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教学设计

2021-02-07 来源:教学设计收藏下载本文

推荐第1篇:《我看教学设计》论文

我看教学设计

徐倩 101202038 摘要:毕业后,我可能会成为一名老师。没有过多经验的我如何能有效率地上好一堂课,使生能更快地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通过对教学设计的认识,我发现我不在那么迷茫了。

关键词:教学设计

一、定义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1】 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performance problems)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2】 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3】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转化为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4】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实行解决方案、评价运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5】 通过理解上述专家给出的定义,我认为,教学设计就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我们需要运用系统化的方法才能很好的使用这个工具。并且这个工具必须为学生所服务。

二、教学设计过程 第一步,我们要先评价需求,确定目的。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进行需求分析,明确问题所在,这项工作并不简单,需要我们反复思考问题根源。在确定问题之后,我们还要分析造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明晰教学目的,最后表述教学目的。一个完整的教学目的描述应该包括学习者、学习者在应用环境下能做什么、所学技能运用的环境、在应用环境中学习者可用的工具。

第二步,进行教学分析。教学分析包括目的分析和从属技能分析。 目的分析就是要可视化地显示学习者完成教学目的过程中要做的每一步。从属技能分析就是要确定每一步的从属技能集以及学习者必须具备的入门技能,为进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

第三步,分析学习者和环境。就是要了解学习者的特点、教学传递环境和所学技能最终的应用环境。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符合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教学环境是学习发生的环境,它虽不能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却可以影响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第四步,编写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就是学习者在完成了教学之后应该能够做什么,有了明确的目标,教育者和学习者就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这将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五步,开发考核量表。就是构造目标评测量表,它由一组能够直接测定一个或多个绩效目标中所描述的技能的题目或任务组成,一般分为入门技能测试、前测、练习测试、后测四类。有效的考核量表可以为教学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有利于修改教学设计工作的进行。 第六步,开发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包含内容顺序安排和分块、学习成分、学习分组、选择媒体和传递系统。

第七步,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这一步要考虑到传递系统和媒体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现有的教材,也可以自己开发教材。自己开发教材我们可以选择设计和开发个别化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策略来选择和修改教材。

第八步,设计并实施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活动即在教学材料开发过程中搜集用于改进改善教学效果的数据和信息。这个过程一般发生在设计过程的早期各阶段,它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以及教学效果,对教学设计意义重大。

第九步,修改教学。这一步基于形成性评价活动中所收集的数据,对教学材料进行修改。一般可以分为对内容或材料实体进行修改和对使用材料的过程进行修改。

第十步,设计并实施总结性评价。它是为了决定是否采用或继续采用某个教学而收集数据和信息的过程而收集数据和信息的过程。它有两个主要的阶段:专家评价阶段和实地试验阶段。

三、教学设计学习感悟 刚开始学习教学设计时,我感到很困惑,我原以为只要看懂了迪克与凯里模型,按部就班的一步步实行就可以完成一个教学设计过程了。但当老师一章章的讲解时,我才发现,这完全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教学设计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考虑各种因素,遵循一定原则。最难的莫过于系统化的设计教学过程,我们往往考虑了这个,而忽略了那个,要做到系统化地、整体性地设计一时半会很难完成。但我相信事在人为,只要我花费足够的耐心,认真学习基础知识,我一定能顺利完成老师所交给的设计任务。

【1】《教学设计原理》 加涅

(1988) 【2】《什么是教学设计》帕顿

【3】《教学设计新宣言》 梅里尔

【4】《教学设计》 史密斯、雷根 (1999) 【5】《教学设计》 乌美娜

推荐第2篇:我看教学目标的设计

我看”教学目标的设计”

我看”教学目标的设计”

盛玉珍

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安排教学进程。因此,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挥棒”,是课堂的”指路明灯”,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标尺。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备课,精心确定好教学目标。然而,目前一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却走入误区,主要反映出几个问题:

1、照抄教参。这部分教师对教材没有仔细的分析,以教参为本,照本宣科。

2、照搬课件。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教师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网络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不幸的是使教师愈加依赖网上现成的教案和课件,直接下载,直接搬进课堂,而对教材失去研究的能力,也让学生失去了新鲜的知识。

3、目标不明确。教师完全凭着自己对教材的粗理解,随意制定教学目标,而这样的目标往往没有价值。

4、没有目标。教师完全凭经验,走感觉,任性洒脱随意发挥,很难让学生有收获。

那么,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设计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围绕课标进行

我们要充分解读课标,从而明确所讲内容要达到的范围和程度。否则,我们教学时要么信马由缰,要么钻进死胡同,要么浅尝辄止,要么深不符实。

2、围绕教材进行

教师要通读、熟读、精读教材,明

确教材的丰富内容和深刻主旨,才能让自己确定教什么。

3、围绕重难点进行

我们在新授课中往往会犯一个通病,就是将课文的多个知识点在一堂课中全部呈现,这就是”面面俱到”, 一味求全,惟恐遗漏了一点。如果我们平均使力,每个都讲,那么学生不会有深刻的印象。我们应该以是否正确理解和领悟课文的关键作为取舍教学重点的标准。

4、围绕学情进行

教师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认知水平、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从而制定出的教学目标才是具有策略性的和可操作性的,是有价值的目标,才能够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最佳发展的教学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不断地求索,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狠下功夫,使之明确有效,给课堂带来更高的

效率,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收获。

第四组 四安中学 盛玉珍

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安排教学进程。因此,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挥棒”,是课堂的”指路明灯”,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标尺。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备课,精心确定好教学目标。然而,目前一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却走入误区,主要反映出几个问题:

1、照抄教参。这部分教师对教材没有仔细的分析,以教参为本,照本宣科。

2、照搬课件。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教师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网络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不幸的是使教师愈加依赖网上现成的教案和课件,直接下载,直接搬进课堂,而对教材失去研究的能力,也让学生失

去了新鲜的知识。

3、目标不明确。教师完全凭着自己对教材的粗理解,随意制定教学目标,而这样的目标往往没有价值。

4、没有目标。教师完全凭经验,走感觉,任性洒脱随意发挥,很难让学生有收获。

那么,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设计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围绕课标进行

我们要充分解读课标,从而明确所讲内容要达到的范围和程度。否则,我们教学时要么信马由缰,要么钻进死胡同,要么浅尝辄止,要么深不符实。

2、围绕教材进行

教师要通读、熟读、精读教材,明确教材的丰富内容和深刻主旨,才能让自己确定教什么。

3、围绕重难点进行

我们在新授课中往往会犯一个通病,就是将课文的多个知识点在一堂课中全部呈现,这就是”面面俱到”, 一味求

全,惟恐遗漏了一点。如果我们平均使力,每个都讲,那么学生不会有深刻的印象。我们应该以是否正确理解和领悟课文的关键作为取舍教学重点的标准。

4、围绕学情进行

教师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认知水平、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从而制定出的教学目标才是具有策略性的和可操作性的,是有价值的目标,才能够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最佳发展的教学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不断地求索,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狠下功夫,使之明确有效,给课堂带来更高的效率,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收获。

推荐第3篇:《我看“素质之上”》 教学设计

科目:主题班会

年级:一

教学设计:孙国桂

审核:

时间:2014-12-2

编号:15

第十五周《我看“素质至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的美德,更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必须具备的美德。

2.通过主题班会活动,使学生继承优良传统美德,增强爱国情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树立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继承优良传统美德,增强爱国情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树立社会责任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素质至上”是我校的办学理念,那你是如何来看“素质至上”的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讨论一下。板书课题。

2.下面请看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自主学习

下面让我们根据目标进行自学,出示自学指导。

中国古代的礼仪规范不断发展形成了我们的现代文明礼仪,对于我们小学生,《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学的都很认真,那同学们掌握的如何呢,我们检测一下吧!

(二)自学检测

作为一个小学生,发现自身或他人存在着上面说的问题,应该做些什么?要怎么做?(口头回答)

三、后教环节(10分钟)

(一)合作探究

(1)班级里的小朋友有哪些不文明的举止?

(2)宿舍里,哪些小朋友不讲文明?

(3)家庭中会出现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4)学校、家庭、社会最突出的不文明的行为有哪些?

要求:先自己进行自学,然后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展示。

过渡语:良好的行为影响你的一生,如果播种行为,收获的是习惯,播种习惯,收获的是性格,那么播种性格,收获的将是人生。那么,为了以后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应该怎样做呢?

(二)师生合作,交流展示。

①课堂有纪律,认真听讲,做好笔记,不顶撞老师

1 科目:主题班会

年级:一

教学设计:孙国桂

审核:

时间:2014-12-2

编号:15

②课间有秩序,不喧哗打闹 ③语言有礼貌,不讲脏话,语气和蔼 ④穿着得体,不盲目追求时尚 ⑤心中有他人,不自私,多为他人着想 ⑥后进生有进步,要不甘落后,奋起直追

⑦讲究卫生,地上无痰迹、纸屑,墙上无污痕,桌上无刻划,门窗无破损 ⑧勤俭节约,不浪费水电资源,发扬刻苦耐劳的精神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一)判断题

1.我们可以配戴首饰,披头散发。( )

2.我们要生活俭朴,不乱花钱。( )

3.我们应配带好胸卡,红领巾,如遗失,需要及时补办。( )

4.我们可以因有事而不请假,随便旷课。( )

5.我们可以在操场上骑车。( )

6.参加各种活动时,要准时,不能吃零食。( )

7.不把校外人带进校内,也不闯进外校去游玩,吵闹。( )

8.观看电影表演时,可以说话,随便走动。( )

(二)知识抢答

1.别人帮助你时,你要说:谢谢。2.不小心踩到别人时,你要说:对不起。 3.人家向你道歉时,你要说:没关系。 4.客人来到我家时,你要说:请进。 5.放学了,你要和老师、同学说:再见。 6.在校园里见到老师,你要说:老师,您好。 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小结:是啊,你给别人一个微笑,别人给你一个春天。你给别人一份温暖,别人给你快乐无限。你给别人一份谦让,别人给你敬重万千。你给别人一份真诚,别人给你温馨的思念。我们是祖国的小雏鹰,让我们插上文明的翅膀,人人都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素质至上者。

附:板书设计

我看“素质至上”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教学反思】

推荐第4篇:我看见了大海教学设计

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我看见了大海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人物言行的词句,理解继父看海的意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品味语言,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体会继父对我真正的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看海的意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配乐故事) 在学习课文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畸形儿在母亲及老师的帮助下、鼓励下,考入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

故事暂且告一段落,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大概已被故事中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物深深地感动了!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与巴五有着相似经历的女孩,又是谁改变了她的命运,她们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出示课件.(我看见了大海)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回想巴五的经历,渲染气氛,创造意境。

二、初读感知:

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结合回答,板书:

继父---帮助---我

过渡:继父做了什么就让河子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设计意图: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三、研读交流:

1.默读全文,结合学习提示,先自读自悟,再合作探究。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找出有关河子思想行动变化的词句,用划下来,体会着读读。

(2)找出描写继父语言动作的词句,用画下来,读读,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

(3)独立学习后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继父语言动作和河子心理变化的词语,体会继父是个怎样的人,对河子的成长起到了哪些作用,她的心理变化说明她慢慢地敞开心扉,真的看到了大海。

2.组织交流:

要求:先读有关词句,再谈不同体会感受。

引导讨论:

A.走进生活:重点句

来,河子,伯伯带你去串门。去外面看看吧,河子,外面有好多好玩的东西。放心吧,河子,谁笑话你,我就这样继父扬起巴掌,做了个揍人的动作。有生以来我第一次看见这么多人真是怕极了。

这一段让学生体会河子的心情及继父对河子的关爱,再加动作有感情地读一读。

指名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再次体会感情。

设计意图:重点语句的解读,体会继父的良苦用心,帮助河子树立了自信,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

过渡:继父使我克服了胆小羞怯的心理,让我走出家门,走进了生活。(板书:走进)我终于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开始学习生活。

B.学会生活:重点句

海水是蓝的用大海的课件,引导学生理解河子对大海的向往很强烈。教师适时范读,指导朗读。指名读。

能,等你再长大些,是继父让河子生活的目标。 理解豁然一词。

继父鼓励河子为看海做准备一段时,引导学生体会继父对河子的爱不同于普通的父爱,他所作的一切都在培养河子独立生活能力。

理解欣喜若狂。

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父母看到你做了了不起的大事时会怎么说。指导朗读你真能干,河子。

设计意图:继父的言语和动作,帮助河子学会自立,能够独立生活,慢慢走进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当他不久于世的时候,能够放心。

过渡:我在继父辛苦培养下学会了生活,真正长大了。(板书:学会)然而不幸的事又一次降临在我身上,继父这个世界上我唯一的亲人离开了我,读一读继父临终的话,联系上文想象一下,河子听了这些话心情是什么样的。同桌试着对比读一读。

理解:为什么继父安安静静地去世了。

过渡:继父就这样放心地走了,从此我一个人开始独立生活。(板书:独立)

设计意图:安安静静表示继父已经放心地离去了,放心河子能够坦然勇敢的面对生活,能够独立生活。

C独立生活:

想想继父始终没能带我去看大海,但我为什么无数次对着继父的遗像说:伯伯,我看见了大海,真的,我看见了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自己的理解。

