境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几个层次的读。自由读读得正确流利,抓住廉颇、蔺相如的语言,品读、对比读,读懂人物,读出感情。课堂中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例如:自由读、同桌练读、男女生对读,齐读等形式悟情传情,培养语感。在读的指导上不是一遍一遍傻读,而是让学生发现廉颇、蔺相如语言中的不同,发现一处读一处,如学生发现两个人称呼对方方式不同,廉颇是直呼蔺相如的大名,而蔺相如却称他为廉将军,在这遍读的时候,学生就突出了这一点。可以这样说,书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人物的个性品质就在品读中凸现出来。其次,我对文本进行了加工处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廉颇来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内容时,结合文章此处的留白,让学生自已设计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并表演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将相和》是一个历史小故事,对于历史小故事的教学,我认为重点在于学生对背景的认知意识的跟进,通过阅读、感悟,从而挖掘

历史故事中的现代意义的,是对文本进行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我不想把时间放在对故事情节的纠缠教学中,想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提炼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做了什么,只要是对祖国有益的事情就都是英雄的价值体验,或者说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必须有效的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教学过程中,我是使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加强学生的自主预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

2、积极开拓课程资源,积极地搜集有关的资料,也让学生进行搜集,让学生自通过资料的阅读了解故事的大概的时代背景。

3、在课堂中运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自己写批注、小组讨论、谈体会的方式,让学生领会人物的精神,从方法上让学生掌握如何分析课文、如何从纷繁的材料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材料,并且从情感上得到感染和熏陶。

4、通过讲故事、演故事、谈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的讲演中亲身体验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对历史故事的现代意义进行挖掘。

课堂上的教学与设计总有一些出入和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教学和课后的思考,我想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第一,语文教师的语言的精炼。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几处不应该出现的口误,这对于严谨的语文课堂来说是很不应该的,这还需要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不

断的进行自我的提高。第

二、虽然给了学生10分钟的时间进行感悟,8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但在我的设计中这是不够的,应该还在前段的教学中进行精简,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三、在学习方法的提炼上总结得不够。

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探究的含量还不够,学生的质疑时间淡化了。

在教学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的改进:

一、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学生,是对学生现阶段学习方法的一个小结,也是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因此做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并评价每一次学生的发言,用真心的鼓励换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适当的点睛之笔。当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品质时,做为教师要有梳理、概括学生的零乱的发言的能力,把学生语言中提到的闪光点做一下恰当的结语,这样对文章的内容学生就会产生整体的认识。

推荐第8篇: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高浦小学陈如纯

《将相和》这篇课文通过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第一课时教学,我出示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我先引导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自读后体会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我问学生:“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在品读课文中,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撞”字看出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堂课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不但使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而且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20

11、4

推荐第9篇:《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一、关于本节课

(一)亮点

《将相和》一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文中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由于课时限时30分钟,我重点讲解蔺相如这个人物,通过第一个故事体会他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个性品质。为此,教学中我以读、说、悟、演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充分地领悟蔺相如的特点与品质。同时考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主体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导入部分,我通过对“和”字的讲解,增强学生对祖国思想文化的认同感。以“不和”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找出廉颇说的话辅以《史记》中描写二人的片段,通过读体会廉颇的“不忿”、“不服气”。以“嘴”为探究对象走进第一个故事研读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三句话。抓住“理直气壮”、“大大方方”和语言对话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有理不失礼、顾全大局的品质。期间在讲“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一句时,在理解蔺相如说此话的用意后,用语言将学生带入当时情境,揣摩秦王的心理,以师生表演的形式深刻感受秦王的愤怒、无奈、不甘等情绪,通过对比的方式让生深刻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结尾总结学法,让学生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人物的品质和形象,也为学习后两个故事奠定了学习基础。

