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臻教学设计

2021-02-01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听卢臻老师教学评一致性有感[推荐]

听卢臻老师《教学评一体化报告》有感

殷久琳

郑州市第五十四中学

2013 4 22

听卢臻老师《教学评一体化报告》有感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常常参加各种教学研讨会 ,但是感觉对教学实用性不强。所以,教学研究上有很多困惑的地方依然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如:如何细化一节课的课标该?仅仅是用贴切行为动词来叙写就可以了吗?课堂评价如何能有效促进教学?领导在会上时常提到教学评一体化,那什么是“教学评”一体化?请教身边的同事,他们多是解释的模棱两可。对学校要上交的文件,也只能 “改改词”、“换换说法”、“加个表格”„„”应付过去算了。

4月16,对我们东区教学人来说是一个值得我们记住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们心中的关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困惑终于得到了解决。4月16日,郑州第九十六中学。郑州市课程改革专家卢臻老师我们做了《有效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的报告,报告长达四个小时,我认真听完整个报告,不仅仅因为卢老师在那站着讲;更主要的是像卢老师说的那样,她很接地气。她深知我们一线老师所思、所想、所需。她说的,正是我们想听的!

一、教学有效性的三重内涵

报告从一位老师的课后反思谈起,公开课后,该老师这样反思:“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很愿意参与„„原来很差的某某都举手发言了„„该教的也都教„„”卢老师由此反思什么是有效教学,仅仅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吗?仅仅是把“该教的都教了”吗?不是这样!教学不仅仅是艺术,还是科学。在此基础上,卢老师揭示了教学有效性的三重内涵:  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

 效果: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

 效益:教学目标与社会、个人教育要求、需求的吻合程度。

二、目标准确才能“教的对”

目标细化的准确,才能教的对。目标的制定参考什么?不是教师用书,而是课程标准和学生。课程标准是所有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应该到达的起跑线;自己学生学过什么,已有知识有哪些,这是学生的起点。只有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才是有价值的。卢老师依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说,将教学目标分为两类:结果性目标:指向学生学习后的学习结果、有明确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表现性目标:指向化、创造性的活动。如:朗读、实验、画图等。没有一致的结果,考量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同的目标类型,在细化的过程中,要依据自己学生情况,进行不同方式的细化;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实施的方式和策略也不同。同样,评价的内容也不同,并且要求与二者一致。概括起来就是:  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呈现认知心理动词;  用具体的可描述的知识名词呈现笼统;  用与行为动词相匹配的行为条件呈现教学活动;  用先于教学活动的评价任务验收目标的达成效果。

三、效教学的课堂评价三要素

卢老师认为有效教学的课堂评价,应该具备三个要素。

1、一致性:评价内容与目标一致;知识点与能力点一致;评价材料与目标一致。

2、评价标准的明确性。卢老师指出评价的实质是:为学习的评价,促进学生标准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多是“有评无价”。

3、评价的针对性。在于考察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为学生所掌握。学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教学可以继续进行下去;学生达不到教学目标,应及时进行教学补救。

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评价设计应该先于评价之前。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在实际中能好好设计评价,卢老师以历史学科“大运河”为例子。生动的例子,让我豁然开朗,顿解毛塞!

“教学评一体化”看似复杂的理论,经过卢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后,我总结为一句话就是一切都要匹配。即:既定的教学目标、课中学习目标、评价目标的匹配。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学习方法、评价工具三者本质上的同一性!

推荐第2篇:卢臻课改汇报交流会心得体会

聆听卢臻老师“教-学-评”一体化有感

郑东新区昆丽河小学

赵磊

成长的每一个十字路口,总有师长、智者、朋友伴我前行。2013年4月16日,,在郑东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的统一安排下,我参加了在九十六中学举行的新课程改革报告交流会,虽然只有一下午的时间,但收获却是满满的,参加这次活动让我如浴春风,如淋春雨,感受着课改专家的独特魅力,欣赏着课改专家的独到之处,反思着自己日常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真是受益匪浅。

在这次活动中,有幸聆听了河南省名师、郑州优秀课改专家卢臻老师的课程改革的经验汇报,卢老师以“教—学—评”为主题题作了精彩的报告。在报告中,卢老师讲到了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不管什么教学模式,要进行有效教学,就要进行教—学—评一体化。针对教、学、评分别通过生动的实例给老师们做了分析。有理论有实践,有经验有技巧,会场上时时传出欢笑声、鼓掌声、赞叹声,我们与会老师都像个学生似的被吸引着,充实着,感动着,激励着,沉浸在全新的感受里。卢老师对教学的诠释,教学工作中的智慧,带给我们的完全是心灵的震撼,观念的洗礼,内心充盈着沉甸甸的收获之余,又颇感自己责任的重大、知识的贫乏,继而对工作产生更大的热情,更坚定的信念。

在报告中,卢老师讲到了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不管什么教学模式,要进行有效教学,就要进行教—学—评一体化。针对教、学、评分别通过生动的实例给老师们做了分析。 首先,什么是有效教学,它包含三种内涵:效率、效果、效益。我们常以为的学生的成绩好就是有效教学,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就是有效教学,其实则不然,那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单单这样说明不了是有效教学,教学的投入和产出还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何去看待它们之间的比值?教学活动的结果和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教学目标与社会、个人教育需求的合成度如何?让我越来越科学地学会去看待、去评价什么是有效性教学。这就让我的教学有了理论依据去进行有效性分析,向有效性教学靠拢。

教学目标是我们首要谈及的问题,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卢老师讲到;第

一、我们要弄清课程标准。

二、我们要弄清学生在哪里。目标还有两种类型,那就是结果性目标和表现型目标。通过具体例子向我们阐述了如何制定适切的目标,才会引领学生有效的学。教学效果是每个老师都会关注的问题,而我们一般是片面地理解成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几道题检测学会了没有?而卢老师说到教学效果如何,第一要素要看内容是否一致,第二要素要看方法是否适配。是啊,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没有突如其来的东西,我们会作何处理,我们有没有提前预见,和我们定的教学目标是否一致,看来我们都要好好思量,审视我们的教学过程。最后提到课堂评价,关键在于评价的当不当。第一要目标一致,第二要标准明确。事先要与学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卢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评价方法,让我感觉非常有用,对评价有了理论性了解。我们应该针对什么样的内容选择相匹配的评价方式。 总之,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让我知道教学目标、课中学习目标及评估目标三者内容上要有同一性。教学目标、学习方法及评估工具三者本质上的同一性。它是一种教学理念,思想原则,更是一种教学智慧,教学信念,愿能早日运用到我的教学中,让教学更有效!

推荐第3篇:李颖臻《小小的船》教学设计

《小小的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李颖臻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请大家猜个谜语:“有时挂在天边,有时落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月亮)

2、今天李老师不仅要带你们去看月亮,还要带你们去坐月亮船,想去吗? 那我们闭上眼睛,随着音乐我们摇啊摇,我们飞出了教室,飞上了蓝天,坐上了月亮船。让我们随着月亮船一起摇啊摇,请小朋友们睁大眼睛,现在我们已经飞上天了,已经坐在小船里了(幻灯定格在书上图画)你都看到了什么。

3、生观察图画说话。

4、师:晴朗的夜晚,蓝蓝的天空,可爱的月亮,闪闪的星星,美丽的小姑娘,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有位老爷爷把它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是《小小的船》。

二、初读感知 认识生字

1、师边板书题目,边指导学生认记“船”。

2、这首优美的诗歌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赶紧翻开读读吧!读的时候遇到不会的字可以怎么办?打出读书要求。

3、刚才同学们读得真认真,生字宝宝都读准了吗?同桌相互拼读生字。

4、淘气的字宝宝呆不住,它们跳出了课文,想跟你们交朋友,快点跟它们打个招呼吧!师检查生字读音。

5、生字宝宝你们都读准了,跑回课文你还能读好吗?四人小组1号做组长,带领同学读读吧!

三、品读课文,想像创新

1、小组以各种形式汇报读课文。

2、听着你们读得那么好老师也想读。师范读。

老师读后找生评价。老师读得那么好的一个秘诀就是:一边读一边想象。不信你们也试试吧! 生自己练读。

3、谁来挑战,学生个别表演读。

4、师生接读,生生接读。

5、比较读 老师把整首小诗歌去掉优美的词语,学生对比读。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你喜欢老师读的句子还是你们读的句子。为什么?

是啊!加上了这些词我们的儿歌就非常优美了。学生在比较读中感悟语言的美,月儿的可爱。

你能做做小诗人,还能说弯弯的( ),闪闪的( )。

6、读了这首儿歌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指导点出课题弯弯的月儿像小船。引出课后练习。

7、师一段引话,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的美。

晴朗的夜空,弯弯的月儿像小船,闪闪的星星像钻石,蓝蓝的天空像大海,这是多么让人神往啊,男同学美美地读读吧!

伴着凉风,星星在闪,美丽的小姑娘坐在月亮船上,就像坐在小摇篮里,真舒服呀,真快乐呀!这是多么舒服,多么让人陶醉啊!女同学轻柔地读读吧!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我们又快要返回地球了,在乘坐飞船前让我们再来跟也空中的星星打声招呼说声再见吧!再次认读生字。

8、伴唱着《小小的船》这首曲子离开太空。

四、趣味作业、课外延伸

1、同学们,学了这首小儿歌你有什么感受?

2、老师这里也找几首关于月亮的小诗,咱们再来读一读吧!