大海到底指什么? 无数次说明了什么?指名交流

把自己的理解融入文字中再读一读。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生活犹如大海,变化万千,能够真正面对生活,独立生活,就如同看到了大海,面对生活的胸襟,犹如宽广的大海,海纳百川,拥有了一颗向上自信的心。

出示课件:电视散文《我看见了大海》,使学生体会河子对继父的思念感激之情。

如果你是河子还会说些什么?请你带河子写出要向继父诉说的话语。

设计意图:情感升华,继父对河子的爱不逊于亲生父亲,河子对继父说的话就是继父的良苦用心,也就是对大海的理解。

配乐写片断。交流书面感受 小结:继父带领我走出家门,走进生活大海洋,鼓励我,帮助我学会生活的本领,在我独自接受了生活的磨难和考验后,我明白了继父看海的意义。(完成板书)

设计意图:书写练习,读写结合,同时结合课文的情感,进行练笔。

四.回顾全文:

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继父对我的关爱表达出来的?(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

渗透写作方法。

五.课堂小结:

生活像海洋一样广大,令人神往而又充满挑战。希望同学们在这生活的海洋之中奋力遨游,使这生活之海,自立之海更加绚丽多 抱抱 彩。

六.拓展延伸:

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附板书:略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我看见了大海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推荐第5篇:《我看见了大海》教学设计

第14课《我看见了大海》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为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运用新理念和新策略铸造语文课堂。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相得益彰,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着永久的活力与生机。同时,语文又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学过程既是学生与作者情感的神交过程,也是其自我情感孕育和升华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为他们创设主动积极的情感空间,达到情融融,意切切的境界,使学生在和谐的教学过程中感受、理解语言文字,在获得情感熏陶的同时发展语言,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生成,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我看见了大海》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平凡的继父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我一个身体畸形、又从不出家门的女孩成长为能独立生活、自食其力的人,表现了继父对我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无比感激之情。

本文是北京实验版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要重视重点语句的教学,要关注结果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注重引领学生体会句子的过程,使学生从中感悟理解的方法。《我看见了大海》是一篇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继父,一个残疾女孩艰难坎坷的成长历程娓娓道来,既引人入胜,又感人至深。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绝大部分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喜爱朗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较强。学生能通过预习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有能力利用工具书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难懂的词语。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时会做简单批注,能用完整的语句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就本文来说,残疾孩子的心理,学生们没有亲身经历,也很难体会,在理解河子的心理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对于父母之爱,他们感受到的只是父母对他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而像继父这种为了女儿的独立甘愿被误解的博大胸怀学生很难理解,所以体会继父的良苦用心也有一定难度。因此,课上要让学生换位思考,教师作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继父语言的句子,在读中品,读中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层层深入体会继父对河子深沉的爱,体会继父的良苦用心。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服务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及时点拨,为学生创设咬文嚼字,品味语言的平台,使学生与文本,与人物积极对话。在此基础上,以读为本,注重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感,读中悟写法,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积累语言。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四)技术准备

多媒体控制台

(五)前期教学状况

第1课时学生已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2个认读字。熟读了课文,给课文划分了段落,写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了继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继父对我海一般深沉、博大的爱及我对继父的怀念、感激与愧疚之情。

2、使学生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并思考自己怎样去爱。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的教学,感悟理解句子的方法,体会继父对我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

教学内容安排:本课计划教学2课时,本节课为第2课时。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

学生齐读课题

2、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继父河子

【设计意图:简单的导语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在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文章大意,激发学生汇报兴趣,与第一课时的探究感悟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对比体会,了解河子的变化

1、(课件出示河子的形象)导:河子是一个身材畸形的女孩子,在她八岁前(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问:通过读你读出了什么?(板书:胆怯、自卑)

望着院子里的一方天空,望着一群瞬间即逝的小鸟,你知道河子在想什么吗?(自由发言)

小结:是呀,此时,她多么希望看看外面的世界;多么需要别人的关心和爱护;多么渴求别人的帮助和鼓励。

2、导:可是,多年之后,(课件出示:27自然段)齐读,同学们你们又读出了什么?(板书:自食其力)

此时,河子站在继父的遗像前,你知道她又在想什么吗?(课件出示插图)

(设想学生会有如下体会:她会想起继父给她讲的大海的故事。)

【设计意图:力求通过对比把学生带到文本中去,以便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三)想像画面,感受大海的美丽。

1、(课件出示第14自然段,配乐)师讲述: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海水是咸的;海很大很深;海里有鱼,大鱼小鱼;海上有船,大船小船听着听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请你也来读一读这段话,把你想像到的画面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

3、(课件出示大海的图象)看,海天一色,船影摇曳,波澜壮阔,这就是大海。如果你就是河子,听着继父那海的故事,你心里会想什么?

(设想学生会有如下体会:我想亲眼去目睹大海的风采。师接:是呀,继父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大海的美丽,产生了看海的向往。我想我能看见海吗?师接: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联系前文加深对畸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看海燃起了河子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让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进行换位思考,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进一步体会到河子听了继父的话树立可生活的信心,进而体会继父的良苦用心。】

(四)研读文本,走入生活的海洋。

1、面对我的疑问,继父的回答是能,等你再长大些,长到十五岁,我就带你去看大海。

对继父的回答,你是怎么理解的?此时,他在对自己说什么?

(不管多么艰辛我也要帮助河子做好看海的准备。)

小结:他是在对河子承诺;同时也是在对自己承诺。

2、继父是如何实现他的诺言的?请同学们来默读这段话,静思默想,看看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思考?(课件出示第20自然段第一句话)

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

抓住关键词语引导:成天、独自(感受继父的良苦用心:让河子能够自食其力)

抓关键词语:拖着、病病歪歪感受继父的艰辛。

指导朗读:是什么支撑着继父这样坚持着?(感受对河子的爱与希望)练习朗读。(读出继父的爱)

重点交流:

(1)鼓励联系上下文说说继父都在鼓励我做什么?

按照学生的理解引导深入体会:

鼓励我走出家门

指导步骤:

默读课文2-16自然段,画出描写继父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继父这样做的用意,做好批注。

【温馨提示】可以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朗读的方式;其它自己喜欢的方法。

【设计意图:阅读方法的出示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对学生的尊重。】

自学体会,动手圈画。

读句交流,谈理解

①品读父亲的几句话(课件出示)

来,河子,伯伯带你去串门。

去外面看看吧,河子,外面有好多好玩的东西。

放心吧,河子!谁笑话你,我就这样-----继父做了个揍人的动作。

河子,抬起头,别害怕!继父大声说。

②谈谈你的感受(抓关键词)

③从继父的话语和动作中你觉得继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结::继父理解我的渴望,懂得我的心理,一边耐心的引导,一边给我鼓励,让我有勇气走出家门、和小朋友一起玩,感受生活的快乐,感受外面世界的美好。河子正是在继父言行的影响下,一点儿一点儿有了走出家门的渴望和勇气。

④那你们能不能把对继父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出来?试着读出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品词悟情,通过朗读,使学生读懂继父说的每一句话,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了一位伟大的继父。】

小结:正是这第一次的走出家门,使她迈出了新生活的第一步!

鼓励河子自食其力,克服困难独立生活

重点段:我一年一年地长大了,也长高了,懂得了许多事情。按照继父的规定,每天我要做一件对我来说难度较大的家务活儿。学校不收畸形儿,继父就自己当老师。我每天要学5个生词,并背熟一篇课文。其余的时间,便是听继父讲那永远也讲不完的海的故事。(课件出示)

指导步骤:

理解规定一词,从文中找出继父规定我做什么?

每天每天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假如是你,你会觉得怎样?(累、严格、想要放弃)

那么对于身患残疾的河子呢?

(引导学生体会到,河子为了看到大海坚持着,而继父正是在对河子进行着鼓励,以此方法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独立生活的能力。)

小结:这一切对于我一个畸形儿来说谈何容易呀!当我因挫折而想到退却时,你会如何来劝我?这时继父会如何做?

(课件再一次出示第18自然段: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海水是咸的;海很大很深;海里有鱼,大鱼小鱼;海上有船,大船小船省略号逐一出现)

此时,继父会怎样继续讲大海的故事,你能把故事讲完吗?(海上还有风浪,还潜藏着危险。)

继父为什么又给我讲起大海的故事?(帮我树立美好的目标,让我向着目标努力;告诉我大海上不都是风平浪静,也会有风浪,就像生活中的挫折一样。)

过渡:正是在与继父的相依为命中,让我学会了做各种各样的事,正是在继父的言行的鼓励和帮助下,我为看海努力的做着一切准备,学会了应付生活中的一切。

(2)课件演示(第20自然段第二句话)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欣喜若狂惊天动地

继父为什么会因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得发狂?

(小结:继父的身体虽然越来越坏,他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已不多,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在最后的日子里,抓紧一切时间内让我学会生活。每当我学会做事时就离他的目标又进了一步,他是在为我学会生活,逐步学会自食其力而欣喜若狂。)

这时,继父会怎样奖励我?(课件第三次出示第18自然段:海水是蓝的,和天空一样蓝;海水是咸的;海很大很深;海里有鱼,大鱼小鱼;海上有船,大船小船)

继父还会对我说什么?

(3)从以上这些词语中你读出的是什么?(爱!板书:爱)

激情:就是这样一位继父,忍受着自己的病痛,承受着生活的压力,享受着我成功的喜悦。就是这样一位继父不是亲父亲胜似亲父亲。

(4)你能理解继父的心吗?来,读读,有感情地读。自由读。

指名读,请同学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使学生亲历从揣摩文字,到品味语言,到体验情感,突出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继父的良苦用心,体会继父对河子深沉的爱】

(五)品味语言,体会继父宽广如海的胸怀

1、不久以后,不幸降临了。师引读一个春日融融的上午,继父把我叫到床边,慢慢地说指名读河子,我就要死了,有件事情我必须告诉你。早在退休的前一年,医生就说我是过敏性哮喘,必须远离海洋,所以我是永远都不能带你去看海的。我对你撒了慌,请你原谅我。

多年来的希望,多年来的努力,到头来却是是一个骗局。(板书:骗)

抓住一个骗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点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继父明知我恨他,可为什么还要把骗局戳穿?继父明知我会恨他,应感到不安,为什么能安安静静地去世了吗?)

课件出示:这是一个()的骗局

又是一个()的骗局

还是一个()的骗局

师:是呀,这一个骗字包含了继父多年的心血;这一个骗字饱含着继父对河子的情;这一个骗字展现出的是伟大的父爱!

2、你能原谅继父吗?为什么?

3、引读当我(课件演示)

(1)我终于明白了看海的意义。你明白了吗?继父看海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培养河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使河子能像健全人一样自食其力,能自由地在社会的海洋中遨游。)

(2)学习表达方法,体会排比的作用。

(3)我对继父的呼唤蕴藏着怎样的感情?(感激、怀念、愧疚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设计意图:通过集体汇报,让每个学生的理解都由片面趋于全面,从而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了解继父,通过教师的点播,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产生对继父的敬佩之情,提升了继父的形象。】

(六)回归整体,拓展升华

1、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继父,为什么多处写到了我的表现?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侧面衬托.)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交给学生寻觅知识的方法,才能使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勇敢探索,学到更多的知识,并终生受用。】

2、课堂小结

一个畸形的女孩一个看海的故事一个平凡的继父一份无痕的真爱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再次点出继父看海的真正含义,深化了情感目标。】

(八)布置作业

小练笔:续写文章的结尾。

【设计意图:允许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既升华情感,又检测了学生对文本整体的把握,同时,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创造性写话,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实践,又能帮助学生深化我对伯伯深沉的爱。】

附:板书设计

14、我看见了大海

深沉的爱羞怯、自卑

继父河子

主感激之情侧自食其力

(衬托)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表

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分值得分

教学目标简明、具体、可操作,涵盖三个维度。10

教学内容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突出语文学科特点。20

教学调控①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现师生平等对话。30

②教学结构合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③面向全体,尊重学生人格,多种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④德育实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40

(二)学习效果评价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制定如下评价标准:

学习效果评价表

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等级

ABCD

学习态度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交流。

学习习惯阅读中积极思考,认真批注,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

学习方法阅读中能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学以致用。

学习能力正确默读、浏览课文,有一定的速度。

能独立阅读解决提出的问题,作好批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六、本课教学设计与其它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纵观整节课,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一是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凸现语文本体。尽管课文充满强烈的人文色彩,但怎样使学生领悟继父对河子深沉的爱,教师并没有空泛的说教,简单的告诉,而是以语言文字为根,始终引领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感悟和运用中来解读继父的形象,在积极自主地阅读实践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启迪。

二是注意从文本出发,从学情出发,把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语文的综合效应。全课以凸现继父对河子深沉的爱为中心,以继父的言行为重点,层层深入,展开教学。如带领学生理解带我上街,教师先让学生品读继父的语言,再结合继父的语言说一说河子会怎样想,进而体会出继父的话充满了对河子关心,最后鼓励学生试着读出继父的关心与呵护,使三维目标得以充分体现。

推荐第6篇:我看电子白板教学

电子白板教学的利与弊

我校电子白板安装上已将近一年了,在一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对电子白板应用体会十分深。它既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十分大的便利,同时在利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优点:电子白板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1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微观现象,一些我们无法用宏观来描述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电子白板上的动画模拟、flash 等将它形象的体现出来。