(二)不足

首先,设计本文我本着“返古”的理念,尽量通过语言来进行情境创设,将学生带入“古代”,但由于课堂语言设计上存在缺陷、繁冗拖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时间的利用率;其次,教学过程中有“绑架学生”之嫌,整堂课学生完全按照我的思路去想,去感受,我未对其独特的见解有所引导。就如同摆在我们面前有很多路,皆能通向终点。却偏偏要求他们跟着我走最为平坦、开阔的那条路。究其原因,一是源于本人自我意识过强,忽略主体存在。二乃设计存在缺陷,不敢大胆创新;最后,情境教学模式运用不够成熟,使其过于表面化,未能贯穿始终,即使在情境模块也未完美呈现。如在让学生表演秦王听完蔺相如说完的第三句话后的样子,未让学生准备就直接表演,缺乏内化吸收的过程,难免会走马观花。

二、情境教学我之建议

全中国都知道誉满天下的北京烤鸭,食肉知味,赞不绝口。但绝对不会天天吃的,天天吃的是什么?那是家乡菜!就像是久居外地的新疆人若是没有拉条子、烤肉、抓饭的陪伴决计是难以适应的。情境教育人人皆知,但传统课堂又已经让大多数人适应了,即便有情境的样,那心却不是情境的心,不免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局。

1。通过“走出去、请进来、自主练”的方式,转变思想观念,特别是转变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的新教师的观念。将这部分教师作为推进情境教学模式的生力军。

2。整合教材,通过归纳整理将适合全情境教学模式的文本进行整理,组成团队进行教学设计。

3。非适合全情境教学模式的文本,可着力开发、打造情境模块。

4。情境模式下的教学除利用现代化技术等外物,更重要的是体现语文性,通过语言创设将学生带入情境。

推荐第10篇: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这篇文章留下了许多的沉思,我知道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正是在这不断的反思中,教学才日趋成熟。

关于本节课:《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时,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这篇课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军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

反思自己:看到的最多的还是不足之处。第一,自我感觉准备的比较充分,但是我对学情的把握不是很到位。第二,课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适当的点睛之笔。当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品质时,做为教师要有梳理、概括学生的零乱的发言的能力,把学生语言中提到的闪光点做一下恰当的结语,这样对文章的内容学生就会产生整体的认识。第三,课堂时间把握不准。孩子们早就坐在教室等着了,我也怕等的时间过长,学生会失去新鲜感和兴趣,所以我提前上课了。前面的环节进行得很顺利,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很融洽,可是到了后半节课,时间就显得过于紧张了,我急匆匆的进行着自己的教学环节,甚至看到时间快到了,有的问题直接删掉。第四,也许和性格有关系,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语言过于琐碎,本来应该是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却越俎代庖,抢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和回答的机会。总的来说,这次讲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在课堂教学上的点滴进步,同时也有着太多需要改进地方。以后我会就我的不足之处加以努力。

今后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对重难点的点拨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

第11篇:《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这个星期的后半段时间,我讲解了了第六单元的《将相和》,感觉对故事中三个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内在联系的分析比较到位,但对人物精神内涵的挖掘,还存在一些未尽之处。

本课是根据 《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老将廉颇赤裸上身、背负荆条、主动登门请罪的精神,也着实令人敬佩。

《将相和》由三个事件组成,合起来构成一段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时,我 先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事件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回过头引导学生回忆全文,评价故事的人物(除了蔺相如、廉颇,最好连赵王、秦王都评价一下,有助于理解故事)。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之后,我知道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于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

在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实际,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缺憾。一是课文太长,时间上不允许,朗读训练不足;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甚至当学生说不到点子上时,强制性地把答案灌输给他们,这一点,确实应该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2011.12.16

第12篇: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传》改写的。它以秦国赵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一定的情感教育,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

在教学中,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在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梳理好文章的主要内容,给故事分好段落,写上小标题。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去研读每个小故事,做好指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得到认识,最后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