推荐第4篇:《卢沟谣》教学设计

《卢沟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有感情的演唱《卢沟谣》这首歌曲,感受卢沟桥地区发展变迁的千年历史画卷,以音乐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 过程与方法:了解歌曲段落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知识与技能:掌握“渐强,反复跳跃,结束句,倚音”等音乐记号。 教学重点

1.用充满激情的声音唱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准确表达“渐强,倚音”等音乐记号的演唱方式。教学难点

唱准音域较宽的乐句,从5到低一个八度5。 课 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北京都有哪些建筑吗?(出示图片) 2.师出示“卢沟桥”的高清风景图片。 3.生观看图片,感受卢沟桥美丽的风景。

二、朗读歌词

1.师播放伴奏音乐,并朗读第一段的歌词 2.师带生一起朗诵第一段歌词。

三、学唱第一段

1.音乐播放歌曲第一段,生聆听。2.练声开嗓,用lv模唱第一段乐谱。 3.生尝试用声音表现卢沟桥的美景。

四、解决第一段难点

1.师逐句示范“元明清,七百年”,让生感受音与音之间的跨度,将声音大胆沉下。2.“卢沟渡,摆渡船”,要唱得连贯。

五、处理歌曲

1.师再次范唱第一段,并在强调的地方加上手势。2.生复唱歌曲,着重注意师强调的地方。

3.师小结:卢沟桥的景色非常美,你们的歌声也非常美,老师真的很满意。

六、学唱第二段

1.观看七七卢沟桥事件图片。2.师范唱第二段(愤怒的),让生聆听并谈谈音乐表现了什么情感?

3.请生用愤怒的情绪,唱第二段的歌词。4.讲解结束句

5.出示乐谱,让生掌握反复跳跃记号,并整理歌曲结构:

A一B—B(加一句)—结束句。

6.师引导生用隐忍、压抑——愤怒——宣泄的方式来演唱第二段。

7.师前两句动作提示生感情,后指示乐谱注意反复与结束句

七、完整演唱歌曲。

八、总结

现在的卢沟桥依然很美丽,但发生在它身上的那段历史是永远抹不去的,我们要铭记历史,奋发图强,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更加强大!

推荐第5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卢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东华初中语文组

卢芳

教学依据: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1、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3、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避免模式化,鼓励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

(二)课文特点

《安塞腰鼓》是七下第四单元的教读课文之一,另外两篇教读课文是《社戏》和《口技》,还有两篇自读课文《竹影》和《观舞记》。这是一个文化艺术单元,除了《社戏》不是主要写戏剧艺术而外,其余几篇都以描写、介绍艺术为主,涉及古今中外舞蹈、绘画和口技这种民间传统艺术。所以,重点应该引导学生感知文化艺术之美并激发他们探究美的兴趣。这篇介绍我国黄土高原的大型民间腰鼓舞的精美散文,以安塞腰鼓的表演过程为事线,以作者的惊叹、赞颂之情为情线,以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沉稳和安静为衬托,分别从场面之美、声音之美、后生之美、舞姿之美四个层面描述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表现了其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歌颂了黄土高原后生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课文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它优美的语言,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气势,铿锵激烈。“好一个安塞腰鼓”的赞叹贯穿全文,一咏三叹,情绪的饱满激昂几乎到达顶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品析语言的能力的好材料。

基于课文的这个特点。我这样设计本文的教学: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

2、训练学生朗读美文,赏析美句的能力;教学重点:品读语言美点,感知文章美的内涵

教学的难点:理解本文歌颂西北汉子生命之磅礴力量的主题思想,并能带动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教学策略:以“寻美”这条主线贯穿始终,用“课文概说”和“美读课文”这两个阅读活动来训练学生,落实知识。 教学流程:

1 【课前导入】分别展示两张不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美、思考美的元素,领会美的多元和层次。操作如下:

1、展示图片一——蓝空下春花烂漫的美图。问:美吗?美在何处?(生讨论) 小结:色、态,这些就是美的元素!

2、展示图片二——希望工程宣传图“大眼睛”苏明娟的照片。问:美吗?美在何处?

(引导学生关注内涵美、精神气质美。)

导入语:美的形式千姿百态,美的元素多种多样,美的层次丰富多彩。能否捕捉美,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否有一颗善于感动于美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当代散文家刘成章的笔触,去寻找安塞腰鼓中的美——板书课题。

过渡:要想发现课文的美,首先要了解课文。现在我们进行第一个语文阅读活动——

一、语文阅读活动之一——课文概说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自选一个角度,用百字以内的文字进行课文概说。(写作时间:5分钟) 角度:

(1)、从内容的角度; (2)、从结构的角度; (3)、从情感的角度; (4)、从语言的角度; (5)、从主题的角度;

2、生准备。

3、生按话题顺序逐一展示,师点评,并引导生整体把握全文的线索、结构、情感,初步感知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4、师投影示例,点拨指导。示例:

1)从“内容”的角度:本文记叙了一场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安塞腰鼓的表演过程,描述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2)从结构的角度:本文首先描述了安塞腰鼓表演前的演员们沉稳安静的状态,然后细致地描

2 述了整个表演的精彩过程,最后又描写了表演戛然而止后的一切归于寂静的状态。 3)从情感的角度:本文描写了黄土高原上一场精彩的安塞腰鼓表演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无限的惊叹和由衷的赞颂之情。

4)从语言的角度:本文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它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气势地表现了安塞腰鼓表演的奇伟磅礴、惊心动魄;用抒情色彩浓厚的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惊叹和赞颂之情。

5) 从主题的角度: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课中小结】:通过这个活动,同学们发现了哪些美的元素?共同讨论得出结论:舞蹈美、结构美、情感美、语言美、主题美……同学们的概说也是美的! 过渡:那么,这么美的艺术形式,同学们想不想看哪? ——观看视频一分钟

过渡:相信同学们看过以后更直观地感受到了安塞腰鼓之美。别停下,让我们继续追踪美!

二、语文阅读活动二:美读课文

1、活动热身:我读美,你赏心„„

(师读1-7段,生谈听过后的体会,实际上是落实这个片段的赏美训练,并激发学生赏读的兴趣)

投影展示师读的内容及设计——

内容:1-7段——最富有艺术效果的场面变化描写。 分角色朗读设计——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男领)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女领)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女合)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男合)

但是:

3 看!——(男女领合) (师示范第七自然段)

(其中的“男领”与“女领”可由一对师生配合)

2、开展活动。投影——

(1)小组合作讨论;(2)小组选点展示

要求:请选一个话题和一个课文片段进行探究,然后进行赏美或读美的展示。) 话题参考:

(1)、最气势宏伟的场面描写;(2)、最有画面感和想象力的描写; (3)、最生动精妙的声音描写;(4)、最撼动人心的人物动作描写; (5)、最丰富忘情的舞蹈观感描写;(6)、自设话题

3、学生准备和展示,教师相机点评并引导生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来理解本文的主题、情感和语言之美。在这个过程中要以读促讲,以讲促读,促成生朗读和品析语言能力的生成。 其中,话题一“最气势宏伟的场面描写”指的是第7-8段;话题二“最有画面感和想象力的描写”指的是第9-11段;话题三“最生动精妙的声音描写”指的是第14-16段;话题四“最撼动人心的人物动作描写”指的是第18-19段;话题五“最丰富忘情的舞蹈观感描写”指的是第22-27段。

【课堂总结】: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自古以来,陕北高原一直是边关要地。秦始皇时期,筑长城防匈奴入侵;北宋时期,镇边关抵御西夏人入侵;明朝时期,“延绥镇”长城几乎承担了北方边境一半以上的防务。“安塞腰鼓”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凯旋的欢迎曲。于是,“安塞腰鼓”便逐渐演变和完善成了一种优秀的民间舞蹈形式,成了黄土高原人民精神气质的一种象征。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精彩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板书) ——全班齐诵“好一个安塞腰鼓!”句。

三、拓展提升

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以课外资料为依据,为《中国舞蹈辞典》来一个100字左右的“安塞腰

4 鼓”的词条介绍。采用脱口秀的方式。可以用到课文中的词语。但希望语言流畅,尽量对“安塞腰鼓”作出准确而精辟的介绍。

1、生展示,师点评;

2、师出示示例。

词条示例:《安塞腰鼓》是我国黄土高原上流行的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表演时由人有节奏地击打腰鼓并配上有力的舞蹈动作。它可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表演时能达到声震天地的效果,适合在大型集会用。这种腰鼓表演多年来一直以陕西省安塞县的最为有名,故称为安塞腰鼓。

推荐第6篇:《台阶》教学设计(卢桂枝)

台阶教学设计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办事处北城中学 卢桂枝(邮编 256651)

一.整体设计思路

《台阶》选自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与同情,是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透视那个特殊年代中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启示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同情心。《台阶》前接鲁迅的《阿长与》和朱自清的《背影》,后接杨绛的《老王》和余秋雨的《信客》,与《背影》一样,《台阶》正是诉说着处在社会底层的“父亲”们的辛酸与追求。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着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原则,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了本课的四个问题。前三个问题围绕台阶和父亲展开,注重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第四个问题连接学生情感生活,向课外拓展,旨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了解自己的父亲,尊重和爱戴自己的父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态度

《台阶》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小说以“台阶”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位“父亲”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将自己的三级台阶的房屋建成了九级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强、勤劳又很谦卑的农村父亲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传统农民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坚韧顽强的人生历程。

2.学生情况分析:

本文立意新颖,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问题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父亲”形象的分析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完成,只是给学生揣摩的时间要充分些。 三.教学目标与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根据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课文复述,进一步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教学难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不仅有许多的歌曲赞美他们,还有许多的文学作品也赞美他们。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的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父亲在你跌倒了时,他会扶起你来,教会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鼓励你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小说《台阶》,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李森祥老师的小说《台阶》,一起感受一位农家父亲的内心世界。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殿堂。

一、检查预习(多媒体显示楷体内容)

识记字词,比一比,看读得准、记得牢。

凹(āο) 凼(dàng) 门槛(kǎn) 涎(xián)水 揩(kāi) 嘎(gá)

筹(chóu)划 黏(nián) 尴尬(gān gà) 撬(qiào)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了什么,形容心情惆怅。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设置,既检查学生的主动预习情况,同时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积累也是一种能力。

二、整体感知——情节,浏览。(多媒体显示楷体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结合老师给的的阅读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复述本文。

教师提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环节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与语言概括能力。

三、问题研讨——人物,精读(多媒体显示楷体内容)