2.电子白板的使用,电子备课的使用有利于我们的每一章节的复习。在复习课上,我们可以通过回放功能,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有目的的,有选择性的进行回放,加深认识。

缺点:

1电子白板的使用让师生产生一种依赖性。

教师在备课时依赖于网络上的课件,自己不加以整理,拿来便用。不将它加以整理,融合成自己的知识。学生在记笔记时,完全等着老师给它们展示知识点,而不是动脑思考。

2.电子白板的使用,让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在记笔记时,无从下手。

有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在记笔记时,形成一个错误的认识:只要是老师板书的内容都是重点,都要记下来。因此,在使用电子白板时,只要是课件上出现的内容都要记下来,比如老师设计的情境引入,实验探究等。一节课完全是在记笔记,而对于老师的讲解与分析完全听不进去。结果一节课下来,累的手酸脑涨,反而什么东西也没有听进去,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到记笔记上去了。

3.师生互动差。有些老师在利用于课件之便。本应板书分析的内容只是利用课件给学生略加讲解。本应做的实验利用多媒体放一下录像让学生看一下。

推荐第7篇:我看有效教学

我看有效教学

科研室 陆俞静

自2001年钟启泉、崔允漷等教授正式提出“有效教学”后,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有效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效。大家对“有效教学”都有一定的了解,今天就“有效教学”的理论层面,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追溯有效教学理念产生的背景

自教学活动诞生以来,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们就一直在努力研究和探索降低教学所耗、增大教学所得。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举一反

三、闻一知十”到《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到卢梭的“教育要顺应儿童天性,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顺序”再到杜威“做中学”无一不孕育着“有效教学”的思想。有效教学作为舶来品是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现代机器化大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以追求高效率为目标的科学管理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二是典型的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被运用于教学研究。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有效教学最早的指导思想旨在通过对学校教学过程的分解、控制,追求教学行为的有效结果,它有利于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去除冗余环节,提高教学效率。比照有效教学理念产生的背景,在对人性内涵、教育目的、师生关系、学科知识价值等问题的认识已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提倡有效教学绝对不仅是为了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不是为大大压缩加班加点打消耗战的空间,如果是那这样的话有效教学真的又回到了出发时的原点。

二、有效教学的变革

纵观教育史发展,随着学习理论的变革,使有效教学呈现出相应的发展趋势。

(一)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

对有效教学比较早的、系统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70年代,这时的有效教学是它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探讨了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对学生学习结果或学习成绩的影响。同时这类研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决定作用,因此是一种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认为教师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作为外部刺激,直接主导和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很好地预测学生的学习结果。

(二)为认知建构而教学的学生中介取向

由于受到认知科学的影响,有效教学的研究将其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向了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直接控制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是通过学生的认知、态度、自我调节等中介过程起作用。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受控于教师,而是主动地加工信息,建构理解。为此,有效教学的研究转向探讨如何在充分考虑学生这一中介变量的前提下,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进学习者的一般认知能力的建构,促进学生理解不同学科领域中的信息并建构相应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将学生作为关注的主体,探讨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特点、建构过程及影响条件等问题。

(三)为情境性认知而教学的生态化取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受到认知科学、生态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等共同影响,加之对学校教育脱离实际、导致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欠缺、社会化延迟等状况的不满,有效教学的取向逐渐从认知建构转向了情境性认知,强调有效的教学应该统筹考虑学习者、教育者、教学内容与环境等各个要素,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置于开放性的、与外界不断互动的生态化的系统中来考虑。 总的说来三种取向的有效教学在理论依据、教学措施等方面各有侧重: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认为,学生获得经验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通过确立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与计划,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等方式,以保证所有学生达到理想的水平。学生中介取向的教学则认为,学生的兴趣、能力、方法与活动方式等各不相同.教师应关注、理解并识别这些差异,通过教学的引导、指导,并提供实践机会等,让所有的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差异资源,丰富自身,改善内在心理结构。生态化取向的教学强调学校学习是一种团队的活动,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地参与各种团队的活动。虽然三种取向的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它们所提出的各种教学原则和策略能够在多样化的教育实践中,发挥其独到的、有针对性的作用,同时彼此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以一次性大检查为契机,我对以“有效教学”为课题的学校加深关注,发现目前对“有效教学”的理论还是浅层次的,模糊的,因此加强对“有效教学的”理论学习尤为重要。

三、有效教学理念

2001年,为了配合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的《解读》出版,其中专辟一节阐述有效教学的理念。

(一)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 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三)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量化虽然能很好的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四)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五)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四、QAIT有效教学模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当然不仅仅是更换一套教材那么简单,它要求课堂教学实现多方面的、实质性的转变,其中教学方式要实现从“组织教学”到“动机激发”,从“讲授知识”到“主动求知”,从“巩固知识”到“自我实现”的转变,而转变教学方式的目的又在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这些变化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掌握适合时代需要的教学策略,并善于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科学组合,才能实现“有效教学”,适应课改需要,走在教学的前沿。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提出的QAIT模式,是近几年倍受理论界关注的有效教学模式,它说明了高质量课程的主要特征。QAIT分别代表教学质量(quality)、适当性(appropriate)、诱因(inducement)和时间(time)等四个特征。这四个方面通俗地讲即教师对教材的讲授方法,材料的恰当选取,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和给予教材学习充足的时间保证。斯莱文教授认为,有效教学只有当以上四个因素全部合适的时候,才能被真正意义上的实现。QAIT 模式就如同一个大链条,只有环环相扣,才能显现出整个链的力量。

(一)教学质量

QAIT模式中的教学质量是指知识或技能的呈现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使学生易于掌握学习材料。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课程质量以及教学方式。教学质量较高,意味着教师所呈现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既有意义又有兴趣,并且也易于记忆和运用。课程对学生有意义的程度常常是决定他们是否付出努力的最主要因素。EG:这也是“主科”“副科”名词区分原因。

1、信息呈现的条理性与组织性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信息变得有意义。为此,教师要以清晰、有组织的方式呈现学习材料,把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确保学生理解所教授的概念并能应用到新情境中去,教学应本着逐步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进行。具有条理性和组织性的知识呈现,既能为学生把握学科系统提供帮助,使学生形成知识的层级结构,又能使学生认知结构中形成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从而建立起知识的网络图。

2、将新信息和学生的先前经验联系起来

有意义的信息是以相互联系的事实或概念网络的形式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如果新信息能够很恰当地嵌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则这种信息比无法嵌入的信息更容易理解、学习和保持。因此,教师要分析学生的背景知识,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新信息与学生的先前经验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对新信息的理解。

3、运用有效的认知策略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知识对学生的意义性,教师应采用一些认知策略。其中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策略。它为新信息提供了一个框架,并且把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的信息联系起来。这种策略可以使学生关注要学习的材料,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到新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深入分析,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恰当的组织者(非人),以利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 另外“引入概念模型”是将信息组织和整合起来。当概念模型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时,学生不仅能获得更多的内容,而且也能更好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概念模型的一种典型形式是知识网络图。知识网络图以图形的方式来展示主要概念以及概念间的联系。研究表明,在学完某些课程内容后给学生呈现知识网络图,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内容的记忆保持。

(二)教学的适当性

教学适当性是指教师确保学生准备新课学习的程度。如果学生具备学习新课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新的学习对学生既不过难也不过易,教学适当性程度就高。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准备为前提。但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动机和学习速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要求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适宜教学,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保证教学的适当性,要求教师既要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又要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系统,了解学生对于本学科的兴趣及情绪,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上,使学科内容的传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

(三)激励(诱因) 激励是指教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确保学生具有执行学习任务、掌握所呈现材料的动机。激励可源自学习材料本身的特征(趣味性),也可源自学生自身的特性(好奇心和对学习的积极态度),还可以来自教师给予的各种鼓励措施。从教学内容来说,如果信息本身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付出努力来学习它。但某些信息本身对学生而言可能是无趣的,若要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这些信息,教师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向学生示范校内获得的知识对校外生活的作用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掌握并有效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四)时间

时间是指教师在多大程度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学习所教授的材料。斯莱文认为,教学需要花费时间,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花费在教学上的时间越多,学生学得也越多。重要的是在课堂上怎样运用时间。

综上可见,一般说来,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往往忽视那些对教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态度和活动产生影响的潜在性因素,这些潜在因素具体包括:物质因素和心理因素。物质因素又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季节、天气、星期几、上下午等)和教室条件(生活空间、空气、光线、室内布置、洁净程度、座位排列方式等);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稳定性因素(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习惯、班级地位、个性,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自信度、准备状况、师生关系、个性、期望等);个体不稳定因素(师生即时心态、身心疲劳状态、外界临时性强刺激的效应等)和群体因素(班风和师生关系)。上述因素,除了自然条件外,其他的因素都是教师可改变和可控制的。改变和控制都应该以教师自身教学任务的优质完成为途径。

推荐第8篇:我看有效教学

我看有效教学

关键词 :英语课堂 有效教学

摘 要 :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掌握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技能等是老师们最大的愿望,本文从备课,师生关系,导课艺术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尽可能的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针对这个题目,我专门查阅了一些资料。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所以学生的发展是有效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所在。

怎样使英语课堂教学更有效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第

一、在备课上下功夫,针对普通班学生的一些特点,例如,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基础知识薄弱,注意力不太集中等。在备课时要仔细的研读教材,对教材进行整合,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法具体化。突出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尽量吃透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合理设定教学重点、难点,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明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达到“教师为达标而教,学生为达标而学”。还要备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就失去了整节课的意义。我采用了分层的方法,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些问题。例如,在阅读完一篇短文后,我会提问一些问题,Does Maria like sports? 这一简单的问题,只需要回答 “yes” 和“no” , 我就找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复杂的问题或练习题让程度稍好的学

1 生来解决。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第二、是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营造一种和谐、民主、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是促进学生快乐学习英语、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所以,基本上每次上课前我都会把作业书写的比较认真的学生名单汇总出来,然后在课堂上大声地读出来,并且给以热烈的掌声来鼓励他们。有些学生平时是很难得到表扬的,但是在写作业时只要认真一些,按时交作业就可以得到同学们的掌声。所以他们都偷偷地乐。听课也认真专注了许多,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第三、导入新课时要讲究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可设置一个悬念吸引学生;也可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抓住学生;也可从直观教具和演示开始,巧妙利用教室的人和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等设置情景。语言总是和情景连在一起的,有了情景学生才印象深刻、声形意有机结合,学得才有趣,掌握才准确。要变讲为提问,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参与而不是旁观者,学中用、用中学,并注意在实践中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语言材料,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这样,每个学生都可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第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满情趣。在教学中采用多层次、在教学中采用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全景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

2 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学好英语。在教授学生学习字母时我把字母做成卡片让学生做字母排队游戏,分组进行字母排队比赛,教唱字母歌,效果不仅快而且 好,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单词教学,我们可充分 利用直观教具,比如教basketball,我们指着篮球:“What’s this? It’s a basketball, basketball,basketball 再重复一下,篮球的音形意深深印在学生脑子里,以后看到篮球就会脱口而出basketball,basketball,而不需要汉语翻译作中介。如果进行词汇复习,我们可进行gue。比如复习clock,soccer ball,pen,book,eraser 等名词。可把准备好的小实物、图片、模型放在讲台上,先让学生看一下,然后放到讲台下,秘密地把一件比如book放在一个准备好的大袋子里,然后拿出,用学生已学过的句型问:T:What’s in my bag? 学生猜后回答S:It’s an eraser.如果答不对,就说T:No, it isn’t.接着问另一个学生T:What’s it?学生猜答S:It’s a book.猜对了,教师鼓励这个学生说T:Yes, you’re right .还可进一步说T:you’re very clever.然后再换一件继续进行。如此等等,既复习了单词,也熟悉了句型,既练了听,也练了说,一举多得。且学生不以学为苦,而是兴趣浓厚地参与课堂教学。句子教学,可进行听力比赛,看谁最先说出所听的句子,看谁说得快、说得好、说得准,然后再进行单词组句比赛等等,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效果很好。

第五、建立公正合理、灵活多样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有效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焦虑感和挫败感。竞赛是英语课堂常见的教学形式。竞赛的内

3 容有很多,可以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能力方面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小组对抗赛、个人夺标赛、单词接龙赛„„无论哪种形式,什么内容,学生都乐于参与,课堂气氛空前活跃。通过竞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培养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这一点上,我采取了等级制的评价方式,相应的等级发给相应的小奖品,对学生的学习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同时,我还给各小组建立了自评表、互评表,及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消除学习中的焦虑感和挫败感。

第六、我们老师要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堂课后,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我们的学生才能得到进步或发展。

推荐第9篇:我看教学反思

我看教学反思

邹平县月河中学

尹遵峰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属于“个人奋斗”。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第一,行动研究法。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开辟信息绿色通道,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你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第二,比较法。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当然,无论是运用行动研究法还是比较法,我们都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教学反思的类型

1.“课后思”:一节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记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

2、“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如:月考后质量分析。

4、“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家长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原本是我教学中的一种随笔,自己坚持写了多年。那时并没有谁来要求我,是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即时灵感。