这一节课我进行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首先,通过解析课题,产生疑问,然后用填空的形式激起学生寻找造成将相不和的方方面面原因。接着质疑:蔺相如立功,是仅仅靠一张嘴吗?激发学生去研读自己喜爱的小故事的兴趣,完成自主探究,再通过合作讨论来裁决,从而感受到了人物的特点。在汇报交流这环节中,重点引导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在此,主要通过指导朗读来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质。“渑池之会”的教学中,除了做好指导朗读外,再结合人物当时说话的心情和场面,给他加个语气修饰词,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接着讨论:在这场较量中,两国是否扯平了?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负荆请罪”中朗读蔺相如的肺腑之言和体验廉颇的言行,使两者的精神品质得到了统一。第三,学完所有的故事后,以将课题改为《蔺相如传》这疑。弄清了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来突破难点。第四,以课后思考练习二为线索,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人物,并陈述理由,体现了语文的个性阅读。最后我设计了品读古诗环节,通过诵读《赞蔺相如》《赞廉颇》这两首诗,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受到了教育,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但这节课中,还是有些地方做得不足,如:在学生自由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给予的面不够广,发言的时间显得有些仓促。

第13篇: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高敏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时,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评价之后,我让学生给每个小故事加上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予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再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在课外研究。

这篇课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军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

回顾这篇课文的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学生。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有些忽略;二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第14篇: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传》改写的。它以秦国赵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在教学中,我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在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梳理好文章的主要内容,给故事分好段落,写上小标题。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去研读第

二、第三个小故事,做好指导朗读,从各个故事中得到认识,最后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

在教学第二课时,首先我出示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让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生自读后体会到第一句用骄傲的语气读,第二句用妒忌的语气读,第三句用不服气的语气读。这是廉颇在蔺相如位居其上后的认识,这一认识是将相不和的原因,他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进一步探究:“蔺相如立功,蔺相如仅仅是靠一张嘴吗?”

学生们通过自主研读,动手在文中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体会到廉颇英勇善战,战功赫赫,这是实情。在“渑池之会”中维护国家尊严也有他一半功劳,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蔺相如虽没有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都是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廉颇被蔺相如的高尚品德所感染,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这样,学生在自主研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但还是有些地方做得不足,如:在学生自主研读的过程中,给予的时间不是很充足,发言的时间显得有些仓促。

第15篇:将相和教学反思

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文,一起来看看吧。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文1

本课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教学中:首先,我从整体入手,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将、相原来是和睦的,后来失和了,最后又和睦了这条线,为正确理解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打下了初步基础。

其次,引导学生认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

最后,又从部分升华到整体,三个故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

教学中,我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表演等形式,体会全文。使学生民主,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学会与人合作。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节课虽然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但对学生的评价我感觉有不到位的地方,原因是对历史了解还太少。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使我的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文2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时,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饿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血色河南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之后,我知道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于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在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实际,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指导学生经度课文时,我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血色回归年积极性高,学习兴趣很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回顾本节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文3

第五单元的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都是从我国的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根据名著改编的。学习《将相和》时,学生兴趣特别浓厚,不仅被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物所吸引,还被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想说的话非常多。我尊重了学生,结果这篇课文上了三个课时。课后,我的眼前还不断浮现出学生那满是渴望的双眼,突然,心中萌发出了一个想法:平时,家长总说不知道让孩子阅读什么书、如何阅读,我何不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开启中国名著之旅呢?想到这,我心中一阵欢喜,着手策划。

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我经常发现,一本读物到手后,有些学生几天就看完了,但所得有限;有些学生几个月才看完,所得也不多。关键是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体包括“精读、略读、浏览”三类。完整的阅读方法就是这三大法。精读是略读和快读的基础,但不应片面追求理解,因为理解深度是没有限度的。略读、快读是精读的补充,在阅读广度和速度上是重大发展。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应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另外,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要想完全读懂古典名著,那简直是“难于上青天”!在特定的场合下,不求甚解,正是小学生读古典名著的一种聪明的做法。

二、调动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的需要。除优化阅读环境外,我打算主要结合课堂阅读,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一般从三方面入手:

(1)安排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材料。联系课堂教学,针对教材实际,让学生在课前主动开展课外阅读,这样一方面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另一方面可以搜集与教材有关的资料。

(2)在课堂上共享选取后的阅读材料。俗话说:“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课堂上共享阅读材料,可以突破学生知识面狭窄的局限。