1、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文中父亲的认识。请以“我认为父亲是一个---的人,从文中哪个地方或者哪些地方能够读出来”的格式说一说。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1、采用跳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获得个人的阅读体验,然后说出自己的初步感受。

2、组内交流,让同学帮你指正,力求说的自然到位。

3、请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概括文本中的儿子对父亲终于建起了高台阶的房子这件事情的态度:

我 父亲。(提示:可能的答案:感激父亲、敬佩父亲、担心父亲、怜惜父亲……) 自然的过渡到本文主旨: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堂课的主要环节,因此分两步完成本环节的学习。通过本环节,我们既认识父亲勤劳要强的感人形象,同时学会透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写法,而且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写法,回读。(多媒体显示楷体内容)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本文通过“台阶”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2、从自己的视角,回忆自己的父亲,抓住父亲的特点,仿写一句话。

父爱如山!是父亲,在我们蹒跚学步的时候,为我们趟平路上的崎岖;是父亲,在我们顺利成长的途中,把我们扛在肩上让我们看见更广远的世界;是父亲, 。

“假如今天是父亲节,你会送给你的父亲什么礼物呢?为什么?”为话题,激发学生对父亲的情感。(机动练习,时间允许,课上进行此环节,否则,作为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主环节的延伸,通过此环节,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主题,了解文章写法,感受父亲形象,并与生活相结合,升华情感,感激感恩父亲。

五、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设计意图:情感渲染,实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力求通过每一堂课的学习,使自己逐步成为情感细腻、丰富的文明人。

六、推荐阅读(多媒体显示楷体内容)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梁实秋《代沟》、周国平《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

设计意图:课本无非是个例子,通过推荐阅读,能够给学生打开一扇通向更广阔的语文视野的窗。 附:

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空间,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探索课堂教学意义深远,这堂课的教学鞭策我要关注语文课堂教学,关注语文教育,关注学生发展,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心灵对话。

推荐第7篇:《卢沟谣》教学设计

《卢沟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演唱《卢沟谣》这首歌曲,感受卢沟桥地区发展变迁的千年历史画卷,以音乐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

2.了解歌曲段落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3.掌握“渐强,反复跳跃,结束句,倚音”等音乐记号。教学重点

1.用充满激情的声音唱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准确表达“渐强,倚音”等音乐记号的演唱方式。 教学难点

音域较宽,从1到低一个八度5。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乐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卢沟桥”的高清风景图片。

2.生观看图片,感受卢沟桥美丽的风景。

二、朗读歌词

1.师播放伴奏音乐,并朗读第一段的歌词

2.师带生一起朗诵第一段歌词。

三、学唱第一段

1.师范唱第一段歌词,生聆听。

2.生尝试用声音表现卢沟桥的美景。

四、解决第一段难点

1.师逐句示范“元明清,七百年”,让生感受音与音之间的跨度,将声音大胆沉下。

2.“卢沟渡,摆渡船”,要唱得连贯。

五、处理歌曲

1.师再次范唱第一段,并在强调的地方加上手势。

2.生复唱歌曲,着重注意师强调的地方。

3.师小结:卢沟桥的景色非常美,你们的歌声也非常美,老师真的很满意。

六、学唱第二段

1.师范唱第二段(愤怒的),让生聆听并谈谈音乐表现了什么情感?

2.请生用愤怒的情绪,唱第二段的歌词。

3.比较两段的结束句:

万古卢沟佑安澜(二段)——清唱——起伏较大

卢沟晓月照大川(一段)——清唱——平缓

4.讲解结束句

5.出示乐谱,让生掌握反复跳跃记号,并整理歌曲结构:

B—B(加一句)—结束句。

七、处理歌曲

1.师引导生用隐忍、压抑——愤怒——宣泄的方式来演唱第二段。

2.师前两句动作提示生感情,后指示乐谱注意反复与结束句

八、表演歌曲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用生喜欢的动作表达。

同学们已经学会唱这首歌了,那么我们要在唱这首歌的基础上,加上几个动作。

①歌词:写江山

②歌词:浴血战

③歌词:中国人,意志坚

这三个地方,我们要加上三个动作。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学生们学。然后跟着音乐大家一起边唱边加动作。这样学生跟着肢体动作可以使歌曲演绎得更形象,演唱得更有感情。)

五、总结

现在的卢沟桥依然很美丽,但发生在它身上的那段历史是永远抹不去的,我们要铭记历史,奋发图强,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更加强大!

推荐第8篇:《台阶》教学设计(卢桂枝)

台阶教学设计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办事处北城中学 卢桂枝(邮编 256651)

一.整体设计思路

《台阶》选自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与同情,是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透视那个特殊年代中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启示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同情心。《台阶》前接鲁迅的《阿长与》和朱自清的《背影》,后接杨绛的《老王》和余秋雨的《信客》,与《背影》一样,《台阶》正是诉说着处在社会底层的“父亲”们的辛酸与追求。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着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原则,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了本课的四个问题。前三个问题围绕台阶和父亲展开,注重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第四个问题连接学生情感生活,向课外拓展,旨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了解自己的父亲,尊重和爱戴自己的父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态度

《台阶》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小说以“台阶”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位“父亲”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将自己的三级台阶的房屋建成了九级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强、勤劳又很谦卑的农村父亲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传统农民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坚韧顽强的人生历程。

2.学生情况分析:

本文立意新颖,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问题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父亲”形象的分析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完成,只是给学生揣摩的时间要充分些。 三.教学目标与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根据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课文复述,进一步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人物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教学难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不仅有许多的歌曲赞美他们,还有许多的文学作品也赞美他们。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的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父亲在你跌倒了时,他会扶起你来,教会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鼓励你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小说《台阶》,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李森祥老师的小说《台阶》,一起感受一位农家父亲的内心世界。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殿堂。

一、检查预习(多媒体显示楷体内容)

识记字词,比一比,看读得准、记得牢。

凹(āο) 凼(dàng) 门槛(kǎn) 涎(xián)水 揩(kāi) 嘎(gá)

筹(chóu)划 黏(nián) 尴尬(gān gà) 撬(qiào)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了什么,形容心情惆怅。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设置,既检查学生的主动预习情况,同时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积累也是一种能力。

二、整体感知——情节,浏览。(多媒体显示楷体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结合老师给的的阅读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复述本文。

教师提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环节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与语言概括能力。

三、问题研讨——人物,精读(多媒体显示楷体内容)

1、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对文中父亲的认识。请以“我认为父亲是一个---的人,从文中哪个地方或者哪些地方能够读出来”的格式说一说。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1、采用跳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获得个人的阅读体验,然后说出自己的初步感受。

2、组内交流,让同学帮你指正,力求说的自然到位。

3、请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概括文本中的儿子对父亲终于建起了高台阶的房子这件事情的态度:

我 父亲。(提示:可能的答案:感激父亲、敬佩父亲、担心父亲、怜惜父亲……) 自然的过渡到本文主旨: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堂课的主要环节,因此分两步完成本环节的学习。通过本环节,我们既认识父亲勤劳要强的感人形象,同时学会透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写法,而且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写法,回读。(多媒体显示楷体内容)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本文通过“台阶”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2、从自己的视角,回忆自己的父亲,抓住父亲的特点,仿写一句话。

父爱如山!是父亲,在我们蹒跚学步的时候,为我们趟平路上的崎岖;是父亲,在我们顺利成长的途中,把我们扛在肩上让我们看见更广远的世界;是父亲, 。

“假如今天是父亲节,你会送给你的父亲什么礼物呢?为什么?”为话题,激发学生对父亲的情感。(机动练习,时间允许,课上进行此环节,否则,作为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主环节的延伸,通过此环节,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主题,了解文章写法,感受父亲形象,并与生活相结合,升华情感,感激感恩父亲。

五、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设计意图:情感渲染,实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力求通过每一堂课的学习,使自己逐步成为情感细腻、丰富的文明人。

六、推荐阅读(多媒体显示楷体内容)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梁实秋《代沟》、周国平《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

设计意图:课本无非是个例子,通过推荐阅读,能够给学生打开一扇通向更广阔的语文视野的窗。 附:

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空间,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探索课堂教学意义深远,这堂课的教学鞭策我要关注语文课堂教学,关注语文教育,关注学生发展,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心灵对话。

推荐第9篇:卢沟谣 教学设计

卢沟谣 教学设计

1新设计

能够有感情的演唱《卢沟谣》这首歌曲,感受卢沟桥地区发展变迁的千年历史画卷,以音乐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 2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演唱《卢沟谣》这首歌曲,感受卢沟桥地区发展变迁的千年历史画卷,以音乐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

2 掌握“(中强、强、很强、渐强)力度变化,反复,结束句,倚音”等音乐记号。 3学情分析

高音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4重点难点

1.用充满激情的声音唱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准确表达“渐强,倚音”等音乐记号的演唱方式。 5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故事: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历史故事。日本帝国主义早就对中国虎视眈眈,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借口,1937年7月7日晚上,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为借口,要进入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奋起还击。驻华日军以此为借口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 日本惨无人道的侵华战争开始了。这次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卢沟桥的炮声宣告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方向的永定河上,是一座古老的石造多拱桥,词作家李明圣、曲作家鄂矛在这里共同完成了一首歌,它的名字叫《卢沟谣》,这首歌曲是“唱响中国”入围的36首歌曲中,唯一一首写给孩子们的歌。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欣赏歌曲.(书写标题)师播放视频

师:孩子们,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

师:你真有欣赏水平,你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真强,你很有想法

歌曲前面是读童谣,后面是唱童谣,这种读唱结合形式你们喜欢吗? (出示歌词)那我们也先来读童谣吧!要读好童谣,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问题呢?(读音位置要高,还要注意童谣的节奏,读清楚等)老师还想提醒同学们注意读音的位置要高,让我们来试试吧!教第一句,再齐读,没读好的地方再示范,轻轻的往上朗读