在那些灵感中,我曾经记录了孩子们课堂上闪光的身影,留下了我心中许多的不自禁的感动;那里有我教学经验的精彩描绘,也有我工作不慎时遗下的漏洞;在那里,我曾经不断地刷新一个真实的自我,也曾经轻轻地汲取营养为自身内需做补充;那里有我的忧虑和困惑,那里也有我的欢歌和笑语;更值得一提的是,那里记载着我尝尽了酸甜苦辣后的欣然: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向前走,换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小成功。我曾经在内心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真心地感谢吧——教学反思。它给了我一个工作反省的机会,给了我一方滋养孩子成长的沃土,给了我一片展示自己才华的天地,帮助我一天天变得成熟、变得聪明。我永远会对它有一份钟情。

推荐第10篇:我看教学要素

我 看 教 学 要 素

09物理学 刘永彦 090514046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我看教学要素

我将从我对教学要素及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这两个方面叙说我的观点。

(一)三个“中心说”

1、教师中心说

在传统教育派那里,一般坚持教师中心说,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权威,是学生的标准,应该维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尊严。

我们知道教师是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经过教育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学习较多的文化科学知识,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都围绕教师展开,这会对教学活动造成片面的认识。

2、教材中心说

教材中心说既可以说是受传统教育风气的影响,如对书本的迷信,死记硬背等等,又有知识的发展,特别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知识价值的显现的影响。科学知识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知识就是力量”,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心。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没有教材,教学活动的展开就会有许多盲目的成份。据此有人认为,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这种认识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是不利的。教材是中心,容易造成无视学生现有水平、教师的特点等缺点。

3、学生中心说

新教育派或进步教育派认为,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教学要素都应围绕学生展开。

在教育活动中,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有主观能动性。就此人们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有人提出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前,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他们为中心,后果可想而知。

(二)重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的主客体问题是教学论领域中长期争论的问题。在这场争论中人们普遍认为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争论的关键是学生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有人认为学生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就此提出“双主体说”。有人认为“双主体说”不符合哲学逻辑,在同一活动中,不应存在两个主体,应该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我们认为,“双主体说”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争论对明晰师生关系具有重大意义。但更重的是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何种时代内涵。

我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活动,师生这一关系是双向的,即是“师←→生”关系,而不是单向的“师—→生”关系。只有双向的“师←→生”关系才是健康和合理的,也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中师生关系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合理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进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由一种“我—他”关系变成一种“我—你”关系,由一种“命令”关系变成一种“对话”对话关系,由一种“抽象”关系变成一种“具体”关系。由一种单纯知识传递关系变成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交往关系。

那么在这种关系中师生扮演着什么角色呢?教师和学生分别是教与学的承担者,从教师教的角度看,由于教师在知识、经验以及全面素质方面占了绝对优势,因此,教师应该主导着教学活动,而从学生的学的方面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得多么好,如果学生最终没有获得应有的素质,那么这种教也是徒劳的。

第11篇:我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它的基本含义有三点:

第一、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

第二,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

第三,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因此,教学反思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与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

教学反思包括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1、教学前反思

教师进行教学前反思时要确定内容、阶段及具体实施方法对学生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具体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动机、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还要针对本学科、本册教材、本单元、本课时进行教学计划时列出反思的关键项目。如:

第一、需要教给学生那些关键概念、结论和事实;

第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

第三、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范围对学生是否适度;

第四、所设计的活动那些有助于达到教学目标;

第五、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第六、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

第七、哪些条件会影响课的效果……

2、教学中反思

教学中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进行的反思以及教师在和学生互动作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的调整。不可预料情况发生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因素,因势利导,不可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根据学生反馈对教学计划的修改和调整要适当,不可大修大改。

教学中反思要求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各种感官捕捉反馈信息,快速、灵活地做出调整和反应。教学中反思教师可运用录音和录象技术,与观察手段一起为以后的教学后反思提供信息。

3、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反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

教学内容方面:

1.确定教学目标的适用性。

2.现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做出判断。

第12篇:我看教学反思

我看教学反思

看了《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我觉得这位老师应该反思。这位老师本来想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可是之前在读懂学生,读懂教材方面做得不好 ,没有做好课前预设。在加上提问缺少针对性,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没能有效引导,教师的主体地位没能很好地体现 。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持续发展的动力。按照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进行。教学反思的内容不应单一,我们可以发现归纳成功的做法,思考记录不足之处,也可以探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迷惑点,做题时的失分点,还可以记录学生的独到见解以及自己子教学过程中的机智做法、突发灵感。

在讲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画角》一课时,我通过课前反思把本课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动手操作上,通过“画角——记录——总结画角方法”安排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通过活动体验来自主建构对画角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观察、比较、分析和评价的思维方法也得以培养和发展。

第13篇:《看雪》教学设计

11文秘教育本科班

110307027

徐珍

《看雪》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介

《看雪》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课程试验标准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热爱祖国”专题之第四篇精读课文。

这是一篇写实的小短文,以对话为主要形式。隔着海峡,望着海岛,想着美丽的日月潭,那里的孩子们多么希望看到雪呀!什么时候才能使海峡两岸不再成为阻隔,让台湾的孩子们来北京看看真正的雪呢?我们盼望着。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朗读中了解词句,感悟玩雪的趣味。教学的难点是在语境中学会生字词,了解课文的盼祖国统一思想。

二、学生分析

小学二年级学生好奇,爱玩爱动,对雪有一种向往留念之情;同时,他们富于想象,容易进入虚构的情境;但是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还很低,对课文蕴含着的“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领悟会有困难;对话语的情感揣摩能力不够,读出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需要具体指导。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教师希望学生始终处于探索和发展的状态,通过观察、想象、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认识生字、学习课文,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

三、设计理念

1、以角色对话为主,对话内容浅显易懂,教师不必作讲解,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对话中感悟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和台湾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从而使学生在台湾和北京本是一家人的亲情中经历一次熏陶;

2、创设“向台湾小朋友发出邀请”的活动,激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创设“帮助老师”的机会,激活每个学生的内驱力,培养主动积累词句的意识和习惯,使字词句的教学具有持久活力;

4、创设“比一比”的活动,促使学生乐而不疲地把字写好。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国雪景的美丽,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以学生自读为主,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读中释疑,读中理解课文,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4、体会两岸人民对雪的热爱,激发学生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五、教学准备

课件:

1、瑞雪图景;

2、分动态和静态处理的课本第一幅插图;

3、本课字词中故意出错误的字、词

- 111文秘教育本科班

110307027

徐珍

把“是很难看到雪的”读成“是难看到雪的”;第二段把“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读成“孩子们在商店的窗子里看到了雪”。)

(生评价 略)

[这样一来,学生在发现老师的错误并帮助老师纠正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后继学习因帮助产生的成就而快乐起来,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认真听的习惯,还巩固了对字词的认读]

师:请每个学生轮读一自然段,注意:尽量少被别人发现错误。

(每生轮读一段,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具体指导,薄弱之处教师范读并让学生跟读)

[在比赛中练习读书,给了学生一种外在动力。为了得到同伴和老师的赞扬而努力,这是小学生内驱力中的主要成份]

(五)、练习对话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数数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说”字,这是为什么?

(生答略)

师:请你们先到课文中找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划起来。

(生划,教师巡视,发现都没把第九段划上,引导学生回读上文“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使学生悟出这也是老师说的话)

师:先同桌之间练习练习,每人做一次老师,当一回学生。(生练读)

师:练得很认真。下面我当老师,你们做台湾小朋友,开始对话。(略)

(对话练习中要着重进行问句和感叹句语气的指导。比如:

(1)“您//看见过/真的雪吗?”的“吗”宜用上扬的调值“35”;

(2)“您/是在哪儿见过的?”的“的”宜用平调“33”;

(3)“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的“吧”宜用高平调“55”。)

(六)、作业

1、帮助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

[此题意在巩固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锻炼学生从文章中提起主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提示:(谁)(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雪 ?台湾小朋友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用棉花做成的雪;他们的老师童年时候在家乡北京看到了真正的雪。根据回答板书如下:

台湾小朋友

棉花做成的

老师童年在北京

真的

他们想到北京真的

2、你想让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来看真的雪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台湾小朋友说呢?

(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引导,再让同桌互相扮演台湾小朋友和北京小朋友,练习北京小朋友邀请台湾小朋友到 北京来看雪玩雪。注意提示学生:邀请时要介绍清楚下雪时的情景和玩雪时的快乐,可以凭借课文第九段内容和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说清楚这些)

(播放静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配上儿歌《友谊的歌儿传四方》去掉原唱处理成轻清音乐,学生进入情境练习“邀请”,邀请内容 略)

- 3

【第二课时】 11文秘教育本科班

110307027

徐珍

2、小伙伴们在雪地上(打雪人)、(堆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3、天上(铺着)雪花,地上(飘着)银装,树上(披着)雪毯,到处一片洁白。]

(生改,并评分 略)

4、你们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读起来最好听?(生自主选择,略)

5、能把这些好听的句子背出来吗?试试看!(生读、背略)

6、看书中插图背诵第二段和第九段。(生同桌互相背 略)

[练习是枯燥的,给枯燥的东西注上滋润剂,使它变得有弹性、有粘性!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期望自己是最好的,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是一种享受,做外力强迫的 事是劳役!学生的学习原本就是应该由学生自己负责的事,在“自己选择”的空间里,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了,这样的学习即使任务重些也不觉得累!] (四)、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问题预设:为什么台湾很难看到雪?资料准备及解答过程: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观看,知道台湾在祖国的南方;

2、复读本册第七单元的《我是什么》;

3、让学生将这两种情况放到一起想一想,看谁能找到答案)

(生提问及解答 略)

[小学低年级学生最无顾忌,留个空间给他们,他们的神必定无拘无束驰骋纵横,教师此时的职责不是强迫“千条江河归大海”,而是用智慧、用爱心去“润物 细无声”;教师的视界不是盯住预设的教学程序完成与否,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去度量课堂上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五)、总结课文

师:我们今天学了哪篇课文?(生答 略)

师:我们看到黑板上,自己心里说说知道了什么,准备好了就先对我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生答 略)

师:很好,把刚才说的回家向爸爸妈妈说说。

(播放动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三个台湾小朋友面向大家招手,配乐《友谊的歌儿传四方》,下课

第14篇:看杂技教学设计

看杂技---表内乘法

(一)

1课题 观看自行车表演---

1、

2、5的乘法口诀

信息窗解读:这幅图呈现的是一位老师与两个小朋友观看杂技表演――骑自行车的情景。主信息是5辆车,每辆车上5个人,其中每人手中转着2块红方巾。通过师生编儿歌的对话,引出对5和2的乘法口诀的探索,并学会应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

2、通过实践熟悉、掌握5和2的乘法口诀。教学重点:通过实践熟悉、掌握5和2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经历由加法推导乘法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了解乘法口诀的产生。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窗口

1、同学们,艺术节到了,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本领。你们看,她们现在正在表演的节目是——车技。看图,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每辆车上有5个人,每辆车上有2个轮。

2、同学们观察得很具体。有一个小朋友,看了这个节目特别高兴,他不但发现了咱们发现的这些,还根据这些编了一个顺口溜,就在咱们书的右下角,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一辆小车2个轮,上面共有5个人,两辆小车4个轮,上面共有10个人。

3、你能接着往下说吗?

对能接着往下说的学生给予肯定,不能,也不做强求。

4、想知道这个顺口溜是怎么编出来的,怎样接着编吗?(激趣)通过咱们今天的学习,你也能会编顺口溜了,同学们想学吗?

二、新授。

1、摆一摆

用你手里的小圆片来表示车轮,用小棒来表示车上的人。先表示出一辆车的车轮和人的数量。

学生摆,教师巡视。

根据你刚才摆的,你能来说说一辆车有几个轮子几个人吗? 引导学生按照顺口溜的方式说一说。 板书:一辆小车2个轮,上面共有5个人 1 2 5

2、现在咱们再来看看两辆车上有几个轮子几个人。

A在你刚才摆好学具的旁边,用同样的方式再表示一辆车。 B现在你摆了几辆车了? C 那么两辆车上有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

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看着摆的学具说加强直关认识理解) 2 2+2=4 5+5=10 板书 两辆车上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 2+2=4 5+5=10

3、你能用同样的方式先摆一摆,再说一说3辆车上有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指生答,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

板书:3辆车上有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 3 2+2+2=6 5+5+5=15

4、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书上其他部分。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5、指生答:你是怎样完成的?

指生板演。

板书:4辆车上有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

2+2+2+2=8 5+5+5+5=20 5辆车上有____个轮,上面共有____个人 2+2+2+2+2=10 5+5+5+5+5=25 咱们把儿歌整理一下吧!试着自己整理一下,整理完以后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交流一下。

这些加法算式我们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一辆小车上有五个人,就是1个5,那么可以用乘法算式1×5=5来表示。

指生说各部分的含义。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给他编了一个乘法口诀,就是一五得五。

2、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2辆小车上的人吗?

指生答 2×5=10 那么我们也可以给它编一个乘法口诀,就是二五_____

3、在你的作业本上自己表示三辆小车的人数,并且给它编一个口诀。

4、学生独立完成四辆小车、五辆小车的乘法算式和口诀。指生答。

刚才我们编制了儿歌,我们借助儿歌来编了5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乘法更方便。

师生合作,共同总结5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关记忆。

刚才我们编制了5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看谁最有办法!