(3)课后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

三、为学生提供阅读后交流的平台。

学生从阅读中得到的信息,从书面语中所获得的理性意义,是否正确?是否有价值?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生活习惯和看待事物角度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就不同,这就需要交流。我决定每个星期至少为学生提供半个小时以上的交流时间,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让学生将别人正确的、有价值的拿来,调整、修正、补充自己的认识,使自己的阅读所得更趋于真善美的境界。

希望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在中国名著之旅中能有所收获。

第16篇:《将相和》教学反思

>教 学 反 思

光山县十里镇十里村小学 刘光强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表演中动心动情,领悟课文。

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时,我采用了我们十里镇课题教学模式‚导--学--展--练‛,来组织教学。

下面是我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词。

2、板书课题。

3、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将相不和及和好的根本原因,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征。

2、有感情地读一读,演一演重点句子和段落,体会它们的含义和蕴含的情感。

3、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学习《完璧归赵》。

1、观看视频。

2、提出问题 ,引领学习《负荆请罪 》:

朗读,分组学习课文的16自然段至结尾。思考

1、将相不和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呢?

2、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呢?

3、廉颇、蔺相如各是什么样的人呢?

3、学生分组学习。

4、学习展示: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原因是 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 ,很不服气,结果是将相和好。

《负荆请罪》的起因:

完璧归赵》故事的发展经过:

三、学习《完璧归赵》。

1、看视频。

2、提出问题 ,引领学习《完 璧 归 赵》:

1、朗读课文1—10自然段, 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分组交流,读一读并尝试演一演。

2、‚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呢?

3、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3、学生分组学习

4、学生演一演

学习展示 :

四、学习《渑池之会》。

1、看视频。

2、提出问 题 ,引领学习《渑池之会》:

1、分组朗读、学习11—15自然段。

2、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读一读并分组尝试演一演。

3、讨论: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3、学生分组学习。

4、学习展示:

五、拓展练习。 拓展练习1:

蔺相如立功就靠一张嘴吗? 拓展练习2: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关系? 拓展练习3

六、联系生活,总结课文:

同学们学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学习、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 展示:

七、课外练习

学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练习写一件事,写同学、朋友之间团结友爱的事,主要写清事情的前后变化。

通过如上的学习,同学们明白两个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 3 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去读、悟、演,写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蔺相如和廉颇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辉的人物。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是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实质上缘于廉颇的错误认识‚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理解廉颇这段话,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在这课的教学中,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之后练读这句话,注意让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学生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的对么?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己错了,从而负荆请罪。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4 ‚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堂课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不但使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而且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通过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本课的课本剧表演有进步,孩子们能够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比如蔺相如说话时的理直气壮和廉颇的不服气和后悔、惭愧都能很好表现出来。

通过演课本剧,学生们对人物性格的感受越来越真切,但同时也会对廉颇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产生偏差。所以我最后安排了拓展练习。孩子们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廉颇认识转变的过程。练笔之后,廉颇的形象也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树立起来了。此时,他们明白了:蔺相如也好,廉颇也好,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通过PPT展示,学生们对人物性格的感受越来越真切,但同时也会对廉颇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产生偏差。所以我最后安排了讨论。孩子们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廉颇认识转变的过程。练笔之后,廉颇的形象也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树立起来了。此时,他们明白了:蔺相如也好,廉颇也好,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 5 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第17篇:《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亮点

方殿君 2018.4.18 《将相和》一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文中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我重点讲解蔺相如这个人物,通过第一个故事体会他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个性品质。为此,教学中我以读、说、悟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充分地领悟蔺相如的特点与品质。同时考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主体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在导入部分,我通过对“和”字的讲解,增强学生对祖国思想文化的认同感。以“不和”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找出廉颇说的话辅以《史记》中描写二人的片段,通过读体会廉颇的“不忿”、“不服气”。以“嘴”为探究对象走进第一个故事研读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三句话。抓住“理直气壮”、“大大方方”和语言对话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有理不失礼、顾全大局的品质。期间在讲“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一句时,在理解蔺相如说此话的用意后,用语言将学生带入当时情境,揣摩秦王的心理,以师生表演的形式深刻感受秦王的愤怒、无奈、不甘等情绪,通过对比的方式让生深刻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结尾总结学法,让学生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人物的品质和形象,也为学习后两个故事奠定了学习基础。