二、朗读歌词

师带生一起朗诵歌词。

师:同学们读的很有节奏感(有声有色,有感情)现在我们再次聆听歌曲,体会歌词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同时找出这首歌曲中最有挑战性的那句旋律.师:想听老师唱吗?想。老师想邀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朗读前面的童谣,你们愿意吗?(间奏)王老师特别想得到同学们的鼓励

师:谢谢孩子们(安静的聆听或掌声) 2.通过练声,解决歌曲难点。

师:你们找到了最有挑战性的那句旋律了吗?(出示PPT)

找得非常准确,按照老师的要求做,你们就可能会通过挑战,请起立,注意口型,气息 (由低到高练习结束句)加上歌词再来唱一唱。

师:同学们唱的真棒,这么高的音都难不倒你们,那第一段你们就很容易完成了。 3.学唱第一段

现在我们就来学唱第一段,老师唱一句歌谱,同学们填一句歌词。这种写在音符左上角的小音符叫前倚音,它不占后面音符的时值,注意听它是怎么唱的。(解决咬字吐字、归韵的问题,)

4.同学们的音准和节奏都很不错,现在我们跟着音乐轻声的唱一唱。请同学们用余光看老师的指挥。

5.进行强弱处理(复习mf、f、ff和渐强)

师:现在可以说同学们会“唱”了,要想“唱好”就要理解这些力度记号的意思,还要会用我们的歌声表现这些力度变化。这个符号„mf‟叫中强,他表示让我们用中等的力度来演唱,这个“f”叫强,强不是声音大,更不是吼唱,他是语气的加重,"<"这个符号叫渐强,表示力度从中强渐渐推动到强,每句歌词都有语气的变化,简单的说就是开始语气重一点,结束时渐弱,有特别要求的地方它会标出力度记号提示我们。

6.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歌声来表现卢沟桥优美的地理环境,以及它悠久的历史。(跟伴奏,老师指挥)

四、学唱第二段

1.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相信第二段也难不倒你们。

请跟琴填第二段的歌词,要特别注意和第一段旋律不一样的地方。 2.反复记号 师:孩子们这个符号你们认识吗?这是前反复记号,这是后反复记号,表示这一段要唱两遍,第二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语气的强调。列强的践踏只会让我们中国人的意志更加坚强,我们的未来会越来越好。现在我们有感情的演唱第二段。

五、完整演唱歌曲。

刚才我们分段学唱了歌曲,下面我们有感情的完整演唱这首歌曲

七、课堂总结

师:你们唱的真美。今天学了这首歌,有什么收获呢?

师:我们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希望同学们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热爱和平,热爱祖国。 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随音乐有序的离开教室。

推荐第10篇:卢海云《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精读课文。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生动优美的笔触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神奇,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抓住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进行细腻地描写。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是一篇很适合训练、指导诵读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强,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而且在地域上离桂林较为遥远,虽然通过电视和网络等途径对桂林有些了解,但很少有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故而缺少人文内涵。文中的一些生偏词句,如“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不多,这会阻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因此在教学中,我适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抓住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1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

的特点。

2.难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学习方法及策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以读为本,在读中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教法:引导点拨法、情境朗读法、以读代讲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一)复习字词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字词,小火车开起来,读一读下边的这些词语(PPT出示:玩赏、无瑕、扩散、攀

2 登、泰山、骆驼、屏障、翡翠、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师:谁愿意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说一句话或几句话,当然,

如果说话的内容是和课文有关的就更好了。(生选词说话3~4人)

师:说得可真好!和这些可爱的词语朋友招招手吧!(齐读词语)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激发学习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入手,回顾课文

师: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第6页,快速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

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桂林山水的?

预生:课文是从“山”和“水”两个方面来写桂林山水的。

(板书:

) 师: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写桂林的山、漓江的水的?

预生:第2自然段是写漓江的水,第3自然段是写桂林的山的。 【设计意图】整体回顾,抓住主线。

3 师:我们先来齐读第一自然段。(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从第一自然段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预生:我知道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堪称天下第一。(板书:甲天下) 师:“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个“甲”字的? 预生:“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也就是说桂

林的山和水天下第一。

师:为什么会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堪称天下第一?究竟作者会把怎样的山和水呈现在我们面前呢?让我们走进其间去一睹它们的风采吧!

二、抓住特点,品文析句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第6页,结合阅读提示来学习第二自然段。(PPT出示阅读提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抓住了水的什么特点进行的描写。

2、用笔勾画出描写水的特点的语句,并反复朗读加以体会。

3、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与组内的伙伴儿分享。

师:请一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指名朗读阅读提示) (学生按要求进行学习,教师巡视)

4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师: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学习收获?(生逐一汇报找到的语句,师进行点拨)

生1: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从“却”字我读出了漓江水的不同,是与众不同的。

师:“波澜壮阔”和“水平如镜”是一对儿‘反义词’(引导学生直接

说出)

师:开头儿不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用了一个“却”字让我们去感受、

去体会,再读读这句话,把“却”字读得稍重一些。 生2: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这句话写了什么?

生2:这句话写出了漓江的水很静。(师板书:静) 师: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生读句子)师:接着汇报!(用同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先由学生读出找

到的语句,询问读书感受,然后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5 生3: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板书:清) 生4: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板书:绿) 师:你读得真好!从这句话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4:这还是一个比喻句,把漓江的水比作了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老师想问问你,“无瑕的翡翠”该怎样去理解?“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漓江的水比作是“无瑕的翡翠”呢?(师边说边用白板呈现语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这是因为漓江的水深、水清,水深

使水面呈现绿色,加上两岸青山的映衬,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映入眼帘的漓江水似乎就像是一块纯粹的碧玉。)

师:翡翠大家见没见过?老师这儿刚好有一支用翡翠打造的镯子,想

去看看吗?(白板呈现图片) 师:看上去感觉怎么样?

师:漓江的水绿得就像这翡翠一样,相信吗?我们去看看!(白板呈

现“漓江绿水”)

6 师:像吗?这样的景象美吗?把这种感觉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话!(指

导朗读)师:这么美的文字老师把它们从书中请了出来,快看!(PPT呈现三

句话)

师:默读这些语句,你还有什么发现? 预生:这三句话构成了一组排比句。

师:这一组排比句中间用了“分号”分隔开,所以这是一大句话。一

组排比句让我们欣赏到了这美丽的漓江水!同学们,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齐读三句话)

师:能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吗?(PPT出示三句话的前半部分,指

名让学生填补)

师:填得真是不错,那么,仿照上面的句式,你能也像这样说一说吗?

(生仿照句式练习说话)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7 师:桂林的水真静、真清、真绿,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我们

一起走进第三自然段的学习!首先和老师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都用到了哪些学习方法呢?(指名回答,教师适机指导并副板书学习方法:读文找特点;画句子体会;交流感受;用朗读表现。)

师:请同学们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来自学第三自然段。(生进行第三

自然段的自学,教师给充分的时间)

【设计意图】回顾学法,充分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1:桂林的山真奇啊,„„形态万千。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桂林的山“奇”(师板书:奇)

师:桂林的山真奇,你想怎么读?(生朗读此句,教师根据学生的朗

读情况适当指导,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 师:你还发现桂林的山怎么样?

8 生2:桂林的山真秀啊,„„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秀”(师板书: 秀)

师:你来读一读。(生朗读此句,同样有指导) 师:桂林的山除了“奇”“秀”以外,还有怎样的特点? 生3:桂林的山真险啊,„„栽倒下来。(师板书:险) 师:一不小心就要栽倒下来,谁能读出这山的险?(指导多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欣赏这绮丽的风景吧!(播

放课件:桂林山的风景,教师配乐朗读) 师: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PPT呈现三处排比句) 师:美丽的漓江水在这山的怀抱中静静地流淌,山水交相辉映,真可

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难怪作者看后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设计意图】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PPT呈现“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教师引读,全班齐读本

段)(板书:画中游)

9 师:结合二三自然段的学习,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三、总结拓展,领悟方法

师:因此,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括地向我们交待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总写”(板书:总),接下来,二三自然段分别抓住了山的‘奇、秀、险’和水的‘静、清、绿’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这是“分写”(板书:分),最后,作者有感而发,总结在这样的山水之间游荡仿佛身在画中,(板书:总)。用这样总——分——总的结构把一幅美丽的桂林山水图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这篇文章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读起来就更美了!我们同学在做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习这样的表现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生动、有感染力!

四、升华情感,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这秀美的桂林山水是神奇的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又一件精美的礼物,漫步在课文之中,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处处都体现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师引导学生说出,并板书“喜爱”) 师:愉快的桂林之旅马上就要结束了,那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

有哪些收获呢?(生畅谈)

师:同学们,在我们祖国像桂林山水这样的景色还有很多,比如湖南省的张家界风景区、四川的九寨沟、江苏省的苏州园林等等(教 10 师讲解时,PPT呈现一些相关图片),希望你们有机会到祖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好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情感得以升华。书设计

桂林山水

甲天下

画中游

——

——

喜 爱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无论选择哪种学习方式,均围绕语文教材的学习目标──学习语言来进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体现“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

《桂林山水》是一篇经典之作。本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 11 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就本节课而言,我努力体现以下三点,并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感情朗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朗读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径。在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语句,并结合想象,说说对漓江水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特点。而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情感,在教学漓江水“清”和“绿”这两个特点时,我更是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知,这时再次引导学生读相关语句,明显感受到情感更充沛,朗读更生动。

二、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

《桂林山水》一课,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的使用也颇具特点。如在和学生感受漓江水三个特点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三个特点在句式上的独特之处,并组织学生仿照相关句式练习说话。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丰富,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关注多媒体的合理应用

本文层次分明,文章的内容也不难理解,但因学生不曾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过桂林山水的美好,因此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语言叙述的理解

12 总有些遗憾。如,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学生通过朗读、分析,很快便能找到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但究竟这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学生很难想象。因此在教学中,我适机播放桂林秀美山峰的图片,并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此时,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受到不小的触动,而对于课文中的语言描述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使学生在情感上获得共识。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我学会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拔地而起”等词语。