一共转动着多少块红方巾?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自己完成书13页2的乘法口诀。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辆小车2个轮,上面共有5个人 1 2 5 2辆车上__个轮,上面共有__个人 2 2+2=4 5+5=10 3辆车上__个轮,上面共有__个人 3 2+2+2=6 5+5+5=15 教后反思:这节课中,学生刚开始学习口诀,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口诀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行记忆,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15篇:看月食教学设计

《看月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转”“背”,积累“半信半疑”、“果然”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并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口头介绍月食现象。

4、能了解产生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月食发生时的景象以及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三球仪。

2、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圈出新词。

(2)形近字比较。

钩( ) 镰( ) 蓝( ) 钓( ) 廉( ) 篮( ) (3)课后练习1,注意多音字的读法。

(4)课后练习2。

(5)自由查找一些关于月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

师:有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有时候又大又圆的月亮忽然慢慢地看不到了,一会儿又慢慢地复原,这种自然现象叫“月食”。你们想知道月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看月食》这课。(板书:看月食) l 检查预习效果。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眨”、“转”字是翘舌音,读准多音字“没”“转”“背”。 2 关于月食现象有两种不同解释,奶奶说月食是什么?爸爸说月食是什么?用“——”圈划出来。 3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奶奶 爸爸

天狗吃月亮 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4 分角色朗读奶奶和爸爸的话。 5 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与“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板书:半信半疑、深信不疑 6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最后一句和最后一节。 7 奶奶和爸爸,谁说得对呢?我们来研究一种科学的说法。

二、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1 指名读第2 小节,思考,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请用“一”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2 月食之前的景色多美啊!可是,月食就要开始、月亮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月食的全过程?在看之前,提三个要求,指名读

(1)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儿?

(2)月食开始了,月亮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3)月亮复原时,形状又有什么变化? 3 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观察,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最认真?(放媒体) 4 找到课文描写月食过程中月亮变化的语句,边读边思,完成课后练习

慢慢地,月亮成了_____一般,接着像______ ,像______ ,像______ ,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像______。 5 交流中注意:正音:没

找出这句中部首相同的字:镰、钩、锣

重点指导“镰”,指导右半部笔顺 6 作者通过打比方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变化过程,像______像______ 像______ 像______,月亮是不是变得像这些形状呢?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放媒体)边看边师生引读。 7 再齐读第3 节月亮的变化过程,感受一下月食开始的情景。 8 读第5 节,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都是写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什么不同?(变化过程完全相反)

9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月亮的还原过程说说。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整个儿出来了,像______挂在天空中。 10 放月食全过程的媒体,生看板书并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媒体配上解说。 说明: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写月亮形状变化的不同,教师反复操作并引导进行观察,让学生配上解说,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一个无痕的整合。

三、初步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 1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指名读爸爸说的话。 2 师演示三球仪,仔细观察,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生讨论。师补充相关资料。 3 请学生边小组演示边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发生的原因。你觉得爸爸说的话正确吗?从哪儿知道的?(读第5 自然段)

抓住“果然”“仍旧”谈理解。 4 指导读第3、4、5 节。要读好爸爸、表弟的话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5 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和月食形成的原因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1 有人说:吃鱼子脑子会笨;打喷嚏是因为有人想你;耳朵热是有人说你坏话;眼皮跳意味着祸事到??对这些说法你有什么看法?选一个话题,和小组里的伙伴们交流你的看法。(小组讨论交流) 2 师小结:对,面对一些迷信说法,我们要敢于打破,并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3 说话训练

表弟回家后,她会对“奶奶”说些什么呢?她是怎样打通奶奶思想的?让我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

(学生做表弟,教师做奶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又根据课文内容再提出若干问题,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效。)

说明:有效地利用教材的空白,创设情境说话,既训练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想像力。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民间传说,是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而自己想出的一些缘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的热情,学习从小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板书

看月食

奶奶 爸爸

(不是)天狗吃月亮 (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半信半疑

深信不疑篇2:看月食 教案 学习内容:三年级上册《

36、看月食》

赵慧

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文通过“我”和表弟一起看月食,具体描绘了月食开始和结束时

的天文景象。本文是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但又不单纯描写自然景观,而是将其融人事件之中。课文以表弟对奶奶的“天狗吃月亮”之说心存疑惑为线索展开描写,通过“我”和表弟的所见,再现了月食开始和结束时的景象,又通过“我”和表弟的所闻??听爸爸的话,揭示了月食产生的科学知识,最后以表弟释疑,要告诉奶奶不是“天狗吃月亮”结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2、知识基础:由于经历了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基本具

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学生思维敏捷、学习主动性强,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较好地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主动积累语言的积极性,语感能力较强,有独特的语言感

悟能力和较高的朗读水平,能针对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而且,三年级的学生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在阅读中初步体会关键词语、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3、教学方法: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其思维活动主要就是运用表

象来进行的直观形象思维,很难想象出由文字所描绘的动态画面。儿童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月食是一种很少见到的自然现象,全班同学都没有亲眼见到过这一奇妙的自然景观,但他们求知欲强,对《看月食》这篇课文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在感受形象的同时,看到的景象和词句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5个生字“吞、锣、棍、敲、镰”,读准多音字“转、没、背、似”。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积累课文中描写月食开始、结束时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情变化的原因。

4、初步了解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的兴趣。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情变化的原因。

学习难点:

抓住这一系列优美词句,反复让学生品味,在读的过程中增强语感体验,准确地掌

握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学习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板书:月食

提示:要注意“食”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能写错。

2、了解月食的形成原因。

出示图文:当月亮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进入地球的黑影时,太阳光照不到月亮上,就发生了月食。等到月亮转出地球的黑影,它又会亮起来的。

读准多音字的字音,理解字义。

3、把课题补充完整。

生质疑课题。(谁看月食?什么时候,他们在什么地方看月食?月食什么样?)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师生谈话,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本课多音字较多,因而在检查预习时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为后面的阅读扫清了障碍。整体感知全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文中的两种观点,既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解疑:

(1) 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看月食?

晚上,爸爸带着我和弟弟在河边看月食。(板书:爸爸、我、表弟)

(2) 月食什么样?

学生划出描写月亮变化的句子。

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

了解句中把月亮比作大玉盘。(板书:大玉盘) 只见月亮已经不是滚圆的了,好像被什么咬去了一小块似的。慢慢地,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天色越来越暗。最后,细钩也不见了,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mò]了,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一面锣。

了解句中把月亮比作小船、镰刀、眉毛、细钩、锣(板书:开始、小船、镰刀、眉毛、细钩、锣)

过了一会儿,月亮果然又露出弯弯的细钩,接着像眉毛,像镰刀,像小船,天色也越来越亮了。最后,月亮整个儿从黑影里出来了,仍旧是圆圆的,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

了解月食开始时和月食结束时,月亮变化的顺序正好相反。(板书:结束、两个箭头)

3、探讨:如果课文只写月亮的变化过程,行吗?联系课题说说。

评价1:你说得真好,想到作者心里去了。 评价2:你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了,进步真不小。

评价3:你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响亮,我们一起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发言。

4、初步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表弟心情的变化。 (1) 看月食还必须写看月食的人,划出描写表弟的句子。 (2) 交流,出示:

表弟听了,眼睛一眨一眨的,半信半疑。

表弟高兴地说:“姐姐,今天晚上天狗不会来了吧?”

表弟紧紧挨着我,轻轻地问:“姐姐,月亮被天狗吃掉了吗?”

表弟跳着说:“我要去告诉奶奶,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到月亮上的光。”

【设计意图说明:阅读教学要以读书训练为主线,通过读来实现知识内化。在教学中要以读为本,采用范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边指导边评议,让学生在情感朗读中推敲、品味语文魅力,体会作者谴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悟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语言优美,应注意引导学生去诵记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使学生养成诵记好语言的习惯,不断提升语言素养。】

三、学习第1节

1、出示:表弟听了,眼睛一眨一眨的,半信半疑。

理解:半信半疑(文中指表弟对于奶奶的话有点相信,又有点不信。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板书:半信半疑

过渡:奶奶说了什么?

2、出示奶奶的话:“现在叫月食,我们小时候叫天狗吃月亮。人们担心天狗吞掉月亮,

就拿着锣呀,脸盆啊,用木棍敲着满村跑。敲着敲着,就把天狗吓跑了。”

(1)随文识字:吞、锣、棍、敲。指导:敲的字形(右半部分横不出头)

(2)正音:“啊”用在句末或句中受到前一字韵母或韵尾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的变音。这句句子中的“啊”读——nɑ 哪

师范读。生学着读。分男女生读。

评价1:你读准了,奖励你做小老师带大家读。

评价2:今天朗读进步了,继续加油哦!

(3)小结:原来奶奶在讲“天狗吃月亮”的传说。板书:天狗吃月亮

【设计意图说明:整体感知全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文中的两种观点,既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以感情朗读的形式来理解“半信半疑”,在此基础上再找它的反义词,这一设计既避免了机械地理解词语,又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做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学习2——6节

1.月食开始前

(1)出示:表弟高兴地说:“姐姐,今天晚上天狗不会来了吧?”

思考:表弟为什么这么高兴?板书:高兴

(2)出示: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 看图,指导读。读出美丽的感觉。

(3)想象说话:表弟看到月亮这么美,心想:月亮这么美,天狗应该不回来了。

(4)小结:看来先前,表弟对“天狗吃月亮”的说法也是有点相信的。

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描写月亮美的句子,男生读写表弟高兴的句子。) 2.月食开始时

(1)出示:表弟紧紧挨着我,轻轻地问:“姐姐,月亮被天狗吃掉了吗?” 理解:挨(做动作,说心情)。

思考:表弟为什么会害怕呢?板书:害怕

(2)出示:只见月亮已经不是滚圆的了,好像被什么咬去了一小块似的。慢慢地,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天色越来越暗。最后,细钩也不见了,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一面锣。 (3)看图 ,指导读。读出紧张的气氛 。

【设计意图说明:月食之前月亮的样子很美,这也是学生积累语言极好的例子,此处应引导学生学习比喻句的写法并有感情地朗读。学习课文中有关描写月亮变化的语句时,教师应注意给学生一定的默读思考、自由朗读的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将课文的文字在头脑中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依托语言唤醒获的形象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三年级仍不能忘记字词教学,在交流时相机指导“没”的字音和“镰”的字形。】

(4)想象说话:表弟看到月亮被黑影慢慢地吞掉了,心想:那黑影一定是天狗,天狗真的来吃月亮了。

(5)小结:看来这下,表弟是真的相信天狗吃月亮的传说了。

分小组合作读。 3.月食结束时

(1)出示:表弟跳着说:“我要去告诉奶奶,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到月亮上的光。”

师引读。抓住“跳”字体会表弟是高兴极了。

思考:这回表弟怎么又会高兴成这样呢? (2)出示:过了一会儿,月亮果然又露出弯弯的细钩,接着像眉毛,像镰刀,像小船,天色也越来越亮了。最后,月亮整个儿从黑影里出来了,仍旧是圆圆的,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

看图,指导读。读出慢慢豁然开朗的感觉、惊喜的感觉。

(3) 想象说话:表弟看见黑影消失了,月亮又挂在天空中了,心想:如果黑影是天狗,

他才舍不得把吃下去的月亮吐出来呢!所以,不是天狗吃月亮,是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到月亮上的光。

评价1:你的想象力丰富极了,值得表扬。

评价2:你真会开动脑筋,连老师也没想到,你都想到了。

评价3:你的语句组织得十分通顺,说明你平时很爱看课外书。

师生合作读。

(4)小结 :现在,我们知道了“天狗吃月亮”传说(生:不是真的),这只是一个奇妙的自然现象。(把原来的板书“天狗吃月亮”擦掉,改为“自然现象”)

【设计意图说明:结合默读课文了解月食发生、结束时的景象进行。让学生默读想像月食发生和结束时景象,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把月亮变化的图示画下来,根据所画的图示来完成“课文内容填空”,这样就将阅读理解、积累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切忌为完成练习而练习,应当把它作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语言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语言和思维。】

五、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文中的爸爸、我、表弟一起看月食。知道了月食形成的原因,了解了课文是按月食变化的顺序记叙的,表弟的心情随月食的变化而变化。

板书:两个箭头

六、作业布置

1、看视频,简单介绍日晕现象。

【设计意图说明:引导三年级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民间传说,是由于人们缺乏相关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而自己想出的一些缘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的热情;学习从小用科学的眼光去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朗读全文。

3、学生联系上下文,在空白处填写表示人物心情变化的词句。 附板书设计:

爸爸、我、表弟 36 看月食

高兴 大玉盘

开始小船

镰刀 眉毛

细钩

锣篇3:36.看月食(教学案例) 36.《看月食》教学案例

内容:36课《看月食》 班级:三(1)班 执教者:蒋玉玲

【学情分析】

由于经历了两年多的锻炼,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基本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大多数同学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在阅读中初步体会关键词语、标点符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表象思维阶段,其思维活动主要就是运用表象来进行的直观形象思维,很难想象出由文字所描绘的动态画面。儿童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对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月食是一种很少见到的自然现象,全班同学都没有亲眼见到过这一奇妙的自然景观,但他们求知欲强,对《看月食》这篇课文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在感受形象的同时,看到的景象和词句之间就会建立相应的联系。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转”“背”,积累“半信半疑”、“果然”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并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口头介绍月食现象。积累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

3、能了解产生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月食发生时的景象以及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预习。

【教学案例(片段)】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

二、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1、指名读第2 小节,思考,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请用“一”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2、月食之前的景色多美啊!可是,月食就要开始、月亮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月食的全过程?在看之前,提三个要求,指名读。(1)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儿?