第18篇:《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乔雪蕾 的工作室将相教学反思《将相和》教学反思将相和教学反思: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第18课《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改写自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教学反思。文章以赵秦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几个小故事,包括《渑池之会》《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写出了将相(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由“和”变成“不和”,最后又“和好”的过程。本节课主要学习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下面是我完成《将相和》的教学后的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课程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深远的影响,小学生往往对语文材料有多元的反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要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身为小学语文老师,在这方面不应该受社会上的流行元素所影响,教学反思《《将相和》教学反思》。 词语是构建言语大厦的基础。积累词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默写词语,可惜这一传统训练已经逐渐被淘汰出课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对传统训练的挖掘和创新。《将相和》是篇长篇课文,根据这个特征,我在教学中设计了默写词语的环节:“请同学们翻开练习本,根据意思默写词语。同桌之间一个说一个写配合进行。”

1、“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每次战斗,没有不胜利的。”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战功赫赫”。

2、“理由充分正确,很有气势。”是“理直气壮”,“请找出这个词的反义词。”“理屈词穷。”

3、“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是“无价之宝”。“谁能根据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造一个句子?”“和氏璧是无价之宝,秦王千方百计想得到它。”……这一来,小学生们都来兴趣了,听得非常专注。词语默好,1分钟。看来譬如形式与目标都单一的传统型默词语,也不好。训练学生听力以及注意力分配;积累词语以及整体感知课文;对“大大方方、理直气壮、同心协力”这些重点词语有了初步理解,也为下一环节作好铺垫。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说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您闹不和,真是罪过。蔺相如:将军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活动的积极性。

教研活动将相教学反思

第19篇: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

铺沟小学:李龙飞

本课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学时,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血色河南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在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实际,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回顾本节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有所缺乏,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第20篇:《将相和》教学设计及评析

29 将相和

教学设计:杨梅艳顺义区赵各庄学校 评析:孔凡艳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叶老说“预习”是“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教材”就是让学生“试去揣摩”“试去理解”的,学生也能“粗略读懂”。

本设计以“预习单”引领独立预习,“汇报单”帮助小组合作交流,由“课题”引领初读感知,最后以学生为主体生成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矛盾冲突中为赵国立下的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凸显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美德。

本文结构独特,构思新颖:三个小故事各有完整的情节,故事与故事之间又紧密相联,通过简洁而又巧妙的过渡,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

与本单元及以前写人文章不同的是,本文是围绕着“将相和”这个题目,通过三个彼此关联的故事塑造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 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独立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初读感知,学生基本能够读懂故事的意思;借助课后习题,理清文章结构不难,但是准确、完整、简洁地归纳每个故事的内容并不容易;课文事件历史久远,真正读懂还需要搜集一些必要的资料。 3.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说明

本节课以“预习单”为凭借组织小组交流检查预习,以“课题”的初读释题、再次读懂引导整体感知,通过学生参与确定深入探究的内容和目标,并在整合文本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生成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独立预习和小组交流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新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理清文章脉络,为每一个部分拟合适的小标题。 4.整合学习需求,拟定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结构,给每个故事拟合适的小标题;整合学习需求,形成学习方案。 教学难点:

立足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形成学习方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图 教学活动过程

一、揭题导入

板书并齐读课题。通过预习说说你对课题有了哪些了解?(“将”“相”所指;“将相和”的意思„„) 相机出示:《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检查预习

(一)预习交流

1.小组交流后集体共议

以“预习单”为凭借,填写“小组汇报单”;一个小组主要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音:

①容易注意到“削弱”的“削(xuē)”和多音字“答”(dā),用多音字的另一读音组词。 ②可能谈到课文中易读错的字,如“上大(dà)夫”、“侮(wǔ)辱”等。 形:

可能谈到一些易错字,如:“蔺”、“御”等,“璧”和“渑”可能会有同音字、形近字的联想,相机完成练习:

(

)绿躲()墙()和氏()

“lián ”也可以进行同音字联想,课下完成填空: lián ()接()花()价春()可()门() 义:

估计学生会交流“瑟”、“缶”、“渑池”、“完璧归赵”等。 根据文本能基本理解“和氏璧”、“抵御”、“诸位”等,容易忽略对它们的深入理解,引导关注:

①“和氏璧”中“氏”与“璧”都是本课的生字,文中写道“有一回,赵王得了一块宝玉——和氏璧”,秦王也说“愿意拿15座城换这块宝玉”,我们应该对“和氏璧”有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汇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没有的话教师出示)

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卞和曾先后把它献给楚厉王和武王,均被宫中玉工说是石头。卞和被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左、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询问并命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见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

②“抵御”、“诸位”,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理解后,追问:“御”?“诸”? ③“上大夫”、“上卿”,哪些同学预习时查了?相机由学生或者老师出示: 上大(dà)夫:大夫是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大夫”是最高的一级。 上卿:“卿”是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

廉颇在赵惠文王16年时,因伐齐有功,被提升为上卿。如今蔺相如也封了上卿。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站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意图: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学生按照音形义几方面预习,形成习惯;字词义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引导预习策略:关注字词义;有些意会的字词还需问个究竟;课文中不懂的,尤其是生僻的字词,要结合语境、查找工具书来解决】 积累:

预计学生能主动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若没有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画一画,自己读一读,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意图:引导根据文本特点主动积累词语的习惯】 2.听写字词,完成检测2题。

鼓瑟、抵御、推荐、廉颇、和氏璧、蔺相如 根据意思写成语:统一认识,共同努力。(同心协力) 3.你还做了哪些预习,与同学交流。

如:思考课后习题、提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资料等。 【意图:叶老说“预习”是“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交流预习内容可以引领更好的预习】

(二)检查读书

分小组朗读课文:根据朗读情况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注意做到正确、流利。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将相之间的几个小故事?

三、初读感知

(一)理清结构:

1.浏览课文,按不同的故事给课文分段。

对于第

1、第15等自然段的归属可能会有争议,可以读一读上下文,共议交流简单说说分段的依据。

点拨:第15自然段首先是对“渑池之会”的总结,也呼应了“完璧归赵”的结果,又引发了“负荆请罪”,在连段成篇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意图:分段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关注连段成篇的方法,注重篇章整体】 2.试着说说每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

预计学生归纳第一个故事的内容最困难,可以让学生再浏览课文,结合理解“完璧归赵“的意思,再来说一说。当学生不能做到语言简练时,出示提示——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秦王仗势要骗取赵国的宝玉„„

课下完成检测题第3题。

3.用简单的语句给课文加小标题。

学生如果摘记文中出现的词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来概括当然可以,若学生用其他语言来概括,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也应该肯定。

(二)感知、质疑。

1.再读课题,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说说围绕“将相和”你读懂了什么? 预计学生会谈到将相之间发生的故事,也可能会说到因为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导致了将相不和,又由于廉颇“负荆请罪”所以将相和好。

学生感到困难时,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点明课题“将相和”的句子。相机出示: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非得给他难堪不可!”

【意图:渗透从课题入手,抓住重点句段,整体感知课文的读书方法】 2.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预计学生会问到:①课文为什么以“将相和”为题?②有很多种认错的方式,廉将军为什么要“负荆”请罪?„„ 也可能结合上段话质疑:蔺相如靠的是什么职位比廉颇高?

四、拟定学案

1.进一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探究什么?