2、我会模仿课文例句,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句子。

3、我感受了桂林山水的美好,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

学习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的山石、河流、

13 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如父子岩、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 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

四、随景入文 初读课文

1、看画面,自由朗读,边读边通过查字典或词典弄懂生字、词语的读音、意思,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教师范读。

3、指名分段配音朗读,

五、依图学文 理解第一段

默读,思考: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师:(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

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六、看图学文 研读课文第

二、

三、四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质疑问难。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

大海波澜壮阔是雄伟壮丽的美,西湖水平如镜是宁静柔和的美,说明这些美景虽美,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显示出漓江之水是多么的迷人! (引导学生把特点说具体,并与大海、西湖的水比较,出示桂林山水的录像片或画简笔画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4、(投影出示画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画面,想一想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5、指导朗读 (1)教师引读句子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15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 岸在后移。

(2)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静,清,绿”三字要读重音,在“静得、清得、绿得”后要有小停顿,以突出后面补充说明得部分。读这三个分句,音量要渐大,读出层层推进得感觉。

6、品味词句,反复诵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小组合作学习: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清,绿。

7、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自读课文,归纳桂林山的特点,找出并理解描写桂林山特点的词语,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奇、秀、险)

8、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小组交流:“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汇报: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七、小结梳理全文 出示板书

八、练习

九、歌曲结束新课

第11篇:音乐课卢沟谣教学设计

《卢沟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卢沟谣》,正确把握歌曲情绪。

2.掌握歌曲中的附点节奏,4拍长音,反复记号,把握歌曲的旋律特点。

3.通过学唱此歌,用主流文化滋润同学们的心灵,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传承民族精神,挖掘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

学会歌曲,掌握歌曲中的节奏,旋律特点,正确把握歌曲情绪。

三、教学难点:

歌曲中附点节奏,四拍长音的处理。

四、教学过程:

学生随音乐进入教室准备上课 1.律动 2.导入:

虽然刚刚的律动很欢快,但我们今天的话题却有些沉重。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有这样一座桥,它一边是历史的崎岖,一边是和平的坦途,八百年风雨迷障,积淀了沧桑,绘制了庄严,它就是“卢沟桥”。它到底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3.观看视频,了解“七七事变”。

从“七七事变”开始,中国人民展开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以这段历史为背景而创作的歌曲《卢沟谣》。

4.老师带来了陶笛,老师先来吹奏一遍,同学们欣赏一下。老师表现的肯定也不是很好,我们来欣赏一下原唱,体会一下歌曲的情绪,整体感受一下歌曲。

——欣赏卢沟桥图片。

5.看书,了解歌曲的基本信息和符号、标记。1=F 4/4 中强 渐强 强 更强 中速 渐慢 稍慢 渐快 中速 渐慢 6.模唱歌曲 7.填词演唱 8.难点解决。

9.分角色演唱歌曲,或其它形式演唱歌曲。

五、课堂小结

《卢沟谣》是一首历史童谣,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空洞说教,力图用简单深刻、清新质朴的语言,再现中国发展变迁的千年历史画卷,力图聚焦永定河、卢沟桥、宛平城这些特殊的深深打着中华民族烙印的载体,折射出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希望同学们通过歌曲的学习能够“勿忘国耻,爱我中华!”

第12篇:一年级《太阳》教学设计 卢芳

5《太阳》教学设计

卢芳

学情分析:

太阳是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它给万物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它的出没主宰着万物生死。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展示了用彩泥塑造的多种不同的太阳作品及西汉马王堆汉墓帛画中的太阳及墨西哥阿兹特克人的太阳历石。用泥塑的表现手法创作浮雕形式的太阳作品,既可以创设脸部的五官,又可以表现多种不同的光芒,通过揉一揉、滚一滚,以及简单的粘接组合,就可以体验到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既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又美化了环境与生活。 教学目标:

1、熟悉工具和材料,进行感官体验。采用揉、捏、粘、压等技法进行简单的浮雕造型创作。

2、通过太阳五官及光芒的多种设计和表现,强调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太阳的脸和光芒。

教学难点:太阳五官及光芒的多种造型及富于个性的色彩变化。 教学准备:彩泥及附带工具。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有位老公公,一副圆面孔,有朝一日不见他,不是下雨就刮风

二、新授:

(一)你知道哪些关于太阳的神话故事?学生了解太阳相关的神话。

(二)太阳展示课件展示自然界中的太阳、生活中及神话中的太阳。学生从科学、生活等方面进一步了解太阳。

(三)说一说艺术品中的太阳和生活中的太阳有什么不同?同桌两个说一说?书中的作品那个最有趣?带给你什么联想?

(四)画一画:

你准备把太阳设计成什么样子?在纸上画一画。(请4名同学到黑板上画)

(五)作品欣赏《美丽的太阳》。结合课件欣赏太阳泥塑作品,了解泥塑的基本技法。

1、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方法,制作方法。

2、教师出示课件中关于揉、捏,搓、粘、压等方法的图像。

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制作的动作。

4、出示更多的泥塑作品,让学生欣赏。引发思考,提高学习的效率。学习泥塑的基本方法,为接下来的造型表现作铺垫。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三、动手实践。

1、作业要求:请你用可塑的材料和小伙伴一起创作太阳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

2、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评价

1、把制作好的作品布置在底版上,学生互相观摩。

2、说说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五、拓展

展示自然界的太阳,生活中的和神话中的太阳。感受成功的喜悦,拓展学习领域,丰富学生知识。

第13篇:《跨越生命桥》教学设计(卢)

人教版第七册22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设计

卢嘉莲

教研专题:读懂课文内容

设计理念:以读代讲。因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想开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引发共鸣。 教材分析: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学生分析:学生不知道白血病的严重性,骨髓移植对白血病的作用,课前要学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学生对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不了解,所以适当给学生讲讲政治与历史,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凋零、含苞、骨髓、绽放”等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题质疑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搭石》一课,体会了那里的村民们在走搭石时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人间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读题目。大家读过题目后,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古人称学习为“学问”,要学必要问,不无道理。“问”是开山斧,“问”是深耕犁,打开一切知识大门的钥匙都是问号。在疑难处让学生质疑,学生能提出疑问,就会引起他们对课文学习的兴趣。本文题目的含义就是一个难点,让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有直奔中心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一)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的读课文,课件出示: 自由读课文

1、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检查学习情况

1、刚才看到同学们都很认真的读课文,而且都读得很通顺,是不是都会读这课的生字词啦?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查吗? 课件出示词语,每个读三遍

桂树 海峡 移植 彼岸 台湾 袭击 余震 满怀 空旷骨肉同胞 血脉血脉 苍白 红润 谈何容易 幸运平安无事

2、检查反馈,疏通长句:

设计意图:读准生字,把既难读又关键的句子读通,对读懂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中年级是概括能力训练的关键年段,让学生概括出主要事情,整体把握住文章,是读懂课文的关键。 4回应课题质疑: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题时提出的疑问,要帮助解决,不能让质疑流于形式。

三、以“静”切入,感悟危情

(一)深入文本,体会主人公的不平静

过渡:在课文第三自然段有这样一个词“在同一时刻”,“在同一时刻”是指什么时候?(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师:就是杭州的小钱等待骨髓的时刻,也是台湾青年抽取骨髓的时刻。在同一时刻,两位年轻人在做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句子。(出示课件)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1、齐读句子,发现相同在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在这一时刻,他们真的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吗?

2、学生深入文本,仔细读描绘这两句的段落,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他们的不平静?自由读,划划有关的句子。

(二)深入展开朗读,体验小钱的“静”

1、师:你觉得小钱此刻的心情真的那么平静吗?+

2、交流。重点理解: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惟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①交流体会。请同学们反复读读这段话,他的心情不平静,那他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②指导感情朗读。

③小钱需要移植骨髓才能得救,骨髓容易找到吗? 引导学生体会寻找骨髓的不容易。齐读第三自然段

④但,小钱是幸运的,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骨髓,当他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⑤是啊,静静地等待又是充满希望的等待,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谈体会与朗读,让学生深入文本,走进人物心灵,与人物产生共鸣

(三)体会台湾青年的“不平静”

1、小钱有救了,在同一时刻,那位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你觉得那位台湾青年能静静地躺在那吗?(不会)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3——5小节,找找不平静的理由。 (1)分析原因

①学生归纳不能平静的原因。

(教师随机补充录象感受地震的场面)。这是台湾历史上近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地震,1700多人在这次地震中遇难,3500多人受伤。年轻的妻子永远失去了心爱的丈夫,年迈的母亲在家园的废墟中老泪纵横。这一天,每小时的余震次数达60至70多次,有些余震甚至不亚于主震。在这危险的时刻,在这紧急的时刻,没有一个人能平静地去对待,那位台湾青年此刻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地震的图片,把学生带进“地震惨烈”“余震不断”的情景之中,为学生领悟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领悟台湾青年高尚的品德作了铺垫。 (2)那么不平静的心情,他为什么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课件出示)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 感情引读。

(3)小钱得到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得救了。假如小钱和台湾青年见面,他会跟台湾青年说什么呢?(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深入文本,体会人物心情的不平静这部分老师循循善诱,紧紧抓住两个句子: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师生入情地进行对话,学生兴趣盎然的读书、思考、品析、将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学生思维的领域不断扩大,情感逐步升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

四、总结升华,延伸下一节课的学习

在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小钱除了感谢台湾青年外,还会感谢谁?下节课再一起学习。

五、作业

1、记本课词语。

2、用一段话写写自己读了这课的感受。

板书: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州 台湾

骨髓

小钱 青年

第14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卢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 材:聋校实验教材、语文十四册、第10课。 作 课 人:卢灿勇

作课时间:2015年4月10日 教具准备:课件;一体机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2、感知课文内容,为分层讲读理解打下基础。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检查 默写生字新词

三、新授

【背景资料介绍】(抗美援朝简介文字手语视频①) 师范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设问:

(1)第一自然段叙述同谁告别时的情景?(朝鲜大娘。) (2)叙述了朝鲜大娘志愿军做的哪三件事? (一是几夜未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她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子。)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设问:

(1)第二自然段叙述了同谁告别时的情?(小金花。)

(2)这一段着重讲了什么?(为了救出志愿军侦察员,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生命。)

(三)、讲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设问:

(1)第三自然段叙述同谁告别时的情景?(大嫂) (2)这一段着重讲了什么?