(2)月食开始了,月亮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3)月亮复原时,形状又有什么变化?

3、带着这三个问题来观察,看谁观察得最仔细最认真?(放媒体)

4、找到课文描写月食过程中月亮变化的语句,边读边思,完成课后练习

慢慢地,月亮成了_____一般,接着像______ ,像______ ,像______ ,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像______。

5、交流中注意:正音:没

找出这句中部首相同的字:镰、钩、锣

重点指导“镰”,指导右半部笔顺

6、作者通过比喻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变化过程,像______像______ 像______ 像______, 月亮是不是变得像这些形状呢?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放媒体)边看边师生引读。

7、再齐读第3 节月亮的变化过程,感受一下月食开始的情景。

8、读第5 节,比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都是写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什么不同?(变化过程完全相反)

9、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月亮的还原过程说说。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整个儿出来了,像______挂在天空中。

10、放月食全过程的媒体,生看板书并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媒体配上解说。

三、初步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

四、总结拓展 【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本,书声朗朗

语文课堂里的书声朗朗是语文课的一个特质。读书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新课程标准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此在本堂课中对文中学生能读懂的部分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如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两种观点的梳理,还有第四节爸爸的话,可以采取以读代讲,以讲促读。鼓励学生抓住优美动人的语言文字,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的感情读、试读、对比读、评读等,来反复品味,在读的过

程中增强语感体验。好文章不厌百回读,每读一遍让学生所说自己又知道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把课文内容和词句训练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二、触摸语言,感受母语

语言是民族的根,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作为目标提了出来。文章的精华在词句之中,词句中有情感、有气韵,而这一切不会自动显露,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感受语言,体味语言。

对词句的理解、记忆应该伴随着形象。在教“半信半疑”一词时,我先问学生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与“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然后结合最后一节板书“半信半疑”和“深信不疑”,再让学生想象并表演他半信半疑的样子,以此来形象地理解这个词。这样,这个词语贮存进学生的词汇仓库时就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十分鲜活的。

我们教学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和领悟词句的内涵,培养语感。如“果然”和“仍旧”两个词的理解,分别与第三节和第二节的描写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自然而然悟到他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篇4:三年级语文《看月食》教案 43 看月食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整体感知

师:有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有时候又大又圆的月亮忽然慢慢地看不到了,一会儿又慢慢复原,这种自然现象叫“月食”。你们想知道月食是怎么回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月食》一课。(板书:看月食)

1、检查预习效果。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眨、转”翘舌音,读准多音字“没、背、转”。

2、关于月食现象有两种不同解释,奶奶说月食是什么?爸爸说月食是什么?用“——”划出来。

3、交流板书:

奶奶 爸爸

天狗吃月亮 地球挡住了太阳光

4、分角色朗读奶奶和爸爸的话。

5、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它的反义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板书:半信半疑 深信不疑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最后一句和最后一节。

7、奶奶和爸爸,谁说得对呢?我们来研究一种科学的说法。

二、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月相的变化

1、指名读第2节,思考: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请用“——”画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2、月食之前的景色多美啊!可是,月食就要开始,月亮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月食的全过程?出示要求:

(1) 月食之前,月亮什么样? (2) 月食开始了,月亮的形状有什么变化?

(3) 月亮复原时,形状又有什么变化?

3、带着问题放媒体。

4、找到课文描写月食过程中月相变化的语句,边读边思,完成课后练习。慢慢地,月亮成了 一般,接着像 ,像 ,像 ,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像 。

5、交流中注意:正音:没;找出这句中部首相同的字:镰、钩、锣;指导“镰”的笔顺。

6、作者通过打比方写出了月亮的形状变化过程,像。。。。。。像。。。。。。像。。。。。。。月亮是不是变得像这些形状呢?我们再来仔细看一看。(放媒体)边看边师生引读。

7、再齐读第3节月亮的变化过程,感受一下月食开始的情景。

8、读第5节,比较第3节和第5节都是写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什么不同?(变化过程完全相反)

9、四人小组,将月亮还原过程说一说。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 ,像 ,像 ,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整个儿出来了,像 挂在天空中。

10、放月食全过程的媒体,生看板书用最简洁的语言为媒体配上解说。

三、初步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

1、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指名读爸爸的话。

2、师演示三球仪,仔细观察,当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会产生什么现象? 生讨论,师补充相关资料。

3、请学生边演示边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形成的原因。你觉得爸爸说的话正确吗?从哪儿知道的?(读第5节)抓住“果然、仍旧”谈理解。

4、指导读

3、

4、5节。读好爸爸、表弟的话及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5、把月食过程月亮的变化和月食形成的原因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1、有人说:吃鱼子脑子会笨;打喷嚏是因为有人想你;耳朵热是有人说你坏话;眼皮跳意味着祸事到。。。。。。对这些说法你有什么看法?选一个话题,小组交流。

2、师小结:对,面对一些迷信说法,我们要敢于打破,并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3、说话训练

表弟回家后,他会对奶奶说些什么?她是怎样打通奶奶思想的?让我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说一说。

五、课堂练习:

1、多音字:

没mei( ) 背bei( ) 转zhuan( ) 似si( ) mo ( ) bei( ) zhuan( ) shi( )

2、比较组词:

锣( ) 钓( ) 仍( ) 盆( ) 箩( ) 钩( ) 扔( ) 盘( )

3、用上比喻句,把句子写具体:

例: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 (1)露珠像躺在荷叶上。

(2)落叶像 , 。

第16篇:看月食教学设计

《看月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吞、锣、敲、棍、镰”;读准多音字“没、背、转”;理解“半信半疑”。

2、默读课文,积累描写月食开始和结束时的语句,感受作者比喻句喻体用词的精确恰当。能根据板书和“月食成因示意图”复述月食过程,背诵课文第

三、五小节。

3、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

感受作者比喻的精确恰当并能根据板书和“月食成因示意图”复述月食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过第33课,我们知道苏轼曾写下过这样一句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食这个自然现象就是月儿阴晴圆缺的过程。今天我们将学习第36课,一起读课题《看月食》。 【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同学们,在课文中有两种对月食现象的解释,第一种是?你把奶奶说的话读一读。【第一小节】。

大家看这个“敲”字,右半部分竖是一扇门,横是手,这就是一个敲门的动作。听了奶奶的话,我们的小表弟是怎么样的啊?文中有个词叫【半信半疑】。好的,这个词什么意思,谁知道?【有些相信又有些怀疑】。真的有一只天狗会吃月亮吗?

【板书:奶奶 天狗吃月亮,半信半疑,敲】

2、那还有一种解释是什么?你来读读爸爸说的话。【第四小节】 【板书:爸爸 地球挡住了太阳的光】

同学们,你们能理解爸爸说的话吗?我们一起看屏幕。【边读爸爸的话,边比划月食形成的过程。*这里有多种理解的方法选择一种。】 【出示PPT:月食成因示意图】

懂了吗?把你的理解读出来。【老师引读:爸爸微笑着说】

3、最后表弟相信哪一种解释?你从哪里知道的,把你找到的句子读一读【最后一小结】。

好的,同学们下面我们就去仔细地看看这次月食。

(设计意图:月食的科学知识可以简单说也可以详细说,而这毕竟是语文课,不能将月食的所有科学解释都拿出来讲,不然就成了自然课了。可是不说,学生是无法理解接下来作者描写变化的精彩之处,所以我选择第一时间用最简单的方法,即通过手影或者投影等方法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月食的过程。同时,课文第

一、

四、六小节内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朗读就能理解。

(三)深入课文

1、吃过晚饭,爸爸就带着作者和表弟来到了河边,这时的月亮是什么样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PPT: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这是句比喻句,作者把月亮比作了大玉盘。我们来看看【出示图片】。简直一模一样,作者的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很恰当。同学们,想象一下,静静的夜空,一轮明月挂在天上,银光照在河面上闪闪发亮。是不是非常的美丽。那我们一起来把这美丽的夜景读出来。圆圆的月亮,预备起。 【板书:月亮 大玉盘似的】

2、突然间,月亮发生变化了。请你们默读课文第三小节,找一找月亮发生了哪些变化,然后试着把屏幕上的填空完成。【出示PPT:词句活动室第二题的第一小题】。 把你填的读一读。

月亮先是像小船一般【出示图片:小船一般,月亮和实物对比】。接着像镰刀【出示图片:镰刀】。接着月亮又成了?【出示图片:眉毛】。再接下来是?【出示图片:弯弯的细钩】。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最后月亮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出示图片:一面锣】。这段话中有个生字“镰”,笔画比较多,一起书空一个,注意右半部分的笔画【边写边说笔画顺序】。还有个多音字“没”,我们一起读两遍,预备起。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 【板书: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细钩—像锣】

3、现在看看下面两段话,你觉得和原文比起来,你更喜欢哪一段?

【出示PPT:两段原文修改后的文字,第一段把比喻全部改为小了,又小了,更小了,最后看不见了。第二段把比喻的顺序打乱】。 请你来读第一段。这一段和原文比起来哪段好?为什么?

【原文好在作者连续运用比喻,把月亮的变化过程写生动形象。修改段写得相对乏味枯燥。】

请你读第二段。这一段再和原文比,你喜欢哪段?

【原文好在所有的比喻都恰到好处,精确无比,写出了月亮的变化过程。修改段把比喻的顺序打乱同时也将月亮变化顺序打乱不符合科学。】

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月亮变化的形状,而是通过不同的喻体写出了月亮的变化顺序,这就是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来,同学们拿起书,我们一起读一读第三小节。同学们,每一个比喻都写的恰到好处又都必不可少,他刚说完„„【老师引读,带动学生情感】。

(设计意图: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学生能够发现的是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这里的比喻和之前的课文中的比喻句比起来逊色很多,但是当这些比喻连起来形成了月亮变化的过程,就非常了得。这也是学生难以体会到的。因此,这里设计两个大环节先是通过和修改段落的比较,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其次就是反复朗读这一小节,通过读来加深对月亮变化过程的理解,并体会喻体用词的精准确切。)

4、我们之前已经知道,月食是月亮从消失到出现的过程。【出示图片组:月亮出现】我们已经学习了月亮消失的过程了,现在啊,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小节,找找月亮出现的过程中哪些是和消失过程中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相同:喻体相同;不同:顺序不同】 【板书:箭头】

那我们就看着图片和板书,学着月亮消失的过程用自己的话来讲讲月亮出现的过程。书本合上,给大家半分钟自己试一试,开始。你来试试。过了一会儿,月亮„„【老师开个头】

那现在我们能不能把这个填空给完成呢?一起来完成。 【出示PPT:词句活动室第二题的第二小题,老师引读】。

(设计意图:学着第三小节复述月亮出现的过程,因为有板书有图片,学生复述时难度不是很大,目的就是要学生能学着作者用上一连串的比喻,能够意识到月亮出现的过程正好是消失过程反过来。由于作者用的比喻前后一样,所以反复朗读不仅对月亮出现的过程加深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月亮消失过程的再次理解,进而让学生明白整个月食的过程。)

5、接下来,难度提高了,老师要请同学两两配合把月食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一位说月食的消失,一位说月食的出现。不看书,就看着板书和图片,给大家一分钟准备,开始。然后我请几组同学上台来讲。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自然现象月食,以前的人们科技不够发达,把月食当作了天狗吃月亮,虽然不符合科学,但是体现了我们劳动人民对自然的探索精神。生活中啊还有很多的自然现象也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不妨课后同学们去找一找。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第17篇:看花灯教学设计

《元宵节》

教学目标: 1.正确的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节”、“欢”等六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儿歌,并能背诵。 3.通过对儿歌的阅读,初步了解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习俗及体会家人间的亲情。

重点难点: 1.我能正确的认读本课的10个生字,会写“节”、“欢”等六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儿歌,并能背诵。

教学准备: 田字格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学: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认识“宵”、和“节”。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用小手指读儿歌,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请教父母。 2.认读课后的生字,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 3.熟读儿歌,想想儿歌讲了什么?

(二)自学检测预习自测:相信自己我能行。 1.我会认。

正月 团圆 元宵 窗外 汤圆 欢聚 2.我会写(要仔细、认真哟)

节日 欢庆 正月 团圆 全家 家家户户

3、我会找朋友。

宵 圆 窗 庆 团 汤 chuāng qìng xiāo yuán tāng tuán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儿歌,同学之间互相评一评 。

三、合作探究: 1:人们是怎么过元宵节的?(请小朋友们再读儿歌,画出答案,与同伴交流。)2:你还知道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元宵节有哪些活动?

(1)学生自主交流; (2)全班交流; (3)评价总结。

四、达标训练:

1.我是小小书法家,练习书写生字。 2.我会补充句子。

(1)________是元宵节。 (2) _________真好吃。

五、课堂小结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睦。 随着时间的推移,

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如: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看花灯》

教学目标:

1、经历读课文的过程,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读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3、能说出花灯名字,把见过的花灯讲给大家听,感受看花灯的快乐。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识字,会写花,正确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体会看花灯的欢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读课文的过程,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读10个生字。

3、能说出花灯名字,把见过的花灯讲给大家听,感受看花灯的快乐。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课件播放,感受花灯的美丽。“你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

2、板书课题“看花灯”。学习生字“花”。

介绍偏旁部首“草字头”,结构:是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组词:红花、花灯、花草、白花、花朵。你还见到哪些草字头的字?(苗、节、燕、菜、

3、、看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学习

(一)学生自主学习

(1)看拼音正确读课文,把标出的生字多读几遍。

(2)认读课后的生字,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

(3)熟读儿歌,想想儿歌讲了什么? (二)自学交流

1、师范读。要求:听清老师的读音和断句。

2、学生试读。

3、检查生字、词语。

花灯 元宵夜 大街小巷 金鱼 吐泡泡 眨眼睛

追 立 彩灯 各种 明年

(1)指名读,领读、指读、齐读。

(2)、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4、检查课文,指名读。

三、合作探究。

(一)小组探究

(1)什么时候看花灯?