学生可能会答道:理解课题“将相和”的含义;体会廉颇和蔺相如各是一个怎样的人等。 2.请你选择一个方面,拟定一个继续探究的学习方案。 3.交流完善。

学生展示自己拟定的学习方案,师生共同修改、完善。 可能出现的学习方案有: 从课题出发:

预计自拟学案大致如下: 学习方案:

将相之间为什么不和?又是怎样和好的?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依这个学习方案学习时容易只抓住第三个小故事来学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关注到篇章的整体,再结合理解课题“将相和”的含义进行补充,深化理解,可完善如下: 学习方案:

1.读读将相不和的相关语段,联系上下文体会其中的意思。 2.读读体现将相和好的相关语段,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3.从“将相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体会人物形象

学生一般知道探究廉颇和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可以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体会。自拟学案大致如下: 学习方案:

廉颇和蔺相如各是怎样的人?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有感情地读一读,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点拨:这篇文章涉及了三个故事,两个人物,能再具体说说怎么来学习吗? 在学生的学习方案后补充出示:

(依故事推进;按人物整合;从整体评价) 最后写出你对这两个人物的评价。

(3)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如果学生在不懂的问题中谈到廉颇的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非得给他难堪不可!”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即时生成学习方案:

学习方案:

①廉颇说“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默读“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小故事,思考: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他职位比廉颇高靠的是什么?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再结合“负荆请罪”进一步认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②你是怎样评价廉颇的,简要阐明理由。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2-3遍。

2.练习复述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给同桌讲一讲。

3.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案自学,或选择一个学习方案自主学习,记下不懂的问题。 4.继续搜集与本课相关的文章、资料。 附:板书设计 29 将相和 学习方案: 完璧归赵 不和?

渑池之会联系上下文

和?负荆请罪

体会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同桌互评、教师评价 评价量规

一、区分同音字:

(

)绿躲()墙()和氏() lián ()接春() ()花可() ()价门()

二、听写:

三、默读课文,按要求完成:

1.简单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分别写出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四、拟定学习方案。

1.拟定学习方案可以从哪儿入手? ①②

2.选择一个角度,拟定学习方案: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及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本设计,与以往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特点:

一、立足文本,凸显课时和年段特点

《将相和》这篇课文生字多、篇幅长、事件历史久远,我以“预习单”、“小组汇报单”引领小组交流,体现了高年级字词学习的特点,自然引领了预习;初读感知时结合课题,立足篇章整体,也在遵循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凸显了语文学习的特点。

二、立足发展,注重过程与策略引领 从预习单的使用,汇报单的填写,到利用课题达成初读目标,再到尊重主体,整合学习需求,形成并完善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方案,每一环节关注全员参与,过程展开,对学生“示例”的学习、规律的掌握,以及今后的发展,给与策略的引领,指引独立阅读的门道。 课后反思

《将相和》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1册第八单元开篇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历史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这节课我所上的是第一课时,安排了预习检查→整体感知→拟定学案三个环节,追求简约高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交流体现年段特点

叶老说“预习”是“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将相和》这篇课文生字多、篇幅长、事件历史久远,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预习单”,这节课首先是通过小组汇总的形式对预习情况进行交流、梳理,来填写“小组汇报单”,然后各组为汇报小组作必要的补充。这样做,既是预习的全员检查,又是自读的相互分享,我们看到孩子们在字词交流中遵循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抓住了重点、攻破了难点;在积累中挖掘了文本特点;不论是背景资料的查找还是相关材料的阅读、整理都体现了高年段的特点。

教师及时参与,起到引领提升的作用。比如生字词学习的字音、字形相关联想;字词义是学习难点,不仅关注生字、生词,而且在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随时借助语言环境、相关资料及工具书主动解决,问个究竟。