(大嫂为了让志愿军吃到蔬菜,跑到前沿阵地上最危险的地方

1 去挖野菜,结果被敌人的炮弹炸伤,成了残废。)

(四)、讲读第

四、

五、六自然段:

1、指名分段朗读:

2、设问: (1)这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在什么地方告别的情景?(列车上。) (2)“亲人”指的是谁?(朝鲜人民。) (3)“亲爱的土地”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朝鲜的国土。) (4)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在车站上,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

四、巩固感知

(白)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之际,发生了许多感人的场景,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当时真实场面吧!

1、

2、

3、

4、

5、

五、小结: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志愿军不愿走,朝鲜人民不愿他们走,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洒过他们的鲜血,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还有更多更多的亲人为志愿军洒过鲜血;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等14万志愿军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他们的鲜血和朝鲜人民的鲜血凝在一起。

六、作业:

1、朗读课文:(播放手语朗读课文视频②③④⑤,学生跟读。

2、推荐课后反映抗美援朝的“爱国主义影片”

《上甘岭》 《英雄儿女》 《奇袭白虎团》

(最后播放一段抗美援朝纪录片,结束。) 附:板书设计

10、再见了 亲人

大娘 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 小金花 志愿军 大嫂 伟大的友谊

第15篇:9、《鲸》卢云云教学设计

《鲸》教学设计

卢云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了解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总结出本课所用的说明方法。

2、难点:感受鲸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进而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鲸的音像资料及图片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鲸的图文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

1、师:叫鱼不是鱼,终生海里居,远看像喷泉,近看似岛屿。(鲸)(出示课件)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鲸》,生齐读课题。师生共同书写课题,强调“鱼字旁”的最后一笔“横”变成“提”。

3、《鲸》是我们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它是一篇说明性文章,学习本组的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4、齐读学习目标。(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出示课件) (1)指名读词语

(2)师:最后一组词语中的字有什么特点?(月字旁)这些字与什么有关?(身体有关)我们学过的与人体有关的字还有哪些?生自由回答。 (3)讲解“肺”和“腭”的写法。师示范,生练写。 (4)理解“哺乳动物”“胎生”“上腭”。

3、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课文给我们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 (1)指名汇报。(出示课件)

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鲸非常(

),是(

),总的来说可以分为(

)大类以及它的(

)。指名说,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方法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第一自然段概括成一个字:大,你不能再换一个词说明大?生自由回答。

师:那作者是不是这样说,鲸真的很大,非常大,大大大大大?(不是) (2)课内探究 师:第一自然段的每一句话都在写它的大,请同学们小组内合作交流最喜欢的句子,并想想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师巡视。 (3)小组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①生:我喜欢这句话: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这里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写出了鲸特别大。 师:奇怪,怎不跟我们最熟悉的猫啊、狗啊去比?

生:因为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而鲸比象大多了,真让人惊叹! 师:是啊!象的确够大,但鲸竟比象大了50、60倍,最大的甚至达到100倍呢。 师: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所以用——比较。真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所以用——比较。【板书:作比较。】

②生:我喜欢第一自然段中这句话: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师:(师请生做动作) 孩子们,我们来摸摸鲸的上腭,够得到吗? 生:够不到!

师:再高点,再高点!

师:好不容易够到啊!孩子们,如果让你们去鲸的嘴里看书,去吗?生自由回答 师:这句话里啊有一个词说明这只是设想,而不是真的去,是哪个词啊?(要是) 这里用假设显得文章特别的生动、有趣,富有想象力。

③生:我喜欢这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因为用了很多数字,让我们感受到鲸可大了。 师:这里,作者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板书:列数字】 诶,我发现在这么多的数字词中,只有“十几头大肥猪”中的“十几头”用得太模糊,太不准确了,若换成“十三头”或“十九头”什么的岂不更好?

生:不行!因为鲸的舌头有大有小,猪的重量也无法确定,所以这里只能用模糊的数字。 师:看来这模糊的数字也是为了准确的表达啊。像这样模糊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课文中还有很多,找出来体会体会。这段话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板书:举例子】

(4)师小结本段的几种说明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说明文准确的语言表达

(1)师:课文第二自然段介绍了鲸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的特点。 (2)比较句子:(出示修改后的第二自然段)“„„又经过了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变成了鳍,后肢退化了,身子变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师:以上内容在表达上有什么问题吗? (在教师的引导下,众生发现屏幕中的第二自然段少了“很长”、“渐渐”、“完全”、“整个”等词。) 师:这几个词,你们认为哪个词最不能丢? 生:文中写的是“很长很长”,屏幕上只有一个“很长”,这里“很长” 不能丢。 师:平时写作文,老师反对用词重复,这里为什么要用两个“很长”呢?是不是多余的?

生:这里说明经过的年代实在是太长太长了。

(其它如“渐渐、完全、整个”等词的教学方法与此类似。)

师:起初,我们觉得这些词语可有可无,可仔细地一琢磨,发现它们一个也不能少啊!所以,我们发现,说明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语言表达非常的——准确。 [板书:语言表达准确。]平时我们写作文、说话都要注意用词准确。

(3)师小结: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了解鲸的特点,更要学习说明方法,语言表达。

四、巩固练习

发给各小组课外阅读资料《鸵鸟》,小组交流,这篇短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生汇报。出示课件 师总结。

五、拓展知识,小练笔。

1、这几天啊,老师为了养鲸,搜集了不少的资料,现在展示给大家看一下,好吗?随着人们对海洋的不断探索和了解,对鲸的认识也愈来愈全面。(展示鲸的图片)看,人们又发现了更多种类的鲸,有抹香鲸、蓝鲸、瓜头鲸、座头鲸等等。

2、出示课件,生练写“鲸的自述”。

3、指名汇报。

六、布置作业

1、以某一种类的鲸的口吻做一个自我介绍。

2、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3、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一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板书设计

9、鲸

作比较

列数字

举例子

语言表达准确

第16篇:《一封信》教学设计 卢大闯

《一封信》教学设计

古城镇中心小学

卢大闯

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9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露西两封信的不同。 3.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乐观地面对生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质疑导入

1.检查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露西给爸爸写信的事,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露西具体写了些什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一封信)

二、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读课文2—14自然段,想想露西是怎么给爸爸写信的。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相机引导。哪些自然段时写露西第一次写信的,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第二次写信的。

3.同座互相议一议,读一读。教师巡回辅导,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用心读书,用心思考,用心体会,用心倾听学习就有收获。这两位同学做得很好,在交流的过程中边朗读,边圈画。

三、交流感悟,品味语言

围绕“露西是怎么给爸爸写信的”开展教学。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导学生学习、朗读、理解课文。

1.哪些自然段时写露西第一次写信的?写了些什么?谁愿意起来把你的学习体会和大家来交流交流。

(1)第一次写信,我是从课文的第

2、3自然段中读到的。(2)请同学们自由读

2、3自然段,找出描写第一次写信的句子,读一读。

(3)指名学生起来读句子。学生读句子时,教师相机出示下面句子,指导朗读。

A.“亲爱的爸爸,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 B.“以前每天早晨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 C.“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总是修不好。” D.“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4)露西的爸爸不在家,露西多么不开心呀!谁还想读。(板书:不开心 冷清)

(5)读得好!读出露西对爸爸的思念之情。全班女生一起读。 (6)谁会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教师着重指出“一边…一边…”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7)自由练习。然后指名说句子。

2.哪些自然段时写露西第二次写信的?写了些什么?

(1)我是从课文的第7--14自然段中读到的。

(2)指名学生起来读句子。学生读,教师出示下面的句子。 A.亲爱的爸爸,我们过得挺好。

B.太阳闪闪发光,我们的希比希在阳光下又蹦又跳。 C.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在哪儿,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

D.下星期天我们要去看电影。 E.爸爸,我们天天都向你。

大家自由读读这几句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3)学生自由读句子。

(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指导读好句子。 读得好!看谁读得更好,师生读,男女生读。 3.比较露西前后两封信,你更喜欢那一封,为什么? ①我喜欢第一封信,因为读后让人感到心情很好。

②我也喜欢第二封信,内容上虽然和第一封是一致的,但是第二封信更充满乐观、阳光、坚强。(板书:乐观、阳光、坚强)

指名朗读4——14自然段。读出对露西对爸爸的思念之情,读出露西的坚强、乐观和坚强。

四、小结全文

通过前后两封信的比较,我们懂得了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乐观面对,学会独立、坚强和自信地面对眼前的一切。

五、课堂延伸,拓展练习

你有亲人不在身边吗?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呢?请拿出本子, 拿起手中的笔,一起来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信吧!注意信的书写格式,试着写一写。

第17篇:《分桃子》教学设计卢海艳

《分桃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计算两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

(三)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

(三)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情境一(课件出示):能告诉老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瞧!智慧果园的秋桃成熟了,智慧老人邀请两只小猴子到智慧果园摘桃子。桃子摘完了,可是怎样分呢?这可难坏了两只小猴子。我们班的同学最聪明了,帮帮它们,好吗?

2、那么,怎样分才能让这两只小猴子都满意呢?

(预设:

生1:要让两只猴子都满意,就必须平均分桃子。

生2:要让两只猴子分得的桃子一样多,两只猴子才能没有意见。)

3、是呀!为了公平,必须平均分桃子。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桃子”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分桃子)

4、根据刚才的情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5、怎样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呢?先列出算式吧! 板书:48÷2﹦

6、探究算法。

(1)下面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48÷2=?”,我们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可以直接口算,也可以列竖式计算。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始学习吧!