(2)课文介绍了哪些花灯?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全班交流。

(三)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拓展延伸。

1、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花灯?能为大家介绍吗?

2、中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我们是怎样过其他节日的?

五、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读课文的过程,了解课文内容。

2、复习认读的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3、能说出花灯名字,把见过的花灯讲给大家听,感受看花灯的快乐。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看花灯,我们看了哪些花灯?它们都是什么样的?

二、巩固生字的读音。

课文中的生字和认读字你还认识吗?

课件出示词语:

花灯 元宵夜 大街小巷 金鱼 吐泡泡 眨眼睛

追 立 彩灯 各种 明年

指名读。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字词)。

出示生字字。

1、指名读一读。

2、用生字组词。

3、师范写,生描红、书写。

4、在生字本上,每字组3个词语。

5、出示词语练习说句子。

(1)指导说句子

(2)生比一比谁说的句子完整。

四、达标训练:

书写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

五、课堂小结

我们已经学完了《看花灯》这篇课文,希望同学们课下把你看到过认为很漂亮的花灯画下来,让我们比一比谁的花灯最漂亮。篇3:《看花灯》教学设计

《看花灯》教学设计

柘山小学 左鹏程

教学目标:

1、元宵节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色,时间上与春节相距不远,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选材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诗歌琅琅上口且生动有趣。

3、全文共8句,前2句是全篇的总写,中间四句是对欢腾场面的具体描写。

4、描写动物花灯如何“奇妙”,运用“吐、眨、追、立”等动词,表现了动物花灯个个跃跃欲试,活泼好动的旺盛生命力。

5、调动孩子动手操作能力,诗中提到了花灯的质地及制作方法。前后呼应“明年我也做花灯。”

6、指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鼓励学生背诵儿歌。

7、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认识生字11个。

8、要求会写的6个字可重点指导“金,年”。

教学重难点:花灯如何奇妙,充分展开相象力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

师:你们在灯展上都看到那些灯?说说你最喜欢的等什么样子。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学习有条理地说清自己的观察所得。) 师:我们来看看别的小朋友看到了哪些花灯。

二、初读课文,识字。 1、出示课文,鼓励学生自己读一读,说说自己是怎么读下来的。(表扬预习得好的学生,倡导预习的好习惯。) 2、小组合作识字。强调方法: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请教同学;同学互相考一考。小组长用卡片让本组人抢读。注意帮助认字慢的同学,共同进步。 3、教师检查:快速强读;开火车轮读;组成词语认读。挑部分鼓励学生组词:灯、夜、街、金、奇、花。

4、再读两遍课文,看看是不是更流利了,争取不看拼音读。

三、学习课文 1、读课文的时候,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说说对课文的整体印象)体会“人欢腾”的热闹场景。 2、你最喜欢什么灯?(质疑,讨论不理解的地方。比如:“吐泡泡”“猫追鼠”等,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花灯造型的逼真、有趣。理解“奇妙”一词。) 3、试补充句子( )真奇妙!

这个( )真好吃,我觉得( )。

这个( )( ),我觉得( )。 4、比赛朗读,读出高兴的语气。

四、作业:

这个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花灯写得这么生动,还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花灯,能不能敢不敢也编一首诗,把你们看到的说出来啊?(鼓励学生写元宵灯展上所见所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读课文,试着背诵。

二、交流自己的诗歌。

三、指导学生学习书写生字。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mínɡ nián huā dēnɡ jīn yú ɡa zhǒnɡ ɡa yànɡ 明

二、给黑体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灯 鱼 种 样

三、照样子,词语开花。篇4:小学语文《看花灯》教案设计

文明之花处处开、快乐时光天天在

南充市南部县大桥小学

小学语文《看花灯》教案设计 2010年 10月

文明之花处处开、快乐时光天天在 南充市南部县大桥小学

文明之花处处开、快乐时光天天在

南充市南部县大桥小学

小学语文教案

年 月 日

文明之花处处开、快乐时光天天在

南充市南部县大桥小学

文明之花处处开、快乐时光天天在

南充市南部县大桥小学 篇5:看花灯教案与反思

《看花灯》教案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看各种花灯,引导学生感受传统节日,回忆丰富多彩的灯会场景,抓住灯会活动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一面,让学生回忆、想像,让学生了解花灯这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

2、操作目标:通过学习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受、讨论、绘画表现彩灯的有关探究活动中,更好地体验花灯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掌握表现绘画花灯或节日灯市的方法,加深对传统节日文化、风俗的了解。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及表现事物的能力,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花灯,收集有关花灯的资料,着重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感受、表现花灯。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看、说说,由浅入深地感受过元宵节----花灯活动,掌握花灯和节日灯市的绘画方法,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民间艺术节和传统节日中的风俗活动。

2、教学难点:回忆丰富多彩的灯市场景和各式各样的花灯,抓住灯市活动中最热闹欢快的灯市场景合理构图表现或绘画出造型独特的花灯。

3、课时:1~2课时

4、课前准备:课件。收集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及花灯等资料,灯谜。 学生准备:收集各种花灯的风俗图片和文字,以及绘画工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课前让学生欣赏童谣《十盏灯》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童谣描绘的是哪个节日吗?

3、生:元宵节。

4、师:元宵节是我国的一个非常隆重的传统节日,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元宵节都有哪些习俗?在你的家乡还有哪些独特的习俗。

5、生: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

(二)、新授阶段

(1)赏花灯、猜灯谜

观看课件、激发兴趣:观看师收集的观花灯的场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花灯的造型。并穿插猜灯谜的活动。感受花灯节欢快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多媒体展示)

讨论探究:组织学生讨论所看过的花灯,并尝试介绍这些花灯有什么特色。并要求一部分学生到黑板上老师指定的位置板画一盏自己看到或自己设计的花灯。(时间2-3分钟) 老师简单讲评并介绍花灯历史:老师结合课件介绍观灯活动的来历及相关花灯的品种和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对节日风俗活动和民间艺术的了解。

(2)闹元宵 画彩灯

师生欣赏交流讨论:欣赏课本图片,讲述图片中灯市活动的构图方法和色彩的表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观灯活动中的细节,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老师示范:示范绘画一幅体现观看花灯时的热闹场面,以灯为主要表现对象。在学生板画的基础上进行添画,关键在构图及人物仰天看的动态的指导上。

(3)学生作业: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选择利用自己所带的工具材料画出一幅能表现灯市热闹气氛的画。要求:画面构图合理、色彩能表现出节日热闹的氛围。

(4)评价展示:优秀作品欣赏、评析。

(5)课的拓展:课后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制作一盏环保型彩灯。 相关资料: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

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

四、十

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课后反思:这节课由于运用了flash课件,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通过合作、交流、综合探索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表达,都能让每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通过主动参与美术学习,实现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相互适应和完善统一。在教学中我还比较注意利用美术欣赏的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水平,通过观看各种花灯,让学生了解花灯千姿百态的造型和材质、认识花灯的装饰图案和色彩,了解着这种具有传统的吉祥图案的花灯,加深了对传统文化、风俗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第18篇:《看日历》教学设计

《看日历》教学设计(课时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年月日――看日历第一课时(课本6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认识大月、小月

3.运用年、月、日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记忆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2013-2017年的年历、每位学生一张表格。 【设计理念】

本节课利用猜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附页中的年历为载体,通过观察梳理、交流合作、探究记忆方法、计算、游戏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使学生已有的零星认识条理化、系统化,建构新知。再通过猜生日的活动,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回归生活。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和自主发现相结合,独立思考和讨论交流相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流程】

一、猜谜引入 1.谜语导入

1 师:老师这儿有一则谜语,请同学们猜猜是什么?

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打一物(日历)。

2、师简单介绍日历的种类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日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大小月

1、打开书第101-104页,将表格填写完整

2、开火车汇报“2013~2016年各月天数”,同学汇报的时候,要求其他同学边指边核对。师出示课件

学生汇报。

师:认真观察,你从上面表格中发现了什么?发现完后可以同桌交流: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学生回答)

一年有12个月(板书:一年:12个月)。

生1:每年的

1、

3、

5、

7、

8、

10、12月都是31天。生2:每年的

4、

6、

9、11月都是30天。生3:2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

师:把每月都是31天的叫做大月,每月有30天的叫做小月。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

2 师:怎样熟记大月、小月呢?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看大屏幕,师展示课件:拳头记忆法。学生示范后,再互相指拳数,生生交流。(找自己的好朋友)

3、游戏巩固:

(1)老师随便报一个月份,要是大月男生起立,要是小月女生起立。(2)同学说自己的生日,其他同学判断是大月还是小月。

(设计意图:年月日相关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教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展开,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记忆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主动将已有的零碎、松散、抽象的认识具体化、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

三、快乐大闯关 1.抢答下面各题

(1)一年有几个月?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2)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2.完成练一练习题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计算,进一步探究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增进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师补充总结)

3

第19篇:《看花灯》教学设计

《看花灯》教学设计

柘山小学 左鹏程

教学目标:

1、元宵节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色,时间上与春节相距不远,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选材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诗歌琅琅上口且生动有趣。

3、全文共8句,前2句是全篇的总写,中间四句是对欢腾场面的具体描写。

4、描写动物花灯如何“奇妙”,运用“吐、眨、追、立”等动词,表现了动物花灯个个跃跃欲试,活泼好动的旺盛生命力。

5、调动孩子动手操作能力,诗中提到了花灯的质地及制作方法。前后呼应“明年我也做花灯。”

6、指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鼓励学生背诵儿歌。

7、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认识生字11个。

8、要求会写的6个字可重点指导“金,年”。教学重难点:花灯如何奇妙,充分展开相象力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

师:你们在灯展上都看到那些灯?说说你最喜欢的等什么样子。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学习有条理地说清自己的观察所得。)

师:我们来看看别的小朋友看到了哪些花灯。

二、初读课文,识字。

1 、出示课文,鼓励学生自己读一读,说说自己是怎么读下来的。(表扬预习得好的学生,倡导预习的好习惯。)

2 、小组合作识字。强调方法: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圈出来,请教同学;同学互相考一考。小组长用卡片让本组人抢读。注意帮助认字慢的同学,共同进步。

3 、教师检查:快速强读;开火车轮读;组成词语认读。挑部分鼓励学生组词:灯、夜、街、金、奇、花。

4、再读两遍课文,看看是不是更流利了,争取不看拼音读。

三、学习课文

1 、读课文的时候,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说说对课文的整体印象)体会“人欢腾”的热闹场景。

2 、你最喜欢什么灯?(质疑,讨论不理解的地方。比如:“吐泡泡”“猫追鼠”等,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花灯造型的逼真、有趣。理解“奇妙”一词。)

3 、试补充句子( )真奇妙! 这个( )真好吃,我觉得( )。

这个( )( ),我觉得( )。

4 、比赛朗读,读出高兴的语气。

四、作业:

这个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花灯写得这么生动,还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花灯,能不能敢不敢也编一首诗,把你们看到的说出来啊?(鼓励学生写元宵灯展上所见所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读课文,试着背诵。

二、交流自己的诗歌。

三、指导学生学习书写生字。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mínɡ nián huā dēnɡ

jīn yú

ɡâ zhǒnɡ ɡâ

yànɡ 明

二、给黑体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三、照样子,词语开花。

第20篇:《看画展》教学设计

《看画展》教学设计

于 宏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

教材分析:

《看画展》一课是依据“布置美术作品展”这一活动内容设置的第一课时,采用情境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看画展”的过程,感受画展的组成要素,在观展者与导览员角色的不断转换中,了解以美术语言为核心的赏析儿童美术作品的方法,以“欣赏·评述”活动为触发点,为学生挑选作品、举办画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作好铺垫。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积累,掌握了较多的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这些知识与技能存在碎片化的问题,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13岁的学生已经具备感性经验向理性思考转换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能够通过有效的归纳和梳理,融合自身生活经验及阅历,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与核心。在这一阶段,立足美术学科的本位,让学生形成逻辑严谨,思路清晰的认知,对进入中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典型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从色彩、造型、构图的角度认识其对作品主题表达的作用,基本掌握儿童绘画作品赏析的方法,初步感知美术与文化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

以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展者与导览员的角色转换中,带动全面参与、积极思考,以儿童绘画作品赏析为线索,掌握绘画欣赏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看画展的直观体验过程中,感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作品之间深度交流的乐趣,获得充分的审美享受,建立课堂与生活的无缝连接,培养尚美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色彩、造型、构图与绘画作品主题的关系,感知美术与文化的联系。

2.难点:能运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对绘画作品进行解读,掌握赏析绘画作品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欣赏图片展板、画架)

学生准备(记录本、签字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浏览,形成感知,规范礼仪

课前让学生自由观看绘画作品(这些作品由6——14岁不同国家和地区学生创作,用水墨、版画、线描、电脑美术等不同绘画技法表现,展现了不同地域的风土民情,关注社会生活,紧扣学生经历与体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自由浏览,让学生形成直观感受,教师适时进行观展礼仪规范引导,做好组织教学。

二、交流感受,发现问题,进入学习

教师欢迎大家来到少儿美术馆。(揭示课题:看画展)并与学生交流对这次画展的初步感受。

教师提问:在刚才初步浏览的过程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教师总结:你们之所以看不懂,是没能理解作品的主题。(板书:主题),主题是什么?它是创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如果在我们看画展的过程中,知道了从美术的角度应该看什么,或许就能帮我们答疑解惑。今天,于老师就来做大家的导览员,带大家一起去看画展。

三、教师导览,抓住典型,突破重点 1.参观一号展厅,分析色彩对主题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一号展厅里的两件作品《草垛》与《核去核存》,提出问题:在一号展厅里有两件作品,当你远远地看到他们的时候,请问你觉得它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教师继续提问:这两幅画的色彩表现出了哪两种不同的情绪?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借助作品的题目去理解主题,根据对“核”的理解,体会到《核去核存》的灰色调表达出核泄漏事件后人们感受到生命正在失去色彩的紧迫、压抑的感觉。 教师改变了《核去核存》的色彩效果,由“灰”变“鲜”,让学生体会其主题的变化。

教师总结:色彩的确是位魔术师,它可以改变画面的氛围。通过一号展厅,我们了解到看画展可以看什么?