二、自拟学案尊重学生个性 “教学”、“教学”是“教学生学”,学什么、怎么学不能教师单方面来决定。本节课与一般第一课时相比,增加了拟定学习方案的内容,不仅是容量大了,充分尊重了个性,而且体现了课堂设计的整体性。 在整体感知后,“进一步学习我们应该探究什么呢?”实现了主体参与的深层感悟,孩子们关注到了“课题”,注意到了“人物”,联系到了刚才提出的不懂的“问题”。我遵循孩子的需求,允许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探究内容。学生从中选择一个方面的内容自拟学案,然后师生之间互助完善、提升。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教师的点拨渗透了学习的策略,如: 从“体会人物”的角度拟定学习方案,孩子们知道要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我启发孩子从文本出发,“这篇课文涉及三个故事、两个人物,在具体学习中我们怎么展开呢”,孩子们在老师的点拨下,得出了“依故事推进,按人物整合”的整体的、开放的、个性的思路,教师相机补充最后“要注意从整体上进行评价”。在学生自主生成学习方案的过程中生生互动,利用了差异资源,指导了学习策略,懂得了抓住人物言行心理逐步认识人物、全面评价人物,落实了三维目标的达成!“由课题读开去”形成学习方案时,学生的基本框架搭建切实可行,我引导学生理解“不和”这段话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这背后传达给学生的是由部分到整体的思想,最后再回到课题“将相和”是由点及面深刻性的启发。同样,“不和”入手的“问题解决学案”的生成,是学生提出问题后的自主解答,教师引导读“负荆请罪”进一步认识蔺相如是对学生读懂课文和评价人物的科学引领。

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确定,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的需求;学生自己构想进一步探究的“蓝图”后,经过师生完善,形成适合文本、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案,延伸了初读的内容,指引了独立阅读的门道。

在本节课,通过预习交流、整体感知、形成学案的环节,学生全员参与、用心交流,即时检测和课后检测效果证明了目标的有效制定与达成。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是“精彩发言”后的“扩大影响”做得不够,有些语言还需要更规范,完善学习方案的主体性还可凸显。 专家评析

教学需要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其中对学与教的设计尤为重要。本课教学立足文本的特点、学生的需求与课时特点来设计,能给我们如下两点启示:

一、设计学生活动,在实践中达到学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特点,从揭题导入、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到拟定学案各个环节,都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前预习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叶老说:“预习的意义在于要切实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是“练习阅读最主要的阶段”,本设计精心设计了预习单,包括常规的字词学习、结合本课的积累、查找资料和自主的其他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尽力而为。 预习检查基于“预习单”来填写“小组汇报单”,以实现预习的全员交流和自读的相互分享。集体交流时关注不同组别之间的补充,注重预习实效的达成。 浏览课文分段、试着说说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用简单的语句给课文加小标题的每一环节均是面向全体学生;出现分歧、遇到困难时再读思考、同伴互助,让学生体验了自身的力量。 进一步学习应该探究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来确定,学习方案的生成更给每一个学生学会阅读留下了发展的空间,通过调动学习方法、策略的积累来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我们看到:本节是第一课时,它与课前预习紧紧相连,在汇报交流中、在初读感知中,在深思构建中,落实着以学为主、以读为本,为第二课时奠定基础。长此这样充分设计学生活动,在实践中可望达到学会。

二、设计教师引导,在点拨中实现会学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每一环节的安排都应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

预习交流不只是个人汇报、相互补充,诸如同音字、形近字的联想练习,听写词语,字词义借助语言环境、工具书及资料的深究,对高年级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均是很好的诠释,对学生更好的预习是个引领。

分段出现分歧教师不只是展开过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而是通过上勾下连凸显连段成篇的巧妙,是在读中悟写;归纳第一个故事是难点,教师采用了安排学生默读再想、结合“完璧归赵”的意思再来说一说,这些朴素的,但却是实在的方法,最后出示提示是帮助,也是示范。 本设计的环节简约,巧妙地利用了课题。“将相和”揭示了文章的思路,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从课初“通过预习对课题‘将相和’有了哪些了解”,到通读后“围绕课题‘将相和’又读懂了什么”,再到继续学习应该探究什么时“从课题‘将相和’读开去形成学习方案”,凸显了立足篇章整体的理念,有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说到学习方案的生成,教师在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点拨是必要的:从课题“将相和”入手的学习方案,直指的是“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关注到篇章的整体,再进一步理解“将相和”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案生成,学生可以应用体会人物的一般方法,教师通过“这篇文章涉及了三个故事,两个人物,能再具体说说怎么来学习吗?”使思路得到优化(依故事推进;按人物整合;从整体评价),引导了逐步深入认识人物的评价方法,渗透了学习策略。

从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与策略,在尊重主体的前提下,挖掘教师的引领作用,有助于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以至善学的飞跃。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