(2)全班汇报:

(预设:

① (展台展示)先分整篮的,每只猴子分到2篮,也就是20个,再分外面的8个,每只猴子又分到4个,合起来是24个。

② 口算,先算40÷2=20,再算8÷2=4,20+4=24,所以48÷2=24。 ③ (展台展示)列竖式计算的。

④ 下面我们结合分桃子的过程,重点理解和掌握用竖式计算48÷2﹦?的计算方法。(课件演示 同时板书)

先分整篮的,每只猴子分到2篮,就是20个,就在商的十位上写2,第一次分了2×2﹦4(篮)桃子,整篮的分完了,接着分个位上的8,每只猴子分到4个桃子,就在商的个位上写4,第二次分完了4×2﹦8(个)桃子,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就在竖式的最下面写上0.⑤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和答。

7、完成“试一试”,指名板演。

二、情境延伸,自主探索

1、情境二(课件出示):

两只小猴子对同学们想出的办法非常满意。它们各分得24个桃子,刚想坐下来美餐一顿,这时又跑来一只猴子,它想干什么呢?

(预设:它也想参加分桃子。)

(课件出示)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2、问题又来了,大家再帮小猴子们解决这个问题吧!我们先来列出算式。(板书:48÷3﹦)

3、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1)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边分边思考,把48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应该先怎么分,再怎么办?拿出小棒试着分一分吧!

(先分整篮的,每只小猴子先分1篮,三只猴子分掉了3篮,剩下一篮(10个)和外面的8个合在一起接着分,每只猴子分6个桃子。)

(2)根据分的过程,你能试着写出除法竖式吗?

(3)下面我们结合分桃子的过程重点理解和掌握竖式计算48÷3﹦?的计算方法。(课件演示 同时板书)

(先分整篮的,每只猴子先分到一篮,在竖式中,也就是先除十位上的4,4除以3商1,把1写在十位上,1×3=3,把3写在4的下面,“3”表示已经分掉3篮。4-3=1表示十位还剩下1篮,也就是10个桃子,和8个桃子合起来是18个,每只又分到6个,把6写在个位上,3×6﹦18,18-18=0,表示分完了。 (4)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和答。

4、总结归纳计算方法

观察黑板上的竖式,都是先从哪一位除起?如果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呢? 我们就说笔算除法,应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 每次除的商写在什么位上?

(除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时,商要写在被除数的十位上面,如果除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时,商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

由此总结归纳计算方法:笔算除法时,应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情境再现,巩固强化

1、情境三(课件出示):

我们成功地帮每只小猴子分到桃子,3只小猴子拿着分到的桃子高高兴兴要回家,在果园门口碰到了智慧老人,智慧老人想考考它们,给它们带来了一组练习题,做对了就拿着桃子回家去,否则就留下桃子,同学们愿意继续帮帮小猴子吗?同时出示教材第55页“试一试”第1题(小猴回家),先估计,再计算。

学生独立做,教师针对性地指名四个同学到黑板上板演,重点指导竖式的写法。

2、小猴子们终于带着桃子回家了,智慧老人对我们班同学的表现,非常赞赏,也想再出题考考大家,大家准备好迎接挑战了吗?

(课件出示):大青蛙说:我4天大约吃60只害虫。

小青蛙说:我5天大约吃70只害虫。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1)大青蛙平均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2)小青蛙平均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3)哪只青蛙每天吃的害虫多?多多少只? (4)大青蛙和小青蛙每天一共吃多少只?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解答。再与同伴交流。

3、教科书56页“练一练”

哪个药店的保健品更便宜些?

过渡:智慧老人想买口服液,让我们和他一起到药店去看看,愿意挑战药店中的数学问题吗?

认真读题,仔细观察情境图,想一想:求哪个药店的药品便宜,就是比较什么?(比较每瓶的价格)然后计算。

康全药店每瓶价格:72÷(8+1) =8(元) 益民药店每瓶价格:66÷6=11(元) 答:康全药店药品更便宜。

四、情境回顾,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帮小猴子分桃子,帮小猴子回家,又和智慧老人逛了药店,解决了药店中的数学问题,那么这其中的数学知识你掌握了吗?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同学们不但笔算除法学得不错,还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值得表扬。

板书设计:

分桃子

《分桃子》教学设计

青城子镇中心小学

卢海艳 2013年10月

第18篇:儿童合唱卢沟谣教学设计

儿童合唱《卢沟谣》教学设计

导语:《卢沟谣》只有八句话,没有豪言壮语和空洞的口号,而是用简单、清新、贴切的语言,呈现卢沟桥地区的千年历史画卷。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会唱并有感情的演唱《卢沟谣》,了解卢沟桥的历史,以音乐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

2.能够为歌曲分段,了解段落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3.掌握“渐强,反复跳跃,倚音”等音乐记号。

教学重点

1.用不同的情绪表现歌曲不同的段落。

2.能运用“渐强,倚音”等音乐记号进行演唱。

教学难点

高音比较多,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竖笛。

教学过程

一、音乐律动进教室

随音乐《卢沟谣》进教室,同时播放“卢沟桥”图片,感受卢沟桥美丽的风景。

二、导入

刚才我们看到的地方是哪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卢沟桥的歌曲《卢沟谣》。

三、新授

1、初听歌曲(视频1)

歌曲情绪如何?歌中描写的卢沟桥是什么看样子的?

2、认识卢沟桥(现实中的卢沟桥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视频2)

3、复听歌曲

就让我们再来聆听一次歌曲,你是否听出了卢沟桥的秘密呢?(歌曲录音)

根据故事的发展和情绪的变化,歌曲可以分成几部分?怎么分?

4、配音乐朗读歌词(伴奏音乐)第一段

5、填词演唱

先找音乐符号——板书总结力度、速度

师范唱第一段歌词,听听老师在音乐符号的地方怎么唱的,生轻声跟唱。

6、生演唱第一段,先发声练习——渐强

师画旋律线“元明清,七百年”,让生感受音与音之间的跨度,将声音大胆沉下。

“卢沟渡,摆渡船”,要唱得连贯。

7、生复唱歌曲,着重注意师强调的地方。

8、你们的歌声真美,卢沟桥的美被大家完全展现出来了。但,就是这么美的卢沟桥,在1937年的7月7日,彻底的变了。(视频2)

看了这段历史,你的心情怎样?所以要用什么样的情绪演唱第二段?

师范唱第二段(愤怒的),生跟唱

9、生用愤怒的情绪,唱第二段的歌词。唱之前理顺音乐记号,力度、速度,并让生掌握反复记号(板书)

比较两段的结束句:

万古卢沟佑安澜(二段)——清唱——起伏较大

卢沟晓月照大川(一段)——清唱——平缓

10、讲解结束句

并整理歌曲结构:

A——B——B——结束句

11、完整演唱

四、音乐拓展

1、了解《卢沟谣》这首作品。

2、用竖笛演奏34页旋律

3、观看卢沟桥事变视频

五、总结

现在的卢沟桥依然很美丽,但发生在它身上的那段历史是永远抹不去的,我们要铭记历史,奋发图强,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更加强大!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管桦词、仇希贤曲。歌曲由作曲家瞿希资创作于1957年,发表与1958年《儿童音乐》创刊号。曾获1980年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音乐作品一等奖。这首可以独唱也可以齐唱的叙事性儿童歌曲,曲调优美、动听,节奏舒展、感情真挚、富于口语化.深受少年儿童喜爱。歌曲采用带再现的三步曲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领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2.能够以自然、圆润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3.积极地思考怎样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方法表达歌曲情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2、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怎样运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方法表达歌曲情感。深化对歌曲内涵的体验。

教具: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基本技能训练 1.音阶练习2.发声练习

三、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学生感受音乐情绪 “妈妈”用歌声讲了个什么故事?

2、教师讲解“叙事性歌曲”

3、复听歌曲,边听边思考,这首歌分为几段?

分为三段。第一段:描述了在晚上我们依偎在“妈妈”的身边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

第二段:“妈妈”讲述在旧社会时期艰辛的生活。

第三段:再现第一段“妈妈”讲故事的场景。 教师告诉学生这首歌曲为带再现的三部曲

4、学习歌曲第一段

(1)教师分别用中速、快速两种速度演唱,让学生感受不同速度所表现的不同情绪。学生仔细聆听,然后选择适合叙事故事的一种。

(2)教师再唱一遍,学生说说这段音乐是什么样的情绪?亲切、平和的情绪

(3)学生跟琴唱

5、学习歌曲第二段

(1)听第二段音乐,第二段的情绪有没有变化?