学生齐答:色彩。

教师继续总结:看不同特性的色彩是如何去烘托主题的? 2.参观二号展厅,分析造型对主题的作用

教师介绍:在二号展厅里也有两件作品,一张叫做《全家福》,一张叫做《和爸爸去海边》,虽然他们都是表现家庭生活的题材,但他们传递出的氛围有什么不同?

教师抓住学生的回答,揭示出“夸张”这一造型手法。

教师及时总结:表情动作是我们在描绘人物时需要抓住的特征。请你再仔细观察两幅作品的线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一个感觉比较静,一个比较动。 教师归纳:这两种不同的线条塑造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物风格。其实,你们刚才所说的这些叫做“造型”。(板书:造型)什么是造型,它是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一定的美术手法,塑造出风格各异的美术形象。我们这两件作品正是因为他们造型方法的不同,传递出了小画家不同的情感。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造型的理解,教师进一步采用了相同内容改变造型风格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欣赏,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造型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教师总结:在二号展厅里,你们知道看画展,要看什么了吗? 学生回答:看造型。

教师继续总结:看不同风格的造型是如何去彰显主题的。 3.参观三号展厅,分析构图对主题的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过渡到三号展厅:接下来我们要去三号展厅看一看。但是在进入展厅之前,先来考考大家:什么是构图?(板书:构图)教师揭示:构图就是我们对画面的整体安排。

A.大主体构图方式 教师提问:平时你们在画画的时候,老师给你们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呢?学生回答:主体物要画得——(大)。课件出示《我是守门员》,提出大主体构图的概念。

教师进一步追问: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画得这么大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对作品中小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去理解这个“大”的目的。

B.基本形构图方式

教师出示《收白菜》一画,提出问题:有的时候,画中的主体物不止一个时,怎样才能让画面显得不杂乱?根据老师手势的提示,学生发现画中的物体都被概括成了一个三角形。

教师总结:看来主体物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形去将它们联系起来。这种构图方式可以叫做基本形构图。你们还知道哪些基本型呢?在学生回答圆形、方形、菱形等常见的基本形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吃火锅》一图,请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形的构图方式,为什么要用圆形而不是其他形。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坑定,并补充: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形去构图,不仅仅是根据客观的现象,还应该根据这个形的寓意去选择,也是和主题有关系。

C.满构图方式

教师出示三号展厅里的最后一幅画《大阅兵》,学生表现出非常惊讶。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看到它的第一感觉。学生表示看起来非常多,密密麻麻的,但是展现出了大阅兵时的气势。教师揭示,这种构图方式叫做“满构图”。

教师总结:在三号展厅里,我们了解了几种构图方式?这些只是众多构图方式中最常用的几种,但是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看画展还应该看什么?学生齐答:看构图。教师继续总结:看不同的构图是如何突出主题的。

4.归纳总结赏析方法

教师提问:从三个展厅出来,你知道看画展应该看什么了吗?学生回答:看构图、色彩、造型,他们共同为主题服务。请学生参照板书进行记录,引导学生学会用关键词。明确造型、色彩、构图是最基本的美术语言,它们帮画家说出他想说的话。(图22)

四、小试牛刀,欣赏作品,引入“文化”

教师出示观展提示,请学生再次参观展厅,运用所学重新欣赏绘画作品。再次观看画展后,学生自愿担任导览员,进行作品介绍,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间交流解决问题,并相互评价。

1.学生导览,运用知识,提升能力 A.评析《作业脸》

教师结合学生的真实心理,分析“美”的内涵:你们觉得这张脸美吗?虽然不“美”,但是很多孩子却很喜欢它,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它画得深入我们的心,能体现我们心里的想法。教师总结:所以美不完全等同于好看、漂亮,它既是视觉的愉悦,更是心灵的共鸣。

教师引导学生用手势对导览员进行评价。 B.评析《生命线》

请学生用手势对导览员进行评价,并肯定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评析《小闹钟》教师提示:你们觉得这个闹钟画得“象不象”?有些孩子说象,有些说不像。教师继续引导:觉得不像的是觉得不像眼睛看到的闹钟,觉得像的是表现出了心里所想的。如果他所画的能和你自己的生活感受不谋而合,是不是非常愉悦?

D.评析《闽越遗风》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在看这件作品的时候,你们遇到了一个问题,谁来说一说。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画面中为什么有那么多蛇?其他学生思考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可能是当地的习俗,他们对蛇非常尊敬,他们在过节的时候会把蛇请出来。教师对作品的背景进一步分析后,提出:从这个作品我们能不能感受到在看画展的时候除了看色彩、构图、造型,还要了解些什么才能把作品看得更明白?

2.因势利导,引入文化,拓展认知

教师过渡:在绘画作品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画种与风格,呈现着因为时间与地域而形成的民风与习俗,更深深烙印着创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这些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板书:文化)所以,看画展,还应该看什么?学生回答:看文化。

教师继续总结:如果我们对文化的了解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了解,就能帮我们打开视野,在真正看懂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美的享受。教师提示学生把记录补充完整。

五、点击大师,引发思考,总结拓展

教师过渡:今天,老师给了大家一只能看到美的眼睛。看画展就应该用这样的眼睛去看。在今天这个数字时代,看画展变得更加容易,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和大师面对面。(课件出示以网页形式呈现的马蒂斯、米罗、毕加索的作品) 提示学生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去欣赏大师的作品,并思考:21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毕加索说的一句话:“我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一样画画。”他到底要向孩子学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强调绘画最重要的就是将自己情感与思想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

《看画展》评课

老师们,大家好!

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至今已是十六个年头,其间2011年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经过了修订,更加明晰了美术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性质和要追求的课程目标。那就是“要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逐步体会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有三个条件保障学生学习力的提高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一是情感的投入、态度的端正,二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三是掌握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方法。我们来看于宏老师执教的人教社六年级下期《我们即将毕业——看画展》一课,看看本课到底在哪些方面回应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学科课程所强调的美术素养目标。

一、首先了解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正如于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谈到,一堂课的目标设定就是要明确地指引我们“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这是一堂小学六年级下期的美术课,六年级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已从低段时期的热情饱满到了选择喜好的阶段,还有不少学生甚至因为“眼高手低”的现实,逐渐失去了学习热情;在知识技能方面,通过6年的积累,掌握了一定的美术基本知识,比如色彩的三要素,色彩与情感的表达,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构图的基本知识等,还具备了一定的造型能力,而这些知识与技能,由于分散在各年段的教学内容中,存在碎片化的问题,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层面。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让学生六年所学美术知识技能完成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从而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于宏老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她想到,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对表现技巧没有过于专业的要求,若能得以加强,通过鉴赏所获得的审美享受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六年所学知识技能正是欣赏·评述学习活动有效的支撑;学生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在不断丰富,对事物和现象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将旧知识梳理、运用和整合,在学生即将结束小学六年的美术学习之机,让已经具备感性经验向理性思维转换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孩子们,通过有效的归纳和梳理,融合自身生活经验及阅历,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与核心,充分感受到绘画之美,以及这种美“可以言说”的体验,对增强他们审美的信心与能力,端正审美的态度,都将大有裨益。所以,本课立足美术学科的本位,让学生形成逻辑严谨,思路清晰的认知,让绘画欣赏·评述活动有方法可循。本课正是立足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第三个条件进行设计,让学生拥有一把钥匙,打开美的历程中的下一扇门,去认识更为系统的美术门类,领略美术发展变迁的美妙,并借助逐渐形成的学习力,推动一生的尚美追求。如果把学生整个的学习经历比作一条线,这节课连接着“过去”,延伸到“未来”,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很高的课程价值。

二、接着来认识本堂课的实施策略,看看于老师是如何解决“我们如何去?”的问题。

一堂40分钟的课,要将教学重点即绘画欣赏的基本方法呈现出来,既要保证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关注学生的感受性,必须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下足功夫,才可能把学生带到“目的地”。本课以“看画展”为主题设置教学情境。首先,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自由浏览现场的“模拟”展厅,从学生初步直观感知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要理解作品,感受到绘画的美,就要读懂绘画的主题。怎样才能读懂主题呢?在作品中看什么?带着问题进课堂,学生对学习才能充满动力。接下来,教师以导览员的身份带领学生进入三个“虚拟”展厅,将学生最易理解和感知的色彩放在一号展厅,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就能认识到色彩对主题的烘托作用,它是情感与思想最直观的体现;二号展厅里,教师继续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造型,不仅比较了相似题材,还比较了相同题材不同造型效果的绘画作品。通过这些变化对学生造成的视觉刺激,让他们感受到抓住对象特征去塑造不同风格的形象也与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造型可以彰显主题。相对色彩,造型需要更为细致和深入的观察,对学生来说,也更有难度。三号展厅旨在分析构图对主题的作用。构图是对画面的整体安排,在平常的创作表现中,学生较少主动关注构图,大多随心所欲。但有意识地去“经营位置”是绘画由“游戏”走向艺术的前提,帮助学生认识构图的重要性十分必要。三个展厅的设计体现了远观、近看、再远观的观展过程,也符合整体、局部、再整体的思维习惯。正是这样的安排,将相对局限和死板的课堂,变成了视觉和思维流动的绘画“展厅”。教师呈现的板书,以主题为核心,围绕色彩、造型、构图三种语言要素,形成同心圆形,以直观的方式,清晰呈现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将学生带回到现场的“模拟”展厅,由学生自己做导览员介绍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不仅关注了美术语言的运用,更注重了绘画“审美”的引导,借助《作业脸》、《小闹钟》等作品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美不仅是视觉的愉悦更是心灵的共鸣,进一步强化了“主题”鲜明的作品更能打动人心;借助《闽越遗风》等作品,让学生认识到对作品背景资料的了解也是十分必要。该环节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验证,更将学习从美术语言的表象,推向了更深层次“文化”的关注,是对本课学习的再次提升。于教师随后完善的板书中,在原有圆形的基础上添画眼眶,写入“文化”二字完善了整节课的知识体系。

拓展环节,于教师带学生进入互联网“电子展厅”,呈现了观展方式的多样性,更从看儿童绘画作品到看大师作品,再次推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实现了课堂向生活的延伸,体现出情境教学的独特价值。

从直观感受到美术语言分析,再到深层文化发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教学,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如何去”的过程。

三、最后,谈谈在本堂课的学习中,学生有收获吗?

学生有收获才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他们真的去到“目的地”了吗?在学生导览环节我们不难找到答案,看到他们的进步。在初步浏览后,学生能够找出自己喜欢的作品,说出喜欢的理由。再次观展后,由学生自己做导览员介绍作品时,他们都能全面分析作品,不仅能体会作品的主题,还能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去理解色彩、造型、构图是如何表现主题的。那名学生对毕加索“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学习像孩子一样画画”的理解,表明他们不仅认识了美术语言的表达性,更认识到“主题”的重要性,唯有真挚的情感和鲜明的思想才能打动人心。学生的这一收获,避免他们沦为美术技巧的“奴隶”,在今后的绘画欣赏和创作中,更有明确的方向。 当然,在有限的40分钟内,要完整的呈现出一定的知识体系达成教学目标,必须有所取舍。比如教学方法侧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未能对所有出现问题的地方为学生进行提示和补充,整个课堂缺乏了更为生动的生生交流,不免有些遗憾。但是,本节课的目的不是学习色彩、造型、构图的新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一种绘画欣赏与评述的方法,相信板书中这只看懂美的“眼睛”,已经深深烙在了学生们的脑海,有了这只眼睛,随着学生对美术知识、美术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不断丰厚,他们的审美素养必定会不断提高,真正将学生带向他们能去的远方。我相信,在目前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再来了解于宏老师执教的《我们即将毕业——看画展》一课,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谢谢大家!

《我看教学设计.doc》
我看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推荐

学校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学心得体会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试卷教案模板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评语教学课件学校管理
下载全文