(2)教师采用不同声音及速度演唱第二段,请学生辨别用哪种声音和情绪更适合第二段的演唱?用比较低沉的声音,悲愤、凄楚的情绪

(3)学生跟琴视唱旋律 哪几句旋律相似,区别在哪里? (4)学生跟琴唱歌词

(5)师:在我们整首歌中,出现了很多力度记号。咱们比比看谁的观察力最强,找找我们的谱子里都出现了哪些力度记号?

f mfp mp pp 它们分别表示强、中强、弱、中弱、很弱 (6)要求学生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6、完整演唱歌曲

提醒学生注意情绪变化和力度变化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通过演唱这首歌曲,我们知道了在旧社会妈妈的生活是非常艰辛的。妈妈有着非常悲惨的过去,那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后反思:

学生对歌曲第一段很熟悉,唱起来基本没问题;第二段有点印象,但又不太熟,找到了相似乐句的区别后,单独唱这几个乐句能唱准,但连起来唱有的学生就唱成一样的。另外,学生虽然知道力度记号的含义,但运用不同的力度表达歌曲情感不够到位,还需要多感受、思考,再进行练习。

第19篇:咏华山教学设计卢洪年

小学语文第二册《咏华山》第二教时教学设计

淮安市泾口镇第二中心小学 卢洪年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首”、“与”、“齐”,并能准确、规范地按笔顺书写

2、采用结合上下文和在语境中理解“艰难”、“情不自禁”、“举头”、“回首”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读文添加简笔画、朗读等形式感受华山的雄伟壮观,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文对照和读文添加简笔画,体会古诗的意思,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贴图 设计理念:

在学习《咏华山》这篇课文之前,很多孩子都没有去过华山,那么应该如何让他们去感受华山的高与险呢?我针对这一情况,决定和孩子们一起来画一画课文中的这座华山。新课标提出要着培养孩子的想象与情感能力,那么在文包诗的教学形式中,既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切入口。学生年龄越低,越是依赖词语以外的信息来理解语义。有表情的、抑扬顿挫的朗读就是以词句为核心,附上许多非语言信息,以便学生能借助这些非语言信息,正确地把握和理解语文内容。“以读导学”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其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其逐步达到“听懂、读通、能说、会写”的要求。紧扣“以读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获得领悟、体验成功”的教学思想,我对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作了以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走进华山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咏华山》,小朋友们,请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师边板书边指导学生书写。

华: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下面的横要写得稍微长一点,这样才能稳稳地托住上面的部分。

山:这中间的竖很关键,要直,要有力,你们看!多像一座巍峨的高山啊!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应该渗透到每一节课中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写字指导,感受祖国汉字的无穷魅力。)

2、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在课文里学习了这样的一首古诗,(课件出示古诗)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生:寇准)对,他就是宋代的寇准!他作这首诗的时候,才(生:七岁)

(设计意图)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开始就用古诗来导入,并用多媒体出示古诗,并适当设置悬念,告诉学生这首古诗是由一位7岁的孩子写的,既复习了旧知,又抓住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

二、品词析句,感受山高 过渡:小寇准的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小朋友们想知道吗?其实,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我们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里。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古诗的意思藏在哪儿,可以用笔画出来。

2、指名回答,教师相机以课件出示相关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设计意图: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找句子,不仅仅旨在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

3、指名读这句话,说一说:读了这句话,你觉得华山是一座怎样的山? (预设:华山是一座很高很高的山。\\华山是一座巍峨的高山。)

师:对,课文中也有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华山的高的。是哪一句话呢?

4、指名回答。教师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啊!

5、指名读这句话。

师相机评价:(1)、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好像看到了一座很高很高的大山。 (2)、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情不自禁地想画一座高山了。

教师以简笔画在黑板上画一座高山。可是只有孤零零的一座高山,还不够美,小朋友想不想帮老师在这幅画上添上一些景物呢?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想一想,可以添上哪些景物?

(设计意图:简笔画、贴画的过程其实是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在学生感兴趣的简笔画、贴画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远远近近”“山腰间”等词语的意思,更是体会华山雄伟壮观的绝佳途径。)

6、指名回答。(蓝天、远远近近的山、太阳、白云)

7、集体作画。(1)指名画蓝天。

(2)指名画远远近近的山。

老师来画一座远处的山,谁来画一座近处的山。还有谁想画哪儿的山? 问画山的小朋友:你怎么不画一座像华山这么高的山呢? (生:因为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可见这些远远近近的山都没有华山高)

(3)指一名学生贴太阳,你想将太阳贴在哪儿?

(指着学生贴的太阳)师:哇,太阳离小寇准他们可真近啊! (4)、指几名学生贴白云。

先说一说,你认为白云应该贴在哪儿?理解“山腰间”

师:我们平时看白云,都知道它们在高高的蓝天上飘呢,可这会儿,站在华山的山顶上看白云,白云却在半山腰呢!你忍不住想说什么呢?(华山可真高啊!)

8、画真美,课文中的句子也很美!谁能读好这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指名读、齐读。

9、诗文对照,将这句话送到诗句的后面。(指名回答,课件动态显示)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

更无山与齐(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

回首白云低(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以动作表示“举头”、“回首”的意思。 (设计意图:文包诗的特点就是诗句的意思藏在课文中,学生在完成简笔画、贴图、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对诗句的意思已经有所体会,这时候,通过送句子到相应的诗句后面,更是水到渠成,应该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古诗。

10、听了小朋友们的朗读,再看看黑板上这幅画,你们猜,老师心里最想说什么?

(师:对啊,华山真是太高了!)

11、再指名读:啊!华山真高啊!

师评价:(1):了不起!你将两个感叹号表达的情感都读出来了!

(2):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情不自禁地想去登华山了!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读出了华山的高,读出了寇准的惊讶。在这一自然段中,写爬山,紧扣一个“高”字。所以在品读课文时,结合图,抓住“啊!华山真高哇!”这句话,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

12、课件出示华山,你们看,它有2200多米,高不高?(高)它有550层楼那么高。而“华山自古一条道”,这条道又不好陡峭崎岖,要等上山顶,可真——艰难(指读)

13、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这句话,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课件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词语的教学不是孤立的,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词语,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14、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老师情不自禁地作画,老师看出来了,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想读。(再次齐读:啊!华山真高啊!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小寇准呢,他情不自禁地吟诵了一首诗。“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呢?给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

(1)忍不住地想做一件事。 (2) 心情很高兴。 (3)有点生气 师相机点评:

(1)你这么聪明,老师情不自禁地想摸摸你的小脑袋。 (2)老师情不自禁地为你竖起大拇指。

15、最后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和小寇准一起吟诵一下这首诗。

三、背诵全诗、体会意境

1、同学们读得真好,就像一位诗人,谁愿意到前面来,可以加上动作,老师给你配上音乐,来美美的吟诵这首诗。(借助华山风景图引导学生背诵。)

2、加上动作表演古诗

3、全班齐背。

四、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1、欣赏五岳名山。

2、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课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实在太小了。陶行知要推倒学校的围墙,地为床,天为被。我们也要打破教学的课堂局限,将学生由课堂引向课外。)

五、记忆字形,练习书写。

1.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三个字,你还认识它们吗? (读生字) 首、与、齐

2.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目的:引导学生找出生字特点,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记字,培养识字能力。

3.你们觉得哪个字难写,需要老师帮忙。可重点指导“首”字:

①要写好这个字,你觉得哪儿需要提醒大家?点拨:注意下边是个自己的 “自”

②学生动笔临写(提醒写字姿势)③反馈评议。④再次练习书写。

4.指导书写剩下的两个字。 ①谁说说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齐:上边折文盖住下边,一个竖撇一个竖。 注意“与”字的笔顺。第二笔是竖折折勾 ②学生动笔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③反馈评议。 ④再次练习书写。

六、板书设计

咏华山 啊!华山真高啊! (简笔画、贴画)

第20篇:童声合唱《卢沟谣》教学设计

《卢沟谣》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

当今时代,创作歌曲不少,但是写给孩子的歌不多。既动听又具有历史意义的歌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选择了《卢沟谣》这首歌,来作为合唱曲目。这首童声合唱《卢沟谣》无论从歌词,还是旋律来说,都让人倍感清新流畅。《卢沟谣》只有八句话,没有豪言壮语和空洞的口号,而是用简单、清新、贴切的语言,呈现卢沟桥地区的千年历史画卷。作词者李明圣总结自己的创作心得——小童谣、大历史,小焦点、大主题,小语言、大情怀。《卢沟谣》是“唱响中国”入围的36首歌曲中唯一一首写给孩子们唱的歌,它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创作背景,用孩子的视角将卢沟桥见证的民族兴衰与永定河畔的自然美景巧妙地融合起来,以极富画面感地语言将人们带入了过往的历史中。歌曲以朗朗上口的童谣形式表达,即大气深邃又空灵婉转,抒发出一种发自肺腑的爱国情怀。 【学法设计】

首先由教师给大家讲卢沟桥事变的故事开始,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是在描述什么历史故事和背景,然后播放音乐3-4遍,让学生拿着简谱一边听一边读歌词,慢慢进行哼唱,然后跟着老师逐句逐句唱,连起来,最后,在部分歌词的地方加上动作,要求动作整齐划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学唱卢沟谣这首歌,正确把握演唱这首歌曲的情绪。了解卢沟桥事变,传承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掌握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四拍长音,反复记号。

3.完整而充分的聆听并且歌唱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理解音乐的精神内涵。学唱卢沟谣这首歌,并且能够唱得悠扬流畅。 【教学流程】 1.导课:讲故事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好听的很特别的歌曲,但是呢,学这首歌之前,让我们来听一段历史故事。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故事的聆听,来了解我国七七事变历史,从而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简要实录:同学们个个严肃认真,注意力十分集中,并且有个别同学向我提问关于日本侵华的事情。)

2.欣赏歌曲《卢沟谣》(播放三遍) 第一遍:不带任何问题的欣赏 第二遍:

大家在听这首歌曲的时候,看着你们手中的谱子,可以跟着念歌词。通过老师刚才讲的故事,体会一下这首歌曲的内容。 第三遍:试着跟着音乐唱

(设计意图:学习唱歌必须得完整的欣赏一遍,并且能够理解歌词,读懂歌词,因此让学生重复听,对学这首曲子有很大帮助。)

(简要实录:同学们听得很认真,并且学得很快,第二遍就有人能跟着哼唱了。) 3.发声训练

① 13-7 6 / 5 4 3 2 / 1- - //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设计意图:听完了大家就该开始唱了,在唱歌之前一定要开开嗓,热热身,进行准备训练。)

(简要实录:在发声训练中,同学们一个个逐渐进入状态,声音越来越整齐悠扬。) 4.学唱卢沟谣

学唱的过程中,学生要掌握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四拍长音,反复记号。以及刚开始音的跨度很大,从5到高一个八度的5,注意真假声的转换,这些在教师教唱的过程中穿插进行。 5.同学们已经学会唱这首歌了,那么我们要在唱这首歌的基础上,加上几个动作。

①歌词:写江山 ②歌词:浴血战

③歌词:中国人,意志坚

这三个地方,我们要加上三个动作。

6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卢沟桥代表了中国精神,可是大家知道吗?中国文明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代代的中国人,坚韧不屈,奋勇前进在造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卢臻教学设计.doc》
卢臻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